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药液外渗的护理措施

2024-1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静脉输液药液外渗的护理措施

静脉输液药液外渗的护理措施 篇1

主讲人:陆帮玉

2014年6月18日

静脉输液药液外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所以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疱,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

二、静脉输液外渗的后果

患者将经历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创伤,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对患者、家属、医护人员产生压力和担忧,严重的甚至造成患者残疾,引发医疗护理纠纷。

三、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

1、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时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有家属陪伴的教会家属正确照顾方法,已发生外渗者不在此处远端再做穿刺,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2、选择合适静脉:正确地选择静脉,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儿科病房和意识障碍、病危的患者,化疗时尽量使用留置针,使用留置针时选择粗直的血管。因留置针导管柔软,不易损伤血管,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而且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5天,避免反复穿刺,保护了血管。

3、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2条静脉通道,每隔2~3 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用甘露醇时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的温度,使血管的通畅性增高,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时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入药物。

4、加强责任心、多巡视: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要检查输液部位;输液过程中患儿出现哭闹,一定要检查注射部位,发现药物外渗如果是高危药物,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进行床头交接班。

5、做好患者的宣教:交代使用留置针的好处,保护留置针的方法;在输注高危药物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

6、正确拔针:输液完毕,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及其稍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一般为5~10 min,切忌在按压处来回揉动,按压的力度要适中;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四、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措施

1、小范围外渗:(1)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湿敷,如不再继续外渗,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2)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2、大范围外渗: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配合理疗,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的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也有介绍说可用马铃薯、生姜外敷。

3、化疗药物外渗: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滴入,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加以稀释,并局部冷敷,以防止局部疼痛、肿胀、坏死。4、药液外渗引起局部水疱: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无醇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碘伏外涂,也有介绍用鸡蛋清外敷的。

静脉输液药液外渗的护理措施 篇2

1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

1.1 药物因素

输入药物浓度过高,输液速度过快;输入药物引起血浆pH值及渗透压的改变;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均可损伤血管壁,使通透性增高,发生输液外渗[4]。

1.2 疾病因素

癌症患者的血管是外渗的危险因素[3],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外周血管疾病,如动脉血管硬化,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

1.3 机械性损伤

多为穿刺技术不熟练,没有经验,对解剖位置不清楚,对血管不了解,选择血管不当,或拔针后按压血管不正确;使用钢针,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5]。用力推注药物或使用输液泵,另外,同一部位多次穿刺等,均可造成液体外渗。

1.4 年龄因素

婴幼儿:小儿血管细,皮肤娇嫩,且缺乏皮下脂肪层的保护,自控能力差、好哭闹、多动等特点[6]。不配合,肢体固定有一定的难度,故易造成液体外渗。

老年人:老年患者血管有不同程度的硬化,管腔变窄,血流淤滞,静脉回流不畅,使静脉内压增高,静脉弹性降低,对针管的包绕能力减弱,易使药物顺着针管渗漏到外周组织中[4]。又因为老年人行动的灵活性下降,容易失控,从而导致注射针头移位。此外,老年人的自身条件使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患有慢性病,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等,血管长期营养障碍,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弹性降低,损伤后恢复功能下降,也易发生液体外渗。

2 静脉输液外渗的判定

外渗是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7]。其临床表现为肿胀、中度或重度疼痛,常为烧烁性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泡,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3]。重者皮肤、皮下组织坏死、甚至肢端缺血坏死[8]。

3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

3.1 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

实施静脉穿刺的人员应操作熟练,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合理使用静脉,加强病房的巡视[1]。对输液的患者或陪护者进行输液知识的健康教育,对于小儿患者,护理人员应教会家长正确的照顾方法。

3.2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确定针头确实在血管内再加药,输入甘露醇时,应局部热敷或提高药液的温度。持续输入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药物时,用留置针建立2条静脉通道,每隔二三 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组织坏死[9]。

3.3 合理配置药液

调节输液的pH值,使其尽量接近血液的pH值。例如,在红霉素的葡萄糖溶液中加入1%的碳酸氢钠,将其pH值调至7.0左右,此时,红霉素分解速度降低,且对血管内膜损伤最小;通过稀释方法降低输液的渗透压,可减少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10]。另外,静脉推注高渗溶液时,应选用大、中静脉、且推注时间不宜过长[9]。

3.4 正确选择穿刺静脉

认真评估血管条件,及时发现静脉炎和血管损伤征象,根据所用药物种类、时间,对选择血管、穿刺位置、进针角度进行全面的计划,再实施输液治疗。穿刺时观察外周静脉弹性程度及有无硬结,肿胀。血管选择原则由远到近,有细小静脉到大静脉,不宜选用靠近关节及硬化的静脉,对每条血管在一个位置最多穿刺不超过3次,切忌反复穿刺。输入高渗药物时,不采用直径小于或等于3 ml的血管[4]。

2.5 正确的拔针与按压

快速拔针后,立即用大拇指顺血管方向按压2个针眼,即同时按压皮肤针眼与血管针眼,棉签的顶端或棉球的直径应该超过针眼的一二厘米,这样,可使2个针眼同时受压,按压时间不能少于3 min[11,12]。按压针眼切忌边压边揉,反复揉按可使已凝血的血管针眼再次出血,正确的拔针与按压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4 静脉输液外渗的治疗

4.1 局部物理治疗

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的水泡小且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无醇碘伏外涂每日三四次;水泡大的,先用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泡内的渗出液。再用无菌碘伏外涂或外敷。对于药物外渗致组织严重损伤甚至坏死的可选用短波紫外线疗法进行治疗,并配合局部消毒换药,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防止感染[13],对外周静脉滴注刺激性强的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静脉炎,24 h后采用微波治疗,每次15~30 min,每天1次,10 d为1疗程。有效率可达100%。有报道用220 W远红外线灯照射外渗引起的静脉炎部位,每天2次,每次30 min,经治疗后38例患者静脉红肿、疼痛消失,静脉硬化、患肢血管发黑的病变静脉长度缩短8~10 cm[14,15]。由此可见,应用物理治疗方法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炎症消失。血管恢复。郭凤英等[16]报道对于血管收缩剂,如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阿拉明等的外渗可以热敷。另有报道,抗肿瘤的药物如阿霉素,长春新碱及对组织有强烈刺激作用的药物如安定,四环素,红霉素等药引起的外渗,可以加药冷敷,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7,18,19]。

4.2 局部药物治疗

如意金黄散加食醋调成糊状,湿敷于水肿部位,可治疗静脉输液引起的外渗[20],中药黄金散主要成分为大黄、白芷、蚕茧、天南星等,制剂有较好的清热和消肿作用,并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少血管通透性,迅速恢复血管弹性等优点,经与西药组对照、观察,疗效明显好于传统的西药对照组。

李玉平[21]研究发现鲜芦荟能迅速减轻疼痛,还有杀菌消肿的作用,再配合热敷,能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肿胀消退。芦荟易于种植,全年可割取,药源丰富且操作简单,安全,经济实用,疗效好,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护理工作者推广使用。

止痛消炎软膏也可用于输液外渗的治疗[22]。止痛消炎软膏主要成分有独活、芒硝、生天南星、皂荚、生草乌、冰片、冬绿油、滑石粉等调剂而成。其中独活具有祛湿通经活络、止痛消肿的作用,生天南星能消肿止痛,芒硝局部外用可清热泻火,冰片有散热止痛防腐的作用,生草乌、皂荚有较强的消肿之功能,滑石粉能退炎和吸收水湿,冬绿油能凉肤消肿,诸药合剂而成,有消肿、活血、祛瘀,止痛之功效,较好地拮抗外渗所致局部炎性反应,疗效显著。

刘华等[23,24]研究云南白药4 g加10%的氯化钾8 ml,调成糊状外涂治疗输液外渗优于传统的硫酸镁湿热敷。云南白药具有活血化淤、消炎止痛和抗炎作用,两者配伍使用,对药物或机械刺激引起的疼痛反应有明显的镇痛效果,能加速血管壁的修复,具有药效起效快,作用时间长的特点。

有报道脉炎消酊可用于输液外渗的治疗,其药物制备:选黄柏30 g、黄连30 g、红花50 g、丹参50 g、地榆30 g、赤芍30 g、银花30 g 7味中药,浸泡于500 ml 75%乙醇内,1个月后使用。方法:按红肿范围取4层纱布一块,浸于脉炎消酊,拧至以不滴水为宜,覆盖于患处,每隔15 min更换纱布1次,待局部红肿消退,停止湿敷。其有效率100%,其中痊愈75%,显效20%,有效5%[25]。中医理论认为输液过程中液体外渗引起局部脉络血行不畅、淤血阻滞,不通则痛;气血不畅,凝聚肌肤,津液输布受阻则肿胀;淤血内蕴,蕴久化热,则局部发热;脉络损伤,血溢肌肤或血热内蕴则局部发红,其病机在于血淤气滞[26]。此制剂经济、实用,具有止痛快、消肿时间短、治疗效果好等优点,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适用于多种药物静脉注射外渗后引起的红、肿、热、痛,疗效确切。

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治疗甘露醇静脉外渗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方法:取无菌纱布一块,用生理盐水10 ml加654-2 10 mg,将纱布浸湿外敷患处,纱布大小可随创面范围大小而定,必须将肿胀部位全部覆盖,湿敷时间以纱布干为宜,每天1次,外渗范围宽且出现皮肤变性者每天可湿敷2次[27]。据资料记载及临床观察,甘露醇外渗后在注射部位引起疼痛,组织水肿,可出现血栓性静脉炎,渗出较多时可引起组织坏死。654-2为阻断M胆碱受体的抗胆碱药,可使平滑肌松弛,并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变性组织恢复,同时有镇痛作用。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硫酸镁湿热敷。

儿科新生儿头皮静脉输液外渗时,可用湿润烧伤膏与山莨菪碱联合用药治疗[28],其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单纯用33%硫酸镁湿敷。湿润烧伤膏的主要成分是黄芩、黄柏、黄连及植物油等,是一种由多种化合物组成的有机混合物,具有溶点低、表面活性高、吸附力强的特点,还有增溶作用。它能明显加强皮肤毛细血管的血液循环,增加其抵抗力,具有消炎、止痛、预防感染之功效。

还有人做过马铃薯用于治疗静脉输液外渗或拔针后按压不当出现的皮下淤血和肿胀的治疗,其方法:将马铃薯冲洗干净,切成薄片外敷于局部肿张或淤血部位。马铃薯用于治疗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的皮下肿胀和皮下淤血,因其含有大量淀粉,具有高渗作用,能缓冲局部肿胀,而且马铃薯内含有胆烷衍生物茄碱及龙葵碱,故具有兴奋平滑肌和加速血液流通的作用,从而达到活血消肿等功效。另外,马铃薯内含丰富的B族维生素,其中维生素B2参与糖、蛋白质及脂肪的代谢,可保护皮肤免受炎症侵害。效果比较明显,时间短,起效快,方法简单,经济实惠,操作方便,安全,对皮肤无刺激,病人较易接受。

综上所述,静脉输液外渗是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首先要做好预防,消除或减少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另外,护士应该能够及时识别和评估外渗,并能够提供恰当的护理干预措施,使外渗的影响降到最低。

静脉输液药液外渗的护理措施 篇3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

患者因素:①新生儿: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青紫,仅能供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容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食的影响,使其更容易外渗。②婴幼儿:婴幼儿由于爱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都很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输液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难于固定,容易发生外渗,一旦发生了外渗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③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均减退,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移位;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等,所有这些都容易使老年人发生静脉输液外渗。④无法沟通的患者:此类患者主要包括接受麻醉的患者,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受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静脉输液外渗。⑤重症患者:休克、严重脱水、病危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静脉输液外渗。 

药物因素: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后果。

疾病因素:①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于穿刺。②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③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④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竭患者,全身静脉瘀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静脉输液外渗。

技术因素:①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②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③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④使用钢针,据有关文献报道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⑤用塑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对外渗的观察。⑥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⑦使用输液泵,在一个部位长时间输液。⑧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解剖部位:因外周静脉管腔小而中心静脉管腔大,所以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静脉输液外渗。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压力增加容易发生静脉输液外渗;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容易使针头刺破血管而发生外渗。

静脉输液外渗的机制、临床表现、后果

静脉输液外渗的机制:①血管受到药物的刺激,一方面血液成分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通过药物直接刺激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以及使血管内壁受损通透性升高,从而引起炎症反应。②药物持续性滴注,胶体渗透压降低。③液体静压增加。④继发感染,因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炎症细胞的聚集及炎症介质的释放而发生组织水肿。 

临床表现: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和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疱,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

静脉输液外渗的后果:患者将经历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创伤,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对患者、家属、医护人员都将产生压力和担忧,严重者甚至造成患者残疾,引发医患纠纷。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

提高穿刺的一次成功率: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时尽量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或教会家属正确的照顾方法,已发生外渗者不在此处远端再做穿刺。

选择合适静脉:正确地选择静脉,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儿科病房和意识障碍、病危的患者,化疗时尽量使用留置针,使用留置针时选择粗直的血管。因留置针导管柔软,不易损伤血管,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而且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5天,避免了反复穿刺,从而保护了血管。对于老年人,在使用留置针做穿刺时,首选的部位是颈外静脉。因为颈外静脉是颈项最大的浅静脉,它暴露明显,附近没有神经、关节,位置平坦,静脉走向直,且易于穿刺,而且,由于人体颈项活动范围小于四肢。颈外静脉管腔大,血流量大,留置针进入后,漂浮于血管中,减少了机械摩擦及血管壁损伤,从而降低了机械性静脉炎及血管性静脉炎的发生。另外老年人的静脉弹性减弱,脆性增加,自控能力差容易躁动,易使药物外渗,而留置针易于固定,不影响活动,且颈外静脉管腔大,不易于损伤静脉引起渗漏。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小时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应用甘露醇时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的温度,使血管的通畅性增高,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內时才能滴入药物。

加强责任心、多巡视:特别是危重患者、新生儿及婴幼儿,巡视时要检查输液部位,输液过程中若患儿出现哭闹,一定要首先检查其注射部位。发现药物外渗如果是高危药物,应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进行严格的床头交接班。

积极做好患者的宣教:交代使用留置针的好处,以及保护留置针的方法;在输注高危药物时要反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并指导患者及家属做好自我观察,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要及时告诉护理人员。以便及时处理,以免加重外渗。

正确拔针:输液完毕,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迅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及其稍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一般为5~10分钟,切忌在穿刺处反复揉动,按压的力度要适中;正确拔针可以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瘀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护理对策

小范围外渗:①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湿热敷,或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湿敷,如不再继续外渗,可坚持到输液完毕。②如果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停止输液,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退。

大范围外渗:如果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在四肢,要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山莨菪碱湿敷,也可以用马铃薯、生姜外敷,效果也不错。

化疗药物外渗: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静滴,用生理盐水进行局部皮下注射,加以稀释,并局部冷敷,以防止局部疼痛、肿胀、坏死。

药液外渗引起局部水疱: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以用无醇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里的渗出液,再用不含醇的碘伏外涂、外敷,也有介绍用鸡蛋清外敷的。

小结

静脉输液外渗虽然是临床常见的护理问题,但是如果发生在关节处,范围大,药物刺激大,组织坏死严重,给病人造成各种严重后果,有可能会引发医患纠纷。

静脉输液药液外渗的护理措施 篇4

场景:护士吕丹丹在巡视病房时发现12床李红正在输注化疗药物0.9%NS100ml+吉西他滨1600mg在化疗开始20分钟后,输液的左手出现约1cm的输液外渗,局部皮肤呈红色。

地点:肿瘤内科病房

时间:2018-4-29 11:10 角色扮演:护士吕丹丹 刘日凤 张纯

覃柳霏 江丽媛 病人熊毅

护士长赵秀珍

林医生

科主任叶建忠

总导演:曾华玲

旁白: 护士吕丹丹:李红,你的输液有些外渗,你先别动,我马上来处理。(关闭输液调节器,并按铃呼叫护士张纯)护士吕丹丹:张纯,请叫12床李红的管床医生到床边来,护士张纯回到护士办打电话(1379)林医生,12床李红病人出现了药物外渗,请您马上赶过来。林医生:李红,有哪里不舒服呢? 病人:我左手痛。

林医生:那让我检查一下看看是什么问题呢(检查后左手出现约1cm的输液外渗,局部皮肤呈红色)有点小问题,是药物外渗了,没事的了。林医生:利多卡因2ml加地塞米松5mg扇形封闭后冰敷。

病人(熊毅):医生,这怎么办啊,会不会烂掉啊? 那我的药没打到血管里去怎么办,药量不够会影响治疗吗? 林医生:你别急,我们会处理的。别担心,根据外渗的面积估计你的药量损失不足10%,不会影响治疗的。返回办公室开医嘱,并电话 告知科主任

护士吕丹丹:好的,我马上执行医嘱。李红,不必担心的,我们用药之后就会好的,放宽心。

护士吕丹丹:(回治疗室准备用物)护士刘日凤马上校对并执行医嘱,与护士张纯双人核对医嘱,护士吕丹丹与护士张纯双人核对药液,护士吕丹丹抽吸药液,携带用物到病人床旁。

护士吕丹丹与护士张纯再次双人核对药液。

护士吕丹丹:李红,我现在先来给你抽回血,做个封闭,会有一点疼,坚持一下,我会尽量轻一点,你别紧张啊。(由原部位抽取3—5ml血液,拔针,局部行利多卡因地塞米松放射状封闭。)护士吕丹丹:(将病人的患肢用枕头垫高)李红,封闭已经做完了,这只胳膊垫高起来,恢复会快一些。

护士张纯:现在再给你做个冰敷,冰敷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因化疗药物刺激而引起的水肿。你先休息,待会儿我再来看你。

病人(熊毅):好,谢谢你们。

护士张纯:清理用物,洗手。(用后的物品按消毒技术规范分类处理)护士吕丹丹:到电脑旁书写护理记录。

15分钟后 护士吕丹丹:李红,你的外渗处好一些了,医生已经给你开了一支多磺酸粘多糖,冷敷6小时后到时我会交班护士帮你擦。

病人(熊毅):谢谢你,我的手会烂掉吗? 护士吕丹丹:李红,你别太紧张,我们对你药物渗漏的地方已经做了积极的处理,我们会密切观察并及时针对你渗漏处的恢复情况进行治疗、护理的,别担心!

病人(熊毅):好的,谢谢!

护士吕丹丹:不客气,你先休息,待会儿我再来看你。严格交接班,密切观察外渗部位皮肤情况。

护士吕丹丹:将事情经过汇报护士长全过程,书写护理记录,并按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填写并上报护理部。

最后,医护人员共同讨论,分析药物外渗的原因,采取相关措施,去除危险因素,防止再次发生。

静脉输液药液外渗的护理措施 篇5

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主要途径之一,当药物外渗时轻者导致局部组织疼痛、红、肿胀,重者导致组织溃疡、坏死,因此要以预防为主,外渗时也要处理妥当,避免给病人增加更多的痛苦。一旦发生渗漏,应立即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消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组织的毒性作用。

原则(1)促进液体重吸收。(2)使用拮抗剂药物效应。(3)灭活外渗药物的毒性。

具体方法

目前输液外渗治疗方法主要有冷敷、热敷、硫酸镁湿敷等。冷敷使用于充血水肿为主的急性渗漏性损伤;热敷使用于血管收缩剂渗漏造成的缺血性改变。热敷稍有不慎,易造成患儿皮肤烫伤,小儿皮肤娇嫩,角质层薄,局部用药能迅速吸收,有时甚至发生一些不良反应。因此,对于小儿输液外渗局部药物处理较为慎重。

对血管刺激性较小的药物 如抗生素类:(1)肿块<5cm×5cm时,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可以用热敷,可采用热敷方法(拔针4h后可进行)。或用95%的酒精持续湿敷,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2)块>5cm×5cm时,一般在药液外渗的48h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也可以用马铃薯、生姜外敷。(3)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局部产生无菌炎症反应)如:红霉素或沙星类药物,应给予冷敷(收缩血管,减少吸收,灭活药物毒性)或硫酸镁湿敷(预防小血管内膜炎),也可采用0.5%的654-2溶液湿敷(可对抗微血管痉挛,提高细胞免疫及补体含量,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而达到增强自身抵抗力,控制炎症的的)。

阳离子溶液与高渗溶液(1)钙剂:首选硫酸镁湿敷(因其对抗作用强),其次,也可采用0.5%654-2湿敷。(2)甘露醇发生渗漏时,初期可用热敷,也可用硫酸镁湿敷,还可采用75%的酒精湿敷。

注意点:渗漏超过24h以后,不可热敷。因此时,局部皮肤苍白,之后逐渐转暗红色,可产生局部出血,如此时热敷,可造成局部皮肤温度升高、代谢增强、细胞耗氧量增加,可加速组织坏死。3 扩血管药物 上述方法均可采用。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刺激性强的药物输液前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

升压药 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等,渗漏轻微时-热敷、严重时按医嘱处理,可局部封闭,654-2湿敷等(也可用酚妥拉明封闭,氢化可的松湿敷)。

抗肿瘤药物 少量渗漏:只要可疑渗漏,立即停止输注,然后先将针内药回吸出来,再注入5~10ml生理盐水,稀释局部药物浓度,同时冰敷(收缩血管、减少吸收、缓解疼痛、抑制局部炎性反应)。其他按医嘱执行。

抗癌药物应行二步注射法:盐水引路-药物输注-盐水冲注

6.药物外渗引起局部水疱 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碘伏外涂。

附:

1.山莨菪碱湿敷治疗静脉输液液体外渗

方法:先用0.5%碘伏棉棒消毒针眼及肿胀部位,山莨菪碱10 mg加NS 10 ml浸湿无菌纱布覆盖在肿胀部位,一小时更换药液一次; 疗效:山莨菪碱湿敷和50%硫酸镁溶液湿敷均有较好的消肿、止痛效果。

原理:山莨菪碱为阻断M胆碱受体的抗胆碱药,可使平滑肌松弛,有解除微血管痉挛作用,湿敷有促进药物迅速渗透到皮下组织,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解除静脉血管痉挛,扩张局部血管的作用。改善微循环,以利于外渗液体的回吸收。

2.硫酸镁湿敷治疗静脉输液液体外渗

方法:先用0.5%碘伏棉棒消毒针眼及肿胀部位,硫酸镁粉剂50 g加温开水100 ml,浸湿无菌纱布覆盖在肿胀部位,一小时更换药液一次。观察两组疗效。

疗效:50%硫酸镁溶液湿敷均有较好的消肿、止痛效果

静脉输液药液外渗的护理措施 篇6

静脉输液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在静脉输液过程中, 药物外渗是临床实践中经常出现的护理问题之一。药物外渗所导致的后果, 轻的可使局部组织出现发红、疼痛、肿胀、瘀血, 重的可出现组织溃疡、坏死, 甚或残疾, 造成终身遗恨, 不可避免地发生护患纠纷, 加重医患矛盾。因此, 如何预防和妥善处理药物外渗所引发的后果, 如何避免给患者增加更多的痛苦, 是值得临床护理工作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 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

1.1 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的措施

必须加强护理人员自身的基本功训练, 避免操作中机械性损伤出现;必须熟练掌握静脉穿刺的基本技术, 加强基本功训练, 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率, 这是对护理人员最起码的要求之一。当穿刺失败时, 不能选择同一静脉的远端作为穿刺点, 以免药物从前一穿刺点处外渗[1]。在穿刺脆性血管时, 要做到力度小、角度小, 缓慢平行进针, 见回血后不再进针的技巧[2]。穿刺时必须注意避开关节部位, 穿刺成功后必须注意妥善固定, 采用保护性约束措施, 有家属陪伴者必须注意教会其正确的护理方法, 切实避免和减少药物外渗的发生。

1.2 正确选择血管

第一, 应避免选择有硬结、皮肤病或瘢痕症等部位的静脉血管作为穿刺点。第二, 对静脉血管的弹性、粗细和位置的适宜性进行正确的评估, 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头皮针。第三, 对长期进行静脉注射治疗的患者, 要有计划地选择静脉穿刺部位, 要遵循由远端到近端的基本原则;对此类患者要尽可能地使用留置针, 选择直的静脉血管作为穿刺点, 因静脉留置针的导管比较柔软, 对血管的损伤少, 轻微活动难见药物外渗, 留置针保留时间可达3~5d, 避免反复静脉穿刺对血管的损伤。第四, 外周血管穿刺困难者, 可行锁骨下静脉或外周深静脉 (PICC) 置管, 这是杜绝药物渗漏的重要方法, 且容易为患者所接受[3]。

1.3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以顺利完成静脉输液

护士要注意根据药物的特征严格掌握输注浓度和速度, 多巴胺、间羟胺在连续输液时, 为避免局部组织坏死, 最好使用留置针并建立两条静脉输液通道, 每2~3h交替使用;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尤其是肿瘤患者使用化疗药物前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 观察5~10min, 确定滴注通畅且无外渗现象发生后方可输注药物, 结束时再滴注等渗盐水, 使药物在周围血管中的停留时间尽量缩短, 将药物对血管的刺激降低到最低程度。对于刺激性大的药物, 其给药浓度必须按医嘱给出的方法配置, 不可在输液中直接在瓶口刺入针头给药, 避免近针头处的药物浓度较高刺激血管, 一旦渗出血管将导致局部组织损伤。

1.4 输液速度的合理调节

输入的药物如对血管有较强的刺激性, 应适当降低输液速度, 使之既能保证治疗的要求, 又能尽量减少刺激血管的强度, 使患者在相对舒适且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输液。一般情况下, 成年人输液速度在40~60滴/min之间, 为减轻小儿、老年人心脏负荷, 从避免发生心力衰竭或肺水肿, 其滴速一般在20~40滴/min之间, 。

1.5 加强责任心, 多巡视

输液巡视时观察液体有无外渗, 及时处理发生的问题, 这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规范及要求。但由于种种原因, 往往不能很好地得到落实。执行输液巡视制度使输液护理工作更加明晰化、规范化[4], 这样使护士做到心中有数, 随时掌握每位患者的情况, 加强输液巡视可避免药物外输现象的发生,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急危重患者, 如巡视时能及时发现药物外渗, 可以及早更换注射部位, 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输注易导致组织坏死的药物如化疗药物时, 更应密切观察注射部位, 最好进行床头交接班, 以引起值班护理人员的足够重视, 更好地预防和避免药物外渗。

1.6 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要向患者介绍使用静脉留置针的优点, 告知如何保护留置针。输液前, 告诉患者药物外渗透后可能导致的后果, 输液后要交待注意事项。在输注高危药物时, 要向患者及家属作出说明和解释, 告知患者必须尽量减少活动, 教会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的方法及其观察时的注意问题, 如果注射部位出现疼痛、肿胀等改变时, 必须及时报告护理人员以进行正确的处理。

1.7 拔针的正确方法

输液结束时, 拔针的基本顺序为“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按压”进行操作。在针尖即将离开穿刺点的瞬间, 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迅速按压穿刺点或其稍上方, 保持3~5min, 直至不出血为止。按压时, 应注意: (1) 切忌揉动棉签, 以减少局部瘀血。 (2) 按压的力度要适宜。拔针和按压的方法必须正确, 按压时间必须适宜, 这可避免损伤血管, 防止皮下瘀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药物渗漏的发生, 提高血管的利用率, 为疾病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药物外渗的处理措施

发现药物外渗或怀疑有外渗时, 应采取以下处理措施∶立即停止输液或静脉注射, 保留穿刺针头, 利用此针头尽量回抽渗漏在皮下及针尖的药液, 评估并记录外渗的穿刺部位、面积、外渗药液的量、皮肤的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并可根据外渗范围及其性质的不同, 采取以下不同的处理措施。

2.1 小范围药物外渗的处理措施

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外渗药液, 一般采用湿热敷或50%的硫酸镁溶液湿敷, 肿胀在短时间内即可消退。当滴注所剩药液量不太多时, 可不必停止输液, 采取边观察边湿敷的方法, 如药液不再继续外渗, 可继续完成输液整个过程。

当血管活性药物输注时外渗, 如果局部发红、苍白、疼痛较为明显, 但肿胀并不明显, 此时必须停止输液, 红肿部位用95%乙醇溶液连续湿敷会很快消失;并立即另选其他部位继续完成输液。

2.2 大范围药物外渗的处理措施

在药物外渗的2d内, 采用抬高受累部位的方法, 促进外渗药液的继续吸收;用95%乙醇溶液或50%硫酸镁溶液连续湿敷, 并局部封闭;亦可用拮抗性药物湿敷的方法, 如钙剂可用50%硫酸镁、山莨菪碱湿敷, 间羟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等可用硝酸甘油、酚妥拉明、地塞米松湿敷。也可用外敷马铃薯片、生姜片。

2.3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措施

化疗药物外渗时, 必须马上停止输液, 选择地塞米松加利多卡因对渗漏皮肤周围进行封闭;用0.9%NaCl溶液皮下注射加以稀释并局部冷敷, 防止局部肿胀、疼痛和坏死的发生。抬高患肢, 避免剧烈活动, 以达到促进血液回流, 减少局部组织肿胀的目的。药物渗漏如超过1d, 为达到止痛、消炎和促进局部吸之目的, 可用超短波、红外线照射20~30min, 频次为2次/d。

2.4 药物外渗所致局部水疱的处理措施

如较小且未破的水疱尽量不要将其刺破, 采用外涂碘伏的方法即可;对于大的水疱, 其处理方法是用碘伏消毒后, 再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水疱里的液体, 再外涂碘伏。如渗漏部位的皮肤由暗红色转为黑褐色且已经溃疡, 在保护创面清洁预防感染的基础上, 交替湿敷0.9%NaCl溶液纱条与庆大霉素纱条, 1次/h。如局部组织已坏死, 采用药物封闭的方法处理。封闭所用药物为醋酸泼尼松、维生素B1、1%普鲁卡因, 每次封闭2个穴位, 每2d封闭1次, 6次1个疗程。如创面愈合不佳, 换药或植皮前应广泛切除坏死组织[5]。

综上所述, 在静脉输液的过程中, 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避免和预防药物外渗现象的发生;发现药物外渗或怀疑有外渗时, 应根据外渗范围及其性质的不同, 作出相应的处理。

参考文献

[1]张慧兰.肿瘤护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174.

[2]赖利, 李俊英.化疗性静脉炎的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 2002, 17 (1) :78-80.

[3]冉启志, 李虹, 吴绍勇.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及并发症防治[J].黑龙江护理杂志, 2000, 6 (4) :4-5.

[4]和包兰.加强住院病人静脉输液巡视的探讨[J].中原医刊, 2004, 31 (20) :58.

静脉输液药液外渗的护理措施 篇7

【关键词】小儿;甘露醇; 外渗; 皮肤损伤;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4—7484(2013)11—0118—02

静脉输注甘露醇容易发生药液外渗,造成血管和组织损伤,尤其是儿童,发生外渗的现象更多,速度更快、程度更重,如不及时处理,会造成组织损伤,甚至坏死、致残【1】。本文针对小儿甘露醇静脉输液渗漏的护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小儿静脉输液甘露醇渗漏的预防现状

由于小儿群体的特殊性,家属缺乏照顾经验等原因,小儿很容易发生液体渗漏。20%甘露醇是高渗性药物, 若发生外渗, 组织难以吸收而受到损伤【2】。我国护理人员对甘露醇渗漏的防治措施进行了诸多的研究和探讨,有效地避免了外渗的风险伤【3】。

2 小儿甘露醇静脉输液外渗的影响因素

2.1药物因素:(1)甘露醇的渗透压高达1098mosm/L,据最新动物实验病理检查显示,静脉推注20%甘露醇4~8次后,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周围组织炎性变及水肿等【4】。(2)药物和环境温度影响,据文献报道【5】对20%甘露醇在室温19~20℃的条件下对血管的损害比在室温37℃时更为严重,其原因在于甘露醇加温后溶液中小于25um的微粒数量明显低于常温状态时。

2.2患儿因素(1)血管因素,由于小儿血管细,头皮毛细血管网密等特点,血管通透性增加,药液渗漏几率大。(2)年龄因素,凌云和项志英【6】在2006年对6347例输液渗漏的患儿进行了原因分析,结果显示,3岁以下的患儿较容易发生输液渗漏。

2.3护士因素:(1)护士观察输液的经验或责任心不足,输液过程中未加强巡视,或未及时发现输液渗漏隐患。(2)护士穿刺技术不成熟,更容易损伤血管壁及周围组织造成输液渗漏【7】。

2.4穿刺工具:临床上对甘露醇局部组织损伤已引起高度重视, 并尽可能采用中心静脉输入途径以减少药物外渗。但由于中心静脉导管费用昂贵和甘露醇用药时间相对较短等面的原因, 应用甘露醇时仍会采用外周静脉输入【8】。

2.5家长因素:部分家长照顾不周易引起渗漏。花芸等对127例静脉输液渗漏患儿的发生原因进行了调查显示,患儿哭闹或家长无意碰撞、牵拉引起的静脉输液渗漏占59.06%【9】。

3 小儿甘露醇静脉输液渗漏处理措施

3.1一旦发现甘露醇溶液外渗皮下组织立即停止输液,分离输液管,尽可能回抽药液。

3.2局部外敷 甘露醇外渗后很难被组织吸收,采用山莨菪碱针剂或50%的硫酸镁冷湿敷。山莨菪碱能扩张浅层血管,改善组织缺血、缺氧;50%硫酸镁冷湿敷【10】能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还能促进渗漏的药液灭活,局限损伤部位。

3.3药物封闭 采用2%利多卡因局部封闭,利多卡因是一种皮肤麻醉剂和透皮吸收促进剂,具有明显抑痛、促血液循环作用,从而减轻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4】。

3.4中药湿敷 张连荣等介绍采用复方大黄膏外敷【11】。在穿刺点上方约0.5cm处沿静脉走向湿敷,外用保鲜膜覆盖,4h后去除,用清水洗净,每天1次,直到药物疗程结束。

3.5新鲜芦荟外敷 吴声荣等研究,芦荟有消炎、止痛、消肿的功能,因而用芦荟鲜汁治疗甘露醇所致静脉炎,对处理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疗效显著【12】。

3.6 马玲署贴敷 方楚如等研究,甘露醇外渗应用马玲署贴敷治疗有独特的疗效,新鲜马玲署含的异柠檬酸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扩张毛细血管之功效,能加快血肿吸收,有利于组织修复,使局部消肿时间缩短【13】.

4 小结

护理人员应掌握小儿甘露醇输液渗漏的影响因素及预处理输液渗漏的措施,从而避免或降低小儿甘露醇静脉输液外渗的损伤,促进患儿身体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陆琴, 韩萍.我国预防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研究进展.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45-46

[2] 贾晓慧,李锦燕.0.1%新洁尔灭酊治疗小儿输液引起的液体渗漏70例[J].福建医学杂志,2007.29(1):145.

[3] 楼晓芳,吕华等.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3):2119—2122.

[4] 韩雪玲,胡淑芳,张文香等.甘露醇外渗后局部组织损伤处理的实验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260-261

[5] 辛燕飞,王丽萍,乔丽琴.等.不同温度甘露醇对兔耳缘静脉及其周围组织损害的实验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0,17(2):1~2.

[6] 凌云,项志英.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2007.9(6):621—622.

[7] 侯春珍.不同进针长度行静脉输液时对血管壁的影响[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l(4):38-49.

[8] 林桂荣,刘京风.王恒珍.等.20%甘露醇致静脉损伤的防护[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2):71-72.

[9] 花芸,刘小文.刘新文,等.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6,21(23):30—31.

[10] 冯新为.病理生理学.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4

[11] 张连荣,冯喜平,池金凤,等.复方大黄膏外敷防治诺维本静脉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6):470.

[12] 吴声荣.新鲜芦荟外敷治疗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的临床观察[J].华北煤矿医学院学报,2006,8(5):661.

静脉输液药液外渗的护理措施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产科住院子痫前期病人80例, 孕28周~37周;年龄21岁~38岁;体重72.0kg±8.5kg;身高160.0cm±6.5cm;均选择双侧肘关节以下的外周静脉血管进行穿刺。输液渗漏的药物:氨基酸14例, 硫酸镁30例, 葡萄糖酸钙16例, 抗生素20例;发生外渗面积最大12cm×8cm, 最小4cm×2cm;均无肢体活动障碍及肢端局部缺血坏死;外渗在1h~2h。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0例, 两组病人年龄、病情、身体状况、用药种类、外渗面积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静脉渗漏诊断标准

有静脉输液史, 由于某些原因发生不同程度的药物渗漏, 表现为局部发生肿胀、皮肤发红或发白, 并排除全身性水肿或全身皮肤感染。严重者局部肢体活动障碍及肢端局部缺血坏死。本组未见皮下组织坏死病例。

1.2.2 治疗方法

发现输液外渗肿胀后即拔针用消毒干棉签纵向按压针口5min以上至止血。对照组:用50%硫酸镁制剂浸湿纱布3层或4层外敷于患处, 湿敷过程中每2h用注射器喷注药液, 防止干燥, 并记录。每日3次或4次, 直至水肿消退。观察组:在硫酸镁湿热敷治疗基础上, 然后配合神灯照射。此仪器为北京产特定电磁波谱 (TDP) 治疗器, 电压220V, 频率50Hz, 功率350W, 将仪器正对患处, 照射灯距离为20cm, 治疗功率以病人自觉舒适之热感为度, 治疗中并随时询问患者感觉, 观察局部反应, 必要时可调整灯距, 每次照射30min, 每天2次。两组时间均为24h后观察结果。

1.2.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使用24h内局部红肿范围明显缩小, 疼痛消失;有效:局部红肿范围缩小, 疼痛降低;无效:超过24h局部红肿范围没有明显变化或疼痛减轻不明显。

2 结果

3 讨论

50%硫酸镁溶液为高渗溶液, 局部湿敷可产生高渗透压, 由于高渗透压原理使肿胀部位的组织水肿液在短时间内吸出, 消肿, 起到局部治疗的作用。同时镁是钙离子拮抗剂, 外敷可抑制神经介质的传递和平滑肌收缩, 使其舒张,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药物的吸收达到消炎退肿的作用。热敷也可使局部血管扩张, 纠正局部组织缺血缺氧, 促进水分吸收。由于微循环的改善, 增加了新陈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 从而达到消炎、止痛、消肿的目的。神灯照射是一种物理治疗, 肌体局部组织通过神灯照射后有良好的生物效应。它采用了现代先进的光子辐射技术, 在工作状态下辐射特定电子波谱, 激发人体基本粒子谐振, 在病变处产生内热效应和生物反应, 可调节人体生物电场, 改变病变状况, 具有消炎、消肿、止痛、减少渗液、促进新陈代谢、增进组织恢复和再生之功能。同时因神灯的内生热效应, 使患者感到局部温热、舒适, 疼痛减轻, 并可使硫酸镁纱布温度下降减缓, 增强硫酸镁的功效, 两者配合使用有协同作用, 疗效确切, 同时也必须加强临床护理, 有效地减少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芳芳, 杨艳芳, 向永玉, 等.硫酸镁湿敷对自然产后会阴切口疗效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4) :382-383.

[2]魏森苗.推拿与神灯照射合治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32例[J].江苏中西药, 2009, 41 (8) :52.

静脉输液药液外渗的护理措施 篇9

关键词:静脉,MRI,造影剂,外渗,防治

在MRI室日常工作中, 增强、造影扫描十分常用, 防止及治疗造影剂外渗是日常MRI护理人员的职责。是保障MRI检查的基本要求。为了防止造影剂药物外渗, 在检查过程中应注意: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静脉血管及正确的穿刺部位, 因为磁共振增强扫描和血管成像造影扫描用药时要用高压注射器将药物瞬间打入患者体内, 因此, 血管的选择非常重要, 另外还要加强责任心, 多加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造影剂药物外渗的首发症状是注射部位疼痛肿胀, 因此护理人员应经常检查穿刺部位, 及时注意观察静脉穿刺部位有无疼痛、肿胀症状。病人进入扫描间开始进行扫描前要先用生理盐水试针, 看血管是否能承受起快速用药的压力, 试水成功后再打入药物。这样做的目的 (1) 为了防止药物外渗; (2) 防止打药失败给病人造成经济损失, 及早发现造影剂的外渗, 及时做好有效处理。

1 MRI造影剂外渗预防

磁共振扫描造影剂的应用大多需要扎大号静脉留置针留置针对静脉血管有一定要求。首先, 加强责任心, 多观察, 多巡视, 选择合适静脉, 正确地选择静脉, 有计划地使用静脉。防止造影剂外渗的关键是静脉穿刺的准确性。静脉穿刺达成后, 在造影剂使用前应先推注生理盐水或其他无刺激药物, 病人无自觉症状后再应用造影剂。其次应尽量避开腕部近关节处的静脉和静脉窦, 防止针头因活动而脱出血管及渗血, 同时选择静脉血管时尽量选择较粗直或前臂近端的静脉。上述血管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 但为了检查的需要又必须应用造影剂快速静脉注射扫描时, 只有选择较差的血管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 为了保证药物不外渗, 在不影响检查效果的情况下尽量调整注射速度, 防止血管破裂药物外渗。

2 静脉应用造影剂药物出现外渗的处理

发现药物外渗后, 立即停止造影剂的注入, 保留针头并强力回抽漏于皮下的药液, 然后拔出针头。及时评估外渗的穿刺部位、面积、外渗药液的量、皮肤的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根据病人的评估结果, 局部用2%的普鲁卡因加地塞米松或者生理盐水在穿刺部位和肿胀范围做环形及点状封闭。这样, 既可以稀释外渗的药液和阻止药液的扩散, 又可以止痛。封闭液的量可以根据需要配制。外渗24h内可以局部给予冷湿敷以减轻疼痛和预防组织坏死。这样做可以使血管收缩, 减少药液向周围组织扩散。并嘱患者抬高患肢, 减轻因药液外渗而引起的肢体肿胀。发现药物外渗, 应尽量避免患处的局部受压。外渗局部肿胀严重时, 可用20%~40%硫酸镁溶液湿敷。湿敷面积应超过外渗部位外围3cm, 湿敷时间一般每次10~15min, 每天3~4次。如果药物外渗后局部有破溃、感染, 应与临床医生联系, 及时给予药物治疗及清创换药等处理。

3药液渗临床表现与分类

0级:没有症状。

1级:皮肤发白, 水中范围最大直径<2.5cm, 皮肤发凉, 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 级:皮肤发白, 水中范围最大直径在2.5~15cm, 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3 级:皮肤发白, 水中范围最小直径>15cm, 皮肤发凉, 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 可能有麻木感。

4 级:

上一篇:感恩节给老板祝福语下一篇:节能减排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