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报告(农村基层党团组织建设调查)(精选8篇)
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和各项组织的领导核心,是农村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农村党的建设,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状况如何,对于全党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加强了,对党员的管理教育搞好了,党的战斗堡垒作用就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全党的战斗力就会得到极大的加强。如果没有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核心领导作用,没有广大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就没有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这种生机勃勃的局面。广大的农村基层组织是我们实现对农村工作领导的重要组织基础。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谈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时,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立足当前实际,强调要“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这一重要论述对于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新时期下农村党的基层组织作用
1、政治核心作用。即党的基层组织在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方面所应起到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是发挥政治优势,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得以正确贯彻和落实,防止和纠正一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发生;二是保证党的政治领导权在本单位的实现,反对一切削弱党的领导权的错误言行;三是保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在本单位的执行,克服和端正一切只顾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的倾向。
2、桥梁纽带作用。即党的基层组织在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上所应起到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是保证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在本单位的重大决策、利益分配、生产经营等活动中得以体现,要经常了解和反映群众对党员、党的工作和领导机关的批评和意见;二是维护群众利益,关心他们的疾苦,保证他们的正确愿望和要求得以实现,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
3、保证监督作用。即党的基层组织在教育、管理党员,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方面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是对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进行党的方针政策、依法办事,以及思想作风、道德品质等方面起到教育和管理作用;二是起到督促党员自觉进行党性锻炼的作用,发挥每一个党员的优点和长处,保证本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4、战斗堡垒作用。即党的基层组织在团结和带领党员和广大群众进行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执政党领导核心作用在社会基层单位中的具体体现,是党的领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重大决策、干部任免、舆论导向等重大政治问题,起到领导和引导的作用;第二,对于人们起到不断培养和树立解放思想、勇于改革精神的作用,使之支持改革、拥护改革;第三,起到了调动和发挥广大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性的作用,坚持党的富民政策,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二、党的基层组织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1、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基层组织面临的新挑战
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确立,使过去以行政关系为纽带确定企业党组织隶属关系的做法受到挑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无论全民所有制还是集体所有制企业,都以严格的行政隶属关系被纳入到各自的“条”或“块”,隶属于行政主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企业之间也是以行政关系为纽带确定上下级关系。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类经济组织突破了原来的条块限制,按照市场规则重新整合,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状况。
2、党的基层组织自身建设存在问题
当前,一些党组织不重视党的建设工作,治党不严,放松对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听凭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毒害、侵蚀党员干部。有的党组织、党的领导干部埋头经济工作,忽视党的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有的观念陈旧,方法老化,党员教育照本宣科,效果差。
一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他们或者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善于抓住机遇带领群众走上加快发展的增收致富之路;或者缺乏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善于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协调不同利益关系,以维护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3、党的基层组织所面临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
十八届四中全会把研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作为主题并做出决定,意义重大而深远。这是贯彻重要思想和十八大精神的重大举措,体现了时代要求、人民要求,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特别是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中存在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等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基层党组织如何定位,怎样适应新的变化发挥作用和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都是新的挑战。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长期处于软弱涣散状态,对群众的凝聚力下降。社区、新经济组织等领域党建工作明显滞后。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就会严重削弱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三、党的基层组织如何应对新的挑战
1、抓好“四个环节”,确保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自身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抓教育,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以及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要重视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理论建设,用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及现代科技知识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农村各级党组织在着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思想觉悟的同时,要教育他们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使农 村党员干部努力做到科技兴农先学一步,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上先走一步,在发展二、三产业上先干一步。鼓励他们带头致富的同时,还要做农村政策的宣传员,向农民群众及时、准确地提供各种政策信息、科技信息等,帮助农民解决“市场要什么,种什么赚钱”的问题,做发展经济的服务员,向农民群众提供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和农用生产资料等。通过组织发动党员干部为农民群众搭台子、出点子,努力走出一条先富帮后富、齐帮困难户的路子,全心全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
抓班子,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一把手”队伍建设。在农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要通过基层党支部一班人向全体党员和群众进行灌输,带领大家付诸行动。其中支部书记的作用最大,书记是农村党支部的核心,是发挥支部战斗力的关键,是带领群众实现共同致富的带头人。从上半年村级班子换届选举就可以看出,什么地方村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强,什么地方群众信任度就高,选举工作就顺利;反之,换届选举工作就难以顺利进行。因此,要把人选准、把班子配强,把那些真正“靠得住、有本事”的人选进村级领导班子,特别是要选准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同时,还要着眼于村级班子的长远建设,做好在青年农民中培养后备干部和做好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的工作,通过增强班子领导抓经济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增强农村经济活力,推进农村小康建设。
抓作风,切实保证农村基层党的思想建设健康发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路线,也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项重要措施。农村基层党组织要通过开展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凝百家心,办百家事,致百家富、慰问贫困户和特困党员、帮助失学 儿童,为失学儿童捐资助学、沟通上访户、做示范,传经验,帮致富,当模范等为主题的党的温暖送万家活动,促使农村党员从思想上思民、感情上爱民、行动上为民,自觉做到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以人民的意愿为第一信号,以人民的需要为首要任务。
抓载体,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为其发挥作用提供广阔空间。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多开展一些结合和服务于农村经济的主体活动,这样既可以加强、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党建工作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又可以对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产生有力的促进作用,使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强化对党的根本宗旨的理解,明确对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认识,增强搞好农村各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形成“敬业、爱岗、奉献”的良好风尚,在实施党的伟大工程中建功立业。
2、加强和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
基层党建工作的核心,是要建设能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导班子和党的组织,要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明确目标,形成合力,把党的富民政策用好、用足、用够,千方百计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加快致富步伐。在农村党的基层建设中,乡镇是龙头,村级是基础。各级基层组织的书记应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切实负起责任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要着眼解决基层党建工作的突出问题,工作要抓实抓具体,首先是配好领导班子,核心是培养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二是要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和干部的素质,在群众中树立起党组织的良好形象;三是适应市场经济的新 形势、新变化,积极探索和加强党员管理和发展的新途径;四是党建工作要由虚变实,找准切入点,选好推动工作的载体;五是基层党建工作的目标定位要明确,就是落实方针政策,服务广大群众;六是基层党建工作的落脚点必须是为民、利民、富民,目的就是要广大群众共同富裕、安居乐业;七是基层党建工作必须以推进民主管理为突破口,坚持公开、公正、透明,发展经济、民主办事;八是以理顺“两委”关系为重点,建立团结共事、和谐稳定的工作氛围和社会环境。
一、新农村建设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
㈠每个村都确定了发展的农业产业, 并引进了业主
邻水县冷家乡挖断山村主要种植花椒, 该村90%以上面积都种植花椒。2003年10月引进重庆巴南区的一家业主, 企业按照每年3000千克/公顷玉米的标准补偿给农户, 以租种他们的土地。该村除了花椒产业外, 还有西瓜、蔬菜、生猪产业。花椒年产值6万元/公顷, 纯收入至少有3万元/公顷, 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邻水县观音桥镇主导产业为脐橙, 引入农业企业“瑞龙”, 按照每年4500元/公顷的租金租种农民土地, 由公司负责建设和管理。同时, 综合利用土地, 脐橙树下套种蔬菜 (西瓜、南瓜、海椒) , 大业主带小业主。观音桥镇七村种植脐橙、西瓜、蔬菜 (豇豆、丝瓜、苦瓜) , 三八村种柚子树、西瓜, 倒朝门村种植脐橙、葡萄、西瓜。并作好宣传工作, 个人都用电话彩铃推荐西瓜、专门有人维护网站。武胜县宝箴乡方家沟村种植藕、茄子、海椒、杂柑。引进成都业主周得富种植藕, 他承包了30公顷土地, 按每年6000千克/公顷玉米的标准补偿农民, 所产海椒则与郫县豆瓣厂挂钩销售。岳池县乔家镇董家村发展磨菇生产, 尤其是大力发展稻田菇, 充分利用土地和废弃的稻草, 并建立专业合作社, 引进业主重庆旭旭公司, 提供技术指导、产品收购, 并且还请北京三安集团的专家入住指挥。镇政府对农民生产磨菇实行补贴, 以带动他们的积极性。除了蘑菇生产外, 还种植苦瓜、以色列番茄, 发展蔬菜产业;推行农用设施机械化, 买微耕机40多台, 实现无牛操作, 在基地尽可能使用机械设施, 喷药、补水用机器, 减少人力支出。广安市龙安乡主要种植龙安柚, 目前该村已经注册了龙安柚商标, 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产品销路好。广安市协兴镇引进种植、养殖方面的业主, 租种农民的土地每年12000千克/公顷粮食的标准补偿, 自然风险由业主承担, 目前全镇已有业主200多个。
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村庄开始美化
主要是涉及修村级公路、农村便民路、“一建三改” (沼气池建设, 改水、改厨、改圈) 、房屋美化等方面。邻水县挖断山村总共500多户, 2007年农居美化300多户, 并修晒坝2800米, 修便民路11公里, 新修沥青路2.2公里, 上半年建沼气池60口, 文化活动室1个。观音桥镇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2006年、2007年分别修主干道路、沥青路7公里和4公里, 连通了7个村, 有便民路146公里;为解决生产、生活用水, 修蓄水池、建自来水池共160多口, 80%的村民吃了自来水。武胜县宝箴乡方家沟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尊重民愿, 请重庆大学建设院进行总体设计规划。到每村的具体建设时, 由农民根据自己哪个地方种庄稼多而决定在哪些地方铺设便民路, 铺路所用的石板路材料由政府负责车拉到村口, 具体铺设由老百姓负责;并兴建蓄水池、沼气池, 已经建180多口室内沼气池, 这种新型的沼气池上面是猪圈, 洗手间的废水都流到沼气池中, 既环保, 又少占用土地;结合旅游开发、民房特点复古, 建立居民集中居住区, 该区目前有12户人家。岳池县乔家镇廖坝村建沼气300多口, 有的村每家一口, 并搞好庭院经济。广安市协兴镇, 每户居民一栋新房、一个沼气池、一口卫生井。
㈢环境、治安建设初见成效
农村的环保问题也同样重要。生产、生活废弃物等如果直接投放到大自然中, 会造成土地质量变坏, 影响作物生长以及大气污染等问题。农村治安状况良好, 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邻水县观音桥镇在村里设置垃圾箱, 实行集中清运;搞人、猪分居地试验, 实行分户养殖、集中管理。广安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到了每个村都建立警务室, 使偷盗、拐骗情况大大减少, 社会治安良好。目前农村里搞生产的多了, 打牌的少了, 封建迷信少了, 环境、治安状况大大改善。
㈣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民主意识教育
邻水县挖断山村共有900多劳动力, 在外务工的有400多人, 而在本村务工的年总收入达10万元, 其主要在花椒厂务工及种植西瓜。该村对农民进行针对本村企业技能的培训、法律知识的培训、生活习惯改善 (环境卫生的打扫等) 的培训。邻水县观音桥镇7村利用浙江商人传授种植技术, 但是效果不理想, 主要是浙江商人不愿意传授技术。武胜县宝箴乡方家沟村搞“五星文明户”的评选, 增强居民的民主管理意识;每村派出7人~8人学种植杂柑技术, 农民采取托管方式把柑橘托管给他们, 进行统一的施肥、除草, 并按照每株每年0.5元的标准收取托管费。岳池县乔家镇在农民中培养业主、带动农民发展, 农民在发展产业方面享受和村干部一样的待遇, 可以组织农民成立自己的组织, 成立专业的合作组织。广安市协兴镇采取清除生活陋习、封建迷信, 开展育新风、育新人的活动。
㈤基层干部班子的培养得到重视
邻水县冷家乡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保障作用, 针对农村目前面临的基层组织人才缺、待遇低, 要选出一个好的干部很难的问题, 主要采取活动室阵地建设, 通过一地派一个大学生的方式来提高基层干部水平。邻水县观音桥镇在民主管理上有所加强, 进行领导班子调配, 派干部到村上指导, 把业主培养成干部, 在群众中找出战斗力强、威望高的人当干部, 进行双向培养, 既解决了干部待遇低的问题, 又能更好带动农民致富。该镇共有113个业主, 有2/3以上的村干部当业主, 示范带动作用较强, 带头统一销售农产品。岳池县乔家镇采取干部当业主、业主变干部的方式发展产业, 镇上有12个干部, 11个当业主, 村干部也有2/3的当业主。同时把村干部能否带动自己、群众致富作为考核标准, 改变工资结构, 除了人均每月500元收入之外, 另外的270元是围绕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考核, 带领农民种的越多, 提成的也就越多。
二、实施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难点
㈠“空心村”和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解决难度大
随着农村人口迁到城镇以及公路沿线, 原来的村落不复存在, 出现“空心村”。迁到公路沿线的居民修建房屋会占用大量好的耕地, 而且农民自己还随处建房, 居住分散, 新修的房子无传统民居色彩, 这就要求应该在这方面做好规划。目前很多干部已经认识到了科学规划的重要性, 认为要分层次、分梯次进行规划, 分年度实施规划。如邻水县冷家乡的乡长认为要把村社分为启动村和重点村, 启动村先找出自己的主导产业、优势, 进行申报, 然后在启动村中找出重点村。规划先行是共识, 规划得调整土地。但是我国土地政策30年不变, 许多农民小农意识较强, 竞相要地成为发生农民纠纷热点, 且大量外迁农民在农村都保有土地。因此, 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农业产业化都需要解决好土地流转和承包地调整的问题。
㈡农民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
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主体认识有误区, 出现政府唱主调的局面, 甚至某些地方有时政府帮做, 农民冷眼旁观, 全由政府包干。并且在建设过程中, 最终受益者农民对“什么是新农村、怎样建设新农村”, 基本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大部分的观点是“政府让怎么做, 就怎么做”。还有一些做法也让农民不理解, 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如由于政绩工程的影响, 一些农民认为, 新农村建设应该由政府买单负责修路、修房子、买家具等;新农村建设开展时一般先选择公路沿线展开, 各个村在具体开展时农民不能得到同样的条件, 某些村的农民需要付出更多的钱, 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因此, 如何转变老百姓的观点, 提高老百姓的积极性, 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发挥出来, 则是一个面临的新课题。
㈢资金缺乏
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一方面是政府投入少, 尤其是广大西部政府财政收入本来就很少, 投入更显不足。广安市在启动新农村建设时, 每个村由县上投入资金10万元、市上投入资金15万元, 专项资金加项目资金财政总共投入25万元, 用这些资金对每村进行修路、改水、改厕、改圈、文化建设等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乡镇政府的债务负担沉重, 目前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在公路沿线及有一定基础的地方展开, 如果要逐步推广到偏远村则会需要更多的投入。另一方面需要农民大量投入, 农民负担变相地增加。从邻水县挖断山村看, 国家每投入1元, 农民投入则是3元~4元。而老百姓收入水平、土地大小不一样, 有些收入少、土地面积多的家庭, 就存在困难, 对于每户5000元~6000元投资额, 20%~30%的家庭是有问题的。实现“一建三改”每家也需投入1000多, 一个村需要投入50多万元。在方家沟村农民集中居住区新修一套房子要9万元, 而农民外出务工一年的净收入只几千元, 这样农民务工收入全花在房子上面了, 使农民负担增加。虽然政府采取措施, 没有钱的就出劳动力等, 每天补贴10元~15元, 但农村剩于劳动力几乎是老人和小孩, 大部分人只好选择出钱, 这就又出现房子很新而无人居住的现象。
㈣农村劳动力缺乏, 空置房屋多
由于农村劳动力的60%左右均在外务工, 剩下是以老人、小孩为主体的人群, 致使在新农村建设中劳动力严重缺乏, 很多地方都是专门到外地去招聘工人, 同时留守的老少人员在农村由于传统的生活习惯影响, 缺少精力去照管种植的作物, 新农村的主体缺乏对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还有许多在外务工的农民家中房屋空置, 对其也要进行美化、保持统一的效果, 但几年之后房屋还是无人居住, 前期的投资就白费。甚至有些房屋主人已经迁移出去, 但仍然保留破烂的房子在宅基地, 这些房子的存在都会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开展。
㈤农民的教育问题
目前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对意识形态方面的关注较少, 甚至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建漂亮的房子、好的道路。但是农民的思想、教育跟不上, 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农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大量新型农民, 然而目前对农民的教育主要集中在一些村上产业的一些简单技术的培训上, 对“乡风文明”仅仅局限于爱清洁卫生, 而对农村存在的一些封建迷信思想、新的“读书无用论”、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上学问题等均未纳入。不注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民主意识的增强, 只讲究房子样子比较新是不行的, 某些地方甚至会出现“返贫现象”。
三、要进一步深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再认识
㈠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
新农村建设在韩国用了30年时间, 西方国家是上百年的时间。从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的多次会议和文件可以看出,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贯彻的过程。广安市每年搞60个活动村, 51个重点村, 从计划到检查之间的时间间隔太短。因此, 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多听听群众的意见。要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 不能急功近利;在建设过程中杜绝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多做实事, 为百姓谋福利, 不能简单的以GDP论英雄, 要在基层做第一线的实事;重点村应该选择基础好、村班子好的启动村, 不能只做公路沿线、产业基础好的村子, 还要逐步推广到其他偏远的农村地区。
㈡需要深化产业发展的认识
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公路修好了, 交通便利了, 农业才能更好的发展, 物质、信息的交流也方便了, 农民的意识会更先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准公共品投入, 产业支撑是关键。四川省新农村建设中提出“一村一品”, 避免了产业雷同、销售不畅的局面。每个村只有确定出主导产业, 有了产业支撑, 才是长久发展的动力。而确定好主导产业的关键是因地制宜、市场需求及效益。对于自然条件好的地区需要综合考虑收益, 如果放弃粮食生产而发展其他种植业, 可能会出现粮食安全问题。
这次参观的这些村有些是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如倒朝门村的柑桔、龙安乡的龙安柚都已经具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只是在此基础上作了一些文章。而有的村却是完全靠政府补贴 (岳池乔家镇董家村的磨菇每袋政府补助1元) 而形成的产业, 且种子、种苗价格昂贵 (如方家沟一个青见杂柑种苗34元, 岳池董家村一株苦瓜苗5元) , 一旦政府补贴取消后, 这些产业的发展会是什么样, 则尚待观摩。因此, 在确定主导产业时, 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 综合利用市场信息, 应先找对销路, 计算投入、产出比, 再发展生产。
㈢要跳出三农看三农,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
目前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农工部门的在负责实施, 而新农村建设不只是一个部门的任务。还涉及到旅游、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部门, 形成多部门协调的组织。要以工促农, 城市支持农业, 使小城镇成为新的增长极, 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要各上级领导重视, 规定各个部门必须协调合作, 多种工作同时展开, 才能保障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及早日完成。
㈣培养好的领导干部, 增强风险意识, 避免权利寻租
基层干部的领导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 基层干部是方向标, 领导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 因此要选好村支领导干部, 选好带头人。增强基层领导干部素质, 目前特别要利用好选调的大学生资源;要多为农民的利益着想, 多做实事, 不急功近利, 不搞政绩工程;要加强领导能力。
目前基层干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无投入、产出分析, 且县、镇、村之间存在认识的误区, 缺乏统一指挥, 来一个领导实行一套。上一级统一安排发展的某种产业, 村干部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也不知道究竟成本多少, 都是建成后再进行核算, 这样就导致最终受害者是农民, 也挫伤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同时在引进业主之后, 村干部本身水平有限以及其他原因不能有效的管理业主, 加上进入某地的业主都有一定背景, 一旦市场行情不好, 风险出现, 业主逃走, 剩下的烂摊子难以收拾, 农民利益无法确保, 这些都是领导干部在引进业主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岳池县实施的干部当业主, 从业主中培养干部, 带动农民发展的新型做法, 一方面解决了农村基层干部收入待遇低的问题, 另一方面本地的业主诚信可靠。但在操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利寻租, 需要正确引导, 加强监督。
㈤全面推进农村社保、医保工作
农村社保、医保工作是一项重大的工程。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 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进入城市生活, 成为城市居民。但是绝大部分农民进城后, 还保留有农村土地。由于社保体系的不健全, 对这些农民来说, 土地就是他们最大的保障。他们保留土地, 保留农村房屋, 并通过流转方式, 不让土地荒废。而在城市务工的农民收入低、城市房价高, 最终仍然会回到农村去, 对于他们的养老、医疗问题不能简单的认为加快了城市化, 农民进了城, 就解决了问题。农村医疗费用高昂, 医疗设施缺乏, 使得封建迷信解决疾病的风气抬头。政府需要主动承担责任, 推进农村医疗这个公共财政的政策, 不要再让农民有病难医和因病返贫。
㈥需要考虑解决农村后续劳动力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基层党组织 上海松江区
中图分类号:F30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215-02
一、上海市松江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基本概况
截至2006年底,全区共有113个村级党组织,其中党委1个,党总支31个,党支部81个, 农村党员12366名,村“两委”干部563名。
1.农村党员数量和比重逐年减少,老龄化趋势明显。 由于近年来,全区撤村建社区力度的加大和“镇保”制度的推行,农村党员人数明显减 少,2004、2005年的17406与14174名,下降到2006年的12366名;在全区党员总数中的比 重由49.62%、38.67%,下降到32.21%。而农村党员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60岁以上老年 党员占农村党员比重从2004、2005年的36.4%、40.10%,上升到2006年底的46.08%。
2.村干部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在全区563名村“两委”班子成 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为158人,占28.07%,其中村党 组织书记有48人,占书记总数的43.24%;高中及中专学历的为295人,占52.40%;初中及以 下学历的为110人,占19.53%。“两委”班子成员中,年龄35岁以下的为91人,占16.17%, 其中党组织书记35岁以下的有10人;35~50岁的为413人,占73.37%,其中党组织书记93人 ;在50岁以上的为59人,占10.46%。
二、近年来松江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松江区各级党组织按照中央和市委的要求,在巩固和扩大农村“三个代表”活 动重要思想学习活动成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上海郊区“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农业现 代化、农民市民化”的发展目标,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以“凝聚 力工程”建设为总抓手,以增强基层党建工作活力为落脚点,以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为关 键,重点加强村级组织班子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1.探索村党组织发挥作用和组织活动的有效性,逐步理顺村党组织的组织体制。随着社会转 型,人员流动的加剧,以及村级区划调整后党员数量的增加,要求村级党组 织的设置模式和工作职能作相应转变。为此,区、镇(园区)两级对村级党组织设置进行了 探索,一些区域较大,党员人数较多的村设立了党总支,逐步理顺了党组织的组织体制。 (1)分类管理,创新组织设置模式。 由过去在村设立党支部转变为在村设立党总支。根据党员的不同年龄、产业行业分布等 特点,总支下设3~4个党支部:老年党员党支部,主要由60岁以上老年党员组成;流动党员 党支部,主要由外出务工经商党员组成;企业党支部,村域内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的企 业单独设立党支部,规模较小、党员人数较少的企业一般成立联合党支部;行政事业党支部 ,主要由村、组干部、村事业人员中的党员组成。二级党支部得到了合理设置。(2)专兼职 结合,加强党组织领导力量。由过去全部为专职干部转变为以专职干部为主、兼 职干部为辅的配备模式。各村党总支 组成成员原则上由原村党支部成员自然过渡,村下属党支部书记一般由村“两委”班子成员 中的党员兼任(独立建立党支部的企业除外),下属党支部配备1-2名兼职的副书记和委员 ,选配支部内政治素质高、具有较高威信和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党员干部兼任,所有下属党支 部的组成成员原则上全部兼职不兼薪。党组织的领导力量得到了加强。(3)因人制宜,创新 党员编排方式。由过去组织统一划定转变为个人意愿与组织安排相结合 。根据各村实际研究确定各村拟 设党支部的数量和种类,对有多重身份的党员(如既已达到退休年龄,又在企业继续工作的 党员),按照方便管理和就近活动的原则,在征求本人意见后确定编排方案,做好党员组织 关系的接转和方案公布工作。使党支部的党员编排更加人性化。
2.建立健全“三结合”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
近年来,区委不断深化“班长工程”,切实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村级领导班子的文化 年龄结构和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改善,在发展集体经济、维护农村稳定、动拆迁和村队撤制等 重大工作中,村党组织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 (1)定期培训和挂职学习相结合,提高村干部的能力水平。每年组织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 主任到区委党校进行一周的集中培训,通过专题讲座、 领导和专家授课以及优秀村干部现身说法等方式,提高了村干部的综合素质。为进一步加强 村后备干部的教育和培养,已在区委党校连续举办了9期基层青年干部示范班和5期退伍干部 培训班,集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封闭式培训,共培训了350多名学员,成为补充村级领 导班子的重要后备力量。除封闭式集中培训外,为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关镇和部分村 分别与兄弟区县有关单位建立友好关系,实行互派村干部挂职锻炼,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学历进修和主题教育相结合,加强村干部的知识储备。从2000年起,依托市农广校电大 教训点举办了6期开放式大专班,共有1400名基层干部 参加培训, 500多名获得了大专学历,其中村干部200多名。同时,还结合形势任务,注重 开展较为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开展了“谋发展、树新风、为百姓、促 和谐,争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带头人”主题实践活动,有效转变了村干部的工作作 风,提高其发展经济和为民办实事的能力。(3)结对共进和设立论坛相结合,畅通村干部横 向沟通的渠道。 组织经济相对欠发达的浦南10个村与经济相对较强的浦北10个村开展了“村与村结对共 进”活动,鼓励村干部们相互沟通、交流发展村级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经验和做法, 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作为“村与村结对共进”活动的拓展和延伸,每季度分片举办一次村 党组织书记论坛,组织村党组织书记通过主题发言、互动交流,共同研讨如何加强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
3.拓宽视野,建立健全“三选村官”机制,扩大村干部的来源。 按照“靠得住,有本事”的原则,通过“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的模式,从大中专 学生,机关干部和各类能人中选“村官”,努力拓宽村干部的来源渠道。(1)公开招聘,“ 在大中专生中选村官”,提升村干部的学历层次。 1999年开始,区人事局面向大专院校公开招聘了131名有志在基层工作的优秀大学生, 其中有69名下派至各镇、园区接受锻炼。各镇、园区也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大学生,如洞 泾镇,2001年以来共招聘了17名本科和中专毕业生,进行跟踪培养和考察,现大部分已担任 条线以上干部。泗泾镇公开招聘13名大学生进村工作,有效解决了村干部青黄不接的现象。 车墩镇向社会公开招聘8名本科、大专生,先在机关、事业单位和镇级公司挂职锻炼,条件 成熟后充实到村级领导班子。据统计,自1999年来,各镇、园区共招聘了77名大中专生,其 中有42人在村工作,6人已进入村“两委”班子,大学生“村官”的出现不仅提升了村干部 的整体素质,也为松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添加了活力。(2)挂职锻炼,“在机关干部中选 村官”,畅通纵向交流的渠道。2004年下发了《认真做好 村(居)干部选派工作的意见》,鼓励镇、街道、园区机关的 优秀青年干部到村工作。许多镇、园区也积极开展了选派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到农村工作的 活动。如五厍园区,选派3名机关、事业单位的大专生分别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负责招商 引税工作,成效初显。据统计,各镇、园区共向农村下派机关干部 28名,其中25人进入了村“两委”班子。(3)开门纳贤,“在各类能人中选村官”,增强村 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打破以往村干 部选拔仅局限于本村、本镇的限制,坚持“赛马场上选骏马”,欢迎退伍 军人、企业经营、管理者甚至个体户、私营业主等各类能人参加村党组织、村委会的换届选 举,将那些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又能共事、不出事的同志选进村“两委”班子,提高村 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如新浜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村官,共有11名同志进入了村 “两委”班子。据统计,各镇、园区共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26名基层干部,其中13名在村工 作,全部进入村“两委”班子。能人当选为“村官”,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增强了村干部带 领致富的能力。
4.不断加强基层民主制度的探索创新,发展党内民主,推进农村政治文明。 一是以镇党代会常任制为载体,调动党代表参与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的积极性; 二是以“两推一选”为方式,让党员和群众真正参与到党内选举中来; 三是以村务公开为载体,保障党员和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 四是以“三服务、三测评”制度为载体,强化党组织、党员的服务意识和党员、群众的 监督意识。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松江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
1.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经过撤村并村,区域调整 等,全区各村村域面积不断扩大,村 内各类组织及人口明显增多,大量外来人口导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任务的提出,使 村民要求作为村级组织领导核心的村党组织不仅在发展经济中发挥作用,同时也提出了营造 文明乡风、整治村容村貌、加强民主管理和加强对外人员的管理的迫切愿望。在这一背景下 ,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于如何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推动工作重心从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 生活水平,到公共管理、社会服务和经济建设并重的转变,如何实现基层党组织在职能定位 上有进有退、有收缩有拓展,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需要我们加以探索。
2.如何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目前农村党员干部中存在 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状况, 而且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企业转制,越来越多的“单位人”逐步向“社会人”转变, 农村党员身份日益多样化,出现了离退休老党员、下岗协保党员、个体、私营业主党员等, 如何发挥广大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成为摒弃陈规陋习, 倡导文明乡风,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模范,需要我们加以研究。
3.基层党组织如何服务于广大群众,努力化解各种矛盾。整合利益、利益表达是现代政党的 两大功能。哪个功能或缺,都必将危及政党特别是执 政党的生存和发展。在当前地方发展中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社会权利的重新调整,不可避 免地加剧了社会矛盾。这些矛盾又集中地表现为党群矛盾和干群矛盾,如在撤村建社区、农 民变居民、集体资产分配的过程中,由于一些村干部对土地的补偿政策、房屋的动拆迁折政 策理解不透,或工作方式、方法不当,或办事程序不规范,引发部分村民上访、集访等事件 ,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不断提高法治水平、政策执行力、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公共管理服务 和处理社会应急事变能力。
与此同时,村级党组织还面临一系列具体问题。部分村干部缺乏开拓意识,存在明哲保 身思想。村两委主要成员兼任经济实体负责人已非个别,村级工作成了副业,削弱了村级组 织的向心力。这些人能够给部分村民以打工、帮扶等实惠,连选连任系数很大。村级组织系 统不健全。共青团、民兵组织名存实亡,大部分团支部书记是村委兼任,手下团员几个,年 纪一大把。村级党组织原先赖以开展工作的政治资源正在消失。
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1.抓自身建设,提供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组织保障。(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继续推行“ 两推一选”的制度,在坚持政治标准、群众公认的前提 下,真正把具有“双 带”能力,(带头致富能力、带民共富能力)的干部选拔进领导班子。深入开展“班长工程 ”按照中专以上文化,45周岁以下年龄、有较强工作能力、党员群众满意的要求,选拔优秀 人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通过连任、回请、下派等多种途径,选好配强支书,新农村建设有 了好的“领头雁”才能快速发展。 (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党员、村民小组长、党小组长和村干部四支队伍。要树立强村必先 强党,富村必选贤能的理念,经过民主规范程序选那些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发展思路 宽、服务意识强、年富力强的人做村干部。同时,建立全区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形成一支 素质较好、年龄梯次合理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在基层党建工作中,这四支队伍不可或缺, 相得益彰。其中党员队伍建设是基石,村干部队伍建设是枢纽。 (3)充分发挥党员作用。在党员中开展“亮身份、做示范、讲奉献”等活动,设立党员责任 区、党建指导员等。 按照“因地制宜、因事设岗、明确职责、量才归位”的原则,对党员进行设岗定责,设置村 务监督、经济发展、公共事务、思想政治工作等岗位,细化岗位职责,明确履岗要求。通过 党员量才而为,自我认岗;综合评估,支部定岗;加强监督,公示明岗;落实措施,引导履 岗;实施考核,全面评岗。为无职务党员履行义务、施展才华、发挥作用提供平台。鼓励农 村党员干部创建和领办示范基地、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带领农民闯市场、谋发展,帮 助群众解决不愿干、不会干和不敢干的问题,在建设新农村中发挥作用。
2.促进发展,服务群众,夯实基层党组织的执政基础。发展反映执政本质,服务体现立党宗 旨,在新农村建设中,松江区各级党组织以“围绕 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为指导思想。抓住促进发展和服务群众这两条基层党建的根 本和关键,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3.以党内民主带动村民自治,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1)健全民主参与机制,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和政治地位。在要求党员履行好义务的同时,要 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健全党内情况通报、情 况反映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在村一级进一步完善党员议事会制度,镇一级党组织进一 步探索完善党代表大会常任制,使农村党员参与重大决策经常化、制度化,解决农村党员权 利与义务不对等的问题。各级党组织要及时将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事项向党员传达,党组织 重大决策要充分与党员沟通,广泛征求党员意见,使他们成为组织与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与 纽带,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2)探索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的透明度,自觉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 “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的透明度”,推行党务公开应 重点做好四个规范:一是内容规范,村级党组织做出的决策决议和党内主要事务,组织活动 ,只要不涉及党内秘密,都应在全村范围内公开。公开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上级党组织规定 要公开的、本级党组织认为需要公开的、党员要求公开且能够公开的。主要有党组织的重要 决策、党员大会的重要决定、发展党员、民主评议党员、村干部的任免、村干部的任期和离 任审计以及奖惩情况等。二是程序规范,在村务公开栏内设立党务公开项目,按照“拟定公 开内容——村党组织班子集体讨论——上级党委备案——按时公布——群众监督和上级督查 ”的流程 进行公开,通过公开程序的规范运行,保证公开内容的真实可靠。三是时间规范,规定常规 性工作每月公开,为民办实事进展情况、民主生活会情况等阶段性工作,及时公开;干部考 察预告、干部任前公示、发展党员等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重大或复杂性的问题,根据公 开后反馈的意见提出修改完善的办法,必要时再次公开。四是方式规范,坚持因地制宜,灵 活多样,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公开的形式。适宜在党内公开的,通过会议、文件、简报等 多种形式,及时向党员通报;适宜对群众公开的,主要采取党务公开栏、村民小报、设置党 务公开意见箱和公开电话等形式进行公开。同时,要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吸纳他们的意 见,真正把党员、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以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3)健全村党组织领 导下的村民自治制度,提高农村民主水平。不断推进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制度建设 ,完善 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探索村民代表大会组织机制和议事机制,理顺村民代表会议、农村党组 织、村民委员会的权力关系,让村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这种合法的途径,直接参与村政事务 的管理,表达利益诉求,保障村务事项的决策真正符合广大村民群众的利益,使村委会自治 转变为村民自治,增强村级组织民主治村、依法治村的能力;深化村务公开制度,完善公开 内容、规范公开程序、提高公开质量。要从村民普遍关心的和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入手,如村集体的土地承包和租赁、集体企业改制、集体举债、集体资产处置、投资入股、 村干部报酬、村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方案和建设承包方案等,都要全面向村民公开。保障村 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切实维护好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 上海 200000)
一、基本情况
我镇共有8645户,32371人,其中妇女人口16189人,妇女党员177名,总耕地4335公顷,46个行政村。全镇应配备基层妇代会组织51个,其中农村46个,单位5个,而实际配备基层妇代会组织46个,其中,农村41个,单位5个,另外有5个行政村出现空缺,而实际村妇代会主任占应配数90%,进两委班子的12人,其中支部委员7人,村委委员5人。
二、农村基层妇女组织及妇女工作存在的问题
农村妇女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缺编现象的原因。妇代会主任任职出现空缺的主要出现在**区域,农村税费改革后,村里取消了对管理费、公益金、公积金的三项提留,村里能够找农户收取的分文没有,再加上区域偏僻落后、村办企业稀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村里的大小开支,干部工资仅靠财政转移拨付来维持,有限的资金迫使村干部职数减了又减,有的村干脆不设置妇代会组织职位,有的因为村子太小,村里负担过重,不愿配置,象王屋、罗坝等村的优秀女性都外出打工,选不出有能力又热心此项工作的女性任职,有的物色到比较合适的人选,又因家庭阻力过大无法到位。
2、兼职现象普遍。41个村级妇代会主任中,其中有22个村的妇女主任兼职村计划生育信息员,22个村计划生育信息员中有12个兼支村两委干部,12个兼支村两委干部中有两个兼村上的财务统计员。计生办对村上的信息员每月有固定工资和定期的季度奖金,属支村两委班子成员和村财务统计员的有一定的年度工资,所以多数妇代会主任愿意承担这些工作,这种兼职对个人的工资待遇有保障,同时有利于妇代会主任在工作中,人、才、物的顺利调动,有利于锻炼个人的成长和地位的提高,促进农村妇女工作的开展,这是有利的一面。未有任何兼职的19个村的妇代会主任工资待遇大多数是微呼其微,特别是**区域,有的村根本没有工资保障。但对于身兼数职的村妇代会主任周旋于其他具体事物中,工作日程排的满满的,支村两委、计划生育、村财政统计等工作都有严指标、硬任务,更多的占用了妇女干部的精力和时间,此项工作可以争取有关部门经费上的支持。相对而言,妇女工作比较有弹性,考核不那么严格,活动无经费。这样兼职干部也就容易把妇女工作当成一种可有可无的搭头工作。
3、职能明显弱化。基层妇女组织的职能一般只能履行到乡镇,对村级组织大多不能履行参与、教育、代表、服务职能。究其原因,一是没有经济保障。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有限,基层妇联组织要在提高女性素质,参与三个文明建设,女性维权等方面提供服务创造条件,既没有经费预算,又没有经费来源,更没有必须保障此项开支的硬性措施和规定。二是手段方式有限。村妇代会主任自身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受经费的限制,培训和学习既不全面又不经常,特别是税费改革后,村里经费更是捉襟见肘,村妇代会主任很难有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在开拓视野,拓展思路、开创性地开展工作方面做得很不够。
4、活动难于开展。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分割在各自的家庭利益圈中,村里的公益集体活动很少,农户在一起沟通交流的机会少,很难建立顺畅的信息网络。妇联组织搞种养植业经营方面的活动既不能下计划,又不能强迫命令,往往只能以点带面的引导。但镇、村两级的妇女组织很难根据上级工作思路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主要是被动的参与县市区开展的各类活动。例如县妇联,想千方设百计与县科协组织科技下乡巡回讲座,乡镇妇联双手赞成积极配合,某乡镇却很难把农村妇女组织起来。一是来听课的少,二是没有时间观念,来的稀稀拉拉。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1、必须保障基层妇代会主任的工作待遇。这样才能促进妇女工作的开展,切实担负起调解
邻里纠纷、处理家庭矛盾、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男女平等的职责,引深“双学双比”活动的开展。
2、切实保障活动资金。财政预算是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但妇联工作号召多,手段少,无经费保障,开展工作艰难。为顺利开展活动,妇联干部找人拉赞助、要捐赠,严重影响了妇联组织的形象。有活动号召,就必须有经费支持,或是政策保障,活动才能落到实处。
3、努力强化基层妇联组织职能。面对妇联组织职能在乡镇、村逐步弱化的趋势,一定要强化妇联干部队伍的责任意识。一是要注重培训学习。要把培训学习作为提高基层妇代会组织整体素质和强化基层组织职能的一种重要的工作方式和手段。镇、村两级要多渠道克服经费上的困难,保证每年一次正规培训,平时也尽可能会训结合,增强培训学习机会。二是强化管理。县级妇联组织要加强对乡镇村妇女组织的日常管理,规范工作考核,适当规定一些硬指标,采取一些严措施,使“软”工作“硬”考核。避免妇女干部中产生“可干可不干,干与不干”都一样的错误思想。同时要积极引导和教育,不要因为妇女工作无权无钱,难于开展,就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有职有权的兼职中去,而是要充分发挥各基层妇代会主任兼职的优势,切实担负起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的职责,引深“双学双比”活动的开展。
一、税费改革给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的问题及成因
(一)农村基层政权运转困难。税费改革往往导致乡村可用财力进一步减少,乡村组织的运转困难明显增大。
乡村财力存在缺口,村委会基本开支难以维持。目前一个村的基本开支项目有办公经费、村干部报酬、五保户供养等。税费改革前,这些费用主要靠村提留来支付,税费改革后村级收入大幅度减少。我县税改前XX年全县村级“三提”收入共1113万元,税改后XX年新的农业税附加只有441万元,减少幅度为60.4%,平均每个村减少收入8125元。现在大些的村的农业税附加有1万元左右,多数村只有几千元,一些计税面积较少的村,农业附加税很低,如清水乡最小的一个村河马村XX年农业税附加仅1975元。我们调查的水口乡税费改革后新的农业税附加只有4.68万元,而目前村级支出年需10.5万元,收支缺口达5.82万元。虽然个别村村级收支缺口可以从集体收入中解决,但从大面上看,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绝大多数村并无集体收入来源,村级支出资金缺口将会无着落,这不仅导致村里贫困户生活无法保障,村级事务无人管理,还可能导致村民自治组织
——村委会的名存实亡。
乡村债务负担沉重,缺乏有效的化解途径。目前乡村欠债问题突出,乡村债务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是长期积累下来的,但是税费改革后这个问题突显出来。一些乡村逐年积累起来的债务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原本指望通过统筹和提留来维持周转并逐步得以消化,但农村税费改革后,统筹提留以及集资摊派全部取消,化解债务便成为了头等难事。据调查,清水乡累计负债额达
230万元,比全乡XX年的农业税及附加总和还要多;村一级也是如此,该乡7个村,村村都负债,负债额超过60万元。税费改革导致农业附加税也相应减少,使得一些全靠附加税来维持正常运转的村级基层组织感到了困难,更不用说去偿还那些陈年旧帐。
(二)农村基层干部存在难癣难当、难留的“三难”问题。税费改革后,村级财务的缺口最终将大部分落到现任干部的工资上,村干部一年忙到头,有的只能拿到部分工资,有的甚至拿不到工资,严重挫伤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村干部待遇偏低。税费改革后,村组干部工资由收取农业税附加进行支付。我们调查了2个具有代表性的乡,较边远的票草乡村支书的年工资为1000人以上的村1600元,1000人以下的村1500元,村主任、村会计分别递减100元;在县城郊区的水口乡村干部工资是按天数计算,每天7元,XX人以上的村支书每月按24天计算,XX人以下的村支书每月按22天计算,村主任、村会计分别递减1天,也就是大村支书年工资为2016元,小村支书为1848元。显然,每年平均不足XX元的基层干部待遇相当低,平均每天报酬在5元左右,这对农村稍有能力和本事的人都缺乏吸引力。
村干部工资难到位。村干部的待遇本就偏低,但就是这微乎其微的工资还无法落实到位,由于基层组织负债,拖欠村干部报酬时有发生。水口乡有14618人,9个行政村,28名村干部,组长140名,全乡农业税附加为4.68万元,而村组干部的工资一年就要7.36万元(组长报酬按该组人头每人每年1.50元计算),全乡的农业税附加仅支付村组干部的的工资就缺口2.68万元。实际上是上半年村干部工资无法解决,因为农税一般是在下半年收龋
同时,在现有条件下,基层干部年老后的后顾之忧没有相应政策解决。村干部认为经济上没有“盼头”,政治上没有“奔头”。许多村没有积累只有债务,使乡村基层组织失去了经济基础,其职能相应萎缩,多数村找不到像样的人当村主任、村支书,乡村干部“含金量”大大降低,村干部一般人都不愿干。面对农村的这种情况,一些有水平、有头脑、有能力的乡村干部纷纷外出打工,谋求出路。
(三)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遇到新挑战。税费改革政策规定,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办理,“一事一议”的实际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村内集体事业和公益事业的发展,这就对如何进一步提高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水平提出了新要求。
在具体实践中,“一事一议”制度在一定时间内难实施,目前很多村是“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一是缺乏群众基矗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偏远的山区乡镇,群众认为“一事一议”制度名义上是给自己民主权利,实际上不是要群众出劳,就是让群众出资。因此,对“一事一议”制度不热心不认可,导致有的村召开村民大会,商议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村民代表不参加会议,或者到会人数太少,会议开不成。农民群众不愿参加“一事一议”的村民大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开会没有误工补贴。税费改革前召开村民大会给予误工补贴,改革后村级收入减少,取消了误工补贴。二是缺乏经济基矗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减缓,生活较为困难,对集体生产公益事业实行“一事一议”制度,出劳出资超出了农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比如,修村组道路等等,贫困乡镇农民群众确无钱出资,导致公益事业办不成。三是任何事务村民受益的程度很难一致,不受益或受益少的农户不会交钱。特别我县农民外出打工的较多,举家外出现象十分突出,对这些外出没在家的根本就收不到钱。如水口乡常年外出打工的农民有5000人,占了全乡总人口的34%,有的组走了只剩十来个人。
(四)农村公益事业兴办难。农村税费改革后,一方面村级财力下降,“无钱
办事”的问题日显突出。另一方面村级负债面大,还债与办实事之间产生矛盾,在村级现有的财力下,既要保“吃饭”,又要还债务,还要办实事,村组干部感到很为难。尤其今年夏天,遭受了历史罕见的洪灾,一些道路、桥涵、堰渠等基础设施被破坏,这些仅靠有关部门的投入是有限的,多数要靠农民自行解决。
按政策规定,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必须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但是我县要实现小康目标,有很多乡镇还需在道路建设、农村改水、办学条件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乡镇靠现有的财力不可能完成这些任务。我们在票草乡了解到,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时最大的困难就是用水不均,村与村、家与家之间经常发生抢水现象,遇上发洪水就更遭殃,但是乡里至今还没有钱拿出来修水渠。票草乡歧阳片区在1992年以前有长岭、南云、乐中、兴田、双塘几个水库,还有上百口山湾塘,每年大春作物都能旱涝保收,但近十年来,由于资金的极度稀缺,仅仅依靠上级的有限投入对南云、乐中水库进行了治理,其他水利设施一直处在自生自灭状态,年复一年,损毁日益加剧,有些设施已经不能发挥作用,乡镇村组因资金原因又无力组织大规模维护维修,农业抗击旱涝灾害能力日趋衰退。与此同时,农村村组公路维护、基层阵地建设甚至村民学校建设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二、几点建议
(一)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积极化解农村债务。现阶段可用一些开拓性的办法化解乡村债务。让基层尽快渡过税费改革的“磨合期”,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一是应在全国农村开展债务清理整顿工作,用条例形式规范农村债务管理,严厉打击农村债务中的违规高息、应付款生息和利滚利等经济违法犯罪活动。二是降息止息。严格执行各项金融政策,把各种不合理的利息降下来,同时把乡村欠款所列利息停下来,按先本后息的顺序进行偿还。三是拍卖资产。对乡村集体所属资产和资源进行拍卖,所得收入用于还债。四是债务重组。清理三角债,实行债权与债务挂钩,消除乡村作为中间方的债权债务责任;实行以物抵债,用乡村所属集体资产和实用意义不大的物资产权抵偿、减轻债务,减少资产管理费用。五是应准许盛市、县人民政府发行定期债券,偿还农村债务。六是中央财政应向农村倾斜,控制国家重点重复建设项目,节约资金,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偿还农村债务。
(二)合乡并村,减少财政和农民供养的干部人数。在交通、通讯、网络和计算机管理日益完善的今天,合乡并村的条件已基本成熟,更有效率和更为经济。压缩村干部数量,可以通过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等办法,进一步精减村干部数量,特别要压缩拿误工补贴的人员数量。提倡村组干部交叉兼职。另外,许多同志认为实行村干部退休制加重了农民负担,建议取消这一制度,改用更加科学、更符合农村实际的办法调动农村干部的积极性。
(三)提~部待遇,规范干部工作职责。将村干部待遇定为每月为300-350元,由财政统一支付。为了减轻财政压力,可将乡镇事业单位富余人员下放到村任职,仍享受原工资待遇,并加强村干部的教育管理,让他们有钱办事,有能力干事。
一:马路宽了,汽车多了
走进村庄,再也不见泥泞的小路,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水泥马路伸到了家家户户门口。汽车也走进了寻常百姓人家。在被调查的家庭中,31%的家庭已买了车,26%的家庭已有了买车的打算,23%的家庭正在考驾照或者准备考驾照,只有20%的家庭还得继续使用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等作为交通工具。
二:经济好了,新房多了
村庄里随处可见一幢幢“小洋楼”、“小别墅”,排列整齐,美观大方,里面的设施空调、彩电等一应俱全。听奶奶说这一带原来都是破破烂烂的矮平房,可现在已有63%的家庭住进了这样的新房子,11%的家庭正在买房,9%的家庭正在建房,只有17%的家庭暂时还不能住进新房。
三:生活好了,环境变了
以往农村给人的总体印象是“脏、乱、差”,然而今天村民们都开始重视环境的改善,村里成立了“保洁队”,垃圾集中处理,条条村道干干净净,以往的垃圾满地,随地大小便等现象再也看不到了。村绿化面积每年都在不断地增加。
关键词:调查,公民道德,基层社区
道德作为人们之间行为的基本准则产生于人们的各种社会交往之中。社区作为一种地域性社会是社会道德形成与实践的重要平台,也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与纽带,社区道德建设的状况直接决定着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水平。为此,我们对当前基层社区道德环境的进行了一次调研,分析我国基层社区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构建公民道德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本次调查开展于2013年7月份至10月份,采取了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两种形式。一方面通过随机问卷调查的方式主要了解社区居民对于社区道德建设状况的直观感受。包括五个内容,一是社区工作,了解居民对于社区工作的认可度;二是公共活动,了解社区公共活动条件;三是邻里关系;四是社区认知,即社区文化的整合力;五是道德感受。另一方面,通过对于社区工作人员的直接走访,了解社区的道德建设的基本环境、具体内容以及面临的主要困难。调查在江苏境内开展,选取了徐州、连云港、南京、南通、无锡五个城市作为调查地点,每个城市选取四到五个相对成熟的社区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58,有效回收率88%,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走访调查选取了其中10个社区进行。通过对于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我们认为当前基层社区道德建设的情况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社区硬件条件有待提高,公共活动需要进一步强化
社区硬件条件是社区开展各种活动强化社区文化的基础,只有16.1%和9.1%的受访居民认为本小区的公共活动场地和设施比较充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居民交往的可能性。在公共活动的组织和参与方面来看,高达72.9%居民认为本社区对于公共活动不够重视,有91.5%的居民认为公共活动数量不够丰富,同时,其中65.7%的居民在公共活动中都没有真正参与过。这与高达83.8%的居民认为应该强化公共活动以及高达91.1%的居民有参与公共活动意愿的情况形成强烈的反差。
二、居民对社区工作不熟悉,认可率低
现代基层社区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社区单位主导的状况,社区管理者需要承担起社区发展和服务的主要责任,这对于培养社区文化,构建和谐社区,酝酿公共道德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显示只有21.9%的受访居民认为社区工作对于社区居民生活比较关心,只有1 2.6%的受访居民认为社区在积极主动的工作,只有8.2%的受访居民认为社区工作对于自己的生活有很多的帮助。调查显示只有7.5%的受访居民熟悉社区工作人员,7.3%的受访居民很了解社区工作的内容,8.9%的受访居民经常与社区居委会交往。这些数据说明绝大多数居民并不熟悉本应该与居民生活紧密联系的社区工作,当前的社区工作也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居民的认可,社区工作在道德建设中组织、引导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三、居民重视邻里关系,但交往较少
社区居民的邻里互动是社区成为公民道德培养平台的基础,有必要积极促进社区邻里关系以优化道德培养环境。但是调查显示现代社区邻里交相对较少。调查显示虽然高达71.5%的受访居民认为邻里关系很重要,且有81.4%的受访居民认为正常的邻里之间应该互相认识或者互相熟悉。但是高达52.1%的受访居民认为本小区居民之间基本不熟悉或很不熟悉,高达53.4%的受访居民基本不认识或完全不认识本单元的邻居,能和其他邻居经常交往的只占到受访居民的14.1%。调查显示72.7%的受访居民有意愿和邻居加强交往,23.2%的受访居民愿意保持现状,只有4.1%的受访居民不愿意进一步加强与邻居的交往。这说明当前社区邻里关系的现状不仅不利于促进公共道德的培养,也并不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社区邻里互动,构建和谐社区。
四、社区文化需要提升内涵,社区凝聚力差
社区文化是体现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表现,优良的社区文化对于良好公民道德的培养是极大的促进作用。调查显示,社区工作集中于常规管理上,多数社区没有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居民缺乏归属感、信任感,不利于道德情感的培养。调查显示,只有24.5%的受访居民认为经常得到邻里的帮助,只有10.2%的受访居民认为自己经常得到社区或志愿者的帮助,只有10.2%的受访居民认为自己经常帮助其他邻居。在关于遇到困难需要寻求帮助的情况下,只有8.5%的受访居民会首先想到的是社区,只有16.3%的人首先想到邻居,高达52.1%的人首先会向亲戚、朋友求助。在遇到困难请求帮助的情况下只有14.7%受访居民认为社区或邻居一定会提供帮助,高达35.4%的人认为社区不会向自己提供帮助。说明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社区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还很淡薄。
五、居民道德感受平淡,公共意识需要加强
针对社区居民对于社区道德状况直观感受的调查显示,多数受访居民对当前社区道德状况缺乏较明确的感受或认识,68.3%的受访居民认为小区居民道德素质一般,另外14%的受访居民表示基本没有感觉。对于近两年社区居民整体道德素质的发展趋势,56.1%的受访居民也没有明显的感觉。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了当前社区的道德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于培养公民道德的平台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也间接印证了本次调查关于邻里之间交往互动较少,多数居民还缺乏主人翁责任感的分析。多数人在看待公共道德的时候还主要把它看做是由个人修养决定的问题。
根据以上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社区道德建设总体上比较被动,处于初级阶段。公民道德建设的方式大多还是传统的说教式,形式化的东西较多,实际效果不太理想。道德建设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总的看来,当前基层社区公民道德建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社区文化基本没有形成,居民缺乏主人翁精神和归属感,这使得基层社区不能很好地发挥公民道德建设平台的道德养成的作用。我们认为今后社区道德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和推进。
1. 完善自治,从根本上构建公民道德基石
现代社区居民独立性变强,相互之间不再具有同事或亲属关系,社区由传统的“单位宿舍”和“自然村落”转变为单纯的聚居地,邻里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对于社区结构的调整,社区治理模式也在逐步的转变,由过去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变为平等协商的自治管理。传统社区是传统道德的实践平台,现代社区也必将成为现代公民道德的培育基地。但是,根据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基层社区治理模式虽有所转变但很大程度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传统的治理思维还很浓厚,传统的治理手段还有很多保留,居民自治还没有充分展开,居民的依附心理还很重,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自主精神还没有完全养成。具体表现在调查数据上就是居民对于社区工作的陌生,这种缺乏主人翁精神的状态很难培养现代社会的公民道德意识。所以,进一步营造自主管理的氛围,创造条件使居民参与到社区管理中来,真正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主动性,不仅关系到社区本身和谐氛围的构建,更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公民意识的培养,为逐步适应现代社会养成现代社会公民道德打下基础。现代社区需要居民自主管理,也只有充分发挥基层民主,才能从根本上搞好社区建设。根据调查的情况来看,居民具有很强的参与愿望,这就要求社区工作者能够广开渠道,对社区居民参与管理的热情进行充分的挖掘、组织、利用,从根本上构建社区和谐的基础,从根本上构建公民道德的基石。
2. 转变思路,从实践着手培养公民道德情感
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精神文明建设的着眼点一定要放在紧贴群众路线,为群众所欢迎的事情上来,这样才能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对于基层社区来讲,进行公民道德建设不同于国家层面的宏观布局,必须改变以宣传教育、树立典型等传统手法为主推动道德建设的模式,转变思路结合基层社区特点围绕个人生活、家庭需要,从实践着手以切实的行动建立居民与社区以及居民之间的充分互动,构建积极参与、互帮互助、和谐相处的社区文化,形成居民的社区认知和社区归属感,培育居民的公民道德情感和公共道德意识。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社区在这一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养老活动、社区未成年人之家等,这些工作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总体上来看无论是在推动居民参与管理上,还是关注居民生活上,社区工作都还有许多需要改善和强化的地方。只有在实践中切实地让居民感受到来自于社会和他人的温暖,才能真正让每一个人都投身于自我道德教育,基层社区才能真正成为公民道德实践的有效载体。
3. 强化制度,从政策层面支持社区道德建设
在现代社会,基层社区作为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有一定自我管理的机制,但是其发展和运行又必然受到社会大环境方方面面的制约。根据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基层社区的公民道德建设实践还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其一,必须完善相关法律体系进一步推进社区居民自治。由于现代社区的居民结构,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展开,社区居民自治几乎成为基层社区管理的唯一出路。但是由于我国法律体系的不健全,一些社区没能成立有效的自治组织,更多的社区虽然成立了自治组织但在实际开展工作当中却难以完全满足社区自治的需要。进一步厘清业主自治组织和居民、物业公司、居民委员会等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是完善基层民主相关法律制度的核心问题。其二,必须做好整体规划,实现社区公民道德建设与相关制度的贯通。有很多问题仅仅靠社区、家庭无法解决,如孩子入学问题、老人赡养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在设计制度的时候将社区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进行考虑的。还有如社区文化建设等问题也是需要政府部门在多方面提供支持的。
总的来讲,通过本项目的调查,我们认为当前基层社区的发展还处在现代社区建设的起步阶段,当前基层社区的道德环境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不能很好的发挥公民道德实践平台的作用。今后,必须充分发挥基层民主,为基层社区自治构建良好的环境,将基层社区建设成为我们每个人温馨、美好的家园,全面提升基层社区培养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能力。
关键词:农村社会组织;基层治理;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5)06-0055-05
一、引言
基层治理尤其是农村基层治理一直是大国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所在。目前,由于现代化的加速推进、市场化不断深入、信息化的纵深发展,使得基层治理面对着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而且将过去的“社会管理”提升为“社会治理”,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并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方面。
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农村社会组织是农村社会治理的主体,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农村社会组织自身能力有限,政府对其扶助作用欠缺而对其活动干预过度,再加上农村社会组织运作机制本身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导致了农村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面临很多困境。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状况如何?它如何运行?作用机制是什么?治理结构如何?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发挥哪些作用?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是现阶段较迫切需要探讨的理论问题和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但是与存在的问题相比,我们更应该看到农村社会组织治理的潜力和未来,将治理职能重新回归于民,这样能够更好地完善社会的治理秩序,实现善治。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本文旨在通过对云浮乡贤理事会的案例分析,探讨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机制,分析其中的优缺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案例简介:云浮乡贤理事会
云浮乡贤理事会最早兴起于云安县。在探索农村治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石城镇留洞村、横洞村等一些自然村自发成立乡民委员会,乡贤理事会以自然村为基础,把农村经济文化能人、老党员、老干部、德高望重的宗族长老以及热衷本地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其他乡贤吸纳入理事会,通过乡贤理事整合社会资源,协助村委会参与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和管理,并取得了瞩目成就。云浮市地方政府看到了创新的契机,在云安县以自然村为基础,试点培育乡贤理事会。2011年,云浮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关于开展三级理事会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在全市全面开展组建三级理事会工作;2012年,云浮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关于培育和发展自然村乡贤理事会的指导意见》,以点带面,进一步在全市推进培育和发展自然村乡贤理事会。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自然村乡贤理事会8203个,基本实现全覆盖。有理事成员73330人,其中外出乡贤和经济能人达36257人,占49.5%。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备案登记率达100%。
三、乡贤理事会的运作模式
(一)纵向到底——“组为基础,三级联动”
2011年,云浮在全市全面开展组建三级理事会工作,镇(街)组建乡民理事会,行政村(即村委会)组建社区理事会,自然村组建村民理事会,其中尤以自然村为基础,逐步形成“组为基础,三级联动”组织架构和治理格局。“组为基础”将村民自治单元由村向下延伸到组,解决了国家政策和乡村治理的“落地”而非“悬空”在村級的问题;“三级联动”将村民自治机制由村向上扩展到乡镇,解决了乡镇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对接”而非“脱节”的问题[1]。以自然村为基础组建乡贤理事会,突出重点,把握关键,能够充分发挥乡贤的亲缘、人缘、地缘等优势,汇聚各方资源和力量共谋家乡建设。与此同时,三级乡贤理事会的换届以及任期均与镇(街)、行政村、自然村的换届和任期相对应,使政府各项方针政策能够迅速落实并且维持政策的延续性。在这种互动机制中,有利于解决农村基层治理纵向不到底的难题。
(二)横向到边——多元参与,协同共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治理普遍存在横向不到边的问题。村民自治的推行并没有在乡村社会建立起有效的治理结构,乡村社会陷入“过度自治化”和“附属行政化”困境[2]。村委会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大打折扣,在村民眼里成为具有浓重行政色彩的“政府机关”,导致很多工作都难以得到很好的落实,乡村治理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农村基层事务繁多,情况复杂,单纯依靠基层政府和村委会难以实现农村的良好治理。云浮乡贤理事会虽然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之下开展工作,但是它在组织运作、人员产生、财务管理等方面都具有独立自主性,因而能够充分发挥凝聚社会资源的作用,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共谋、共建、共管、共享”,多元参与,协同共治,弥补了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和村委会在社会治理中的不足,解决了横向不到边的问题。
(三)依托项目——以奖代补,一事一议
云浮乡贤理事会之所以能在短短数年内实现全覆盖,离不开政府的培育、引导和扶持。乡贤理事会的资金来源于乡贤捐资、村民筹资和政府资助,其中政府资助这一块非常重要。政府并不是直接拨款,而是向乡贤理事会提供竞争性“以奖代补”项目、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理事会申报成功后先自筹资金开展建设活动,政府有关部门完成验收后才下拨相应款项。对于政府而言,通过“以奖代补”和“一事一议”项目得以引导乡贤理事会完善自身建设并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正确方向进行发展;对于乡贤理事会而言,这是一个重要的抓手,既“有钱可花”又“有事可干”。据统计,2013年以来,理事会共协助自然村以座谈会形式研究申报“以奖代补”“一事一议”奖补项目6424场次,协助入户发动村民申报项目9.2万户次,协助自然村申报项目3054个。环村道路、路灯、乡村公厕、农村垃圾收集点、雨污分流等建设项目有序展开。
nlc202309020651
(四)联结纽带——企业+理事会+农户
当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空心化问题。空心化的外在特征表现为村庄的人员减少、大量的房屋人去楼空、土地的荒废以及周边的环境荒芜等现象[3]。其中,土地荒废问题不仅浪费宝贵的耕地资源,而且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解决荒废问题必须加快完善土地流转承包制度,为农业企业规模化种植生产提供广阔空间和有利环境。然而把众多农民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交给企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绝非易事。乡贤理事会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扮演“中间人”角色,通过发挥其沟通、协调的桥梁作用,协助农业龙头企业解决一些与农民合作之间难以解决的土地集约、标准化生产、农业生产环境整治等问题,创造性地探索出“公司+理事会+农户”的农业经营模式[4]。
四、乡贤理事会的作用机制——协同共治
(一)填补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缺口,助力政府职能转型
当前,新农村建设实践过程中有着诸多的问题和矛盾,单靠基层政府无法提供充分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乡贤理事会是以开展互帮互助服务为宗旨的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的农村基层社会组织,是基层自治组织的有益补充,可以充分利用亲缘、人缘、乡缘等优势,借助外出杰出乡贤和经济能人的力量,凝聚财力、物力等社会资源,协助村委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填补基层政府在农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缺口。例如河口街双上村乡贤理事会发动外出乡贤以及社会捐资达100多万元,现已基本完成雨污分流、人畜分離、环村路硬底化、垃圾处理工程、文体广场、农民公寓等建设项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向乡贤理事会提供“以奖代补”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等资助平台,有利于提升政府部门行政效率,变过去的“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实现政府职能转型。
(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乡贤理事会创新了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在“公司+理事会+农户”的经营模式中,理事会作为重要的联结纽带,克服了企业自己找农民谈的过程中融入难、效率低、成效差等难题。例如罗定市海惠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理事会协助之下短短2个月时间就整合租赁到当地村民800多亩土地,凭借农业龙头企业的实力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还通过聘请当地农民耕作的互惠机制促进农民增收,最终达到“双赢”,在这一过程中,理事会的联结纽带作用不可忽视。这种强调多元社会力量协同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有利于实现“善治”。
(三)协同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乡贤理事会有助于调和邻里矛盾,平衡村民利益。杰出乡贤、经济能人、老党员老干部以及宗族长老是理事会主要成员,能够利用人情面子以及威望调节一些政府无法用行政力量很好解决的问题,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例如河口街双上村乡贤理事会通过以身作则,主动让地,解决了久拖三年的村游泳池建设用地问题。理事会组织群众归纳、提炼、总结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具有影响力的传统伦理观念,把“和谐、包容”等文化元素和“尊老敬贤”文化传统转化为村规民约,利用杰出乡贤、经济能人等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四)营造良好乡村氛围,促进基层文明建设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不容乐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有: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科技素质较低;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农民文化生活贫乏;农村社会主义荣辱观混乱,价值认同多元化;农民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淡薄,社会主义信仰体系尚未完善等[5]。调研中发现,为了改变这一困境,良洞村乡贤理事会在村内张贴各类标语,向村民宣传“勤劳务实,团结包容,崇善厚德”的良洞精神,同时协助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促进乡风文明。大稳村乡贤理事会则非常重视奖教助学,为了激励后代勤奋读书,拼搏升学,协同村制定“大稳奖学奖教方案”,设立各项奖项对村内优秀学子进行奖励,对贫困家庭给予特殊资助,以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从而引领村内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五、乡贤理事会参与农村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尚未具备明确的法律身份,乡贤理事会难以独立走向社会
毫无疑问,云浮乡贤理事会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实现全面覆盖,并且有序地发挥着自身职能,离不开云浮各级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当然,在此过程中,也无可避免地出现了地方政府对乡贤理事会行政性干预过大的问题。某官员袒露政府在给乡贤理事会定性的问题上是非常谨慎的,虽然全市已培育自然村乡贤理事会8203个,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备案登记率达100%,但是民政局并没有对乡贤理事会进行登记承认。从这一层面而言,乡贤理事会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农村社会组织,因此在资金管理等方面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一些乡贤理事会只能将资金账户挂靠在村集体经济上,不利于独立发展,走向社会。
(二)试点推广过快,难以避免“一刀切”现象
2011年,云安县在已有基础上试点启动培育和发展乡贤理事会,2012年,云浮市委市政府开始在全市推广乡贤理事会,2014年,全市已培育自然村乡贤理事会8203个,基本实现全覆盖。一年试点,两年推广,前后三年时间左右,全市范围内基本村村有乡贤理事会。培育成效显而易见,然而也容易出现“一刀切”的情况。很多村庄由于自身的因素难以适应乡贤理事会的发展,即使建立了乡贤理事会的制度框架也难以发挥协同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功能,因为乡贤理事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和村庄主姓、村庄人口以及乡贤资源等具有密切的关联性。某社工委领导也坦言,成熟程度能达到像河口街双上村乡贤理事会那样的非常少,很多自然村的乡贤理事会在本土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困难。
(三)“项目式”资金管理不利于乡贤理事会长远发展
乡贤理事会并没有稳定的运转资金,开展公益活动只能以建设项目为抓手,依靠乡贤捐资、村民集资和“以奖代补”、“一事一议”项目等获得资金保障。这种项目式资金筹集方式最大的好处也许是防止了财政资金的浪费及预算虚报的现象,资金往往在项目工程完成后通过评估才能得到拨付,但是资金到位的滞后性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乡贤理事会要想开展一个新的建设项目,首先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如何筹集资金。在访谈的过程中,大部分理事长都强调筹钱非常困难,往往“吃了上顿没下顿”。资金支持对于乡贤理事会发展尤为重要。在我们所调研的乡村中,乡贤理事会有一个共同的职责就是开展各项有益于家乡发展的公益事业、经济活动、文化建设,无论是哪一项活动,都需要资金支持,如何在有效筹集资金和有效管理资金方面取得更好的权衡还需要更多的制度规范和管理创新。
nlc202309020651
(四)对理事的激励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除了个别富裕村庄乡贤理事会理事有工资外,绝大部分乡贤理事会中的理事是无偿为村集体服务的,很多经济能人和外出乡贤甚至是捐资捐物的主力军。理事们之所以能够无私付出,多是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以及通过造福乡梓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但是在这种内部激励的基础上,辅之以对理事们的外部激励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应该侧重在名誉以及荣誉的褒扬上。目前来说,虽然政府文件上主张对做出积极贡献的“优秀理事长”给予适当奖励,有条件的地方应以村歌、村史、功德榜等形式,把乡贤理事功德载入史册,但真正能做到这样的并不多见,需要乡贤理事会完善这方面的制度并长期执行下去。另外,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行一定程度的物质奖励制度。乡贤理事会要充分研究如何利用立体的激励体系来保障大家对家乡做贡献的热情。
六、启示和建议
云浮乡贤理事会是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之下,通过集聚杰出乡贤的智慧和力量,整合区域内外资源,协同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一种农村基层治理制度。无论是在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农村公益事业,还是协调邻里矛盾纠纷以及促进农村基层文明建设等层面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其具有非常明显的中国本土特色,是扎根于中国历史治理经验的一种制度创新。培育和发展乡贤理事会作为农村社会治理的主体是一种有益和可行的实践。在推进培育乡贤理事会的过程中,有很多建设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认真总结其中的宝贵经验,充分认识存在的不足,对于继续完善乡贤理事会机制,提升农村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处理好政府与理事会关系
虽然云浮乡贤理事会已经基本实现全面覆盖,但是大部分还处于摸索成长阶段。例如部分地区只是简单复制组织架构,无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导致乡贤理事会浮于形式。因此,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采用各种配套措施,为乡贤理事会的深化培育发展营造良好的環境。在资金支持上,既要提供更多样形式的竞争性奖补项目,也要加强指导乡贤理事会申报奖补项目的工作。乡贤理事会发展中,资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资金的支持对理事会的长远发展影响深远,单单依靠补助项目提供理事会发展所需资金以及理事会成员本身对于乡村的热爱而维持乡贤理事会的发展远远不够;在合法性认同支持上,民政局应该对符合条件的乡贤理事会登记为农村社会组织,逐渐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
(二)考虑实行“基金式”资金管理
当前,云浮乡贤理事会采取的是“项目式”资金管理方法。在“以奖代补”和“一事一议”以及专项资金筹措的帮助下,每一建设项目都有相应的资金扶持,但是这种资金管理方式并不适合常态化地开展乡村建设项目,这样不利于乡贤理事会的长远发展,因此可以适当考虑借鉴融合“基金式”资金管理方法。“基金式”资金管理与“项目式”资金管理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乡贤理事可以拥有自己相对稳定的资金库,在开展项目过程中能有效避免资金浪费和资金不足等问题。在规范资金管理机制的前提下,通过乡贤捐资、村民集资以及村集体经济抽成和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建立乡贤理事会自身运转基金,再通过争取政府的“以奖代补”和“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进行补充,实现长远发展战略。
(三)完善相应激励机制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云浮市对乡贤理事会的资金支持除了“以奖代补”“一事一议”等固定模式以外,缺乏其他激励机制。在我们看来,任何一个模式的成长和发展都需要综合衡量激励机制的重要性。所以,可以适当考虑建立对履职支出的补偿机制。比如差旅费、误工费,以及税收优惠(如果是企业主)等,使理事们更加积极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服务。另外,由于理事会成员大多是经济能人或者杰出乡贤,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往往充当金钱“捐赠者”的角色。所以对他们的激励应该偏向精神层面,而非物质层面。最可行的是建立相应的名誉和荣誉褒扬制度。比如考虑授予杰出乡贤“乡绅”称号,对于有积极贡献的优秀理事,我们还可以通过修族谱、立功德榜、取路名等接地气的方式,形成相对制度化、符合理事心理需求的激励机制。也就是说,只有从激励机制上去长远经营和发展乡贤理事会这样的农村村民自治组织,才能让其不断发展,为农村、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勇,周青年.“组为基础,三级联动”:村民自治运行的
长效机制——广东省云浮市探索的背景与价值[J].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04).
[2]徐晓全.新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机制与实践[J].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04).
[3]周祝平.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及其挑战[J].人口研究,
2008(02).
[4]马健,李姗.云浮农业经营体制三创新[J].农村工作通讯,
2014(23).
[5]蔡大明,廖提双.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研究[J].四川
党史,1996(05).
(责任编辑:肖训生)
【社会实践报告(农村基层党团组织建设调查)】推荐阅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06-27
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查12-03
暑期省农村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1-03
大学生社会实践 农村医疗调查报告11-26
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报告01-11
大学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12-08
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11-24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06-21
暑假农村社会实践报告06-22
农村教育社会实践报告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