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救命的一氧化碳》阅读答案

2025-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可以救命的一氧化碳》阅读答案

《可以救命的一氧化碳》阅读答案 篇1

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陈作郡主簿②,恒装一囊,每煮食,辄伫录③焦饭,归以遗④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

【注释】①铛:铁锅。②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③伫录:贮藏。④遗:赠送。⑤未展:来不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母好食铛底焦饭 (2)恒装一囊

(3)战于沪渎 (4)逃走山泽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

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从军。

3、读了这则短文后,你有什么感悟?写出你感悟最深的一点。(3分)

参考答案:

1、(1)喜欢、爱好(2)经常、常常(3)在(4)跑

2、陈某已经收集了好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了,就带着锅巴参战。

唯一可以带向远方的行囊阅读答案 篇2

①人生有两种成功:一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就了一番事业,拥有令人羡慕的地位或权力;一种是虽然没有外在的成功标志,但你的性格有人喜欢,你的操守有人欣赏,换句话说就是,你拥有一颗纯净优雅的心。前一种成功受天时地利人和的限制,获得它们的人不会太多;后一种成功则完全可以由我们自己做主。而心灵就像一棵树,有时难免生出枝枝蔓蔓,要让它保持纯净优雅,我们就必须对它进行修剪。

弦绷得太紧,否则,可能会有弦断之忧,但我们 同样不能对什么都不在乎。一个人工作、生活过于散漫,必然导致该做的事没有做好,从而一事无成。

③剪去阴暗。人与人相处,贵在灵魂透明。你的心灵透明了,别人与你相处才有安全感,你才可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如果一个人心理阴暗,事事都想算计别人,你的朋友就会愈来愈少,自己遇到什么困难也没有人愿意帮你,寂寞、孤独、无助必然会成为你生命路上的一颗颗巨石。

④剪去浮躁。希望自己在生活中顺风顺水,在事业上平步青云,这固然可以理解,但你必须学会一步步来。春天只有播种,夏天只有浇水施肥,秋天才能指望有所收获。如果你为了追逐一夜成功而要省略奋斗的过程,那么,即使成功了,也肯定是虚飘的,也许会在一夜之间失去。

⑤剪去虚荣。俗话说:“人活一张脸。”在乎脸面,希望自己在公众中有个好的形象,这是人之常情。只是这种在乎不要太过,太过就变成了虚荣。现在有些人虚荣心极强,写了几十首诗,就自称“中国诗坛领军人物”;出了一本画册,就声称自己是“艺术大师”,这样必然让人反感。

⑥最值得剪去的还是多余的欲望。我们需要有一定的欲望,没有正当的欲望,就没有奋斗的动力,就不会追求人生的灿烂与辉煌。然而,欲望永远是把双刃剑,它可能成就你,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毁掉你。过盛的权欲,会使我们走入吹捧、行贿的陷阱;过旺的钱欲,会让我们坑蒙拐骗、掺杂使假……我们必须炼就一双火眼金睛,看清欲望的内核,对它们做出合适的处置。一个人懂得对欲望进行必要的取舍,也就懂得了人生。

⑦心灵是我们唯一可以带向远方的行囊,拥有了一颗经过修剪的纯净优雅的心,我们也就能赋予生命更多的意义。 (有删改)

小题1:本文原来的题目是“修剪心灵”,发表时编辑改为“唯一可以带向远方的行囊”

读全文后,你认为哪一个题目更好?请简述理由。(4分)

小题2:下面句子中划线的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6分)

(1)最值得剪去的还是多余的欲望。

(2)我们必须炼就一双火眼金睛,看清欲望的内核,对它们做出合适的处置。

小题3:阅读全文,请简要阐述本文的结构特点。(4分)

小题4:心灵中应该剪去的“枝枝蔓蔓”还有很多,例如:悲观、自私、嫉妒、势利、冷漠等等。请从下面给出的人物中选择一个,围绕你的观点,仿照“示例”写一段话。不少于80个字。(5分)

唐僧 保尔 鲁滨逊

示例:剪去懦弱。人生路上会遭遇各种困难和挫折,剪去懦弱,才能走向坚强,走向人生的光明。阿廖沙在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环境中坚强地生活着,永不退缩,他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定会走向光明。

参考答案:

小题1:示例:用“修剪心灵”好,因为它直接点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

用“唯一可以带向远方的行囊”好,因为它与结尾处的句子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

体;而且含有比喻义,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小题2:(1)不能删去。因为“多余的”是指不必要的、过多的,并不包括所有的欲望;

如果删去,句意就成了所有的欲望都要剪去,这不符合实际和写作意图。(2)不能删去

因为“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形象地说明了具有看透问题实质的能力,它是“看清欲望的

内核”的先决条件,也暗示了“看清欲望的内核”的重要性。删去它,则无此表达效果。

小题3:“总分总”式的结构。第①段是总说,指出“我们必须对心灵进行修剪”的必

要性,第②到⑥段是分说,具体指出“对心灵进行修剪”的内容,第⑦段是总说,总结

了“修剪心灵”的意义。

小题4:示例:剪去悲观。我们生活中不可能事事如意,事业上也难以一帆风顺。剪

去悲观,才能使自己看到希望,鼓起生存的勇气。鲁滨逊流落到荒岛上,与野兽搏斗,

自种庄稼,顽强生存,他相信终有一天会脱离逆境,最终被一艘过往的船只获救。

小题1:试题分析:“修剪心灵”和“唯一可以带向远方的行囊”结合文章的内容加以比较,可知,“修剪心灵”既与文中的分论点中的“剪”一致,也起到了点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唯一可以带向远方的行囊” 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对读者有吸引力,可以引人深思,吸引读者读下面的内容。同时以此为题还与文章结尾相呼应。即两个题目各有各的好处,只要能写出理由即可。

小题2:试题分析:首先回答不能删去。然后把去掉后的句子与原句作比较,看有什

么不同。“多余的”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它是指不必要的、过多的,如果删去,

就成了所有的欲望都要剪去,与原意不符了。“炼就一双火眼金睛”体现了议论文语言

的生动性,它把人的看透问题实质的能力比作“火眼金睛”, 形象生动了论证了 “看

小题3:试题分析:读文章可知,文章一、二段是总起部分,主要提出“心灵就像一棵树,有时难免生出枝枝蔓蔓,要让它保持纯净优雅,我们就必须对它进行修剪”的观点,后面的三到六段是分说,提出了几个分论点。最后是总结。因此全文是总分总的结构。

小题4:试题分析:首先要对名著中的唐僧、保尔、鲁滨逊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解他们的故事或人物性格。如唐僧面对的是艰险,保尔面对的是困难,鲁滨逊面对的孤独和生存的需求。因此他们“剪去的”内容应该有共同处,如懦弱、懒惰、诱惑等。哪个人的故事更熟悉,就写哪一个,仿照示例即可。

语文学习十大习惯

一、熟读、背诵。

二、阅读优秀课外读物。

三、推敲语言文字。

四、积累语言材料。

五、记日记。

六、规范地书写。

七、专注地听人说话。

八、说普通话、说话文明得体。

九、勤思考、爱质疑。

人类可以冬眠吗阅读题答案 篇3

11.表现:(1)在冬天,人们会穿上厚衣服照常活动,久而久之,人类的冬眠“潜能”慢慢“退化”了。

(2)体温降到一定程度,人体内的细胞会被破坏、血液和其它液体会凝固,甚至导致人死亡。(4分)

进展:能使用一定的药物使体型小一些的动物进入冬眠。(2分)

12.目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太空旅行方面,以使宇航员能在冬眠状态下飞往更遥远的星球。(2分)

每一个人都可以优雅阅读题答案 篇4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随着职位的升迁,随着财富的增多,就想着做绅士,但是,却往往让人感觉是在刻意的模仿和伪装,是很不得体的附庸风雅,甚至是令人作呕的矫揉造作。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些人并没有真正理解优雅的内涵,以为自己能够像那些优雅的人一样举手投足就是优雅了。

优雅是一个人的综合素养,是一个人的文化积淀、真诚美德、善良品质、自然朴素的共同体。一个优雅的人,首先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有了教养而后才能谈得上修养,有了丰厚的修养才能够谈得上优雅。

在哈佛大学拥有极高声誉的资深教授罗曼先生即将离任,做最后一次告别演讲的时候,他为了表达自己对学校的尊敬,把自己的车停到校门外面,步行一千多米走到学校大礼堂的讲坛。当他演讲结束离开礼堂的时候,所有在场的师生自发全体起立,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地响彻在哈佛校园的天空,大家目送着教授一步一步渐渐远去的身影,感受到了什么叫一个学者的优雅。

在美国的国会里,有很多人是反对在任总统的,但是,当总统来国会发表演讲的时候,那些反对的人会像另外赞成的人一样起立欢迎总统的到来;演讲结束的时候,也会像赞成者一样起立为总统的离去鼓掌送行。因为这表现着一个政治家的修养:我虽然反对你当总统,但是既然你已经被多数人选举为总统,我就无条件地服从多数。这是一个政治家的优雅。

所有去过美国等西方社会的人,都会为他们社会中对普通人的尊敬而惊奇。行人通过路口,车辆绝对会先让行人通过。地铁车厢里,刚刚上车的人,一定不会先去找座位,而是当发现身边的人都已经坐下,而依然有空位置的时候,自己才会坐下。这是一个民族对共同规则的高度理解,是一个民族的行为修养。

有很多女性以为长相漂亮就能够优雅,这显然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不论一个人的长相多么漂亮,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没有一定的教养,外在的.漂亮就会苍白而肤浅,就是一个漂亮的花瓶而已,一举手一投足一句话就把自己的底子亮了出来。因为优雅隐含在衣缝里,隐含在每一个毛孔中,渗透在每一个表情和眼神中。相反的是,如果一个长相漂亮的人,再加上后天的努力修养,漂亮的外表下面是深厚的文化教养,上天赋予的美貌与内在的美和谐统一,这样的人就是优雅的极致了。

一个长相不漂亮的人,依然可以做到优雅。美国的第66任国务卿赖斯,是美国政府中有史以来职位最高的黑人妇女。她一口龅牙,黑不溜秋,鼻孔外露,嘴巴很大,但是,她依靠自己高深的文化修养完全弥补了先天的不足。她朝气蓬勃,干练能干,充满智慧,在全球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纵横捭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成为美国的铁腕人物。在世界范围内,所到之处,没有人再想到她外表的丑陋,所有的人都为她钢铁般的意志和优雅的举止而倾倒。

二氧化碳与海水变酸阅读答案 篇5

以目前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到21世纪末,海洋的表层水将呈现酸性。尽管这一变化很细微,但它将会威胁到位于海洋食物链底层的一些重要生物,从而进一步威胁到属于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的浅层珊瑚礁。科学研究表明,海洋变酸将降低某些生物形成碳酸的能力,使这些生物难以生长,届时,珊瑚、贝类、海胆和海星很可能是最大的受害者。未来几十年内,珊瑚礁将可能灭绝。因为海洋对珊瑚礁来说太酸,珊瑚礁造钙的能力将于2065年前下降40%。酸化对海洋生物,尤其是那些外壳或骨骼含钙的生物也造成严重威胁,与此同时带来一个连锁反应。鳕鱼和其他鱼类靠吃浮游生物和有壳水生动物维生,假如鱼类消失,海洋将充斥如水母等生物,而水母可能吃掉其他种类的浮游生物,海洋的整个生物构造成分将第一文库网改变。因此,酸化的海水会使许多海洋生物无法生存,这些海洋生物的消失会破坏海洋生物链,从而以人们现在还无法理解或预测的方法改变海洋,改变地球化学构成。

科学家们目前正在进一步收集融于海水中碳物质的信息,以便研究它造成的变化,以想出解决的方法。但对于人类来说,也许最重要的是认识到:海洋和人类息息相关,我们是共生的,人类所做的一切无时不在影响海洋。

《可以救命的一氧化碳》阅读答案 篇6

②早在中唐,禅宗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用口语原本为的是化俗,也就是争取群众。“语录”就成为一种文体了。这之后就是唐朝的“传奇”。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作诗如说话”,一语破的。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之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③虽然俗雅并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赏”其实仍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前面说过的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就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结果迁就的渐渐不觉其为迁就,学习的也渐渐习惯成了自然,传统的确变了质,但是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

④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了。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以《西厢记》和《水浒传》为例,这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压迫反抗”也是人之常情。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是俗人和雅人在人情上的交点。

⑤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新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大概也正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有删节)

1.下列关于“雅俗共赏”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史之乱”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向“雅俗共赏”转变的起点,因为战乱打破了“士”与“民”的界限,越来越多的“民”进入到上层社会。

B.从唐宋的诗文演变情况看,“雅俗共赏”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语言的变化,白话文进入文学领域,但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

C.《西厢记》《水浒传》是“雅俗共赏”的佳作,它们满足俗人和雅人共有的相通的快感趣味的条件,得到了所有俗人和雅人的肯定。

D.到了作者所处的时代,中国文学出现了不分雅俗,只谈共赏的局面,在作者看来这是由于知识阶层融入了更多的来自民间的分子。

2.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录体这种文体来自于中唐时期的禅宗,和尚在传道的过程中把大师的话用口语记录下来,其目的是为了让普通人看懂,便于传道。

B.宋代的词被称为“诗余”,后来的曲又被称为“词余”,大抵是因为二者做到了“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

C.“雅俗共赏”其实是“士”与“民”的文化的磨合,是“雅”对俗的迁就,也是“俗”对雅的学习和效仿。

D.作者引用孟子的话,是想证明,有一些美是被人们共同承认并欣赏的,而这些美主要集中在共通的人之常情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雅文学和俗文学交融的一个前提就是社会阶层的融合,剧烈的社会动荡,如战乱就成为新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

B.孟子认为口耳目感受的美是人类共同的感受,文学作品雅俗共赏的基础也是共同的人情,因此描写感官的体验,就能做到雅俗共赏。

C.作者认为新旧调整,传统就会变质,这变质的传统就会一直传递下去,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学传统丧失的无奈。

D.苏轼的词流传千古,不仅仅有其语言接近白话,明白通畅的原因,还有其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人们心中郁结却不能言的感受。

1.选C(特别提示:本题每个选项都看似与原文相同,所以可先“切片”,再“四比四看”。)A选项在第一自然段,逗号之前的语句对比难点在“起点”,原文“在这之后”就是这个意思;逗号之后对应第一自然段中的第二句话。B选项内容对应第二、三自然段;C选项,原文第四段提到的是“俗人”和“一部分的雅人”,选项扩大范围了。D选项对应最后一段。

2.选B(特别提示:比对分句位置——看分句前后构成的关系。)B项,原文第二段在谈为什么称“诗余”“词余”时,“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前后分句是转折关系,而选项变成了因果关系。

上一篇:老人讲的恐怖真实故事下一篇:暑假里最难忘的一件事作文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