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四年级作文

2024-07-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傍晚四年级作文(共15篇)

傍晚四年级作文 篇1

“铃……”放学了。同学们背着书包,一路上说说笑笑,踏上回家的归途。“笛笛……”“沙沙……”“哈哈……”这一系列的音符,开启了演奏会的前奏。

太阳,也依依不舍地离去,霞光映得天边的云朵似火一般红艳。这时,贸易市场上的吆喝声接连不断,吵闹的讨价声也处处可听见,这一切谱成了乐曲的最高潮。

傍晚,万家灯火通明,我家也不例外。我和老爸在看球赛,老妈在厨房忙里忙外。一阵“耶!”和“哐当”声,回荡在我家。这便是乐曲的主旋律。

夜晚,是散步的好时机。人们手拉着手,漫步在这浪漫的星空夜晚,是多么悠闲自在呀!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可以抓住这放松的时光,好好休息一下。有的还带着自己心爱的宠物来散步,也会增添不少乐趣。“沙沙……”的脚步声,伴随着人们在这浪漫的.夜晚里漫步,这就是乐曲最浪漫轻松的一段。

傍晚四年级作文 篇2

从学习理论的角度看, 与一般的个体学习、竞争性学习不同, 信息时代的学习更加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协作能力、自主学习等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 知识建构理论就是这种创新教育的一个有力尝试。知识建构性学习是在学生参与知识建构谈论、阅读权威资料、动手做实验、短途旅行、和专家交谈等一系列活动中, 学生逐步变化, 并最终形成社区知识的过程。它的基本思想认为, 培养学生知识创造能力的最直接的途径不是通过设计学习任务或活动, 让学生掌握领域知识或获得特定技能;而是把传统的以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为目的的学习转变为以发展学生社区内的知识为目标的知识建构;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是知识创造者, 而学习会成为知识创造的副产品。因此, 本案例把电子书包与知识建构理论结合起来, 选择四年级作文教学作为突破口, 力图进行一种新教学的尝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熟练使用平板电脑及奇平台进行学习;学习和运用搜集、积累到的语言材料, 特别是一些词句、诗句;学会修改作文, 并能给同学提出修改意见, 能欣赏他人的作文;形成题材不限、文体不限的书面成果;对不同文体的认识、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文学作品的创作能力等文学素养得到提高。

过程与方法目标:从不同角度了解和欣赏秦淮河, 并能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和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主动探究知识和获取信息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及运用网络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树立对明城墙、夫子庙等为代表的古建筑的珍惜与爱护之情;提高对中文写作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对象

此次教学对象为南京市白云园小学四年级2班的全体学生, 共30人, 男16人, 女14人。这个班的学生从三年级开始, 在《科学》课程教学中就进行了基于知识建构理论的学习。经过近两年的锻炼, 他们对知识建构课堂的大体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提高了打字水平, 现在基本不存在打字问题;同时也掌握了许多网络操作, 并具备了利用网络搜索和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

◎教学平台

在本次课题中, 我们以台湾奇公司设计研发的i Wonder Pack电子书包为平台, 其整体解决方案包括IRS教学互动系统、教学及学习内容编辑系统、后台管理系统以及平板电脑终端应用系统四个方面。

IRS教学互动系统, 即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实时互动系统。教师可以通过它给学生派发多元化的问题, 同时学生立即作答。学生作答完毕后, 系统会对答题人数、未答题人数、正确率等相关数据做出统计。更重要的是, 学生还可以利用它浏览、评论、修改其他同学的作答内容。

教学及学习内容编辑系统主要是编辑电子互动测验卷和电子书的系统, 在本次的知识建构课堂中基本不使用此功能。

后台管理系统运用最新的云服务管理概念及技术, 针对学习内容的管理、学习信息的发布以及学生学习记录的管理, 都有完整且配套的设计, 可让电子书包的应用在学校及机构型环境中使用得更加有效。此系统主要供教师和系统管理人员使用。

平板电脑终端应用系统, 主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学生的界面主要包括:学生书架 (由学习教材、评量测验、课外读物和影音书库四个方面组成) ;学习记录 (显示学生的上网记录、读书记录、测试记录等) ;我的书库;读书计划;我的写生簿和我的笔记本等模块。

在本次的写作教学过程中, 学生主要使用如下两个系统:平板电脑应用系统和IRS教学互动系统。

◎教学过程

本课题分为准备期、试用期、全面应用期、成熟期四个阶段。准备期始于2013年1月上旬, 于2月底结束。在这期间, 我们对小学生进行了关于平板电脑及电子书包系统的相关培训;为学生开通了电子书包的平台账号;初步拟定了教学方案并编辑了电子书《漫步秦淮河畔》。

试用期的教学活动从3月初开始实施, 到4月上旬结束, 共计5周。此阶段的写作主题定为“漫步秦淮河畔”, 教师于每周一开展一次教学活动, 每次两节课, 每节40分钟。下面简要介绍此教学过程的具体情况:

1.第一周 (3.4~3.8)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课堂播放有关南京秦淮河、石头城的视频;派发一本名为《漫步秦淮河畔》的电子书到学生的书架, 此书包括有关秦淮河畔的视频、图片、诗词。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后, 学生以小组讨论方式提出各自的兴趣点, 发表自己的想法, 同时讨论利用平板电脑搜集素材的方法;打开电子书进行观看;学生利用周六日自行游览秦淮河畔周边的美景, 通过已讨论出的方法采集照片、视频等素材;同时, 上网搜集1~2篇有关秦淮河不同文体的文字作品, 并上传至IRS教学互动系统。

反思与分析:在知识建构课题中形成问题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 但这些方式都必须遵循知识建构12条原则之一的“真实的观点、现实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应该以接近学生生活的、真实的问题为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这些接近生活的、真实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知识, 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意义。那么这些方式都包括哪些方面呢?加拿大安大略实验小学编撰的《Natural Curiosity》一书中提到以下几种方式:主题贴切学生生活;带学生到教室外面去;让学生相互大声地阅读;给学生亲身观察自然现象的机会;回忆先前知识;提供引导性的动手体验;回忆上次探究的感兴趣的相关问题或主题。

2.第二周 (3.11~3.15) :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分组讨论

学生活动:学生利用IRS教学互动系统互相浏览、讨论其他同学已上传的照片、视频等素材以及不同文体的文字作品;学生说明自己所选的文字作品是哪种文体, 并分析其原因;根据自己的兴趣, 学生选择自己准备研究的文体, 有相同兴趣的学生分成一组, 共同建构对这种文体的共同认识。

反思与分析: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认知等, 形成自己对某一主题的观点, 整个学习社区会形成多种观点。但在此阶段, 有的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 不能顺利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时候,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个人的最近发展区, 单个指导学生, 通过某些问题来帮助这些学生找到自己的观点。但这类问题并不是一些一问一答式问题, 而是类似“你注意到了什么”、“什么让你感到惊奇”、“我们怎么做可以发现它”等引导学生思考的启发性问题。

3.第三周 (3.18~3.22) :学生持续改进作文提纲

教师活动:根据上周学生分组讨论的各种文体的大致内容, 教师针对不同小组的需要及最近发展区为学生引入权威性资料。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组内讨论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兴趣点确定作文题目;学生利用平板电脑终端应用系统中的思维导图列出作文提纲, 并上传至IRS教学互动系统;小组内讨论作文提纲, 每个学生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提纲, 再上传至IRS教学互动系统;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介绍自己的作文提纲, 全班进行讨论, 最后再修改、完善作文提纲, 上传至IRS教学互动系统。

反思及分析:学习不是孤立的过程, 学习主体间的沟通和合作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基于建构理论的教学设计中必须涵盖合作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策略, 通过学生间的交谈、合作, 丰富他们的假设并进行检验, 帮助学生用多重的观点来构建知识。

4.第四周 (13.25~3.29) :完成初稿并反复修改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起对写作方法、技能进行讨论及比较;根据自己的作文提纲, 学生完成自己的初稿并上传至IRS。此次写作, 学生自选文体与内容进行写作, 只要主题和秦淮河畔有关即可。文体可以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游记、诗歌、研究报告及散文等;内容可以写人、记事、描景及抒情等;完成初稿后, 在IRS教学互动系统里相互浏览、评论、修改作文;根据他人的意见, 每个学生反复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师活动:教师以教师身份进入IRS, 对全班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修改等。

5.第五周 (4.1~4.5) :形成社区知识

师生活动:根据学生的进展和兴趣, 教师与学生共同决定是否需要为学生的作文附一些照片、视频和录音等;以及是否需要对大家的作文进行分类, 是否加前言最终形成整个学习社区的共同文化制品。此次的文化制品可以是:关于秦淮河畔沿线人、物、景等的电子书或班级画报等。

反思与分析:从表面上看, 在知识建构课堂中教师似乎只起到课堂组织者的作用, 事实确实是这样吗?实际在知识建构课堂, 教师不仅作为课堂的组织者, 更重要的是发现学生由于理解问题而需要教师指导的时刻, 记录及思考学生的问题和观点, 指导学生运用权威性资料, 推进学生进入“设计模式”, 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他们的观点以及为学生建立心理上安全的文化氛围等。

◎总结

本教学设计基于知识建构理论, 以平板电脑和i Wonder Pack电子书包系统为平台, 在设计的过程中一方面考虑到了平板电脑的移动性与多媒体性, 另一方面又充分尊重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 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同时重点强调学生在学习时的主动性和互动性。高互动的目的, 在于创造无障碍的互动环境, 并提升师生间互动的质量。电子书包的使用提供了这样的互动环境, 真正成为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信息助手。

如何做好四年级语文作文教学 篇3

关键词:语文;作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318-01

四年级学生写作文是最令头痛的事,接触写作时间不长,词汇贫乏,视野狭隘,作文成了他们语文学习上的难题。我在教学中,对此深有感受,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写出好作文,除了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外,更主要的是必须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写真人真事,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结合我的教学工作,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培养兴趣、多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观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做到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学生有了写作的积极性,搞好作文教学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我在班里组织一些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像“拔河比赛”,“知识竞赛”等。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更加关注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描写能力,引导学生留意生活。第一步让孩子画出来、第二步让孩子说出来、第三步让孩子写下来。学生写作文不好,心理上必然会产生一种恐慌感,再加上教师或家庭给的压力,时间长了,就会产生逃避甚至逆反心理,也就对写作失去了主动探索的欲望,这个结果是非常失败的。然而,要调动学生积极探索的因素,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要靠教师多留“心眼”,多给予肯定和鼓励,控掘他们内在和外在的积极因素,并持之以恒。特别是学生有点滴进步迹象时,就不要让这微弱的希望之火种熄灭,要循序渐进,我教的一个学生,虽然成绩都很好,是三好学生,但是我接教她的半年里,发觉她的语文成绩有后退的迹象,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一上课时,精神不集中,而她的数学教师则反映,她的数学学习劲头则很好。后来,从家访中得知,她是怕写作文,每当家长叫她完成语文家庭作业时,她总是躲开语文科,学习数学。这都是作文惹的祸。有次,我叫学生以《我家的***》为题,写一篇描写动物外形的文章,我把她写的作文在班上作范文念出来,而且三次都念,指出每一次修改获得的成功之处,让同学们自己比较,向她学习多修改作文;以示给她的夸奖和鼓励。果然,渐渐地她对作文的热情越来越高涨起来,变得不是怕写作文而是爱写作文了;而且写作文时还常常要我给她指点,多提点子,上课时,也由原来的心不在焉的样子变得用心听讲和积极思考了,而且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许多。在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里,她的成绩又挤进了班中的前三名。所以教师要耐心地引导,抓住学生每一瞬间的亮光,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让学生迈进写作的大门。

二、多读书,多练笔,多修改

作文需要积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对好词、好句的积累,况且“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能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有段可模。

作文内容写得好不好,文章思想反映美不美,三分在写七分在改。修改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例写作《最美的人》写作时由于选材的不同, 孩子们写出的人物不同,反映出来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有反映助人为乐的美,有反映勤奋努力的美,有反映无私奉献的美……形形色色的美不可能通过一个学生的作品来反映,但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修改,小组交流让孩子们欣赏到,感染到。指导学生进行修改、评价,不但纠正了文章中出现的标点,词句,段落的详略、条理等方面的文章语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提高了文章从遣词造句到文面整洁的形式美,更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进一步提高了他们明辨是非,发现生活真、善、美的能力。 培养学生健康情趣和审美观,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美育。而只有抓住时机,利用各种途径进行美的教育,才能使学生热爱美、追求美,成为行为美、心灵美的人。作文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的好途径。我总认为学习写好日常应用文;特别是周记是个提高写作的好方法。因为周记要记的这些事或物就发生在他们身边,与他们的最贴近,他们认识也最深刻。从周记中不但可以显露出学生的写作优缺点,而且还往往反映学生思想情感发展的倾向,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了第一手指导材料。教师可以将训练目标分解成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写作知识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这样不但使达到练笔的目的,而且又能使教材的知识得到巩固和迁移。认真修改是写好作文重要一环,特别是让学生自己来修改,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如果作文只由教师来修改,再把作文本子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参考”,就算是教师修改得多么详尽,批语写得多么完美,这样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是收效基微的,因为学生写作时高涨热情早已冷却,再要他们认真看作文,他们只会敷衍了事,即使有个别同学认真看了,也只会过目就忘。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总感到復式法是比较奏效的,即多次评,多次改。

三、调整学生心理,诱导其身心融入

因为作文本身固有的难度和学生写作水平的个性差异等原因,不少学生经常会产生某些心理障碍,从而影响作文水平的提高。这些心理障碍大致有:自卑心理、畏惧心理、无所谓心理、速胜心理等。要针对其心理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逐一消除。使学生真正理解:畏惧、自卑,大可不必;只要努力写作,全身心融入,又能注重运用以上巧妙方法,定会有长足进步;无所谓和自大,是一种盲目思想的表现,是一种错误思想的熟悉,作文是一种技能,多练就会进步;速胜心理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急燥心理,作文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语言表达项目,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具备多方面和综合能力。

四年级夏天的傍晚日记400字 篇4

每天的傍晚,车来车往,人来人往,连树都不像白云那么鲜艳,像是一棵长满火的树,树叶也一样,红得像秋天的枫叶,而人变得像一个被火点燃的火柴人,皮肤都变红了,让人惊呆了!

天上的白云,红得似火,像是在课文中所学的火烧云,就因为到了傍晚,才会变得不一样,它和白云的差距太大了。而有一些房子,都被红色铺满了。这就是火的世界,一个被火给包住的世界。

太阳下山的速度像一个蜗牛,非常慢。慢慢的,慢慢的,太阳落山了,而天上的太阳变成了月亮,黑黑的夜晚到来了。

傍晚二年级作文 篇5

一个夏天的傍晚,一个小男孩骑着黄牛,唱着欢快的歌,拿着一根竹竿,背着一个斗笠。黄牛走呀走,走到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那里有很多花草树木,忽然,小男孩看见一棵大树上有一只一直在叫的知了,小男孩心里在想,要怎样才能捉住那只知了。于是,他从黄牛背上跳了下来,站在大树底下,一声不响地寻找知了。他找来找去,就是没有找到,他又睁大了双眼,仔细的找,谁知还是没找到,他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回到家里去了。

小男孩这种毅力,值得我们学习,我想对他说:“小男孩,不要放弃,继续努力,你一定会成功的,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你有失败就会有成功。

夏天的傍晚五年级作文 篇6

姐姐说:“妹妹,家里太热,我们到钱塘江边纳凉去。”于是,我和姐姐走出家门,一路上你追我赶地来到钱塘江边,刚好碰到涨潮,白浪翻滚犹如万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霎时,江堤上观潮的人呐喊声,潮水的怒吼声,巡防民警“注意安全”的喇叭声,融在一起……

潮头奔腾西去,余波还在继续推向前方。观潮的人群纷纷散开,有的带着孩子在沿江绿道上散步,有的坐在石凳上聊天,有的放着按上荧光灯的风筝挂在空中闪闪发亮,有的开着小音响播放动听的歌曲,总之,沿江绿道上人来人往,多的像赶集一样热闹。

最有趣的还是那些大学生们,围坐在草坪上,面前放着食品、啤酒、饮料。先有两位大哥哥手抱吉他,边弹边唱,唱出新时代美好的生活,唱美下沙环境新风貌,还有中国梦快板,节目一个接一个,赢得围观的人齐声喝彩和阵阵掌声。再加上,江边阵阵自然风送来凉爽,把大家的一身暑气都消个精光,让你开心。

傍晚四年级作文 篇7

关键词:四年级,朗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可以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受到熏陶感染;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积累,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叶圣陶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歌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四年级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因此,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要把朗读训练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形式,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

一、四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两个学期以来,我对四年级学生的朗读现状进行了一些分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长期而稳定的重要作业。然而,有些老师受新课程改革中“人文熏陶”“感悟体验”等新理念的冲击,对学生朗读基本功训练有所忽视,朗读教学华而不实。比如,有的只关注朗读形式的变化;有的侧重于朗读次数的增多;有的只灌输朗读的技巧;有的教师一切都围绕考试转;上面要求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也就练什么,功利化的目标指向使得阅读教学支离破碎,繁琐冗长,大大挫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应付考试,学生死啃书本,不愿涉足课外阅读,更不懂阅读方法。

四年级的学生百分之六十是农民工子女,监护人及其家庭对学生的阅读学习不够支持,学生阅读兴趣不浓,主要表现在:首先,大多数孩子没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其次,阅读面较为狭窄,人均占有课外书籍仅为一、两本,大多是作文书和学习辅助类书籍,儿童文学、科普类书籍和报纸杂志甚少。再次,阅读量少。根据我校调查,坚持课外阅读的学生仅占11.6%。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二、提高四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1.重视良好朗读习惯的培养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一个不可忽视的阶段,起着衔接作用,低段语文朗读教学主要是为了巩固识字、写字,而中年级开始过渡到初步理解、感悟。所以,不管是课内文章的朗读,还是课外文章的朗读,都要求学生认真仔细,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是朗读最基本的要求。同时通过各种激励性手段和经常性反馈评价,督促学生努力做到不错、漏、添、改字,尤其在初读时稍放慢速度但尽量不回读。鼓励是最好的催化剂,因此,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它能够增强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另外,不管是自我练读,还是读给别人听,要时时做到自然大方、情绪饱满。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朗读情况,及时发现并指出个别学生朗读时的不良习惯,如,指读、感情不自然、尾音短促等,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课堂上应给每个学生朗读练习与展示交流的机会。

2.朗读目的性要明确,要体现层次性

我们评价一堂好课,往往会关注课堂上是否有“琅琅书声”,可是往往忽略朗读的背后是否有人“滥竽充数”,是否有人“有口无心”,朗读中可能也有许多无效的劳动。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特点,在精心设计朗读教学环节的同时,更多考虑学生每一次朗读的目的意图,让学生在朗读中“读有所获”,不断提高朗读的质量,体现朗读的层层深入,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中可尝试体验性初读、感悟性品读和反刍性默读,分层次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这样不仅重视学生初始阅读体验,也是对学生主体的关注,而且也体现了阅读的本质状态和过程,更是在尊重学生生命活动的前提下,确保了语文课堂更加和谐精彩。体验性初读是阅读教学的开始,教师要了解的是学生在初读课文时的第一感受,最有效的方法是预习和交流。教师安排学生在课下对课文进行预习,即初学课文自由读。预习的要求可以包括四个方面:(1)读一读。要求借助拼音、工具书读通课文;(2)写出自己读了课文之后获得的感受(长短不限);(3)依据学生的体验性初读情况,教师可对本次阅读教学的目标、下一层次教学主题、教学切入点等作进一步的调整和准备。感悟性品读是阅读教学的深化,是关键阶段,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老师和同学观点、陈述的接受领会性反应,在情感上达到了与作者、课文的人物深刻、全面的交融。有疑处品读,明白其理。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有的课文可以鼓励学生质疑,在阅读、质疑、解疑、生疑的过程中层层深入,引导朗读,完成学习目标;(4)一篇课文学完了,还要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最后一次阅读,就是反刍性默读。它是阅读教学的总结阶段,也是深化、升华阶段,把感悟到的情感、老师讲授的知识点,通过理性的分析、阅读印证,积累成经验,形成自己阅读学习的技法。这是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过程,时间不要太长,但是环节不能少。

3.朗读要把握文章基调,要体现学生个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个学生对于文本都有着不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理解要尊重学生个性。同样的,朗读作为学生对文章情感内省的一种外现形式,自然也带上了个性色彩。情感朗读也需要以尊重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为前提。其实,学生朗读的投入程度与对文本的理解是成正比的,不应强求一致。在指导情感朗读中,教师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朗读水平、个性特征,引导他们“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一般来说,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朗读时能把握住文章的情感基调,就基本上掌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就能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朗读较好地再现出来,达到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七月的天山》,在备课时,应重点设计问题来进行优美词句的品读训练:文章写七月的天山,描写了哪些景物?请你把觉得作者写得最美的句子画下来,好好读读,想想你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七月天山的美。学生通过理解、感悟之后,如果能读好这些描写雪山、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的语句,课文的朗读也基本没问题了。

4.朗读要有教师“导”的痕迹,要体现学生成长的过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朗读无疑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于是乎,我们的语文课堂似乎寻找到了“救世主”———课堂以读为本,回归本真。甚至有人提出要“变着法子让学生一遍一遍地朗读”。更有甚者为了追求所谓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不敢提朗读指导,当然教师的朗读示范也就更别提了。综观当下的语文课堂,“读”领风骚,书声琅琅,这是好事。但问题是,由于误读了“课标”本意,朗读成了放任自由式: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你能用朗读把作者的某种情感读出来……这样的声音在时下的语文课堂上随处可闻,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时髦”。虽然教师在课堂上也注重了让学生评读,但大多仅停留在评价声音是否响亮、咬字是否清晰、音调是否有高有低、语速是否有快有慢、语气是否有轻有重等“浅表层面”上。由于大多教师不敢“理直气壮”地指导朗读,造成了学生的齐读“拿腔拿调”“拖沓刺耳”“有口无心”。每当早读时分路过教室,我的心里便憋得慌。新课标指出,朗读作为阅读教学中的“本”,究竟该怎样做到以读为本,在继承传统与顺应新理念中求得平衡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应发挥有效的朗读“导引”与“示范”作用,“光明磊落”地在学生个性解读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提升式的培养。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角色朗读、根据提示语进行朗读……

角色式朗读指导就如别林斯基所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言、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经常启发学生:“你要通过诵读把内心的感受传染给别人,这样的读才有价值。”以此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角色朗读是学生最喜欢的朗读方式。读时,叙述部分可由老师导读,也可单独采用对话式练习。在教学《去年的树》时,分角色朗读小鸟和大树、门先生、树根和火柴的对话,这是学生最喜欢的环节。再如《称赞》《巨人的花园》的教学都可以用到。

有的教师对加提示语朗读曾进行了大胆的常识。教师在教学《去年的树》研读对话,训练朗读这个环节时,可先让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学生自然就找到了小鸟寻找大树时的三组对话,然后指名三个学生交流(媒体出示三组对话)让学生在小组里面分角色合作朗读这三组对话,汇报点评。而后让学生通过加提示语的方法练习朗读。如,《去年的树》中:“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你听。”(出示课件加提示语)熟读对话后,鼓励学生表演,师适时进行角色采访。这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小鸟和大树之间的那份真情,这种演绎朗读和情境表演等手段,利于学生体验小鸟当时的心情,实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零距离接触。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文本的特点,采取多种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朗读的质量,让课堂上回荡着琅琅的书声。

黄河的傍晚 篇8

精彩段落:这是一个叫兵沟的地方。

据说,秦朝蒙恬大将军曾在这里运筹帷幄,让滚滚红尘遮天蔽日。然而此时,这里静悄悄的,那滚滚红尘,早已尘埃落定,沉淀进了时间的深处、历史的深处。

放眼望去,从《诗经》里走出的黄河,正缓缓地像纯洁神圣的哈达一样流向远方。黄河历经磨难,到了这里,宛如一位江南的小家碧玉,犹如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说着吴越的软语,用纤纤手指玩弄著那一方香帕,再也没有了大江东去的豪迈和粗放。河边的稻田里,碧绿碧绿的水稻,仿佛绿地毯铺在河边,让人恨不能爬上去,在上面翻几个跟头打几个滚,寻找早已丢失在远方的童年。把眼光投远一点,便可体会“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审美意境。那叫蒹葭的芦苇,已摆弄着纤纤的腰身,翘首盼着什么,几只顽皮的叫不上名字的鸟儿,立在枝头,来回快活地荡着秋千,体验享受着和平美好的生活。

再把眼光投远些,投远些,便可以看到即将入洞房的夕阳,正披着彩霞,显得更加妩媚和妖艳,让人生出无限的嫉妒。她款款地娇羞地扫视着大地上的一切,似乎在和娘家人诉说着别离的哀怨,但哀怨之中却透露着对新生活的美好向往。

(王娜/供稿)

三年级作文夏天的傍晚 篇9

夏天的傍晚有着知了在唱歌的叫声,有着青蛙妹妹的舞蹈,而且夏天是花的季节,各种各样的花朵,这儿一朵,那儿一簇,大片大片的开出无限的美丽。红的、黄的、蓝的、粉的、白的……把夏天装扮的生机勃勃;最有特色的,莫过于女孩扬起的群花。爱美的女同学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一条条漂亮的裙子,聚在一起,叽叽喳喳的炫耀自己的新裙子。百褶裙、一步裙、过膝裙、迷你裙……一朵朵裙花儿,随着女孩子蹦跳的身影幸福的绽放着。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我爱乡村的傍晚六年级作文 篇10

今天上午,一场大雨把山村的山川原野冲洗得一尘不染。

傍晚,我独自沿着被雨水淋湿的田间小路,美美的呼吸着乡村田野里清新的空气。

眺望远处,啊!乡村的傍晚多么像一幅美丽的油画:柔和的夕阳,绚丽的晚霞,一家家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奶奶说过,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我望着群山遐想:大山背后又是一方怎样的山水?怎样的人?这里虽看不到城市的车水马龙,听不到城市各种声音的喧闹,但充满神秘。

近处,是一片碧绿的稻田。一阵晚风吹来,掀起了一重重稻浪,使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绿色的海洋之中。稻田边缘是一排排丝瓜架,瓜藤上开满了一朵朵金黄的花。辛勤的小蜜蜂正“嗡嗡嗡”地一边唱歌一边采蜜。丝瓜架旁边那块西瓜地上,虽然没有蜜蜂,却有着丰收的喜悦。瞧,一个个大西瓜像一个个胖娃娃似的.,夕阳的余晖轻轻地抚摸着它们。

在我身边的草地上,则另一番景象。三五头山羊正在草地上悠闲地吃着青草,还不时抬起头来,“咩咩”地长叫几声,那低沉的叫声在田野里回响,使人听了兴奋。

销魂却永不褪色的马赛傍晚 篇11

红彤彤的太阳,慢慢地沉落到地中海岸边巍峨的山峰后面去了。碧蓝的海面上,映照着西天的彩霞。远山在灰色的雾霭里迷迷茫茫,只有那锯齿般的峰巅清晰地刻在玫瑰色的天幕上,显得更加神奇。大海中的伊夫岛,就像躲在纱幕后面的幽灵,神秘莫测。海风沿着大街小巷轻轻地拂过人们的脸颊,清凉、舒畅。

初到马赛,我对这个城市有些不屑,它看起来太不起眼了,没有经过规划的街道,人行道边的涂鸦,让人觉得整个城市都是慵懒随意而又杂乱无序的。但是马赛又是清新甜美的,高阔的蓝天、码头上的法文招贴、婴儿车中的漂亮宝贝和他们娴雅悠然的母亲,都在提醒你,这里是普罗旺斯的马赛,是包容了浓郁地中海风情和浪漫法国气质的极致之地。

我喜欢一天中的这个时刻漫步在马赛街头,走着,走着……这是一条古老的小街,铺着石板路。街道的两旁,是一些不高的、带有庭院的住宅。从婆娑的树影透出浅黄色的灯光。白天市场上嘈杂的叫卖声消失,此时安静得都能听到虫鸣的声响。

突然,从一个老式的二层楼的窗子里,传出来钢琴鸣奏。紧接着,节奏明快的歌声,随着琴声飘散开,响彻在宁静的上空。前进,前进,祖国的儿郎,那光荣的时刻已经来到……

我不由停住了脚步。这是《马赛曲》!再没有什么比在马赛街头听到《马赛曲》更令人神往的了。我知道,一七九二年夏天,这首歌当时还叫《莱茵河军队战歌》,曾感召了许多马赛人。在马赛的志愿军翻山越岭,进军巴黎,参加反封建势力的斗争中,勇士们正是着这支战歌前进的。这歌声从马赛发出,传遍法国、俄国、中国,传遍了世界。可是,我并没有随着那歌声奔向郊外,却来到了最繁华的卡纳比埃尔大街。商店里灯光明亮,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各种广告牌、霓虹灯,五光十色。我好像一下子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大街的尽头,是一个被人们称为老港的地方。二百年前,这里是世界第三大港,相当热闹、繁华。如今,没落了,清静了。红的、绿的、黄的灯光,映照在孔雀石般碧蓝的水面上,无数只白色的帆船、小汽艇静悄悄地泊在港湾里。我站在古老的码头上,望着那红的、黄,变幻莫测的灯光,仿佛又看到了它的过去。

一八一五年二月二十四日,避风堰了望塔上的守望者,望见了从士麦拿经过的里雅斯特和那不勒斯来的三桅大帆船埃及王号。了望塔上发出了讯号,并立派出了一位领港,绕过伊夫岛,在摩琴岬和里翁屿之间上了船。琪安堡的阳台上挤满了看热闹的人。在马赛,一艘船的进港始终是一件大事……

这是大仲马在《基度山伯爵》这本书开始时描写的场景。领航员通过狭窄的进口把埃及王号领到的就是我脚下的这个码头。我环顾左右,昔日繁忙、热闹的码头上,并没有欢迎远航归来的大船的人们。那些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或者散步,或者交谈,或者依偎在一起,都在尽情地享受着凉爽的夜晚所带来的宁静。这里是几千年来东方货品输入西方世界的重镇,所以马赛城弥漫着混杂的异国气息。我这才省悟马赛早已不是世界第三大港,这儿的繁忙已经被远处矗立着塔吊的新港所代替了。新港区在城市的西面,在欧洲仅次于荷兰鹿特丹港,是欧洲排名前五的港口。

但是,历史是不会被掩埋的,不用说一两个世纪以前的,即或发生在纪元前的事情,也不会被人们遗忘。港湾进口处左岸的小山上,耸立着一座用青铜雕成高大的塑像——海员英雄纪念碑。在花岗石座上,艺术家别出心裁地雕塑了一条小船,汹涌的海浪把小船掀到了浪尖上,直直地竖起。船被狂风巨浪打坏了,有一个水手落到了水里,咆哮的怒涛即将把他淹没掉。小船上,还有两个水手,一个负了重伤,躺在那里,被另一个水手紧紧地拖住。那个水手的另一只手高高地举起,像是对着远方呼叫。在暗淡的光线中,天、地以石雕后面的大海混成了一片,使我觉得那只破船,那掀起的浪花,那些危在旦夕的水手,都像是真的。我想法国浪漫派大师热里科的名作《梅杜萨之筏》。但是,那座雕像所记述的灾祸并不像那张名画所讲述的那样,发生在一八一六年的夏天,而是在公元前六世纪,整整要早二千四百年。那时,有几个希腊海员在这里遇难。等他们抛弃了小船爬上岸来,发现这里是一个充满阳光、气候宜人、景色极美的好地方。于是,他们就在这里定居下来。这就是马赛这座大城市的最早的居民。一百年以后,也就是在公元前五世纪,又有一些希腊水手,决定在这里兴建码头,从此,一个接通东西方的桥梁——马赛港就出现这里了。

从英雄纪念碑下,我向西望去,天幕上的玫瑰色早消逝,呈现出深蓝色。高大、宏伟的圣?约翰教堂的塔尖成了参差不齐的剪影,有的像十字军的头盔,有的像唐?吉词德的长矛。狭窄的航道对岸,是圣?尼古拉堡。这是一座保卫马赛港的军事要塞。在昏暗的光线中,看不清它的颜色,但是,还可以分辨出长长的炮台和浑圆的塔楼轮廓,让人们领略到古希腊建筑艺术的风貌。

马赛是一个艺术之城,而马赛人更加崇尚艺术。所以,两干多年来,这里虽然经过了无数次战争的洗劫,但它的传统文化一直延续下来。因此,当我傍晚漫步头时,不仅可以看到马赛火车站前台阶两侧的大理石雕像,从那些结构严谨,线条优美的雕像上,明显地显露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影响。可以看到耸立在卡斯特朗广场上的石雕群像,是那么生动、逼真。而隆尚宫不仅有活灵活现的石雕人物,还有栩栩如生的石雕牛羊。最使我着迷的还有那背对大海的大石雕像。虽然,这不是米开朗基罗的原作,然而,从这个体格雄健,神态坚定,气宇轩昂,体现着男性美的巨大雕像上,我看到了米开朗基罗惊人的魄力和高超的艺术才能,看到了他在大卫身上寄托的理想和希望。

我一边走,一边沉思,不知不觉来到了一座大公园的门口。许多人围在那里,有说有笑,异常亲热。我走过去,看到一对穆斯林新人正和亲友们团聚,合影照相,闪光灯不停地闪着。马赛人口比较混杂,既有来自地中海以及欧洲地区,也有来自非洲的居民。近25%的马赛人口为北非的阿尔及利亚人和突尼斯人。在马赛经常可以看这样的穆斯林传统喜事,好像是有意炫耀他们的幸福。新娘穿着一身雪白的拖地长纱裙,面容秀丽、俊美,看上去就像幸福天使,就像爱神……

傍晚,漫步在马赛街头,我不但生活在艺术的气氛里,而且也生活在现实之中。

浅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 篇12

一、教师角色的转换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在现代教育中, 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后, 教师究竟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的问题长期困扰着大家。先前的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一套传统、滞后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作为一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 更应当及时地转变观念, 以适应新的课程要求。

首先, “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及时转变角色。对过去已经形成的老一套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和行为要及时修正, 改变那种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知识教学目标上, 而忽视能力、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更要改掉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听”的注入式教学。要把课堂的主角身份还给学生, 教师起到导演的作用。可以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形成多样化课堂, 让学生自己探讨、讨论、实际操作、合作学习、交流体会、互相帮助, 使得教学气氛和谐, 学生能活泼地、愉快地进行学习, 真正实现把数学的课堂还给学生, 切实让学生多“想一想”, 多“看一看”, 多“做一做”, 多“说一说”。因此,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师要大胆地放手, 从而达到化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 还学生主体的地位, 让学生从感知中领悟到知识。充分让他们在学中玩, 在玩中学, 以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其次, 要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和谐与否和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有很大的关系, 学生往往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爱上了该教师教授的这门课程, 也往往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 而永远厌恶某门课程。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很重要的是要求有一个和谐、赏识、宽容、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教师的宽容之心, 能为学生创造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保持愉悦的良好心情, 必然有利于学习。而宽容和对学生的赏识, 更能为学生兴趣之火的燃烧添加无尽的燃料。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小学四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 而实践活动则顺应了儿童发展成长的特点。通过丰富课堂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等方式, 给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等实践操作的机会,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很自然地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 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 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让学生摆脱数学的枯燥乏味, 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如在讲授“乘法的计算”时, 如果讲授多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可以借助1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更进一步, 学生会有一种攀登高峰的感觉, 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能提高探究能力。

三、建立生动丰富的课堂

生动活泼的课堂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氛围, 让他们在玩中学、乐中学, 在不自觉中学到知识, 是最理想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 学习和老师都很愉快, 没有感到学习的辛苦和劳累。

生动活泼的课堂的建立, 要借助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集声音、文字、图像和视频于一体, 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大大弥补了自制教具的局限。尤其是在多媒体教学中, 如果在注意关注鲜艳的色彩、可爱的形象、逼真的动感、迅捷的切换等技巧, 更会大大吸引学生, 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设置猜疑

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 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在小学四年级数学中设置各种猜疑, 将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促进能力的提高。比如在课堂教学中, 故意设置猜疑环节, 让学生想、猜, 大胆发言, 没有批评, 只有鼓励, 学生们的想法会多起来, 答案也五花八门, 学生的思维活跃了, 课堂也更活跃了。经过长期的实践, 老师会发现, 通过设计各种灵活、开放性的练习, 让他们用猜想的结论去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得到巩固、深化和发展,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沉浸于猜想的成功之中。

总之, 结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数学课程的特点, 通过教师角色的转化, 营造良好的课堂, 服务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让学生爱上数学课。通过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结合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方式, 加之设置各种猜疑环节, 能很好地促进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其主体地位, 使学生从“乐学”到“要学”, 从“要学”到“会学”。

参考文献

[1]贾艳红.新课程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J].大观周刊, 2012 (15)

[2]刘新霞.浅谈游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意义及实践[J].读写算:教育导刊, 2012 (6) .

爱藏在傍晚通话中五年级作文 篇13

若母爱是一片海,我就是一只顽强拼搏的海鸥,就算遇到了电闪雷鸣,她依旧仁厚宽容;若母爱是一道光辉,我就是一只无助的小鹰,就算我的心灵濒临黑暗,也能令我看到光明大道;若母爱是一个避风港,我就是一艘迷失方向的小船,给予我温暖和鼓励,待风雨一过,我将独立,将远泊他乡。

那一天,是我第一次离开港湾,离开父母的庇佑,第一次试航。那一天爸爸妈妈出差了,一个家显得空荡荡的,迎我而来的是无尽的空虚和寂寞。天有星星陪伴着;花有草衬托着。唯有我…孤身一人。我害怕,害怕这个空洞的`家,我恐惧,恐惧这个即将来临的漆黑长夜,我恐慌,恐慌一个人的冷清。我想入非非,担心小偷大驾光临,唯恐有鬼前来拜访,惧怕有所不速之客。“叮铃铃”一段铃声划过我的耳际,这声音在这寂静的家中格外悦耳,动听。它犹如一根绣花针,刺破了我的幻境,我如梦初醒,忙接起电话:“小璐,还好吗?想不想妈妈? 最近累不累?在学校还好不?”妈妈的声音在我耳边萦绕,待我把问题一一作答后,妈妈听出了我的不开心,接着说,“小璐,别不开心了,妈妈知道你是最棒的!你可以自己一个人坐公交车上兴趣班,凡事都有第一次,妈妈相信这次你一定也可以的,是吗?”顿时,一股力量冲进了我的心田,“放心吧妈妈,我行的!”“宝贝,如果睡不着的话,可以找本自己喜欢的看,妈妈明天就回来了,祝您做个美梦,拜拜!”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我好感动,感动妈妈在百忙之中还时时想着我。那一晚,我怀着一种温暖睡着了。在梦中,妈妈给我带来了很多很多礼物。

傍晚作文 篇14

天空的色彩真美妙啊!阳光把天边的云朵染成了一片血红色,给天空换了一套新潮的服装。云霞的模样变幻不定,有时像鸟儿,有时像青蛙,有时像小牛儿,好美,好栩栩如生啊!天空的云朵也姿态万千,绚丽多采!我看了好一会儿,才猛地看了清楚:西边的那一座座青山,连绵起伏,太美了,我真的沉醉在黑夜与白昼————太阳与月亮换班的那一瞬间了。

“啾啾,啾啾”

一阵鸟叫声叫醒了我,我转头一看,没有鸟妈妈,只有四只小小的燕子,突然从电线杆上飞了起来,迅速地飞到一棵大树上,不停地啄着巢——可能在吃虫子。

“三个调皮的孩子,回家吃饭了。”

“你们几个,快回家,饭菜都要凉了。”

几声鸟叫声就好像闹钟,一叫起来,大人的声音就响起来,一声接着一声。“呵呵。”几个顽童开心地笑着,它们一边笑一边跑回家,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呀!

一会儿,太阳落山了,院子里渐渐地暗了下来,星星因为显现出来了,调皮地冲着人们眨眼睛,月亮也悄悄地出现在空中,像刚从银河中沐浴过似的,一尘不染。

傍晚四年级作文 篇15

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认为:学习是相遇与对话, 是与客观世界对话 (文化性实践) 、与他人对话 (社会性实践) 、与自我对话 (反思性实践) 的三位一体的活动。这也是本课设计的理念, 学生在练习与思考中与客观世界对话 (不断思考问题) , 破解疑惑, 提高自身水平。

在与同伴的合作学习中与他人对话, 定位自身在合作中的位置, 在小组中接受他人的帮助, 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 或帮助他人实现整体的提高, 以及在小组的练习、在比赛中检验和比对, 实现与自我对话, 反思自身的问题与缺陷, 寻找解决的办法。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强, 肌肉力量和协调灵敏性也较强, 他们活泼好动, 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 对有一定难度的运动项目有较强的挑战欲望, 但面对单调的练习内容, 注意力差。因此, 在学练过程中, 他们一会儿扮演器材的角色, 一会儿又变成练习者, 并进行分组轮换练习, 每名学生在每1个时间段都有自己的练习任务, 不论是跨越障碍, 还是搭建障碍, 他们始终处于学习的进程中, 身心高度参与, 体现了真正的互相配合, 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与运动负荷。

三、教材分析

障碍跑是在快速跑中运用跑过、跳过、跨过、绕过、爬过、钻过等合理的方式、方法越过多种障碍的运动项目。

通过练习, 不仅能够发展学生身体的各方面素质, 还能培养学生不断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坚强意志, 树立自信心, 通过合作与交流, 还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教学流程

游戏:找伙伴 (确定造型1、造型2、造型3动作) →学习障碍跑:跨过障碍 (学习造型1动作, 学习造型2动作, 学习造型3动作) →学练模式:体验、发现、练习、对比、突破、定位→组合练习:障碍跑接力放松练习 (韧带拉伸) →总结点评。

试教感受:

创设真情境追求真实效

一、亮点

1.重实践、重合作、重反思。本次课充分体现了指导思想中的3个对话, 对话所体现的就是实践, 通过跨越障碍的活动实现文化性实践, 通过合作实现社会性实践, 通过自我选择一定难度的障碍实现反思性实践, 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教学过程重点突出, 层次分明, 梯度性强。教学自始至终紧紧围绕着跨越障碍进行, 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首先在准备部分的“找伙伴”游戏中, 找好了整节课的合作伙伴, 各种造型又为本次课的练习作好了辅垫。其次再通过跨越一定高度与宽度的障碍, 使学生明白跨与跳的区别, 最后通过障碍跑拉力, 使已学的动作在实践中得到运用。

二、问题思考

1.学习的实效性。本节课的练习密度为45%左右, 但学生真正跨越障碍41次, 模仿跨越14次, 为什么跨越的次数不多呢?主要是由以下方面决定的, 首先看似练习密度不低, 但准备部分占了一半, 基本部分的练习密度只有20.8%;其次, 学生练习的时间虽接近19.5% (见下页表) , 但没有进行主要技术的学习, 而是在持棒做障碍。

如果将棒改为小体操垫, 通过横放 (宽度) 、竖放 (高度) , 将持棒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 那本次课跨越障碍的次数将明显增加, 学生练习的时间将达到25min左右, 练习密度达到60%左右。

2.合作的真效性。《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但合作不是简单的2名学生或者多名学生一起练习, 毛振明认为:“合作学习是2名学生以上的人群有意识地、善心善意地、为了能帮助对方而形成的交互学习行为, 这种合作学习的本意不是索取、不是被要求、不是无奈, 而是一种发自善意地互相帮助。”合作也有许多层次, 我们培养的是“给予别人方便和力量的合作”, 以及“只要有人需要帮助, 我就会伸出援手”的合作态度、精神与习惯。为此, 我们需要寻找具有深度的合作真情境, 真正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自发的给予他人帮助的行为习惯, 使合作成为一种常态。

3.组织的简便性。本次课实施后最大的感觉就是组织比较繁琐, 学生对棒的高低、宽度、稳定性比较难把握, 执教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和纠正学生持棒时出现的问题, 还有许多学生不明确如何持棒, 尤其是在最后一个游戏中。课中往往出现教师花很多时间讲解练习方法, 学生练习的时间却没有得到保证的现象。如果将棒改为小的体操垫将使组织更便捷, 安全隐患也大大降低。

4.安全的有效性。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只看到一句“注意安全, 交替练习”的提醒, 显得比较单调与空洞。

本次课的练习过程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 如, 当学生在练习跨越时, 辅助学生随意地调整棒的高度 (课中就有学生出现) , 就会出现安全隐患。因此, 在教学设计中, 必须注明安全的具体措施, 如:拿棒的学生不能随意提高或降低棒的高度, 不能随意扩大棒的宽度, 不能随意移动棒的位置等, 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安全, 又保护了教师自己的切身利益。

以上只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施后的一些不成熟的观点, 有许多地方还没有真正理解王老师的设计意图, 有不当之处多多包涵。

“学体”名师团队专家库成员 曹强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点评:关注教法的多样性, 注重练习的趣味性

认真研读课时计划, 感受到王老师对体育教育教学理念理解的认识较深, 在教学设计中, 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较准确, 在教法上更具灵活性, 在学习体验上注重趣味性。

1.教学内容的递进性, 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在设计中, 可以明显感受到王老师在围绕跨越障碍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所呈现的智慧。其设计不是直入主题, 让学生直接认识障碍后再进行练习, 而是在循序渐进中通过小组合作, 一步步发现和攻克动作1、动作2、动作3的教学重点。最后在学生掌握越过一定高度和宽度的障碍后, 以游戏的形式, 进行障碍 (跑过、跳过、跨过、绕过、爬过、钻过等合理的方式、方法越过多种障碍) 接力比赛。教学内容的递进性, 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注意力时刻被教师握在手中, 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被教师不断提高的教学难度和所带来的挑战所激发。教师驾驭课堂则变得游刃有余, 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

2.教法的多样性,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王老师在关注“教”的同时, 更关注到学生的“学”。小组合作中的探究和思考需要学生运用智慧去不断克服障碍的高度和难度;小组展示和比赛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师生间的评价则需要学生有不断观察、发现和归纳的能力。本课的教法不是生硬的, 而是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下, 有利于学生学习和体验越过障碍的动作, 掌握动作的方法和技巧等, 对增强学生的体能,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方面都是有益的。

3.学习的趣味性, 确保课堂得以生成。本课可以从多个视角下发现趣味性的存在:一是学生在学习、体验、合作、比赛的过程中会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挑战和内心的快乐;二是以学生和纸棒不断组合搭建成的障碍, 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得运动体验和合作时积极的情感体验, 促使学生更深入地进行学习;三是不断提高和变化的纸棒高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一旦学生自己战胜了自己, 学习快乐的源泉则会源源不断, 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动机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 本节课王老师将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习目标引领教学内容, 通过学生自主选择不同高度的“横杆”和不同障碍难度的接力跑中, 都可以让学习目标可操作和可观测。

从本课的设计流程来看, 本设计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从本教案中可以看到学生利用小体操垫进行落地时缓冲, 在大多数练习中, 体操垫是作为一个标志物 (起跳点或“横杆”) 出现的, 而不是作为保护设施用于教学。在实际教学中, 这样的器材摆放不仅起不到保护的作用, 反而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二是本课主要是下肢练习, 学生在长时间、高密度的练习下, 疲惫感较明显, 如果能在障碍跑接力中进行一些改变, 可能更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保证学习过程的安全性;三是本课教与学的方法不明, 活动占据了主体, 王老师在教法的引领上缺乏具体的方法, 感觉稍有遗憾。

以上是本人根据王老师的课时计划而发表的个人见解, 难免有浅薄之处, 请王老师及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点评人:“学体”名师团队领衔专家申克才

上一篇:设计合作意向书下一篇:开学典礼散学典礼主持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