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自然教学札记

2025-0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感受自然教学札记(精选6篇)

感受自然教学札记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观察,能抓住景物的特征,通过联想想像,加深对自然的理解。

2、学会在观察与欣赏过程中与他人交流,积累。

3、初步学会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模仿掌握写景的方法,具体的描写四季景物。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自然,体验四季,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描写四季景物; 教学难点:热爱自然,体验四季,陶冶情操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眼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行一次感受自然的作文学习之旅。

二、探究:

我们刚刚学过的第三单元为我们展示了一组描写自然,歌颂自然的优秀篇章,大家不防回忆一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篇,为什么?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抓住景物的特征,对景物直观描写,形容词、动词)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3、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抓住春天生长发展的特征描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突出了春的新美力。)

4、“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抓住春风温柔,拟人、比喻、引用)

5、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春天的温暖,和人的喜悦。人的感官触觉、嗅觉、味觉、听觉、视觉。)

6、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想象、虚写。侧面描写)

7、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侧面烘托)

8、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以动写静动静结合)

9、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运用想象、拟人,直接抒情。)

10、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运用拟人,抒写人的主观感受。)

1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情景交融。)

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这些文章之所以能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是因为它的语言非常美。我们知道语言是文章的华衣,文章要出彩,必须先有生动的语言,那么,如何使语言更有表现力呢?

(一)、运用修辞添魅力。修辞是一项富于实效性的语言表述方式,用得好,可以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化贫瘠为丰满、化粗略为细腻的效果。运用比喻,语言更加形象生动;运用拟人,文字亲切活泼;运用排比,语句韵律和谐;运用夸张,内容则幽默而又风趣。这样,文章就平添了几分与众不同的笔触。如下面的一段文字,修辞的运用使描写栩栩如生:窗外有一棵梧桐,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枝根的,绿的深,枝梢的,绿的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分别。没有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样子。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天幕的衬托下,看的见那叶背面了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妇,风姿绰约,作一个妩媚的笑。(《落叶》)

(二)、善用名言增文采。名言警句,经过了历代时空的检验,具有鲜明的表达效果。我们在写作时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 “画龙点睛”之效。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在这里,朱自清先生古为今用,生动地绘出了春风拂面时的柔和、飘逸和清新之感。

(三)、多种角度创意境。要具体形象写好景物,要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形状、颜色、声音、动态的特点去多角度描绘写,就能调动读者的多种感官,达到身临其境之感。看下面的描写:晨曦微明,雾弥漫着整个村头。秋的晨雾,是那样的淡,淡得像新娘的面纱;秋的晨雾,又是那样的甜,甜得像流进心底的甘露;秋的晨雾,是那样的轻,轻得像一声耳语。绕村的白杨,流溢出淡淡的绿色的光;那静静的田畦,被轻轻地装进烟雾的摇篮,牧童的短笛在淡淡的迷茫里深情地奏响,悠扬,婉转。

(四)、妙用词语出效果。使用叠词能很好地抒发情感,展开画面,或减缓语气,且具有音乐美感。同义词复用和反义词的配用可使文句生动活泼,富于变化,有时结合语境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看下面的例子:校园里的树叶都随风摇曳,挣脱了树枝的束缚,飘然而下,随风起舞。渐渐地,渐渐地,翻转,垂落,垂落„„一片,一片,一片„„仿佛一股巨大的引力,使它们凝聚于树下,深情的依偎在树下。叶落归根,我恍然大悟:正是有了落叶的滋养,才会有来年的枝叶繁茂。(《落叶》)

了解了使语言富有文采的方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融入自然,描绘自然。不同的人对自然有着不同的感受,通过文章,我们了解到朱自清先生喜欢春天,他喜欢春天的草、春天的花、春天的雨、春天的风,更喜欢春天的新美力;而老舍先生则喜欢济南的冬天,他喜欢那里的山、水,喜欢那里的温晴。那么你又喜欢大自然的哪些景色呢?[(生说风、雨。。)为什么?你能说一句有关“风。。”的诗文吗?(生说)]

三、拓展:下面就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描绘一下你所喜欢的自然风光。(生写)

四、总结:

感受自然教学札记 篇2

数学新课程中的数学内容是在人类长期的实践中经过千锤百炼的数学精华和基础, 其中的数学概念、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都是自然的, 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创新也应该是自然的, 所以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也要充分体现“数学的自然性”.下面结合古典概型的课堂教学过程 (学生已有选修2-3计数原理中的排列组合知识) , 浅谈笔者对自然的数学教学的体会.

1 自然的引入数学问题

教师:同学们在电视上天天能看到各种摇奖节目, 有人运用类似的方法, 把它搬到了我们的身边, 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再现当时情景) 有人打着“摸球博彩, 奖品丰富”的旗号, 他先摆出了12个相同大小的球, 有6个黑球和6个白球.当着观众, 他把12个球装进一个布袋中, 怂恿大家来摸, 随便摸出6个球, 观察有几黑几白.奖品为:

摸得6个黑球或6个白球各奖3元;

5个黑球1个白球或5个白球1个黑球各奖2元;

4个黑球2个白球或4个白球2个黑球各奖1元;

3个黑球3个白球给摆摊者3元.

观众甲说:在可能出现的所有7种情况中, 竟然有6种能得奖.

观众乙说:对, 67的机会获奖, 这太容易了.

(很多人便欣然参与)

感受:选择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数学问题, 能自然的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数学的兴趣, 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本节课通过生活中非常常见的, 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生活问题, 而且是同学们平常所想要解决却一直没有结论的问题情境, 自然的问在学生“应发末发之前”, “似懂非懂之处”, 自然的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景,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热情, 充分体现了寓教于乐的原则.数学课堂引入只要附合数学自然性的特点, 都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一开始就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而且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 就会带来疲倦, 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 是很难有效吸取知识的.”因此自然的引入数学问题, 吊起学生的胃口, 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第一步.

2 自然的启发构建、感知问题

教师:大家很想知道其中的结果怎么样, 如果你身临其境也会去碰碰运气吧!但又有点担心, 认为天上不会掉馅饼, 但机会好像很大 (67) , 又很矛盾.现在问题难度先降一降, 如果口袋内装有一个黑球和一个白球, 从中摸一个球, 会出现几种结果?两种结果的可能性如何?为什么?

学生:会出现两种结果, 且两种结果可能性相等, 概率都为12, 因为球是均匀的, 或者可以通过大量的重复试验得到.

师:对, 我们大量的重复试验中得出“黑球”和“白球”出现的可能性相等.由于时间、空间等限制不可能都通过大量的重复试验求得随机事件的概率, 今天我们换一个角度, 仅仅从结果上分析.能否举出这方面的例子?也就是哪些随机事件可以只分析结果就能知道概率呢?

(学生经思考、举例, 师生共同分析所举随机事件, 从而自然的感知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即感知古典概型)

3 自然的合作探索、形成概念

研究主题1 基本事件.

教师:在刚才的掷一颗骰子事件中, 如果我们把结果“抛掷一颗骰子, 出现4向上”称为一个事件, 这一事件有没有包含其他的结果?

学生:没有.

教师:那么, 什么是基本事件?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如何?每个基本事件的概率是多少?并适当举例说明各个概念.

(教师举了几例后, 学生合作探索, 个别学生举例, 其余学生帮助补充)

研究主题2 古典概型概念及其概率公式.

教师:你能对这些试验结果的特点作一个归纳吗?

(学生合作探索, 归纳古典概率模型的两个共同特点)

教师:一副扑克牌54张, 从中任抽一张, 抽到方块A的概率是154, 只含有一个结果 (方块A) , 同学们能否举一个含多个结果的事件?

学生:抽到方块的概率是多少?

教师:记“从扑克牌中任抽一张, 抽到方块”为事件A, 则事件A的概率为多少?能否再举例子来理解事件A的概念?请同学们总结一般情况即古典概型中事件A的概率公式?

(学生全班参与回答, 略)

教师:谁能从集合和元素角度, 解释一下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

(学生全班参与回答, 略)

(问题是在原来基础上变式而来, 由浅入深, 体现梯度, 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精神, 体会交流、合作和竞争等现代意识)

感受:本节课的难点是基本事件、古典概型等概念的理解, 很多数学教师在讲解数学概念或数学问题时, 常常会略去许多自然的思维轨迹, 不给学生合作交流、探索的机会, 而直截了当的得出概念或直接给出解答思路, 从而常会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没有充分的自然的合作探索, 学生自然的思维过程就得不到充分展现, 也无法充分揭示概念形成或问题解决的思维与策略.另外数学建构主义强调对事物的理解更重要取决于学习者的内部结构, 自主活动是个体经验的源泉, 自主性是个体建构的命脉, 没有自主性意义的数学建构是不能完成的, 合作交流是主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 各抒己见, 合作交流, 能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和不同见解, 同时学生之间互相帮助, 体现共同提高的协作精神.所以数学课堂的教学应该自然的回归合作探索和自主探索, 才能让学生自然感知问题, 形成概念, 教师只需作适当的方向引导, 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中适当经历困难和挫折, 体会数学知识的自然性, 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查漏补缺, 直到总结完整, 这是学会学习的根本保证.

4 自然的变式、分层应用、渗透思想

以下问题都让学生回答, 同时让学生参与例题的变式. (解略)

例1 从一副扑克牌中任抽一张, 抽出方块或红桃的概率是多少?

例2 (例1的变式)

1) 如果从两副扑克牌中各抽一张, 则抽出两张方块A的概率是多少?

2) 某人做两道数学选择题, 已知每题都有4个选项, 其中每题有且只有1个是正确答案, 该学生随意填写了2个答案, 则都选对的概率是多少?

3) 我们的每份数学试卷一般有10个选择题, 假如有个学生什么都不知道, 则他全作对的概率是多少? (学生算后惊奇不已, 这样看来我们没有任何投机的机会, 好好努力吧!)

例3 口袋内装有大小相等的1个白球和3个黑球, 从中摸出2个球, 摸出2个黑球的概率是多少?

变式1 摸出1黑1白的概率是多少?

变式2 至少摸出1个黑球的概率是多少?

教师:例3的变式中, 你能发现什么吗?

学生:这是必然事件, 另外1=12+12, 是互斥事件的概率公式.

例4 解决引入的数学问题即例3的变式.

教师:能否根据算出的概率解释引例中的现象.

(学生们各抒己见)

感受: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数学发展及数学人文价值的体现, 数学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 要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 所以数学课堂中设计的数学问题必须自然的由浅入深, 要充分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本节课数学问题的分层设计不拘泥于教材,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然的创造性的运用教材, 体现了教材只是一个要求, 不是圣旨, 并且自然的巧设坡度, 巧妙地化解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最后课堂的引入问题解决自然是水到渠成, 人人都能解决.波利亚认为:如果我们不变式, 我们就不会有任何的进步.另外进行适当的自然的变式, 能够让学生在解答新问题时, 自然的运用已知的知识, 发展了学生的解题技能, 提高解题兴趣, 寻找简捷的解题方法, 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形成轻松、自然的学习状态.同时在数学问题的自然变式和解决中, 数学思想方法也要自然的渗透其中, 这样学生就能自然体会数学中的化归、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

5 自然的创新 (再次产生研究性问题)

教师:同学们, 我们今天非常完美的解答了刚才的摸彩问题, 自己能否根据所学提出一些问题.

学生:比如每次摸了球又放回去;若两个袋子应如何设计摸法;又如规定按一定顺序如“黑、白、黑”才有奖, 则又应如何设计摸法呢?等等

感受:在学完一节课后, 解决了课堂引入的数学问题, 但并不表示数学问题的结束, 由于数学知识的迁移等, 学生会自然的提出更多的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 其实对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创新, 有助于新知识的巩固,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题能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住住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数学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数学问题、新的可能,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真正的进步.同时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作为数学教学目标之一,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后自然的提出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

数学是自然的, 从而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也要自然.

感受大自然之美教学设计 篇3

——郑军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大自然之美,增进对大自然的情感。

【能力】初步掌握鉴赏美的方法,提高鉴赏自然之美的能力。【知识】认识大自然美丽的表现,知道怎样鉴赏大自然之美。教学重点、难点:怎样鉴赏大自然之美。教学手段和方法:

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法、情境导入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讨论法。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典型大自然美景图片。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大家先来看一组图片,听一段音乐。(希望同学们认真观看,用心聆听。)好。。

问题:同学们在刚才的这组图片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呢? 是的,其实,对于我们来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发现大自然之美,感受大自然之美。

二、自主合作,学习新知

(一)、认读目标,明确新知 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感受大自然之美,增进对大自然的情感。能力目标:初步掌握鉴赏美的方法,提高鉴赏自然之美的能力。知识目标:认识大自然美丽的表现,知道怎样鉴赏大自然之美。

(二)、走进大自然

以“美在大自然”为主题,分组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图片、诗歌、散文、歌曲等,感受大自然之美,谈一谈每个人眼中的大自然,认为大自然美在哪里?并精选资料在全班展示。

这些同学给我们介绍了很多关于大自然之美的知识内容,让我们大家开拓了视野,接下来,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看课本上时如何用语言来描绘美丽的大自然的?分为几部分?(P33-34)

宇宙的美在其神秘,生物世界的美在其奇妙,自然风光的美在其秀丽。

带着大家刚才读的内容,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三段录像,看一看分别表现了大自然哪些方面的美?《天上的街市》、《美丽的海底世界》、《桂林山水》。

第一部分是关于宇宙,对于神秘遥远的宇宙,我们总是充满疑惑,但同时又感叹她的浩瀚和永恒,深为那繁星点点的广袤夜空而着迷。而我们身边的生物世界却是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美在其奇妙。无论是烟波浩瀚的大海,还是巍巍耸立的高山。蓝天白云,鸟语花香,落霞彩虹,风光秀丽,美景如画的大自然,更是让人沉醉其中。(朴素、恬淡、雅致、奇异、雄伟、妩媚等不同的姿色,不断吸引这世人。)对于神秘遥远的宇宙,我们总是充满疑惑,但同时又感叹她的浩瀚和永恒,而我们身边的生物世界却是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美在其奇妙。风光秀丽,美景如画的大自然,更是让人沉醉其中。

(三)、感悟大自然。

欣赏了这么多大自然的美景,那么美丽的大自然带给我们什么呢?对我们的身心成长有哪些益处? 1.可以使人大开眼界,增长知识,同时得到快乐和休息。2.带给我们无穷的精神享受,陶冶我们的情

操, 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3.可以培养我们爱人民.爱祖国的情感,还可以提高欣赏和写作能力。

娱乐休息、增长知识、大开眼界、提高欣赏写作能力、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激发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启迪智慧等等。大自然给了我们许多感悟,当我们厌倦人生,失去生活的希望时,又是会因看到山河的美而奋发;有时会因望见晚霞或朝阳而忘掉生活中小小的失望和忧愁,因而从失望中解脱出来。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大自然的美丽。音乐家会用跳动的音符来描绘美丽的大自然。比如贝多芬,贝多芬热爱大自然,认为大自然是唯一的知己,他从美丽的大自然中吸取了创作的乳汁,才创作出了旷世杰作《田园交响曲》。作家。。

古往今来,有许多名人志士也深有感触,并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接下来我们大家一起欣赏巴金老先生的《海上日出》。(小组活动)欣赏诗句:(有感情的朗读)找到诗人描写的美景,感悟诗人的意境?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

(四)、鉴赏大自然

为什么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自然景观,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呢?(小组)性格、经历、性情、心情、鉴赏水平

归根结底还是鉴赏美的水平,那么如何鉴赏美呢?下面我们回到课本34-36页。看看陆教授是怎样指导我们鉴赏美的。学生回答自学的知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鉴赏自然美,要注意距离,要注意角度。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 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鉴赏自然美,要注意时间。

远到蓝天白云,近到浅水鱼虾,大到星空海洋,小到昆虫野花,这些各种自然的风景中有的是一种自然的美。

自然美源于大自然,那它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有什么联系呢? 自然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如果我们以此为基础领悟了人类在改造自然中的伟大力量,我们对自然美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正如黄河既是自然美的对象,又作为我们民族的伟大斗争的见证,所以在观赏自然美景时还要有想像力.当我们面对那摩天绝壁上开凿出的石梯,巧夺天工的临江大佛,气吞山河的万里长城,威武壮观的古代兵马俑,我们除了欣赏到他们的艺术美之外,还有对中华民族文化灿烂的赞叹和民族伟大的自豪,更也有一种人民劳动结晶的社会美。鉴赏自然美,要发挥人们的想象力。

(五)、审美交流。谈一谈“泰山的美”在哪里?

三、知识整合、系统小结

今天我们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四、收获乐园,及时反馈

五、能力生成,情感升华

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走近大自然

亲近大自然

热爱大自然

《感受大自然之美》教学设计

东平县州城镇第二中学

倾听自然,感受自然作文 篇4

叮咚的泉水声,清脆的鸟叫声和人们的欢声笑语,再加之梦幻般的细雨,组成了一首和谐的美妙音乐。有人说,观景不如听景,青山应该用心去读,去品,才能感悟出她的博大和深奥。闭上双眼,用心聆听春的呼唤,大自然对你的呼唤,吐露大自然赐予的芬芳,回味它的秀丽佳境,感受它的气息,渐渐地让你心醉……

不论山峰、峡谷、山花、小溪、奇石、绿树,只要你身临其境,就能领略到山川的秀美神韵,荡起你无边的思绪。来之不易的假期,散散步,品味一下自然风光也是不错的。选一条悠然自得,清新飘洒的.幽径,放飞一下心灵的翅膀,细细品味着它,享受着它给你带来的快乐。

散步至“曲径通幽处”,林荫夹道,好鸟相鸣。清脆的鸟鸣,犹如石子坠入平静的湖面,荡起一圈圈涟漪,浓郁的绿色染绿了鸣鸟的羽翼,染绿了清洁的空气,也染绿了心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神秘感让心中荡起一丝丝疑惑,更是陶醉在美景好音之中。继续前进,春风拂过,前面的绿色流光溢彩。我的视线不由又被你迷人的风采吸引,走近你,我的心顿时轻舞飞扬。

眼前是如此让人心醉的绿。在这片绿中,我可以仰天长啸,发泄心中的愤懑,也可以闭目养神,倾听心跳,感受温馨。你携我来到一片百花园中,我席地而坐,静静地领略这无边的欢乐,沁人心脾的花香让我心醉。你说你不喜欢单调。于是蔚蓝的天空深邃而又不乏可爱,缥缈洁白的云儿时而点缀其间,葱绿的草地辽阔而又生机勃勃,这些都是你别出心裁的精心构思。你用翠绿诠释生机,用火红阐释温暖,我会珍惜你的美丽。

散步返回,回忆刚才的美景,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舒畅,充实与快乐。这是大自然带给我的。这让我更加喜欢它,喜欢它的美,它与生俱来的气质,它浪漫中透露着现实,阴柔之中不乏阳刚,娴静而又活泼。它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象征。

感受自然作文教案 篇5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教学 学习目标

1、打通习作与阅读的通道,明白作文之前必须考虑的两个关键问题;

2、通过观察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陶醉大自然,从而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

3、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学习“以人拟物”的习作方法。学习难点

将自己想象成自然界当中的某一动物或植物或现象,然后用笔写下其生活或成长。学习流程

一、回味经典课文,领悟关键问题。

引导学生回忆第一单元“导语”的两个体会,知道学习文章要特别注意两个体会:一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即文章的中心,即作者写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二是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即作者怎样来表达这种思想情感的。同样,我们写作文,就要考虑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写这篇作文,即作文的目的,作文的中心;二是怎样来写这篇作文,即作文的表达方法。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最突出的表达方法是:采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二、阅读精彩“练笔”,激起习作兴趣。

让学生读出小练笔中有关“联想和想象”的精彩语段(课件展示),然后欣赏评析,(当然将想象不充分的进行讨论、充实),激发学生兴趣,树立学生信心,懂得“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来作文,是很简单的、很有趣的,让他们乐意去习作。

三、激发学生想象,进行联想练习。

联想就是从这样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联想能力越强,创造能力就越强,因此,我们要锻炼自己的联想能力。练习题目:

鸟儿在叫。(唱歌、讨论、开会、争吵……)

树叶落下来。(蝴蝶飞舞;寄给大地的贺卡、书信、情书……)山间云雾飘浮。(披薄纱、围纱巾;挥之不去的思绪、思念……)鸡叫(不同叫法)

我们作文中联想的主要方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如何培养提高自己的联想能力?《心理健康》第一课告诉我们:一是多观察事物,平时多注意身边的人和事,二是多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勤于记录,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样积累多了,你的想象能力就越来越强了。

四、交流“自然”感受,驱动内心表达。

先让学生读出本次的习作要求,然后让他们分组讨论,大胆说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动物或植物或自然现象,并设想自己就是这动物或植物或这自然现象,这其中会发生的有趣的事或情景。

五、阅读同伴习作,整体感悟写法。

让学生阅读同伴优秀习作(以前学生写的发表的习作《水的旅行记》),讨论习作的优点和缺点,以切实懂得方法。

六、闭目想象场景,提笔静心作文。

感受自然教学札记 篇6

师:“人从一生下来。就生活在各种‘人造’的世界中。我们要穿塑料鞋, 要穿袜子。天黑了, 就要躲进温暖的屋子里。我和很多人聊天, 他们都说很少见到天边出现的第一颗大星星, 也难得看到树梢后面冉冉升起的月亮。看来我们已经被文明这堵厚墙围隔了起来, 自然近在眼前, 却又像是远在天边。最简单的一个问题, 从上学之后, 我们谁光着脚走过路?”

生1:“家长不让。”

生2:“怕石头扎我们的脚, 所以必须得穿鞋。”

生3:“家长嫌地脏, 不让光脚。”

师:“家长是好意, 是关心孩子, 可是从来不能光脚走路, 我们的脚从来都没有和地面亲近过, 就少了一种很重要的感觉, 鞋把我们的脚和自然分开了。”

生1:“天冷了, 我们就戴帽子, 帽子也把人的头和自然分开了。”

师:“你联想得很好。”

生2:“还有手套, 我有好几副手套。”

师:“看来你的手没有过冷的感觉。”

生3:“下雨时, 我们有雨衣、雨伞, 没被雨水淋湿过。”

师:“雨伞也是一种阻隔, 你就不知道雨水淋在头上、脸上是什么感觉。”

生4:“夏天, 人还要戴墨镜, 不让阳光照射到眼睛。”

师:“有谁见过猪、狗、羊、牛戴墨镜?动物们可以直接与大自然保持一致, 人就不行。有的同学说, 从来都没玩过土, 因为家长怕衣服脏了, 不让玩。下雪的时候, 由于怕你们摔倒, 操场的雪立即都被铲干净了, 我们又失去了一种重要的感觉。看来现在的人和自然之间的阻隔太多了, 阻隔到处都是。这节课我们尝试一下, 光脚在地上走路的感觉。这里有柏油路, 有土路, 有的地方有水, 是老师刚泼的。你们在地上走, 也许会踩出很多脚印, 玩玩看。”

(学生光着脚, 走来走去, 极度兴奋, 身心都获得了极大的自由。虽然这只是暂时的解脱, 但那种被解放的感觉, 那种由衷的快慰将长久地留在心里。)

师:“今天的课堂作业的题目就是《亲近大地》, 就以画脚印为主, 把自己的脚踩在地上的感觉表现出来。你的脚高兴吗?高兴, 用什么颜色来表现?感到扎脚吗?扎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圆圆的石子硌脚的感觉?还是像针扎的感觉?还是细碎的土渣给人的粗糙的感受?把扎的感觉试着画出来, 把自己的感觉和同学说说。”

自然是最美的、最熟悉的, 然而自然也是很容易被忽视的。现在的孩子多被过分保护, 很少有接触大自然的机会, 孩子与大自然之间的天然纽带被人为切断了。传统的艺术教育将学生艺术学习的空间限制在狭小的教室里, 教室成为艺术教育的主要阵地。只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中去理解美、领悟美, 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它明显地降低了学生对美的感知、体验和表达的能力。久而久之, 当真正面对自然之美时, 他们不知道如何去理解和表达它。台湾著名作家三毛曾在书中提到这样一件事:她曾经带了几个侄儿侄女外出野营, 一路上, 孩子们只是争抢着各种零食, 任凭着窗外美景的流逝。晚上, 被闪烁的群星和阵阵晚风陶醉的三毛大叫:“快出来啊, 好美的景色!”然而, 孩子们只是冷漠地抬了抬头, 又低头凑着篝火看带来的各种卡通漫画了。于是, 三毛惊叹:“现在的孩子都已经被商业美术俘虏, 几乎要连大自然也抛弃了!”

上一篇:畅想元旦日记300字下一篇:研发技术部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