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有趣的游戏》教学片段及反思(共16篇)
作为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实验教师,在新教材教学实践中,我感到:运用新教材,一定要按照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思路,注意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要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背景出发,大胆优化或重组教材,这样才能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
以下是我执教的《有趣的游戏》一课的教学片段及反思 。
一、动中辨左右
师生共同玩指鼻子眼的游戏,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或发现的问题。
师总结:是啊,要做好这个游戏就要先分清左右。你是怎样分辨左右的?谁有好办介绍给大家。
生1:我吃饭时用右手拿筷子,用左手拿碗。
师:他说的对不对呢?你们做做吃饭的动作。
学生兴致勃勃地做拿碗吃饭地动作,并和周围的同学交流哪是左手哪是右手。
生2:我写字时用右手拿笔,左手按住练习本。
不等老师说,学生已经自己做写字的动作并交流起来。
生3:早晨刷牙的时候,我用左手拿牙杯,右手拿牙刷。
学生又自发的动起来。
生4:妈妈做饭时用右手拿铲子,左手拿锅。
学生笑着完成炒菜的动作。
生5:我切菜时,用左手按住菜,右手拿刀切菜。
师:这么小的年纪就会帮妈妈切菜了,你真了不起。
……
反思:
多么精彩的回答啊!他们的思维、他们的语言、他们的行为无不是在一种自由、民主、平等的合作与交流中流露出来的。课前我就想过辨别左右方位,单靠教师认真讲解和学生记忆是学不好的。因此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主动学习,但没想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如此丰富,他们辨别左右的方法如此多样。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原有经验为基础,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才是有效的学习。
二、找朋友
师:身体上的好朋友都找到了,现在看看自己周围,你前后左右的好朋友是谁,谁愿意向同学们介绍你的好朋友,介绍到谁,谁就站起来和你的好朋友握握手。
生:我左面是乐琪,(俩人很新奇的握手)右面是凯汐,(俩人很高兴的握手)前面是小涵(两人握手)
学生向后看了看,后面是听课的老师,犹豫了一下,没有说话。
师:后面呢?后面是谁?
生:是老师。
师:想不想和老师交朋友?
生:想。
师:那就大胆的过去和老师握握手。
学生走到老师面前大方的和老师握手,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生非常激动。
师:交了个大朋友,高兴吗?
生(很自豪):高兴。
反思:
当学生看着后面的老师欲言又止时,我知道学生想去和他不熟悉的.大人打招呼,但他毕竟只是一年级的小孩子,还不敢主动去和陌生的人打招呼。老师及时的鼓励和听课老师的热情使学生勇敢的伸出手,那一刻学生变了,由原来的局促不安变为自信十足。我庆幸自己及时的鼓励,感谢听课老师的热情,为学生的改变而高兴。但我也感到不安。当学生握手回来骄傲的说他很高兴时,我听见下面有几个学生在小声说“我也想交大朋友”。我心里犹豫了一下,现在改变的是一人,只需我的一句话,改变的将是五十多个人:可是五十多个学生都下去交朋友课堂上会是什么样?课还能继续吗?转念之间课继续下去。最后课顺利上完了,可是那几个学生的话却一直困扰着我,它警示我,教书育人要摒弃浮华,踏踏实实,切实为学生着想。
三、动中玩左右
师:下面的跳房子游戏更有趣,想玩吗?(想)那我们就要先动手搭房子。同学们看,(如下图,六只小动物头像排成一排)只要你能说出一只小动物在谁的左边或右边就可为你们小组争取到搭房子的材料。
生1:小马在小鹿的左边。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这位同学就位你们小组争取到一份材料。
生2:小狗在小羊的左边,小狗在小鹿的右边。
师:同意吗?
生:同意。
生3:不同意。
其余学生笑。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3:我觉得小狗和我们是面对面的,所以它们的左右应该和我们相反。
师:哦,刚才这位同学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的,而你是从小动物的角度看的,是吗?同学们,你们认为他的想法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9页例1。
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数学课本第39页例1场景图。
(引导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 分出已知条件与问题, 整理成下题。)
李叔叔正在看一本书, 看了两天。昨天看到第66页, 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 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师:你能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与问题列出算式吗?
(学生试着用自己的方法做。教师巡视指导, 然后反馈交流。)
生1:要求还剩多少页没有看?我是这样算的:
师:谁能解释一下吗?
生2:要求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先用这本书的总页数减去昨天看了的66页, 等于168页, 再用168页减去今天看了的34页, 就求出还剩134页没有看。
师:怎么知道昨天看了66页?
生2:“看到第66页”就说明看了66页。
师:理解得好!还有与他的算法一样的吗?
(许多学生举手示意算法相同。)
师:还有与他的算法不一样的吗?
生3:我是这样算的———
师:谁看懂了?能不能解释一下呢?
生4:这种算法是先算出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 也就是先算出66+34的和, 再用总页数减两个数的和。因为这个“和”正好是一个整百数, 这样计算简便。即, 234-100=134 (页) 。
师:计算时认真观察, 就能做到“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教师再次呈现学生的几种不同的算法, 引导学生继续进行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生5:我认为还可以这样算———
师:请你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生5:我是这样想的, 先用这本书的总页数减今天看了的页数, 也就是先算234-34=200 (页) , 这样相减正好得到一个整 (几) 百数。一个整 (几) 百数减一个两位数比较简单, 容易口算。
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这几种算法, 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6:我喜欢生1的算法。因为这样列式, 计算过程清楚。
生7:我喜欢生3的算法。他是先求出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 再用总页数减去两天所看的页数的和, 而这个“和”正好是一个整 (几) 百数, 这样计算非常简便。
师:从上面的算法看出,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 可以用这个数依次减去那两个数, 或者先求出两个数的和, 再减去这个和, 也可以先减去两个数中的一个数, 再减去另一个数。至于哪种方法更简便, 计算时要根据题目的数字特点恰当选用。生3的算法是今天新学的, 生5的算法也很巧妙, 能使繁杂的计算变得简捷。请同学们仔细比较辨别, 何时用何种方法, 要依据具体题目确定。
(独立完成“做一做”。4人小组讨论交流, 突出生3的算法。)
反思:
“简便计算”是运算定律 (或性质) 的简单应用, 是提高学生运算技能和增强数感的重要内容。本教学片段体现了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教学中, 教师把简便计算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感受通过计算, 能有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本教学环节中, 教师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过程,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得到相应的发展。
3.尊重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本教学片段中, 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提问、列式、计算等形式自主探索出计算“连减”的几种简便方法, 加深了学生对运算定律 (性质) 的理解, 展示了学生自我探索知识的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模型, 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师:巨人看见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大声叱责,请把巨人叱责的话找出来读一读。(生边读边画出巨人叱责孩子们的语句)
师:读一读这三句话,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巨人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他说话的时候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生:巨人说:“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这时,他可能是瞪着眼睛,脸通红通红的,双手叉着腰,心里想:这是我的花园!你们这些小家伙怎么能随便进来,真讨厌!
生:巨人说:“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这时候,比他刚回来时更烦,样子更凶。巨人肯定在想:我孤独地度过了漫长的寒冬,好不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这些小家伙又来了!这时,他可能攥着拳头,唾沫飞出老远。
生:“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心里可能想:这是我的地方,我已经说了不让你们进来,你还敢进来!巨人说不定已经迈开大步准备去教训这个小男孩。
师:同学们想象力十分丰富,现在请几个同学上来扮演巨人,下面的同学念其它部分。
生1:扮演巨人说这些话时双手叉腰,怒睁双眼。
生2:扮演巨人说这些话时攥着拳头,一脸凶相。
生3:扮演巨人说这些话时用手指着孩子,迈开双脚,决定去教训孩子。
师:看了以上的几个同学扮演的巨人,说说你们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巨人?
生:这个巨人太霸道了!
生:这个巨人好狠、好无情!
生:这个巨人真厉害啊!
【教学反思】巨人见到孩子们到花园里去玩耍,大声叱责。为了让同学们弄明白巨人为什么叱责,怎样叱责,教学时紧紧抓住巨人叱责的三句话展开学习,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想想巨人说这些话时心里是怎么样想的,巨人说话时可能是什么样子?不光让学生说,还(尽情地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把想象的情景模仿出来,学生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把巨人这个童话人物的自私、霸道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生动形象的表演,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童话的兴趣,又让学生理解了童话的内容。
[片段二]
师:这是个霸道、自私的巨人,如果遇到了这位巨人,你会对他说什么?
生:巨人先生,你不觉得孤独么,不感到荒凉么?严寒可能冻住了你的心。
生:巨人伯伯,果子要大家吃才甜,美丽的花园要大家共享才会快乐。
生:巨人大叔,人需要交往,只顾自己,会得自闭症的,打开花园吧!让春天回到你的身边。
师:说得真好,你们的话语会不会像春风一样吹入巨人的心中,让他发生变化呢?
生:是一个孩子让他明白了一切,发生了变化。
【教学反思】当学生已经走进了《巨人的花园》这个童话故事里,学生对故事里的巨人这个童话人物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心里已有了许多想法,学生急切想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时创设一个情景,为学生提供一个释放心灵的平台,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兴趣。
[片段三]
师:同学们都对这个小男孩很感兴趣,我们来仔细读一读重点写小男孩的第8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小男孩面对巨人的叱责,可能会说些什么?同学们再读读第9~11自然段。(分组讨论)想一想,巨人听了小男孩的话又会说什么?然后用对话的形式模拟小男孩和巨人的对话。
生(甲):我扮小男孩。
生(乙):我扮巨人。
生(甲):伯伯,您的脸色很不好。您一定感到孤独、荒凉。是啊!长期生活在狂风大作、雪花飞舞的环境中,谁都会是这种感觉。您的花园里长期是这种情景,可花园外的村子里可不是这样的,您想过原因吗?
生(乙):没有,是啊!为什么我的花园里没有春天呢?怎么会没有春天呢?
生(甲):伯伯,花园是您的,您固执地把自己锁在花园里,即使花园再美,您一个人独享,久而久之,最终只能孤独、烦闷。打开花园吧!春天就在您的身边。
生(乙):噢,是这么回事呀,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
生(甲):伯伯,您看,你把围墙一拆,孩子们来了,春天也就来了。
生(乙):我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哈哈……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真是幸福啊!
【教学反思】学生不光读童话,还在读的基础上编童话、演童话。虽然只是一个对话练习,但学生一定要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这样的安排,不仅激发了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的欲望,更激发了学生参与表演欲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话练习中,学生说的不管是课文中的原话,还是学生根据意思想象的话;不管说得多,还是说得少,只要能说就行。不作过高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说,都有机会说,学生在角色转换中,和童话人物零距离接触,更进一步体验了童话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此项活动中,学生尽情想象,真切地感受到童话的魅力。
[片段四]
师:巨人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大家想不想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生:巨人看到小孩愣住了,双眼发直。
生:巨人看到小孩明白了,双眼流下悔恨的泪水。
生:巨人看到小孩笑了,双眼发亮,高兴得像小孩一样。
师:这么幸福的巨人,大家想当吗?请带着悔恨与快乐交织的感情一起读课文的第9~10段。
师:读了以后,大家看到一个怎样的巨人?
生:一个善良的巨人。
生:一个慈祥的巨人。
生:一个幸福的巨人。
生:一个快乐的巨人。
师:学完了巨人的变化,大家了解到这采用了什么写法。
【教学反思】教学《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采用朗读和想象的方法,紧紧抓住巨人的表现与花园里的情景,展开教学,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抓住人物态度的变化、感觉的变化和花园情景的变化,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感悟童话所揭示的道理,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设计思路:
通过对叶子的观察,让幼儿去发现叶子千姿百态的外型,并以表演的方式体验叶子随风飞舞的动感,借以多种手段培养幼儿细心观察、积极想象、大胆表现的能力。
活动准备:
带幼儿参观植物园或附近的公园,收集落叶。
录音机、音乐磁带,线、纸条、双面胶等。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并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2、激发幼儿想象,创编叶子飞舞的动作并用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活动过程:
一、观察、接触各种植物的叶子:
(把幼儿分成三组,每组摆放一篮叶子供幼儿自由选择)
1、观察叶子的形状及颜色。教师:“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些叶子都一样吗?”给幼儿自由谈论的时间,相互交流、分享经验。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叶子的形状像什么?同时让幼儿在白板上用线条画出叶子的轮廓,进一步熟悉叶子的外型。
3、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串叶子,做挂饰。每个幼儿拿一片自己喜欢的叶子固定在纸条或线上,挂在脖子上。
二、游戏活动,提高幼儿的辨别能力:
教师交代游戏的规则:游戏开始,音乐《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进行时,幼儿可拍手自由动作,去寻找与自己有同形状叶子挂饰的同伴,当音乐停止时,相同叶子挂饰的幼儿要站在一块,可两人一组,也可三
人、四人一组,游戏进行2-3次,每次可鼓励幼儿寻找更多的同伴。
(教师也可参与此游戏,并与全体幼儿一起检查游戏的结果,找到相同叶子人数最多的一组为胜)
三、创设情境,随音乐的旋律,表现叶子的飞舞:
1、教师:“一部分树木和植物在秋天时,叶子会伴着秋风渐渐的飘落,你们见过飘落着的树叶吗?那是什么样的?”启发幼儿用肢体动作来模仿被风吹起的落叶。
2、欣赏音乐《水族馆》,感受其旋律的优美,幼儿自由表现。
根据幼儿的能力教师可用语言情境随机启发幼儿表现各种动态的叶子(如:轻轻用手或身体的摆动表现叶子随微风忽忽悠悠的飘落,急速的扭动或打圈表现叶子被大风吹的乱舞,静止的造型表现叶子静静的躺在地上……)
3、听音乐《水族馆》进行角色表演。一部分幼儿做风,一部分幼儿做叶子,随音乐的起伏,鼓励幼儿有创造性的表演。可交换角色。教师评价。
教学反思:
这次的活动,是孩子们秋游吃桔子发现叶子而引发的,通过今天的教学活动,可以看出,幼儿对此活动也很感兴趣,表现得非常活跃。也是从今天来看,孩子们的兴趣还远远不止是老师所想到的这些,而是更多、更加广泛。
第一个环节,我充分利用自然场地,让孩子们自由地玩,自由地拾落叶。孩子们从课堂中来到大自然,与自然融于一体,更容易引起幼儿兴趣。部分孩子其实在与同伴交流时就已经发现了叶子的很多常识,如:孩子们发现叶子里有骨头,其实也就是叶胫。
第二个环节,幼儿在拾的同时就发现了很多树叶的秘密,这时候老师则是作一个倾听者,一个引导者。在这个个环节中,我发现,孩子们的兴趣已经超出了老师的预想。如:于欣彤小朋友,她拿着一大把叶子的叶柄,叶子散开得很像一朵花,她还将这地花作礼物送给我气氛非常活跃。
第三个个环节,我班是第一次制作拓印画,孩子们都觉得稀奇有趣,每个孩子都拿着自己捡回的叶子跃跃欲试,使得整个活动又进入了另一个别开生面的**。
整个活动,为了让孩子们对这整个活动有新鲜感,我之前并没有做任何铺垫,再加上这次活动的场地太广,导致场面有点乱,不过幸好到第三个环节时孩子们都已经能够安静地作画。
本来我的设想当中,在第三个环节里,当孩子们印的时候会发现,叶子的正面印画出来的是一个板面,而背面印出的却是有叶胫纹路的漂亮图案,不过因为孩子兴趣太高,当时并没有发现这一特征,而我也并不想做牵着孩子们鼻子走的老师,因此,叶子的组成在这个环节中被老师有意地忽视。
最后,说说我优点和不足之处及解决方法吧。我认为,这次活动,我的选材比较新颖,设计较大胆,能利用园内场地,从教室教学转而到大自然中教学,是传统教学的一个新突破。在教学中,善于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在课堂中能做到有的放矢,让孩子们做学习的主人,老师作为引导者和倾听者的身份,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
但在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活动准备仓促,不够充分。其次、场地中由于怕孩子乱,出现意外,引导幼儿探索发现时间较短,这时可以让孩子们坐下来慢慢仔细观察更好,这样孩子们的注意力自然能够集中。最后、不注重知识经验的准备,使得孩子作画时虽然非常有兴趣但作业情况只有一部分较好。有部分作品不理想。
总而言之,每一次活动都能增长一定经验,会发现自己许许多多不足的地方,并使之作为日后的借鉴,也对自己是一个促进。教育不断在更新发展,也正是因为一次次的总结经验,我才能更好的发现自己的不足,使之改进,从而找到更新、更好的教学方法。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玩沙包活动的兴趣,鼓励幼儿大胆创造出几种不同玩沙包的方法。
2、初步了解沙包的制作过程。
3、能根据指令做相应的动作。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
沙子、留着口的半成品小沙包若干,针、线,沙包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带领幼儿进入活动场地。在音乐《健康歌》的伴奏下,组织幼儿做热身运动,活动一下身体的各个部位。
教师出示沙包说:“小朋友认不认老师手里拿的什么东西呢?”
幼儿:“沙包。
二、过程
老师:”沙包是怎样制作的呢?小朋友跟老师一起做好不好?“
幼儿:”好。“
师幼共同做沙包。
1、请幼儿没人选择一个半成品的小沙包,想办法把沙子装进去。
2、教师帮忙缝好口袋。
3、组织幼儿互相交流,看看自己制作的沙包和别人制作的有什么不同。(从大小、重量、图案等方面比较。)
老师:”老师将沙包发给你们,但是老师有个请求,小朋友比赛,看看谁想的玩法多,等一下教教老师好吗?“(引导幼儿自由玩沙包,鼓励幼儿玩出多种花样。教师观察孩子们玩沙包的方法,及时发现孩子与众不同的玩法。)
老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能用这么多方法玩沙包。现在请小朋友轮流来当老师,我们一起来练习一下这些玩法。“
老师总结沙包的玩法:沙包可以放在头顶上、肩膀上、手心上、背上走;拍手抛接沙包、手心手背抛接沙包;夹沙包跳、扔沙包、踢沙包、互抛互接沙包、用沙包跳房子、投掷沙包。
三、活动结束
老师:”小朋友我们都想出这么多玩沙包的方法,一起到院子玩沙包喽“(带领小朋友到室外活动场地玩沙包。)
活动延伸:
老师儿分成2组,进行沙包比赛。
夹沙包跳:让幼儿将沙包夹在两腿之间跳,看谁最先跳到终点,在跳动的过程中,沙包不能掉下来。
小蚂蚁运粮:将沙包放在背上弓着背进行”小蚂蚁运粮"比赛,在指定时间内看谁运的多。
托沙包:用球拍托着沙包进行竞走比赛。
教学反思:
整节课的气氛都很好,小朋友都很活跃的表现自己,开动自己的小脑筋,想出各种各样的玩法,太棒了,特别是在孩子们装沙子的过程中,操作很认真但不够熟练,部分幼儿需要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在使用针线的过程中由教师亲自操作,并且组织好幼儿注意安全。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师一定要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体验制作过程中的乐趣和制作成功时的喜悦。
设计意图:
在开展主题活动《小老鼠和大鲸鱼》时,小朋友认识了从古至今各种各样的船,并开始尝试制作船,活动中孩子们创造性地运用不同的材料,创造性地制作了各类大型“豪华船,”由此看出孩子们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今天我设计了大班创造性讲述活动《有趣的西瓜皮》,整个活动根据季节特点运用常见的水果——西瓜,让幼儿想想、画画、讲讲,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大胆想象、表述,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培养其创造性讲述能力,激发其想象力,初步确立变废为宝,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活动目标:
1.运用西瓜皮联想出多种物体,并通过添画表现其主要特征,激发想象力。
2.在想一想、画一画、讲一讲中进行大胆想象、表述,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3.初步确立变废为宝、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图片、音乐、字卡。
幼儿准备:(1)半个西瓜皮一个;(2)半个西瓜皮的图片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一、呈现实物,启发幼儿想象
1.引导幼儿对西瓜皮进行初步想象
出示半个西瓜皮
瞧,我带来了什么?这半个西瓜皮看上去像什么?西瓜皮口朝下看上去又像什么?
二、借助图片、音乐,创编故事
1.出示背景图,讲述故事前半段:
有一群小动物在草地上玩的时候,发现地上扔了许多西瓜皮。小动物们想:西瓜皮扔了多可惜呀!于是小松鼠就捡了一个西瓜皮。
(1)你们觉得小松鼠会用西瓜皮变成什么呢?
过渡:原来呀,小松鼠到树林里找来了一块木块,放在西瓜皮上,做成了一个跷跷板。
(2)谁会和它一起玩呢?
过渡:小白兔和小松鼠一起做在跷跷板上,翘呀翘,玩得真开心!
2.采用不同方式、创编讲述后半段:
(一)播放下雨的音乐
(1)播放雨声
当小松鼠和小兔玩的开心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你听!
(2)出示字卡——下雨
小兔和小松鼠要淋湿了,它们决定用西瓜皮变个魔术,好让自己不被雨淋
湿,他们会把西瓜皮变成什么呢?
过渡:两个小动物也想到了办法,使自己没有淋到雨,它们好开心呀!雨停了,天也黑了,小兔和小松鼠要回家了,听,它们现在来到了哪里?(播放音乐)
(二)播放流水声
1.出示字卡——小河:
提问:小河上的小桥被刚才的雷阵雨给冲跨了,这可怎么办呢?
过渡:小动物也想出了好办法,终于过了河,最后回到了家。
2.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整讲述自编故事。
三、想象添画,尝试创编儿歌
1.教师自编儿歌。
西瓜皮会变魔术,瞧!它变出了什么?谁会在上面玩呀?(教案来源:快思教案网)听,老师为这幅图编了一首儿歌:西瓜皮,变秋千,小松鼠,坐上去,荡来荡去真有趣!
2.幼儿想象添画。
要求: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让西瓜皮变个魔术?变好魔术后想一想,谁会用它来干什么?
幼儿自由想象进行添画。
3.幼儿尝试创编。
展示作品、欣赏作品、进行交流。
四、总结提升、初步确立环保意识
总结:原来,看似没用的东西,经过想象、加工后会变成可用之材。所以,我们小朋友平时用完的东西,千万别乱丢哦!因为这样既可以保护环境,也可以变废为宝。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为每个幼儿提供了参与的机会,让幼儿充分想象,大胆讲述,因而活动中幼儿始终积极主动、情绪愉快,充分体验到了创造学习的乐趣。教师要善于控制课堂秩序,让幼儿形成良好的活动习惯。课堂上把幼儿的情绪、积极性调动起来是教师所追求的,但过分活跃没有秩序一定会影响教育效果。通过这次活动,我感到在日后的工作中应逐步积累控制课堂秩序的经验。
在幼儿的创造性讲述中,教师的指导与评价是激励幼儿再次积极表现的前提和重要因素。在本次活动中多次让幼儿进行想象描述、想象添画,其中每一个环节,我都充分肯定和鼓励幼儿的创造,使幼儿更有积极性投入下一次创作中。
师: (拿出几片枫叶) 这些就是秋姑娘给小青蛙、大雁、松鼠和山村孩子的信。 (神秘地) 想知道上面写些什么吗?
生:想!
师: (随手拿起一片枫叶) 那我就给你们读一封吧! (佯装仔细看了一下) 这封信是秋姑娘写给小青蛙的:
亲爱的小青蛙:
冬天快要到了, 你睡觉时可一定要盖好被子, 千万别着凉生病了呀!
你的朋友:秋姑娘
师: (疑惑地) 奇怪!枫叶上明明什么字也没有, 我为什么还能把信读出来呢?
生:老师是猜出来的!
师:对了!我是猜的。不过, 我可不是瞎猜, 而是把课文读了好几遍才猜出来的! (举起其余几片枫叶) 剩下的这三封信, 你们也像我一样读几遍课文, 再来猜一猜, 读给大家听, 好吗?
生认真地朗读课文, 不一会儿, 纷纷举手。
师: (拿起一片枫叶, 交到一位同学手上) 告诉大家, 这封信是写给谁的?
生:这是写给南飞的大雁的。
师:那就请你把这封信读给大家听听!
生:亲爱的大雁:
冬天就要来了, 你们要往南飞, 路上一定要小心!
你的朋友:秋姑娘
生读其余几封信略。
师:秋姑娘写好这些信, 就请秋风把它们送给自己的好朋友们。枫叶信随着秋风飘呀飘呀, 很快, 小青蛙、大雁、小松鼠和山村的孩子都收到了秋姑娘的信, 它们读了信, 会说些什么呢?
生1:它们可能会说:“秋姑娘对我真好!”
生2:它们会说:“秋姑娘对我这么关心呀!
……
师:秋姑娘对自己的朋友们这么关心, 朋友们也想关心她并感谢她, 于是, 他们就请我们在这片枫叶上 (拿出又一片枫叶) 给秋姑娘回一封信, 小朋友们愿意帮他们吗?
生:愿意!
师:出示 (枫叶为背景)
亲爱的秋姑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朋友:小青蛙 (大雁、松鼠、山村的孩子)
生: (纷纷交流)
生:亲爱的秋姑娘:
谢谢你对我们的关心!冬天就要来了, 你要保重身体, 多穿点衣服!
你的朋友:小青蛙
生:亲爱的秋姑娘:
你对我太好了!谢谢你!天冷了, 你可不要受凉了!
你的朋友:大雁
…………
师:秋姑娘带着朋友们对她的关心就要离开我们了, 冬爷爷也快来上班了, 天气会越来越凉, 小朋友们愿意学着秋姑娘的样子也写一封信来关心我们身边的同学、家人或是老师吗?如果愿意, 就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不会写的字就用拼音代替。 (附学生的“信”)
亲爱的爸爸:
天气凉了, 你骑车上班一定要多穿点衣服呀!
你的儿子
亲爱的老师:
冬天就要来了, 天气冷了, 你睡觉时一定要盖好被子, 不要冻感冒了!
你的学生
……
教学反思
增加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训练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是语文作为母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阅读教学中, 学生每读一个词、一句话、一篇课文, 都是一次语言的积累, 但如果只是泛泛而读, 这些语言只能是机械地存入学生的大脑中, 时间长了, 便会渐渐淡忘, 甚至丢失。因为他们很少有运用的机会, 久而久之, 自然会消失。因此, 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创设机会, 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语言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 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 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语言积累更加丰富, 从而成为“活”的积累。因此, 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 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1.熟读成诵, 积累语言。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 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理解, 在理解中读, 读有所知, 读有所得, 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由此可见, 朗读也是促进学生语言内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充分的朗读更为重要, 因为他们的阅读量少, 词汇比较贫乏, 掌握的句式也比较单一有限, 学习语言的主要方法就是依靠他们对语言的直接感受积累。而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上面的教学中, 我“故弄玄虚”, 说能读出枫叶上的信, 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他们在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心态下进入课文情境, 学习的自主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变泛泛被动的朗读为积极主动的阅读, 这样通过对课文的充分阅读来积累语言材料, 来对语言“内化”, 为训练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作铺垫。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读, 为的是吸收”, “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 并积少成多, 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他又指出:“你不读, 或读而不熟, 有了意思, 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 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 多读, 熟了, 笔未着纸, 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 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 不费心思而顺理成章。”一年级的学生虽然还不会写, 但口头表达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2.创设情境, 促进语言内化。学生习得语言文字的主要途径, 就是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就是所谓的内化语言, 通俗地说就是让学生把书上的语言变成他自己的语言。在这个片断的教学中, 我用几片小小的火红绚丽、具体可感的枫叶为引子, 创设了读文、猜信这样一个充满童趣的游戏情境, 引导学生把自己当做秋姑娘或是她的朋友小青蛙、松鼠……并通过这些角色的体验, 有效地激励他们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 在和文本充分对话的过程中, 对文本语言进行大胆重组和再创, 水到渠成, 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把书上的语言变成了自己的语言。同时, 在读文、说信的过程中, 他们深切感受了秋姑娘对朋友的关心, “好朋友之间要相互关心”的种子就不知不觉地在他们的心田种下。
Step 1. Lead?鄄in
T: Hi, everyone.
Ss: Hi, Mr. Lu.
T: Its quiet. There is no noise any more. No one is speaking. There is no noise. There is no whisper.(迅速地板书whisper) No one is making a noise or a whisper. A whisper is a very low sound. It means soft noise. As we al?鄄ready know, Jiangxiang school is a most unusual school. It is quite unlike any other school in Sichuan. It is quite un?鄄usual, not the same as usual.(板书unusual)Where do you have English class, in Chengdu or in Yangzhou?
Ss: Chengdu.
T: Todays classroom is quite strange,(板书strange) so it is quite unusual for you. Its a lovely day, isnt it?
Ss: Yes.
T: Where are you going? Shall we go to the park?
Ss: Good idea.
(Show the picture of the park.)
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Sb: I can see the bushes.
(Present the new word—bush.)
T: Who are they in the park?
Ss: They are Millie and Amy.
T: Are they happy?
(Play the scream.)
Ss: No.
T: Have a guess. What happened?
Ss:...
T: You didnt reply, didnt answer me quickly.(板书reply, quickly)What did you hear?
Sc: I can hear something unusual that is unusual sound.
(Teach the new word—miaow.)
T: How did you feel?
Sd: I felt afraid.
T: Is there anything unusual in the park?The ghost in the park?(Write down the topic on the board.)Whats this?Ghost.
(Teach the new word—ghost.)
Step 2. Pre?鄄reading
T: Now Daniel put the story here. Read the first part of the story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Who were they?Where were they?When did it happen?What did they see/hear?How did they feel?Why did they feel so afraid?
Se: They are Millie and Amy.
Sf: They sat under a big tree.
Sg: On Sunday morning.
Sh: They saw nothing.
Si: They heard a whisper from the bushes behind the tree.
Sj: They were very afraid.
T: Which sentence tells you?
Sk: They left the park quickly.
T: What did they do then?
Sl: They told Andy everything.
T: Would you read the second part of the story and find out what happened actually?Shall we play a game now? Id like some students to stand in two circles like this... When I play the music, the students in outer circle walk in a clockwise direction, and the students in the inner circle keep still. When I stop the music, you can ask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card.
Q1:What was in the park?
Q2:How does the cat make sounds?
Q3:What was the ghost?
Q4:What was there behind the bushes?
Q5:How was the ghost? Was it very strong? Which words or sentences tell you?
Q6:What kind of sound did it make?
Q7:Then what did Andy do?
二、教学反思
这次课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我能够吸引学生认真地倾听,投入教学活动中来,达到了预设教学环节的目标:以生为本,从学生的生活经历自然地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切入点小巧,学生容易回答,过程自然平滑,环节与环节之间衔接自然,突出整体教学思想。追问需要重复,学生才能听懂。有少数学生的语音面貌很棒。教学方法上的创新点在于使用一个独特的游戏,不足之处是,在游戏活动之后再设计一个学生反馈活动会更好。
本堂口语交际课,我本着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来说话的目的来设计,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导入之后,我设计了互动性大的贴鼻子游戏,使学生乐于参加游戏,每玩完一次,我就开始有针对性地提问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来说,说得不完整的地方其他学生来补充完整。这样课堂很活跃,学生玩游戏与学习相结合,集学习与游戏为一体,完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在课堂环节的设计中,我大胆的实行了收-放-收的模式,一开始,通过老师的问题:“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你玩过什么游戏?”来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更为下面环节奠定基础。接下来放手让学生做游戏,表面上是老师放手了,实际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看老师画了什么,你能不能告诉老师刚才你看到了什么?谁能把刚才贴鼻子的过程说出来?”等问题,可以把学生玩的心紧紧牵住,让他们玩得更有方向,后面贴鼻子游戏完成之后,小组讨论:你玩过的游戏,并说说你是怎样玩的,哪里最有意思?等也是在根据学生已经明白怎样才算是把一个游戏的规则说完整之后的一个小放手,然后再上学生站到前面来给大家讲你们讨论的游戏,这是在收。最后结合一年级的年龄特点我又问学生:“你觉得玩游戏时要注意点什么?”这一问题实际上是在渗透学生的安全教育、常规教育。
在课堂谈话中,我始终严格贯彻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己的感受为切入点,每个问题的设计都紧紧围绕“你觉得”“你看到”等字眼让学生体验到老师是想让他说出自己的亲身感受,而不是别人的。
在课堂语言的运用中,我尽量的使用儿童化的语言,通过自己的语气、语调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尽可能地把课堂气氛发挥到极致,使得教师轻柔的语调、亲切的话语让孩子感觉教师是在认真地听他说话,而且很重视他的讲话。
在这节课中,不足的地方也有很多:第一,最后收尾时过于仓促,如果再细化一点、把结尾完美的说一说会更好。第二,虽然讲完课后听课的老师说教态比较自然、大方,可是我自己觉得刚开始时由于紧张的原因,没有完全放得开;下半节课时,我无意间一抬头看到后面黑压压好多家长,自己脑子里有过一段慌乱时间。我想如果下次再讲这样的公开课我会把握自己的心态把握得更好一些,而且不会让一些客观因素影响到自己的思路。第三,课堂不够灵活,课堂机智有待于提高。在前面板画这一环节时,由于过于紧张把猪头画的脸长了点,找黑板擦也没找到没有办法改,就有些像牛头,结果有的孩子说画得是牛头,我一听就着急了,因为后面准备贴鼻子用的是猪鼻子,所以我马上圆了一下,圆到了老师所画的是小猪这一话题上来。后来回想起来,其实完全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往下说,牛头就是牛头罢了。第四,课堂发言时有些孩子胆子小,不敢举手,这是我在备课时应该想到却没有考虑到的,尤其是像于晓萌、任玲辉等小女孩平时课堂中非常积极,可是这一次怯场了,我当时也没有想到好的办法怎样才能调动她们发言的激极性,后来向老教师请教才知道,其实自己可以用语言或者是动作来鼓励她们,而且自己的情绪也不应该因此受到影响。第五,个别学生常规不太好,如刘凯旋、王晨宇等。需要我用手势来提醒他们。
师: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生1:进食、呼吸。
生2:还有睡觉和生长特点。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就小组学习。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鲸的生活习性中的一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研究,如,可以画画、可以朗读、可以表演、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学习时一定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把鲸的特点写清楚的,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现在我们就开动吧。
学生分组学习,教师巡视。
师:我注意到了同学们在小组中合作得都非常好,分工很明确,而且商量时声音很小,没有影响到其他组。我想研究成果一定不错,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
生3:我们第一小组研究的是鲸的呼吸,我们使用画画的方法学习的,请大家看,这是我们小组画的两幅图(展示给大家看)
师:画得真好,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生3:我们画的是鲸呼吸时的样子。鲸用肺呼吸,隔一定时间必须到海面上呼吸一次。这幅图上的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它是须鲸。在看这幅图,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这头鲸是齿鲸。
师:不仅画得好,讲解得也非常清楚。同学们看(指两幅图的水柱)像什么呢?
生异口同声:喷泉。
师:作者也是这么说的,特别生动形象。请问第一小组的同学,你们总结出了说明方法吗?
生4:作者把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说成公园里的喷泉,用到了比喻的说明方法,教学反思《鲸教学片段及反思》。
师:嗯,很好,还有吗?
生:没有了。
师:别的小组成员有补充的吗?
生5(笑):老师我补充,从他们画的两幅图我就知道,作者还用了比较的方法。
师:你补充的很好,作者用鲸鱼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加以比较,这样来区分须鲸和齿鲸。哪个小组再来汇报?
生6:老师我们第三小组学习的是鲸睡觉的一部分。我们也是利用图画。(出示图)大家看,鲸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的浮在海面上。
师:大家看这些围在一起睡觉的鲸像什么?
生7:像一朵盛开的莲花。
生8:像漂浮在海面的一个小岛。
师:鲸鱼这种睡姿是为了什么呢?
生9:保护自己。
师:可见鲸鱼非常——
生(齐):聪明。
师:真棒,都知道老师在想什么了。
生10:我们小组学习的是鲸鱼进食的部分,我们是用表演的方法。
师:请你们来表演吧。
生表演:几个同学围住一个同学做撕咬状表演齿鲸吃大鱼和海兽。一个同学表演须鲸吃小鱼的动作。
师:你们表演得很到位。能说一说用到了那些说明方法吗?
生10:“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用了设问的方法,告诉我们鲸鱼吃什么?“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用了举例子的方法,告诉我们虎鲸食量大,很凶猛。还用了列数字的方法。
师:你们组学得真仔细。哪一组学的是鲸鱼的生长特点。
生10:我们组,我们用朗读的方法。
师:请吧。
生大声朗读。
师:读得声情并茂,说一说,你们的成果。
生10:我们组觉得鲸鱼很大,生长得速度很快,而且寿命很长。
师:说证据。
生10:作者是用列数字的方法告诉我们的。“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作者还告诉我们鲸鱼是胎生的。
师:同学们还有补充的吗?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听了你们的汇报,老师知道你们对鲸这种庞大的动物已经有了全面的了解。可是据我所知,鲸鱼家族中的成员数量急剧减少,有的濒临灭绝,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
反思:在学习鲸鱼的生活习性时,我让学生分组自主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按自己的选择去读书、思考、感悟,获得个人的读书体验,整堂课都充满了欢快的气氛。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集思广益,有了更多的收获。
让学生在作文课堂中 “动”起来,兴奋起来,使学生从“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通过亲身参加游戏活动,让学生充分调动眼睛、耳朵以及整个身心,观察游戏,体验游戏,然后完成从思维到文字的转化。
设计理念:
加强生活与习作的联系,让学生言之有物,从段到篇,降低习作难度。学生边游戏边体验,先体验后习作,寓指导于游戏之中,做到指导无痕。先玩后说,先说后写,言之有趣。通过亲身参加游戏活动,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用笔记录生活。
教学目标:
1. 在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把人物的内心活动写具体、写真实。
2. 学会捕捉精彩镜头,并运用想象把所见、所听、所想写进自己的文章中。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细致观察、想象,抓住人物内心的真实感受,抓住人物活动时的动作、周围环境等。用词准确,真实具体地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确定写作素材
1. 启发谈话,激发兴趣。同学们,请你们和老师一起写板书,抬起手,准备好了吗?(板书:游戏)同学们,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想起你平时玩的哪些游戏?玩的时候心情如何?你想和老师一起玩游戏吗?可以用哪些词语表达出你特别想玩游戏?(渴望、盼望、期待、迫不及待、梦寐以求)
2. 这普普通通的两个字,让同学们产生了这么多的想法,同学们,有想法就要及时记录下来,两三句话就行。在写的时候把第一行空出来,从第二行开始写,开头空两格。
3. 交流学生习作。同学们,老师非常佩服你们,短短的几分钟,你们就能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很好!还要注意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
二、 创设情境,抓住内心感受
1. 出示数字,展开想象。再看老师写什么?眼睛盯住了。(板书: 24)
2. 同学们,看到老师写了大大的2和4,你有什么疑问?你想到了什么?(教师归纳:同学们刚才把自己心里想到的说了出来,怎么想的就怎么说的,说得非常好)
3. 老师又要写什么?请看!(板书符号:+-×÷)上面是数字,下面是符号,你又有什么疑问、想法?你能想到老师准备做什么吗? 同学们的脑海中有了大大的问号。
三、 明确游戏规则
1. 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玩数字游戏,想玩吗?(板书:数字)
2. 从同学们的声音中,老师了解了你们的心情。告诉大家,当你听到老师说要和你们一起玩游戏时,你的心情如何?可以用哪些词语表达你此时的高兴心情?(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心花怒放、喜出望外、欢天喜地、兴高采烈、喜上眉梢)此时,你最想和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3. 老师感受到你们是迫不及待地想玩这个游戏了。做什么事都要有规则,游戏也是如此,那先来看看游戏的规则,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老师给出四个数字,四个数字要全部用但不能重复用,你再用上“+-×÷”运算符号中的一个或几个符号,“+-×÷”符号可以重复用,最后计算出得数为24。可以同桌互助,也可以几位同学合作完成。
4. 指名一生读游戏规则。
5. 老师还要提醒你们:一定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想。要调动所有的感官去观察,去用心体验,记住了吗?(板书:看 想 观察 体验)
6. 请各小组准备好,游戏马上开始,请看题。老师想请问一位同学:刚才教室里静悄悄的,你的心跳如何?为什么?你的眼睛在干什么?想看到什么?心里想什么?你看到其他同学的表现了吗?
四、 指导写作
1. 游戏正式开始。出示“1 2 3 4”,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及时引导学生说话:这么快就算出来了,想说些什么?老师数字刚一说完,你心里有什么感觉?看到大家争着回答,在这时候,你心里怎么想?你认为这道题怎么样?太简单了,看来做这道题对你们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还可以怎么说?(易如反掌、小菜一碟、一挥而就、轻而易举、不加思索)想挑战有难度的题目吗?为什么?出示“3 8 3 8”,你认为这道题如何?你们是百思不得其解,还能怎么说?(一头雾水、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冥思苦想)难题算不出来时,你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同学们,这道题目,你们目前还不能解决它,但是,只要努力学习,等到五年级时就会找到答案的。听了老师的话,你有话想说吗?原来数字也不是这么简单的,真是学无止境呀!
2. 孩子们,你们想知道这“3 8 3 8”数字背后的故事吗?那是几年前的一个“三八”妇女节,当时,我的儿子刚上小学五年级。中午,儿子放学回到家,大声喊道:“妈妈,妈妈,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我要送您一份礼物。”于是,他认真地运算着,他说:“妈妈,这道题很难,好多同学都放弃了,可我没有,我是想了好多天,才做出来的。我没钱给您买鲜花、买礼品,就用3和8组成的算式作为礼物送给您。妈妈,祝您节日快乐!”当时的我呀,真是热泪盈眶!每当看到数字3和8,我的心呀总是暖暖的!孩子们,此时此刻,你们有话想说吗?你有话对疼你爱你的妈妈说吗?
是的,孩子们,我们从简单的数字中看到了“不简单”,从开心的游戏中也能悟出一些道理。请你们用心地记录这一切吧!
3. 写一写。请你写一个片段。把刚才游戏过程中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真实地记录下来。注意与上文要衔接好。
4. 学生习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不停地巡视并鼓励:“对!”“很好!”“真好!”“聪明的同学!”“头也不抬地写。”
5. 师生评析,重点点拨,朗读片段,共同赏析。
师抽取了两篇,评析:“注意,这个动作写得非常好,很细致,贴切。”“这是他内心所想的话,把自己所想的表达出来了,非常好。同学们注意观察、留心体验,把一次有趣的活动写得有声有色。”
五、 拟题目
1. 同学们,你们的内心呀,一定还有很多的想法、收获。这就是文章的结尾,你想为这篇文章写一个什么样的结尾呢?
2. 刚上课时老师让你们写作文空了一行,第一行准备写什么?是的,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一个好的题目,题目是管住文章的法宝,你能为这次作文取个什么题目呢?题目写在什么位置?
3. 出示教师范文。同学们,老师也写了一篇作文,想看看吗?你们可要帮助老师修改。
六、 总结完善
请大家课后把文章补充完整,并好好地修改。同学们,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事物,或是因为它蕴含着某种情趣,或是因为它引起了你的遐想,触动了你的情思。只要你用心地去观察、去体验,一定会有很多的收获!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游戏、体验,老师非常开心!孩子们,你们开心吗?你们开心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下课!
教后反思:
在游戏过程中,我让学生能够边看边玩边听边说。在每一个部分开始或结束时都让学生谈体会,说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设计现场采访:告诉大家,你听到老师说要玩游戏时,感觉怎么样?心里想什么呢?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言,写起作文来,自然是得心应手。在愉快而又激烈的游戏过程中,我并没有让学生完全沉浸在玩中,而是在玩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他们在玩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
我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空间,因而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从开始游戏,到结束游戏、接受老师的采访,以及老师指导学生写作,处处都是观察,处处都在留心,从而使写作水到渠成。在游戏中,我引导学生通过看、听、想有所体验。游戏体验使学生的习作有了“源头活水”。通过这节课,我们也可以看出学生在写作时,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洋洋洒洒写了许多,而且都是有感而发。
我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该部分内容。在上该片段时, 我再次要求学生熟记课本里所讲明的方法步骤, 并以“铺”字为例。在每一步骤与实际查对时, 就有几个学生举手, 说他们已经学会了。我就把刚学的“近”字让他们查查看, 他们也一下子就查到了, 我心中一喜。分组合作学习安排后, 又有学生举手说“我数的笔画和他们不一样。”我走过去, 让他们边写边数给我看, 原来他把三画的“口”写成两画。
在我今年秋季接手这个班的时候, 就发现有些学生不按笔画笔顺规范写字的现象, 以往也常遇到, 如“争”的第三画和第五画写成一画, 结果六画的“争”字在他们的笔下就成了五画, 虽然纠正多次, 似乎是成了习惯而难以改正, 我想批评他, 却想到这现象不是他们所情愿的, 许多学生在没上幼儿园前或在上幼儿园时, 上一年级时……已经养成这个写法。我真想呼吁一下孩子们所有的启蒙老师或者正在教孩子们的老师, 当你教孩子们学每一个字时, 一点一滴、一丝一毫都不能写马虎呀, 一旦发现孩子们有这方面现象时, 应毫不客气地指出来。我摸着他的头, 轻声问他, 纠正后又忘了吗?他红着脸点点头, 回到座位上, 专心地查起来……
忽然又有学生在争吵, “你不会, 我教你……”“我不要你教, 就不要你教……”我不禁一怒, “严厉”一下子上了脸。学生都静了下来。“你过来我想知道原因。”他怯生生地走过来。我习惯地摸着他的头, “你怎么啦?”全班同学都在看他, 他把嘴巴贴近我耳旁, “他虽然懂, 也能教会我, 却因此嘲笑我笨。我偏不让他教, 我要老师教。”“好!老师教你。”
我拿出字典让他查“铺”字看看。他在部首处查到了“钅”部然后又将后面的正页页码数查到了, 问题解决后, 我俩会心一笑, 是的, 当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后, 他产生逆反心理是难免的。相互尊重, 互相理解, 应该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但怎样使学生也能领悟这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并且切实地落实到行动上呢?
难道这不值得每一个执教者关注和落实吗?必须利用时间把这重要的理念落实到每个学生的心里, 在我思绪万千之际又一双小手高高举起, “我虽然会查了, 但字典中对每个字的注释又有许多不认识的字, 一个个查起来挺费力耗时间的。”我慢慢走过去, 语重心长地说, “这是个好事呀!这样你又能多认识好多字了。”邻座的小华接着说, “是啊, 刚才查字典的时候, 有许多不认识的字都是他告诉我的。”这时这个学生脸上出现了自豪的神情, 我想让大家为他鼓掌加油, 但一想, 激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而这位同学平时是很容易骄傲的, 还是免了吧!
下课铃响了, 学生们像放飞的鸽子般冲出教室, 而喧闹的教室一下子沉寂了下来, 我正沉静在这段教学片段的反思中。
1.新课程改革, 低年级语文学科要把学会写字, 包括握笔姿势要正确、字要写规范、笔顺笔画要正确这些内容列为重点。
2.在课改中,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起主体作用, 教师也不能失去主导作用, 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全面发展。
3.全面了解学生, 熟练掌握所执教内容, 着眼于眼前, 放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师:一大早,丁丁背着崭新的书包出门啦。路上,他遇到了一位白胡子老爷爷,老爷爷摸着长胡须,笑眯眯地说:“小丁丁,我要带你去一个神奇的乐园。在那里,有亮闪闪的金钥匙,快乐的小伙伴,有各种各样的知识树和香甜的知识果……”丁丁刚想说:“快带我去吧!”可老爷爷不见了……咦,这神奇的乐园到底在哪呢?”
生1:我知道,在童话书里面!
师:你一定读过许多童话故事吧!能不能告诉伙伴们,你还没上小学,是怎么读童话的呢?
生1:(自豪得很)我妈妈天天给我讲故事。我看着书上的图,自己也可以编故事!
师:真棒!将来你认识更多字,可以把故事写给全世界小朋友看呢!
生2:(小声对生3)神奇乐园是不是在小学?
生3:(小声)我也觉得是。
师:(微笑着俯身)说说看,为什么?
生2:我爸爸妈妈说在小学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知识,很有用!
生4:学校里有很多小伙伴!
师:这么说,现在我们就在这个神奇乐园里啦!那么,小朋友们想在这里学到什么知识呢?
生5:(手指着挂图)做小飞机!
生6:我想认很多很多字,这样就可以看很多很多书啦。
生1:我想学写童话故事!
师:好孩子们,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今后,我们要和丁丁、冬冬一起,做很多有趣的事情,学会听、说、读、写……瞧图上这些伙伴们,已经学到不少本领呢!
【反思一】
师:这位同学说得好,不但说出了问题的关键,而且语言非常有逻辑性,用一句话就把骆驼身体特点和如何适应沙漠生活之间的关系表达得非常清楚。你能像他这样,具体地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生略作思考)
生1:因为骆驼身体高,脖子长,所以能在沙漠中识别方向
生2:因为骆驼腿上有胼胝,所以才不怕被烫伤。
师:这两位同学都用到了同一对词“因为……所以”来表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好,你能换个别的词吗?
生:之所以骆驼能在沙漠中找到水源,是因为它的鼻子很灵敏。
生:骆驼能在松软的沙漠中行走,是因为它的脚掌又宽又厚。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是因为……”这三对词都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尽管语句的顺序不同,但意思是相同的。
这是一节关于“圆的面积”计算的练习课, 在基本练习之后, 教师依次出示一组练习题课件。
1.一张正方形纸的边长是10厘米, 把这张纸剪成一个最大的圆, 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如下图所示)
2.一张正方形纸的面积是144平方厘米, 把这张纸剪成一个最大的圆, 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一张正方形纸的面积是80平方厘米, 把这张纸剪成一个最大的圆, 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对第1题都能用常规的方法解答。
师:谁能说说第1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生:这个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我是这样想的: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圆的半径, 正方形的边长与圆的直径相等, 先用正方形的边长除以2算出圆的半径, 然后再运用公式算出圆的面积。
第2题按照一般的解法, 需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 可是题目中提供的是正方形的面积。虽然144是一个完全平方数,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也不容易凑出, 学生的思维受阻。这时, 教师进行了提示。
师:正方形的面积是144平方厘米, 你能算出它的边长吗?
生:正方形的面积是144平方厘米, 144等于一个数的平方。
生:也就是144是两个相同数的乘积。
生:我用了凑数法, 10×10=100, 11×11=121, 12×12=144, 所以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2厘米。
生:我用了分解质因数法:144=2×2×2×2×3×3, 所以144=12×12, 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2厘米。
有了正方形的边长, 学生很快地解决了第二个问题, 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
有了第2题的解题经验, 学生认为第3题只要根据正方形的面积找出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了。可是80并不是一个完全平方数, 用凑的方法是凑不出正方形的边长了, 学生陷入了思维的困境。
这时教师适时点拨:是啊, 80不是一个完全平方数, 用我们现有的方法求不出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那么如果不求出正方形的边长, 能求出圆的面积吗?
经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
师:你们两个小组真棒, 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半径, 找出了它们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也就能求出圆的面积。如果正方形的面积是200平方厘米, 你能算出圆的面积吗?正方形的面积是a平方厘米, 圆的面积是多少呢?
学生发现, 这里的圆的面积其实就是正方形面积的
【反思】
小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是思维活动的过程, 更是促进其思维发展的过程。在上述片段里, 层层递进的题组设计, 不断打破平衡的思维冲突, 在教师的点拨下不断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打破平衡, 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进行了一定量的常规练习后, 学生对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已基本掌握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 如果再继续做一些常规性的练习, 其作用也只能是机械重复, 学生的思维只能停留在原有的认知层面上, 甚至对练习失去兴趣。因此只有打破学生已有的平衡, 让学生在对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的思考中不断建立平衡。
第一个问题无疑是基本的问题, 学生根据已有的圆的面积公式就能较容易地求出, 此时虽然圆的半径没有直接给出, 但是示意图中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学生寻求平衡的拐杖;第二个问题出现时, 打破了学生已有的平衡, 根据第1题的经验, 要先求出正方形的边长, 学生根据正方形的面积是144平方厘米, 运用列举、分解质因数等方法求出正方形的面积, 实现了平衡;对于第三个问题,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不能求出正方形的边长, 又一次打破了平衡。这时圆的面积该怎样求呢?学生在分组讨论、交流中, 借助字母再次实现了平衡, 发现根据正方形与圆的面积关系同样可以求出圆的面积。
这三个问题的层次是不一样的, 在层层深入的思考中, 不断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建构模型, 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练习的终极目标不是就题讲题, 学生会做题不一定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数学练习的关键是看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否得到提升。上述片段中, 教师不满足于解题, 还渗透着数学模型的思想, 帮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实现知识模型的建构。
教师借助题组训练, 改动题中数据, 从特殊 (完全平方数) 到一般 (非完全平方数) ,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了圆面积与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 成功建立起数学模型。在建立数学模型后, 教师又在此基础上稍作修改, 促使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此举大大提高了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数学模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纵观整个学习过程, 学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过程, 经历了逐层抽象, 运用列举、推理等方法建立了数学模型, 利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解题过程中提升了思维品质。
三、适时启发, 引领思维向纵深发展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历都有限, 在多数情况下学生的思维不可能自发地得到提升和完善。在他们学习困惑处, 似懂非懂、欲言难言时, 恰恰最需要教师的启发。
在上述片段中, 第1题, 无疑是解决圆的面积的基础, 然而在第2题出现时, 学生出现了困惑, 教师给出了提示:“你能算出正方形的边长吗?”在第3题学生无法找寻出正方形的边长时, 教师适时提示:“那么如果不求出正方形的边长, 可以求出圆的面积吗?”随着条件的变化, 在学生越来越觉得根据正方形的面积求不出边长时, 教师适当的点拨,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学生用字母假设正方形的边长或圆的半径后, 发现了这类问题中圆的面积与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
《尊严》是人教版四年级的一篇课文。故事以“尊严”为题,含义深刻,说明了人要自食其力,要自爱、自强、自尊,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维护个人的尊严和做人的原则。对于这样一篇使学生从心底产生了强烈情感共鸣的文本,教师如何让学生在富有哲理的语言世界里加深对人物形象的体验,在心灵中产生共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呢?
[片段一]
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的这个人名字叫哈默。我们知道,他曾经是一无所有的逃难者,可后来却成为石油大王,拥有了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那么,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通过上节课的读书学习,文中的年轻人(哈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1:我认为哈默刚开始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人,后来是个腰缠万贯的石油大亨。
生2:我发现哈默即使在饿得踉踉倒的情况下也坚持通过劳动换取相应的食物,这叫不劳动不得食。
生3:通过读书,我又有了新的见识。原来,以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报酬,这叫有尊严的表现。
师:哈默给我们留下了不一样的印象。同学们,有声的朗读有利于交流感情,无声的默读有利于思考。请大家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为什么同一个人做同一件事,却给了我们不一样的印象呢?
(学生默读)
[反思一]《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在教学中尤其需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感悟首先应该是整体的领悟,迅速、准确地把握整体也是一项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它直接影响着阅读活动的质量。第二课时开始,老师巧妙地用“通过上节课的读书学习,文中的年轻人哈默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旨在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根据要求,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他们从多角度感知课文,捕捉信息,相互补充,话题辐射全文的相关内容。
[片段二]
师:通过读书,我们发现,这篇课文对年轻人哈默的形象是通过对他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描写来体现的。作者把对哈默的描写置于逃难的人群中,通过对比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哈默的与众不同的人格。下面请大家细读课文,想一想,年轻人哈默作为逃难人群中的一员,他与其他人相同的地方有哪些?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开始吧!
(生大声读书)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已找出了哈默与其他逃难的人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一下。不动笔不读书!快拿笔作上记号,并读熟练。
(生用笔在书上作上记号)
师:咱们先来谈一谈相同之处,请通过读书来告诉大家。
生1:第一段中“面呈菜色……”
生2:吃食物时都是狼吞虎咽。(开始读)
师:同学们,这两位同学真是火眼金睛啊!找得真准确,谁愿意读读这句子呢?(生读)你们在读到这些相同之处时有什么感想吗?
生1:逃难的人非常地饿。
生2:逃难的人好久都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
生3:他们总算吃到像样的食物了。
师:是啊,短短的一段文字,我们体会了这么多的知识。那么,你们能否读出逃难人“非常饿” “好久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 “终于吃顿饱饭了”这些体味呢?试试吧!
(生读)
师:现在逃难的人最缺少的是什么呢?
生:缺少食物、水、休息……
师:他们为了食物,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连最起码的道谢都顾不上说了。此时的哈默是什么样的呢?
生:脸色苍白、骨瘦如柴……
师: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逃难的年轻人,他此时最需要的是( )
生:食物、水、休息……
他选择了什么?(干活)你们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文中的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中看出。
师:课文中的第二、三、四段中,对年轻人哈默的三次语言描写,同学们读一读,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从第1次语言描写中,我体会出了哈默是真诚地请求杰克逊大叔给他活干。
生2:从第2次语言描写中,我认为哈默不想不劳而获,坚持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
生3:从第3次语言描写中,我发现哈默的态度十分坚定,绝不是装模作样。
师:是啊,这3次语言描写将一个有骨气的年轻人形象刻画得丰满而生动!让我们通过读来体会这个年轻人的高贵尊严。
[反思二]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散见于课文中,学生不一定能够找得全面,理解的透彻。此时,通过小组内部、班级同学以及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就能够较好地理解这些句子,突破课文的重点。同时,老师顺学而导,让学生带着“逃难的人此时最需要什么?”这样的问题去领悟年轻的哈默即使在当时饥寒交迫、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他还是不肯接受施舍,突出了他的与众不同。他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干活”,是有尊严的表现。
[片段三]师:逃难中的哈默如此的表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年后,在美国的石油界,哈默更是赫赫有名。然而,有关哈默的情况你了解多少呢?我们来交流一下课前查找的资料。
(生相互交流)
师:其实,当年收留哈默的杰克逊大叔早就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课件出示这句话)同学们,有句话说得好——“熟读精思,必知其义”。要想体会这句话的内涵,一定要精心地去读去想。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你认同杰克逊大叔的话吗?如果体会到了可以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生1:这里的“富翁”不是指金钱富有者,而是指精神富有者。他拥有“尊严”这种精神财富。
生2:我觉得这里的“富翁”也不是指巨大财富的拥有者,因为哈默当时一无所有。所以这里的“富翁”百分之百指的是人的精神,在这里指“尊严”这种人格。
生3:当年的哈默什么也没有,可他并不因为贫穷而乞哀告怜,不因为穷困而潦倒自悲,而是凭自己的双手去劳动,以挣得应得的报酬,这就是有骨气、有尊严的表现。有了这样的骨气与尊严,何愁创造不出财富呢?所以杰克逊大叔真有远见。
生4:以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报酬,这是一种尊严。在杰克逊大叔的眼里,一个懂得尊严的人就等于拥有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当然百分之百是富翁。
生5:我想列出一个等式:高贵的尊严等于巨大的财富!所以我完全同意杰克逊大叔的话!
师:看来同学们都认为尊严是无价之宝!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你对这句话的体会吗?(生读)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个有尊严的人又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呢?……
[反思三]语文教学的实质是实现人与文本的内在交流。一堂语文课是不是“本色”的,有没有“语文味儿”,“味儿”浓不浓,主要看学生与文本是否发生这种交流,以及这种交流是否深刻、流畅和完整。上述片段中,老师引导学生
【[教学反思]《有趣的游戏》教学片段及反思】推荐阅读:
《秋天的图画》的教学片段及反思10-29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片段及反思10-15
“中括号”教学片段及反思10-11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教学片段及反思10-13
有趣的呼吸器官教学设计及反思11-18
中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纸》10-26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蛋》及教学反思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