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论文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流行文化论文(精选8篇)

流行文化论文 篇1

海尔的物质文化是高酬,包括基本工资与股权 薪酬激励: 海尔提供具有外部竞争力和内部公平性的薪酬激励,以短期、中期和长期激励组合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的统一,并通过人单合一机制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基础福利: 海尔提供社会统筹的五项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构成的法定福利,同时为员工提供企业年金,除此之外,海尔还为员工提供丰富的企业福利和弹性福利。乐活计划: 为保证员工在海尔快乐工作、幸福生活,除竞争力的薪酬之外,海尔还为员工提供由丰富的特色项目组成的“乐活计划”,如:员工健康管理、子女教育讲座、个人成长讲座、流行时尚讲座、图书阅览室等。

员工关怀: 包括新员工关怀和在职员工关怀。

生活平衡计划: 为平衡员工工作和生活的关系,集团除为员工提供带薪休假外,还为员工提供与职业生涯相关的各种培训、以及丰富生活沙龙项目。

海尔的制度文化是创新

创新

为什么要创新

没有创新只靠速度赢得的市场难以为继。在创新的过程中,创新还要和速度结合起来。另外,组织结构不好也会窒息速度。过去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使市场上用户有什么需求、员工有什么反映,很难传递到决策层来,决策过程非常慢,因而不能把所有创新的想法都变成现实。现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等于是把企业与市场合在一起,流程全部围绕着用户来转,这样就可以实现创新的需求。

如何靠创新创造用户价值

如果说速度争取到了用户资源,创新就是要留住这个资源,给用户创造新的价值。在网络时代,用户的价值体现在“两个化”:一个是个性化,一个是全球化。为什么突出体现这“两个化”呢?因为现在市场供大于求,顾客选择的余地很大,谁能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顾客就选择谁。

创新的目标

创新的目标,就是创造有价值的定单。要实现这个创新的目标就必须要做到两点:第一就是创新的本质——创造性地破坏;第二就是创新的途径——创造性地模仿和借鉴,即借力。全球化是因为在全球网络上,用户的选择余地很大,而且用户需求的是全球质量最好的、价格最便宜的产品,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本土化满足个性化,以竞合实现全球化。

SBU定义:SBU即Strategical Business Unit的缩写Strategical 战略的Business 事业的Unit 单位(单元)

SBU即战略事业单位,如果不仅每个事业部而且每个人都是一个SBU,那么集团总的战略就会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而每一个员工的战略创新又会保证集团战略的实现。为什么要成为SBU

如果员工不能成为SBU,我们就不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也可以说SBU具体的体现就是速度和创新,或者说把海尔集团速度和创新的目标量化到每个人身上,每个人都去创新,都以速度去争取用户,那么他就应该成为一个SBU。对外“一站到位”的服务和对内“一票到底”的流程,就是为了最快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如何成为SBU

如何成为SBU?成为SBU的四个要素是:市场目标、市场定单、市场效果、市场报酬,这实际是企业的四个目标,现在要转化到每个人身上去。

市场目标:以速度体现的市场竞争力,创造用户资源

市场定单:以创新创造有价值的定单,实现市场目标

市场效果:以定单执行到位创造出用户满意度的量化数据,并由企业信息化系统显示市场报酬:自己创造的市场增值部分在收入中的体现,并能对市场目标的再提高产生作用力

SBU的目标

SBU的目标对企业对员工、对用户意味着什么?对员工意味着要成为创新的主体,在为用户创造价值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实际上就是经营自我;对企业来说,如果每个人都成为SBU,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竞争对手不能模仿和复制的;对用户来说,意味着在网络时代,对企业和品牌的忠诚度。如果每个员工都在创新,用户的需求无论怎么变化,我们都能抓得住。

海尔的行为文化是创造感动,创造感动就是用心做事,增强凝聚

海尔人就是要创造感动

就这样被你感动

2002年6月22日,国际培训中心在接待山东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副所长金锋给青岛市学习型组织研习班学员讲课的工作中,服务员刘瑞标在帮助客人上网时,发现金先生的电脑屏幕上有很多污渍。小刘找来酒精和软棉,给客人送到房间,但客人刚好出去了。因服务员未经客人允许是不可以随便动客人东西的,小刘便把酒精和软棉放到电脑旁边并留言:“先生您好!刚才帮您调电脑的时候发现屏幕上有点污渍,想到您可能是外出没带擦拭的用具,这是我特意为您准备的酒精和软棉,您先用软棉醮酒精擦一遍,然后用干软棉擦干……”

整个过程非常详细。客人回到房间看到留言,既惊喜又感动,忙打开随身携带的录像机把这一切记录了下来。客人次日找到经理说:“我到过全国各地讲学,第一次遇到像海尔这样的超值服务。我会把这件事列入我的教材。”

用户永远是对的三次上门心不烦 海尔社区服务美名传

家住重庆市竞地城市花园的祖文霞女士最近听说海尔社区服务站在小区落户

了,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小区物业打了个电话,要对家中1999年买的两套空调进行维护保养。哪知刚放下电话不到十分钟,服务人员就上门了,令祖女士惊讶不已。然而就在工作人员刚把空调部件打开时,祖女士家的门铃就响了。原来是祖女士的一位好友带着一家人来做客。看着满满一屋子人,祖女士面露难色,犹豫再三小心翼翼地对工作人员说:“能不能暂且停止下次再来?”服务人员二话没说,带着微笑收拾工具退了出来。

第二天,当祖女士再次打电话时,和上次一样,服务人员又在十分钟内就登门了,然而这次正当保养工作接近尾声时,祖女士家的电话突响,接起一听,是公司电话,上司要求祖女士立即回公司处理事情。怎么办?当祖女士再次为难地表达歉意时,服务人员像上次一样,依然面带微笑悄然退出。

一周后,当祖女士第三次打电话时,服务人员再次登门,这一次进行得顺顺当当,而且服务人员的热情不减,工作仔细周到。当祖女士送走服务人员,回头看着焕然一新的空调时,禁不住感慨万千。而海尔服务人员保养空调三次登门的事迹也在竞地城市花园以及周边居民小区流传开来。

您的满意就是我们的工作标准

“孙悟空”的一碗长寿面

2001年,一位加拿大设计师为海尔山庄二期的别墅设计造型,因此住在了山庄内。每天他都会到餐厅来用餐,时间久了,我们都知道他有一个有趣的中国名字“孙悟空”(他非常喜欢中国文学《西游记》并崇拜孙悟空)。

流行文化论文 篇2

上面列举的只是想给大家一个大概的印象, 那就是爱伦·坡已经作为流行文化的一个标志。这些例子可以被看成是“元流行文化”的一个代表, 不仅不言而喻地让人们想起爱伦·坡的作品, 而且同时在流行文化中进行发展演变。

人们世世代代都着迷于爱伦·坡的生平和作品。他的作品被大量的改编, 甚至经常变成插画书。不管对象是成年人还是孩子, 都有大量的适合他们的漫画书。全世界的电影制作室也尽全力地将爱伦·坡的各种各样的表演带给大众, 而且现在还在继续。爱伦·坡和他的作品同时还为音乐作品、戏剧朗诵和戏剧表演提供了灵感。事实上, 如果现在爱伦·坡还好好地活在后现代元流行文化中, 那也是因为他的形象, 他的一生和他的作品牢牢地占据着流行文化各方面的主导地位。

首先是儿童插画书和漫画书。以大众为对象而对爱伦·坡的文字进行改编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插画, 这样不仅能使得作品更加有吸引力, 而且也能加入插画家自己对于作品的流行因素的解释。

伯顿·波林在《爱伦·坡形象》一书中共列举了超过1600条词条, 其中来自33个不同的国家的超过700位艺术家创造了8000到10000个独立个体形象。这些形象毫无疑问地伴随着爱伦·坡的一生, 同样在他死后更是出现了大量的插画版本。早在1858年, Sampon Low就聘用当时著名的插画家为《爱伦·坡诗集》插画,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John Tenniel爵士, 之后因为《爱丽丝漫游仙境》而盛名远扬。他为《乌鸦》所做的插画帮助人们建立起爱伦·坡小说中的典型维多利亚风格, 以后经常被人模仿, 包括杂乱的客厅, 蓬乱的略微疯狂的人物还有宽松逐渐减少的窗帘。

另一种为稍微年纪大些的读者所设计的经典版本是《神秘恐怖小说集》。这本书中没有任何插画, 只有主要介绍让读者们知道爱伦·坡将自己的一生花在了酒精、女人和诗歌上。然而这种对爱伦·坡的刻画可以和《傻瓜指南》相媲美, 最开始接触到爱伦·坡的人都会认为他在他妻子死后一直酗酒并且几乎疯癫。

其次是电影中的爱伦·坡。最能体现出爱伦·坡的方方面面的应该是:电影。自从二十世纪最开始的十年来, 导演们就已经开始向爱伦·坡寻求灵感, 或多或少地忠实于他的原著而进行改编, 甚至将他的生平或是传奇编成故事。一些导演, 着迷于神话, 完全着重于爱伦·坡这个人, 一些甚至将他的名字和传说拍成电影。

D.W.格里菲斯导演了两部无声电影:1909年的《埃迪加·爱伦·坡》和1914年的《复仇之心》。第一部电影主要是对爱伦·坡生平的简介, 包括他对他妻子的深情、他妻子不幸的生病和过世以及如何创作出《乌鸦》。相比之下, 第二部电影《复仇之心》则是基于爱伦·坡的另一篇经典小说《泄密的心》的情节, 包括了主人公是个孤儿的设定, 当然这部电影同时也能引起其他小说的共鸣, 比如《钟和钟摆》、《黑猫》等等。

当然最令大家熟知爱伦·坡的还要数美国著名的恐怖片演员文森特·普赖斯。事实上, 正如罗恩·海多克所说的一样:“不知道什么原因, 甚至仅仅是提到爱伦·坡的名字, 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文森特·普赖斯。”从1960到1970这十年间, 文森特·普赖斯主演了11部爱伦·坡的电影。

最后是音乐和戏剧表演。鉴于爱伦·坡诗歌中的音乐性, 我们不难发现爱伦·坡频繁地被作曲作词家引用。然而这种基于爱伦·坡的改编已经远远简单地从诗词到音乐的范围。比如说, 法国作曲家克劳德·德彪西在爱伦·坡小说的基础上创作了两部歌剧和1913年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四章交响曲《钟》。

与此同时爱伦·坡还吸引了许多艺术家来表演朗诵他的诗词, 其中最为著名的例子就是1997年发行的双面CD《Closed on Account of Rabies:Poems and Tales of Edgar Allan Poe》, 这张CD包含了朋克音乐教父伊基·波普诵读的《泄密的心》和玛芮安妮·菲丝弗演唱的《Annabel Lee》。

为什么爱伦·坡在流行文化中一直是卓越突出的人物呢?也许是因为他本身在自己作品中追求的那种流行性, 也许是因为他一生浪漫悲剧的吸引力。事实上, 大多数人从小时候开始就接触到爱伦·坡, 从童年时代就跟他深深联系在一起的事实更能解释爱伦·坡在流行文化中屹立不倒的地位。

摘要:爱伦·坡在文学史上一直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作家, 但是他和他的作品却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流行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将从书籍、电影、音乐及戏剧表演三个方面讲述爱伦坡对于流行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爱伦·坡,流行文化,插画,电影,音乐

参考文献

[1]Johnathan Elmer, Reading at the Social Limit:Affect, Mass Culture, and Edgar Allan Po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2]Laurie E.Rozakis, The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 American Literature, New York:Alpha, 1999.

美国流行文化中的文化元素探析 篇3

【关键词】流行文化 文化元素 好莱坞电影

引言

流行文化是相对于高雅文化而言的,高雅文化一般包括古典、音乐、高雅艺术、严肃小说等,是阳春白雪这类文化是为相对较少的受过教育的人们所欣赏的文化作品;而流行文化是指“大众所喜爱的,普遍可得的人工制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达和科技产品的丰富,使人们无时无刻的或主动或被动的接受这些流行文化的熏陶。电视电影这些视觉文化传递着一定的信息和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其中电影和电视中的文化信息反映了本国的特点。

好莱坞电影是美国流行文化的产物,也是美国文化产业成功的文化产品之一,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它通过镜头来体现美国社会生活,反映美国民族文化特点。

好莱坞电影中的文化元素分析

好莱坞电影以及全球电影视野的宣传手段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使得好莱坞的电影在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为美国文化产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宣扬美国人的核心价值观,说到底好莱坞就是一个文化工厂。同时加上娴熟的商业运作,好莱坞电影在世界奠定电影产业中的霸主地位。美国电影基本主题是爱、正义、家庭、亲情等等,而这些即是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所乐意标榜的完美价值观,也是全人类所共同关注的主题。好莱坞电影叙述的“美国梦 ”是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所向往的伊甸园。美国电影完整的叙事结构成熟地体现了人们对合理秩序的普遍需求。好莱坞电影同时还借助美国的政治、文化、商业优势,使影片行销全世界,由此建立一种强大的叙事话语权,叙述的内容是典型的美国文化。无论是爱情片、动作片甚至是科幻类的电影,都无一例外的宣扬美国主流的价值观和文化。

美国一直依赖发达的经济和掌握世界最尖端的科技而位居与世界强国之列。在其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输出战略目标下,美国的流行文化大肆宣传其科技产品和尖端科技是张扬其科学精神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好莱坞影片中表现尖端技术以及对未来技术的展望。美国电影以各种视觉造型和高科技手段打造了影片的独特的文化性,体现在它的文本构成和视觉形象的创造上。《速度与激情》系列是以赛车为主题的系列电影,从2001年第一部诞生到2015年第七部,一直广受世界观众的喜爱,青少年更是追逐的狂热粉丝。正如电影名字所体现的,“速度”和“激情”是电影的卖点,在影片中,实现“速度”和“激情”的手段是现代科技。“美国品牌”福特、道奇、法拉利等车型贯穿于整个系列的电影之中。所以高性能的车型很好地体现了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也很巧妙的宣传了美国的产品,其次,电影的制作和拍摄也成功地展示了美国的高科技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影片中宏大的爆炸场面,激烈的追逐镜头的完成都是依靠于现代高尖端的科学技术,观众才得以在影院享受到强烈的视觉盛宴。《速度与激情》中,投资方花费500万美元“复活”保罗,更是体现了美国着眼于未来科学技术,重视未来科技的发展。

个人主义是美国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核心,个人主义世界观认为个人价值高于一切,他们主张靠个人的不断努力完成个人追求的目标。因此,在好莱坞电影中,个人主义无处不在,由此诞生了英雄主义。好莱坞电影中塑造的英雄神话是好莱坞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速度与激情》中,这样的个人英雄主义更接地气,更符合人性的表达。英雄们的最初的目的很简单,为了家人的美好生活和家人的安全,以帮组家人为目的,却拯救了世界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故事,几乎在好莱坞所有的英雄主义影片中,“无论这些英雄们面对怎样复杂多样,变化无端的局势,他们都拥有无比清醒的理性头脑,快速做出完美的部署,瞬间做出绝对正确的判断,总能抓住那只有百分之一二的获胜机会,并获得胜利。好莱坞电影赋予了这样些角色们神化的力量,强调个体的力量,体现了美国的核心价值观。

此外,为了更好地在世界范围内推销自己的文化产品,好莱坞电影吸纳吸收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呈现出多元文化特质。

结语

正如任何一种社会活动都反映一定的社会文化一样,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美国流行文化真真切的反映着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和美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了解和掌握这些流行文化中的文化元素,能够更好的为我们的英语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经验,能够更好的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作出更好的贡献。

References:

[1]Brummett B.(1994)Rhetoric in popular Culture[M].New York:St.Martins Press.

[2]刘德溯.民俗化:对民族历史与现实的电影阐释[J].电影艺术,1997,(3).

[3]徐建纲.美国电影中的文化透视[J].电影评介,2008,(7).

[4]鲍玉晰.美国学者对好莱坞的批判[J].电影艺术,2001,(2).

当下中国流行文化分析 篇4

当下中国流行文化分析

当下中国社会流行文化有其双重性:一方面有它一定的积极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其本身却又蕴含着一种无可弥补的`局限与悲哀.倡导精英文化,抑制流行文化,应该是当下中国文化建设的策略.

作 者:王晓青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江苏,淮安,223001刊 名: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YIN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EIENCES EDITION)年,卷(期):26(6)分类号:G04关键词:流行文化 传媒 策略 大众消费

流行文化论文 篇5

———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上)编者按: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背景下,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是我国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立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紧密联系国内外文化建设历史经验,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高度,就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作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对深化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本刊将分三期陆续刊出。

今年以来,中央就文化建设作出一系列新的重要指示。最近在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文化改革发展的地位作用、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达到了新高度,为更好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文化历来是人们十分重视和积极探寻的一个领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深入推进,全党全社会对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文化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分析总结这些年来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推进文化建设,我一直在思考三个问题:即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这三个问题,涉及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我以为,解决好这三个问题,对确立文化发展目标、谋划文化发展战略、提出文化发展举措,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自觉:觉醒、使命与担当

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可以说,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

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同发展的国家。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到,GDP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目标、终极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有的国家甚至提出,要把文化作为发展战略的轴心,经济、社会、技术和教育战略都应当维系于这个轴心而展开。过去,我们对文化作用的认识,也往往局限于把文化作为一种手段、作为一种支撑来强调。现在看来,文化作为历史文明的积淀,作为社会发展方向的引领,解决的是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对人类发展来说,文化可能是更深层次、更高境界的追求。十六大之后,我们党确定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把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这标志着我们党在文化认识上的新飞跃,反映了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的战略眼光。

第二,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直接关系民生幸福。我们以往比较多地强调文化的教育教化功能,对文化与民生的关系认识不深。文化是维系一个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力量,无疑应当重视发挥文化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文化之于人类,应当是一种精神上的内在需求、普遍需求,也是终生相伴的需求。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人们需要通过文化来启蒙心智、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教益,也需要通过文化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依归。如果没有精神文化上的充实和丰盈,就不能说有真正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生。我国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进入小康之后,精神文化需要更加突出、更加强烈,解决人们“文化饥渴”的问题也越来越迫切。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讲改善民生,文化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讲公平公正,文化应该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体现;我们讲幸福指数,文化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尺度;我们讲生活质量,文化应该是一个显著的标志。当前,我们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加速期,一些人的思想困惑、精神焦虑有所增多,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精神抚慰的任务更加繁重。必须在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同时,更好地用文化温润心灵、舒缓压力、涵养人生,更好地丰富人们精神世界,满足人们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第三,文化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世界经济发展表明,发达程度越高,文化产业支柱性作用就越明显,对经济增长的

差异。这表明,任何文化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展开的,不可能超越历史阶段,更不是空中楼阁。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经济上的不发达、制度上的不完善、发展上的不平衡,必然对文化发展产生制约和影响。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找准历史的方位和坐标,充分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识现阶段我国文化构成和状况的复杂性,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发展战略,既不降低标准又不提不切实际的目标,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

第二,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都是多元一体、多样共生的,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强化主导、壮大主流。文化总是以丰富多样的内容形式来展现的,但其中总有一种占据主导地位、起着支配作用。特别是在阶级社会,占据主导的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文化。在我国封建社会,尽管儒、释、道等多种思想文化长期并存,但长期居于正统地位的是儒家文化。近代以来的西方国家,虽然各种各样的文化表达和文化思潮不断涌现,但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始终占据主导。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对建设自己的主流文化更加重视、更加自觉。美国就始终把反映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文化作为根本内容,以此来打造“美国梦”、强化“美国精神”。新加坡为团结国民共同致力于本国发展,以国会法案的形式,确定了以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等为主要内容的共同价值观,在全社会加以推行。可见,培育和壮大主流文化,是古今中外的通行做法。推进我国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统一,不断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

第三,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都是一个不断积累积淀的过程,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立为本、重在建设。文化涉及人们的情感记忆、思维习惯、精神感悟,涉及人们的历史认知、观念认同、理想追求。这些都需要时间的淘洗、实践的锤炼、长期的孕育。文化建设是在精神领域搞建设,与盖大楼、修高速公路不一样,不是三年五年能见效的,如果没有长期的积累,就不可能有大的飞跃。历史上有影响的文化经典名篇、文化大家大师,都是在人类文化长期积淀和接力推进中问世和诞生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出现的。有人说,如果政治制度变革需要6个月,经济体制变革需要6年,那么文化的改变至少需要6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但文化的变迁确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推进文化建设,既要有紧迫感,也要看到长期性,有足够的耐心和坚持,做到重在建设、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决不能心浮气躁、急功近

应当是人,是人的精神的丰富、需求的满足,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我们应当清醒认识到,现在人民群众对实现自身文化权益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热切。我们党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仅有责任实现和发展好人民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也有责任保障好人民的文化权益、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让文化的阳光普照人民大众,让人民群众在文化沐浴中生活得更加幸福。

第四,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不仅伴随经济的强盛,而且伴随文化的昌盛。作为一个执政党,我们不仅要致力于经济发展、国家富强,而且要致力于社会的文明进步,形成强大的文化软实力。现在,有人提出“文化边界”、“文化版图”、“文化主权”等问题,实际上是把文化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来研究,这很值得我们深思。当前,中国作为一个在国际舞台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发展中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同世界互动中的作用更直接、更现实。特别要看到,中国还面临着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应当认清形势,保持清醒,居安思危,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加快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拓展我们的战略利益.过去、守旧复古,而是要立足新的实践、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传统文化中也确实存在一些糟粕,需要摒弃。对待传统文化,还是要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要求,进行科学梳理、精心萃取,深入挖掘和提炼有益的思想价值,使之不断发扬光大,成为涵养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

第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根本,应当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果,它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为先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我们党从一诞生就举起了马克思主义这面旗臶,并在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成为指引中国文化前进的根本指针。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注入了先进的思想内涵,中国人民获得了科学的、锐利的思想武器,在思想上精神上得到极大的解放。正如毛主席所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我们现在讲“老祖宗”不能丢,这是历史的结论,也是现实的必然。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领文化建设,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生态中,辨析主流和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划清积极与消极,有效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抵御腐朽文化影响,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三,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优势,应当倍加珍惜。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创造了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不断实现着中华文化的再生再造,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在,有的人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搞历史虚无主义,认为革命文化是“过去时”,今天讲革命文化没什么意义,随心所欲地戏说历史、消解红色经典,对英雄人物、历史人物进行颠覆性评价。这是对历史的歪曲,也是对文化的亵渎。应当看到,在中国人民艰辛革命历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凝聚升华,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不论现在还是将来,革命文化都是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定要用好用足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丰富革命文化资源,使之深深融

步有着积极作用,但也存在消极腐朽内容。那种对西方文化“全面拒斥”或“照单全收”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势力打着文化开放的名义,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其目的就是试图把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体系。对此,我们要保持应有的警惕。

第三,要有转化再造的能力。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不应当是单纯的“物理嫁接”,而是有机的“化学反应”,目的是为了转化再造、丰富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如果生吞活剥、囫囵吞枣,必然导致消化不良。毛主席讲过:对待外来文化,应当以中国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如同我们对待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肠胃运动。中华文化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对外来文化有着强大的整合能力,许多外来文化传入后,都实现了同中华文化的有机融合。吸收外来文化,贵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重在实现中国化、本土化。要把优秀的外来文化同我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融入中国文化的元素,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要同中国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服务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要同中国人民的接受习惯结合起来,创造适合中国人民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的表现形式,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只有通过转化再造,形成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才能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3.着眼将来。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历史的辉煌,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的蓬勃生机,来自于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放眼世界、审视自己、展望未来,世界的变化、中国的进步、人民的伟大创造为我们文化的繁荣兴盛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和广阔舞台,当代中国文化正展示出令人振奋、再现辉煌的良好势头。

第一,从世界发展大势中把握我国文化发展前景。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一个多元的世界文化格局初现端倪。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既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世界,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世界更加关注中国,也更加关注中国的文化,这为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契机。现在一些外国学者提出“世界文化东移论”,认为“21世纪将是亚洲世纪”,认为“未来在很多方面西方要向中华文明取经”。这些观点不一定准确,甚至有“捧杀”成份。然而,中国影响在扩大、中国文化吸引力在增强,却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受各种因素影响,中国要真正成为世界上的文化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中华文化兴盛的势头不可阻挡。只要我们把文化建设放在世界发展大背景下来审视和推

为广阔的空间。只要我们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把握好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汇聚各个方面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就一定能实现文化发展的新跨越。

第四,从网络化、信息化的潮流趋势中把握我国文化发展前景。当今时代已进入网络化、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裂变式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带来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而且极大地改变了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过去我们谈网络,往往只是把它作为虚拟空间,现在互联网已成为现实社会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大众化、媒体化、现实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目前我国网民已达4.2亿,通过网络了解信息、浏览新闻、学习知识、休闲娱乐,已经成为人们丰富文化生活、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参与文化建设,借助博客、播客、维客等进行文化创造,广大网民既是网络文化的享受者,又是网络文化的创造者。网络技术在满足人们文化需求、激发人们创造热情的同时,也孕育了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文化形态,催生了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文学等新的文化样式,极大地提高了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效率,极大地丰富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领域、内容。有人预言,今后文化的消费享受、创作生产和交流传播大都要通过网络这个平台来实现。谁在网络文化的发展上抢得先机,谁就能占领文化的制高点。只要我们顺应网络化信息化时代潮流,抓住难得机遇,把互联网作为传播先进文化、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阵地新平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就一定能够为我国文化发展注入新动力、开辟新领域.3 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是体现时代感、突出大众化、富有独创性。时代感,就是把握时代主题、反映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价值观是时代的产物,只有反映时代的要求,才能引领社会进步。我们现在倡导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公平正义”、“和谐和睦”等理念,所以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共鸣,就是因为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召力。历史上,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曾经发挥了进步作用,就是因为它适应了人们摆脱封建专制束缚的历史要求。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在价值观念上,也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大众化,就是关注大众诉求,融入大众生活,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和广泛的社会认同。我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为什么今天仍有很大影响,就是因为它们反映了人们处世、行世、立世的一些基本准则。价值观只有走进心灵、走进大众,才能有广泛的亲和力、感召力。独创性,就是要有特点、有特色,能够为人类文明发展有所贡献。不同价值观的碰撞,是大浪淘沙的过程,是不断筛选的过程。只有那些原创性强、普遍意义大的价值观念,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实践的淬炼。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要善于总结自己的实践,提炼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精神内核。同时,面向世界,关注人类文明进步的趋势,阐明自己的核心理念和价值主张,敢于在超越他人中引领潮流。当然,塑造核心价值观还有表述形式的问题,要尽可能鲜明、简洁、凝练,让人们易懂、易记、易表达。

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渗透于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融入到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任何一种价值观念的形成,都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让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更好地感知、领悟,更好地遵守、践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与无孔不入的渗透是密不可分的,他们的影视作品、主流媒体等无不体现着他们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相比之下,我们有的传播媒介、文化作品却没有他们做得那么自觉、那么巧妙,有的甚至宣扬“讲责任太累”、“讲崇高太虚”,贬损、亵渎、消解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念,误导和扭曲人们的是非标准、美丑标准。一定要坚守自己的正确价值追求,增强责任意识,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确保一切文化阵地、一切文化产品、一切文化活动,都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使之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在人们心中深深扎根,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功能。

2.自强之路——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路就是路径,这里主要是解决如何在已有基础上实现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不仅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也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文化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为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

走科学发展之路,就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内涵十分丰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要紧密结合文化建设的实际,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到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要始终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既积极为经济建设中心服务,又努力实现文化自身的繁荣发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着力解决影响文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协调好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努力促进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始终坚持统筹兼顾,立足全局、着眼长远,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涉及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走科学发展之路,就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发展格局。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对文化建设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形成了两手抓、两加强的文化发展格局。可以说,提出事业产业两手抓,顺应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把握了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是我们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个里程碑式的飞跃。正是有了这个飞跃,在这些年的实践中,我们对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有了进一步认识,对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需求有了进一步界定,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有了进一步把握。在此基础上,科学定位了政府和市场在文化建设中的职责和功能,明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方针,找到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形成了用不同的思路来推进事业、产业发展的办法,开创了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实践证明,推进文化建设,必须继续坚持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两轮驱动、两翼齐飞,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走科学发展之路,就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发

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是一个根本特征。人民群众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群众。那种认为文化是少数人把玩、少数人享用的观点,同社会主义文化观是完全背离的。在文化建设上,一定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摒弃“小众”意识,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开辟渠道、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大力支持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及时总结提炼和积极推广源于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样式、文化载体,把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挖掘出来、释放出来。

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并不否认专门人才的作用和贡献。无论是文化元素的升华提炼,文化潮流的引领带动,还是文化艺术的再创造再发展,都离不开专门的文化人才。人才强文化才能强,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必然是一个文化兴盛的时代。我国春秋战国出现思想文化高峰、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的卓越建树密不可分;我国唐宋时期诗词、散文发展之所以形成鼎盛局面,与李白、杜甫、白居易及唐宋八大家等的杰出贡献密不可分。欧洲文艺复兴铸就的艺术辉煌,离不开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的艺术创造;18世纪下半叶欧洲古典音乐的兴盛,离不开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维也纳三杰”的音乐成就。这表明,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大厦,必然要有一批大师和大家来支撑;一个民族的灿烂文化,必然要有一批泰斗和巨匠来代表;一个国家文化的繁荣兴盛,必然要有一批领军人物来领衔。要实现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必须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文化名家、文化大师和各领域领军人物,培养一支宏大的、适应时代要求、富有开拓精神、善于创新创造的文化人才队伍。这些年,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的看,文化人才队伍状况与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任务还不相适应。应当把文化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用战略思维、改革精神谋划和推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特别要加大对年轻人才、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造就一批世界级的文化代言人。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超越、宽容失败,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类文化人才竞相涌现、创造活力充分发挥的生动局面。知识分子是文化领域最活跃、最有创造力的群体,肩负着精神文化生产、创造和传播的重要使命,搞好文化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要按照“尊重、包容、服务、引导”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充

贵经验值得继承和发扬。但必须看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有些方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是不可逾越的,现在则需要突破。在当代中国,无论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还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无论是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赢得主动,还是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贡献,都需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应当把创新作为一种信念、一种追求,对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进行创造性的开掘和利用,提高创意含量和竞争优势。要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使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使创新成为文化领域的主旋律、最强音。

5.自强之翼——插上文化腾飞的强劲翅膀。在当今时代,科技和市场在文化繁荣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科技、市场如同鸟之双翼,借助它们的力量,文化就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科技与文化历来如影随形,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给文化的传播方式、表现形式、发展样式带来革命性变化。古代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使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摆脱了时空的局限,成为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近代以来,无线电技术、摄影摄像技术、广播电视技术的发明,使人类文化进入了一个视听传播的新时代。近年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为思想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科技的发展,也以独特的方式增强着文化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比如,在舞台表现上,借助现代声光电技术和影视特技,可以呈现出气势磅礴、美轮美奂、精彩纷呈的舞美效果。数码电影技术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力,环幕4D电影、球幕电影、交互电影等,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实现文化自强,必须增强科技意识。要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运用,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加快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文化传播体系,不断为文化注入新的内容、构建新的平台、创造新的形式,努力用先进技术建设和传播先进文化。当然,技术是手段、是途径,是为内容服务的,所有技术性的东西都依附于内容的思想深度、高度和广度。必须把形式与内容、技术与艺术有机融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防止技术淹没思想、形式大于内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臵起着基础性作用。运用好市场机制,0 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背景下,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是我国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发表于《红旗文稿》,文章立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紧密联系国内外文化建设历史经验,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高度,就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作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对深化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这三个问题,涉及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我以为,解决好这三个问题,对确立文化发展目标、谋划文化发展战略、提出文化发展举措,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云杉

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可以说,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

1、地位认识上高度自觉

第一,文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必然是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共同进步的社会,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必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同发展的国家。

第二,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直接关系民生幸福。我们以往比较多地强调文化的教育教化功能,对文化与民生的关系认识不深。文化是维系一个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力量,无疑应当重视发挥文化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文化之于人类,应当是一种精神上的内在需求、普遍需求,也是终生相伴的需求。

第三,文化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世界经济发展表明,发达程度越高,文化产业支柱性作用就越明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越大。【详细】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1、不忘本来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应当礼敬自豪地对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独特贡献;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第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根本,应当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果,它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为先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第三,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优势,应当倍加珍惜。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创造了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不断实现着中华文化的再生再造,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详细】

2、吸收外来

第一,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世界文化多元多样、各有所长。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以各自方式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只有兼纳百家之精华,融合各种文化之所长,才能更好地促进本国文化的发展;如果自我封闭、排斥外来,就会失去发展的活力,甚至走向消亡。

第二,要有辩证取舍的态度。开放包容不是盲目崇外,学习借鉴也不是照抄照搬。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赖以生存的土壤,都有其发挥作用的条件。离开了一定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文化的价值和作用也必然发生变化。同时,外来文化也是形形

1.自强之魂——塑造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

第一,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是体现时代感、突出大众化、富有独创性。时代感,就是把握时代主题、反映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价值观是时代的产物,只有反映时代的要求,才能引领社会进步。大众化,就是关注大众诉求,融入大众生活,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和广泛的社会认同。独创性,就是要有特点、有特色,能够为人类文明发展有所贡献。

第二,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渗透于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融入到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任何一种价值观念的形成,都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让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更好地感知、领悟,更好地遵守、践行。【详细】

2、自强之路——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第一,走科学发展之路,就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内涵十分丰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要紧密结合文化建设的实际,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到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第二,走科学发展之路,就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发展格局。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对文化建设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形成了两手抓、两加强的文化发展格局。

第三,走科学发展之路,就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部署,是总结历史和现实正反两方面经验作出的战略抉择,是抢占发展制高点、争创发展新优势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详细】

3、自强之本——把握文化发展的根本依靠力量。

第一,人民大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体,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追溯文化的起源,无论是作为观念形态的价值理念、道德情操,还是作为艺术形式的音乐舞蹈、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都源自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

第二,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并不否认专门人才的作用和贡献。无论是文化元素的升华提炼,文化潮流的引领带动,还是文化艺术的再创造再发展,都离不开专门的文化人才。【详细】

一历史趋势,立足于当代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的历史时刻,立足于当今时代文化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现实,从如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个时代的必然要求,思考中国的文化问题。二是源于视野开阔。文章既有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精辟论述,又有对人类进步历程的旁征博引;既有文化理论问题的思考,又有文化实践经验的概括;既是一部回顾历史、立足现实的中国文化沉思录,也是一部面向未来的中国文化发展启示录。

宏大的体系何以体现?一是架构完整。文章用三个部分统领全篇: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清晰地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体系框架。每个部分由三到五个核心论点作为支撑,每一个核心论点往往又包括几个分论点,逻辑严密,层次分明。二是解答重大问题。文章系统回答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文化的特点、执政党的历史责任、发展文化的基本要素、文化繁荣和发展的路径等若干重大问题,全面展示了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文化问题的新的思想成果。三是阐述重要思想。以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例,文章提出:现在看来,文化作为历史文明的积淀,作为社会发展方向的引领,解决的是“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对人类发展来说,文化可能是更深层次、更高境界的追求。

丰富而简明的概念云杉文章的三个核心概念——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确立文化发展目标、谋划文化发展战略、提出文化发展举措,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三个核心概念准确反映了繁荣和发展中国文化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人类对真理的认识,是在一系列概念的形成中,在概念的不断更替和运动中,在一个概念向另一个概念的转化中实现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概念的提出,堪称连接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之网的纽结,也是我们认识和掌握文化现象之网的纽结。

从中国传统文论的角度来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犹如文眼,使文章气韵贯通、浑然一体。深化了我们对文化本质的认识,也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

现实而超前的思想云杉文章最可贵之处是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一是对文化的思考具有现实针对性。文章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高举自己的文化旗臶,树立自己的文化形象。

顿挫的美感。类似的佳句,文章中多有所在。

云杉文章没有官话套话,没有大话空话,处处务实,坚持实事求是。比如,在谈到文化发展时,强调文化建设需要长期积累,如果政治制度变革需要6个月,经济体制变革需要6年,那么文化的改变至少需要60年,甚至更长时间。推进文化建设决不能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更不能用疾风骤雨、搞运动的方式来进行。这种务实的文风贯穿文章的始终。

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背景下,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是我国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发表于《红旗文稿》,文章立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紧密联系国内外文化建设历史经验,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高度,就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作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对深化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文化自觉:觉醒、使命与担当 文化自信:传承、开放与超越 十位文化界人士谈“文化自信自觉自强”

文化的灵魂是什么,就是凝结在文化之中、决定着文化质的规定和方向的最深层的要素,就是核心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立场、文化取向、文化选择。讲软实力、文化力,从根本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

1、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是体现时代感、突出大众化、富有独创性。时代感,就是把握时代主题、反映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价值观是时代的产物,只有反映时代的要求,才能引领社会进步。我们现在倡导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公平正义”、“和谐和睦”等理念,所以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共鸣,就是因为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召力。

大众化,就是关注大众诉求,融入大众生活,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和广泛的社会认同。我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为什么今天仍有很大影响,就是因为它们反映了人们处世、行世、立世的一些基本准则。价值观只有走进心灵、走进大众,才能有广泛的亲和力、感召力。

独创性,就是要有特点、有特色,能够为人类文明发展有所贡献。不同价值观的碰撞,是大浪淘沙的过程,是不断筛选的过程。只有那些原创性强、普遍意义大的价

0 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形成了两手抓、两加强的文化发展格局。可以说,提出事业产业两手抓,顺应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把握了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是我们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个里程碑式的飞跃。【详细】

3、走科学发展之路,就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部署,是总结历史和现实正反两方面经验作出的战略抉择,是抢占发展制高点、争创发展新优势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转变发展方式,不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文化领域同样也需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增长空间。从当前情况看,我们在文化发展方式上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在文化布局上,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门类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各类文化设施、文化服务在大中城市相对集中,在东部地区比较发达,而在农村、基层相当薄弱、相当缺乏,特别是在一些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人们的基本文化温饱还难以保障。在文化结构上,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进出口结构都还不尽合理,产品技术含量低、非公资本比重低,适合大众消费的优质文化产品还不够多。在产业集中度上,散、小、滥的问题依然存在,规模实力、抗风险能力还比较弱。我们所有出版社的年销售额加起来还不及一家贝塔斯曼,我国海外商演的年收入总和还比不上国外一个著名的马戏团。【详细】

文化发展,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时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人民大众的广泛参与、文化工作者的热情创造,是文化兴盛的可靠保证。

1、人民大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体,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

追溯文化的起源,无论是作为观念形态的价值理念、道德情操,还是作为艺术形式的音乐舞蹈、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都源自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人民大众不仅创造着文化,也不断传承发展着文化。几千年来中华文化所以能够一脉相承,靠的就是一代代中华儿女薪火相传、接力推进。在谈到文化的源和流时,毛主席曾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我们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是一个根本特征。人民群众需要文化,文化更

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直接面向直属单位转为面向全社会,更好地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在微观运行机制上,一方面,围绕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打造一批文化领域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大幅度提高我国文化企业的规模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详细】

2、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

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文化创新史。当今文化发展,创意制胜、内容为王。有人说,美国算不上文化资源大国,却是一个文化强国,强就强在创新上。好莱坞的大片、麦当劳的薯片、英特尔的芯片,被称为影响世界的“三片”,实际上都包含着独一无二的文化创意。只有不断提高文化创新能力,才能在发展水平上胜人一筹。重视文化建设是我们党的优秀传统,在这方面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继承和发扬。但必须看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有些方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是不可逾越的,现在则需要突破。在当代中国,无论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还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无论是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赢得主动,还是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贡献,都需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详细】

在当今时代,科技和市场在文化繁荣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科技、市场如同鸟之双翼,借助它们的力量,文化就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1、科技与文化历来如影随形,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给文化的传播方式、表现形式、发展样式带来革命性变化。

古代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使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摆脱了时空的局限,成为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近代以来,无线电技术、摄影摄像技术、广播电视技术的发明,使人类文化进入了一个视听传播的新时代。近年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为思想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科技的发展,也以独特的方式增强着文化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比如,在舞台表现上,借助现代声光电技术和影视特技,可以呈现出气势磅礴、美轮美奂、精彩纷呈的舞美效果。数码电影技术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力,环幕4D电影、球幕电影、交互电影等,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实现文化自强,必须增强科技意识。要适应当代科技

集团总裁

张 宇:文化部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总经理

【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 【访谈】陈少峰谈文化体改 【专访】提升文化事业效率 【专访】广东宣传部长林雄 【专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部政法司司长、文化部体改办主任

韩永进:文化部政法司司长、文化部体改办主任

胡锦涛总书记在7月23日的讲话中强调,“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特别强调“协调发展”,要求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冯骥才:著名作家

中国的文化有两类。一种我称为“父亲文化”,是庙堂文化,是孔子,是能给我们力量的文化。另一种我称为“母亲文化”,也就是流传于民间、动态的、生长于每个人心里的文化。

聂震宁:中国出版集团总裁

我们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我想从两个方面的需求来谈这个问题。一是文化的对内需求。现时代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随着“四位一体”格局的全面推进与和谐社会的建构,文化最主要的目标应当是人,是对人的关心,对人的精神需求的关心,因而需要有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

金元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国家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离不开本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积累,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国家的一种文化积淀、文化基因、文化密码,它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身份,揭示一个国家文化的个性。【详细】

▲著名作家王蒙 著名作家王蒙

乐黛云:北京大学教授回顾我们自己,当前中国文化正处于“反本开新”的大浪潮中。“反本”才能“开新”,“反本”是为了“开新”。“反本”必须要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和流向有深切的了解。这种了解越深入,就越能使中国文化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以面对新的世纪和人类。“开新”则要求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及其发展总趋势,以便对中国思想文化作出合乎时代要求的新的、最好的诠释。

王 蒙:著名作家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文化建设的高潮正在到来。文化方面的设

续的根和种子。举例来说,如中国人重视世代之间的联系,崇敬祖先,重视培育出色的子女;中国人相信“和能生物,同则不继”,相信不同的东西可以结合在一起,形成“多元一体”;中国人推崇“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行为准则;反对以力压人,倡导以德服人等等。【详细】

金元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金元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是作为一种国家战略提出来的,是作为政党的发展目标和总体战略构架提出来的。在我看来,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包括四大模块,这四大模块就是文化凝聚力、文化影响力、文化生产力和文化服务力。它有一个核心,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四者综合起来,形成国家的“文化竞争力”。

肖永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

中国改革开放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迈出的第一步,实现了经济市场的开放和制造业产品的输出,是最基础、最原始和相对低端的“文化走出去”。随着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文化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文化化趋势日益显著,创意内容丰富、传载形式多样的高端文化产品的全球市场共享提到了国家发展的议事日程,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在现有的成果基础上不断深化业已成为必然。

聂震宁:中国出版集团总裁

文化“走出去”,首先还是内容问题,特别是要不断提高向世界讲“中国故事”的本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当代中国经济快速腾飞。然而,历史上精华与糟粕杂处,现实中成果与矛盾并存,我们究竟应该拿些什么内容到世界上去,让别国的受众来认识、理解、接受我们,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详细】

本刊记者 单 庆 智建丽 苗遂奇 王锦慧 张进中 张少义 集体采访

▲清华大学教授熊澄宇

熊澄宇: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战略的文化产业大体上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认识:第一,文化生产力主要指具有一定智能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科学技术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人的智力水平、文明程度、科学知识、生产管理、劳动组织等为其构成要素。

张 宇:文化部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总经理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我们有三点建议:一是集中力量扶持重点企业。当前,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

化共识。我们要牢牢把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点和规律,找准推动首都文化发展的着力点和切入点,推动首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三是在积极承担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责任上要有高度自觉。北京作为首都,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集聚了丰富的各类文化资源。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把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是中央对北京的重要要求,也是北京人民肩负的重要历史责任。我们必须以首善的标准,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推动先进文化发展的重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满足人民群众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服务的重任。

文化自信是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在新的发展阶段,增强文化自信,一要坚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心。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倡导的和谐、大同、天人合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辩证思维等都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价值观。对这些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要继承和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映了时代特征,顺应了人民的期待,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必须要坚持和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坚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念和追求,积极利用首都文化资源密集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首都科学发展。

二要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广泛吸收借鉴一切外来的优秀文化。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以辩证取舍的科学态度,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针,广泛吸纳、融汇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既要坚守自己的优秀文化,又要加强交流、交融,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既要正确对待自己的文化,又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不断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努力在同外来文化的互动交流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要不断开创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增强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机遇,推动文化大发展,再创文化的新辉煌。要牢记使命,认真履行职责,从世界发

0 聚力;进一步做大做强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动产业整体升级,打造具有强大承载力、竞争力的“文化航母”,提升首都文化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推动科技和文化的融合,加快形成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进一步统筹央属和市属、国有和民营、京内和京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文化资源,形成首都文化发展新格局。

对于美剧中的流行文化探究 篇6

可以说在现今这个全球网络相联系,信息飞速流通的社会,各式各样的文化从他们的文化原生地,借助于多种多样的媒介,例如电视,电影,书籍等等这些多种的媒介而传播出来,再借助于网络的便捷性,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同时,各国或者各地区的流行文化,又通过网络的传播,与其他地区,国家的流行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从而使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流行文化相交融。

就个人而言,我今天想较浅显的探究美剧,和美国电影中的流行文化。可以说,美剧和美国电影中基本都涵盖了大部分或者说是全部的美国流行文化。所以,我希望能够通过几个美剧与美国电影的例子来简单的分析研究一下美国电影与电视剧中的流行文化。

其实在我看来,美国的流行文化包含方方面面,音乐,时尚,前卫的想法,新奇大胆的科技,甚至包括美国精神,那种乐观,奋斗,向上,有梦想,也敢于去追求梦想,等等这些其实都可以说是美国的流行文化。所以,接下来,我想分别就几个美剧和美国电影的例子来简单分析一下。

首先以美剧为例。我个人接触的第一部美剧,就是《老友记》,也有的版本译作《六人行》,这部美剧是讲的三男三女,六个性格不同美国人在生活,工作,恋爱,婚姻等方方面面发生的有趣的事情。这部美剧长达十季,可以说风靡全球,吸粉无数,有许多忠实粉丝在这部剧完结十二年后依然不断的去回看这部剧。在剧中最常见的场景就是六个人围坐在一家美国街心公园的咖啡厅里,以轻松的语调,讨论各式各样的问题。在这部美剧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比如:恋爱婚姻问题,职业问题,与朋友相处的问题等等,在我看来,《老友记》以一种幽默,易于接受的方法,将这些社会问题中,美式的处理方法涵盖进去,通过这六个演技极佳的演员的演绎,将真正的美国精神,美国的流行文化,传播出去。对我来说,这是第一部我所看到的美剧,在当时《老友记》这部剧中所传达出的美国多种多样的流行文化,包括当时美国朋友间这样的一种分享的流行文化,以及在这部美剧中所涉及到的音乐的流行文化。可以说,在当时,这部美剧中包含了方方面面的流行文化。

而另一部美剧,我想举《童话镇》这一部同样影响力极广的美剧。《童话镇》英文名为Once Upon a Time,可以说一想到这一句英文,大部分人第一反应会是各种各样的童话故事,而《童话镇》这部美剧,也是依托于各种各样经典的迪士尼童话,包括白雪公主,灰姑娘,冰雪奇缘等等或新或旧的童话故事,将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以及主要人物,在编剧所构建出的全新的现代背景中,为这些我们所熟悉的故事构架出一个全新的模式,发展出新的故事,同时也让在这些童话故事中相独立的人物,在现代化的这个社会背景中发生联系,也相互联通。值得一提的是,《童话镇》的编剧,在构架这部剧时,因为将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搬到现代社会,因此,编剧在这部剧中,融入了方方面面的美国流行文化,包括最新的信息以及最新晋的网络,或者是社会事件,同时还包括当下最为流行的网络语言,可以说在《童话镇》这部剧中,包含了方方面面的美国流行文化。同时,在以往的童话故事中,例如白雪公主中的女巫形象,在《童话镇》中在一定的程度上反转了原先的那个恶的人物形象,与我们在童话故事中的认知不同,《童话镇》中女巫的形象并不完全是恶,或者说,这个人物形象善意的方面所占的比重更多,同时,在《童话镇》中,所传播的美国流行文化,既包括了全新的对于传统的童话的定义与解释,这可以说是美国创新,不走寻常路的流行文化的体现,同时,这部剧中,各种各样的女性人物形象相对于男性的人物形象更为饱满,可以说,在这部美剧中,女性的人物魅力,被塑造的更为丰满。此外,在这部美剧中,也传达了新晋美国音乐,时尚等多种多样的流行文化,可以说,在这部《童话镇》的美剧中,编剧即符合了童话人物的服饰与形象,同时又在人物的妆容,服装,配饰中添加了当季美国流行的时尚文化,使得这部剧即符合了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同时又紧贴时尚,极其符合当今的流行文化时尚,同时,在《童话镇》这部剧中,其影视配乐也值得研究,在这部剧中与编剧在服装,配饰中相同,在配乐中也融合了现今最流行的美国音乐流行文化。

可以说通过简单的探究美剧中的流行文化,可以说在美剧中,从最基本的编剧,到细节性的配饰,服装等等,都涵盖了方方面面多种多样的美国流行文化。

而随着时间的发展,美剧的种类多种多样,包括家庭伦理剧,成长喜剧,悬疑剧,刑侦剧,医生剧,办公室情景剧,科幻剧等等,可以说美剧包括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可以说美剧适合于各个层级的人群,而且本着娱乐大众为主要目的,美剧很好的做到了娱乐这一点,可以说包含了各个方面的美剧,可以娱乐不同的人群,也就是说,能够让不同的层级的人们所接受,因此,也能够将美剧中所蕴含的文化很好的传播出去。比如说《破产姐妹》这部剧是以两个身份不同,背景不同的女孩白手起家,靠在快餐店中打工,来经营她们的纸杯蛋糕店的梦想。在这部剧中,最常出现的场景就是Max和Caroline打工的快餐店,而这个快餐店的老板Han是一个韩国人,而乐观富有童心的收银台伙计Earl则是一个黑人。可以说,在这部美剧中我看到了美国文化的包容,而在《破产姐妹》这部剧中,并没有所谓的美国文化的乐天派,也没有所谓的一定会成功的定律,在前几季中,Max和Caroline努力工作攒钱开的纸杯蛋糕店并不是一帆风顺,有起有落,有赚有赔,可以说是真实生活的写照,而在这艰难的创业中,我们也能见证Max和Caroline的友谊,是在一点一点的建立的,虽然说电视剧都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但是比起其他天马行空的电视剧中,这一部剧更加的具有生活气息,也以一种更加适宜的方式,传达着友谊观,价值观等一系列的美国流行文化。

不可否认,并不是所有的美剧都是好的,也并不是所有的美国流行文化我们都应该全盘接受,至少在现在看来,美剧之所以能更好的传播其本土文化,与美剧是舶来品有一定的联系,同时,也与美剧中更娱乐,更易于接受有关联。而美国的流行文化,也搭乘着这样有利于传播,有利于接受的载体,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着其独有的流行文化。

在我看来,无论是美剧还是美国电影中,所传达的都是美国本土流行的文化,和美国精神,可以说,在几乎每一部电视剧中,每一部电影中,都会回归最基本的美国精神,乐观,积极,奋斗,梦想。通过这些美剧,美国将他的流行文化很有效的输出到别的国家,同样依托着这样的美剧,美国流行文化也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传播。

新闻141班

浅析由影视语言泛起的流行文化 篇7

一、经典化的口头禅

在传媒发达的今天, 流行语言特别发达, 口头禅是社会流行语中的一种, 它不光来自大众的日常生活, 更多地来自网络和影视传播。口头禅是自然而然不经意形成的, 却成就了这种语言习惯。那么, 究竟什么是口头禅?据禅学书解释, 是“口口相授、心心相传”的禅, 通过传授来达到普遍理解。口头禅的另一说法是:谓不明禅理, 仅袭取禅家之常用语以资谈助者, 又作口头三昧。禅语被普遍认为蕴含某种哲理, 但生活中的口头禅浅显易懂, 经过传播, 是成为普遍流行、常挂在人们嘴边提及的话语。

我们欣赏影视的过程是一种强烈的视觉刺激, 而语言是一种强烈的感官刺激, 这种听觉刺激最深刻的后果是影像效果已经忘记, 经典的台词却得到广泛流传, 甚至成为我们所说的口头禅, 它是电影语言中的一种另类。“大象!大象!你的鼻子怎么那么长。”《蜡笔小新》;“I服了YOU”《大话西游》;“我顶你个肺呀”《疯狂的石头》;“我很负责地告诉你, 黎叔生气了, 后果很严重”《天下无贼》;“费老, 做人要厚道。”《手机》;“安红, 我想你, 想你想得睡不着觉”《有话好好说》......每一句都是经典的台词, 从而成为人们喜爱的口头禅, 甚至出现收集影视口头禅为乐的狂热者。如今, 我们随时可以感受到影视作品中的口头禅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影视语言中的口头禅也普遍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折射了生活中存在的客观现象和问题, 受众在肯定影视作品的同时, 乐于将影视作品中的经典台词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 起到调节气氛的功用, 给生活带来情趣。

二、方言的灵活运用

电影是语言的艺术, 一部好的电影通常通过片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从而引导情节的发展。“俺就是想要个说法”1992年《秋菊打官司》公映后, 几乎人人都记住了这句用陕西方言表达的“讨个说法”的点睛台词, 这句话一时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成为时尚语汇, 大到重大事件的探究、小到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矛盾, 都喜欢冠以这句时髦的话“讨个说法”, 这句话成了一个口号式的代名词, 是这一时期群众捍卫自我正当权益的最佳表达方式。电影《大话西游》中还出现了带有地域杂糅性探索的言语系统, 影片中的对白混合了广东俗语、港式英语、地道的街头痞话, 构成了一场精彩的语言游戏, 并且运用夸张式的口语化、重复化表现, 将电影的台词融进街头小巷百姓的口头禅里, 使电影的娱乐性被成功地注入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生命状态之中。代表性的如, “我走先”“你给我个杀我的理由先”等话语表达方式, 本是广东地区的一句俚语, 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运用到电影语言中就被赋予了一种随意的香港特色言语色彩。而《疯狂的石头》的台词设计得也颇为叫绝, 有许多也成为时下的流行语, 如对BMW的新理解“别摸我”, 用四川方言读成“表摸我”, 这种声调的陡然上升, 造成了极强的幽默感, 让观众喷饭而笑。此外, 如出自国际江洋大盗之口的“我顶你个肺”, 这句用粤语说的“我顶你个肺”, 虽然是句骂人的话, 却不失粗鲁, 符合高科技国际江洋大盗的身份, 也成为时下的一句口头禅。再如, 在《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使用东北方言刻画人物形象;《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中运用地道的保定话, 反映小人物的心理变化;还有在电影《色戒》中出现上海方言交待时代背景;电影《没事偷着乐》中的采用打趣的天津话来推动情节;《美丽的大脚》中陕西方言更是突出了地域特色。可见, 方言在影视作品中起到了特殊作用。

由此可见, 影视语言给我们带来的流行文化是把双刃剑, 我们应当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 对不断更迭的流行文化谨慎对待, 取其精华, 剔其糟粕。■

参考文献

[1]康修机孙立军, 《另类语言——影视动画口头禅漫谈》, 《电影评介》, 2007年第八期

[2]张立宪刘春等.大话西游宝典.现代出版社

[3]张洁, 《疯狂的石头:电影语言的狂欢》, 《电影评介》, 2007年第八期

运动鞋:流行文化标志 篇8

Sales of sneakers really took off4) in 1984, when Michael Jordan signed a contract to wear a Nike shoe called Air Jordans — the most famous sneaker ever made. Even after Jordan retired from the NBA, his shoes continued to be best sellers. In the 1980s, as companies like Nike, Reebok and Adidas competed, they changed the way sneakers looked, adding wild colors and doing away with5) laces. They also used new technologies to increase performance. Of course, innovations6) like these came with a price: athletic shoes often cost more than $100 a pair! At that time, shoes for walking, running shoes, football shoes, and basketball shoes — every sport had its own shoes — and then you needed another pair of sneakers for just casual7) wear. Thus since then, sneakers have been everywhere.

20世纪早期诞生了许多我们熟悉的运动鞋品牌,比如匡威和阿迪达斯。但是,直到20世纪30年代好莱坞首次注意到运动鞋风尚之前,人们主要在运动时穿运动鞋;20世纪50年代好莱坞再度掀起这一时尚风潮:童星詹姆斯·迪恩在拍摄流行影片《无因的反抗》时穿着牛仔裤、T恤衫和运动鞋。从那以后,孩子们穿起运动鞋,把它当作时尚宣言。这些便宜又耐穿的鞋子适合男孩子们搭配着牛仔裤和T恤衫穿;女孩子们则搭配裙子、针织衫和短袜穿。

1984年,运动鞋的销量才真正一路飙升,因为这时迈克尔·乔丹签约穿上一双名为“飞人乔丹”的耐克鞋,它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运动鞋。甚至在乔丹从NBA退役以后,乔丹运动鞋的销量仍然是最好的。20世纪80年代,耐克、锐步和阿迪达斯这些相互竞争的商家开始改变运动鞋的外观,加入鲜亮的色彩,并去掉了鞋带。它们还使用新技术来提高性能。当然,伴随此类创新而来的可是高价:一双运动鞋的价钱通常高于100美元!那时,有步行鞋、跑鞋、足球鞋和篮球鞋——每一种运动都有和它相配的鞋子,那么你还需要一双仅平常穿的休闲运动鞋。因而,自那时起,运动鞋就无处不在了。

Stories of World Famous Sneaker Brands

品牌故事

The American Icon 匡威:美国的标志

Converse is an American legend. The history of Converse shoes spans the history of 20th century America and the evolution of basketball. In 1917, basketball, less than 25 years old, was revolutionized when Converse designed and produced the world's first performance basketball shoes, the Converse All Star. From 1941 to 1976, Hollywood actors and other celebrities wore them and helped Converse All Star to transcend8) the world of athletic shoes to become an American cultural icon.

匡威缔造了美国运动鞋的一个传奇。匡威运动鞋的发展史跨越了美国20世纪的历史和美国篮球的发展史。1917年,匡威设计并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双功能性篮球鞋——“匡威全星”,使拥有不到25年历史的篮球运动发生了突破性进展。从1941年到1976年,好莱坞的演员们和其他一些名人都穿匡威鞋,帮助“匡威全星”超越了运动鞋的领域,成为美国文化的标志。

The Shoes Changed the World 耐克:改变世界的鞋

One might say that the Greek Goddess of Victory for which Nike was named is actually the Goddess of Shoes. Nike may be one of the youngest of the major brands, but it is the largest and most successful brand of sneakers, controlling more than 60% of the market now. Its Air Jordan is a household9) name and people of all ages line up eagerly for the release10) of the latest model. In 2006, Nike released the Jordan XXII, the 22nd edition of the now legendary Air Jordan line.

“耐克”一名源于“希腊胜利女神”,人们可能会说胜利女神实际是“鞋女神”。耐克也许是最年轻的主流品牌之一,但它也是最大、最成功的运动鞋品牌。如今,它占有超过60%的运动鞋市场。它的“飞人乔丹”系列运动鞋家喻户晓。各年龄段的人们都会迫切地排队等候新款发售。2006年,耐克发布了最新款——乔丹22,是具有传奇色彩的“飞人乔丹”系列的第22版。

Retrieved Star

阿迪达斯:再生的新星

In 1920, a German man named Adi Dassler created a sneaker that he named after himself: Adidas. This brand quickly became the most popular athletic shoe in the world. Since 1936, when Jesse Owens won four gold medals for track and field11) events at the Berlin Olympics while wearing Dassler shoes, Dassler shoes gained great fame and dominated in Olympic sports. But in 1987, Adi's son, Horst Dassler died suddenly at the age of 51. The company was left without a leader, almost in ruins12). Until 2005, Adidas combined with Reebok to compete with current market leader Nike and create a stronger presence13) as a lifestyle brand among today's youth. Also in 2005, Adidas introduced the "World's First Intelligent Shoe", a running shoe, called the Adidas_1, containing a microprocessor14) able to perform 5 million calculations15) per second. The shoe provides "intelligent cushioning16)" by automatically17) and continuously adjusting itself.

1920年,一位名叫“阿迪·达斯勒”的德国人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了一个运动鞋品牌:阿迪达斯。这个品牌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运动鞋品牌。1936年,杰西·欧文斯穿着达斯勒的鞋子在柏林奥运会上一举夺得田径比赛的四枚金牌。从此,达斯勒的鞋子名扬天下,并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独占鳌头。但是1987年,阿迪之子霍斯特·达斯勒突然逝世,享年51岁。整个公司没了领头羊,濒临倒闭。2005年,阿迪达斯联手锐步,与当时市场上的主导者耐克竞争,创造了一个引导当代年轻人生活方式的更强势品牌。同样在2005年,阿迪达斯推出一种跑鞋,是“世界上第一双智能鞋”,取名“阿迪达斯1号”,它的内部放置了一个每秒钟处理500万计算量的微处理器。这双鞋能自动、连续地自我调节,提供“智能缓冲”。

Latest Premium Sneakers

最新优品

★ Nike — Air Max 360 Running

Release Time: First introduced to the American public January 21, 2006

Feature: 360 degrees of air cushioning, providing the athlete with the greatest ride ever. It has a finely crafted, muscular design that combines comfort, stability and protection.

★ Adidas — Adidas_1 Basketball

Release Time: A full debut in August 06, 2006

Feature: the world’s first intelligent basketball shoe. The shoe recognizes different kinds of compression associated with basketball. It knows if you are a player who does more running and cutting, or a player that does more jumping and landing.

Mixing Sports, Lifestyle and Fashion

彪马:运动、生活、时尚三位一体

Adi's brother Rudi started up another famous sports shoe company: Puma.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urban styles, Puma shoes are in high demand.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styles of Puma to date is the Roma, released in 1970 in celebration of the Rome Olympics. While Puma sales only account for a small part of the overall athletic shoe market, the company has succeeded in expanding into niche markets18) like yoga19) and motorsports footwear with its stylish designs and resolution to innovate.

上一篇:2022年部队入党思想汇报下一篇:真石漆雨季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