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实验(精选8篇)
实 验 一
实验名称:E-玫瑰花环形成实验 计划学时:4 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1.掌握人T淋巴细胞形成E-花环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2.熟悉T淋巴细胞的功能检测方法。
实验仪器、试剂:淋巴细胞分层液(Ficou)、1%绵羊红细胞、肝素抗凝人血、无钙镁Hanks液、水平离心机、0.8%戊二醛、37℃水浴箱、显微镜、其他。
实验对象:实验同学
实验原理:体外测定人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数量的方法有多种,以玫瑰花环试验最为简易常用,T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与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有一定关系。人周围血液中T淋巴细胞表面有绵羊红细胞受体,与绵羊红细胞相遇时,在其周围形成花环样细胞团,凡能结合三个以上绵羊红细胞者称为E攻瑰花环形成细胞。正常人的花环形成率为50~70%,大致可以代表周围血中T细胞的百分数。临床上多用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及疗效的观察。
操作方法:
1、取肝素抗凝血1~2ml,用分层液分出淋巴细胞并洗涤,用Hanks液调整细胞浓度为2—2.5×106ml。
2、取小试管加入l ml淋巴细胞悬液及1%羊红细胞0.l ml,混匀置37℃水浴箱5分钟。3、800~1000 r/min低速离心5分钟,放4℃冰箱2小时。
4、轻轻旋转试管使团块混匀,加2滴0.8%戊二醛液,摇匀,室温静置10分钟,使E花环固定。
5、取悬液一滴放于载玻片上,将稀释的瑞氏染液加入玻片上染色3分钟。
6、弃去染液,待干后油镜观察,计数200个淋巴细胞中形成花环的细胞效,算出百分率。
实验现象与数据:
1、淋巴细胞染成深蓝色,羊红细胞染成淡红色。
2、每个淋巴细胞上粘附三个以上羊红细胞者即为玫瑰花环形成细胞。
结果分析与结论:共计200个T淋巴细胞,算出形成花环细胞占全细胞数的百分率。正常人的花环形成率为50~70%,大致可以代表周围血中T细胞的百分数。临床上多用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及疗效的观察。注意事项:1.离心时注意使用800~1000r/min低速离心。
2.要轻轻旋转试管使团块混匀,以防形成的花环散开。
思考与创新:
实 验二
实验名称: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计划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1.掌握淋巴细胞转化现象的试验方法和原理。
2.熟悉淋巴母细胞形态学观察方法。实验仪器、试剂:
1、正常人淋巴细胞(用分层液分出)。
2、培养液:0.5%水解乳蛋白Hanks氏液(含20%小牛血清和青霉素100单位/ml、链霉素100微克/ml)。用5.6%NaHCO3调整PH至7.2~7.4。
3、植物血凝素(PHA),姬姆萨染液。
4、青霉素小瓶、吸管、载玻片、显微镜、离心机、恒温箱等。
实验对象: 实验同学
实验原理: T淋巴细胞受到特异性抗原或非特异性抗原(PHA、PWM和ConA)刺激均能使细胞发生转化。T淋巴细胞转化率的高低可反映人体细胞免疫功能水平,常被作为细胞免疫功能指标之一。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可从周围血中分离出淋巴细胞,也可采用全血试验。
操作方法:
1、制备细胞悬液:用培养液将淋巴细胞稀释成2×l06/ml,细胞悬液。
2、分装:向两个小瓶中各加2ml,细胞悬液,一瓶加PHA 0.1ml(100单位),另瓶不加作对照。3、37℃培养72小时。离心沉淀,用Hanks液洗两次。
4、用沉淀推成血片,加姬姆萨染液栗色,镜下观察计数200个以上淋巴细胞,算出转化率。实验现象与数据:
1、成热的淋巴细胞:与外周血中小淋巴细胞形态一致、直径6~8微米,核染色质网密、无核仁、胞浆略大于核贡轻度嗜碱性。
2、过度型淋巴细胞:直径10一20微米核质密,但有明显核仁。
3、淋巴母细胞,细胞增大,形态不规则,直径20~30微米,核也增大,染色质网纤细有核仁1~2个,胞浆扩大,强嗜碱性可见数个空泡及颗粒。
4、网状细胞样母细胞:细胞增,形态不规则,核淡染有1一2个大小不规则的核仁,胞浆扩大、含空泡,嗜碱性不强有透明感。用姬姆萨染色后,计算200个淋巴细胞中转化为母细胞的细胞数(包括过渡型、母细胞和分裂相淋巴细胞),依转比的百分率判定T淋巴细胞的功能。结果分析与结论:对照管转化率1%左右,加PHA之管转化主约为70%左右。T淋巴细胞转化率的高低可反映人体细胞免疫功能水平,常被作为细胞免疫功能指标之一。
注意事项: 思考与创新:
实 验 三
实验名称: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测定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中性粒细胞吞噬白色葡萄球菌实验的操作过程
2、掌握瑞氏染色的基本步骤及吞噬百分率的计算
实验仪器、试剂:葡萄球菌培养液 抗凝剂 载玻片 瑞氏染液 水浴箱 离心机 注射器 止血带 消毒药水
实验对象:实验同学
实验原理:中性粒细胞具有非特异性的吞噬功能。操作方法:
1.采血:取人静脉血2毫升,放入含肝素的小试管中,混匀,防止凝血。2.菌液制备:取葡萄球菌液,加生理盐水离心洗涤2~3次(2000r/min, 5~10min),7去上清,留沉淀加入生理盐水,用比浊法配制到适宜浓度(1×10 个/ml)。3.混合温浴:将制备好的菌液0.5毫升加入到抗凝的人静脉血中轻轻混匀,置于37℃水浴箱中水浴30分钟(每10分钟轻摇匀一次)。
4.吸取混合悬液点在玻片上,制成血涂片,干燥后进行瑞氏染色,油镜下观察。实验现象与数据:镜下可见中性粒细胞细胞核呈蓝色,被吞噬的葡萄球菌呈蓝(紫)色,计数200个中性粒细胞,并计算吞噬阳性细胞的百分率。
结果分析与结论:吞噬率=吞噬细菌中性粒细胞/200个中性粒细胞 ×100% 注意事项:1.菌液配备时注意无菌操作。
2.注意静脉血和菌液应按一定体积比混合,血﹕菌=5﹕1 思考与创新:
实 验 四
实验名称:凝集反应
计划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
2、熟悉凝集反应的原理、方法和分类。
实验仪器、试剂:
1、妊娠诊断血清(抗——HCG血清)。
2、妊娠诊断抗原(吸附有HCG的免疫微球)。
3、待检尿、正常尿、生理盐水、吸管、试管、玻片等。
实验原理:
凝集反应是完整的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出现凝集物的现象。参与反应的抗原称凝集原,抗体称凝集素。凝集反应包括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抑制反应、反向间接凝集反应、协同凝集试验、抗球蛋白试验等。本实验介绍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可溶性抗原与抗体结合后不出现凝集。如把可溶性抗原吸附在载体微球上,成为人工免疫微球,再与抗体结合即出现凝集,此称间接凝集反应。由于载体微球增大了可溶性抗原的反应面积,微球上少量抗原存在就足以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这种反应的敏感性比沉淀反应高得多。如先使可溶性抗原与抗体充分结合,再加入有关的免疫微球。因抗体已被抗原结合,不再出现免疫微球的凝集现象。这一试验称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为可溶性抗原,在妊娠尿中含量显著增高。如尿中有此抗原存在与相应抗体(抗一HCG)结合后,加入吸附HCG的免疫微球时,不出现凝集现象,呈均匀乳液,如尿中无HCG存在,没有抗原与抗体结合,再加入相应的免疫微球时,即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即凝集未被抑制)。操作方法:
1、取一洁净玻片,用蜡笔划分1、2两格。(图1)
待检尿
正常尿
1、阳性结果
2、阴性结果
2、加被检尿滴于1格内,加正常尿滴于2格内。
3、每滴尿中各加抗——HCG血清1滴摇匀或用牙签混匀。
4、再于各滴中加(HCG乳胶抗原。HCG兔疫微球)1滴;混匀,继续摇动2~3分钟,肉眼观察结果。实验现象与数据:
妊娠尿滴呈均匀乳状,无凝集现象(阳性)。正常尿滴出现明显凝集颗粒(阴性)。结果分析与数据: 思考与创新:
实验八
实验名称:沉淀反应
计划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和沉淀反应的原理。
2、熟悉双向琼脂扩散、单向琼脂扩散的操作方法和结果分析。
实验仪器、试剂:
(一)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1、抗体:甲胎蛋白诊断血清。
2、抗原:肝癌病人甲胎蛋白阳性血清或正常人胚胎组织浸出液,待检血清。3、1%生理盐水琼脂、载玻片、打孔器、毛细管等。
(二)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1、3%生理盐水琼脂。
2、抗体:免抗人毛Ig抗体血清。
3、抗原:待检人血清、IgG参考抗原。
4、塑料板、吸管、打孔器。
实验对象:实验同学 实验原理:
(一)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利用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半固体琼脂对应孔中各自向四周进行扩散,如抗原抗体相对应,两者在比例适当处,就出现肉眼可见的白色沉淀线。若同时具有几种抗原抗体系统,因各自的扩散速度不同,可在琼脂中出现多条沉淀线。
(二)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单扩散实验是一种定量试验方法。先将一定量抗体混合于琼脂中,倾注于平板上。凝固后打孔。加入待测抗原。如抗原与抗体一致时,抗原向孔四周扩散,与孔周围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呈白色沉淀环,沉淀环直径大小与抗原浓度成正比。如先用不同浓度的标准抗原制成标准曲线,则未知标本中的抗原含量,即可从标准曲线中求出。本试验主要用于检查标本中各种Ig与血清中各种补体成分的测定。操作方法
(一)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1、将1%生理盐水琼脂加热溶化。
2、制备琼脂板:取洁净载片一片,放一水平台上,将溶化的2·5m1琼脂趁热用吸管注于玻片上,使其自然流成平面,琼脂凝固后用打孔器打孔,去掉孔中的琼脂。
3、加样:中央孔中加入甲胎蛋白(AFP)诊断血清,1、4孔加肝癌病人阳性血清,2、3、5、6孔加待检血清。加血清至满勿外溢。不可有气泡。
4、加样后,将掠脂板放入有一定湿度带盖容器中,置37℃温箱,24小时观察结果。
(二)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1、制备含抗IgG抗体的琼脂板:溶化的3%琼脂、待冷至56℃时吸取1.5ml琼脂与等量适当稀释的抗IgG抗体混合均匀。倾注于水平放置的塑料板上,制成厚薄均匀的琼脂板。凝固后用打孔器打孔二排,每排5孔、孔距8—10mm,孔要圆整光滑。
图示 单向琼脂扩散试验模式
2、加样:用微量加样器加样。
(1)第一排五孔分别加入不同浓度(20、25、50、100、200倍)的参考IgG抗原10μl。
(2)第二排五孔,同法加1:50待检血清10μl,3将琼脂板平放于保持一定湿度的带盖容器内,37℃温箱放置24小时观察结果。实验现象与数据: 结果分析与结论:
(一)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1、1、4孔为阳性对照孔(加已知阳性标本),与中央孔间出现乳白色沉淀线。
2、其余各孔与中央孔如出现沉淀线,且一端与阳性对照沉淀线相吻合者为阳性。证明该份血清含有甲胎蛋白。如两条沉淀线相交,表明二者抗原性不同,出现的沉淀线另一种抗原抗体反应,不能判定阳性。
3、如待检孔与中央抗体孔间未出现沉淀线为阳性,证明待检血清中没有甲胎蛋白。
图示 双向琼脂扩散试验结果2、6孔:吻合沉淀线(阳性)。5孔:交叉沉淀线(阴性)。3孔:无沉淀线(阴性)。
(二)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标准曲线的绘制及血清标本中IgG含量的测定。
1、以各稀释度标准抗原孔沉淀环直径为横座标,相应孔中IgG含量为纵座标在半对数座标纸上作图,画出标准曲线。
2、依待检血清标本孔沉淀直径,查标准曲线,将查得的唾G含量乘以标本的稀释倍数,即为血清中IgG的含量。注意事项: 思考与创新:
实 验 九
实验名称: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试验
计划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巨噬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2、熟悉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试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实验仪器、试剂:
1、1%鸡红细胞悬液、瑞氏染液。2、6%可溶性淀粉肉汤 肉汤培养液100ml加入可溶性淀粉6g,混匀后煮沸灭菌备用。
3、解剖小器械一套、无菌注射器、显微镜。
实验动物:小白鼠 实验原理: 巨噬细胞具有吞噬大颗粒异物的特性,通常选用鸡红细胞作为吞噬颗粒,将其注入小鼠腹腔中,腹腔中巨噬细胞则将鸡红细胞吞入。取小鼠腹腔液涂片、染色后可见鸡红细胞被吞噬的现象,计数100个吞噬细胞中吞噬鸡红细胞的细胞数可判断其吞噬功能。操作方法:
1、于验前3天,小白鼠腹腔内注射6%可溶性淀粉肉汤1ml。
2、试验当天于每只小鼠腹腔内注射0.5ml 1%鸡红细胞悬液,并轻揉腹部。
3、注射后30min,将小鼠处死、取腹腔液涂片并行瑞氏染色。
4、油镜观察涂片。实验现象与数据:
镜下可见吞噬细胞细胞核呈蓝色,被吞噬的鸡红细胞胞浆呈红色,而核则然成蓝色(鸡红细胞有细胞核)。计数100个吞噬细胞,并计算吞噬阳性细胞的百分率。
结果分析与结论:
吞噬率=(吞噬鸡红细胞阳性细胞/100个巨噬细胞)×100% 吞噬率与试验前腹腔刺激产生吞噬细胞、吞噬的时间等有关。注意事项:
1、小白鼠腹腔注射时注意不要刺伤内脏。
2、如小鼠腹腔液过少时,可注入适量的生理盐水。
关键词:设计性实验,临床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
一、引言
临床检验工作人员注重的是实际操作能力[1], 因而实验教学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免疫学检验的实验教学只是单纯性的验证性实验, 由老师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后,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或照着实验指导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 对所学内容缺乏认真的理解和思考, 这种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及学生基本技能训练非常不利[2]。为此, 遵义医学院检验系在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实践, 增加了设计性实验,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二、实施方案及步骤
1. 分组。
学生可按学号顺序或自由组合的方式分成小组, 以组为一个科研实验团队, 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 推举组长一名, 各小组组长负责分工协作, 带领团队查阅资料, 共同讨论, 选择合适的题目, 设计实验方案,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施方案的全过程。实验完成后撰写论文式实验报告, 每人写一份, 作为设计性实验的个人实验成绩。
2. 选题。
结合所学知识,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进行设计性实验课题的选题。其选题必须是与免疫相关的内容, 且需考虑实验室条件, 尽量选择本实验室能开展的实验项目进行设计。老师给予一些选题思路及范围提示供学生参考, 原则上在实验室现有实验项目的范围内选题。也可以做检验科临床免疫室所开展的检测项目的回顾性统计分析。每组初步选好题目后先交给指导老师审阅, 由指导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所选题目是否具有可行性, 对一些无法实施或有难度的实验, 在老师的指导下再进行调整。选题确定后, 每位学生应自行完成设计性实验的开题报告。
3. 开题报告撰写。
实验课题实施方案的设计经实验指导教师根据设计方案的创新性、实用性和可行性进行审阅和筛选, 对设计不合适和不完善的课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继续查阅文献完善设计, 并以实验小组为单位撰写开题报告, 经教研室教师论证后进行实施。要求每个实验小组认真填写由教研室给定统一模板的临床免疫学设计性实验论文开题报告书, 其内容涉及选题的目的、依据和意义, 引用的参考文献, 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 实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技术关键, 通过本次实验能够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结果以及整个实验的工作计划。开题报告完成后, 每组推荐一名学生以PPT形式汇报开题报告内容, 由教师现场提问, 并提出一些修改意见。修改后的开题报告交给指导教师, 教师根据临床免疫学设计性实验论文开题报告评分标准给每位学生打分。评分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格式规范化;选题目的、依据及意义论据充分、清晰、文献上标正确;参考文献规范及新颖性;主要研究内容概念准确性、条理清楚;预期结果阐明清晰、条理清楚;设计性实验论文工作计划 (写出具具体时间和完成事项) ;第一作者或答辩表达能力。开题报告的成绩作为实验成绩的一部分。
4. 实验实施。
按照论证后的实验课题实施方案,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检验科收集实验标本, 收集好的标本放置指定的冰箱保存, 同时完成试剂订购, 待标本收集完成后, 再进行试验, 在测定前先做预试验, 预试验成功后再进正式试验, 并做好实验记录。如果学生选择的是一些回顾性总结分析, 这就需要学生到附院检验科LIS数据库查询相关的实验结果。实验结束和数据查询完成后, 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统计数据, 分析实验结果, 汇总资料, 查阅相关文献, 撰写论文。
5. 论文式实验报告的撰写。
教研室提供2篇论文范例, 学生按论文的格式和要求撰写实验报告, 每人写一份, 锻炼每个同学的归纳、总结、综合分析能力和写作技巧。同学之间的论文不能互相抄袭, 如发现有抄袭现象, 均按0分处理。完成初稿后由每个小组进行汇总, 推荐一篇给指导教师评阅, 提出框架式修改意见, 最后老师再进行个人的论文修改。
6. 成绩评定。
论文修改完成后, 每位学生以PPT形式汇报, 进行论文答辩。答辩组由教研室3~6名教师组成, 教师根据临床免疫学设计性实验论文答辩评分标准现场给出成绩, 并对论文提出修改意见, 论文评分内容由论文格式规范性、设计合理性、撰写条理清晰性、概念准确性、图表规范性、参考文献规范及新颖性、表达及回答问题能力方面组成。取多名教师给分的平均分为该学生论文的最后得分。修改后的论文交教研室统一存档。
三、讨论
开展设计性实验,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在实施过程中, 每个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 查阅资料, 一同完成实验方案, 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 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团结合作意识得到了增强。但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也发现许多不足的地方, 首先, 由于实验经费的问题, 导致选题范围有限;其次, 实验学时有限, 学生用于实验的时间偏少, 影响了实验的效果。
总之, 通过开设设计性实验, 使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内容得到优化, 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及培养创新思维的习惯和能力[3]。通过开展设计性实验学生学会了撰写论文, 书写能力得到了提高, 为今后的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要求实验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还应具有广泛的相关学科知识、技能和娴熟的协调能力[4]。因此, 在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开设设计性实验, 符合实验教学改革的要求, 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术俊, 钱中清, 马华.临床免疫学与检验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10, 12 (11) :1097-1098.
[2]邓红梅, 周天, 王春, 等.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2, 10 (4) :148-151.
【关键词】免疫学检验;分层开放式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87-02
长期以来,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而形成的只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种教学运行机制下,学生按既定内容完成实验,基本上处于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状态,遏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探索、改进实验教学势在必行。考虑到学生的差异,为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和满足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的愿望,我校进行了免疫学检验分层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改革。
1 确立分层开放式教学理念
分层次开放化学实验教学,指按实验内容、性质,难易程度及学生自身情况进行划分的分层开放实验体系,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认识水平的层次进行实验,相同层次的学生在一起进行实验,同层次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学习经验和体会。我们在进行教学实践时,借鉴了国内外多所学校的免疫学课程设置理念及实验教学实践经验,把实验教学改革放在使全体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上,把实验教学区分为课堂内和课堂外两类,课内多半采用接受式,课外多采用活动探究式,并主张课内外结合。不仅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专题内容进行学习,还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不同的水平进行学习。这种实验活动能积极地发挥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在开放的实验环境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是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在学习上,既重视主动接受系统的知识和经验,又十分重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科学态度、合作意识等科学素养的培养。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由于学习困难而产生消极情绪。
2 实施分层次开放实验教学的具体方法
2.1 建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将实验分为基本技能实验、客观验证性实验和开放探究性实验三块。每块实验项目模式具有多样性内容,由浅入深,既有基本操作实验又有综合开放性实验,为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在原有实验形式基础上采取实验室开放、实验项目开放等多种灵活的形式,激励学生合理安排和利用自己的时间到实验室动手做实验。修改现行的实验教学计划和大纲,为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提供多种选择。
2.2 建立实验室运行体系
2.2.1 安排实验室开放时间 每周四、周五下午为开放实验室时间。周四为A层和B层学生实验时间,周五是C层和D层学生实验时间。
2.2.2 学生分层 由学生自我选择与教师指导选择相结合做出恰当的分层。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层次时要强调,开放实验室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及探索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避免个别学生不切合实际选择不适合自己的层次。
2.2.3 实验准备 指导教师尽可能早地做好选题、指导、检查、考核准备工作。每学期开学初将本学期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内容和地点等向学生公布。组织安排实验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和建设,负责处理实验教学课与理论教学课间的有机衔接,根据学生的分组人数和实验的内容分派指导老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参与开放性实验工作,加强实验仪器、实验药品及其原材料的管理,组织检查开放实验时实验仪器是否有明显标识、有操作说明、注意事项,实验药品及其原材料是否集中摆放等。实验前向学生讲解实验目的、要求、开放性实验的过程、特点,做好开放性实验的课题选择。
2.2.4 实验预约 无论做任何实验,学生都要先网上预约。教师据预约的实验指导学生查阅课题有关的中外文献资料,在参考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的知识写出实验开题报告。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审批修改,通过后学生可进行开放性实验阶段。
2.2.5 实验考核 实验结束后学生要将实验论文等实验结果提交实验室。教师根据学生所做系列实验的整体情况对学生的实验预习、实验操作过程、实验所得的数据、实验技巧、实验结论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3 分层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
通过对140名医学检验专科学生的问卷调查,绝大多数的学生对免疫学检验所采用的分层开放实验教学模式表示支持,认为通过实验有极大收益的占72%,收益较多的占24%,效果一般占2%,无效果占2%。学生实验综合测评成绩显示,参加分层开放性实验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是学好免疫学检验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实验室又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场所。因此,只有不断改善实验条件,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方式、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实施以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分层开放式实验模式是当前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该教学模式近几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3]。免疫学检验分层开放式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实验教学局限于验证原理、单纯掌握操作技术以及依附于理论课的情况, 充实和改革了实验教学的内容。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4]。同时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因材施教,合理减轻学生负担,使具有不同潜质的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发挥,使部分学优生不受常规实验学习模式的禁锢,提前接触一些高难度的内容,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深度、广度,为早出人才,出好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磊,李艳,师海蓉,邓昊,镇鸿燕.病理生理学分层次实验教学的探索.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2):79-80.
[2] 范雪兵。“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多理念融合教学改革实践探讨. 中国电力教育,2012, (26)
[3] 高琳.“分层教学法”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32):184.
免疫自身稳定 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细胞成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不发生免疫应答。第一节
概述
自身免疫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能力,通常对机体不造成损伤。
自身免疫病因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疾病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1)患者体内可检测到针对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 2)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介导对自身细胞或自身成分的适应性免疫应答,造成损伤或功能障碍; 3)病情的转归与自身免疫反应强度密切相关;4)易反复发作,慢性迁延。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1.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1)针对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或淋巴细胞损伤靶器官或腺体细胞。(2)某些自身抗体可通过对靶器官或腺体的正常功能过度刺激或抑制.代表疾病桥本氏甲状腺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胰岛素依赖的糖尿病
2.全身性自身免疫病由针对多种器官和组织靶抗原的自身免疫反应引起,患者的病变可见于多种器官和组织。代表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及典型疾病 发病原因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发病机制由自身抗体/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或二者共同引起的针对自身抗原的超敏反应性疾病,其发病机理和超敏反应的发病机理相同。
一、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抗体包括:细胞膜或膜吸咐成分自身抗体
细胞表面受体自身抗体(1)激动型抗受体自身抗体(2)阻断型抗受体自身抗体
细胞外成分自身抗体(细胞外基质成份)1.自身抗体引起的细胞破坏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抗体与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引起的损伤机制:a.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CDC)、b.补体和抗体的调理作用、c.ADCC、d.嗜中性粒细胞的破坏细胞作用。常见疾病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
2.细胞表面受体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抗体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过度刺激器官功能(如Graves病),或阻断受体与配体结合,抑制器官功能(如重症肌无力)。3.细胞外成分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系由抗基底膜Ⅳ胶原自身抗体启动的免疫应答,导致肾炎和肺部出血。4.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因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各种组织的小血管壁,激活补体引起细胞损伤;核抗原物质释出又导致产生更多的自身抗体,进一步加剧损伤。
二、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⒈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CTLà胰岛的β细胞--使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 ⒉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EAE)存在髓鞘碱性蛋白(MBP)特异的Th1 ⒊人多发性硬化病(MS)存在髓鞘碱性蛋白(MBP)特异的Th1 ⒋多发性硬化症(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
三、自身抗体、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均可导致发病重症肌无力(MG)(抗乙酰胆碱受体自身反应性T细胞)
类风湿关节炎(抗关节滑膜抗原的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第三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
一、抗原方面的因素1.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免疫隔离部位
2.自身抗原发生改变由生物、物理、化学以及药物等因素引起。
3.分子模拟有些微生物与人的细胞或细胞外成分有相同或类似的抗原表位,在感染人体后激发的针对微生物抗原的免疫应答,也能攻击含有相同或类似表位的人体细胞或细胞外成分,这种现象被称为分子模拟。
二、免疫系统方面的因素1.MHCⅡ类分子的异常表达只在APC表达。胰岛素依赖糖尿病β胰岛细胞高表达MHCII。2.免疫忽视的打破免疫忽视 是指免疫系统对低水平抗原或低亲和力抗原不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3.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失常发挥免疫抑制。
4.活化诱导的C死亡发生障碍激活的效应性淋巴C在行使效应功能后死亡的现象称为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ICD)。5.淋巴细胞的多克隆激活:
6.表位扩展免疫系统针对一个优势表位发生免疫应答后,可能对隐蔽表位相继发生免疫应答,这种现象被称为表位扩展。
三、遗传方面的因素1.HLA等位基因的基因型和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易感性相关
2.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相关的其他基因 3.性别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相关 第四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防治原则
1.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感染采用疫苗和抗菌素控制,尤其长期感染。
2.应用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A和FK506。特异性抑制T细胞功能,如抑制IL-2产生。
基础医学部微免教研室
自学校升为本科院校之后,学校加强了本科专业建设的投入,加大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的力度,经过几年的发展,学校在硬件、软件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现结合自己在《医学免疫学》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对本、专科教学区别、“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执行情况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总结。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机体防御系统,即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主要包括三部分。基础免疫学从基因、分子、细胞和整体等不同水平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抗原的特性;及免疫系统对抗原应答的机制与规律。临床免疫学包括免疫病理学和临床疾病免疫学。免疫病理学为本课程内容,主要研究在疾病条件下,免疫系统的变化及对抗原应答的规律。免疫学技术主要包括免疫学诊断、预防、治疗技术原理,以及免疫学实验原理与技术操作。
医学免疫学还广泛渗入到医学各个领域,形成了众多分支学科,成为指导医学实践的理论基础。因此,医学免疫学是医学教育中的一门主干课程,是医学生必修的医学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7年制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当了解免疫学最新进展、实验室技术,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及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一、本、专科教学区别
(1)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专科是培养具有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中、高级人才;培养能适应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和广大农村工作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具有某一专门技能,能从事某一种职业或某一类工作的人才。本科是培养较扎实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初步能力的高级人才。要求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科学工作的一般方法,能正确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能适应和胜任多变的职业领域。
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专科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而本科教育知识的讲授不仅要向学科的纵深发展,还要注意学科间的横向关系,与此同时,本科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2)课程体系不同,专科该门课是与病原生物学、寄生虫学合在一起,而本科是独立的一门课,专科免疫学部分是20学时,而本科是54学时。
(3)教学内容不同,专科教学注重横向的职业岗位知识模块,强调岗位业务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理论以“够用”、“实用”为度。本科教学注重纵向的框架式知识体系,强调课程的整合、学科的完整和综合,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迁移。
(4)教学方法不同,专科教学过程当中主要以讲述为主,主要目的是让学时掌握基本的免疫学知识,本科教学方法要多样化,除了讲述,还要穿插启发式等其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执行情况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根本,就是时时处处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首位,就是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去开展教学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要和学生平等地交流和对话,学会倾听来自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用由衷的、自然流露的、不加修饰的语言去唤起师生之间的理解和共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理解学生的观点和需求,支持学生的表达和行动。但是“以学生为中心”决不是对学生的一些不合理想法和行为置之不理、任其发展,决不是抛弃学生尊敬教师最基本最底线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决不是在学生犯错误后的姑息迁就、视而不见。一方面要注意给予学生申诉、利用、维护和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机会和渠道,另一方面更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提供适当教育,强化管理,注意倾听,注意观察,注重分析,注重诊断,把握学生鲜活的实实在在的个性特点,进一步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在《医学免疫学》教学活动中,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而不是一味的填鸭式教学,免疫学是一门非常难学的学科,抽象难懂,为了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课间与学生讨论免疫问题,鼓励学生课堂提问,主动找学生谈话,询问有哪些知识点还没有掌握,在下节课再重点解释一遍。课后找学委了解整个班的学习情况,对文科班和理科班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好免疫,理解免疫,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
医学应用型人才是指能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和一般疑难急症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较高的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综合素质;能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
医学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是突出“应用”二字,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除了学习基础的免疫学知识外,我加大了那些与免疫学相关的临床疾病的授课力度,在课堂上适当增加了病例讨论环节,给出一些与免疫学有关的病例,让学生用免疫学的知识去解释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方法,在加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医学免疫学》这门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实践的联系。
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摘要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外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进展,对乙型肝炎疫苗在高危人群的保护、免疫保护期以及加强接种的策略,疫苗的联合应用,无(低)免疫应答的原因以及对策,DNA疫苗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疫苗的介绍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动物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动物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肝病科朱刚剑
疫苗的发现可谓是人类发展史上意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繁衍生息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同疾病和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控制传染性疾病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预防,而接种疫苗被认为是最行之有效的措施。而事实证明也是如此,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就是预防乙肝肝炎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其基础原理是是采用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携带者的血浆,经过纯化灭活而制备的疫苗。将其接种人体后可以产生特异性乙肝表面抗体,从而预防乙肝病毒感染。[1] 研究现状
自从Krugman 1970年获得最早的乙型肝炎(HB)疫苗后,各国相继利用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血浆,提取HBsAg制备乙型肝炎疫苗,但从感染者的血液获得免疫原不是一种疫苗常规制备的途径,其来源有一定的限制,制备成本高,且理论上有受不洁血液感染的可能,近年来渐被重组疫苗所代替,重组疫苗是与人无关的生物制品,是将编码诱导保护性免疫应答的结构抗原决定簇的病毒基因插入作为表达载体的DNA分子中,然后将载体导入细胞,使之表达编码病毒抗原的基因。重组乙肝疫苗1986年开始获准使用,由于其价廉、安全、制备容易且可大批量生产,至今已渐取代血源疫苗,多个现场试验表明重组乙肝疫苗与血源疫苗的应答率近似且其表面抗体几何均数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 GMT)无明显的差异性。目前,世界上常用的重组疫苗主要有:美国Merck sharp&Dohme(MSD)公司生产的Recombivax-B疫苗(YDV,HB-vax-DNA),比利时Smith kline Beecham(SKB)生物制品公司的Engerix-B疫苗,法国Pasteur-Merieux研究所的Gen-Hevac b疫苗等。虽然人群接种HB疫苗已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有些问题仍有待探索,例如对高危人群的保护,免疫保护期以及加强接种的问题,疫苗联合应用,对无(低)应答者如何处理、DNA疫苗等,现就以上热点问题作一综述。[2-3] 乙肝疫苗的研究进展
乙肝疫苗的研究始于1971年,而最早批准生产的疫苗是美国Merck药厂生产的疫苗,是采用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血浆并提纯,然后采用胃酶、尿素、甲醛三步化学灭活制备而成。因其来源于人血浆,故称为血源性疫苗,为第一代疫苗。血源性乙肝疫苗免疫源性好且安全,但从感染者的血液获得免疫原不是一种疫苗常规制备的途径,其来源有一定的限制,制备成本高,且理论上有受不洁血液感染的可能,因此,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自20世纪70年代末,在弄清HBV基因序列的基础上,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制成,把编码HBSAg基因插入酵母菌基因组,制成基因重组乙肝疫苗。1986年用酵母表达的重组乙肝疫苗正式投产,这是第二代疫苗。
重组疫苗是与人无关的生物制品,是将编码诱导保护性免疫应答的结构抗原决定簇的病毒基因插入作为表达载体的DNA分子中,然后将载体导入细胞,使之表达编码病毒抗原的基因。,由于其价廉、安全、制备容易且可大批量生产,且与血源性疫苗具有相同的免疫源性,甚至更好,至今已渐取代血源疫苗。
目前国内最常用的疫苗是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和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乙型肝炎疫苗,它们是利用重组酵母或重组CHO工程细胞表达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经纯化、灭活及加入佐剂吸附制成。
现在市面上流行一种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它又是什么来历了。1995年,德国莱茵公司利用甲基营养型汉逊酵母表达系统研发了汉逊酵母重组乙肝疫苗。汉逊酵母适合于高密度发酵,可从发酵液中收获大量细胞;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表达量高,提高了疫苗产量。1997年,大连高新生物技术公司引进重组汉逊酵母工程菌并进行疫苗开发。乙肝疫苗的发展为预防和治疗乙肝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从传统的血源疫苗发展到重组乙肝疫苗,目前乙肝疫苗已发展到第三代的DNA 疫苗。
DNA疫苗是近年来免疫学和疫苗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DNA 疫苗的本质是含有病原体抗原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当它被导入动物机体后,可被动物细胞所摄取并表达病原体的抗原蛋白,从而诱导机体对该蛋白的免疫反应。
乙肝DNA疫苗是将乙肝病毒部分蛋白抗原的基因克隆在真核表达载体(如质粒)上,直接注入人体内,使其抗原在体内表达后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由于它能克服传统疫苗的缺陷,制备简单,安全,有效。同时诱发持久的特异性细胞及体液免疫应答,打破免疫耐受,并可兼作预防和治疗性疫苗,是未来新型疫苗的发展方向,在乙肝的防治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要使DNA疫苗从动物实验转为临床使用,尚有许多工作要做。这是因为:1)对DNA疫苗的免疫机制还远未了解;2)DNA疫苗的效率有待加强,接种途径需进一步简化;3)DNA疫苗接种实质上是将外源DNA引入宿主细胞,其安全性不容忽视。除形成抗DNA抗体、抗原持续表达引起耐受以及导致宿主细胞恶性转化(有诱发原癌基因活化和抑制癌基因灭活的危险性)等可能性外,同时质粒DNA中残留微量抗生素对人体的潜在有害作用不可忽视。参考文献
[1] 乙型肝炎疫苗的来历和研究进展全网发布:2009-08-06 07:27 发表者:朱刚剑(访问人次:1655)
[2] 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进展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5-12-16 10:16:00 ] 作者:佚名 编辑:studa9ngns [3] 乙型肝炎疫苗的来历和研究进展全网发布:2009-08-06 07:27 发表者:朱刚剑(访问人次:1655)
一、目前实验课程体系安排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总课时72课时中, 实验课16课时, 在实验内容的配置上, 目前总共开设8次实验: 免疫学实验1次, 细菌学实验5次, 病毒学实验1次, 寄生虫学实验1次。只开设一次免疫学实验, 对于巩固免疫学基础理论内容和掌握基本技能是明显不够的, 因此我们设计在细菌学实验中安排血清学实验内容, 作为与免疫学实验的对接与补充。第二次革兰染色试验, 是细菌分类鉴定中的基础实验; 第三次细菌总论试验, 包括细菌培养基制备、分离划线, 细菌分布、消毒、灭菌、生理生化和药敏试验;第四次化脓性球菌实验, 是一次综合性实验, 但实验内容比较庞杂, 需讲解的内容很多; 第五次肠道杆菌实验, 也是一次综合性实验, 实验内容偏多, 第六次抗酸染色和真菌形态观察; 第七次病毒血凝实验; 最后一次寄生虫学试验, 包括各种常见寄生虫卵观察和常见寄生虫生活史介绍。从整体实验内容来看, 实验涵盖面较宽, 但实验内容分散、零碎, 有必要对实验内容进行整合、理顺, 本人提出以三个综合性实验为主线串联本课程的细菌学实验内容, 最终达到巩固细菌学部分实验内容、增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二、细菌学部分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为了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 我们把实验课时从16课时调整为20学时, 细菌学部分调整为6次共12学时, 共安排三条主线完成细菌学主要实验内容。
设想以细菌的人工培养、细菌在人体的分布、细菌生理生化、消毒和灭菌实验为第一条主线, 以细菌学中的化脓性球菌分类鉴定实验 ( 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致病性链球菌) 为第二条主线, 以粪标本致病菌 ( 肠道杆菌) 的分离培养与鉴定为第三条主线, 进行细菌学的综合实验改革, 每条主线设计在两天内 ( 24小时) 连续完成实验, 每次2个课时, 来探索细菌学的实验教学改革。
第一条主线, 学生先学习细菌培养基的组成与性质, 动手制备固体与液体培养基, 学习消毒灭菌的方法并灭菌, 制作固体培养血和液体培养基试管, 培养基灭菌好后做皮肤和口腔细菌分布实验, 第二天 ( 24小时后) 挑取培养后的口腔细菌做革兰染色实验。
第二条主线, 葡萄球菌标本接种固体平板, 挑选金黄色菌落进行血浆凝固酶实验, 以白色和柠檬色菌落为对照, 阳性为致病菌;做链球菌接种血平板实验, 血平板上出现草绿色溶血环的为机会致病菌, 出现透明溶血环的为致病菌, 然后挑取致病菌接种液体试管, 老师用适量菌液注射兔子, 第二天抽取血清, 学生进行抗 “O”实验。最后学生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液体培养菌进行药敏实验。
第三条主线, 粪便标本接种SS平板, 分别挑取淡红色和无色透明 ( 或淡黄色) 菌落接种双糖含铁培养基, 第二天进行结果鉴定, 双糖含铁培养基培养全部变黄, 中间有气体产生的为大肠杆菌, 上部固体培养基不变色, 下部半固体培养基变黄色的为致病菌, 中间有黑色沉淀生成的鉴定为伤寒杆菌。第二天用实验老师准备好的模拟 “肠热症”患者血清做肥达实验, 兼做抗酸染色实验。
通过这三条主线的实验, 学生学习了培养基的制备、消毒灭菌、无菌操作、细菌的划线分离培养、化脓性球菌和肠道杆菌的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药敏实验等内容与方法。通过串联学习与动手操作, 学生对细菌学部分实验内容有了基本的掌握。
三、讨论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验》细菌学部分占全部实验内容的一半左右, 知识点繁多, 内容庞杂, 但只要厘清思路、分清主线, 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触类旁通, 就不难掌握。本论文就是以细菌人工培养、葡萄球菌的鉴定、肠道杆菌的鉴定三条主线为导向, 学习细菌学部分操作的一些基本技术方法, 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对于该课程细菌学部分的教学改革, 许多学者也进行了探索, 例如汪正清[3]等采取重组教学内容, 加强与学科课程间的横向联系, 多开设综合性和探索性实验课, 来构建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新体系,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得到了教学督导组和同行专家的肯定。朱万孚[4]等采取将细菌学总论和病毒学总论实验放在一起对比讲授, 并把有些专业本科生的实验教学按致病部位和器官系统分类,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本文另辟蹊径设计三条主线对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验》细菌学部分的内容进行了改革探索, 期望能对该实验课程的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摘要:针对中医类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验》细菌学部分内容庞杂、分散的特点, 提出了以三个综合性实验为主线, 串连本课程总的细菌学实验内容的教学改革思路, 一条主线为:细菌的分布、人工培养、生理生化、消毒与灭菌, 穿插革兰染色实验。第二条主线为化脓性球菌培养形态特征、生化实验、血清学鉴定, 穿插药敏实验, 第三条主线为肠道杆菌的培养形态特征、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 穿插抗酸染色实验。通过这三条主线, 起到了对细菌学部分实验内容进行整体安排、分布, 贯通细菌学实验教学的作用, 达到了让学生系统掌握细菌学基础实验、并增强动手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验,细菌学,三条主线
参考文献
[1]申可佳, 谭周进, 李迎秋, 等.以技术为主线开设药学类专业微生物学综合实验[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1, 11 (11) :2174-2176.
[2]蔡锐, 卢芳国, 李珊, 等.中医院校《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改革思考[J].中医药导报, 2009, 15 (6) :114-115.
[3]汪正清, 黎庶, 谭银玲, 等.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J].医学教育, 2005, (04) :30-31.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综合性实验;教学
G642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医学前沿学科,学科内容从一开始的抗感染免疫小范围,现今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相互交叉,已经扩展到了当代医学的几乎所有领域,医学免疫学概念抽象,理论深奥,内在联系和逻辑性很强,同时它是医学专业学生的重要基础课程。因此,如何通过实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重点[1]。
结合嘉应学院医学院的作为地方性卫生学校的特点,培养的人才主要以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培养教学中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目前医学院内部的部分教学模式,仍沿袭了改革前的中专模式,教学中偏重于理论,实验的设置仍有所欠缺,不能满足培养实用创新人才的需求。
在实验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结合医学院专科本科学生,地方性本专学校特点,通过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学好医学免疫学,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学习和教学经验对医学免疫学的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以下改革探讨。
一、医学免疫学课程实验的选择与实施
1.加入综合性实验的必要性
目前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大部分仍以单一的验证性实验为主,局限于特定的某一种反应,每次的实验内容在3个课时内结束,且与下一次实验课无太大关联,实验的连贯性不强,综合知识应用不强,这对学生创新思维、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2]。因此,需要在课程设置中结合实际的医疗应用,加入综合性实验项目,着力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最终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用于实际。
2.开设综合性实验的方式
(1)改革单一的实验带教模式,开放性的方式开展实验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必需做出适当的调整。在实验内容的组织上,可采用开放性的实验方式进行。开放性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主,把学生变为实验室的主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在实验课的安排上,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根据实验内容写好实验方案,带教老师通过实验方案后,自行领取实验材料后开展实验,带教老师在这中间,只充当指导的角色,不一味地灌输,实验结束后,举行汇报实验结果,说明实验每个步骤选取的原因和原理,这种方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因此,开放性的实验方式,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综合性实验时间跨度长,涉及的知识面广,实验操作繁琐,正如现今的科学研究,是一个繁琐复杂的过程,单一打拼可能也能做出成就,但效率始终不如一个团队,同时,团队的头脑风暴所激发的成果显著。因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综合性实验,强调的也正是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在实验中鼓励学生自主组建团队,从实验方案的确定、实验操作、实验结果整理、实验分析、实验結构汇报等都由一个小组共同完成的,这样的实验开展方式,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效果显著。
3.医学免疫学综合性实验的选择
在选择实验项目时,需要考量的是作为医学院,开设医学免疫学的目的是将这门学科知识运用于临床,主要是利用免疫学原理和技术来诊断和防治疾病,常用的免疫学诊断有抗原抗体的检测及免疫细胞数量及功能检测两大类,根据应用型培养原则,医学免疫学实验的设置需以以上两点为主。
(1)免疫血清的制备
免疫血清制备是医学检验技术中一项实用性很强的技术,嘉医开设了本专医检专业,掌握这项实验技术能有效提高医检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而这项实验是医学免疫学综合应用的表现,囊括免疫学的多方面的知识。实验内容包括:溶血素的制备、抗人血清抗体的制备、抗人IgG抗体的制备、抗伤寒杆菌O抗体和H抗体的制备。从制备免疫用抗原开始至免疫血清收获并冻存,最长免疫程序需要一个月。所涉及的实验技术有:制备的实验原材料包括弗氏完全佐剂、免疫原、细菌菌体抗原及鞭毛抗原;动物实验涉及饲养、抓拿的手法、皮下及皮内注射、静脉注射、心脏取血、动物麻醉;血清的分离与灭活;抗体活性的测定,抗人血清抗体及抗人IgG抗体效价测定采用双向琼脂扩散法,需要自制琼脂扩散板;溶血素及抗伤寒杆菌抗体效价测定采用试管凝集法。
(2)E玫瑰花环形成实验
E花环实验是经典的检测T细胞数量的实验,T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免疫细胞,外周血T细胞及其亚群的分析不仅是研究免疫系统功能、免疫相关性疾病发病机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临床辅助诊断感染性疾病、肿瘤、免疫缺陷疾病、移植排斥反应等的常用技术。针对嘉医的传统的护理学专业学生,实验的设置上,可要求从小组的学生中抽取外周静脉血作为血样,分离单个核细胞,测定所分离细胞的活性,计算细胞数量,最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花环形成细胞。主要涉及的基本技术包括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检测,细胞染色技术及光学显微镜的使用。这项实验与免疫学理论课联系紧密、且标本采自学生本身、实验过程复杂且具有较强的时间及程序要求,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严谨的实验思维。
二、地方院校开设综合性实验面对的问题
1.充分理解综合性实验的涵义,勇于尝试
根据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学工程和教育改革意见,应适当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综合性实验的开展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教育部这一理念相吻合。也因此,有些人会将开放性综合实验看成很高要求的实验, 认为地方性的小型院校条件不成熟,学生素质不如一线城市的同等学历院校的学生,也认为实验设计必须达到研究性实验的要求才算。这就让许多习惯传统教学的教职工作者望而却步,阻碍了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3]。事实上,综合性实验重在实验室开放,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掌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操作能力,并形成一定的实验室科研思维。现今阶段,各个高校都处于探索改革阶段,努力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以培养专业能力更强的学生,使其有更强的专业竞争力,而除少数研究性大学由于其硬件和师资条件较好,学生能在大前提上得到先一步的辅助,大部分普通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都应着力于设计实验的广度,而不在于深度,即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各方协调开展综合性实验的经费、时间等
经费是制约综合性开放实验的最亟需解决的问题,医学免疫学实验,从简单的抗原抗体检测实验来说,抗体的费用都是比其他有机、药理实验室的花销要大,实验试剂和仪器的不到位影响到了实验的正常开展,许多学生具有很好的想法,却无法动手验证,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也就不高。再次是综合性实验时间跨度大,跟一般2~3个课时就完成的实验不同,开展此类实验,这既需要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奉献精神,也需要学生的理解和配合,还需要教务科的协助。因此,如何协调和认识到综合性实验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工作,是个难题。
3.实验带教师资队伍的专业化
本专科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毕竟有限,一次完整顺利的综合性实验的开展,除了硬件条件,更离不开实验带教老师适当的实验指导。因此,在实验开展前期,实验带教整个团队需要进行集体备课,明确实验设计的可行性,对整个实验脉络有充分理解,其次,实验带教老师需要熟悉掌握实验中的所有实验技能,能应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最后,在实验中要进行启发式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体验到综合性实验的樂趣,并注重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得到较大的成就感。
小结
医学免疫学综合性实验的开设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有助于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随着国家教育部对高校人才的要求,以及社会对创新型应用人才需求,全面引入综合性实验已经是势在必行。虽然目前地方院校综合性实验的开展还处在探索阶段,存在种种问题,但是只要能够结合实际,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较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邱文洪,艾永循,郭凯文,等. PBL-LBL双轨教学模式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9):112-114.
[2]史丽云,何海根,康艳华,等.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 基础医学教育,2013,15(4):376-379.
[3]谢建明.开放性实验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J].大学物理实验, 2010,23(6):100-103.
【免疫学实验】推荐阅读:
免疫学总结07-09
免疫学检验论文12-23
中国科学院免疫学06-18
免疫学就业前景09-10
免疫学教学大纲11-05
免疫学技术及应用02-26
医学免疫学学习方法11-06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件11-08
临床免疫学检验复习题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