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综合题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指某一环境对污染物最大承受限度,在这一限度内,环境质量不致降低到有害于人类生活、生产和生存的水平,环境具有自我修复外界污染物所致损伤的能力。环境容量由静态容量和动态容量组成。
2.生物放大作用: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向下传递,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随生物的营养级的升高而升高,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放大作用,又叫生物富集作用,也叫生物浓缩。
3.超城市化: 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盲目从农村涌入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城市设施、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从而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超城市化”。
4.水体富营养化 :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5.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或与大气中的正常组分发生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较一次污染物还强。最常见的二次污染物有硫酸烟雾及光化学烟雾。
6.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环境质量通常要通过选择一定的指标(环境指标)并对其量化来表达。
7.城市热岛效应: 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8.水环境容量 : 水环境容量是指在不影响水的正常用途的情况下,水体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量或自身调节净化并保持生态平衡的能力。水环境容量是制定地方性、专业性水域排放标准的依据之一,环境管理部门还利用它确定在固定水域到底允许排入多少污染物。
9.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也可简单定义为,生物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及其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10.荒漠化: 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正因为如此,凡是具有发生沙漠化过程的土地都称之为沙漠化土地。沙漠化土地还包括了沙漠边缘风力作用下沙丘前移入侵的地方和原来的固定、半固定沙丘由于植被破坏发生流沙活动的沙丘活化地区。
二、填空题:
1、环境破坏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2、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不断地通过(物质传递)、(能量传递)和(信息传递),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自然整体。
3、对于城市垃圾的处理,若垃圾中无机物含量高,则宜采用(填埋)法;若垃圾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含量高,则宜采用(堆肥)法;若垃圾中难生物降解有机物含量高,则宜采用(焚烧)法。
4、CFCs的全称是(氟氯碳化合物),哈龙的全称是(含溴化合物)。
5、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6、大气污染的形成过程由(排放源)、大气和(接受者)三个环节组成,缺少其中一个环节就构不成大气污染。
三、问答题:
1、生态系统能保持动态平衡的原因是什么?
答题要点:
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限度的自动调节能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环境具有自净能力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经过自然条件下的物理和化学作用,使污染物质在空间扩散、稀释,其浓度下降,最后受污染的环境恢复原来的状况。
(2)自动调节作用
当生态系统的某一部分出现了机能异常时,就可能被其他部分的调节所抵消。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2、垃圾资源化处理的技术和方法?
答题要点:(1)热化学处理:包括焚烧、热解和湿式氧化技术;
(2)生物处理:包括堆肥化处理、厌氧消化法-沼气化处理技术
3、环境噪声的特点是什么?如何控制?
答题要点:噪声特点:
环境噪声是一种感觉公害。
具有局限性和分散性,即影响范围上的局限性和声源分布上的分散性。噪声污染还具有暂时性。
控制:
控制声源
是减弱或消除噪声的基本方法和最有效的手段。
(1)改进机械设计
(2)改进生产工艺
(3)提高加工精度和装配质量
(4)加强行政管理
控制传播途径
(1)闹静分开,增大距离:利用噪声自然衰减作用,将声源布置在离学习、休息场所较远的地方。
(2)改变方向:
利用声源的指向性(方向不同,声级不同),将噪声源指向无人的地方。
如高压锅炉的排气口朝向天空,比朝向居民区可降低噪声10dB(A)。
(3)设置屏障
在噪声源和接收者之间设置屏障,可有效地防止噪声的传播。
加强个人防护
佩带护耳器(耳塞、耳罩、头盔),可降噪10-40dB(A)
四、论述题:
1、臭氧层位于什么位置?南极臭氧空洞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地球上“南极、北极、青藏高原”三处上空的臭氧层破坏严重?试分析这三处上空臭氧层破坏程度的顺序并说明原因。
答题要点:(1)臭氧层位于离地面20-30km处。南极形成臭氧空洞,主要原因为:
1)南极气温低(低于-80℃),极区上空平流层形成的涡旋阻断了空气的交换,使空气(带着臭氧)不能进来,不能补充流失的臭氧;
2)南极的极低温有助于极性冰云的产生,含卤化合物被吸附在冰云表面,当早春阳光出现时,这些化合物被转换成活泼的Cl、Br等以惊人的活力与臭氧分子反应,造成平流层臭氧大量损耗;
3)南极地区因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空气对流运动较弱,对流层较低,因而相应的平流层的高度也随之降低。人们向对流层大气中排放的氯氟烃会随着大气的环流运动而到达南极的上空,由于南极上空的平流层较低,所以氯氟烃能到达平流层中而破坏臭氧层。
(3)三处上空臭氧层破坏严重的原因:
对流层的高度就是该层空气对流运动所能到达的顶端,因而其高度随纬度和地势高低而变化:赤道地区因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空气对流运动旺盛,因而对流层较高;两极地区因所获
得的太阳辐射较少,空气对流运动较弱,对流层较低;南极相对于北极更冷一些,因而其对流层就更低;青藏高原虽然纬度不是很高,但由于它作为“世界屋脊”的较高的地势,使其表面温度降低,空气对流运动不够旺盛,因而对流层也较低。正是由于这三处地区上空的对流层较低,相应的平流层的高度也随之降低。人们向对流层大气中排放的氯氟烃会随着大气的环流运动而到达这三个地区的上空,由于平流层较低,所以氯氟烃能到达平流层中而破坏臭氧层。因此南极、北极、青藏高原三处上空的臭氧层破坏严重。
(3)三处上空臭氧层破坏程度的顺序:
南极上空破坏程度>北极上空的破坏程度>青藏高原上空的破坏程度
原因:南极气温<北极气温<青藏高原
四、选择题
1、环境科学以(C)为研究对象。A.宇宙
B.动植物
C.人类
D.微生物
2、依环境的不同主体,环境可以分为(AB)。A.自然环境
B.人类环境 C.城市环境 D.生物环境
3、我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是(C)发布试行的。A.1977年
B.1978年
C.1979年
D.1980年
4、我国《环境保护法》是(C)颁布实施的。
A.1987年
B.1988年
C.1989年
D.1990年
5、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国家环境保护局”是(B)成立的。A.1988年
B.1989年
C.1990年
D.1992年
6、《环境保护法》是调整人们在环境保护中产生的(A)的法律规范。
A.法律关系
B.社会关系
C.经济关系
D.人际关系
7、确立法律对人的适用范围的原则是(BC)。
A.属人主义
B.属地主义
C.保护主义
D.以B为主,以A和C为辅
8、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D)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A.1966年
B.1968年
C.1970年
D.1972年
9、法律上的个人是指(ABC)。
A.我国公民
B.无国籍人
C.在我国领域内的外国公民
D.法人
10、(B)8月,我国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A.1963年
B.1973年
C.1983年
D.1993年
11、我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起步阶段是(C)。
A.1982-1987年
B.1979-1981年
C.1972-1978年
D.1966-1971年 12、2010年10月,欧洲多瑙河流域发生了严重的污染事件,污染源位于(A)境内。A.匈牙利
B.德国
C.保加利亚
D.罗马尼亚
13、现代世界各国在溯及力上大都采用(B)。
A.从新兼从轻原则
B.从旧兼从轻原则
C.从新原则
D.从旧原则
14、截至2006年8月,我国已制定了(D)防治环境污染单行法。A.一部
B.三部
C.五部
D.九部
15、英迪拉·甘地提出污染最糟糕的形式是(B)。A.富裕
B.贫穷
C.产业发达
D.科技进步
16、(CD)都是环境保护方面的行政执法机关。
A.公安部门
B.司法部门
C.统管部门
D.分管部门
17、我国的法律所指的法人是(AC)。
A.企业法人
B.公民
C.非企业法人
D.外国人
18、我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徘徊阶段是(A)。
A.1982-1987年
B.1979-1981年
C.1972-1978年
D.1966-1971年 20、对违法行为的制裁手段大体可以分为(ABC)。A.行政
B.民事
C.刑事
D.罚款
五、判断题
1、在自然界中经过人工改造过的环境,因其存在于大自然中,因此可以称为自然环境。错
2、《环境保护法》主要是力图解决第二类环境问题。对
3、一切与环境有关的社会关系都由环境保护法调整。对
4、环境保护法的目的是“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
5、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任务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对
6、依环境的不同主体,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类环境。对
7、由自然界的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环境问题。对
8、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也称环境保护法的效力范围。对
9、对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来说,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的执法地位不一样,属于上下级关系。错
10、水污染防治法适用于我国环境保护法设计的领域、其他海域的陆地水体和海洋污染损害的防治。错
11、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环境问题。错
12、人们的行为规则在法学上称为规范。对
13、从法律地位看,环境保护法与民法、刑法等都属于国家基本法。错
14、在我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与环境监督管理体制提法不同,但其实质是相同的。对
15、把海洋法与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对
16、《环境保护法》是调整人们在环境保护中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对
17、我国环境保护法具有的任务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错
18、《环境保护法》及其法学出现的客观原因是第二类环境问题的产生。对
19、我国环境保护法在空间上的效力包括我国的领海、领陆、领空、延生意义上的其他领域和其他海域。对
20、对环境污染赔偿纠纷案件,属于跨省界的,上游省份因排污对下游省份造成污染事故的,由上游省份承担相关责任。对
填空题
1.对环境的分类,一般按照环境的主体、环境的要素、环境的范围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类。
2.我国环境保护法具有的自身特点科学技术差、综合性和广泛性、可持续发展性。3.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
4.环境保护法只调整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社会效应。5.环境问题分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两大类。
6.法学上称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则是环境保护法。7.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的。8.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一般是同工业化和技术发展有关。
9.当今人类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是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
10.环境保护法涉及的环境既包括生活环境、也包括生态环境,体现了“大环境”的概念。11.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
12.生态环境条件是指包括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生物条件、地理条件、认为条件的综合体。13.人的行为规则在法学上又可分为技术规范、社会规范两大类。
14.作为综合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环境保护方面是原则性的一般的法律规定,而不是具体的详尽的的法律规定。
15.从环境的形式要素来看,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问答题
1.环境保护法所指的“环境”是指什么?
答: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它包括生活环境,也包括生态环境,体现了“大环境“的概念 2.环境保护法有什么意义?
答:环境保护啊关系到国家建设、名族复兴、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子孙后代幸福的大事,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位置和意义:①环境保护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②环境保护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③环境保护法是坚持执政为民、提高执政能力的实际行动。④环境保护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有力保证。⑤加强环境保护顺应了世界发展趋势。
3.环境保护法有哪些作用?
答:①是实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依据。②是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法制观念的好教材。③是维护我国环境权益的重要武器。④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保护世界环境的重要手段。
4.环境保护法学是如何分科的?
答:大体上可以分为:①本国环境保护法;②外国环境保护法;③国际环境保护法;④比较环境保护法;⑤环境保护法史学。
5.什么是环境问题?
答: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者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身体健康以至生命安全及其他生物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6.环境保护法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答:⑴环境保护法是环境管理中比较有效的手段:①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特点;②其他手段大都规定在法律中,并以法律手段作为其实施的保障。
⑵环境保护法与客观规律:①环境保护法必须以生态规律为依据;②环境保护法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要求;③环境保护法必须反映价值规律的要求。7.环境保护法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答:①必须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②要进行比较研究;③要努力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其中的环境科学技术。
8.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有哪些特点?
答:⑴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都是环境保护方面的行政执法机关。
⑵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的执法地位平等。
七、论述题
谈谈环境保护法的产生于发展过程?
答: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是国际环境保护法的初创阶段
早期的国际环境保护法是一些国家之间签订的保护国际航道和渔场的国际条约。在此阶段,若干国际间环境争端的解决及其所确定的原则,对以后国际环境保护法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这一阶段还有了萌芽性的国际环境保护组织。
(二)第二阶段从联合国成立至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前
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组织开始涉及国际环境问题,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扩大至某些高度危险行为所产生的污染。另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确认。
(三)第三阶段从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至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前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国际环境法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在这一阶段,随着环境问题国际化的逐渐展现,人们逐渐认识到,地球是个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环境问题是没有国界的,只有通过国际合作,协调各国的行动,才能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一系列旨在调整国际环境保护关系的法律文件应运而生。在近代国际法学和新兴的环境科学相互渗透的基础上,也产生了国际环境保护法学。
(四)第四阶段从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至今
【ps综合题简答题】推荐阅读:
西医综合答题技巧03-25
综合实践题答题技巧01-27
综合分析题的答题技巧01-24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综合题答题技巧09-10
结构化面试综合分析问题的答题技巧06-23
2018国企面试技巧:结构化面试综合分析答题技巧范文10-10
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方法指导07-27
教育知识能力简答题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