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教学设计第1课时(精选13篇)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页的例1及做一做。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以及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教学准备
教具:例1情境图的课件。
学具:正方形、长方形、圆、三角形等。
教学重点:理解规律的含义,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二、教学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先让学生观察一会儿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汇报交流。
2.引导学生描述图中的各种规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规律的理解。
学生1:彩旗是按照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这样的顺序重复排列的。
学生2:彩花是按照一朵红花、一朵紫花、一朵红花、一朵紫花、一朵红花、一朵紫花这样的顺序依次重复出现的。
学生3:彩灯笼是按照一盏红灯笼、两盏蓝灯笼、一盏红灯笼、两盏蓝灯笼、一盏红灯笼、两盏蓝灯笼这样的顺序重复排列的。
学生4:跳舞的同学是按照一名男生、一名女生、一名男生、一名女生、一名男生、一名女生这样的顺序依次重复出现的。
教师归纳总结:我们刚才找到的彩花、彩旗、彩灯笼,还有围成跳舞的同学们,都是按照顺序依次重复出现的,像这样按照顺序地重复排列就是有规律地排列。(板书:找,依次、重复出现)
3.按发现的规律在图上圈一圈。
教师:同学们发现的规律可真不少!在我们上面找到的每一组规律中都有重复的部分。每组规律重复的部分一样吗?我们一起来圈一圈、找一找吧。
学生边在图上圈边说,找出图中重复的部分。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圈的。
教师总结:像这样按照顺序一组一组地不断重复出现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准确地发现规律中重复的部分是找规律的关键,它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和把握规律。
4.想一想:这些小朋友为什么要有规律地挂彩旗、彩花、彩灯笼的呢?
三、拓展练习1.课件出示练习题
2.刚才我们都是在找规律,现在我们来摆规律。学生用学具摆出有规律的图形。
3.老师用教具摆出有规律的图形(先摆3个,让学生观察这3个图形有什么不同?接着摆,最后的3个让学生上黑板摆)
4.涂一涂85页做一做,请你先想一想自己打算按怎样的规律涂色,再动笔涂一涂。
四、联系生活
同学们不但会找规律,还学会了摆规律,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规律无处不在,请同学们找找自己身边有规律的事物。教师图片展示。
五、知识延伸,创造规律
1.生活当中除了我们看到图片有规律,还有什么东西也有规律呢?请看老师拍手,学生也跟着拍手。(这是什么规律呢?)
2.谁也能创造出规律呢?(动作的规律)
1 教材分析
柯西不等式是新课标人教A版选修4-5第3讲“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第1节的内容,是继基本不等式之后又一经典不等式.教材安排柯西不等式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柯西不等式的学习提高学生运用重要数学结论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即在理解重要数学结论的基础上,能够发现面临的具体问题与重要数学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善于利用这样的联系,应用重要数学结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2 学情分析
通过对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5模块中“不等式”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不等关系和不等式之间的联系,初步掌握了不等式的一些基本性质,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简单的线性规划和基本不等式等不等式的相关内容,这就为柯西不等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的结构特点,理解其等号成立的条件,掌握柯西不等式及其变式,能用柯西不等式证明简单的不等式,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最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探究发现柯西不等式及其变式,并用柯西不等式证明简单的不等式、求一些简单函数的最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柯西的了解,以及诗情画意般的关于柯西不等式的学习方法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及其简单应用.
难点是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的结构特点.
5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活动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简要介绍法国大数学家柯西的生平及其在科学领域的主要贡献.
设计意图通过对数学家柯西的介绍,向学生渗透数学史的有关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知道所学内容与柯西有关,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动2:温故知新、发现定理
问题1设α和β是平面内的两个向量,那么α与β的数量积的定义是什么?
学生1:已知两个非零向量α与β,我们把数量α·β叫做α与β的数量积,记作α·β,即α·β=|α||β|cosθ.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的数量积为0.
问题2根据数量积的定义,|α·β|怎样计算?|α·β|与|α||β|的大小关系如何?为什么?
学生2:因为α·β=|α||β|cosθ,所以|α·β|=|α||β||cosθ|,又因为|cosθ|≤1,所以|α·β|≤|α||β|,当且仅当α与β共线时,等号成立.
问题3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有向量α=(a,b),β=(c,d),那么不等式|α·β|≤|α||β|又可以怎样表示呢?
学生3:
定理1(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设a,b,c,d都是实数,则(a2+b2)(c2+d2)≥(ac+bd)2,当且仅当ad=bc时,等号成立.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入手,探究发现柯西不等式的向量形式,自然流畅,符合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的基本教学理念.新课标指出“数学是自然的”,柯西不等式是柯西在研究分析中的“流数”问题时发现的,但对于中学生来讲就要以他们能够接受的自然的方式来呈现柯西不等式.另外,在必修4数量积的坐标运算课后习题中就已经编排了柯西不等式.因此,从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入手探究发现柯西不等式,既不失去“自然”性,又便于学生理解.
活动3:深入研究、证明定理
师:这个不等式什么时候取得等号呢?
师:柯西不等式除了定理中的表现形式以外,还有很多等价形式,例如:
问题4根据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填空:
(1)已知a,b,c,d是非负实数,则
设计意图巩固训练,再次强化对柯西不等式及其变式的结构特点的把握.
问题5你能给出定理1(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的其他证明方法吗?
学生5:我用的是比较法,过程如下:
当且仅当ac=bd时,等号成立.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不等式的证明方法,进一步确认柯西不等式的正确性.
师:柯西不等式的证明方法非常多,有比较法、分析法、向量法、利用均值不等式,还可以构造图形、构造函数等等,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探索或者查阅相关的资料寻找柯西不等式的其他证明方法.
我们今天学习的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是指两个数的柯西不等式,我们知道均值不等式有两个数,3个数甚至是n个数的情形,柯西不等式一样,也有3个数以及n个数的情形,后面同学们很快就会学到.
活动4:牛刀小试,运用定理
师:哪位同学能证明此不等式?
生6:此不等式可以用基本不等式证明,过程如下:
师:这个不等式能不能用柯西不等式证明呢?
生7:由于a,b∈R,根据柯西不等式得
又a+b=1,所以
由于
设计意图本题的证明方法较多,既可以用基本不等式证明,也可以用柯西不等式证明.由于学生在基本不等式的学习中已经证明过此不等式,所以笔者先让学生阐述基本不等式的证法,以此为过渡,再将学生引入到柯西不等式的证明上来,这样处理就显得自然、流畅.
师:这个函数的最值可以用哪些办法求得呢?
生8:可以用换元法、数形结合法、导数法等.
师:能不能用柯西不等式求解呢?
生9:函数的定义域为[1,2],且y>0.
设计意图利用柯西不等式既可以证明不等式,还可以求一些简单函数的最值.解决本例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柯西不等式及其变形式的结构特点.另外,通过给学生呈现解题过程强调无论是证明不等式还是求函数的最值,必须要指明等号成立的条件.
活动5:交流体会,反思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0: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柯西不等式的结构特点、等号成立的条件及其变形;二是柯西不等式的运用(包括证明不等式和求一些简单函数的最值);三是本节课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主要有数形结合与等价转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小结和反思,让学生知道课堂小结不仅要涉及到本节课中的知识和方法,还要涉及到数学思想,并以此为范例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培养.
活动6:课后延伸、强化定理
课后作业略.
课后思考题(1)已知a,b,c为正数,且满足条件acos2θ+bsinθ<c.求证:
(2)若2x+3y=1,求4x2+9y2的最小值,并求出最小值点.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及课后思考题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延伸到课后,起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6 课后反思
6.1 问题驱动课堂、引领学生探究
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起点.好的数学问题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而且也为学生不断地提供了思考和讨论的方向,从而能持续地驱动学生进行探究,激发思维,深化思维.柯西不等式是由法国大数学家柯西在研究分析中的“流数”问题时得出的,但给中学生讲授时,如何恰当的引入则是教师首先面临的问题.本节课从学生熟知的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有关知识入手,通过一系列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得出柯西不等式,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起点低、难度小、层层递进,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不断处于探究状态,同时也让学生经历了求知过程的体验.
6.2 诗歌提升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因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给学生传授正确的数学知识,还要给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在本节课结束时,笔者向学生呈现了一首有关如何学习柯西不等式的诗,在此笔者也想呈现给各位同仁,供大家分享:
怎学柯西不等式,老师把它写成诗;
来龙去脉摸清楚,向量关系是基础;
证明方法要熟悉,比较构造有思路;
作用功能须彻悟,结构特征要牢记;
活学活用靠反思,转化变形找规律;
化和为积巧分离,化积为和细设计;
不等变换做传递,相等条件列算式;
细心求解方程组,算出结果心欢喜;
熟能生巧多练习,考试解题有灵气;
问渠那得清如许,三更灯火五更鸡.
随后笔者又给学生呈现了一首我国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劝学》诗一并分享给大家: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知读书迟.
通过这两首诗,学生不仅对柯西不等式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而且也明白了要学习趁年轻,在学习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应该乘风破浪、勇攀高峰.这两首诗的呈现使得这节课具有了浓厚的文化色彩,极大的提升了课堂,同时也成为了本节课的亮点.
1.会自己设计实验探究一块磁铁的磁力大小变化规律。
2.认识条形磁铁磁力从两端向中间逐渐变小的规律,知道什么是磁极,知道每一块磁铁都有2个磁极。
3.认识各种形状的磁铁,了解磁铁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磁极、探究磁铁磁力变化规律。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出示平底烧杯(掉有回形针在内的、并装有水的):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准备了一些做实验用的回形针,可是一不小心掉在了装有水的烧杯内,谁有办法,在不碰到水的同时又快又好地取出这些回形针。
生:我有办法,用吸铁石吸。生上台用老师提供的大磁铁沿杯子边缘吸出回形针。
师:吸铁石的科学名字又叫“磁铁”(板书磁铁),你怎么想起用磁铁的?
生:因为磁铁能吸铁。
师:你懂得的科学知识真多!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磁铁。(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二)认识磁铁
师: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我们可以根据它的形状给它取名称,你认识黑板上的磁铁吗?(师挂出黑板)
生自由发言:条形、马蹄形(U形)、针形、菱形、环形……
(设计意图:拓宽视野、提高认识)
(三)探究性质
师:除了老师带来的,生活中还有其他形状的磁铁,请课后多留心观察。
生1:隔着物体吸铁。生2:指示方向。生3:相互吸引……
师:磁铁主要吸铁,除此还吸铬和镍,像这种吸铁的性质我们把它称之为磁性。(板书画线处)那磁铁各个部位吸铁的力量是不是一样大呢?
生:实验,用磁铁各部位去吸铁,比比哪头吸得多。
(设计意图:结合常识、顺势引入)
1.实验(一)比较同一块磁铁各部位的磁力大小
师:怎样证明哪种猜测是对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一玩磁铁。
实验前先请学生上台分别示范用磁铁两端和中间吸小铁钉的实验,师适当指导。
师请组长上台领取实验材料——装有许多小铁钉的信封和一块大条形磁铁。
生分组实验、填表、汇报(实验时师下位指导,汇报时师用展示台展示,并请其他小组补充)
师结合学生汇报小结:磁铁两端磁性较强的部分,我们称之为磁极。(板书画线处)
师:每块磁铁有几个磁极?生:2个。
(设计意图: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研究相结合,保证实验质量)
2.实验(二)磁铁可以指南北
师:同学们前面说了磁铁除了吸铁的性质,还有指方向的性质。它的两极到底能指哪两个方向呢?
学生猜测,教师板书同时指导学生认识教室中的四方。
师:怎样证明呢?你能根据桌上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吗?
生:用实验证明,把磁铁放入泡沫中,等静止后观察所指方向便知。
师:实验时注意不能在附近放有与实验无关的磁铁,磁铁要放在泡沫中间,泡沫放在水槽中间。(边指导边示范)
生分組实验、填表、汇报(实验时师下位指导,汇报时师用展示台展示,并请其他小组补充)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行根据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思维)
3.实验(三)探究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
师:结合学生汇报小结:磁铁指北的极称为北极、用字母N表示,磁铁指南的极称为南极、用字母S表示。(板书画线处)刚才有个小组实验总是不成功,经过查找原因——原来有位同学故意在桌底藏有一块磁铁,你知道实验前老师说附近不能有其他磁铁的原因了吗?
生:因为两块磁铁靠近会相互产生影响。
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请自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学生自主实验后汇报,师小结:两块磁铁相互靠近, 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板书画线处)
(设计意图:结合失败的实验,查找原因,结合实际,顺势引入,自然过渡,体现真实课堂的生成。师逐步由扶到放,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实验方法。)
(四)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认识了磁铁的哪些性质?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到了磁铁的性质?
学生小结磁铁的性质——吸铁、两端磁性最强、指南北、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师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图片司南(同时简介指南针是四大发明之一)进行总结:同学们,磁铁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课后请做个有心人,用你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用你智慧的大脑去创造,争做小小科学家,好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做“小小科学探索者”,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五)反馈练习
如果有一块磁铁没有标明磁极,你有办法找出磁极吗?
四、反思与重建
指南北实验中所用泡沫的形状如做成圆形,所遇阻力最小,更易于完成此实验。与此同时如能准备较多的实验材料供学生选择效果会更好。
五、附板书
研究磁铁
主要吸铁—磁性 指示方向——N表北极、S表南极
两端较强—磁极 相互靠近——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教材分析:
作为《新课程标准》的重点教学内容,课程编排受到了充分的重视。不仅从一年级上册教材就开始渗透(如各种加法表、减法表中注意让学生去找,认数部分教学中也多处进行了渗透),同时继续沿袭实验教材的做法,在本册还单设单元进行教学。但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实验结果,修订教材较实验教材降低了难度,只教学简单的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重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规律。
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例题数量大大减少,使得教学线索更为明晰,教学过程也更加顺畅,教学时能更好把握教学的“度”。
这一单元的排列规律,仅限于简单的:循环出现的、等差数列等,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数学中存在着很多这样的规律就可以了,重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的意识,而不是在于难度。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最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大胆猜测、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感受数学中逻辑思维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爱数学、发现美的情感。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初步推理能力,能用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1、出示六张卡片,有两张是正面的,四张是反面的。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两个好朋友吗? 生:熊大,熊二
师:对了。那么第三张是谁呢? 学生自由猜。揭示卡片。生:熊大。
师:接下来又是谁呢? 生:又是熊二。师:接下来呢? 生:熊大。
师:你们都猜对了啊。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想的吗?
生:因为前面是一个熊大一个熊二。所以熊二的后面是熊大,再是熊二。师:说得非常好。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同意)小朋友们,像这样一个熊大一个熊二,又一个熊大有一个熊二,我们就说是有规律。
板书:规律
带读课题。
3、揭示主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设计意图:从揭示图片,观察图片,学生猜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发现规律。从动画人物入手,培养学生的观察及推理能力。
二、引导探究,探究规律
1、出示苹果、梨子图片,感知规律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去看看是什么吧!生:苹果、梨子。
师:对了。是水果。那么你能根据熊大熊二的规律判断一下,这幅图有规律吗?
生1:有规律。因为是一个苹果一个梨子,又一个苹果又一个梨子这样排列的。
生2:有规律。因为它是一个红色的一个黄色的,又一个红色的又一个黄色的这样排列的。
小结:你们都说的很好。像这幅图一样,以几个为一组,重复出现两次或者两次以上,我们就说是重复排列的规律。
板书:一组 重复出现 两次或两次以上
2、出示情境图
(1)相信你们能干的大眼睛一定都能找出它们的规律,你们有信心吗?(有)请小朋友看大屏幕。
(2)一群小朋友开联欢会呢。他们还布置了房间哦!(3)大家觉得房间布置得怎么样?
师:你们能看出这幅图里的彩旗 灯笼 鲜花 小朋友是怎么排列的吗? 请小朋友们先独立思考,再小组里讨论讨论。看哪一组能找出最多的规律。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组里面讨论,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讨论前给学生适当的时间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展示交流。
生1:小花是一朵红色的一朵蓝色的一朵红的一朵蓝的排列的。生2:旗子是一面红的一面黄的一面红的一面黄的排列的。生3:灯笼是一个红的两个蓝的这样依次排列的。
师:唱歌的小朋友是怎么排列的呢?(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一个男孩一个女儿 或一个女孩一个男孩一个女儿一个男儿这样有序排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多叫几个学生反复陈述这句话,那么后面的彩旗、灯笼、小朋友等学生就会按照刚才说小花的排列会说了,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把找到的规律表达出来。
教师总结: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到底是怎样出现的呢?首先我们看看小旗吧!
课件出示从主题图中抽象出2幅图,指着第一幅小旗图并在后面划两根横线,想一想,指着第一根横线说这里是什么颜色的旗子,你是怎么想的?
出示后几幅图,在横线上填上重复的图形,并把重复的图形圈起来
引导学生多种形式读一读规律。
小结:像这样几幅图一样,以几个为一组,重复出现两次或者两次以上,我们就说是有规律的排列。
三、动手操作,巩固规律 1.游戏
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唱歌最好听了,现在我们来唱首歌好吗?《小青蛙找家》这首歌你们会唱吗?
(1)看视频唱。(2)师生合唱第一遍。
(3)带着问题合唱第二遍。你能从里面找出规律来吗? 生1:动作有规律。生2:声音有规律。生3:歌词有规律。„„
设计意图:从喜爱的音乐、舞蹈中再一次感受规律,让学生将数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排一排
小朋友们,今天熊大熊二来了这里,还有谁没来呀? 生:光头强、吉吉„„
师:老师也把光头强请来了。他想和熊大熊二一起到黑板上去。你能帮他有规律的排排队吗?
学生上台把光头强有规律的贴到黑板上。3.小朋友们能自己有规律的排一排队吗?
问题预设:可能部分程度差的学生不能正确摆放出规律,这时教师就应抓住学生的错误资源,重点讲解,充分利用再生资源,一一击破。
设计意图: 把学习延伸到生活中,通过不同方式摆规律,让学生自己创造规律。既可达到验证其学习效果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热情。
4.涂规律
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有规律的涂一涂。
学生上台展示。教师将学生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到黑板上,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的错误的作品展示,充分利用再生资源,重点分析,并强调以几个为一组重复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才叫重复排列的规律。
小结:今天小朋友们真能干。不仅会找规律,会画规律,摆规律也相当不错呢。现在我们有规律的表扬自己吧!
四、总结课堂,走进生活 1.说说生活中与学习中的规律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现在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我们教室里哪些地方是有规律的呢?
2.欣赏规律
你们的大眼睛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幅有规律的图画。一起看一看,感受感受规律的美吧!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图片,来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自己感受规律的美。既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白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3.总结
这些图片漂亮呀?(漂亮)老师希望,你们都能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做一个善于发现的孩子。
板书设计:
找规律
一组
熊大熊二图片 规律{
重复
涂颜色的花朵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
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设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好的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执教的“找规律”第一课时,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初步掌握简单的图形排列的规律,并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以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熊大熊二引入课题,揭示规律的含义。
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我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联欢会”、“布置房间”、“观察房间的布置”等方式,使学生在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提高相互合作的意识。整个教学课堂中,我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从“感受规律”、“探究规律”、“发现规律”、“把握规律”、“排规律”、“涂规律”、“听规律”、“摆规律”等多层次的课堂活动,由浅入深,由易入难,使学生逐步感受规律的特点,从而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然而,本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课后,我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如下反思:
一、重点没有讲透。在教学中,我没有及时地强调规律是按一组一组这样的顺序重复出现的,只在口头上说出:“我发现了红黄、红黄、红黄这样的规律。”因此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出现了两次或者几次就是有规律。在教学时,教师应该着重强调规律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如果后面有出现不符合规律的图形,那么它就是没有规律的。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在有规律的每组图形之间画上虚线,让学生一目了然,从而学会找规律的方法。
二、课堂把握不够。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因此,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调整课堂设计,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预想好的教学过程来参与学习。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考虑课堂的弹性,以便根据学生的表现灵活调整。例如,在这节课中,教师出示了一个梨子一个苹果,让学生观察联想,这个图是否是有规律的。由于学生对规律的概念太抽象,不能理解什么才算是有规律的。于是在这一环节,学生参与度较低,而课堂设计时,教师对问题的预设不够全面,对问题的设置也不够简洁,学生不能从抽象的规律里联想出一个橘子与一个苹果是否有规律,没有把握住规律的本质。导致课堂中的难点没有突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设计三组图片进行对比,一
组是有规律的图形,一组是没有规律的图形,一组是只出现了一次的图形。三组图形进行对比,简单明了,学生也能轻松地把握规律的本质,即以两个或几个为一组重复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排列就说是有规律的排列。
三、学生主动探究不够。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时间应占整堂课的近三分之一。对于一些知识点,不能只是教师讲出来了,说出来了就可以了,而是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让学生多想,让学生多说,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没有合理利用生成性的资源。在涂规律时,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流畅性,对于个别学生出现的错误没有及时的板书并加以讲解。在学生给出错误答案时,也没有追问其理由。错过了这些生成性资源,也就错失了使课堂产生火花的机会。第二次试教时,我重点展示了有代表性的错误资源,在让学生纠错,讲解,更容易突破难点。
五、课堂中教师缺乏鼓励性语言。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教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能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在整堂课中,教师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较少,使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下降。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体现出教师控制,驾驭课堂的能力及临场应变的能力不够。
总而言之,教学经验重在积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时间里我还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学习其驾驭课堂,把握课堂节奏等能力,争取能早日找到自己适合的教学方式,形成自己独到的教学风格。
奎溪坪完小
年 月 日
课 题 找规律(第一课时) 课 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及
重点
难点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多媒体课件
板
书
设
计
找规律
画 想 算
教
后
记
教 和 学 的 过 程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导入
二、新授 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片。
1、夜幕中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在彩灯的映衬下更加迷人。
2、这是一次展销活动,主办方经常会用飘扬的彩旗来营造热闹的氛围。
3、商场常见的促销宣传,打折的宣传卡一串串挂满了整个商场。
观察这三幅图,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
说一说排列的规律。
象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排列规律。
1.提出问题:在图中,我们看到8盆花。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自己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大多数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2.全班交流。
引导:同学们已经在小组里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意见介绍给全班同学?
学生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
(1)画图的策略:○●○●○●○●○●○●○●○ (○表示蓝花,●表示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提问:你一共画了多少个“圆”?
(2)例举的策略:左起,第1、3、5……盆都是蓝花,第2、4、6……盆都是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提问:其他同学明白这种想法的意思吗?(引导说出位置是单数的都是蓝花,双数的都是红花)
彩灯、彩旗、宣传卡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
交流思考
教 和 学 的 过 程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三、练习(3)计算的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
提问:为什么把2盆花看作一组?算式中的每个数各是什么意思?根据余数是1为什么可以确定第15盆是蓝花呢?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结合前面学生画的图解释。
强调:第15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的第几盆花相同?
3.比较反思:对于这几种方法,你有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初步淘汰画图,学生可能比较倾向于列举的方法,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口答练习。)
1. 出示“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
“第15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
(1)展示学生不同的想法。
(2)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思考:
每几个彩灯可以看作一组?
没有余数说明什么?
第17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
余下的两个是什么颜色的?
和每组的第几个颜色相同?
(3)比较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
如果有学生不同意计算的方法简便,可以提出第50个、第100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问题,引导体会计算确实是简便的方法。
2.出示“试一试”第2题,让学生用计
完成练习
15÷3=5(组),
正好分了五组,最后一个是第五组的最后
17÷3=5(组)……2(个)
教 和 学 的 过 程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四、延伸
五、总结
六、课堂作业 算的方法进行解答。强调余数与红旗黄旗的对应关系。
问:余数是几时是红旗?黄旗呢?
3、练一练第1、2题
4、小组自由练习
5、先圈一圈,再算一算:
(1)▲○○▲▲○○▲▲○○▲▲○……
排列在第19个的是( ),第200个是( )。
(2)我们爱数学我们爱数学我们爱数学…第99个字是( )
6、课本62页第2、3题。
1、拿出每组两种形状或两种不同颜色的纸片各10个。
根据自己设计的规律摆一摆。
展示并提问,照这样摆下去,某一个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回答,自己判断。
2、元旦要到了,同学们准备用26个灯笼来布置教室。如果按2红1黄的规律排列,应该准备几个红灯笼,几个黄灯笼?
3、用计算器计算1÷11,计算器会显示0.09090909…,你能知道小数点后面第100个数字是几?( )
4、用计算器计算1÷7,计算器会显示0.142857142857…,你能知道小数点后面第21个数字是几?( )
今天你觉得自己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走失”、“愤愤”、“详细”、“不紧不慢”“指点”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反复读课文,弄懂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这些特点的?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根据提示语读出不同的语气。
4、读懂故事,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教学重点
1.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这些特点的? 2.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教学难点
老人是如何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题
1、师:你们想猜谜语吗?我出个谜语你们猜猜(脊背突起像山峰,沙漠之舟能载重。风沙干旱都不怕,戈壁滩上逞英雄)谜底是()你们对骆驼有哪些了解?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骆驼有关的课文,16《找骆驼》
3、板书课题,齐读。
师: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大家把书翻到61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新词圈出来多读几遍。
2、抽读词语。
3、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填空。
三、明确学习要点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为了帮助我们学习,编书的叔叔、阿姨在课文前面作了提示,谁来读一读?
师:学习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
(问题一: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问题二:老人是怎么知道这些特点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研究课文。
四、细读理解。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从文中找走失的骆驼有几个特点?请标上记号。(生自读并标注)
2、老人说出了走失骆驼的几个特点?(生答:三个)
3、你从哪儿知道的?我们先分角色读读商人和老人的对话,然后说骆驼的特点。
4、师:板书:(左脚跛 左蜜右米 缺一颗牙老人)“跛”什么意思?谁来做个动作告诉我们?
5、我们在来分角色读读他们的对话。
6、这位老人对骆驼的特点知道的这么详细,然而当商人问他骆驼去哪儿了?他却说不知道,难怪商人会愤愤地指责老人。请大家用生气的语气齐读第9自然段。
7、是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吗?老人见过骆驼吗?那商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答案就在文中,你们看看在哪部分?
8、好,我们来读老人说的那段话。这段话该怎么读?什么叫“不紧不慢”?(指导朗读)
9、:老人看见了什么?用“---”画出来,老人看见了这些现象,他又知道了什么?用“~~~~~”画出来。
10、我给大家发张表,你和同桌合作完成表格。
11、生汇报,师板书(脚印右深左浅 左蜜右米 牙齿印)
12、男女生分读(男生读看到的内容,女生读知道的内容)
13、看书说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这写特点的?用上因为。。所以。。
14齐读。
15、师生分读。
16、老人的推测是否正确呢? 从哪句话看出来老人的指点正确?
17、老人能详细知道走失骆驼的特点,那是因为什么
五、总结:
大家平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样你才会有所发现。板书:
16、找骆驼
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上课之前播放由歌手萨顶顶《万物生》改编的油价歌曲, 创设情境, 抓住学生注意力, 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导入】
师:“大家课前所欣赏的歌曲油价《万物生》, 虽是对油价的调侃, 但却反映了石油这一重要能源资源对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重要影响。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区域资源开发的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 (课件展示本节内容标题和学习目标)
一、基础落实
师:“石油按性质划分, 属于非可再生能源。那么能源的分类还有哪些呢?”学生答略。 (课件展示能源的几种分类形式)
师:“能源不仅种类繁多,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 其能源消费构成也存在着差异, 对比分析能源消费构成的百分比图 (下图) , 找出差异”
学生生答略。
【承转】师:可见, 煤炭是我国非常重要的能源资源。那么, 煤炭这种矿产资源在我国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区?” (课件展示我国煤炭分布图→引导学生读图→得出我国煤炭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学生答略。
师:“我们有‘煤海’之称的山西恰就属于这一地区, 因此本节课就以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为例, 学习能源资源开发的相关知识”。
二、自主学习
【承转】
师:山西的煤炭资源为什么值得开发, 其开发条件如何呢?
师:请大家自学教材第一部分, 读图3.1和3.2, 并结合学案提供的资料, 思考学案上的以下问题, 自主学习山西煤炭的开发条件, 完成图表。”
(1) 对照教材, 在左图各字母处填写煤田名称, 并识记其位置。
(2) 我国能源消费供求关系如何?其能源缺口增大的原因是什么?
(3)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对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有什么意义?
学法指导:
1.煤炭生产属于工业, 那么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呢。指导学生根据工业区位因素来总结。
2.提示学生, 以教材内容为主, 根据个人需要选择使用学案补充的有关山西省地形、气候、河流等资料。
【成果展示】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答案, 及时予以点评。
问题补充:“为什么山西交通条件里面, 没有水运, 原因是什么?”学生答略。
【小结】总结煤炭 (能源资源) 开发的一些优势条件分析。
煤炭 (能源资源) 开发条件: (1) 资源丰富, 开采条件好; (2) 市场广阔; (3) 位置适中, 交通较便利。
三、合作探究
【承转】
师:“我们这里只分析了煤炭资源开发的一些优势条件, 实际上在开发过程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 大家合作找出煤炭开发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采取何种措施可减少、避免甚至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活动:播放山西运煤车大堵车视频
师:“根据视频材料, 再加上学案上其它材料, 大家快速阅读, 先积极思考, 学习小组内讨论, 找出煤炭开发存在的问题。”
步骤一:学生小组活动
步骤二:学生答案展示
【小结】煤炭资源开发遇到的问题有:
(1) 交通运输压力大; (2) 产能不足; (3) 输出产品结构单一; (4) 水资源缺乏等
【承转】既然煤炭资源开发遇到问题, 那应该怎么做呢?
师:解决问题的措施要科学合理, 就要必须从问题着手, 科学制定。 (让学生总结出解决措施, 并同时用课件展示。)
(1) 产能不足———扩大开采量;
(2) 交通压力大———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3) 输出产品结构单———加强煤炭加工转换 (引导学生读教材42页和43页图)
师:以上即为能源基地建设的主要措施, 不管输出电力还是输出焦炭, 都要在原煤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转换, 输煤和输电对资源的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影响也会有所差异。请大家读教材活动一, 同位之间相互交流, 找出差异, 完成表格。
【总结】
分析能源资源开发条件和能源基地加强建设的一般思路:能源资源存在不同的条件, 找出优势条件, 因地制宜, 加以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 原有的条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 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改进措施, 进行改善建设, 从而更好地去开发资源, 并将其建设成为主要能源基地———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主要内容的学习方法。”
四、迁移运用
教师活动:展示我国钓鱼岛附近资源分布的视频及相关文字资料, 让学生根据以上方法, 提炼资料有关信息, 完成有关钓鱼岛的问题。
(学生成果展示→教师答案展示)
【总结】学生总结本节内容的主要知识 (完成板书, 后附)
师:山西在进行煤炭能源基地建设之后, 经济快速发展, 成为名符其实的能源大省, 但能源大省不是经济强省, 山西如何才能成为经济强省, 且听下回分解。
【关键词】课文;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作者金波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和内在之美,再由物及人,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了人,想到人的生活,启迪人们要学习叶子那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篇课文的核心问题是做一片美的叶子,叶子美在哪里?一是形态各异,这是外形之美;二是甘于奉献,这是它的内在美。文章的语言清新、自然,深情地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能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思。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坚决摈弃烦琐分析、抽象说教。作者的思想情感浸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让学生真正理解,系统领悟,真正感受到其真、其妙、其美,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文中大树和叶子的美,是学生用眼睛发现的,用心感悟到的。文本价值取向的揭示也摈弃了烦琐的讲解分析,而是重视让学生自读——直面文本,反复诵读,充分感知语言材料;自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与文本、老师对话,探究课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
1.识字学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抓关键词句理解内容,通过朗读感悟叶子的外在美及内在美,学习默默奉献、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3.通过学习,理解“生活的大树”与叶子和树的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感悟叶子的内在美。难点:通过学习,理解“生活的大树”的意思。
五、教学过程
(一)读题设疑
板书课题:1.做一片美的叶子。重点渗透“美”的写法指导:上下结构,横画较多,注意等距,“大”字的横最长。2.请同学来读读课题,你觉得要突出课题的哪个词语?(美)3.质疑。
(二)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2.出示词语,指读正音。绿叶、嫩绿、肥美、变黄、飘零、奉献、输送、大树、茁壮、葱翠。3.词语归类,发现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4.画出文中描写“美”的语句,完成填空。远远望去,那棵大树很美:美在―――;枝头的每一片叶子都很美:美在―― 。5.分组合作朗读课文。(男生读1、2自然段,女生读3—8自然段,男女同学齐读9—11自然段)
六、品读课文
(一)感受叶子之美
1.叶子究竟美在哪里,请同学们用心默读4-6自然段,并写下自己的感受。看看谁最会读书,最善于发现。
2.品读关键语句。(1)出示:每一片叶子都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①指名读句子。查无字词典“形态各异”,课件截取几幅叶子的画面,瞧,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姿态,这就叫作——形态各异。②读书读句子,有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比较。你们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发现?③抓住“形态各异”中的“异”和“相同”比较,感受叶子的个性(形态各异)和共性(无私奉献)之美,体会“和而不同”的团队精神。④树叶利用体内的叶绿素在阳光的照射下把水和空气中吸进的二氧化碳加工成乳汁一样的养料。有了这养料,大树才会茁壮、葱翠。(2)出示句子:远远望去,那棵大树很美。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①大树美在哪儿?抓住“绿色的云”和“升”想象画面,体会大树生机之美。②看了大树,你有什么想法?千言万语就用朗读来表达!(3)这些叶子团结协作、默默奉献了多长时间,一天吗?两天吗?……引出第6自然段——绿叶为大树而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①你喜欢哪个季节的叶子?为什么?②同学们一起闭上眼睛边背边想,试着在头脑中将这些文字转化为画面。③是啊,即使离开了大树也要把自己的身体奉献给大树。(板书:为大树而生)这儿,你觉得叶子怎么样?那就让我们怀着敬佩之情来赞美树叶吧。(配乐齐读)
(二)感悟人生之美
1.教师配乐范读9-11自然段,思考:每个人和叶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师引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板书:像叶子),做什么呢?指名接着读。3.“生活的大树”指的是什么呢?出示填空:在家中,如果每个人都像一片树叶,那么()就是我们的大树。4.教师激情引导:( )就是“生活的大树”上一片美的叶子。5.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片叶子。为了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就让我们做一片美的叶子吧!齐读9-11自然段。
(三)阅读延伸
1.学到这,老师想给你们读一段文字。想听吗?出示:远远望去,那个班级很美。我向教室走去。走近教室的时候,我发现,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很美。每一个孩子各不相同——你找不到两个相同的孩子。无数个不同的孩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班级。
2.你们想读吗?想读的话一起读。接着出示:远远望去,那个国家很美。我向中国走去。走进中国的时候,我发现,国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很美。每一个人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个相同的人。无数个不同的人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国家。
3.如果每一片叶子都很美,那么这棵树一定很美。 要想让我们的大树更美丽,让我们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引导读题——做一片美的叶子!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摘抄文中的优美词句。3.假如你就是大树上那片美丽的叶子,你会想些什么?你会对大树、对人们说些什么?
七、板书设计
做一片美丽的叶子;形态各异,外在美;无私奉献,内在美。
【教学内容】:
教材第51页例3。
【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算。
15×8= 25×4= 170×5=
26×100= 30×50= 32×300=
36×20= 9×800= 42×400=
8×600= 20×300= 240×5=
教师用卡片出示口算题,学生开火车练习。
2.引入。
买一个文具盒需12元,买2个文具盒需多少元?(24元)买4个文具盒呢?(48元)买6个文具盒呢?(72元)买文具盒的个数越多,所需的钱就越多。那么在乘法算式中,积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迨榭翁猓夯的变化规律)
二、自主探究
1.投影出示例3。
(1)6×2=12(2)20×4=180
6×20=120 10×4=40
6×200=1200 5×4=20
2.仔细观察两组题目,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充分讨论,互相说出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交流看法,在学生汇报中点拨。
(1)左边第一道算式与第二道算式比较,哪个因数没有变,哪个因数变了?是怎样变的?积又有什么变化?
(2)左边第一道算式与第三道算式比较,又有哪些地方变与没变呢?
(3)请将左边第二道算式与第三道算式也作类似的比较,发现规律。
(4)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你的发现吗?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分别乘10、100,积也分别乘10、100。
(5)用以上的方法比较右边三道算式,概括出你的发现。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分别除以2、4,积也分别除以2、4。
(6)你还能举例说说你的发现吗?
3.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几或除以几。
4.教材第51页“做一做”第1题。
(1)你能看出每组算式有什么规律吗?小组交流,独立填写得数。
(2)指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然后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51页“做一做”第2题。
(1)要求学生先弄清题意,想一想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点名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
方法一:200÷8=25(米)25×24=600(平方米)
方法二:200×(24÷8)=600(平方米)
追问方法二的同学,说说自己的做法。(长不变,宽乘3,面积也乘3)
师:你的方法真巧妙,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教材“练习九”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得又对又快,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这种方法计算相应小数除法.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值,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难点
会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计算下面各题。
115÷5=()
23×5=()
115÷23=()
2.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145÷15= 416÷32= 1380÷15=
二、导入新课:
情景图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请看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请你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出示例1: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2.4÷4)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合作探究
三、教学新课:
教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小组讨论。分组交流讨论情况:(1)生:
22.4千米=22400 米 22400÷4=5600米
5600米=5.6千米(2)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计算完后,交流自己计 算的方法。教师:请学生将自己计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具体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同数位是对齐了的,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
教师:同学们赞同这种说法吗?(赞同)老师也赞同他的分析.
教师:大家会用这种方法计算吗?(会)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算一算. 拓展应用
完成“做一做”: 25.2÷6 34.5÷15 总结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内容?
作业布置
练习三的第1、2题
板书设计
小数除以整数
例1: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
22.4÷4
怎样计算? 生:
(1)22.4千米=22400 米
课标解读:课程标准要求“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教材始终贯穿一个思想、一条主线:台湾省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胞都共同期盼能够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由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地理空间概念、读图能力仍相对较差,社会生活知识信息相对狭窄。本节内容是分析台湾的位置和范围,对台湾与大陆的关系进行探究和总结,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并进行提取、加工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信息、学会求知,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同时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乡,关注生活时政发展变化等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构思:先浏览台湾景观图片和欣赏诗词朗诵“乡愁”创设情境进入主题学习。然后让学生阅读“台湾地形图”,分析台湾的位置和范围,通过读图、析图,说明台湾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并通过材料分析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总结“闽台缘”。最后通过收集时政信息的展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并升华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设计意图:第一,力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加强读图能力培养;第二,引导和发挥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作用,提高小组学习有效性;第三,实现课程资源共享,让社会生活进入地理课堂,让地理教学走进社会;第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知识和技能的生成、发展和变化,同时爱国情操的培养也水到渠成。
教学重难点:台湾省的范围、位置;台湾是祖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等重点;台湾省地理位置的描述及评价等难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台湾省的范围、位置,了解台湾省是祖国领土的一部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地图获取简单区域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并进行提取、加工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捕捉生活信息与创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明确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过程(表1)
四、教学反思
第一,注重新旧教材比较,充分整合课程资源进行课外拓展,是这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与机会。同时,教师将资源巧妙引入新课教学中,事半功倍。第二,小组合作时学生配合默契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态度是教学任务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无论是计算题的动手练习或拓展题的讨论探究,学生有序分工、各负其责的习惯节约了课堂时间,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探究、敢于创新、踊跃发言使课程目标的实现水到渠成。第三,引入两岸时政热点话题,让地理课堂走进社会、社会融入地理课堂,是本节课的点睛之笔。学生通过课外收集资料,结合地图内容,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提取、归纳,不仅能力得到提高,关注社会、关心国情和早日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
专家点评:本教学设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课程教学理念,重视对新课标的解读和学情分析,让地理课堂走向社会、社会生活走进地理课堂,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尤其重视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联系比较新旧教材内容,科学整合课程资源,通过大量生动真实的材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引导学生为实现祖国早日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但又不“喧宾夺主”,而是恰到好处,保持了传统教学的隽永魅力。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提取、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能力,并通过观察图表、自我提问、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内容组织有序,安排合理,教学策略选择得当,有效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部分相对简略,但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篇优秀的初中地理教学设计稿。(福建省惠安县教师进修学校中学地理科教研员 张建麟)
一、教学分析
课标解读:课程标准要求“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教材始终贯穿一个思想、一条主线:台湾省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胞都共同期盼能够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由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地理空间概念、读图能力仍相对较差,社会生活知识信息相对狭窄。本节内容是分析台湾的位置和范围,对台湾与大陆的关系进行探究和总结,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并进行提取、加工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信息、学会求知,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同时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乡,关注生活时政发展变化等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构思:先浏览台湾景观图片和欣赏诗词朗诵“乡愁”创设情境进入主题学习。然后让学生阅读“台湾地形图”,分析台湾的位置和范围,通过读图、析图,说明台湾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并通过材料分析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总结“闽台缘”。最后通过收集时政信息的展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并升华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设计意图:第一,力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加强读图能力培养;第二,引导和发挥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作用,提高小组学习有效性;第三,实现课程资源共享,让社会生活进入地理课堂,让地理教学走进社会;第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知识和技能的生成、发展和变化,同时爱国情操的培养也水到渠成。
教学重难点:台湾省的范围、位置;台湾是祖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等重点;台湾省地理位置的描述及评价等难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台湾省的范围、位置,了解台湾省是祖国领土的一部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地图获取简单区域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并进行提取、加工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捕捉生活信息与创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明确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过程(表1)
四、教学反思
第一,注重新旧教材比较,充分整合课程资源进行课外拓展,是这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与机会。同时,教师将资源巧妙引入新课教学中,事半功倍。第二,小组合作时学生配合默契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态度是教学任务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无论是计算题的动手练习或拓展题的讨论探究,学生有序分工、各负其责的习惯节约了课堂时间,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探究、敢于创新、踊跃发言使课程目标的实现水到渠成。第三,引入两岸时政热点话题,让地理课堂走进社会、社会融入地理课堂,是本节课的点睛之笔。学生通过课外收集资料,结合地图内容,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提取、归纳,不仅能力得到提高,关注社会、关心国情和早日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
专家点评:本教学设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课程教学理念,重视对新课标的解读和学情分析,让地理课堂走向社会、社会生活走进地理课堂,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尤其重视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联系比较新旧教材内容,科学整合课程资源,通过大量生动真实的材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引导学生为实现祖国早日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但又不“喧宾夺主”,而是恰到好处,保持了传统教学的隽永魅力。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提取、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能力,并通过观察图表、自我提问、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内容组织有序,安排合理,教学策略选择得当,有效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部分相对简略,但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篇优秀的初中地理教学设计稿。(福建省惠安县教师进修学校中学地理科教研员 张建麟)
一、教学分析
课标解读:课程标准要求“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教材始终贯穿一个思想、一条主线:台湾省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胞都共同期盼能够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由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地理空间概念、读图能力仍相对较差,社会生活知识信息相对狭窄。本节内容是分析台湾的位置和范围,对台湾与大陆的关系进行探究和总结,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并进行提取、加工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信息、学会求知,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同时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乡,关注生活时政发展变化等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构思:先浏览台湾景观图片和欣赏诗词朗诵“乡愁”创设情境进入主题学习。然后让学生阅读“台湾地形图”,分析台湾的位置和范围,通过读图、析图,说明台湾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并通过材料分析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总结“闽台缘”。最后通过收集时政信息的展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并升华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设计意图:第一,力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加强读图能力培养;第二,引导和发挥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作用,提高小组学习有效性;第三,实现课程资源共享,让社会生活进入地理课堂,让地理教学走进社会;第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知识和技能的生成、发展和变化,同时爱国情操的培养也水到渠成。
教学重难点:台湾省的范围、位置;台湾是祖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等重点;台湾省地理位置的描述及评价等难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台湾省的范围、位置,了解台湾省是祖国领土的一部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地图获取简单区域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并进行提取、加工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捕捉生活信息与创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明确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过程(表1)
四、教学反思
第一,注重新旧教材比较,充分整合课程资源进行课外拓展,是这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与机会。同时,教师将资源巧妙引入新课教学中,事半功倍。第二,小组合作时学生配合默契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态度是教学任务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无论是计算题的动手练习或拓展题的讨论探究,学生有序分工、各负其责的习惯节约了课堂时间,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探究、敢于创新、踊跃发言使课程目标的实现水到渠成。第三,引入两岸时政热点话题,让地理课堂走进社会、社会融入地理课堂,是本节课的点睛之笔。学生通过课外收集资料,结合地图内容,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提取、归纳,不仅能力得到提高,关注社会、关心国情和早日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
( 1) 目的性原则: 导入要针对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从学生实际出发.
( 2) 关联性原则: 导入要具有关联性, 要善于以旧拓新、温故知新. 导入的内容要与新课的重点紧密相关, 能揭示新旧知识联系的交点, 使学生认识系统化.
( 3) 科学性原则: 导入设计应该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论系统基础之上, 要确保导入内容本身的科学性.
( 4) 简洁性原则: 导入要精心设计, 力争用最精练的语言, 集中学生注意力, 使学生接受或掌握, 并在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
( 5) 启发性原则: 富有启发趣味性的导入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能创造愉快的学习情景, 促使学生自主进入学习,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经查阅资料“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这一课的引入方式主要代表有三种:
( 1) 从一元二次方程式着手. 当判别式为负时方程没有实数解, 若要求这个方程非得有根, 那么到底要引进什么样的新数呢?
分析: 导入方式 ( 1) 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 直接切入主题, 是一种直S接法与复习法结合的导入方式. 这种方式没有与课题非常切合, 缺少了如何导入数系扩充的过程, 自然学生也无法体会数系扩充的由来, 于是学生只是认为这是为了解方程而去创造一个新的数, 却不知为何生活中需要有虚数. 这样的导入方式很容易让学生认为: 数学学习只需要不断地“接受、模仿与记忆”, 强化练习与记忆, 那么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的好坏就只需要取决于学生接受、模仿与记忆的能力的强与弱. 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途径是实现再创造”, 也就是由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新知; 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始终是一名引导者, 时刻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 新课程标准倡导一种自然而有效的学习方法, 即在做数学中学数学, 显然导入方式 ( 1) 没有遵循目的性与科学性原则, 因此不可取.
( 2) 环节一: 回顾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的发展历史, 提出以下的问题: 自然数的历史是怎样的? 无理数又是如何产生的? 在历史上, 数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得到扩展的? 在数集从整数集扩展到实数集后, 除了对四则运算加减乘除封闭外, 正数能进行开方运算, 但负数呢?
环节二: 我们先来看看四个解方程的例子.
例请分别在我们学过的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中解下列方程.
( 1) 3x + 5 = 1; ( 2) x2= 4; ( 3) x2= 2; ( 4) x2= - 1.
分析导入方式 ( 2) 是多种导入方式的集合体, 分别是复习法、悬念法、类比法和数学史法. 分析方式 ( 2) , 其符合导入方式选用的五大原则, 当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带领学生回顾实数的发展历程后, 设计了4个小题目, 而第4个小题恰好落在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 学生跳一跳就能触摸新知,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从中可以看出教育者的教学理念是: 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不仅仅为了习得数学知识, 还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做学习的主人, 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这种导入方式, 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倡导积极主动的发现学习方式, 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基本理念, 因此, 此导入方式是一线教师参考的蓝本.
( 3) 环节一: 与方式 ( 2) 中回顾数的发展历史一样, 带领学生复习旧知.
环节二: 已知x2+ y2= 2, xy = 2, 求x + y, x, y的值分别为多少.
环节三: 给予学生解决“环节二的问题”的充分时间后, 提出新的问题: “在上述问题中, 我们看到x + y是存在的, 但x和y却没有实数解, x + y的存在使得我们没有理由怀疑x和y的存在, 但此时的x和y却不是实数, 那么, 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数呢?”此时给学生介绍数学家引入新数的历程.
分析导入方式 ( 3) 与导入方式 ( 2) 是同样的导入方式, 同样符合选用导入方式的五大原则, 是新课程理念提倡的导入方式. 而与方式 ( 2) 有所不同, 方式 ( 3) 的优点是: 通过求出x + y的值, 这个问题的解答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为什么x + y存在, 而x和y却求不出来,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 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感悟虚数的存在性提供了情感的保障, 因此这个问题设计得很成功. 从中可以看出设计者的数学理念是: 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在习得知识的同时, 强调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 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学生通过参与数学活动, 获得了情感体验, 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是一门技术, 也是一门艺术, 而课堂教学始于引入, 俗语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教学引入环节的效果直接影响了一节课的有效性. 因此, 设计一个好的引入方式, 是前线老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
参考文献
[1]张红.谈高中数学课堂的导入技能[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6) :132-164.
[2]许敏.复数引入的教学设计思路[J].上海中学数学, 2005 (4) :27-28.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西区中心小学 梁展怡
《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生活性和探究性比较强,于是我本着“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教学产生的兴趣,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体现数学的价值。”这一理念来设计、实施教学。回顾整节课,感觉在教学教程中都能得以体现:
一、合理情境与恰当活动让学生兴趣盎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否让学生在整节课中都对学习感到兴趣,是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课伊始,我设计了“喜羊羊与懒羊羊为六一联欢会布置教室,他们都认为自己布置的教室漂亮而争吵”的情景,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已经多多少少接触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把它作为专项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这里学生一对比两幅图就能初步感知规律的美,并掀起了探究规律的欲望。此情景的创设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不但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而且有探究性,学生当然跃跃欲试了。而且我还让这一情景贯穿本节课教学的始终——去参加联欢会的门票、联欢会上的闯关游戏、表演节目等。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爱动,好奇心强,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年龄特点,教学中我将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摆一摆,涂一涂,找一找、排一排并用声音、动作或图形符号来表现规律等活动,努力调动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可以说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学生经历了探索规律的过程,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切身感受到数学的美和作用,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只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活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二、问题探究与自主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
课改要求教师应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从而进一步转向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了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层次,并在与同伴交流中获得进步。在本节课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体验规律、感悟规律、应用规律,同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我改变了教材静态呈现知识的方式,让学生根据情境中提出的争议问题,有目的的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紧接着又设计了“找、涂、摆、排、变”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以活动为主线搭建探究平台,刺激学生多感官全方位参与。放手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从而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在这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点拨者、激励者。事实证明: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充分展示了自己,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获得了发展。如:画出有规律的排列、排出有规律的队伍中,很多学生都画出、排出了不同的规律。这就提醒我们:学生确实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教学中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探究和动手实践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差异,从而在互动交流中学会自我完善、自主建构新知,学会学习。
三、联系生活与运用创造让学生体会价值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是现行课标提出的新理念之一,没有价值的数学,即使人人能够接受也不应进入课堂。数学的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内容。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学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安排了“认识和研究主题图中的排列规律——创造有规律的排列——寻找身边有规律的现象——应用规解决问题”这一系列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活动,力求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有规律排列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例如教学时从主题图——学生熟悉的联欢会的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有利于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还有在学生掌握初步的规律之后,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欣赏规律,让学生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最后引导学生运用规律为联欢会做好准备:如先画出教室的布置图稿,或是在才艺展示中画一幅有规律的图案,或是自已设计一些有规律的舞蹈动作,或是编一组有规律的声音等等。这样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和数学力量,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需要,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数学。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才会越来越强烈。而且还培养了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能主动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应用价值。这样数学才显示出它五彩纷呈的魅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一、是在这节课上我发现自己平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不够,体现在让学生独立或合作设计几组有规律的动作或图案时,学生大多设计的规律没什么新意。
二、是合作学习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教师应该注意合作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更和谐地进行合作,提高合作效率。但在本节课中我还是忽略了,如在共同完成例1的做一做时让学生同桌两人分工,每人完成一题后,再相互检查,学生却是两题都做好了才共同检查,这样浪费了不少时间;再者在涂色过程中,更是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学生拿出彩笔慢,又花了较多时间去找所需彩笔的颜色,导致设计中的部分环节不能得以充分展示。
【《找规律》教学设计第1课时】推荐阅读:
找规律教学案例06-30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06-15
新人教版找规律教学设计07-26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找规律》课堂教学实录06-06
找规律——周期问题10-15
找规律说课稿09-10
《找规律:间隔排列》说课稿05-26
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评课稿09-30
苏教版五年级下找规律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