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美丽人生(通用12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青年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感恩,成就辉煌,成就美丽。
感恩这个温馨的词汇,正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暖暖地写关上。因为感恩,我们站在里,感谢领导的信任,朋友的支持,感谢企业给予的机会,因为感恩,我们想聚在一起,心与心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沟通,使人们更深刻读懂了感恩。蓝天感谢白云,大地感谢阳光。感恩是一种态度,感恩是一种美丽,感恩是一种情怀。凝结感恩情怀,才能成就事业和生命的高度;凝结感恩情怀,百大人播种感动,收获希望,描绘了灿烂与辉煌;铸造了百大永远是莱州人民百大的永恒。
蝉联六届山东省消费者满意单位,荣登烟台市零售企业五强榜,山东省商业百强企业,今天的莱州百大成为一颗璀灿的商界明珠,如日中天,熠熠生辉。正拔地而起,高耸云天的准五星级百都国际大酒店,又成为莱州人民新的骄傲和自豪。
莱州百大这个温馨的名字,叫响了莱州大地,月季之乡,感恩情怀,使百大和莱州人民血脉相连;感恩情怀,使百大和莱州人民息息相通。从79年开业,莱州百大已和莱州人民
携手走过了二十九个春秋,从老字号国有企业到股份制大集团,莱州百大实现了新的跨越,新的发展,百大超级市场、百大艺苑连锁、百大夏邱购物广场,百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百都国际大酒店,每一座拔地而起的商厦,每一个优雅舒适的环境,都映衬着莱州人民的笑脸,莱州人的快乐,像五月的月季,缤纷绚丽,像五月的月季,芳香迷人。这样的美丽,这样的温馨,都源于百大人真诚的感恩,源于百大人真诚的情怀。
感恩是山,感恩似水,感恩百姓,服务百姓,用感恩情怀,编织百大的感动服务,宾至如归,百问不厌,迎来送往,热情相待,举国同庆的国庆节,团圆美满的仲秋节、喜庆详和的春节,这本是千家万户人团圆的日子,而莱州百大却是春潮涌动,春意盎然。莱州人的大家园,莱州人的大家庭,因为感恩而感动,因为感动而温馨,舍弃了家人的团聚,百大人用真诚的感恩,热情的服务,把衣、食、住、行日常所需,这些枯燥忙碌的采购变成了幸福的相聚,您在这里,在莱州百大,收获了沉甸甸的爱,沉甸甸的祝福。
花开花落,四季流转,每一天当您步入百大,当您走进百大,我们的百大护卫队以挺拔的身躯,真诚的微笑欢迎您!不一样的年龄,不一样的相貌,不一样的声音,但却有着同样的感恩心灵。感恩消费者,您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感恩顾客,您是我们的上帝,每天,日出日落,每天普普通通,每天抛洒汗水,挥舞着坚实的手臂,指挥着来往的车辆,看护着每一位在百大购物的消费者的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这就是平凡的感动,这就是平凡的生活,正是这平凡的孕育了感动,正是这感动谱写了永恒!
一封封感谢信,如雪片飞来,一面面锦旗把心意表达。拾金不昧,扶老助残,见义勇为,消费者感动的诉说着一个个美丽的的故事,描绘着一张强温馨的画卷,当顾客热泪盈眶接过失而复得的五千元现金,当八十多岁的老大娘看着百大员工亲自送到家门口的新鲜牛奶,当百大集团总经理孙春生带领青年突击队奔赴郭家店凤凰寨村挥舞镰刀帮助老乡收割小麦,当大年初一的早晨,第一位进店的顾客接过百大集团送出的红包,接过春节的福;当机警的百大护卫队按住正在行窃的小偷的手;当百大看车员把车钥匙交到忘记锁车的顾客手中;每一份感动都在洋溢,每一份感动在升华。因为爱而爱,因为感动而感动,感动生活,感动社会,平凡的距离,用爱谱写了现代美丽的神话。
正这个明媚的春天,正在这个温暖的春天,一千六百名百大员工齐聚百大广场,感恩的心响彻大地,感恩的心荡气回肠!人们默默地站着,静静地聆听着,一首感恩的心是百大人真实的情怀,也是连结百大与消费者的美好情结。5月12日下午,四川震动了,全国震动了,百大人也震动了,灾情牵动着每一位百大人的心,他们默默祈祷,默默
祝福,祝福灾区人民重建家园,他们把牵挂落实在本职工作中,用感动的服务赢来了更感人的微笑,他们把祝福凝结在一件件棉衣、一床床棉被,众志成城,上下连动,他们要把百大人的关家送给灾区人民。
【创业案例】
田鑫辉, 是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创业的典范。他于2005年创办安吉县远见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 担任公司总执行, 同时任安吉县山川乡团委副书记。曾获安吉县乡镇优秀青年称号。
源于对计算机专业的情有独钟, 田鑫辉放弃了在安吉县环境监测中心的安稳工作, 创办了电脑商行——安吉县远见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
创业之初, 由于对经商一窍不通, 对电脑也仅限硬件基础知识的了解。于是, 田鑫辉首先开始了专业知识的弥补。每天废寝忘食, 不断深入学习先进的电脑网络技术知识、经济管理学、社交、公共关系等内容, 在公司宣传和门店软硬件建设中筹集资金, 由于年轻缺乏社会阅历, 很多事情上面都到处碰壁。但是他却从没放弃过,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 他始终遵循一条公式:任何事情如果你去做会有50%的希望, 如果你不去尝试就是0%的希望。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多后, 公司收益颇丰, 客户从当初的5家直升到30多家。2007年, 为了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 他决定对商行实施公司制管理, 并于4月份完成工商登记与注册, 开始更大的创业计划。由于公司在当地的影响力, 吸引了很多优秀青年到公司工作, 现企业有20多人, 所有的员工都是80后的大中专毕业生。公司一直有个目标, 要做安吉乃至湖州市最优秀的80后创业团队。
案例点评:
有一天,他来到家附近的天鹅饲养厂。河边散落着一片片洁白的羽毛,此时正是天鹅换羽期,每到换羽期,在河边嬉戏的天鹅都会脱落下许多羽毛。他小心翼翼地捡起来凝视着,这么漂亮的羽毛就这样零落在泥水里,多么可惜呀。
他把几片羽毛放在掌心里,洁白的羽毛有着一种灵动的美。他突然间想起,有一年曾在新西兰,看到那里的毛利人,用羽毛来制作艺术品,但那种艺术品很粗糙,就是把几根羽毛用一种胶,粘贴成各种动物形状来出售,毫无美感而言。但却激起了他的灵感,如果在这些羽毛上画出漂亮的图案,那么这些羽毛不再是随意丢弃在河边的废物,而将成为人们欣赏的艺术品。
他马上沿着河边,把那些散落的羽毛,一根根地捡起来,宝贝似地捧回家里。此前的他从来没有拿过画笔,一切都将从头学起。他把这些脏兮兮的羽毛清洗干净,用镊子将一片片羽毛拉直展开,然后在上面作画。这是一项缓慢而艰辛的工作,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重新开始。他几乎足不出户,潜心研究创作,整整四年时间,他的羽毛畫终于成功问世。
艺术之美来源于发现和创造,谁能想象得出如此轻薄的羽毛上竟能绘画,而他不仅给这些轻盈的羽毛,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变成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作品,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色彩斑斓。他就是英国的艺术家伊恩?达维。
如今,达维的每幅“天鹅羽毛画”要卖到700英镑的高价,不仅成为威尔士现代艺术博物馆中的展品,还荣幸地成为格格斯特郡自然艺术博物馆的常驻艺术家。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我们要用心去品味生活,发掘生活中的美并给予创造,那么小小的羽毛,也能成就美丽的人生。
时间悄然飞逝,高一阶段就这样过去了,无论是乐观还是悲伤或遗憾,都注定标记在我们的人生轨迹上。回味我们彼此之间的生活中喜怒哀乐,回味我们彼此之间的学习上刻苦求真,回味我们彼此之间的情感上师生之爱。
在夏日的梧桐树荫下有我们赶往学校路上青春的身影,在熟悉的教室中有我们爽朗的读书声。那已经过去了的日子,仍旧伴随着欢乐、笑声、伤感萦绕在你我的心绪中,老师们语重心长的教导使你我在不知不觉中长大成人,最不能忘怀的是父母那近乎平淡的日日呵护的言语。
经过一次次考试的磨练我们成长了。我们即将告别高一,我们的人生历程即将迎来新的序曲。那有些青涩的高一生涯,终会在我们人生道路上成为不能忘怀的一幕。不要讲自己曾有多么辛苦,不要讲自己曾有多少付出。我们不能再用旧的观念去理解和思考,我们不会再沉浸于昔日的成绩,也不会再悔恨以往的惆怅。所有这一切成就了我们的往日岁月。
高中三年,年年是关键,年年不一般。高一只是我们迈向理想的起点,高二正是我们筑起信念的基石。
我们即将进入高二,我们应该用新思维去面对新的学年,我们将继续鼓起青春斗志去刻苦学习,去创造属于我们的辉煌未来。现在我们已经做好准备,让我们用青春的激情去营造我们的高二生活吧!
乐观、积极、勇于向上的`心态永远属于我们,日渐成熟的我们在高二一定会获得学业知识与人生见识双丰收。老师在关注着我们,家长在关注着我们,我们对新的学年充满信心,高二必将对我们产生深远影响。
在新的学年里,我们将继续紧跟老师的步伐,认真遵照老师的教诲,坚定信念努力学习。是龙就要腾云驾雾,是鹰就要翱翔苍穹,让我们去征服那理想的天空,去培养那驾驭理想的翅膀吧!
新学年,新目标,新希望。
如果雏鹰没有经历那悬崖上的磨练,怎会翱翔于天际?如果花蕾没有经历风吹雨打,怎会迎来明媚的春天?如果蝴蝶不经历破茧而出的苦难,怎会飞翔在花间?如果人不经历磨难,怎会创造辉煌的人生?
世间万物都会经历磨难。磨难就像水流,冲走了无用的泥,留下的是点点的金。磨难又像海浪,只有敢于挑战他的帆才会见到明媚的光。
看那硝烟弥漫的吴越之争。夫差率领吴军将士击败了越国,而越王勾践却没有以身殉国,而是甘愿到吴国忍辱负重的过起了奴隶般的生活:夫差上车,他是台阶;夫差生病,他亲尝夫差的粪便。别人眼中的他是寄人篱下、苟且偷生,殊不知他的心灵正遭受无比的磨难。终于“苦心人,天不负”,他回到了越国,最终用他的“三千越甲”吞了吴。他经受住了卧薪尝胆的磨难,换来了辉煌的人生。
看那记载着中国乒乓球辉煌的人—邓亚萍。人们或许只注意它的成功,却淡忘了她的磨难。邓亚萍小时候一度被体校拒收,只是因为她的个子不适合乒乓球项目。但最终她凭着父亲教练的身份进入了体校。当她十三岁击败了当时的女子世界冠军后,却被召进了国家二队—要知道,按惯例她是要进国家队的。直到之后五次全国尖子选手比赛的五冠一亚的优异成绩后,她才进入了国家队,并进一步创造了辉煌。她像一道彩虹,风雨过后,照亮了中国体坛,也照亮了自己的人生。
再看中国近代的解放之路,共产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十年内战,面对国民党的压迫,红军多次反围剿成功,才保留了主力。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又面对鬼子的攻击和国民党制造的摩擦,力量受到严重削弱。但正是这些磨难造就了如今百折不挠、造福人民的共产党,书写新中国的辉煌篇章!
人的一生必须直面磨难,才能不被历史大潮淹没;只有不断接受磨难的打磨,才会脱颖而出。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世上没有人不经历磨难就成功的。,因为人的能力只有在磨难后才会显现出来。是金子还是泥沙,就看你是否经历足够的淘漉。如果司马迁受腐刑后,就不肯接受生活中的磨难,哪会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哪会有太史公的美誉?诗人又有谁会晓得司马迁?如果韩信受尽胯下之辱后一蹶不振,他最多也不过是历史的过往烟云,哪会有大汉天下?哪会有“战必胜,攻必取”的威名?如果乔布斯在创业初面对市场的不景气退缩了,哪会有今天的苹果公司?哪会有如此方便的智能手机?哪会有死后如此大的影响?
卡莱尔曾写到:“停止奋斗,生命也就停止了。”诚如斯言,当我们停止奋斗的时候,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人生没有停靠站,现实永远都是出发点。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用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来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
奋斗,平凡的两个字背后是一种永不屈服的精神,一种坚持不懈的韧劲,一种一往无前的姿态。当意志倒下的时候,生命也就停止了。我们只有努力奋斗,才能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昏暗的烛火不停的跳动,摄下司马迁奋笔疾书的身影。深牢大狱关的住他的人,却永远无法关住他那颗放飞的心灵。执着铁笔,蘸满血泪交织的墨汁,铁索碰撞着发出清脆的响声。锁链冷得彻骨,却冻不住那满腔热血!字字珠玑,穿越河山,穿越时空,激荡在历史长河之中,奏出绚丽华章。一卷檄文,铿锵有力,同日月争辉隽永天地!人生只有拼出来的辉煌,没有等出来的精彩。在你没有亲身试过之前,你不能说“不可能”;在你没有努力奋斗之前,你不能谈“无力感”。没有努力过,你就不会知道自己的极限;没有奋斗过,你就看不到自己未来宏伟的蓝图。
紧扼住命运的喉咙,去追寻音乐的天堂。或许是因为天赋异禀遭到上帝嫉妒,贝多芬在创作出自己的第一首交响乐作品后,听力就开始逐渐衰弱。但他依旧坚持创作,从未停止过对梦想的追求。他与音乐为友,在完全耳聋后依旧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创作出一首首经典之作。正如他自己所说,“划分天才和勤勉的界限永远无法确定。”贝多芬正是用这种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成为了命运的主宰、灵魂的舵手,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
马克思写到:“后悔过去,不如奋斗将来。”人生途中,有些东西无法逃避,有些东西难以更改,有些东西难以磨灭……与其被动承受,不如勇敢面对;与其软弱畏惧,不如勇敢奋斗。要相信“冬雪终会悄悄融化,春雷定将滚滚而来!”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用自己的“行”来引导学生的“知”,学生“知”了就会去行动;而学生的“知”正是教育工作者“行”的源泉和动力,要把这些动力具体落实到“行”中。“知行教育”其实也是“行知教育”,两者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知”来源于“行”,而“行”的基础却又是“知”。知行,即把自己的所知转化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在实践中真正贯彻“知行”教育呢?如何有效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知行”实践能力呢?这应该是每位教师细细思索之事。
一、知为行之始
课程改革不仅倡导学生要主动学习、乐于参与、积极实践,更倡导教师终身学习,尤其扮演好“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新课程提出,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而且是“一汪活水”。“活水”,即是“知”的积累,是丰富教师自身的知识、涵养。
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内涵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内涵就不能停止学习,必须要阅读更多的书籍,善于用理性思维去思考人和事。教师可阅读各类书籍使自己的知识积累达到较高层次。一是专业书籍。小学语文教师可阅读的专业书籍有:《诗境浅说》《语用学与语文教学》《语文常谈》等;小学数学教师可阅读的专业书籍有:《学与教的心理学》《数:科学的语言》《问题解决与数学教育》等。二是,管理类书籍。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也需要懂得如何进行班级管理,可以阅读关于班级管理类的书籍,如《爱弥尔》等。三是,其他有关教育类的书籍。除以上书籍外,教师为丰富自身知识,还可以阅读如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作品等等。
二、拉进与学生的距离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教师的每一个表情、动作、言语、装扮,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极强,所以,教师必须要求自己做任何事、说任何话都要更加慎重。教育教学工作是一种师生间的人际交往,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贴近学生,学生的模仿才有效,因此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层面来说,正如马尔库沙所说:“……使孩子只模仿好习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不让他们有选择的机会,您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注意,使孩子在模仿您的行为、姿态、待人接物的方式等等时,只能受到正面的影响。”只有走近学生,缩小与他们之间的距离,与他们心与心的相交,这样,不仅加深彼此的了解,而且课堂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对儿童的了解,就没有学校,就没有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师和教师集体。”
三、行乃知之成
只有落实到具体行动的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教师讲解得再多,学生知道得再多,只要不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就不算是教育的成功。
知行教育的足迹渗透着爱的教育,知行教育的足迹渗透着言的教育,知行教育的足迹更渗透着行的教育!让言、行与爱,相互交融,成为师生间和谐的桥梁!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想法,师生应该一起去找找资料,或者和他们一起讨论,也不可谓是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从这些细微的行动中,让学生学到比书本知识更深厚的知识。不仅教授给学生学好知识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种下一颗爱国、爱校、爱家、爱生活的种子。
多年来,起草《人民日报》社论和重要文章近百篇,发表了400多万字的各种言论作品和约50多万字的业务论文,先后五次获中国新闻特别奖和一等奖。与人合作的论文获“五个一工程奖”,还有近百篇文章获各种奖项。
与米博华老师交往,你会觉得特别放得开。他热情坦诚,亲切谦逊。他说自己特别喜欢与年轻人交往,喜欢走进大学校园的感觉。只是现在年龄有点大了,又当了领导,年轻人往往对他敬而远之了,多了一些尊重与恭敬,少了几许自然与随意。但当我与米博华老师联系,并要求采访他时,他的温和与热情深深感动了我;采访完他时,他的气度与风骨深深感染了我,也时刻激励着我。在这个充满喜气与祥和的年代,每个人都向往播种时节的春天。但,处于收获时节的米博华的精彩人生或许能给这个“春天”留下更深刻的注解……
一、从工人到新闻记者
1970年,从天津一中毕业的米博华被分到天津重型电机厂、河北电机厂当工人。5年后,被调到石家庄地区革委会当干部,1977年又被调入共青团河北省委。
1978年,《中国青年报》复刊,他被派往北京中青报总部学习,但却是以通讯干事的身份。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写了第一篇言论,谈日本电影《望乡》。“那时年轻,敢写,2000多字,写好了,直接贴到报社评报栏里。社长佘世光看了,说,好!改了改,就在报上发表了。”
随后,由于成绩突出,便被《中国青年报》留用,先后担任记者、编辑。1983年,调入该报评论部,从此开始了漫长的职业评论生涯。
在《中国青年报》的11年,是米博华尝试着写言论练基本功的阶段。在谈到那段经历时,他说:“《中国青年报》给了我一片土壤,让我破土而出,一直走到今天,成为一个专业新闻评论工作者。”
1989年,他被调入《人民日报》评论部任副主任、主任,现任分管评论部等部门的副总编辑。
对于两份报纸的评论岗位,米博华最深刻的感觉就是:一个是青年阶段,一个是成年阶段。 “作为成年人,必须承担更大的政治和社会责任,需要更加清醒、成熟和稳健。由于《人民日报》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在这里是为党工作、为国家工作,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撰稿者。”他的评论写作与从前有了很大不同……
24年的新闻评论生涯,就这样成就了米博华的精彩人生。
“现在社会节奏加快了,人们整天工作生活忙啊忙,青年人一定要规划好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干新闻的黄金时段不算长。从大学毕业到干出一点名堂,也就十五六年左右的时间,这个时期把握得好咬咬牙就上去了,这应当说是人生的冲刺阶段。
米博华的事业也就如他的评论一样把握得非常稳健:由工厂至共青团河北省委,再到调入《中国青年报》,最后主持《人民日报》评论部;写作由杂文开始,然后涉足新闻评论,到撰写《人民日报》社论和重要文章。所有这些,很像一篇小切口大布局的新闻评论。
米博华说,“一篇好的社论,需要非常深厚的功底,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的积累才能够顶上去。”何止是作文,他的做人又何尝不是这样。
二、党报选择了我是我的幸运
米博华认为,新闻评论是对时事政策的解读,对方针政策的阐述,对社会现象的评说,对人生道路的探寻。
作为新闻的一个体裁,评论的功能到底是什么呢?米博华认为,新闻消息是告诉人们发生什么,评论则是告诉人们为什么发生这样的事情,它意味着什么。一般来说,报道是客观的,评论则是评论人对客观事件的看法。
在米博华看来,时评和新闻评论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略微的差别就在于时评是对某一新闻事件发表意见,要有适当的新闻由头。
谈到当前评论的不足时,米博华直言:评论的影响力还可以更大,感染力还可以更强,形式还可以更生动、活泼……
虽然米博华对评论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但他却谦逊地说:“我喜欢评论,但不是任何事都可以作出选择,党报选择了我是我的幸运。”
《人民日报》的评论,是随着国家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如果把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报》社论排开来一看,国家的发展轨迹非常清晰。他说,“在国家平稳发展时期,你可能看不出它的重要,但一旦到了关键时刻,《人民日报》的社论的作用和影响是别的报纸所不能比拟的。”
谈到《人民日报》社论,米博华认为,从为读者服务的角度看,我们的社论确实应该写得更活泼、更好看一些。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党的宣传工作的实效性。他给了《人民日报》评论一个基本定位:权威性——重大新闻、重大事件、重大活动,中央指定《人民日报》是重要发言人;公信性——《人民日报》重要评论不是个人意见和看法,而是反映党和政府的观点和立场;规格性——社论、评论员、署名评论等,通常也被看作是一种规格,配写评论通常表示对某一事件、某一活动的高度重视。
三,要说服别人先要说服自己
即使当上了副总编辑,但他对评论仍然十分关注和重视,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除了写“夜班手记”等文章外,他还坚持审阅或修改评论文章。24年,一直不离评论岗位,这在中国新闻界是很少见的。然而,米博华就这样在评论岗位上坚守。他说,党报评论是一个默默无闻而又鲜为人知的工作。默默无闻,是说有的同志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一辈子,未见有人知晓;鲜为人知,是说即使是新闻界同行,大多也并不了解评论工作非同一般的辛苦。
这些经历也深刻地告诉他:做一个好记者不容易,做一个好评论员尤其难。那么,24年的评论人生对米博华产生了什么影响呢?米博华笑言:“党报评论岗位收获多多”。他说,首先是养成关心时事的习惯,其次是锻炼了从全局考虑问题的眼光,再次是形成了一种缜密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第四则是养成一种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也正是因为这些影响,“我更喜欢用文字的形式代替口头的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米博华直言,好的评论员必须具有这种潜质:有话要表达、要发议论;时刻关注社会,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同时,还要具有敏感和敏锐的素质。“敏感,是对客观世界细微的变化都能够强烈地感知;敏锐,是对社会生活中任何一种变化的方向都有深切的体悟,见微知著或居安思危。”
每一个评论者在评论中都会反映出自己的政治立场,观察问题的视角,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是,米博华认为:“评论者的本质是在讲道理,能说服别人的道理更能说服自己,并引导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工作的责任与个人的功名利禄不能等量齐观
《人民日报》一般评论既要有党的主张,也应该有民众意见,而党报社论、评论员的文章不一定都是百姓关心的话题,但绝对是引领工作性的话题。因此,社论具有唯一性,权威性。相对于社论、评论员文章而言,时评也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时评追求快,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拘一格;时评选题面广,形式活泼;时评数量急剧增加,影响力会逐步增大,等等。
米博华说,当前的时评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文章粗糙,道理不够充分等。总体来说,当前时评量大但质量有待提高。
“只要经手的稿子一定会抠来抠去,只要发表的文章一定会改来改去,只要理不清的头绪一定会想来想去,只要整不明的道理一定会问来问去。我一定是在脑子非常清楚时才写,心里清澈见底时才写。写之前,所有的自然段都划分完毕,稿子酝酿在胸。”这是米博华写评论时的精神状态。
他说:“《人民日报》的社论,是代表党和国家的声音,片言只语,马虎不得,轻率不得,这是一种责任。”
“作为《人民日报》评论,获得成绩不是了不起的事情,但一旦出现失误,将会造成很严重后果。”这一直是米博华鞭策自己不断前行的动力之源。他认为,工作的责任和性质决定了他不能过多考虑自己的事情,并且,工作责任的重要性与人的功名利禄是不能等量齐观的,相对前者,后者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五,辛勤耕耘才能有收获
米博华是中国新闻界的得奖大户,已5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和特别奖,并获得了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范长江新闻奖。
米博华说,获奖不能看成是他个人的荣誉,同行和评委看中的是《人民日报》的重要性,这主要得益于《人民日报》社论的特殊地位,荣誉属于报社,不能归功于个人。在《人民日报》评论部这个重要岗位上,取得成绩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不取得成绩、不获得奖励,那才是失职。
现在年轻记者面临的诱惑太多,因此想成名成家的愿望特别强烈。对此,米博华表示很理解。但他说:“浮躁情绪要不得,要先努力提高自己,等学识、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机就会有的。有的记者说你得的奖很多。其实我已经耕耘二十多年了,而他们才刚开始播种就想收割,这是不可能的。”
近几年,米博华表示,愿意把更多机会留给年轻人,但是许多事并非他自己所能左右。“其实他们最大的资本就是年轻,如果可能我愿用我的所有换取美丽的青春。现在的我不能犯一点错误了,年轻人即使错了也还可以从新开始。”
米博华还说,奖励只是表面的,奖励背后付出的是艰辛劳动和经验教训。因此,对于一个人而言,不到收获的季节,急也没有用。在追求成功方面,他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不能跃过一个艰辛奋斗的过程,当然,这过程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力去缩短,换句话说,可以少走弯路,但绝对跨越不了。
在获得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后,他写了一篇获奖感言,总结了二十多年来为人为文的经验“三实”——《扎实、踏实、老实》。文中写道:“扎实最可贵;踏实最可靠;老实最可敬。人的一生注定要在艰难中跋涉,面对诱惑、面对困难、面对挫折,坦坦荡荡、磊磊落落、堂堂正正,就不会被别的什么东西所绊倒。”
米博华在专业上虽然取得巨大的辉煌,但他的心态更是豁达、乐观。他相信一代更比一代强。他说,一个有实力、有价值的人最终会体现实力、展现价值。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拿出行动来最重要。对于那些渴望成功的年轻人,米博华建议,可以推销自我,但不要吹嘘,要相信别人能看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在工作生活中,他常常鼓励年轻人:“我相信会有更多后来者比我们做得好!”
六,评论员应具应备的5种核心素质
米博华的日常职务除了《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外,他还有一个头衔,那就是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因此,他对新闻评论教育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他认为,新闻评论的教育应该有两个不可或缺。
第一,新闻评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通过实战演练才能得到提高。评论教育要做好,就应该先写作业,再讲评分析,因为评论文章的选题、结构等各元素必须在写作中完成,光靠讲是讲不通的。
第二,评论只是一种文体,一个人可以把握评论文体的一般规律,但很难把握评论的灵魂——思想、观点及对某一方面情况的深刻理解。评论的最高境界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准确把握,对某一方面情况的全面了解。因此,对评论而言,文体只是一个架子,观点才是最重要的,提高思想能力和思想水平是最难的。
米博华认为,政论家不是纯粹的文人,他需要有学者的知识,政治家的眼光,新闻记者的敏感,既要能写,又要知道其中的道理。
一篇好社论的标准是什么?米博华总结道:一定要站得高,展得开。对政治理论的阐述,一定要准确鲜明,字正腔圆,不能跑调;文气饱满,收放自如,气要接上,不能松,必须是一口气往上推、推……当然,站得高,不是居高临下的训导,不是大而不当的空论,而是一种拨雾见天的透彻,一种准确清醒的判断,一种峰回路转的开悟,一种高屋建瓴的预言。
为此,米博华说,作为从事新闻评论的专职评论员要具备以下核心素质:1,政治素质,即发自内心地爱党、国家和社会;2,理想抱负,即以微薄之力奉献社会的精神;3,宽广的眼光,即能关注大事小情宽大的胸怀;4,丰富的知识和阅历;5,持续不断的写作积累。
七、不断改革创新是我们惟一的选择
米搏华常说,我们以往对评论的认识大多是只要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就算完成任务,很少留心“读者是否接受了,宣传是否有效果。”
对于论论工作的改革创新,他指出:一,在办报理念上,应进一步强化读者意识,在服务读者过程中争取更多的读者;二,在精神状态上,应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工作,强化阵地意识,始终占据舆论制高点;三、在工作机制上,应更加注重按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办事,该报的就要报,该评的就要评;四,在内容和形式上要有所创新,贴近生活实际,改变呆板面孔,倡导清新文风,打造评论品牌;五,培养评论人才,重视评论人才,营造评论人才成长环境,提高评论人才的社会地位,使我们的新闻界涌现出更多的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评论家。
八、用手中的笔为社会进步尽微薄之力
“从二十多年前写第一条简讯到起草社论,眼睛花了,头发落了,始有所悟:偷懒耍滑,骗不了别人,骗的是自己;算计取巧,得不到便宜,吃亏的是自己;自命清高,长得了脾气,长不了本事;牢骚抱怨,无损于人,伤害的是自己。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真干活,比什么都重要。”米博华在回忆二十多年的评论人生时感言。
今年,经历了评论人生24年的米博华有很多的“想法”要整理,也有很多事情要做。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为人生做小结”。他说近期主要有两件事情:一是把本职工作做好;二是利用业余时间把多年评论工作体会总结总结。一方面是对自己评论人生的回顾,另一方面是对评论写作规律的探索。
在谈及感想时,他对后辈的年轻评论人提出几条忠告:
第一,评论工作是一件很吃苦的事,一个年轻人若为了谋生去谋这个苦事,意义不大。年轻评论人应该努力利用手中笔杆为社会尽一份微薄之力,这样才能更有价值。
第二,人人都想成功,但不要急躁,相信功到自然成。
第三,遇到困难挫折,永远都不要怕,站直了,别趴下。
第四,要有理想和抱负,一个人活在世上不是为了吃好、喝好,而是能够担当对国家、民族应尽的重任。
“伟大的力量在于召唤,伟大的精神在于鼓舞”,这一直是米博华担当重任、面对困难时的精神动力。
在讲话、讲座、座谈等各种场合,他反复强调: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责任心远比才华更为宝贵,做一个记者、评论员或许很容易,但要想做一名优秀的记者、评论员很难很难。一名优秀的记者、评论员必须有对国家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人民的责任感,对工作的责任感……
他说,即使一个人的工作岗位很平凡,但人生并不一定是虚度。如果一个人的存在会给别人带来喜悦、鼓励和鼓舞,这样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人生。
他希望新一代的新闻工作者能够“担当责任,脚踏实地,懂得敬畏,常思感恩”。
——记“中国好司机”XXX先进事迹
XXX,男,1978年出生,汉族。2004年来到XXX公司工作,参加工作至今已有10年。凭借着对工作的执着追求,扎实能干的工作作风,在平凡的岗位上孜孜不倦的追求着,用自己不懈的努力书写着公交人的美好乐章,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好评。曾多次被公司、分公司评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他热爱本职工作,吃苦耐劳,对工作认真负责。
一、用心服务、回报乘客
作为公交车驾驶员的XXX同志来说,乘客的满意就是对他工作的最大肯定。帮助乘客解决一些不时之需,成为张金瑞同志日常工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每天奔波于树林召和白泥井之间,路程虽不算远,但一路上能出的事确很多。有的乘客坐车就晕车,开始的时候老有乘客吐到车厢里,乘客有些不好意思,主动要求自己把车厢弄干净了,可XXX同志总是将这些事情都揽到自己身上,后来为了方便乘客就随车带一些塑料袋,有乘客晕车要吐的时候就直接吐到塑料袋里,然后由他去处理。在每次发车前他还要问问有没有晕车的,如果有他就亲自出面,和坐在前面的乘客协调将晕车的乘客座位调到前面来,他这些无微不至的照顾赢得了很多乘客的赞誉。自从事公交驾驶员开始,他就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谱写着不平凡的人生轨迹。公交驾驶员每天要面对很多不同职业不同背景的人,大家的需求也就不同,作为服务行业的公交人,XXX深深的懂得了解不同乘客心理的重要性。一方面他注意观察平时各类人群的集体特征,对有不同需求的人给予他们所能接受的服务,另一方面他积极学习书本知识,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品,他的行为也带动了身边的同事,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二、微笑面对,关怀备至
多年的服务工作,使XXX深深明白了一个道理:搞好服务工作,乘客就是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坚持微笑服务,融洽车厢气氛,是XXX一大服务特色。在日程工作期间老能遇到一些故意刁难司乘,不讲究社会公得的事情,但他总是能以微笑面对这类事情,用笑容化解人们心中的恶气。在我们的车厢是不允许抽烟的,但总有那么些人不遵守,有一次一位装卸工模样的乘客,从上车的时候嘴里就叼着一只烟,乘务员几次提醒其不要在车厢理吸烟,他就是置之不理,这时XXX将车停在路边,站起身来面向所有的乘客面带微笑的说:“请大家注意自己的身体,也关心一下别人的身体。”一句话一个微笑,车厢理多了好多微笑,抽烟的人尴尬的灭了烟火,走到车厢最后面。从实践中他懂得了微笑的力量。
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十米车厢内,XXX同志展示着自己的人生价值,默默地奉献着公交人的热情,他无愧于自己的岗位,无愧于众多乘客,却有愧于自己妻子和儿子。由于某些原因,公司经常出现人员短缺的情况,尤其是驾驶人员,XXX不辞辛苦积极响应领导的号召,加班加点。妻子也曾经抱怨过,但也最终理解了丈夫。就这样XXX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既没有激动的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他始终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干一行爱一行,像一枝朴实无华的小草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点缀着社会,在十米车厢内抒写着一代公交人的风采!
四、运输工作、安全为大
在运输行业中是非常重视安全这一项工作的,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企业的良性发展,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旅客的生命安全,XXX同志在这方面做的更是细致入微。每天出站虽然都有例行检查,可他还是要自己先亲自检查车辆的每个关键部位,以保证车辆在运送旅客过程中不出现任何问题,在行车过程中他更是把安全牢记在心中,行车多年从未发生过任何事故,年年获得公司的安全奖。
五、平凡的岗位,默默的奉献
作为普通的劳动者,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XXX同志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虽然没有惊人之举,但他这种默默工作、默默奉献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一个普通公交驾驶员的本色。任何事贵在坚持,从始至终的坚持就会变的伟大,他来到达拉特旗运输公司后一直坚持这样工作着,在自己的岗位上书写着自己的美好明天,也书写着达拉特旗公交的美好未来。
在日常工作中XXX同志孜孜不倦,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乘客的安全与舒适旅程,在同事和乘客中留下了美好的赞誉,成为达拉特旗旅客运输一代楷模,在他行为的带领下,有一批像他一样的客车驾驶员涌现出来。
习惯,修养人的品性
乘坐舒适的飞机到外国留学,这是大多数学生的选择,但对于将到德国学习半年的游一堃而言,火车也许更合适。他用21天的时间坐火车穿越了亚欧大陆,享受有趣的慢生活,静下心来品味自然的美好、阅读的安详。习惯慢节奏,心如止水,这21天的行程比之书上的知识,或许更为宝贵。
习惯,赢得他人尊重
试想国务卿对上小女孩会是怎样的场面?那一定很有趣。在澳大利亚悉尼的外交国防对话后,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迎来了一位特殊来宾当地领事馆工作人员的5岁女儿达拉。达拉对克里“情有独钟”,她好奇这位气宇不凡的叔叔为何能在众目睽睽之下畅所欲言。克里见状,笑着弯下腰,递过手中的话筒道:“这位小姐对此次谈话有何见解呢?”面对5岁的小女孩,克里依旧习惯性地向人问候,其态度之恭谨,可谓官员之楷模。习惯性弯下腰,也便是尊重他人,倒也不失为一种赢得他人尊重的方式。
习惯,获取灵感的法宝
作为法国品牌路易·威登的创意总监,盖斯奇埃尔的成长之路,不乏他勇敢创新的习惯获取的灵感。在浮华的时尚界,他从跟右琦集团发生设计冲突开始,重整巴黎世家,再到后来凭借自己的“自由Style”推出一系列秋冬新款大获成功。习惯突破与创新,是盖斯奇埃尔在设计之路上走的更远的法宝。创意有多新,市场就有多大,便是如此了。
年轻人有志向,这是好事,父亲很支持。但同时,他又不放心儿子,说儿子手艺还没学成,等等再说。儿子不服气,花半天时间,做了一扇门,摆在院当中,叫父亲过来看。
这扇门,做得非常好,父亲挑不出毛病。儿子得意地笑了笑,收拾行李便打算走。谁想,父亲却一把拦住了他,说:“不行!你干活的时候,为啥老是愁眉苦脸?”这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吗?儿子拉着脸,答道:“这是出力活,我还能笑啊?”
父亲摇摇头,拿出一只玻璃杯,沏上热茶,笑道:“你说一下,这茶叶现在会是啥感受?”儿子撇撇嘴,说:“啥感受?痛苦呗,在那样滚烫的水里,能好到哪儿去!”一听这话,父亲严肃起来,坚决不让儿子出去。
儿子只好跟着父亲,继续在乡下干。见儿子这个样子,父亲就耐心开导他,说:“人总得要门窗,总得要家具,咱们啥时候也不会失业。咱也不下贱,往大了说,咱也是搞艺术的,你懂不懂?”开始,儿子不解,心说:啥搞艺术,就是出苦力的!后来,时间长了,儿子终于想通了父亲的话,再干活时,他也显得精神多了,主动多了,像在享受着一种乐趣。
一天,他给父亲沏了一杯热茶,指着里边翻卷沉浮的茶叶,说:“我知道了。这茶叶不是痛苦,是开心,你看它那欢腾的样儿。”父亲暗暗高兴,“哦”了一声,等他下面的话。
儿子笑了笑,又说,“茶叶就是叫人喝的。这时候,它要发挥它的用处了,当然舒服得要命,是不是这样?”
“茶叶要是不开心,喝起来咋会香呢?”父亲点点头。说道:“其实,人也是一样,不管干啥,不管技术高低,你都要乐意你的活儿,才能干出点事来。你总算明白了这个理儿!”
几天后,父亲送儿子来到大城市,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帮儿子开了个木工店。
儿子十分争气,由于他很“乐业”,不到两年,就干出了一些名堂,把小小的木工店,扩大成了木材加工厂,生意相当红火。
乐业成就伟业,乐业成就人生。
2006年6月被确立为省级精品课程;
2007年10月被确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8年5月就业与创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广西高校自治区级教学团队;
2009年3月获得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9年12月在第七届广西高等教育教学软件大赛《就业与创业》网络课件获得了一等奖;
学院连续八年获得“自治区广西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团队成员先后获得广西高校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团队成员先后2人入选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1入选柳州市“新世纪个十百人才工程”;
团队负责人张翔教授被教育部聘为“2010—201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2010年1月在第三届诺基亚青年创意·创业计划大赛上,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创业团队在全国各高校提交的400余份作品中脱颖而出, 荣获铜奖;
2010年3月,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获得团中央、全国青联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主办的首届“青年恒好杯“优秀KAB创业俱乐部”;
2010年4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荣获全区“十佳社团称号
多年来,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就业与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的高职教育办学方针, 以党和国家提出的“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举措为指导思想, 成功解决了高职院校就业与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为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一、加强理论研究, 提出“两个并举, 一个贯穿”的指导思想
大学生就业既与学校教育有关, 又与国家政策、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关。因此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就业与创业教育教学团队、项目组运用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种知识, 把握就业与创业教育的思想性、政策性和实践性, 深入研究和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 寻求新时期就业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 培养学生的大就业观念, 让学生由被动就业向主动创业转变, 明确提出了就业与创业教育指导思想, 即就业能力培养与职业发展力培养并举、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并举, 并贯穿于学生三年的学习。
二、注重教学设计, 创建完善的“1+X”教育体系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就业与创业教育教学团队以培养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为宗旨、以从事现实职业活动所需的素质要求为内容、以现实职业活动进程为教学活动组织线索的教学设计理念, 将原来面向毕业生开设就业技能指导, 改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教育, 以课程化方式设计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三个模块的教学贯穿于学生三年学习生活。从2005年开始先后引入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推广的SYB (SartYourBuinsess) 创业培训和大学生KAB (KownAboutBuinsess) 创业教育以及欧洲模拟公司等创业教育培训项目, 并纳入课程体系中, 体现了“两个并举, 一个贯穿”指导思想。
理念的创新, 带来了就业与创业教育实践的新成果。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就业与创业教育不仅仅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途径之一, 更是把它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创建了特色鲜明的“1+X”就业与创业教育体系, 并纳入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如图 (一) :
“1”是精品课程为主体, 遵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X”是各种就业与创业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 又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载体。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社会热点问题、就业与创业领域的新成果新动态、新的就业形势与政策的解读、就业和创业教育的后续支持活动等都是通过“X”这个载体来实现。近年来, 学院先后组织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招聘大赛、创业计划大赛、名家讲坛、创业人生访谈、大学生科学商店进社区、创业沙龙、创业驿站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充分保证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适用性、先进性, 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
三、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采取融“教、学练”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针对《就业与创业》课程实践性、实用性强的特点, 教学团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坚持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 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商业游戏、模拟招聘等多种参与式教学方式, 建立了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和创设学习的资源和协作学习的环境为辅助手段、融“教、学、练”为一体的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 通过模拟———体验———实践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建立准入制度, 打造“三元融合”的教学团队
以国家精品课程《就业与创业》五位主讲教师组成的核心团队, 先后到国内外学习培训40多次, 多次到企业挂职锻炼, 他们拥有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KAB创业培训师、心理咨询师等职业资格全部为副教授以上职称他们成为学院开展就业与创业教育的核心。同时根据《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就业与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管理规定 (暂行) 》, 从各系部挑选了一批具有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背景和专业背景的骨干教师、辅导员, 通过严格的培训、试教、讲课等教学考核, 吸纳成为专职指导教师, 实现在就业指导中融入职业场景、内容和要求的目的。此外, 还聘请专业机构的培训师、行业企业专家和优秀毕业生作为兼职教师, 为学生提供来自行业一线的信息。
通过“精品课程主讲教师、专职指导教师、兼职教师”三元融合的教师构成模式, 建立了一支教育教学和研究水平高、数量充足并逐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师资队伍。
五、建设训练基地, 开展“模拟+实战”的就业与创业训练
为有效开展就业与创业教育, 学院投资40多万元建成了广西高校唯一的、功能设施先进的、符合国际培训标准的集“理论教学、模拟训练、实战操作、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的“就业与创业训练中心”。该中心拥有培训场地1143平方米, 装修风格年轻、活跃、热情、励志, 采用活动桌椅, 可满足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依托就业与创业训练中心, 通过欧洲模拟公司, 开展创业模拟训练;通过科学商店园区、网上创业园区等, 开展创业实战活动, 创建了“模拟+实战”就业与创业训练模式。
六、网站教学资源丰富, 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就业与创业》精品课程网站教学资源丰富, 并全部免费开放, 便于全国各级各类学生及社会各类需要就业与创业的人员自主学习和远程学习, 便于高校同类课程教师教学使用, 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现代化教学管理。
七服务经济发展就业创业培训成效显著
依托学院先进的就业与创业训练中心, 课程组教师先后参与了2007年柳州市下岗职工SYB创业培训、柳州市大学生SYB创业培训、柳州市农村贫困女大学生就业力培训、柳州部队转业军人培训、司法系统特殊人员就业意识培训等, 共计4 000多人。课程组教师还先后到福建省、云南省、江苏省参与了KAB创业教育讲师的培训工作, 对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八、多方推广建设经验, 推动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共同发展
2007年12月和2009年4月,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举办了两次《就业与创业》课程建设与创业教育论坛, 与来自全国近50所高校的同行和政府企业代表, 共同探讨新时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推动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共同发展, 起到了示范和辐射作用。
由于成效显著, 团队负责人张翔教授应邀多次在高校各级就业工作会议及论坛上推广介绍项目建设成效, 特别是2009年3月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召开的“高职院校服务就业、促进就业工作会议”上, 作为会议嘉宾, 与来自30个省 (直辖市、自治区) 的300余所高职院校、近60家行业企业、新闻媒体的代表600余人共话高职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 在全国高职院校产生了广泛影响。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就业与创业教学团队,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按照团队建设任务, 逐步实现着团队梦想, 同时也以极大的热情和激情, 投入到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中, 为怀有创业梦想和激情的学生营造氛围, 搭建实践平台。“激发青春梦想, 成就精彩人生”, 已成为每一个团队成员在就业与创业教育中追求的目标
【成就美丽人生】推荐阅读:
奋斗成就美丽人生作文800字07-17
成就精彩人生05-24
成就灿烂人生07-26
厨师 成就精彩人生10-13
感恩奉献成就人生11-09
好心态成就非凡人生07-13
8种心态成就人生07-27
学会感恩,成就精彩人生10-08
心存感恩成就人生征文07-15
夯实养成教育 成就幸福人生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