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共8篇)
一从政府关注角度
1政府应加大投资
地方政府应该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积极关注和扶持。农村的儿童原本就是教育中的弱势群体,留守下来接受隔代抚养的儿童处境则更加艰难。留守儿童的父母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作为地方政府,也应该给予这些儿童更多的关注。比如,可以成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成立留守儿童教育和心理问题科研小组,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心理问题进行调研,及时发现问题,针对问题组织力量进行教育上的补救。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协作才能完成。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筹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2政府应大力兴建打工子女学校,改善学生学习的硬环境
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针对当前双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暑假无人监管的情况,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在有条件且是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形成农村社区,多方面关心留守学生。
二.从学校教育角度
2.1学校把“留守学生”当作一项课题研究。
首先,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特别是把教师培养成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是目前学校必须加强的一项工作。首先建立家长联系卡,责任明确到班主任。班主任把本班的留守学生的详细资料包括学生的住址、家长的联系电话、监护人、学习、思想、心理等方面内容整理好建立成家长联系卡。班主任经常与父母联系,介绍学生的平时情况,定期通电话家访,跟踪思想教育。一方面向这些隔代抚养者反映该生在校情况,另一方面指导他们如何配合学校教育管理好孩子。其次建立心理有偏差学生的档案。此类学生的档案主要包括班级的《心理偏差学生名单》和《偏差学生转化谈话记录》两份表格。班主任把学生分配到任课老师,实行导师制,让任课老师一起做此类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学校而言,任课老师也是德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心理老师,他们对学生品德发展有重要影响,正如教育家彼得斯所说:“不管你是不是愿意,每一位教师都是道德教师。”
2.2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
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应该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早尽力、多尽力。
三.从家庭教育角度
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慎重地选择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充分考虑到祖辈抚养和教育儿童的胜任力,而不仅仅是选择一个能照顾孩子衣食住行的老人就行。如果祖辈确实没有教养儿童的能力,建议父母双方留下一方,承担儿童的抚养和教育任务。再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第三,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第四,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留守儿童的祖辈也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教育儿童的新策略、新方法、严格要求孩子,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把更多的精力从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转移到孩子的教育上。
四.从社会和个人的角度
从社会角度来讲,社会对留守儿童也应该给予大量的关注,来弥补其在其他方面的不足与缺陷。留守儿童较之普通儿童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与指导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种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更高的可能性。为此,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农村留守儿童可能是相当长时期都会存在的一个现象,是社会转型期农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需要各个层面的关注和切实可行的措施。
从个人角度来讲,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生活、学习、思想上的问题,不光有外界的因素,其内心的因素也不可忽视。首先,留守儿童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在人际交往上,要主动、热情、大方、得体。不能把人际关系的恶劣认为是别人或社会对自己的不公正待遇。要努力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熟练应用,良好把握。其次,留守儿童应正视自己的不足。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差异,这是不可否认的,留守儿童不应回避问题。正确面对社会交往带来的问题,通过学习等途径努力克服这种困难。对不良的社会交往习惯要努力克服而不是回避。通过努力改变人际关系的恶劣,是留守儿童必须要去做的事情。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各项教育远未完善,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之外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府之间的协调合作。目前,大家关注较多的是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困难。但实际上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父
母如果能将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在今年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了今后阶段的工作重点: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继续增加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提高保障水平;适当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认真落实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措施。国家政策的阳光在撒向教育的同时,我们也希望5800万留守花朵可以同享政策的阳光雨露,让他们成为幸福的拥有者。
参考文献
1.吴江霖.社会心理学[M].广东高教出版社
2.张日异.青年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何瑾冯,增俊泽.人格心理学导论[M].海南人民出版社
4.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6.P.H.Mussen[美]等著,缪小春,刘金等译.普通心理学.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浙江省江山市河东小学姚小琴小学高级教师夏寒燕小学一级教师
一、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
我国城乡金融发展不协调, 其薄弱方面是农村金融。从总体上看, 农村金融机构在改革和发展中竞争力不断增强, 经营活力日渐提升, 金融服务进一步改进。
1、资金需求缺口大
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 到2020年,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增资金需求总量为5万亿元左右, 在未来15年内, 全国平均每位农民需要投资约为3500元至10000元, 如果按8亿农民计算, 全国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将在33600—109200亿元之间。可见,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需求缺口较大。同时在市场经济下, 商业银行网点大量从农村撤出, 覆盖率低。金融机构网点总数大幅减少, 金融机构从农村地区退出力度加大。比如2007年至2008年, 重庆市国有银行县以下机构就减少1507个。同时,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资金上存、邮政储蓄分流和农村信用社资金运用“非农化”形成三大“抽水机”, 引致农村资金外流。
2、金融结构不合理
现有农村商业银行主要是存款与信贷, 缺少保险、投资、担保、租赁、信托等;正规金融机构占主导地位, 缺少中小商业银行、区域性银行和互助金融机构。中国农业银行市场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 从农业转向工商业。而其他形式的非正规金融活动则不受政府政策上的保护, 农村信用社就成为了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唯一正规金融组织, 其他金融组织并不对农村信用社产生竞争, 农村信用社之间也缺乏竞争的空间和条件, 这种组织结构上的缺陷, 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主体和竞争机制。虽然现在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着多种形式金融组织, 但它们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
3、金融机构功能不健全
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金融在农村金融领域内功能弱化, 农村信用社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严重, 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功能上的缺陷, 导致了正规金融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资金需求, 为民间金融发展提供了空间, 而民间金融的活跃却缺乏必要的规范和保护, 民间金融的存在, 是农村金融机构失衡、金融二元性的重要表现。功能缺陷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功能错位, 金融组织在很大程度上与政府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 政府干预将资金带给效率低的企业而形成大量呆账, 可能出现私人金融物品对公共金融物品的排挤, 农产品收购资金将被挤占, 严重制约农村金融的发展。
4、农业企业贷款难
当前有数据显示, 我国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提供的贷款仅占农村资金需求的25%, 仍有大部分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 只能通过民间金融渠道, 农户借贷行为约60%是通过民间借贷发生的, 而农户放款行为的90%都是在亲朋好友之间进行的。由于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数量减少, 农村金融市场中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供给越来越少。另外, 由于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分散化规模的贷款成本要高于其收益, 大部分农村非公有经济得不到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 农村正规金融供给增长不足, 农村信用社独自难当支农重任。
二、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村金融发展缓慢的原因
1、思想因素
当前我国本身的大城市大农村的特点决定了不能忽视农村的发展,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城市较为薄弱, 相伴而生的是人的思想观念的落后, 落后的思想观念减弱了农村金融发展的动力, 限制了农村金融资源在本区域内的有效转化。正是由于思想认识的错位, 导致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缓慢, 城乡金融发展差距逐年加大的恶果。
2、区位因素
2006年, 我国城乡居民年平均收入之比为3.9:1。我们知道,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直接影响金融交易成本。金融企业从资产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的角度出发, 更愿意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高的城市。农村企业主要依托当地资源, 一般生产规模小, 技术含量低, 市场竞争力不强, 农产品收益稳定性差。农村金融体制不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县域经济以中小企业、农户为主, 点多面广和竞争性强是县域经济的突出特点, 但从县域金融组织结构看, 组织形式单一、网点少、服务面缩窄是其突出特点。由此产生金融产品价格扭曲, 金融创新不足, 经营管理方式滞后, 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不高。因此,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 农民收入低下, 低收入决定了农民的金融意识薄弱, 造成储蓄率、投资率低下, 进而影响了本地区的金融总体水平的发展。
3、制度因素
现行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从内部管理制度安排看, 商业银行县支行除存单质押和一个人消费贷款外, 没有贷款审批权, 需逐级上报地市分行、省分行审批, 有的贷款项目甚至报总行审批。在资金配置政策上向城市、大企业、大项目倾斜, 对县域机构贷款营销的激励不够, 控制过度, 加剧了县域金融供给的不足。从外部管理制度安排看, 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门槛较高, 尤其是缺乏引导金融企业和业务进人农村的配套政策措施。对民间融资重视不够, 缺乏规范和引导民间融资的政策和法律依据。致使融资成本普偏高, 民间借贷活跃。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不足, 一些企业和个人转向民间融资市场, 承担了更高的利息成本。
4、政策因素
关于农村贷款抵押的政策落实不够。由于农村和农业投资项目变化较大, 为规避政策风险, 金融机构对县域贷款项目更加谨慎, 对于其贷款抵押要求严格, 其农民的房屋不作为抵押贷款范围之内, 因此很多农户因没有抵押物而无法取得贷款。再加上财政和金融部门沟通不够, 也没有创新的融资平台, 很多投资项目因为资金不到位难以发挥效用。对农村企业财务制度管理责任不明确, 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很多农村企业没有完整的账表, 使银行无法全面准确地评价贷款申请和发放贷款。农村企业、个人信用信息还未纳入征信管理体系。农村企业信息分散在人行、工商、税务、银监、环保、经贸等多个部门, 且各自为政, 封闭运行, 缺乏必要的信用资源整合。由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 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 金融机构难以对信贷交易对象做出准确的判断, 致使农村金融机构不愿贷、也不敢贷款。
三、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1、总体思路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健全金融市场体系, 改善城乡金融服务。加快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 支持开展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 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建立农村信贷担保机制, 探索建立农业贷款贴息制度。
2、措施
(1) 改革完善农村商业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的目标是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 满足农民的存款和贷款及汇兑等方面的金融需求, 这是解决农民贷款难、打击农村高利贷问题的关键。在农村商业银行方面, 提高农村商业银行吸储能力, 深入农村动员和吸收储蓄存款, 进一步完善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体系, 使之成为为“三农”服务的银行, 充分发挥农村商业银行的功能, 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比如由原重庆市信用联社和39个区县信用联社、农村合作银行组建而来的农村商业银行, 建立了股份制银行的治理结构。该次的资产重组, 吸收了近150亿的不良资产。
(2) 加强农村金融机制建设
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 依法保护农户和中小企业, 依法治理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形成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建立扶持农村金融的长效机制的目的在于为商业金融降低成本和风险, 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 吸引它们从事农村金融。形成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建议鼓励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 由一个家庭或若干个家庭组合担当主体;将市场机制引入土地承包制, 推行社会化竞争承包制, 加速农业规模化进程, 提高土地利用率;探索以土地作为资本入股, 取得其应有的股权和红利收入。规模经营主体的支持和服务, 在符合信贷政策的前提下, 为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提供积极的信贷支持, 在农村的融资担保平台应把参与规模经营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纳入服务范围, 支持具备条件的规模经营主体利用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方式直接融资。加强农村金融监管, 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 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应采取相关政策和措施化解现有金融风险。
(3) 构建城乡统筹银行
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为统筹城乡发展服务的专门银行, 统筹城乡发展领域存在金融空白点, 特别是解决统筹城乡土地流转的金融支持、高技术产业中无形资产融资、创意产业金融支持、农村农民和城镇居民个体创业和中小企业、微型企业资本支持。城乡统筹发展银行是为缩小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 专为城乡统筹试验区建议创立的存款、放款、汇兑、储蓄等业务, 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 主要功能设计为向农村、农民、农业“三农”提供金融服务。同时也是为城乡土地流转、开发、利用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 又称为“土地银行”。
(4) 完善金融所有制结构
通过前面分析,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缺口较大, 因此在我国要增加农村商业银行网点, 其最终目的是加快资金回流, 把农村地区的资金主要留在农村, 把农村以外的资金吸引到农村。具体措施是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在县域吸收的存款, 应有75%的资金运用于县域经济, 其他存款类银行机构在县域吸收的存款, 应有60%的资金运用于县域经济。利用邮政的网络资源, 支持邮政储蓄参与农村商品流通的资金结算, 为农村商品流通提供资金“绿色通道”。
总之, 在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 现在需要是探索创造符合农民需求、适合现阶段农村发展水平的金融产品, 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 审慎全面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从而促进新农村建设。
摘要:本文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深度探析了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并在新农村建设视角下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改革完善农村商业银行, 加强农村金融机制建设, 构建城乡统筹银行, 完善金融所有制结构。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金融,农村商业银行
参考文献
[1]米建国、李建伟: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思考与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 2002 (4) .
[2]李刚:农村金融深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J].财经科学, 2005 (4) .
[3]邓莉、冉光和:重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5 (8) .
[4]张兵:江苏省农村信贷资金配置效率[J].中国农村经济, 2007 (6) .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17-1
1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1村级班子建设滞后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基层组织只重视经济建设,忽视了团队的建设,没有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不仅对现有班子成员建设不重视,更缺乏对后备力量的储备,目前基层班子普遍存在年龄高、文化程度低的情况,严重制约了基层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基层班子培养、选拔、任用制度有待完善。目前,很多地区存在拉票选村干部的情况,例如:通过在村中家族庞大、帮派结伙等方式进行拉票从而当选村长,而不是通过能力的考核,致使很多会经营懂管理的优秀人才被埋没。三是基层班子的团队精神不足。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两个原因:班子成员的待遇较低;班子成员的关系不协调,喜欢单打独斗,就很难形成合力,也就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2村级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多
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要发展村级经济不仅先天不足,而且后天也较难弥补。一是自然条件差。大部分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不少山区村,虽然发展林果、高山蔬菜等农产品的立地条件较好,但受交通等因素制约,增产不增收;二是人才、资金、信息匮乏。多数村有头脑、有技术、有门路的年轻人不愿在村里创业,使村级经济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资金方面,由于金融机构对村级集体贷款控制过严,很难贷到必需的资金,上级的一些帮扶资金又难以集中解决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问题。一些村对外接触少,走不出去,请不进来,信息渠道不畅,难以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
1.3村级集体以土地为主的资产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没有真正体现
农村目前实行双层经营责任制,村级统一经营项目少,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尤其是国家在征用土地时低价征用,垄断经营,高价销售,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成为空谈。
1.4政策导向偏差、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村级是农村最基层的组织,一方面要承担各项社会职能,如计划生育、五保户抚养、征兵优抚、水库维护、山林抚育、电力通信、道路、医疗、村庄整治等生活保障功能和公益事业都需要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近几年政府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政策宣传导向偏差和资金扶持不足,加上村级事权过多,造成支出项目多,资金缺口大。
2建议与对策
2.1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村级集体经济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和意义
实践证明,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强的村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起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作用。因此,应充分认识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物质基础,是增强服务功能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之一。
2.2拓宽思路,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
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制定出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优惠政策,设立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村“一事一议”公益事业奖补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专项资金。优惠政策要体现村级集体以土地为主资产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鼓励村集体将合法的存量非农建设用地,以使用权入股、租赁等形式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合作,依法兴办二、三产业,获得稳定的土地收益。要加强支农资金整合,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公共财政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行政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一村一策;充分发挥各地的山林资源、农业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优势,发展特色经济;采取集体投资、农民入股和吸引工商资本投资等方式,科学开发优势产业,着力培育高效生态农业块状经济,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家乐旅游,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要综合利用区位经济和产业人口集聚优势,鼓励兴建标准厂房、民工公寓、商贸、酒店、商铺等物业经济,通过物业出租等方法,获取稳定收入。结合县域产业发展,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仓储场地等服务,开辟集体经济新的增收渠道。要与农业龙头企业、农技组织等合作,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现集体经济向多层次、多领域的延伸和扩张。要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的利用率。有条件的村要实施资本经营,努力从单一资本增值转向多种资本增值,提高集体资金利用率。
2.3强化管理,不断完善村级集体经济的运行机制
一是扎实抓好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有计划地把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人作为后备干部来培养;二是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建立健全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全面落实村级集体经济审计制度。完善村会计委托代理制,推行农村会计核算电算化,加快村账乡(镇)会计委托代理机构建设;三是加强村级民主管理。规范和完善村级集体经济民主决策的内容、形式和程序;四是推进新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革。加大改革力度,重点推进土地征用较多且农民已基本农转非村及集体资产较多、集体经济实力较强村的社区股份制改革。
2.4加强领导,确保村级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农村工作,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制定扶持计划,建立发展扶持项目储备库制度,明确分村扶持项目、建设时序、扶持形式和政策措施。
作者:王家习
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我以为现在这形势的承包,小农式的耕作已不适应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为更好更快的发展农村经济,变农村为小城市化,必须首先解决好农村的土地问题。土地是人民赖以生存、生活的最低标准的一种保证,因为每个公民的生存生活权都应是平等的,所以他们对土地的耕作和承包权也应是平等的。我们这地方所倡导的承包地,客观或实际上就是分给农民的最低生活水准,所以它才更应该每个公民都有一份,我以为应该把现在分散的小面积的个人承包改为大面积的少数人承包,大家入股分红,给一个农村公民都有一股,这也是他最低生活水准的保证,这一股可年年分红,一直到老死,但它没有继承权,这样那些新结婚和新生儿有人就都能得到一股了,这样才能使社会更加的长久和谐,不过那时,必须每个公民都有少量的菜地,这样方可保持集市菜价的平衡。农民的生活水平当可不受外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所固有的周期性的恶性呃调整循环的冲击。对土地少数人承包,大家入股分红,它对快速建设小城市中的土地调整有着不可估量的好处,对今后建设铁路、公路、学校的调整土地,对大面积推广优良品种,随时掌握改良土壤,培育优良品种,用飞机大面积的喷洒农药有优厚的条件。能灌、能排旱涝保收,对高度机械化的耕作、收种可以省下更多劳力进入工厂区创造更多的财富,为那些外出务工劳力解除了后顾之忧,每一年收种又为他们省下一部分钱。
关于农村城市化的问题,我以为现在对我们县来说正是一个大好的机遇,因为我县有黑金、白银这发达的经济推动力,又有现在党中央提倡的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而又现实的正确的思想指导,所以我县的城市化建设指日可待。主要的就是以什么样的速度建设什么样的小城的问题,如果把全县建设成十来个十万人左右的小城,每一个小城的四周在拥有几个万人左右的居民区该有多好呀!如果能让我县全体农民都住小城的话那光土地一项就可开发出60—80万亩土地。
每城东、西、南、北、的长度不能超过两千至两千五百米,我们要有长远的打算,我们要在这些个小城中建设好多个工厂,要全县农村中的好几十万个剩余劳动力全部进入到这些工厂中去,让工人骑自行车不超过十五分钟的时间从自家就能到工厂,到那时可由工厂或个人开办一些自行车出租管理行,这样我们的工人和大城市那些上班的人比,每天光在路上就能节约一小时左右的时间,日子不可长算,那么多的工厂,全国每年又可节约多少时间,再就是骑自行车可节约能源又可锻炼身体,净化了城市空气又能把老人老年多病型逐渐转化城老年长寿型。问题的关键是怎样让全体老百姓都来参与小城建设和到小城去住到达到这一点也非易事,但我认为有一条可取,那就是根据各户人口的多少划分出不同的建房点和建房样式去盖房,这样新的住房每占地三分左右就能在老住地腾出一亩左右的土地,我们何乐而不为。想一想新农村的实现前十年换个后十年,它的经济差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六十至八十万亩地,每亩每年收入一千五百元计算,几十万劳动力转化成工厂工人,每人每月一千五百元算,这仅仅是一个县,推算至全国的话,在经济数字上这将是天文数字。我们要充分运用所开发出的土地,可适度的造一些小型的森林,开一些池塘或者人造湖,办一些猪、牛、羊、鸡、鸭类的养殖(都不用添加剂)。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顺应我们的自然环境,力求经济和环境同时发展。
全县可根据粮棉油种植的数量和产量及人民的实际所需量及各种养殖肉蛋的数量和用量,国家投资和个人集资相结合办一些一条龙的连锁、联营的深加工股份工厂。这样使全县农村中的几十万的剩余劳动力都能进入各种工厂,增加了全县和个人的收入,而又能避免外来各种经济危机的冲击。
我们有汉代的古墓,有果园式的森林,有景色宜人的湖泊,有绿色的牧场,有各种无添加剂、天然的食品供人食用,大可发展我们的旅游事业,由此而带动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民的股值。工人在不断提高工资的同时也要从中扣取养老金,工积金,国家投资所得利的一部分,提取为扩大再生产和工积金。
由于农村小城一个工厂的崛起和工人上班族骑自行车的分解,一方面提高了下岗工人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大城市交通的问题。
如今是知识的时代,人才的培养一刻不可松懈。我们要建起最正规的幼儿园,招收最好的幼儿教师,使祖国的花朵得到最好的教育。我们海牙办起各种类型的成人学校使那些没有考入高校的青年和各种工人都能得到再教育,都能学习掌握一至几门科学技术,为将来工厂和耕田的高度机械化服务。我们还要办好敬老院。要让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自愿进的都能够进入到敬老院。它的经济来源可由本人的土地股金,工基金和国家补贴一部分组成。办好敬老院,它关系到全民老有所养,使那些外出务工的劳力五后顾之忧,对计划生育工作也是一个很好的推动。对那些四一二工程的人们更是一个大解脱。试想现在那些独生子女到二十年后,夫妻二人要承担四个老人的重担,他们工作的压力该有多大?所以解决好养老院问题非常重要。如果解决的好,那么到那时不光给很多人带来工作,生活和精神上的欢乐,养老院也会被社会看作天伦之乐的享受。人人拥有土地的股份,大部分拥有工厂的股份,人们就会体会并享受到社会、国家利益的平等权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我们整个农村的上层也就会由领导型变成科学管理的指导型。随着意识形态的导向,人民公仆也就由一个倡导的概念而逐渐被赋予了人民真正的公仆这一实质的内容。逐渐的继承权失去了它的意义,人人只想着为社会多做贡献、发展科学、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
夏店中心校工会
三月的阳光格外灿烂,三月的大地春意盎然。在春已暖、花将开的美丽三月,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今天女教职工代表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三八妇女节,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一张张笑脸美丽动人。大家畅所欲言、积极献言献策,现综合如下
(一)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德治、法治、情治”相结合,增强师生的幸福指数。
在学生层面上,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让所有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也要体现“以人为本,发展为先”的理念。校园既是教师工作的场所,也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感受人生幸福的空间。教师在学校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更是一种“生活”,校园应该成为让教师感受职业成就和生存幸福的场所。对老师既要注重“用”,更要注重“养”。在“用”上体现教师的人生价值,在“用”中实现教师的职业成就;在“养”上积累教师的精神财富,在“养”中丰富教师的专业内涵。
(二)加强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和谐、进取,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教职工队伍。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必须构建长效机制,推进制度创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加强教师培训。增加培训经费,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满足受训者的不同需求,激发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的自觉性。二是高度重视教师继续教育。鼓励教师岗位
自学,建立严格的教师继续教育检查和考评制度。三是强化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完善骨干教师培养机制。四是切实解决学科教师不足的问题。五是建立健全教师激励奖惩长效机制,充分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
(三)坚定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扎实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
(1)道德行为教育。在各年级认真贯彻执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守则,继续开展一日行为规范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2)坚持德育工作贴近学生生活。根据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和形成层次分明的德育目标结构及与之相适应的德育内容与管理方法。
(3)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在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责任感、意志、兴趣、受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
(四)坚定教学为主,质量第一的教育观,规范管理,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常规教学环节实现整体优化。
一是抓集体备课,发挥群体智慧。二是打造高效课堂,向45分钟要质量。鼓励教师发挥个人特长,形成个人教学风格,配合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课堂教学优质高效。三是以课堂为主阵地,强化培优辅困,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良好发展。四是注重教学反馈,精心设计作业。五是抓好教学质量的终端检测与分析。
(2)探索有效教学课堂的教育教学模式,引导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从理论层面加以深化和提升,操作层面加以细化和实施,从质量层面加以
监控,从评价层面抓过程落实与质量创新。
(3)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一是抓好教学规范管理,以规范保证质量的落实。二是通过理顺教材体系,力求无缝衔接。三是探索适合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四是以个别化教学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五是形成与发展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学生的后续教育打下基础。
(4)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广泛开展以课例研讨为载体的教研活动,通过考核课、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等形式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增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提高促进课堂教学效率。
(5)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课改中形成的经验,结合的实际进行课程改革研究。
(6)加大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和研究力度。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7)加强理想教育,寻找成功的典范;明确学习目标,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通过举办各种学科竞赛活动和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进而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竞争意识与能力。
(五)坚定科研兴校信念。
(1)立足教师,加速专业成长。
(2)立足真实课堂,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3)鼓励教师充分发挥个人特长,扬长补短,并将自己的特长与优势和学校特色风格相结合。倡导教师在站稳站好讲台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认真撰写科研论文。
(六)加强学生读的指导,建设书香校园。一是保证学生晨读时间,二是多举行一些朗诵、演讲比赛,三是号召各班成立图书角。
(七)加强村小建设,进一步完善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
1.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证村小师资队伍稳定和扩充。特别是随着大批老教师退休、离岗和“普九”需要,当前和未来基础教育师资的需要及相应的培训量都是十分巨大的。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知识分子的政策,想方设法改善村级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因为“教师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通过改善教师的招聘、社会地位和工作条件,从多方面调动村级教师的积极性,激励他们献身
农村基础教育。对多年兢兢业业工作在贫困地区的村级小学教师进行优待,并以优惠的政策鼓励部分刚毕业的师范生和其他地区青年教师去任教等。
2.提高村小教师的整体素质。一方面,为了解决村小教师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知识面相对狭窄的问题,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创造条件和机会使村小教师能够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另方面,村小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发展村小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要意识到小学阶段是人才成长的基础阶段,直接影响着孩子一生的成长,而提高对农村孩子教育的责任感:由于所处生活环境
和学习条件的限制,村小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激励和帮助。尽可能对每个学生,尤其是打工子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对他们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使老师的鼓励变为孩子学习的监督和动力。
一、提高对做好土地流转工作的认识
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结果, 我们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政策上来, 从有利于农村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出发, 积极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
二、建立了土地流转机制
各苏木乡镇、村要按照“规范、有序”的要求, 全面建立起了土地流转档案, 规范了土地流转程序, 明确了各项规章制度。各苏木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作为管理机构, 做到村有档案, 乡镇有备案, 配备专人分管各类档案。
三、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一要因地制宜, 不能下指标, 不能不顾经济发展水平, 采取行政方式强制推行。二是依法流转, 规范有序。要不折不扣地执行有关法律和中央政策。三是自愿选择, 互利有偿。农户是土地承包和流转的主体, 有权自主选择是否流转、流转形式和流转对象。对集中成片流转的, 必须征得各农户的一致同意。
四、规范和完善土地流转合同
土地流转关系确定后要签订合同, 并报乡镇农业经营管理站备案。由县农牧业经营管理站统一印制土地流转合同文本, 合同内容应包括双方当事人姓名、住址、流转土地种类、面积、质量、流转期限、土地用途、流转费、双方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等, 减少和避免因合同不规范而产生的纠纷。
五、抓好劳动技能培训,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一是要利用职业教育, 提高农村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二要加大“阳光工程”的培训力度和劳务输出工作力度, 多为城市输出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农民工, 只要他们有了稳定的非农职业和稳定的收入来源, 就会离土经营, 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给他人。三是抓好现代农业科技培训, 使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一部分农民成为种田大户或企业家, 增强他们转入土地的欲望和能力。
六、加强管理
关键词:农村教育;思维;境界;建议
一、“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
二、校长的思维和境界决定学校的发展
作为校长,对一个地方的教育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有着特别的影响。校长只有站在国家、民族、孩子前途命运的高度、时代的前沿,综观全球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潮流,洞悉国内教育改革的态势和取向,以战略的眼光、前瞻的思维、超前的意识、开放的心态、进取的精神,从宏观战略上作出合乎教育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决策,
从微观战术上作出合乎实际的科学安排,才能不辱使命,才能办好教育、办好学校。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今天的教育是为明天培养有用的人才,
要克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不能仅仅盯住某些指标(如升学率、竞赛获奖人数等)而忽视长远办学目标。校长要着眼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树立大教育观,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联系起来,同时要跳出教育看教育。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校长必须致力于教育管理的创新,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改变传统“刚性”为主的管理方式,大力倡导“人本管理”和“柔性管理”的思想和方式。尊重和依靠教职工,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智慧,为教师的成功搭建平台,达到用文化的力量陶冶人、用思想的力量感动人、用情感的力量感化人、用智慧的力量启迪人,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管理境界。
三、需要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1.准确把握教育方针,明确教育的方向与目标
党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教育方针体现了国家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明确了教育的方向与目标。当前全国自上而下对教育方向和目标的认识“大而空”,没有全面、准确、完整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培养了大批“书呆子”“啃老族”。教育方针指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大部分高中在高考指挥棒的引领下,只注重智育,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其他的基本忽略。对德育、体育、美育等在思想上、行动上不重视。为了进入升学率高的高中、初中,中小学跟着起舞,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出现偏离。学校培养的多是考试型人才,而缺少合格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首先能生存,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再为社会服务,成为接班人。教育首先是人的发展,连生存能力都没有,何谈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科学制定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学校办学思路
学校要有所发展,必须有自己的发展思路和规划。规划就是方向、目标、措施、保障。这个规划必须是前瞻性的,符合国家要求和学校实际的。学校规划的制定必须通过群众的广泛参与和讨论,这样的目标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教职工的支持,能够凝聚力量,调动落实规划的积极性、主动性。规划的制定还应征求和接受专家建议和诊断,让规划具有科学性、发展性、创新性、实践性。学校规划一旦形成,就必须紧紧围绕发展方向、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予以贯彻执行。如果学校是一艘航船,发展规划就如指南针,全体师生既是船员又是旅行者。有了指南针,航船、船员和旅行者才会一帆风顺,顺利到达理想的彼岸。
3.创建学习型学校
创建学习型学校,要摒弃以人为工具的发展观,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为师生创造自我实现的环境,尊重个性,提倡多元化,鼓励自由选择,把师生的发展当作创建学习型学校的目标和指导思想。创建学习型学校,第一,激励师生确立个人愿景,追求自我实现,并将师生的个人愿景融合、协调成学校的共同愿景、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进而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第二,组织个人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团体学习;第三,构建同学习型学校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学习型学校的架构是扁平的,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权力距离极小,信息在组织成员之间自由流动;第四,引导全体教师反思并调整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以成功的体验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四、对农村教育的建议
1.建立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工作的长效机制
由于农村工作条件、待遇等方面与城市差距大,农村每年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教师涌向城市,导致农村教师缺编,教师结构不合理。一些乡镇中心小学音、体、美课程设置流于形式,甚至不得不请代课教师,导致办学水平低,群众不满意,其他学校问题更突出。建议从待遇、职称、住房、医疗等方面建立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工作的综合配套措施。
2.对农村学校的建设应统一规划、集中投入
国家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很大,但是具体怎么投入,投入多大,往往缺乏长远规划,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撒胡椒面,投入很大,效果却不明显,建议统一规划、集中投入,投入一校,改变一校。
3.建立教师成长平台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只有解决好教师问题,教育才能真正发展。因此,必须建立教科研平台、优秀人才评选平台、学习交流及培训平台。让教师有出路、有成功、有动力,从而热爱这个事业。
4.特色学校建设
建议在乡镇选择一所条件较好的学校进行特色学校创建试点,上级给予项目、资金、政策支持,并进行跟踪指导和监测,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带动其他学校发展,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承诺。
农机推广工作,就是根据农、林、牧,渔、副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民生活的需要,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新成果通过实验、示范培训、传授指导及咨询服务等方式,帮助农民认识和掌握农机化新技术,使之由点到面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活动和过程。其根本任务和目的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民劳动强度,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促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机推广是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进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手段。农机推广历来是农机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而基层农机推广在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中历来起着排头兵的作用,是农机化新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主导力量。做好基层农机推广工作,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实现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必然要求;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结构化升级的重要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坚强保证。
二、基层农机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特殊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制约着农机推广
我县地处皖南山区,是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县城,多数是山区丘陵,田块小、落差大、零星分散,土质结构复杂,有的田块甚至没有一个大型机械那么大,严重制约着大型农机具的推广;加上山区农民特殊的小作坊生产习惯,对新型农机具的接受需要一个较长的生产实践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基层农机推广人员耐心宣传,示范推广一些小型的农机具来解决我县山区丘陵地带农田发展农业机械化问题。
(2)基础设施差基层推广力量严重不足
由于投入不足,很多乡镇农机推广站技术设备简陋,甚至缺乏独立的办公场所,我国很多乡镇的农机推广站都是借用所在乡镇的政府办公楼进行办公。服务手段落后,服务内容单一,推广工作无法切实有效地开展。加之农机专业在大中专院校越来越少,导致农机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寥寥无几,一些学历不高但实践经验丰富的农机人员年龄逐渐老化,新生力量又不愿到基层从事较为辛苦的农机推广工作,使基层农机部门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技术力量逐步削弱。目前在县乡两级从事农机技术推广的人员中,特别是乡镇农机推广人员中,掌握常规技术的人多,了解新技术的少,技术精、会经验、具有前瞻性、能实干的复合型人才奇缺,推广力量严重不足,限制了推广工作的开展。
(3)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整体效益差
农机社会化,专业化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农机大户少,农机专业服务队、农机协会、农机合作社等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刚刚起步,还不够规范,直接影响着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和作业效率。跨区作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农机经营效益较低。我县农机推广部门曾在2002年在历口镇成立农机合作社,但此后由于经费、人员投入不足,合作社一直没有发展壮大,也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作业服务。
(4)农机化投入严重不足,发展步伐缓慢
农业机械化具有一次性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地方财政无力投入,制约了农机化科技推广、技术培训、示范试验。购机补贴政策由于总量有限,补贴比例偏低,政府补贴资金未能满足农民购机欲望,购机步伐不快。
三、加强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1)农机推广要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农机推广规划、推广项目和方法的确定要以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为依据。农机化工作是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属并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这个大体系。农机推广不是单纯的技术活动,而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它涉及农村经济的方方面面,与农业经济体制,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面,农业生产结构、生产经营规模以及农村人口就业、地理环境、农民的习惯等息息相关,这些因素的促进或制约着农机推广工作。因此,在制订农机推广方案时,要全面分析以上因素,确保农机推广工作获得良好的效果。
(2)稳定机构,理顺基层农机推广管理体制,健全推广体系农机推广是发展农机化事业的首要工作,健全的农机推广机构又是推广工作的重要载体。因此,稳定农机推广机构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县级推广机构要有相对较多的高、中级技术人才,要有较多的技术储备,以保持农机推广工作的延续性。二是县级农机推广站除定性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外,需配备专业人才5人以上。三是乡镇农机推广站要确保机构的稳定。要保证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的健康发展,各乡镇农机站必须配备专业人才2~3人。为更好地发挥乡镇农机推广机构作用,要坚持实行双重领导、以县为主的农机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乡镇政府要为农机推广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要依法保护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的合法权益,确保乡镇农机推广机构工作的相对独立性。
(3)强化服务体系,提高整体效益。积极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遵循“农民自愿、民主管理、互助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在重点发展农机大户的基础上,加快培育和发展机械联合、技术联合、服务联合等多种形式的农机专业合作服务组织,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和农机化整体效益。积极推进农机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农机化发展。加强农业机械推广机构建设,稳定基层乡镇农机管理人员队伍,以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开展推广和培训服务。目前,我县农机推广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扶持下,先后在祁山镇、历口镇、安陵镇成立了农机合作社,通过对这三个农机合作社的引导扶持,发展壮大,吸取经验,从而在全县每一个乡镇成立农机合作社,推动农机社会化、组织化服务。
(4)完善扶持政策,增加农机化投入。建立和完善包括农机购置补贴、燃油补贴、信贷税收优惠,农机保险、机耕道建设等支持政策,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自愿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体系,建立长效的政策扶持发展机制,调动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农机补贴办法,逐步扩大补贴范围,增加补贴资金总量,重点支持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技术培训、试验示范及服务体系建设。坚定不移地推进项目建设,着眼于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寻找项目,认真筛选和论证项目,用更大的工作力度争取项目。
(5)利用国家购机补贴政策,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农机具购置补贴有中央财政购机补贴、省财政购机补贴、农机化项目资金购机补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的小部分项目资金购机补贴等。近年来,国家对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农机推广要贵所本地农机化发展,引导农机化朝着装备结构优化,作业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好的方向发展农机推广经常是被动地适应农艺技术的变革,但有些农机的推广,特别是农产品产后加工的机械化,会改变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掌握推广工作的主动性,实施指导性生产,才能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多方位,多层次推广农机在农机推广中,我们不能热恋于一时市面抢手的农具,而忽视了农机推广的整体性,忽视了其他机具技术的推广,我们要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拓展农机推广的范围,向农林牧副各业延伸,向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延伸,全方位多层次进行农机推广。
(6)加强培训学习,提高推广队伍水平。农机推广工作必须将农机推广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在稳定推广队伍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通过送推广人员参加农业部和省农机推广部门举办的技术培训班进修学习,或到外地考察学习吸收先进的经验,通过请农机专家到单位为推广人员授课等多种途径提高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使其真正成为本行业的专家。农机推广队伍建设要坚持政治思想教育与职业道德相结合,坚持业务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相结合,逐步打造一支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具有为农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具有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具有精诚团结,顾全大局的优良作风,业务水平高,能熟练掌握现代农业技术装备,能敏锐捕捉适宜本地推广的农机装备的农机推广队伍。
【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推荐阅读: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调查研究05-28
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12-14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07-12
对江苏经济发展建议06-16
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调查与思考06-23
加强农村经济管理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09-20
轮台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措施和对策07-05
关于贫困地区发展农村经济的调研文章11-17
发展农村经济论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