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教育工作总结(精选8篇)
XX-XX年公德教育工作总结
社会主义的颓废思潮相继泛起,有人惊呼--当代青年可能是“跨掉的一代”!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还不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失误,进而在自身的各个方面出现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加强历史公德教育。由于公德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广泛深入人心,并且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对大学生形成追求高尚、力争先进的风气有很大的帮助。
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是大学生在历史公德学习中所力求掌握的。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一往无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仅要使公民道德教育体现优良传统,又要反映时代特点,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所以要积极开发优秀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利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
因此,我院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的公共道德教育,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条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在本开展了大量的公德教育工作和活动。
一、红十字会“无偿献血”活动
活动时间:XX年9月20日
活动地点:食堂门口
负责单位:团委学生会
活动效果:让广大学生更具体的感悟到无偿献血者用自己的鲜血延续、挽救了他人的生命,体现了人类共同生存、珍惜生命、友爱互助的高尚情操。献血使心灵得到慰籍使人生更加充实、快乐。经常保持充实、快乐的心绪是健康长寿必备的因素之一。
二、“九九重阳,尊老敬老,长征精神,深入我心”看望慰问老人活动
活动时间:XX年10月29日
活动地点:福州市鼓楼老年公寓
负责单位:团委文体部
活动效果:爱老人也同样是关爱我们的将来,提倡敬老爱老的新风尚。增强广大师生尊老敬老的道德意识,发挥尊老敬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参观林则徐纪念馆
活动时间:XX年11月12日
活动地点:林则徐纪念馆
负责单位:团委组织部
活动效果:通过这次的活动我们更加的了解到历史,了解中国近代现代史的民族英雄为抵抗八国联军的侵越做出了不屈不饶的努力,他们的英雄事迹永远在我们的心中回荡,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追忆。
四、世界“爱滋病”宣传日活动
活动时间:XX年12月1日
活动地点:校园内
负责单位:团委文体部
活动效果:在青年志愿者的推柬指导下,认真的学习了有关艾滋病的知识,并向揭制艾滋许下承诺,要让艾滋病远离我们的身边,让这种超级癌症的传染涨停留在原地,为自己的健康撑起屏障。
五、“实践八荣八耻、宏扬长征精神、倡导勤俭之风”系列活动
活动时间:XX年10月29日至XX年11月5日
活动地点:校园内
负责单位:团委组织部 学生会学习部
活动效果:在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和世界勤俭日到来之际,开展以“实践八荣八耻、宏扬长征精神、倡导勤俭之风”为主题的班会讨论和征文等系列活动,有助于更好的理解长征精神,继承我党优良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让我们在次深入的学习和认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更深层次的理解“八荣八耻”的精髓。
六、“贯彻素质教育 提高综合素质”主题演讲比赛
活动时间:XX年11月20日~11月28日
活动地点:秋实楼六楼
负责单位:团委组织部
活动效果:各选手围绕大学生思想、诚信、道德、心理健康及专业学习等各方面对如何贯彻素质教育、提高综合素质给观众做了精彩的演讲,广大同学收益菲浅
七、“贯彻素质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展我西工风采”主题海报评比
活动时间:XX年11月20日~11月28日
活动地点:校园内
负责单位:团委组织部
活动效果:各班级围绕大学生思想、诚信、道德、心理健康及专业学习等各方面对如何贯彻素质教育、提高综合素质以海报的形式给全院师生做了精彩的展示,效果显著。
八、“建设绿色家园,构建和谐社会” 植树节活动
活动时间:XX年年3月11日
活动地点:鼓山山顶
负责单位:团委文体部
活动效果:植树这一公益活动,能深入人心,不只仅仅局限与3月12日这一天。植树从保护树木开始,通过我们的活动,通过我们的宣传,通过我们的以身作则,让更多的朋友们参与到保护家园,绿化家园的队伍中来。加快绿化祖国和各项林业建设的步伐,建设我们的绿色家园,构件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九、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活动
活动时间:3月15日上午
活动地点:五。一广场
负责单位:团委文体部
活动效果:成功的对广大青年志愿者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消费教育。对广大青年志愿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是十分有帮助的。受到外界、学校全体老师和同学们的高度赞扬和肯定。在活动中团委工作人员默契的配合。在活动中青年志愿者积极响应学院的号召,体现出了当代大学生的良好素质。
十 学习吴立斌同学先进事迹系列活动
活动时间:XX年年3月20日-4月20日
活动地点:校园内外
负责单位:院团委 学工部
活动小结:
1、开辟海报专栏
在活动的初期,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吴立斌同学的先进事迹,在院宣传栏开辟学习同学先进事迹海报专栏,制作了大量关于吴立斌同学先进事迹的海报。
海报的内容主要以吴立斌同学生前的高尚的品格为主。让同学们对吴立斌同学的先进事迹有一个初步全面的认识。广大师生在课余时间都在专栏前仔细阅读着那些文字,看着吴立斌同学的照片。对吴立斌的大家不由的产生了一种敬佩之情。
2、学院网站专栏
为了能更好的更全面的宣传,院团委组织学生会网络部在学院网站的主页和论坛上开辟了学习吴立斌先进事迹专栏。将关于吴立斌同学的有关事迹资料上传到这个专栏,同学们也都积极的跟帖,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同学说,吴立斌同学敢于冲破世俗的观念,做了一个勇敢的决定,是当代大学生的优秀代表。有的说,我们学习吴立斌要全面的学习,学习他勇敢决定的同时,也要学习他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爱。还有的说要学习他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作风,那种积极的生活方式。
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专栏里同学们相互交流着,以更好的理解和学习吴立斌精神的内涵,更好的发现了自身的不足,更好的寻找到我们努力的方向。
(二)团组织生活会
经过前期的宣传,吴立斌同学先进事迹在全院引起强烈的反响,在3月底由团委组织部组织04、05、06各支部召开学习吴立斌同学先进事迹团组织生活会。
各支部接到通知后都积极准备,开展的主题班会形式也是多样的,有演讲,辩论,朗诵等等,通过生活会的召开,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刚好感受到吴立斌的感人事迹。学习那种真诚待人、充满爱心、乐于回报社会的奉献精神,学习那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及高尚的思想品德,激励同学们刻苦学习,发奋图强,服务祖国,报效社会,承担起社会赋予的历史重任。
这次开的团组织生活会也让同学们清楚认识到,奉献不是为了索取,奉献应是自觉自愿的。让我们新世纪的一代青年都投身到乐于奉献的建设洪流中,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让奉献这棵常青树,永远葱笼、繁茂.奉献是用爱心铸成的一道彩虹,五颜六色,清新飘逸,带给人们温馨与快乐。
会后,各支部对学习的情况都做的深入的总结,同学们也对每人上交了一份个人感想。在总结和感想里,无不体现出同学们对吴立斌同学的敬佩之情,同时也体现同学对今后如何做好自我的决心。
(三)征文比赛
吴立斌坚强而平静地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人生之路,谈不上惊天动地,更没有豪言壮语,可就是那些细小平常的坚忍,那种在困境中不言放弃的韧性,那份乐观向上努力不懈的执著,让这个年轻人有了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正是因为有这份力量,而且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力量。我们要在实际运用体会这种力量,我们也要用手中的笔描绘这种力量。3月26日院团委面向全院发起,以“爱的奉献,生命的延续”为主题的学习吴立斌同学先进事迹的征文比赛。通过征文比赛可以让同学们更加平静的理解吴立斌同学的事迹。不需要豪言壮语,因为我们心已经拥有了一份力量。
征文活动继续进行着,从3月26日截止到目前,上交的文章已经有30多份,相信在截稿以前会有更多的优秀文章出现。院团委准备在4月中旬对来稿进行初选,将入围作品上交院党总支和学工部进行最终评定,优秀作品将发布在学院网站学习吴立斌专栏。
(四)世界水周 中国水日活动
为了更加全面的学习吴立斌同学的事迹,在世界水周和中国水日时,团委在向全院倡导节约用水的同时,也倡导同学们能够勤俭节约,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知道吴立斌同学生长在一个不富裕的家庭里,勤俭节约是他身上体现出的优良品质的一种。在活动的过程中,团委将学习吴立斌事迹很好的与之结合。使同学们的领悟吴立斌同学的先进事迹。
关键词:青少年,公德教育,身心健康
良好的社会公德, 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是民族高素质的体现, 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跨世纪的建设者。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到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大事, 特别在西藏, 尤其如此, 如果不认真地抓好青少年公德教育, 将要贻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 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公德教育, 全社会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诚然, 在老一辈革命先驱的高尚道德垂范下, 相当部分青少年学生的公德观念正逐步形成, 他们热爱集体, 乐于助人, 文明礼貌, 遵守秩序。但由于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带来的负面影响, 种种破坏社会公德的思想和丑恶行为时有发生, 腐蚀着青少年学生的公德之心。此外, 社会上某些现象常常令人触目伤怀:路灯或其他公共设施被无故破坏;随地吐痰、乱丢垃圾……这些现象发生在青少年学生身上的并不罕见。
不可否认, 青少年学生公德意识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道德要求相比, 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究其原因:其一, 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空泛, 强调共性有余, 注重个性不足, 可操作性不强。其二, 内容单一, 缺乏针对性, 理论偏多, 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养成教育不到位。其三, 模式迂腐, 一般化工作多, 一体化建设少, 致使学校德育工作疲于应付, 难于营造各具特色的氛围。其四, 社会上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以及黄、赌、毒等不良现象的影响, 也往往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毁于一旦”。其五, 教师与家长的教育方式单一, 往往以“惩罚式”为主。
可见, 我们亟待更新新观念, 改进方法, 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格局, 强化社会公德教育, 保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言传身教, 从教者做起
加强公德教育, 教师家长必须做到言传身教, 而且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育者本身的道德形象如何, 不仅影响青少年, 而且对教育起着强化或弱化作用。要求青少年如何去做, 自己一定要实实在在地做好。教师的身教作用, 表现在严于律己, 给学生做出榜样。我们常说“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在平时必须注意自我修养, 完善自我人格, 加强“身教”意识, 言谈举止做到文明健康、真诚和谐、亲切得体, 并在爱校爱班, 关心集体, 遵纪守法, 遵守秩序, 爱护公物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做好表率。这样, 教师的身教就可以在学生心目中得到确立和认同, 最终达到示范教育的目的。正所谓“率先躬身, 不令而行。”例如在今年“5.12”汶川大地震中, 许多教师在危难时刻舍己救人, 表现出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不仅使自己的学生亲身感受到了师德的高尚, 同时也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 这种教育和感动的力量可想而知。另外, 家长的教育指导和自身行为也是子女的重要影响源。家长同样必须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自己讲的道理, 做子女的表率。很难想象, 父母讲话言行不一, 他的话又怎能使子女信服呢?又怎能起到教育的效果呢?
二、大处着眼, 从小事做起
公德教育必须从大处着眼。教育者必须认识到青年是继往开来的一代, 是跨世纪的建设者, 是祖国的未来。新一代的青少年必须是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文明有礼的一代。青少年公德能否做到这一点将关系到祖国的兴衰成败。“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社会公德都不具备, 又怎能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呢?为此, 公德教育又必须从小事做起。我们不妨从青少年学生碰到的小事抓起, 在关心班级, 遵守纪律, 遵守公共秩序, 爱护公物, 讲究卫生, 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等事做起, 使学生人人参与, 抓自我管理, 促行为养成。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地从细微处要求, 从小事做起, 定能达到“促其思、晓其理、激其情、导其行”的教育效果。另外, 还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舆论作用, 通过大众媒介大力宣传道德高尚的楷模式的好人好事, 抨击和抵制违背道德的言行, 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建立以遵守公德为荣, 破坏公德为耻的舆论导向, 从而逐步营造一个维护和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氛围。前不久, 中央有关部门专门表彰了一批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来的英雄少年, 这些英雄少年在巨大的灾难面前, 想到的不是自己, 而是奋不顾身地去救助身边的人, 他们的事迹在全社会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这些少年绝大多数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 社会舆论给予了他们很高的评价, 他们就是同龄人中的楷模, 对他们的表彰实际上就是对广大青少年的一次震撼内心的公德教育。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组织我们的学生认真学习, 大力倡导, 在学校形成“学英雄, 做英雄”的良好氛围。
三、齐抓共管, 重在落实
青少年公德教育工作一定要整体化、网络化。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 对青少年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道德修养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圣地, 又是磨炼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熔炉, 倘若学校的德育工作不形成综合育人的整体网络, 是不可能形成学校德育工作新格局的。为此, 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把握整体性原则, 形成党政工团各组织既齐抓又共管, 实施教学管理双管齐下, 形成德智体美劳相互渗透的整体观念, 抓好校风建设, 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实行以法治校, 从而使学校为培养青少年公德发挥积极的作用。比如, 学校可实行《德育量化考核评分制度》, 通过标语、板报、校会、班会校园网等形式宣传制度的内容, 形成共识、统一行动、落到实处。
当然, 只强调学校教育的整体性是不够的, 因为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强, 好奇心重的心理发展时期。同时, 他们获得信息的媒介渠道多, 信息反馈面广, 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事、物都直接或间接地耳濡目染, 而学校对社会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 相反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干扰了学校的教育, 学校教师的说教, 往往被社会上不良的影响抵销了。为此, 青少年的公德教育必须与家庭、社会相结合, 建立和健全公德教育网络, 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齐抓共管, 从而提高青少年公德水平。如为取得家庭的配合,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家访, 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议, 成立家长委员会, 建立《学校与家庭联系手册》, 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起到约束和自我教育作用。另外, 为了取得社会支持, 可实行警校挂钩, 共建文明校活动;各有关职能部门, 也要把青少年公德教育作为本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切实提高认识, 从而使青少年公德教育做到整体化、网络化, 形成全社会对青少年公德教育齐抓共管的局面。
常言道:“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只要全社会不断加强对青少年的公德教育, 使公德教育社会化、经常化, 就一定能提高青少年的公德水平, 并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为造就具有良好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一代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日本:公共场所控制情绪
日本家庭教育孩子“内外有别”,指的是对家庭和公共场合要区别对待。在家里,小孩子可以完全放开,因为身边都是父母等可以接受他的亲人,而公共场合周围都是“别人”,没有接受孩子所有表现的义务,所以孩子必须对自己的言行有所收敛和控制,表现出好的一面才不会给别人添麻烦。
日本父母还会手把手教孩子,在公共场合怎样的表现才是好的,老师也会教孩子礼仪和规矩。一般素质良好的日本中产阶层的父母,会让孩子从控制自己的情绪开始:无论高兴还是难过都不能不分场合地宣泄,更不能大声叫喊。在孩子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之后,日本父母会教孩子怎样和别人谈话、相处。包括尽量站在对方的立场,说让对方宽慰的话;若是观点不一致,不用直接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为避免更进一步的对立,可以暂时展现出低姿态,但保留自己的想法,等条件成熟时再向对方表达。
美国:乘校车有30条规矩
美国是个自由国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们可以不懂规矩。拿乘校车来说,学生们需要遵守的规矩就有30条之多。美国交通局的统计资料显示,每天乘校车的学生占中小学生总数的54%,美国目前有44万辆校车穿梭在居民区和学校之间,每天要接送2500万名中小学生。一年下来,这些校车接送的中小学生就高达100亿人次。
每学期开始之前,学校会对需乘校车的学生进行统计,并发给家长和孩子乘校车的规章制度,具体包括:在校车来之前,必须提前5分钟在指定地点排队候车;当校车靠近时,必须站在离路边至少6英尺处,且排队不能延伸到街边;在校车停靠之前必须等待,只有当车停好,门开了并且司机说可以上车后才能上车;如果要从车头前绕过,需确保自己和校车保持10英尺距离,确认自己和司机都在相互能看见的范围内;禁止从车尾穿过;如果学生的东西掉在校车附近,告诉司机帮忙来捡,禁止私自去捡,避免司机看不见学生而发生悲剧。
对于以上严格的规矩,多数孩子都能遵守,不过也有少数孩子做不到。因为涉及学生的安全,老师会先对他进行严肃教育,让他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再通知家长共同教育。屡教不改的学生,可能会被禁止乘校车。
法国:教孩子学会等待
尊重他人是法国家庭教育的一个基本点,学会等待便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孩子从小就被父母有意识地培养这种习惯:并非你提什么要求都可以立马得到满足。例如,孩子哭闹,在法国父母看来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只要哭声不异常,一般都不去理会。几次下来,小孩子就会明白,用哭来要挟父母是无效的。
父母们还会教孩子管理时间。去法国人的家庭做客,家里人无论年龄大小,都懂得严格地尊重其他家庭成员的作息时间,小孩也不例外。该几点睡就去睡,闹也没用;该几点起来就得起来,赖床也不成;该几点吃饭就得按时吃饭。记者在法国家庭中从未看到有家长追着给孩子喂饭的情况。家长们还会通过家庭游戏等方式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
在公共场合,法国孩子一般颇守规矩。比如按次序排队、不打扰别人、说对不起、说谢谢等。法国学校从小学就开设了公民教育课程,小学主要讲社会生活的规则,如教育孩子要尊重他人、不要打扰别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等。
英国:把餐桌当成课堂
作为绅士国度,英国家庭很重视“餐桌教育”。餐前的举手投足是每天要重复的事,他们认为,如果在这些细节上都做不到有教养,别的方面就更难教育了。
现代的英国家庭,仍要等家中的老人和女性先坐下,然后才能就餐。传统的英国家庭会在老人或是女性成员入座时,要求在场男性成员,无论年长年幼都要站起再坐下,以示礼貌。在用餐过程中,无论长幼,都要求端坐。刀叉的使用一定要得体。英国的孩子从小就被父母教育正确使用刀叉,永远不要将刀叉锐利的一头对向他人,放置刀叉时也需要轻拿轻放。
父母要求孩子,不要在吃饭时发出不雅的声音。不要边说话边喝汤,不要在吃饭时喝饮料。一些年幼的孩子这样做了或是提了要求,都会被父母严厉制止。时间长了,孩子们就习惯了这些规矩。另外,英国人在用餐时间,就是坐在餐桌边吃饭时,谁都不可以打开电视机或看平板电脑,父母首先要做到这一点。在餐桌前,不要轻易打断别人说话,要等到别人说完了再发言。另外,如果自己要离席,需要向在场成员说明后才离开。
美国家庭改善亲子关系的10句箴言
1.“I care.”(我在乎。)
父母和孩子之间,理应相互关心,尽量避免让对方难过或让对方摔跟头。如果一切都不在乎,家庭成员之间就会相互孤立,而在乎,如同纽带,让家庭成为一个紧密的集体。
2.“You can have your space. ”(你可以拥有自己的空间。)
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空间,孩子非常珍惜自己的生活空间,有时候需要和父母保持适当距离。有些话,没有必要一再唠叨。给孩子一点空间的同时,也给我们自己一点空间。亲子间有一定距离,反而会让关系更亲密。
3.“Let’s talk.”(我们聊聊。)
发生亲子矛盾时,不如找个双方都很放松的场合,比如咖啡馆、茶楼,用“我们来谈谈”开始,推心置腹地交流。有问题就要解决,回避是不行的,不如直面问题。可是在生活里,多少人过着“捂着耳朵吃炒米——自己哄自己”的日子啊!与其在背后论他人的短长,使得话传来传去传走样,不如直接和对方说。
4.“Let's forget and forgive. ”(尽量忘记并原谅。)
人应该宽宏大量的大道理谁都懂,但落实到具体事情上就难了。家庭成员之间有所得罪,要是计较下去,一环套一环,错误和冒犯相互纠结,没有理得清的时候。外人往往都明白“清官难断家务事”,不多插手,可是自己怎么办呢?快刀斩乱麻的办法,只能是忘却和原谅。记仇可耻,原谅高贵——这种品质,违反我们的本能和人性,如逆水行舟,但也往往是我们摆脱关系困境的唯一办法。
nlc202309090931
5.“You've got an anger issue.”(你好像总是容易动怒。)
很多家长忽略青少年发怒这些性格上的因素。当今社会压力增大,人人好像都憋着一肚子愤怒。美国人往往把愤怒看成一个不好的品质。常发怒的人,被视为有情绪问题,严重的被视为心理疾病。我们必须学会面对自己的愤怒,将它管制住,不让其产生负面影响。这是孩子童年时代所需培育的修养。
6.“We are all dysfunctional.”(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不正常。)
在视野狭窄的时候,我们担心自己的家庭和别人的不一样,并因此难为情。“跟别人一样”是不少家长鼓励、鞭策自己和孩子的一个说法。问题是没有一个家庭是正常的,家家都有自己的问题。让孩子接纳家庭的不完美非常重要,这会让他们学着接纳以后势必也不完美的单位、婚姻和他们自己的孩子,以便在此基础上寻求改进。我们也不能过早给孩子们灌输宿命感,让孩子认为自己生在某种家庭里,结果就一定先天不足。不要告诉他们“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人是可塑的,也是可以改变的。
7.“My kids are probably just average. ”(我的孩子或许很普通。)
美国家长也很重视培养孩子的特长,但大多在体育方面。研究者称,类似美国儿童棒球联赛这样的体育比赛能激发出孩子身上最优秀的东西,比如团队协作、队友之间的关爱等,同样也能激发出家长身上最坏的东西,因为家长求胜心切,会逼迫自己的孩子,或者对其他孩子、对方球队话语粗鲁。但大多数美国家长在孩子失落的时候,对孩子的不杰出非常包容。
8.“Let's create some memories.”
(我们制造一些回忆吧。)
美国家长非常重视让孩子经历一些未来能回忆的事件,比如打破生活的常规,去别的地方度假,但这未必要花钱。中国家长和孩子的关系,讲究顺其自然,美国家长则强调一些有目的的活动,比如学校安排Doughnuts with Dad(和爸爸一起吃甜甜圈)、Muffins with Moms(和妈妈一起吃松饼)、Mom and Son Day(妈妈和儿子亲子日)、Dad and Daughter Party(爸爸和女儿亲子日)这些活动。有些活动是有必要的,比如青春期的女儿会跟爸爸疏远,这些刻意安排的活动,有助于让这些关系更亲密,也是留给未来的美好记忆。
9.“I'll be there for you.”(我会永远做你的靠山。)
当孩子有所需要的时候,没有什么比父母亲都不在或都不管更无助的事了。父母不必任何时候都在孩子身边围着他转,有时候孩子只需要没油的时候,你像一个加油站一样等在路边。幼子在,不远游,能守护在孩子身边,非常有必要,不要把自己的离开,说成是生活所逼的无奈,其实这样的无奈大多是个人选择,我们归结于外部原因,以求内心安宁而已。你真有心,就会有办法。
10.“The particulars get us.”(细节定成败。)
上述大道理可能大家都知道,你给孩子讲的大道理孩子也知道。可是你要告诉他们:魔鬼在细节中。任何一个可能影响亲子关系的细节上,我们如果先别急着顺着自己的性子和本能,而是停下来想一想再说、再做,结果会好很多。孩子们也一样,不要让他们赢在道理上,却输在实践的细节上。
【编辑:陈彤】
人是属于自己的,但也是社会的,他不可能孤立于社会之外,因此,遵守社会公德就成了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不可忽视的一项。
车子进站了,人们争先恐后,你争我挤,有人不小心,踩了别人一脚,踩人者,心安理得,若无其事,被踩者横眉竖眼,怒气冲冲,一场没有制约的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同一个车站,又发生了另一场画面,车子进站了,先下后上,人们井然有序.但意外还是发生了,又有人不小心踩了别人一脚,踩人者连声对不起,被踩者,也表现得大度得体,没关系,一片温馨,和谐。
相同的事件,不同的结果说明什么?遵守了社会公德,讲了文明,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否则,只能一片混乱。
“爱国主义”它是一种崇高的思想。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祖国都理当真挚的热爱和深切的眷恋之情。但是,热爱祖国不仅是一种思想,同时意味着一种责任,不应该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付之相应的行动。我们每个人都是祖国的一员,国家是一个大家庭。当你随便扔掉一块馒头,毫不心疼地浪费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的时候,请认真的想一想吧!它不只关系到你一个人,他还关系着整个国家。我们应从小事做起,我们作为一个小学生,热爱祖国还要从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班集体做起。建设中华要从身边的事做起,关心班级体,为班级体做好事。如果我们班的同学齐心协力,热爱班集体,关心班级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班集体就会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集体。如果同学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想着为集体争光,齐心协力,我们班将是一个特别优秀的集体,老师不会再会因为我们生气,而会为我们骄傲。如果我们把这种拼劲用在学习上,那我们班的学习成绩也会是第一名。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像爱集体一样热爱我们的祖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了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切,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职责,只要全国人民齐心协力,热爱祖国、建设祖国,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强大,才能不受外人的欺负、歧视。
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全人类社会为维系正常生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文明礼貌既反映着一个人内在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外修养,也体现着他是否尊重人、关心人、懂得人际交往的艺术。
助人为乐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公共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直接体现。都是社会的人,都不能脱离他人的帮助而存在,也不能脱离他人的关心而生活。助人为乐,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和利益基础上的。在闻名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途中,有许多战士把仅有的粮食、药品,甚至生存的希望让给了战友,而把饥饿、苦难和死亡的威胁留给了自己。这就是因为红军战士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在关键时刻帮助别人,是的,古代有英雄的劫富济贫,当代有雷锋精神的出现。再看一看我们现在。我们这一代是独生子女的时代。在座的不少同学是独生子女。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虽然有着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等优点。但是也暴露出一些缺点,如自私、以个人为中心等等。要改正一个群体的缺点是不容易的事。而提倡助人为乐、热心公益却可以很好地加强当代独生子女自立、合作精神,弥补自私这一缺点。我们从各个乡镇来,走到同一个学校来,走到同一个班来。我们都有共同的理想。而你助人为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走进教室,随手关门,将呼呼的寒风挡在门外。当你走过卫生角,随手捡起掉在地上的纸屑。当你经过讲台,随手将零乱的讲台整理好。当你穿过马路,扶起一位摔倒的小男孩,安慰他不要哭泣。这一些平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都是助人为乐的表现。亲爱的同学,当你身陷困难时,你是否渴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你肯定会的。同样,当别人身陷困难时,我们也要助人一臂之力。庆幸的事,现在我们的身边已悄悄地涌起助人为乐的热潮。扶弱助残,春蕾计划,希望工程,甚至有许多同学也参加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等。这些都让我们惊喜地发现,雷锋精神不但没有消失,而且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在我们周围蓬勃地发扬光大起来。生活本身是酸甜苦辣的。但做人的情操和理念却是自己可以牢牢把握的。亲爱的同学们,请不要再犹豫,伸出你的友爱之手,助人并且以之为乐,世界将因你而更加美丽!
爱护公物是公民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它寻求公民要关心、爱护和保护国家财产,同一切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同一切浪费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
保护环境是公民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保护环境,不仅仅是批讲究公卫生、美化个人生活环境等,还包括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能源等广泛内容。
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的最基本要求。对一个公民来说,是不自觉强制维护公共场所的秩序,纪律观念强不强,法制意识强不强,体现着他的精神道德岁月。遵纪守法同时也是保证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关心体贴他人,在他人急需的时候,能主动热情地给予帮助和照顾,急人之急,帮人之苦,忧人之忧,救人之危,以帮助别人为快乐,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高尚行为。
1、自我带头,推广法律。我认为应该向我身边的人宣传法律,多听听到的法律的讲座,多收看、多收集法律资料,充分懂法、遵法。也可以组成假日小队在双休日进行法律宣传,或在布告栏上张贴“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小公民”的倡议书。让所有对法律见识浅薄的人了解法律,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2、不做违法事,不学恶风习。我们应该在学校里学习好扎实的基础,并在课外掌握一技之长。不做不文明、不道德的事。一个人做还是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有的有益于光的群众,一贯有益于青年,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艰难的。因此,我们从小就应该做好事,使记忆里的坏事没有藏身之处。常年坚持,就不会学习到恶风气,不会作出触犯法律的种种恶行为。
3、不仅自己不违法,更要劝慰他人不触犯法律。在自己的身边的人,都有可能在一个人生的转折点,在以霎时间作出无知的行为。我们看到坏人坏事,应勇敢地站出来劝阻他们,也更应该站出来与邪恶作斗争,决不能明哲保身,听之任之或避开了事,更不能姑息养奸。
让我们行动起来,争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为弘扬社会公德,切实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促进良好校风和社会风气的形成,经校委会研究,决定在我校广泛深入开展“德在学校”活动,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培养广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为目标,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新时代雷锋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水平不断提高,为促进和谐平利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二、活动内容
1、开展感恩教育,以爱培德。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会感恩,对于现在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学会感恩,才能懂得理解人、懂得尊重人。各班要着重培养学生感恩之心,让每个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自己的亲朋好友。通过“感恩文化”,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养成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开展感恩教育要注重与家长沟通,通过“亲情作业”、“我为长辈做一件事”、“我当一天家”等活动,使学生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开展感恩教育要注重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从培养孩子爱心做起,让学生在爱的氛围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2、开展诚信教育,以诚立德。诚信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要求,是人的立身之本、立业之基。各班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使广大青少年从小养成诚信的良好品质,树立“言必行,行必果”、“人无信不立”的思想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
3、开展勤俭节约教育,以俭养德。在学生中大力开展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开展勤俭节约教育,要教育学生不过度消费,珍惜父母劳动成果;不铺张浪费,珍惜每一种资源;不相互攀比、摆阔气,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开展勤俭教育要从转变学生思想认识入手,重点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从而培养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和行为习惯。,4、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以礼修德。“德诚于中,礼行于外”,礼仪是人们道德观念、情感等内涵的外化。开展礼仪教育,一要学习礼仪。各班要落实好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文明礼仪指导纲要》,上好文明礼仪课,按照《纲要》规定的中小学各学段文明礼仪教育内容,细化个人礼仪、交往礼仪的标准。二要实践礼仪。组织丰富多彩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参与体验中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者、实践者、示范者。三要展示礼仪。通过开展师生校园礼仪风采展示、征文和演讲比赛等活动,展示优秀成果。
5、开展社会公德教育,以规促德。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在学校教育中,要围绕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社会公德教育内容,利用有效载体,普及社会公德常识。反思自己言行,开展自查、互查,纠正不合规范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自我约束,培养良好文明素养,争做文明表率。全面开展法制教育、交通安全教育进校园活动,增强广大学生法律法规意识、交通安全意识。号召广大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争做道德模范,用各种规范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
同时,教育活动要以“双促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即:以学生公德意识的提高促进家庭公德意识的提高,以家庭公德意识的提高促进全社会公德意识提高,达到社会文明和谐发展。
6、开展自理自立教育,以技践德。分年龄阶段教给学生基本生活技能、学习技能、生存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性,提高学生自我服务意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应对各种危险能力,提高生存能力。开展励志教育,运用教育激励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与乐观生活态度。通过掌握和提高各种技能,提高帮助别人的能力,践行雷锋精神。
三、活动形式
1、开展课前5分钟道德教育活动。各班以班主任为主,其他科任老师协助,利用每天上午第一节课前5分钟,采取讲故事、齐诵读、小演讲等形式对学生进行5分钟德育教育活动。教育内容要着重围绕六大教育主题开展,各班要根据本班实际和学生实际,科学合理制定每日教育内容,每周五之前将开展活动资料汇总后报教导处备档。
2、开展每日道德作业活动。根据课前5分钟道德教育内容,每天要给学生留适当的道德作业,假期布置假期作业。作业形式以实践体验为主,知识传授为辅。要对学生道德作业进行阶段性检查评鉴。
3、深入开展“小手拉大手、文明齐步走”活动。一是向学生、教师、家长发出倡议书,号召广大师生和家长以高昂的热情参与到“德在学校”活动中,营造浓厚氛围。二是开展文明行为评议活动。评议活动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以“小眼睛看大社会--我身边的十大文明和不文明现象”评议活动为载体,结合学校、班级的实际,评议出十大文明行为和十大不文明行为(附后),并在学校、班级的显著位置给予警示,达到每个学生熟记于心的目的。三是组织学生进行文明传递活动。与家长签订德育处拟定的《共同成长协议书》,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担当“文明小使者”、“卫生监督员”等,劝导人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改正不文明陋习,营造人人倡导文明、守护文明的大环境。
4、开展“日行一善”行动。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懂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使学生充分体验习善、行善、扬善的快乐,逐步实现由“日行一善”到“时时行善”,最终实现“善行一生”。活动期间,各班每天汇总学生做好事情况,择优上报学校,学校汇总后进行全校表扬通报。各班要注重发掘乐于助人、不求名利、挺身而出、勇于担当、见义勇为、刻苦学习,勤奋努力的典型,树立身边学习的榜样。
5、开展“行为规范与法制教育宣传周”和“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文明月”活动。把每学年开学第一周定为我校“行为规范与法制教育宣传周”,组织学生集中开展行为规范教育、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整顿思想、树正气,整顿纪律、促管理,整顿思想、上水平,达到学年初开好头,起好步的目的。9月份是全国“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文明月”,各班要围绕爱国、爱家、爱校主题,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体化,并落到实处。
6、开展美德少年、礼仪之星、诚信榜样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各班每学期要根据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各类先进模范评选活动,树立学习榜样,宣传先进典型。学校每学年进行一次评选表彰。
7、开展节日主题教育。充分发挥纪念日、节日独特教育作用,因势利导组织开展教育活动。利用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节日开展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利用建党节、国庆节、建军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各班要根据自身特点,围绕六大教育内容,充分采取征文、知识竞赛、演讲、故事会、报告会、主题班团队会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确保每学期每班活动不少于2次。
一、学校公德教育的价值分析
古人云, “德者, 得也。得其道于心, 而不失之谓也”, “物得以生为之德”。可见, “德”是事物所得之自然, 是事物自然而然的本性。所谓社会公德是指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而形成的涵盖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行为准则与社会规范, 社会公德主要包括公共交往道德、公共卫生道德、公共秩序道德等。社会公德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与学校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而, 应深入分析学校公德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以提高学校公德教育的有效性。[1]
(一) 学校公德教育是提升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自成立以来, 共产党就始终将道德教育、思想建设等置于重要地位。比如, 毛泽东提出, 要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作为国民公德。邓小平提出, “有领导、有计划地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胡锦涛提出, 要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深入开展道德教育。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许多青少年信仰缺失、道德冷漠、道德失范等, 比如, 有些学生自私自利、唯我独尊, 不关心他人, 不爱惜劳动成果, 这些给青少年道德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为此, 需要通过学校公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文修养, 使广大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
(二) 学校公德教育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伦理文化, 强调“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重义轻利”, 倡导“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等, 赞扬“公而忘私, 国而忘家”、“天下为公”、“克己奉公”等, 这些蕴含了许多社会伦理准则和社会公德思想。显然, 开展学校公德教育有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学校公德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 公德教育环境缺失。中国传统社会是以亲情伦理为主要内容的小农经济社会, 在这种社会中人们建构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 并形成了以孝悌、忠信为基本内容的道德传统, 正如孔子所说, “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而亲仁”。显然, 孝、悌、忠、信等都是个人道德领域的道德准则, 而非社会公共领域的道德准则, 梁启超指出, “国民所最缺者, 公德其一端也……吾中国道德之发达, 不可谓不早……私德居十之九, 而公德不及一焉”。同样, 在社会生活中, 人们片面重视慈、孝、友、悌等家庭私德, 反而忽视了公正守法、爱护公物、诚实守信、遵守公共秩序等社会公德, 这些不利于学校公德教育的顺利开展。此外, 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 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问题日趋严重,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等滋生蔓延, 以权谋私、腐化堕落、欺骗诈骗、不讲信用等问题日趋严重, 这种不良文化思潮直接影响了学校公德教育, 降低了学校公德教育的有效性。[3]
(二) 公德教育行为偏差。在应试教育体制下, 许多学校以升学率、就业率等为办学导向, 片面重视知识和能力教学, 忽视社会公德教育, 导致学校公德教育发展滞后。从学校德育实践看, 学校公德教育往往有着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 不能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 有些学校将公德教育当成应试和升学的附属物, 忽视了公德教育的非功利性和人文性。有些学校将公德教育看成德育知识教学, 片面注重德育知识灌输, 忽视德育实践活动, 导致公德教育效果不尽人意。从学校德育内容看, 学校公德教育和私德教育的内容不分, 涉及公德教育的内容较少, 如《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明确提出学生具备尊重父母、承担家务、尊敬师长、勤俭节约等个人道德, 但是关于社会公德的内容并不多, 也不太具体。此外, 许多学校将公德教育和私德教育混淆起来, 以私德教育代替公德教育, 从而产生了许多不良后果。比如, 许多学生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但是并没有公共卫生习惯;有些学生生活俭省节约, 但却不知珍惜公共财物, 等等。
(三) 学生公德意识欠缺。在当代社会中, 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公德意识薄弱、道德行为缺失等比较差, 在遇到挫折时常会做出逃避社会、报复他人等极端行为。据有关机构统计, 约有42%的学生会有意或无意地违反社会公德, 有47%的学生认为违反公德是生活中的“小事”。比如, 公共意识是社会道德的重要内容, 主要体现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公共财物等方面, 但是许多学生缺乏公共意识, 不愿遵守公共秩序, 不能爱护公共财物。比如, 在课桌上乱写乱画、随意破坏公共财物、在公共场所随意喧哗、随手乱扔垃圾、公交车上抢座等, 这些在部分学生身上屡屡发生。社会责任感与正义感是社会道德的重要内容, 也是高尚道德理性的重要表现, 但在社会转型期, 社会价值观念复杂多样, 学生的价值判断也常处于矛盾之中, 许多学生变得缺乏责任感与道德感。比如, 部分学生性格自私、冷漠、懦弱, 遇事不愿负责任, 缺乏社会责任感, 只考虑个人发展与个人利益。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 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但是,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许多学生缺乏法治观念与道德意识, 自由散漫、不服从纪律, 经常做出考试作弊、酗酒闹事、打架斗殴等道德失范行为。[4]
三、学校公德教育的实现路径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公共领域或公共交往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学校在传播与践行道德观念方面有着巨大优势, 在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急剧变革的当代社会中, 学校理应成为社会公德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公德教育, 以提高学生的公德意识与道德修养。
(一) 营造良好的学校公德教育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社会行为有着较强的群体模仿性和社会认同性。就道德生成而言, 学生首先会在自己的圈子内找到模仿对象, 并在同伴反馈中不断调整自我行为。因而, 在学校公德教育中, 要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改善校风、学风、师生精神面貌等, 为学校公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比如, 可以深入开展榜样教育, 为学生树立助人为乐、爱护公物、讲究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典型人物, 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可以用广播、橱窗、升旗仪式、校园网、校园广播等宣传社会公德, 让每位学生都了解社会公德的内容、要求等。此外, 可以在活动中营造良好的公德教育氛围, 在小事中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和道德习惯。比如, 可以组织“手拉手”、“志愿者”、“美化城市环境”等社会实践, 开展“参观爱国主义基地”、“为孤寡老人送温暖”、“为希望小学送爱心”等道德活动, 在社会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公德意识和道德素质, 使广大学生能够做到“知行合一”。[5]
(二) 将社会公德教育融入行为规范教育。社会公德涵盖了社会公共生活的各个领域,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 社会公德包括助人为乐、文明礼貌、保护环境、爱护公物、遵纪守法等内容;同时,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社会活动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如尊敬师长、勤俭节约、遵守礼仪、助人为乐、宽以待人、扶老携幼等, 这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而, 在学校公德教育中, 应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要求开展公德教育, 并将社会公德融入校规校纪、教学活动、课外活动之中, 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自觉。此外, 可以将公德教育融入升旗仪式、校会班会、毕业典礼等活动之中, 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
(三) 创新学校公德教育方法与手段。一是积极开展道德活动。道德活动是道德主体在特定道德规范影响下追求某种道德价值的实践活动, 而道德实践是道德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因而, 学校可以组织社会调查、科技咨询、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等, 培养学生理性健康的道德情感、积极向上的道德心理, 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还可以通过道德实践活动为载体, 通过形式多样的道德活动开展公德教育。比如, 可以策划“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值周活动, 让学生扮演值周教师、值周校长等, 在角色换位中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二是积极开展心理教育。在学校公德教育中, 有些学生从利己主义角度出发思考问题, 觉得遵守社会公德就会“吃亏”;有些学生持有“人性本恶”的观点, 总是用猜忌、怀疑、敌视等态度对待他人, 或者不愿意与他人进行深入交往。为此, 应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使学生对社会公德有正确认知。[6]
(四) 将公德教育与师德建设相结合。古人云, “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道德人格、人文修养等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孟子提出, 要“修已以敬”, 培养“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陶行知提出, 要“建筑人格长城”, 自己躬行实践, 将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教育家第斯惠说过, “为了给学生以道德上的影响, 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自己没有的东西无法传授给他人”。因而, 应将公德教育与师德建设结合起来, 定期进行教师职业道德学习和培训, 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让教师以无私的奉献精神、高尚的道德人格等感染学生。此外, 学校要制定严格的师德规范, 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评选活动, 引导教师形成良好的公德意识和道德习惯, 使教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社会公德是公共利益关系的集中表达, 也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在学校公德教育中, 面临公德教育环境缺失、公德教育行为偏差等问题, 为此, 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宋建华.转型期中学德育问题探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 5
[2]郝秀丽.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8
[3]韩建磊, 孙传浩.社会转型期高校公德教育问题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 2013, 11
[4]叶飞.学校空间的“准公共领域”属性及其公民教育意蕴[J].教育科学, 2013, 2
[5]肖蓓.谈高职学校社会公德教育的新思路[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5
关键词: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教育 形成机制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1]社会公德体现了公民的个人道德修养水平和社会的文明程度,青少年学生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所在,其社会公德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拟从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社会公德形成机制,以及如何加强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我国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中的问题
1.在教育目标上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目标偏重于宏大的政治叙事和道德表述,从未落脚于实际的公共生活。我国传统的教育目标是要“建国君民”,“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是要实现“内圣外王”,这种培养圣贤的德育目标因其过于高远空洞与难于实现而对于人们实际的道德生活难以起到具体的指导作用。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我国社会公德教育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但不少学校并未对这一宏观方向进行细化,特别是没有落脚到学生在公共社会中具体的道德生活规范,直接影响了其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其次,社会公德教育目标不具有层次性。社会公德虽然是社会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规则,但不同年龄、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身心特点,对不同群体采用相同层次的目标显然是欠妥的。
2.在教育内容上存在的问题
其一,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社会公德教育。不少人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公德教育相等同,甚至借助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力量去强制推行,造成在教育内容上的政治化与宏大化。事实上,政治与道德有着重大的区别:政治是直接为维护或变革某种生产关系服务的,主要内容涉及阶级、国家、政党、民族、国际政治等方面;而道德反映的是个人、家庭、阶层、阶级等各种社会关系,主要内容涉及个体的生存及价值、爱情、婚姻、家庭、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方面。[2]其二,片面强调培养学生对他人、国家、集体的责任与义务,忽视学生的道德权利。这也是我国长期的传统,追求完人的德育目标要求学生必须抛弃小我而成全他人,但这些圣贤也难以做到的内容要求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其三,社会公德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大多停留于泛泛而谈的层面,因其空泛而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更难以付诸实践。其四,社会公德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不少学校为了应付或完成某一任务而搞一些活动,没有使社会公德教育成为常态,造成学生接受的相关教育零星而不系统。
3.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表现为:其一,重知轻行,以课堂教学和传播书本知识为主。我们固然应向学生传授社会公德的相关内容,但包括社会公德在内的一切道德更主要的是要体现一种实践精神,因此,采用实践的教育方式更为重要,而我国当前的社会公德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实践行为的问题。其二,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社会公德教育以强制性方式进行。由于不少人把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也就采用了政治教育常用的宣传、灌输、说教等方式,这些方式对政治教育可能有效,但学生社会公德的养成则是主动自觉的,因此,这种忽视学生主体性的方式注定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4.评价评估存在的问题
首先,评价主体单一。对学生社会公德情况的评价主要由学校的教师进行,而教师难以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那些具有重要发言权的群体则被排除在评价主体之外。其次,评价方式以书面考核为主。如前所述,道德养成更多地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通过书面测试的方式只能了解学生对教师所教的社会公德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而不能真正考评其行为状况,因为人的认识与行为并不会时时保持统一。再次,评价内容过于宏大,与社会公共生活联系不紧密。
5.外部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我国的公共生活环境不完善,存在着不少消极的因素,使学生公德教育缺乏良好的外在保障环境。我国传统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使国家意志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公共领域的发展,影响了人们对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导致人们重私德而轻公德,再加上社会上存在的不公平、不正义现象,使我国的社会公德教育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法律保障不力。我国的法制建设还存在着不少漏洞,特别是对于社会公德方面的规定还很少,如对于见义勇为、遵章守纪等方面的规定要么没有,要么还很粗疏,使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和违反社会公德者不能得到应有的奖励和处罚,这些都足以使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社会公德教育大打折扣。
二、学生社会公德的形成机制
要较好地解决我国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就要弄清社会公德形成的机制。总的来看,青年学生的社会公德形成就是一个把外在社会公德规范变为其内在要求的过程,是一个由他律转变为自律的过程。从认知心理学视角看,人的大脑如同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这一过程包括对信息的积极选择、输入加工、存储和输出使用等环节。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把学生的社会公德形成机制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1.主体积极地选择外界信息
这是学生社会公德形成机制中的基础。心理的本质是人脑对外部世界的能动反映,而非对外部世界如照镜子一般的机械反映。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接受教育时不是白纸一张,也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根据已有的经验和兴趣主动积极地去选择相关的信息。学生对于社会公德有关信息的选择也是如此,这也能较好地解释为什么我们的公德教育收效不大。
2.把接受的有关信息进行输入加工,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
即在接受新信息的过程中,个体原有的图式通过同化与顺应而不断形成了新的观点。皮亚杰认为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3]图式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不断发展。同化是指主体直接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去吸收和整合外界信息;顺应是指主体改变原有图式从而容纳新信息的过程。学生的社会公德形成过程也正是这样一个通过不断同化与顺应,把外在的社会公德规范内化于自身的道德结构,从而不断完善与改变自己已有观念的过程。
3.把已形成的社会公德观念通过行为外化
学生在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公德观念后,必定要通过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外在行为表现出来,这相当于是信息的输出环节。
4.社会公德行为的反馈与强化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斯金纳等提出了强化理论,认为当人的行为所获得的结果对其有利,则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也即是得到了正强化;反之,当人的行为所获得的结果对其不利,则这种行为会减弱或消逝,也即是负强化。学生在表现出一定的社会公德行为后,社会和他人给予的肯定或否定等反馈对其社会公德心理具有强化作用。
三、加强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
1.确定合理的社会公德教育目标体系
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遵守现代公共生活行为规范的公民。长期以来,“政治人”这一人性假设在我国德育领域长期占据主流地位,但这一现象目前正在改变。我们应以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公德教育的方向,并围绕现代公民应具有的素质提出更加具体的目标内容,同时,把这些内容大致分为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几大方面,并再分别细化具体内容,形成体系。另外,社会公德教育目标要有层次性。首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独特的身心特点及角色特征。其次,应确立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目标,使各年龄段的教育目标有所侧重。如从培养学生社会公德素养的意识到养成文明习惯,最后到情感升华等,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
2.形成专门系统而有针对性的社会公德教育内容体系
首先,要有专门的社会公德教育教材。其次,要改变以往只注重理想,具体规则贫乏的现象,教材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富有针对性。我们还应突破仅限于文本的社会公德教育小课程观,要将社会公德教育课程作为一个大系统,把校园文化、社会道德文化等都纳入其中。再次,要注意把学生的社会道德义务与权利相统一,彻底抛弃“存天理,灭人欲”的传统观念。最后,要注意把传统的社会公德内容与现代社会公德内容相统一。我国传统德育中一些很好的内容,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仁者爱人”等,都是我们应发扬光大的;但同时我们应该抛弃那些落后于时代的内容,而民主、平等等观念是时代的主旋律,在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内容中应大力弘扬。
3.选择有效的社会公德教育途径与方法
正确实施社会公德教育是教育是否有效的关键。首先,要改变一味地灌输理论的方法,采用多种社会公德教育模式。国外学者提出了各种德育模式,如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体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等。我国有人把德育模式总结为以下几种:学会关心型模式、欣赏型模式、主体型模式、主体间性型模式、对话型模式、校本型模式、网络型模式、生态型模式、生活型模式等。[4]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及各学校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意采用榜样、情境、体验、说服、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本身就是现代公民不可缺少的特质,例如青年学生处于成人初期,其心理基本成熟,是更加成熟的主体,按照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青年学生处于第三水平即后习俗水平,其特点是了解行为规范为大家所建立且在大家认可下是可以改变的,道德判断以个人的伦理观念为基础,而不是取决于他人的意见。由此我们也可以说,学生的社会公德认识以理性认识为主,在道德判断中主体性大大增强,从被动服从和遵循外在的公德规范到对外界要求进行取舍,逐渐走向自律。
4.科学评估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与加强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外部保障
在评价评估方面,首先,要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对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成效评估主体不应只局限于教师,而应扩展到社会、家庭、用人单位以及学生自己。其次,改变评价方式,把学生的社会公德评价落实到实践层面,在实践中去评价其社会公德水平。再次,评价内容要从学生的公共生活出发,具体有可操作性。在加强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外部保障方面:一是要加强“德与法”的融合,特别是要加强社会公德的法律保障体系建设。重德性轻契约是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缺陷,只靠道德调节导致了社会公德建设与教育都缺乏力度。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新加坡等无不是运用法律和道德并举的方式去规范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的行为,我国也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二是要改变公共生活环境。单纯地依靠教育是不可能改变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现状的,政府要努力发展公共领域,培养人们的公共意识,同时,净化社会风气,为青年学生社会公德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 罗国杰.道德建设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
[2] 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M].吴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 江宗超.德育模式之关联性与发展趋势[J].教育评论,2015(3).
[作者:向文良(1973-),男,四川仁寿人,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
【公德教育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社会公德教育总结07-17
公德教育国旗下讲话10-26
社会公德心培养07-17
公德心的作文06-30
公民道德与社会公德07-16
社会公德、公民基本道德规范09-28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10-20
遵守社会公德教学设计11-05
小学生社会公德的例子07-20
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心得体会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