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空气宝宝(共11篇)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3-11-27
活动目标:
1、能运用感官,积极动手动脑,感知空气是看不
见、摸不着,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的。
2、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懂得人与动物都不能离开空气。
3、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白纸
纸卷筒
盆
泡泡液
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以魔术形式引入主题 师:魔术表演
老师把一张纸放在手掌上做任意动作,可以轻轻跑,可以随意摆动胳膊,纸不落地。
二:基本部分
1、幼儿每人一张纸,让幼儿把纸放在手掌上,做任意动作,不能让纸落地。
让幼儿说一说谁的手掌吸住了纸,是怎么做到的?
幼儿:把纸直接放在手掌上,跑起来
2、师:哪个小朋友来试一试,是用什么方法让纸吸在手上的?
幼儿:把纸放在手掌上,转起来、摆动手臂
3、为什么转呀转,跑呀跑……纸就不落地了呢?
幼儿:空气阻力……
4、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幼儿:跑的时候,周围的空气也动起来了,空气流动就会形成风。
5、克里克里解答:
把纸放在手掌上不动,手上的纸就会掉下来,当我们的手掌挥动起来的时候,空气宝宝也会运动起来,它们使劲的把纸按在手掌上,所以纸就牢牢的吸附在手掌上了。
6、另一老师吹出泡泡,让幼儿手掌吸纸去接泡泡,看谁接的泡泡多?(放音乐)
7、师:刚才我们接的泡泡里面有什么?
幼儿:空气
8、师:泡泡里面的空气是怎样进去的呢?
幼儿:用嘴巴吹进去的
三:出示泡泡液、直筒
(1)师:直筒里面有什么?
幼儿:空气
师:我们怎么感觉直筒里有空气呢?(幼儿伸出手,老师通过直筒吹一吹,让幼儿感受一下。)
(2)让幼儿手里拿一张纸,老师通过直筒,吹一吹,看幼儿手中的纸会有什么变化?(纸会动起来)
四:动手操作(放音乐)
几个小朋友一组围在桌子边,桌子上有一个小盆,里面盛有泡泡液,每个小朋友一个圆筒,用嘴巴去吹泡泡液,吹出泡泡。
师:不能用嘴巴和鼻子吹,看哪个幼儿能变出泡泡?
师:告诉老师,你们是用什么好办法让纸卷筒吹出大大的泡泡的?
幼儿:把纸卷筒的一端蘸到泡泡液以后,把纸卷筒倒过来放在盆里。
幼儿:把纸卷筒的一端蘸上泡泡液,用手掌去拍另一端。
幼儿:把纸卷筒的一端蘸上泡泡液,轻轻的向相反的方向甩纸卷筒,会看到一串得泡泡。师:为什么纸卷筒的一端蘸上泡泡液,倒过来之后,另一端会出现泡泡?
克里克里解答:纸卷筒的一端蘸上肥皂水,然后再把另一端放进水里,这时纸卷筒向下压,水宝宝们进入纸卷筒内,纸卷筒里的空气宝宝们受到挤压,慢慢上升,然后触动了肥皂膜,就吹出了大大的泡泡。
五:老师和幼儿一起用身体来表演:身体压泡泡
我是小小纸卷筒(蹲着转一端),我的肚子装着空气(站起来,两只手拍拍肚子),我是水宝宝,我来啦,我来啦(蹲下,慢慢起立),我是空气宝宝,谁在挤我呀?真讨厌,真讨厌(两手合并,左右摆动)。是我呀,是我呀,我是水宝宝(慢慢蹲下)。
为什么挤我呀?为什么挤我呀?(两手合并,左右摆动,蹲下)嘿嘿,这可是一个秘密,待会你就知道啦,好吧,我还是自己找答案吧!咚——泡泡宝宝出现啦,我是泡泡宝宝,我出生啦(挺挺肚子,两手在肚子前做圆形状,摆动)。哇,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啊!(半蹲,转一圈)
六:活动延伸
今天通过做小实验,玩手掌吸纸,直筒压泡泡,了解了空气流动会产生压力,空气受挤压也会产生压力。
一、活动案例呈现
水的主题是幼儿园科学活动经常选择的内容, 教师根据科学活动的总目标和各年龄阶段目标以及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 组织了科学活动《神奇的水》, 目的在于让幼儿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了解水的基本特征、特性以及水的作用, 从而使幼儿萌发节约用水, 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活动是利用幼儿已有经验的直接谈话导入, 教师直接以问答的形式进入主题, 让幼儿了解水的基本特征。具体实录如下:
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 水根据水质的不同, 可以分为什么?”
幼:“不知道”“矿泉水”“自来水”。
师: (迟疑片刻) “哦, 老师告诉大家, 是软水和硬水, 那么小朋友了解软水和硬水吗?”
幼:“不了解。”
师: (急忙) “软水就是可以直接饮用的水, 硬水就是不能直接饮用的水, 小朋友们明白了吗?”
幼:“明白了。”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老师手里拿的水是什么颜色?”
幼: (异口同声) “无色。”
师:“老师手里拿的牛奶是什么颜色?”
幼: (异口同声) “白色。”
师:“它们颜色一样吗?”
幼:“不一样。”
……
二、活动案例分析
(一) 集体科学活动中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以此科学活动为例, 分析了在集体科学活动中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提问的问题缺乏层次性
我们都知道, 活动过程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有先后顺序的, 先问什么, 后问什么以及从哪里切入去问都是有讲究的, 教师不能想到什么就对幼儿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这样不但不利于幼儿对活动内容的自主探究, 而且也会影响到幼儿探究的兴趣。教师在提问的时候没有注意所提问题的层次性,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教师的提问严重脱离了幼儿的已有经验。幼儿的学习就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纳入新经验的过程, 所以幼儿的学习离不开已有经验作支撑, 脱离幼儿已有经验的发问只会使得幼儿不知所措, 活动也会成为“灌输式”的活动。案例中的教师就有这样的问题, 教师根本不了解幼儿对水的经验基础, 开始便问:“水根据水质的不同, 可以分为什么?”其实, 幼儿根本不理解“水质”这个词, 更不知道该如何去给水分类了, 幼儿能够说出“自来水”“矿泉水”也完全是凭自己的已有经验。但是, 教师接着又问:“哦, 老师告诉大家, 是软水和硬水, 那么小朋友了解软水和硬水吗?”这个问题离幼儿经验就更远了, 所以小朋友都回答:“不了解。”那么, 教师讲水的基本特征, 以这样两个幼儿不熟悉的问题开始, 一下就使得活动气氛低沉了, 幼儿不知道该如何去探究, 探究的兴趣被打消了, 只能靠教师的讲述来被动接受。那么, 提问就会成为象征性的东西, 可有可无, 因为它已经不能起到引导幼儿自主探究、思考的作用了。其次, 教师的提问仅仅停留在幼儿已有经验上。教师意识到以上问题脱离了幼儿的已有经验, 所以在接下来的问题故意问简单一些,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老师手里拿的水是什么颜色?”“老师手里拿的牛奶是什么颜色?”“它们颜色一样吗?”这些问题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都是经验范围之内的问题, 所以幼儿异口同声地给出正确答案, 然而, 虽然看似回答正确, 活动气氛热烈, 但是这些问题对于引导幼儿的思考和自主的探究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还有待我们去思考。
从以上的案例片段不难看出, 教师提问的安排是欠妥的, 开始安排两个完全脱离幼儿经验的问题, 紧接着又安排几个完全在经验范围之内的问题, 显然是不明智的, 发问没有由浅入深的层次性。
2.教师提问的问题缺乏开放性
集体科学活动中, 教师所提的问题一般可以分为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 要求教师在提问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开放性问题为主, 封闭性问题为辅。但是从以上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所提的问题大多是封闭性的问题, “水根据水质的不同, 可以分为什么?”“小朋友了解软水和硬水吗?”“小朋友们明白了吗?”“老师手里拿的水是什么颜色?”“它们颜色一样吗?”等, 这些问题都是封闭性的问题, 有的幼儿根本没有去思考、无需思考、也懒得思考就简单地随大流回答了, 这样大量封闭性问题的提出将会导致幼儿思维受到严重的限制。
3.提问主体的单一性
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幼儿双边的活动, 需要教师和幼儿明确各自的地位和角色 (教师是引导者的角色, 幼儿是主动学习者的角色) , 积极参与, 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的提问、引导是为了让幼儿学会自己发现问题, 自主学习和探究, 这才是最终的目的。因此, 不但要求教师提问引导幼儿思考, 还要让幼儿学会在思考中自己提出问题, 对于幼儿来讲, 学会提出问题比学会解决问题更加重要。但是从以上的案例反映出了活动中提问主体的单一性, 全是教师提问、幼儿回答, 教师主导了整个活动, 幼儿顺从教师准备好的思路一步一步接受知识, 活动过程就变成教师讲述, 学生接受的单向活动。教师为什么总有问不完的问题, 幼儿为什么没有, 是教师为了所谓的“节省时间”, 是为了所谓的“提高效率”, 是为了所谓的“一切顺利”, 结果导致整个活动沦为教师的独白。
4.教师提问后等待时间简短、理答方式不灵活
在此次观摩活动中还发现, 教师在提问后等待的时间太短。教师提问后看到幼儿不会回答, 害怕出现“冷场”, 急忙告诉幼儿答案, 根本没有给幼儿留有思考问题的时间, 可能幼儿正在思考的过程中或者还没思考, 教师的答案就已经出来了。这样长期的结果就是幼儿思考问题的自信心和兴趣被打消了, 会养成幼儿懒于思考的不良习惯;另外, 教师也很难发现幼儿对问题是否掌握以及学习中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和困难。此外, 教师的理答方式不灵活。幼儿在回答完问题之后, 教师不但要积极回应, 而且回应的方式要灵活, 根据幼儿的回答程度做出不同的回应。但是从以上的案例我们发现, 教师在幼儿回答完问题后没有反应, 直接问下一个问题;简单回答, 应付了事;自己代答, 最典型的就是“水根据水质的不同, 可以分为什么?”“哦, 老师告诉大家, 是软水和硬水”;简单表扬, 例如“××小朋友真聪明”“你真棒, 我们给他鼓励一下”等方式, 是非常典型的终止性理答, 这样的理答方式没有给幼儿留进一步深入思考的余地, 而科学活动最终的目的是让幼儿学会自主探究, 没有进一步的思考, 何谈探究?
(二) 如何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1.充分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年龄特点, 合理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教师提问的层次性是非常重要的, 它体现了教师思维的流畅性, 有层次性的问题对于幼儿来说由简入深, 逐步对问题有全面的了解, 而没有层次性, 想到什么问什么就体现思维的混乱, 幼儿掌握起来没有系统性。因此,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年龄特点, 既不能与已有经验相距甚远, 也不能仅仅在幼儿的既得经验的范围内徘徊。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 如果脱离幼儿的已有经验, 幼儿接下来就无法自主地探究。因此,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也要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切入, 然后逐步深化, 逐渐提一些高层次的问题。
2.教师要明确提问的目标, 多提合理的开放性问题
教师的提问不是随意的行为, 好的问题、有效的问题才可以促进幼儿畅所欲言、拓展思维空间。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应注重问题的开放性, 因为幼儿对科学的学习本质上就是自主探究的过程, 教师的讲授起不了决定作用, 只有开放性的问题, 才能为幼儿自主探究、思考留有充分的余地和空间, 幼儿才能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 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和手段。因此,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在科学活动中向幼儿提开放性问题的重要性, 教师要提升观念, 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积累教学机智, 多提适宜的开放性问题, 让幼儿在思考中学会自主探究。
3.激发认知冲突, 教师鼓励幼儿自己提出问题
幼儿园集体活动是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共同的活动, 因此提问就不应该只是教师的专利, 幼儿也要参与提问。科学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探究需要幼儿自己提出问题, 质疑提问是幼儿学习科学的起点, 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如何让幼儿学会自己提出问题, 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幼儿的认知冲突, 其实幼儿一个个问题的产生就是自己的经验与认识出现了偏差。因此, 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内容, 让幼儿大胆地猜想, 然后验证, 其中的问题自然就产生了;提供给幼儿丰富的材料, 让幼儿在材料的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利用好区角活动和其他自由活动, 不断激发幼儿的认知冲突, 让幼儿在提问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4.教师要留给幼儿思考的时间, 不断改善理答方式
设计思路:
1.《纲要》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神奇的电”就体现这一点,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那就是结合了长泰电力事业的发展。
2.我设计的这一活动是想通过家乡的电力事业的发展,简单的让幼儿从中了解有关电的简单原理,让幼儿从中体验了电的乐趣。看到孩子们对“电”这一现象产生了兴趣和争论,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让幼儿主动参与,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活动目标:
1、结合家乡的电力事业让孩子初步了解电的主要性能、用途。
2、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教育幼儿节约用电和安全用电。
3、提供实验材料,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能积极的参加探索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爱思考,多动脑。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
1、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了解一些有关电的知识,学习正确使用常见的家用电器。
2、向幼儿介绍一些安全用电方面的知识,教育孩子节约用电、安全用电。
3、请家长协助收集有关电器和安全用电的图片、影片和书籍。
物质准备:
电池、电线、电珠、卡纸、胶布、蜡笔、筷子、铁棒、各种质地的布、纸、蜡笔。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形式引入主题。
师:小朋友们,我们知道了我们的家乡-----长泰,是个美丽的地方,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可是,你们观察过我们县城的晚上美吗?
幼:很美。
师:美有哪里?
幼:圆池很美,还有很多的彩灯。
师:有一天晚上,王老师到街上散步,边欣赏美丽的彩灯,突然,整个县城变得黑呼呼的,一点也不美了,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幼:停电了。
二、让幼儿观看录像,边思考录像里的内容。
1、录像告诉小朋友们哪些电的知识?
2、电是从哪里来?
三、自由讨论:电是从哪里来的?
小结:电是从发电站把高压电输送到变电站,再通过变电所的变压器把高压电减弱成我们日常生活用电(220伏),再通过电线输送到各家各户的。附流程图:发电站----高压电线-----变电站------电线------各家各户。
四、结合长泰发电情况,简单向幼儿介绍几种发电形式。
1、太阳能(出示当时神舟六号的相关图片,让幼儿初步了解太阳能的运用。)
2、风能(结合我国最大的风能发电站图片,让幼儿知道风也能发电。)
3、水能(结合长泰的发电图,让幼儿了解自己平时所用的电是靠什么能量产生的。)
4、核能(简单向幼儿介绍大亚湾核电站。)
五、认识电池
引导幼儿简单认识各种不同的电池。
六、引导幼儿谈一谈:
如何节约用电和安全用电?
小结:节约用电如电视不看了就要关起来,白天出太阳时,不要开电灯等等。手湿时,不摸开关,也不能把手插在插座孔里,自己在家时,不能乱动有电的东西。
分组活动
1、介绍材料(重点介绍实验“灯炮发光”)
2、分组活动:灯炮发光、纸屑飞向哪一边、制作安全标志、以绘画形式表现节约用电。
3、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在一边指导。
活动延伸:
我们班的孩子一直都对我的黑板为什么会吸东西很感兴趣,也经常问我老师这个东西为什么会被黑板吸住,磁铁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想既然他们这么有兴趣,就为他们设计了这样一节课。本次活动的内容源于生活,选取了幼儿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它是幼儿能够直接感知,容易理解,并且用有吸引力的事物作为学习对象,增进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置身情境中去感受、去学习,既获得了许多磁铁的知识,也培养了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望,体验科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
2、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了解磁铁的基本特性和作用。
3、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初步学习用记录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让幼儿通过自主活动了解磁铁的基本特征。
活动难点:让幼儿通过探索,合作发现并记录观察结果。
活动准备
各种形状大小不同的磁铁、积木、回形针、积塑、饮料瓶、树叶、小剪刀、钥匙、铁夹子、铁盒子、小铁环、镙丝钉、水瓶、木板、纸、布、磁铁的小人、公园的背景图、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变个魔术。(事先准备好的一张公园图片放在桌子上,图片上放有磁铁小人)老师操控磁铁在下面移动,带领磁铁小人游公园。操控磁铁使小人翻滚跳跃,表现出小人游公园的快乐心情。
2、师:小朋友,你们想想看,老师是怎样变的魔术呢?大;考吧.幼,师网出处到底是谁在帮助小人游公园呢?(出示磁铁)
3、介绍磁铁的特性,结合实例讲解什么叫“吸引”。
4、“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用过磁铁,用来做什么?”
5、产生问题:磁铁能吸引住哪些东西?(幼儿假想猜测)
(二)操作探索
1、吸各种制品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磁铁和装有各种小东西的封袋,假如你们想知道磁铁能吸引住哪些东西,就用磁铁吸吸看,然后互相说一说,吸住了哪些东西?”
幼儿玩磁铁,老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每样都去吸一吸。
提问:磁铁吸住了哪些东西?
小结:原来磁铁吸住了铁钉、针。。。吸不住木块、布条、玻璃......
2、记录
师:小朋友用磁铁吸住了很多东西,那我们把这些能吸的东西通通都记下来好吗?
师发记录表,在能吸的东西下面画“√”。不能吸的东西下面画“×”。
小结:请你们记住这些可以被磁铁吸的东西和不能被磁铁吸的东西。
(三)讨论活动
1、为什么有的东西能被吸住,有的东西不能被吸住?
2、被吸住的东西是什么做的?
3、小结:铁制品能被磁铁吸住。
(四)磁铁游戏
1、师:“磁铁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大的用处,它还能变魔术呢,今天就让它带着小朋友玩魔术好吗?”
2、让幼儿玩磁铁,让磁铁粘着桌子下面移动,看桌子上的铁制品也会跟着移动。
教学反思
1。大胆探索扑克牌站立和建构的各种方法。
2。了解可以通过改变扑克牌的形状、增大支撑面来建造稳固的高楼。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述操作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物质材料准备:扑克牌若干、塑料筐、操作台、大记录纸一张、磁性黑板、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扑克牌,引出课题。
引导语:瞧!颜老师带来了什么?(扑克牌)
二、第一次尝试:让一张扑克牌站立。
引导语:这张扑克牌想自己站起来,你有什么办法?请你拿一张扑克牌在桌子上试一试吧!
1。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观察。
2。讨论交流:
(1)你成功了吗?你用了什么办法让扑克牌站起来?为什么这个办法能让扑克牌站起来呢?
(2)用折的方法还能折成什么形状?除了折的方法,还有没有别的`方法让纸牌改变形状站起来呢?
(3)根据幼儿的示范在统计表中画出相应的图示。
3。总结经验:想让纸牌自己站住,可以通过改变纸牌的形状,用折或卷的方法,让它的身体保持平衡,纸牌就能自己站住了。
三、第二次尝试:用多张纸牌搭高楼。
引导语:小朋友真聪明!你们想出了这么多办法让纸牌站起来,纸牌想站得更高,你们想不想挑战用20张纸牌搭高楼?请你们用这几种方法再去试一试,比比看哪一种方法搭的房子又高又稳。
幼儿动手搭建,教师巡回指导。
2。幼儿操作完,交流讨论:你用了什么方法搭高楼?哪一种方法搭高楼又高又稳?
3。结合照片,提问:这两幢房子那一幢更稳固?为什么?
4。小结:房子的支撑面越大,房子越稳固。
四、欣赏著名扑克建筑师布莱恩搭建的扑克建筑。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扑克建筑师布莱恩,他也喜欢用扑克牌搭建高楼,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作品吧!(幻灯片呈现纸牌搭建照片)
提问:
看完图片,你觉得这些纸牌建筑有什么特点?(高、稳、形式多样。)
为什么他能搭得那么好呢?(看视频)
3。小结:这些纸牌建筑底部用了大量的牌,使房子的支撑面大些,以加强它的坚固性和承受能力。
五、延伸活动:
1、在设疑——猜想——验证的过程中,发现莫比乌斯环现象。
2、在多次操作尝试中,激发探究的欲望,体验科学操作的乐趣。
3、初步了解莫比乌斯环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各种纸环、纸条、胶棒、剪刀、记录表、笔、筐、课件
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变变变”。
用大拇指和食指变成一个圈、变成两个圈
二、操作尝试,发现莫比乌斯环现象。
1、操作比较没拧过和拧过一次的纸环剪开后的区别。
1)(出示纸环)纸环也来做游戏。怎样把一个纸环变成两个纸环?
教师示范剪法。
2)幼儿操作。
你剪出了几个环?(一个、两个),将纸环送回家(两处)
为什么有的剪出来一个,有的剪出来两个?发现了什么秘密?(没拧,拧过一次)
3)请两名幼儿上前操作。
小结:没拧的纸环剪过以后变成了两个环,拧过的变成了一个大环。
2、操作比较拧过一次和拧过两次的纸环剪开后的区别。
是不是只要拧过的纸环都会变成一个大环呢?
1)幼儿再次操作拧过的纸环。
你剪出的纸环是怎样的?(将纸环送回家)同样是拧过的纸环,为什么有的剪出了大环,有的却剪出了相扣的两个环?
2)教师分别演示拧一下和拧两下的纸环。
3)请两名幼儿上前示范操作。
出示记录表记录并小结:拧一下的纸环剪过以后变成了一个大环,拧两下的变成了两个相扣的环。
3、猜测拧过三次或四次的纸环剪开后的区别,并自主操作验证。
拧三下的纸环剪开可能会变成几个环呢?拧四下呢?
1)幼儿猜想、记录
2)幼儿操作:先拧、再剪。
3)交流操作结果,并记录在大记录表上。
三、了解莫比乌斯环现象发现者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今天我们玩的纸环有趣吗?这是一种神奇的科学现象“莫比乌斯环”。早在150年前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发现了这种神奇的纸环,人们就用他的名字将这种现象命名为莫比乌斯环。莫比乌斯环在生活中有许多运用:过山车、立交桥、机械传送带、打印机色带等。
(一)通过亲自实验和游戏来感知空气的存在以及压力等,知道空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激发幼儿对空气进行观察和实验的兴趣
(三)了解雾霾天气,从小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二、活动准备
瓶子、纸团、玻璃杯、蜡烛;课件
三、活动过程
(一)科学小实验:放在瓶口的纸团能用嘴把它吹进瓶子里吗?
1.猜想:能不能把放在瓶口的纸团吹进瓶子里?
2.介绍操作要求:平放瓶子,把小于瓶口的纸团放在瓶口,用力往瓶子里吹,能否吹进。
3.幼儿操作,师观察指导。
4.观看视频总结为什么吹不进。(空气的压力)
(二)实验二:不吹自灭
1.师介绍操作要求
2.幼儿操作,师指导。
3.小结:空气里有燃烧需要的氧气,氧气没了蜡烛自然熄灭
(三)总结讨论
1.空气的特点: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
2.空气的重要性:动物植物以及人类都离不开空气。
(四)了解雾霾天气
1.什么是雾霾?
2.雾霾天气哪里来?
3.雾霾对人类的影响。
活动目标:
1、了解光的种类、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2、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光的奥秘的兴趣。
活动重点:了解光的种类、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活动难点:能理解浅显的光的特性原理 活动准备:
1、水、玻璃杯、小镜子、水盆、硬币、手电筒
2、活动记录表:(光的特性、光的用途)每位幼儿两张
3、多媒体课件:各种照明灯、浴霸、歌厅里的灯光、装饰的彩灯、港口和马路上的信号灯。活动过程:
一、了解光的种类:
1、设置场景(使室内变暗)师:提问:“小朋友,屋里为什么变暗了?”幼儿:“没有光了,所以屋里变暗了”(打开灯)提问:“为什么屋里又亮了?”幼儿:“因为有灯光了,所以屋里变亮了”。师:“那么,你能说说你都见过那些光呢?”
2、幼儿说出自己见过的那些光(太阳光、月光、星光、灯光、闪电光、x光、火光、激光、荧光棒、萤火虫发出的光等等)。
教师小结:让幼儿知道光有自然光和人造光两种。
★自然光:像太阳光、月光、星光、火光、闪电光、萤火虫的光是自然界产生的光叫自然光。
★人造光:像灯光、激光、x光、萤光棒的光是人们制造出的光叫人造光。
二、认识光的特性、探索光的特性:
师:“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小实验,看看光是怎样走路的?” 实验
(一)、将活动室窗户遮住使室内变暗,打开手电筒,让幼儿观察手电筒的光是怎样走路的?幼儿(手电筒的光是一直向前跑的)。
师小结:这是光的第一个特性:叫做光的直射性。生活中有很多光都是直接就射过去的,比如:太阳光、月光、手电筒的光、应急灯的光等等,因此,这种光的照射过程成直线的现象称之为直射现象。
实验
(二)、让幼儿在有阳光的地方玩小镜子、水盆里的水。师:“小朋友边玩观察光发生了哪些变化”?幼儿(发现小镜子反光,发现水盆里的水也反光、发现小镜子让光拐弯了)。
师小结:这叫光的第二个特性:光的反射性。
实验
(三)、把硬币和筷子放到盛水的玻璃杯中,引导幼儿观察硬币和筷子的变化,幼儿(我发现筷子弯了、我发现硬币从玻璃杯侧面看变得很大,从玻璃杯的上面看没变)。
师小结: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这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太阳光会照在地上,我们身上,也会穿过清水照进水里,可是水和空气不一样,光钻进水里,走得慢了,也发生了一点变化,我们的眼睛看下去,水里的筷子好像变弯了,其实是光在和我们做游戏呀!是光的第三个特性:光的折射 师与幼儿一起总结光的特性:光的直射性;光的反射性;光的折射性。并让幼儿做记录。
三、讨论光的用途:
师:“人们利用光的这些特性发明了许多有用的东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1)、幼儿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光的一些用途:照明、取暖、娱乐、装饰、用作信号等。
2)、让幼儿说说自己还知道光有哪些作用?作手影、帮助找东西。知道光的特殊用途:诊疗、美容、科考、照相、红外线烤箱可以烤东西;红外线还可以治病、紫外线可以消毒、杀菌。在医院里,人们可以用激光进行光治疗。
3)、鼓励幼儿长大后探索、发现更多的没有被人类发现的光,或利用光的特性发明更多有用的东西,造福人类。
四、活动延伸
【活动目标】
1、感知海绵的轻软、能变形、吸水的特性。
2、乐意参加探索活动,愿意大胆猜想并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海绵、纽纽棒若干,海绵做成的毛毛虫一只。
2、活中的海绵制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海绵宝宝,引起探究兴趣。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朋友,看看是谁?(海绵宝宝)
二、玩海绵,感知海绵的特性。
1、和海绵宝宝握握手,抱一抱,初步感知海绵的轻、软的特性。
2、第一次探索。(玩海绵)
(1)幼儿自由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2)集体交流。
师:刚才你用什么方法和海绵玩的?你玩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3、第二次探索。(海绵变形)
(1)幼儿自由探索。
(2)集体交流。
师:你把海绵变成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变的?
小结:我们能把海绵变成各种形状,但只要一松手,它就又变回原来的样子,真神奇。
4、变毛毛虫。
(1)出示海绵变的毛毛虫(辅助材料:纽纽棒),引起幼儿兴趣。
(2)幼儿动手操作,把海绵变成毛毛虫。
(3)和毛毛虫玩一玩。
三、参观海绵展览馆,了解海绵在生活中的用处。
【教学反思】
从兴趣出发,联系生活进行选材。
海绵在我们生活中是常见、常用的材料,孩子们对此既熟悉又陌生,虽常见常用,但是对于海绵的特性却不了解,因此,本次活动我们选择了“海绵”作为活动题材。活动一开始以动画片《海绵宝宝》中“海绵宝宝”作为导入,带领孩子们走进海绵世界。由于这个动画片是幼儿感兴趣的,它的出现使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很自然地进入下一环节。
以“幼儿探索操作”贯穿始终。
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自己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孩子们与海绵宝宝“玩一玩”、“变一变让他们用完整的简单句表述自己的发现,符合《纲要》中指出的“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同时,我还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的机会,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地去探索并发现海绵的特性。
结合并运用于实际生活。
活动的最后环节,通过参观“海绵展览馆”,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还将知识真正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设计意图]:
孩子与生俱来就有一颗好奇的心,对什么事物都非常感兴趣,乐于发现,乐于探索。在一次区角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都很喜欢玩弄各种各样的管子,并对管子发出的声音不同而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为了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获得相关物体特性的经验,我设计了这次活动,让孩子们观察和倾听,我们生活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引导孩子们开发思维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活动目标]:
1、感受声音的音高、音低。
2、培养幼儿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以及加强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
3、尝试制作排笛,感受制作过程中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教学重点]:认真的倾听,感受声音的音高、音低。
[教学难点]:探索长短不同的吸管,发出不同高低的声音。
[活动流程]:利用“身体乐器”让孩子与“声音”在游戏中拉近距离,从而产生兴趣——教师示范小豆实验,让孩子知道声音是由振动而产生的——让幼儿观察、倾听长度不同的管子所发出的声音有高低之分——小组合作共同制作“排笛”。
幼儿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排笛》
[活动准备]:
1、长度不同的吸管、双面胶、托盘若干。2、黄豆、手鼓、手鼓棒、中音铁琴。3、多媒体教学软件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引入探究内容,通过“身体乐器”游戏,让幼儿产生兴趣。
教师引导幼儿踏步地走进教室,让幼儿感受自己的脚步声。
教师提问1:“为什么小脚会发出声音?”——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提问2:“那么,我们的身体还有哪些部位也能够发出声音?”
——幼儿自由发挥
幼儿与教师一起玩“身体乐器”游戏。
二、引出声音的产生。
师:“小朋友,真不错!现在,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了,在研究的过程中,请小朋友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我们才能够听见“声音”有什么不同,你们能做到吗?”
——教师示范小豆实验。
提问1:“你们听到什么?”
提问2:“你们看到什么?”
提问3:“声音从哪里来?”教师请一名幼儿上台用手,感受敲打的鼓面的振动。
提问4:“你感觉到了什么?”
教师由四个关联问题,让孩子知道声音是由振动而产生的。
教师小结: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当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停止了。
三、通过乐器实验,倾听、感受声音的音高、音低,从而引出吸管实验。
实验一:敲击中音铁琴
教师提问1:“你们认识它吗?对,它就是中音铁琴,请你们看看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提问2:“它们发的声音一样吗?”——(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提问3:“好,让我们听听它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提问4:同样的物体在振动,只是铁琴板长短不同,我们来听听两根长短不同的铁琴板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我们坐着先听一次……现在可以用身体来表达你听到的声音。”——(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原来,相同的物体会因为长、短的不同,而发出高低的不同声音。
实验二:吹吸管,倾听声音
师:“同样是吸管,我们来听听两根长短不同的吸管吹出的声音,你们发现了什么?”
1、接着,教师再出示两排吸管,一排是长的,一排是短的。
让幼儿长的、短的吸管每人各拿一根,用吹的方法感受自己听到声音的高与低。
2、教师提问1:“你在吹这两根长短不同的吸管时,发现有什么不同?”
(教师可请各别幼儿上台吹,让台下的幼儿感受)
教师引语:“哦,原来声音不同。吸管的长短也有高低之分。”
3、教师展示:与幼儿对比实验的结果。
教师小结:吹奏时,嘴里的气流会振动吸管中的空气,产生声音。短的吸管振动频率快,所以音高;长的吸管振动频率慢,所以音低。
四、制作“排笛”。
1、教师与幼儿一起观看教学软件,获得相关物体特性的经验。
2、教师示范“排笛”制作方法,小组合作共同制作“排笛”。
3、幼儿吹奏“排笛”,感受成功的喜悦。
4、活动结束。
延伸活动:
教师与幼儿来到区域里,通过自制排笛的音律不同,自由吹奏自己喜欢的旋律,举办一场亲子“排笛”小演奏。
教学反思:
科学活动的探索性带给了孩子无穷的乐趣。吸管是孩子平日里最喜欢玩的玩具之一,利用各种材料的管子进行探索,孩子们的兴趣是可想而知的。材料的选择取源于生活,因此,对孩子来说是在熟悉不过了。这样的活动充分渗透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每个孩子都在做中、玩中增长了知识。同时,对于第一次接触实验记录表的孩子来说,他们对这样简单的记录过程也充满了兴趣。因为他们不在是那么简单的操作活动了,而是带着那么多的任务在“工作”,在探索。因此,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是那么的井然有序。
当然,不足点也是较多的。科学活动相对与其他学科来说,是很严谨的一门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科学知识与探究能力。同时,在活动中,教师需要随时注意自己的语言,同样要具有科学性。在开展此活动时,我发现,在做吹吸管,感知音高、音低中,如果教师一味地强调“短的吸管音高,长的吸管音低”,势必会加深孩子对这一印象,而且还有点误导的感觉。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排笛》这篇文章共6796字。
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造纸术》含反思》:大班教案《造纸术》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通过观察、实验,让幼儿知道纸的特性及用途,教育幼儿节约用纸,让幼儿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激发幼儿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通过设计、布置教室,发展幼儿动手能力,加深对纸的认识,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造纸术》含反思教案吧。
神奇的纸桌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纸桌 来源:淄博师专附属幼儿园 张燕燕
【活动目标】
1、尝试制作纸桌,在模仿、观察、比较中发现纸桌的秘密。
2、喜欢手工活动,乐于探索与实践。
【活动准备】
泡沫垫、长方形纸、篮子、积木、篮子、长方形纸、胶棒、黑板、盛满水的杯子等。
(孩子人数、坐形、折纸试孩子、操作要求)
【活动过程】
说说纸的用途--初步尝试两张纸变纸桌,鼓励幼儿制作各种造型的桌腿--探索不同造型的纸桌腿对桌面承重能力的影响--尝试改进桌腿造型,提高桌面承重能力--师生共同小结。
一、说说纸的用途。
小朋友,你们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有两张纸,那谁来告诉老师,纸有什么用呢?(小结)可是今天,张老师要请小朋友用这两张软软的纸,来做一张能站起来的一条腿的桌子!
二、初步尝试两张纸变纸桌,鼓励幼儿制作各种造型的纸桌腿。
1、讨论:如何做一张一条腿的纸桌。
小朋友都知道,桌子由哪两部分组成?桌子腿一般有几根?一根腿的桌子怎样才能站的稳呢?你准备怎么来做这条腿呢?(讨论:除了用卷的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制做桌子腿呢?)
2、尝试制作:现在就请小朋友开动脑筋,来做一做、试一试,看看谁的桌子最先立起来,做的又稳当又牢固!
3、探索各种形状的桌腿:现在很多小朋友都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作品,那谁愿意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做的桌腿,让它站起来呢?你的桌腿是什么形状的呢?
集中讨论:“我的纸桌站起来了”。(用语言表述或结合实物表述)用折的方法:将纸对折立起来变XX型
用折的方法:将纸三折变成XX型
用折的方法:将纸四折变XX型
用折的方法:将纸卷成XX型
三、探索不同造形的纸桌腿对桌面承重能力的影响。
1.、小朋友的作品都已经完成了,那现在老师来检验一下谁的纸桌最牢固!
2、请小朋友轻轻的在纸桌上平放积木,看那种造型的纸桌放的积木最多!
3、幼儿报数:你的纸桌放了几块积木,它是什么形状的?讨论:为什么他的桌子上能放这么多积木?我们来看,他的纸桌是什么形状的?小朋友,你们发现那种形状的纸桌更结实,放的积木更多一些?
四、尝试改进桌腿造型,提高桌面承重能力。
1、小朋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让纸桌腿变得更牢固、更结实?放上更多的积木呢?我们还可以怎样来制作纸桌腿呢?
2.、小朋友又想出了很多好办法,就让我们再来试一试!
3、小结:纸的本领真大,通过折圈的方法,改变它原来的形状后,软软的纸竟然可以站起来,变成一张结实的桌子!而且在制作中,我们也发现了圆柱体的桌腿比其他形状的桌子腿更牢固,桌面上放的积木更多,承受重量的本领最大。还有什么形状的桌腿也像圆柱体一样,有一个支撑面,在桌子可以放更多的积木呢?(老师演示)下课以后,小朋友可以想一想,试一试,看还能不能制作出更结实的纸桌,能放上更多的积木,我们把纸桌的形状和放积木的数量记录下来,下一个星期咱们进行纸桌大力士比赛,好不好!
大班科学活动:拆装圆珠笔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圆珠笔,知道圆珠笔的用处。
2、通过观察、拆装圆珠笔、绘制安装说明书等形式,感知圆珠笔的构造,掌握安装的步骤。
3、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将拆下来的原件、放在筐子里,对拆装活动有兴趣。活动准备:
1、师生提供收集各种圆珠笔
2、幼儿人手一张白纸,一支圆珠笔,人手一个小筐子。
3、在黑板上画一张《圆珠笔统计表》(附统计表)。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感知圆珠笔的多样性。
——教师:你带来的圆珠笔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不同?(比较圆珠笔的粗细、长短。)
——鼓励幼儿用笔在纸上写一写、画一画、玩一玩、说一说:你有什么新发现?
——与同伴交换玩一玩圆珠笔,说一说:你们的圆珠笔哪些地方一样?哪些地方不一样?
——教师小结:圆珠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文具,它是笔杆、笔芯等部件在材质、形状和色彩上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二、拆一拆——感知圆珠笔的结构。
——教师:你知道圆珠笔的里面是什么吗?
——幼儿拆开圆珠笔,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师出示黑板上的《圆珠笔统计表》,讲述圆珠笔的名称(笔帽、笔杆、弹簧、笔芯等0,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发现,教师在统计表上记录圆珠笔部件的数量。
三、装一装——感知组装圆珠笔的过程。
——鼓励幼儿将零散的圆珠笔部件组装起来。
——教师:你是怎样组装圆珠笔的?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安装圆珠笔的过程。
四、画一画——安装说明书。
——鼓励幼儿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自己安装圆珠笔的操作过程。
——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交流。
五、说一说——圆珠笔的用途。
——教师:圆珠笔有什么用?圆珠笔为什么能写字?圆珠笔一直能用吗?
六、游戏活动——拆一拆、装一装。
——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换圆珠笔,重新进行拆装圆珠笔的活动,感知不同构造的圆珠笔进一步巩固对圆珠笔的认识。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空气宝宝】推荐阅读:
《神奇的中草药》大班科学教案05-28
神奇的纸桌大班科学教案10-30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吸管》06-23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力》及教学反思12-02
幼儿园大班科学常识教案:神奇的中草药01-26
幼儿园大班《蒜宝宝》科学教案07-28
大班科学:神奇的浮力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