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语文教学之人文素养论文

2025-0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技校语文教学之人文素养论文(通用11篇)

技校语文教学之人文素养论文 篇1

一、素质教育下当前技工学校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技校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技校必须同时开展专业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而且人文教育还必须放在首位,以人文教育促专业技能教育,达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办学目标。但纵观现状,在当前的技工学校教育中又似乎处于一个特别尴尬的地位!一是重技术的培养模式导致语文教育存在着学科地位边缘化,语文在技校各专业中的课时分配明显减少,所占比例有限;二是有的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较低,对语文不感兴趣,认为语文学与不学对其专业技术学习和将来的就业并没有多大的影响,重视不够;三是有些语文教师偏实用性教学,往往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导致现在的学生人文知识不够,文化素养较低,理想信念淡化,法律意识淡薄,人文精神缺失!

二、技校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六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求和、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著名的语文专家于漪老师指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渗透着认识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人格教育。”由此可见,语文是一门最能凸现人文关怀,启蒙人文意识的学科。良好的人文素质对形成技校学生的知识结构、文化涵养、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审美修养和创新意识等都有着重要作用。

作为当今时代合格的技术工人,必须具备中等程度的综合人文素质。而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从目前学生的素质现状来看,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综合素质令人担忧。长此以往,如何能担当起人才金字塔基石的技术工人和振兴国家、民族工业的重任?因此,素有“百科之母”之称,富于人文教化功能的语文课,便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使命。语文课作为技校生的必修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人文学科,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通过传授知识,让学生亲身体验,接受熏陶,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从而达到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即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参加工作后怎样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等问题。因此,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三、技校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

1.塑造语文教师的人文品行,树立言传身教的良好形象

作为一名技校语文教师,我们的人文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学不仅仅是传道、受业、解惑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创造完美人生的过程,是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所以教师的知识涵养、人格魅力、品德的优劣对学生人生观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学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教师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的人文素质不高,就不可能培养出人文素质很高的学生。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教师缺乏人文意识,学生便不会在他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因此,技校语文教师就要发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一是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品质,敢于创新,敢于挑战,用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涵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二是教学上要钻研教材,领会作者情感。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三是潜移默化的渗透,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净化思想,矫正行为,提高人文素养。

2.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和自身素质局限,技校学生身上存在着一些贪图享受、纪律散漫、意志薄弱、自私狭隘等缺陷。针对这些现象,我在教学中注重以教材为载体,利用技校语文课丰富多彩、刻画人物众多的题材,紧扣作品的语言,挖掘语文课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在鉴赏中体验和认识这些艺术形象蕴含的社会意义,让学生在欣赏中有所感悟,在欣赏中领略人文精神。例如,诵读《离骚》,让学生明是非、辩清浊;讲析《满江红》,激发学生的报国之心、热爱祖国。再如,教学《普通人》这一课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形象、具体地理解作者表达的主旨,我精心设计了课件,创造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看到一个做事认真,为人“本色”的“普通人”的形象,使学生体会了生活中美丑的一面,激发他们的情感,自己的心灵不知不觉得到了升华。除了引导学生从语文课中学习体会到作品的内在思想底蕴,还可以从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和辨别美,通过作品与现实生活事例相结合,让学生能结合对照,产生对社会、人生的某些感悟,形成认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3.利用语文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技校生多为“中考”或“高考”分流的“弱势”群体,大多信心不足,自卑心较重,抗挫折能力欠缺,现实中趋利避苦,不愿付出,爱享受,对自身的人生目标不清楚,学习缺乏动力,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忽视了道德素质的修养,尊师重教、团结同学及礼貌礼节上比较淡漠,这些道德问题说到底是人文素质问题。因此,语文教学只要充分利用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耳濡目染,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中,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在授课过程中,我注重将具有启发学生理想、信念的文章,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确定,从课内到课外讲深透。譬如,说到孔孟,就讲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堂堂正气;说到杜甫,则说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关爱社会关爱人生的高尚情操。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平时上课多抓住一些“热点问题”关注他们最敏感的问题和现象,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加强引导,正面教育学生,使学生能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总之,技校语文教学因其学科特点,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优势,作为技校语文教师应着眼于社会长远需要,重视技工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培养,注重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以适应市场经济对技术工人的综合素质的需要,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

参考文献:

许凤琴。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4.

技校语文教学之人文素养论文 篇2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1:2)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 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 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 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 无论是其具体实施, 还是理论研究, 目前都还处在探索和尝试的阶段。虽然目前己有一些相关研究, 但数量较少, 而且较为零散, 缺乏系统、全面的深入探讨。因此, 本文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以及高校有关人才培养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一、我国的外语教学的现状与中国学生外语交际中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一直重视语言形式和语言技能, 轻视文化因素。然而随着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等方面研究的成果, 人们逐渐意识到语言与文化的紧密关系, 从而推动了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和文化教学。现在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 跨文化交际研究和文化教学的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动力——全球一体化的动力 (2:19)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基于文化与语言并重的外语教学模式是我们今后实践的重点。

中国的大学生普遍认为自身对外国文化知识严重缺乏了解, 在与外国人交流时也不愿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去适应外国人, 导致其使用外语进行成功交流的能力欠缺, 同时他们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在不同情境中如何体现也缺乏意识。

因此我们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 确定学习目标, 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交际化, 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提高人们对文化教学的重视。

二、人文素质教育内涵与创新教学模式

人文教育于20世纪90年代被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和研究地位, 同时高等教育领域开始积极研究和尝试在高校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 并在培养目标、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 以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从1995年开始, 以全国部分高校为试点, 文化素质教育不断得到推广和加强。1998年我国制定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 确定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建立若干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并在实践中追求“三提高”, 即: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与格调。在此不断推进中, 文化素质教育现已在全国各高校普遍展开。如华中科技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北京大学的“文理双学位制”、浙江大学文科专业坚持招收理科高中毕业生等实践作法日趋完善。因此, 如何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大学英语课堂成为各高校英语教师的研究视角。我国自1995年以来, 公开发表了一些有关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相结合的研究成果, 但总的来说, 数量不多, 而且较为零散, 缺乏系统、全面的深入探讨。本项目的提出和实践十分必要。

人文素质教育涵盖的内容应该将文化作为教学内容渗透于语言教学之中, 实现以培养语言应用技能为目的, 以跨文化交际知识为内容的教学要求。将文化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两手抓。

三、结论

本文旨在讨论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重要性, 探索建立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大学英语教学课堂创新模式。把文化贯穿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从教学策略、程序和教学主体着手, 形成一套有层次和系统的以文化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模式:文化知识→文化意识→文化理解→文化交际能力→人文素养。通过词汇、语法、句型、篇章的学习以及听说、阅读、文学、翻译、写作等课程让学生感受和领悟不同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 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又培养其人文素养和独立批判精神。

此外, 我们可以在选修课中开设中外文化对比、中外名著赏析、中外经典电影影视欣赏等课程, 从而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某些跨文化意识与观念, 如意识到不同文化相似性和差异性、文化身份的差异、文化风格和语言运用的不同、不同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等, 同时在外语教学中要培养大学生对待不同文化的平等意识与文化理解和包容意识。

今后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应摸索以外语教学法理论、跨文化交际学理论、文化教学理论为基础, 以大学英语教学为平台构建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2.

技校语文教学之人文素养论文 篇3

【关键词】人文素养教育 大学英语 教学模式

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与国际间合作和交流日益增多,中国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这对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今我们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融合,促使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实现有效教学。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2)。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无论是其具体实施,还是理论研究,目前都还处在探索和尝试的阶段。虽然目前己有一些相关研究,但数量较少,而且较为零散,缺乏系统、全面的深入探讨。因此,本文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以及高校有关人才培养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一、我国的外语教学的现状与中国学生外语交际中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一直重视语言形式和语言技能,轻视文化因素。然而随着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等方面研究的成果,人们逐渐意识到语言与文化的紧密关系,从而推动了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和文化教学。现在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跨文化交际研究和文化教学的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动力——全球一体化的动力(2: 19)。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基于文化与语言并重的外语教学模式是我们今后实践的重点。

中国的大学生普遍认为自身对外国文化知识严重缺乏了解,在与外国人交流时也不愿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去适应外国人,导致其使用外语进行成功交流的能力欠缺,同时他们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在不同情境中如何体现也缺乏意识。

因此我们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学习目标,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交际化,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提高人们对文化教学的重视。

二、人文素质教育内涵与创新教学模式

人文教育于20世纪90年代被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和研究地位,同时高等教育领域开始积极研究和尝试在高校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并在培养目标、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从1995年开始,以全国部分高校为试点,文化素质教育不断得到推广和加强。1998年我国制定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确定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建立若干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并在实践中追求“三提高”,即: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与格调。在此不断推进中,文化素质教育现已在全国各高校普遍展开。如华中科技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北京大学的“文理双学位制”、浙江大学文科专业坚持招收理科高中毕业生等实践作法日趋完善。因此,如何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大学英语课堂成为各高校英语教师的研究视角。我国自1995年以来,公开发表了一些有关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但总的来说,数量不多,而且较为零散,缺乏系统、全面的深入探讨。本项目的提出和实践十分必要。

人文素质教育涵盖的内容应该将文化作为教学内容渗透于语言教学之中,实现以培养语言应用技能为目的,以跨文化交际知识为内容的教学要求。将文化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两手抓。

三、结论

本文旨在讨论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重要性,探索建立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大学英语教学课堂创新模式。把文化贯穿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从教学策略、程序和教学主体着手,形成一套有层次和系统的以文化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模式:文化知识→文化意识→文化理解→文化交际能力→人文素养。通过词汇、语法、句型、篇章的学习以及听说、阅读、文学、翻译、写作等课程让学生感受和领悟不同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其人文素养和独立批判精神。

此外,我们可以在选修课中开设中外文化对比、中外名著赏析、中外经典电影影视欣赏等课程,从而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某些跨文化意识与观念,如意识到不同文化相似性和差异性、文化身份的差异、文化风格和语言运用的不同、不同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等,同时在外语教学中要培养大学生对待不同文化的平等意识与文化理解和包容意识。

今后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摸索以外语教学法理论、跨文化交际学理论、文化教学理论为基础,以大学英语教学为平台构建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2.

[2]陈俊森,樊葳葳,钟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9.

教学与人文素养 篇4

一、利用文本资源,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高中英语课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涉及许多科学技术领域的知识。教材中有关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航天和航海等话题的单元占全书的20%以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NSFEC教材中还设计研究...国家教育部曾多次提出:“要把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作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探索,即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由此可见,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紧迫性和重大意义。《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顺应时代的要求,在这方面作了根本的调整,在前言里就提出:“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外语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和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和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具有多重的人文和社会意义。”新课标将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目标之中,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顺应当前外语教育教学的潮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自始至终强调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教育,充分体现了当前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最新精神和时代特征,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含义及必要性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多种形式传授给受教育者,并配合环.........(摘 要:本文根据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定义,指出了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并通过例证说明了在综合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综合英语教学

大学生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急剧转变和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关注自我,关注社会和人生价值,因此,强调大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塑造,智慧启迪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其人文素质显得尤其重要。专业英语教学虽然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诸多改革,对文化学习也有一定的要求,但更多地强调语言基础知识的教授和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整体上仍然忽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以及道德的培养和塑造。综合英语课作为专业英语的主干课程,教材中的课文包含了很多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理应担当起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

一、人文素质的基本内涵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是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科方面的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人文素质教育也就是人文精神教育。本质上来说,人文精神是指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人文精神体现了人的理想、信念、道德和情感等精神层面的追求,因此培养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是养育人文精神的地方。大学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体现了大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

二.在综合英语教学的几个主要板块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尝试

(一)在词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教师在讲授词汇过程中应该涉及到文化内涵,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词汇的指称意义,还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词汇的内涵意义,包括褒贬义、词汇的联想意义、比喻意义和词汇的社会文化特征和时代特征等,联系日常的工作生活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渗透。例如,英语中的颜色词“green”还具有“幼稚,嫩气和缺乏经验”的含义,a green hand 意为新手,a green horn指“涉世未深,容易上当的人。“the hippie”(嬉皮士)这个亚文化群体中的年轻人对社会、家庭和周围一切都感到厌恶,采取各种非理性的方式(尤其是疯狂的感官享受的方式)来排遣困难和烦恼。他们以奇装异服、长头发或怪诞的发型、引起幻觉的麻醉剂、节奏异常激烈的音乐、混乱的性生活等手段进行自我麻痹和陶醉。“the flowerboy”(花孩,或称佩花嬉皮士),他们主张“爱情、和平与美好”,他们用花儿作为这一信仰的象征物。通过挖掘词汇的内涵意义,可以让学生更多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特征。在教授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词汇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堂造句练习等形式把与主题相关的不同观点的句子都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记忆结构形式正确,内容积极健康的句子。

(二)利用英语谚语和格言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渗透。谚语是民间集体创作、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人生格言是人生经验的总结,是人类生活的精华。真正优秀的谚语和人生格言,具有启发人的思想,使人智慧,催人上进的非凡魅力,往往会影响或改变人的一生。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尽量选用一些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有帮助的谚语和格言,让学生在学习记诵的同时理解其社会生活内涵,领悟人生哲理。邹为诚主编的综合英语教程的第二册中每个单元都设置了一个“Quotable quote”, 以便学生学习掌握一些与本单元主题相关联的英语谚语或者名言。其中,第六单元有这么一条谚语“Beauty is skin deep.”(表面的美是肤浅的),当让学生理解了它“Beauty in appearance is shallow.”的含义后,要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美的真谛,让他们先用英语尝试表达自己对美的一些看法,然后教师可以和学生分享一些名家对美的见解,如培根在佳作《论美》中对美的真谛的阐释,即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文章开篇明义:“Vritue is like a rich stone, best plain set;and surely virtue is best in a body that is comely, though not of delicate feature;and that hath rather dignity of presence, than beauty of aspect.”“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的确,内在的修养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或是炫耀容颜的美貌,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引导学生注重内在美的重要性,要求他们追求知识,完善内心,提高道德精神素养。再如学习谚语“No pains, no gains.”(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时,要鼓励学生列举自己人生经历来验证这一谚语,深化对它的理解。

(三)在话题讨论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渗透

邹为诚主编的综合英语教程的听说部分都有图片供学生进行话题讨论,阅读课文中也有一些开放性话题,这些话题对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价值意义,同时还可以引导他们培养起积极的人生态度。例如,一篇阅读文章《一条双人毛毯》讲述了一个没有母亲的孩子与祖父相依为命,后来他父亲为了和一个漂亮女人结婚,只好答应她把爷爷送到养老院。临别的夜晚,爷爷在如水月光下用口琴吹奏着一首忧伤的曲子,小男孩默默陪在他身边。爸爸和漂亮女人回来了,爸爸拿出一条双人毛毯,作为给爷爷的临别礼物,而漂亮女人斥责为何不买一个单人的。愤怒的小男孩拿出剪子,声称要将毛毯剪成两半,留一半以后送予爸爸。故事到此戛然而止,留给人各种想象和推测。这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为故事编一个结局。于是,可能得到很多的讨论结果:爷爷最终还是被送往养老院;爸爸良心发现,放弃与漂亮女人结婚等等,而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是,有些学生可能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安排了一个善良、热心人物的出现,在她的耐心劝解下,漂亮女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接受了爷爷,并与爸爸结婚,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样的讨论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四)比较文化差异,提高文化素养

除了在课文中可以学习西方文化,邹为诚主编的综合英语教程每个单元后面的cultural information部分较为集中地呈现了西方文化,学生可以从中了解西方的政治制度、家庭结构、婚姻、社交礼仪、语言演变、城乡文化、历史人物以及西方主流文化之外的一些亚文化群体等等。例如,在学习西方婚礼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学习,并与中国婚俗做对比,然后表演中西文化婚礼,让学生体验中西婚俗的差异。

(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综合英语教材中的课文包含了很多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涉猎了天文、地理、历史、人物、品德、宗教信仰和民族精神等很多层面。《生物技术》这篇科普文章不仅让学生能够对试管婴儿,克隆等先进技术有所了解,还能引发学生对科学进步所带来的伦理道德危机的思考和争论。《没有老人的国度》这篇阅读文章讲述了一个罗马尼亚故事。在一个遥远的国度,老人都要被杀光,但其中一个老人因为儿子的善良而躲在地窖中生存下来,最后当全国面临绝境时候,老人用自己的智慧拯救了他们。这个故事的寓意显然,老人并非无用,他们拥有经验和智慧,应该受到尊重和善待。在课文《好名声的威力》中,阿姆斯特朗·威廉姆斯通过回忆父母传留下来的诚实守信的好名声激励自己奋斗,成为家中第一个大学生,并成功开办自己公司,受人尊重的故事,强调了诚实守信,正直善良,知廉耻等美德的重要性。在此可以联系高校经常开展诚实守信活动,教育学生知廉耻,守礼仪。

(六)布置学生阅读英文名著,要求写读书报告,这项任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还能增加学生的文学和文化素养。文学作品对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文学素质作为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这一途径得到培养和加强。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优秀作品的欣赏能力,发现与挖掘语言材料中的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整体上感悟、欣赏文章的艺术性和文学内涵,真正实现语言学习和文学教育的统一。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专业英语教师在综合英语教学的几个主要板块中对学生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可行性。

英语作为一种世界性语言,是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和工具。语言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符号,他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这恰恰是如今相当一部分在校生所欠缺的。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利用“语言”教学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给学生补上这一课。语言教学本应是一切学科中最富有人性,情感,表现力和想象力的一门学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首先,采用情景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出各种情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学得语言,又学会用英语做事,并体验学习语言的过程。情景可以围绕教材和生活情景两方面来设计。教师要引导善于把教材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把语言教学活化为语言交际。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多元价值。

其次,调整阅读策略,使学生充分接受文化熏陶。一方面要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扩充和渗透,使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扩大知识面,感受文化熏陶。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知识水平补充英语读物,培养人文素养!

第三,用诗歌,音乐教学,陶冶审美情操。音乐可以抒发感怀,舒缓心情,许多学生都喜欢听英语歌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教唱几首与课程内容有关的英文歌曲,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真可谓事半功倍。

第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英语写作。英语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动笔,记下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技校语文教学之人文素养论文 篇5

【摘要】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人文素养和弘扬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人文素养的培养的最佳途径是语文课程的实施,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都可能影响人的一生。故人文素养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但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渗透性、感染性、发展性。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

【关键字】: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培养

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现代公民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语文教材中加大了人文教育内容的比重,更强调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将视角广泛地投向自我、社会、自然,关注人生、亲情、友情,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可以说语文,不单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人文学科。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人文素养和弘扬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人文素养的培养的最佳途径是语文课程的实施,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都可能影响人的一生。故人文素养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但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渗透性、感染性、发展性。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

一、利用教材熏陶人文素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生学语文,不仅是学语言,更应该学会如何做人。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倾注了作者丰富、饱满的激情,都是作者思想智慧的结晶,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而这些人文性都流淌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正所谓“文道结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认真挖掘教材隐含的人文价值,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应试教育上。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实施语文教学的审美化,我们必须充分挖掘语文课中的丰富的美育资源。

1、理解课文词句中的美:首先从体会语句的深刻含义入手欣赏:有的语句之所以让人感到精妙,是因为表达深刻、精辟,给人以启迪和警策。例如,《故乡》结尾处的“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就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它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是否实践,是否努力。光有希望,不去奋斗,希望必然落空;只要努力奋斗,敢于尝试,希望之路就会出现。它鼓励我们要为理想和未来去开拓,去实践。这样的句子总是常读常新,给人以无穷的启迪。第二从分析语句的表现形式入手欣赏:许多句子之所以能令人耳目一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是因为它的表现形式不同凡响,2 或独特、或新颖、或巧妙,达到了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绝妙境界。还以《故乡》中结尾处的那段话为例,鲁迅先生没把深刻思想直接表达出来,而是把它蕴含在一个比喻里,这样就使深邃的哲理变得既含蓄而又通俗、形象,启迪人们深入思索。第三从品味精当的遣词造句入手欣赏:许多句子过目难忘是与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紧密相联的。精当包括生动、准确、严密等多层含义,优美、精辟的语句或是兼而有之,或是突出了某一方面,必有其独到之处。例如,《最后一次讲演》中的“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选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句子中的“一个”和“千百万个”就用得十分巧妙,通过数量上多和少的强烈对比,非常有力地表明了李公朴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以及人民群众将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决心和气概,同时也入木三分地揭示了敌人的愚蠢无能。第四从揣摩语句的韵律节奏入手欣赏 语句的优美还常常表现在和谐的韵律和节奏上。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那组脍炙人口的赞颂志愿军战士的排比句就是如此:“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这组排比句每个分句的字数相同,都是14个字,第一、二、四句最后一个字押韵,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的和谐优美,有一种音乐的韵律回荡其中。这样就使作者对志愿军的赞美之情表达得更鲜明、更充沛、更热烈,从而也就更富于感染力。

2、借助图画、插图、多媒体等工具认识美。

让学生动手画图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 3 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乐在其中,如《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主持修筑铁路,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居庸关的隧道就需采用两端凿进法,八达岭的隧道采用的是中部凿井法,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就要按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这两个隧道的简要示意图,教师点拨学生,让他们自己动手画,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他们在操作中掌握了课文的重点内容,让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有些课文中的词语,如果不借助工具书,学生难以理解,然而如果借助文中的插图,则可以使学生便于理解。如在《可爱的草塘》一文中是这样描写草塘美的:“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前方,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色,远一点的呈色,再远的呈色,一层又一层,茫茫的跟蓝天相接。”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看图,学生一眼就能从图中直观地感受“鲜绿”、“ 翠绿”、“ 墨绿”草塘绿色的不同层次,理解了“茫茫”的意思,对于这些,学生品读得有滋有味,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有着丰富美学信息的学习情境中去,让学生在这里耳濡目染,主动探索美,发现美,感受美。学生课外阅读《敕勒歌》时,开始学生觉得这首诗平白如话,没什么意思。于是我做了这样的一个课件:一开始,在屏幕上出现一些静止的画面,分别对应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学生看后基本上没有什么反应。这时,我启发学生: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 4 羊都是什么颜色?哪些景物是这幅草原画面的主体形象?它们各占多大的比例?你认为在这些图画中还应加点什么?顿时,学生们活跃起来,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来描述他们“看”到的草原景象:在无垠的蓝天下有一片辽阔碧绿的草原,在和风吹拂下,丰茂的草木俯垂摇曳,绿波此起彼伏,正在吃草的白色羊群时隐时现。而那草原与蓝天之间镶着的紫色远山,又勾勒出了天高地广的恢宏气象。接着屏幕上出现了与同学们想象一致的有关草原景色的录像,使他们真正看到了雄浑豪放的北国草原,从而共同感受到了诗的美。教师随后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想象,牛羊是这幅草原图画的主体形象,是绿色锦缎上托出的明珠,是画中的诗。美妙的是,作者不是把这个主体形象死板地画在那里,也不是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而是直到末了才时隐时现:风吹草低,现出了牛羊。言外之意,风吹草起,又隐没了牛羊。那么,草原深处还有多少牛羊,还有多少美的事物,那放牧牛羊的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是天真活泼的姑娘,还是踏着牧歌归去的小伙子?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倘佯神游于这个广阔的审美空间,尽情地领略这首诗的神韵妙境,充分地品味这“诗中有画”的美景。

3、朗读感受课文中的美。

在语文新课程改革教材中很多精彩的段落、语句都能对学生产生更好的人文素养的感觉,其中生动形象的比喻,节奏明快的排比,贴切传神的比拟,工整而有韵律的对仗等,这些优美而规范的语句可谓是语言中的精品,往往也是课文阅读中情理意趣所在。而对于经典语句,教师一定要花时间,引导学生去反复揣摩,诵读乃至记忆,这样 5 不但能使学生感悟到文章语句中的人文内涵,不断陶冶学生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语言积累丰富以及语感的培养是一个有效途径。例如,一位教师《搭石》一课教学,其中一个精彩的片段:“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荡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他是这样品读的:

1、这段语中哪些词语还让你感觉到美?(生讲到“协调有序”一词)哪句话解释了“协调有序”这个词?

2、(教师引领导学生以前面的,后面的,男同学,女同学等不同形式反复读)前面的„„后面的„„“踏踏”的声音从远处传来,(有节奏地)踏踏、踏踏„„

3、师:这“踏踏、踏踏”的声音在我们耳边萦绕,像什么?

4、指导朗读:多美的声音呀!请把这句语美美的读一读。(自由练读,指读,相机评价)。师:(播放搭石主题画面,配乐情境引读)无论是晨曦初露之际还是夕阳西下之时,一行人„„(生接读)。也不论是秋风习习,落叶纷飞还是寒冬腊月,大雪飞扬,只见一行人„„(生接读)。

读片段中,教师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协调有序”这个词,再通过“踏踏”声的表演读,让学生从本质上体会到了“走搭石”的“协调有序”,突出了“协调有序”的意境美,最后通过想象和创设情景反复品读。教学中,这位教师没有只停留在“有感情地朗读”层面上,而是通过咀嚼字词,认真体会文章中展现搭石时热闹的情景,通过一些语言表象: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荡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通过一些涵泳句子,链接一些语言镜象,如:清波荡漾、人影绰绰,四个字组合在一起却能体现出一种美的感觉。6 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体会到语言散发楚的魅力,不断拓展学生对语感中优美语句的理解;鼓励学生进行语言中语感的想象,不断丰富语言语感,使教学有浓重的语言氛围。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一层一层反反复复的品读,多角度的理解使学生得到很好的人文情感熏陶。

二、拓展课外阅读体验生活

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充分把握好课堂资源外,更要开发课外语文学习资源。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因此学习资源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我们应该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课外资源,如课外书籍、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等,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以让学生充分地受到文化的熏陶与启迪。

1、引导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阅读教学要建立一个开放的,以语文课本为扩散点,开展扩展性阅读,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同时要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用心去欣赏语言文字运用之妙,丰富学生的知识。在扩展性阅读中,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语言的感受能力,人文精神也必将厚积而薄发。比如,学完《丑小鸭》的时候去阅读《安徒生童话》;学完《守株待兔》和《揠苗助 7 长》这两则寓言的时候去读读《中国寓言故事》等等,这样的学习既是我们语文课堂的延伸,又是孩子们培养阅读习惯、感受文学魅力的契机,与此同时,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在大量阅读中获得了发展。看的东西多了,积累在“肚子”里,能慢慢地发酵。在适当的时候,它会自然地通过言语倾吐出来。

2、鼓励学生体验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到实际活动中去亲身体验,亲密接触课文以外的世界,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发现、去描写生活中的人与事,抒发自己的情与感。如编演课本剧,叙写故事,开展辩论演讲比赛,把一些诗文配乐、演唱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激活学生思维,张扬学生个性,促发其创造力。又如在班中开展《我长大了》、《我是父母的好帮手》、成语接龙、故事会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发现自我,珍惜自我。让他们的才能和创造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他们都能在学校找到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荣誉中发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尊和自信,让他们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积淀自己的人文素养。

技校语文教学之人文素养论文 篇6

(一)突破传统教学理念,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高,我国受教育人群也在快速增长,在这一情况下,我国高校对招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放低,导致了许多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涌入各类院校,中职院校更是如此。此外,大量学生的涌入,与社会的需求量产生了脱节,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在进行招工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因此对于中职学生的要求也愈发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中职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相差无几,因此,企业在进行选择时,会看中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教师需要迫切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进行中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的局限,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方法,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案等进行更新和改良,并根据不同的现实状况对自身教学的方式进行调整。教师自身要充分学习人文精神相关的知识,定期接受培训,将这些知识很好地融合进自己的教学方案中,对自己的教学体系进行完善和补充,从而能够更好地在课堂中进行渗透教学。此外,中职语文教师要根据学校和教育部的教学指令和教学的大纲进行教学,不断改良创新,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给自己的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通过良好的氛围的营造,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的激情和积极性。对教师而言,课堂氛围的营造,能够提升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课上能够更加投入和专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时,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为对象的理念,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

(二)努力挖掘深层次的人文精神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努力挖掘课本中与人文素养相关的内容,在不影响课堂教学进度的情况下,适当地对课堂内容进行拓展,对人文素养进行有意识地灌输。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的读物,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灌输。通过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文阅读的方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譬如,让学生阅读《鸟的天堂》一文,通过对课文的深层次解读,让学生发现作者隐藏在环境描写背后的人文情况,即保护环境的意识等。让学生对作者的心境进行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将优秀的文化传递给学生,促进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的传递,最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2]。

(三)根据学生个性,进行多样化教学

由于中职教学与一般教学存在差别,因此在教学时要更加关注一个学生的长处和表现出来的天赋。通过对学生的天赋和能力的了解,为学生制定专属的学习方案和学习进度,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进行多样化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加愉快、高效地成长。由于中职院校的学生的整体综合素养偏低,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适当降低难度和深度,进行简单的教学,在简单的教学中,挖掘深层次的人文素养,将学生的每个人的独特之处发挥出来,根据学生的不同的情况,让课堂变得更加多样化和有趣。

(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最后一点,是对中职语文教学的总结。中职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努力通过教学方案的制定,将课程或课外内容的探究性、层次性和合作性进行有益地融合,将中职学生的培养的重点放在学生的综合能力上,促进社会需求和学生能力的有效对接,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适应社会的真正需求,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提升。此外,中职院校还要为中职学生尽可能地提高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时社会实践和实习,来对社会有个真正的、具体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度的提升,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的提高,对中职院校而言,通过语文教学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了一项十分必要的课题。中职院校的教师和相关的工作者要充分地重视人文素养的重要,通过语文教学的方式,将其渗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对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素养的熏陶,培养出优秀的人文精神,拥有人文关怀,从而促进自身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金燕.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5):145.

技校语文教学之人文素养论文 篇7

我校一直以来努力探索符合职业学校特色和学生身心特点的德育模式, 系统开展了以“读名著、诵名诗、听名曲、赏名画、观名剧”为核心的“五名工程”活动。在活动中, 教师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同时大大促进学校的德育建设, 从而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品位, 促进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那么, 如何让“五名”的风采徜徉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让“五名”的旋律伴随学生成长每一个阶段, 让“五名”的神韵逐步渗透滋润学生的心田? 我校“五名工程”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读名著, 以经典为友, 与大师对话

在读名著活动中, 我校以“亲近书本、快乐阅读、感悟古今经典”为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丰富人文底蕴。

(一 ) 开展阅读活动 。以班级为单位 , 由班主任负责 , 语文老师协助, 各班建立图书角, 成立读书会, 进行图书漂流。每个学生每学期借阅图书不少于10本, 同时, 学生可以根据语文老师推荐的书目借阅, 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赏析撷取的名著片段。

(二 ) 开设阅读课 。除课外自读之外 , 我校不仅要求每个班级每周开设一节阅览课, 还安排学生利用晚自习后一节课阅读名著名篇, 并由语文老师推荐书目、指导阅读和组织活动重在掌握阅读技巧和方式方法。

( 三 ) 举办主题活 动。我校根据年级特点有选择地举行不同项目的活动, 例如书签制作比赛展览、喜欢书籍推荐会、读书 笔记交流 展、读书征 文评比、读 书辩论赛 及名著赏析讲座等。

二、诵名诗, 在名篇中回味, 在辞章中咏叹

在诵名诗活动中, 我校以“诵读经典、阅读美文、建设书香校园”为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传承民族血脉, 丰富精神家园。

(一 ) 建立学习长 效机制。在我校德育处和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 编印了供学生诵读的诗词篇目, 并专门开辟活动室, 教师指导“名诗诵读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班级由学生干部组织, 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填写统计表。

(二 ) 诵读表演 和兴趣活动 常态化。在每天早读课或早读前的15分钟, 各班由语文老师负责、班主任协助, 组织学生开展名诗、名篇诵读与背诵活动。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中, 开展名诗书法作品展示和电脑小报制作比赛。平时结合“普通话推广周”和传统节日进行诵读表演, 校园内外书声琅琅。

三、听名曲, 徜徉于音乐海洋, 沉醉于优美旋律

在听名曲活动中, 我校以“聆听名曲, 吟唱经典, 感受音乐美妙”为指导思想, 让他们在难忘的旋律中自觉摒弃靡靡之音, 在快乐的音符里挥洒青春才华。

(一 ) 发挥媒体 作用。学生会宣传部和广播站 , 在音乐老师指导下, 编排好“每周一曲”和“每周一歌”, 每天利用午间1200—12:30和晚饭前后的休息时段进行播放 , 让优美经典的旋律回荡在校园上空。

(二 ) 开展音乐活 动。由学校团委和音乐老师负责 , 学生会协助, 再由各个班级的宣传委员和文娱委员负责组织“人人唱名歌, 班班有歌声”活动, 定期举办“校园十佳歌手”赛、大合唱比赛、名曲乐器演奏与欣赏, 等等。

四、赏名画, 方寸里见世界, 尺牍中品人生

在赏名画活动中, 我校以“走近大师、赏析名画、陶冶天然性情”为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在斑斓的色彩中感悟美之所在。

(一 ) 重视美术教 学。美术老师根据《“ 五名工程”伴我成长》推荐材料, 结合教材, 利用美术课向学生介绍美术常识, 指导学生欣赏美术史上有代表性的流派和画作, 同时, 在校园网上定期上传名画, 供学生欣赏。

(二 ) 结合专业特 点。专业老师 (特别是动漫、烹饪、旅游服装等) 根据专业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美术指导。每学年组织一次个性绘画和专业美术比赛, 如卡片制作、漫画、风景画素描、烹饪雕刻、服装设计等, 在校园网等处展示。

五、观名剧, 品味音画历史, 感悟多彩生活

在观名剧活动中, 我校以“赏优秀影片触摸历史脉搏、看经典剧作品评人生百态”为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在动感音画里了解历史、感悟生活。

(一 ) 组织名剧欣赏。 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上的著名电影, 我校由德育处和班主任负责, 语文老师协助, 班主任安排阅读《“五名工程”伴我成长》中的名片欣赏。同时, 学校每学期至少安排两次到影剧院观看主旋律影片, 由语文老师负责指导写影评或观后感。

(二 ) 开展兴趣活动 。学校每双周日的夜自修由班主任组织学生观看优秀影片, 主要包括历史题材的爱国主义影片, 同时撰写观后感, 或在班级内部交流, 或在校内比赛。帮助学生组建“影迷社团”, 排练课本剧和名片片段配音或表演等, 组织汇报表演, 参加电视台的电影秀活动。

通过“五名工程”我校进一步打造学校德育特色平台,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丰富学校德育内涵, 营造出一个中职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环境。在“五名工程”的实践中, 笔者认为还必须重视以下几点:

第一, 人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经典中的道德力量和真理光辉, 以跨越时空的恒久魅力潜移默化、深入持久地弥漫在校园, 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改变, 文化底蕴得到加强, 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为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 资源建设是强化教育效果的关键载体。我们大力推广教育部编写的学生人文素养教材, 并以自编的校本教材为补充;拿出专项资金购置图书资料和音像制品, 建立资源库整合资源, 保障活动经费、场所、道具、展览橱窗和网络平台大大丰富了学校德育资源。

第三, 学生社团是“五名工程”持久深入的重要依托。充分尊重学生兴趣与个性, 逐步成立相关学生社团, 学生在“五名工程”中由单纯地完成学习任务变成了自觉需求, 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服务能力。

技校语文教学之人文素养论文 篇8

关键词:技校语文 职业素养 培养策略

一、培养技校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技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因此我们要求技校的语文教师必须将培养学生的素养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来实施。职业素质可以通过教育、劳动实践等多种途径有效提高,其在职业活动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职业素质主要包括:学生胜任工作岗位的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除此之外还包括其他相应的一些素养。例如:团队素质、人文素质、审美素质、应变素质、创新素质以及终身学习意识等等。而作为一门重要的语言学科,语文与职业素养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正是因为这种内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决定了在技校可以通过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素养。因此,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成为了现阶段技校语文教师探索的新课题。

二、技校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

途径

1.在阐述作者思想的过程中融入职业理想

技校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选自著名思想家或者文学家的作品,因此文章中作者所经历的不同于寻常人的思想观念与生活经历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启示,从而引发学生们对于职业理想的思考。所以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对作者思想过程的阐述,让学生们感受到融入其中的职业理想,从而使得学生们可以具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现状、职业要求,最终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以及职业理想。例如,教师在讲解语文课本中的《师说》时,“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这句话清楚地显示出了当时社会思想的局限性,这种“重知识轻技艺”的观点直接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事实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技工已经成为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技术工人,必须要正视自己的社会地位,努力提高自己的素养。

2.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剧烈,现代社会的技术分工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整个社会对于技术工人的职业态度、职业观念、职业纪律的要求变得越来越严格。因此要将对学生的素养培养融入到日常的语文学习中去,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学习到职业道德。例如,《西岳群英谱》中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的大学学员,《汉堡港变奏曲》中的敢于竞争、具有团队精神的远洋海员等等,在教师讲述这些人物形象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提出人物形象的优秀品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榜样,这样就为技术工人在今后的岗位上奠定了良好的素养基础。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可以举办“弘扬崇高的职业道德”的主题班会或是演讲活动,在积极乐观的学习氛围下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理念。

3.在口语与写作训练中培养职业技能

在现今社会中,随着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不断完善,我国对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实施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的自主择业,应聘单位与求职者双向选择,这就要求技术学校的学生必须具有完善的职业技能。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口语和写作训练中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例如可以着重介绍求职信的写作格式、特点与技巧。并且要注重学生在应聘过程中自我介绍的语言技巧,使学生在应聘、就业的过程中体会到学有所用。

4.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接触未来岗位内容

技校的办学宗旨是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此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未来职业的相关内容尤为重要。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进行情景的设定,让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深刻体会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并且真正接触到未来工作岗位的基本内容,从而可以根据职业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培养出相应的职业素养。又或者我们可以采用顶岗实习的方法,真正地让学生们融入到工作岗位中,在现实工作中培养出高尚的职业素养。

通过以上探讨,可以看出技校的语文教育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特点,利用语文教学与职业素养之间的关系,发挥语文教育的潜力,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这一教育方法将会是学生成为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唐凯麟.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涛.职业素质缺乏阻碍大学生就业[N].北京青年,2005(3).

[3]叶卫青.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职业素质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6(1).

论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篇9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语文教育的特点说明了语文教学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优越性。

但是根据目前大学生的情况来看,很少有学生会通过语文来丰富人文素养,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很多的大学生人文饲养普遍较低。

要想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学语文需要肩负起这一重任。

语文教育改革深化的成果,使得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该教育范畴内得以广泛渗透,语文教学既要担负起作为交际工具的重担,即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其听说读写的水平,也起到陶冶情操、塑造人格、传递文化、唤醒灵魂,不断促使学生个体成长和心灵成熟的作用。

语文教学在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美好的向往、对人生憧憬和规划、对生活和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以及成就良好的习惯和品性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何时能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一)人文常识的缺乏

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自然也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

但长期以来,我们都按照传统的模式和评价标准,进行着实际以智力为主导的教育,成绩的好坏,名次的前后,也似乎成了今天评价学生的定性准则。

因此,在这样的教育和成长环境中,让学生们自觉去接受文化的洗礼和文学的熏陶的可能性,实在是微乎其微。

在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受到所学专业的限制,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存在着矛盾,大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

人文素养与职业院校语文教育 篇10

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基础部袁法军22500

3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人文素养一直是教育的热门话题。人文素养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它包括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等等方面。当前,我国教育界也正掀起素质教育的热潮,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师资队伍、教学硬件设施等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瞬息万变的社会大环境使职业院校和职校生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如果职业院校在保障学生学好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前提下,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完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视野,掌握各种技能,那么对职业教育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改善职校生在就业竞争中的不利现状无疑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工作的经验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尝试了一些大胆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并总结了几点认识。

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体现在语文内容的价值取向上

现行职业院校语文课本的内容的选取兼有文质兼美的特点。它是以汉语为核心,包括语言、文章、文学、汉语言独有的文言文及其文化在内的多元体系,负载着极其宽厚的、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遗产,反映出中华社会的事理情志,折射出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情操、民族审美情趣,以及对中华历史命运和现代社会状态的深切关注,这种对在文化载体中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性,正是语文内容“人文性”的价

1值取向。翻开语文教材,既有对高山大海、蓝天碧云、红花绿草的描绘,也有对天文地理、科学知识的介绍。所有这些,既给人美的享受,又给人无尽的思索;既给人知识力量又无形催人奋进。这正是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所在。

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表现在教学过程中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应凸现以“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以人为本”,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积极健康地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能动性,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认识到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升华认识,净化心灵,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每个学生由于生理因素、环境因素等不尽相同,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审视学生个体的差异,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特点,给每个学生留下自由发展的空间,减少不必要的限制,以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在潜意识中消除“师道尊严”的影响,把学生当作平等的、共同探究问题的伙伴,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博爱、宽容、友善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理解、关怀、激励他们,创造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身心能自由地表现和舒展,使学生语文学习潜能和学习个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要强调“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读中,教师也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此基础上还要强调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结合实际的教学,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1、在阅读教学中,提高人文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这是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阅读教学的改革并坚持育人为本的教学观。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课堂教学的引路人,突出学生的绝对中心的地位,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落到实处。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尤其加强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在每个教学环节,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方法上,讲究灵活多样,切实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带有规律性知识;想方设法创设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发扬教学民主,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为尽可能地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细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针对不同文体的教学,教师应该有的放矢的进行迁移的教学。比如,说明文,在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同时,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形成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方面。在散文和小说的教学中,教师在提高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的同时,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等人文素质上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作为一种精神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

终。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培养学生语感,提升学生人文素养。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已成为当今语文教育同仁的共识。笔者认为阅读不仅是指对课程教材上的文质兼美的课文要多读,更是要广泛地阅读课外读物。在指导学生阅读中,笔者将学生的阅读分为自由阅读和集中阅读两种形式。自由阅读,是指对学生的阅读不规定具体的阅读内容,但教师要对阅读的方法做适当的指导。比如,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采用精读和略读相结合的方法,善于质疑的习惯等等。集中阅读,是指在教师亲自指导下的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规定阅读时间,交代读书方法,回答有关问题。比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精彩段落进行朗读训练,玩味欣赏,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鉴赏能力。教师还可以引入生活的活水,大量增加精美的时文和古典文学,让学生切身感受时代的生活气息,并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反思社会,让学生在感悟和咀嚼文学精品的同时,也让他们潜心感受祖国语言的精妙,汲取祖国文化的美的精华,从而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挖掘课文创造因素、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的翅膀,有想象力才会有创造力。课文中想象因素无处不在,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捕捉那些能调动学生思维积

极性的关键内容,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海阔天空地想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好问、善思,进行创造性学习,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不断地培养起来。比如在《项链》课文的教学中,教师适当的让学生补写玛蒂尔德夫人在听闻她一直为之奋斗的项链乃是一窜赝品后,她的故事又将如何发展。通过这样的迁移训练,一方面既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补写结尾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让他们学会反思,也让他们学会关注社会。这种人文精养自然而然的在与学生思维拓展的同时,更渗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当然,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还待于语文实践活动中的检验。教师除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同时,也要尽可能的给学生安排多的时间参与到语文的实践活动中,让我们的学生载着他所形成和掌握的语文素质从容不迫地走向社会,走进自然,走进生活的广阔空间,达到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还依赖于教师自身的人文品位

教师具有宽厚的文化底蕴、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开阔的视野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基础。“一朝聆教诲,终身铭师德”,教师个人的人文素养将直接决定学生人文素养的水准。因此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更要提升自己的个人人文素养。教师人文素养体现于恪守职业道德的过程中,体现于真心的关爱学生中,体现于丰厚的专业

知识中〃〃〃〃〃〃人文素养没有固定的模式,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规划,作为教师,我们要从多种途径中感悟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 篇11

对幼儿的成人教育途径有很多,但教育的主阵地还是在学校,尤其语文教学这块阵地更为突出。那么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如何利用语文教材来培养幼儿的人文素养呢?

一、要充分挖掘文本

在引导学生研究文本之后,要充分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从而进行育人。如,《陈太丘与友期》(七年级上册教材)这篇文章,通过对陈元方接待父亲失约来客的过程的记叙,表现了陈元方善于回击无理欺侮的果敢精神,生动地再现了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孩童和一个先欺侮而后抱歉的客人的形象。这点学生通过读课文,教师的引导很容易把握,但这客人为什么先欺侮而后又抱歉呢?这是客人失信又失礼的结果,由此,告诉学生,生活中一个人讲诚信是很重要的,诚信有礼是一个人为人的基本原则,同时,学生也要思考如果父母不在家,来了客人,我怎样接待客人。在这一活动中,让学生学习待人之道。

二、联系生活进行感悟体验

生活有多广,我们的语文就有多广。一篇文章除了让学生掌握文本知识外,还应向外延伸到生活中,联系生活进行感悟体验,进而育人。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理诚信、学为人。如,朱自清的《背影》(八年级上册教材)记叙了作者与父亲奔丧完毕,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的情景,特别是通过对凝聚着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苦难经历的“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子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在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中,我利用研读“望父买橘”这个重点段中的父亲的穿戴、动作的描写,让学生体会朱自清此时对父亲的感情(揪心、担心、紧张、感激)。学生明白后,我进一步延伸:读了此文,你是不是被文中的父爱所打动,请搜寻你记忆深处那令人感动的父爱瞬间。当时展示,其中有泣不成声的。由此明白,在生活中,要理解父母,学会感恩,在学校要遵规守纪,努力学习,少让父母为我们操心,做一个有孝心的孩子。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的途径还有很多,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

上一篇:工程管理的实习心得体会下一篇:李白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