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管理规定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市建筑管理规定(推荐8篇)

城市建筑管理规定 篇1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建筑管理,确保城市规划实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本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城市规划 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计划和城市建设的蓝图, 是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的依据。凡是城市建筑,都应按照市总体规划执行。

第三条 城市建设应节约用地,严格控制征用土地。凡有条件结合旧城改造的建设项目,必须按照旧城改造的规划,合理安排。

第四条 市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 是市人民政府 负责全市建筑管理的主管部门。市辖各区、县人民政府的建设管理部门,按其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建筑管理工作。

第五条 凡本市新建、改建、扩建 和翻建军用、民用、集体、个人, 市区、郊区,生产、生活,院内、院外,地上、地下,永久性、半永久性和临时性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均由建筑管理部门统一管理。

第六条 市区内所有单位和个人新建,改建、扩建和翻建的一切建筑工程,都必须向建筑管理部门提出申请,领取建筑执照,方可施工。

第七条 建设单位在申请领取建筑执照时,应填写建筑施工申请表,报送下列文件和资料:

(一)上级批准文件或抄件;

(二)平面布置图,比例1/500~1/;

(三)建筑设计图。

所有设计图纸,必须经国家勘测设计单位设计或经国家建筑设计部门批准,并应密切结合周围环境,符合城市规划要求。

第八条 建筑管理部门 在审批建筑执照时, 应认真审查有关文件和建筑设计图纸。如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核发建筑执照:

(一)建筑设计图纸与上级有关批准文件不符的;

(二)报来设计图纸无设计部门技术总负责人签字或图纸不全的;

(三)拟建建筑物对周围单位和居民住宅的通风、日照、消防、环保等有影响的;

(四)住宅标准超过规定的;

(五)建筑物体量、造型、层数和使用性质,对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公用实施有影响的;

(六)未按规定办理征、拨土地手续,或土地使用权有纠纷的。

第九条 在市中心和主要街道、区段的临街 及名胜古迹或风景区附近的建筑工程,建筑单位必须事先向建筑管理部门报送设计方案,由市建筑管理部门,根据规划要求,对建筑物的布局、层数、立面造型、色彩等提出审查意见,再交设计单位进行设计。

第十条 建筑管理部门在审查同意的设计图纸和建筑执照中注明的有关事项,建筑单位和施工单位必须严格遵守,不得任意改变。如因特殊情况必须改变时,应由设计单位或建筑单位提出更改的理由,报建筑管理部门审查批准。

第十一条 建筑工程,凡涉及环境保护、消防、人防、抗震,文物古迹、园林绿化、电讯、电力、卫生等问题,应由建筑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审批。

第十二条 凡承包建筑工程的施工企业,必须持有建筑业证书和工商管理部门的管理执照,并根据等级,决定其承包任务。

第十三条 城郊结合部干道两侧五十公尺范围内,不准建造临时建筑物,如果确实需要新建、扩建、改建、翻建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工程, 应按照本办法第六条规定,办理领取建筑执照。

第十四条 各项建筑工程,必须组织文明施工, 保持施工场地整洁。 工程竣工后,应在限期内拆除临时设施,清除垃圾残土。

第十五条 在城市规划范围内的各项建筑工程,均应采用城市的统一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测绘单位设置的测量标志要严加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移动、毁坏。

第十六条 集市贸易市场、菜场或其它临时性的摊棚、售货亭等,由建筑管理部门会同公安、工商管理等部门,按照城市规划,统一安排。

第十七条 城市所有建筑物和各种设施要经常保持完好、整洁,不准在临街墙面上任意扒堵门窗。

宣传栏、标语牌、广告栏、画廊等设置地点,由城市建筑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合理安排,并应经常保持整洁、美观。

第十八条 各种有价值的古建筑,必须严加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拆除或损坏。建筑工程施工中如发现地下文物,应立即停止施工,不得破坏,并报告文物管理部门。

第十九条 各种建筑物、构筑物,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均属违章建筑:

(一)未领取建筑执照,擅自施工的;

(二)未按建筑执照批准的内容,擅自挪动位置、变更设计、增加建筑面积的;

(三)擅自改变原有建筑的立面、造型、结构和使用性质,严重影响市容观瞻或危及安全的;

(四)建筑施工中搭盖的临时工棚、料库、工程竣工后未及时拆除、改作他用或转让的;

(五)擅自在城市道路规划红线(规划道路的总宽度)内、公共绿地或国家已征用的土地上圈墙占地、挖沟埋管、架设杆线和搭设售货亭、棚以及其他生活、生产用房的。

第二十条 违章建筑属下列情况之一的,不论建成与否,均应限期拆除:

(一)侵占城市道路(含人行道)、公共绿地或国家已征用的土地的;

(二)对城市规划、公共交通、消防安全、环境卫生、市容观瞻以及对周围单位和居民有严重影响的;

(三)占压市政工程或公共设施,影响其使用、维修和管理的;

(四)占用城市河岸、排水沟渠,影响防洪排水,危及城市或住宅区安全的;

(五)在统一规划建筑的住宅区内, 私自建房搭棚、圈墙占地、破坏建设规划的。

第二十一条 违章建筑对城市近期规划无影响,但与远期规划有抵触的,经审查批准,可发给暂缓拆除许可证,并处以工程造价百分之三至五的一次性罚款。

违章建筑与城市近、远期规划均无抵触的,经审查批准,并处以工程造价百分之三至五的一次性罚款后,可补发建筑执照。

第二十二条 在建筑管理部门发出违章建筑处理通知书后,违章单位和个人,应对已经建成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停止使用,正在施工的建筑工程应立即停工,不得以任何借口突击施工,并主动与建筑管理部门研究处理。

对未完工的工程,银行应停止拨款, 施工单位应停止施工, 建材部门应停拨材料。

第二十三条 应拆除的违章建筑,由建筑管理部门发出拆除通知书。违章单位或个人接到通知书后,必须在限期内自行拆除,并清除残留杂物余土。逾期不拆者,由建筑管理部门会同公安部门,组织人力强行拆除。

对违章单位或个人不服从处理,阻挠建筑管理部门执行任务,蓄意煽动事端,危害公共安全,围攻、谩骂、殴打建筑管理工作人员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理。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惩处。

第二十四条 违章建筑对城市公用设施、园林绿化和周围单位、居民直接造成经济损失的,由违者单位或个人负责赔偿。

第二十五条 施工单位不得承包违章工程,违者应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由建筑管理部门通知施工管理部门,暂停其施工营业。

第二十六条 对违章罚款,由建设管理部门填发罚款通知单,书面通知违章单位或个人限期到指定地点或银行交纳,每逾期一天按罚款额加收千分之五的滞纳金,超过一个月仍不交纳的,由建筑管理部门提交司法机关裁决。

第二十七条 国家建设需要拆除房屋办理拆迁手续时,建设单位和房管部门应查验其建筑执照,对无照建筑或未按执照批准内容擅自扩大面积以及暂缓拆除的违章建筑,一律不得计算恢复面积,不予补偿和安置,但一九五六年前的建筑不在此限。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适用于市辖县各建制镇。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应用中的问题由市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负责解释。

城市建筑管理规定 篇2

一个城市中各类信息载体的沉淀, 特别是传统文化信息载体的沉淀, 构成这个城市的基本特色。因此文化是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依据。现代社会城市文化趋同的趋势加速, 这是目前整个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它体现了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地区界限的打破, 但这不等于抛弃特色。“和而不同”是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 只有弘扬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并保持发展城市特色, 才能维持城市的生命力。一个城市的特色, 应该是其地域文化与具体建筑元素完美的结合, 使其场所与人的活动浑然一体, 相得益彰。从这一点讲, 建筑设计就不仅仅是对建筑物本身的设计, 还应该包括对建筑周围空间环境的设计, 而后者的重要性不亚于建筑物设计本身。

对于建筑设计及空间环境设计的关系, 如果片面强调建筑设计而忽略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 让空间环境只起陪衬作用, 就收不到好的效果, 即使建筑再宏伟华丽, 整个建筑及其环境给人的印象也只能是平淡无奇。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 环境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当建筑师进行建筑创作时, 应该以各自城市的自然和人文背景为依据, 充分考虑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的关系;在进行建筑单体设计时注重周围环境的设计, 以很好地体现所在城市的特色。

建筑单体的形象是城市形象和环境特色的第一体现者, 建筑的形式、体量、高度、容积率、建筑密度、外观、风格、尺度、色彩、材料等, 都将影响到整个环境的整体形态结构和空间环境的构成。建筑设计要很好地表达地方特色, 需要建筑师对组成环境空间特色的各种要素深入了解, 彻底消化, 吸收精华, 并通过深入的设计思考, 体现在设计作品当中。因而一个成功的建筑创作, 不但要涉及到建筑形象的体现, 还要涉及到建筑周围环境和空间形象特色的塑造。换句话说, 环境空间设计对于一个城市及其特色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环境设计作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等场所的创造, 是各种社会意向的物质表达, 它所追求的是空间环境的整体目标和价值;它是在丰富的知识和文化历史的基础上, 是在了解关于人们如何一起活动、自然界如何活动的基础上, 是在了解经济和建筑物的构造与结构技术的基础上来进行设计;它是运用艺术技巧来满足功能、技术和经济需求的综合体。作为一个建筑空间整体, 如果只有各种类型的建筑和构筑物这样的单体设计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在建筑各个建筑单体之间有一个联系纽带, 就是说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 需要各种城市要素之间相互沟通与渗透, 并组织贯穿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不应将注意力只集中在细部或某些具体的建筑的形体关系, 而要通过对整个空间环境的综合与创造, 以获得对自身理想状态的预期与引导, 这个纽带就是环境设计。环境设计的核心是环境空间的构成, 它是以自然环境、人文因素以及所在城市现状为基础, 以城市性质和发展趋势为前提, 以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来探索具体环境空间塑造的特性。

建筑及建筑环境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每个居民, 而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的目的是获得更加优良的人居环境。为此建筑师就应该深入了解建筑所在城市的生活、文化传统的复杂性及居民对自身生活状态理解的不同。同时, 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应该以人为核心, 为人们构建一个舒适、宜人、方便、高效、卫生、优美和有特色的居住环境, 从而融入整个城市物质环境和精神领域, 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促进所在城市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振兴。

一个城市居民的生活体现着这个城市的民俗和文化传统, 这种民俗和文化传统往往通过城市里每个居民的具体活动而体现。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建筑、文化遗产的城市, 如果保护得当, 就会形成强烈的特色和浓郁的文化氛围, 也就会产生较高的环境质量。但是, 现代城市开发中一些开发商不注重文化传统, 片面强调高密度开发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逐渐明显。

居民与他们生活的空间环境息息相关, 而生活环境又与环境设计密不可分。对此, 建筑师应该有深刻的认识, 以正确的设计理论为指导, 创立正确的设计目标, 即应该创造富有地方特色、亲切宜人、交通便达的空间环境。为此, 建筑师应该跳出设计是个人创造的局限, 使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增加可实施性, 在设计时要树立创新的观念, 强调地方文化在设计中的作用, 赋予更深的城市文化内涵, 创造富有情趣的表现形式;应该分析人文环境、建筑环境和自然环境, 全面深入调查研究, 充分收集资料信息, 广泛征集和采纳广大居民的合理意见和建议, 进行多方案比较, 找出最恰当的设计立意和构思, 更好地与环境协调, 并表现出对每一个人的关怀, 从而使建筑设计体现出整体性、协调性、有机性和鲜明的个性。公众是空间环境的主人, 对空间环境的建设有监督的权力和义务, 要鼓励公众参与, 设法调动公众关心建筑设计和空间环境设计的积极性, 为他们创造参与的机会, 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 提高他们参与建筑设计和空间环境设计的力度。

建筑设计和空间环境设计涉及一个广阔的领域, 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系统工程。建筑师必须跨越自身的知识和学术的限制, 关注环境空间领域和居民对生活质量的各项要求,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力求继承和发扬, 才能促进空间环境的持续演化与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的改善, 人民对环境空间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并已从单一的房屋需求向追求高质量的自然环境、建筑环境、社会环境转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环节之一是不断提高城市建筑空间设计水平, 以其为依据科学地进行。有各种类型的建筑和构筑物这样的单体设计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在建筑各个建筑单体之间有一个联系纽带, 就是说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需要各种城市要素之间相互沟通与渗透, 并组织贯穿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不应将注意力只集中在细部或某些具体的建筑的形体关系, 而要通过对整个空间环境的综合与创造, 以获得对自身理想状态的预期与引导, 这个纽带就是环境设计。环境设计的核心是环境空间的构成, 它是以自然环境、人文因素以及所在城市现状为基础, 以城市性质和发展趋势为前提, 以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来探索具体环境空间塑造的特性。

1城市建筑空间的概念

西方规划理论界认为, 赋予某一功能的城市地域范围构成特定性质的城市空间, 其性质取决于人类社会交往的不同形式, 不同的人文特征。因此, 城市空间既是物化形态, 又带有明确的社会色彩。城市空间的构成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看, 主要设计到原有城市的形态以及构成空间的各种要素——城市中的建筑物 (构筑物) 、道路、广场以及其他各种围合空间的界面。城市建筑空间是物化的, 形体的空间, 它包括建筑物的内部和外部空间。是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者根据城市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需要, 经过空间艺术布局, 精心设计, 科学管理而建设起来的城市生活主要场所, 是城市空间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要素

城市建筑空间规划设计要注重城市整体空间效果。首先是为视觉服务, 把形体设计视为艺术, 引起人们对空间的注意, 并唤起人们的意识和感情, 增加人民的生活经验。其次, 要使城市空间结构为人们提供一种视觉上的连续性、流动性和韵律印象, 即特殊的视觉秩序。因此, 城市建筑空间设计必须考虑到如下的要素:

(1) 天际线。

建筑物的天际线是城市空间设计的重要要素, 处理好人造物体与天然物体之间的协调关系, 保证视觉的和谐和建筑物的基本需求。

(2) 地平线。

建筑物的地平线要处理好人造物体与自然物体的协调关系。人造物体怎样战立起来, 怎样升出地面, 要注意视觉的舒适性和使用的便利性。

(3) 空间要点。

建筑物的空间要点犹如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它要体现地方性特征, 使人们有到达或者离开的感觉, 如广场、平台、台阶的上下两端等, 都是建筑物的空间要点。

(4) 后退。

建筑物的后退构成物体的画面和视觉轮廓, 好似舞台后部的彩画幕布。建筑物对于道路的距离和入口大门等, 均属后退设计问题。

(5) 纵深。

建筑物的纵深设计要处理好建筑形式与空间的统一协调, 使之体现连贯性和流畅性。

(6) 升高和降低。

这是建筑物从一个高度向另一个高度的过渡, 起强调作用, 设计时要加强美感和趣味感。例如台阶能把视线从低处引向高处。

(7) 凸出和凹入。

建筑物的凸出和凹入表现着积极的和消极的流动, 说明各建筑物连续性的相互关系和方向的变化。

(8) 建筑物与人的关系, 即人文尺度。

这是建筑物与人及其活动有关的尺度, 也是最常考虑的尺度, 如踏步高度和门窗高度宽度等。

3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与建筑管理的关系

城市规划是安排城市空间和土地开发的一种干预手段, 创造一种理想的城市空间环境是实行这种干预的最终表现形式之一。作为解决城市问题的城市规划, 又有赖于解决形体形态的城市建筑空间的设计, 若城市建筑空间规划只停留在二维空间变化, 只考虑容积率和经济效益上, 没有考虑到城市建筑空间的特性和空间设计的各要素, 不考虑城市建筑空间与人类行为的关系, 城市建筑空间设计就无法创造出优美的建筑环境和协调的社会环境。这种规划就会失去其真正的意义, 而建筑规划管理也失去了其空间干预的重要依据, 也只能停留在单一建筑上的管理, 无法处理好单体设计与整个城市空间环境的关系, 导致城市空间环境的混乱和城市的不协调发展。因此, 城市空间设计的水平, 直接制约和影响城市规划管理的干预效果。同时, 依靠技术解决问题是不够的, 还要依靠政策, 要有行政部门的配合, 才能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 规划才可能得到实施, 显然科学的城市规划管理也同样成为建设好城市的关键。

4不断完善和提高城市建筑空间设计和建筑管理水平

(1) 转变对城市空间分析角度, 丰富城市建筑空间内涵。

城市空间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分析和研究城市空间, 首先应该从分析人类社会活动行为开始, 城市空间除对建筑环境进行研究和分析外, 还要对人们的生活、习惯、信仰、爱好进行系统的研分析和研究, 离开了人类行为的分析, 无法对城市空间进行规划和管理。因此, 城市空间规划和建筑管理, 不应只考虑建筑技术和建筑环境, 更应该考虑到社会空间和人类空间行为。规划和管理应从建筑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经济学等多角度来考虑问题, 不断丰富城市建筑空间内涵。

(2) 应从二维平面空间变为三维立体空间。

城市建筑空间是一个三维的实体空间, 二维平面无法表达三维立体空间的问题。城市规划管理, 不改变这种落后的技术方法, 就无法进行城市空间规划和管理。比如:城市街景规划、广场规划, 必然从建筑形式、建筑高度、建筑层数进行规划管理, 而二维平面空间是无法达到这种要求的。如果城市规划只局限于二维平面变化, 则只能做到摆摆房子, 排排路子的效果。因此没有三维的空间变化, 就没有城市的立体空间。

(3) 把单一建筑物内部空间管理变为建筑物内部空间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管理。

建筑物内部的各种功能空间, 除与建筑物协调统一外, 还应考虑其与外交环境的协调一致。比如:建筑物的出入口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关系, 建筑物的附属设施 (如烟囱、空调机、电梯房、水池等) 与城市空间景观的关系。

(4) 从单一建筑风格的规划管理变为空间环境艺术的管理。

城市建筑空间除建筑单体风格外, 还有环境空间艺术。只有充分考虑建筑物与建筑物, 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才可能创造出一个优美的城市空间环境。否则, 空间环境也只能剩下建筑间距这一空间要素, “城市空间”也只能成为“行列式”或“火柴盒”。

(5) 建筑功能与社区功能的统一。

浅谈城市建筑拆除施工与管理 篇3

【关健词】城市建筑;拆除施工;安全防护措施;拆除方法;管理

引言

拆除工程是危险性较大的综合性作业。一项拆除工程的施工往往不仅仅局限于土建结构的拆除,而且还包括水、电、热、气、通讯及其他配套设施的拆除。同时,被拆建筑物大多已到了服役期限,甚至可能属于危险建筑,本身可能就存在裂纹、沉陷、倾斜、梁柱断裂等隐患。这些隐患某些可能是外部的,某些可能隐藏于建筑物内部而不易被发现,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撬动、碰撞、挤压等外力的作用,很可能一触即发,发生突然坍塌事故。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及磨练,笔者总结了建筑物拆除工程施工的控制要点与管理要点。下面就这个问题谈几点个人粗浅的认识。

1 拆除工程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拆除工程施工前,建设单位应负责做好影响拆除工程安全施工的各种管线的切断、迁移工作。值得提出的是,对原址的有关单位、住户的迁移问题,这是个敏感问题,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和地方的法规,切实做好拆迁工作。建设单位还应与施工单位签订拆除施工合同,以及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双方所承担的责任: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对拆除工程施工安全负检查、督促责任;施工单位负直接责任。

对于施工单位,在拆除工程施工前应全面了解拆除工程的图纸和有关资料,根据该建筑的特点,进行实地勘察,并应编制有针对性、安全性及可行性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以及各项安全技术措施。施工单位应自行组织施工,严禁转包。同时还应在施工前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成立组织机构,配备抢险救援器材。

2 拆除过程中的管理

建筑拆除工程一般可分为人工拆除、机械拆除、爆破拆除三大类。可根据被拆建筑物的高度、面积、结构形式采取不同的拆除方法。这三种拆除方法其特点各不相同,所以在安全施工管理上各有侧重点。

2.1 人工拆除。对于一般的砖木结构,高度不超过6 m (2层),面积不大于1000 ㎡ 的拆除项目建议采用人工拆除。人工拆除的施工顺序应从上至下,按板、非承重墙、梁、承重墙、柱的顺序依次进行拆除。有时依照情况也可以按照先非承重结构后承重结构的顺序进行拆除。拆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主要有以下几点:a.分层拆除时,作业人员应在脚手架或稳固的结构上操作,被拆除的构件应有安全的放置场所。b.拆除施工应分段进行, 不得垂直交叉作业。c.人工拆除建筑物墙体时, 不得采用掏掘或推倒的方法。d.楼板上也不容许聚集多人作业或集中堆放材料。e. 建筑的承重梁、柱,应在其所承载的全部构件拆除后再進行拆除。

2.2 机械拆除。对于砖混结构,高度不超过20 m (6层),面积不大于5000 ㎡ 的拆除项目建议采用机械拆除。机械拆除是以机械为主、人工为辅的配合拆除施工的方法。其拆除的施工顺序为:从上至下、逐层、逐段进行;应先拆非承重结构,后拆承重结构。机械拆除的注意事项主要有以下几点:a.当进行高处作业时, 对较大构件(如梁、楼板、混凝土构件等) 的拆除,必须采用起重机操作。b.在施工中,必须由专人负责随时监控被拆建筑物的结构状态, 并做好记录。c.机械拆除建筑时, 严禁进行超载作业或任意扩大机械的使用面积。d.施工机械必须稳固并保证足够的承载力,确保机械不会发生塌陷、倾覆。同时施工机械不得带故障运转。e.作业中的机械不得同时做回转、行走两个动作。

2.3 爆破拆除。大型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拆除最好选择爆破拆除。它是利用炸药爆炸瞬间产生的巨大能量进行建筑拆除的特殊施工方法。爆破拆除工程的施工单位必须持有所在地核发的《爆炸物品使用许可证》, 承担相应等级的爆破拆除工程, 不得越级施工。爆破拆除设计人员应具备承担作业范围和相应级别的爆破工程技术人员作业证。从事拆除施工的有关人员应持证上岗。爆破设计方案要经有关部门审核, 做出安全评估和审查批准后方可实施。爆破作业是一项特种施工方法, 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需事先、事中、事后安全防范的内容有很多, 施工中一定要小心谨慎。

3 拆除过程中应注意的安全防护措施

拆除工程是一项风险较大、不安全因素较多的事故多发工作。应尽量在施工准备阶段及全过程中时刻采取有效的措施,把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

3.1 施工前。应根据被拆除建筑物的特点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安全施工组织设计,对于1000 ㎡ 以上的拆除工程还应编制安全技术方案。经相关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

3.2 施工中。施工中采用的脚手架、安全网,必须由专业人员搭设,经有关负责人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施工中严禁立体交叉作业。水平作业时,作业人员必须配备相应的劳动保护用品,如安全帽、安全带、防护手套、防护眼镜等。当恶劣的气候条件(如大风、大雪、大雨、浓雾等)影响施工时,严禁拆除作业。特种作业施工时,必须由专业人员持有效证件上岗。在拆除施工中,当发现有不稳定的趋势或发生险情时,应立即停止作业,查明原因,及时排除险情,确保施工安全。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要立即组织抢救、保护事故现场,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4 拆除施工中应注意拆除方法的选择

一般地,人工拆除方法适用于强度低、高度低的建筑物。多用人工拆除方法来拆除砖(砌石) 结构或砖混结构的平房或2 层、3 层左右高度的楼房。而钢筋混凝土、钢结构或钢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或高层建筑物最好采用机械拆除或爆破拆除方法来拆除。人工拆除或机械拆除对比爆破拆除,由于没有爆破震动、爆破飞石或粉尘、有毒气体等,对建筑物周围环境影响较小。采用爆破拆除方法,需充分考虑建筑物周围环境,确定建筑物倒塌方向、安全距离,选择合理的爆破施工方案,爆破前要做好充分的安全保障措施。如果对安全保障没有较大的把握,最好采用人工拆除或机械拆除。从块度方面考虑,人工拆除或机械拆除后废渣的块度大小较一致,而爆破拆除后废渣的块度大小悬殊,有时还需二次破碎。

5 拆除工程中的文明施工管理

文明施工、绿色施工反映了一个企业的形象,搞不好会影响市容市貌及整个城市的整体素质。又因为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尘埃较多,对周边环境影响也较大,所以拆除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的工作十分重要。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5.1 拆除工程施工现场清运渣土的车辆应在指定地点停放。清运渣土时要遵守作业时间,车辆要封闭或覆盖出行。

5.2 拆除施工时,要设专人向拆除部分洒水降尘,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扬尘污染。

5.3 施工现场区域地下管线,应在地面上设置明显标志。

5.4 对检查井、污水井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5.5 施工单位必须落实防火安全责任制。

5.6 施工前应通报施工注意事项,当拆除工作会影响公共安全和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时,应事前发出告示,做好宣传工作,并采取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

总之,对建筑物拆除工作进行全过程管理控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旧建筑物的拆除是旧城改造的基础工程,它是城市建设的排头兵,是政府的形象工程。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要有效地控制拆除工作的程序化、标准化、文明化,加强对其的安全措施,强化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监督,对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焦亚春. 浅谈建筑项目质量的控制管理[J]. 山西建筑,2009, 35(29):201-202.

作者简介:

王雄,男,1963年2月出生,助理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房屋拆迁及房地产开发前期工作。

许昌市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篇4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筑规划设计

第三章建筑间距

第四章建筑退让

第五章建筑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六章居住区公建配套设施及临时建筑

第七章建筑基地、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工业建筑

第九章附则

附录1 制订依据附录2 名词解释附录3 离图示

计算规则附录4 离界距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许昌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和有关规范、规定,结合许昌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许昌市城市规划区及市政府确定的规划管理范围内各项建筑工程。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建筑工程系指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物及其室外装饰装修工程。

第四条 本规定所定标准,为建筑规划管理的基本标准。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城市设计等,应符合本规定。

第五条 本规定未涉及的其他技术规定,参照国家法律、法规、规范及技术标准执行。

第二章 建筑规划设计

第六条 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第七条 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以及本规定的要求;涉及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配套设施等控制指标的应当符合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或规划技术条件确定的各项要求。

第八条 建筑工程规划设计内容及要求

(一)修建性详细规划一般应有以下内容: 一般采用西安坐标系、85高程系比例1:500或1:1000的现状地形图。1.总平面规划图;(1)场地的区域位置。

(2)场地的范围(用地和建筑物各角点的坐标或定位尺寸、周边道路名称、红线及定位坐标)。

(3)场地内及四邻环境的反映(四邻原有及规划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场地内需保留的建筑物、古树名木、历史文化遗存、现有地形与标高、水体、不良地质情况)。

(4)场地内拟建道路、停车场、广场、绿地及建筑物的布置,并表示出主要建筑物与用地界线(或道路红线、建筑红线、绿线)及相邻建筑物之间的距离。

(5)拟建主要建筑物的名称、编号、外轮廓尺寸、相对位置尺寸、形状、出入口位置、层数与设计标高,以及地形复杂时主要道路、广场的控制标高。

(6)机动车停车场、自行车存放处、广场、绿地、人防设施位置及数量;

(7)公共服务设施,包括社区、幼儿园、中小学、公厕、环卫设施、文化体育设施、配电房、热交换站、燃气调压站、医疗卫生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农副产品经营点、物业管理用房等市政及公共服务设施;

(9)场地各出入口位置、尺寸、占用城市沿街绿地的宽度及交通流线组织;

(10)符合消防要求,包括消防间距、消防通道、停车场、疏散用地、消防水池、消防栓等;

(11)拟拆迁建筑的名称、位置、层数、外轮廓尺寸;(12)指北针或风玫瑰图、比例尺、图例。

(13)根据需要绘制下列反映方案特性的分析图:

功能分区、空间组合及景观分析、交通分析(人流及车流的组织、停车场的布置及停车泊位数量等)、地形分析、绿地布置、日照分析、分期建设等。

2.彩色渲染图(含透视图、鸟瞰图、夜景照明效果图)或模型; 3.日照影响分析结论报告;

4.交通影响评价分析报告(具体规定执行《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CJJ/T141—2010),见第八条)5.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 6.竖向规划设计; 7.文字说明;

8.设计单位出图专用章以及注册师章。

(二)建筑单体方案设计一般应有以下内容:

1.建筑的总平面规划图(内容同上);

2.建筑物的平、立、剖面图(比例1:100—1:300,其中平面图应注明各层的使用功能);

3.彩色渲染图(含透视图、轴测图和夜景照明效果图)或模型; 4.日照影响分析报告(视需要);

5.交通影响评价分析报告(具体规定执行《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CJJ/T141—2010),见第八条); 6.文字说明;

7.设计单位出图专用章及注册师章。

(三)室外装饰装修工程、临时建筑、零星建(构)筑物以及一般建(构)筑物的规划设计要求可适当简化。

第九条 按照《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要求,主城区和邓庄组团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住宅建设项目和2万平方米以上的商业服务办公项目,新区内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以上住宅建设项目和4万平方米以上的商业服务办公项目和其他超过启动阈值的建设项目,须在报建审批环节同步提交《交通影响评价分析报告》。

第十条 报送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建筑的规划设计方案一般不应少于2个,重要建筑的规划设计方案一般不应少于3个。

第三章建筑间距

第十一条 建筑间距系指两栋相邻建筑最外轮廓线之间的最小距离。第十二条建筑间距的确定应当综合考虑日照、消防、环保、管线敷设、国家安全、建筑保护、卫生、建筑环境以及土地合理利用等因素。

第十三条住宅建筑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具体日照要求:

(一)受遮挡的住宅每户必须有一个(每户有四个或四个以上居室的应为两个)居室满足大寒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要求。

(二)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

(三)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可酌情降低的规定指旧区改建时确实难以达到规定标准时才能执行,且只适用于各申请建设项目内的新建住宅本身。

住宅建筑的建筑间距控制,应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2002)的要求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日照分析报告》。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报送的日照分析成果进行复核,复核结果作为规划管理依据,对日照分析复核结果有异议的可以申请再次复核,若再次复核基本一致即作为最终结果。

第十四条多层及多层以下居住建筑间距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

1.主朝向为南北向时,平行布置时的间距,不得小于1.2h,在魏都风情区(护城河以内),不小于1.0h。注:h为南侧较高建(构)筑物的遮挡高度,下同。

2.主朝向为东西向时,遮挡建筑(主朝向一侧)为多层其最小控制距离为15米,遮挡建筑(主朝向一侧)为低层其最小控制距离为9米。

(二)居住建筑垂直布置时的间距(山墙对正面)1.纵墙面在南侧的,其间距不少于0.65h,且最小不得少于9米。(考虑到四层,8.7米)

2.纵墙面在北侧的,其间距不得少于0.75h,且最小不得少于9米。

3、垂直布置的多、低层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5米的其间距按照平行布置的间距要求控制。

(三)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的间距

⑴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30°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平行布置要求执行。

⑵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大于30°、小于或等于60°时,其最窄处间距不小于平行布置时间距的0.8倍。

⑶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大于60°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垂直间距控制。

(四)多、低层居住建筑并列布置时,若在山墙开启窗洞,建筑山墙间距不小于8米,若不开窗洞,则建筑山墙间距不小于6米。山墙间距应同时满足消防间距、市政设施及和防灾安全通道要求。

第十五条高层与高层居住建筑的间距

1.高层与高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在满足国家规范日照分析前提下,其最小控制距离不得小于表1所列值。

2.高层与高层居住建筑垂直布置时,在满足国家规范日照分析前提下,其最小控制距离不得小于表2所列值。

垂直布置的高层居住建筑山墙宽度应小于等于16米,大于16米时其间距按平行间距要求控制。

3.高层与高层居住建筑并列布置时,在满足国家规范日照分析前提下,其最小控制距离不得小于表3所列值。

4.高层与高层居住建筑对角布置时,对角最小控制距离按并列布置间距控制。

5.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的间距

⑴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30°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平行布置要求执行。

⑵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大于30°、小于或等于60°时,其最窄处间距不小于平行布置时间距的0.8倍。

⑶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大于60°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垂直间距控制。第十六条高层、多层、低层居住建筑混合区域

1.高层与多、低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在满足国家规范日照分析前提下,最小控制距离不得小于20米。

2.高层与多、低层居住建筑垂直布置(山墙对正面)时,纵墙面在南侧时,不少于18米,纵墙面在北侧时,不少于20米。3.高层与多、低层居住建筑并列布置时,山墙间距不少于13米,并同时满足消防要求,山墙有居室窗户的应适当加大。4.高层与多、低层居住建筑对角布置时,对角最小控制距离按并列布置间距控制。

5.建筑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的间距

⑴当两栋建筑夹角小于等于45度时,其最小间距按平行布置的间距要求控制。

⑵当两栋建筑夹角大于45度时,其最小间距按垂直布置的间距要求控制。

第十七条

(一)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的生活用房其居住空间应符合不低于冬至日日照3小时的标准要求;

(二)大中小学教学楼应符合不低于冬至日照3小时的标准要求;

(三)敬老院、老年公寓等特定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其居住空间应符合不低于冬至日照3小时的标准要求;

(四)幼儿园、托儿所的生活用房和教学用房应符合不低于冬至日照3小时的标准要求。第十八条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间距

(一)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南、东(西)侧时,参照居住建筑间距控制;

(二)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北侧时,其间距应满足消防、安全、环保要求,最小距离不得小于13米。若为高层建筑。其间距应适当加大。

第十九条非居住建筑间距要求应满足消防、安全、环保要求。第二十条当相邻建筑所处场地有地形高差时,其建筑间距要求应考虑高差因素。

第二十一条居住建筑底层为商业、车库等非住宅用房时,日照影响分析以住宅层的窗底标高为基准。

第二十二条被遮挡日照建筑只考虑主要朝向,当建筑物朝向的角度超过有效日照时间所规定的角度范围的不做日照影响分析。

第二十三条规划区内南北向道路规划红线宽25米(含25米)以上的道路两侧的沿路建筑,按规定后退红线后,其相对之间的建筑间距,可不计算遮挡因素。

第二十四条违规建筑、临时建筑以及已办理拆迁手续的拟搬迁住宅建筑不视为被遮挡日照建筑,其间距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定。

第二十五条本章规定以外的建筑类型和布置形式的建筑间距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具体核定。

第四章建筑物退让

第二十六条沿建筑用地边界和沿城市道路、公路、河(渠)道、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路、文物、绿地保护区范围内的建筑物,其退让距离除符合消防、防汛、交通安全、景观、文物保护、环保要求外,并同时符合本章规定。

第二十七条沿建筑用地边界建筑物,其离界距离按以下规定控制,但离界距离小于消防要求时,应按消防要求控制。

(一)离界距离在满足被遮挡建筑间距要求的前提下,投入在相邻地界投影的垂直距离不大于9米,且其最小控制离界距离不得小于表4所列值。

(二)地下建筑物的最小离界距离,不小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面至地下建筑物底板的底部的距离)的0.7倍,且不得小于4米,并符合有关规范规定要求。

(三)多、低层住宅次朝向宽度大于15米、高层住宅次要朝向宽度大于16米时,离界距离按主朝向控制。

(四)新建建筑若临现有永久性建筑,且现有建筑未按规定退够应退间距的,新建建筑应满足自身应退间距,并应满足消防要求的最小间距。

(五)在双方相邻产权人协商达成协议后,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查同意,退界距离可适当调整。

(六)对于相邻地块,两地块相邻建筑高度相同的,其退界距离不少于其建筑间距的一半。相邻建筑高度不等的,按照建筑高度比例计算,各自退够规定距离。

(七)界外为公共绿地的,各类建筑的最小离界距离为5米。第二十八条沿城市道路两侧的建筑物除经详细规划另有规定的,其后退道路规划红线(沿道路规划红线两侧有绿化带设置要求的,建筑物退让距离从绿线算起)的最小控制距离不得小于表5所列值:

(一)建筑高度大于等于100米的,应相应加大后退距离,具体标准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

(二)城市道路交叉口四周建筑后退道路红线((沿道路规划红线两侧有绿化带设置要求的,建筑物退让距离从绿线算起)距离除按表5所列3道路指标的1.5倍控制外,且最小值为8米。

(三)除满足上述规定外,同时应符合第五章规定。删去了:建筑次要朝向后退距离按表5所列指标的0.5倍控制,且最小值为5米。

第二十九条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博物馆、大型商场、宾馆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建筑物,其后退道路规划红线距离应满足停车、人流集散的要求,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主要道路上不小于30米,并应留出临时停车或回车场地。

第三十条新建小学、幼儿园大门前应规划建设校前广场,满足学生接送的需要,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校前广场的面积不小于0.2m2/学生。其大门在满足校前广场的面积的前提下进行退让。

第三十一条墙退规划道路红线不少于1.5米,其形式美观、通透,不临道路修建的围墙不得超过其用地界限;大门退规划道路红线不少于3米。(沿道路规划红线两侧有绿化带设置要求的,建筑物退让距离从绿线算起)

第三十二条历史街区和传统街道两侧的建筑在满足消防、交通、管线敷设前提下,依据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后退道路规划红线距离可适当减少。城市规划紫线周边的建筑,其后退距离按相关保护规定的规定执行。第三十三条建筑物的基础、台阶、阳台、雨篷、散水及附属设施不得占压道路红线,在规定退让道路红线距离内,不得设置零星的建(构)筑物。

第三十四条沿河(渠)道规划蓝线(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长期保留的河道规划线)两侧,或沿河道规划蓝线外绿化控制带外侧的建筑物其后退河(渠)道规划蓝线的距离,除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均不得小于7米。

第三十五条沿铁路两侧新建、扩建建筑工程(直接为铁路服务的设施除外),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高速铁路两侧的建筑工程与最近一侧铁路边轨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50米;铁路干线两侧的建筑工程与最近一侧铁路边轨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30米;铁路支线、专用线两侧的建筑工程与最近一侧铁路边轨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15米;铁路两侧的围墙与最近一侧铁路边轨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10米,且围墙的高度不得大于2.5米。铁路两侧的建筑工程、围墙与铁路路基坡脚的距离不得小于5米。

(二)铁路两侧的高层建筑、高大构筑物(水塔、烟囱等)、危险品仓库和厂房与最近一侧铁路边轨的最小距离应征求铁路主管部门意见后确定。

(三)在铁路道口附近进行建设的,须符合铁路道口管理的有关规定。第三十六条在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

(一)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指导线边线向外侧延伸所形成的两平行线内的区域。

1.一般地区沿架空电力线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其后退导线边线距离除有关规划另有规定外,不得小于以下距离:

1—10千伏

5米 35—110 千伏

10米 154—330 千伏

15米 550 千伏

20米 2.市区和城镇人口密集地区,沿架空电力线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其后退线路中心线距离应符合电力管理的有关规定。

(二)电力电缆线路保护区,指地下电力电缆线路向外两侧延伸所形成的两平行线内的区域。其每边向外延伸的距离应不小于0.75米。

(三)变电站应按电力行业有关部门规范留足安全防护距离 第三十七条军事管理区周边建筑应满足国家有关规定,并征求军事部门的意见。

第五章建筑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三十八条建筑高度不应危害公共空间安全、卫生和景观,除须符合日照、建筑间距、消防、抗震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规定。第三十九条对建筑高度有特别要求的地区,应按城市规划要求控制建筑高度。

第四十条在有净空高度限制的飞机场、气象台、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设施周围的建(构)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高度限制的规定。

第四十一条在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性建筑周围的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筑工程,其控制高度应符合保护性建筑和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并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先编制城市设计或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视线分析,提出控制高度和保护措施,经建筑和文物保护专家论证后,由市城乡规划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具体核定。

第四十二条下列建筑物的地上层数设定:

1.无电梯的住宅不应超过六层; 2.中学教学楼不应超过五层; 3.小学教学楼不应超过四层;

4.托儿所幼儿园教学、生活用房不应超过三层; 5.老年人建筑层数宜为三层及三层以下,四层及四层以上应设电梯。

第四十三条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的建筑物,除必须满足用地地块规定的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以外,其中沿路建筑的控制高度一般按下式计算:

H≤1.5×(W+S)

H为建筑物的控制高度;W为道路规划红线宽度;S为建筑后退红线距离。

第四十四条沿路高层组合建筑的高度,按下式控制: A≤L(W+S)

式中:A—沿路高层组合建筑以1:1.5(即56.3度)的高度角在地面上投影的总面积,L—建筑基地沿道路红线的长度,W—道路红线宽度;S—沿路建筑的退让距离

第四十五条建筑物临接两条(含两条以上)以上道路的,可按较宽的道路规划红线计算其控制高。

第四十六条多层住宅长度不宜超过80米,高层住宅长度不宜超过60米,沿地块北侧临近道路(道路以南)的规划建筑长度不超过45米。

第四十七条建筑临接或其面前道路临接广场、河、(渠)道、电力线保护区、绿化带的,在控制高度时可将广场、河、(渠)道、电力线保护区、绿化带二分之一宽度计为道路规划红线宽度。

第四十八条沿城市道路、建设用地的围墙宜用绿篱、透空围栏等形式。第四十九条沿城市主要交通性干道两侧,原则上要避免线性商业的布局形式,应以点状、块状布局为主,鼓励在居住小区内部建设商业街道。

第五十条主次干路两侧的建筑应符合景观要求,不得临街布置有碍市容观瞻的烟囱、锅炉房等建(构)筑物。建筑物不准擅自外扩、改门、改窗、掏孔、挖洞;不得擅自改变建筑物造型和立面。

第五十一条临街建筑墙外设施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外包柱、室外楼梯、门廊、连廊、阳台、踏步、地下建筑采光井、橱窗、招牌等建筑本身及附属设施不得超越建筑控制线。

(二)建筑基础、污水处理设施、工程辅助官网、地下室进排水口、地下室出入口、汲水井、花台、散水明沟、车道变坡线等不得超越规划道路红线。

(三)临主要道路不得设置吊厨、外突的防盗网及室外空调机。第五十二条沿街建筑立面要全面装修、粉刷,其装修标准、装饰材料、色彩、格调及所要设置的牌匾、楹联、霓虹灯等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并报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装饰面应及时清刷、翻粉。

第五十三条穿越许昌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公路规划红线两侧应划定隔离带,其宽度规定如下:

(一)国道、城市快速路两侧各30米;

(二)省道两侧各20米;

(三)县以下公路两侧各10米。沿穿越县(市)城区、村镇的公路两侧兴建建筑工程,可按县(市)城区、村镇规划进行管理,但建筑物后退公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5米。第六章居住区公建配套设施及临时建筑

第五十四条居住区公建配套设施按《许昌市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配套(配套公建)规划指导意见》执行。

第五十五条严格控制临时建筑的审批,在特殊情况下确需进行临时建筑建设的,应符合本章规定。

第五十六条临时建筑层数必须控制在二层以下(包括二层),不得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等永久性结构形式。

第五十七条临时建筑不得改变使用性质,不得转让、买卖、交换,不得擅自改建为永久性建筑。

第五十八条临时建筑使用期限不得超过2年,使用期满后,应在期满15日内自行拆除并清理场地。使用期内因城市规划建设需要拆除的,建设单位应在接到通知15日内进行无偿拆除。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使用期限的,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有效期届满三十日前向原批准机关申请办理延期使用手续。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一年。第七章建筑基地、绿地和停车

第五十九条基地机动车出入口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与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叉点量起不应小于70米;与城市次干道及支路的交叉口距离,不应小于50米。

(二)与人行横道线、人行过街天桥、人行地道(包括引道、引桥)的最边缘线不应小于5米;

(三)距地铁出入口、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5米;

(四)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使用建筑的出人口不应小于20米。

第六十条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米。对规范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米时,应设不小于 4米×4米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米,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米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第六十一条建筑基地内的公共绿地面积在居住区内组团不少于0.5平方米/人,小区不少于1平方米/人,居住区不少于1.5平方米/人,旧区改建可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相应指标70%;在医疗、卫生、体育和教育科研用地中应符合有关专业的规定;在其他类别用地中应不少于总用地5%。新建居住小区内绿地率不应低于35%。其中居住区内公共绿地应同时满足宽度不少于8米,面积不少于400平方米,且有不少于1/3绿地面积在标准建筑日照阴影范围之外的要求。

第六十二条位于旧区改建的建筑基地确实难以达到本章规定要求的,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管理部门同意,可将屋面地栽绿地面积(每块不得小于100平方米)折算成地栽绿地面积,其折算公式如下:(洛阳)F=M×N

式中:F—地面绿地面积; M—屋面地栽绿地面积; N—有效系数(见表6)

第六十三条公共绿地的规划设计应便于周边雨水径流的汇入,使绿地高度低于周围地面高度,形成下沉式绿地。对于使用硬化路面的道路,应使路面高于周围绿地,并在路牙石之间保留雨水通道,方便雨水从路面流进绿地。

第六十四条建筑基地内地下车库的出入口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地下车库出入口距基地道路的交叉路口或高架路的起坡点不应小于7.50米;

(二)地下车库出入口与道路垂直时,出入口与道路红线应保持不小于7.50米安全距离;

(三)地下车库出入口与道路平行时,应经不小于7.50米长的缓冲车道汇入基地道路。

第六十五条各类建筑均须按表7所列指标设置相应的机动车停车场。具体停车位的要求应符合《交通影响评价分析报告》中对停车位的要求。

第六十六条配建公共停车场(库)应就近设置,并宜采用地下或多层车库,地上停车面积不宜小于总停车面积的10%,但不宜大于20%。沿街独立商业建筑应保证商业建筑规划地下停车面积不小于总停车面积的1/2(道路停车面积不计算在内)。

第六十七条非机动车停车场按有关规定设置。

第八章工业建筑的相关规定

第六十八条工业建筑的规划设计在满足生产工艺、消防以及城市规划管理对沿街景观要求等的前提下,主要以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为基础。产业集聚区内的工业建筑建筑密度应高于60%以上,容积率要大于1.2,土地面积平均投资强度要达到4200万元/公顷,绿地率不应大于20%。

第六十九条对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具、文体用品、医药、电子设备、工艺品等适合多层厂房的工业项目,必须建设使用多层标准厂房。

第七十条各类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要不断加大多层标准厂房建设力度,提高多层标准厂房的比例。除机械制造业等确实不适合建设多层厂房的区域,多层标准厂房建设用地面积占产业集聚区工业总面积原则上不低于25%。第九

章附则

第七十一条在特定地区或特殊情况下,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物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办理规划审批时,可从综合因素考虑提出建筑间距、退让、高度的意见,报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七十二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本规程实行前已取得《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并经核定规划设计条件要求的,或已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其相应指标已经市规划建设委员会通过的建设工程,仍按原指标执行。

第七十三条本规定有效期为5年,试行期限为6个月。第七十四条本规定由市城乡规划局负责解释.附录1 制订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附录2 名词解释

一、低层建筑:指高度小于、等于10米的建筑,低层居住建筑为一至三层。

二、多层建筑:指高度大于10米,小于、等于24米的建筑,多层居住建筑为四层至八层。

三、高层建筑:指高度大于24米的建筑,高层居住建筑为八层(不含八层)以上。

四、裙房:指与高层建筑紧密连接,组成一个整体的多、低层建筑。裙房的最大高度不超过24米,超过24米的,按高层建筑处理。

五、建筑间距:指两幢相邻建筑主体外墙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在计算坡屋面建筑间距时,应视坡屋面坡度大小而定(详见附录3)。

六、建筑高度:建筑室外地面以上主体建筑的高度。

七、大型商场:指单层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及以上,总营业建筑面积在8000平方米及以上的商业建筑。

八、建筑密度: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九、容积率:项目用地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十、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十一、主城区:许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确定的外环以内的区域。

十二、新区:北起许昌和长葛的交界,南至许昌市区的北环路,西到安信快速通道,东达忠武路,面积180.4平方公里。

附录3 计算规则

一、建筑间距的计算

(一)除另有规定外,建筑间距系指两栋相邻建筑最外轮廓线之间的最小距离

(二)建筑物有每处不超过3米长(含3米)的凸出部分(如楼梯间),凸出距离不超过1米,且其累计总长度不超过同一面建筑外墙总长度的1/4者,其最小间距可忽略不计凸出部分。居住建筑阳台累计总长度(突出于山墙面之外或转弯到山墙面上的阳台长度可不计)不超过同一建筑外墙总长度1/2的(含1/2),其最小间距仍以建筑外墙计算;超过1/2的,应以阳台外缘计算建筑间距。

(三)坡度大于45度的坡屋面建筑,其建筑间距是指自屋脊线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线至被遮挡建筑的外墙面之间最小的垂直距离。

二、离界距离的计算离界距离指建筑临地界外墙面距离用地界线的最小垂直距离,具体计算方法同上。

三、后退道路红线距离计算后退道路红线距离指建筑临道路一侧最突出部位水平投影最外线距离道路规划红线的最小垂直距离,具体计算方法同上。

四、建筑高度的计算(详见附图1-4)

(一)平屋面建筑:挑檐屋面自室外地面算至檐口顶;加上檐口挑出宽度;有女儿墙的屋面,自室外地面算至女儿墙顶。

枣庄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 篇5

第126号

《枣庄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批准,现予公布,自 2011年3月1日起施行。

市 长:陈 伟 二O一一年一月二十六日

枣庄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保障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根据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山东省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建设部《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枣庄市城市规划区内(包括薛城区、市中区、峄城区和枣庄高新区)建筑垃圾的倾倒、运输、中转、回填、消纳、利用等处置活动。其他区(市)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本办法所称城市建筑垃圾(以下简称建筑垃圾),是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开挖渣土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废弃 物。

第三条 市城市管理局负责全市建筑垃圾的管理工作。

负责制定建筑垃圾的处置规划,对建筑垃圾处置活动实施统一管 理;

负责建筑垃圾的处置核准;

负责研究建筑垃圾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 负责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全市建筑垃圾的日常处置工作; 负责建筑垃圾管理的其他工作。

市城市管理局建筑垃圾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新城区和光明大道的建筑垃圾日常管理,也可以直接查处薛城区、市中区、峄城区和枣庄高新区内的各类违反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四条 住房城乡建设、公安、交通运输、财政、物价、规划、国土资源、环保等部门应各司其职,协同做好建筑垃圾管理工作。

第五条 建筑垃圾处置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谁产生、谁承担处置责任的原则。

政府鼓励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鼓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积极进行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的开发。

第六条 建筑垃圾处置实行核准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倾倒、堆放、抛撒或者处置建筑垃圾。不得将建筑垃圾混入生活垃圾,不得将工业垃圾、危险废物混入建筑垃圾。

第七条 产生建筑垃圾的单位,应当在开工前15日内,按照管辖范围向城市管理部门提出申请,获得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后,方可处置。城市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请后的20日内作出是否核准的决定。予以核准的,颁发核准文件;不予核准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八条 建设单位申请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提交书面申请,申请书内容包括:产生建筑垃圾的数量、种类,与符合建筑垃圾运输条件和资质要求的运输单位签订的运输合同;参与营运车辆的相关资料;建筑垃圾运输的时间、路线;自行安排消纳场的,则应提供与建筑垃圾消纳场的租用协议或土地使用证书,消纳场权属部门同意受纳的证明;其他内容。

(二)填写《建筑垃圾处置表》;

(三)技术人员根据申请现场勘验;

(四)签订《市容环境卫生责任书》;

(五)核发《建筑垃圾处置证》和《建筑垃圾准运证》。第九条 《建筑垃圾处置证》应当载明以下事项:

(一)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

(二)运输单位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

(三)建筑垃圾的种类、数量;

(四)运输车辆类型的核定载质量、机动车号牌;

(五)建筑垃圾产生地点及倾倒地点;

(六)许可证的有效期限。

第十条 禁止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文件。

第十一条 建筑垃圾运输实行准入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建筑垃圾交给个人或者未经核准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的单位运输。

第十二条 建筑垃圾处置实行收费制度。收费标准按《枣庄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枣庄市人民政府令第107号)执行。

第十三条 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现场张挂《市容环境卫生责任书》,并及时清运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

工地出入口须采取硬化措施,并配备冲洗设备,车辆不得带泥上路。从事道路施工或管线施工的,应对施工区域和非施工区域实行隔离。

因特殊情况确需延期处置建筑垃圾的,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应经城市管理部门同意后方可延期处置。对延期处置的建筑垃圾,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防尘措施,防止扬尘污染环境。

需要回填的,应到城市管理部门申报,统一安排调剂。第十四条 工程竣工或房屋拆除后,施工单位应按约定时间及时将建筑垃圾全部清除,占道施工的应于当日将建筑垃圾全部清除,并报城市管理部门验收。

第十五条 居民应当将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堆放到城市管理部门指定的地点。

第十六条 建筑垃圾运输经营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并向城市管理主管部门办理登记手续:

(一)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取得营业执照;

(二)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停车场地;

(三)有10辆以上载质量20吨以上的自卸车辆;

(四)运输车辆应具备密闭运输条件;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未按前款规定办理登记手续的,不得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经营。第十七条 《建筑垃圾准运证》实行一车一证。不得转借、伪造、复制、涂改、买卖《建筑垃圾准运证》。第十八条 建筑垃圾运输单位在运输建筑垃圾时,应当随车携带《建筑垃圾准运证》,并按照核准规定的运输路线、时间、地点进行弃置,不得乱倾倒。

运输中应当保持整洁、卫生和车况良好,保持密闭状态,不得超载或带泥行驶,不得丢弃或者沿途抛、洒、扬、滴、漏建筑垃圾,不得超出核准范围承运建筑垃圾。

第十九条 建筑垃圾运输单位或者车辆应当服从城市管理、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的依法检查。

第二十条 建筑垃圾消纳场、综合利用等设施的设置应当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市容环境卫生专业规划。建筑垃圾消纳场由住房城乡建设、规划、国土资源部门统筹规划,由城市管理部门统一建设管理。

第二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建筑垃圾消纳场。需临时受纳建筑垃圾的,须经城市管理等部门批准。

城市管理部门应及时向社会公布建筑垃圾消纳场的相关信息。

第二十二条 申请设立建筑垃圾消纳场时,需提交如下材料:

(一)书面申请;

(二)建筑垃圾消纳场的土地用途证明;

(三)建筑垃圾消纳场的场地平面图、进出场路线图,完善的排水、消防设施,必要的机械设备和照明设施,健全的环境卫生和安全管理制度;

(四)建筑垃圾分类处置的方案和对废混凝土、金属、木材等回收利用的方案;

(五)经营性建筑垃圾消纳场需提交工商营业执照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预先核准名称通知书;

(六)其他材料。

第二十三条 建筑垃圾消纳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对入场建筑垃圾及时推平碾压;

(二)防止尘土飞扬、污水流溢、蚊蝇孳生;

(三)保持进场道路整洁、畅通;

(四)不得受纳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

(五)其他规定。

第二十四条 建筑垃圾消纳场的管理人员,应做好核准文件的查验工作,如实填写建筑垃圾处置联单,出具消纳结算凭证。

第二十五条 建筑垃圾消纳场停止使用前,设立建筑垃圾消纳场的单位,应覆盖还田,搞好绿化,或按城市规划造山,并到城市管理等部门备案。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城市管理部门根据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山东省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建设部《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第二十八条 对拒绝或阻碍城市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凡运输建筑垃圾的车辆沿途泄漏、抛撒、车轮带泥行驶污染道路或者乱倒建筑垃圾的,除由城市管理等部门给予行政处罚外,有关责任者还应当在规定期限内采取补救措施;拒不采取补救措施的,由城市管理等部门及时清除,清除费用由责任者承担。

第三十条 城市管理部门核发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文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主管部门或其上级行政机关责令纠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核发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文件或者超越法定职权核发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文件的;

(二)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不予核发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文件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核发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文件的。

第三十一条 城市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进行举报。城市管理部门设立投诉受理机构,查处违反本办法的行为。

城市建筑管理规定 篇6

汇报

近年来,县不断加大城镇开发力度,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同时在实施城镇化战略和旧城改造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由于前期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导致建筑垃圾处置秩序混乱,严重影响了城镇的环境面貌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出现了“三个不到位”:

1、处置管理不到位。施工单位乱处置、乱倾倒建筑垃圾的行为屡禁不止。

2、工

地管理不到位。建筑、拆迁等工地没有配备冲洗设施,车辆带泥上路比较普遍。

3、渣土运输车辆管理不到位。运

输车辆不按规定时间、路线行驶,沿途抛洒滴漏的现象特别严重。

为解决这一管理难点问题,我县在今年4月份,县城管执法局挂牌成立后,为践行该县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环境革命”理念,实现“城乡面貌三年大变样”的奋斗目标,该局把规范建筑垃圾管理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创新思维,扎实推进建筑垃圾管理工作,依据建设部《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要求将城市建筑垃圾的处置纳入了行政许可范围。为增强许可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根据《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和《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起草了《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试行办法》,并经县政府常务会议第47次会议讨论通过,于今年平均月份正式颁布实施。

为确保《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试行办法》的有效实施,县城管执法局专门组建了城管执法大队四中队,具体负

责建筑垃圾的管理和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工作。他们以贯彻执行试行办法为抓手,认真履行职能:一是加大了宣传的力度。利用电视、报纸、过街横幅等多种方式加大对试行办法的宣传力度,扩大社会的知晓面,确保试行办法的顺利实施;二是建立工地档案。即在施工、拆迁工地开始施工时就介入管理,按照工地的基本情况、工程进度、审批状况等,对工地进行登记造册,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资料档案;三是加强与拆迁办、招标办等职能部门的横向联系和沟通,督促相关单位及时办理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手续;四是规范施工、拆迁工地的管理。通过宣传试行办法,要求工地出入口必须硬化,配备车辆冲洗设备、履行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从源头上控制车轮带泥上路现象的发生;五是加大了巡查和查处的力度。加强日常巡查,对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加大查处力度。立案查处了一批沿途抛洒滴漏和其他一些违反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行为。

试行办法施行2个月来,县行政审批中心城管窗口已核准建筑垃圾处置申请11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县城管执法局正在总结前期工作经验教训,不断摸索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内在规律,完善管理机制,推动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健康发展。

浅谈如何管理城市住宅建筑的施工 篇7

1 住宅建筑结构的体系分类

随着社会的发展, 福利分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建筑市场的商业化使城市的低层住宅也逐渐的退出历史舞台, 这里不再做过多的赘述。一般住宅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混凝土空心砌块多层建筑体系, 2000年以前的建筑多为此种结构, 但其主要问题在于雨水容易从砂浆缝隙渗入, 2000年以后采用双面抹灰或外墙贴瓷砖的方式来避免雨水的渗透;框架轻板结构体系, 结构多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内外墙均为非承重墙。可用陶粒空心砌块、加气混凝土砌块或其它非粘土砌块以及陶粒混凝土轻质两面光条板等做内外墙, 高层建筑多为此种结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 内外墙全部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墙, 目前已开发出多种配套的外墙保温体系, 这类结构体系, 亦可以把外墙做成预制墙板在现场预制生产后就地安装, 现代住宅建筑采用这种结构方式较多。

2 住宅建筑施工管理的特殊性

2.1 小瑕疵等于大问题

因为住宅工程涉及到众多住户的个人利益, 且很多业主是贷款买房, 可以说是拿出了前半辈子的积蓄, 透支了后半辈子收入, 就是为了在城市中能有自己的一套住房, 所以业主及住户对工程质量要求比较严格。在施工中, 即使工程质量控制得很好, 若在一处出现小小失误, 对住户来说就是全部的问题。这就要求施工过程的管理要严谨, 最大限度的做到细化。

2.2 施工队伍多, 涉及工种多

由于住宅建筑涉及的工种较多, 有基建的瓦工、混凝土制品、钢筋工、架子工、防水工, 还涉及到水、点、消防设施等, 而很多建筑施工都是通过过层层分包, 且施工队伍的工人的技术水平又参差不齐, 从而使得多个施工队伍夹杂在一起, 一旦协调不好, 将会出现大的问题。

2.3 各工种相互制约的问题

由于建筑施工涉及的工序较多, 如果一个环节考虑不周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另一个环节或更多的环节, 甚至会产生难以控制的局面。如工序先后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成品保护, 甚至给整个工程的质量带来较大的隐患。

2.4 施工面过于分散

因为住宅楼涉及的层面较多, 且需要的配套设施也很多, 另外就是墙体比较多房间多, 如果管理人员对某处或某一个方面施工管理不到位, 则容易出现问题。

3 如何做好住宅建筑的管理

3.1 做好施工预案

要针对整个工程的特点编制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案。其中应包括:关键部位的施工方法, 工序的安排, 不同工种的插入时间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提出预控措施等。工程管理中要抓住关键问题, 使管理处于受控状态, 才可能达到工期缩短, 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增长的效果。

3.2 严格控制住宅工程的变更

工程变更和设计变更的造价约占整个工程造价的比例的10%, 有时甚至更多。在施工过程中, 各方面都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超出原设计图纸的要求, 或者由于设计考虑不周造成与实际情况不符等, 就会出现工程变更和设计变更, 而这些变更肯定会带来工程造价的增加。也就可能出现工程造价难于控制好的局面。目前, 导致绝大多数多层住宅工程造价突破控制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3.3 做好多层住宅施工工程监理工作

要做到有效的质量监理控制,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 监理人员的素质是最重要的要善于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并防患于未然做到预防为主。所以, 具体从事监理工作的监理人员, 必须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丰富的工程建设实践经验。能够对工程建设进行监督管理, 提出指导性的意见, 而且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能够组织、协调工程建设有关各方共同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做好工程质量控制。

3.4 做好施工过程的协调工作

各专业在施工中不是能很好的配合而往往出现误工、返工等问题, 并因此影响工期, 影响建筑物质量, 造成工程投资的浪费, 严重的甚至还会带来安全隐患。所以作为工程的建设者、管理者, 在工程的设计阶段以及施工过程中, 一定要做好各专业的协调工作。

4 住宅建筑施工的管理方法探讨

4.1 住宅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方法

要根据住宅建筑工程的质量目标, 制定相应的质量验收标准, 而且要使企业质量验收标准高于国家验收标准, 严把材料质量关并严格执行材料验收制度, 采购的材料要符合国家规范标准 (含环保标准) 和设计要求。

重视装饰质量, 在施工装饰阶段, 一定要克服质量通病, 搞好细部处理, 在装饰水准上要高人一筹, 要有创新和特色。抓好地下室、一层、顶层、屋面、卫生间以及楼梯走道等关键部位施工。

4.2 住宅建筑施工的技术管理方法

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去促进技术工作的开展, 在施工中严格按照国家的技术政策、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技术工作的指标与决定, 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 建立良好的技术秩序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符合技术规程的要求, 以达到高质量全面地完成施工任务的目的, 从而使技术与经济、质量与进度、生产与技术达到辨证的统一。

4.3 住宅建筑施工的成本管理方法

住宅建筑的成本控制就是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 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范围之内, 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控制第一责任人, 应及时掌握和分析盈亏状况, 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成本, 同时还要注意上面所述的施工过程的变更的问题。

4.4 住宅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方法

建立和完善项目安全生产责任制, 明确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责任人, 订立安全责任书, 发生安全事故, 各级责任人和班组都要承担一定经济责任, 确保安全设施投资到位。同时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并加强班组人员的安全教育, 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 充分发挥每个人在安全施工中的积极作用, 使安全施工得到保证。

最后, 在现有住宅建筑施工管理水平的基础上, 应针对影响工程质量品质的一些关键问题, 从技术、人事制度上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 明确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目标责任, 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摘要:我国住宅建设经过了2008年的世界金融风暴, 现在基本经历了低的拐点又将面临持续大发展局面, 房地产业是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增长点, 近期各地频繁出现新的标王证明了这一点。如何满足当前住宅结构体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就给住宅建筑施工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

城市建筑管理规定 篇8

武汉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张宏斌,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文化建筑设计研究中心主任邹勋,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副教授、建筑学博士刘刚作为对话嘉宾,上海日报总编助理、专栏作家乔争月作为对话嘉宾兼主持人,围绕着“城市建筑与休闲文化”这一主题,进行了思想碰撞。《小康》杂志社副社长殷云作为本场分论坛友情主持,亦参与了这场精彩的高峰对话。

历史建筑是休闲产业的催化剂

乔争月从事城市建筑大众传播工作十年,总结多年实践工作,她得出了一句话,历史建筑是休闲产业的催化剂。怎么理解这句话,乔争月通过两个案例分享进行了详细说明。

Chatsworth庄园是英国17世纪的一个庄园,是电影《傲慢与偏见》的拍摄地。乔争月在实地考察期间发现,这个庄园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建筑保护做得都非常好,都原汁原味地体现了鼎盛时期庄园的原貌。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座庄园对其历史遗产价值、旅游休闲价值的开发非常充分,这里不仅有自己的有机农场、有机商店、有机餐厅、探险乐园等设施,还有各种各样打着自己庄园LOGO的纪念品,这里还常年举办各种和庄园历史遗产定位非常贴切的活动,例如烛光节等,以此保持自己的新鲜活力。据乔争月介绍,这个庄园每年除了吸引大量游客观光游玩外,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有机食品商店一年的利润就高达500多万英镑。

乔争月分享的第二个案例是“邬达克”。邬达克,匈牙利人,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几个月前上海旅游局评选了99个上海经典城市符号,其中入选人物篇的只有一个外国人,那就是邬达克。邬达克在上海生活了30多年,设计了53个项目,近一百幢单体建筑,广泛分布在上海中心城市的各个区域。邬达克和他的两个作品曾被百万网友评为喜爱上海的原因。

乔争月表示,在上海,邬达克建筑已经形成休闲产业一条龙,他的多处故居被改造成纪念馆、精品酒店,等等。在豆瓣网上有个邬达克小站,2600名铁杆“邬粉”会定期举办各种各样的邬达克建筑考察活动。

“历史建筑背后就是休闲业。”英国保护基金会联盟主席的这句话给乔争月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乔争月看来,历史建筑与休闲产业的完美结合,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中国在发展城市休闲旅游的产业过程中,也应该尽其所能发挥历史建筑这个催化剂的作用。

依托文化资源 发展红色旅游

本届论坛的举办地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尤其是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这些资源是留住城市记忆,树立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品位,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宝贵财富,是发展旅游城市的优质资源。

在会上,武汉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斌的发言紧紧围绕依托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重点介绍了武汉市在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方面做出的五个主要方面的有益探索。

第一,自19世紀60年代以来武汉存有很多历史建筑,和红色旅游紧密相关,武汉市依托这些文物资源,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指导下,建立了八七会议会址、武昌起义门等纪念馆和陈列馆。据统计,目前,武汉全市有近五十多家民办、国办博物馆,已经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重要场所。

第二,整合历史资源,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八七会议纪念馆2000年被团中央命名为青少年教育基地,2004年被七部委列入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武昌起义博物馆,耗资20多亿,也已和原有的鄂军都督府成为武汉的靓丽名片。

第三,开放旅游市场,建立旅游品牌。作为旅游市场中介机构,旅行社的作用日益显得重要,据张宏斌介绍,武汉市旅游局对武汉市旅游景点给予了行业指导和政策服务,通过旅游标准和建设进一步提升了有关博物馆、纪念馆旅游功能。

第四,打造精品陈列,做好免费开放。在张宏斌看来,博物馆除了建筑以外,更主要吸引游客的是把精品陈列打造好,把文物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展示在游客面前。

第五,广泛接待社会团体,开展教育活动。武汉市文化旅游相关部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依托资源,实现文化和旅游的共赢。

历史建筑既要用得上也要用得好

历史建筑要想与城市文化、休闲旅游进行资源整合,离不开建筑师的辛勤努力,只有通过他们的设计、改造,把历史建筑与休闲主题完美结合,才能让人们在享受休闲的同时感受到城市文化的魅力。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文化建筑设计研究中心主任邹勋在历史建筑改造方面经验丰富。在他看来,目前人们对历史建筑的开发尚属于初期阶段,即保下来、看得见,下一步则需要争取用得上、用得好。

如何才能达到用得上、用得好这一目标?据邹勋分析,这需要促进两个转变转型,即历史建筑的使用需要从观看型向体验型转变。

以酒店为例,传统酒店模式比较单一,主要分为解决商务功能的商务类酒店和强调风景的度假类酒店,不过,据邹勋介绍,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变化,已有相关企业在市中心开发一些酒店,从美食、文化、艺术的角度,把酒店融入当地文化当中,希望人们可以在差旅片段里对这个城市有所了解。

对历史建筑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利用大有可为,邹勋表示,这是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开发旅游产品的有效手段。不过,他强调称,文化历史建筑的选位和定位是改造的前提,必须进行合理的价值评估,力争做到科学传承、永续利用。

对于历史建筑的改造利用,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副教授、建筑学博士刘刚同样感触颇深。在他看来,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人的战略资产,这种资产原来大家觉得好看,但是没有办法生存,要想保护下来,这里面有几个要求,第一突破城乡边界,第二文旅产业主导,第三资源系统盘活,第四可持续发展。

为了达到这几点要求,刘刚分析认为需要关注三个要素和三个问题,三个要素是指土地资本、功能业态、文化景观,而三个问题则是外在的法规政策、实施机制以及社会治理。

上一篇:市科技计划项目验收下一篇:描写春节的好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