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译文及鉴赏(精选2篇)
漳州、汀洲:今属福建。
封州、连州:今属广东。
刺史: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
接:连接。一说,目接,看到
大荒:旷远的广野。
惊风:急风;狂风。
乱飐(zhǎn):吹动。
芙蓉:指荷花。
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重遮:层层遮住。
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江:指柳江。
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文:通“纹”,用作动词。
犹自:仍然是。
音书:音信。
(唐)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柳宗元是散文大家,并不以诗著名,在大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存诗较少的一个,但在诗作方面也有传世之作。他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一个代表当时流派的杰出诗才。其抒情诗善于运用清新俊爽的文筆,委婉深曲地抒写出自己的心情。
基于其出身经历和对当时黑暗腐败政治的认识,柳宗元抱着儒家的“入世”态度,积极参加了当时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触及宦官、豪族、旧官僚的利益而遭到极力反对,这次史称“永贞革新”的改革仅进行半年便失败了。参与者纷纷被贬,作为其重要成员,柳宗元更是被一贬再贬:先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市)司马。十年后,即元和十年(815)正月,柳宗元与刘禹锡等被召回京,在三月又改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刺史,比永州距京城更远,更为落后荒凉,这次一同被贬的还有:韩泰为漳州(今福建漳浦县)刺史,韩晔为汀州(今福建长汀县)刺史,陈谏为封州(今广东封开市)刺史,刘禹锡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刺史。他们四人就是这首诗题目中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饱受打击,屡次遭贬,前途未卜,其心情自然是非常苦闷的,这首诗写于元和十年(815)夏天柳宗元到达柳州任刺史之后不久,登柳州城楼怀念同遭贬谪的友人,寄赠给韩泰、韩晔、陈谏和刘禹锡这首诗,这是其抒情诗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两句“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第一句写诗人满怀苦闷登上城楼远眺,看到苍茫大地一片荒凉,正是其被贬地景色的真实写照。当时的柳州是什么情形呢?用柳诗的话说自然环境是“炎烟六月咽口鼻,胸鸣肩举不可逃”,“阴森野葛交蔽日,悬蛇结虺如蒲葡”;治安环境是“到官数宿贼满野,缚壮杀老啼且号”。第二句写诗人的愁思正如大海一样茫茫无边,是写情。这里的情与景并不是孤立的,眼前的“大荒”正是“愁思”中所感受到的,而诗人之所以起“愁思”也是因为这眼前的“大荒”之地。
颔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是写眼前风雨之景,水中芙蓉、墙上薜荔在狂风急雨中摇摆挣扎、起伏不定,是写景,但又暗喻了作者饱受打击、处境险恶的状况。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客观事物融入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纪昀评这一联的特点是“赋中之比,不露痕迹”。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这是本诗的点睛之笔,也是本诗的灵魂之所在。远处的山岭和树木阻断了诗人眺望的目光,诗人要望什么呢?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写道:“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在这里李白化用了陆贾《新论·慎微篇》中的“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的说法,用来比喻奸佞当道,壮志不得施展的心情。柳宗元踌躇满志积极参与政治革新,欲强国富民,却招来接二连三的打击,也应该有同样的心情。故园千里,长安不见,抱负难施,返都无望,同道四散,所有这些让诗人愁肠百结,正如眼前的柳江曲折回旋。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一联照应题目,是寄友之作。“百越”是当时五岭以南少数民族的泛称,点明了他们贬地的偏远,寄封书信都十分困难,更增加了诗人的悲愁,也是写情。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讯,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便是互通音讯,也十分困难。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先用“共来百越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中国古代诗词讲究意境,以意境为上,而意境的表现特征是情景交融,有意境自成高格。意是主观的思想和感情,境是客观的生活和景物。艺术作品中,意和境水乳交融,就构成意境。在诗歌的意境之中,形象是基础。一是因为形象是立体的、亲切可感的,容易调动读者的感觉器官,使之参与审美活动。二是因为情感是抽象的,形象才是具体的,没有形象,情感就不能得到充分艺术的表达。形象就是景,写景的语言叫景语,景语打上了主观感情的烙印,又成为情语。同是江边寒秋景色,在毛泽东的笔下,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秀色可人;而在白居易的笔下,却是“枫叶荻花秋瑟瑟”,寒气袭人。为什么一个欲“主沉浮”,乐观旷达?一个被贬江州,心灰意冷?主观情绪大不一样。意境中的景语浸润了诗人的情感,诚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把内心的思想感情和所描写的客观景物完美地融合起来便形成了意境,是情与景的交融。在诗歌的意境中,诗人写景是为了抒情,既是化景物为情思,也是化情思为景物。古诗词中情与景的组合方式有五种:一是先景后情,触景生情;二是先情后景,缘情布景;三是情景参半,分列昭然;四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五是隐景略物,直抒情怀。这首诗写作特点正是由景到情,由情入景,写景与抒情环环相扣,做到了“景中生情,情中含景”,并成为我国古代抒情诗中的名篇,也是柳诗中的典范之作。
(杜中伟山东省滕州市姜屯中学277521)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译文及鉴赏】推荐阅读:
渔翁 柳宗元译文06-19
柳宗元《重别梦得》诗歌鉴赏06-06
柳宗元梓人传原文及赏析06-25
黔之驴柳宗元原文赏析及翻译12-15
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原文翻译及赏析11-19
美丽柳州10-06
柳州龙潭公园10-28
柳州螺蛳粉的作文07-02
柳州行之实习报告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