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李清照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考诗歌鉴赏李清照(精选8篇)

高考诗歌鉴赏李清照 篇1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李清照像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运用叠词,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在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著有《漱玉词》,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易安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侯寅《眼儿媚》调下题曰:“效易安体”。辛弃疾《丑奴儿近》调下题曰:“博山道中效易安体”。词作自成一体,表明已形成鲜明的个性风神。

1。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挪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耦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1)冯延巳《谒金门》以“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开头,简要分析其妙处。

(2)试比较两首词在抒情方式上的差异。[3][7]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 瘦。

[注]①卷帘人:站在窗口卷帘子的侍女。

这首词用精炼的语言写了一段对话。其中“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请作简要赏析。答: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

答: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

答: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留。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这首词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 答:

(2)词的下阕在挖掘主人公的内在情感方面更加细腻更加深邃,有人评价说:“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简述理由。

答:

【附赏析】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意不过风吹落花而已,然仔细想来,“风住”,则在此之前曾是风狂雨骤之时,词人定被风雨锁在室内,其忧闷愁苦之情已可想而知(同时为下文“也拟泛轻舟”作伏笔)。“尘香”,则天已转晴,落花成泥,透露出对美好景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花已尽”既补说“尘香”的原因,又将“愁”意推向更深一屋,大有“落花流水春去也”之意。一句三折,顿挫有致。“日晚倦梳头”,日高方起,又无心情梳发。这看似违背常理的细节描写,正好写出了作者在国痛家恨的环境压力下那种不待明言,难以排遣的凄惨内心。环顾四周,丈夫遗物犹在,睹物思人,念及北国故乡;而“物是人非”,景非昔同,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落寞,故用“事事休”三字来概括。这一切真不知从何说起,正想要说,眼泪早已扑籁而下,“欲语泪先流”一句,已抑不住悲情喷涌而来,可谓“肠一日而九回”,凄婉动人。词至此收缩上片,一腔愁苦高潮暂告段落。“闻说双溪春尚好”,语气陡然而转,词人刚刚还在流泪,现在却“也拟泛轻舟”了,似乎是微露一霎喜悦,心波叠起。然“闻说”,只从傍人处听说而已,可见自己整日独处,无以为欢;照应了上片“风住”“日晚”两句。“尚”、“也拟”,说明词人萌动了游春解愁的念想。但人未成行,心绪又转:“只恐”双溪舟小,载不动那么多愁苦。那么只有闭门负忧,独自销魂了。上文“欲语泪先流”一句至此便点出缘由。总起来看,整段下片,大意是说小小春游,不足以慰藉词人天大之愁。然作者却善于通过“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词,吞吐盘旋,翻腾挪转,“一转一深,一深一妙”(刘熙载《艺概》),把自己在特殊环境下顷刻间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意婉绝,回肠荡气。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忆秦娥·咏桐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注:本词作于南渡之后。① 找出这首词中直接写作者“情怀”的一句并简析该句在词中的作用。

②叠句“梧桐落”有怎样的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附鉴赏】南渡之后,李清照递遭家破人亡、沦落异乡、文物遗散、恶意中伤等沉重打击,又目睹了山河破碎、人民离乱等惨痛事实。这首《忆秦娥》就是词人凭吊半壁河山,对死去的亲人和昔日幸福温馨生活所发出的祭奠之辞。

上片写登临高阁的所见所闻。起句“临高阁”,点明词人是在高高的楼阁之上。她独伫高阁,凭栏远眺,扑入眼帘的是“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象:起伏相叠的群山,平坦广阔的原野,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烟雾,烟雾之中又渗透着落日的最后一缕余辉。叠句“烟光薄”加强了对这种荒凉、萧瑟景色的渲染,造成了使人感到凄凉、压抑的气氛,进而烘托出作者的心境。

“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是作者的所见所闻。乌鸦是被人们厌恶的鸟类。它的叫声总使人感到“凄凄惨惨”,尤其在萧条荒凉的秋日黄昏,那叫声会显得更加阴森、凄苦。鸦声消逝,远处又隐隐传来了军营中的阵阵角声。这凄苦的鸦声,悲壮的角声,加倍地渲染出自然景色的凄旷、悲凉,给人以无限空旷的感受,意境开阔而悲凉。不难看出,这景物的描写中,融注着作者当时流离失所,无限忧伤的身世之感。

下片起句,作者写了在这种景色中自己抑郁孤寂的心情。“断香残酒情怀恶”,全词只有这一句直接写“情怀”,但它却是贯穿和笼罩全篇的感情,一切都与此密切相关。“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的萧索冷落。“断香残酒”四字,暗示出词人对以往生活的深切怀恋。在那温馨的往日,词人曾燃香品酩,也曾“沉醉不知归路”。而此时却香已断,酒亦残,历历旧事皆杳然,词人的心情是难以言喻的;一个“恶”字,道出了词人的不尽苦衷。

“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那阵阵秋风,无情地吹落了梧桐枯黄而硕大的叶子,风声、落叶声使词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更加忧伤了。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片片落叶象无边的愁一样,打落在她的心上;阵阵风声,象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这里既有国破家亡的伤痛,又有背井离乡的哀愁,那数不尽的辛酸,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作者写到这里,已把感情推向高峰,接着全词骤然从“又还秋色”的有声,转入了“又还寂寞”的寂静之中。这“静”绝非是田园牧歌式的宁静,而是词人内心在流血流泪的孤寂。“又还秋色,又还寂寞”,说明词人对秋色带来的寂寞的一种厌恶和畏惧的心理。自己不甘因秋色而寂寞,无限婉惜逝去的夏日的温暖与热闹,同时也似乎表明她失去亲人、故乡的寂寞心情。长期积郁的孤独之感,亡国亡家之痛,那种种复杂难言的心情,都通过淡淡的八个字,含蓄、深沉地表现了出来。

这首词的结句,是全词境界的概括和升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是对词人所处的环境,所见的景物以及全部心境真实、准确而又深刻的概括,景是眼前之“真景物”,情是心中之“真感情”,同时情和景又互相融合,情融注于景,景衬托出情,使全词意境蕴涵深广。

1、答案:⑴以此开头,相当于传统意义上的“起兴”。初看仅是写景,细看景中又寓有人情,池水被春风吹皱的自然景象又暗含孤独女子触景生情的微妙情态。为全词定下了感情基调,对词的内容有所提示。⑵冯词主要是通过景物、人物动作的描写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盼夫之情。李词多直抒胸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却上心头”五句酣畅淋漓地抒写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苦和情爱之深。

2、答案:意思是叶子肥大了,花儿更稀少了。“绿肥红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绿” 代指叶子,“红”代指花儿。作者精心选择这两个色彩对比鲜明的词语形成对比,强化了春末夏初的景色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3、答案:(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2)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4、答案:(1)词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抒发了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出处于流荡无依、孤苦凄凉环境中的自我形象。(2)同意“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的观点。词的下阕以“闻说”“也拟”“只恐”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上阕词人还在留泪,“闻说”一句陡然一扬,听说双溪正是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引出出游之兴;词人一刹那的喜悦心情悄悄泛起心头。“也拟”二字婉转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两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有韵味悠长的艺术效果。

5、答案:① “断香残酒情怀恶”,这一句直接写词入“情怀”,该句贯串笼罩全篇的感情。“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梧桐叶落”“心还寂寞”的萧索冷落和不尽苦衷(或道出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②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落叶片片,像无边的愁绪一样,飘落在她的心上;风声阵阵,像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诗人触景伤怀,引出后句“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国破家亡的伤痛,背井离乡的愁悉一下子涌上心头。答案:.①下面提供两个参考答案,学生能答对其中一个即可。其一:“断香殖酒情怀恶”,这一句直接写词入“情怀”,该句贯串笼罩全篇的感情。“乱 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梧桐叶落”“心还寂寞”的萧索冷落和不尽苦衷(或道出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其二:“又还寂寞”是直接抒情。突出表现了词人失去亲人和故乡长期郁积的孤独之感、亡国亡家之痛等复杂难言的心情。“又还”一词是全词境界的概括和升华(使全词意蕴深广)。

高考诗歌鉴赏李清照 篇2

关键词: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目前很多高三教师在组织语文复习的时候,缺乏有效的指导方式,使得学生在高压的学习中难以较快提升自身的水平。譬如:在诗歌表达技巧鉴赏的复习中,很多学生虽然做了很多习题,但在答题中时而还会出现理解不当、混淆等问题。如何提高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考点的复习效率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一、化难为易,清晰记忆

(一)明确定义和概念

作者通常会使用一定手法、写作规律来表现本文内容和主旨,就是文章的表达技巧,其包括:第一,表达方式,包括了议论、描写、说明、抒情、记叙;第二,表现手法,即应用五类表达方式的手法;第三,修辞手法,借助语句调整、修饰,使用特定表达形式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或方式。高考试题中通常不会直接问使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而多会对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进行考查。

关于表现手法,教师可带学生根据五类表达方式来进行区分记忆。叙述属于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其在叙事文中得到了较广的运用,插叙、倒叙、详略、悬念、先抑后扬是较常见的叙述手法;作为另一种较多使用的表达手法,描写手法主要用来刻画描写人、事、物和环境,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和白描是几种主要的描写手法;抒情手法有吊古伤今、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而议论手法主要用来讲明观点和道理,其在诗歌中使用不多。

修辞手法偏重语言使用和修辞,包括:第一,句式修辞,有设问、反问、排比、对仗、顶针、反复等;第二,内容修辞,有夸张、借代、比拟、比喻、双关等等。

(二)通过口诀突破难点

抒情手法和描写手法在高考中考查比较频繁,较为重要,教师可编一些口诀,来方便学生的清晰记忆。如关于抒情手法,可编口诀“象征托物言志向,吊古伤今手法奇;触景生情情难抑,借古讽今不得已……”等等。

二、提升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

(一)做好词汇积累

因在理解古诗词时,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的文言基础,因此,在复习古诗文时,应当引导学生加强对文言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学生有时候会不太理解一些词汇及其用法,为其发现表达技巧及鉴赏带来障碍。因此,教师应当关注积累文言词汇及用法的方式。比如,在杜甫《岁暮》中有一句“济时敢爱死”中,“爱”的意思是吝惜,“敢”的意思是岂敢,就是说“国难当头,怎敢吝惜自己的生命”,只有学生知道词的意思,才会理解到位,并知道本句用了反问手法。

其次,学生在阅读诗歌时,应当注意把握作者的用词习惯,比如在理解“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的“乱”“碎”时可联系“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字,“风暖鸟声碎”中的“碎”字,就可知道,本诗写的是天暖后的暮春美景,并以美景衬托诗人内心惆怅之情。

(二)加强理解诗中内涵与主旨

考查诗歌表达技巧属于对形式上的考查,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其不可脱离于内容存在,不同形式可以表达相同内容,而不同内容也可通过相同形式表达。因此,学生需要对诗歌内容准确理解,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表达技巧。但在实际中,很多同学在答题时并不理解文中主旨内涵,致使答题不得要领。比如,关于表现手法,很多同学见“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早行》)”一诗中有许多写景部分,就认为手法为借景抒情。事实上,本诗中“寂寞”为诗眼,而题目为《早行》,就知道了文中主要是写“早”,并表达内心的寂寞;而“星斗阑干分外明”主要是通过写星斗的“明”反衬景色之“暗”,强调作者出发之“早”,所以,“反衬”是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三)加强理解诗句的跳跃性

很多学生在理解诗词时,会因词语的跳跃而遇到障碍,此时要求学生应当具备展开联想、整合理解的能力。比如在《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理解中,若不会将这两句联系起来,认为第一句写玉容,第二句写梨花,就无法得知本诗运用了比喻表现手法。

三、提高对表达技巧敏感性与辨别力

有些学生在学习了一些表达技巧后,因理解程度有限,在考试时会答题不够准确,将各类技巧和手法混淆,比如学生往往比喻、借代区分不清,弄混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弄混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等等。比如,在某年某省的语文高考中,许多人不知道“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回”表达技巧是什么,甚至不知道用了拟人手法。分析这一状况,是因为学生并不熟知表达技巧特点,因此,教师必须致力增强学生对表达技巧的敏感性与辨别力。

高三教师应当在备考期带同学们归纳复习各种常见的诗词表达技巧,并加强相关练习。教师可在复习中引导学生清晰梳理各类表达技巧特点,并布置一些练习,使学生增强对表达技巧的敏感度,并可以更快、更全面地认出诗词的表达技巧。

四、结束语

语文教师应当在高三复习中带学生仔细梳理各类表达技巧相关知识点,让学生清晰了解到不同表达技巧的特征和区别,同时还应当通过一定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迅速把握重要词汇的意义,并领会诗歌内涵,以准确、全面地认出文中的表达技巧。

参考文献

[1]何辉.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方法[J].语文天地,2013(11).

[2]周良.古诗鉴赏中表达技巧的层次例析[J].语文教学之友,2013(11).

高考诗歌鉴赏方略 篇3

所谓“鉴赏”,是指读者阅读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即对作品进行“品评”。通过语言媒介,读者能从中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从而获得有关作品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美的享受。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表达活动,主要涉及下列知识能力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考查内容而言,主要集中在下列方面:作品的观点态度、作品的层次内容、作品的思想感情、作品的艺术表现技巧、作品的诗眼问题以及开放性设问的探究性问题。怎样解决好这些问题呢?本文将结合今年高考全国各省试题中的实例进行探究。

一、领悟作品中的意象

中国古代诗歌多数为抒情诗,主要是借客观事物表现主观情感形象。就是被我们赋予了作者主观情感因素的客观事物,我们称为“意象”。鉴赏时须注意分析,它是可以被读者理解、重现的具体的可感受的生活图景,包括人、事、物、景,它是客观存在的。同时还要理解注入其中的意念和情感,了解意象的含义,把握其主旨和情调。

2007年高考北京卷诗歌鉴赏选用了《诗经·周南》中的《芣苢》,全诗意象集中在采野菜这一劳动场景上,且动作频频转换,借以表达欢快劳作之意。抓住这一点即能迅速入题。07年宁夏卷选用的刘一止《小斋即事》开篇即把“棋、琴”托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以琴、棋二物之“品”来状自己之“志”,最后只落得小斋独处,抒发了个人的感慨和讥讽世事的情怀。07年浙江卷的诗歌鉴赏选用的三首作品无一例外地把焦点赋予了暗示天下兴亡的燕子,虽风格各异,但主旨却异曲同工。同年广东卷林景熙的《溪亭》和上海卷苏轼的《阮郎归·初夏》则借助景的变化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绪和心境。

二、深入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由意象组合而成,可谓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前者是思想感情,后者指代艺术境界。正所谓“情与景谐,思与境共”,实现情景交融,更让二者相映生辉。

随作品的变化,意境有着变化的形式,诸如:触景生情、缘情写景、寄情于景、情景分列等。鉴赏时,能切身体会这一境界,做到深入理解,有助于我们把握其主旨情调。

07年高考全国卷Ⅰ选用的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就通过寓情于景的方式表达了作者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情景关系十分契合。07年天津卷则通过明·高启的《黄氏延绿轩》向我们展示了缘情写景、借景抒情的美妙,诗中的画面春光浓浓,作者则欣喜异常。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里不再列举。

三、注意典故的活用

古诗词常用典故,在增强作品意蕴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典故一般可分为三种:神话传说、化用前人的语句和历史典故。在鉴赏此类作品时,须对典故作初步把握,进而理解其新意义。

07年高考江西卷中两位晚唐诗人高蟾和韦庄的作品《金陵晚望》和《金陵图》都借一段史实——金陵(南京)曾作帝都三百多年却最终被废弃,表达了忧国伤时之情,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年浙江卷诗歌鉴赏三首作品唐刘禹锡的《乌衣巷》、金吴激的《人月圆》和元赵善庆的《山坡羊·燕子》都无一例外地选用了东晋南北朝时期大家士族的历史典故,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道尽了人间物是人非的世事沧桑,怀古伤今之意突出。《人月圆》则更是活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名句“江州司马青衫湿”和“同是天涯沦落人”,将个人感怀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立意更显深刻。

四、明辨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修辞的使用相当普遍。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对偶等比较容易理解领会,有几种手法须特别关注:(一)是互文。《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均属此例。(二)是移就与通感。前者侧重于一定语境下相关联事物修饰语的变化,后者偏重于感觉的相移。“红杏枝头春意闹”就属通感。(三)是列锦,即全部使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经过巧妙地组合,构成生动可感的形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感情的一种方法,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它含蓄、凝炼、简远,且富有意境。掌握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对于我们理解诗作的主旨和情调颇有益处。

07年高考重庆卷中宋苏轼《海棠》一诗后两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即采用了拟人修辞格,以花比人,形象、生动、鲜明。当年辽宁卷宋周弼《夜深》一诗则通过“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的衬托写出了诗人夜读的投入与专注。“半峰残月一溪冰”与“杨柳岸晓风残月”形式上同属列锦修辞格,因此本句兼用了两种修辞格。安徽卷中《醉落魄·咏鹰》的上片也采用了衬托手法表现鹰的形象,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五、关注作品的“细节描写”

艺术的特质在于它的形象性,而鲜明的形象是离不开细节描写的。诗词,篇幅短小,多为生活片段,以有限的信息向读者提供最精彩、最生动、最活泼的生活场景,因此注重细节描写,分析细节,揣摩心情,往往能迅速入题。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常常能“见微而知著”。以细节为中心组织全篇,能集中、鲜明、形象地体现作品神韵,功效奇妙而韵味无穷。鉴赏时,以此入手,往往能事半功倍。

07年高考北京卷中《芣苢》一诗有此一问: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结合本诗,此题意在考查诗作中频频变换的动作,而这些动作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劳动过程,形象、生动、紧张而欢快,这便是细节的表现力。同年广东卷林景熙《溪亭》中“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一句诗,“穿”和“数”在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和孤灯营造的冷清幽寂中突显出作者孤独、徘徊的情绪和苦闷无聊的心境,描写十分到位。

六、熟悉常用艺术表现技巧

通常条件下,诗歌的语言是和其思想内容协调吻合的。在思想内容确定的前提上,合理使用一些艺术表现技巧能更有效地为主旨服务,更好地表现其思想和情感。

这些艺术表现技巧大体可分为:1、描写抒情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等。2、其它类构思技巧,包括联想和想像、用典和一些常用修辞手法。

07年高考湖南卷选用王安石的《示长安君》一诗,颈联“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中“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愤。时间长,距离远,悲情更为浓烈。四川卷也选用了王安石的一首诗《葛溪驿》,首联描绘了一幅驿站秋夜难眠图,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接着以疏桐鸣蝉衬托诗人的烦恼,将其渲染到极致,表现了诗人的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和家国之思。

这些表现技巧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阅读鉴赏中,要仔细观察,细加品味,反復咀嚼,把握其精髓,这样更有利于我们鉴赏诗歌作品。

七、寻找适当的切入点

前文说过,古诗词篇幅短小,多是生活的切片,因此在鉴赏时可据此寻找恰当的切入点,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

古诗词的切入点,大体如下:

1.从题目切入

题目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信息。

2.从注释、题材入题

在试题中作注,或注释部分重点或疑难词语,往往能降低难度,提示我们去思考。依据题材的常见类型,根据其共同特性和规律,鉴赏时以此切入,便不会出现偏差。

3.从背景入题

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文章都是特定社会背景的产物,带有时代的印记。鉴赏时必须联系时代和文化背景,即“知人论世”。知名作者一般不会简介背景,而一些不知名者往往会作简要介绍,以此入手,更能体会诗歌内容和主旨。

4.从其它方面入手

抓住典型性的特征,如人物、环境和事件等,以此作为鉴赏古典诗词的切入点。

07年北京卷中命题者就对诗作《芣苢》的标题作详细注释,并对部分动词作出明确注释,就为我们阅读文体降低了一定的理解难度。同年宁夏卷选用宋刘一止的《小斋即事》,就对刘一止作了详细介绍,据此可知其仕途不顺,便于我们理解其主旨。湖南卷中的王安石《示长安君》一诗对该诗的写作背景及诗中的主人公长安君作出明确注释,其中暗含了背景和注释这两个鲜明的切入点。江西卷和浙江卷所选用的诗作都属同一类型的诗词作品——怀古咏史类,从此类题材的共性和规律入手鉴赏,就能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和主旨。这样的实例在07年高考试题中俯拾即是,我们可用心去体悟。

切入是否自然合理,关键在于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和创作上的思考。这几种切入或单独出现,或同时出现,各显其能。鉴赏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把握这一特性,便可更好理解诗歌的主旨。

当然,要做好诗歌鉴赏应该有更多更好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借鉴。愚见尚浅,若有疏漏,望乞诸同仁不吝赐教!

高考诗歌鉴赏指导 篇4

1诗歌赏鉴复习专题1――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了解古人写诗的语言习惯,读懂古代诗歌的语言。诗歌语言以简约取胜,跳跃性强,想像空间大,隐含意义多。要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首先读懂诗歌的字面意思。

和古代文言文一样,诗歌语言也会有词类活动,倒装语序的特点,而且会涉及到古代人名、地名、官职名,专有名词等,此外诗歌省略成分较多,需要适当补充才能理解,有时会出现名词铺排的现象,形式简洁但寓意丰富,学生必须了解古人作诗的语言习惯和古代文化文学常识,学会借助题目、注释和作者遭遇知人论世,学会展开联想和想像,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图画并准确理解其整体的意境。常见语言习惯:名词铺排、词类活用、语序倒装、叠词、拟声词。

○2诗歌鉴赏复习专题2――熟悉常见的诗歌体裁

从体裁上讲,古代诗歌主要包括诗、词、曲,诗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词主要是宋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曲主要是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曲。

学生了解了以上常识,只要分析一下诗歌产生的时间,注意诗歌的字数和题目,诗歌的体裁就不难识别了。

○3诗歌鉴赏复习专题3――熟悉常见的诗歌内容(题材)和思想内容

(一)常见的诗歌题材主要有:山水田园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边塞诗,哲理诗、羁旅行役诗、闺怨诗、送别诗、爱情诗等。每一类诗歌都有常见的思想感情,分类复习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旨,但对每一首诗歌,还得就这一个体去分析,而不能先入为主,一概而论。1,写景抒情诗。写景抒怀诗是古代诗歌中最普遍的一种内容,古人的送别诗、闺怨诗、羁旅行役诗、田园诗等中都有大量的景物描写,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总是寄托了作者的抒情,所以首先要能够识别诗中的写景和抒情,比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借世界景物描写表现他的情怀

2,咏物诗,以描写某一事物为中心,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或寓理寓意于物。所咏之物可以是植物花卉,也可以是动物,比如多见于古代诗歌的梅、兰、竹、菊、松、莲,比如蝉、雁,比如石灰、蝴蝶等等

3,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大漠奇特风光、征战生活和将士思乡、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也有报国无门的悲伤,壮志难酬的悲叹,更有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京》等边塞诗人的作品。4,怀古咏史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刘禹锡的《乌衣巷》 等。5,羁旅行役诗,则主要是漂泊在外的客子愁思的抒发,思念故乡的情感的表达,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6,送别诗,在古代诗歌中是相当常见的,古代交通不便,分别则难以再见,何况送别时总有背井离乡之感,仕途失意之悲,所以送别诗中多抒发离愁别绪、惜别之情,如柳永《雨霖铃》,但也有豪放壮阔的送别,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高适的《别董大》

(二)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还有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享乐;反映战乱造成的民生疾苦,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如杜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寄情山水的闲适,对官场的厌恶,青春易逝年华老去的伤感,喜怒哀乐等情感,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

4诗歌鉴赏复习专题4――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个大命题,只要是诗歌为更好地表现主旨而采用的艺术手法,都可归为这一范畴,包括了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叙事、说明,常见考点为描写和抒情),用典、化用前人诗句、象征,对比、衬托、修辞手法、欲扬先抑、细节描写、白描手法、想像联想等。

描写包括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人物描写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这里主要分析景物描写的方法,一是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二是虚实结合,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三是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四是观察角度的变化,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歌的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就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杨炯的《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就是直接抒发了参军杀敌报国的愿望,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移情于景、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历史人物自比自慰、以古喻今等等。要善于分析景和物的特点,联系当时作者的处境,来理解诗歌抒发的情感。

借景抒情是诗人借描写景物来抒发自己的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则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对比、衬托,以乙衬甲,更突出甲的特征,衬托又分烘托和反衬,《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用典,要理解诗中典故,必须首先了解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其次分析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用晋吴之战的典故,对统治者提出警告,要以六朝灭亡为鉴警惕割据势力。

欲抑先扬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开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化用,一般考名句化用的识别,如‚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是化用了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是化用了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玉盘大小乱珠进。酒上汝面,花艳眉相并‛化用了白居易的‚大珠小珠落玉盘‛,‚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哪里人家有。’是化用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想像联想如杜甫的《月夜》本意是要表达自己对妻子深切的思念,但却用曲笔从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来写,而妻子想念自己,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展开联想,遥想妻子的神态动作;象征和比兴手法也是古代诗歌中常见手法,比兴手法始于《诗经》,又为后人大量沿用,古人也常借松竹梅等植物象征自己的高洁情操,○5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专题5――常见诗歌语言的特点、常见诗歌风格的类别

古代诗人有不同的身世经历,不同的学识修养、不同的审美体验,所以在创作诗歌时语言和风格就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所以一方面要了解诗人的常见风格,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具体诗歌具体分析。

常见的语言特色有平淡自然、浅显直白、含蓄蕴藉、清新自然、绮丽、简洁、豪迈雄奇、幽默讽刺等。平淡自然是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但平淡中饱含深沉意味,如陶渊明的田园诗;清新自然是选取色彩明丽的景物描绘清新的自然风光,如王维的《山居秋瞑》和 周邦彦的《苏幕遮》等;浅显直白是语言通俗易懂,意义明确,如白居易的诗歌,含蓄蕴藉是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需探究诗句的深层内涵,如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诗人以新娘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将自己临考前那种忐忑不安的心情,形象地比作犹如新娘首次拜见公婆时的紧张与不安。这首诗客观地记录征人岁岁朝朝征战的生活情况,描绘边地荒凉寒苦的景象之外,抒写了征人在边塞久戌,感到痛苦不堪,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谴责。简洁是诗歌语言干净利落,言简意赅,比如李白的《静夜思》,绮丽的语言特色是用词生僻、硬冷,艳丽,想象奇特丰富,文采绚烂,代表诗人李商隐和李贺,如李商隐的《无题》,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幽默讽刺是在诗中多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 如李白、苏轼、辛弃疾等。

常见的诗歌风格有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飘逸奔放,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辛‛的豪放,李清照等的婉约,杜牧的俊爽,以及雄浑、冲淡、旷达等。所选意象巨大宏伟,气势磅礴,放眼千古,情思奇幻,就构成了飘逸奔放的诗歌风格,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空灵壮美,被称为‚气象雄杰‛、‚古今绝唱‛,悲壮感慨,忧国忧民,情感压抑,出语高昂,即为沉郁顿挫,杜甫的《登高》,对个人生活困顿的哀叹,时代的动荡,对祖国多灾多难的忧虑,对百姓苦难的担忧同情,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内容不外离思别愁、闺情绮怨,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内容广阔,俊爽是英俊豪纵,飒爽流利,针砭时弊而又潇洒爽利,如《过华清宫绝句》,《江南春绝句》,《遣怀》等,冲淡是淡泊、闲逸、静穆、生命由流动而静谧,旷达是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随缘自适,极力地充实自我,达到超脱。淡泊明志、向往归隐、洁身自好,求得对痛苦人生、黑暗现实、龌龊官场的心理超脱。

○6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专题6――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和意境

诗歌离不开景和物的描写,即客观的‚象‛,也离不开抒情,借景所抒的‚情‛,咏物所言的‚志‛,即主观之‚意‛,象和意的结合,就是‚意象‛。诗人往往创造一些象和构成整体意境,来抒发情感。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数不胜数,学生要熟悉常见意象的一般象征意义,如绿叶代表着生命力、希望,竹象征气节和独立,柳意味着送别、留恋和伤感,松柏象征傲岸、坚强和顽强的生命力,梧桐是凄凉、凄苦和悲伤的象征,兰代表高洁,牡丹象征富贵,小草生生不息,或荒凉、偏僻,禾黍是黍离之悲,红豆寄相思,菊是隐逸者,梅傲雪开放,坚强不屈不挠,马的奔腾代表追求,乌鸦是小人,俗客庸夫,雁孤飞是思乡思亲,鸿雁传书是对亲人的思念。

鹧鸪极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燕子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杜鹃是思乡的同义语。此外,风霜雨雪、日月星辰、阴晴圆缺,青山绿水,自然万物,都能引起人们的特殊情怀。学生要善于展开联想和想像,置身于苍古意境中去,感悟古人古诗。

意象构成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诗歌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的空间,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体会意境要从分析意象入手。常见意境有安谧静寂、清新空灵、雄浑壮丽、恬淡闲适等,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描绘了月上中天,晚风习习,吹箫的美人,悦耳的箫声如泣如诉,散布于月光如水的南国秋夜,诗境空灵虚幻,美妙绝伦,李白诗歌的意象奇丽雄浑又飘逸不群,意境壮阔宏伟,杜甫的《绝句》意境明艳秀丽,《月夜》宁静凄清,刘禹锡的《秋词》意境宏大开阔,色彩绚丽的画面,寄托了诗人高旷、豪迈的胸怀。

○7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专题7――相关的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古代诗人词人的字号、主要创作风格在学习古代文学常识时要注意日常积累,这部分任务由学生自己整理完成。

古代文化常识范围较广,大量的储备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理解古代诗歌的含义。古代诗歌可能涉及到古代地名如金陵、扬州、汴京等,古代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霄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比如王安石的《元日》、辛弃疾的《青玉案》,杜牧的《清明》、苏轼的《水调歌头》、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古代服饰如黄袍、青衫等,古代建筑如亭台楼阁、阑干长堤等,还有古代习俗和古代节气,如寒食、社日,登高、赏菊、赛龙舟等。此外还有古代诗歌自诞生都是配乐歌唱的,所以简单了解古代音乐特点及音乐机构如梨园等。送别诗要了解折柳送别的习惯,边塞征战要了解唐朝的兵制,做、送征衣的时间期限等。这些只需简单了解既可,主要用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所写内容和寄托的思想。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 篇5

月圆(1)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2)

未缺(3)空山静,高悬列宿(4)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2)那里指光彩更,

8.这首诗签六句描述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十二、8.(1)明月独悬,照射在江面和屋舍上,波光粼粼。(2)月光照射在屋内的华丽的席面上。(3)仰视月空,月光皎洁,群星稀廖。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方式 篇6

一、(2009·湖北)

题西溪无相院

张 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问: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分析】文中问怎样写景,应该从写景(也就是描写)的角度和文章的结构方面回答,联系描写角度的相关知识——远近大小、动静明暗、视听触嗅、声光色态,进行回答即可。注意一定要结合诗歌解释分析。

【答案】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二、(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问: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答案: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三、

春日(其一)秦观[注]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注:秦观:北宋著名诗人,先后多次贬官遭徙,一生潦倒失意。

问:(1)请分析“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效果。

(2)这首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请指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分析:第二问不仅要答出间接抒情,更要答出属哪种间接抒情方式,如借景抒情、托物抒情、借事抒情等。答案(1)“芍药含春泪”“蔷薇卧晓枝”,这是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刻画芍药、蔷薇雨后的娇弱悲愁之态,写得形象鲜明,细腻生动,耐人寻味。(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诗人仕途坎坷,潦倒失意,胸有郁结,不便直言,只好移情于物,借眼前这“含春泪”的芍药和“无力”的蔷薇形象,来寄寓自己的人生的愁苦情怀。因而,这首诗也就具有了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艺术特点。

二、重点训练

1、秋日登吴公台[注]上寺远眺

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注:吴公台,在今扬州北。问:颈联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颈联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来写景的。出句从视觉角度写残阳对旧时的军垒的依恋之景,对句从听觉角度写空疏的林中回荡着晚暮的钟声之景,无论是看到的还是听到的,都给人落寞萧索的感觉,寄予着诗人的伤感之情。

2、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

成。

【注】①觉:醒。

问: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答案:“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3、墨 梅 王 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问、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4、鹧鸪天 贺 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作者夫妇曾经住在苏州,后来妻子死在那里,今重游故地,十分怀念死去的妻子,就写了这首悼亡词。

(1)词中多处用了借喻的手法,请任选一处简要分析其妙处。

(2)词中有一处生活细节十分感人,请找出词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以梧桐、鸳鸯自比,写自己丧失伴侣像遭霜的梧桐半死半生,又像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寂寞悲伤之情,溢于言表。“原上草,露初晞”以草上露易干比喻人生短暂,引发作者万千感慨,为后文作了铺垫。

(2)末句“挑灯夜补衣”描写了日常生活细节,可以看出妻子的勤劳贤惠,对丈夫的温存体贴以旧日的恩爱反衬今日的孤独,往昔的温馨更显今时之痛苦,以生活的细节写出了夫妻感情之浓厚,情意令人感动。

5、鹧鸪天 苏 庠

枫落河梁野水秋,澹烟衰草接郊丘。醉眠小坞黄茅店,梦倚高城赤叶楼①。

天杳杳,路悠悠。钿筝歌扇等闲休。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②。

注:①赤叶楼:指女子居住之楼。②汉人送别,在灞桥折柳,故“灞桥杨柳”即代指离别。“鸳浦芙蓉”句,化用贺铸《踏莎行》中“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句意。问:(1)简要分析“醉眠小坞黄茅店,梦倚高城赤叶楼”两句是如何虚实相生来表达羁旅愁思的。

(2)最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分析:(1)分析虚实相生手法,先要指出何为实,何为虚,再指出虚实相结合的好处。(2)注意题干的“主要表现手法”的限制。

高考诗歌鉴赏李清照 篇7

一.2012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分析

从表中可见, 今年各地诗歌鉴赏题基本稳定在去年的考查形式上, 体现了各地基本固定的考查模式, 主要表现在:

1.题量基本在2-3题, 分值稳定在8分左右 (只有3份试卷在8分以上, 4份试卷在8分以下) , 题型以表述题为主, 上海、北京沿用表述+选择的考查形式。考查的能力点以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为主, 语言考查侧重于炼字。个别省份 (上海、湖南) 还考查了作品的风格和体裁等文学常识。

2.在诗歌体裁的选择上, 以唐宋诗词为主。从表格中可见诗12首, 词6首。在12首诗中, 唐诗占5首, 宋诗占4首, 二者可谓平分秋色。还有2首元诗, 1首明诗。在6首词中, 宋词3首, 金词2首, 唐词1首。

3.在诗歌题材上, 以写景、咏物、抒情为主。其中写景诗6首, 咏物、抒情各4首, 其余边塞诗、羁旅诗、闺怨诗、送别诗各1首。

4.就考查的作者而言, 中学课本上出现过的作家9位, 这些作家同学们或多或少都能知道一些, 属于基本熟悉之列。其余不熟悉的作者7位, 基本上也是各占一半, 有利于同学将课本内学到的知识用到课外去。

二.2012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之最

1.分值最多的考题———北京卷

北京卷围绕明代隐士 (山人) 金銮的《柳堤》“春江水正平, 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 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 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 年年还自生”, 出了二道选择题, 其中一道单选题3分, 一道双选题4分, 另外出了一道阅读延伸题:

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 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 (白日依山尽)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 也可选取其他诗作, 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 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 (不少于150字) (10分)

与去年写读后感式的阅读延伸不同, 北京卷今年阅读延伸题特地要求考生脱离文本, 分析“其他同类诗歌”, 强化了对外部诗歌材料的运用, 总的说来还是围绕诗歌鉴赏做文章, 这样, 北京卷诗歌鉴赏题共计17分, 占全卷 (150分) 的11.3%, 堪称货真价实的分值最多的诗歌鉴赏题。

2.题型最全的考题———上海卷

上海卷围绕张九龄的《春江晚景》“江林皆秀发, 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 春心益渺然。兴来只自得, 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 余花满客船”, 出了三道题目, 一道填空题“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 () ’和‘客船’”;一道选择题“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一道表述题“从情景关系的角度, 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三道题目三种题型, 可谓题型最全的诗歌鉴赏题了。

3.最受关注的作者——杨万里

今年各地诗歌鉴赏题涉及18首诗词, 唯独宋代杨万里的诗出现二首, 一首是安徽卷考的《最爱东山晴后雪》“只知逐胜忽忘寒, 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 软红光里涌银山”, 一首是天津卷考的《野菊》“未与骚人当糗粮, 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 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所以杨万里可以称得上是本年度最受出题者关注的诗歌作者了。

4.最受关注的作者群———苏门四学士

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除最受关注的杨万里外, 还有最受关注的作者群。就是“苏门四学士”, 往年四学士中的黄庭坚大受热捧, 今年除黄外, 其他三学士悉数登场。山东卷考了晁补之的《吴松道中二首 (其二)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江西卷考了秦观的《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 泪难收。犹记多情, 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 人不见, 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 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 许多愁。”辽宁卷考了张耒的《初见嵩山》:“年来鞍马困尘埃, 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 数峰清瘦出云来。”其受关注的程度可见一斑。

5.考查最多的题材———咏物诗

今年各地试题中, 考查的诗歌题材较多的是咏物诗, 全国大纲卷考了修睦的《落叶》:“雨过闲田地, 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 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 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 而不与君同”, 四川卷考了曹伯启的《子规》:“蜀魄曾为古帝王, 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 远客初闻已断肠。锦水春残花似雨, 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 唯有东郊农事忙”, 天津卷考了杨万里的《野菊》 (见上) , 浙江卷考了钱珝的《未展芭蕉》:“冷烛无烟绿蜡干, 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 会被东风暗拆看”、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等5首, 较其他羁旅诗、送别诗、闺怨诗等题材, 可谓首屈一指。

6.最雷人的送分题———全国新课标卷

全国新课标卷考晏几道的《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 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 归鸿无信, 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 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 此情深处, 红笺为无色。”“思远人”是词牌, 该词牌由晏几道首创, 因词中有“千里念行客”, 取其意为调名, 可以说, 这首词词牌与题目是融为一体的。命题者就此出了一道题“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是“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这个答案不过是将词片或关键句翻译了一下, 只要学生看一下词作, 就可以答出, 丝毫没有什么思维含量, 堪称最雷人送分题。比之稍次的送分题还有浙江卷第21题 (诗歌见上) :“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 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二首诗的题目中分别有“未展芭蕉”“未开海棠”的字眼, 诗中又都有“芳心”一词, 考生稍微留意一下, 分数即可到手。平心而论, 这种考法与诗歌鉴赏D级鉴赏评价的能力层级似不相称。

7.考点最为单调的试题———全国大纲卷

全国大纲卷围绕修睦的《落叶》 (见上) 出了二道题目: (1) 从写落叶的角度看, 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 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第 (1) 题“从写落叶的角度看”实际上考查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第 (2) 题最后一联写松“立”, 实际上与叶“落”构成鲜明对比, 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 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仍然是考查表现手法的效果。总的说来, 这两道题目的考查角度似乎单一了些, 堪称考点单调的试题。

8.答案最开放的试题———天津卷

天津卷围绕杨万里的《野菊》 (见上) 出了三道题, 其中第二问为“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 考生可以从修辞角度赏析对偶、借代手法的运用, 可以从炼字角度赏析“逢”“忙”的好处, 可以从色彩角度赏析“碧”“黄”的效果, 可以从情感分析作者的喜爱之情等等, 可以称得上是今年高考最为开放的试题了。仅次于此的是广东卷, 考了元代白珽的《余杭四月》:“四月余杭道, 一晴生意繁。朱樱青豆酒, 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 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 寂寂昼门关”, 第一问为“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考生可以从映衬 (衬托, 对比, 烘托, 渲染) 、列锦等角度来答题。映衬类如:朱、青, 绿, 白, 颜色明丽喜人, 相为映衬, 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 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列锦类如: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地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 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 烘托静谧的气氛, 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9.答案最简洁工稳的试题———山东卷

山东卷考晁补之的诗 (见上) , 出了二道题: (1)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答案为“描写了清晨起航时, 江南水乡风声萧萧, 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答案为:“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 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 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 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第 (1) 题答案前者要求考生描述诗句, 后者要求考生概括特点。第2题从两个不同方面考虑, 一是从内容上分析意象本身的作用, 一是从结构上分析该意象在上下文中的线索作用。这两个答案最为工稳简洁, 大受考生欢迎。

10.最想不到考查角度的试题———安徽卷

安徽卷围绕杨万里的《最爱东山晴后雪》 (诗见上) 出了两道题, 其中第一问“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一般分析形象题正常是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或咏物诗中景物形象, 而此诗为写景诗, 写景诗正常考查景物的特点、作者的心情、语言的锤炼等。这道试题的考查角度出人意料, 要求分析诗人的形象。根据所提供的参考答案“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 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 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 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笔者以为还是考查作者的心情更适合些。

11.最让考生纠结的试题———广东卷

同样是广东卷 (诗见上) , 第二问“‘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 这题比较让考生纠结。首先“一晴生意繁”, 难在对“生意”的理解上。该词有二个读音, 读“shēng yì”时是“生机”的意思, 读“shēng yi”时, 是“经营商业”的意思, 如果考生把握不住“生机”, 而理解成“商业经营”的话, 答题就麻烦了。“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也比较让人纠结, 主要是界限不明, 考生不知“这一地方”是具体的诗句还是具体的一联。参考答案为“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 有青豆配酒爽口, 船行水上, 轻快疾驰, 有春风拂袖, 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 原是为了保养小蚕, 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 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 似乎二者都不是, 只是将相关诗句所涉及的画面描述一下。如果考生答具体体现在二、三、四联, 可否算对呢?

12.最体现能力的试题———北京卷

北京卷 (见上) 第二问“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 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 (白日依山尽)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 也可选取其他诗作, 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 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 (不少于150字) ”, 既要考生熟悉所列诗中的某一首的内容, 又要根据要求写出由景入理的变化, 看考生是否真正懂得诗歌, 堪称最能体现考生诗歌鉴赏视野及能力的考题。

13.最具本土特色的试题———四川卷

高考诗歌鉴赏题探微 篇8

一、近二年全国及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实例分析

1.意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人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2.想象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3.表现方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4.比喻夸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听蜀僧溶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答:“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5.抓关键词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豰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内容和形式是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的主要考查点

通过以上实例分析,不难发现,高考诗歌考查的主要是: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包括诗歌的景物特点,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态度等,形式的表现手法包括:

(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2)文艺表现方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

(3)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4)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三、如何在诗歌教学中把握高考的要点

看来,小小的诗歌鉴赏题,背后大有文章,那么如何在语文诗歌教学中把握高考的要点呢,这的确是一个难题,因为语文教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方法。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谈四步鉴赏法,即:读、悟、联、结四步鉴赏法。

1.读

“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径。对诗歌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件。

如何读?方法也很多,可事先设置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这个情境可以是喜境,也可以是悲境。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只要有利于诗歌的鉴赏,都可采用。教师配乐朗诵、听名家录音,如慢读、快读、抑扬顿挫地读。读的目的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意绪(情感)。

如李煜的《虞美人》一词,只有通过读,才能了解词人的心绪。尤其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喜。同时,通过读,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关键词——诗眼或词眼)和特定的意象。

“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让学生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

2.悟

“悟”是在“读”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过程。通过悟。可较为具体地把握诗歌意境、作者意绪等鉴赏内容,因此,这一步更为重要。那么,“悟”什么?悟诗歌意象,悟诗句中的关键词(诗眼或词眼)。悟作者运用的艺术技巧。

(1)悟意象

在悟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诗歌意象的作用,如此。在悟的过程中方能避免盲目,有的放矢。诗歌意象的作用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大体上是一致的。

①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②借景抒情。这是诗歌惯用的“方法”,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如柳永的《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③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

④衬托人物品质。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梅、松衬托性格坚毅,鹤、荷衬托情感纯洁等。

明确了意象这些作用,悟意象就显得有据可依了,但如何悟呢?

首先找出诗歌中的个体意象或是意象群,再进行揣摩感知。如是个体意象,须赋予意象以人文情感进行鉴赏。如刘禹锡《石头城》一诗中的个体意象“潮水”,鉴赏时就须

赋予人文情感。作者是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历史苍桑的感慨。

另外,在诗歌中,意象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思乡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了解意象的特定意义,会使鉴赏的目标更为明确,思路更加清晰,结果更为准确。

(2)悟关键词

诗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氛围的关键词语,我们把这些词语叫做诗眼或词眼。它通过强烈的节奏为“读”所感知。如“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又”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中的“自”、“空”二字,均是关键词。悟词,一般从词的本义入手,去悟其在诗境中的深层含义。

(3)悟艺术技巧

把握诗歌的艺术技巧,首先要了解它的种类。要尽可能早的把它的分类情况介绍给学生,这样才更有助于明确它的概念和特点,准确的概括出诗歌的艺术特色,此外,还要同学习过的诗进行比较、区分,才能切实地提高鉴赏能力。站的高才能看得远、看得准。

象征:《死水》《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虚实相生:《雨霖铃·寒蝉凄切》《扬州慢·淮左名都》;赋比兴:《无衣》《孔雀东南飞》;对比:《卫风》《越中览古》《沁园春·长沙》;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蜀相》;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烘托和映衬:《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用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联

在“悟”的过程中,我们已较为具体地把握了诗歌鉴赏的各方面内容,但这还只是对诗歌价值的相对单一取向,并不全面。因为有的诗歌还具有它的现实意义,如《石头城》一诗中,只把作者对“故国”昔盛今衰的感慨作为鉴赏的最终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也违背了作者的真正意愿。因为诗人刘禹锡在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出现了“牛李党争”,地方上藩镇割据。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应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在鉴赏时,还必须联系作者写作的当时背景(包括社会、文化、政治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因素。明了诗人所处时代、主要经历、语言风格、美学追求以及创作某一首诗的心境等因素,才能深入地理解诗意、把握诗情。

所以说,鉴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了解相当一部分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其思想状况。古语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此,才能具体、全面、客观、公正地鉴赏诗歌。

4.结

“读·悟·联”只是解决了如何鉴赏诗歌的问题,但整个过程毕竟是零散的,细碎的,感性的,缺乏系统性、条理性、理论性。所以,我们还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门别类地进行总结,这样,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更准确地,从容地对诗歌进行赏析。

上一篇:IQC组长职责22下一篇:国土局竣工验收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