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帮扶个案分析(共8篇)
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一)学困生现状 据有关研究,学困生在很多班级普遍存在。学困生孤单失群,他们抗争失败再抗争,以致恶性循环,陷入心理危机中。学困生因种种原因,为班级同学所排斥。他们在班级里没有知心朋友,终日生活在别人的冷眼里,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他们有时做了好事,也极有可能被人曲解,往往成为班级同学的众矢之的,或成为被忽视的一族。儿童天性有向上、向善的需求,希望归属群体生活,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他们积极向上,热情高涨,但持久性不够。他们虽经努力,但常半途而废,最终因不能具备归属群体的某些条件(如成绩好,品行好),而不能完全归属班级,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情结,陷入不安全的恐惧中,感到同学们对他们有敌意。自我意识强的儿童奋起反抗,与同学和老师对立,甚至与一切集体活动对立。自我意识弱的同学期望挤入群体内,他们或趋向同学,讨好依从;或避开同学,孤独退缩。但常有的挫折感最终使他们自暴自弃,沦为班级的边缘人,他们仅希望不被打扰,在班级生活中度过漫长单调的重复时光。
(二)发展趋势分析 1.创造平等合作的班级气氛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者要摒弃盲目竞争主义的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创造平等合作的班级气氛,使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以合作者和朋友的关系相处,彻底消除班级不正常的等级之分。首先,教育者应尊重儿童。合作的前提是平等,平等要求相互尊重,只有在真正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尊重才能真正合作。教师应率先垂范,从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开始,让学困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感受到他是与其他同学一样是被老师关注着的。在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引导下,我们觉得有以下几点可以试行:(1)在课堂上真正做到在合作学习中关注学困生的学习动态,在合作性的小组学习中学困生往往是过于活跃或捣乱而造成小组成员对他有厌烦感或对他的见解不屑一顾,严重影响了小组学习的质量。或是因学困生是沉默自暴自弃型的,在小组学习中常常是做听众,长此以往他就越来越没自信,越来越离群,合作学习反而加速了扭曲性格的恶性发展。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我们就要在课堂学习中充分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经常走到他们的身边细心发现他们学习中细微的闪光点,既而在小组成员中加以放大,让他们体验到他们也会学习。这样也更他们感受到老师并没有疏忽他们。老师是我的引导者,我们都是平等的合作关系。(2)在言语上不做绝对的权威让学生有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特别是对被学困生的发言要更加予以重视,揣摩其心理,给以最善意的评价,最智慧的引导。让他们体会到老师是善意的,很多时候就是你们的朋友。消除对老师的畏惧与不信任。(3)在活动中多与学困生接触,比如春游活动,参观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意把学困生安排在自己的小组里,让他们产生自豪感。(4)充分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长处。往往因为学困生处于非常低下的地位,他们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是一无是处,仅有的一点长处也被埋没了。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并利用他们的长处,如爱劳动的,可以让他做劳动委员,字写得漂亮的评他为“小小书法家”等等。其次,有了师生间的平等是不够的,班级的核心群体是全班学生,因此营造平等合作的生生关系也是转化学困生的重点。对此我们也有以下几点的考虑:(1)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时常在班级中宣扬新课程所倡导的正确的评价体系(每个人都是有受教育的权利的,同学之间是平等、合作、探究的学习关系),使班级有积极健康的班级舆论和班风。
(2)在班干部中树立帮困的榜样,班主任要予以高度的肯定,让学生认识到帮助学困生是光荣的。从而在班级中形成一帮一的良好学习环境和平等友好的学习氛围。(3)经常开展班级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容易发现别人的长处,特别是发现学困生的长处,借此让学生改变对学困生的不正确的看法。(4)制定有利于转化学困生的班干部竞选制度,也就是教育者要在合理的基础上多给学困生发挥其特长担任班级的班干部,帮助学困生树立自己健康的形象。(5)定期对班级转化学困生的情况作出全班性的反馈,保持学生的热情。儿童的特性往往是热情很高,而持久性不强,所以这一点也很重要。
三、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 1.语文学困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促进语文学困生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学习习惯的培养分这几步: 一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思路:
二是良好学习习惯于培养途径: 2.语文学困生学习补救策略研究。3.语文学困生口语交际训练策略。a、课堂鼓励儿童用平常的口语说话。b、逐步培养儿童连贯地说整段整篇话的能力。
c、经常向学生提示出“先仔细想一想,然后再说”。d、利用儿童欢笑时,让学生说话。创设情境,把口语交际训练寓于游戏之中,锻炼说话能力,发展思维。
四、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专题组成员统一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中有关学习理论,为从事课题研究提供正确可靠的理论依据;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有关语文学困生研究的已有成果、现状和发展趋势,做为课题研究的经验借鉴。2.个案研究。在教育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对象,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建立个案登记表,首先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后对其施加影响并跟踪观察,从观察记录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较科学的事实结论。
3.调查、比较法。切实调查学生在实验的初始状态及实验各阶段的情况和变化趋势,认真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看学生的变化是朝着实验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事与愿违,并及时调控。4.经验总结。根据专题研究计划,对各阶段或全过程研究进行分析概括,揭示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最终形成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语文学困生工作经验与理论。
《普通高中学困生成因及其转化研究》工作总结 2006-07-18 19:38
一、审慎选题,科学论证 2004年3月~4月,学校多次召开行政和科研例会,专题研究新课题选题的问题。然后经过多次的专家咨询,特别是请泸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助理杜旭林教授、泸
《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见一些学习上表现出困难、有各种各样行为问题的学生,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儿童差异性与教育的统一要求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基础教育的教师究竟应怎样做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满足那些面临学业失败学生的需求呢?这是我们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我校既是一所城中村的学校,又是一所学生结构特殊的学校。543名学生中有261名是流动人口子女,约占学生总人数的48.4%。学困生的比率远远大于有关数据的统计结果。我校开展学困生的课题研究,就是基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以学校教学为主,从教师的教学素养、家庭教育、教学内容、认知心理学等多领域入手,进行分析,采取不同的对策,做好学困生的矫正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而且由于我区的地理原因,类似于我校这样的学校不在少数,因此我校的成功研究将会为兄弟学校提供经验,给兄弟学校学困生的转化树立信心。对于教师而言,学困生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是一个困挠万千教师的问题,该课题的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参与教师的教科研的意识,养成善于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及时分析问题,找到学困生成因的个性和共性,更好地因材施教,还能转变教学理念,树立发展的评价观。作为一个课题对学困生进行研究,变过去仅靠观察和印象对学困生的断定为依据科学的分析对学困生进行分类,变过去对学困生研究的自发性、随意性为自觉性、系统性。我们的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既是对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大贡献,也是对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所作的最强有力的基础工作。
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现状:我们认为:儿童学习困难是指智力基本正常的学龄期儿童学业成绩明显落后的一类综合征。一般是指有适当学习机会的学龄期儿童,由于环境、心理和素质等方面的问题,致使学习技能的获得或发展出现障碍。表现为经常性的学业成绩不良,无法达到课程标准的目标,甚至远远低于课程便准的要求。狭义的学习困难儿童一般无智力缺陷,智商(IQ)在70分以上。学困生这个定义至今国际上还没有十分统一的概念,在我国曾被称为差生或中下生,前苏联称其为学习不良的学生,而美国称其为学习无能者,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将学习困难儿童列为特殊教育对象。关于学困生,国内外有很多相关研究。国外最早研究学困生这一问题的专家是摩根,他是英国的一位眼科医生,源于他在工作中发现了“词盲现象”;赞科夫从情感、意志等特点分析差等生,布德威克、韦纳等人研究学困生的失败归因特征;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布鲁姆认为学困生学业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不正确的学生观及不恰当的教学方法造成的等等。我国对学习困难的研究起步较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才开始重视对学困生的研究,真正引起重视是在1978年以后。戴湘华,吴祥帧,王铁军,徐仁德等人对差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经验型或分析型研究。钟启泉从国外差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依据,从原因诊断的角度、治疗的角度、教学论和性格学分析的角度以及预防教育的角度,综合地考察差生问题,揭示现代差生概念的内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略。
近年来,我国在学困生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研究的重点已从探讨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及原因,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以便大面积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上来,同时也在更加深入地探讨如何指导帮助学习困难儿童成功地迈入社会。为此,我国教育工作者从家庭教育、教育教学、学科教育、认知心理学等多领域入手,做了大量的干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迄今为止在各级、各类书刊上发表的文章大约有千余篇。前人的这些研究,为我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1、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虽然并非每一个方面都能达到最高水平,但有一方面是最佳的,并且每个人的最佳智能单元是平等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的智力是一种潜能,每个人都具备多元的潜能,都具有可挖掘的创造潜力。
4、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观是对传统教学观的批判和发展,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 素的影响,更主要地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却往往被传统教学观忽略。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作用是: ①主导作用、导向作用、组织者。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重要作用,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行“问题解决”。②发现者。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抱有正确的态度。③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既要把最新的方法知识提供给学生,还要注意他们的全面素质提高。
5、现代课堂教学理论:现代课堂教学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及其优化组合为特征的教学实践活动。该理论是充分调动“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特色与创新之处特色与创新之处特色与创新之处特色与创新之处:
1、建立基于网络的学困生问题研究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学困生问题研究的评价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学困生分析与转化资源
4、对各学科的学困生进行分类,采取不同的转化策略 研究目标研究目标研究目标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将教育教学中的共性要求和个性创造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构建符合本校特点,符合教育规律的转化学困生模式,从而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主要是解决: 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和学困生转化的策略,大面积地转化各念段各学科的学困生。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1、学困生的成因及学困生的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内部因素(智力、非智力、身心素质等)、外部因素(教师、教材、家庭、班级文化等)。
2、学校教育方式如何适应学困生,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
3、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转化策略。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科的切入点: 语文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 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 英语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 通过观察、问卷、访谈、文献、以往经验对各学科学困生进行归因,根据不同学科特点采取不同的转化策略。例如立足我校城中村学生的实际,语文学科可以侧重研究朗读能力与学困生学业成绩的关系。
2、学困生的成因的切入点 内部因素: 智力因素(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 非智力因素(兴趣、情感、意志、动机、性格) 身心素质(身体状况、心理素质)从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分析学困生的成因
外部因素: 教师的教学素养、学科素养、责任心等 教材内容的结构、难易程度 学校、班级的文化氛围 从影响学困生的外部诸因素分析学困生的成因
3、学困生转化策略的切入点: 非智力因素的干扰(构建学生内部的动机系统,培养学困生自我调控能力) 注意力的训练 思维能力培养(根据各学科对思维能力的不同要求,探索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的策略和经验) 家长介入 知识点补缺 教师行为、教育理念的改变(强化因材施教的思想,关注学困生形成的多种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与技术路线方法与技术路线方法与技术路线方法与技术路线::::
1、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教育杂志、专家访谈、理论书籍等多种渠道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搜集相关理论依据与资料,最大限度地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持,把握研究方向。
2、、行动研究法:在学困生课题的实施中,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的科学认识理论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采用“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的方法来展开具体而有针对性的研究。
据教育部2006年统计公报显示, 去年全国318所独立学院共招生54.3万人, 目前全国独立学院在校生规模已达146.7万人。[1]独立学院人数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科高等教育的资源供给,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严峻的状况, 其中, 贫困生助学体系的认定与建立、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及自立自强教育是重要的一项。
1.独立学院贫困生比例成上升趋势。不少家庭和学生选择到三本独立学院就读, 使贫困生问题成为独立学院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据资料显示,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的贫困生比例由20052006年度的1.4%上升到2006 2007年度的4.5%, 武科大中南分校的统计数字也显示该校截至到2006年6月份的贫困生比例为7%8%, 但07年度新的学期开学之后这一比例则上升了两个百分点。[2]贫困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给独立学院的学生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和挑战。
2.独立学院的“法律地位”有待提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独立学院享受到的国家的教育投资和补助要比公办院校少的多。另外, 由于银行对高校独立学院的还贷能力不够信任, 对民办学校担保学生贷款不太放心, 从而不愿提供贷款。而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等多奖励给公办高校里经济困难且成绩优异的大学生, 也与独立学院无缘。这与独立学院贫困生逐渐增多的情况很不协调。
3.独立学院勤工助学岗位“僧多粥少”。由于是民间办学, 基本开支来源于学费, 所以学费相对较高, 导致了两种情况的出现, 一是学院的贫困生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二是独立学院本身会在各方面压缩经费, 节俭开支。独立学院的勤工助学岗位供不应求。许多贫困生无法在学校找到兼职, 不得不更加的压缩日常开销, 并且急切的向校外寻找勤工助学的机会且很容易上当受骗。
4.独立学院贫困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由于自尊心, 消费反差以及特长培养等因素, 长期的生活压抑和经济拮据导致了贫困生的敏感心理, 影响正常人际关系的和谐, 从而导致他们产生与环境不和谐的消极心理而自我封闭。
鉴于以上原因, 研究独立学院贫困生的脱困自强途径, 建立一套适合独立学院的勤工助学体系成为当前每个独立学院必须面临的课题。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的贫困生现状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目前两届学生共4336人, 其中贫困生305人, 占学院总人数的7%, 其中特困生65人, 占贫困生比例的21%, 占学院总人数的1.4%;截止到2008年3月, 院勤工助学岗位共23个, 勤工助学学生75人, 占贫困生比例的25%。贫困生的勤工助学收入为150-200元/月。有所不同的是, 科艺学院的助学贷款体系依托于校本部, 贫困生可以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 也可以享受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金秋助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康恩贝助学金等。以下是2007年度各项奖助学金的统计情况:
相比2006年度, 2007年度科艺学院在奖学金和勤工助学方面有几项零突破, 比如国家励志奖学金、金秋助学金等。由于资格审查较严格, 2006年度省政府奖学金有两人, 2007年为零。从上表可以看出, 国家助学金受助比率最大, 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贫困生, 但类似康恩贝助学金的机构或个人赞助的受助名额比较少。以下是学院关于贫困生消费状况和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情况:
注:我院三类学生的比例大约为 (根据转学和招生情况每年会有一定的变动) :贫困生 (家庭月平均收入在500 2000元) 6%, 普通学生 (家庭月平均收入在8000 20000) 70%, 富裕学生 (家庭月平均收入在30000以上) 24%。
表中可以看出, 贫困生与普通学生消费差距很大, 很多贫困生除了吃饭外基本上不进行其他的开支, 由此造成的心理压力也很大。据学院经管系2006年底进行的调查显示, 95%以上的感到经济压力带来诸多不便, 72%的人感觉找不到倾诉的对象, 更有65%的人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贫困生, 只有15%左右的认为贫穷是一笔财富, 给自己更勤奋的动力。这说明在贫困生中自卑以及自闭倾向表现比较严重。
目前, 社会各界都在不同程度的关注高校的贫困生群体, 但主要针对普通高等学校或者公办院校的贫困生。
独立学院贫困生脱困自强途径的思考
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建立健全其勤工助学体系让更多贫困生能从中受惠;二是解决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建立贫困生自立自强体系, 解决精神贫困。
1.完善贫困生信用体系和加强贫困生认定机制。独立学院的助学贷款很难发放主要是因为银行对三本学生的还贷信用和还贷能力怀疑。鉴于的确存在助学贷款欺诈行为, 独立学院不得不加强对贫困生的认定以及教育工作。所以申请助学贷款或其他助学金的同学除了成绩合格外, 还必须接受别人的监督和考察。目前我院已经开始了贫困生认定工作, 其中包括对怀疑对象进行家庭问询和走访, 效果不错。
2.建立校外兼职服务中心等类似机构。单靠助学贷款并不能解决所有贫困生的经济问题, 而助学岗位“僧多粥少”, 所以独立学院可建立校外兼职服务中心等类似机构, 组织校外兼职。我院经管系一份调查显示, 共79名贫困生中有56名家庭平均个人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 另外17名是5000~10000元, 6名10000~15000元, 没有一家的平均年收入超过15000。而独立学院的学费是13000~18000元, 除学费外家庭的收入将一无所有。盲目的校外兼职具有不安全性, 校内建立外联机构显得很有必要。目前我院先是在经管系成立了创新创业中心, 针对学生节假日外出兼职, 后这一机构归至院团委, 为学生的创业就业提供帮助, 但此机构功能还有待加强。
3.探索独立学院贫困生励志教育的模式。目前, 高校主要通过进行日常的教育, 建立自强社类似团队, 观看自强影片和树立典型来激发贫困生的自强不息的热情。然而, 建立这种自强社会出现反效果, 即为了避免自己变成“特殊群体”, 贫困生不愿参加, 帮扶制度容易刺激贫困生自尊心, 加重其自卑感和自闭倾向。鉴于此, 独立学院可以尝试建立没有贫困生标签的励志教育中心。
总之, 独立学院贫困教育需要多管齐下, 结合国家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 以及学校的各项补助补贴, 鼓励和引导贫困生外出兼职锻炼, 寻找和探索独立学院贫困生励志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从根本上解决独立学院贫困生的现实困难和精神困难。
参考文献
[1]荆楚在线-楚天今报:http://www.sina.com.cn.
摘 要:数学学困生几乎每个班级都有一些,他们除了极个别由于智力和生理有缺陷外,大多数学困生的形成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缺失等因素造成的,因而是可以转化的。
关键词:数学;报告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231-01
数学学困生几乎每个班级都有一些,他们除了极个别由于智力和生理有缺陷外,大多数学困生的形成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缺失等因素造成的,因而是可以转化的。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对数学学困生个案研究,对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和转化策略也探索出一些方法。
一、数学学困生现状分析
数学学困生普遍具有如下特点:
1、缺乏人生奋斗和参与竞争的动力。
2、对学习改变命运缺乏信心。
3、班集体意识和班级荣誉感较差。
4、不能独立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对学习缺乏兴趣。
5、部分学困生有明显的智力障碍。
6、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偏低,在知识结构上存在断层。
7、学困生的学习品质、学习习惯较差,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8、教师、家长辅导相对跟不上。
二、弄清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通过观察、询问、调查,发现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各不相同,其成因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但从教育教学角度来审视可将其形成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1、内部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大多数学困生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认为读书无用,无心学习;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读书是碍于家长的要求。因此,他们缺乏上进心,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或旷课去玩,作业照抄,应付老师,从没想到提高自己。
(2)学习意志不强。学习的毅力和耐力较差,只有三分热情,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由于学困生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处于被遗忘、被摒弃的角落,他们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认为自己不行,不愿意接近教师,对教师缺乏信任或对老师怀有敬而远之、敬而怕之,很少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太多的失败使学困生常感到学数学很无聊、很枯燥,情绪低落、沉闷,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习缺乏自信心。
(4)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学困生基础差,知识脱节多,知识结构不完整。对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表象上,没有深入到实质。
(5)学习方法差、学习效率低。学困生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满足于“喂一口吃一口”的学习方法。知识掌握只重视结论,生搬硬套,定势强,有疑问也不及时弄清楚,学习时也抓不住重点,成绩低下,学习效率低。
(6)认识水平低,思维不力。思考问题表面化,反映慢,表达力差。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所措,分析综合能力差,概括力和想象力不够,不能灵活运用知识。
(7)依赖心理强。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讲解上。依赖心理的存在,使之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解答问题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因而学习时表现为程式化、模式化,缺乏创新和变通能力,影响了学习效果。
2、外部原因
(1)应试教育原因。目前,应试教育仍然在唱“主角”。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学脱离学生实际赶进度,造成教师授课“重”知识的传授,“轻”知识的发生过程,不重视知识的消化和巩固。学校、家长对学生成绩的期望值高,教师的应考思想会促使学生忙于大量的练习中,学困生始终吃不了。
(2)教材原因。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习负担呈现加重的趋势,再加上学科教学的重要性都在加强,整天应付作业,没有时间消化,影响了他们学习成绩的提升。
(3)社会原因。由于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金钱的诱惑,读中专大学学费高、不包分配,就业难以及网吧,游戏厅的吸引,加上学校、家长未给予及时正确地引导。“读书无用”论又在悄然地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教师的原因。教师是科学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和学生迈向正确人生道路的引领者。教师的师德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和学生的成长。以教师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向和个性特征去认识学生,致使部分教师产生心理偏差,出现体罚、讽剌、挖苦学生的现象,严重地挫伤了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5)家庭的原因。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有较大比例,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另一方面又过分地溺爱,造成了学生复杂的矛盾心理,形成自私、蛮横的不良恶习,没有吃苦耐劳、认真学习、对学习失去信心;另外一些家长长期在外打工挣钱,没有时间管理学生,助长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导致这部学生受到冷遇,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随着问题的积累,成绩下降,沦为“学困生”。
(6)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若不能及时从思想上解决,随着时间地推移、问题的积累,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三、“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培养学困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学困生”的学习欲望。
2、创设条件,促其参与,为“学困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3、加强“学困生”意志的培养,保持学习的愿望持久性。
4、发掘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
5、开展互帮互学的活动,座位的排列尽量让中、差生创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课后“小老师”的作用。
6、利用家长,让家长协助教师教育和督促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
------用爱滋润学生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老师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告诉我们教育的奥秘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充满信心和勇气来面对人生,特别是对那些“有问题的学生”,老师只有不断地用爱心去温暖和关怀他们,才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才会爱得自觉,爱得诚心,爱得真挚。自从担任班主作任工作以来,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体会最深的是如何教育好学困生,即所谓的差生转化工作。每一届学生中都有好的也有差的学生。好的学生一般不用花很大的精力、时间去进行教育,只要对学习给予指导便可以了,因为他们有良好的家教,从小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但后进生花费的时间、精力、心血便特别多。在这些年来,总结出的一些经验证明只有用爱心去关怀、感受化他们,才能从根本上去促使后进生转化。
一、个案简介
付宇浩,男。聪明活泼,长着一双机灵会说话的眼睛,性格外向,能说会道。有强烈的个性,但纪律性较差,一年级时,是个学困生,他的小学一年级评语是这样写的:“该生在校思想表现较差,能尊敬老师,打扫卫生积极认真,学习不努力,成绩较差,时有打架现象。”
二、个案情况诊断 学生免不了要犯错误,犯了错误,做班主任的当然要想办法帮助学生纠正。我认为我的这位学生能尊敬老师,热爱劳动,他很爱干净,大脑机灵,反应很快,悟性也不错,喜欢表现自己,上面的错误都是因为缺乏正确的引导,思想意识薄弱以及厌学而引起的连锁反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大,只要对他们进行细致地了解和具体地分析,抓住他们的优势、长处,就可以此为突破口,实施有效的帮带和转化工作。从从付宇浩的情况看,除了性格因素以外,主要体现在自私、不守纪和学习成绩差三个方面。下面具体进行分析:
三、原因分析
学生因对部分学科的学习丧失了信心,从而发展到厌学,因得不到老师的及时关心与教育,为了满足其好表现的心理需求,而作出了某些极端行为,如:打架、骂人、破坏课堂纪律等。这种极端行为对成人来说是非常错误的,不道德的,但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人在成长过程中,正像他学走路、说话一样,经常犯错误,但又非常渴望周围的人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的赏识、表扬。这样的学生一旦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就容易走极端,连续地犯错误,若老师能经常性的细致耐心地教育,有望成为一个合格的、有潜力的学生。
四、个案干预的方法
1、经常性地找他谈心,时不时的跟他聊聊天,密切师生间的感情,若他有学习上或生活上的困难,一定及时帮助解决,增加他对老师的信任度,同时,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2、及时有目的地家访,家校联系是了解学生动向,掌握学生思想,有针对性地教育帮助学生的有效手段。对于学生在校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引起家长的关注,并与家长一起形成教育的合力。
3、和有关的任课教师交换意见,以达成共识,配合班主任工作,共同来帮助这位学生进步。
4、组织成立班级一帮一互助组,互助组成员由班干部组成,要求2~3名互助组成员与他结成帮教带对子,形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良好氛围,使他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五、个案干预效果:
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呵护和培育,该学生从二年级表现特差,不可一世、目中无人,转变为一名有一定的上进心,做错了事知道主动认错、道歉,能诚恳地接受老师同学的批评建议,且进入四年级后,从未打过架,只是偶尔有欺侮同学的行为,经过批评后均能认错改正,学习成绩有明显进步,从全“红灯”到一半“红灯”,语数二门均得了八十多分的好成绩。他在思想上、心理上重新树立了信心,他在行为上的自控能力明显增强,在教师与同学的激励帮助下,他犯错现象逐渐减少,做事和学习干劲十足,为此,被同学们推荐为小组长,现在各门功课都能独立完成作业,遇到不懂的地方还会主动问老师,他说他对自己有信心,这真让老师感到无比的欣慰。
六、结论:
每一个孩子都有能力学习,他们对学习有着天生的兴趣,是不当是教育方式扼杀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有时教育并不是要我们去在学生身上建设什么,尤其是当我们在不同的孩子身上进行统一而标准化的建设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小心翼翼地呵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和好奇心,不去伤害他们,而是学会尊重学生,教育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七、问题讨论:
我们的学生是非常可爱的,他们中很多人有一种上进奋发的精神,只不过曾经有些人的努力被我们抹杀了,在经历风风雨雨之后,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好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最大的心愿,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班主任转化学困生个案分析
太和县港集小学
李成运
“十个手指都不一样长”,这是每个人都能明白的道理。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班级中所有的学生个个都非常优秀,但事实上,总有一些学生由于某方面的原因,影响到整个班级的学习成绩。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提高学困生的成绩不难,但要讲究策略。所以今年我将把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重点帮扶内容,经过细心研究制定如下计划:
一、学生分析
今年我所要帮扶的对象是我班的韩志强同学,他数学学科差,由于父母离异,与祖父母住在一起,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平时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习惯较差。但这个孩子比较聪明。我想经过细心帮助与辅导,他的成绩进步一定很快的。
二、具体措施
1、情感鼓励,爱心奉献
由于孩子的家庭状况及自身的现状,我觉得应该找准突破口——情感鼓励。俗话说:教师要像热爱自己的孩子那样热爱学生。为此我将做到课内是严师慈母,课外是良师益友,爱心奉献,缩短了师生情感的距离,使其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若在学习上有点进步,应抓住学生身上的这一闪光点,给予表扬鼓励。
2、立足课堂,多提善问
“学困生”的共性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总害怕老师提出问题,而课堂提问却是老师摸清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信息的主渠道,“学困生”究竟哪些方面差,作为他的老师必须通过提问做到心中有数。为了培养韩志强同学的学习兴趣,我将对他多提善问,针对他的疑难问题“对症下药”,我想这应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不但调动了他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消除他的胆怯心理。
3、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而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完成学习任务的有效手段,方法正确可以避免走弯路,并节省时间,减少无效劳动。在教学指导中,我将注重指导学困生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针对王健同学的实际,重点指导他课前预习、课堂听课、课后复习的学习方法。
4、精批细改,克服惰性
作业是对当日所学知识的检查和巩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学困生”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这类学生的作业要提出低标准、严要求,采用面批的方式。边改边向学生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对优点要及时表扬鼓励,对存在的问题老师要心平气和耐心细致地进行启发、引导、讲解,直到弄懂为止。这样师生间的距离慢慢地拉近了,不做作业的惰性也逐渐会消失的。
5、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
对于学困生来说,尤其是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在上课40分钟里,真正能听进去的知识并不多,在加上基础差,所以,我将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出一些当天的习题让他做。针对不会的内容,在把当天讲的知识在和他们讲一遍,但是,在进行辅导的时候,须注意宜精不宜多。
学困生帮扶记录一
转化对象:张煜江
转化目的:
改变该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较差,自我控制本事低,缺乏自觉性。使其在课堂上能比较专注地倾听、思考,不轻易走神、摆弄小玩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转化过程:
一、与家长经常坚持联系,教给家长“赏识”及“期望”等教育方法,并请家长关注其学习情景。
二、课堂上多关注其学习状态,多给予答题机会,集中其注意力,树立其学习自信心;平时重点培养其预习、复习、按时完成作业等习惯。
三、指定他的同桌为帮忙他的“小教师”。
四、定期进行相关知识的辅导。如字词听写、课文朗读及背诵、习作的基本方法……
五、续培养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与家长加强联系,提高常规作业的完成质量,加强生字词的听写。
转化结果:
在本学期第一次摸底检测中,该生的成绩很不梦想,仅有40分,在考试卷上,出现很多放弃做题的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转化,后两次测试刚好上及格线。
学困生帮扶记录二
辅导教师:许杰峰教师
辅导时间:20xx年3月2日
辅导地点:教室、办公室
辅导学生:王晓聪
学生存在问题:
该同学性格文静,喜欢独处,对班级和学校里的事都不感兴趣,漠不关心。家长对孩子关心不够,孩子经常随意不上学,以至于成绩差,赶不上学习队伍。平常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不向教师和其他同学询问,回家作业完成不好。
帮教措施:
1、与孩子谈心,增强他学习的进取性和自信心。
2、针对该生实际情景,开展“一帮一活动”为该生找一位负职责的“小教师”,经常对他进行辅导和帮忙。让小教师督促他正确计算口算题卡等。
3、课堂教学中多关心她的学习状态,并注意做到分层次练习,让她尝试在课堂上完成教师所布置作业。同时,多给予她回答问题的机会,帮忙树立学习自信心;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是培养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帮教资料:
1、培养团体荣誉感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数学知识的辅导
帮教效果:
转化效果良好,学生的成绩有了提高,学习的进取性和学习兴趣提高了
学困生帮扶记录三
辅导教师:许少频教师
辅导时间:20xx年3月1日
辅导地点:教室、办公室
辅导学生:陈振
学生存在问题:
尊敬教师,团结同学,热爱劳动,乐于为班团体做事。但经常迟到,行为习惯较差,丢三落四,有时没有完成作业。正是由于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欠自觉,所以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阶段性计算可是关,学习成绩不梦想。
帮教措施:
1、与家长加强联系,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与配合。逐步扭转该生经常迟到、经常遗失学习用品的现象,培养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
2、针对该生实际情景,为她制定数学常规作业登记表。
3、课堂上,经常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其回答,培养学习自信心;另外布置浅显的作业让她做,培养爱做作业的习惯。
4、在班上确立“一帮一”学习小组,让热心助人的同学与她结伴,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5、定期进行相关知识的辅导。
帮教资料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数学信心
2、相关数学知识的辅导
帮教效果
一、我国失独老人群体的现状
我国关于“失独”群体的研究几乎还处于空白阶段, 其概念还没有明确界定, 国内学者认为, 失独者指的是, 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要求下, 只生育了一个孩子, 但疾病或意外使他们遭遇了独子早逝的厄运, 这一群体被称为“失独者”, 他们的家庭就是“失独家庭”。笔者认为, 这些失独老人40多岁失去孩子, 现在他们大多50岁以上, 很难再生养和领养孩子。随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逐步进入老年, 这些父母逐渐转变为“失独老人”。养儿防老是中国的传统观念, 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养老支柱和精神支柱, 费孝通认为, 在核心家庭中, 孩子在家庭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是家庭结构稳定的基础, 孩子不但给夫妇双方创造了一个共同的将来的展望, 而且把这空洞的将来具体地表示了出来———孩子出生为夫妇双方创造了一件共同的工作, 一个共同的希望, 一片共同的前途。因此, 失独家庭的大量出现极大地弱化了家庭基本功能的实现, 失独老人在承受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之后, 再生育已不太可能的情况下, 他们不得不面对失去独生子女后的心理创伤无法弥合、身体健康状况持续下降、家庭经济收入减少, 生活困难、受传统观念影响自卑心理严重, 原有的人际关系断裂、精神孤独, 缺少诉说渠道等各种现实困境。
二、个案社会工作概述
(一) 个案社会工作的概念。个案社会工作是专业工作者在利他主义的价值理念指导下, 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 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到困难的个人及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 以帮助个人和家庭减轻压力、解决问题、挖掘潜能, 不断提高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生活质量与福利水平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个案社会工作是一个助人的过程, 是以个人或个别家庭为服务对象, 让其更好地发挥社会功能, 其目的是帮助人们解决本身能力和资源无法解决的问题。
(二) 老年个案社会工作的概念。老年个案社会工作是个案社会工作在老年服务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所以, 根据个案社会工作的定义, 老年个案社会工作可以定义为:以生活适应不良的老年人及其家庭为对象, 以专业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为基础, 运用有关人类关系与个人发展的各种科学知识和专业技术, 针对老年人的特殊情况和需求, 以个别化的方式帮助其个人或家庭减低压力、调适其外在环境的社会关系, 并运用社会资源来改善或恢复其社会功能, 引发个人的潜能,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工作过程。
(三) 老年个案社会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则。由于老年人与其他年龄层的群体有着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也有着不同的需求, 因此老年个案社会工作除了要遵循一般个案社会工作的方法与原则外, 还有它自身独特的原则和要求。社会工作者需要充分了解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尊重老年人的基本看法与态度;与老年人建立信任的专业关系;耐心、积极地倾听老年人的谈话;运用医学知识妥当地判断老年人的行为;相信老年人做决定的能力;为老年人提供个别化的服务计划;充分协调、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专业社会工作者要根据每一位老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帮扶计划, 切实解决老年人的问题。
三、个案社会工作在城市社区失独老人帮扶中的应用
通过与北京市西城区某街道LYJ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沟通, 了解该社区失独老人的基本情况, 选取一位失独老人, 在征得老人同意的情况下接案。案主基本情况:案主是北京市西城区某街道LYJ社区的一位失独老人。W老人:男, 回族, 68岁, 高中学历, 离异。案主文革时期被下放到农村, 后来回城, 在北京一家电影院做临时工, 没有退休金。60岁时, 其25岁的独生子因与单位矛盾跳楼身亡, 由此, 案主开始消沉, 酗酒, 三年前 (65岁) 与妻子离婚。
(一) 案主资料收集与问题分析。笔者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W老人居住在LYJ社区的家中, 房间没有装修, 基本没有像样的家具, 房间很凌乱, 仅有的桌子上摆着老人剩饭, 地上放着锅碗瓢盆。老人的床上有很多研究彩票的曲线图。
1.老人失独失偶, 孤独, 无人陪伴, 酗酒。W老人一人独居, 不愿与人交往, 性格孤僻、情绪低落、冷漠, 对生活丧失希望, 因此, 通过大量酗酒麻醉自己。
2.经济收入少, 仅仅满足最低的生活需求。W老人主要生活经济来源是每月一千元的房租和五百元的低保以及三百多元的失独老年人补助。案主每月收入总共一千八百多元, 喜欢买彩票, 但中奖次数很少。
3.与亲人关系紧张, 不来往。W老人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一个弟弟, 但是由于房产纠纷和家中上一辈的矛盾, W老人基本上不和他们来往, 生活陷入孤寡状态。
(二) 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本案例主要采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进行介入, “心理社会”指人是由生理、心理及社会各部分组成, 而其中的互动作用更加促成了各部分之间不断地彼此影响。心理社会模式将系统理论中的“人———环境”这个概念运用到个案社会工作的过程中, 强调人、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的互动影响三个方面的要素。因此, 不能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在本案中, 社会工作者应将视角放在W老人的家人、邻居以及所生活的社区中, 心理社会治疗方式主要运用支持性治疗技巧。
(三) 个案工作的介入。
1.初期阶段。工作者到老人家里和老人聊天、帮助老人做家务、谈彩票购买, 通过了解、同理、接纳、鼓励与帮助等支持性技巧, 逐步与W老人建立专业关系, 获得了老人的信任。
2.中期阶段。工作者着手帮助老人解决问题:一是为老人进行心理辅导、对其不良情绪进行疏导。W老人因为失去儿子, 又与妻子离婚, 一人独居, 情绪低落、心情压抑。和家人、邻居不来往, 无处宣泄自己的悲伤, 因此, 钱主要用来买酒, 导致老人大量酗酒。工作者每周到老人家里, 倾听老人诉说失去孩子的悲痛, 宣泄不良情绪。同时运用直接影响技巧, 给老人讲解酗酒的危害, 尤其是对老年人身体的严重影响。建议老人先减少酒量, 再逐渐戒掉。二是整合社会资源, 重建社会支持网络。积极与老人的兄弟姐妹联系, 让他们多沟通, 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 多来往, 减少老人的孤寂感。同时, 和老人的邻居联系, 希望他们能多关注老人, 陪老人聊天。组织邻居到老人家里听老人讲彩票, 逐渐让老人找到生活的乐趣, 发挥自己的特长。三是支持、鼓励老人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通过与社区工作人员一道安排志愿者定期到老人家里, 陪伴老人;鼓励W老人参加社区组织重阳节登山活动。
3.巩固阶段。通过与老人的沟通交流, W老人性格逐渐开朗起来, 开始主动整理床铺、打扫房间, 喝酒从开始的每天六两减少到现在每天二两。同时, 兴趣盎然地给邻居讲彩票知识。
(四) 结案。工作者告知W老人半年的项目周期就要结束了, 提前做好离别情绪的处理。W老人的情绪有了好转, 愿意与邻居交往, 能够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酗酒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个案目标基本达到。
(五) 评估。一是工作者根据个案社会工作心理———社会理论模式, 运用直接影响等工作技巧, 坚持“人在环境中”, 把案主和案主所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使案主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二是个别化原则强调了每个人的独特性, 工作者要根据失独老年人的独特性做出准确的评估和不同的工作计划, 以适应不同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本案中, 老年人的积极配合对个案的成功起了很大的作用。三是因该个案主要用于研究, 时间比较短, 工作者在帮助老人解决问题过程中, 缺少足够时间解决W老人与其兄弟姐妹的关系, 在建立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上存在不足。失独老人最大问题是需要陪伴, 但是项目时间有限, 无法做到对失独老人的长时间陪伴, 因此需要社区工作者长期坚持下去。四是社区资源有限, 不能完全解决老人的后顾之忧。W老人68岁, 每月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 但是, 随着年龄的增长今后还会需要生活照顾服务、家务服务以及医疗服务, 为此需要政府、社区提供更多的资源来帮助失独老人。
四、结语
一、在预习环节中进行帮扶
学生预习有利于听课时跟着老师讲课的思路走,有利于弄清重点、难点所在。便于带着问题听课与质疑,学习效率高。为此对他们的预习问题布置得要精心,量不能太多,要难度低一点,简单一些。如:在预习一次函数概念时,我是这样设计预习提纲的:
(一)知识回顾(问问自己)
1.什么是函数?
2.函数的表达方式有几种?
3.什么叫正比例函数?
(二)预习提纲(读读教材,113-114页)
列出下面的函数解析式
1.把一个长10 cm、宽5 cm的长方形的长减少2,宽不变,长方形的面积y随z的值而变化。
2.有人发现。在20-25°时,蟋蟀每分钟鸣叫次数c与温度t有关,即c的值约是t的7倍与35的差。
(三)思考
1.上面的两个解析式是正比例函数吗?
2.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与正比例函数,这两个函数可称为____。
3.仿效正比例函数定义,你能给一次函数下个定义吗?
(四)练一练
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一次函数,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y=3x y=5x-8 y=-0.3x-9
2.若函数y=(1-a)x-8是一次函數,求a的取值范围。
这样。学生的负担不重,能轻松完成,达到了预习的目的。
二、在教学中帮扶
1.在导人中激发学习兴趣
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我提出这样的—个问题:“把一张厚度为1厘米的纸片对折,对折7次后它的厚度会和我们班级的大部分同学的身高一样,你们信吗?”这时候,同学们一定会很怀疑,如此引出新课,学生的思维能较快地得到启动,并能活跃起来。
2.在探究中结伴,合作中参与
学困生在学习中一般会很孤独(因为他们说问题往往说不对,反应也慢)为此我把他们分别编在几个学习小组里面,让些比较优秀的同学帮一帮,同时引入竞争机制,比一比哪个小组“帮带”成效好,成效快。
3.在基础知识上落实
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困生的基础知识落实情况,要做到当堂课上消化掉,课后温故不可少,解决知识“欠账”问题。
4.在学习状态上关注
学困生上课时,有的小动作多。思想不集中;有的很“老实”地发了呆;有的学习兴趣不大。这时就需要教师去用眼神注意,用语言提醒或用肢体轻轻接触。及时将他们拉回课堂。
5.在提出问题上精心
有很多的学困生是因为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才落伍的。所以,在教学提问的问题上,要选择合适的,适合他们的来回答,让学困生有成功感。
6.在练习问题上把握
在课堂练习上一定要把握住尺度,千万不要随意找题做,要设计一些有梯度的题目。要让他们感觉“我也行”,让这些学困生也有一种成功感、自豪感。
三、在情感上帮扶
与自己喜欢的老师在一起,才能得到更深的教诲和更多的益处。“亲其师。信其道”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要想从根本上帮扶学困生,就必须真切地关心、爱护他们。只有真切地关心、爱护学困生,才能耐心细致地去教育他们,同时,也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感化他们,从而达到更好的帮扶效果。
【学困生帮扶个案分析】推荐阅读:
学困生帮扶10-12
初中学困生帮扶总结12-08
五6班学困生帮扶计划06-11
学困生的帮扶工作的心得体会06-17
帮扶贫困生活动总结09-08
转化学困生个案分析11-10
贫困生帮扶活动计划07-06
贫困生帮扶措施和材料11-10
帮扶贫困生工作计划12-03
(王涛)英语学困生转化个案分析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