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英雄人物评析(精选4篇)
全书人物有四百多人,成功的有十几人,性格最鲜明、特征最突出的是“三绝”。
一曹操
(一)曹操主要事迹
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 袁绍闻孙权拒绝同盟与曹操结盟,大怒,聚集冀州 青州 幽州 并州之兵 75万 杀向许都。官渡是许都的门户,曹操领兵10万守御官渡与袁绍对战。袁绍不用良言,听信别人的离间之语 沮授和田丰不能被他用,全关了,张郃高览被迫投靠曹操 许攸被袁绍怀疑 赶走 许攸投靠曹操 说操火烧乌巢 乌巢守将无用 乌巢被劫 粮草全无 袁军崩溃 最后袁绍带八百余骑逃回邺城 相争汉中
曹操献刀 董卓专权,朝廷重臣议论如何除掉他。曹操借王允宝刀,说要假意献给董卓希望乘机刺杀董他,王允给了他刀。曹操藏刀来到董府,等到一旁伺候的吕布走后,与说些闲话,乘董卓不耐烦倒向床上时拔刀企图行刺,被董卓从镜子中发现。曹操忙撒谎说是来献刀的,然后把刀呈给董卓,自己急急忙忙逃跑了。董卓醒悟曹操来意,急忙命人捉拿曹操。
杨修之死 曹操出兵汉中进攻刘备,困于斜谷界口,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朝,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忄享)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忄享)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悖。(忄享)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道:“公何收拾行装?”修说:“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忄享)说:“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曹操得知此情后,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说:“你怎敢造谣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青梅煮酒论英雄 曹操灭了吕布之后,请刘备去饮酒。酒席间,曹操就问刘备天下谁称得上是英雄。刘备将孙策、袁绍、袁术、刘表等人一一列举。曹操都说不是。刘备便问他,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一听大惊。知道曹操必不能容他。于是以截杀袁术为接口向曹操借兵走人了。
跣足迎许攸 官渡之战中,曹操粮草已绝,眼看就要撑不下去,这时袁绍方的许攸叛逃前来,曹操知此人必有机密相告,大喜之下顾不得穿鞋,赤脚便要来迎许攸,许攸深表感动,果然如曹操所料,许攸将袁绍藏匿粮草的秘密地点透露给了曹操。曹操连夜派精兵烧了袁绍的粮草,终于以少胜多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哭奠典韦 典韦早年随曹操起兵 一直是员猛将 此人和曹洪一样数次救过曹操 建安二年 曹操征讨刘表时 张绣在宛城投降曹操 但曹操看上张绣的婶子 并把她带回自己帐中日夜饮酒作乐 后张绣觉得曹操欺人太甚便起兵欲杀曹操 当时曹操身边就典韦一人 手中的武器又被张绣的手下胡车儿设计骗走 于是在保护曹操逃走的过程中 一人身中数刀仍未倒下 后以敌人尸体做武器 最后站立而亡 曹操在逃走后后悔不已 便祭祀典韦 乃至大哭
疑杀吕伯奢
疑杀粮官 曹操攻打寿春城但是好攻打下来,打了一阵子,打不下来,眼看粮草快完了,怎么办呢?他把粮官王垕叫过来,告诉他从今天开始,你给我小斗放粮。粮官说这样做大家都可以看出来,士兵、将士吃不饱,马上不抱怨我吗?曹操告诉他,你不用管,我来替你承担责任。王垕只能照着他的命令去做,果然下面的将士一片大哗,因为当天就吃不饱肚子,怎么办?然后曹操又把这个王垕叫过来,告诉他我要向你借一样东西,这王垕说我有什么好借给您的,“你的头”,要借他的脑袋。这王垕说我无罪啊,是您让我小斗放粮,为什么要杀我啊?曹操说我知道你无罪,但是不杀你不足以平民愤,所以就告诉他从现在开始,你家里的妻儿老小我把他们养起来,你安心的走吧,把王垕推出去斩了,告诉大家这是粮官王垕办的事情,王垕就这样为曹操的伟大事业献身了。
曹操梦中杀人 曹操对自己的亲近都猜疑,说自己梦中好杀人.叫亲近在他睡觉的时候不要靠近他.后来这个亲近去给他盖被子的时候被他杀了,然后回床上继续假睡,等醒来时,“问”众人得知,是他杀的,于是将其厚葬
白门楼杀吕布
吕布和曹操对峙,确实已经兵尽援绝,当时他是依靠下邳城高壁后,想要死守,可惜曹操决堤,水淹下邳,这是真的,但吕布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坚守,最后由于和自己内部的将领发生了矛盾,对方也认为吕布已经没有了希望才里应外合抓住了吕布。
评议:曹操爱惜、招纳人才人才,遵循一定的原则,那就是道德和人品必须要过关,必须对自己的国家或主公忠心不二。所以,当武艺最高、异常骁勇的吕布曹操被伏后表示愿意归降,并向曹操陈述了“明公所虑,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的利害关系后,求贤若渴的曹操没有立即表态,而是问站在一边的刘备“如何”,这说明曹操对吕布这样一个武艺超群的猛将是喜爱的,甚至想象到一旦拥有吕布便会使自己如虎添翼,在内心里是准备接受的。但是在刘备不怀好意、煽风点火般的提醒下,曹操回想到吕布曾经为财而一刀砍下了义父丁原的头颅,为色而一戟刺穿了义父董卓的咽喉,认识到吕布确实是一个反复无常、卖主求荣的豺狼蛇蝎般小人的时候,曹操的思想发生了动摇。尽管吕布身怀刘、关、张三人联手都打不赢他的绝世武功,本来就疑心很重的曹操也断然不敢留在身边,以免除引狼入室、养虎为患的忧虑。于是,曹操果断的下令把吕布“先缢死,然后枭首”,这也可以看的出曹操对于如何处置像吕布这样一个品质恶劣、卖主求荣的卑鄙小人,在内心上是狠毒的,在手段上是残忍的。吕布的死,还有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他不但一直没有被曹操所用,为曹操的称霸事业打过一次仗、立过半点功,反而多次与曹操为敌,在濮阳一战中使曹操险些丧命,曹操对吕布恨之入骨,并凶残的杀了他,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望梅止渴 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丢失了找到水源的道路,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 前边有一片梅子林,果实丰富,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把部队带领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割发代首
曹操发兵宛城时规定:“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这样,骑马的士卒都下马,仔细地扶麦而过。可是,曹操的马却因受惊而践踏了麦田。他很严肃地让执法的官员为自己定罪。执法官对照《春秋》上的道理,认为不能处罚担任尊贵职务的人。曹操认为:自己制定法令,自己却违反,怎么取信于军?即使我是全军统帅,也应受到一定处罚。他拿起剑割发,传示三军:“丞相踏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
赤壁之战
平定关中
赤壁大败后,曹操采取一些措施,稳定内部。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求贤令》,说:“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目的是尽量把人才收罗到自己身边。建安十六年,曹操开始对关中用兵。关中地区基本平定。
(二)曹操评析 是刻画最成功的人物,具有深广内涵和鲜明特征,是一个价值和道德判断上被彻底否定的人物,美学评判上不朽的典型。被称为古今第一奸雄。1.奸 残暴、权术,是经典的阴谋家和野心家,身上集中了人类社会的一切丑恶和罪孽。年轻时许邵为其看相,预言他“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听了之后,激动不已,每天盼望**的到来。最能体现其残暴本性的是大量杀人。
其一,中风诬叔。初尝奸诈的甜头,获得了自由空间。
其二,杀人方式繁多,富有创意。
借谋反杀人:除掉政治对手,扫清夺权障碍,展示出无中生有、造谣的力量。仅一次就杀掉了伏皇后、董贵妃、马腾、伏完、吉平等七十余个强劲对手和七百余口无辜者,连怀孕五个月的生命也不放过。
疑而杀人:华佗,吕伯奢一家,蔡瑁、张允水军都督
借刀杀人:杀祢衡是为了泄私愤。
梦中杀人:杀管家是为了保护自己[来源:zxxk.com] 酒后杀人:杀刘馥是为了警告别人。
忌而杀人:杨修。活——一合酥——鸡肋
其三,狡诈善变(对部下、朋友)。
刺卓。由刺杀到献刀,由凶相到媚态,在瞬间完成角色的转变,不露声色,入情入理,非常人所能做到,免去了一场杀身之祸,又获得了英雄的美名。
释辽。张辽被擒归来,先是拔剑在手,定要亲自杀掉张辽,此时,刘备挽住他手,张飞跪求于前,他立即明白了杀张辽弊大于利,瞬息之间,电击雷轰的脸上变得春风荡漾,掷剑在地“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座”。这一招效果明显,既收买了人心,又延揽了大将。
哭笑。哭笑的时机掌握得恰到好处。赤壁之战后三次中伏时的三次大笑,以激励将士们的勇气和斗志,逃出重围后,真正地解除了危机,却捶胸顿足的大哭了一次,大哭早死的郭嘉,如郭奉孝不死,那有今日之败。这一哭,既祭奠了死者又骂了生者。多么反常又多么具 有深意。
谎言。官渡之战时与许攸的对话。“可支一年”、“半年耳”、“三个月”对别人的真诚,也使用谎言,一点也不脸红,训练有素。
2.雄 即英雄的一面,毛泽东评价说,曹操是一个英雄。
他有头脑、有眼光、有胆略、有气魄、有自信,文才武略,样样超人。青梅煮酒,以英雄自许;横槊赋诗,以周公自比。
(1)目光远大、识才重才。其一,识关公于弓马手之时,说服袁绍让关公出战,斩华雄前斟酒壮行;始终与关公交好,关公义释曹操。识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天下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曾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徐晃本是袁绍之将,后为曹操用。毛宗岗说:“操爱才如此,焉有不得天下。”
其二,烧信,是收买人心很高明的一招。事情发生在诸侯混战,社会无序的时候。官渡之战刚刚结束,在战利品中发现了许多不愿看到的东西——部下写给袁绍的信件。如何处理,很能看出一个人的水平。要杀这些人,那很 简单,要用这些人,使这些不坚定分子,成为了死 心塌地的拥护者,是很需要智慧的。他知道羽毛未丰满,需要人才。此招实从晋公子重耳“摘帽”那招变化而来。
其三,不做皇帝,顾全大局。三国的元老,只有曹操没有做皇帝。但他的权利最大,他只做“周文王”,把唾手可得的“皇位”,当作遗产,留给了儿子。他怕树敌太多,激怒天下,他要借自己的有利地位为儿子扫清障碍。
3.足智多谋。在三国的人物中,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曹操都算得上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一生打过许多漂亮的仗,最能体现其智慧的是一些败中取胜的战斗。
其一,败中取胜。濮阳之战,与吕布的一场战事。先败后胜。潼关之战,虽是败得狼狈,但比司马懿要光彩得多。(割须、弃袍、以旗裹头;司马懿被吓后,跑了五十多里路才停下来,第一句问话是“吾头尚在否?”
其二,转嫁危机。关公死后,厚葬关公,既避免了一场兵祸,又能坐收渔翁之利。
其三,化被动为主动。释张辽 总之,曹操是奸和雄的结合体,同时又是刘备的衬托者。他虽奸犹雄、以奸显雄、奸得可爱、奸得有趣。惟有他的奸,才更能显示出刘备的 仁。
二、关公
是按照社会理想塑造出来的典型,因此获得了社会各界层的喜爱和尊重,官方和民间都修关帝庙,各行各业的人都敬奉关公。关公是一个超时代、超阶级的艺术典型。
刘备的义弟,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今山西省临猗西南)人。因战乱而逃亡至涿郡。其后与张飞一起追隨刘备。曾在汜水关前斩华雄,虎牢关前战吕布而闻名天下。官渡之战前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军,封汉寿亭侯,为曹操杀了袁绍名将颜良、文丑。后千里走单骑,骑坐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后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收降曹操大将于禁,杀庞德,让华陀刮骨疗毒,威名远扬。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兵败麦城,被孙权所杀,死时五十八岁。后人有诗叹道: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昭然垂千古,不止冠三分。关羽一生重情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是一个真真正正的男子汉,但他用现代的话说比较自恋,容易瞧不起别人,五虎大将军中有黄忠一位老将,为刘备立下汗马功劳,但关羽嫌其老,说:“黄忠何等人,敢与吾统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可以看出,关羽的缺点是刚愎自用,骄傲自满,为他后来的兵败被杀也埋下了伏笔。
1、神勇。他不只是万人敌。他战胜敌人不是靠力量、武艺、技巧、战术,而是凭一种磅礴的气势,任何强大的敌人在他的面前只有引颈就戮的份。华雄、颜良无不如此。斩颜良,刀起头落,干净利落 ;死后还能显灵,使曹操落下了头痛的毛病。
2、大义
其一、信用、忠诚。一生履行着自己的诺言,追随刘备。过五关斩六将投奔哥哥。死后化为神还在为蜀汉出力。
其二,超越性。超越集团和阶级的利益。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现象,关公得到了各阶层和各类人的崇敬。官方的、民间的、正义的、邪恶的甚至连小偷、强盗也敬之若神。如义释曹操。
其三,不变性(稳定性)。土山约三事。让关公的义经受各种艰难的考验。这种义不是任何力量可以改变的。
3、傲气
听不进意见,导致了败走麦城而丢失荆州。与马超比武,要马超出丑。因为黄忠,不受五虎将封号。因此,关公的悲剧是性格悲剧。
三、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第一主角。有七十回以他为核心。诸葛亮何以成为第一主角,而不是刘备、关羽,年龄是最关键的因素。
1、智。集中华民族智慧于一身,天文地理、人文历史、国计民生,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的智集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一种融会贯通的大智慧。隆中对策中充满了辩证法和老子的思想和智慧。对策中的两可两不可和曹操由弱而强、袁绍由强而亡的分析充满了辩证法。他告诉了刘备什么该为,什么不该为。聪明是一般的智慧,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乏聪明者。具有大智慧的人,一个时代不会很多。这主要指具有战略眼光的人。大智如“隆中对策”,未出茅庐而尽知天下。中智:赤壁之战,是最能体现孔明智慧的章节。如果说“隆中对策”只是一种设想,那么赤壁之战则是具体实施。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小智:借东风,缩地法,祭水,木牛流马,八卦阵。
诸葛亮的智慧有两个来源,一是丰富的知识储备,二是,已有知识的融会贯通。这样,当作者把那些子虚乌有的东西加在他的身上时,显得那样自然可信。
2、忠。两朝元老,一片忠诚。一旦选定明君,终身追随。白帝城托孤后,竭尽全力辅助幼主,从未生篡位之心;六出祁山,明知不可为而 为之,最后病逝沙场,履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3、德。道德楷模,他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不居功、不争功、不记恨,任劳任怨。误用马谡,自贬三级,还重用马谡儿子;西取成都,让庞统建功;妻子丑陋,忠于爱情。孔明的悲剧是命运悲剧,他一生在追求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是典型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
四、刘备,字玄德,河北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为三国蜀汉开国君王。东汉灵帝末年,与关羽、张飞一道讨黄巾贼有功,遂为安喜县尉。密诛曹操不成,潜逃。三顾茅庐始得诸葛亮辅佐。后与孙权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取得益州与汉中,自立为汉中王。二二一年,于成都即位为帝,国号汉,年号建章。伐东吴兵败,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二,谊号昭烈帝,史称为刘先主。现代人似乎都对刘备评价一般,认为他没有英雄气概,缺乏一种大无畏的精神,遇见挫折与困难便痛哭,并多次“苦绝于地”,以博得周围人对他的同情,从而为他卖力。但是,我认为,刘备此人还是有很多优点的,他心怀仁义,心胸宽阔,博爱天下,从他逃离樊城时携民渡江时,从船上望见两县之民,“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时,大哭,说:“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左右多次劝他暂弃百姓,现行为上,他泣曰:“距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当手下干将赵子龙单骑救出刘备的儿子阿斗时,双手递于玄德,刘备接过,掷之于地下,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从而笼络人心,以至于赵云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所以,刘备身边的人,都对其忠心耿耿,极少有背叛之心。而且,作为一个领袖,并不一定要武艺超群,或才华超众,只要能做到“三会”即可,“会听”,“会用”及“会赏罚”。在我看来,刘备能广纳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有懂得敬重和珍惜人才,三顾茅庐以求得诸葛亮,将士立功马上赏赐,触军法则马上惩罚,已经做到的“三会”,所以我认为刘备可以算是一位成功的领袖。汉高祖刘邦不也是因做到这三点从而打败了实力比自己强得多的项羽吗?
五、孙权。吴大帝,孙权(182-252)。孙权,字仲谋,三国吴帝国的创建者,孙坚次子。聪明机智十四岁便随兄长孙策转战,参与平定江东,孙策猝亡后,孙权接掌江东。再一代名将周瑜的辅佐下领导东吴在赤壁战胜曹操。使天下成三国鼎立之势。北拒曹操,西抗刘备。为一代明主,孙权在外交上能屈身忍辱,以柔克刚,有勾践之奇,这方面超过了曹操,刘备。但称帝后,变得刚愎自用,宠信小人,猜忌群臣,终给身后东吴留下祸根。孙权用人精当,但是缺乏政治远见,重视眼前利益,没有统一全国的雄图壮志,是一个守成者的形象,所以,我认为,孙权虽然势力强大,又有贤臣辅佐,但是只可以做一个王侯,但难成大器,做不了一代帝王。不能和刘备,曹操相比。
六、周瑜,生于公元一七五年,死于公元二一○年,东吴大将。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访庐江东南)人。出身官宦之家,仪表英俊,聪颖过人,多谋略,人称周郎。孙策死后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任大都督。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吴蜀联合,火烧赤壁,大破曹军,名传华夏。后进取南郡时,被曹仁的伏兵射伤。为人器量狭小,阴狠刻毒,见诸葛亮比自己高明,便处处加以暗算。后被诸葛亮三次激怒,箭疮发作而死。三国中,周瑜仪表堂堂,又颇具才干,本文开头的“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便是描写的他,但周瑜的致命缺点便是心胸狭窄,容不得别人比他强,临死时还喊道:“即生瑜,何生亮!”。以至于后来这样的一代英豪竟然能被诸葛亮气死,甚是可惜。
七、张飞,桃园三结义的第三人,张飞,刘备义弟,五虎大将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少时即与关羽共事刘备。曾在虎牢关与关羽、刘备一起迎战吕布。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百万军。葭萌关夜战马超,巴西大战张飞,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军。刘备入川以后拜为本骑将军,封西乡侯。公元二二一年为替二哥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临行前,因鞭挞士卒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死时只有五十五岁。后人有诗叹道:安喜曾闻鞭督邮,黄巾扫尽佐炎刘。虎牢关上声先震,长坂桥边水逆流。义释严颜安蜀境,智欺张飞定中州。伐吴未克身先死,秋草长遗阆地愁。张飞为人豪爽,性格粗狂,粗中有细,对刘备忠心耿耿,死心塌地,武艺超群,异常勇敢。但是他脾气暴躁,爱喝酒,常酒后误事,对下属也缺乏关心,以至于后来因鞭挞士卒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所以说,张飞只能做一武将,执行命令,不能够托一治国大任。但总体看来,张飞是一个男子气概十足的英雄人物!
八、赵云(?-229)三国时蜀国将领,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以勇敢善战著称。初从公孙瓒,后来归顺刘备,为主骑。公元208年,曹操取荆州,刘备败于当阳长坂,弃妻子南逃。赵云身抱刘备弱子刘禅,奋力救出甘夫人,当他身负重伤,冲出重围,见到刘备时,刘备把婴儿扔在地上,说:“为一孺子,险折我一员大将!”刘备念其功,封为牙门将军。不久,又随刘备夺取成都,平定益州,历任翊军将军、中护军、征南将军,封为博昌亭侯。建兴五年(227年),随诸葛亮驻汉中。第二年,随军取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寡不敌众,退回汉中,一年后病死。他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誉为“一身是胆”。毛泽东曾自比赵云,可见赵云的英勇,三国中,赵云相貌英俊,集“仁,智,勇,忠”为一体,几乎没有任何缺点,他的“单骑救主”的事迹更使其成为传奇人物,受大家敬重与喜爱。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人人都听说过。这本书主要讲了刘备、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故事。书中描写了很多人物,如忠勇双全的关羽,老奸巨滑的曹操……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蜀国臣相诸葛亮。
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人人皆知。《草船借剑》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吴蜀联盟时,周瑜想借让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支剑的事由杀掉他。但诸葛亮却想出一条妙计。——向曹操借。他利用天文知识,借用东风,一天便借来十万支剑,让周瑜的计划落了空,从而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我喜欢诸葛亮不仅因为他足智多谋,更因为他对蜀国的忠诚。
诸葛亮因为刘备的三顾之恩,便尽心尽力辅助蜀国,当刘备死后,他的儿子刘禅即位。面对这位扶不起的阿斗,他依然忠心耿耿,始终如一。虽说最终没有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但他的英名却永世留存。
人无完人,诸葛亮也有大意的时候,大意失荆州、挥泪斩马谡更将其描绘的栩栩如生。但他的忠诚和智慧是却是深深打动我的。
这就是我喜欢的三国人物——诸葛亮。
<<三国演义>> 读书笔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 1
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
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五、诗词与歌赋
《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虽然数量比《红楼梦》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后人叹曹操中计误杀蔡瑁、张允之事。篇头词“临江仙”,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
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仅次于《红楼梦》的精品小说。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幼儿园时,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计。”……的含义。
在中低年级,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
在小学高年级,再读原著《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
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话说这三国时期人物众多,个个都无与伦比,不是勇猛过人,就是足智多谋。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谁才是真正的.三国英雄。
吕布,能征善战,在三国中无人能敌,连关羽都要拜三拜,在这方面算是英雄。可惜他有勇无谋,贪图美色,最后被曹操和刘备所杀,在这方面他不算英雄。
关羽,武艺过人,既有勇,又有谋,在三国中武艺第二,有“武圣”之美名,终身跟随刘备,从不“远走高飞”,在这方面算是英雄。可过于自信而败死麦城,在这方面他不算英雄。
曹操,有一统天下之志,在这方面算是英雄。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奸滑狡诈,是“奸雄”,在这方面他不算英雄。
司马懿,足智多谋,跟诸葛亮有得一拼。他的儿子也是统一三国的人,在这方面算是英雄。可他胆小怕事,有十五万大军都不敢攻打诸葛亮的空城,错失了杀诸葛亮的好机会,在这方面他不算英雄。
诸葛亮,才高八斗,能舌战群儒,经典战绩有:草船借箭、空城退司马,在这方面算是英雄。可他缺乏武艺,根本没有能护身的本领,在这方面他不算英雄。
张飞,武艺过人,声如霹雳,曾在长坂坡吓退五万曹军,致使曹操的一员大将吓破胆而死,在这方面算是英雄。可他常因为喝酒误事,徐州丢失就是它的辉煌“战绩”,最后死于喝酒,在这方面他不算英雄。
周瑜,武艺高超,计谋也不比徐庶差,在苦肉计中,周瑜巧让黄盖降于曹操,火攻曹营,使曹操败军华容道,在这方面算是英雄。可他心胸狭窄,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厉害,把自己给气死了,在这方面他不算英雄。
那我就给大家道三国英雄赵子龙!赵子龙,又叫赵云。据《三国志》记载:他身高八尺,姿颜雄伟,早年在郡衙当差。初平二年,袁绍称冀州牧后,与公孙瓒相争,常山郡人公推赵云为头目,率领大伙去投奔公孙瓒。也在这一年,刘备亦来投奔公孙瓒。刘备对赵云非常亲热,常给以帮助。赵云亦视刘备为长者,为知己,有心相依。经过几年的奔波和反复表现明显感到不满意,感到他胸无大志[注: 心里没有远大志向。],不识大体[注: 大体:关系全局的道理。不懂得从大局考虑。],只顾自己,不是可以依靠的主人,便寻机离去。小学生作文网t262
不久,赵云因兄丧请假回家,
【三国英雄人物评析】推荐阅读:
三国人物评价05-29
三国主要人物事迹07-18
三国演义的人物06-13
三国演义人物梳理11-18
三国演义人物之关羽11-24
我最喜欢的三国人物12-12
介绍英雄人物10-31
三国演义经典人物分析07-14
抗日 英雄人物 故事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