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预处理对湿地松种子活力的影响(通用10篇)
不同预处理对湿地松种子活力的影响
采用不同的预处理措施对贮藏15个月的湿地松种子进行处理.结果表明:不同的.预处理措施对湿地松种子的活力影响不同.赤霉素(GK3)和聚乙二醇(PEG)处理,能显著提高种子活力.用尿素处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种子活力.而有机溶剂丙酮处理,对湿地松种子活力未见有明显影响.
作 者:陈鄂 付朝辉 CHEN E FU Zhaohui 作者单位:湖南省森林植物园,湖南,长沙,410116刊 名:湖南林业科技英文刊名:HUNAN FORESTRY SCIENCE & TECHNOLOGY年,卷(期):36(3)分类号:S791.246关键词:种子 湿地松 活力恢复 相对电导率
关键词:燕麦种子,浸种,α-淀粉酶活力
燕麦 (Avena sative L.) , 又称玉麦、铃铛麦, 属禾本科燕麦属 (Avena) 一年生草本植物[1]。燕麦的籽粒营养成分丰富, 籽粒中的粗蛋白含量达到12%~18%, 脂肪含量达到4%~6%, 在其他禾谷类作物中居于首位, 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的含量也较高。
淀粉酶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淀粉酶活力高或低可以用来评估种子萌发速率, 是燕麦抗逆性的一个重要生化指标。用不同浓度的药剂浸种后对燕麦α-淀粉酶活力影响的研究还较少。该试验测定赤霉素、水杨酸、抗环血酸、Cu SO4在不同浓度时对燕麦种子α-淀粉酶活力的影响, 以期为燕麦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方法
选择新鲜的燕麦种子, 用0.1%氯化汞对种子消毒1 min, 分别用0.3 mmol/L赤霉素、0.4 mmol/L抗坏血酸、0.1 mmol/L水杨酸、0.4 mmol/L硫酸铜浸泡燕麦种子24 h, 以清水作对照[4,5]。每处理50粒种子, 3次重复, 以发芽长度等于种子长度的1/2作为发芽标准, 取发芽1 d的种子为试验所用[6,7]。
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测定种子发芽后的第1、3、5、7天的α-淀粉酶活力, 测定方法为3, 5-二硝基水杨酸法[8]。由麦芽糖标准曲线得出燕麦麦芽糖含量, 表示α-淀粉酶的活性。计算出Ⅰ-2和Ⅰ-3光密度平均值与Ⅰ-1的差, 按下列公式计算α-淀粉酶的活力:
2 结果与分析
由图1可知, 各处理组燕麦种子α-淀粉酶活性均高于清水对照组, 可见赤霉素、水杨酸、抗坏血酸、硫酸铜对提高燕麦种子α-淀粉酶活性都有一定的作用;随着浸种天数的增加, 各处理组燕麦种子α-淀粉酶活性也随之增加;在相同天数时, 水杨酸和赤霉素处理对提高燕麦种子α-淀粉酶活性作用明显, 抗坏血酸和硫酸铜处理后燕麦种子α-淀粉酶活性有一定提高但不明显。
不同药剂最适浓度浸种处理燕麦种子的第1、3、5、7天后都高出了对照组的α-淀粉酶活性。0.1 mmol/L水杨酸处理组燕麦种子α-淀粉酶活力提高最明显;0.3 mmol/L赤霉素处理组燕麦种子α-淀粉酶活力的提高程度居第二;0.4mmol/L硫酸铜处理组燕麦种子α-淀粉酶活力的提高程度居第三。
3 结论
该试验结果表明:0.1 mmol/L水杨酸处理对燕麦α-淀粉酶活力的提高效果最佳, 高浓度水杨酸 (>0.2 mmol/L) 对燕麦α-淀粉酶活力有抑制作用;0.3 mmol/L赤霉素对燕麦α-淀粉酶活力提高效果次之;抗坏血酸溶液对燕麦α-淀粉酶活力提高作用不明显;在一定浓度范围内Cu SO4对燕麦α-淀粉酶活性提高作用随浓度增大而增强。
参考文献
[1]常晓亮, 马艳芝, 田立民, 等.水杨酸 (SA) 在切花保鲜中的作用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 30 (5) :51-53.
[2]邱似德, 梁元冈.切花采后生理保鲜[J].植物生理学通讯, 1985 (3) :1-6.
[3]陈丹生.延长月季切花寿命的研究[J].广西科学院学报, 2003, 19 (3) :122-124.
[4]邹丽华, 邱成铎, 刘雪玲.百合切花雾型保鲜剂的研究[J].广西科学, 2003, 12 (3) :230-235.
[5]冯健飞.α-淀粉酶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7) :354-355.
[6]张冲.植物淀粉酶活力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9) :13-14.
[7]肖艳, 曹一平.黄腐酸、水杨酸浸种对冬小麦种子活力的影响[J].腐植酸, 2005 (1) :23-26.
摘 要:吸湿-回干处理为一种经济实用的提高种子活力、增加抗逆性的实验方法,同样能应用于新疆沙冬青种子的研究上,经吸湿-回干处理的新疆沙冬青种子无论在萌发率、苗长及活力指数上均高于对照,即使在低温吸胀24 h的冷害条件下也呈现同样的规律,甚至有更高的活力指数。
关键词:吸湿-回干;新疆沙冬青;种子活力
中图分类号:Q944.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04.006
Abstract: Hydration-dehydration treatment is a new economical and practical method to improve seed vigor and increase stress tolerance, It can also be used successfully in the seed of endangered plant Ammopiptanthus nanus Cheng f. after treated by hydration-dehydration, it had a higher seed germination percent, seedling length and vigor index than control (CK), and showed the same rule and a higher vigor index even imbibitions in low temperature for 24 hours.
Key words :hydration-dehydration; Ammopiptanthus nanus Cheng f.; seed vigor
吸湿-回干处理是一种播种前的种子预处理方法, 通过影响种子内部生理结构及生化指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等种子生活力指标,同时提高幼苗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抗逆性。目前,吸湿-回干处理方法常与PEG或Nacl等化学试剂结合应用来引发种子,以提高种子活力及萌发整齐度,增加抗逆性[1-3],已经在辣椒、萝卜、羊草、马尾松、毛红椿等农作物甚至林木种子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4-9],又因其操作简单易行,成本低廉,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新疆沙冬青(Ammopiptanthus nanus Cheng f.)隶属于豆科(Leguminosae)黄华族(Thermopsideae)沙冬青属(Ammopiptanthus),是新疆特有的常绿灌木之一,该物种分布区极其狭窄,仅分布于乌恰县境内,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0]。其繁殖方式为种子繁殖,又因其种子存在硬实率高、虫食率高、种子不易获得等种种因素大大限制了该物种的推广和应用。目前对其种子生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硬实种子的萌发条件优化、PEG胁迫和盐分胁迫以及储藏和超干保存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等方面 [11-17],本研究拟将吸湿-回干处理方法应用在新疆沙冬青的硬实种子上,以期运用简单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其种子萌发期的种子活力和幼苗生长期的抗逆性,为更好地保护和保存此珍惜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 料
选取健康、种子大小均匀的新疆沙冬青种子,供试种子为2009年9月采于乌恰县膘尔托阔依乡(N39°30′, E74°52′)的高活力种子。
1.2 种子大小和质量的测定
千粒质量测定采用四次平均法,随机数取1 000 粒无杂质种子,称质量,重复 4 次;种径是随机测定30 粒种子的长宽度,然后计算平均值。
1.3 处理方法
1.3.1 吸湿-回干处理 将供试种子放在有两层滤纸的培养皿里室温(15±5 ℃)缓慢吸涨24 h,取出后自然风干至原始含水量。
1.3.2 低温吸涨处理 将经吸湿-回干处理的种子和对照种子置于2层滤纸的培养皿里低温(5 ℃)吸涨24 h。
1.4 种子发芽率及活力测定
参照《国际种子检验规程》,每皿取50粒种子,每处理2次重复,置于两层滤纸的培养皿,25 ℃发芽箱中培养,4 d后记录萌发率及下胚轴长度。
活力指数 IV=Ig×S
其中:G:培养第I天的发芽率(%);I:培养天数;S:培养I天的下胚轴平均长度(cm)。
1.5 种子浸泡液电导率及K+、Na+的测定
取新疆沙冬青种子20粒,用蒸馏水(1.8~2.0 μs·cm-1)冲洗数次,浸入20 mL蒸馏水中,25 ℃下恒温测定。用国产雷磁DDSJ-308A型电导率仪测定浸泡液电导率,24 h后将浸泡液倒出,测定其K+、Na+含量,用火焰分光光度计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子大小和质量
供试种子矩圆形,千粒质量测定平均为45.620 36 g,种子长宽为0.642 8×0.531 7 cm。
2.2 吸湿-回干处理对种子发芽率及活力的影响
将新疆沙冬青的种子经吸湿-回干处理24 h,4 d后测定其发芽率及活力指标,结果显示(表1),吸湿-回干处理能显著提高其发芽率,且种子的下胚轴长度长于对照,具有较高的活力指数,为对照的2.9倍。结合其电导率及K+/Na+比率的测定,可见回干种子的电导率略低于对照,外渗量降低,提高了种子的活力。
关键词:独一味,种子处理,萌发,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
独一味为唇形科, 原属糙苏属, 现已从该属中分离出独立的属, 称为独一味属[1,2,3], 主要分布在西藏、甘肃等省区, 生长在海拔2 700~4 500 m的高山草甸、河滩草地, 是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常用的草药之一, 其根茎及全草入药, 具有镇痛止血、抗菌消炎及显著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软组织损伤、骨折镇痛、止痛等[1]。
近年来, 随着对民族药开发的不断深入, 国内对独一味的化学成分、药理和临床等[4,5,6,7,8,9,10,11,12]方面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 但对其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很少[13], 主要是因为独一味种子萌发率和幼苗成活率低而严重制约其人工栽培, 致使主要靠野生资源来提供药源的独一味已供不应求。目前, 关于独一味种子萌发的研究已有报道[14,15], 本试验对独一味种子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 以期为青藏高原独一味原生境的种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1 材料
供试种子于2012年9月23日采自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藏药材引种驯化基地, 种子风干后备用。试验于2012年12月2—29日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组织培养实验室进行。实验室温度为19℃, 光照培养箱温度为 (25±1) ℃, 光照强度为4 000 lx。
2 方法
2.1 试验设计
分别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 (GA) 、高锰酸钾 (KM-n O4) 、萘乙酸 (NAA) 、细胞分裂素 (CTK) 溶液和牛粪水浸液处理独一味种子30 min, 并以纯化水浸泡种子30 min作为对照 (CK) 。浓度设置:KMn O4分别为0.03% (AⅠ) 、0.05% (AⅡ) 、0.07% (AⅢ) 、0.09% (AⅣ) 、0.1% (AⅤ) ;GA分别为100 mg/L (BⅠ) 、200 mg/L (BⅡ) 、300 mg/L (BⅢ) 、400 mg/L (BⅣ) 、500 mg/L (BⅤ) ;NAA分别为0.05% (CⅠ) 、0.1% (CⅡ) 、0.2% (CⅢ) 、0.4% (CⅣ) 、0.6% (CⅤ) ;CTK分别为0.1% (DⅠ) 、0.2% (DⅡ) 、0.4% (DⅢ) 、0.6% (DⅣ) 、0.8% (DⅤ) ;牛粪水浸液分别为0.09 g/m L+1 m L H2O (EⅠ) 、0.09 g/m L+2 m L H2O (EⅡ) 、0.09 g/m L+3 m L H2O (EⅢ) 、0.09 g/m L+4 m L H2O (EⅣ) 。取大小相同的高温灭菌的培养皿 (直径为9 cm) , 底层放1层无菌滤纸, 用纯化水湿润, 处理过的种子均匀摆放在滤纸上, 每个培养皿中放入50粒种子, 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天9:00观察种子发芽情况并记录, 20 d后种子发芽结束, 统计其发芽情况。
2.2 测定指标
测定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计算公式:发芽率= (n/N) ×100%。式中:n为最终达到的正常发芽粒数;N为供试种子数。发芽势= (n/N) ×100%。式中:n为种子发芽第7天的正常发芽粒数;N为供试种子数。发芽指数=∑ (Gt/Dt) 。式中:Gt为发芽后第t天的发芽数;Dt为相应的发芽天数。
2.3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整理数据和作图, 应用DPS 7.05统计学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浓度KMn O4溶液处理对独一味种子萌发的影响 (结果见图1)
由图1可知:随着KMn O4溶液浓度的升高, 累计发芽率和发芽势都高于对照;当KMn O4溶液的浓度为0.07%时, 种子累计发芽率最高;当溶液浓度为0.03%时, 种子的发芽势最大。经统计学分析:用不同浓度KMn O4溶液处理后, 独一味种子的发芽势、累计发芽率与对照比较都存在极显著差异, 累计发芽率和发芽势都达到了40.00%以上;发芽指数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说明用较低浓度的KMn O4溶液处理独一味种子可以提高发芽率。
3.2 不同浓度GA溶液处理对独一味种子萌发的影响 (结果见图2)
由图2可知, 经统计学分析, 用不同浓度GA溶液处理独一味种子, 其累计发芽率和发芽势与对照比较差异显著 (P<0.05) 。当GA浓度为200 mg/L时, 种子累计发芽率达到最高 (73.33%) ;当浓度超过200 mg/L时, 种子累计发芽率呈下降趋势但仍然高于对照;当浓度为300 mg/L时, 种子发芽势达到最大;发芽指数各处理间变化不明显。因此, 用200 mg/LGA溶液处理独一味种子能促进其萌发。
3.3 不同浓度NAA溶液处理对独一味种子萌发的影响 (结果见图3)
由图3可知, NAA溶液对独一味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不明显。随着NAA浓度的升高, 独一味种子发芽势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除了用浓度为0.1%NAA处理的独一味种子累计发芽率等于对照 (46.67%) 外, 其他各处理的累计发芽率均低于对照, 这可能是由试验误差造成的。说明NAA对独一味种子萌发可能具有抑制作用。
3.4 不同浓度CTK溶液处理对独一味种子萌发的影响 (结果见图4)
由图4可知, 随着CTK浓度的增加, 独一味种子的累计发芽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 当CTK浓度为0.1%和0.2%时, 其累计发芽率高于对照, 且当CTK浓度为0.1%时, 累计发芽率和发芽势最大, 分别为86.67%、66.67%。除0.4%CTK处理的种子发芽势等于对照之外, 其他各处理的发芽势都比对照高。由此可知, 用0.1%CTK处理的独一味种子可以显著提高其发芽指标。
3.5 不同浓度牛粪水浸液处理对独一味种子萌发的影响 (结果见图5)
由图5可知, 不同浓度牛粪水浸液对独一味种子萌发的影响较大, 用0.09 g/m L+2 m L H2O牛粪水浸液处理种子后, 独一味种子累计发芽率和发芽势最大, 分别为93.33%和80.00%, 经统计学分析极显著高于对照 (P<0.01) , 之后随着浓度的增加累计发芽率和发芽势降低。
4 讨论与结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处理对独一味种子萌发具有一定的促进和抑制作用, 这与张亚娟等[16]研究结果一致。用GA处理独一味种子, 当溶液浓度为200 mg/L时种子累计发芽率达到最高, 当浓度超过200 mg/L时种子累计发芽率出现下降趋势, 这与胡莹莹等[14]研究结果不同, 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用NAA处理独一味种子时, 其抑制作用大于促进作用。用CTK处理独一味种子时, 当溶液浓度为0.1%时独一味种子累计发芽率和发芽势都达到最大。用KMn O4溶液处理独一味种子时, 当溶液浓度为0.07%时种子累计发芽率最高, 本试验发现, 用KM-n O4溶液处理独一味种子后, 霉变种子明显减少, 这与张亚娟等[16]研究结果一致。用牛粪水浸液处理独一味种子, 当牛粪水浸液浓度为0.09 g/m L+2 m L H2O时累计发芽率和发芽势最大, 明显高于对照, 主要是因为适量浓度的牛粪水浸液可以为独一味种子的萌发提供所需的氮、磷等营养和一定能量。
关键词:无芒雀麦;土壤密度;发芽势
中图分类号:S543+.80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1-0243-02
无芒雀麦(BromusinermisLeyss.)是禾本科雀麦属多年生根茎型优质牧草,株高80~120cm,根茎分蘖强,具有生长快、再生性强等特点,对气候条件的适应性很强,抗杂草、抗寒、抗旱、耐涝,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退耕还草、牧草产业化和公路、铁路护坡的最佳牧草之一,既可作牧草,也可作为草坪的建群种、优势种[1]。宁夏南部山区地处我国黄土高原向干旱风沙区过渡地带,包括固原地区6县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的盐池、同心2县,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是该区域最突出的生态问题。1949年以来,宁南山区进行过数次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恢复与重建工程,都因种种原因没有坚持下来[2]。目前,关于无芒雀麦研究已有很多,学者们多从盐胁迫[3]、沙埋深度[4]、种植密度[5]、施肥及混播[6-9]等方面探讨各因素对无芒雀麦生长发育、种子质量及产量的影响,关于无芒雀麦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种子发芽特性的研究较少。本试验探讨宁夏南部山区风沙土、黑垆土、灰钙土3种典型土壤类型对无芒雀麦的发芽特性及生长状况的影响,旨在为宁夏南部山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试验用的无芒雀麦品种为Calton,种子引自加拿大(宁夏克劳沃草业有限公司)。试验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军马场园艺场大棚中进行。风沙土采自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花马池镇四墩子村,黑垆土采自固原市原州区东红村,灰钙土采自同心县城北村。无芒雀麦植物学性状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在宁夏大学农学院测定。
1.2方法
本试验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10-11]。在温度可调的温控箱中设置20、25、30℃3个温度;浸种时间设10、15、20h3个处理;发芽床土设风沙土、黑垆土、灰钙土3个处理。试验共设9个处理,3次重复,27个小区随机排列进行试验(表1)。
3次重复中有1粒种子萌发,即为发芽起始,每24h统计1次发芽种子数,7d后统计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发芽速度。用直尺测量根系长度、株高。用千分之一天平称量干质量、鲜质量[12]。参照国际种子检验规程,以胚根突破种皮,伸出1mm为发芽标准,第4天进行初次计数。第7天每皿随机取10株幼苗,在坐标纸上测胚芽长、胚根长。硬实种子按未发芽处理。
1.3数据处理
采用用SPSS18软件分析数据。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对无芒雀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发芽速度可以直接反映无芒雀麦种子的萌发程度。由表3可以看出,处理6下无芒雀麦种子发芽率最高,为95%,其次为处理4,再次为处理8,均超过了90%,处理3发芽率最低,且与处理6差异显著。处理6下无芒雀麦种子发芽势最大,为91%,其次是处理4、处理8,处理3最小,仅为65%。各处理间发芽指数、发芽速度均无显著性差异,处理6下无芒雀麦种子发芽指数、发芽速度均最大,处理3下无芒雀麦种子的发芽指数、发芽速度均最小。
2.2不同处理对无芒雀麦根系长度及株高的影响
由表4可知,处理6的无芒雀麦根系长度与处理3差异显著,其余各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处理6下无芒雀麦根系最长,为6.8cm,其次为处理8,处理3根系最短,仅为4.6cm。各处理间株高无显著性差异。处理6下无芒雀麦株高最高,为25.6cm,其次为处理8。
2.3不同处理对无芒雀麦生物量的影响
由表5可知,处理6下无芒雀麦生物量最高,为210.8g/m2,处理组合为:A2B3C1;其次为处理4,无芒雀麦生物量为204.6g/m2,处理3下无芒雀麦生物量最低,仅为142.6g/m2。[CM(20*5]各因素对无芒雀麦生物量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C>A>B,即发芽床土>浸种温度>浸种时间。
3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结合宁夏回族自治区当地退耕还林还草实际情况,采用正交试验,考察浸种温度、浸种时间、不同土壤类型对无芒雀麦生长发育、种子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6下无芒雀麦种子发芽率最高,为95%,处理3下发芽率最低,且与处理6呈显著性差异。处理6下无芒雀麦种子发芽势最大,处理3最小。各处理间发芽指数及发芽速度均无显著性差异,处理6下无芒雀麦种子发芽指数、发芽速度均最大,处理3下无芒雀麦种子的发芽指数、发芽速度均最小。各处理间株高无显著性差异。处理6下无芒雀麦生物量最高,为210.8g/m2,处理组合为:A2B3C1。各因素对无芒雀麦生物量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C>A>B,即发芽床土>浸种温度>浸种时间。土质是无芒雀麦的首要限制因子,风沙土更适宜无芒雀麦种子的萌发及生长。本试验只考虑了浸种温度、浸种时间、土质3个因素,但在实际生产中,灌水量、施肥量、播种密度、播种深度等因素对无芒雀麦种子萌发及生长发育也具有一定影响[5],应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土质是无芒雀麦种子萌发生长的首要限制因子,无芒雀麦更适宜在风沙土中萌发生长。
参考文献:
[1]胡生荣,高永,武飞,等.盐胁迫对两种无芒雀麦种子萌发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7,31(3):513-520.
[2]米文宝,刘小鹏,王亚娟.宁夏南部山区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發展的初步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1):91-94.
[3]李继光,于爽,肖杰,等.盐胁迫对无芒雀麦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1(2):25-27.
[4]杨慧玲,曹志平,董鸣,等.沙埋对无芒雀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1):2438-2443.
[5]刘晓园,郑丽媛.种植密度和播种量对无芒雀麦种子质量的影响[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7(3):309-311.
[6]孙铁军,韩建国,赵守强,等.施肥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产量组分的影响[J].草业学报,2005,14(2):84-92.
[7]陈积山,朱瑞芬,高超,等.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草地种间竞争研究[J].草地学报,2013,21(6):1157-1161.
[8]鲁富宽,王建光.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草地适宜刈割高度研究[J].中国草地学报,2014,36(1):49-52,57.
[9]陈丽,米文宝,杨蓉.宁南山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措施研究——以固原市原州区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3):190-193,197.
[10]战欣欣,王百田.正交试验法筛选新型种衣剂配方试验[J].北方园艺,2009(7):22-25.
[11]冯骁骋,格根图,李长春,等.青贮条件对天然牧草青贮饲料饲用品质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9-13.
[12]杨倩,王希,沈禹颖.异龄苜蓿土壤浸提液对3种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J].草地学报,2009,17(6):784-788.
[13]何莉,张天伦,贾文庆.不同处理下紫羊茅种子的发芽特性[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8):192-193.
[14]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15]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关键词:南天竹;贮藏方法;发芽率;发芽势
中图分类号:S72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6-0014-03
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又名红杷子、天烛子、红枸子、钻石黄、天竹、兰竹,小檗科南天竹常绿灌木,是我国南方常见的木本花卉。由于南天竹植株优美,果实鲜艳,生长适应性强,常常被应用于园林绿化中。常见栽培变种有‘玉果南天竹’、‘绵丝南天竹’、‘紫果南天竹’、‘圆叶南天竹’等,因其形态优越清雅,也常被用以制作盆景或盆栽来装饰窗台、门厅、会场等[1-3]。
南天竹种子为胚发育不完全的生理后熟型种子,从采摘种子到发芽一般须5~10个月的时间[4]。南天竹育苗过程中存在着种子储藏困难、发芽不齐、发芽时间较长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当前制约南天竹开发的关键性问题。
本文针对南天竹种子的储藏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不同贮藏方法与南天竹种子发芽力之间关系的研究,探讨南天竹种子的发芽特性,解决南天竹种子贮藏和发芽率不齐的问题,对改善南天竹发芽指标系数、指导南天竹育苗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以南天竹种子作为试验试材,该种子于2012年12月中旬采自湖北省武汉市。
1.2试验方法
设计常温干藏、低温干藏、低温湿藏、常温带果球沙藏、常温净种沙藏、低温净种沙藏等6种种子贮藏的方法贮藏南天竹种子(表1)。将种子贮藏150 d后,于2013年5月中旬,分别对这6种不同储藏方法处理的种子按四分法取出400粒进行发芽试验,每处理100粒重复4次。试验前先浸种24 h,清洗5遍后放置于发芽盒中,放入恒温25℃的发芽箱内,保持苗床湿润,及时清洗霉变种子。每天观测1次,观测记录28 d。对不同贮藏方法的发芽率与发芽势进行比较分析。
发芽率=(发芽的种子数/供检测的种子数)×100%
发芽势=(发芽高峰时积累的种子数/供检测的种子数)×100%[5]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贮藏方法对南天竹种子发芽率与发芽势的影响
对经过不同方法贮藏过的南天竹的种子萌发的发芽率与发芽势进行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就种子萌发的速度与早晚而言,1号低温净种沙藏、4号低温湿藏后的种子萌发最早,播种后第7天就开始萌发;2号常温净种沙藏的种子次之,播种后第9天开始萌发,3号常温带果球沙藏的种子排第3,播种后第12天开始萌发,5号低温干藏的种子排第4,播种后第16天开始萌发,6号常温干藏的种子萌发最晚,播种后第20天才开始萌发。
从种子发芽率来看,1号低温净种沙藏和2号常温净种沙藏发芽率差异不显著,1号低温净种沙藏的种子发芽率最高,达到了830%,2号常温净种沙藏的种子发芽率次之,为810%。3号常温带果球沙藏、4号低湿湿藏、5号低温干藏和6号常温干藏四种储藏的种子发芽率存在显著差异,3号常温带果球沙藏种子的发芽率排第3,为675%,4号低湿湿藏、5号低温干藏和6号常温干藏的种子的发芽率均较低,其中6号常温干藏的种子发芽率最低,只有4.5%。
从发芽势来看,1号低温净种沙藏、2号常温净种沙藏、5号低温干藏和6号常温干藏的南天竹种子发芽势存在显著差异。1号低温净种沙藏的种子发芽势最高,达到了65%,2号常温净种沙藏的种子发芽率次之,为44%, 5号低温干藏和6号常温干藏的种子的发芽势较低,低于10%,其中6号常温干藏的种子发芽势最低,只有2%。3号常温带果球沙藏和4号低温湿藏种子的发芽势相近,为28%和27%,发芽势差异不显著。
就种子的萌发出芽表现来看,1号低温净种沙藏、2号常温净种沙藏的南天竹种子,出芽整齐、健壮。3号常温果球沙藏、4号低温湿藏的南天竹种子易产生霉变,储藏过程中种子的损失较多。5号低温干藏、6号常温干藏的南天竹种子种子坚硬难以吸水膨胀,种子萌发晚,出芽率低。
2.2贮藏期干湿度对南天竹种子萌发力的影响
通过比较不同南天竹子种子贮藏方法可知,编号5、6的2种种子干藏方法无论从种子开始萌发的时间,还是种子后期的发芽率和发芽势等指标都较编号1-4的4种种子湿藏方法低,这说明南天竹种子在贮藏期间的干湿度对其种子的发芽力起决定性作用,南天竹种子不适合干藏,贮藏期间应保持种子一定的湿润度。
2.3贮藏期温度对南天竹种子萌发力的影响
贮藏期的温度对南天竹种子萌发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就5号、6号两种种子干藏方法比较而言,5号低温干藏的种子发芽率比6号常温干藏的高6.5%,发芽势高7%;而1号、2号两种净种沙藏比较也可以看出1号低温净种沙藏的种子发芽率比2号常温净种贮藏的萌发率高2%,发芽势高21%,这说明,种子低温贮藏对南天竹的种子起到了后熟促进作用,有利于播种期种子的萌发。
2.4贮藏期不同处理方式对南天竹种子萌发力的影响
试验观察发现,通过沙藏,可有效预防南天竹种子的霉变、腐烂。常温沙藏条件下,净种沙藏的发芽率要比带果球沙藏的高13.5%,是由于南天竹的果皮易腐烂变质,果球贮藏种皮腐烂变质易引起种子的霉变,从而影响种子的发芽力。层积沙藏对南天竹种子的发芽力有促进作用。低温净种沙藏种子的发芽率比低温湿藏的高37%。
3结论与讨论
低温净种沙藏南天竹种子的发芽率最高,发芽势最高,出苗整齐且健壮,是南天竹种子的理想贮藏方法。但低温冷藏需要相应的冷藏设施设备,成本较高,实际生产中可采用层积沙藏,越冬的自然低温处理,也可以达到理想的贮藏效果。
南天竹种子为一个果球里包藏两粒种子,果球的果皮包被完整,由于南天竹果球的果皮松软易破损腐烂,引起种子的霉变,因此贮藏前应将果皮破除,把种子清洗干净略晾干后净种贮藏的效果更好。南天竹种子沙藏前期应保持较低的湿度,沙堆不干裂起灰即可,湿度过大可能导致种子在播种期前萌发,播种期前1个月需逐步加大湿度,但不能使贮藏沙池积水。
参考文献
[1]李彬. 南天竹人工栽培技术[J]. 林业科技,2012,(5):4344.
[2]唐丽,刘友全. 南天竹种质资源及利用[J].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46.
[3]唐丽,刘友全,钟秋平. 南天竹开发利用价值评价体系的建立[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7,(6):102108.
[4]王立贵.南天竹繁育与利用[J].安徽林业, 2009,(3):4041.
[5]国家林业局.林木种子检验规格(GB2772-1999)[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9.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黑龙江省海林林业局三部落林场苗圃。种子来源于三部落林场48林班, 林龄为30年的人工林。种子千粒重17.01g, 净度96.2%, 实验室发芽率92.8%。
1.2 试验方法
采用四种方法进行种子催芽处理。分别是前年十月末混沙埋藏越冬催芽处理 (A) 、春节过后混沙催芽处理 (B) 和雪藏催芽处理 (C) 、播种期前快速混沙变温催芽处理 (CK) 。5月2日做床, 5月5日采用条状播种, 每平方米播种200粒。做四个重复。5月10日开始计算发芽率共计记录20天, 到5月29日结束。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催芽处理方法对黄菠萝种子场圃发芽率的影响
场圃发芽率在播种后的第7d开始零星的发芽出土, 10~14d达到高峰, 到20d基本停止。试验结果见表1和图1、图2。从表1和图1、图2中可以看出, 到5月14日的时侯 (10d) , 混沙埋藏越冬催芽处理最好, 其次是混沙催芽处理和雪藏催芽处理, 对照较差。到5月29日的时侯 (25d) , 仍然是混沙埋藏越冬催芽处理最好, 其次是混沙催芽处理和雪藏催芽处理, 对照较差。所以黄菠萝种子采用混沙埋藏越冬催芽处理比较理想。
2.2 不同催芽处理方法对黄菠萝苗木质量的影响
不同催芽处理方法对黄菠萝苗木影响主要体现在地上部分的苗高、地径和叶及生物量上, 地下部分的主根长和侧根数及生物量上。
2.2.1 不同催芽处理方法对黄菠萝苗木地上部分质量的影响
从表2和图1、图2中可以看出, 不论是苗高、地径, 还是生物量上均表现出混沙埋藏越冬催芽处理最好, 其次是混沙催芽处理和雪藏催芽处理之间差别不大, 对照较差。因此混沙埋藏越冬催芽处理黄菠萝种子最好。
2.2.2 不同催芽处理方法对黄菠萝苗木地下部分质量的影响
从表3和图3、图4中可以看出, 不论是苗高、地径, 还是生物量上均表现出混沙埋藏越冬催芽处理最好, 其次是混沙催芽处理和对照之间差别不大, 雪藏催芽处理较差。因此混沙埋藏越冬催芽处理黄菠萝种子最好。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混沙埋藏越冬催芽处理最好, 有利于提高场圃发芽率、提高苗木的质量;其次是混沙催芽处理和雪藏催芽处理, 对照较差。所以建议黄菠萝播种育苗时, 种子采用混沙埋藏越冬催芽处理比较理想。
参考文献
[1]吴明佳.黄菠萝播种苗的培育[J].林业科技, 1996 (12) :13~14.
[2]季车发等.黄菠萝采种及育苗技术的研究[J].吉林林业科技, 2004 (4) :18~20.
[3]张泉等.黄菠萝采种及育苗技术的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 2005 (3) :44~45.
[4]龙作义等.黄菠萝 (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 塑料大棚育苗技术《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1) :7~8.
[5]龙作义等.温室效应对塑料大棚黄菠萝育苗的影响.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2) :4~5.
关键词:大豆,基因型,种子活力,萌发
高质量的种子是大豆生产的基础, 种子活力高低是衡量种子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大豆种子寿命较短, 被视为短命种子[1]。大豆种子活力水平的高低主要是由遗传因子和外界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的。
目前, 大豆种子活力的测定主要采用标准发芽试验、种子浸泡液电导率测定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等方法。标准发芽试验是评价种子活力最为可靠的方法[2];种子浸泡液电导率测定是一种简易、快速、客观的活力测定方法;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灵敏度较高, 但操作较复杂[3]。
基因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种子活力的高低。种子活力可以遗传, 因而种子活力水平可在其子代上体现出来[4]。通常来说, 大豆种子籽粒越大, 越容易劣变, 因此小粒种比大粒种种子活力高[5]。另外, 种子发育条件不好, 采收、干燥、清选及包装、运输、储藏过程中受到的影响都会使种子活力发生变化。多年来, 对大豆种子活力测定方法的研究报道较多, 但多是用单一的活力测定方法进行研究, 且不同的研究者认为的大豆种子活力测定的适宜方法也不尽相同[3,6,7,8,9]。准确、方便、快捷的种子活力测定方法尤为必要。
试验通过对不同基因型大豆种子萌发特性进行研究, 探讨不同基因型大豆种子萌发特性的差异、各种萌发指标与种子活力之间关系, 为大豆高活力品种筛选、利用和种子贮藏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材料为12个夏大豆品系 (编号依次为1~12) , 新种子系2013年10月收获 (品系编号前加X) , 陈种子系2012年10月收获 (品系编号前加C) , 共24份样品。
1.2 试验方法
1.2.1 发芽试验。
新、陈种子每个品系各随机数取300粒种子, 分成均等3份;采用砂床发芽, 发芽盘 (20 cm×15 cm×6 cm) 内装入经过130℃高温消毒并烘干、过筛的砂粒, 加水调成湿砂, 种子置床, 每盘100粒, 3次重复, 在智能光照培养箱中进行发芽, 箱中保持温度25℃、湿度80%。根据正常幼苗和不正常幼苗的鉴定标准, 结合大豆幼苗的形态特征逐一进行观察, 第3天和第7天统计发芽势和发芽率, 并测定根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等[10]。相关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1.2.2 电导率测定。
新、陈种子每个品系各随机数取300粒种子, 分成均等3份;将种子放入容量200 m L的小烧杯中 (每杯100粒) , 加入100 m L蒸馏水, 浸泡24 h。用DDP-210电导率仪测定浸泡液的电导率[11]。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豆不同基因型的种子萌发和种子活力
对不同基因型大豆种子萌发和种子活力指标测定结果 (表1) 表明, 新种子各项萌发指标均比相应的陈种子大。综合来看, 活力指数较高的品系是7、6、10、1。新种子的平均电导率值比陈种子小。综合来看, 电导率较小的品系是1、5、3、4。
2.2 大豆新、陈种子之间各项萌发指标的差异
对大豆不同基因型之间各项萌发指标的差异进行比较 (表2) , 结果表明, 陈种子的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大于新种子, 尤其是活力指数的变异系数差异最大。另外, 不论是新种子还是陈种子, 不同基因型间各项指标变异系数最大的均为种子活力指数, 其次是发芽率、电导率和发芽指数。运用方差分析对不同基因型之间各项指标的差异性比较, 结果表明不论新种子还是陈种子, 不同基因型之间在发芽率、发芽指数、根长、活力指数、电导率等指标上均达到了极显著差异。
2.3 大豆新、陈种子之间各项萌发指标的相关性
对大豆新、陈种子各项萌发指标和电导率的相关性分析 (表3) 表明, 新种子的活力指数与根长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电导率与发芽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与发芽指数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陈种子的活力指数与发芽指数、根长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电导率与发芽率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大豆种子活力与基因型有很大关系, 不同基因型的大豆种子活力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种子活力高可为田间生长发育奠定良好基础。大豆新、陈种子之间萌发指标存在较大差异, 室内常温贮存1年后大豆种子活力明显下降, 因此大豆生产上应尽可能利用新种子。大豆种子浸出液的电导率与发芽率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因此可用测定电导率的方法预测种子发芽率的高低。
注:r0.05=0.553, r0.01=0.684。
试验测定的电导率与活力指数之间并未达到显著相关, 但是电导率与发芽率之间达到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这与他人研究结果有所不同, 其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另外, 该试验测定的大豆种子活力仅为田间生产提供参考, 但不能绝对化, 因为种子活力是与种子田间出苗密切相关的概念, 生产中常遇到发芽率与田间出苗率不相符的情况。由此可见, 寻找一种能够准确预测种子田间出苗和生长发育情况的可靠指标十分必要, 但并非易事, 对大豆种子活力指标尚需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谢皓, 陈学珍, 钱宝玉, 等.贮藏年份对大豆种子活力及农艺性状的影响[J].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3, 18 (4) :281-284.
[2]刘自刚, 张雁, 王新军, 等.桔梗种子活力研究进展[J].种子, 2006, 25 (4) :48-51.
[3]张文明, 郑文寅, 任冲, 等.电导法测定大豆种子活力的初步研究[J].种子, 2003 (2) :34-38.
[4]唐志华, 马继凤.大豆种子活力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 2007, 21 (5) :625-628.
[5]程春明, 王瑞珍, 吴问胜.大豆种子活力基因型差异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 2003, 15 (1) :8-12
[6]董钻.关于大豆的高产和超高产育种[C]//第七届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 2001:150-151.
[7]陶嘉龄, 郑光华.种子活力[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1.
[8]YAKLICH R W, ABDUL-BAK I A.Variability inmetabolism ofindividual axes of soybean seed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vigor[J].Crop Sci, 1975 (15) :474-426.
[9]DENNIES TEKRONG.Soybean seed referee for the accelerated age-ing test-1999, 2000[J].Seed Technology, 2001, 23 (2) :173-179.
[10]支巨振.GB/T3543.1-3543.7-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0:140-142.
摘 要:以天津科润蔬菜所芹菜品种‘优文图斯种子为材料,应用不同浓度的6-BA包衣,调查分析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研究包衣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子基本芽率较高的情况下,单一6-BA 包衣芹菜种子对发芽率没有影响,在一定浓度范围内6-BA 包衣处理芹菜种子对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有促进作用,包衣处理芹菜种子6-BA 浓度为250 mg·L-1时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最高。
关键词:赤霉素;包衣;芹菜;种子;萌发效果
中图分类号:S636.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8.034
芹菜(Apium graveolens L.)是伞形科(Umbelliferae)芹属(Apium)中的栽培种,喜冷凉,适宜温和气候的二年生草本植物 [1]。据《中国农业统计资料》报道,我国2008年芹菜栽培面积达57.33万hm2[2],已成为我国七大重点蔬菜种类之一,随着芹菜栽培面积的扩大,良种的需求量随之增长,然而生产上播种用的芹菜种子其外皮革质化且含挥发油,透水性差,种子小,千粒质量仅有0.41 g [3],发芽十分缓慢且不整齐,这给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
种子包衣技术是我国20世纪九十年代广泛推广的一项植物保护技术,它具有综合防治、低毒高效、省种省药、保护环境、投入产出比高的特点,主要应用在小麦、玉米、水稻、棉花、大豆、油菜、花生、某些蔬菜等作物上[4],据报道,使用种衣剂的粮食作物一般增产10%~20% [5]。本试验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和芹菜种子发芽特征特性,选择不同浓度的6-BA包衣处理芹菜种子,研究不同浓度6-BA包衣芹菜种子对萌发效果的影响,为芹菜专用型种衣剂的开发研究提供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天津科润蔬菜所提供的芹菜品种‘优文图斯种子。
1.2 试验步骤
用电子天平称取6-BA 30 mg,用少量强酸溶液溶解,观察发现6-BA完全溶解后加入基础种衣剂原液进行稀释,用pH测试仪调节pH值至6.8~7.0之间,定容至体积为0.1 L,即配置成300 mg·L-1的6-BA溶液待用。6-BA浓度梯度设计为:CK1为不包衣种子处理、CK2为基础种衣剂包衣处理、0,20,40,60,80,100,150,200,250,300 mg·L-1。根据不同的浓度梯度,将300 mg·L-1的6-BA 溶液,取一定量稀释成所需的不同浓度梯度,定容体积为20 mL。将6-BA依据设计的浓度添加到天津科润蔬菜研究所自主研制的种衣剂中,配制成不同种类和浓度的6-BA种子包衣剂包衣芹菜种子‘优文图斯,包衣完成后放入网纱袋中进行晾晒,经过干燥后包衣种子置于铺有4层滤纸的发芽盒中,放入20 ℃恒温生化培养箱内发芽培养,每天光照16 h,黑暗 8 h,每处理100 粒种子,设置3次重复。
1.3 试验方法
以胚根突破种皮后长度达到与种子等长,胚芽达到种子长度50%时记为发芽,每天调查记录每皿种子发芽数,从第7天起逐日统计种子发芽数,第21天发芽结束。以 10 d和 21 d内发芽的百分率分别为发芽势和发芽率[6], 计算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等相关指标 [7-8]。
计算公式如下:
发芽率( Gr) = Gt /NT×100%;
发芽势(GE)= G10/NT×100%
其中,G10为种子发芽第10天的种子发芽数;
发芽指数( GI) =(∑Gt/Dt)
Gt为在t天的种子发芽数,Dt为相对应的种子发芽天数;
活力指数( VI) = GI×S
其中,Gt 表示在t日时的发芽数, Dt 表示相应的发芽天数, NT 表示种子总数, S 表示幼苗的生长量( 以苗质量g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添加不同浓度6-BA包衣对芹菜种子发芽进程的影响
通过观察不同浓度6-BA包衣芹菜种子的发芽情况,从第7天起逐日统计种子发芽数,第21天发芽结束,发现添加不同浓度的6-BA包衣芹菜种子后,第7天有少量种子发芽,第8天发芽数量明显增加,第9天到12天发芽数量增加显著,第14天以后发芽的芹菜种子数增加量趋向平稳。最终与对照发芽率相比无明显的差异(图1)。
2.2 添加不同浓度6-BA包衣芹菜种子对发芽势的影响
不包衣种子处理,基础种衣剂包衣处理与不同浓度的6-BA包衣芹菜种子处理后, 6-BA浓度在0~250 mg·L-1时,随着浓度的增加,发芽势呈现递增的趋势,当浓度增加到300 mg·L-1后,发芽势呈现下降的趋势。
如表1,250 mg·L-1 6-BA处理芹菜种子发芽势最高,发芽势为85.0%,比不包衣种子处理提高了50.3个百分点;最低发芽势处理浓度是不包衣种子处理,发芽势为34.7%。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6-BA浓度处理的芹菜种子发芽势差异显著,当处理浓度在20~250 mg·L-1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对芹菜种子发芽势有极显著提高作用。
2.3 添加不同浓度6-BA包衣对芹菜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如表2,60 mg·L-1 6-BA的处理芹菜种子发芽率最高,为95.0%,发芽率最低的处理是80 mg·L-16-BA,发芽率为93.3%;方差分析表明,经不同水平激素处理的芹菜种子发芽率无差异,不包衣种子处理、基础种衣剂包衣处理以及不同浓度的6-BA包衣种子对芹菜种子发芽率没有影响。
2.4 添加不同浓度6-BA包衣对芹菜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不包衣种子处理、基础种衣剂包衣处理与不同浓度的6-BA包衣处理后,芹菜种子发芽指数范围集中在60~90之间,6-BA浓度在250 mg·L-1发芽指数最高,为88.5,比不包衣种子处理提高了34%;高于或低于250 mg·L-1浓度处理,发芽指数呈现递减的趋势,但在所处理的浓度范围内发芽指数与对照相比都呈上升趋势。
表3方差分析表明,不同6-BA浓度处理的芹菜种子发芽指数存在差异,处理浓度在40~300 mg·L-1,与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对芹菜种子发芽指数有极显著提高作用。
2.5 添加不同浓度6-BA包衣芹菜种子对活力指数的影响
不包衣种子处理、基础种衣剂包衣处理与不同浓度的6-BA包衣种子处理后,种子活力指数范围集中在40~80之间。6-BA浓度在250 mg·L-1时活力指数最高,为76.7,比不包衣种子处理提高了76.7%;高于或低于200 mg·L-1浓度处理时,活力指数呈现递减的趋势。
表4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浓度6-BA处理的芹菜种子活力指数存在差异,处理浓度在40~300 mg·L-1之间时,与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对芹菜种子活力指数有极显著提高作用。
3 结 论
0~300 mg·L-1的单一6-BA包衣芹菜种子对发芽率没有影响。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的6-BA包衣芹菜种子对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有促进作用,这与朱进[9]利用6-BA浸种山葵(Wasabia japonica)种子,俞建妹[10]在降香黄檀种子上的研究,张福平[11]对韭菜种子、番茄种子的研究结果一致,都能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但是最佳浓度范围与前人在其他种子上的研究存在一定差异, 6-BA浸种山葵(Wasabia japonica) 种子的最佳浓度为10 mg·L-1,处理降香黄檀种子以80 mg·L-1 6-BA效果最好。张福平[12]在番茄种子上的处理以10 mg·L-1的6-BA作用效果最好。本试验包衣处理芹菜种子最佳6-BA浓度为250 mg·L-1,此浓度下芹菜种子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最高,这可能因为同浓度的6-BA包衣后再经过浸种发芽其浓度被稀释,或者与包衣后有效成份损耗有关。在芽率一定的情况下,一般发芽势高,发芽进程快,出苗快,整齐度高,生长势强,对后续的植株生长和产量会有积极影响效果。本试验结果可为芹菜专用型种衣剂的开发研究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 范双喜.现代蔬菜生产技术全书[M]. 第一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96.
[2] 作者不详. 2006年全国各地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J]. 中国蔬菜,2008(1):65-66.
[3] 饶贵珍,李建青. 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浸种对芹菜种子发芽的影响[J].农业与技术,2000 (1):20-23.
[4] 张海清,熊远福,陈炳光.推广水稻种子包衣技术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种子,2006 (1):76-78.
[5] 郑学强,宋文坚,庄义庆,等. 种衣剂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浙江农业科学,2004(1):47.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3543.1-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37.
[7] 林义辉.广东省桉树人工林生态问题评价[J].广东林业科技,2001,17( 4):22,37.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 2772-1999林木种子检验方法 [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9] 朱进. 6-BA和GA3对山葵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的影响[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3):18-19.
[10] 俞建妹.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降香黄檀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广西农业科学,2010(7):649-652.
[11] 张福平.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韭菜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09(11):160-16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所用紫花苜蓿种子田位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业实验田(大庆市)。试验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为4.2℃,≥10℃积温为 2 922.5℃。年平均降水为427.4 mm,多集中6~8 月份。年蒸发量为1 620.4 mm,是降水量的3.8倍。年均日照时数为28 46.9 h,无霜期127 d。土壤为盐碱土,有机质30.7 g·kg-1,速效氮89.25 mg·kg-1,速效磷16.12 mg·kg-1,速效钾137.35 mg·kg-1,土壤pH为7.7。
1.2 试验设计
试验苜蓿品种为肇东苜蓿,2008年播种,次年收种并测定各项指标。设9个播种密度处理D1~D9分别为180 000、90 000、84 000、60 000、60 000、42 000、30 000、28 000、20 000株·hm-2,每处理3次重复,共27个小区,小区面积3 m×3 m。行株距处理D1~D9分别为:30 cm×15 cm、30 cm×30 cm、60 cm×15 cm、30 cm×45 cm、90 cm×15 cm、60 cm×30 cm、90 cm×30 cm、60 cm×45 cm、90 cm×45 cm。人工开沟点播。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株高
每个小区随机选取20株,测量其绝对高度。
1.3.2 生殖枝密度
初花期以2行ⅹ1 m的样方统计各小区近地表植株的主枝数目。
1.3.3 结荚花序数/生殖枝
每个小区随机选择30个生殖枝,统计包括主枝和各级分枝在内的结荚花序数目。
1.3.4 荚果数/结荚花序
每个小区随机选择植株不同部位的结荚花序60个,统计每个花序的荚果数。
1.3.5 种子数/荚果
收获时,每个小区随机统计100个荚果的种子数。
1.3.6 种子收获与测产
当大部分荚果变为黑褐色时进行人工收获、脱粒,每个小区收获1 m2植株。再进行筛选和清选,测定其杂质含量,以此计算试验小区的净种子产量。
1.3.7 千粒重
取20 g种子样品,除去无生命杂质,用Baumann电子自动数粒仪数取1 000粒种子,4次重复,称重(精确到0.0001 g)。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种密度处理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单位小区内播种株数的增加,种子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各播种密度处理下,紫花苜蓿种子产量以D3处理最高,达到613.12 kg·hm-2;D9处理种子产量最低,为217.97 kg·hm-2。方差分析表明,D3处理与D2、D6、D7、D8和D9处理的差异极显著,与D1处理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D2、D6、D7、D8和D9之间差异均不显著。从表1中可知,紫花苜蓿种子产量较高的处理为D3、D4和D5,其播种密度分别为84 000、60 000和60 000 株·hm-2,而播种密度过密或过稀时种子产量都偏低,表明:在适宜密度下,可获得较高的紫花苜蓿种子产量。试验中还可以观察到相同密度的D4和D5处理,产量不同,但差异不显著。这说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达到5%的显著水平,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达到1%的极显著水平。下同。
明密度相同情况下,行株距不同,产量也略有不同。
2.2 不同播种密度处理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t检验表明,不同播种密度处理下,紫花苜蓿株高有所差异。从表2可看出,以D1、D2株高最高,其平均值分别为135.90、135.50 cm,与其它各处理间的差异极显著;D1、D2的播种密度分别为180 000和90 00株·hm-2,在试验中为播种密度较大的区组,都属于密植型,表明:密植时,有利于植株垂直生长,表现出株高较高的现象。试验中还可以看到,在不同播种密度处理下,都没有表现出明显抑制植株株高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在除播种密度不同,其它条件和栽培技术均一致时,株高是属于较稳定的性状。
各播种密度处理下,紫花苜蓿结荚花序数/生殖枝以D4处理最多,达到14.13;D1处理最低,为8.27。方差分析表明,D4处理与D1、D2、D5、D7和D8处理的差异极显著,与D6处理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D1处理(即过度密植)结荚花序数/生植枝处于较低水平,与其它播种密度处理之间的差异极显著。
由表2可以看出,各播种密度处理下,紫花苜蓿荚果数/花序以D3处理最多,达到9.00;D1处理最低,为4.10。方差分析表明,D3处理与D1、D2、D7和D8处理的差异极显著,与D9处理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D1、D2处理荚果数/花序也处于较低水平,与其它播种密度处理之间的差异极显著。
从表2还可知,各播种密度处理下,紫花苜蓿种子千粒重和籽粒数/荚果并未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可见,播种密度对二者影响不大。
2.3 种子产量与构成因素间的相关分析
从表3可知,紫花苜蓿种子结荚花序数/生殖枝、荚果数/花序、籽粒数/荚果及千粒重均与种子产量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200,0.412,0.131和0.536。株高与种子产量呈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201,但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而株高与荚果数/花序呈极显著负相关R=-0.797(P<0.01),结荚花序数/生殖枝与荚果数/花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753(P<0.05)。
注:*表示在0.05水平差异显著,**表示在0.01水平上差异极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在种子产量各构成因素中,除株高与种子产量呈负相关外,其它种子产量构成因素均与种子产量呈正相关,且种子产量与其各构成因素之间相关关系均不显著。
播种密度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不同。播种密度对花序数/生殖枝和荚果数/花序的影响较大。在密度为6 000、84 000株·hm-2的处理下,即适当稀植时,结荚花序数/生殖枝、荚果数/花序都较高;而在播种密度为180 000、90 000株·hm-2的处理下,即过度密植时,结荚花序数/生殖枝减少,荚果数/花序也减少,最终影响种子产量;在播种密度小于30 000株·hm-2下,虽然结荚花序数/生殖枝、荚果数/花序也处于较高水平,由于单位面积上植株个体偏少,种子产量又随之降低,成为制约种子产量的因素。因此,在适宜播种密度下,可有效提高结荚花序数和荚果数,从而提高种子产量。
播种密度是影响紫花苜蓿种子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紫花苜蓿种子产量随着播种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在一定范围内,紫花苜蓿种子产量随播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84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在90 000~180 000株·hm-2时,产量反而下降。这是因为密度增加后,植株个体间的竞争关系发生改变,每个个体占有的空间和资源份额较小,在一定范围内,不影响植株个体发育,当达到临界值时,影响了植物光合产物的合成和分配,限制植株个体生长发育,从而导致紫花苜蓿种子产量降低。9个不同播种密度处理中,播种密度为84 000株·hm-2时,紫花苜蓿种子产量最高,适宜的播种密度60 000~84 000株·hm-2时,所获得的种子产量较高。
参考文献
[1]张自和.紫花苜蓿旱区播期选择与灌区稀植化种子生产[J].草业科学,2004,21(12):88-89.
[2]李拥军.灌水次数、播种密度对留种紫花苜蓿生长发育和种子产量的影响[J].草业学报,1998,7(3):25-28.
[3]杨青川.苜蓿生产与管理指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不同预处理对湿地松种子活力的影响】推荐阅读:
房地产开发成本的不同税务处理03-19
超声波处理对羟基磷灰石结晶形貌的影响02-01
种子投诉案例处理04-17
不同的老师,不同的乐趣09-22
不同的体验不同的感受01-23
不同的落叶不同的美作文07-19
教育的不同11-06
不同小鱼的范文01-09
建筑垃圾对环境的危害及其处理方法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