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的真情与智慧》读后感

2024-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班主任的真情与智慧》读后感(精选10篇)

《班主任的真情与智慧》读后感 篇1

书中谈到“身教胜于言教”。这一观点我特别认同,并且一直在教育工作中实践着。书中还说到“学生是人,需要尊重,更需要爱。现在的教育需要教师必须重视自己的位置。教师要成为学生群体中的一员。老师的模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这比老师一味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事实证明,老师高高在上只能拉大与学生的距离,而转换角色,就会使自己融入集体中,创设一种和谐平等的氛围,使学生心服口服,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受到教育。”是的,小学生善于模仿,在学校里,他们接触最多的人就是班主任老师。班主任的一举一动将成为学生模仿的内容。一些学生甚至把在家长面前模仿老师讲课、发火等当成一种游戏。由此,我想到加里宁说过的一句话“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于最严格的监督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种严格的监督。”教师无法选择学生,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教育方式。把平凡的事务转化为精彩,把烦恼的事情转化为快乐。除此而外,我们还要正确处理好与班科任老师的关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对学生的教育,单靠我们班主任是不够的,我们也要有团队精神,处理好与同事,任课老师在工作上生活上的关系,有益于更愉悦的工作。随着家长教育意识的提高,我们应该利用家长这个群体,让他们配合我们一起来培养教育学生。让家长,老师,学生明白: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重要的教会学生学会在社会中生存。“成人比成功更重要,成长比成绩更重要,付出比结果更重要”。

有人说:“不变的老师,流水的学生。”走过了多年的教学生涯,我要说:“老师也要变,老师和学生一起成长才是真正的教学相长。”让我们用心思考,用心感悟。让教育智慧升华,炼就一双慧眼,发现学生“那一点点光。”总会有那一瞬间,一颗流星、一点流萤,在广袤的夜空,都是亮丽的风景,让我们感受到每一个鲜活生命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

班主任工作是琐碎的,但意义却很重大。新的时代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向我们提出了新的理念。我们要用真心、动真情、做真行,做好班主任工作。真正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魅力的人,一个新型魅力班主任。

《班主任的真情与智慧》读后感2

许多人谈到做班主任工作时,都离不开一个字——爱,是不是只要有了爱就能解决一切教育问题?我以为并非如此。22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教育并不仅仅需要爱;没有爱是苍白的教育,而没有智慧则是愚昧的教育。就如溺爱孩子的父母,收获的却是苦果。缺少了智慧,往往事倍功半,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认为,爱是教育的前提和贯穿始终的催化剂,但绝不是教育的全部。爱心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及其所存在问题采取欣赏和包容的态度,而智慧则直指问题的解决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的艺术就于将问题转化为机会。学生出现问题时,恰恰是教育、帮助学生的良机,也是教师不断修正自我、不断进步的契机。而如何抓住这些契机,实现教育目的,光有爱心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教师敏锐地观察、灵活地分析、机智地处理、耐心地巩固。

班主任工作需要爱心,但更需要一颗智慧的爱心。

高尔基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的本领,而教育孩子则是件大事。很明显,爱孩子是教育者首要的素质,是做好班主任的前提。没有了爱,教育将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和意义。但是,作为教师,光有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孩子,不能乱爱,需要方法、技巧。试想,有哪一个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越是被溺爱的孩子,越难以管教,成长越容易出现问题。因为他们的爱缺少智慧,缺少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赞可夫说过:“不能把教师对儿童的爱,仅仅设想为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理智的爱应该是深刻的,不仅关注其智力、习惯,更关注其情感;不仅关注其表面行为,更关注其内心所想;不仅关注学生的今天,更关注他们的明天。这种深刻的爱,来自教育者深厚的教育思想。教师应该像淘金者一样有信心,有耐心,不为表面的沙砾困扰,慢慢地去除沙砾,最终才能看见闪光的金子。

对班主任而言,爱心是工作的基础,但更需要一颗智慧的爱心。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需要引导、帮助的孩子,没有爱心,就不能承担工作,而只有爱心,不求方法、策略、技巧、规律,就难以开展工作。相信每个班级里或多或少都会有几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常常把他们作为重点关注对象,上课提醒他们听课,有时间便给予个别辅导,发现有点进步便鼓励,但是一学期下来,我们往往发现这些学生大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有的甚至收效甚微。原因何在?爱心不能包治百病,爱心更不能解决所有的学生教育问题。

爱心不是班主任的专利,对解决教育问囊起决定作用的是班主任的专业能力。

解决教育中各方面的问题,教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师的专业能力。在日常教育中,班主任最重要的任务是在全面接纳、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具体地分析,使他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智力类型、思维方式等有比较清楚的了解,然后帮助他找出困难所在,制定补救和突破的措施、方法,进而一步步建立自信,走向成功。其中所体现出的教育智慧,是班主任能否走向优秀的关键。比如,学生在一起相处久了。难免产生矛盾。有两个同学因为一点小事情发生了冲突,争吵了起来,甚至拳脚相加。这种情形,相信很多班主任都不陌生,但是仅凭对弱者的关爱、强者的宽容能解决问题吗?当然不能,因为这样做并没有教给学生处理矛盾的方法。有时,我们对弱者的关爱甚至会演变为一种依赖,最后异化成一种伤害。班主任对学生的关爱,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感动层面。这里的“爱”,是心灵对接的“触发点”,后面有效的措施和持续的行动,才是真正促成学生正视问题、认识错误、自我转化的“良药”。

教育智慧,并非单纯的管理技巧,更包含民主的管理思想和科学的问题研究意识及解决途径。我认为,班级管理既要有管,更要有理,“管”是要求、规范、约束、评判、督促;“理”是思考、研究、引导,进而升华为感染、熏陶、激励、唤醒、鼓舞。“管”体现着班主任的执行力,决定着工作的广度和宽度;而“理”的核心就是班主任的智慧和能力,体现着班主任的领导力,决定着工作的深度和高度。

现在许多年轻班主任一遇到问题,就翻什么兵法,找什么技巧,却忽视了自我身心的修养和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其实,再好的技巧,再强的妙招,离开了犹如深厚内功的教育智慧就无法施展。比如,尊重学生的理念、多种方案的预设、妥协多赢的策略等,都能体现班主任的教育智慧,是一个班主任走向优秀乃至卓越的必然选择。这些策略、技巧都需要以教育智慧为前提,对班级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反思、总结,富有创造性地加以实施,才能发挥最佳的育人效果。

教育本质上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解读和唤醒。因此,对教育者而言,尊重学生要比热爱学生更为重要。只有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到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到自尊的存在,才能找到在班集体中生活的意义。一旦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因此,当学生有过错或问题时,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表示充分的同情和谅解。对某些学生身上的一些行为,我们要分别对待,看是否能够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之改变;而对于已经根深蒂固、不能轻易改变的行为,我们要采取包容、悦纳的态度,积极干预、耐心化解,不能武断地处理。

优秀的班主任都善于用心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自主的学习和生活空间,放手让学生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平常的班级管理中,我留心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和个性特点,设计一系列的文体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感悟和提高。我把班级的管理权交给学生,班级实行小团队综合评价制度,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班级民主管理中,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学生都成了我的助手,班主任做得轻松洒脱。充分了解学生,坚持读书学习。不断地在实践中反思,是教育智慧产生的重要源泉。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班主任只有在对学生有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因材施教、个性培养;只有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也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才可以帮助和引导学生自己从里面打开改变之门。

《班主任的真情与智慧》读后感 篇2

一、精心准备——有效家访的前提

家访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千家万户的家庭教育解难答疑, 解决学生成长中的烦恼, 为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必须做好以下方面的准备:一是要认真分析学情。对本班几十名学生进行摸底排队, 分析他们的思想动向、学习进步情况、性格有哪些变化、同学相处关系如何等等, 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家庭状况。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工作现状、家庭结构、家庭生活环境等都要了如指掌, 这些基本信息直接影响到家访的效果;三是对家访设立预案。针对不同学生, 采取不同的家访形式, 创设不同的家访情景, 使每一次家访都成为引导学生进步, 争取家长支持的重要场所;四是备一本学生家访纪实本, 将基本信息分门别类进行梳理, 形成文字, 有多少学生就备多少家访预案, 并留下反思空白, 家访后进行分析整改。

二、尊重家长——有效家访的基础

家访是学校老师与学生家长一次次平等互利互惠的对话交流, 必须突出学生家长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家长, 坦诚相待, 这是做好家访工作的基础。一是约谈自己即将走访的对象。家访之前与学生进行一次全面交流, 让学生了解老师家访的目的, 告诉他, 老师家访不是去告状, 而是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 让他们知道孩子在学校的进步和优点, 从而消除学生的恐惧, 给学生一种心理安全支撑;二是预约学生家长。通过电话、QQ群、发短信等多种方式, 以商量的语气向学生家长提出家访恳求, 征得家长的同意, 并根据学生家长的实际情况, 确定家访的具体时间, 并告知家访目的, 让学生家长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如有学生家长拒绝, 要婉转地询问学生家长何时有空、在什么时候家访比较方便, 并对拒绝家访表示理解, 为下一次预约奠定基础;三是赴约要慎重。家访之前, 要弄清学生家庭住址, 大致地了解行走路线, 并要有一定提前量, 确保赴约不迟到。教师的着装打扮要得体, 干净整洁, 符合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年龄特征。如果因交通原因不能准时到达, 要提前电话告知学生家长, 表示歉意, 以便得到家长的谅解。

三、形式多样——有效家访的要求

在家访过程中, 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类型, 采取不同的家访方式, 提高家访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一是聊天式家访, 与学生家长聊天, 不经意地交流学生在家在校的表现, 进一步增进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感情, 这种家访轻松、自然、有效;二是专题式家访。针对学生在校发生的某一件事, 对学生家长进行专门家访, 既表示教师的关注, 又能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这种家访最能够就某一个问题达成共识;三是爱心家访。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给经济有困难的学生家庭送去关爱, 给精神受挫折的学生送去安慰, 给单亲家庭送去理解, 给学习有进步的学生送去鼓励, 并借此机会指出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缺点, 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这种家访情感氛围浓厚, 学生家长乐于接受意见;四是慰问式家访。学生生病或者发生意外, 家庭变故, 教师及时家访, 把希望和关切送给学生, 并表示慰问和同情, 鼓励学生和学生家长克服困难, 战胜疾病, 这种家访既能拉近老师和家长的距离, 又能感化学生和学生家长, 增强教师的亲和力, 从而使学生家长更加积极地配合老师的工作;五是报喜式家访。在学生获得一定的荣誉、取得一定的成绩时, 老师趁热打铁进行家访, 在表示祝贺的同时, 趁机指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一些不足,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种家访, 由于氛围热烈, 心情好, 学生和家长都容易接受意见, 效果较好;六是联络式家访。学生学习成绩优秀, 行为表现不错, 家长也非常配合老师工作, 对这一部分家庭的走访, 一般来说主要是主动征求家长对班级管理和学校工作的意见, 进一步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 保持信息的畅通。

四、掌握技巧——有效家访的保证

洞察真情,智慧断案 篇3

(东汉周纡任博平令时)廷掾惮纡严明,欲损其威,乃晨取死人断手足,立寺门。纡闻,便往至死人边。若与死人共语状。阴察视口眼有稻芒,乃密问守门人曰:“悉谁载篙入城者?”门者对:“唯有廷掾耳。”又问铃下:“外颇有疑吾与死人语者否?”对日:“廷掾疑君。”乃收廷掾考问,具服:“不杀人,取道边死人。”后人莫敢欺者。(《后汉书·酷吏列传》)

(李惠為雍州刺史,)人有自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惠遣争者出,顾州纲纪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成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日:“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北史·外戚传》)

[参考答案]

1张举为吴国人,是句章县官。该县有一女子杀丈夫,再放火烧毁自家房屋,谎称丈夫是被大火烧死。夫家的人感到怀疑,将女人诉讼到张举这里。女人不服罪。于是张举牵来两头猪,一头是当场杀死的,一头是活的,均用材火焚烧。活活烧死的猪口里有灰,杀死再烧的口里无灰。接着将女人丈夫尸体检验。口里果然没有灰,断定是先杀死再焚尸。女人只好俯首服罪。

2周纡任博平令时,廷掾都害怕周纡的严明,想挫他的威严,就在清晨时把一个死人斩断手足,放在衙门口。周纡知道后立即前往,走到死人身边,好像和死人讲话,暗地观察死人,结果在口眼处发现稻芒。就秘密问守门人说:“昨晚有谁载干草人城的?”守门人说:“只有廷掾。”又问随从的士兵:“外面有谁怀疑我和死人说话?”士兵回答说:“廷掾怀疑您。”周纡于是就收押廷掾拷问。廷掾只好一一招认,说:“我没有杀人,是在路边找来的一具尸体。”从此没有人敢再欺瞒周纾了。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篇4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1

读了肖川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这本书,受益匪浅,感受到了教育的智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前者告诉我们,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对孩子的爱;后者提醒我们,教育仅仅靠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还需要智慧。在任何时代,人们强调的,总是当时所缺乏或者被忽略的。当教育之爱失落时,我们强调爱心;当绝大多数教师并不缺少爱心而缺少智慧时,我们渴望智慧。

感受教育的真情——教师以真实的感情爱护学生,帮助教育学生,以真实的感情感染学生,会使学生增强承受压力、耐受作者的能力,会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性,在适应环境的同时进一步去改变环境。教育需要真情已经成为我们无数的教育工作者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真理。无数教育方面的事实都充分证明,那些矫揉造作的东西,那些虚假的东西,那些流于形式的东西必须淘汰。

在教育工作中能用一颗真心,以真情感染,激励我们的学生,教育教学效果将会显着的提高。事实上,不仅在教学之中,在生活、在家庭、在学校,虚情假意、阿谀逢迎只能是一时的,真的、实的、自然的,才会永远具有生命力。作为教师,我们对待学生要真;对待事业要真;对待社会、对待祖国都要有一颗无私的、纯真的心,真心真意,真说真做,是最宝贵的财富。如果在教学中,你想听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话语,那么,请你先为学生奉献出一颗真心,因为教育需要真情。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2

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

“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我不禁反思从教以来的得与失,我问自己:作为教师,我的幸福感来自何处?是学生好成绩?是领导和同事的认可?还是自我提升的那些收获?我身边的同行朋友们也会有这样迷茫的时候。肖川教授的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透过这些文字看到了教育的魅力,从教以来的点点滴滴幻化成美好的画面,涌现脑海。我不正是付出了智慧和真情才收获了这些美好的点滴吗?

这本随笔九章,肖川教授娓娓道出一名教师该如何面对繁重的教业,承担教学的重责,获得教育的幸福,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解放思想享受教之乐、能读会写表达教之乐。

《教师的解放》一章,肖川教授列举了教师负担过重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几大原因。这些情况确实也存在,但是他给的建议特别好:既然不能改变整个世态,何不从自身改变。“当然教师自身也有调整心态、校正观念、提高素质、自我解放的必要。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以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我们就会生活在光明、昂扬、乐观、向上的生活中,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生”。给自己更多的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信念的力量。”

是所谓的“境由心生”。给自己更多的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信念的力量。”

然后在教师自身的修炼和尊重学生的思想方面去告诉教师们如何解放思想享受教之乐。这些站在教师的角度的阐述深深触动了我。

一名教师如果固执于成规,只能搬、照、仿,缺乏自己的思想,很难形成自我风格。我们希望孩子是独立、自主、创新的人,而我们如果不从自身开始解放,怎能培养出这样的孩子。教师自身的解放才能让我们把教育的视角从课堂知识的单一传授转到关注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的需要上来。以前听过这样一种言论,“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学生的重要影响人,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穿衣打扮都会对孩子们产生强力的影响。记得,我们开校运会的入场式,基本是班主任走在班级队伍的前面,同事们讨论说,学生们走路的气势、动作和班主任真的有相似之处。

《语言的世界》一章提到的“写作的意义”让我很好地理解了班主任工作室有关多写教育随想的要求。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阅读,善于阅读。“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其次要会在反思中进步。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管是有效的经验还是反面教训,都是教学的宝贵财富,在反思中获得进步。肖川教授认为“每当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如果你的确付出了心血和真情,那你一定有成就感,一定会有一种收获的快慰。”确实如此。当我有感而发地想表达当时的想法起,从拟定题目、列出提纲、翻阅资料,再一个一个文字敲出来的这么一个过程,到最终一篇文章呈现在自己眼前,那种满满的成就感只有当事人才可以体会到。

有一位老师很有意思地将肖川先生的书名与章节串联起来,让我很感动。“找到教育的方向,才会明了教育的意义。运用教育的智慧,才能获得教师的解放。纵横文明的星空,翱翔语言的世界,释放心灵的阳光,表达自由的言说,品读书的芳香,这就是《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很好的注释,借用在此表达我的感受。

合上书页,目光再次锁定在扉页上:《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的,付出真情和智慧才能收获满满的幸福!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3

我读了《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本书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主要反映了教师的需要与趣味。以及他们所关注的事物、他们所困惑的问题、喜怒哀乐、委屈和追求。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对于人生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书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

这本书体现的是一种对社会,对时代的深深的思考。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今的许多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很大部分是只会读、写、算的学习机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状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状元的出现,很有可能埋没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可塑之人才,因为大家的目光都被状元所吸引了。这是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实。人人呼吁改革,但是又没有人知道该由谁来改革。其实能改变这些现状的,只有我们这些教师——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

作者的目光是犀利的,他能洞察到本质,他认为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决定教育方向的是教师。我们的教师更关注方法,好的方法可以收到立竿见影、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方向正确与否,难以检测,很难凸现,因此,我们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再加上我们的教师长期忙于事务性的工作,被大量的琐事遮蔽了眼光,被俗务消磨了高远的追求。于是,他迫切地呼吁,要唤醒和强化教师的方向意识。

作为教师,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一个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读后收获颇丰,最深的感受是他为我们解决了人生道路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惑。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首先,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名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其次,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当学生违反纪律时,我们是否采取了适当的教育方法;当学生上课打瞌睡不听话时,是否由于我们的课上得不好……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是何等的气度、胸怀,以及对教育事业何等的热爱!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敢于释放思想。我们的教学工作不会是一条平坦的大道,肯定有坎坷,有曲折;肯定会碰到许多疑难困惑,碰到许多新的问题,因而更需要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4

我最欣赏“教师的解放”篇里面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读后感触颇深。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反之,没有博览群书,只能就教材讲教材,就内容讲内容,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所以说,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

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反思,注意积累一点一滴的经验,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发展,使自己逐步向创新型教师迈进。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用什么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思想底蕴,平时只是不觉得罢了。

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也是非常关键的,思想可以熏陶学生学习、熏陶学生做人。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要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真的很难,这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和思考。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5

读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感触颇多。这本书饱含了不起作者对社会对时代的深深的思考,正如他在《探索教育的方向与方法》中提到: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由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作为教师我想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心态的人,一个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

教育之感悟

正如书中说的那样,心灵中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与繁杂洞察精深与微妙的能力;教育中没有真情,我们将囿于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肖川还特别地强调,他是为教师而写作。其实我觉得他绝不仅仅是在为教师而写作,而是在为所有身在教育、心系教育、执著于教育,在不断探求人生真谛、追寻幸福人生的人们而写作。作者有一句话:“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

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果我们没有教孩子们她们任何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的活着,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如何面对冲突和挫折,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而单纯教给她如何读、写、算、那又什么意义?如今的许多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很大部分是只会读、写、算的学习机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状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状元的出现,很有可能埋没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可塑之人因为大家的目光都被状元所吸引了,这是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实,人人呼吁改革,但是又没有人知道该由谁来改革,其实能改变这些现状的,只有我们这些教师—————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带着智慧与真情的学生交流,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必需途径。

教育之职责

作为小学教师,我们是学生人生的启蒙者,我们肩负的不仅仅是要他们学会说话,写字,更重要的是要将他们引导成为一个高级趣味的人。怎样才能使每个孩子都认为“学校生活值得过?”与孩子沟通可以知道孩子们的兴趣,也可以了解他们的性格,当对每个学生都了如指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找到孩子们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了。如果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兴趣来学习的话,那么我们的课堂就真正成了孩子们的课堂了。也只有产生了学习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动力和求知欲。

教育之远思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值得一读的好书,从书中我们知道教师不仅在于教,重在于学,并且要时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育,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不断进步。

《班主任的真情与智慧》读后感 篇5

穆培莹 东海县实验小学和平路校区

漫长的暑假,有肖川先生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陪伴,我想说,日子过得真的还算充实,还算诗意。并且,在个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充足的享受和滋润之余,也更加钦佩肖川先生对教育的殷殷执着和切切关注。在他如歌如吟般的文字叙述里,细细体会他那份对教育事业的坚韧信念和绵绵真情。

他在书中写道:“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这让我无由的在头脑中激荡起对教育的新思考,对自身的反省与评判。肖川教授用自由的文体和通俗易懂的文字,言说着人性化教育所应有的理性智慧与率性真情。他从“教育的方向”、“教育的意义”、“教学的智慧”、“教师的解放”、“文明的星空”、“语言的世界”、“心灵的阳光”、“自由的言说”、“书的芳香”等九个主题述说着一种对教育,对教师,对教育中生命个体的发自内心的深情眷顾。你一旦走进他的文字领域,你就难以抗拒那种源于内心的文字力量,你拒绝不了肖川先生的儒雅的睿智、你很乐意去追随他行云流水般真挚的教育情怀和真实的教学趣味。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肖川先生感慨,“对于人生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书字里行间无处不折射出作者对于教育、对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真的是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真情呼唤真情。书中的每一个文字,无不在表达着这样一个内容——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我最欣赏“开放的课堂”这一章,我一直苦苦的思索着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开放的课堂?几多困惑,几多迷惘!肖川先生给出了精准的答案。他说,开放的课堂首先是民主的课堂,开放的课堂宽容并鼓励学生提出有深度,开放性的问题;开放的课堂是学生有着情绪上安全感的课堂;开放的课堂重视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他特别强调一名优秀的教师总是能够把人生美妙的前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开放的课堂不囿于教师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流程而展开,它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处境、学习的需要与感受,关注不同学生已有的经验背景,它关注的中心不是教师预订的教学进度,而是学生真实的收获。在课堂中,只有学生是作为完整的人——有着广阔的精神生活背景,全身心的投入课堂生活——教学才有助于完整的的成长;开放的课堂注重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与总结,注重对自我认识活动的监控。这些观念的提出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最终明白了教学不是教教材,也不是教教案,而是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如果在某一问题上,能够带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我的舞台,那即使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也在所不惜。

我要特别情调的是:在日常的教学中,由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教师不能给予学生及时的、满意的回答,这应该是允许的。在今天这样一个资讯发达的时代,更没有认识全知全能的,教师是学生探索精神和好奇心的重要保护者,也是学生成长的守护者。这是我在肖川教授的文字中所捕捉到的信息,尽管我早有这样的生活经验,但却不能标准的诉诸于笔底。

从对肖川教授的文字解读中,我不由得向往起民主的、开放的课堂。()我愿意成为一名具有宽容、民主精神和尊重儿童的优秀老师,我向往创造民主、开放、温暖、和谐的课堂。惟其如此,才能让教育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打下一个亮丽的底色,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让学生学会过精神生活,珍视精神的价值,眷注内心,使学校生活成为整个人生美好回忆的巨大的源泉和宝库,以便让学生形成快乐、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沐浴在肖川先生阳光一般温暖的文字之中,你会觉得教育是一项多么崇高的事业,一项酝酿着真情与智慧的事业。我觉得,真正懂得教育的老师,就是学生的心灵得以温暖的阳光。肖川先生的语言也如同阳光一般明媚、温暖。他说:“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另一个(或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也许我们始终只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然而,我们眺望着理想的高地,我们不屈服于现实,我们也会有暂时的休憩与沮丧,但我们永远怀着寻找精神家园的冲动,且吟且行”.这是多么有力量、有诗意的话啊,是的,我们的确有理由相信,用良好的教育成就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温暖的、我们梦寐以求的阳光普照开满鲜花的未来。

真的要向肖川教授深深的鞠一躬以示致敬!他的文字散发着一股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你会清清楚楚的感受到他的清明的智识,随意的情性和真实的趣味。他对教育的温情关怀,他对学术的广泛兴趣,还有他个人那种看待世界的通达的情怀,都化成了一个个饱含深情的字符跃然纸上,寄予我们熟悉的汉字以优雅的魅力。

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 篇6

——读北师大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

最近读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感触良深。它不光是写给教育工作者的一本书,它更是一种思考,对教育,对社会,对时代的深深的思考。正如笔者在自序中写到:“我的书是为教师写的,我力图反映教师的需要与趣味……它表达着我对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的向往、求索与感悟。”因此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没有完全陶醉于肖教授的妙语如珠,而是更加努力地在作者优美隽永、自然睿智的文笔下,细细体味那份“趣味”与“真情”。

肖教授的书读来完全没有已往教育类书籍教条式的说教,而是用随笔的形式娓娓道来。读来就象是一位朋友就坐在我对面,将他对教育的理解和真情向我娓娓道来,既让我沉浸在对教育理论的沉思中,又让我对他独到的教育理解而豁然开朗;既像一个导师一样给我指明教育的方向,又像一个知心朋友一样向我倾诉他对教育的感悟,让我不断地激起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的活泼中更深地去感悟

我们的教育,使我对教育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第一次一口气把一本三百多页的有关教育的书看完,而且是越看越爱不释手,没有一点倦怠的意思。看完后心灵得到真诚的洗礼,思想得到朴实的升华,眼界得到至善的开阔,如同一阵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在优美的文字和广博的知识中,我阅读和写作的欲望得到最大的激发,我为我的孤陋寡闻和文笔羞涩而汗颜,头脑中一次又一次地闪着一个念头:今后一定要多看书,还要多动笔,不能像肖教授说的那样,做一头

光吃草而不挤奶的牛。

第一次看到如此美的书。而且是越看越美,它美在作者的率真的性情,美在作者正直的品格,美在作者宽广的胸怀,美在作者博大的学识,美在作者隽永的文笔。一切的一切,除了美还是美。苦于文笔的羞涩,才学的疏浅,很难将看书时内心深处的激灵用语言表达出来,跃然纸上。下面只能对书中几处自己感受至深的精彩之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教育的方向原来是由教师决定的。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往指挥棒所指的地方努力地挤、冲、拼,尽最大的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太唯一,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所以,肖川教授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的方向。可我们的老师,难道不知德育为首这一道理吗?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最关心的还是自己任教课程的成绩,可能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当然也有例外的),有了这一观念,不但可以让他把教育的责任分得清楚一点,少惹点麻烦,也可以让他有了向别人炫耀的资本,甚至是为了更高的绩效工资。看到这里,我不禁羞愧万分,回想这几年来,在考核中常以“任教的班级成绩

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来证明自己的业绩。可曾有过,我为自己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人,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对人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而作为自己的主要成绩考核自己呢?细想一下,没有。真惭愧啊!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这么多年,在新课程改革这么久的今天,这陈旧的思想依然如此根深蒂固地要植于我的脑中,而且,自己还总认为在不断地改革,还在为自己取得的一点微不足道成绩而沾沾自喜。直到今天,看了这段话,我才知道,我教育的方向观没有完全对,我还是把课程摆在首位,把教育摆在第二。“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明白了,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我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

二、《教师的解放》这一节道出了教师的心声。

当社会各界呼吁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时,可谁曾呼吁也为负担过重,劳动强度过大的教师也减轻一下负担?《教师的解放》一节中,就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大概有:一是教师的编制过紧;二是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三是一些职能部门经常对学校指手画脚,吆三喝四,各种接待,检查,考评,应接不暇,简直把学校当成滥施淫威的场所;四是学校人际关系不够单纯,一些“扶持一小摄,打击一大片”的制度,措施,使得教师之间产生了恶性竞争,产生了不应有的内耗,耗费了教师的精气神,毒化了人际关系;五是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对学生要求过苛,管得太多,缺乏等待的心情;六是学校生活缺乏挑战性和活力;七是教师的教育素养和能力不够理想,有待提高。

看后同感颇深,肖教授只是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几点,或许造成中小学教师过重负担的还有其它很多很多的原因。很佩服肖教授敢于说出别人不术敢说的心里话,也能说出老师们长期憋压在心中无法言表的郁闷。让我们获得一种倾诉后的快感。由于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我们无法改变这一社会现实时,我们只能改变自己。还是文中说得好: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以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我们就会生活在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生活中,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生”。想想以前,曾经是“沙发上的土豆”,连电视剧都懒得看,何况是书?偶尔打打篮球,唱唱歌,在其他老师的眼里竟成了奢侈之事。想想学生的书包是轻了,可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却提高了。常为找不到更好的路子而焦虑万分;为期末即将而来的考试成绩而失眠,再想想那些个“恨铁不成钢”的孩子们,在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的精神禁锢下,我们的老师的心理压力会是多大?

面对种种的负担,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大量的工作面前,何不想个“偷懒”的方法,巧干,在无法拉牛上树的情况下何不让牛在树下吃草?在忙碌了一天后,何不让疲惫的身心在音乐中得到舒缓?抑或在书海中忘却?在竞争激烈的制度面前,何不把名利放在一旁?追求一种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境界?非得地名利面前争个头破血流?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当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时候,只能改变自己。但愿肖教授的话十分灵验,能使这件刻不容缓的事情,马上得到解决。我也相信,教师的解放指日可待。

最后把我最喜欢的一些句子摘录如下,与大家共享。

1.将习以为常的生活点缀出诗意的灿烂。

2.文章如果没有明确、鲜明的主题,词汇就是再丰富多彩也会如同丑陋的女子身着华丽的艳装一样,显得矫揉造作,惹人憎恶。

3.教师们,拿起手中的笔吧,有意识地去创作,把你的感动,你的困惑,你成功的探索,你的希望和梦想变成文字,写成文章,你会发现你的气质、性情,你的内心世界,慢慢地,慢慢地,变得纯净,澄明,变得细腻和丰富。我相信,真诚的文字,能够将平淡如水的生活定格为永恒。

4.造就教师书卷气的有效途径,除了读书,大概就是写作。

5.美好生活中应有的是:心中有盼头;手中有事做;身边有亲友;家中有积蓄。

6.书中有光明,可以烛照我们的内心;书中有天籁之音,让我们回到自然的怀抱,返璞归真;书中有历史的回响,让我们领略刀光剑影、世事沧桑„„书中睿智的心的跳荡、纯美情怀的流淌、起伏跌宕的故事的延展、诗意盎然的表达,才是书香的真正原因。古人去: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其实,世上能让思想致远的,还有什么比得过那一脉书香呢?

真情——班主任工作的金钥匙 篇7

因而, 班主任真诚的情感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心动力, 学生会去自觉、主动地沿着教育的正确方向前进。这就需要班主任主动与学生产生真情, 建立起双向的情感联系, 才能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由此笔者认为, 一位好的班主任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心中要装满真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植根于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和责任心及对工作的热情中。对学生负责、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 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师爱既是积极的情感, 又是一种教育的手段, 既是进行教育的前提, 又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在教育过程中, 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有教育家认为, 爱不是一个人偶然幸运地体验并陶醉的一种快感, 而是一门艺术, 一门需要努力才能掌握的艺术。它的基础是真诚、关心、尊敬、了解和责任感。班级管理工作繁杂而琐碎, 又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这就需要班主任用一腔真情去对待学生, 真正使自己置身于学生中间, 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征、行为习惯等各种状况, 倾听学生的心声, 及时帮助学生解除学习, 甚至生活、家庭中的困难、矛盾和问题, 正确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品格, 树立远大的理想, 并为之努力奋斗。同样, 班主任只有心中装满对教育和对学生的满腔热情, 使自己与学生的思想发生共振, 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捕捉到他们心灵的火花, 点燃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之火, 使他们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 并从心理上得到满足, 乐于接受班主任的教育和管理, 才能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 激发其内在的动力和积极性。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说得好:“对教师来说, 力量的源泉就是对学生真诚的爱。”

二、用语言表达真情

别林斯基说:充满爱的语言, 可以使劝说发出熊熊的烈焰和热。情感是语言在表达过程中的乘号, 语言中充满情感, 会使语言的感染力成倍增加。真诚是人类情感中的真金, 真情是班主任语言最基本的特色。与青少年学生交往, 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情, 不管是对优秀生的赞美, 还是对后进生的批评都需要真情。俗话说得好:春风化雨暖人心。班主任的语言应该像春风化雨一样, 温暖那些需要温暖的学生的心, 让他们茁壮成长。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教师将鼓励性的语言融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不仅会使学生受益匪浅, 更能传递教师对学生的一片真情, 教师的威信、可亲可敬的形象就会植入学生的心田。

此外, 写在作业后的评语是一种无声的语言。班主任可以借助于文字, 把自己对学生真诚的期望、鼓励、关爱、赏识等充分地表达出来。感人深者, 莫过于情。文字则可以更好地将教师的真情体现出来。因为他可以使人反复看、反复琢磨、品味其中的含义, 其作用是一般的语言所无法比拟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对于语言美的敏感性, 是促进学生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

三、以身教传递真情

身教重于言传。对学生来说,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最有象征意义的人物, 教师的行为对他们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 “德高为师, 学高为范”是对教师身教示范作用的最好诠释。如果班主任只是依靠他的权力去管理学生, 而自己的品格却很低劣, 就不能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很难想象他的学生的道德境界。另外, 教师本身的语言文明程度、言谈举止, 对学生的道德习惯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要求学生有高尚的文明行为习惯, 也要求教师在课堂及其他场合, 要举止文明、谈吐文雅, 这样才能感染学生、熏陶学生, 达到陶冶学生道德情操的目的。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中的管理者和组织者, 其权威会对成员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当今的初中生思维更加活跃, 模仿性更强, 而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要比一般教师的时间和机会多, 他的示范性也大得多。因此, 班主任平时应把握好教育契机, 多参加学生的各项活动:课外与学生一起活动, 与学生打成一片, 努力使自己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与他们分享成功和胜利的喜悦, 同他们分担失败或挫折的忧愁, 发掘其心灵深处的宏大世界, 缩短师生情感距离。让学生感到班主任与自己是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 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这样, 他们就会感受到班主任的满腔真情, 并为之而感动。于是, 在他们心目中班主任就是值得自己信赖的真心朋友, 班主任就是自身行为的榜样, 班主任的行为就是无声的命令。

四、让目光流露真情

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目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 对于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他们都极其关注和在意。尤其是中学生, 除了关注班主任的言行之外, 他们常常还会敏感而主观地从班主任的目光这个“无声的语言”中捕捉与自己有关的信息。所以, 班主任面对学生时一定要注意用自己的眼睛表达情感, 要经常通过目光向学生投注自己对他们真挚的情感:当学生应该行动却犹豫不决时, 应给以期待、鼓励的目光;当学生的学习或工作做得很出色时, 应给以肯定、欣喜的目光;当班主任与学生的目光不期而遇时, 应给以喜爱、关注的目光;当自己与学生交谈时, 应给以亲切、喜爱的目光。学生调皮时他会看你一眼, 这时你用亲切的眼光看着他, 他会不好意思马上停下来;当他表现好时, 你用赞许的眼光看他, 他会获得一种力量……由此, 在目光的碰撞中师生沟通了心灵, 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真情的培养也得到了促进。

用智慧和真情打造人格魅力 篇8

杨明国,1963年出生于湖北恩施,中国商业道德委员会会员,武汉大贵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经营专家。由他开发的《杨明国总裁训练营》教程具有学之能用、用之能赚、赚之能发展的特点,为华联集团、香港新一步等企业解决了发展中遇到的许多经营难题。

今年50岁的杨明国回忆起过去三十年的人生历程,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我不是天才,也不是伟人,但我愿意忍受成为天才和伟人前的那份孤独和苦难。”三十年间,他分别在中学任教十年,经营实践十年,企业培训十年。三十年的人生积淀,成就了他睿智和谦逊的独特魅力。

从教师到经营实践者

做教师的十年,是杨明国感觉最充实和最快乐的十年,因为那十年,他与学生们在一起,陪伴着一批又一批学生成长。就如一棵棵小树苗,经过自己辛勤的浇水、施肥,然后,看着他们一天天长成大树。那种感觉,不止是“满足”和“幸福”这些词语可以形容。

然而,在陪伴学生成长中获得极大的满足和欣慰之余,杨明国也常常在思考如何才能为自己家人创造更优质的生活,如何才能使自己的事业获得更大的提升。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在报纸上登出,杨明国反复阅读那篇讲话稿,从中,他敏锐地意识到南方将是获得发展的理想之地。经过慎重考虑,他放弃了虽然深爱但是仅能维持基本生活的教师工作,只身前往深圳这个充满希望、充满竞争的城市寻找发展机遇。

初到深圳这个陌生的城市,举目无亲,杨明国怀揣着仅有的600元积蓄,每天奔波在求职的道路上,饿了吃个馒头,渴了,喝点自来水。虽然节约了再节约,两个星期后,600元还是用得所剩无几。工作无着落,钱也没有了。杨明国更加焦虑地奔走在求职的路途中。当他身上只剩下25元钱的时候,终于有一家公司通知他去上班。可是,如果去上班,起码先要保证有一个月生活费。这一个月生活费从哪里来?总不能刚去上班就同公司申请预支工资。

怎么办?现在要解决的不是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也不是学生提出的英语问题,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生存问题,但同时也是一个经营问题,如何从25元开始,实现在深圳的生存保障?

杨明国揣着仅有的25元钱来到沙头角,看见了一个可爱的玩具,当时批发价只要0.45元一个。杨明国从这个玩具中看见了商机,他毫不迟疑地批发了50个玩具,步行到香密湖广场去卖。当天晚上,杨明国回到住处清理自己口袋的钱,发现已经从早上的25元变成了96元。初试成功,第二天、第三天杨明国批发了更多玩具,继续沿街叫卖。

就这样,杨明国坚持卖小玩具,三个月后,他一共挣了10000元。

杨明国拿着这10000元租了一个小门面,与一个大型装饰公司合作,以这个公司的名义去拉业务。两个月不辞辛苦地奔波,他幸运地接到了第一个大单:一个24万元的业务,从中赚得9万元。这笔业务给了杨明国更大的信心,他开始更加辛勤地工作。他的真诚、踏实和锲而不舍赢得了更多客户的信赖,使他获得了更多业务。一年过去,杨明国便赚得了100多万元。

当杨明国想继续在这一行深入发展时,却发现一个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那就是三角债,装修行业的三角债问题使得杨明国的经营难以为继。经过考察,杨明国发现广州的餐饮比较好赚钱,关键是没有赊帐现象。因此,杨明国又改行做餐饮。1997年,杨明国的餐厅在广州白云区开业,由于周边工厂工人多,人气旺,因此生意很不错。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餐厅周围的工厂因为经济危机而纷纷人去楼空,生意一下子降到零点。杨明国只好忍痛割爱,将餐厅转让出去。

这次让杨明国尝到了经营亏损的滋味。

经营是什么?三角债不能化解吗?有没有方法可以让我们经营长兴不衰?有没有一个经营之道让我们永续繁荣?杨明国陷入深深地思索中……。

从经营实践者到经营问题研究者

杨明国的困惑不是一个人的困惑,而是身边许许多多经营者的困惑。比如娃哈哈为什么能长兴不减?三株为什么突然倒下?海尔为什么能重振雄风?爱多为什么昙花一现?这些问题反复出现在杨明国的脑海中,他想得到答案。

当杨明国学完哈佛MBA课程,觉得没有解开心中的疑惑;他又去华中科技大学听老师讲解企业管理课程,可当他学完了所有的管理课程,还是觉得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

答案在哪里?杨明国开始了调研企业的长途旅行……

杨明国每天走一栋写字楼,与企业家交朋友,与企业家谈心,向企业家请教——您觉得自己经营最成功的地方在哪?您觉得自己为什么会成功?您是如何成功的?如果有了资金,您将如何使用这些资金?……

就这样,杨明国坚持从一栋写字楼到另一栋写字楼,从一家公司到另一家公司,当杨明国拜访完1083家企业之后,从这一千多家或成功或失败的企业中,杨明国终于总结出了经营成功的奥妙。

杨明国说,全中国都在教企业家学习管理,但事实上,他们要的不仅是管理,更重要的是经营。如果你将管理学院所有的课程学完了,你就是“总监”,人力资源总监、财务总监、营销总监、生产总监、项目总监等。换句话说,这些课程都是让老板学完之后变成总监,而不是成为一个真正的经营者。其实,这些企业老板要学的是如何经营。

“把钱经营好,可以做买卖;把事经营好,可以做生意;把人经营好,可以做事业。”这是杨明国的经营感悟,“没有意识,经营不会成立;没有方法,经营不会成长;没有能力,经营不会成功;没有思想,经营不会成熟。”经营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明白了经营的道理,经营的奥秘,杨明国便开始以自身行动,针对中国的特色,开发出经营类的学习课程和学习方法,从而让企业家们有一个正确的经营心态,一个高水平的经营技能,一个高标准的经营思想。

从经营问题研究者到经营培训专家

杨明国潜心整理出自己的一套经营培训课程后,开始在大学里开展培训。他希望把自己的经营思想推广出去,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创业者盈利。一位大学刚毕业的学生王钊,学完杨明国的课程后投资两千元,在杨明国的指导下,完成了三年内从两千元到五百万的跨越。接着,杨明国又到企业去做经营咨询和企业内训,华联集团、沃尔玛、香港新一步等大型企业都是杨明国培训咨询的对象。搜狐、佳众联、爱慕等都成了杨明国服务的客户。

几年间,累计有三百多家企业接受过杨明国的培训和咨询,十万多人次聆听过杨明国的经营演讲。杨明国以一个传播者的身份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以一个责任人做着企业经营的传道者。杨明国的行为吸引了许多媒体的关注:《武汉晚报》、《武汉晨报》、《商道》杂志对他做了专访,湖北经视直播也对他的培训现场作过现场直播……

一年年积累,一天天成长,一步步研究,杨明国开发的经营培训课程不断完善,不断完备,其实用性、实战性、实效性也明显体现出来。很多企业家在接受过杨明国经营培训课程的指导之后,解决了企业中遇到的诸多经营难题,使企业获得了很好的发展。

现在,杨明国作为武汉大贵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经营专家,通常情况下就客户对企业经营的困惑描述进行分析。首先从中抽取问题,将问题一个个摆出来;其次核对是不是这些问题;再次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最后才做方案,用方案来解决问题,从而解除了客户的经营困惑。这也是杨明国多年来摸索出的咨询式培训四步曲。

这四步曲让一个个学员从中享受到学习的回报,一家家企业从中找到经营的奥妙。当杨明国看着自己培训、咨询过的企业重新兴旺或者更加兴旺的时候,当杨明国看到自己的学员经营成功的时候,杨明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是什么成就了杨明国?是什么使杨明国让更多企业获得成功?

有人说是杨明国对经营的智慧,有人说是杨明国对学员的真情。也许,正是他身上所具有的智慧和真情打造出的人格魅力。

爱心与智慧班主任教育故事读后感 篇9

班主任:周凯

许多人谈到做班主任工作时,都离不开一个字——爱,是不是只要有了爱就能解决一切教育问题?我以为并非如此。22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教育并不仅仅需要爱;没有爱是苍白的教育,而没有智慧则是愚昧的教育。就如溺爱孩子的父母,收获的却是苦果。缺少了智慧,往往事倍功半,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认为,爱是教育的前提和贯穿始终的催化剂,但绝不是教育的全部。爱心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及其所存在问题采取欣赏和包容的态度,而智慧则直指问题的解决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的艺术就于将问题转化为机会。学生出现问题时,恰恰是教育、帮助学生的良机,也是教师不断修正自我、不断进步的契机。而如何抓住这些契机,实现教育目的,光有爱心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教师敏锐地观察、灵活地分析、机智地处理、耐心地巩固。班主任工作需要爱心,但更需要一颗智慧的爱心。

高尔基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的本领,而教育孩子则是件大事。很明显,爱孩子是教育者首要的素质,是做好班主任的前提。没有了爱,教育将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和意义。但是,作为教师,光有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孩子,不能乱爱,需要方法、技巧。试想,有哪一个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越是被溺爱的孩子,越难以管教,成长越容易出现问题。因为他们的爱缺少智慧,缺少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赞可夫说过:“不能把教师对儿童的爱,仅仅设想为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理智的爱应该是深刻的,不仅关注其智力、习惯,更关注其情感;不仅关注其表面行为,更关注其内心所想;不仅关注学生的今天,更关注他们的明天。这种深刻的爱,来自教育者深厚的教育思想。教师应该像淘金者一样有信心,有耐心,不为表面的沙砾困扰,慢慢地去除沙砾,最终才能看见闪光的金子。对班主任而言,爱心是工作的基础,但更需要一颗智慧的爱心。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需要引导、帮助的孩子,没有爱心,就不能承担工作,而只有爱心,不求方法、策略、技巧、规律,就难以开展工作。相信每个班级里或多或少都会有几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常常把他们作为重点关注对象,上课提醒他们听课,有时间便给予个别辅导,发现有点进步便鼓励,但是一学期下来,我们往往发现这些学生大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有的甚至收效甚微。原因何在?爱心不能包治百病,爱心更不能解决所有的学生教育问题。

爱心不是班主任的专利,对解决教育问囊起决定作用的是班主任的专业能力。

解决教育中各方面的问题,教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师的专业能力。在日常教育中,班主任最重要的任务是在全面接纳、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具体地分析,使他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智力类型、思维方式等有比较清楚的了解,然后帮助他找出困难所在,制定补救和突破的措施、方法,进而一步步建立自信,走向成功。其中所体现出的教育智慧,是班主任能否走向优秀的关键。比如,学生在一起相处久了。难免产生矛盾。有两个同学因为一点小事情发生了冲突,争吵了起来,甚至拳脚相加。这种情形,相信很多班主任都不陌生,但是仅凭对弱者的关爱、强者的宽容能解决问题吗?当然不能,因为这样做并没有教给学生处理矛盾的方法。有时,我们对弱者的关爱甚至会演变为一种依赖,最后异化成一种伤害。班主任对学生的关爱,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感动层面。这里的“爱”,是心灵对接的“触发点”,后面有效的措施和持续的行动,才是真正促成学生正视问题、认识错误、自我转化的“良药”。

面对这种情形,有一个班主任是这样处理的。课堂上,他突然问学生:“喜欢看电视吗?”学生面面相觑,不知道班主任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于是,他不紧不慢地将电视上的一个公益广告词写在黑板上,并让同学们分角色朗读。女:哎,你挤什么挤,没长眼睛啊?

男:年轻轻的,怎么不说人话?

女:哎,你挤着我了,你!

男:怎么着?来劲了,是吧?

老者:算了,算了,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啦!

随后,老师自顾自地念叨着“把心放宽,就不挤了”,那两个孩子早就明白了老师的用心:同学之间不应该这样斤斤计较,而要学会宽容,学会谦让。就这样,一段广告词,就让矛盾消弭在无形之中。

教育智慧,并非单纯的管理技巧,更包含民主的管理思想和科学的问题研究意识及解决途径。我认为,班级管理既要有管,更要有理,“管”是要求、规范、约束、评判、督促;“理”是思考、研究、引导,进而升华为感染、熏陶、激励、唤醒、鼓舞。“管”体现着班主任的执行力,决定着工作的广度和宽度;而“理”的核心就是班主任的智慧和能力,体现着班主任的领导力,决定着工作的深度和高度。

现在许多年轻班主任一遇到问题,就翻什么兵法,找什么技巧,却忽视了自我身心的修养和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其实,再好的技巧,再强的妙招,离开了犹如深厚内功的教育智慧就无法施展。比如,尊重学生的理念、多种方案的预设、妥协多赢的策略等,都能体现班主任的教育智慧,是一个班主任走向优秀乃至卓越的必然选择。这些策略、技巧都需要以教育智慧为前提,对班级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反思、总结,富有创造性地加以实施,才能发挥最佳的育人效果。

教育本质上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解读和唤醒。因此,对教育者而言,尊重学生要比热爱学生更为重要。只有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到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到自尊的存在,才能找到在班集体中生活的意义。一旦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因此,当学生有过错或问题时,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表示充分的同情和谅解。对某些学生身上的一些行为,我们要分别对待,看是否能够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之改变;而对于已经根深蒂固、不能轻易改变的行为,我们要采取包容、悦纳的态度,积极干预、耐心化解,不能武断地处理。

优秀的班主任都善于用心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自主的学习和生活空间,放手让学生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平常的班级管理中,我留心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和个性特点,设计一系列的文体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感悟和提高。我把班级的管理权交给学生,班级实行小团队综合评价制度,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班级民主管理中,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学生都成了我的助手,班主任做得轻松洒脱。充分了解学生,坚持读书学习。不断地在实践中反思,是教育智慧产生的重要源泉。

《班主任的真情与智慧》读后感 篇10

读《班主任兵法》,做智慧的老师-《班主任兵法》读后感

《班主任兵法》读后感   学期末的最后一次会议中,图书管理员刘老师推来了一架子书,放置在最上面的一本《班主任兵法》吸引了我的眼球,只听说过军事上用到兵法,没想到班主任工作也有兵法,实在新鲜。新鲜之余又想:这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呢?于是便利用座位之便,顺手把书“牵”了过来。 放假后,我把所有的事情都抛之脑后,好好地彻底地放松了两天,当然《班主任兵法》也被我束之高阁。直到有一天:   “周一,该看看书学习学习学习啦!”(“小孩学样”这话说得一点不假,放假后,女儿学着我的样,不是睡觉,就是看电视,没有一点要读书的想法。)我对正看着动画片《猪猪侠》的女儿喊道。   “那你呢?你不老也是看电视吗?”女儿嘟囔着。   “我也要开始学习啦!”为了做好女儿的榜样,我装腔作势地拿起《班主任兵法》翻动着。没想到这一翻可不得了,简直就如同着了魔。太有吸引力了,如同一部斗智斗勇的小说,我一口气看了半本,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班主任兵法》一书的作者是万玮老师,写这本书时他的教龄仅七年。在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教学实例被万老师用非常生动诙谐的语言细细陈述,娓娓道来,让我每读一个故事时仿佛身临其境,在每读完一个故事后都会很有感触,有时又感到对万老师的种种招数由衷的佩服。同时更让我感慨的是:教育真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问!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仅是一位武艺高超、临乱不惊的武术家;一位处事干练、善于应变的政治家;一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家,还应该是一位细致入微、举重若轻的心理学家;一位经验丰富、智勇双全的智谋家……掩卷沉思,回味无穷,感受颇深。   首先,我们做为老师,要学会关心学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关心学生,理解学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班主任只要心里装着学生,时常牵挂着学生,通过关心能形成师生之间一种情感的良性互动。第一,要从思想上关心。思想上的关心是最紧要的关心。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十分丰富、十分复杂的世界,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根琴弦,教师要想拨动这根心弦,就必须设身处地,从学生外在表现探知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教育学生时,应努力寻找学生的共同点,从而获得共同的语言。“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赞誉。这要求我们充分地尊重和相信学生,坚信学生是可以被教好的,关键是教师如何教。这需要教师具有转化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充分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能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缓解他们的抵触情绪,从而达到转化引导之目的。在平时,教师要做到四多四少:多民主,少强制;多激励,少批评;多引导,少说教;多用情,少用气。方式有别,效果千差万别。第二是生活上的关心。学生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现在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挑食现象较普遍;在校时,还不免有头疼脑热,在常人看来的一些小事,却是他们的大事、难事。作为班主任,就要把关心学生的“饱暖小事”挂在心上,常跟他们谈谈心,听听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需求,争取让他们无学习的后顾之忧。每一个学生在学校的日子里都有快乐的时候,不快乐的时候,有顺心的日子,也有不顺心的日子,如果我们能及时帮助一把,学生就会心存感激与幸福,主观上会更努力表现。试想一下,当学生对老师心存爱戴时,你这个班主任难道还会不成功吗?三是学习上的关心。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持“学做真人”的同时,针对学生学习差异性的实际,进行细致耐心地引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除了关心学生外,还有不可忽视的就是“恒”。“恒”是每一位教师所应具备的重要品格之一,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坚定果断、实干到底的意志品质,是教师具有顽强毅力的具体表现。可以这样讲,无论哪一位教师丢掉了这个“恒”,那么,他最初想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和理想,就要半途而废;在学年伊始所制定的教育、教学计划,就会夭折;在自己学生中的威信,就将与日下降,甚至会带出一个散漫懈怠、畏缩不前、豪无战斗力的班集体。这绝不是言过其实。在我们自己身上和周围的教师当中,不难找到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新学期开始,班主任向全班同学公布了美好的“班级活动计划”,可是,只搞了一两次像样的活动,就无声无息了;新学期开始,班主任向同学们讲“守则”,提“要求”,订“常规”,可谓雄心勃勃,然而,数周后,个别学生开始“冒头”,不良风气开始蔓延┅┅当初的“守则”、“要求”、“常规”也渐渐被老师淡忘了;新学期开始的一切新气象都在变:地面上的纸屑、果皮增多了;同学们献给集体的盆花枯萎了;课堂上随便讲话、“不务正业”的人多了;作业也交不齐了┅┅从种种原因看,作为班主任心中必须要有“恒”字,必须坚持不懈、实干到底,那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另外,作者在工作中善于运用心理战,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例如作者的“实践篇”中“一生叹息”、“围而不打”、“投石问路”等许多小故事,以及“理论篇”部分中的“攻心为上”、“虚实篇”等等,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学生,这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掌握学生心理基础上擅用谋略、机变的教育智慧和胆略。的确,一名教师如果摸透了学生的心理,又何尝抓不住他的心呢?自然他也会顺着你指的光明大道前进下去。 《班主任兵法》波澜大海,深邃奔流。那其中的真谛需要我们用心去读,用心品味。读透,读精,干起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才能料事如神,足智多谋。才能在复杂的局面中处变不惊,游刃有余。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服务学生!

上一篇:张庄镇初级中学法制教育考核制度下一篇:科技馆部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