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2024-1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赵州桥(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0篇)

赵州桥(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

一、课前板书课题,板画赵州桥。

二、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 学们喜欢旅游吗?说说看,你都去过什么地方?

2. 其实,祖国不光是秀丽的山川吸引着中外游客,还有灿烂的文化、伟大的建筑,使游客们留恋忘返。老师考考你:祖国古代的伟大建筑你都知道哪一些?(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

3.老师这里有一些古建筑的图片,你能说出他的名字吗?齐答(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建筑,又称古长城;它是故宫的南大门,现在已经成为祖国的一个象征了!这是青藏大地上的一颗神奇的明珠。)

4、(指画面)这就是世界闻名的赵州桥。

5.从图上你能看出这座桥有什么特别吗?天6、今天,咱们就到课文中找一找,看看赵州桥到底什么原因闻名世界?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书。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用你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现 咱们分段读读课文,谁愿意?其他同学认真听,他读的有没有问题!(发现咱班同学特别会读书)

2、现在再请同学门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

3、小组交流自学的情况。先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再说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教师巡视)

4、现在请各小组汇报你们交流的情况。(先说:你读懂了什么?再说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

5、一块解决?)教师简单板书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1)一个创举?(2)历史遗产?

三、感情朗读,探究释疑。

1.刚才同学们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非常了不起! (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老师说;老师有两个问题想请教大家,大家愿意帮助我吗?)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结合平常学习的经验,想一想,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让大家更加了解赵州桥?指答2.同学们真聪明,有不少方法和老师想到一块去了!(如果学生想不出方法,老师说:老师倒有几个好办法,大家不妨试一试)用大屏幕出示方法。师:当然,你还可以选择你认为更好的方法。

2、现在,请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一个问题。

5、相互交流。不同方法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进行交流。先交流“为什么是一个创举?”汇报的顺序为:画平面图的小组先说明赵州桥的设计特点。导游小组用自己的话进一步说明赵州桥的设计是一个创举。最后让朗读小组进行感情朗读。(师:你们小组用的什么方法?那好,你能不能在这副图上用简单的几笔,画出赵州桥最明显的设计特点?画完后,评价:你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设计师,和李春的想法完全一样!

问学生:“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画?)师:大家非常聪明,用画图的方法,非常清楚地说明了赵州桥的设计确实是一个创举!那你能不能通过读,让老师更明白点?谁想试一试?其他同学认真听,他那些地方读的好?用屏幕出示课文第二段、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指导、练习读。学生读后,教师评价:读的真不错。从你的读中,老师看出你作为中国人非常自豪。谁还想试一试?)

⑵师:就是因为这个巧妙、伟大的设计,才能使赵州桥经过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这足以说明赵州桥非常坚固。(板书:坚固)

(3)其实赵州桥闻名世界不光因为他非常坚固,而且还非常美观。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赵州桥美在什么地方? 读后,问学生:美不美?你能读出来吗?师:读的很流利,再加上

自己的心理感受就好了!谁还想读?问:他读的好在什么地方?大屏幕出示第三段,指导学生读出赞美的语气。(齐读时,让学生可以带着表情读,也可以加上动作读。)

四、深入了解,总结体会。师:赵州桥上这些逼真、精美的龙的图案,用书上的话说就是:就象活了一样!把赵州桥装扮的非常美观!(板书:美观)

(4)赵州桥除了坚固、美观外,你认为还可以用哪个词语来概括他的特点?(板书:雄伟)你从哪儿知道的?读读有关的句子?指读。

(5)根据前面的学习,你能不能说一下,为什么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宝贵在什么地方?

(6)赵州桥历经一千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你想不想看看现在的赵州桥是什么样子?同学们看录象时,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有些熟悉的画面可以用书上的语句进行描述。

(7)看了录象,你想说点什么?

1. 引导拓展,知识延伸

1、以《我心目中的赵州桥》,写一个片段。

2、研究性学习:了解古今中外过去、现在有什么特别的桥?

3、你来设计一座未来的桥,并用简单的文字进行说明。师:你选择一个你最拿手的来完成,下一星期,咱门找一节课,让大家充分展示自己!

赵州桥(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12个新词的意思;能写出“永久、缘由、瞅”的近义词。

2、能说出两个比喻句的意思;能用“议论不休”造句。

3、能用“……是因为……”的句式回答问题。

4、、初步学会预习课文时提出不懂的问题和词句。

5、懂得诗歌所启示的意义是学习要敢于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学会预习时提出不懂的问题,读懂有关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两个比喻句的意思,懂得诗歌所启示的意义是学习要敢于提出问题并逐渐付诸行动。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犹豫、一叶孤舟、永久、哄堂大笑、议论不休”等的意思。

2、理解第2节中比喻句的意思;能用“议论不休”造句。

3、初步学会预习时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小朋友,上课的时候,我们除了要专心听讲,还应该做到什么?出示课题。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按要求听课文录音:①编上节号。②听清生字读音,划出新词。③思考课堂上两个小朋友分别是怎么做的。

(2) 认读生字卡片。 了

(3) 课文写了哪两个小朋友?老师让大家提出问题,“我”是怎么做的?学习委员是怎么做的?

3、学生自学。

(1) 大声朗读课文。

(2) 把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写在第1、2题上。

4、学习2-4节。

(1) 上课的时候,老师说“谁有问题请举手”,“我”不敢举手。诗歌哪几节告诉我们“我”不敢举手的原因,找出来读一读。用“……是因为……”的句式来回答。

(2) 按以上步骤自学3、4节。

5、学习第一节。

(1)“我”心理想不想提问呢?齐读第一节。

(3) 想提又不敢提,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可用哪个词来表示?

6、有感情地朗读1-4节。

7、作业:

(1)作业本题3。

(2)作业本题6。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瞅”、“缘由”和第二个比喻句的意思。

2、能用因果句式回答两人两红的不同原因。

3、懂得诗歌所启示的意义是学习要敢于提问。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听写生字。

2、朗读1-4节。

3、学习5-7节。

(1) 同桌讨论:学习委员高高举手,“我”是怎么想的?老师是怎么做的?

(2) 反馈。

(3) 有感情朗读5-7节。

4、学习第8节。

(1) 齐读后问:可把“缘由”换成什么词?

(2) 学习委员为什么脸红了?用因果句式回答。

(3) “我”心理会怎么想?今后会怎么做?

5、全文总结。

(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 联系实际,谈谈自己读了这首诗的收获和打算。

七色花

教学目标

1、能读准生字,理解带生字的词语的意思。

2、学会预习课文时提出不懂的问题。

3、能正确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指定的句子。

4、感受小女孩用最后一片花瓣帮助一个双腿有病的小男孩站起来而感到的快乐,培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学会预习课文时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自学生字。

2.学习第1,2自然段,能用自己的话回答课后作业第1题的两个问题。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让学生明白这是一个童话故事。

2.了解大意。

(1)按要求自学:

① 读淮生字字音;

② 自由朗读全文厂

③ 带着课后作业第1。2的4个问题默读课文,划出与4个问题有关的句子;

④提出不懂的问题。

(2)预习检查:

①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②学生质疑。

3.学习第1一2自然段。

(1)课文哪几句话告诉我们七色花是怎样的一朵花?读读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回答这个问题。

(2)珍妮是怎样得到这朵七色花的?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用自己的话回答这两个问题。

(3)朗读第1。2自然段。

4.作业:读熟全文。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指定的句子。

2、感受小女孩用最后一片花瓣帮助有一个双腿有病的小男孩站起来而感到的快乐,培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的思想品质。

教学过程

1、齐读1、2自然段,引入新课。

2、学习3-9自然段。

(1)珍妮让七色花帮自己干了些什么?

(2)交流讨论,及时纠正语病。

(3)综合回答珍妮用七色花帮自己做了那些事。

3、学习10-11自然段。

(1) 指名朗读。思考:最后一片花瓣怎么用,为什么得好好想一想?她用最后一片花瓣做了件什么事?

(2) 交流讨论。

(3) 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4) 珍妮为什么反而心理充满了快乐?

(5) 你觉得哪片花瓣用得最有意义?为什么?

4、听全文朗读录音,小声跟读。

赵州桥(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3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步骤

作者介绍《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

桐城派和方苞

中国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绛皓驳色——驳:杂,错杂。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3、,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四、理清文章思路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泰山的高峻、雄伟,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这“五岳独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绘险峰之上那“无限风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讨论:

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明确:(板书)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再写:山麓——山顶。路程:四十五里(远)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2、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板书)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3、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明确:(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三、写作特点

讨论、交流、举例分析。明确: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归纳总结;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齐背课文,进一步体会以上特点。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一(3)

赵州桥(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4

28.木兰诗

教学目标

1.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 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 朗读背诵这首诗。

4. 学习北朝乐府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1) 朗读背诵课文。

(2) 理解文意,整理把握故事情节。

2. 难点

学习北朝乐府民歌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

课时划分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 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机抒(zhù)可汗(kèhán)鞍鞯(jiàn) 辔头(pèi) 燕山(yán)胡骑(jì)戎机(róng) 朔气(shuò)金柝(tuò)红妆(zhuāng)著我旧时裳(zhuó)傍地走(bàng)阿姊(zǐ)

2. 熟读课文,就课文不理解处质疑。

3. 查字典,查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qià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功颂德。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祖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满怀激情地记叙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

三、正课

1. 朗读课文,熟读成诵,要求用普通话通顺、流利、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 老师范读。

(2) 学生自由朗读。

(3) 全班齐读。

2.请学生蔬通字词含义,翻译课文,每人一段。准备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

第一自然段:

闻听到,今义是用鼻子嗅。

翻译:一阵卿卿声,又一阵卿卿声,木兰正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到女儿吧气的声音。

第二自然段:

何所思:“所思何”的倒装,所想的是什么,古代“何”字宾语提前。

翻译:问女儿所想的是什么,问女儿所思念什么。昨天晚上看到军中的文告,皇上正大规模地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我父亲(老了)没有大儿子(接替),我木兰

没有大哥(去参军),我愿意为此去鞍马,从此以后替父亲去出征。

第三自然段:

辞:告辞。   去:离开。   暮:晚上。   但:只。

翻译:去东边的集市买来骏马,到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马鞍下的垫子,到南边的集市买来马嚼子和细绳,到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长的马鞭。早晨告辞爹娘离开,晚上住宿在黄河边上,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黄河流水的声音,早晨黄河离去晚上就到了黑山头,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鸣叫的声音。

第四自然段:

寒光:寒冷的月光。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是互文。主语是将军和壮士。

翻译:(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风里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的铠甲上。将士们身经百战九死一生,十年后才回来。

第五自然段:

翻译:回来拜见皇上,皇上坐在举行大典的朝堂上,给(木兰)记了很多次的功,赏赐的财物很多很多。皇上问(木兰)要求什么,木兰不愿意当尚书省的官,希望上千里马,送我回到故乡去。

第六自然段:

皆:都。     惊忙:吃惊忙乱。

翻译:爹娘听到女儿回家来,互相扶持着到外城来迎接;姐姐听到妹妹回来,对着门梳妆打扮;小弟弟听到姐姐回家,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打开我东面阁楼的门,坐在我的西边阁楼的床上,脱下我身上的战袍,穿上我以前的衣裳,对着窗户梳理像云那样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额头的花黄。走出门看看同伍的士兵,他们都吃惊忙乱得不得了:在一起打了十二年的仗,竟不知道木兰是女孩。

第七自然段:

翻译:雄兔静卧时两只脚时时爬搔,雌兔静卧时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了起贴着地面跑时,怎么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3.请几位同学复述故事。

复述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讲故事,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使故事形象生动。人称上可用第一人称,也可用第三人称。

4. 再次朗读,最好当堂背诵。

四、小结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五、作业

1.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2.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熟练背诵课文,累考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三课。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熟悉了故事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深入研讨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三、正课

1. 熟练背诵课文。

2. 质疑,文音共有七个自然段,请归纳各段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写木兰停机叹息。

第二段:写木兰决心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第四段: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

3. 质疑:文章开头“卿卿复卿卿”是什么声音?

论讨并归纳:(可有多种理解)

(1)织机声。诗歌一开始,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然后才交代这是木兰正在对着门而织,一勤苦的姑娘形象跃然纸上,但织着织着,有节奏的织机声听不到了,传来的地是一阵阵长吁短叹。由此展开故事的起因。

(2)叹息声。木兰当户而织,本应听到她的织布声,但听到的却是“卿卿复卿卿”的叹息声。一个“卿卿”就已经说明是在叹息了,又重之以“卿卿”,作者还觉得意犹未足,最后又“唯闻女叹息”,这样反复强调,说明木兰忧思之深。通过绘声-接连不断的声地声叹息,刻画出一个充满忧愁苦闷的姑娘形象。

(3)虫鸣声。如果将“卿卿”理解为虫声,在我们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夜深人静,只有虫儿在鸣唱。接着再写木兰姑娘停机叹息。四野的虫声与木兰的叹息声交相应和,渲染出一个女孩儿将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关的心境和气氛。

总之,诗无达诂,合乎情理合乎文章各种理解均可。

4. 质疑:“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问话者是谁?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理解)

(1) 父母在问,父问或母问也属此说。的确,父母如果听到女儿的叹息,一定会发出这样关切的询问。

(2) 叙事人在问,因为《木兰诗》是口头集体创作的民歌,而民歌可以配乐歌唱的,歌唱者能发叙事人的身份进行拟问,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5. 质疑:如果理解“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讨论并归纳:这古诗词中常见的“互文”现象。所谓“互文”。即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互相补充的。如此句翻译:到东边的集市买来骏马,到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马鞍下的垫子,到南边的集市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到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长的马鞭。这四句的意思是到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四句铺陈,表现木兰操办军备物急切而井然有有序。

6. 质疑,类似“互文”现象还有哪些?(参考研讨与练习二)

讨论并归纳:“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的翻译:将军身经百战九死一生,壮士(木兰)戎马征战十年胜利归来。这两句的意思是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这两句的理解;打开我东屋的闺门,坐在我的西屋的`床上。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不是开了东阁的门而不进去,然后转到西阁的床上坐着。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对着窗户梳理美丽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7. 质疑:“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审什么句式?

讨论并归纳:这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两句,以及“旦辞父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这是民歌特色的句式。

8. 质疑:诗歌还运用哪些修辞方法?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

(1) 顶真.第一个句末的词与第二个句的第一个词相同,意思相连。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这是顶真,又称“联珠”。如“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也是顶真。

(2) 对偶。两个句子字数相同,词性相对,意思相关。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兵十年归”、“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是很工整的对偶句。还有“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都是甚工整的对偶句。

(3) 排比。相同句子三句以上,意思并列或递进的句式。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身猪羊”“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都是排比句。

9. 质疑:“雄兔脚扑朔”等四句应如何理解?

讨论并归纳: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前两句写兔子在静卧时外在行为举止区别很大,很容易差别出雄雌;而当兔子一起奔跑时,就难以分辨出性别人。诗歌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难了。用雄兔雌兔来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要以又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雄雌的隐喻,对木兰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10.质疑: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并归纳:这首诗详写了从军缘由、准备行装、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会见亲人等情节,略写了十年战的情节。因为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把“木兰是女郎”和为构男性的核心,极力突出的正是对木兰孝敬父亲、勇担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如写木兰当记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紧张忙碌,木兰奔赴战场的想念父母,木兰回家后与家人团聚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妆的欣喜等内容都写得不厌其繁,细致人微。表现了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这样详略安排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思想倾向的作用。

11.质疑: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因为木兰在国家需要当关,父亲年老之时,毅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龙去脉后,她又谢绝高民厚禄,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朴实的优答品质。这种传奇色彩和美好的性格使木兰成为流传千年家喻户晓的不朽的女英雄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

四、课堂小结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赏,辞官还家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功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五、作业

1. 完成课后理解与控究二、三、四题。

2.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赵州桥(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5

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2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1 教具学具: 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 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

(3)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作„„观

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3、4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以„„为 „„为所„„

8、朗读课文第三、四段,指导朗读

9、齐读课文

10、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11、作业:(1)抄写不认识的字(2)练习二 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1、复习:(1)注音:童稚项为之强藐小怡然称快鹤唳云端(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必细查其纹理和拟作群鹤舞空徐喷以烟又留蚊于素帐中

(3)翻译句子: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故时有物外之趣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4、小组合作学习:(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5、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6、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7、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8、作业:(1)练习册(2)解释重要词组的意思 板书设计:

赵州桥(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38个新词的意思。

2、能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句子的含意。

3、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说说打碗碗花的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感叹号的句子。

5、初步墙养遇到问题,敢于探索和实践,相信科学的求真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尤其是几个感叹句。

教学难点:有关词句的理解。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理解个别词语。

2、按事情发展顺序说说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1、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1) 打碗碗花是怎样的’自读课文,找到有关句子。

(2)“打碗碗花”的名字是怎么来的”(“谁摘它,它就叫谁打破饭碗。”)再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3)“打碗碗花”会打破饭碗吗?作者是怎么做?再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说一说 2.练习说话,将以上3个问题答案连起来,先自己说,再指名说,再同桌互说:

3、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

(1)齐读生字、正音。

(2)哪几个字比较难写?指导书写。

4、认读词语。(课后练习4题)

5、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引导解疑。

6、练习。

(1)抄写生字。

(2)课堂作业本1。2。3题。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读懂1一6段。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 听写生字词。

(2) 按意思写出词语。

2、学习第1段。

(1)齐读第1段,思考:这一段主要介绍了什么?

(2)选择题:主要介绍了

a .荒地 b .石人石马 c .乐园

(3)为什么这儿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呢?默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归纳三点:①怪模怪样的石人石马;②长满了小草和野花;③野花灿烂。终年不断。

(4)用“因为……所以”句式说一说这儿为什么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5)这个乐园的位置在什么地方,概括简说。

(6)把这句话和前面的“因为……所以……”句子连起来说说第一段写了什么?

(7)既然是孩子们的“乐园”,一定是非常喜欢的。指导用快乐的语气朗读第1段。

1、学习第2--6段。

(1)听录音跟读课文,思考:这几个自然段主要介绍了打碗碗花的什么特点?

(2)打碗碗花奇在什么地方,齐读第2段。

形状奇--生得异样:粉中透红的花瓣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浅浅的小碗。那“碗”底还滚动着夜里的露珠。

(3) 打碗花还奇在什么地方?齐读3--5段。

(4) 名字奇--打碗碗花。

说法奇--“谁摘它,它就叫谁打破饭碗

(5)指导朗读

(6)师生对读,指名读,

(7)齐读2、3、4、5段。

(8)真有这么奇的事吗,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自由读第6段,圈出有关词语。

(9)读第六段,注意体会作者的心情。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相信科学,勇于实践的求真精神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安然无恙”、“如释重负”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复习:(1)打碗碗花怪在哪里?有感情地齐读2一6段。

2、学习7一9段。

(1)自由读7~9段,想一想,每段写什么?

(2)上节课,作者对打碗碗花的来历是将信将疑的,,而这儿,作者却完全变了,找出一个相反的词--(自信不疑)

理解“自信不疑”词义。(相信什么:对什么不怀疑--打碗碗花,不打碗!

用自信不疑的语气读这句: “打碗碗花,不打碗!”强调“不”,读重音。

(3) 作者为什么可以自信不疑地回答呢?答案在第几段?

齐读第8段。

(4)自读课文,作者在试验的过程中有许多词语写出了心情的变化,读一读。找一找,圈一圈。(紧张担心、如释重负、自信不疑)作者紧张什么?引出担心。

“如释重负”的意思:”释”请学生查一下字典。是什么意思?负又是什么意思?连起来说一说,作者为什么会“如释重负”?“如释重负”的结果是:一一自信不疑。

(5)指导朗读第8段中3句活。

a.我紧张极了,真担心手中的碗像变戏法那样骤然达碎。

b.这个发现,使我小小的心如释重负,我再也不肯听信外婆关于打碗碗花的话了。

C.如果她再要提起,我可以自信不疑地回答:打碗碗花,不打碗!

(注意带点词要读重音,每句话心情不同,语气不同。第4句是轻声,稍慢。第①句要读出一种一下子放心的感觉,声音提高,速度加快。第③句要读出自信的语气,坚定有力。)

(6)自读第8段,读出语气的变化,再指名读、齐读。

(7)第8段写了作者做试验的过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请排列下面的词语讨了上序号):

担心碗打碎 把花藏在衣兜里

心如释重负 碗安然元恙

一声不吭地嚼饭

根据序号(事情的发展顺序)说一说做试验的经过,(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连接)

3、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小朋友有什么优点?从课文的结尾我们还能了解到什么优点呢?(解决一个疑问后又产生新的疑问。)

4.学了这篇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5。完成作业本余下的题目。

赵州桥(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7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课前准备

发动学生寻找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一课时

谈话导入

1.哪位同学订阅过《儿童时代》?你知道这份儿童刊物的最早创办者是谁?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利用自己寻找到的资料,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她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信》(板书课题)。

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疏解: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爸爸 伯伯家

宋庆龄

妈妈 小珍

c.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挑三四个小组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宋庆龄做得对不对?

2.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读了本文后有何感想。

3.小结:俗话说“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

赵州桥(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胚”、“岂”、“痴”、“婴”、“窘”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作者童年时代求知若渴、寻根探究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程导引: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在人长大或变老后,常常会回乡起童年的事情。美国作家巴德 舒尔伯格忘不了的是父母有趣的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童年中最有意思的是什么事呢?

二、按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三、就下面三个问题中感兴趣的问题与同伴交流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结果怎样?

2、“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3、举例说说对“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有时还面临着俄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理解。

四、全班交流

重点交流: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之所以有个发现,一是敢于提问,二是反复思考,三是大胆想象。结合体会,有感情地朗读第3--13自然段。

2、举例说说对“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有时还面临着俄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理解。

(1)结合作者的故事,谈对这一句话的理解。

(2)结合知道的其他事情。谈谈理解。如:哥白尼、伽利略的故事等。

五、选择觉得有趣的段落读一读

先自己练读,再读给同伴听。

六、说说自己是否也有过有趣的发现。

七、总结:

童年的发现,尽管有时候别人会觉得可笑,甚至会招来麻烦,可是,老师却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好奇的眼睛去发现,去享受发现的快乐,拥有自己美妙的童年的发现。也许,这正是你创造、研究的开始。

第二课时

一、比一比,再组词。

钩( ) 防( ) 竞( ) 婴( ) 遥( ) 躯( )

构( ) 妨( ) 竟( ) 樱( ) 摇( ) 驱( )

二、把下面的歇后语补充完整,补充的成语在课本中找。

唐憎念佛------ 傻子堆积木--------

孙猴子耍金箍棒---- 走路摔胳膊--------

三、写近义词。

奇妙-- 妨碍-- 祸患---- 情不自禁----

绞尽脑汁---- 随心所欲-----

四、缩句。

1、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人的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

------------------------

2、我在九岁的时候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

3、我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某些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把下面的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句子。

1、老师同意。 / 汪波小组组织这次班会。

------------------------------

2、这件事不能完全怪她。 / 他不小心。

------------------------------

3、同学们欢迎潘晴。 / 潘晴给大家讲故事。

------------------------------

赵州桥(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9

18

湖南娄底蓝圃学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文言文的诵读与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深厚、真挚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4.反复诵读、揣摩,把握文章情感脉络、表达方式的特点和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苏子瞻云:子美之诗,退之之文,鲁公之书,皆集大成者也。(〔宋〕陈师道《后山诗话》)ズ愈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享有很高的声望。苏轼认为与杜甫的诗,颜真卿的书法齐名。以前我们学过他的《马说》、《师说》等名篇,今天我们来学他的一篇祭文。

二、 背景介绍(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不必全部介绍)

(1)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2)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写得很有说服力,《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写入、记事状物都很感人。《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悼念侄儿,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抒发悲伤情感,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3)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4)作为祭文,因为其内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却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的,故其开头、结尾都有一个表示祭享的格式。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被后人认为是“千古绝调”,欧阳修的《祭尹师鲁文》、袁枚的《祭妹文》也很有名。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三、放朗读磁带。

这篇课文感情真挚,抒情语句较多,有的甚至是泣血带泪。其中有两处最为突出。一是作者得到十二郎猝然病死的消息一段,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乎”字,三个“也”字,五个“矣”字,文辞抑扬顿挫,感情跌宕起伏。二是“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好像与十二郎当面交谈,自然亲切,入情入理。诵读时要注意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应有的感情波澜。

注意下列划线字的读音。

闻汝丧(sàng)之七日 及长(zhǎng)

不省(xǐng)所怙(hù) 兄殁(mò)南方

省(xǐng)坟墓 归取其孥(nú)

丞相薨(hōng) 佐戎(róng)徐州

孰谓汝遽(jù)去吾 万乘(shèng)之公相

殒(yǔn)其生 窆(biǎn)不临其穴

尚飨(xiǎng)

四、诵读、感悟

引导学生饱含感情地分段朗读。在读的过程中,逐段理清文章的思路,揣摩文意。重点段落可让学生反复朗读,教师加以适当的评点和板书,使学生真正进入到作品的审美意境中。

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4.进行语言方面的讲析点拨

(以边读原文,边对课文词语进行圈点标记和难字的点拨、诠释为主,此处的语词分类归纳,是为了帮助执教者把握语言教学的重点,而并非按这样的顺序来讲授知识)

五、诵读、积累

在诵读中积累

重点实词

衔(含着)哀致(表达)诚 掇汝而就(就职上任)

汝不果(成为事实、实现) 不克(能够)蒙其泽

吊(抚慰)之孤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恨)

活用

成家以致汝(使动,使家成,使汝来)

业其家(业,名词用如动词,继承……的事业)

长吾女及汝女(养育,使……成长,可视为使动)

重要虚词

其:

其能久存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表选择的连词)

其无知,悲不几时(表假设的连词)

乎:(助词,表疑问或反问语气,反问语气见“其”的例句)

矣:其信然矣(判断语气,语气较重)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

这段文字共用了三个“邪”字,三个“也”字(“信也”“梦也”“何为而在吾侧也”),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三个“乎”字,表示虽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五个“矣”字,则表示不得不信这一噩耗的无奈。

2.课后练习三

●板书设计

引子(1)

祭十二郎文 与十二郎的骨肉深情(2、3)

韩愈 十二郎之死(4-9)

吊慰死者,告以其身后之事(10-12)

第二课时

一、诵读、赏析

(一)诵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二、三段),讨论。

1.祭文之初,作者为什么要详叙幼时及成年后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

叙事是抒情的基础。往事历历在目,忆之深乃因情之切,于叙事中,亦可见作者真情。

2.在这两段的叙述之中,你以为最动人的细节是何处?

允许自由答问。如第二段“嫂尝抚汝指吾再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一语,“抚汝指吾”的细小动作,体现出为母为嫂的深切关爱与顾惜;“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仅寥寥八字,却字字透出嫂嫂的焦虑、期待和悲伤。十二郎遽然辞世之时,韩愈又重提旧事,也流露出韩愈无尽的沉痛与凄凉。

在叙事追忆中,作者常常跳出“过去”而回到“现在”,针对往事而作抒情、评说,这两段何处为此类文字,抒写了怎样的情感?

第三段自“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以下数行是独立的抒情文字。文中体现作者的追悔痛惜之情,直捷而毫无矫饰,故能打动人心。

(二)诵读课文第二部分(第四至第九段),体会行文中的曲折变化。

1.第二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写十二郎之死。为什么文中还要回叙自己头一年给十二郎的信,以及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

这些事都与文章主旨(吊十二郎之死)密切相关,穿插其中,又形成行文的曲折。第4段写自己的未老先衰之象,意在为下文蓄势,也就是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的尤其可哀。“少者殁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这不合情理,故更让人难以接受。第6、7段又言己之衰、子孙之弱,不仅写出十二郎辞世后家境的凄凉,也更突现了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生的极度悲伤、痛不欲生之情。)

2.十二郎之死,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的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第8.9段),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真而梦?反复诵读第5段,体会“邪”“乎”“也”“矣”等虚词在传情达意中的作用。

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疑死讯非真而梦,均反映对十二郎忆念之深。第5段中,写自己惊闻噩耗后由信而疑,又由疑返信的恍惚心态,突出了侄儿之死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五雷轰顶般的剧烈震荡,以及确信死讯后五内俱焚般的巨大悲恸。这一段中,先连用三个“邪”字,紧接着是三个“乎”字,三个“也”字和五个“矣”字,这样连接不断的使用语气词,恰如古人所评:“句句用助辞”而“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既增强了节奏感,也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更能打动人心。

(三)诵读课文第三部分的第十一自然段,分析这个段落的语言特色及所表达的情感。

在这一段中,从开头至“‘彼苍者天’,‘曷其有极”’一句止,声调急促,一气贯注,一句紧接一句,一字紧接一字,中间无法断开,简直就是顿足捶胸,呼天抢地,悲痛之情发展到最高点。而后的“自今以往”至段末诸句,是一段虽然悲切但却较为平静的倾诉,这样张弛交替、徐疾错落的情感变化,是完全与生活真实吻合的。

二、艺术鉴赏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正如林纾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清代古文家刘大说:“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2.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痛。

3.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板书设计

幼时为伴,未尝相离(2)

1.生离之情 三别三会,聚少离多(3)

(遽尔汝殁,抱憾终生)(3)

少、强先殁,不合常情(4)

惊闻噩耗,疑梦非真(5)

融情于事 2.死别之情 若死有知,愿从汝死(6)

子孙幼弱,睹之生悲(7)

病因死期,萦迥于心(8、9)

吊慰、改葬,事事不忘(10)

3.祭奠之情 行负神明,追悔莫及(11)

抚孤成立,馀年之愿(11)

附:《祭十二郎文》艺术特色

1.叙事于琐细中见沉痛。

探究严埃罕疚淖髡咴谛鹗率辈皇枪铝⒌匦鹦此鍪拢而是善于把它们放在较宽阔的背景中来处理,以便于琐细中见沉痛,于联系中见深挚,比如十二郎英年早逝,这本身就足以使作者十分痛惜,联系到两人从小孤苦相依,成年后别多聚少,再加上家世凄凉,作者“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现在孙辈中惟一的十二郎也和三兄一样“不幸早世”,岂不是悲痛之情更加绵远深重,催人泪下吗?

本文的特点是直抒胸臆5抒情又与叙事紧密结合,正如上述一样,在絮絮切切地诉说家常琐事的同时,感情也表达得曲折入微。再如作者写与十二郎幼年时孤苦相依的一段艰难生活,写的特别细致动人;而关于生死离别的反复重叠,说而又说的抒情,更显出哀痛的至深至切。所以,与其说是作者在写祭文,不如说他是在诉衷情。

2.运用多种手法抒发感情。

探究严埃罕疚乃渌凳侵笔阈匾埽但是,从写作的角度看,作者还是运用了多种手法来将自己的感情抒发得酣畅淋漓:一是从自身幼年讲起而又处处紧密联系十二郎的生活,突出叔侄孤苦相依、情深谊长;二是以“韩氏两世,惟此而已”强调十二郎之死的惨痛之情;第三,不厌其详地写叔侄相会又离别的经过,悔恨自己不该为求禄而使暂时相别竟成永别,以此加深抒发失侄之痛;第四,设想自己年老体弱本应早死,将会使十二郎忧伤万分,反跌出今日自己对十二郎早死的悲痛之情,使感情抒发又加深一层;第五,因为悲痛之极而产生不合常情的想法,想去“从死”,以此来摆脱痛苦,使感情的抒发到达顶峰;最后,作者以“呜呼!汝病吾不知时”一段,将上述种种悲痛作一总括,使人真正感受到作者“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的哀痛之情。

3.借助文言虚词表达思想感情。

探究严埃罕疚某了借助叙事来表达思想感情,还极其准确地借助虚词来表达感情。以文章第5段为例:第5段一开始连用3个疑问句,引起下文层层抒发极度悲痛之情。句中3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之死的事实,反诘的语气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震惊的程度。接下去几句,“也”“乎”合用,写出作者不愿相信十二郎之死,以及不愿相信但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是啊,“吾兄之盛德”怎么会绝后呢?“汝之纯明”怎么不能承受父亲的福泽呢?为什么年轻力壮者早死而年老力衰者反而存在呢?但是,“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为什么又在我身边呢?5个带“矣”的句子,迫使作者由疑而信,不得不信,写出了作者哀痛不已的心情。最后,作者无力摆脱悲哀,只好归咎到天、神、理、寿,表示出对这噩耗的万般无奈。

赵州桥(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0

张小军

教学目标:

一 了解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基本内容。

二 认识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的公布这一重大科技成果的划时代意义。

三 学习根据特定内容选材以及把叙述与说明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根据特定内容选材以及把叙述与说明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建议:

第一课

一、课文分析结构与内容:

除引用和引言外,正文分为五个部分,分别用五个小标题概括其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基因让全球媒体违规。

全球媒体的违规报道说明这一科学成果的不同寻常,作者最后用形象的语言说:“地球因为基因变得有些发烫。”

第二部分:“生命天书”究竟有啥。

这部分摘要介绍了人类基因组图谱的主要内容:图谱覆盖了整个人类基因组的95%,将人类基因总数定在26383~39114个之间;在所有确定出来的基因中,已经有三分之二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可能的功能;地球上的每个人与其他人有99.99%的基因密码相同。

第三部分:“基因狂人”文特尔。

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一样,不属于科技知识的内容。但由于文特尔对人类基因组图谱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有必要对他进行介绍。同时,介绍文特尔的生平,也就从一个侧面介绍了人类基因组图谱的研究过程。

第四部分:生物经济大潮初起。

这一部分是介绍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的公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概括说明生物经济进入成长阶段。

第二层(第2~6段),说明为什么生物经济进入成长阶段。

第2段总叙,生物技术公司借助“生命天书”的破译,实现人类很多梦寐以求的愿望。第3、4、5段举例。第6段总结,因为潜在的巨大市场激励生物技术投资,所以生物经济进入成长阶级。

第三层(第7~10段),具体介绍生物技术经济的`发展。

第7段总提,生物经济时代最早表现于制药、保健、农业和食品行业。第8段讲保健业的发展。第9段讲农业、食品以及人们很难想像到的行业的发展。第10段以美国为例说明制药业的蓬勃发展。

第五部分:奥秘破解尚待时日

作者以科学的态度指出:人类基因研究并没有大功告成,仍需继续研究。

二、写作特点

1、根据特定的内容和需要选材。作者在文章中选用了两个非科技内容的材料。一是媒体的违规报道,二是文特尔的生平。它们虽然不属于科技知识的内容,但与说明的对象密切相关。媒体的违规报道说明这一科技事件的不同寻常;文特尔对人类基因的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公司又是参与研究和公布研究成果的成员之一,所以对他的生平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2、语言形象、准确。

“生命天书”掀开一角,是形象的语言。“天书”是人们熟知的难于读懂的书,把人类基因组图谱喻为“天书”,读者就有了形象感,“掀开一角”,既形象,又准确。一方面,对于生命的秘密,人们开始解读了;另一方面,这个秘密在现阶段又没有完全解开,表达非常恰当。又如“地球因为基因变得有些发烫”,也是形象化的语言,把这一重大科学事件对人类的影响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三、作业布置:

第二课

一、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

参加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的美、英、日、法、德、中6国科学家2月12日公布了更加准确、清晰、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图谱。国际权威科学刊物《自然》也以60多页的篇幅刊登题为《人类基因组的初步测定和分析》的学术论文,这是首次全面介绍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基本信息”。同一期杂志上还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涉及人类基因组图谱的绘制方法、Y染色体图谱、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交换基因序列的方式、人体单核苷多态性数据等。

意义:

20世纪80年代早期,对HGP就形成了两个重要共识:

(1)全面认识基因组可以极大地加速生物医学研究。

(2)可以使研究人员全面地、无偏差地解决问题。

1990年美国能源部与国立卫生院启动这一计划。英国、法国、日本也建立基因组中心开展研究。90年代后期,HGP加速,德国和中国相继加入这一计划。中国是9月加入这一国际协作组,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成为参与这一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

遗传生物学发展的阶段:

1. 遗传的细胞基础--染色体的发现。

2. 遗传的分子基础--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

3. 遗传的信息基础的提出。

科学家发现了细胞读取基因中信息的机制,借助DNA重组技术,可以同样读取基因中的信息。

4. 测定一个基因乃至整个基因组。

到目前为止,已经测定了599种病毒与类病毒、205种自然存在的质粒、185种细胞器、31种真细菌、7种古细菌、1种真菌、2种动物和1重植物。

二、学生讨论认识现代科技。

【赵州桥(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赵州桥》说课稿范文12-10

小学生赵州桥教案11-17

赵州桥一等奖教学实录09-16

赵州桥导游词作文11-07

上一篇:观看纪录片《中国战役录》个人心得下一篇:食品安全抽检计划素材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