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社会教育教案

2024-12-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前社会教育教案(精选8篇)

学前社会教育教案 篇1

上课时间:2014年9月2日上午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上课内容:《学前教育学》第一章 学前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目的:了解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解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区别学前教育和学前教育学的概念。了解学前教育学形成与发展的各个阶段,掌握各阶段主要流派代表人物的主要教育观点。了解学前教育学的发展趋势。教学重点: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各发展阶段主要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极其教育思想

教学难点:学前教育的广义与狭义的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什么是教育?

今天,“教育”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从甲骨文的字形来看“教”的本意就是手持棍棒对着孩子,其本质就是外施内效,由外向内。

从甲骨文的字形来看“育”的本意就是妇女生育孩子,其本质就是孕育、养育,由内向外。

这就是说“教”是一个由外向内的过程,“育”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走向不同,结果就不一样:

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广义的教育与狭义的教育。

可以说,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和规范的教育,由于学校教育具有独特结构和功能,因而在近现代成为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核心部分,对其他各种教育起着示范和主导作用。这是我们讲的广义和狭义的教育,明确了教育的概念后,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学前教育。

一、学前教育及其年龄划分

学前教育:从出生到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现象与教育活动。

通常们认为,3岁前是儿童身心发展比较重要的阶段,从出生到3岁前为婴儿期教育阶段,也称先学前期。从3岁到6、7岁称为学前期。由此构成了

完整的学前教育阶段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o~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

学前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凡是能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发展的有目的的活动,如幼儿在成人的指导下看电视,做家务,参加社会活动等待。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和其他专门开设的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

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泛指0——6(7)岁前儿童的教育,包括学前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学前社会教育指凡由社会设施或资助,实施或辅导的各种机构或组织。在我国以托儿所、幼儿园为主。此外,还有多种形式的家庭托儿站、游戏小组

一、咨询所等。

学前教育学: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研究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手段和方法,揭示在儿童和教育者的共同活动中,怎样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促进儿童在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几方面主动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二、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和探讨学前儿童教育现象极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对象:0——6岁前儿童教育问题

研究任务: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论研究,探讨规律,指导实践,提高学前科学教育水平;为国家和有关部门制订政策、措施、进行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三、学前教育学的特点

1、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2、综合性的学科;

3、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4、不断发展的学科。

四、学前教育学的形成发展阶段

对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回顾,能够使我们更明确认识这门学科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分析与评价。

(一)、孕育阶段:(15世纪以前)

学前教育思想散见在各种著作之中,最初散见在谚语中,如“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教儿婴孩,教妇初来”等。国外一些哲学家、思想家很早提出关于教育的一些看法和主张。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罗马教育家昆体良。

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还第一次提出了儿童从出生起就在专门机构中养育的学前公共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也曾提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内容。

中国古代有些教育家十分重视学前教育, 如魏晋南北朝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出,对儿童应从“婴稚”时期起“便加教诲”,认为俗谚“教儿婴孩”,很有道理;并强调父母对年龄幼小的子女不能“无教而有爱”。宋代朱熹也重视儿童入学以前的教育,主张“生子必择乳母”,“乳母之教,所系尤切”,必须选择品德良好的乳母,才有利于婴幼儿的保教

(二)、萌芽阶段(十六世纪后)在这一阶段,教育学已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批很有影响的教育专著。在不少论著中都概述了学前教育的思想,与古代相比,则更加系统、完整和更有现实性。影响较大的教育著作主要有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洛克的《教育漫话》

法国教育家卢梭《爱弥尔》;裴斯泰洛奇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三)、初创阶段(十八世纪----二十世纪前半期)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学前教育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代表作《人的教育》。这本著作主要论述了关于婴儿期、幼儿期及少年期的发展和教育,展示了其学前教育思想,学前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首先也是由.福禄贝尔提出的。他在夸美纽斯和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影响下,又接受了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儿童教育思想。于1837年在布兰肯堡创设了一所收托1~7岁儿童的教育机构,1840年命名为幼儿园(Kindergarten)。

主要贡献包括:

1)、教育应当适应儿童的发展。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渐进的过程,教育应适合儿童的发展,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实现儿童的天然禀赋。学前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幼儿园的教育应和学校不同。他为学前儿童创设了一种不用书本的学校。

2)、教育应以儿童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儿童是天生善的,儿童通过自我活动实现内部的发展。教师只为儿童提供条件,不进行干预,必要时才要儿童服从一定的要求。他还认为儿童生活在社会中,重视儿童与他人的交往应具有的品德。

3)、游戏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他重视游戏的教育价值,认为游戏是一种创造性的生活,能促进儿童的成熟与学习。把游戏作为幼儿园的主要活动,还设计了一套游戏和教学材料。

福禄贝尔的主要著作有:《人的教育》(1826)、《慈母游戏和儿歌》(1843)、《幼儿园教育学》(1862)。他某些教育思想,如强调儿童的自我发展,实现自然禀赋,忽视教育的作用,不够正确,有唯心主义观点,但他在实践上和理论上推动了各国幼儿园的建立和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为学前教育献身的精神也是值得比邻纪念的。他有一句名言:“来吧!让我们和我们的儿童生活在一起!”就是他思想和行动的格言。

英国的欧文《新社会观》《论人类性格的形成》。

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生活与儿童实际生活打成一片。“从做中学”,以儿童实际经验为起点,并使经验继续不断地改造。他还主张“儿童是中心”,教育活动是以儿童的兴趣和能力为依据的。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是继福禄培尔之后对教育理论有重大影响的又一代表人物。19世纪后期,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发展,为揭示学前教育的规律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促进了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她的教育思想是以她的儿童观为依据,她认为儿童自身具有发展能力,儿童的生长是内在生命潜力的发展。她强调儿童的自我教育方法,儿童通过与教学材料学习玩具的相互作用来学习,鼓励儿童自我指导和个人创造,蒙台梭利提出:学前儿童经历各种敏感期,易于学习某些知识和技能;教育主要在于提供适合于儿童发展的环境,通过儿童的自由活动促进自我发展。她强调感官教育,并设计了一套游戏和教学材料。但她的训练方法比较机械,脱离儿童的实际生活。她的学前教育理论流传很广,至今在西方一些国家仍有实施她的教育理论的幼儿园。蒙台梭利思想中所具有的实际意义和丰富内涵。在蒙台梭利出版的几部幼教著作中,蒙台梭利自己对“教育”所做的解释,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a.“教育就是协助孩子天性的活动。”

b.“以活动为中心,观察儿童的天性,激发儿童的天性,发展儿童的天性,这才是教育的意义。”

c.“我的教学法可以浓缩为一句话,那就是‘生命食粮的教育”’。

d.“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把教育看作是协助儿童“生存下去的力量”,看作是一种对儿童天性的发展,看作是一种对儿童生命的完善,可以说这已经充分表现出了蒙台梭利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她自己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基本主张。在这种基本的教育思想中,最为根本的是一种“对人类生命本质的认识”.那就是认为人类的“生命”自身有一种本能的意识.有一种发展自身的需要,因而也就有了一种更为本质的教育的对象。有了这种对人类生命本质的认识,也就有了蒙台梭利教育的最本质的基础。这也就是蒙台梭利本人将其所从事的教育,定义为“顺乎天性的教育”的缘故。

这一时期,我国民主教育家蔡元培也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体系,提出以儿童为本位,让儿童个性得到自然、自由的发展,并认为应从胎儿期就开始进行教育。

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于1923年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抗战时期,他又创建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实验幼师;对幼儿园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设备进行了实验研究,撰写了《儿童心理之研究》、《幼稚教育》、《家庭教育》等著作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办园思想是“中国化”、“平民化”,主张在工农中普及学前教育,并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他论述了幼儿教育的一些理论问题,发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幼稚园之新大陆》等著作。

张雪门主办香山慈幼院的北平幼稚师范学校,并出版了《幼稚园教育概论》、《新幼稚教育》、《幼稚园的课程》、《幼稚园组织法》等著作。这些著作为建立中国学前教育学迈出了第一步。

总之,此期,几乎所有的教育家都提出了尊重儿童,热爱儿童,按照儿童的特点发展儿童的个性的观点,主张学前教育应该有其特殊的内容和方法;提出教育必须“适应自然”,认为儿童一出生就具有一切首先的、理智的、身体的能力萌芽,如果用适应教育加以培养,就能使儿童的一切内在能力和谐地发展起来。这种教育思想虽过分强调自由发展,但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其次,系统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完整体系。历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的专门著作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1632)。在这本著作中,他全面地论述了儿童出生后头6年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提出了学前家庭教育的体系。提出家庭是一所母育学校,母亲便是主要的教师,对一至六岁的儿童进行学前教育。

再次,重视儿童主动参加活动,发展感官,获得直接经验,并提出直观的教学方法。

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四)、发展阶段(二十世纪中叶以后至现在)

二十世纪以后,学前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提高理论化和科学化水平的新阶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为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邻近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前教育学提供了科学基础,提高了学前教育的科学水平。

学前社会教育教案 篇2

关键词:美国学前教育,资助项目,教育经费投入,特殊群体儿童

一、美国学前教育资助项目的发展状况

1. 美国学前教育资助项目的历史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前, 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于儿童保育项目的投入是不系统、参差不齐的。大萧条时期, 政府为了降低失业率, 对儿童保育项目进行投入用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到了1943年, 随着失业率的下降, 很多的儿童保育机构也随之关闭。二战期间, 由于美国大多数妇女受雇于军工产业, 因此联邦政府1940年出台了兰哈姆法 (Lanham Act) , 联邦政府提供资金鼓励社区开办儿童保育机构。这一时期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 联邦政府对于儿童保育的资助仅限于危急时刻, 这样造成只有少数的儿童保育项目能够存活下来。[1]

这种情况的改变起源于1965年约翰逊总统提出的“向贫穷开战”, 那时贫困儿童的保育、教育问题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美国政府通过了经济机会法案 (Economic Opportunity Act) 规定向早期儿童保育项目持续地提供资金, 其中最著名的项目就是开端计划。

到了20世纪80年代,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 美国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教育制度和教育结构方面的调整问题, 日益突出地摆在教育改革的前沿, 于是美国政府发布了《国家处于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教育改革报告。[2]在这种形势下, 无论是联邦政府的开端计划还是州政府负责的学龄前项目 (pre-kindergarten program) 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 1991年“教育总统”乔治·布什抛出了他的振兴美国教育的方案———《美国2000:教育战略》 (America2000:An Education strategy) , 在这一报告中, 布什政府提出了迈向21世纪的全国6大教育目标和21个具体要求。其中目标一指出:“到2000年, 美国所有儿童上学之时都已做好学习的准备, 具体要求中规定, 所有贫困儿童都要接受帮助他们入学的高质量的、合适的发展性学前计划所提供的教育”[2]。在这一大背景的激励下, 美国学前教育项目继20世纪80年代后又一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2. 当前美国学前教育项目的总体状况

美国对于学前教育项目的资助是非常复杂的, 项目包括私人支持的学费资助项目和联邦、州以及当地政府资助的公共项目。当地社区、私立组织与州政府加起来的投入占90%以上, 联邦只占不到10%。联邦政府资助一些仅指向特殊群体儿童的项目, 州政府同样提供一些类似项目, 但是近年来很多州都承诺实施面向全体4岁儿童的项目。

当前全美大约75%的4岁儿童参加了学前中心, 大约50%的3岁儿童参加了学前中心。大约50%的4岁儿童, 以及比4岁儿童少20%的3岁儿童参加的是公立项目, 而大约35%的3岁和4岁儿童参加的是私立的学前学校。联邦政府资助的开端计划服务了11%的4岁幼儿以及8%的3岁幼儿。在2006~2007学年, 联邦政府对开端计划投入了大约62亿美金 (还有大约7亿投入服务于3岁以前幼儿的早期开端计划) 州政府资助的学前项目服务了大约22%的4岁幼儿以及11%的3岁幼儿。[3]

二、当前美国学前教育主要项目简介

早期教育项目投入的选择更大程度上是一个政治问题。联邦政府、州政府与当地政府的资助都有自己的要求, 一定程度上, 学前教育的提供者从多方面获取资源来组织学前学校, 他们必须协调每个资金来源者的要求。本文介绍最主要的一些学前教育项目。

1. 开端计划 (Head Start)

开端计划最初的目标就是消除贫困, 196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经济机会法案 (Economic Opportunity Act) , 这个法律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消除贫困人口, 为每个人提供教育和培训的机会, 为每个人提供工作的机会以及过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而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项目成为这一法案反贫困的一个支柱。

开端计划一开始向大约50万的弱势群体幼儿提供为期8周的夏令营, 1966年很多夏季项目延长至9个月, 为儿童提供半天的服务。作为约翰逊总统的政治成果, 为了通过经济机会法案修正案, 很多约翰逊的同僚在国会作证, 他们援引了很多有关开端计划的研究成果。如研究表明开端计划有利于儿童IQ的增长, 有利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等等。但是这些成果也遭到了很多专家的质疑, 作为回应, 尼克松总统要确保开端计划的高质量, 于是专门成立了儿童发展办公室 (Office of Child Development) , 附属于美国卫生、教育、福利部 (Depart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 , 来领导开端计划。[1]

吉米·卡特时期, 儿童发展办公室又转移到了新成立的美国教育部 (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开端计划项目得到了更好的领导。此后开端计划继续保持着稳定发展的状态, 40多年来, 开端计划在促进学前教育机会平等、促进学前儿童贫困家庭的经济独立及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2. 直接儿童补贴 (Direct Child Subsidies)

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部 (The 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经营着联邦政府主要的儿童保育项目, 如儿童保育与发展基金 (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Fund) 和受需要家庭的临时帮助 (Temporary Assistance to Needy Families) 。这些项目都是面向低收入家庭, 儿童保育与发展基金面向的是低于所在州平均收入85%的家庭, 受需要家庭的临时帮助致力于州政府认可的需要帮助的家庭。

联邦政府对于儿童保育与发展基金的投入趋于稳定, 大约每年50亿美金左右, 这不包括来自于2009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的资金。而直接指向儿童保育的受需要家庭的临时性补助或转化成儿童保育与发展基金的资金近几年有所下降, 每年仅有大约30亿美金。州政府也对这些项目投入了一些资金, 2007年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对儿童补贴的总额达到了130亿美金。估计有大约220万13岁以下儿童得到了补贴。2007年CCDF项目中有55%的参与者在5岁以下 (29%在3岁以下, 26%在3~4岁) (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2009) .

3. 税收抵免 (Tax Credits)

美国财政部通过抚养援助计划 (Dependent Care Assistance Program) 和儿童与抚养税收抵免 (Child and Dependent Care Tax Credit) 向早期儿童提供支持。抚养援助计划允许雇员每年从最多5000美金的税前盈利的账号支付儿童保育费用, 联邦收入或者州收入均可。CDCTC是一个渐进的税收减免政策, 它按比例减免有资格家长的税收, 它规定可以减免最多两个13岁以下儿童, 每个儿童最多可减免3 000美金的税收。这个比例最开始是35% (年收入15 000美金以下) , 收入每增加2 000美金, 比例降低1%, 直到降到20% (年收入高于43000美金) 。到2010年, 大约670万家庭将申请税收减免, 大约每个家庭减免532美金, 共35亿美金 (Tax Policy Center, 2010) 。

4. 早期儿童特殊项目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美国教育部的联邦学前儿童特殊项目要求自1991~1992学年起所有的州保证向3~5岁儿童提供免费的、合适的教育。自此以后, 项目招收的儿童逐步扩大, 到2008~2009学年度, 项目服务了6%的4岁幼儿以及4%的3岁幼儿。2009年, 联邦政府分担了37 400万美金的费用, 项目儿童超过了70万, 超过40万的儿童介于3~4岁之间。学前特殊教育实际的花费远远高于联邦政府的投入, 州政府和当地政府每年为服务这些儿童总共投入大约需要50亿美金。

5. 州资助的学龄前项目 (Pre-Kindergarten program)

学龄前项目是专门针对入园前儿童开展的项目, 在美国, 儿童入学的年龄一般是5岁, 美国儿童在5岁进入幼儿园学习, 接受一年的教育后再转入小学学习。因此在美国, 入园前儿童一般是指5岁以下的儿童。学龄前项目是全面早期教育政策的一部分, 其目的是确保所有儿童成功进入学校学习, 它同样对儿童的家庭提供必要的帮助。虽然每个州的学龄前项目都有所不同, 但是都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项目的目的是致力于帮助学生成功进入学校以及做好入学准备;项目服务的对象是入园前儿童 (5岁以下, 一般是4岁儿童) ;项目的资金是由州政府资助;项目保证每周数天的儿童交互的学习经验的获得。[1]截止到2009学年度, 已经有超过120万的幼儿参加了州政府资助的学龄前项目, 其中4岁幼儿超过了100万。如今, 学龄前项目成为资助学龄前儿童最大的公共资助项目。

但值得注意的是2008~2009学年度数据显示学龄前项目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出现了增速放缓, 这是头一次因为经济危机的影响而放缓增速, 很多州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使项目达到最低标准, 这是个严重的问题。[4]

三、美国学前教育项目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 美国学前教育项目发展中的问题

在美国, 因为州政府与当地政府对K-12负有首要的责任, 所以造成了联邦政府很难制定全面的、合理的早期教育政策。各级政府间协调难度大, 容易造成项目重复, 资源浪费。虽然联邦政府也资助了以一些非常重要的早期教育项目, 比如最早的开端项目。然而联邦政府对于早期教育的立法还是集中于特殊群体, 有特殊的目标, 而不是建立全国范围的、完整的早期教育与保育措施, 这些联邦的政策与做法并没有服务于全体的符合资质的儿童和家庭。

另外, 因为没有统一的学前项目规划, 有些儿童没有机会参加学前项目, 有些儿童参加的是质量较低的项目, 这造成了贫困家庭的儿童依然缺少学前经验。当前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对于儿童保育补助增加的政策并没有对儿童学习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鉴于许多儿童保育项目质量差, 它可能反而产生轻微的负面影响。[5]

2. 解决对策

最近十年以来, 为了解决当前学前教育项目出现的问题, 新的联邦举措致力于协调现存的一系列学前政策与法规。首先, 开端计划于2007年要求每个州设立一个早期教育与保养咨询委员会 (Advisory Council 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每个州的早期学习咨询委员会的责任是协调与合作州政府和联邦政府资助的项目。另一些举措可能最终促进各种早期项目资助的合作, 这个举措是早期学习挑战基金 (Early Learning Challenge Fund) 。一项美国众议院通过的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每年拨款10亿美金, 连续拨款8年给早期儿童项目用以支持其相互合作, 州政府可能会要求在早期儿童学校挑战基金申请上与他们的早期学习委员会进行协调和合作。[5]

四、启示

1. 地方政府应加大投入, 发展面向全体儿童的学前教育

在美国, 学前教育项目主要有两种资助倾向:一种是倾向于服务特殊人群的学前教育项目, 这类项目被称为目标项目target program, 主要由联邦政府负责, 如著名的开端计划;另一种倾向于服务所有的适龄儿童, 这类项目被称为universal program, 主要由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负责, 如州资助的学龄前项目。虽然目前到底应该重点资助哪一类学龄前儿童, 各种学者仍然争论不休, 但是从当前美国学前教育项目的发展趋势来看, 服务于全体适龄儿童的学前教育项目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目前佛罗里达州、佐治亚州、伊利诺斯州、爱荷华州、纽约、俄克拉何马州和西弗吉尼亚州均承诺资助所有的4岁幼儿。目前虽然我国的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现在依然存在适龄儿童“入园难”等问题, 导致部分适龄儿童无法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美国学前教育项目的发展启示我们, 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中央政府的责任, 地方政府也应承担起责任, 逐步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 发展面向全体儿童的学前教育。

2. 通过多途径资助特殊群体的儿童

美国学前教育项目的发展源于对特殊群体儿童的资助, 因此, 虽然当前提倡发展面向全体儿童项目的呼声越来越高, 但是美国联邦政府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特殊群体儿童进行资助的项目。美国联邦政府对于特殊群体儿童的资助形式呈现多元化特点, 各种项目分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比如前文介绍的开端计划分属于美国教育部, 直接儿童补贴分属于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部, 而税收抵免分属于美国财政部。我国《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应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 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 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我们应借鉴美国联邦政府的做法, 不同部门通力合作, 通过税收减免、教育券等多种资助形式, 开展面向特殊群体儿童的学前教育项目, 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资助特殊群体的儿童, 以实现教育公平最大化。

参考文献

[1]Phyllis Kalifeh, LoraCohen-Vogel and Saralyn Grass.The Federal Role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Evolution in the Goals, Governance, and Policy Instruments of Project Head Start[J].Educational Policy, 2011 (25) :36.

[2]王善安, 杨晓萍.美国P-k项目发展及其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J].早期教育:教师版, 2009 (1) :16-17.

[3]W.Steven Barnett.Preschool Education and Its Lasting Effects:Research and Policy Implications[D].National Institute forEarly Education Research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2008.

[4]W.Steven Barnett, Dale J.Epstein, Allison H.Friedman, Rachel A.Sansanelli, Jason T.Hustedt.The state of preschool 2006[M].Nationinstitute for early education research, 2009:10.

学前社会教育教案 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47-01

本文将对国外学前教育改革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进行分析探讨,笔者将分别从:我国学前教育现状、国外学前教育对我国学前教育的重要启示,两个部分进行论述。

一、我国学前教育现状

学前教育作为幼儿的启蒙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学校的重视。而大多数成功人士,之所以取得显著的成绩,与幼儿时期学前教育息息相关。因此就使得一些家长、学校急于取得成效,教学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首先,现代家长对幼儿教育观念偏离了教育最初的本质要求。学前教育旨在为幼儿在启蒙阶段提供有助于学前教育的帮助,以达到提升幼儿认知能力、审美能力等目的。而今家长对于孩子的学前教育教育过于盲目从众,没有从孩子的实际条件和兴趣爱好出发,强迫孩子学习。另一方面,学前教育整体水平参差不齐。胜任学前教育的教师,综合能力一定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例如:学前音乐教师一定要有专业的音乐修养。而通常大城市的学前教育水平会高于一般中小城市的水平。在大城市,家长对孩子的学前教育花费很大,这就再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综合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要求。相对于中小城市而言,许多学前教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一般,甚至于要求相差甚远,而更是缺少专业的音乐修养,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即使教师水平达不到要求,也仍从事学前教育工作。

二、国外学前教育对我国学前教育的重要启示

(一)加强学前教育意识。

一直以来学前教育都备受家长、学校的关注,加之教育改革的不断优化,虽然人们越逐渐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地位,但也只是少部分的人有这样的意识。发展至今,学前教育的地位已经举足轻重,学前教育的工作者,要时常提醒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注重幼儿的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加强幼儿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力度。对学前教育的重要作用进行宣传,让广大幼儿家长清楚的认识到学前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以及其积极作用,使家长对学前教育的印象更深刻。

(二)尊重幼儿主体地位。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例如:音乐课上,在开展“一辆汽车”的音乐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一辆汽车”的背景音乐,组织幼儿坐在一起,围成一个圈唱歌,并选出一个幼儿当“开车的司机”。然后,在幼儿唱出歌词“我要上车了”的时候,当“司机”的那个幼儿可以挑选一个幼儿“上车”。紧接着,这个被选中的幼儿就用手拉住“司机”的衣服(或者将手搭在“司机”的肩膀上),并以这样的方式继续前行。当“车上”坐满四位“乘客”时,则可以开始另一轮游戏。同时,为了保持游戏的趣味性和新鲜感,教师可以在适当距离内设置蜿蜒盘旋的公路、狭窄的巷道和小桥等情境,并用钢琴或吉他等乐器来改编、弹奏歌曲。在弹奏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根据设置的情境和汽车行进的速度适当调整演奏方式和速度。如“汽车”在平坦的公路上快速行进时,“开车”的幼儿可以用迅速奔跑的方式来体现速度,相应地,教师可以借助扫弦来弹奏;倘若“汽车”进入狭窄的巷道,幼儿在缓慢行走,教师的演奏方式可以改为分解和弦。通过这种方式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

每个行业都有其行业的职业道德标准,而教师这一职业,所要具备的职业道德标准更高、更严格。教师作育人的职业,其本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对新一代的社会任职工作者的有着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学前教育这一教师群体。而音乐教师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同样要求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首先,要培养音乐教师健康的工作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性质、职责,学前教育应以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进行传授。由于音乐教师担任着学前教学启蒙作用的责任,所要承受的外部压力是比较大的。这就需要学校进行疏导,帮助音乐教师缓解工作压力,引导教师应保持乐观的心态面对压力。此外,学校在管理制度上,应尽量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如实行“互帮”制度,对于教师在教学上遇到的难题,教师与管理者、教师与教师之间都可以互相讨论和帮助。最后,维护教师的正当权益,对于教师的薪资正常发发,以及不胡乱克扣费用等。

(四)选择有趣的学前教育内容。

首先,教材的内容是影响学前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应综合考虑幼儿的实际条件,掌握幼儿的兴趣爱好,为幼儿挑选有趣而又适合的教学素材。对学前的幼儿,不仅要选择易学易懂的教材,而且要选择吸引幼儿兴趣的教材,只有引发幼儿的学习愿望,学前教育目标才能更好的实现。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会与时俱进更新学前教育内容,让幼儿不断学习现代的、有趣的教学内容,会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这样不仅教师在工作中可以得到快乐,幼儿在快乐中的学习效率也会更高。

(五)实行趣味的学前教育方法。

学前教育是一个肢体表现强、思维灵活的教学过程,所以对于教学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改进老师“教”,幼儿“听”的局面。首先,教师要学会将音乐表达通過肢体语言展示,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进而实行“以舞教学”,通过分解每个舞蹈动作,解析每个舞蹈动作相应的歌词,与旋律所需要注意的点,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其中,使其置身于音乐的快乐之中。

其次,教师应因人制宜的实施教学,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在音乐活动过程中,安排适合的学习活动。

最后,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教师可鼓励幼儿对歌词词语进行替换,对幼儿的创作要进行表扬、奖励,这样既可以让幼儿自主学习,还启发了幼儿的思维,培养了幼儿的创新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对幼儿的学前教育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通过学前教育的实施,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还给幼儿的学前生活增添了乐趣、色彩。所以,不论是教师、家长,都要重视学前教育的实行,以达到实现孩子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吴琼,林筱彬. 美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 教育探索,2010,11:155-156.

[2]王海静. 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的现状与启示[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01:113-116.

学前教育教案格式 篇4

(空一行)

教育科学学院 ×××(姓名,小四宋体)

(空一行)

(以下一级标题用小四宋体加粗,正文一律用小四宋体不加粗,页面设置为A4纸,页边距上下均为2.54厘米,左右均为3.17厘米,行间距为固定值28磅。)

一、设计意图:

(理论分析(出自《指南》);选材分析;幼儿的水平分析;预设目标分析)

二、活动名称及内容:

三、活动目标:

(教学目标;情感目标;认知目标;技能目标等)

活动重点: 活动难点:

四、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物质准备等)

五、活动过程:(详稿)

(一)开始部分

(二)基本部分

(三)结束部分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正确、适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关心;2.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发展连贯性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听说交往能力;3.培养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PPT、玩具

【活动过程】

一、师生共同玩游戏:听数抱团,引出活动主题(一)幼儿在老师的指令下开始做游戏(二)提问幼儿,刚才在做游戏的时候,心情怎么样二、老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学习关心他人的方法(一)出示图片1,让幼儿观察图片中的内容(二)观看视频,引导幼儿学习关心他人的方法(三)出示图片2,讨论小朋友变得快乐的原因(四)让幼儿自由选择周围的同伴,针对如何让大家快乐起来开展讨论三、情景模拟(一)情景一:小朋友不听话,妈妈斥责小朋友(二)情景二:小朋友坐到一把坏椅子(三)

情景三:小朋友玩玩具遇到了困难四.老师带领幼儿共同跳舞结束本活动。

(一)在别人快乐的同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美术的概念和种类。(2)幼儿美术活动的特点。

(3)绘画的年龄特点以及绘画中的特殊表现。理解:

(1)幼儿各年龄班美术教育的目标:小班、中班、大班的幼儿对美术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

(2)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常用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幼儿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2)通过线条、形体、色彩等要素初步感受并喜爱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幼儿绘画中的特殊表现;发展学生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并把所学色彩知识大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2)教学难点: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设计的常用方法;突破学科本位,建立美术、音乐、文学问的彼此联系,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三、教学方法:

(1)通过启发和诱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并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2)在美术绘画方法中主要运用“示范讲解法”,这是美术活动中最常见的教学手段,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

(3)学生的学法主要有“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的讨论,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法”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艺术的门类包括戏曲、舞蹈、音乐、美术,以及电影、电视广播等艺术。他们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各不相同。那么美术 在我们身边扮演什么角色?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美术?

(1)美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几乎时时处处都有美术,它在社会中应用广泛。例如:建筑、工商业、服装、居室设计等都离不开美术。A:日用品(例茶杯、壶、炊具、餐具)的造型审美。B:机械制造专业,机械零、部件图的绘制、识读,零、部件的设计不仅要符合标准,实用,还应美观好看,(尤其是外部表面的零、部件)。C:交通工具:汽车等色彩与外观审美。D:商品包装外观 E:广告业的装饰装潢。都需要有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有较高的审美修养。

(2)对审美水平的提高、性情的陶冶、情绪情感的引导、形象思维的训练、感知能力的促进等多个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一)美术的概念。

作品展示与分析:教材插图:一幅是梵高的《向日葵》,一幅是西班牙画家米罗的作品 《人投鸟一石子》。旨在向同学们展示美术的魅力,使同学们对“美术”概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1、先简单介绍画家的情况后,请学生自己说说看到了什么,有意识地将有关颜色和线条等造型元素的探讨引入学生的视线,让他们说说对画中一些颜色和线条的感受。

2、在你生活中都接触过哪些美术作品?

3、有人认为美术教育对幼儿可有可无。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1)启发学生了解画家运用的是一种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2)如:油画、壁画、浮雕、陶瓷玉石雕刻等等。

(3)幼儿美术教育和幼儿园其他学科教育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彼此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例如,常识、语言等教学为美术提供了认识、理解事物的基础,而美术活动所反映出的内容反过来又对其他学科起着重复、巩固和提高的作用。美术是指作者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出可视的、静止的、平面的或立体的形象,表现其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感受、信仰、生活理想和美好追求。

(二)美术的种类 美术主要包括:

1、绘画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

绘画: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

从地域看,绘画可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洋绘画 从工具材料绘画可分水墨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从题材内容绘画可分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动物画等。

从作品形式分,绘画可分壁画、年画、连环画、漫画、宣传画、插图等。中国画又称水墨画,是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

油画是西洋绘画的代表,它是世界绘画艺术最有影响的画种;传统的油画家采用焦点透视法作画。

2、雕塑

雕塑是用可雕刻和塑造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

雕塑可分雕和塑。雕是从完整而坚固的胚体上,把多余部分删掉、挖凿掉。塑是用具有粘结性的材料连接、构成所需要的形体。

从表现形式来分可分为圆雕、浮雕。

3、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是指日常生活用品经过艺术化处理后,使之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的产品。

我们一般把工艺美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陈设欣赏的工艺美术。陈设欣赏的工艺美术是指那些摆设、欣赏功能为主的工艺品,以审美为其的首要价值。

4、建筑艺术

建筑是建筑物和构建物的统称。

建筑艺术:指按照没的规律,运用独特的建筑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三)学前儿童绘画心理发展阶段研究的有关论述

1、法国儿童画研究者吕凯把儿童绘画分为四个阶段:(1)偶然的写实阶段:又称涂鸦期(2)不完全的写实阶段(3)知的写实阶段(4)视的写实阶段

2、心理学家柏特把儿童绘画发展分为七个时期:

(1)搔笔(2岁—6岁)a、无目的的线画b、有目的的线画c、模仿的线画d、局限的线画(2)线画(4岁)

(3)记叙的象征主义(5岁—6岁)(4)记叙的写实主义(7岁—8岁)(5)视觉的写实(9岁—10岁)(6)压抑(11岁—14岁)(7)艺术的复活(15岁)

3、哥仙修泰纳把儿童画分为五个阶段:(1)错画期(1岁—3岁)(2)图式期

(3)对线及形发生感情的时期(4)想表现得象实物的时期(5)正确地表现形状的时期

4、布莱德拉把“错画”和“空想的象征表现时期”亦即儿童画渐具绘画的形象时期以后,分为三个时期:(1)概念画时期

(2)用线表现画的时期

(3)以颜色构成空间画的时期

5、美国心理学家罗文斐尔德把儿童绘画发展分为五个阶段:(1)错画期(2岁—4岁)(2)前图式期(4岁—7岁)(3)图式期(7岁—9岁)(4)写实初期(9岁—12岁)(5)拟写实时期(12岁—14岁)

6、我国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

(1)涂鸦期(1岁—2岁)(2)象征期(2岁—3岁)(3)定型期(3岁—7岁)(4)写实期(7岁以后)

(四)幼儿美术活动的特点: 作品展示与分析:(1)作品所展现出来的是在用色,笔调方面比较凌乱、抽象;把从外面看不到的而里面有的东西也画出来;有的画桌子把四条腿都画上而且一样长;给花画上眼睛;人的胳膊会很长很长等等。

(2)幼儿心理及生理的发展,决定着幼儿在画画时采取的方法。先画哪里,后画哪里,怎么画?每个小朋友会各有不同。幼儿认为物 体大小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重视程度来确定的。比如,画骑自行车人的腿要比不骑车人的腿要长,因为,腿要用劲。画踢毽子人的腿要比不踢的腿要长,画晾衣服人的胳臂,是根据需要画多长能够着晾衣绳就画多长,不是按正常人的比例去画的。

1、幼儿绘画发展的特点:

(1)涂鸦期(2—3岁左右)属于无目的地乱笔画。这个时期的婴幼儿常常是五个手指头抓着笔(如粉笔、蜡笔等较粗易抓住的笔)在纸上乱涂乱画些杂乱的线条,这是缺少视觉控制的肌肉运动,无明确的作画意图。涂鸦后期,出现简单的目的,但不能成形,不注意色彩变化,常常使用单色笔,偶尔换另一种颜色笔涂画。

(2)象征期(3~4岁左右)象征期是在涂鸦期基础上的进步。其特点是乱线条略有减少,开始有了简单的、不太明确的构思,偶尔也能有意识地画出一个类似某种东西的图像,但这些图像与事物实体没有直接的关系,仅仅是简单的图形和线条的组合,是粗略的、不完全的,往往会遗漏部分特征,没有整体感,结构有时不合理。从色彩上看,此阶段的幼儿画面上颜色的种类通常达到3—4种以上。他们喜欢在每种物像上都涂上颜色,并开始注意按物体的固有色选择相应的颜色涂染,如树叶是绿色、树干是棕色。

(3)形象期(5—6岁左右)形象期是幼儿开始真正用绘画的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描绘周围事物和表现自我经验的时期,也是幼儿绘画最充满活力的时期,在造型、色彩、构图方面较之象征期有了明显的发展。从造型上看,能用较为流畅、熟练的线条表现物体的整体形象,试图将部分与部分融合为整体,并用一些细节来表现事物的基本特征,其结构较合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基本正确。从色彩上看,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他们注意按照物体的固有色来着色。随着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的提高,他们在涂色时,不仅能做到均匀涂色,而且能不涂出轮廊线。从空间构图上看,这时的幼儿画中形象丰富,开始注意物体的大小比例,但还不能把握住分寸。我们应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阶段,适时地提供不同条件,给予恰当的指导,促使幼儿的绘画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

2、幼儿绘画中的特殊表现:

(1)拟人化。指幼儿把无生命的物体或有生命的动植物画得和人一样,不仅赋予它们以生命,而且赋予它们一切人所具有的特点和本领的绘画现象。幼儿把自己的情感和意识赋予整个世界,使之生命化。同时,他们也觉得自己和它们更亲近,对它们易于理解和交流。(2)“透明”画。指幼儿在绘画表现时,总认为凡是客观存在的东西,都必须把它们画出来,虽然是重叠的两物,但画面上还是互不遮挡,全然不考虑透视的绘画现象。这种透明式的画法,宛如幼儿的视线像X光一样穿透任何东西,所以也称为“X光的画法”。

(3)展开式。又称异方向同存式或视点游走式。指幼儿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事物在同一个画面上表现出来的绘画现象。也即画中的人物、事物由中心向四周或上下或左右展开的画法。

(4)夸张法。指幼儿在绘画中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关心的事物、认为重要的事物画得很仔细、很突出,而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他没注意到的地方却加以忽视和遗漏的绘画现象。幼儿的“夸张”法实际上是他们画其所注意、所关心的事物、忽略了其他部分的“顾此失彼”的做法,是对事物的相互关系缺乏比较和认识的表现,是幼儿自我中心主义在绘画领域中的表现。

(5)基底线。幼儿往往在画纸的底部画出一条长长的线条作为地面的标志,把整个画面分成地上和地下两部分,所有地面上的物体都在基底线上排列成一排,表示这些物体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上。注意:幼儿阶段是不需要“绘画技法”的,幼儿有自己 “无师自通” 的学习方式和“天生”的创造能力和条件。我们成人特别是教师和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尊重孩子的心理发展和自然“天赋”,重视利用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去教育儿童,别干“统一”画法,抹杀孩子个性的傻事。

3、绘画工具和材料的认识和使用。多样化的工具和材料能激起幼儿的操作欲望,引起绘画的兴趣 工具的种类:有油画棒、蜡笔、彩色水笔、彩色铅笔、毛笔、油画笔、棉签、彩色粉笔、印章、水墨、水粉等。材料是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学习、创造的中介和桥梁。生活中的材料更易引发幼儿浓厚的兴趣,激起创作的灵感。如:树叶、线、纸、海绵、瓶盖、玻璃球、等等。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身心发展水平不一样,在运用同一性质的材料时的目标和要求也是不相同的。

(1)要让小班幼儿觉得绘画原来就是“玩”游戏,绘画工具简便易操作,材料是身边熟悉有趣的,其实孩子们的小手就是一种简便、有趣的绘画工具,有趣的手指画经过掌心、手指肚的变化,再用彩笔添上一些辅助的成分,进行简单的装饰,孩子们更是兴趣十足。

(2)对于中班幼儿来说,丰富的操作工具和材料可以激发幼儿主动 探索的愿望。彩色水笔是孩子最爱用,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绘画工具。许多幼儿总喜欢在手、脸、桌、椅上画,这些多彩的圈圈、线线给他们带来了无限的满足和快感。油画棒又短又粗,便于掌握绘画方法,是中班幼儿首选的绘画工具。他们还可以用棉签、竹签、纸团、树叶、粉笔、毛线等材料作为幼儿的绘画工具,让幼儿学习选择利用这些工具来绘画,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学习主动性,而且使幼儿对绘画技能的掌握更快,更能表现出幼儿自己作品的特色来。

(3)大班幼儿多用素描、水粉等工具材料:为了让幼儿有更多的学习机会,更好的掌握水粉画的色彩、色调、构图的布局,以及怎样握笔、添笔、运笔的基本技能掌握。我们注重引导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

小班:报纸撕贴纸盒画〈机器人〉手掌拓印〈春天的色彩〉 毛线拖印〈风筝〉棉花、布料拼贴〈帆船〉。

中班:海棉蘸色画〈春天的梦〉 沥粉画〈艺术盘〉 纸盒装饰立体画〈脸谱〉 报纸立体画〈水果娃娃〉 大班:硬纸壳宣纸立体画〈魔法面具〉 卵石彩绘〈动物园〉 塑料瓶彩绘 玩偶之家〉 口罩彩绘〈我的大嘴〉

四、幼儿美术教育常用的方法:幼儿绘画教学的方法是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绘画教育目标,在绘画活动中具体运用的方法。方法使用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绘画的效果。结合案例分析各方法: 观察法含义:是指启发幼儿观察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以及事物间的空间位置、相互关系等,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是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最基本方法。观察法可以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分析:

1、观察时,可以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包括用眼看、用手摸、用鼻子闻及用动作模仿等。如绘画“调皮的小猴”,教师不仅可以组织幼儿去动物园参观,还可以在参观后引导幼儿用动作模仿猴子调皮的各种表情、姿态等,这样更能激起幼儿创作的欲望。又如泥工活动“刺猬”,教师除了引导幼儿观察事物的外形特征,还可请幼儿轻轻触摸刺猬的刺,加深感受,获得更深刻的印象。

2、观察被看作是美术活动的基础,没有观察就谈不上分析。如“节日的街道”欣赏活动,幼儿通过视听器官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节日的热闹与喜庆。但这种气氛是从何而来的呢?必须引导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如远处的天空飘着彩色汽球,周围的树枝上挂满了灯笼,广场中间摆放着鲜花,四周插着彩旗等等,从而更深刻地感受理解热闹与喜庆,产生审美的愉悦体验。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和与幼儿的交流,找出幼儿的兴趣点。同时,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从幼儿 感兴趣的方面入手,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引导幼儿亲身体验,感受现实世界的运动感、力度感、节奏感以及和谐感等,形成幼儿对这些特征的敏锐的选择能力,防止幼儿对一些东西视而不见或者走马观花,使幼儿不断地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此外,教师还应重视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感受美术创作表现的多样性,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范例演示法含义:范例是指用来向幼儿演示的直观教具,如图片、模型、画册、教具、实物以及教师画或做好的样品等。范例的运用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具有很大的作用,可以帮助幼儿认识和表现对象的形状、颜色、结构以及细节,也可以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对范例的要求:(1)形象明确、清晰,能够反映事物的基本特征,篇幅要大一些,使全班幼儿都能看清楚。(2)富于美感,有一定的艺术水平,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与情感。(3)描画方法和制作方法易于被幼儿所理解和接受,在绘制程度上是大多数幼儿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在使用范例中应注意的是:(1)要对范例有明确的使用目的。(2运用范例要和示范、讲解相结合,因为幼儿不仅看范例,还难以知道它的绘制过程。(3)有时,范例应有一定的数量,能从各个角度反映事物,启发幼儿的思路也为其创造性地表现事物提供借鉴和参照。(4)正确处理好运用范例和创造表现的关系。范例是为幼儿学习提供的参照物,而不能机械划一地作为统一的范本,要求幼儿画和做的范例有所不同。(5)要掌握好出示范例的时间。一般在交待课题后才出示范例,在上课前可以用白布或白纸将它们遮盖好。(6)范例并不是每一节课都使用,在教师的影响下,幼儿的观察力越强,表象积累越丰富,技巧越熟练,他们的创造性就越强,而范例的地位就越小。相反,美术活动中创造的成分越少,利用范例的机会就越多。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一切机会让幼儿亲自观察,丰富感情,提供想象和创造,补之以适应得范例,为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发展创造才能提供条件。演示:是教师或幼儿把进行美术活动的过程显示出来,使幼儿对步骤方法有所了解,以利于他们再直接模仿的条件下更好地掌握技巧。演示要求:动作熟练连贯、节奏速度适中、线条清晰流畅、想象准确优美。种类:分步演示、连续演示、局部演示、对比演示、反复演示、归类演示。游戏练习法含义:游戏练习法是指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在愉快、积极的状态下学习美术技能,把视觉形象改变为视觉——运动形象,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分析:游戏练习法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它的使用是 灵活多样的,游戏性的命题、游戏化的练习方式、对美术成果的游戏性处理以及美术活动中游戏性材料的使用等,都可以把美术和游戏结合起来。如“吹泡泡”、“煮元宵”等游戏化的命题,能提高幼儿绘画的兴趣;如“装饰背心”,每不幼儿穿上纸做的背心,用水粉颜料在其他小朋友背上画。这种绘画方式的变化,使得幼儿学习的兴致很高。有时教师可以在美术活动中运用谜语的趣味性,增加游戏的成分,巩固绘画的技能。如教师出一些简单的谜语,让幼儿把谜面简单迅速地画下来。如“星星点点朵儿小,黄色小花缀细条,不要嫌它不火红,春天一来它报到。”(迎春花)。另外,喷洒画、泡泡画、滚画、印章画中牙刷、吸管、玻璃球、各种水果做成的印章,这些材料本身就给了幼儿极大的兴趣,激励了他们参加美术活动的热情。

语言指导法含义:语言指导法是指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教师要运用积极、有效的语言,培养幼儿对于美术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使他们善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内容:(1)用和蔼可亲的语言,营造幼儿创造的氛围(2)运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让幼儿理解创造意图(3)运用激励、鼓励的语言,激发幼儿创造信心(4)运用启发探索的语言,引发幼儿创造动机。分析:在他们幼稚的心里,世上的一切物质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喜怒哀乐的,在语言中经常采用拟人比喻的方法向幼儿阐明创造意图,这种方法可以让绘画内容与幼儿生活连接,使他们产生丰富的想象、创造。当我把蜜蜂比作“蜜蜂宝宝”时,幼儿会让它们害羞、哭泣,和蝴蝶、蜜蜂做游戏等。当我把花儿比作“花姐姐”时,幼儿会把它们比作花房子,给“蜜蜂宝宝”遮风挡雨。在想幼儿讲述创造意图时,将讲述的语言精简成以动词、名词为主的句子,并将动词、名词以象声词、叠声词的形式出现,不仅有助于幼儿理解创造意图,更有助幼儿浮想联翩。

(五)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分层次目标 目的和目标的关系:目标是目的的具体化

1、心理层次的目标

分为审美感知目标、审美情感目标和审美创造目标三大类。

美术教育的审美感知目标:培养学前儿童丰富而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美术教育的审美情感目标:激发学前儿童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丰富学前儿童对形式和内容及其风格的体验。

敏锐的感知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感情的重要手段。

美术教育的审美创造目标:培养学前儿童的艺术创造力。美术的核心在于创造。美术教育中的审美创造主要培养儿童通过美术操作活动体验美的模式,懂得表现自我,表现生命。年龄层次的目标

⑴3岁—4岁(小班)儿童美术教育目标

①欣赏教育目标

②绘画教育目标 ③手工教育目标

⑵4岁—5岁(中班)儿童美术教育目标 ①美术欣赏教育目标 ②绘画教育目标 ③手工教育目标

⑶5岁—6岁(大班)儿童美术教育目标

①美术欣赏教育目标

②绘画教育目标

③手工教育目标

幼儿美术教育年龄阶段目标具有特点:

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对3岁—6岁年龄幼儿的不同层次的要求。

2、充分的考虑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幼儿自身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的指导下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3、为单元目标和具体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指明了方向。

(四)幼儿园儿童绘画造型的基础练习

1、线的练习

线是点运动所造成的轨迹,是一切造型表现的基本要素,也是幼儿从涂鸦开始进入绘画世界的途径。线的构成练习,通常以直线和曲线为主。

儿童最原始的,用以表现思想的图画是从线开始的

2、线条的内容

表现线的力度和方向的直线与曲线 重力线和悬浮线 旋转、重叠的线 生长和构造形成的线

3、形的感觉

形状是由点、线、面积、体积等要素组成的。(1)圆和圆的组合(2)方形和长方形(3)部分与部分的组合和融合

4、色彩的感觉

色彩是造型艺术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形状与色彩的结合对于创造绘画是必需的。(1)基本色训练:对年龄小的儿童可以先从认识原色红、黄、蓝开始(2)认识间色:绿、橙、紫。(3)认识无彩色:黑、白、灰。(4)学会辨别深色和浅色、冷色和暖色:年龄稍大的儿童学会调色时,在纯色中加一点白色或黑色,就可以使颜色变浅或变深(5)背景色和主题色(6)用色彩表达自然界(7)色彩的情感(8)色彩的装饰

5、材料的体验

由于每种材料都有其不同的特性,会给儿童带来兴趣和快乐,也是激励儿童创造性的手段之一

一是视觉的材料感练习,一是触感的材料感练习(1)手指画:(2)吹画(3)蜡笔画(4)彩色铅笔画(5)彩色水笔画(6)水色画(7)水粉画(8)水墨画

6、装饰与美化

⑴线的游戏:用一根曲线像散步似的,由画面的某一点开始,顺着手的运动方向,自由的转动,组合成一幅曲折交叉的形态。⑵线和色的自由分割:用垂直线,水平线,斜线的排列与组合自 由分割画面,利用其互相间所产生的和谐与美的效果,给视觉产生美的感受。

⑶方形的结合:方形有长方和正方之分。它们都由水平线和垂直线组成。

⑷三角形的组合:三角形三根直线所围成的一个形态。当三角形的底边与画面的水平线成水平时,具有稳固的感觉。⑸圆形的组合:圆形是由曲线组成的一种基本形态。它的空间具有充实、圆满及向外扩张的感觉。

⑹图案装饰:运用简单的图案花纹,如点、圈、线(直线、曲线、折线、水波线)、几何图形、民族传统花纹,在不同的纸形上装饰。⑺日常用品装饰:引导儿童观察生活中的工艺品。(五)幼儿园不同年龄儿童绘画的各种呈现

一、小班

1、线的产生:线条是儿童画中最基本的陈分,线条也是人们用来表现二度空间最简单的式样

2、圆的世界:圆形产生于手的旋转运动,就像胳膊围绕着肩旋转形成的圆形轨迹一样,圆没有方向、没有棱角、是最简单的视觉样式。鲁道夫认为:当儿童处于圆形式为主的阶段时,他还根本不能分辨形状。因此,对于这些儿童来说,圆圈并不代表圆形性,而是代表某个具体事物的性质。

3、二维空间的影响:从儿童最初的画面来看,他们所观察到的物体基本上是通过二维空间形式出现的。没有前后、上下、远近之分,不能区分物体的立体性。而常常是一个用轮廓线包围着的物体的表层面,正、侧面混杂在一起。

4、教育的作用:

(1)儿童绘画的发展是与儿童认知发展同步进行的

(2)儿童对形状轮廓的掌握,是按照儿童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前进的

(3)儿童是学习的主体

(4)教师必须根据儿童对形象轮廓知觉掌握的规律,设计各种课题

5、形象轮廓线的发展:

(1)阳光放射式样发出的光线往往是由直线构成的

(2)以平面为主的表现方式是小班儿童的主要特征,但必须加 强培养空间观念,这方面泥工、积木、结构游戏对加强三维空间概念是最适宜的手段

(3)各种感官的综合运用,能加强儿童对物体的印象

二、中班(4岁—5岁)

符号性表象能力的发展是这个时期儿童画的重大特征: 线条:线条仍然是这个时期儿童中最基本的成分,直线和横线是他们普遍运用的,用它画出人、树木、房屋等各种物体。形状:儿童把握的是事物的粗略结构特征,以二度平面表现物体的空间。一方面力图反映他自己所注意到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添加了自己内心的主观图式。

大小、方向:儿童通过视觉已经能够区分别大小,但在儿童的画面中,大小的准确性程度却很低。中班儿童,已经注意到在组合一个整体时的大小比例关系。

色彩:早期儿童的发展,形状先于色彩。4岁儿童开始对颜色发生兴趣,他们会对视觉有强烈感染力的色彩进行选择,不再使用单色画。黄、绿、棕、紫、黑等颜色是这个时期儿童最常选用的 想象和情感:色彩和形状的每一种运用,都是用来创造意象 教育的影响:中班儿童画是在以儿童为主体,积极鼓励儿童主动地探索和创造的环境中产生的。每一根线条,每一种形体,都来自于儿童直觉的感知、观察和想象,是他们的探索发现的结果。

三、大班(5岁—6岁)

1、用二度平面表现物体的各个方面:阿恩海姆所说,用轮廓线表现事物适合人类心理状态的最简单的和最习惯的表现技巧,儿童画的空间是通过二度平面表示出来的。

2、基底线的突破—空间表现之一:用纸的底部或者划上一条底线作为地平线,在地平线上一字排列着物体,这种使用基底线的作画方式,是早期儿童画的特征之一。

3、深度关系—空间表现之二:随着儿童认识事物和观察力的扩大,儿童对画面的处理更深入细致。儿童不仅画出物体的表面特征,还希望解剖内部,于是出现了“透明画法”。

4、构图:比较幼儿园中班来说,大班年龄的儿童更注意画面的整体效果。不仅从内容上,画面组织合乎逻辑,具有一定含义,物体之间有相互联系,从形式上也更讲究画面的平衡、对称和统一。

5、色彩:儿童使色彩的范围扩大了。经常用的有:红、橙、黄、绿、蓝、黑、褚、紫等。喜爱运用装饰性色彩,则是这个时期儿童的又一特色。在选择用色时,儿童为了使色彩鲜明,自发的运用冷暖、对比色。活波开朗属于强型孩子,使用色彩明快的颜色较多;胆怯、反应迟钝的孩子在使用色彩上杂乱,举棋不定,喜欢用中性色彩;自信,有主见的孩子喜欢用对比色表示强烈的情感。

6、情感、兴趣、想象:这个时期儿童的泛灵理论思想,即把事物视为有生命、有意向的一种倾向,在绘画中有明显的表现。儿童所以喜欢绘画的原因之一,不仅是因为它的艺术表现,更多的是把它作为一种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语言。

7、教育的影响:大班儿童画正处在迅速发展阶段,在教室正确的指导下,儿童有可能产生对绘画的兴趣和爱好,并获得较为满意的成绩。

四、课堂小结:

利用范例图片回顾复习所学知识。本课作为全书的重要章节之 一,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幼儿美术教育,美术的相关知识、幼儿美术活动的特点、绘画工具和材料以及幼儿美术常用方法。其中幼儿美术活动的特点从幼儿绘画发展的特点和幼儿绘画的特殊表现两个方面来分析,学生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认知特点理解有限,所以只有了解幼儿绘画的年龄特点及特殊表现,才能进行美术指导。幼儿教育指导方法从观察法、范例演示法、游戏练习法和语言指导法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组织教学活动时选择和使用哪些教学方法没要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来决定,还有考虑活动的性质、教材的特点、幼儿年龄特点等。

五、布置作业:

1、选择几幅幼儿的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评价。

学前社会教育教案 篇7

一、“社区学前教育”的内涵解析

社区教育起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 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是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必由之路, 它是教育与社区之间的开放、参与、互动和协调。社区学前教育是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教育对象是社区内的学龄前儿童以及家长和看护人。社区学前教育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地域性

社区学前教育是在当地政府组织下, 发展学前教育机构, 解决当地群众子女入学的迫切需求。

2. 本土化

社区学前教育的教育设备和内容应地制宜, 就地取材, 能有效地整合并充分利用社区内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等。

3. 综合性

社区学前教育打破了家庭、幼儿园的限制, 同时将教育群体辐射到家长、社区管理人员等, 从封闭走向开放, 兼容并蓄, 使家庭、幼儿园、社区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发挥不同力量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4. 双向性

社区学前教育的收益是双向的, 首先利用社区的资源为家长和幼儿提供便利, 同时家长的参与也推动了社区内整个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从而带动社区经济、文化的进步。

5. 自主性

社区学前教育是立足于本社区的自治组织, 其管理体制、办学宗旨等都由社区内的主体共同商讨制定, 加强了地方自主性。

二、社区学前教育在农村地区发展的独特优势

1. 农村聚居的特点是发展社区学前教育的基础

所谓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我国农村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等各方面的原因, 居住相对集中, 交往频繁密切, 人情味浓厚, 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 农村社区成员对社区的亲和力、归属感、认同感使得聚居地的人们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不同于城市社区的优势。如果居民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意识到发展社区学前教育的优势, 整个社区内的居民就会形成合力, 全力支持。

2. 农村丰富的资源是发展社区学前教育的条件

(1)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空气新鲜, 阳光充足, 土地广袤, 没有城市的吵闹喧嚣, 沐浴在天然的阳光雨露下更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曾经说过, 大自然是活教材。农村地区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无限可利用的自然资源, 例如沙、水、石头等儿童百玩不厌的东西, 成人可发挥想象利用这些素材为幼儿创造一个多姿多彩的成长环境。“奇妙的大自然课堂”“新奇的天然游戏室”“方便的技能锻炼场”都为发展农村社区学前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 颇有特色的人文资源。我国农村, 尤其是一些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地区, 是民间传说、歌谣戏曲和故事山歌等的创生地, 各具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为农村社区学前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许多农村地区保留了各种风俗礼仪、民间文学, 呈现出农村土地独特的风情。农村淳朴的人文风情也是社区学前教育精神文化建设的一块瑰宝。

3. 农村深入群众的基层管理是发展社区学前教育的保障

立足于社区的农村学前教育在行政管理上可以突破“自上而下”的传统套路, 从而深入基层考虑地方原有的基础条件, 考虑当地群众的要求与需要, 形成自主管理的社区学前教育。农村中的村委会、妇女组织等多是由当地的居民组成, 更能了解当地的实际, 并能更好地将各方面社会力量组织起来, 调动社区内居民的积极性, 主动配合村委会等基层行政组织的工作, 协调配合为社区学前教育发展创造可靠的保障。

三、开展农村社区学前教育的路径探寻

1. 因地制宜的非正规学前教育

由于受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理环境的制约, 正规的托幼机构还未普及, 盲目追求正规学前教育也未必适合农村的现实状况, 因此, 突破正规幼儿园的单一模式, 因地制宜地发展非正规学前教育是农村社区学前教育的主要路径之一。如河北滦平县因地处山区、交通不便, 建立了“巡回辅导站”;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人口少、居住分散, 因而建立起“牧区儿童游戏点”;福州市郊黎明村经济发达, 投资建设了“儿童乐园”等。这些从当地实际出发的非正规学前教育丰富了农村社区学前教育的组织形式, 缓解了农村不利条件下开展学前教育的难题。

2. 形式多样的家长教育

在农村地区还可以利用自发的基层组织来对家长进行教育。如由村委会牵头, 村民组织“儿童发展委员会”“家长互助小组”;举办“家长学校”, 邀请专家定期到村里开讲座, 为村民答疑解惑;利用当地的其他组织等可将家长聚集起来, 发挥“一传十十传百”的连带效应。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家长教育来更好的教育幼儿, 以期达到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目的。

3.“走出去”和“请进来”

“走出去”和“请进来”是符合当下乡情、村情的好途径。“走出去”就是让在园的幼儿走进大自然, 去感受、去体会, 利用大自然这本活的教材对幼儿进行教育, 而不是将孩子锁在四面围墙内, 禁锢在书桌前。“请进来”就是要让大自然走进幼儿园, 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物质资源为幼儿创造一个与城市幼儿园不同的环境;让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走进幼儿园, 开发属于自己的乡土化的幼儿园课程。

四、发展农村社区学前教育的重点剖析

1. 高度重视和正确理解社区学前教育

在农村地区, 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滞后于其他阶段的教育。而作为新兴的社区学前教育, 在农村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 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近乎空白, 所以要引起村委会和家长等对社区学前教育的重视是我们的当务之急。社区学前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 我们应避免对它的理解带有“功利色彩”, 避免在组织和发展社区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存在“作秀”嫌疑, 而忽略了社区学前教育对幼儿、对家长的促进作用。

2. 发挥基层组织的职能

目前发展社区学前教育的重任全部压在了幼儿园的身上, 导致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未能发挥各方力量, 形成合力。传统的“自上而下”领导体制也无法适应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因此, 农村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应深入考察当地实际, 发挥乡、村两级基层政府的行政职能, 广泛发动群众, 组成以乡、村二级行政牵头, 其他各基层社会团体 (如村委会、党支部和妇联组织等) 参与的领导小组, 缓解幼儿园的压力, 正规与非正规学前教育共同发展, 完善社区学前教育的管理体制和组织制度。

3. 吸收有效的经济支持

学前社会教育教案 篇8

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田淑兰,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会长王富,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江苏省委教工委书记沈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发行司司长王岩镔,台湾教育大学系统总校长吴清基,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技术装备处处长乔玉全等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秘书长夏国明主持。

来自全国各地的幼教专业人士、管理人员和教师参加本次峰会,参观本次博览会的各界人士计有万余人次。本届峰会以“新时期、新常态下的智慧幼教”为主题,邀请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学前教育专家学者与国内幼教界人士,就幼教事业发展、幼儿园运营管理、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和幼儿园信息化建设等内容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幼教装备分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焱以“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创设的问题与改进”为题做主旨报告,开办了美国、韩国学前教育专场和台湾学前教育专场,为参会者了解学前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学习专业知识,提供了一个良好交流平台。

峰会同期举办的中国学前教育用品博览会,业已成为带动行业间交流和推动行业发展的品牌展会。博览会既加强了相关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展示学前教育产业的新成果,也为园企合作提供了通畅的相互交流渠道。促进学前教育整体水平提升,推动学前教育科学发展。博览会展品新颖,活动丰富多彩,特别开设的3D奇幻海底世界、大型儿童书店、动漫天地等特色区角以及组织的亲子绘画、泥塑、编织等精彩活动均成为本届博览会的一大亮点。

上一篇:北方小年传统食物介绍下一篇:关于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的社会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