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教学中学生多能力培养

2024-1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汉语拼音教学中学生多能力培养(通用11篇)

汉语拼音教学中学生多能力培养 篇1

现代汉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学生扎实学好汉语拼音,是朗读、识记、写作的基础,是学生学习语文,教师组织语文教学基础中的基础。教好汉语拼音,可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修养和素质。

一、听说能力的培养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生学习持久能力的培养在于磨炼。教师要给学生磨炼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听”和“说”两种形式总会交替进行,良好的听觉是正确、清晰的发音前提,然后通过看图“示范”读音,“演示”教具等手段让学生观察模仿,掌握要领,形成技能。如教学单韵母u和u时,先让学生看图,然后问学生图上画的是什么,由图导出单韵母u和u,让学生说出u和u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在于字形相近,不同点是u比u多两点,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着重进行听说的练习。进行反复,教师多次讲,学生模仿。除了培养他们听和说的能力外还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二、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是学生认识世界万物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因素。因此培养观察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汉语拼音中字母的形、音有许多相似或相近之处,稍有不注意就容易混淆。观察能力对学好拼音作用较大。b和p两个字母的笔顺、笔画都相同,但在字形上b是右下半圆,而p是右上半圆。在读音上b和p都是双唇闭合,把气憋住,再突然放开,让气流自己冲出来,极轻极短。b的气流较弱,而p气流较强。通过比较区别,使学生掌握了易混的字母,另外还可以采取念口诀、读儿歌(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特点的,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成或自编儿歌与识记字形加以结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开展竞赛等方式,如口诀有:一竖右下半圆b,一竖右上半圆p.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又促进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多次比较过程中,积极动脑,分析整理区别异同,培养了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又让学生在比较中进行了思维训练。

三、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拼音教学能力的核心,也是创新品格的智力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点燃它”,一年级新生面对教材中的景物、人物、事件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和兴趣,他们处于高度兴奋,活跃的状态。教师的责任在于抓准时机激励思维,用自己的思想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应该积极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场景,把课上得声情并茂,情趣结合,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拼音教材中,有许多插图生动有趣。如洁白的鹅、美丽的大公鸡、五彩的气球、古老的宝塔等。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彩纸制作精美字母图形卡片,充实教具,通过插图陶冶学生的情操。如先利用宝塔插图,再带着学生看真正的古塔,讲解塔的故事,了解塔的来历,教育学生学习古老的中国人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祖国的美德,我们应该保护古老的文化遗产。拼音教学中教师应当热情诱导学生大胆想象,给思维插上彩色的双翼。只有长期坚持,学生的想象就会如清冽的山泉汨汨而出,滋润他们的创造心田。

四、读写能力的培养

拼音教学中可以进行读写能力的培养,如教学声母,可读单韵母,要读写听相结合让学生先认读后书写;先书空再独立写;先抄写再默写。教学复韵母和音节时,在学生读准音节的基础上书写。除了强调按规定写好每个字母外,还要强调每个字母要写得紧凑匀称,看准一个音节写一个音节。除此之外还可以读音节,带音调组词,说一句完整的话。加强学字、学词、学句和阅读之间的纵向联系。培养学生由学字母到学音节、新词、拼音句子、句群的能力,达到提前读写,为学好语文,讲好普通话打好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读一读融入到玩一玩游戏中去,例如: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进行“找好朋友”的游戏,把声母和韵母卡片发到学生手中,每个人的卡片不同,让学生找出音节好朋友,并且在找到后大声地读出所组成的音节,之后再继续找出不同的组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让学生的说读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习也水到渠成了。

五、自读能力的培养

在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普通话是基础,汉语拼音又是普通话的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是小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自读能力,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呼是小学生自己读书的必备条件。汉语拼音中采取多种形式,用反复出现常用音节的方法来复习巩固。除独立成音节的字母外,还有整体认读音节的形成,还有看图读词、读短句、读短文等形式。训练学生反复练习,激发学生兴趣,让每位学生学好拼音,都能准确的直呼音节,为自己读书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好语文,讲好普通话打好基础。如针对三拼音节这一学生学习拼音的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识读,并且和学生一起总结拼读方法,尝试用口诀法加以识记,在发展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打下了基础。对于学生在自读课文或课外读物时遇到不会读的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养成给生字标注拼音的习惯,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如给物品、学生姓名加注拼音、读读纯拼音读物等一系列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汉语拼音教学中学生多能力培养 篇2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没有兴趣的枯燥教学,不但会抹煞学生的求知欲望,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会妨碍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在枯燥乏味的汉语拼音教学中,教师更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ɑ、o、e”三个单韵母时,我出示课件,用故事导入新课:“这是一个美丽的村庄,绿草如茵,小溪清澈。一天,太阳公公还没爬上山坡,一位小姑娘就站在小溪边唱起了‘ɑ’字歌,一只大公鸡听到歌声也跟着唱起来。他们的歌声引来了大白鹅,伴随着优美的歌声,大白鹅在水中翩翩起舞。它一回头,发现了自己在小溪中的倒影,不由自主地‘eee’地大叫,几只刚刚学会游水的小鸭子跟在后面凑热闹……”学生们是最喜欢故事的,没有哪个学生听了这么美的故事会无动于衷。这样,学生在故事里受到了美的感染,激起了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每一课都配有精美的插图,还编排了儿歌,为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学汉语拼音,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在声母“l”的教学中,我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从图中明白字母的音和形。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儿童作为成长中的个体,思维有着连续过渡的特征,即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的抽象。这种特有的思维特征反映了儿童思维结构与功能都处于活跃的构建之中。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以及获得和运用新知识、新能力时呈现出来的智慧能动性,正是学生独立感受事物、分析问题、动手操作、体现创造能力的主要因素。而创造性思维的萌芽与基础正是学生上课时所表现出的情况,也能成为汉语拼音教学的出发点与着眼点。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找到问题的答案,同时尊重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诚心诚意地把他们当作学习的主人,点燃学生求知和创造的烈焰。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学习的过程是由“学、思、习、行”四个环节组成的。现代教育家波利亚也曾说:“学习知识最佳的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的性质和联系。”所以,教学中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加教学实践,在操作中探求知识,在练习中理解知识,在应用中巩固知识。从汉语拼音教学起,就可让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其勇于探索的信心。

如在教学单韵母“o”时,我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用你的肢体动作来展示‘o’的样子?”一番热烈的讨论之后,有的学生把嘴巴张开,拢成一个圆形;有的学生把食指和大拇指围成一个圆形;还有的学生把两只手臂围成一个圆形……各式各样的“o”让学生们兴奋不已,可见他们小小的躯体里潜藏着非常丰富的知识表现力,通过参与知识的探索,自己获取了知识,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一切创造欲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萌芽与培育必然伴随着想象、幻想乃至联想。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借助想象,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在教学声母“ch”时,我出示挂图后问:“图上画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畅所欲言。一名同学说:“图上画了一只小刺猬和一个小男孩,他们都在吃苹果。”另一个同学补充说:“小男孩坐在椅子上吃苹果,小刺猬蹲在椅子后面吃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想象得到了激发,思维得到了锻炼。随后,我又引导学生再仔细观察图,是否有新的发现,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很快说出:“小刺猬蹲着的身体像‘c’,小男孩坐的椅子像‘h’,合起来说是‘ch’,而吃苹果的‘吃’音轻短些就是‘ch’的音了。”

汉语拼音教学中学生多能力培养 篇3

关键词:小学汉语;阅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374-01

新《课程标准》要求:“汉语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那么,在小学汉语阅读教学中要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阅读的方法,培养其阅读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激发阅读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辩。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讨论、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见解,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

二、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阅读也不例外,好的方法和技巧在阅读过程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1、情感阅读:第一,品味情感。小学教材中有很强故事性的文章,有饱含着浓厚和深切的记叙文,也有情景交融的诗歌和极富诗意的散文。这些课文有的含情脉脉,有的催人泪下,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启发学生对课文所描写的内容进行细致的探究,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所以要想使学生真正领会文章的内涵,就要层层深入,并进一步升华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中蕴藏的情感产生共鸣。第二,升华情感。要使学生真正意义上地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还要给学生想象、思考的空间,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究。第三,体验情感。对于情感较强的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理解情感,还要使他们体验情感,心灵上产生震撼,因此,就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全身心地感受情感。2、比较性阅读:从汉语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不可忽视的,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新课时联系旧课,实现学习过程中的迁移,收到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3、求解性阅读:即教师根据一定的目标和要求,向学生明确地提出若干个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理解文意,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以便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设置问题应难易适中,既要使学生思得其解,又不觉得易如反掌,而缺乏思考。4、质疑性阅读: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盲目地读书,不同于自觉地、专心致志地读书。“食不知味”地读是毫无意义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议,比较异同,释疑唯难,力求创新,从而逐步提高阅读和分析的能力。

三、引导自主合作,提高阅读质量。

学生是学习和教学的中心,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的积极性。目前小学汉语阅读教学已有很大的改进,如教师在课堂上改教师讲为引导学生读书、看书,课堂上重视学生质疑,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但都因给的时间短,没有真正放手让学生讨论。这样的自主、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学习的效果。要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在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化特征、心里倾向、认知结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全班学生分为不同层次,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合,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是全班的缩影,即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又能帮助后进生的“达标”学习,有利于在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其次是分工合理、内容恰当。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每个成员在小组里都要担任一个具体的角色,使每个成员都能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因此,选取合作的内容有一定的趣味性,具有合作的价值,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可评估性。科学的评价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关键,为下一次开展合作学习打下了基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给达标者予以鼓励性的评价,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其体会到自己的进步,消除后进生的自卑感,使其增强自信心。

四、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提高其阅读能力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而习惯的养成要靠教师朝夕指点。小学生要养成以下阅读习惯:1、经常诵读、默读的习惯。熟读成诵是培养语感、积累知识的有效方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与理解的关系。2、积累整理的习惯。汉语课本的文章是供学生学习的例文,文中有许多生字、生词、修辞用法等汉语基础知识,教师要督促学生经常分门别类,随时整理积累,以使知识系统化、规律化,汉语能力的提高也在于这日积月累。3、提问答疑的习惯。阅读中善于提问并回答就会促使学生自己去推测、分析、领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自然而然会在回答中培养起来。4、思考想象的习惯。阅读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思考想象的再现,培养思考想象的习惯,就是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力图自己读懂、读通所读材料,多思考包括与前文的比较思考,与该文有联系知识的联想思考以及展开想象翅膀的创造性思维等。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使知识得以运用。

总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师生间长期的努力合作,所以教师要灵活地采用多种方法,因地制宜,付诸汗水,从而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 祎. 对新时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的研究[J]. 学周刊 ,2015年28期

汉语拼音教学中学生多能力培养 篇4

董干镇马龙小学

刘廷兵 山村地区,由于受地区差异和种种条件限制,很多孩子都没有上过幼儿园或者学前班。他们一入学就是一年级,因此他们在学习汉语拼音时就会感到很吃力,学起来也就没兴趣,而汉语拼音又是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重要工具,汉语拼音学得怎样,它将对山村孩子以后学习语文知识有着直接的影响。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儿童心里发展的特点来看,初入学的孩子在知觉、记忆方面还带有很大的直接性、形象性,抽象思维较弱。儿童的注意力容易被新颖的事物所吸引。所以,要让山村地区一年级的孩子们愉快地掌握枯燥乏味的拼音,作为山村地区的教师就得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在汉语拼音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热爱和关心每一位学生,让他们从学习中感悟到我的学习虽然不怎么样,但是老师还是关心我的,为此,这就培养了他们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培养山村一年级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

一、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源泉,是学好汉语拼音的前提。在教学中,我们作为山村地区的教师就得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他们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生才能悟得深,学得透。例如在教学单韵母“ɑ”时,可采用图文并用的方法来进行教学,首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让后引领学生说说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他们可能会说看到了一个医生正给一个小朋友看病,医生让他张大嘴巴发音“ɑ”。之后教师小结说,当我们生

小i快快乐乐的生活在一起,整体认读音节yi、yi、yi。”这样一串下来,学生三个知识点都掌握了。当学到了小u、大w和整体认读音节wu时,我们可启发引导学生说:“小u的爸爸是大w,大w、小u快快乐乐的生活在一起,整体认读音节wu、wu、wu”。这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自主学习。随后学习小û和整体认读音节yu时,我们引导学生用学小i、大y、小u、大w的方法想,小û有没有爸、妈,然后再说:“小û没有爸爸和妈妈,去掉两点和大y生活在一起,整体认读音节yu、yu、yu。”之后再把小û拓展到一般音节ju qu xu来说(让学生先想后说,教师订正):“小û虽然没有爸爸和妈妈,先去掉两点后找到了好朋友j q x 生活在一起,组成音节ju qu xu”。事实证明,这样的综合,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欢乐的氛围中牢固掌握汉语拼音知识,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四、利用儿歌的形式将汉语拼音的四声和标调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在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地方方言和民族腔调的影响,有不少学生在读汉语拼音的四声或标调时,往往读不准和标不准。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做:第一,在教学汉语拼音的四声时,我们可编出朗朗上口的儿歌来提高识记四声的效率,如“一声平,二声阳,三声拐弯,四声降,如:ü á ǎ à”。此处还可以这样说:“一声高高平又平,二声就像上山坡,三声上坡又下坡,四声就像下山坡,如ú ú ǔ ù”。

幼儿园拼音识字教学多款游戏介绍 篇5

第一种

游戏名称:开火车 适用范围:

用于复习巩固拼音字母、音节、生字、词语等。

这个游戏适用范围比较广,所做准备也比较简单,这种游戏很适合课堂操作,能使全体学生兴奋起来。但比较适合复习巩固阶段运用。游戏准备:相关字母、声母卡片 操作过程:

(1)做这个游戏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开火车可以横着开,也可以竖着开,还可以开双轨列车。

(2)导语: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开小火车,看哪一列火车最先开到我们首都北京。

开火车时,其他孩子学着很轻很轻地发火车开动的“呜——咔嚓、咔嚓” 的声音,有利于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例,教师在复习学过的生字时,可以用卡片先出示一个生字,然后让一组学生轮着读生字字音、组词

师:“请第一组开双轨列车,先读读字音,再给它找个朋友。” 谁说错了,火车就停下。

师:“哪个修理员来帮着修理一下?”

选其他组的修理员修理(重读字音、字母),修理好了继续开。

第二种

游戏名称:找朋友

适用范围:复习字的偏旁、结构,正反义词,以及声母与韵母的相拼。游戏准备:有生字的金牌,花形卡片 操作过程:

(1)导语:小朋友,你想找到你的好朋友吗?让我们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

(2)如,第一册《识字4》,在学了生字后,请学生找相同偏旁的字做你的好朋友,就可以这样操作。

一生拿一张卡片“打”,说:“找呀找,找呀找,谁是我的好朋友?” 拿卡片“拔”和“拍”的同学就都可以上前说:“我是你的好朋友。” 大家说:“对对对,„拔‟是„打‟的好朋友。”最后大家一起读读两位好朋友手中的字,说说这两个字的偏旁。

又如,教师可以做几个金牌,金牌上贴有生字“跑”“跳”,大家一起拍手说:“找呀找,找呀找,找到一个好朋友。”

挂金牌的同学看一看读一读生字,与挂有相同偏旁字的小朋友手拉手,成为好朋友。

找对了,大家说:“对对对,你们是一对好朋友。” 找错了,大家说:“错错错,赶快再去找一找。”

(3)教师也可以准备一些声母或韵母相同的生字,用金牌的形式挂在大家胸口,先读一读,然后让小朋友选择字音中相同部分的字手拉手,交朋友。还可以教师准备字型结构相同的或能组成词语的两个生字,准备一些声母和韵母,让学生读后手拉手交朋友。

(4)这样在游戏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种

游戏名称:顺风耳

适用范围:复习音近的拼音字母(前后鼻音、平翘舌音)和生字。游戏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套拼音卡片,和有关的生字卡片。操作过程:

(1)导语:我们一起来比一比,看谁的耳朵最灵,是顺风耳。请听仔细。

(2)老师或小老师报音,其他同学找出相应的声母、韵母、音节或生字卡片,边举起卡片边迅速读出来“找到了,找到了ao ao ao”。看谁找得对、准,读得快、准。

(3)这样能帮助学生区分浙江方言中较难分辨的平翘舌音、前后鼻音,提高学生的听音辨别能力,培养学会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四种 游戏名称:送信

适用范围:这一游戏可以有两种玩法,一种是收信,它的适用范围是认读拼音字母、音节、生字、词语和句子。另一种是投信,它的适用范围是字母按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的分类,或者是音节按两拼音和三拼音的分类,也可以是生字按偏旁和结构的分类,还有词语按水果、动物等的分类。

游戏准备:相关的卡片、邮箱若干。操作过程:

方法一:收信。以认读字母b为例。

师:老师这里有几封信,想请邮递员来帮我送一送,收到信的小朋友只要把信念出来,这份信就是你的。

生齐:丁零零,丁零零,邮递员阿姨(叔叔)来送信,小小信封谁收到,请你念给大家听。

在学生说儿歌的同时,老师或老师请一位学生来给大家分发卡片。发到卡片的学生就上台举起卡片带领大家读。如果这位学生读对了,就跟他读,并说:“对对对,快收信。”如果错了,就说:“错错错,没人收。”然后请一位学生来帮助这位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认读。

方法二:投信。老师要准备像这样的邮箱3个,分别在上面贴上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的标签。这样的邮箱以后在进行音节、生字、词语等的分类时只要把标签更换一下就可以了。下面以字母b的分类为例向大家来介绍一下。

师:邮递员叔叔太忙了,有好多信来不及送出去,请你来做邮递员把信投到相对应的信箱里,好吗?

生齐:丁零零,丁零零,邮递员阿姨(叔叔)来送信,小小信封是谁的,请你赶快找一找。

汉语拼音教学中学生多能力培养 篇6

关键词:影视英语教学,影视论坛,多模态,思辨能力

一、引言

在电脑与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 大学英语教学正逐渐由传统课本平面模式, 转为运用电脑和网络制作PPT课件、音频、视频等多模态的现代教学模式。 模式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形式上的进步急需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设计等一系列更新。 在多模态教学形势下,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但是其劣势也显而易见。 由于缺乏系统的监管, 每天铺天盖地出现在各大网站新闻中, 难免会有鱼目混珠的现象和错误的英语语言输入、虚假信息等屡禁不止。 至此, 英语教学目标已不止是单纯的语言、文化教学, 对大学生思辨能力有效培养迫在眉睫。

二、国内外研究动向

“多模态”指人类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三个以上感官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即通过图像、声音、肢体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 ( 顾曰国, 2007 ) 。 在Krashen和Swain的 “输入假说”和 “输出假说”的基础上, Harmer提出的“输入、吸收、输出”平衡理论, 认为学习者首先要通过视觉和听觉感知大量的语言材料并理解其意义、 形式和交际功能以获得足够的语言输入;其次, 学习者要通过多种活动将输入的语言材料和相关知识进行反复操练、加工、消化。 使之内化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最后, 学习者将储入的语料和知识重组, 以口头或笔头方式在新的交际环境下表达出来 (康庄, 2009) 。

思辨能力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 在我国也被译为“批判性思维”, 是使用清楚、准确的语言表达或对概念的分析进行明白、有力的解释和论证的能力 (Paul R.W & Elder, 2006) 。1956 年,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 (Benjamin Bloom) 提出将思辨能力培养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目的, 并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为探索观点、 获取知识的识记 (knowledge) 、 理解 (comprehension) 、 运用 (application) 、 分析 (analysis) 、综合 (synthesis) 、评价 (evaluation) 六种分层类型, 识记与理解属于认知领域里较低层次的思维技能, 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则属于较高层次的思维技能,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与前提。布鲁姆的认知分层理论在教育领域得到普遍认可。 上世纪90年代中期, Lorin Anderson和David Krathwohl修订了Bloom的理论, 提出了一个新的六级层次, 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新 (张卫东, 初胜华, 2015) 。 应用、分析、评价和创新是较高层次的思维技能。

2010年, 教育部发布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强调多重思维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创新能力。 思辨能力是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核心, 应该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 这些年来, 文秋芳等一大批学者专注于研究大学生思辨能力出现的问题和研究对策, 带领出了一大批老师就课堂教学实践和思辨能力展开探讨, 在写作课 (李莉文, 2011) 、综合英语课 (李刚, 2014) 、视听说课、口语课、辩论课中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文秋芳等为了解我国外语专业与非外语专业文科学生在思辨能力上是否存在差异, 构建了大学生思维能力测量量具, 还进行了我国首个大规模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调查研究。

当前对思辨能力的研究主要指出存在的问题, 如“思辨缺席症” (文秋芳, 周燕, 2006) 等, 培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具体措施或者教学设计还存在广泛的研究空间。 本文旨在通过展示影视英语课程的设置理念和教学实践中的小组活动 “影视论坛”指出本课程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三、影视英语课程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一) 课程设置理念与思辨能力

影视英语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影视课堂活力英语 (1) 》, 以任务型教学理念为指导, 以原版英文电影中节选的片段为依托, 在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同时, 从精选的影视片段中提炼出有争议性的话题, 引导学生得出自己原创的观点。

中国学生长期以来被动吸收书本或教师观点, 导致到了大学时期, 老师问学生自己是怎么想的 (What do you think?) , 学生要么答不上来, 要么只会引用现成观点, 要么就是It all depends, 貌似全面分析了各种情况, 但实际上还是缺乏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 针对这种现象, 教材编写之初就把“激发学生思考、分析、讨论、批判或辩论”作为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 “影视论坛”与思辨能力

在多模态的教学形势下, 影视英语课程充分运用英文原版电影, 不断摸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提高听说技能, 同时, 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课堂实践中, 教师通过视听说等各项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跳出思维框架, 换位思考,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不同声音的撞击让整个课堂充满活力, 擦出思想的火花。 下面将通过分析小组活动“影视论坛”的开展过程具体阐述影视英语课程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1.开展过程

“影视论坛”是多模态环境下一个崭新的教学设计, 是影视英语课程的一大创新, 旨在让学生在获得视听说阅读等有效输入之后, 吸收并有效输出。

具体做法是教师指导完成课本选取的电影片段的视听说练习, 布置学生看完整部电影, 就所接收的内容进行反思, 进而从电影中选取出贴近生活, 能够紧密联系实际的有争议性或者有讨论空间的话题, 以小组为单位, 围绕这个话题制作出一个视频, 让全班同学课前看完, 小组成员在课上主持展开一个十五分钟的现场论坛, 和同学互动, 同学们可以就视频体现的主题各抒己见。

准备过程中, 小组成员首先需要记忆、理解单元主题;其次, 搜集各种资料加以应用、分析, 把自己的想法放入视频, 做出原创作品, 展示给同学们看。 现场十五分钟论坛集讨论、分析、评价、创新等较高层次的思维技能于一体, 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现场十五分钟, 同学们会借助各种方法展开讨论, 比较常用的有类推法、换位思考法和辩论法。 下面将一一举例说明。

(1) 类推法

在学习第一单元“Finding Nemo”课本选取的电影片段时, 书上练习中提出了一个问题: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rlin and Crush’s love towards the kids? 根据片段提供的信息, 学生大多能总结出两位父亲的差别。 为了让学生进行更深层的思考分析, 老师接着问了下面三个问题:

1.Do you like Marlin-type father or Crush-type father?

2.What makes Marlin a micromanaging father?

3.What makes so many micromanaging parents in today’s society?

大部分学生会选择Crush-type father, 因其开明、平等, 信任子女, 给予子女选择权等。 当被问到第二个问题时, 学生开始从电影中寻找各种线索, 发现Marlin作为单亲爸爸, 在充满危险的大海中, 带着自己唯一且有一边鱼鳍发育不良的儿子Nemo在大海中生存, 他必须时时处处小心呵护着Nemo。 至此, 话题已经从电影自然过渡到了现实生活。 学生从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家庭教育谈到就业压力, 从独生子女政策谈到社会环境变化, 深入理性地分析了micromanaging parents产生的根源, 涉及了多个社会热点话题。

在基于这个影片开展的影视论坛上, 学生通过模仿电影中两个风格截然不同的爸爸, 制作出了一个现实版的“鹰爸”和“猫爸”视频让同学们展开讨论。 在分析“鹰爸”和“猫爸”的异同点, 表达更喜欢哪个类型的爸爸之余, 学生开始客观分析两个类型的爸爸的养成记, 从现象联系到了本质, 充分运用了类推法分析思考, 有效培养了思辨能力。

(2) 换位思考法

在讲到第五单元“Pocahontas”时, 基于书上所选片段中两位主角的对话, 让学生从旁观者立场出发, 发现一味站在自己角度和立场思考问题的人, 往往是主观的、片面的。 电影结尾, 男主角John代表的英国殖民者和女主角Pocahontas代表的美国土著互相称对方为savage (野人) 。 老师组织课堂活动, 引导学生换位思考, 假如我们是女主角所在部落成员, 我们对John这类所谓的文明人、现代人及他们的行为怎么看待呢? 根据电影情节, 我们知道这些人一踏上那块土地就大肆挖掘、大肆砍伐, 破坏了那里的生态。

在基于这个影片开展的影视论坛上, 学生借用最新电影《美人鱼 》做了一个创意配音视频。 自创剧本, 自编故事, 旨在让同学们思考:

1.Do savages mean people who live in the woods or caves?

2.Are there savages in the civilized society?

3.Who defined the word “savage”? Can you redefine the word?

通过换位思考, 学生学会理性站在自己的对立面看问题, 更易于看清事物的本质, 学会了分析、思考。

(3) 辩论法

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方面, 主题辩论一直以来就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国外学者们通过大量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 认为辩论除了能提高思辨能力, 在其他方面有促进作用。 辩论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短期学习, 又可以培养学生长期的思辨能力与好疑好问的品质 (刘艳萍, 2010) 。

比如, 第四单元“Growing Pains”凝练出的主题是“Honesty:Is it going out of style?”这是书上主题文章的标题, 作者从自身角度向我们介绍了在美国honesty有没有过时。 “影视论坛”互动现场, 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有争议性的话题, 给出自由辩论的辩题Honesty: Is it going out of style in China? 学生首先根据自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得出自己的观点, 其次搜集各种资料、案例证明自己的观点。开展现场辩论时, 学生需要理解对方的观点, 加以分析, 进而找到足够的资料反驳对方或者为己方辩护, 辩论能够全方位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 课后反思

影视英语课程通过老师上课有意识地引导及学生定期展开影视论坛,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从近三年影视论坛的试点来看, 开学初, 学生对一些有争议性的话题比较依赖网络上搜索到的别人的观点, 或者知名人士的观点。 接近学期结束时, 学生逐渐习惯“扪心自问”, 在电影和影视论坛的基础之上, 结合自身经历和实践, 进行再创造, 找到自己原创的、原汁原味的观点。 根据布鲁姆的认知分层理论, 学生“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创新等较高层次思维技能”得到了提高。 这是衡量思辨能力层次的一个有力标准。

四、结语

多模态环境下, 运用影视资源能更好地呈现一个仿真的情景, 首先让学生理解, 激发他们的思考, 通过课堂活动安排, 锻炼学生的应用、分析、评价和创新能力。

汉语拼音教学中学生多能力培养 篇7

关键词:拼音 观察 语言

汉语拼音是帮助学生识字、学好普通话的有效工具,是幼小认知衔接的桥梁和纽带。可以说,学好汉语拼音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和基础,而语文就是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因此,在教学汉语拼音的过程中,应结合实际,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根据拼音教学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要注重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

一、观察能力

小学生开始系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各科知识学习需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其中,观察力的发展尤为重要。观察力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观察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感知的精确,影响学生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是小学教育极为重要的任务。

小学语文第一册每一课都有配合字母教学的情境图,给学生提供学习字母的情境,1到9课还安排了字母的表音表形图,帮助学生掌握字母的音和形。此外,每课中的带调音节、音节词和拼音句等都有相应的插图,通过看图来引导学生学习。

初入学的学生观察的目的性较低,观察事物极不细心、全面,观察事物又很零乱,不系统,东看一下、西看一下,看到哪里就算哪里。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指导。在观察中,教师要用语言引导儿童观察的方向,使他们掌握观察的顺序。如:《Z C S》一课,学习“zā cā sǎ”这三个音节时,有这么一幅图:妈妈在扎辫子,小女孩在擦窗,爷爷在洒水。指导学生看图时,引导他们从左往右看有哪些人?在干什么?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很自然地学习了这三个音节,达到了学习音节的目的,且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学会了一种观察的顺序,培养了观察能力。

二、语言能力

声母、韵母是记录汉语语音因素的符号,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在教学中把拼音放到语言环境中去,和词句的训练结合起来,启发学生根据声韵母说词造句,赋予字母以意义,这样不仅有利于引起儿童注意和学习的兴趣,而且学生在思考和运用语言描述字母的同时,进一步训练了儿童思维,丰富了语言积累,这也是《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目的的一个基本要求之一。

(一)规范口头语言

初入学儿童口头语言发展处于以对话为主的水平。如回答问题、某种场合发言等有一定的发展,但水平不高,说话往往颠三倒四,不合语法,缺乏连贯性,辞不达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要把重点放在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上。

教学中,学生学习了音节后,可以让他们用所学音节来说词造句。如:学习了“ zi ci si ”这三个整体认读音节后,让学生分别用它们的四声来组词,说话。学习了“dǎ gǔ”“bá hé”这两个音节词后,让学生用这两个词说说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兴致往往很高,但会有不少问题,如声调混淆,句子不完整等,教师要及时给予提醒、纠正,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注重朗读训练

拼音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视朗读训练将会为小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能受益终生。

在拼音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材料比比皆是。1.导入声韵母学习的语境歌。如:声母《y w》这一课的语境歌是:小乌鸦,叫嘎嘎,捉条虫子喂娃娃。秋风起,天气凉,妈妈为我做衣裳。”2.帮助学生记忆声韵母的音和形的顺口溜、口诀。如:像个6字,b b b 。竖上加点,i i i 。等。3.用来记忆一些特殊音节的儿歌。如教学“ju qu xu”时,为了让学生记住j q x 与u相拼要去掉两点这一规则,就用了这样两首儿歌:“u u 见了j q x ,摘了墨镜再拉手。”“u u u u真有趣,见了声母j q x ,摘了墨镜还念u ”。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i wu yu”时,用了这样三首儿歌来帮助记忆:“大y和小i,一起去穿衣,整体认读音节yi。”“大w和小u,一起来跳舞,整体认读音节wu。”“大y和小u,一起去钓鱼,整体认读音节yu。”四、课文中出现的拼音句。这些都是用于朗读训练的极好的材料。

针对初入学儿童朗读能力较差,普通话不标准,拖调现象十分严重,语感很差的现状,拼音教学过程中朗读训练的重点是让学生读准字音,对语感有初步的感知,朗读注意停顿,有节奏感,做到轻快、流畅。在教学中,要加强教师的示范作用,并给予具体指导,可以领着学生一句一句地读,在经常反复的训练下,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语言的能力。

三、识字能力

《课程标准》提出: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但这时期的识字,重在读音上。

教学“认一认”时,除了“认一认1”外,每一课都有几个汉字的拼音是学生学过的,这些字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读,再指名领读等形式来掌握。同时,可以让学生的识字活动延伸至课外。可以让学生在一些拼音读物上去寻找一些已经学过的音节,并认识相应的汉字。学校里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学生会很乐意去看书,寻找。这样,既巩固运用了所学的拼音,又增长了知识,一举两得。

四、写字能力

《课程标准》提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写字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基础,从低年级开始就严格要求,严格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优化良好写字习惯的培养。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上正确、规范的写字、执笔姿势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明白怎样的姿势才是规范的。教师可以自编写字儿歌,帮助学生强化。同时,在拼音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自学字母书写的能力。在学习字母书写时,让学生自己观察字母的笔顺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让学生来交流学习结果,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将会有很大提高。

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论文 篇8

声乐教学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历史悠久,它具有陶冶人的心灵和节操的作用,能培养人对美的感受和认知。通俗上来说,一般人对声乐的理解就是唱歌和乐器,且认为那是艺术的体现,这就是对声乐的一种美的定义,从专业化的角度来说,声乐教学除了对声乐技艺的培养以外,还需要对人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众观现下的声乐教学,在大学之前,由于没有升学压力,不参加升学考试导致音乐这门学科得不到与其他学科平等的对待,甚至没有这门学科的开设;大学之后,声乐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的学习,但也大都凭借兴趣进行,其中不乏很多持应付的态度,抱着在声乐专业混毕业证的态度去学习,学生的表现也导致了学校对师资的投入不及其他学科,老师的教学也就相对随意,诸如此类不利于声乐教学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也就近乎丧失了。因此,本文立足于声乐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进行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途径进行探讨,以期为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探寻理论基础。

一、声乐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声乐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大学之前,确切地说主要是小学和初中,高中几乎没有,而这个阶段的声乐教学一般被称为音乐,由于没有升学压力,不参加升学考试,因此老师和学生的态度都比较随意,都认为是唱歌的课程,对声乐的基本知识也没有系统教授,没什么带什么实质性的声乐教学。二是大学之后,也就是专业化的声乐教学,这个学生群体大都是基于自身兴趣进行学习,从理论上来说教学效果应该是非常好的,但是随社会的快速发展,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声乐教学则是一种学生追风去参加各种声乐比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过多地去强调声乐基础教学中的发声、唱腔这种知识点,导致学生也就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去联系,对于在声乐教学中应该获得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及心灵的陶冶这种心智上的教育则被忽略了,譬如对于声乐品鉴这种课程,学生大都不愿意上,觉得没有意义,最终也导致老师的草率对待了。总的.来说,在声乐教学的现状中,存在最大问题就是重技而不重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培养声乐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品质以及审美能力就有所欠缺。

二、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从古至今,音乐在人们心中就是美的体现,懂音乐的人大都被认为是搞艺术的,这也折射出了音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声乐教学是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声乐技巧以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内在修养与品质。在声乐教学中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包括声乐品鉴、声乐历史等等,这些科目的教学相当于是在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加了一定的文化课程,这些课程的实施可以让学生静下心来进行专门的心境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陶冶心性的机会,也就是说在声乐教学中要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就得系统地进行相关的文化课程教学,这样能让学生的音乐素养以及声乐鉴赏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对于学生今后的声乐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另外一方面,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实现了可以帮助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试想一下,一个学生表演了一个唱歌或者乐器,其他的学生进行评价,但如果学生的审美能力低下,那结果可能就是草草了事,反之如果是一批审美能力较高的学生进行评价的话则不一样,这样一方面让表演者得到更大的提升,另外一方面也让学生自我要求提高。总的来说,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实现的过程中和实现后的教学中都能很好地体现。

三、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途径探讨

结合前述可知,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够,不利于实现声乐教学的最终培养目的以及长远的发展意义,但声乐教学中的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是肯定的。因此,笔者就前述结合自身经验对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途径探讨如下:

1.老师的角度。

在声乐教学中老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的掌握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从老师的角度进行探讨。首先是老师的审美能力要提高,人们之所以说声乐是一门艺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从事声乐的人能透露出一种声乐的艺术气质,审美的气质也在其中,老师的审美直接影响了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在老师的审美能力提高中可以定期对老师进行培训或者进修,让老师时刻能够了解最新的时代审美标准,继而进行自身的内化。同时,老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审美课程进行一定的资料丰富,大量的审美文化内容教学能对学生起到冲击力的教学效果,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快速作用。

2.学校的角度。

浅论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9

潘能清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我们教师应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各学科的进步,同时对他们未来学习和生活大有益处。本文就四个方面能力培养阐述一些看法。【关键词】

历史

教学

能力

培养

在长期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对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历史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然而,由于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历史教材文字表述一般偏重于叙述,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就势必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兴趣是学生学习历史科的关键。

兴趣是人们追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我们不能只追求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来引起学生对上课的兴趣,这样学生就永远不会真正热爱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既在课堂中学习了历史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我们历史教师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些能力会让学生在未来的一生的学习、工作当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使人终身受益。这样就会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是对传统机械教学的改革,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各种知识能力和效率,便于培养新世纪合格的学生。那么,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当重点培养学生以下四方面能力。

一、概括能力的培养

概括能力是人的思维过程的高级阶段,是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本质特征结合起来、联系起来。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还没有完全成熟,有时也会把正确的与错误的成分混合在一起,影响了结论的确切与完善。因此,在教学中应特别重视概括能力的培养。

调动学生自觉进行概括的积极性。教师要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在学习环境的创设上,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气氛,放手让学生练习概括历史事件,无所顾忌地去分析、综合、比较和抽象。练习多了概括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总结正确进行概括的方法。比如,学习了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农民起义后,就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从起义地点、领导人、起义原因、经过、结果等方面进行概括。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学生掌握的概括方法也越来越多,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也越来越强。

遵循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正确途径。历史事件是历史教材的最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必须在研读历史教材、挖掘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中进行。在引导学生挖掘历史事件内在联系时,一般按“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什么”这三步去循序渐进地开展。在训练途径中培养出来的概括能力既准确抓住了历史事件的重点,又简洁明了不繁冗。历史理论能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要使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提高到一个较理想的境界,那就要在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什么”的过程中,将必要的历史理论渗透其中,才能使历史事件和历史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否则,便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概括能力。由此可见,基本的历史理论是连接分散的历史事件的筋骨,是培养学生历史概括能力的重要因素。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是在表象概念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能力便是人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中学生对历史学科形成的概念却是“死记硬背”。许多学生平时根本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考试时就突击背几天去应付。要扭转这一局面,历史教师就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历史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是社会学科的必修课程,有其他学科不能取代的功能。从而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历史的态度,提高学习历史课的热情;进而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综合等思维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拿起“思维”这个武器,积极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和逻辑形式梳理各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分析各种历史现象、历史关系,并重新归类组合,形成眉目清晰、条理分明的历史网络图,自觉摈弃死记硬背的陈旧的学习方法,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历史学科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是认识历史现象和形成科学概念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分析的目的是为了综合,而综合又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要形成“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概念,首先应分析: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具体功绩、取胜原因等,然后综合为:戚继光是明朝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民族英雄。其实这就是历史思维过程的一种形式。历史思维还是一个“比较”和“概括”的过程。比较就是对历史上发生的许多现象的某些因素进行对比,从而概括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三、理解能力的培养

理解能力是素质教育对历史教学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深入领会和把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更是学生运用已知解决未知问题,达到“以史为鉴”的基础和关键。

历史的理解要注意理解历史的多样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线索、层次等方面理解,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灵活性有很大的益处。要注重历史的连贯性,培养学生对任何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连贯的思维。要注意历史的规律性,规律性体现了历史发展最本质的东西,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要注意理解历史发展的因果性和连续性,便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系统看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精心设计课前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欲望。通过课前提问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从而使其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重视课前的语言表达训练,教学中,如能每节课前用几分钟由一名学生讲一个历史小故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慢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了历史知识。

开展课堂讨论。针对一些重大而学生又难以理解的问题,启发学生去分析思考,开展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辨解能力。例如,在讲“西安事变”时,围绕“蒋介石该不该杀”这一问题开展讨论。开始由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然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让他们理解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伟大举措的重要意义。课堂讨论要针对历史上的重大问题,学生辩论要集中时间,语言要简练,教师要注意引导,在分析、辩论的过程中形成共识,起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

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对学生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激发感情,培养想象力有特殊作用。教学中,选择课文一些有教育意义或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段落让他们朗读。要求朗读时不仅声音宏亮、吐字清晰、流畅,而且抑扬顿挫,富于强烈的感情色彩。朗读训练既牢固掌握了历史知识,又锻炼了口才。

如何培养牧区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 篇10

前后反差如此之大,不禁让我产生怀疑:是我的教学方法不对,还是另有其因?今后的教学当中,我该怎么教,教他们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与反思,终于明白,对于牧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语言是他们最大的障碍,而语言的运用能力更是他们最大的弱点。所以,我们的教学,尤其是汉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或者说言语的组织与表达能力。

言语是人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的交际活动的过程。即听、说、读、写,这些听、说、读、写的活动,就是作为交际过程的言语。语言即“话”,言语即“说”。通俗地讲,汉语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如何组织好并完整流利地表达汉语言。

在日常生活或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见如下“言语”:学生之间相互打架,一方会跑过来说:“老师,他我打!”问家庭情况时会说:“我家四个人有,爸爸一个有,妈妈一个有……”“我的家乡公里30有。”等。问学生:“吃饭了没有?”学生答:“饭了。”问学生:“门开了没有?”答:“门了。”诸多妙语,其实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母语的影响。另外,在课堂上的提问,更多情况下,是学生在答对一两个词时,我们过早地“引导”他们说下去,或是我们高兴地把答案说了出来,没有给学生表达机会或思考空间。

由此可見,在牧区汉语文教学中,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是文章内容、运用的修辞、写作手法等,更多的是要教给学生应该怎么去说话,怎么把想说的话流利地表达。故应该多创造“言语”的表达机会,多让学生说话,所以,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创设语言运用,培养听、读能力,加强写作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

一、创设语言运用情境

1.教师提问法。教师可在上新课之前,根据课文内容给学生留些简单的或较有深度的题,让学生来思考,并试着归纳再作答。如讲《背影》一课,我留给学生的问题是:

(1)这篇课文主要描写的内容是什么?(确定课文里的人物及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再作答)

(2)父亲对作者的关爱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3)课文当中“背影”总共出现了几次?我流了几次泪?试用简短的字词做归纳。(如“难忘背影”“伤感之泪”)

如上问题提出后,要调动全体学生来思考并积极回答,切忌教师过早或过急提示;不管学生对错,要等学生完全说出来后,再做纠正、补充,并要求学生再次明确答案(复述),并适当地鼓励表扬学生。

2.学生自行探讨法。教师在授课前或授课过程当中,留些相关问题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归纳作答。如《秋天的怀念》一文,在明确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提出问题:母亲对“我”的爱是如何具体体现出来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等描写)?学生在明确后可让他们在课文中找出具体的描绘语言并回答出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学生相互提问法。在学习过程中,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行设计问题,并相互提问(教师可稍做引导)。

二、培养听、读能力

经常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多给学生读些内容简单、学生感兴趣的文章,读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或让其归纳故事内容。如《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以及民间故事《阿古顿巴》《说不完的故事》《朗萨》《尼曲桑布》等书。此外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也可以给学生介绍趣味性较浓的故事书,通过多读,使学生开阔语境视野,增强语感能力。

三、通过提高写作水平,增强汉语表达能力

对于牧区学生来说,写作也是他们最头疼的事情,写出来的作文,可以用“短小无聊”和“惨不忍睹”来形容,所谓的作文仅寥寥数语不说,错别字、语病等根本让你无从下手。面对此景,我就要求学生写周记,不作字数限制,但要求语句通顺、感情真实。每次的周记尽管只有寥寥几行,但我都是认真、仔细地批阅,不放过任何一个错别字或一句病句,并给学生详细地改正,有时也会当面批改,给学生纠正或提议。这样一来,学生的写作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同时也大幅度增强了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

总之,牧区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也是一项长期的、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工作,需要我们汉语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

语文教学培养中职生职业汉语能力 篇11

关键词:教学现状,职业汉语能力培养

伴随知识经济的发展, 人才的争夺日趋激烈, 职业胜任力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话题。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对数以千计的职业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八种核心能力, 这八种能力是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功所必备的最基本的技能。其中, 交流表达能力居首位。因此, 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 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对职业生涯的重要性, 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 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现状

通过近几年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观已经逐渐成为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主流趋势。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使学生在专业技能提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 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语文学科正在蜕变为主要承担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的一门课程。大多数中职语文教学偏重于学习经典文学作品, 把对作品思想意义、篇章结构或文学特色的概念化、标准化分析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结果, 强化了文学性而忽视了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一个不容乐观的现实是中职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听、说、读、写能力较低, 他们或畏怯语文学习, 或讷于言辞, 或不会写日常应用文, 不少毕业生由于语言的交流和沟通问题迟迟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中职毕业生的竞争力。

中职语文教学既要考虑学生生命的需要即人发展的需要, 也要考虑学生生存的需要即职业的需要。对于绝大多数的中职学生而言, 需要通过语文课获得生活的基本本领, 形成未来职业生涯的核心能力。中职语文课不是培养文学家和语言学家, 而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人, 着眼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中需要的语文能力, 即职业汉语能力。

二、中职语文教学培养职业汉语能力的必要性

1. 职业汉语能力概述

职业汉语能力是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和沟通的能力, 是人们从事各种职业所必需的基本能力, 直接影响到每个从业人员的工作成效。其强调的是在职业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运用语言获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运用语言完成一定工作和学习任务的能力。具体包括: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的含义并掌握字、词的用法;从声音和文字的语言材料中获取主要信息;把握和概括语言材料的主要内容;跨越障碍, 根据上下文推断语言材料中省略的一些非关键性内容;领会语言材料中所表达的态度、情感、语气、情绪;根据语言材料做出合理的推断;以口语和书面方式正确、清楚、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 培养职业汉语能力的意义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 具有良好的职业汉语能力已经成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特征, 企业在选人用人时越来越看重人的语言交际能力。原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吕必松先生指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 影响到一个人的工作效率, 影响到一个人的自身职业形象。在实际的职业活动中, 一个人的语言不仅代表着自己的形象, 还往往代表着自己的单位、自己的地区、甚至自己的国家。一个人不得体的语言, 不仅会损害自身的形象, 还往往会损害自己的单位、地区以至国家的形象。”

中职生毕业后大多从事服务性工作 (初等标准) 、事务性工作和初级管理工作 (中等标准) , 为顺应未来职业的要求, 中职语文教师在讲授一些人文、文学等相关知识的同时, 应着重加强学生汉语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使学生能够从容面对未来职业变革, 应对市场竞争和社会挑战, 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功。

三、中职语文教学培养职业汉语能力的途径

1. 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

准确有效地提高中职生的职业汉语能力, 首先得从中职语文课程改革入手。应建立开放的、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即以《语文》为基础课程, 以拓展学生职业汉语能力素养为横, 以学生职业汉语能力实践为纵。只有这样, 中职语文才能体现中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课程观, 在中职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1) 构建学生职业汉语能力素养的课程。丰厚的知识积累和良好的语感, 仅靠《语文》一门必修课程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拓展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 要根据语言交际能力的具体要求开设相关课程, 强调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渗透性。比如社交口语课程、应用文写作课程、书法课程等等。

(2) 构建学生职业汉语能力实践的课程。职业汉语能力作为一项能力, 是一种内化的素质, 它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因此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结合专业课程或职场场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强化语言技能训练, 为最终实现语言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2. 教学内容

中职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 (教职成[2009]3号) 明确规定:中职语文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在培养人文素养的前提下, 三个模块由易渐难,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通过听说读写, 提高搜集相关职业信息的能力, 从阅读中了解社会、了解职业, 培养职业意识;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 创设职业情境, 培养职业岗位应该具备的语文应用能力;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 通过情境中的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方法的能力。三个模块的设置较好地适应了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变革提出的要求。因此, 中职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为教学的落脚点, 更加注重“文从字顺”、“条理清楚”而非“立意构思”;注重“语言”而不是“文学”, 培养学生运用汉语阅读和表达的能力, 运用汉语进行学习、工作的能力。

3. 教学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宗旨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必须通过职业活动 (或模拟职业活动) 过程的教学, 以任务驱动型的学习为主的实践过程, 在一定的知识和理论指导下, 获得现实职业工作场所需要的实践能力。语言学研究表明, 语言能力必须通过“语言行为才能得到不断的强化和保持”。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语文课程, 应着重考虑如何教会学生在职业的交往活动中学习语言, 因此必须依职业活动导向建构教学模式。

(1) 创设语言交际情境, 强化交流表达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语言交际情境, 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言说话训练中。如根据专业特点模拟一种与学生未来职业相似的特定情境, 学生在其中可经历全部业务操作过程, 了解和弄清各环节之间的联系, 处理各种事务或各种问题和矛盾。这是一种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形式, 它包括学生搜集信息、分析和有效地运用信息的能力及其逻辑、思维和表达、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通过仿真情境进行能力训练, 教授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汉语的能力, 增强其职场竞争力。

(2)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巩固交流表达能力。中职语文教学要“加强语文实践, 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 因此, 应扩大第二课堂的内涵和外延,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如口语基本功大赛、应用文写作竞赛、求职和应聘模拟竞赛等形式。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到企业实训或进行短期实习, 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提高对母语语言感受的灵敏度, 规范汉语语言表达, 训练口语表达的形象性、情感性, 牢记应用文书的使用规范及写作要求, 同时提高整体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还可以借鉴吸收当前蓬勃兴起的职业培训, 比如保险从业人员培训、推销人员言语实践能力培养的技巧和方法, 使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以实践为中心的职业汉语能力培养是开放的, 这些具体而生动的实践活动无疑将成为学生适应社会的有效平台。

4. 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评价机制

语文教育评价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有效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查中职生的职业汉语能力就必须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主体评价”相结合, 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传统的学生质量评价基本上是知识本位的评价, 虽然方便、简单、易行, 却忽略了对相关能力的考核检验。语文知识并不完全等同于语言能力, 语文知识水平与实际职业环境中的语言应用能力, 并不完全一致。因为能力的形成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专门的训练, 所以要从只注重结果优劣的静态评价转向重过程、重参与、重体验、亦重收获的动态过程评价, 建立学生语言学习档案, 真实反映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学习程度, 帮助他们逐步树立学习信心, 获得成就感。

传统评价考核方式的对象为学生, 评价者为教师, 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 导致数据来源渠道单一, 同时在这种被动接受评价的过程中, 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扮演的基本上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 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因此,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的评价主体应该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从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等多种渠道收集数据, 并按一定的比例纳入评分标准, 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发挥学生在评价上的主观能动性, 并且会使他们越来越注意自己的不足之处, 会在其他学生的注目中, 不断自我完善, 对职业汉语能力的提高有很好的推动意义。

中职语文教学唯有将提高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 并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加快改革, 才能切实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介绍[EB/OL].国家职业资格工作网, http://www.osta.org.cn/htm/1036/10224.html

[2]范谊.外语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探源及求解[J].课程·教材·教法, 1988, (10) .

上一篇:五年级作文加批改评语下一篇:湄公河大案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