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认识和度量 教案教学设计(冀教版四年级上册)

2024-1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角的认识和度量 教案教学设计(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推荐10篇)

角的认识和度量 教案教学设计(冀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1

一、教材分析

《角的认识和度量》是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二部分《角》的第一课时,教材通过呈现生活中常见事物中不同的角,引导学生学习角的表示法和读写方法,并通过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引出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并学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角已经具有初步的感知,对这部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对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还很陌生,需要重点讲解和练习。

三、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根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拟订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角的表示方法,能正确读、记角。

(2)使学生认知角的计量单位------“度”,学会用量角器正确测量角的度数。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能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合作、探究意识。

四、重点难点

认识和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五、教、学法分析

新课标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计划利用教具的直观演示,学具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六、教学具准备:本课课件、三角板等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基于上述设想,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板书课题

通过观察折扇、圆规、剪刀张开时的形状引出课题---角的认识和度量。(投影)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角

(1)观察投影,师生交流,得出结论:角是由一点画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2)介绍角的读法和写法

首先,观察投影,小组交流;

接下来,师生互动,指导学生正确的读、记角。并板书:记作∠1,读作角1;记作∠ABC或∠B读作角ABC或角B

最后,出示几个不同的角,指导学生说一说他们的读记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2、比较角的大小

指导学生用纸折出不同大小的角,比较他们的大小,得出结论,角的大小取决于角开口的大小,而与边的长短无关,进而引出认识量角器和如何测量角的大小。(投影)

3、认识量角器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量角器,交流自己的发现成果。

接下来,结合投影,介绍量角器由中心点、零刻度线、外刻度线和内刻度线构成,并认识角的单位---度。

4、指导学习量角器的用法

首先,学生分组探索交流量角器的用法。

接下来,各组选派代表汇报交流成果。

最后,结合投影,总结量角器的用法。即

(1)角的顶点和量角器的中心点重合

(2)角的一条边和零刻度线重合

(3)另一条边在量角器上所对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注意:选择哪一圈的零刻度线,最后就应该读哪一圈的刻度。

角的顶点在左边读内圈,角的顶点在右边读外圈。

*板书两点对齐,两线重合,注意读法

(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1、结合课后试一试投影

(1)小组合作。试着测量各角的度数,并写下来,讨论:你是怎样测量的?

(2)引导学生观察各角的位置:说一说怎样放置量角器最便于测量角的度数?

2、课堂比武交流成果

在黑板上出示几个角,每组选派代表来台上演示怎样测量角的度数。比一比,那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四)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动手量一量我们手中的三角板、课本等,看一看他们的各角分别是多少度?

(五)总结评价、点拨重点

1、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2、结合板书,再次强调测量角的方法。布置课下作业,完成练一练。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批评指教。谢谢大家!

(六)板书

角记作∠1读作角1

的认识记作∠ABC或∠B

认读作角ABC或角B

和两点对齐两线重合

测测量

角的认识和度量 教案教学设计(冀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2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教材37-38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操作活动,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含义。

能力目标: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教学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

1.小实验

出示图片《小实验》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想把一块木板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几个钉子?

学生讨论、汇报。

2.画直线

(1)在本子上画一个点,试试经过一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

(2)在本子上画两个点,试试经过两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

汇报结果。

二、得出结论

师生共同总结出直线的基本性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三、生活中的应用

出示图片《实际运用》

师:同学们还能找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在生活中应用的其他例子吗?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适当引导:栽树时只要确定两个树坑的位置,就能确定同一行的树坑所在的直线。建筑工人在砌墙时,经常在两个墙角分别立一根标志杆,在两根标志杆之间拉一根绳,沿这根绳就可以砌出直的墙来。

四、小结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五、巩固练习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篇3

文章摘要: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徐缓抒情的儿童歌曲,歌曲用孩子的口述诉说在老师身边的成长过程,歌颂了教师为培养下一代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的精神.2、初听音乐.谈谈你对歌曲的感受.3、复听,体会歌曲的演唱形式

4、分几部分学习聆听音乐

5、随着音乐找、听高……

在老师身边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饱含深情的歌声表达对老师的崇敬和热爱之情.2、学生演唱,讨论并设计几种演唱形式.教学重点:

1、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2、注意演唱姿势,用歌声表达出对老师的崇敬和热爱之情.教学难点:

通过运用动作、唱歌的形式来表现歌曲,培养学生即兴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过程: 发声练习1=c 2/4 1 2 ∣ 3 4 ∣ 5 —∣5 4 ∣ 3 2 ∣1 — ║

节奏练习: x x x x x∣x x x x x 0∣x x x x x∣x x x x x 0‖ 新授歌曲

1、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徐缓抒情的儿童歌曲,歌曲用孩子的口述诉说在老师身边的成长过程,歌颂了教师为培养下一代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的精神.2、初听音乐.谈谈你对歌曲的感受.3、复听,体会歌曲的演唱形式

4、分几部分学习聆听音乐

5、随着音乐找、听高低声部,聆听两声部的效果.6、用“lu”哼唱旋律,体会轻柔、连贯、优美的声音.7、念歌词,体会情感,8、教师一句一句教唱,强调歌曲中的休止符,并唱准休止.9、反复教唱歌曲中的重点难点.10、引导学生完整的演唱歌曲.11、学生演唱,讨论并设计几种演唱形式 歌表演

指导学生分组以领唱和齐唱的演唱形式来完整的演唱歌曲.(可以加强学生的整体合作,让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更加热爱班集体.)

小结、下课

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能够让学生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2、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3、通过小组合作,能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歌曲.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体验歌曲 教学难点: 认识并唱准歌曲中的切分音符和节奏 教学过程:

1、听《歌声与微笑》音乐进教室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教师节是什么时候啊?(9月10日)那今天,老师给 大家一个机会,让你来对老师说一句心里话.3、请学生自由说

4、师:有人把老师比作“园丁”,有人把老师比做“蜡烛”,今天,老师也带来 一首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学唱歌曲,体验情感

1、老师都能感受到大家对老师的爱,有一群小朋友他们也想用歌声来表达对老 师的崇敬之情,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2、请学生听录音,感受歌曲情绪.3、请学生说一说听完的感受

4、请学生跟着录音用“lu”进行哼唱

5、请学生跟琴学唱第一段,教师予以及时引导

6、师:你觉得第一段要用怎样的速度、力度来演唱呢?

7、引导学生用稍弱、稍慢的情绪进行演唱

8、请学生跟琴学唱第二段,教师予以及时引导

9、引导学生用感激的心情演唱

10、请学生跟琴学唱第三段,教师予以及时引导

11、师:这一段要用怎样的心情、什么样的速度来演唱呢?

12、引导学生用乐观、豪迈的心情,稍快的速度来演唱

13、请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要求:第一段用稍弱、稍慢的情绪演唱,第二段用 感激的心情,中速演唱,第三段用稍快的速度演唱)歌表演

1、师:为了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接下来我们决定举行一个小小音乐会来歌 颂我们的老师,分小组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

2、教师讲解具体要求

3、学生分小组创编,教师参与其中

4、请学生上台表演,时给予评价.在优美的歌曲中,“音乐四十分”又要和同学说再见了,在课后,老师希望同学们把我们

今天学的歌曲唱给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妈妈听,好吗?同学们,再见!

愉快的梦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愉快的梦》,指导学生用轻柔,连贯,优美的声音表达歌曲的意境.2、了解6/8拍的含义,并能在歌唱时突出节拍特点.教学重点:

1、歌曲《愉快的梦》的旋律尤其是二声部的教学以及情感的启发、引导.2、乐理知识6/8拍的了解.教学难点:

1、歌曲旋律中的二声部教学,及情感的启发与引导.2、6/8拍的强弱规律的把握.教学过程:

1、师生问好

2、乐理知识:6/8拍的认识.师:以八分音符为一拍的拍号到目前为止我们只学了这个三八拍子.但是,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个新的拍号,它也是以八分音符为一拍的,那么它是什么呢?(出示6/8)3、6/8的含义及强弱规律.师:能不能整齐的告诉我六和八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师:它的强弱规律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师:那么6/8拍的歌听起来是怎样的呢? 新授歌曲

1、初听音乐.师:有一个日本小朋友,在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也做了个神奇而愉快的梦,那么他梦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闭上眼睛,姑且着优美的音乐进入他的梦乡

2、复听.师:你觉得在这个梦里哪里是他最愉快的地方?你能在这个地方举一下手来告诉我们吗?

3、复听.师:歌曲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现它的这个愉快呢?你能不能从力度,演唱形式这两个方面来说说呢?

4、复听.随着音乐找、听高低声部,聆听两声部的效果.5、视唱旋律(跟琴),强调强弱规律.6、用“lu”哼唱旋律,体会轻柔、连贯、优美的声音.7、念歌词,体会情感,强调惊喜的呼喊声.8、唱歌词,随琴一起.9、分析歌词内容,前半部分优美的,后半部分愉快的,结束句是渐弱的.10、有感情地演唱.课堂小结: 师:虽然做梦很虚幻,但是如果人类没有梦的话,那我们到现在还没有飞机,也没有电视机,更不用说电脑啦,飞船啦等等.所以做梦是一件好事,但是做了梦之后,如果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它,让它美梦成真,岂不是更好吗?所以,大家从现在开始就努力,为了能让你美梦成真,加油吧!让我们一起带着美丽的梦走向你们的将来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准确而有感情地演唱和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体会国歌的情绪,理解国歌的来历,了解人民音乐家聂耳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教学重点: 欣赏《国歌》及轮唱练习教学难点: 轮唱练习教学过程:

一、听《红旗飘飘》这首歌.1、教师引导学生:看谁能唱出刚刚听到乐曲开头由小号演奏的曲调.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启发学生根据“国歌的故事”等资料,说说对《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理解.学唱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听录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教师指挥学生随录音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对演唱的效果进行评价.3、提示歌曲速度、节奏、节拍、旋律等音乐表现要素的特点,运用音乐要素及 表情术语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绪.4、引导学生随音响(录音、影视、伴奏等)听好前奏,准确地把握弱起起唱, 唱准三连音,有表情地唱熟歌曲的曲谱和歌词.5、指导学生随琴声或录音机唱乐谱(包括前奏).边唱边划拍子,并三连音节奏.6、教师一句一句教唱,强调歌曲中的休止符,并唱准休止.7、反复教唱歌曲中的重点难点.8、引导学生完整的演唱歌曲.反馈与评价:

1、学生采用竞赛的方式,看谁能很快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谱和歌词 准确地背唱下来,师生共同评价.2、学生把搜集到的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背景资料进行整理,在课堂 上进行汇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今天我们对国歌有了更深的了解,那么同学们都有什么更深的体会呢?希望同学们下节课用歌声来告诉老师.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教学目标:

一、能够用饱满的热情、奋发向上的情绪独立自信地演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二、欣赏钢琴曲《扑蝴蝶》,体验扑蝴蝶的愉悦心情.教学重点: 能够用饱满的热情、奋发向上的情绪独立自信地演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教学难点:

1、附点音符.2、弱起的乐句.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1=c 2/4 1 2∣ 3 4 ∣ 5 —∣5 4 ∣ 3 2 ∣1 — ║ 新歌教学

1、谈话导入,简介歌曲.这是一首雄壮而带号召性的儿童队列歌曲,歌曲成功地塑造了少先队员朝气蓬勃、勇敢前进的音乐形象.2、听歌曲录音.3、学生视唱旋律.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5、依琴学唱歌词,唱准附点音符及弱起小节.6、歌曲的感情处理.第一乐段要唱得雄壮有力、饱满连贯,力度mf ,进行曲速度,表现少先队员的自豪感和誓作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决心.第二乐段,前面两个乐句与第一乐段形成强烈的对比,仿佛是少先队员在队旗下铿锵有力的誓言,这里采用mp 和音量,但要唱得坚定、刚毅.接着连续三名“向着胜利勇敢前进”,由弱到强进行铺垫,将结束句“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推向高潮.7、学生表演唱.歌表演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演唱,用齐唱和领唱、轮唱的歌唱形式来完整的演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教学反思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了解少先队的光荣历史,明白红领巾为什么红得那么鲜艳,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少年先锋队的创立者.“赞一赞”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抒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更深刻的体会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样,一方面比较符合学生的特点,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出少先队员的时代荣誉感.为下面教唱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从而使学生在本节课怀着感恩和轻松的心情来认真的学习歌曲.第四单元

欣赏 运动员进行曲 教学目标:

1、听赏铜管乐曲《运动员进行曲》时,能够跟唱主旋律,随着音乐踏步,感受乐曲雄壮有力的进行曲风格.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看

课件播放北京申奥成功的有关画面,学生观看.2、介绍

简介五环旗、奥运精神等知识和我国的奥运冠军.二、音乐运动会——听赏《运动员进行曲》

(一)运动员入场

1、导入

运动员入场,所有的运动员做好准备.2、聆听

播放《运动员进行曲》.3、跟唱

4、讨论

乐曲给了你什么感觉?

5、介绍进行曲风格特点

6、律动

师:下面请运动员们起立,昂首挺胸地跟着音乐踏步,围教室一圈,进入比赛.7.讨论:(1)在运动场上听到的乐曲是什么演奏形式?(2)合唱与铜管乐各有什么特征?同一曲调两种表现形式你的感受是一样的吗? 8.聆听《运动员进行曲》.要求细致地听各声部是怎样表现的?旋律部分与伴奏部分各有哪些声部承担?(如果记不住可以边听边用纸与笔作些图形记录.)9.讨论合唱曲的结构.10.根据音乐的结构,各组讨论设计队列队形的变化.11.在音乐声中各组队列队形展示.三、下课 学生随着《运动员进行曲》踏步,用“啦”跟唱出教室.教学反思: 课堂一开始,学生通过听赏、谈话和观看课件,增强了对祖国的认识,对奥运的认识,激起了他们的爱国情绪和运动激情.在播放《运动员进行曲》时,想不到大部分学生都能跟着音乐做出简单的律动,把所有同学的情绪都带动起来了.小小足球赛 教学目标

1、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能灵活运用休止符及上滑音、下滑音的唱法.2、培养学生自然、有表情地演唱,增强学生的演唱能力与表现能力.3、引导学生关注监看、热爱体育运动.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自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2、歌曲有一定的长度和难度,要求唱的整齐划一,并富有一定的表情,会有一些难度.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来!随老师一起运动运动!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唱一唱!(播放《健康歌》,师生一起律动.)

师:看来同学们都喜欢运动!歌中告诉我们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康? 生:多喝水,早睡早起,做体操等.师:除了这些以外,还有哪些运动有益于我们的健康啊? 生:跳绳、踢毽子、打篮球等.师:歌中的小朋友也喜欢运动!听,他喜欢什么运动啊?

二、学习歌曲

1、播放《小小足球赛》课件

2、播放歌曲范唱

师:这场球赛精彩吗?你从那几个乐句看出来的?请仔细看歌片聆听.生听后回答:“你在前面攻,我在后面守”“十号,射门”等.这可真是一场紧张又有趣的比赛啊!你们想不想加入这场比赛啊?那么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歌曲吧!

3、学习第一段歌词(1)、听唱法分句教唱

注意音准节奏,特别是这一乐句“小小球儿脚下传,凌空一倒勾”.教师应特别强调附点唱法和唱足时值.还有音准的把握,可让学生模唱体验.(2)、生随琴唱第二段.注意速度稍微放慢.(3)、有感情地、自信地表现激烈又有趣的足球场面.带着这种情绪演唱第一段.4、完整演唱全曲 艺术处理

启发学生自己发表意见,怎样唱好歌曲.供学生参考的建议有(1)、适当的地方加上拍手(2)、分角色或分组演唱

(3)、按强弱规律表演唱(动作表现强弱)

红队、黄队开始讨论并说出自己的处理方式,展示给大家.另一小组评价其优点和不足,教师评出优胜队.5、再次欣赏《小小足球赛》课件,并随着演唱.(起立)

三、小结

我们今天学的歌曲名字叫《小小足球赛》,你们的表现太棒了!个个都像一名出色的小小足球队员!在这里,老师祝愿你们这些未来的国家足球运动员们,早日

实现你们的愿望,从现在做起,好好锻炼自己吧!教学反思

本节课前半部分还不错,学生学习的兴趣、情绪高涨,基本达到了我的目的.但是在后半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难点处理的环节上,尽管我反复强调,但学生还是把握不好,所以在教法上我还得多下功夫,找到突破问题的关键,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第五单元 可爱的家 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可爱的家》,并用深情饱满的声音演唱歌曲.2、学生在欣赏中体会感情与恩情,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能关爱父 母和身边的 人,并由爱小家延伸到爱大家.3、通过音乐学习,学生能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与歌唱技巧.教学重点难点:

1、学唱歌曲《可爱的家》

2、理解歌曲的音乐情绪.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说到“家”,你们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呢?

2、如果要给“家”的前面加一个形容词,你会怎么形容你的家呢?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英国歌曲《可爱的家》.二、学习新歌

(一)初步感受

1、初听歌曲,说一说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么样的?

2、再次欣赏,这首歌有几个乐句,是怎么分的?

(二)学唱歌曲

1、通过比较学习乐谱,师生合作演唱旋律.2、学生跟琴学唱歌曲.3、反复教唱歌曲中的重点难点.4、学生完整演唱歌曲,注意歌曲的情绪.三、歌曲处理:

1、导语:那么,在整首歌曲中,力度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2、“虽然没有大厅堂,冬天温暖夏天凉”一句,作者表达对家的热爱时,情绪非常激动,所以要唱得“强”一些;

3、“可爱的家庭啊”一句,速度减慢,作者将对这个家的爱又深埋心底,所以,要唱得“弱”一些;把这两句来试试.4、跟着琴,完整体验.5、抽生表演唱.四、音乐活动

1、拓展

(1)试当小作词家(2)小组汇报:试唱

2、活动

(1)欣赏几首与家有关的歌曲(2)完成连线题 歌名 序号 表情记号

《爱我中华》 ① 热情、自然、诙谐地 《吉祥三宝》 ② 温馨、优美、抒情地 《让爱住我家》 ③ 欢快、激昂、奋进地

五、课堂小结 共有一个幸福的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活泼欢快的歌声来演唱《共有一个幸福的家》

2、初步感受侗族风情,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侗家儿童的快乐,进而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团结的和谐幸福.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侗族儿歌的风格特点,体验音乐的情绪.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一首新歌,歌曲的名字叫《共有一个幸福的家》.侗族人民能歌善舞,侗家风景秀丽迷人,侗家小朋友快乐幸福.下面就请同学们边听歌曲边领略侗家风情.欣赏过后可得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播放视频文件)《共有一个幸福的家》 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二、歌曲教学

(一)熟悉歌词

1、侗族的风景真美呀!这首歌很欢快,好多同学没有听清歌词.那就让我们先来学会歌词吧.(按节奏读歌词一遍)

2、再读歌词两遍.[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美丽的侗族有大体的印象和产生主观的感受,激发了学生喜爱侗族之情,为下面的教学作好了铺垫.]

三、学唱歌曲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已经把歌曲最难的部分学会了.我真为大家高兴啊.2、现在再来听听歌曲,你会觉得这首歌很简单啊!(播放音乐)

3、觉得哪个地方演唱有困难,大家指出来然后我们一起来解决.4、生小声跟唱.(随机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

5、大声演唱.四、感情处理

1、我们听到录音机的小朋友是带着怎样的情绪演唱的啊? 生:情绪:欢快

2、说说这首歌为什么让我们觉得快乐? 生:因为侗家儿童的生活很幸福.3、下面就请大家带着欢快的情绪跟伴奏一起来唱一唱.注意身体要做直,吐字要清晰,咬字准确.4、大家唱得真好,还有同学想加上表演动作呢.来用你喜欢的动作表示你的快乐.5、让我们用欢快的情绪优美的动作来表达我们的快乐之情吧.五、课堂小结

1、学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收获?

生:了解了侗族小朋友,观赏了景观,唱了也罗歌,很开心!

2、侗族小朋友的快乐也是我们的快乐,是56个民族的快乐.最后让我们来欣赏《爱我中华》这首歌唱民族团结的歌曲吧.第六单元

欣赏《新疆之春》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小提琴独奏《新疆之春》,感受音乐的情绪与意境,并能将乐曲的几个乐段用不同的图形或动作表现出来.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的情绪,并能认识小提琴的音色.感受新疆歌曲风格.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一说

师:同学们,在春天里,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美景呢?(引导学生说说字看到的及感受到的.)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一下春天的美好吧.二、欣赏歌曲

1、听赏〈新疆之春〉

师:刚才大家描绘了美丽的春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一起来听赏吧.(播放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并配合新疆风俗民情的画面.)

2、赏析〈新疆之春〉

师:大家能听出这首乐曲是哪个民族的音乐吗?(新疆.)师:这首乐曲的名字叫做〈新疆之春〉.新疆,位于祖国的西北边陲,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治区.这里主要聚居这维吾尔族的人民.他们能歌善舞.通过刚才的聆听,同学们,在音乐中体会到了什么?

(让学生自主说出乐曲的风格特点,即这首乐曲浓郁的维吾尔族民间音乐风格和热情奔放的性格特征.)

师:现在让我们仔细听赏乐曲.(乐曲的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

师:和你身边的同学一起来说一说,乐曲中的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向大家描绘了什么样的美丽景色,它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呢?

(组织学生讨论,说出歌曲的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所表现的情绪.乐曲的第一乐段主题强劲有力,音乐活泼、跳跃.第二乐段以具有强烈的舞蹈性节奏的节奏,表现了人们跳起欢乐的手鼓舞的情景.)

小结: 师:春天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季节,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今天我们歌唱了祖国美丽的春天,感受了新疆的美丽春天.让我们珍惜这美好的春天,为创造祖国更美的春天努力吧.课后反思: 这是一首具有浓郁新疆风格的小提琴独奏曲,本节课我主要运用了多媒体等有利手段,让学生从视听等各个角度感受了新疆的风土人情,也感受了新疆乐曲的风格,通过长笛与小提琴的音色对比,让学生真正认识了小提琴.在以后的音乐欣赏过程中应多让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乐器.小巴朗,童年的太阳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情绪饱满地、准确地演唱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伴奏.2、通过小组创编《小巴郎,童年的太阳》,培养学生的合作、创编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情绪饱满地、准确地演唱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并体会到新疆音乐独有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在维吾尔族民歌《娃哈哈》的歌曲声中,跟教师一起跳新疆舞蹈.2、师生一起演唱歌曲《娃哈哈》.师:哪位同学能说一下,《娃哈哈》是哪个名族的歌曲?

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新歌,也是一首少数民族的歌曲,那么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吧!

二、学唱新歌

1、学生听赏歌曲,并随着歌曲拍手或做简单的动作.2、简介歌曲,说说歌词的内容.“小巴郎”在维吾尔语中指儿童,“亚克西”的意思是好样的,有表扬、夸奖的意思.3、出示《小巴郎,童年的太阳》乐谱,学唱歌曲.4、学生再次聆听歌曲范唱,并找一找相同或相似的乐句,用相同颜色的彩笔在乐谱上画出来.再学唱歌曲.5、讲述歌曲中的弱起小节,并范唱.6、教师一句一句的教唱歌曲.7、反复教唱歌曲中的重点难点.8、全体学生完整演唱歌曲.9、分组通过歌唱、律动、等形式表现《小巴郎,童年的太阳》.10、自评、师评、他评

三、观看舞蹈《天山欢歌》

(1)介绍新疆歌舞:新疆各民族的舞蹈是中华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流传至今,传播的媒介就是最具有生命力、最具情感的肢体语言.在新疆,你可以通过一个人的歌声、舞姿去判断他的民族,判断他所生活的地域.新疆歌舞品种多样,个性鲜明,千百年来在族群中自然传承,经历了时代的变迁,经历了风吹雨打,但它依然在民间顽强地生存着.(2)请学生观看新疆歌舞代表作《天山欢歌》.四、教师小结

新疆是祖国的一块宝地,各少数民族的歌舞都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相信通过这节课,各位同学已经对新疆民族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你们继续关注新疆,关注民族音乐.第七单元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让学生会用慢速体会歌词意境,并能用深情、轻柔的歌声演唱歌曲,感受歌中宁静、和谐、温馨的画面.2、通过学习、聆听歌曲,感受、体验爸爸、妈妈为我们倾注的爱,并懂得要回报爸爸、妈妈.3、通过歌曲情景表演,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创编能力及表演的能力,挖掘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教学重点: 用深情、轻柔的情绪演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用歌声表达对妈妈的爱.教学难点:3— 5的跳进,一字多音的准确歌唱.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听《小宝宝睡着了》.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熟悉的歌曲,请你听一听、想一想: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可以跟着歌曲轻轻地唱一唱!(生边听边唱)

这是什么时候,是谁唱给谁听的?你觉得这首歌应该怎样唱?(生个别说一说)拥有妈妈的关爱,这小宝宝可真幸福呀!那你们呢?你的妈妈是怎么关心你的?(生举例说一说)

二、新课教学.1、初听歌曲.今天,老师还带了一首特别的摇篮曲,请你们听听这首摇篮曲特别在哪里,让我 们闭上眼睛,再仔细地、美美地听一遍(.生闭上眼睛听一听,师在结束句时用“呣”哼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歌《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歌里的孩子给妈妈送去了幸福.你也想给妈妈送去幸福吗?让我们学好这首歌作为送给妈妈的礼物,好吗?

2、学唱歌曲.(1)、模唱旋律.你得应该用什么情绪、声音和速度来演唱,才能表达出你对妈妈的爱呢?(用深情、轻柔的情绪,轻柔,柔美、圆润的声音,注意适当的呼吸,慢速有感情地演唱)

妈妈睡着了,我们用“呣”,跟着优美的音乐轻柔地、有感情地唱一唱.(师生哼唱歌曲)

这声音真好听,我们带着对妈妈的爱再来一次吧!(师生哼唱歌曲)带有感情的歌声,即使没有歌词也会让妈妈感动的,如果加上歌词效果就更好.(2)、学习歌词.请大家跟着老师按音乐节奏来念念歌词.让们跟着音乐轻柔地念一念.(跟音乐念一念).(3)、分段学唱.多么优美的歌呀,我们跟着音乐轻轻地唱唱第一段好吗?(跟音乐唱第一段)注意:四分休止符、连音线的地方要唱好,唱准低音“5”、切分音,比较拖足3拍半和不拖足3拍半的感情,“2”的时值唱足.重点学唱“妈妈屋里静悄悄”.妈妈屋里怎样静悄悄的?

注意:重点练唱第一段歌词.解决第一段的重点后,可以将第二段和第三段的这一句也来唱一唱.跟音乐唱第二段、三段.最后一句的音高用手势来表示,帮助学生就体会这个旋律的唱法和所表达的感情.尾句虽然只有一个字,是用哼鸣来演唱的,但却包含着我们对妈妈深深的感情,因为们对妈妈的爱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完整地演唱(看课件演唱).师:唱的真好,我想妈妈听到你们这样的歌声,一定会被感动的.三、感情升华.为了表达对妈妈的爱,有个小朋友是这样做的.你们想做些什么呢?(学生说说)

四、小结:《感恩的心》.我们的音乐课就要结束了,但我们对父母的爱却是无止境的,让我们用一颗感恩之心去回报我们的父母吧!回家给妈妈唱一首《唱给妈妈的摇篮曲》,他们一定会很感动的.就让我们在歌声中表达对父母无限的爱吧!(随音乐出教室)

祝福妈妈 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祝福妈妈》,感受歌曲情绪,了解藏族歌曲的特点,能够饱含深情的演唱歌曲.2、通过学习歌曲,对学生进行感恩母爱教育,让他们从小懂得孝敬父母.并进一步引导学生祝福祖国.教学重点、难点

1、唱歌《祝福妈妈》 2教学音乐知识连线.2、体会歌曲《祝福妈妈》的内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新歌《祝福妈妈》.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的把歌词读一遍,读完请举手.二、学唱新歌

1、学生读歌词(同时放《祝福妈妈》伴奏一遍)师:放下手,关于歌词,大家有什么问题吗?生:“呀拉索”是什么意思?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我想这个问题也是大家想问的吧!《祝福妈妈》是一首藏族歌曲,“呀拉索”是藏语中的感叹词,没有实际意义,类似普通话里的“啊、哎、、、、、、”,以后,如果你在歌曲中看到这三个字,就应该知道这是一首藏族歌曲了.2、初听歌曲(听赏《祝福妈妈》一遍)

3、复听歌曲

师:西藏太美丽、太神奇了!希望同学们长大以后真的到西藏去看看.下面同学 们打开书,让我们怀着美好的向往随音乐轻声跟唱一遍.4、教师带有感情的范唱歌曲.5、分段分句的教唱学生,注意歌曲中的连续高音和附点部分,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换气时机.6、反复教唱歌曲中的重点难点.7、学生轻声跟唱师:同学们学得真快!我们放开声音唱一唱.大家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

8、再次跟伴奏演唱歌曲

9、教学连线——圆滑线、延音线

下面同学们休息一下,请看大屏幕,你发现了歌曲中有很多“︵”的符号吗? 生:发现了,在音符上边.师:它连接了两个音或多个音符,是不是?生:是.连接不同音符时,它叫圆滑线.演唱时要唱的连贯、圆滑.连接相同音符时,它叫延音线.演唱时要唱成一个音.(示范圆滑线、延音线的唱法)

10、跟伴奏演唱,体会连线的唱法.(学生再次跟唱一遍)师:同学们唱的太好了老师为你们鼓掌!(教师鼓掌)

三、情感处理

1、下面小组讨论一下歌曲的情绪,我们应该怎样把这首歌唱的更好呢?(小组讨论汇报)

2、分析歌曲唱法:歌曲前半部分描写了用“白云做棉袄”、“星星做项链”、“太阳的温暖”、“我唱歌儿”做礼物送给妈妈,是叙述的语气,要唱的稳一些,“祝福妈妈幸福安康”一句要用心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祝福,后面的“索、、、呀啦索”表示对妈妈的无限祝福,要大声唱.要让妈妈感受到我们的真诚与热情.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妈妈,而我们又有一个共同的妈妈,你们知道是谁吗?(祖国妈妈)让我们认真做礼物,高声送祝福,把祝福送给自己的妈妈和祖国妈妈好吗?

3、学生带有感情的跟伴奏齐唱.4、齐唱《祝福妈妈》师:同学们,让我们把手握在一起,齐唱《祝福妈妈》,让五彩气球把我们真诚的祝福带给我们亲爱的妈妈,好吗?(好)

四、小结

(齐唱《祝福妈妈》结束)

第八单元 欣赏《喜洋洋》 教学目标:

1、在《喜洋洋》的气氛中表演、创作,体现学生的交流、合作,培养创造能力.2、通过欣赏民族乐曲《喜洋洋》,感受乐曲的轻快、活泼、热情洋溢的情绪.3、通过学习乐曲,激发学生对我国民乐的喜爱之情,自觉去发现、去欣赏.教学重点难点:

1、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在音乐体验中感悟《喜洋洋》的气氛.2、如何让学生理解音乐情绪,在创设情境中,进入角色,开展活动.教学过程

二、初听第一遍乐曲,整体感受.(引语:小朋友,你们见过丰收的场面吗?那金灿灿的稻谷,红彤彤的枣,晶莹剔透的葡萄你们看到这种场景,将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老师就带你们来到了山西的农村,你们听,农民伯伯正演奏着丰收乐曲呢?)(给学生一个支点,有了想象的空间)[媒体出示劳动场面(初步感受乐曲)]欣赏《喜洋洋》 问:欣赏了乐曲,你们有什么感受? 关于这首乐曲,你们有问题问老师吗?(让学生质疑,引发思考的神经)

三、再听乐曲,表现不同情绪.媒体出示丰收场面,放乐曲.(引语:关于你们问的这些问题,在下面的欣赏中你们会有满意的答案.小朋友感受到欢快的气氛了吧,是啊,好一派喜洋洋的丰收的场面,农民伯伯在劳动时

多高兴啊!让我们也去分享他的喜悦吧.欣赏时,要求学生感受乐曲情绪的变化并用简单的动作表现出来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英语教案 篇4

知识与技能:

Key words and phrases :country project also call speak right city cousin there

Sentences: San Francisco is in the west.

Task aim: Learn about the cities of America .And grasp the position words .Use the simple sentences to describe the position of something.

过程与方法: 单词、课文、对比新 课 标 第 一 网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美国三大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方向感

重点:Key words and phrases :country project also call speak right city cousin there

Sentences: San Francisco is in the west.

难点:Learn about the cities of America .And grasp the position words .

Use the simple sentences to describe the position of something.

教学方法:讲授、对比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Sing the song together.”I am the music man.”(construct funny atmosphere)

Show some pictures or maps about London.

Free talk ( Have students describe the picture)(review and present the new lesson)

(二)探究新知Teacher’s Q: Which countries speak English/

S: England, American…

Q: What do you know about America?

S: In Chinese they may say something about it.

OK, today let’s do it in English.

Show a map of America.(Teacher draw it before the class)

And introduce “This is my project .It about America” (show “project…) read it and understand it.

b. Use questions to show new words

Q: what language do the people speak in America?

S: people speak English in America.

Q: what’s the capital of America?

S: Washington D.C is the capital of the USA.

Q: where is it?

S: It’s in the east.

New words :speak , east新|课 | 标|第 |一| 网

c. Use the map to show the position of New York and San Francisco. And present the text contest on the blackboard. (teach new words “ city , west , cousin )

d. Make sure that all the contest on the blackboard and use a color chalk underline the new words.

Listen and repeat. And read it in pairs.

Repeat some key sentences with a teacher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it.

Competition between two students. Read it “Who can read it more quickly?”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oral English)

(三)巩固新知

Do you have a friend? If you have, please draw her / his house .And tell us where is his / her house?

(Practice “I live in Beijing. My friend lives in …)Give them 2’ to remember the new words and the meaning of it .Then finish the part 1 on Activity book. Check the answer in groups

Point ,ask and answer

Show some pictures on TV.( on the blackboard)

A: Where is New York? B: It’s in the east.

( Look at pictures and describe the position of it )

3. Show a map of China and deal with the part 3 on activity book

(四)作业布置

(五)小结Practice to read and remember the new words .( look at the phonetic symbol and say them out)

Important sentences ( make a simple translation)

板书设计

Unit 1 Did he live in New York?

It’s about America.

It’s called USA.

角的认识和度量 教案教学设计(冀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5

《角的度量》这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它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也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准备的。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教师在本节课中要处理好的重难点。本节课我做了如下设计:

首先,引导学生认识量角的工具——量角器。课件出示量角器,让学生观察,说说自己对量角器的认识。通过介绍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帮助学生了解量角器的结构,让学生整体把握量角器的特点,加深对角的度量单位的认识。在认识了量角器之后,让学生自己找角,分别找出量角器上的50度和140度的角。找角的操作活动,主要是为接下去的量角跟画角做准备。学生通过找角,明晰角的顶点、两条边的位置,以及哪个方向作为始边,如何看刻度数等。接下去的量角环节,通过探索度量一个锐角、一个钝角的过程,让学生掌握量角的方法: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与零刻度线重合,另一条边在量角器内,再去找准内外圈的刻度,进行读数。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反思:

1、本节课我重在留时间给学生思考、操作,比如观察量角器,给予充足时间让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在量角过程中,也是给予足够时间让学生能够动手操作。

2、部分学生在使用量角器时正反不分,在认识量角器时教师忽略了这一问题,发现类似情况,我在课上带领学生又观察了量角器的正反面。

3、在量角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困扰于“是70度还是110度”的这个问题。量角器上有一内一外两圈刻度,学生容易只看到外圈的刻度,每次就只会读外圈刻度数。这个问题的出现还是学生没有观察0刻度在内圈还是外圈,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在之后的画角活动上,学生也会犯同样的错误。因此在量完角后,应提醒学生检查所量的读数与所要求量的角是不是同属于锐角或钝角(角的分类在下一课中就会学到),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良好习惯。

花园小学

焦贝贝

角的认识和度量 教案教学设计(冀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6

一、课标分析

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二、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三、学生分析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这些知识与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为使儿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认识新问题,建构他们自己新的知识与经验,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例如:对“三角形的分类”这一内容,教材根据学生已懂得了角的分类,能区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与周角这一基础,设计了“给三角形分类”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和把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又如,对三角形的稳定性的设计,教材提供了较丰富的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直观图,让学生联系生活思考:“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然后让学生亲自做一个实验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不仅是认识几何形体特征的需要,而且有助于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对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价值。

四、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

2.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会画出三角形的高。

3.感受三角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重难点:会画出三角形的高。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三角板),它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三角形?

学生举例(红领巾、交通标志、篮球架、自行车、三角架)

师:看来生活中三角形无处不在,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三角形中还藏着许多奥妙等待我们去探究,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带有三角形的物体,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多媒体出示)师:(找三角形)只是欣赏不动脑筋可不行,为什么这些物体的一部分都钟爱于三角形呢?

生1:因为三角形很好看。生2:因为三角形很结实。

2、动手实验,发现特性

师:为什么做成三角形就结实了呢?如果把它换成四边形可以吗?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每个小组都有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动起我们的小手拉一拉,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三角形不管怎么拉,都不变形,而四边形一拉,形状就发生了改变。

师:你的发现和他一样吗?我们找一个同学到前面来演示一下。

师:三角形怎么拉都不变形,说明三角形很(稳定),这种特性就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就因为他具有稳定性,不变形,所以生活中很多物体都做成三角形,他结实、牢固耐用。

师: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呢?

师:有关三角形的特性,在古代时人们就有所研究,瞧这是?(埃菲尔铁塔),有三角形吗?(有)如果从整体上看,也是一个近似的三角形,它经历了百年风雨,依然风采依旧,巍然屹立在塞纳河畔。这是我国古代的?(鼎),瞧,下面的三个脚不就有一个三角形稳稳地支撑着它庞大的身躯吗?

师:这些不正是古人对三角形特性的深刻认识吗?很多同学都在惊讶于古代人的智慧,在座的我们也不能甘于落后哇,还有很多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究呢。质疑:怎样才能使这个四边形的形状和大小不改变呢?验证:现在老师在这个四边形的对角处再加一段木条,再请一个同学上来拉拉看,会发现什么?(不变形)这又是为什么?

师:为了更深入的研究三角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下面同学们打开书,74页最上面,自学一下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生自学后汇报。师:你认识了哪部分?

3、得出各部分名称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用课件演示并总结。

师:(课件演示)围成的每条线段叫三角形的?(边)在一个三角形中共有几条?(三条)这是?(角)两条线段的夹角叫做三角形的角。它的个数?(三个)这是?(顶点)也有?(三个)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师:瞧,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和三多有缘呀!所以把它叫三角形。

练习:打开书74页一题,任选一个三角形与同桌互相说一说它各部分的名称。

三、尝试操作,学习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导入,得出底和高

师:瞧,这是一座房子,想知道它有多高吗?(想)为了方便测量,(课件演示)我们从中抽象出它的横截面图,并且知道了长方形ABCD的长是5米(如下图),你知道这座房子有多高吗?

生1:房子有5米高。

生2:不是5米,5米只是CD边的长,那上面还有一个三角形的高不知道呢。

师:很会观察,上面还有一个?(三角形)他把目光聚焦到这儿了(课件放大三角形),这个三角形有多高呢?

生3:在三角形的中间画一条线,测量一下就行了。生4:是画一条垂线,测量它就行了。

师:画哪条线段的垂线,从哪里开始画,谁能准确的表达? 师: 点到直线的距离,上学期学的,谁试着到黑板上来画一画。

师:(课件演示画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2、解决问题:三角形的这条高是2米,那这座房子有多高?(5米)

3、尝试画高

师为学生准备一个锐角三角形,让学生画高。

展示学生的不同画法,使学生明白锐角三角形有三条高。生试着画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

师:因为这个三角形里有一个直角,当以这条直角边做为底边时,另外一条直角边就是他的高,同样以这条直角边为底边时,这条直角边就成了高。(两条直角边用不同的颜色画)。

师:在这个钝角三角形里,最容易做的是这条高,它的另外两条高要把底边延长才行(课件演示)。

质疑:怎么画三角形的高简便些?

四、综合练习。

师:下面看你能不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答题卡)

五、课堂小结

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评价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线段、角、平行线、垂线知识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三角形在平面图形中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所以掌握三角形的特征是很重要的。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还可以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学生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并说出它的各部分名称。由于三角形的高只能从顶点来画,所以正确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是学生可以将画平行四边形、梯形高的经验和四年级学习的过点画已知直线垂线的经验都迁移过来,降低画高难度。基于以上分析,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侯,力求用足用活本课教学内容,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找三角形,列举生活中的三角形,唤起旧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三角形的表象,同时体会三角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画三角形、说画法、辨析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围成”的含义,概括三角形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说、指、写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的活动中,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建立三角形表象

4、通过自已阅读教材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知识,在动手操作尝试画高、辨析交流、学生尝试的过程中,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学会画三角形的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角的认识和度量 教案教学设计(冀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7

本周学习了《富饶的物产》第二、三方面内容。教学“丰富的矿产资源”时,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让学生了解了家乡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并且知道了矿产的名称和作用。通过看图、查资料,比较详细地了解了石油的用途,以此感受石油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这部分内容,学生虽然较生疏,但通过引导,他们也比较感兴趣。

教学“家乡的土特产”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先让学生介绍自己所熟悉的家乡特产,并且说说它的特点。然后再学习书中所介绍的内容,进一步了解闻名全国的山西土特产,让学生感受它们的影响、知名度、从中产生自豪感,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角的认识和度量 教案教学设计(冀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8

设计:董姣艳                     班级:       姓名:

课题 角的度量

三维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用量角器量角。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使其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学习重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学习难点 量角器的使用方法,读准量角器的度数。

学具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

学习内容与方法 我们共同进步

创设情境

这三种滑梯有什么不同?

合作探究一

1、仔细观察量角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我发现:量角器是(       )形,有一个(       )点,有两圈刻度,外圈刻度是从(   )往(   )看,内圈刻度是从(   )往(   )看。把这个半圆分成(    )等份,每一份所对应的角的大小是(   )度,记作(   )。

2、小组合作摆角:用活动角在量角器上摆角。

30°        45°        135°        160°     180°

自学探究二

3、试着用量角器量下图中的角,并标上度数,然后跟小组内的同学讨论量角的步骤与方法。   (    )

我是这样量的:

第一步:量角器的(        )和角的(       )重合;

第二步:量角器的(        )线和角的(          )重合;

第三步:角的另一条边对应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老师会走到你们的身边听一听哦!

你要是遇到什么问题,老师随时到你身边帮助你哟!

学习内容与方法 我们共同进步

练习检测

4、判断下面量角的方法对吗?请说出理由。

拓展延伸

5、先量一量三角板各角的度数,再用一副三角板拼一拼,你能拼出哪些度数的角,并画下来。

这节课我学会了

我对自己的评价是:

(☆☆☆☆☆)

我来评一评老师:

非常棒(   )

棒  (   )

角的认识和度量 教案教学设计(冀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9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6页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和问题,经历由加法算式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

2、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会读、写乘法算式,会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图,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兴趣。过程和方法:通过前面学过的连加知识学习新知识,并通过练习会把加法算式改为乘法算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教学重点:

了解乘法的意义。会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由加法算式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认识乘法)

二、新授

1、教学例1。出示例1图。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 生:去过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幅游乐场的画,同学们观察一下,他们在玩什么呢?

生:玩坐小火车、跳绳和碰碰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6个人在跳绳,有8个人在玩碰碰车,有20个人在坐小火车。

师:你们观察的真细心,你能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一些用加法能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吗?

小组内讨论并汇报:

(1)一共有多少人跳绳?3+3=6(人)

(2)一共有多少人玩碰碰车?2+2+2+2=8(人)(3)一共有多少人坐小火车?4+4+4+4+4=20(人)(老师随机板书算式)

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发现数的特点

师:现在我们看一看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点?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大家听,好吗?

生:每个算式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师生共同总结:每个算式中所有的加数都是相同的。像这样的加法算式,我们叫它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师: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 生:5+5+5=15 6+6+6+6=24 ……

师:像这样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还可以写出很多很多,有的加数的个数实在太多,比如15个4,写起来,计算起来都很麻烦,所以我们今天就来学一种简便的方法——乘法。

3、引导学生认识乘法算式

(1)如:一共有多少人坐小火车?4+4+4+4+4=20 表示几个几相加,得几?

(2)老师说明:5个4相加得20,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写成5×4=20,像这样的算式,是乘法算式,这个符号(“指×”)叫乘号(板书:乘号),可以这样写(示范写“×”)。5和4都叫做乘数,20叫做积。(板书)

(3)5个4相加得20,不仅可以写成5×4=20,还可以写成4×5=20。

(4)5×4=20读作:5乘4等于20,4×5=20读作:4乘5等于20。(板书)

(5)师:你们能试着把其他两个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学生互相讨论并汇报。师:写一个连加算式,并改写成乘法算式。

4、引导比较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哪种方法简便呢?

师总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简单应用

1、我会读

4×5 6×3 5×2 2×4

2、我会改

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9+9 7+7+7+7+7

3、看图列式 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板书设计

认识乘法

1、一共有多少人跳绳?

3+3=6 3×2=6或2×3=6

2、一共有多少人玩碰碰车? +2+2+2=8 4×2=8或2×4=8

3、一共有多少人坐小火车? 4+4+4+4+4=20 5×4=20 读作:5乘4等于20 或

角的认识和度量 教案教学设计(冀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会认、读、写10,会用10表示物体的个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经历10的抽象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表示的作用及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参与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体验与同学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认、读、写10,会用10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难点:

通过练习加强1-10各数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拍手游戏,先听清楚要求:听老师敲几下小鼓,你拍手告诉老师。老师敲6下,学生做出拍手的回答。

教师增加难度:请你们拍的次数比老师多一下!(教师敲8下)

你们拍了几次?(9次)如果你们再拍一次,是几次?(10次)

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课题“10的认识”(板书)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看图数一数

打开课本20页,请学生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同桌听(给学生充分观察的时间)。现在谁能把你的发现说给全班听?

学生汇报:

生:有6个女孩

生:有10个小朋友

生:有5个黄气球,3个蓝气球,2个粉气球

生:有10盆花„„

小结: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数的非常正确。有10个小朋友,10个气球,10盆花。

2.观察实物——读直尺上的数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试着把直尺上的数读给同桌听,然后说说有几种不同的读法,检查学生顺读、反读的情况。

3.实际应用——看数说一说

我们已经认识了10这个数,愿意和10交朋友吗?让我们联系生活用10说一句话。(学生分小组活动)

交流:学生汇报用10说的一句话,如:

生:我有10个手指头

生:9月10日是教师节

生:我的生日在10月

4.临摹写数——照着写一写

10这个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不一样,它是由“1”和“0”两个数字合成的。写10的时候要摆好两个数字的位置,先看老师怎么写——左边一半先写1,右边一半再写0。(在田字格上示范)注意两个数字不要挨得太紧,也不要离得太近。(学生临摹写数)

三、实践运用

1.开火车

师:刚才小朋友们的表现可真不错,老师奖励你们一起做个游戏。

游戏方法:在小组中第一个小朋友报几,后面接着往下报,如“0、1、2、3、4、5、6、7、8、9、10”或“10、9、8、7、6、5、4、3、2、1、0”。如果说对了,就发出“呜呜”声,说错了,就“咔嚓”暂停,等说对了再走。

2.捆小棒

刚才我们玩了开火车,下面拿出你手中的小棒,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请同桌合作完成。

提问:1根小棒表示几?1捆又表示几呢?

最后说一说:10根小棒捆成一捆,一捆小棒有10根。

3.课本21页4题。

四、总结回顾

上一篇:电气工程学院学生会体育部奖惩制度下一篇:高考作文:深入灵魂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