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景观规划设计说明(精选8篇)
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加强环境保护和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重视,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道路建设是一项对社会、经济影响深远的开发性活动,其施工建设和通车运营将对自然环境和社会产生很大影响,必须妥善处理项目实施和保护环境的相互关系。
因此,设计过程中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减少环境污染,防止水土流失,促进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6.12.1设计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以治为辅、综合治理”的原则。具体如下:(1)环境保护设计应贯穿于项目各阶段或主体工程设计的各个组成部分,使道路、桥涵、互通立交和沿线设施与自然景观相协调。
(2)路线布设尽量与沿线地形、地物、环境、文物、景观及城市规划相协调,少占地、少拆迁,减少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3)做好道路绿化、美化设计,结合沿线地形、地物、地质等不同情况,种植各种适生的灌木、乔木和花卉;路基防护以植草为主,尽量减小大面积浆砌片石而造成的视觉污染。
(4)做好施工组织设计,使施工对沿线环境影响降低至最小程度。
根据本项目的具体情况和地域特点,在路线布设与横断面布置时尽量结合地形、地貌,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现有的植被资源。
绿化设计在满足基本防护功能,达到相关标准的前提下,着重恢复和重建景观,防止水土流失,尽可能美化路容路貌,改善行车环境;同时解决好沿线噪声治理和污水处理问题,尽可能地改善和提高道路环境质量。
景观、绿化设计首先要服从道路的交通功能,使行车视线通畅。突出绿地内交通标志,诱导行车,保证行车安全。
植物配置上同时考虑其功能性和景观性,尽量做到“常绿树与落叶树结合、快长树与慢长树结合,乔、灌、草相结合”。
注意选用季相不同的植物,利用叶、花、果、枝条形成色彩对比强烈、层次丰富的景观,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4.6.12.2环境保护设计及措施
(1)总体平面布置
在道路平面布置设计时,全面考虑沿线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尽量节省耕地、林地,绕避重要的工业园区及居民集中区等环境敏感点;顾及与水利设施、电力电讯等的位置关系,减少拆迁和占地,尽可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
(3)路基设计
施工料场,应考虑其位置、开采方式、数量等对坡面植被、河道等的影响。
做好施工组织计划,充分利用挖方调运土方,减少废方。对弃方的位置、数量应考虑其对自然环境、水土流失的影响等,并进行防护和绿化设计。
(4)做好路基路面的防护与排水、桥涵系统的综合设计 为防止路基边坡受到冲刷和水土流失,在路基防护设计中采用柔性支挡、浆砌片石拱型骨架护坡、浆砌片石人字骨架护坡、六棱预制块骨架护坡、植草等多种防护型式。
(5)防噪音及绿化设计
对环境敏感的居民区等位置,采取设声屏障、栽植路侧树木等措施,降低噪音对周围环境的影响。4.6.12.3道路景观及绿化设计
(1)道路景观及绿化设计目标
创造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型交通环境。(2)道路景观及绿化设计原则
1)以“安全、实用、美观”为宗旨,以管理方便为原则。2)满足交通要求,保证行车安全畅通为原则。3)贯彻从区域范围及整体环境着手的原则。4)注重生态的原则。5)尊重自然的原则。
6)因地制宜的原则。
(3)道路景观设计方案及要点
在生态环境设计中,既要兼顾周边用地功能需求,也要综合考虑城市景观整体规划。建立以"以人为本,人文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景观轴。
(4)道路绿化设计方案及要点
绿化有利于防止污染。绿化能净化空气,调节气温、减弱噪声、美化环境、提高环境的自净能力,因此绿化是保护环境的根本措施之一。
为保护道路沿线自然生态环境、强化道路绿化景观和视觉立体景观,在设计中加强点、线、面结合,重点突出。使道路绿化与自然环境景观溶为一体,达到道路建设与自然生态相协调。
1)以人为本。在满足各种交通要求的前提下,创造出合理有序、安全舒适、富有人性的道路空间。
2)道路绿化设计力求简洁、大方、明快、多层次,在满足道路交通功能的前提下,以生态和景观功能作为设计重点。
路侧绿化带内植物设计主要体现简洁明快,以低矮的灌木造景为主,配置多色彩、多层次的低矮花灌木,反映低矮花灌木之间高低错落及绚丽多彩的变化,保持道路空间通透开朗的景观视觉效果。同时应用高低不同的植物进行搭配,避免夜间行车灯光相互间干扰。
3)以植物景观设计为主,植物选用上以乔木为主,并且多品种、多层次,避免造成植物种类单一的脆弱生态环境。
中央绿化分隔带采用规则式的造景手法,种植树冠疏朗通透的乔木和灌木、地被,形成整洁明快的景观。
4)设计中尽量选用乡土树种,使之更具地方特色,植物要具
有防尘、防噪、抗污染和水土保持等特点,使之成为以植物景观设计为主的生态型景观大道。
中央绿化分隔带起到分隔组织交通与保障安全的作用,绿化设计要注意进行防眩种植和防尘、防噪声的种植。
绿化植物品种选型注重乔、灌、草相结合,具体选种如下:
乔木:羊蹄甲、凤凰木、大叶丁香、香樟、南洋楹、鸡蛋花等;
灌木:黄金榕、福建茶、红花夹竹桃、花叶假连翘、鸭脚木、红叶石楠等;
草花:巴西野牡丹、花生藤、紫花马缨丹、七彩竹芋、长春花、一串红、马尼拉草等。4.6.13水土保持
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项目所在地有关水土保持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贯彻执行“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尽量减少施工过程中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
4.6.13.1水保调查、分析研究工作
(1)加强与地方政府和水务部门的沟通和联系,踏勘现场,了解地方关于农业、旅游、防洪和水资源保护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规划。
(2)调查沿线水文、气象、植被、地面物质组成、土地使用情况和水土保持措施,确定道路建设的防治责任范围。
(3)根据调查资料,开展水土流失的预测工作,拟定水土保持方案设计的目标,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水土流分区,并分区设计水土保持植物和工程等防治措施,编制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布设水
根据景观的性质, 道路的景观要素分为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历史景观。根据景观与人的距离, 道路景观要素可以分为远景、中景和近景。
自然景观包括保持自然性的山体、水体和植物, 山体往往处于远景的位置, 如果没有近处建筑物的遮挡, 将构成道路景观中优美的外轮廓线。人工景观包括沿街建筑物、建筑小品、雕塑、灯具、广告牌、休息椅等, 建筑物由于体量大, 往往会遮挡一部分远景, 对景观轮廓线的影响较大。历史景观是道路要素中具有历史价值的人工建筑物和构筑物, 在西方的城市中, 具有宗教意义、纪念意义的教堂、纪功柱、门等作为历史景观, 往往成为道路的视觉焦点。
二、城市道路的形式
根据道路所承载的交通性质和交通量的大小, 可以将城市道路分为以下5种道路:
1. 主干道:主干道路是市区主要的交通运输线路, 连接城市主要的功能区、公共场所等。
2. 次干道:联系主干道的辅助交通线路。
3. 支路:联系各个街区之间的道路。
4. 尽端式道路:街区内部的道路, 同时也是机动车交通最末端的道路。
5. 特殊性质的道路:包括专用步行道、风景路、残疾人通道等。
三、道路景观设计的要点与内容
道路景观设计的目的在于创造舒适、愉悦的通行空间。然而, 现代社会里, 机动车大量存在, 以确保交通通畅为目的的路网组织形式对道路景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1、建筑控制
道路主要的景观要素是建筑, 道路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筑的外观和形态进行改造和控制。建筑的高度、后退距离、建筑外观以及户外广告物的形态和色彩是建筑控制的重点。
1) 建筑物高度
城市天际线的基本组成部分是道路两侧建筑物的天际线, 对道路景观、城市景观产生根本的影响。因此, 对建筑物的高度控制应当根据多样统一的原则, 适当集中高层建筑。街道建筑群的轮廓线以横“S”形为宜。沿街建筑物高度 (H) 与道路的宽度 (D) 影响行人的视野和视觉感受。
2) 建筑的外观
道路外观的主体是沿街建筑的外观, 体现道路景观的文化氛围, 直接影响人们对道路景观的感受, 应当根据整体性原则, 对其进行重点控制和精心设计, 尽量避免建筑形态的凌乱。对建筑外观的控制主要包括色彩、材料和样式三个方面。
3) 广告标示物
室外广告标示物的数量急剧增加, 对道路的景观风貌影响很大。室外广告标示物包括独立设置的广告物和依附于建筑物设施的广告物, 成为道路环境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由于广告本身追求醒目的效果, 往往容易破坏道路和建筑风格的整体性。因此, 必须对室外广告标示物的形态进行控制。
4) 建筑物后退
沿道路的建筑物控制在一定的后退距离内, 可以在道路与建筑物之间留出一定的开敞空间, 不仅有利于丰富道路景观的变化, 还可以通过增加行人的行走空间, 提高步行的休闲性和愉悦感。
2、道路绿化设计
植被不仅能够大量吸收空气中的粉尘、净化空气, 还具有调节气温、增加湿度、降低热岛效应、释放氧气、降低噪声等作用。在道路两侧和道路中间栽种植被, 具有重要的环境生态效益。对生态效益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 每公顷绿地日平均吸收二氧化碳1.767t, 释放氧气1.23t, 日平均蒸腾水量为182t, 年滞留粉尘量为1.518t。道路植被主要包括行道树绿带、分车绿带、路侧绿带、交通岛绿地和停车场绿地等, 道路绿化应以乔木为主, 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相互结合。
1) 分车绿树带设计
分车绿树带指车行道之间可以绿化的隔离带, 其一位于上下行机动车道之间的为中间分车绿带, 其二位于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之间或者同方向机动车道之间的为两侧分车绿带。分车绿树带的宽度不得小于1.5m, 城市主干道的分车绿带宽度应大于2.5m, 行道树绿带宽度不得小于1.5m。主干道、次干道中间的分车绿带和交通岛绿地应布置成封闭式绿地, 中间分车绿带应阻挡对面车辆行驶时候的眩光。在距离相邻机动车道路面高度0.6~1.5m之间的范围内, 植物的布置应常年枝叶茂密。株距不得大于冠幅的5倍。两侧分车绿带的宽度大于1.5m的, 应以种植乔木为主, 并结合灌木和地被植物。两侧分车绿带的宽度小于1.5m, 应以灌木为主, 结合地被植物。
2) 行道树绿带设计
布置在人行道和车行道之间, 以种植行道树为主的绿树带是行道树绿带。行道树绿带设计应注重连续性, 以行道树为主要植物。行道树的最小种植株距为4m, 树干中心到路缘石外侧距离不得小于0.75m。
3) 路侧绿树带设计
路侧绿树带是指在道路侧方, 布置在人行道边缘至道路红线之间的绿树带。路侧绿带需要根据邻近地块的性质和景观要求进行设计, 并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如果路侧绿带宽度大于8m, 可以设计成开放式绿地, 并保证其绿化用地面积不得小于该路侧绿地总面积的70%。
4) 交通岛绿地设计
交通岛绿地是被绿化的交通岛用地, 包括中心岛绿地、导向岛绿地和立体交叉绿岛。交通岛绿地一般布置成封闭式绿地, 其周围的植物应该具有导向作用, 在行车视距范围内采用通透式植物配置手法。中心岛绿地布置为装饰绿地, 并保证各个路口之间的行车视线通透。导向岛绿地应配置地被植物。立体交叉绿岛除了地被植物以外, 可以适当地种点植灌树丛、孤植树和花灌木, 在墙面进行垂直绿化, 桥下种植耐阴地被植物。
因此, 道路景观设计的要点在于合理安排交通路网和通行功能, 保证人、车出行效率的基础上, 对沿街建筑和广告标示物进行控制, 精心设计绿化植物、停车场地和休息所等。
参考文献
[1]陈小佳;蔡旌;刘春玉;沈雪香;张曦;;道路景观设计元素的探析[J];交通科技;2008年02期
关键词:城市道路 绿化景观 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1
城市道路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段,因而其环境也具有特殊性。从地上部分来说,由于每天车流、人流量很大,空气中充斥着各种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氯化物、粉尘等,对植物的生长非常不利。如粉尘覆盖在植物的叶表面上,会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二氧化硫会直接伤害植物的叶表皮细胞,破坏叶肉组织的结构,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同时,城市的空中布满了各种各样的电力、电信和电缆的线网,对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限制,而不像旷野的树,可以任其自然生长。
1 城市道路绿化形式
1.1 一板两带式
一板两带式的优点主要是如何用经济、对车辆的遮阴效果提高,以及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交通管理难度增大。城市景观绿地属于城市中的一类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和观赏性的公共绿地,点小量多、分布广泛,因此对改善城市景观、装点街景、美化市容等方面有着较突出的作用。
1.2 两板三带式
两板三带式为中间一条分车绿化带将两条单向车行道隔离开,车道外侧两条绿化带,再外侧无或有人行道的绿化形式。分车隔离绿化带种植修剪一定高度和形状的乔木和灌木,也可称这些植物为防眩树。
1.3 三板四带式
三板四带式为中间一条快车道,两侧由两条分车绿化带将两条慢车道与快车道分开,慢车道外有两条行道树绿化带,带动城市土地开发,提高商业零售机会,现代城市中,由于城市广场建设所引发、出现的“广场文化”和“广场经济”对带动城市土地开发和提高商业零售机会等方面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1.4 四板五带式
四板五带式是利用三条分车绿化带将车道分为四条,中央一条分车绿化带把两条单向快车道分开,两条分车绿化带把两条慢车道与快车道分开,最外边的两条人行道由两条行道树绿化带将其与慢车道分开的绿化形式。或者地下水由斜坡岩土体中排出时,水力梯度增大,均可以对斜坡稳定不利。此外,水库放水期间,库水位迅速下降,使得斜坡岩土中的水不能及时排出,常导致库岸的
滑动。
1.5 其他形式
根据道路性质、交通状况、形态变化、地理位置及环境条件特点,应因地制宜、因情制宜地设置绿化带,合理设计新的绿化形式,如山坡道、飞机跑道、道路平交立交口、弯道等的特殊绿化设计。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不应在同一条路上僵化地使用同一种模式。
2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规划设计
2.1 以生态学为原理,力求植物多样性
道路植物景观设计应强调物种多样性,这是城市景观多样性的前提,也是体现城市绿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道路绿化较简单、植物配置方式较单一,要么多数道路绿化只是等间距地、对称地种植传统的树种,要么采用大色块一次成形、注重展示性的绿化形式。对每一个因素也根据各地段条件差异分若干档次。然后,对舔-_因素按不同档次绘出单要素分区图:最后将所有单要素图叠加在一张图上。凡高等级,档次高的分区重叠最多的地段,即发生破坏可能性最大的地段。并将这种重叠情况与滑坡的调查结果作比较(验证),即可划出危险区:,这种方法既可以定性判断,又可以利用GIS进行加权叠加的定量评价。还有岩石风化、地表水和大气降雨的作用、地震及人类工程活动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可分为两大方面,即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包括:斜坡岩土的类型和性质、岩土体结构等;外在因素包括:水文地质条件及地表水和大气降雨的作用、岩石风化、地震以及人为因
素等。
2.2 强调景观特色,体现植物造景功能
道路植物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经济和文化水平。目前,多数城市的道路绿化只考虑到高大的乔木,而灌木和花、草的应用较少,只注重道路上面的遮荫,却忽视了林荫下的空间凋整,造成了比较单调的景观,不能形成道路空间的丰富多彩。因此,在道路植物景观设计上要强调景观特色,力求因路而异,各具特色,形成变化多样与整体统一的景观。
2.3 “以人为本”,保障交通安全
合理的植物配置可以有效地协调人流、车流的集散,保障交通的畅通无阻。从人的生理方面的感受来看,司机在长时间的驾驶过程中,枯燥、乏味的硬质景观很容易造成视觉的疲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可以利用植物材料的形态、色彩、季相变化及配植的变化,起到提醒司机、缓解司机不良反应的作用。在道路的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和弯道转角处的树木不能影响驾驶员视线的通透性,在弯道外侧,树木沿边缘连续种植,这样预告了道路路线的变化,引导行车视线。隔离带的配置应从“安全性”出发,在距相邻机动车道路面高0.6~1.5 m的范围内应种植灌木球、绿篱等枝叶茂密的常绿树,株距不大于冠幅的5倍,这样就能有效地阻挡夜间相向行驶的车辆前照灯的眩光。
3 城市道路森林景观的规划布局
城市道路具有疏导交通、组织街景、改善小气候的三大功能,并以丰富的景观效果、多样的绿地形式和多变的季相色彩影响着城市景观空间和景观视线。城市道路森林景观规划应该在遵循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根据美学特征和人的行为游憩学原理进行植物配置,体现各自的特色。
3.1 城市行道树景观布局
行道树是指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种植行道树的绿带。其功能在于为行人遮荫,发挥隔离有害有毒气体、噪音的功能,兼顾观赏功能。行道树要有一定的枝下高度,保证车辆、行人安全通行。树种选择要考虑体形与道路宽度相适应,树冠上要留有天空,至少车行道中央要能使空气向上流通。一般而言,行道树多数采取两侧对称排列,尤其是在比较庄重、严肃的地段,如政府机关的道路。城市街道的行道树多沿车行道及人行道整齐排列。行道树的配植应向乔、灌、草复层混交发展,以提高环境效益。
3.2 城市分车道植物景观布局
分车带绿化指车行道之间的绿带。分隔绿带上的植物配植首先要保障交通安全和提高交通效率,在此前提下再考虑增添街景、提高遮荫、减少浮尘等。在接近交叉口及人行横道的一定距离内必须留出足够的安全视野,配植时不宜种植妨碍视线的乔灌木,只能种植草坪、花卉及低矮灌木。
3.3 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布局
良好的高速公路植物配置可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丰富的植物景观也为旅客带来了轻松愉快的旅途。高速公路的绿化由中央隔离带绿化、边坡绿化和互通绿化组成。中央隔离带在进行植物配植时,色彩应随植物的高度产生变化,形成高低错落的层次。高的植物起到防眩作用,低的植物在色彩和高度上与高层植物形成对比,组成道路中部的风景线。由于基部的土壤条件恶劣,在植物的选用上要用耐贫瘠且抗逆性强的植物。
参考文献
总体概念的主题定位
延续甲方提出的楼盘开发理念: “自然,阳光,人文,健康,运动” “移动的森林,漂流的花海”
“开放式公共绿地,封闭式组团管理” “各组团的公共绿地应有良好的识别性”
根据上述的主题想法,设计师将此一一融入整体的景观规划设计中。
设计将总体规划分为三部分去着手深入。分别为:开放式公共绿地的景观规划;商业街的景观设计;居住区组团中的公共绿地设计。以下逐一介绍。
开放式公共绿地景观规划
开放式公共绿地贯穿于整个楼盘的南北,因楼盘按三期开发销售,设计为使每期开发时都拥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公共绿地,考虑在每一期设计一处公共活动的广场,并以广场为景观核心向四周辐射,这不仅充分考虑了整盘在公共绿地设计中的均好性,同时也满足了每一期楼盘在开盘时都有自己的核心景观内容。
设计在考虑了公共绿地均好性的同时,还注意到绿地在三期建成时,整体的连贯性。并能始终融入“移动的森林”的主题。景观将常绿及色叶乔木有规律的由北到南成组成团的布置在中心开阔的常绿草坪中,从而寓意森林在流动的概念主题。在“流动的森林”下方设计师考虑布置常绿及开花色叶灌木,灌木按优美的 S 型布点种植。根据灌木不同的色差及开花时期的不同布置,小区居民在四季变化时将会欣赏到宛如流水图案般变化的灌木种植,从中寓意“花海在流动”的概念主题。乔木与灌木的种植理念反映设计师想表达“流动”的主题概念,将植物引喻为流动的水。
设计在分析了基地规划图后(04-12-28),认为规划在公共绿地中设计的两条消防紧急路过为浪费,也使绿地东西两侧的组团间距离过于狭窄。景观考虑尽可能的将消防要求的扑救场地设计结合到各个组团中,使中心公共绿地的宽度加大,从而能使景观有更好的发挥空间。为此景观提出将一条 4 米 宽具有景观意义又兼消防要求的路 S 型环绕点式小高层布置,在 S 形路两侧布置寓意“流动的森林,漂流的花海”主题的植物,使单调的消防路具有设计的生动性。
景观设计师关于开放式公共绿地的主题进行了深入考虑,以下整理出能体现公共绿地“ 自然,阳光,人文,健康,运动 ”主题的景观关键词: 1 可聚会跳舞、晨练、节日燃放烟花的广场 设计有晨跑的步道(在步道上刷上刻度如 50 米 及跑步路线指示箭头)3 设计有自行车初学者的练习场地 在广场的一处提供专供儿童或成人粉笔涂鸦的小场地,甚至可以有比赛评比 5 绿地中融入背景音乐的设备,按星期更换不同主题的音乐鉴赏,普及音乐知识
在公共绿地的地形设计上,注重生态湖的水域与草坡的自然衔接,草坡地形的塑造更能强调水域的轮廓和空间的围合感。
在住宅的组团空间内,设计注重强调集中绿地的草坡起伏感,同时能使草坡上的植被设计显得更为丰富。
设计地形设计的同时,设计师也解决了现场的组织排水问题,使排水和起伏的地形衔接更为自然和谐。
关于“东城天下”住宅组团景观规划设计
楼盘将根据规划分为三期规划,景观将根据每期的规划结构给予不同的概念主题。
一期景观以情景商业街与公共公园为核心,逐渐向四周辐射。一期的绿化设计以自然生态为原则,让社区业主充分享受自然给予人们带来的快乐和舒适。
二期的绿化设计以自然与人工相结合为原则,同时二期景观设计元素也肩负着过渡一期与三期之间的设计风格变化。
三期的规划结构定位于高密度住宅,景观根据规划设计将三期的景观定位为古典高贵的宫廷设计风格,同时也有别与一,二期自然风格的景观设计定位,为“东城天下”赋予不同的设计风格。
关于“东城天下”滨水楼盘的设计介绍
水是南北公共及私密绿化空间带的关键要素,水体发源于场地北端的交通圈。该地方为水源地,周围地势要比南端的地势高出较多。
水的流向由北向南,分隔成及股溪流,环绕着小岛流过,又从道路,小桥下一路流下。水面高度民主与其四周地势及建筑标高是同步的。
在南北贯通的主河道的东侧(靠人行道的一侧),浅浅的小溪边缘是间断的软质与硬质驳岸。较浅的水体预防了意外事故的发生。如若不慎跌入水中,可以直接站起。在河道的西侧(靠私家空间的一侧),设计师采用了一种隐蔽性的安全设施,叫做“ ha-ha ”,可以防止对岸的人进入私密空间。这项设施的最大的优点便是它摈弃了在中央花园的西侧采用较高的安全围篱。私密空间的人们不但全然没有一种隔离于公园之外的感觉,相反却觉得与公园浑然一体。
设计师在此作了一个调整,以确保滨水区域以安全性。原在场地西侧的道路现还包括了高层部分,设计师另去除了绿化带的道路,使人们有更多的休闲活动的空间,同时也构成了连续的公园空间。公园东侧的道路连接着北面、中央地区及会所广场。幼儿园的位置移动至公园的东侧,以避免高层去楼宇对学校空间造成的挤压感觉。
在中央花园的东侧运用了较高的安全围墙,因为相对退后路的边缘,蜿蜒曲折的围墙在绿树的掩映下,不显突兀。设计师还将尽可能地减少围墙的隔离性,在一些主要地方仍然可以欣赏到公园的景色。该设计的优点之一便是为居住在此的人们或游人提供了丰富的自然体验。蜿蜒的河水消散在建筑或是四处,增添了一份神秘感。同时也增加了公园的实际宽度。
会所花园的东西两侧和北面都由水环绕,可以观赏到四周的美景。河水向西南顺流而下,直到“青春广场”。另一条水流则流向东南侧,由不同颜色的石头组成,相互交错,构成了一道城市溪流,在阳光下,流水折射出闪耀的光芒。水一直流向东南的水景广场。这个“终点”广场由一座步行桥与步行街相连。在广场的中央是一光影展示,伴有一雕塑。
水景的另一美丽之处在与冬天的时候,河道会变的干涸,显露出的河道便成了另一条步行道,路面则是自然颜色和天然质地的石头,更富情趣。道路两旁的树木、灯柱旗杆,创造出每一个动感季节。
在三期的景观设计中有一处设有瀑布的下沉广场。下沉广场的自然光线可以射进地下车库,从车库里面往外看,下沉广场看上去象一副画面;但是瀑布的流水声又为广场增加了真实的、自然的氛味,水声似乎隔绝了城市的喧嚣,自然的阳光、流水,让人完全溶入自然。阳光停车场给人以别样的趣味。
关于“东城天下” 商业街的景观设计
商业街主要的设计集中在东侧与东南侧的入口处
东侧的商业街在城市景观设计角度看来距离非常的长,由基地的东南侧一直延续到最北端,从城市景观的角度出发,设计师考虑东侧的商业街西靠城市的快速道,由于覆盖了楼盘的整个东侧外边界,对于城市道路的景观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应考虑其整体的一致性,建议甲方对此建筑的商业立面进行统一设计。景观将对商业建筑立面设计的定位做出相应的设计反馈,从而配合选用相应风格的植物进行搭配。景观将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水景来增添商业氛围。
东南角入口处的商业设计概念
紧扣“东城天下”的案名主题,在东南角的城市转角空间处设计一组大型的雕塑喷泉广场,给予来往的人流和车辆一个深刻的印象,同时还给予小区居民一个集体活动的广场。在商业内街景观将水与活动休憩场地充分结合,使每处休息空间都有水的元素。
在内街的西北端,景观设计结合场地遗留下的老井遗址,将井重新包装设计成一组情景雕塑,给予商业街的景观增添了一份文化色彩。
关于“东城天下”居住区组团中的公共绿地设计
一期共分为 6 各居住区组团绿地,景观设计给每个组团都赋予了人性化的温馨主题,使每组团都有其不同的特色。1 组团:雕塑主题园
主要以一些温馨的情景雕塑来体现组团的特色。2 组团:水景主题园
以动,静两组不同的雕塑型水景来体现水景楼盘的核心主题。3 组团:亲子园
在组团的集中绿地处设计了一个以低龄儿童户外活动为主题的功能性场地。场地中央布置了中型组合式儿童活动器材,小型器材布置在周遍,同时还在东侧设计了供照顾儿童的成人休息用的木制花架,既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也在实际功能上对“亲子”的主题进行了点题。4 组团:幸福主题园
生活中有许多许多的元素能让人拥有幸福的感觉。如:温馨的情景雕塑、芳香的草花花境、人性化的标识设计、冬季圣洁的雪地中留着刚学步孩子留下的小脚印......4 号组团的景观设计宗旨就是为了营造和挖掘有关幸福的任何元素,使社区生活更为丰富精彩。5 组团:四季园
景观设计核心主要在植物种植上体现四季变化。使人在春夏秋冬每一季节中能有不同的感受和惊喜,能发现自然的神奇奥妙。
在场地功能上考虑了居民的日常社交活动,如下棋、喝茶、跳舞等。6 组团:生态园
“生态园”是在六个社区组团中最具自然风情的一个。
其中运用了许多能体现生态的景观元素,有人工湖、锦鲤鱼、水生植物、多年生中型宿根花卉、人工搭建的鸟屋、种植能引鸟的常绿乔木、甚至为流浪动物搭建的收容处、在醒目处设计了保护自然的铭牌......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上不仅体现自然的生态原貌,同时也希望增加居民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市居住区户外景观的人性化设计理念探索
浏览次数:575 城市居住区户外景观的人性化设计理念探索 陕西省西安理工大学(710054)张娜
李琰君
摘要 从实地考察、资料调研和图像分析入手,通过对当前城市居住区户外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探究居住区户外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挖掘其文化设计本质,归纳分析出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价值的应用,提出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改善和提高居民户外生活质量。
关键词 居住区 户外景观 人性化 设计
bstract By the inspection, research data and image analysis and through urban residential areas on the current desigf the outdoor landscap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outdoor living landscape, finds design essencf their culture, 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value of residential area of landscape and presents the humanization’rinciple and method to improve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outdoors residents’ life.ey words Residential Area Outdoor Landscape Humanization Design 居住区的景观环境受到房地产发展商和居民的重视,环境景观在居住区中逐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人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花费在居住区中,居住区环境景观质量已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城市居住户外景观必须具备:良好的生态条件、[1]进步的文化生活方式、健身养身的功能场所、良好的精神心理环境、健康的社会环境和持续优秀的传统意识和习俗等等。
一、居住区户外景观的现状分析
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不仅可以提高社会、环境及经济效益,也是住宅内部空间的延伸。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不断上升,人们在经历了住宅“量”和“质”的苦恼后,不得不重新认识居住区环境的审美性、可适应性以及可持续性。
现代居住区户外景观设计的误区很多,如:(1)小区景观的设计过于生搬硬造;(2)设计抄袭雷同化严重;(3)居住区户外景观的设计在图纸上往往表现的美妙绝伦,但事实上完全体会不到设计者的“独具匠心”;(4)树种及水环境使用不当,居住绿地不能[2]形成完善的生态环境系统;(5)景观过于分散,缺乏户外活动场地,并在不同程度上诱发了人们的精神压抑等等。
二、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的要素构成
景观生活是人们在提高生活品质后所产生的对于生活方式选择的一种需求。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已从原来的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发展到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对生态安全的要求、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居住区户外景观构成要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的构成,即以人为主体,以建筑为载体,以水体为脉络,以绿化为表征,以小品为装饰,来组成点、线、面、体,及其质感、色彩等;一种是精神文化构成,即环境的历史文脉、特色等。两者不可分割,精神内涵通过物质要素体现,使物质要素更具文化性。
[3]人——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以人为本,人要有衣食住行、工作交往、情感交流的需要,而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上的要求。
建筑——建筑在景观设计中不只是某一个具体房屋,而是指用物质设计的手法对环境的多次限定。例如广场、台地、阶梯、堤岸、天井、庭院、亭廊等分割而成的建筑环境,在此之上完成景观营造。
道路——居住区的构成框架,以疏导居住区交通、组织居住区空间为基本功能,居住区道路一般分为车行道和住宅之间人行道。不仅供人们行走,而且是人们锻炼身体、欣赏风景、休闲养性、交谈融情的场景。
铺地——广场铺地在居住区中是人们通过和逗留的场所,是人流集中的地方。通过它的地坪高差、材质、颜色、肌理、图案的变化创造出富有魅力的路面和场地景观。
绿化——绿化是自然景观的引入和再造,是组织景观空间的重要手段,是景观设计最常用的要素。它的基本形式有:草坪、绿篱、树丛、花坛、藤架等。绿化还有净化空气、防止污染、调节气温、减少噪声等生态平衡的功能。
水体——景观设计中通常以水体作为展开点,以活跃而又亲和的景观要素增加了它的动感与魅力,是自然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地球生命的命脉,不仅承载着水质涵养、供养植物生长的功能,而且能调节温湿度、净化空气、吸尘降噪、有效调节居住生态环境。
小品——小品一般以体积不大,功能单纯,在景观中起点缀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小品往往成为人们视觉的焦点和小区的标识。它主要有装饰雕塑小品、休闲景观小品、设施小品等。
行为心理——以满足人们视、听、味、嗅、触觉等感官为尺度,符合大众审美心理的合理化造景。
总而言之,营造居住区户外景观,要符合自然法则,遵循生态学原则,尊重和保护原有的地形地貌、大树水体及人文景观;尊重艺术
[4]创作规律,追求建筑、园艺、建筑小品和设施等的和谐一致,追求自然、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居住区户外景观人性化设计理念(原则)
居住区景观的设计包括对基地自然状况的研究和利用,发挥居住区周围环境有利的因素,公共自然山水环境,对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发挥,与居住区整体风格的融合和协调。这些空间往往相互融会贯通,构成了居住区外部环境的物质基础,其主要目标是营造生态化、景观化、宜人化、舒适化的物质环境以及和睦,开敞半开敞空间,立体化空间处理,有亲活力的社会文化环境。这些方面既有功能意[5]义,又涉及到视觉和心理感受,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居住区户外景观设计体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即人性化景观设计,并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保护人居环境的生态美,保持生物系统多样性,注重环境生态及景观塑造。强调人性化设计的空间功能,又要有尊重自然、利用自然、设计结合自然的观点,才能体现“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真正内涵。给人产生一种归属的感觉。
[6]。
(二)居住区户外景观设计突出“空间立意”景观设计必须与居住区设计整体风格的立体空间原则呼应,不同居住区设计风格将产生不同的景观配置效果,考虑空间的开放度和私密性。既有硬地和室外家具也要有比较私密的空间。当然,城市设计和园林设计的一般规律诸如对景、轴线、节点、路径、视觉走廊、空间的开合等,都是通用的。同时,景观设计要根据空间的开放度和私密性组织空间。动性的娱乐空间与静性的休息区分割,整体空间的立体也要注意植物栽种的季节化和立体化。
(三)居住区户外景观设计注重“生态设计”。在居住区户外景观设计中,就是通过环境设计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日照、通风、阻隔噪音、吸附有害气体等条件,实现居住区地域的多样性,使人的感觉和感受是处在绿色的生态环境中。因此,对于人居景观生态环境而言,共生与再生原则就要求我们特别注意和自然环境的结合与协作;善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四)居住区户外景观设计选用“材料技术”。材料的选用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应尽量使用当地较为常见的材料,体现当地的自然特色,现代景观利用新技术来提升生态价值。如利用太阳能为广场﹑庭院供给照明和音箱设备用电;采用地表水“循环”设计理念,收集雨水为灌溉和水景提供主要资源;利用浮筒原理建设的栈道、亲水平台,即环保又有趣。
[7]
(五)居住区户外景观设计体现“风水理念”。“风水”是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有利于景观设计的人性化、自然化,以便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活、生存环境。
四、居住区户外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房地产经营理念发生变化,从单纯的卖楼盘转向更多地关注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倡导社区新的生活方式,现代居住区环境景观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一)智能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智能化设施需求的日益增加,小区景观设计已经悄悄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小区智能化系统通常包括综合布线系统、电视监视系统、可视对讲系统、家居智能网络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有线电视系统、背景音乐广播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等几方面。
二)主题化。居住区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商品,它不仅体现房主的社会经济地位,而且要满足他们不同的品味、文化和使用功能等个性方面的要求。景观设计的“主题化”特点是突出个性,体现以人为本。例如:体现知识阶层的“文化社区”、体现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社区”、体现科技创新的“数字社区”等等。
三)多样化。居住区环境景观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提倡简约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同时环境景观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方便、健康与舒适性,不仅为人们所欣赏,还要为人们所利用。
四)生态化。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实现人与景观的有机融合,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具有生态性的居住环境能够唤起居民美好的情感寄托,人与大自然共生共栖,才能体验到永恒的真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美的最高境界。
五)人性化。人性化设计的景观不仅是给生活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使用者与景观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人们对景观的心理感知是一种理性思维的过程。在景观设计中,一方面要让人触景生情,另一方面还要使“情”升为“意”,这时“景”升为“境”,即“境界”,成为感情上的升华,以满足人们得到高层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要。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注意整体性、实用性、艺术[8]性、趣味性的结合。
五、结论
一个有良好的居住户外环境,为人们提供了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双重价值。“诗意的栖居”始终是人们内心的向往,而景观设计正是通过提高生活品质,提升生活品味,以人为主体,以空间环境为客体,构架着现实通向理想的桥梁。居住区规划设计将是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打破固定式的规划理念,以营造最佳居住环境,最好居住条件为中心,使小区规划达到经济功能、环境功能、社会功能的要求,建造出适宜的居住区。而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又一趋势。在居住区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环境景观的设计也愈受重视,其设计原则、理念、手法等,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研究。
参考文献
.周俭.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一、现状概述及分析
1、区域位置分析 巴人苑位于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地滋楼A区,是该区域主要的休闲场地。
2、现状分析 目前巴人苑地面全部是石材铺装,仅有一个简易羽毛球场地,没有其它绿化及相关规划布置,色彩比较单调。报告厅出口处的大台阶处台阶尺寸不合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整体风格也与现在规划的创意基地不相符合。所以要做出相应的改善。
3、周边环境 该场地周围是艺术学院所在地,东侧是地滋楼B区公共教学楼,北侧是艺术学院机房和办公楼所在地,西侧是创意基地。同时地滋楼A区还有食品学院和信工学院,人员流动比较集中。
4、现状分析 根据巴人苑的区域位置、场地现状和周边环境,在规划设计之前对场地的用地适宜性、使用功能、巴人苑的道路交通分析和外部视觉景观等做出了详细的分析,以便使巴人苑规划功能合理健全、景观优美并与周边环境有机结合。
二、规划设计依据
1.《毕业设计任务书》
2.原始平面图
3.《校园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4.关于巴人苑规划方案的修改意见
5.《景观设计学》
三、规划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本规划将巴人苑定性为具有时代特色和学院特色、反映校园和满足师生休闲、休息、游览的综合性校园开放空间。
四、规划原则
1、场地性原则:体现场地的原有的内涵和特色。
2、功能性原则:满足师生休闲、休息、游览的需求。
3、生态原则:强调巴人苑在校园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
4、经济原则:充分利用场地现有条件,减少工程量
五、总体设计思想
1、关联性 巴人苑是开放的校园空间,体现了艺术学院特有的气息,讲述了人与自然的交流、人与人的交流以及艺术与景观的交流。它以特殊的符号、场景、实物和空间来使人、校园、和自然融为一体。
2、功能性
(1)开放性校园公共空间 规划中,在东侧入口处划分了入口景观区,通过
草坪的布置来达到引导人员流动和限制人流的作用。 (2)满足不同的需求 本方案通过对场地现状和使用者人群的分析,规划的巴人苑功能有以下几方面:人员流动引导、休闲关景区域、休息区域。绿色能缓解眼睛疲劳,满足艺术学院师生以及创意基地工作者对于绿色的需求
3、生态性
(1)尊重自然过程,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充分利用场地的特殊位置和现状条件,在场地中部规划阶梯绿地、涌泉和喷泉。力求减少工程量和造价。
(2)在材料的运用上力求经济美观相结合,在环境维护中力求减少维护费用。
六、总体布局
1、功能结构 根据《毕业设计任务书》的要求、根据场地特色、使用者活动内容、巴人苑周边环境及巴人苑主要通行道路等情况,将巴人苑分成五个大的功能区:
(1)入口休闲区 南侧为学校又新广场,此处区域主要划分四处草坪和一处靠墙绿化带,主要起人员流动引导的作用。由于此处空间有限,采用草坪可以
不显得太过拥挤,视线也比较开阔。
(2)喷泉水景区 位于创意基地门前,设置喷泉水景,与入口景观区相结合,使景观显得更加生动,活泼。还可以与创意中心相呼应,显示出创意思维的活跃和跳动性,代表了创意中心的创造性质。
(3)休闲观景区 位于喷泉水景区台阶上部平台区,地面划分出花坛。可以引导人员流动方向,也可以供人们休闲散步,观赏景观。是师生和创意中心工作人员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良好选择。
(4)阶梯绿化区 位于A区报告厅出口处,原来的台阶存在相应的不合理,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大台阶改造成了阶梯绿化区,有两条主要通行道路,道路两侧分别布置层次景观花坛。使人能够身临其境,融入到自然中去。
(5)休息区 巴人苑周围多是从事跟设计相关学习工作的老师和同学,长时间面对电脑容易使眼睛疲劳,所以对于绿色的需求非常大,在此区域设置了弧形绿化带,坐凳处于绿化带半包围状态,前方有喷泉水景与外界空间相隔,一定程度增加了空间的封闭性,使得空间更为安静。工作或学习疲惫时,烦闷时,坐在这里感悟一下自然,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对于压力是一种很好的释放场所。同时这里也是读书、休息、沉思的良好环境。
2、景观和空间格局 巴人苑的景观绿化格局可以概括为以直线形和弧线形景观轴贯穿起来的。有对称的草坪和花坛,也有弧形的绿化区域。
3、景观视觉分析
(1)对外视线的开与合 巴人苑四周视线有开有合,入口景观区和喷泉水景区属于开放空间,视线比较开阔,对于心情有很大的影响。
休闲观景区和休息区属于半开放空间,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空间的安静氛围。
(2)内部视觉体验的多样性 景观轴同时也是视线廊道。空间的闭合与开放,场景的不同,动静的不同等都给人以丰富的视觉享受。4、道路系统规划
(1)道路系统
主行道:通过对周围环境的分析,该区域主道路可以划分为:
1).又新广场——地滋楼B区 2).又新广场——创意中心——报告厅 3). 报告厅——地滋楼B区 ,通过绿化的布置及引导,主行道主要分为以上路线 次行道:与主行道相结合,优化细化主行道的不足,使道路通行更加自由随意。
6、种植规划
植物种植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结缕草 ,主要种植在入口景观区草坪、阶梯绿化带草坪。结缕草是禾本科结缕草属的植物。分布在朝鲜、日本以及中国的河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山东、东北、台湾等地,生长于海拔200米至500米的地区,多生在山坡、平原和海滨草地。结缕草适应性较强,喜温暖气候,喜阳光。耐高温,抗干旱,耐荫。利用它的枝优势,容易形成单一成片的群落及纯草层。耐瘠薄,耐踩踏,并具有一定的韧度和弹性。除了春、秋季生长茂盛外,炎热的夏季亦能保持优美的绿色草层,冬季休眠越冬。
(2)大叶黄杨 ,种植在入口景观区靠墙绿化带和休息区弧形绿化区,增加空间层次感。大叶黄杨又名冬青,大叶黄杨为温带及亚热带树种,产我国中部及北部各省,栽培甚普遍,。喜光,亦较耐荫。喜温暖湿润气候亦较耐寒。要求肥沃疏松的土壤,极耐修剪整形。
(3)紫叶小檗 ,可以穿插在阶梯绿化区通行道路两侧花坛。紫叶小檗原产日本,我国秦岭地区也有分布.现我国各大城市有栽培。生态习性:喜凉爽湿润的环境,耐寒也耐旱,不耐水涝,喜阳也能耐阴,萌蘖强,耐修剪,对各种土壤都能适应,在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长更佳。
(4)三叶草 ,种植在休息区弧形绿化区域中。增加植物配置丰富度。三叶草又名车轴草,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有2种类型,即白花三叶草和红花三叶
草。茎叶细软,叶量丰富,生长良好。喜温暖、向阳、排水良好的环境条件。干旱情况下生长缓慢,高温季节有部分枯死现象 。耐修剪、耐践踏,再生能力强,修剪后10d内可长出更新小叶。高强度践踏或碾压后,3~ 5d即可恢复。在强遮荫的情况下易徒长,造成生长不良。抗有害气体污染和抗病虫害能力强。
结束语:无论是设计授课老师还是毕业指导老师,一直以来都在强调“一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我们一直在坚持,在学习的路上。怎么才能以人为本,怎么才能做到以人为本,设计的精髓,真的需要我们不断去学习,去探索。设计的道路,我们必须继续努力!
参考书籍:
《景观设计便携手册》
《风景建筑小品设计图集》
《现代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手绘表现技法》
《景观设计学》
外文摘抄:
◆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物体,人们规划的是体验——首先是确定的用途和体验,其次才是对形式和质量的有意识的设计,以实现希望达到的效果。场所、空间或物体都根据最终目的来设计,以最好的服务并表达功能,最好的产生所规划的体验。
◆平地规划的限制性最小;
◆相对而言水平场地景观趣味较少;
◆平地本质上是一种宽阔的基面;
◆平地无焦点;
◆天穹是关键的景观要素,它孕育着无穷的变化好美感;
◆太阳石强有力的设计要素;
◆平地具有中性的景观特征;
◆场地缺少私密感;
◆缺少第三维;
◆平地无碍于扩展规划;
◆地平线是一条醒目的界限;
一.概况
本住宅小区地处西安市东城区,位于东五路与康复路交汇的十字路口西北侧,东临西京医院,附近为康复路服装批发市场,加上小区的建设,形成一个十分钟的生活圈,人流量大,商业氛围浓厚,交通便利。
二.设计理念
本设计中自然生态的理念一直贯穿始终,体现了尊重自然而不仅仅是改造自然的现代设计思想,追求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密切结合,相互辉应,相得益彰,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规划设计
关于道路系统
在充分研究了小区现有建筑规划和平面分布后,贯彻人性化的设计思想,从交通、消防等多个方面精心考虑,主要道路系统与建筑密切配合,明晰了然,将各大分区通达顺畅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人流主要交汇处均设有较大面积的活动空间,体现了良好的疏通性和引导性。次要道路系统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化,并沿其设置别有情趣的坐凳、雕塑和小品。所有道路系统两旁均合理设置异域风情浓郁的指示牌和路灯,在充分发挥其功用性的同时亦强化着主题,为小区增色不少。
关于绿化配置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设计,遵循原则
随着城市化建设不断加深, 人们的生活也有了质的飞跃, 物质生活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 城市道路景观可以让人们在闲暇的生活中感受到自然的乐趣。以往的城市道路一直扮演着城市交通枢纽的角色, 但是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 城市道路将担任更多的角色, 加快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也是缓解城市环境污染的必经之路。
1 概述与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的相关内容
1.1 了解下城市道路景观的内涵。
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 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形象, 它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了城市的生态系统。因此,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生态作为主要的设计理念。而城市道路的景观就是根据互惠共生、竞争等生态原理作为理论指导, 来综合考虑各种植被的布置, 尽量保持原有场地的自然条件如植被、土壤等, 并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生存的多种植物, 来建设复合多样的植物群落。另外, 每样植物都有自身的特点如植物的形态、生活习性等, 需要将它们各自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在保证外观迷人的前提, 要注重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建立长期维持的城市道路的植物景观。
1.2 浅析下城市道路景观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设计城市道路景观过程中, 首先应该将人作为最重要的因素, 因为城市生活的主要角色是人, 景观设计质量的好坏, 不但影响到城市的形象, 而且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降低城市自身的吸引力。所以, 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人们的渴望需求;其次应以城市的历史文化作为设计基础, 具有历史意义的景观才能带给人们更深的感触, 产生文化认同感。城市只有尊重历史, 去通过景观设计来再现历史, 并在此基础结合现代化元素进行一定的创新, 才能促进城市文化水平的提高;接着, 需要以生态作为最终设计理念, 现在城市交通四通八达, 但是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直接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威胁, 所以在设计过程中, 一定要考虑到整个景观的生态层次, 讲究的人与自然高度融合, 不但可以有效地净化城市环境, 而且可以绿化街道;最后, 需要考虑到景观的整体布局, 城市的景观设计一定要考虑这个城市的形象特征, 设计中要考虑到每个街道的历史文化, 通过塑造不同的景观来形成整个城市的鲜明特点。
1.3 探究建设城市道路景观的意义。
刚才上文已经提到, 现在随着环境污染的现象也越来越严峻, 人们生活的环境也变得恶劣了。城市的生活环境本身绿色植被就比较少, 所以建设城市道路对城市环境来讲, 将有深远的意义。大家都知道植物的生理特性, 它们会通过光合作用, 吸收二氧化碳并产生氧气, 能够有效地降低环境污染的程度。现在在建设城市道路时, 引入了生态景观的设计概念, 首先, 就是为了使道路植物生态系统达到最佳程度, 来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其次, 就是对整个植物景观进行改造, 使外观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 让人们在工作之余, 真正地感受到休闲、舒适, 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总而言之, 设计好植物景观, 更好发挥城市道路的生态作用, 能够切实地改善城市人们的生活环境。
2 解析下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所遵循的原则
2.1 景观设计围绕生态展开, 做到人与自然相融合。
在进行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时, 一定要把握好生态这一个概念, 一定要合理地规划植物的配置, 将植物的“绿”这个特点充分地发挥出来。另外还要结合现在的科学技术、植物的生活习性、大自然的艺术性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来营造出真实的大自然环境。现在的城市居民厌倦了高楼大厦的建筑, 他们希望在城市的一角可以看到大自然般的城市道路, 所以设计者应充分理解城市人们的心理状态, 将这些因素综合考虑进去, 来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道路。
2.2 在设计时, 在已有的历史文化基础进行一定的创新。
我国拥有960多万平方千米, 各地的自然环境不同, 城市道路并没有统一的类型。所以, 在进行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时, 一定考考虑到当地的地方文化及特色, 如北京的胡同文化、陕西的民歌等等, 设计者必须要有良好的思路, 如果所设计的生态道路能够体现出地方特色的话, 一定会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再者, 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的要求, 适地适树与合理引进相结合根据当地立地条件和气候条件合理选择树种等, 植物种类丰富多样, 树种地区差异较大, 适地适树, 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原则。除此之外, 科学合理地引进外来观赏价值高的树种, 来丰富原有的植物群落。
3 小议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方案
3.1 利用道路两旁空间, 设计出与城市空间相结合的景观。
在城市道路的设计中, 主要是以自然景观为主, 很少有人工设施的。所以, 必须营造出大自然的生态系统。首先, 要抓住植物本身的特点如颜色、形状等, 将它们的特点搭配合理。其实, 根据植物的特点可以将城市道路划分为不同的空间, 每个空间都应有自己的功能, 比如像开放、半开放、封闭、半封闭等空间进行合理地转换, 会让游客感受到神奇、梦幻。设计者还要利用好植物的时序性, 让生态道路四季都不逊色, 春夏秋冬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说春季呈现鸟语花香、夏季浓荫盖地、秋季枫叶如火、冬季银干琼枝, 这样就会让景观呈现出了强劲的生命力, 达到了四季有景的景观效果。另外, 植物本身就有调节生态环境的作用, 设计者要合理安排不同的植物, 让净化生态环境的作用达到最佳。
3.2 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必须以生态为最终理念。
景观设计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有植物就可以了, 还要结合景观的其他要素如植物、建筑、山体、水体、道路铺装等, 只要将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才能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首先, 应将道路两旁建筑与植物相结合在一起, 建筑的风格与特点必须与植物相统一, 建筑展现的是刚性, 植物展示的柔性, 两者结合在一起将使环境变得更为和谐。植物还应与山体、水体进行有效地结合, 根据植物的习性, 有的植物如藤需要缠绕山体进行攀岩生长的, 有的植物如荷花是生活在水里的, 在丰富山体景观层次的同时, 其姿态、色彩及所形成的倒影均加强了水体的美感。只要将这些元素都结合在一起, 才能体现出山水共天一色的美感, 真正地体现大自然的魅力。还有一个注意的地方, 就是人性化的设计多样多式的观赏路线, 给游客带来观景的欣赏感。
4 浅析我国城市道路景观未来发展趋势
建国以来, 我国不断地发展经济, 而忽视了城市道路的景观建设。近年来, 我国已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需要将建设绿色城市作为发展重点, 通过大量的绿化工程来缓解城市环境的污染程度。国家这个政策有利于城市道路景观工程的进展, 随着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断地提高, 这也是推进景观工程的开展。未来的几十年中, 国内各大城市将会大力设计城市道路景观, 不但可以净化环境, 而且可以树立城市的个性。
结束语
现在, 我国环境污染严重, 建设城市道路是有效降低环境污染的必行之措, 因为建设生态道路是城市的生态系统重要部分, 它不但可以美化城市外貌, 对调节城市生态系统有重要意义。所以, 在进行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时, 一定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并以生态为设计理念, 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更完美的生活休闲场所。
参考文献
[1]周铁云.基于新时期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分析探讨[J].广东建材, 2009 (12) .
[2]姜多, 贾文婷.浅谈道路绿化中的植物配置与绿化形式[J].林业科技情报, 2010 (3) .
【关键词】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景观设计
0.前言
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城市道路绿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契机下,道路绿化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丰富城市景观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依据城市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适宜的植物,运用绿化手段进行配置,营造大片的城市绿地,不仅可以降低空气污染和噪声,美化城市,吸收灰尘,而且也在解决城市的“热岛效应”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对于美化城市、促进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作用
城市道路绿化是在保证交通安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城市道路景观、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道路绿化不仅能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居民的生活创造最佳的环境;美化城市,为城市增添新气象;塑造城市形象,而且充分发挥了城市道路绿地系统生态效益和景观功能。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道路绿地植物,构建合理的道路绿地植物群落,从而使城市道路的空间得到活化,人与自然能够高度和谐,进而创造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形成优美的道路绿地景观。
2.城市道路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道路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分别是:
(1)道路绿化景观雷同,缺乏创新。我国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各个街区的面貌可以说是大同小异,存在雷同的现象,缺乏创新和整体设计,致使城市道路景观缺乏个性和地域性。
(2)片面强调园林美化和观赏效果。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时,片面强调园林的美化和观赏效果,将植物的生态保护功能和道路养护的特殊要求忽略,导致道路植物群落的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环境不和谐。
(3)正常情况下,在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时,不能只注重路界的近期效果,要对整个路域范围内物种的自然演替以及逐步恢复情况进行考虑,然而在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时,相关人员却将这些应该考虑的必要条件忽略了。
(4)未做到全面考虑植物的生长特性。在选择植物进行城市道路的绿化时,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按照实际情况全面考虑植物的异质性、地域性、适应性和多种植物的共生性等特点,选用的植物不能品种单一,同样也不能选用未经引种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避免植物因不适应当地环境而逐渐死亡,影响绿化的整体效果。
(5)未进行全面统一,形成完整的风格形式。在进行城市道路环境景观的整体规划和设计时,只有将各种道路要素有机统一起来,进行全面的考虑,才能形成完整的风格形式。然而在真正的设计时,这些都是缺失的。
(6)不能彰显城市的自然风貌以及文化。以往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在自然风貌和文化的显现方面显得很薄弱,尤其是在道路的主体与设计特色上更显得贫乏。
由以上情况可见,我国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相当大一部分城市中的相关设计只是在有限的宽度的绿化带中放置最宽的道路,这仅仅是从道路交通功能方面着手进行的,却将有关的自然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人文历史等一系列建设要求给忽略了。
3.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3.1设计指导思想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为了在平面上具有系统性、空间上具有层次性、时间上具有相关性、造型上具有艺术性、风格上具有主题性,从而形成四季多变的植物景观,就应在景观规划设计时将改善区域生态平衡、再现自然景观作为宗旨,将生态经济理论作为指导理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目的,从而充分发挥植物美化环境、美化市容、净化空气等作用,并起到改善生化环境、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形成协调统一、健全完善的休闲娱乐及生态建设系统等目的。
除此之外,节约投资也是在进行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时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这是从经济角度考虑的,这就需要根据原有的道路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进行改造,在充分利用现有植物材料的同时,切合实际的引进一些植物材料,从而不仅能解决投资,而且也能增加生物的多样性,建立良好的生物圈。
3.2设计原则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是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此,需要坚持生态性原则、服务和谐性原则以及协调性原则。
3.2.1生态性原则
城市景观是否具有生气、形象是否良好,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生物多样性决定的,这是因为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稳定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基础。因此,要坚持生态性原则,建设一个适合生物生长、发育的环境,从而达到生物的多样性。
3.2.2服务和谐性原则
从根本上看,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服务人群是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这就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原则,充分显现城市的地域特征以及历史文化,满足人们的情感、生活等要求,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
3.2.3协调性原则
城市道路不是单一的独体,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进行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效益以及生态等因素,保证三者的关系是协调的,从而促进道路绿化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4.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具体设计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好坏对于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城市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均有一定的影响。接下来将以行道树绿带和路侧绿带两个为例进行说明。
4.1行道树绿带的设计
所谓的行道树绿带指的是在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所种植的绿带。为行人遮荫、美化街景是它的主要作用。对行道树的要求是:要以冠大、树叶浓密的乔木为主,这是为了达到为行人遮荫的效果;其次为了美化街景,就要求树冠整齐、分支点高、主枝伸张、叶片紧密。除此之外,在树木的结构上要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结构,以提高环境效益。
4.2路侧绿带
路侧绿带是指布设在人行道边缘至道路红线之间的绿带。它的主要功能是美化街景。由于路侧绿带与沿地的建筑物关系十分密切,它既能保护建筑物,又能美化建筑物,这就要求路侧绿带要从乔木、花卉、草坪等中选择,并根据相邻的用地性质进行相应的设计,从而达到绿带连续、完整和景观效果统一的目的。
5.结束语
优美的城市环境、宜人的道路绿化不仅能体现一个城市的姿态美、意境美以及形象美,而且也是一个城市文化底蕴的显现。而且一个优美的城市,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舒适、具有生命力,而且对于它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然而这一切都要源于一个完善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它是创造完美城市的前提基础。因此,要重视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并要求设计人员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学会创新,设计出适合各个城市发展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
【参考文献】
[1]王浩,谷康,孙新旺.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刘滨谊.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陈秀梅.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探讨[J].中国园林,1997,13,(4).
【道路景观规划设计说明】推荐阅读:
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02-22
低碳理念的道路植物景观设计论文03-08
道路景观绿化监理经验06-06
道路景观绿化工程竣工05-31
道路园林景观绿化施工02-12
景观规划设计说明作业01-02
景观设计方案设计说明09-10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说明06-13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说明10-03
公园景观设计说明1资料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