《冷色和暖色》教学反思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冷色和暖色》教学反思(共8篇)

《冷色和暖色》教学反思 篇1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几乎到处都有色彩,人们时时刻刻都在感受着色彩。而人对色彩天生非常敏感,色彩的感情来自各人对生活、自然的不同生理感觉和情感联想,但有些感情许多人还是相似的。

本课与后面两课一起构成了本册教材中的色彩双基教学单元。学生在了解了三原色、间色等色彩知识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冷色和暖色,是一次温故而知新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中以学生喜爱和熟悉的故事画面导入,使学生了解不同的颜色给人不同的冷暖感觉,自然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中引入了听音乐说色彩和画面的联想这一环节,把音乐和美术相结合,效果也比较好。

《冷色和暖色》教学反思 篇2

一、应“合理”借助多媒体

多媒体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刺激。它提供的许多可能往往是我们普通的教学手段所难以企及的。为此,笔者在设计新课引入这个环节上,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课堂效果,精心挑选了一段视频图像,“一起闯红灯引发的交通事故”,在这段视频中,既有人被车拖出很远的慢镜头,同时还伴有刺耳的刹车声。在备课的过程中,设想着学生看到这段视频的震撼及由此引发的思考,教师再不失时机提出问题,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当我在第一个班级上课时,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视频播放完后,除了看到预想的同学们惊愕的表情外,对我所提出的问题,回答的却五花八门,没有按照我的设想进行下去,一时间使课堂陷入僵局。课后,我及时进行了反思分析其原因,就是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脱离了实际,结果事与愿违。等到在第二个班讲授时,我及时进行了调整,采用故事引入新课,我给同学讲解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军与日军激战时,由于弹药耗尽,采用从山头滚落石头,砸死、砸伤日军的故事。正当同学听得津津有味时,趁机提出“为什么滚下的石头有这么大的杀伤力?”结果学生异口同声回答:“能量太大了。”取得了我预想的效果,顺利引出了新课,教学效果明显优于第一个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引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通过这次的探索,使我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简单的认为“只有多媒体技术才能渲染气氛,没有多媒体,就不是优质课”。备课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选择使用多媒体,选择时要反复推敲,确实有利于教学,才可应用,而不应有“作秀”心理,一味追求用录像、课件等手段机械教学。只有合理借助多媒体技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不应“片面”追求形成概念的严密性

“能量”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课程标准”将“能量”作为3个内容标准之一,可见它的重要性。本节教材介绍能量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机械能。本节内容是后面学习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础。

我在设计引出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这3个概念时始终注意紧扣“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就说物体具有能”这一关键,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具体实例,由功和能的关系建立能量的概念。我的设计思路:首先通过演示实验,在前面学习的功的知识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能量的初步概念,再通过教材图15.4-1和列举风、流水能够做功的例子,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然后再通过图15.4-2探究活动的实验探究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势能的学习也是先通过图15.4-4,从做功的角度引入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再通过探究活动探究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大小分别跟哪些因素有关。我以动能的引出为例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我首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引出“动能”的概念。演示实验:钢球从斜面上滚下,在水平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在碰撞过程中钢球做功的情况.按着我的预想,当我提出来是什么使木块移动一段距离时,学生会分析出是力做功的结果,教师进一步引导提出来从斜面滚下来的钢球为什么能对木块做功?从斜面滚下来的钢球能对木块做功说明它具有什么呢?学生会自然想到能量,老师再提出在什么情况下钢球对木块做功的?顺利引出动能的概念.但是实际情况是:当我提出来是什么使木块移动一段距离时,学生回答的却是木块受到了钢球的推力的作用.在我的再三提醒下才勉强接受推力做功的事实。事后我分析为什么学生会想不到做功呢?首先,“功”是学生刚刚接触到的相对“力”而言是一个“新”名词,再者钢球推木块做功的过程是一个很快的过程,很难明显观察到木块在推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如果我不追求功和能的关系的严密性,直接给出能量的概念呢?我决定在下一个班级试一试。当我在第二个班级上课时,在学生学过的电能知识的基础上,选了6个具有能量的物体:“①滚动的白球,②张紧的橡皮筋,③下降的铁锤,④风(流动的空气),⑤举高的铅球,⑥被拉弯的弓”。让学生分析他们是否具有能量,为什么具有能量,什么情况下就没有能量了,从而分析出他们具有的能量形式不同,为这些不同形式的能量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同学们自然的给出了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对比两种方案让我意识到,物理概念教学要注意它的阶段性,不能一开始就企图讲深讲透,那样效果反会适得其反。

三、不要“低估”学生的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

为了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探究实验的各项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时,由于担心平时基础知识掌握较差,心理胆怯的学生不能设计出实验方案,从而不能主动参与,成为旁观者。因此在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每一个方案的设计都先让平时上课主动积极、成绩优秀的学生走上讲台,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并亲自动手操作,做出示范。由于这节课需要设计出“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弹性势能与哪些因素”这3个探究方案,结果造成学生探究时间过长,以至延误了下一环节的进度,不得不草草收场。课后,我及时调整改变了策略,对于比较复杂的“动能的影响因素”做了详细设计,通过小组活动,全班性的活动进行,相对于简单的“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自主设计,由学生个人进行。

为此,我给学生提供了“沙子、质量不同的金属块、弹簧、大白纸”等器材,我在巡视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惊喜地看到,我心目中“能力较差”的学生“玩”得兴致勃勃:有的手里拿着质量不同的金属块正在砸沙子,几个人比赛看谁砸的坑深,还有的学生用力拉开弹簧弹向同学手里的大白纸,正在比谁先把纸弹出洞来。这节课很顺利的进行了下去,取得了预想的效果。这让我认识到,在探究过程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要让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挥主动积极的作用,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

《冷色和暖色》教学反思 篇3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对三原色认识的基础上对色彩分类的了解.按人们视觉对自然的经验感受,色彩分为冷与暖两大调子,色彩中的冷暖关系是相对的比较关系,而在两大类的内部也有冷暖对比的因素.不同的色彩给你不同的心理作用,引导学生观察一 些色彩对比比较强烈的图片,感受冷色和暖色的区别。并要求他们在绘画中运用色彩的明度变化对比和调子的表情特征绘画出能表达自己情绪的作品。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够区分冷色与暖色。

2.情感目标:能够说出冷色和暖色给自己带来的感受。

3.实践目标:用绘画的或拼贴的方式创作表现一 幅温暖或寒冷的作品。教学重点:

学会区分冷色和暖色,了解艺术语言。教学难点:

创作表现一 幅温暖或寒冷的作品。教师准备: 色轮、色纸、以及有明显冷、暖倾向的图片。学生准备: 自备绘画工具。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老师:同学们三年级 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了三原色,还记得是哪三原色吗? 学生:红、黄、蓝

老师:非常好,我们的同学学的非常认真。如同我们同学的个性一样,每位同学的性格脾气都是不一 样的,色彩呢他也有自己的个性。

红色她的个性火辣、奔放、热烈、温暖,让人联想到火焰、太阳。蓝色他的个性宁静、和谐,稳重、寒冷会使人联想到天空、大海、冰雪。

四季给我们冷和暖的感觉,颜色也可以给我们冷暖的感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色彩的冷与暖》

板书:色彩的冷与暖

二、教授过程

1.老师:那么同学们你们觉得还有那些颜色给你这样的感觉呢?并说说这些颜色能使你联想到哪些物体。也可以在我们的教室中寻找。(如:红色,火焰山、酷暑)

学生:蓝色、白色、紫色是冷色。白色的雪,深蓝的夜空。大红、橙色是暖色。大红的喜字很喜庆。(很多学生觉得黄色颜色很淡,应该是冷色,其实黄色是暖色,在荷兰著名画家凡.高的夜间露天咖啡座中画家就运用黄色来表现温暖的灯光)2.欣赏作品

学生欣赏老师带来的图片,老师:同学们请你们说说这些图片给人带来的整体感觉,再距离一下作品分别使用了哪些颜色。学生:

老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说的非常好,现在思考一下:在表现寒冷的作品中,我们能够使用暖色吗?我们应该用哪些色彩?怎样运用?使用暖色的时候应该注意一 些什么?

学生;在表现寒冷的画面的时候,我们可以大面积的运用白色、蓝色,绿色等,我想也可以适当的画一点暖色来衬托冷色,比如在冰天雪地中画一 个小小的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可以给人更冷的感觉。老师:说的太好了,太棒了,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另为老师还要告诉,同一颜色他的深浅不同也就是他的明度不同给你感觉也是有变化的。

三、学生作业

老师:同学们现在对色彩的冷暖已经有了一 定的认识,现在老师要求选择一 幅冷色系或是暖色系的作品把他表现出来。作业要求:

1.可以选择绘画或色纸拼贴的方式表现。2.作业的造型不要太复杂。3.作品可以是具体也可以是抽象的。

4.可以把你的作品用色卡纸衬托强调其冷暖效果。

生活中的暖色教案,课后反思 篇4

美术组

曾韵文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七册,从内容上说属于色彩知识。本课主旨是通过观察欣赏,了解冷暖色,并掌握暖色的表现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学情分析:

学生对绘画工具会感到陌生,熟练掌握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在作品中还可能出现暖色与冷色搭配不当的问题,可让学生多欣赏优秀作品。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暖色的色彩特点和所表达的感受。应会:能画出一幅以暖色为主的画。2.隐性内容与目标:

了解暖色知识,体验暖色带来的感受,提高学生色彩审美感受能力。教学重点: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暖色,初步掌握暖色基本知识,并能根据观察或回忆表现生活中以暖色为主的景象。教学难点:暖色在作品中的实际运用。教学准备:

教具──收集一些有明显暖色调的图片或物品,色相环。学具──水彩笔、油画棒或色彩工具或手工工具。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

二、引导阶段 1.认识暖色: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它是什么呢?(出示红灯笼)提问:它是什么颜色的?当你看到这种色彩(大红色的)时,你有什么感受呢?

(开门见山地导入,有利于学生直接进入生活中的暖色学习。当他们看到的是红彤彤的灯笼,就会联想到太阳、火焰、气球、辣椒、热血、烛光、烟花等等,而这些都是给人热或温暖的感觉。)

2.学生自由回答后,老师小结:

当你看到红色时,你会联想到太阳、火焰,会觉得热辣辣或者暖洋洋的,我们把这种给人以温暖、喜悦感觉的颜色称为暖色。(板书)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生活中的暖色”。

三、发展阶段

1.继续引导学生观察暖色,训练他们的感觉:在水彩笔中找一找,哪些是暖色吧!让学生在水彩笔中寻找暖色──红、橙、橙黄、粉红„„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先从感性的视觉入手,再通过对比归纳上升到理性的思维,这样过渡自然,容易掌握,不会那么生硬。)

2.小结:红色、橙色、黄色等色给人的感觉强,有扩张及迫近视线的现象,给人产生温暖的感觉,于是被称之为暖色。

3.出示色相环,让学生分辨哪些是暖色,哪些是冷色,将结果板书出来。

4.进一步感受暖色;暖色使你联想到什么?给你什么感受?带着问题我们一起去寻找生活中的暖色吧!以培养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和熟悉暖色,及其它们的作用。

(通过上个环节的归纳总结,马上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使所学的能结合实际,为进一步运用于实际作好铺垫。)

5.体会冷暖色的对比;

教师讲述:生活中,冷暖色往往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需要通过对比来体现。观察《红色中的和谐》和《尼斯的英格兰散步大道》,说一说其中的冷暖对比是怎么样的。

6.分析名家名作《红色中的和谐》表现方法,以及在暖色中运用冷色的作用。并谈谈给你的感受。

7.作品欣赏:

出示一些大师作品以及学生作品,从色彩上说说自己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并了解3种绘画技法。

四、教师示范:强调绘画步骤。

五、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1.布置作业:画一幅表现暖色的感觉的作品。2.作业要求:

以暖色为主,表现你喜欢的生活或情感。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现生活中暖色的事物或场景。

3.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强调要以暖色调为主。

六、欣赏展评 1.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作品,互相欣赏。2.说一说: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什么知识? 3.教师进行点评小结。

七、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利用暖色调去装饰自己或集体的环境与物品。

教学反思:

论反思教学的视角和手段 篇5

反思教学通常由教师开发和开展,因为它需要教师进行自我观察,收集有关教师课堂上及教师在课堂上扮演角色的资料,并以这些材料作为自我评估和职业进步的基础。具体来说,反思性教学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反思教学对于教师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能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反映了教师发展的新观念。

二、反思教学不同视角下的实施策略

布鲁克菲尔得(Brookfield)提出反思教学可从四个视角展开进行,具体包括:自我反思提供的视角、学生和家长提供的视角、同事的感觉和经历提供的视角、教育文献提供的视角。

1.自我反思视角下的实施策略。撰写教学日志是指教师在教完一堂课或进行完一个阶段教学后,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践进行回顾,反思教学方法与内容,教学的成功和失败之处, 撰写教学心得体会,从而对课堂教学过程、效果提出新的见解。教学日志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反思空间,但关键是要写出有质量的日志,避免写流水账,要用发现的眼光聚焦于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困惑点。

课堂观摩就是平常所说的听课活动。在观摩活动中,观摩教师要重点关注课堂上教与学的过程,分析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授课教师注意吸取经验丰富教师的课堂管理、 教学方法的可鉴之处,反思一些教学细节,研究改进措施,把他人作为自己反思的一面镜子。

录音录像是指教师通过录制和观看自己的教学,以旁观者的眼光冷静的观察分析整个教学过程,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它是培养教师对特定教学情景进行自我反思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录像极为详细地记录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这就完全有可能使教师通过反思发掘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弱点,判断出自己哪些教学行为令人满意,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行动研究即教师通过记录观察、提出问题、搜集数据、分析问题、讨论、解决问题、评估等反思步骤,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种种现象、问题,在校内外专家以及同行教师的指导与合作下进行诊断和分析,找到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具体计划和方案,并对实施结果进行诊断、分析,进一步制定方案,以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实践应用。只有行动跟进,教师才能真正的改变和成长。

2.学生视角下的实施策略。教与学是师生双方的行为,只有双方的合作达到高度和谐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调查问卷是一种简便快捷的了解学生对教与学某方面的看法或态度的方法。实施这种反思活动十分灵活,师生都不必拘泥于某种特定形式。调查问卷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避免教师以自己的主观想法去组织教学。

访谈也可以用于调查学生对教与学的某些方面的看法和态度。访谈中,重要的是要让受访者以诚实、深入的态度参与到访谈中来。

3.同事视角下的实施策略。在现行的教学活动中,为提高教学质量,要求教师相互进行听课,这与课堂观察活动基本一致。Richards(1995)说:“同伴观察使教师们接触不同的教学方式,为他们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批评性反思提供机会。”同事在听完课后,可以积极地反思教学片断,找出最佳和不足,共同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能从同事的反馈中增长见识, 吸取经验,得到提高。

教研室活动有助于教师进行反思教学。形式有集体备课、 大家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或者业务素质好、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分享他们的教学经验,安排教学的看法等,教师可以在其他同事的讨论或者在向其他老师请教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开阔思路,从而促进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效果。

4.教育文献视角下的实施策略。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教师应该养成以文献的视角来反思自己教学的习惯,通过文献资料来了解前沿教学理论, 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只有相应的教学理论指导下,着手研究,才能真正把课上好,如果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教师的反思教学行为很容易受制于自身经验的束缚,导致思想闭塞或思维定势。

三、结语

反思教学是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它强调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地进行反思与实践,针对教学问题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从而促进自身专业知识和经验知识的发展。反思教学能使教师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而且教学得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

参考文献

[1]Richards,Jack C.&Charles Lockhart.Reflective Teaching in Language Classroom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刘红芳.反思教学与高校英语教师的自我发展[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04).

[4]汤静燕.反思教学实践.教师成长的起点——“反思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修班”综述[J].中国外语教育.2013(01).

[5]刘金锭.反思教学:青年英语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5).

《冷色和暖色》教学反思 篇6

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而言, 如何理解林清玄的文字当中蕴含的哲理, 并弄懂时间的意涵, 显然存在着难度。针对抽象的时间理解这个部分, 我从学生的学情抓起, 让学生问难, 而后集体探讨释疑, 展开教学。

一.质疑问难, 建构话题

[片断一]师:读读课文, 然后整理自己的问题, 拣重要的提问。我们看看哪位同学的问题精确, 能代表很多同学的意见。 (生整理问题)

生:为什么我的小心眼里不止是着急, 还有悲伤?

生:为什么飞过同样的路线, 也永远不是今天了?

[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三方融合, 交流对话的过程。对话的主体是教师, 学生, 还有文本, 既然是对话, 那么话题从哪里说起? 如何建构话题?这是教师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教学的本质, 是要教会学生从不懂到懂, 那么这个不懂的话语权就在学生那里。我将话题的选取权放给学生, 由学生来定位和把握。

基于此, 我在学生初读环节中, 让学生大胆对文本提问, 学生的问题, 就是语文阅读课堂学习的起点, 在问题中所涉及每一个自然段中的难点句子, 就是教师要进一步引导探究的话题所在。文本的解读、品味, 都必须要依据学生, 从学生不懂的字句段入手, 挖掘精髓, 披文入情。

二.释疑解谜, 细读文本

[片断二]师:作者的问题围绕什么? (死亡的谜) 谜底是什么?你觉得哪一段可以解答这个谜?

生:第四自然段。

师:我们来看看这段中爸爸说了几句话?对这个谜, 哪句话最接近谜底? (生探究讨论)

师:爸爸想告诉林清玄什么?

生:时间带走了一切。要珍惜时间。

师:到底时间带走了什么呢?读读这句话。 (范读句子) 你从我读的句子中找到什么感觉?哪个字眼打动了你?

生:“永远”“再也”“了”这些字眼, 让我感到时间匆匆而过, 心里很忧伤。

[教学反思]面对外祖母的去世, 父母并没有选择欺骗, 而是直接告诉“我”那是永远不会回来, 可是对“我”而言, 什么叫永远?什么叫永远不会回来?这些问题像迷一样, 疑惑之余使得内心愈发悲伤。学生抓住第四自然段, 认为在爸爸的回答里, 可以解答内心的困惑———“所有时间里的事物, 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在这个意味深长的句段里, 学生理解存在着困难, 为此我展开分层次的文本细读, 进行探究理解:一是先从句式上分析, 这是一个总分句, 此句共有四句话, 语义是递进的, 永远不会回来的有昨天, 而后到童年, 再到生命;然后我让学生理解对昨天、童年、生命逝去的含义, 结合自己的生活来深入体验:能否将顺序打乱, 先说童年, 再说昨天? (不能) 二是根据句式, 让学生判断并感悟:“永远”使用了三次, “再也”使用了两次, “了”字贯穿在句段中随处可见。使用这些字眼有什么效果?能达到怎样的情感?如果拿掉, 会有什么改变?我让学生比对后体验, 深刻领悟其中的效果。其三, 是通过朗读来把握情感基调, 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 用声音传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对林清玄要与时间赛跑的心理有了把握, 言意兼得。

三.深度拓展, 升华认知

[片断三]师:你怎么理解“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 就能成功”?从课文哪里看出来的?

生:他和西北风赛跑, 和太阳赛跑。

生:他总是要走在时间的前面, 把事情尽快完成。

生:一直就是不停下来。林清玄和时间一直赛跑, 所以受益无穷。无穷就是不断不停的意思。

师: (出示课件资料) 林清玄做了哪些成就, 你知道他是如何取得的吗?谈谈你对和时间赛跑的理解和体会。

生: (动笔后交流)

[教学反思] 《和时间赛跑》的人文特质, 就在于透过林清玄清浅而又富有哲理的文字, 让学生对时间和自己的生活有一个展望和规划, 从而激发起探索求知的热情, 投身在珍惜时间的大道上。这样的人文情怀, 单纯靠教师的说教, 或者口号式感染, 显然是无效的, 也是一种作秀。

语文教学的人文渗透重在内化于心, 催化情感, 自然而然生发。为此我借助林清玄本人的事迹来引入, 学生透过林清玄一生笔耕不缀的追赶, 深刻理解了课文中“和时间赛跑”的意涵, 于是我再让学生谈体会, 根据事例联系自己的情况, 就让学生有了可说可感的东西, 与文本的对话就达到了相融相知。

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误区和反思 篇7

误区一, 将“历史情感教育”等同于“爱国主义教育”

案例:随机听了一位老师的课, 课题是“鸦片战争”, 在讲解“林则徐虎门销烟”时, 教师最后做出了这样的总结:“我们今天重温这段历史, 就是要从林则徐的身上学习他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那种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敢于牺牲的精神……”课后, 我询问他们在议论什么,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学习林则徐那种严格的‘君臣’观念、顾全大局, 这种精神在任何时期都需要提倡”等。

反思:上述案例是对“历史情感教育”的狭义性和片面性理解。将“历史情感”简单地等同于“爱国主义”是我们历史教育长期以来受政治教育影响的结果。这一思想指导下的历史教学被“异化”为对学生进行冷冰冰的说教, 是不可取的。历史教育的内涵是丰富的, 学生的思想感受也应该是真实、多样的。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主张要由传统的“认知教育”转向“情感教育”, 要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 应更多地关注学生透过历史事件所形成的独特感受和价值体验 (包括肯定或否定的两种倾向) 。

误区二, 凡事都是情感教育的素材

案例:这是一节公开课, 课题是“‘二战’后亚洲经济的发展”, 主要是学习“二战”后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状况、特点及原因。教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思考题, “透过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你在思想情感上得到了哪些认识和提升?”然后让学生讨论。学生们得出结论“经济要发展就应该吸引外资”“要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要鼓励外贸出口”等等, 后来, 又有“吸引外资要结合本国的消化吸收能力”“要控制人口增长”。课后, 我询问教师讨论的目的是什么, 他回答“是为了落实情感教育目标”的需要。

反思:上述案例中教师对历史情感教育的内涵不太清楚, 将属于知识与能力的内容牵强附会到所谓的历史情感上。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万不可“一刀切”, 不是任何一节课都要有“历史情感目标”, 要根据学生思想情感的现有实际水平和教学知识内容的特点, 善于选择那些有利于学生情感变化和提升的素材, 进行恰当、有效的教育, 只有这样, 才能使情感教育真正地落到实处, 发挥应有的效能。

误区三, 情感教育成果可以被客观测评

案例:听了“红军长征”一课, 教师投影了几道选择题, 其中一例是:“红军长征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单选) :A.中共的正确领导和工农红军的艰苦卓绝斗争;B.红军善于运用游击战术, 以少胜多;C.中共坚持反对“左”、右倾的错误;D.国民党政府领导的无能和军队的腐败。这些选项之间区分度很高, 学生很快就选出正确答案了。该教师说命制这几道题就是为了检测学生“历史情感目标达成度”的情况。

反思:历史情感目标真的可以被这样测评吗?这不免使人产生“造假”之嫌。我们不否认对学生情感教育进行考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但要考虑测评手段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运用这种客观试题进行测评, 其结果是值得商榷的。选项的单调性以及选项之间明显的区分度, 实际上为学生的选择指示了一个明确的倾向, 其实质就是给学生投机考试和迎合教师意志提供了一种心理暗示, 为了获得“肯定式的评价”而掩盖自己的真实感受进行虚伪地作答。这样, 情感教育蜕变为单纯的知识性教育, 根本不能真实地考查出学生的心理情感素养, 起不到实际的教育效果。

其实, 脱离开历史知识的依托和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承载, 历史情感教育是根本无法实现和进行的。历史情感教育应该是浸润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而逐渐实现的, 否则, 所“生成”的历史情感就是“虚假”的了。同时, 实现历史情感教育的途径很多, 课堂教学固然是一个“主阵地”, 但不能忽视课外活动对学生情感教育的意义, 因此, 我们在布置学生课外作业的时候也应该考虑这个目标, 不能陷入“在课堂上轰轰烈烈搞情感教育, 在课后扎扎实实搞知识教育”的误区, 要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能够激发学生情感认识的历史书籍、多布置一些有历史情感教育意义的素材性作业等, 全方位、立体地对学生进行历史情感教育。

摘要: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素质养成性质的学科, 在对学生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方面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 更应当用人类历史文化的丰富营养来促使学生的聪明、情感和人格不断的得到发展、完善和升华。

例谈如何在解题教学中反思和总结 篇8

一、反思问题的特殊性, 总结问题的一般性

在实际的题目中, 不同的题目都有不同的条件, 每一道题都是一种特殊情形下的问题. 在解题教学中, 讲题还要注重从问题的特殊性出发, 通过分析条件和结论, 总结出一种一般性的方法和结论. 这样才能学会举一反三, 获得新的发现.

例1如图所示, 设点A, B的坐标分别为 ( -5, 0) , ( 5, 0) , 直线AM, BM相交于点M, 两直线的斜率的乘积为 -4/9, 求点M的轨迹方程.

这是一道教材上的例题, 学生

们通过分析和求解, 很容易就得到了该点的轨迹方程. 教师对学生们进行适当的引导, 让学生们反思题目中的特殊性, 通过探究和概括, 得出了椭圆x2 /a2 +y2 /b2 = 1的长轴两端点与其他任意点连线的斜率之积为一个定值, 该定值就是-b2 /a2 , 这就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但这个结论还能再继续推广吗? 还能适用范围更广、更一般性的结论吗? 教师再对学生们进行引导, 组织学生们进行探究, 把结论推广到了椭圆x2 /a2 +y2 /b2 = 1上任何关于椭圆中心对称的两点A和B与其他任意点M的连线的斜率之积为定值 -b2 /a2 2. 像这样, 通过例题的特殊性, 拓展到知识的一般性. 如果在教学中都能这样去反思、尝试和总结, 那么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反思题目中的关键点, 学会创造性地解题

数学知识之间是充满联系的,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抓住一切的联系关键点来进行发散和转化, 引导学生们通过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转化发散思维, 从一种方法到另一种方法, 从一类题型到另一类题型, 学会反思题目中的一些关键联系, 才能发挥出学生们的创造性, 在教学中应学会反思, 才能找到最巧妙的解题方法,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例2直线x/a+y/b= 1通过点M (cosα, sinα) , 则 ( ) .

A. a2 + b2 ≤1 B. a2 + b2 ≥1

C.1/a2 +1/b2 ≤1D.1/a2 +1/b2 ≥1

在这道题中, 很多学生的解题思路都是先把点M代入到直线方程中, 再思考下一步, 根据等式中正、余弦, 可以想到用辅助角公式合并化简求解.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也是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的. 部分学生也能抓住题中的一些关键, 联想到单位圆的解题思路, 设点M是单位圆x2+ y2= 1上的点, 再把题目转化成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 通过教师的指点和引导, 让学生们从选项的关键之处入手, 联想到柯西不等式, 将正、余弦和参数a, b分离, 同样也可以得出答案. 只有积极地去反思, 才能抓住题目中的关键之处, 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反思题目间的通性, 领悟解题的规律

解题教学中能讲解的题目是非常有限的, 学生们再怎么刻苦, 所练习的题目也是非常有限的, 要从根本上提高解题的能力, 靠多讲多练显然是行不通的, 关键还是要能够从解题的过程中, 反思题目之间的通性, 领悟到解题的规律, 形成一种正确的解题意识. 有了这种意识, 才能让学生们面对千变万化的题目而不慌乱, 找准了方法就一定能解决问题.

例3 ( 1) 已知函数f ( x) = lnx - x +1, x∈ (0, +∞) , 那么, 求函数f ( x) 的最大值.

( 2) 设a k , b k ( k =1, 2, …, n) 均为正数, 试证明:

①若a 1 b 1 + a 2 b 2 + … + a n b n ≤b 1 + b 2 + … + b n , 则ab1 1 ab2 2 …abn n ≤1.

②若b 1 + b 2 + … + b n = 1, 则1/n≤b1b1 b2b2 …bnbn ≤b12 + b22 +… + b2 n .

下面再看一道例题:

例4已知m, n为正整数.

( 1) 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当x > - 1时, ( 1 + x) m≥1 + mx;

( 2) 如果n≥6, 且 ( 1 -1/ (n+ 3) n) <1/2, 求证: ( 1 -m/ (n+ 3) n) < (1/2) n , m =1, 2, …, n;

( 3) 求出满足等式3n+ 4n+ … + ( n + 2) n= ( n + 3) m的所有正整数n.

在课堂中, 我拿出了上面两道例题, 并把班上的同学分成两组, 两组同学分别做一道例题, 在完成了本组的这道题后, 可以去做另外一道题. 等同学们都差不多做完了再进行统计, 根据完成的情况, 发现了两组学生有很明显的差异. 先做例3再做例4的这组学生完成的情况明显要比另一组差, 这组学生两题都做对的很少, 而另一组两题都做对的明显多一些. 学生们做的都是这样的两道题目, 仅仅就是因为做题的先后顺序不同就导致了明显的差异. 原因就在于先做例4的这一组可以先从简单的做起, 由于这两道题目的方法是相通的, 学生通过做简单题领悟到其中的方法, 再把方法运用到相同类型的例3中, 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因此, 教学中更加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理解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学会把已有的方法运用到其他问题中.

总之, 解题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解决某个问题, 还是增长学生们的解题能力, 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解题中能够积极反思和总结, 对提高学生们的数学能力更是有非常大的帮助, 教师一定要坚持用正确的方法和步骤实现这个过程, 培养学生们自觉反思和总结的好习惯.

摘要:解题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何来提高解题教学的质量, 在解题教学中提高学生们的能力, 是高中数学教师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解题教学的质量关系着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们必须重视解题教学的方法, 特别是在解题教学中的反思和总结.

【《冷色和暖色》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上一篇:中基试题下一篇:关于信息安全的论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