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应用改革创新探讨论文(推荐12篇)
1.循证护理在儿科护理学中的应用作用
《儿科护理学》这门课程共计72学时,内容繁琐,要让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学习,难度非常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了自学能力的培养,将循证护理模式应用在儿科护理教学中,既可以为学生传输必备的理论知识,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循证医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寻找目前的最佳证据制定护理方案,也为学生的后续临床工作提供了依托。
2.循证护理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近年来,笔者在我院儿科护理学中,应用了循证护理模式,获取了学生的认可。在循证护理教学模式的应用上,先为学生打好基础,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来了解循证护理模式的具体应用,更新学生的传统观念。采用案例教学法,举出案例,将学生进行分组,利用多媒体来播放患儿的录像,让学生思考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护理方式?如何更好的与家长沟通?如何安抚患儿?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分工协作制定护理措施,可以利用网络、图书馆来收集资料,找到世界上先进的临床护理措施,归纳、总结,制定护理方案。在下节课堂上,各个小组长负责陈述意见,报告查阅的新进展,由教师来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找出其中的问题,一起来复习,最后,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疾病的护理进展。此外,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教师还要开展护理人员职业道德、医德教育,讲解医院的各类管理和规章制度,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工作范围、工作标准等。
在循证护理教学模式的应用上,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该种模式强调学生自学,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掌握资料查找的方式,学会精选资料,进行归纳与总结,将探究权还给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常常是由教师负责一手包办,学生不会主动质疑教学内容,更不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究。循证护理教学模式完全颠覆了这种模式,对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锻炼大有裨益,这种能力的养成會让学生受益终身。
此外,儿科护理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小儿患者年龄小、病情变化急,部分患儿无法表达,也不能主动配合护理工作,因此,儿科护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护理方法的应用,还要知晓沟通、安抚方式。在循证护理教学模式中,教师要主动为学生渗透这一方面的知识,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巩固,让学生真正实现成长。
3.讨论
循证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学科发展的方向,其核心思想是循证证据护理思想,即审慎地应用当代的真实证据,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和愿望,结合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进行个体患儿医学治疗,为患儿提供最佳护理行为。循证护理是现阶段临床中一种常用护理干预措施,是根据护理人员临床经验、患者具体情况等总结出来的一套系统的护理方案,循证护理给我国护理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一直以来,在儿科护理教学中,我们都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以便为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虽然学生通过学习后,可以掌握更多的理论,但是却严重缺乏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即便知晓循证护理模式的应用,在进入临床后,面对患者复杂的病情也常常不知所措,严重打消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随着教育界对循证护理模式认识的深入,该种模式在临床教学中也开始得到了应用,将循证护理法应用在儿科教学中,可以获取到更为理想的效果,锻炼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创新, 作为21世纪最为重要的关键词之一, 得到越来越多行业认同和重视。创新是行业发展, 变革的原动力, 以及主旋律, 是对事物的整体或部分进行改革, 使其得以更好、更快、更强的发展。
在当今的医学界,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日趋交叉渗透, 护理学科也呈现综合化发展趋势[1]。社会对“护士”或“护理工作者”这个词语, 提出了重新定义的诉求:一个合格护理工作者应该具什么样的素质, 应该体现什么样的价值, 在医疗卫生行业中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 积极地将创新引入到护理学教育中, 对已有的护理学教育中存在的和诉求不匹配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 以适应产业化、大众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适应科学技术, 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走出国门与世界接轨, 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水平的护理人才[2]。
2. 积极引入创新, 主动寻求变革
2.1 教学理念:引入有效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教书育人”, 就是当前教育理念最简洁、最概括的一种表现形式。
有效教学 (effective teaching) 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 其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 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 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将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作为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进一步将有效教学的理念细化到以下四个方面。
2.1.1 在护理学教学中重点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首先, 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 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 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 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2.1.2 关注教学效益, 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 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 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2.1.3 关注可测性和量化。
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 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 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因此, 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 又要反对过于量化。
2.1.4 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2.2 教学模式:引入探究式教学。
就目前护理学教育的实际而言, 在教学模式方面, 主要采用传统的传递式教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入探究式教学模式, 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
探究式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 应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 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其理论基础是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的理论, 注重学生的前认知, 注重体验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程序包含: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首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然后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做假设性的解释, 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最后总结规律。其优点在于, 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能够培养学生的民主与合作的精神, 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缺点在于, 一般只能在小班进行, 需要较好的教学支持系统, 教学需要的时间较长。我们需要将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 灵活使用, 以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
2.3 教学手段及方法:结合时代科技特征, 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
2.3.1 现代多媒体技术运用。
多媒体教学是以计算机为中心, 借助文字、图形、动画、视频, 声音这些媒体优势, 以形成一种更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是采用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典型病例录像等为主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3]。在教学中恰当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并茂的特点, 化抽象为具体, 变静态为动态, 通过对感官刺激, 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 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达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2.3.2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展现出鲜明的影像, 辅之以生动的语言和音乐渲染, 让学生置身于课本所述环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和感受力, 再经过老师巧妙设问, 使学生从单纯接受知识转变为自主学习知识[4]。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采用多媒体, 或是现场模拟等方法生动的展示一份准备好的病例资料, 教师可以模拟病案中患者向学生提出护理问题要求学生解答, 之后针对此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讲授;或是让学生模拟病患并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 教师通过启发、引导、鼓励等方法, 让其他学生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之后教师结合学生论述的优点与不足进行讲评, 进一步加深印象。采用情境教学法, 不仅能达到巩固教学内容, 解答学生疑问, 启发和拓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而且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 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总结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三十条意见》中, 着重强调了我们高等教育之所以实现跨越性发展, 靠的就是改革和创新。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依然要靠改革、靠创新, 所以鼓励各个高校在关键领域、关键环节进行改革, 创新。本文从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三个方面, 结合当前国内外护理学专业的实际, 在创新及改革方面进行了探讨。事物总是向前变化发展的, 是动态的。护理学专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创新, 需要改革, 而我们同样需要将创新、改革的理念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并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郑雪梅, 蒋文慧.21世纪我国护理专业发展的思索[J].护士进修杂志2003.05 (3) .
[2]何婷, 杨彩云, 严春华.创新引领护理专业发展[J].中外医疗, 2010.NO.18.
[3]卓儒红, 胡成俊.多媒体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医药杂志, 2003, 16 (5) :475.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护理专业 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已成为提高护理质量、护理水平和护理效率必不可少的工具,当今护士必须具备计算机应用技能。因此,护理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对护理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进行教学。本文通过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护理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教学现状
1.护理专业学生的特点。
(1)高职护理专业学生高考分数一般在200-300分,学生学习成绩、习惯较差,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
(2)由于生源不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入校前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有的学生则完全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3)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课程重视不够。虽然《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是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不少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课程不够重视。有的学生认为不是专业课,不需要好好学习,只要考试60分就可以了;有的学生则认为计算机学习就是上上网、聊聊天,自己都会不需要学。
2.护理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缺乏专业特色。高职高专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基本上都是通用的,适用所有专业,在教材中完全没有医学护理应用方面的内容。计算机应用完全和医学护理专业脱节,从教材中看不到计算机技术与他们今后的护理工作有联系,不知道学好计算机对他们以后工作的重要性,造成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够重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
(2)由于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速度快,计算机设备更新、配套跟不上,难以满足计算机教学的需求。
(3)在护理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教学中,由于计算机专业教师医学专业知识不足,在讲课时对计算机在医学领域中的实际应用讲得少,而课本上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导致部分学生对学好计算机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要强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的教学效果,必须解决上述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真思考并与同行相互交流,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1.与时俱进,突破教材。
由于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快,《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教材的内容往往跟不上计算机的发展步伐,因此,老师在上课时既要着眼教材,又要与时俱进,将最新的技术和与学生将来工作有关的内容加进来,突破教材的局限性,使学生能够获得最新的有用的计算机应用知识。
2.大力提倡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一种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的一种模式。在小组协作活动中,学生可以将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也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教材大都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即:用一个个任务把教材内容串在一起,这种模式正好适合用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班级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好、中、差搭配,通过协作学习完成一个个教学任务,学生学到了新知识,掌握了新技能,解决了学生之间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在互帮互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沟通能力,增进了同学友谊。
3.理论联系实际,引起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重视。
在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告诉学生目前国内很多大型医院都是通过计算机对医院护理工作进行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的,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计划的制订和书写完全是用计算机完成,护理人员使用的许多现代化仪器、仪表都是用计算机进行自动控制,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监护仪器,医院从挂号收费到病房病例管理,都是采用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不会计算机操作技能,很难胜任当今的护士工作。
在社区医院中,社区护士通常用电脑打字制订健康教育计划,用图片处理辅助制作健康宣传册,用电子表格汇总辖区内的居民健康信息。用幻灯片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为了取得更好的健康教育效果,幻灯片中不仅要有文字,还要有图片、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为了提高护士的护理能力,要会上网查资料,了解发达国家的社区护士是怎样工作的。学会上网知识,通过上网就可以足不出户地对辖区内的居民进行随访。学会使用QQ、E—mail等方式与居民联系。联系的途径多了,省时,省力,还不用担心打电话人家不接,贴通知人家看不到。
4.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生源基础不同,若不注意教学方法,则容易使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最终都失去兴趣,因此,要注重教学方法。如: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方法、“协作学习”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实例等;课外提倡学生上网学习或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
5.改革实践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要以学生实践操作为主,操作内容要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专业特点。尽量让操作内容和他们以后实际工作应用的真实需要一致,能在以后的工作实际中发挥作用。例如:学完Word文档,让学生以“5·12护士节”为主题,设计一个电子版报;学完Excel,设计一张护士夜查房记录统计分析表;学完PowerPoint演示文稿,以“护理礼仪”为主题,设计一个演示文稿。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勤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当堂解决问题,在学生操作完成后,教师要及时反馈和肯定,这样,经过教师耐心的指导和肯定,久而久之,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就会逐渐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
6.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计算机软件硬件更新快,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计算机专业技术学习;学校的生源情况不断变化,要求教师探索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适应不同基础的学生;医专不同专业都有自身的特点,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医学领域知识。计算机教师应到医院进行实践考查,了解护理专业用到哪些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学习了解涉及计算机的医学新设备。总之,只有教师个人业务素质提高了,教学才会更有专业针对性,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7.实行“双证书”教育制度,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度。
除了教师把计算机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自始至终贯穿在整个计算机教学中,不断提醒学生学好计算机的重要性外,还需在高职高专学校实行“双证书”的教育制度。让学生在毕业时必须同时具备护士资格证和计算机等级证书,提高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度。
摘要: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也向着纵深方向发展,本文探讨了基于人性化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改革问题。为此,首先分析了人性化教学理念的概念以及特征,并分析其在现实教学活动中的现状,最后针对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实施提出一定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教学改革创新;高校体育;人性化
1.人性化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概况
1.1人性化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内涵
在理解高校PE教学改革创新在人性化视域下的内涵,需要了解人性化教育的内容。人性化教育就是“以人为本”进行教育,人性化教育将更多地重点放在对人的关注而不是对物的关注,以促进人的需要、主动探索精神以及个性的发展作为最终的教育目标[1]。人性化教育,讲究的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倡导教育家从人的内心出发进行教育方法的改革创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功利教育的思想,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与社会意义。所以依据此种理念,在高校中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创新,就是充分尊重大学生与大学体育教师的身体和心理特征,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环节中充分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大学生的个性自由进行积极引导,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促进体育教育改革创新活动的全面开展。
1.2人性化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特征
一般来说,以人性化教育思想为指导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4]。1.2.1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主体性的特点。学生主体性的强调是,以人性化教育思想为指导的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创新,要高度重视对学习过程中的各个方面的信息的整合,依据自身的想法,进行积极主动地学习,积极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以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发、自主以及自律。1.2.2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主导地位。体育教师对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活动进行组织、管理与实施。教师的主观主动性对于PE教学活动产生的质量与效果起着重要作用,也直接关系着人性化教育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落实情况。就人性化教育理念而言,在要求对学生进行人性化教育的同时也要求在对老师的管理上也遵从人性化,1.2.3强调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互动。教学和学习是所有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根本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体育就是大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问题,从而达到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同等重要。这与体育教学中的人性化理念契合,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受到高度尊重。
2.目前人性化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现状
现阶段,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中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教学和学习的作用都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没有充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体育能力。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大学教师没有完全从传统的体育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人性化教育理念的建立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实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从而在开展大学体育教学活动的环节,往往没有真正重视学生及教学活动本身意义的价值,只注重教会学生而不管学生怎么理解,或者只管教学进程的继续而不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这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的自主性[2]。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这种发展现状下,积极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创新,把人性化的教学理念融入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使教学活动不仅充分关注和尊重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在人性化教育思想和体育是为了健康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改革学校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结构。人性化教育的教学理念为高等院校实施体育教学提供了保证。它为学生提供了保证,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良好的运动意识和运动习惯的形成。
3.人性化视域下高校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具体策略
3.1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人性化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以及“以生为本”,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中应该仅仅围绕这一思想展开工作,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本持传统教学理念的同时,还要注意体育知识以及体育技能的教授和同学们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重视高校体育教学大纲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向“设计师”的个性发展这一方向进行转变,重点培养同学们的改革创新能力以及在新环境下的适应能力,把“教育”与“教育心”有效结合起来进行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创新。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体育教学组方面应当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体质情况、兴趣爱好情况、性别不同、运动基础等,从而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在学习兴趣的引导下进行主动性的体育训练。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积极指导同学们参与到体育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改革的制定过程中,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同学们对体育课程制定、实施和学习过程的了解和掌握,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体育潜能和学习潜能,同时加强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注重同学们对体育知识以及体育技能的培养,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从体育课程出发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文化课程的学习和改革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体育教育由共性教育向个体教育进行积极转变。
3.2对教学内容进行人性化的选择
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应当注重“健康第一”的体育理念,对大学体育课程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在高等教育阶段,体育是一门系统的学科,注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掌握各种科学的运动方法。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健康发展。所以,体育教师在对体育教学内容以及运动课程进行选择和设计时,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重视竞技项目的训练和学习,在新的教学改革中要淡化这部分内容,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针对学生实用、全民、健身以及终身运动的特点进行教学课程的设计。同时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以及体育教学器具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教学项目的选择和改革创新。除此之外,对体育项目进行专业的分类和集中教学以供同学们进行选择。既加强同学们对传统项目学习例如太极拳、珍珠球、武术、舞龙、曲棍球以及腰鼓和毽球等,也对时尚类的体育项目进行编排整合供同学们学习例如拉丁舞、街舞、健美操、形体舞、以及现代舞和体育舞等,除了这两类体育项目以外还有一些实用类的体育项目需要加强学习诸如野外生存、自卫防身术、游泳以及攀岩等。
3.3加强对体育场馆条件的改善
随着高校对体育课程的重视以及相应资金投入的增加目前高校体育场馆以及运动设施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但是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目前高校中体育场馆空间也逐渐增大服务设施也比较综合基本上可以满足课程以及运动会举办的需要,但是基于人性化的理念,学生的另外一个隐形需求可能就被忽视了,就是包括换衣间以及室内休息和淋浴设施的建立,学生在进行了大量的.体育运动之后往往大汗淋漓,如果再回到宿舍进行更衣与洗澡非常不现实和不方便,现在大学生对自身卫生状况要求也比较高,如果更衣和洗澡问题比较麻烦的化学生可能就把本来要进行的体育训练搁浅了。现在学生的学习时间也比较宝贵,如果在这方面上浪费大量的时间那么体育运动就产生了一定的不必要时间成本,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时间负担。这一状况的解决需要学校投入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学校方面可能也有一些压力,针对此可以成立一个规模稍小一点的运动场所,集室内休息与洗澡室于一体的运动地,或者就把这一运动场地设置在学生宿舍生活区附近,减少学生的时间成本。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改善。
3.4注重人性化教学氛围的营造
推行人性化体育教学思想需要从软环境与硬环境两方面同时进行。因此,有必要创造人性化的教学氛围,为人性化PE教学的发展与推广创造一定有利的条件,在条件创设上也分别从软环境与硬环境准备。所以,在高等院校进行人性化教学改革创新时,在充分使用高校已经存在的体育教学资源的同时,也要注意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分配安排教学场所和设施,努力改善体育教学环境。与此同时,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强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动,利用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与完善,积极创设有利人性化教学思想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的软环境,以实现人性化教学氛围的有效创造。例如为了营造出人性化的体育教学氛围开展校园精品体育课程建设,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常见的体育项目诸如篮球和排球进行专业的课程讲解,加强与相关的篮球协会以及排球协会之间的联系,包括武术协会,组织学生在课外时间在校园广场上进行积极地战士以及篮球排球羽毛球比赛等,以此发方式来吸引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制造出良好的运动校园氛围,把体育运动的理念融入校园日常生活中,就和校园广播一样,打造出阳光体育与社团体育的校园氛围。
3.5注重体育教师职业素质的提升
作为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大学体育教师应该在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改革创新工作中确保人性化教学思想的有效实施。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一定的服务意识以及准确精准的人性化教育理念[3]。通过这种方式,在大学体育课程具体的开展和推进的过程中,可以促使教学实践课程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进与提高。在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加强体育教师的职业专业化素养。在针对教师的培养过程中,高校可以采取鼓励大学体育教师进行课后学习与集体或者分批培训等方法,为此积极组织有关的专家学者对教师进行不定期的培训,根据学校在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灵活采用不同的手段来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3.6建立健全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考评体系直接影响着高等院校体育基于人性化视域下体育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的效果。对于PE课程的评估体系,需要严格考虑到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效应、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进而在进行评估考核时,严格遵从人性化的教学思想,全面考虑同学们的具体实际情况,以便对系统进行全面的考察,从而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努力程度。所以一套全面合理的课程评估系统能够做到平衡同学们之间的学习情况,促进共同进步的实现,利用同学们之间的差异进行分为教学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与改革创新能力。
4.结束语
人性化思想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逐渐被推广到了管理学以及各门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人性化教学就是以人为本进行教学,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人性化教育理念具体实施上,要求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积极营造人性化的体育教学氛围并对这一教学活动的效果建立一套教学评价体系,积极促进我国高校人性化教学模式下的体育教学改革创新进程。
参考文献:
[1]杨俊.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途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8):36-39.
[2]舒康.基于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现状与展望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5):45-45.
[3]邓丕超.人性化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22):84-8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级1班、2班共100名护生为观察组,3班、4班护生100名为对照组。两组均为统招生,在年龄、性别及平均成绩等方面无明显差别(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给予传统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法教学。根据改革后的教学计划与内容,实施观察组教学,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模块,实施模块化教学:调整教学学时,以护士职业资格证为方向开展教学,重点培养护生就业能力。
1.2.1教学内容模块化
按照临床护理任务,将儿科护理学划分为4个模块,即生命发展保健模块、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护理模块、患病儿童护理模块及儿科常见疾病护理模块。每个模块均有相应内容,明确护理内容与护生学习任务,提高学习的目标性,进而提升学生责任感与使命感。
1.2.2调整学时
儿科护理学教学应注重学生操作能力培养,提高护士执业资格通过率,将总学时调整至60学时,实训15学时、护理理论教学45学时,并按照适度原则,适当增加儿科常见病讨论课。为提升护士职业资格通过率,增加6学时职业资格理论课,以考试题形式发放给学生,期末考试时检验学习效果。
1.2.3教学方法选择
在教学中新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问题导向教学为常用方法,该方法是指呈现以为案例或事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同时,也可实施一体化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教师与实训室、带教老师与学生一体化,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也是常用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提升护生解决问题能力。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13.0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用均数(%)形式表示,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考试及技能大赛成绩比较
期末考试平均成绩,观察组为(88.14±5.14)分,对照组为(76.45±2.34)分;技能大赛成绩,观察组(95.12±2.11)分、对照组(80.34±1.24)分,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及就业情况
观察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78.0%,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就业率方面,观察组的就业率为98.0%;对照组为77.0%,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观察组对模块化教学评价
本研究对观察组100名护生开展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内容包括模块化教学是否有助于顺利完成临床任务、是否有助于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是否可增加理论知识与临床工作的联系、是否可提高自身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是否有助于增强团队意识、是否提高了自身沟通能力、是否接受新的教学模式等,各项内容学生认可率均超过97.0%,说明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效果良好。
3讨论
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学教学应顺应社会需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有效性、儿科护理是一项专业性、系统性与规范性工作,对护生的要求高,要求其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具备合格的操作技能。本研究认为,在高职元小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实施模块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儿科护理学的理解与掌握,提高护生的操作能力,在考试成绩、护士执业资格通过率及就业率方面,均比传统教学优势大,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实施模块化教学,可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护生就业率,值得在教学中推广应用。
1.1交通心理学的概念
交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来研究社会交通现象和工程中有关人的心理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具体地说,交通心理学主要从道路交通参与者的心理与行为规律出发,研究如何改进交通行为以减少事故、保证安全,如何充分发挥道路交通的功能;研究交通安全教育和训练问题,纠正道路交通参与者的意识与行为中的许多不安全因素,教育和纠正交通违法;研究如何减少和预防道路交通的过失犯罪问题等。
1.2交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交通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很广,其基本研究内容主要包括6个方面,分别是机动车驾驶人的心理、行人心理、自行车骑行者心理、交通工程心理、交通事故心理、交通管理心理和交通警察心理。
1.3交通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交通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结合其自身的特点,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及模拟法。
2影响驾驶员心理的因素分析
2.1车外环境对驾驶员心理的影响
(1)颜色的刺激作用。车外环境中的实物具有各种各样的颜色,不同的颜色对驾驶员心理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交通环境中的不当颜色配置可能对驾驶员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2)道路结构、设施等的影响。交通管理中为安全起见,常在道路两侧设置护栏以规范行车秩序。当汽车在两侧有护栏的道路中间行驶时,因害怕碰撞护栏而有意识地与护栏保持一段心理安全距离,从而在无形中使道路有效利用宽度减小,这种由心理因素造成的路面狭窄现象称为“路面狭窄效应”。路面狭窄效应“使得驾驶员为避免碰撞护栏或其它路边设施而处于一种相对紧张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作用会使驾驶员自动降低车速并趋向于靠路间行驶。
(3)道路标志标牌的影响。行车过程中,驾驶员通过交通标志标牌获取路况信息,提前做好应对的心理准备,预防危险情况发生。
2.2车内环境的影响
(1)车内的音乐对调节驾驶员的情绪有重要作用,优美、舒缓、轻快的音乐能够减轻压力,放松身心,提高驾驶安全性。
(2)车内设施整洁的布置让人感觉耳清目明。
(3)乘客的高声谈话或其它活动可能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
2.3驾驶员自身因素对其心理的影响分析
(1)驾驶员的性格与情绪的影响。国内外对驾驶员性格与交通安全的关系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内向型性格对于安全行车更为有利。这是因为内向个性的谨慎、有条理、避风险和严于自我监督等特点,对于保证行车安全较为有利。内向与外向两种性格的驾驶员发生事故的原因也有所不同。内向性格的驾驶员感知较为迟钝,动作反应敏捷性稍差,在遇到危急情况时容易出现延误性错误而导致事故;外向性格的驾驶员则喜欢冒险,易冲动,倾向于超速行驶或强行超车等驾车风格,容易诱发事故。
(2)驾驶员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驾驶员的某些习惯或行为也会通过心理作用影响驾驶安全。如:喜欢边驾车边与人聊天;行程匆忙,一手驾车一手吃饭;边打电话边驾车;边行车边思考问题;开车时戴耳机听音乐等。
3基于心理学层面的交通事故防治措施
3.1开展心理训练,提高驾驶人心理素质
驾校不仅要重视对学员进行操作技能的训练,还应重视对其心智技能的训练;交通安全教育学校对驾驶人再教育中也应加入心理培训内容;驾驶人更应增进自我了解,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增加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鼓励社会心理咨询业的发展;鼓励非政府公共部门提供和开展各类针对驾驶安全的心理培训项目。
3.2开展安全宣传,增强驾驶人安全意识
安全宣传就是采取种种大众传播的手段,调节宣传对象的心理,使他们形成对安全问题的正确认知和态度,从而预防事故并进而形成社会群体的安全行为定势。安全宣传能否被对象所接受,取决于宣传的内容和方式与接受者个人意向的结合程度。宣传工作要善于激活人们的安全需要,增强其安全动机,要利用人们趋利避害的本性,从环境和人群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实际出发,结合事故案例,进行信息灌输,情理说服,反复提示强化,以满足个人和社会的安全需要。
3.3立足以人为本,采取人机工程学措施
关键词:内科护理学,教学改革,教学创新
进入21世纪以来, 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医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内科护理学是内科医疗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目前已经成为研究内科病人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特点, 实施整体护理以促使病人保持和恢复健康的一门学科。为使培养出来的护士能够胜任新世纪的护理工作, 熟练地运用内科护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为内科病人提供优质的整体护理服务, 特提出以下几点教学思考意见。
1 培养良好的素质和献身护理事业的精神
作为护生来说, 毕业后所服务的对象是患有各种疾病的病人, 他们迫切需要得到护士的关心和护理, 这就要求护生从学生时代开始培养高尚的医德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要有热爱护理专业和献身于护理事业的决心和精神。过去习惯认为医务工作主要靠医生完成, 而护士是配角, 仅仅是被动地执行医嘱, 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我们常说“三分医疗、七分护理”, 就是说明病人恢复健康和护理工作密切相关, 目前推广实施的整体护理模式, 在医疗护理上具有更全面的特点, 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服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讲授内科护理学的时, 可以结合实际病例, 阐述护理学在医疗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再结合南丁格尔献身于护理事业的高尚医德及事迹,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同学们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 明确目标, 突出整体护理
教学目标要求已往的内科护理工作必须由依靠医嘱的常规护理被动状态向高质量高效能的整体护理转化。现在的《内科护理学》较之过去的《内科及护理学》的教材有了很大的改进。教材明确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 每个章节均以护理程序为核心, 构成了整体护理的模式, 根据内科护理学的培养目标是造就高质量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我们在教学上也应采取相应的有效配套方法。教材中各个章节中病人“基本情况评估”和“护理措施及理论依据”占了主要篇幅, 也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只有认真对病人的基本情况评估之后, 才能正确地提出“护理诊断”, 为制订“护理目标”提供了直接的依据, 最后根据“护理目标”以科学的理论依据实施“护理措施”, 而“评价”则能对“护理措施”在何种程度上完成达到“护理目标”作一反馈检验。教师在教学时应抓住“因”与“果”的辨证关系, 抓住护理程序每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抓住各自的内容特点, 使其环环相扣, 让学生领会到一个更全面更科学体系的内科整体护理全程。
3 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作为实用型的护理人才, 不仅要具备护理专业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还应当具有较强的内科护理专业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工作能力, 在上好内科护理学理论课的同时, 还必须抓好实验 (实习) 课的质量, 实验课一般选择在实验室或教学医院。在实验室主要是进行模拟训练, 每学习一、二个疾病之后, 分别由学生扮演护士及病人, 进行以护理程序为核心的整体护理全过程演示, 然后同学们一起讨论, 指出正确和不正确的地方, 需要做什么改进。最后由老师进行评价小结, 并做一次示范模拟演示。在教学医院上实践课则是面对病人展开临床教学, 由于所面对的病人性别、年龄、性格、文化素养各不一样, 因而还涉及与病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问题, 通过理论课和实践课循环往复, 有机相联, 既巩固了学生的护理专业理论知识, 又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
4 内科护理工作具有主观能动性
内科护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以病人为中心, 提供参与诊疗、消除病痛、预防保健以及安全舒适的健康服务, 内科护士必须善于主动接触和评估病人, 以发现与疾病相关的健康问题。通过护理手段或配合医疗手段最大限度地满足内科病人的健康需求。我们可以用实际病例来说明内科护士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意义。如某护士夜间巡视病房, 发现一位病人咯血致血块堵塞喉头, 出现窒息先兆, 此时护士主动带领病人家属将病人置于头低足高位, 拍打背部及用导管将血块从喉头吸出, 避免了窒息死亡。如果这位护士不是主动采取护理措施, 而是先去通知值班医生, 待医师看过病人后再执行医嘱, 就可能耽误了抢救时间。又如某肝硬化男病人, 住院期间并发肝性脑病, 意识恍惚地躺到女病人床上, 被误认为行为不轨, 但细心而敏锐的护士通过临床观察及护理体验, 发现病人已发生肝性脑病, 立即通知医生检查确认, 及时采取了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使病人脱离了险境, 这些实际病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内科护士工作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
5 不断完善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教师是教学工作中的主导要素, 当前中等卫 (护) 校的护理师资队伍还相当薄弱, 大部分护理教师学历层次不够理想, 有不少护理教师的第一学历是中专。而内科护理学的教学模式还基本处于医生教护士的状态, 质量难免受到一定影响, 因此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支较高质量的护理教师队伍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除了政策倾斜加大师资力量培训力度之外, 护理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职业素质建设, 广泛阅读护理专业书籍以及有关参考读物, 认真备好每一堂课, 不断丰富和提高教学水平, 当前内科整体护理模式在我国部分地区还处于试验摸索阶段, 卫 (护) 校的整体护理教学模式和医院的实际护理工作还没有同步, 有些医院仅在几个科室进行整体护理模式试点, 所以对很多内科护理教师来说, 本身就缺乏整体护理的临床实践, 在教学时或多或少带有“纸上谈兵”的痕迹。因此内科护理教师应经常深入已经开展整体护理的医院或社区, 亲身体验和实践。这样在进行内科护理教学时, 就能够将专业理论和实用性有机相联, 真正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O4-4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大学教育的教学编排、教学方式等等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学科,而大学物理学在诸多高等学校的理工科专业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1.新课改模式下大学物理的“教”与“学”
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使大学物理课堂的教学进化成为必然。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过程中,如何把握教育改革相关的教学任务与规范,并将其通过各式各样的教学方式展现,是教师需要积极思考和严肃对待的问题。
1.1学生与教师关系的探讨
知识的接收者是学生,教育的目的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在新课改之后,学生成为知识传输过程的主体。既是认知和学习的主体,也是知识接受的主体。而教师,则是重要的客体,应作为一个学习的辅导者参与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师生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世纪的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落实,就要改变相应的课程安排与设计。如在进行光学和量子力学等课堂物理教学的时候,师生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和“学”的层面上,教师要与学生设计相关问题、共同分析探讨、进行有效的互动。教学相长的氛围以此建立。
1.2“教”与“学”关系之间的平衡与处理
作为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营造和谐温馨的学习氛围是学生的期盼,也是教师的责任所在。师生之间的教学也属于人与人沟通过程的一种,应该充满激情和关怀。所以在高等学校物理学这一重点专业的教育上,教师更要充分理解并尊重学生,认可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尽最大可能开发每名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自身特点得到最大化的提高和发展。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必不可少,教师与学生也应该形成一个整体的关系。教师在学习上是学生的导师,在生活中是学生的朋友。不仅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上的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加强和发展。
1.3实验探究意识在物理教学中的树立
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不重视也不善于在教学工作中应用实验探究的方式。事实上,实验探究教学在物理领域的教学中能够起到重要作用,它有利于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认知。因此,高等学校应该树立好实验探究的教学思想,并且将实验探究作为日常的教学方式应用于物理等理工科专业。教育管理者应该注意,实施实验探究应该根据新的教育理念来开展,而且要将实验探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机结合,方能将实验探究的闪光点进行最大化地放大,使其优点得到充分的体现。
1.4物理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当今社会,现代化信息科技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在教学中也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多媒体技术的图片、画面、音乐、视频的交互演示功能就可以用于开展教学,实现对学生视觉和听觉双方面的感官刺激,从而使教学内容生动丰富,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针对不同个性和特点的学生,教师也要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当学生面对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展开辩论与分析。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多种的合理逻辑推理,扩大发挥和展示自身特点的空间,求同存异。
2.当下物理教学现状与新思维
现代教育中,摒弃一些传统教育模式的糟粕势在必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应该成为教学中新的重点。灌输理论和提高实践技能这两者应该并驾齐驱,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除此之外,高等学校物理教学出现的诸多问题也不容忽视。
2.1高等学校物理教学现状
众多高等学校对于大学物理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传授书本理论的阶段,以试卷考试的方式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主要标准。实验教学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仍以验证理论为主要内容,而不能有力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教学活动的存在以知识的传输和接受为目的,而不是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学科的发展。大学物理作为理工科各个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应该充分被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学生应该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培养独立钻研的精神,并且将物理学的基础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其他理工学科当中。
2.2改革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课本和教材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但是当下的情况是,高等学校的物理教材与现代科技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物理教材并没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更新,仍然以经典物理为主、近代物理为辅,而且诸多内容之间缺乏紧密联系,课本的编纂也不够严谨。除了教材需要改革之外,教师可以将多媒体引进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3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相结合
高等学校的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为学生传授知识,还应该认识到开展科研活动的重要性,力争做到以科研活动促进教学效果。加强大学素质教育的研究,围绕物理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展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一系列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发展。学生应该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授之余要及时关注物理学科前沿尖端的理论发展。
2.4提高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引用多媒体教学、师生互动教学、科研活动等新型方式之外,也要注意保留传统大学物理教学方式的精华。例如在量子力学的教学部分,教師要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自行制作幻灯片,在课上做研究报告与同学们分享。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显著的提高,并且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量子力学范畴的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等等。
结束语:
物理学史高新技术和科学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根据当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跟随新课改迅速深化的脚步,高等学校物理专业的课程教学要吸收各种教育理论的优点,向科学课程体系的方向努力。所以,强化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解决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问题成为高校提升自身素质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赵晓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读与写(上,下旬),2013,(23):295-295.
[2] 欧阳顺利,吴楠楠.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3):31-31.
2. 1 改革过去的学年制度
学年制度一直是高校教学管理日常使用的方法,其主要展现出计划经济的特色。基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二学历学生就显然无法适应该制度的内容。首先,学年制磨灭了学生在素质、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各个学生之间的差异极为明显,这成为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基本的因素,硬要按照学年制的管理方法实施管理,会以牺牲水平高、素质好的学生的积极性作为代价。其次,忽略在客观条件下的不同之处。成人所处的工作环境不同,用来学习的业余时间有多有少,加之家庭负担、学习条件等方面的差异,这成为学生学习的客观情况。教学与日常的管理有着必然的联系,管理要设定严格的纪律实施约束。如果均按照一个时间进行限制,部分学生由于请假次数过多,听课无法达到学籍管理的最低学时分数不得以自动退学告终,无法展现学用结合的特点。基于成人教育的.特点,学习者在职,实施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工作需要。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二学历教育具有代表性的展现上述特点。但是,学年制的管理措施重点在于强调学员在某个轨道上按照一定的速度运行,执行相应的教学计划,按照设定的模式展开培养,引发学用相互脱离的矛盾。
学分制是有利于因材施教的模式,不根据学习时间作为依据,而是以学习结果评价是否达到毕业水平开展管理。学分制是以展现个人知识体系和弹性学习时间为核心,这里所说的学分制与通常意义上的普通生试行的学分制有所差别。
因二学历学生无法集中到普通学生那样的程度,开展学分制只能得到学习弹性学习时间或修业年限。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明确学习负担,闲着的时候多学习、忙时少学习,最后修完这一专业所设定的学分方可毕业。这也是学分制与学年制相结合的计划学分制度。如果完成学分制,可以将其与自学考试教育相互结合。具体做法如下: 设定相关的教学计划及课程学分,学生依照自己的工作情况和学习时间选择相应的课程。学生所选的课程要在指导下进行,学分制与学年制相互结合,实现专业课程规定的学分,学生方可毕业。
2. 2 开展成人应用心理学二学历教育的注意要点
二学历生源主要分为夜大、函授、全日制,根据学生层次水平可以分为本科生、大专生等。二学历学生具有来源复杂、生源广、学习目标明显等特点,具有基本极高的知识起点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工作与学习发生冲突,实践经验较丰富。根据学生的生源及具体情况,与高校多年的成人教育经验相互结合,使教学计划满足二学历学生的学习要求。在为二学历班级选择教师时,要挑选该校德才兼备、教学水平高的优秀教师任教。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二学历的实际能力,高校教务处不断总结二学历管理相关经验,确保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合市场发展需求。长期以来,传统的学历教育方式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导的班级授课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学习的是为适应应考的相关知识,丧失提高实践能力的机会。传统的教学方法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二学历教育要避免死记硬背的填充式教学模式,倡导问题 + 研讨的教学方法,提倡实施互动或网络多向交流,从而获得多元化的信息源。该教学方式以问题为纽带,启发学生进行研究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自学考试教育应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集中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体现应用型自学考试的宗旨。
3 加强对实践考核环节的管理
高校必须做好考生实践技能环节的成绩录入管理工作,杜绝出现漏报并且要确保每名考生成绩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实践技能环节,教务处要与考核老师统一思想,从严认真考核考生的实践技能,杜绝考生出现不经过培训就直接参加实践考试环节的现象。
4 结 论
在我国,到目前为止高校推行成人二学历自考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正规的地方。虽然二学历成人教育质量并不完全代表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但是它也体现了我国对社会人才资源的整合与再培养态度,甚至反映了社会建设的节奏。所以我国应该多借鉴国内外二学历教育的成功经验,吸取教训,全面正规化二学历教育机制,同时也希望社会中人们能端正对二学历成人教育的态度,在选择进行再教育时不要过于草率,切忌急功近利,因为教育不争一朝一夕,而是需要时间来慢慢发展的长期工程。
参考文献:
[1] 王柱国 . 论成人教育改革的途径与方法 [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 (2) : 3 -8.
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既是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教育模式的.改革是实现应用型教育的途径,其中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核心.本文探讨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提出实践教学的实施策略,系统讨论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方法.
作 者:王佳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北京,100023刊 名:中国现代教育装备英文刊名:CHINA MODERN EDUCATIONAL EQUIPMENT年,卷(期):“”(15)分类号:G48关键词:应用性 实践教学
关键词 药理学;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0—0124—02
实验教学是药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可是长期以来,药理学实验教学的内容主要是验证性实验,目的只是验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先讲解,包括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方法及注意事项等,然后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逐步操作完成实验,撰写实验报告。整个实验过程,都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机械地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其教学模式远远不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为了改变这种传统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药理学科进一步对药理学实验教学进行了调整,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1 针对不同专业设计实验项目
对于不同的专业来说,理论课学时的不同,必然导致对实验课的要求不同。例如,药学和药剂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更多地面向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新药研发阶段的药效及评价方法等以药理学实验的内容为基础,当然这也是他们较感兴趣的内容。实验的目的是提高他们对药物作用机理的认识,及其动手操作和科研能力,這两个专业的实验课学时分别为36学时和54学时。而对于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及卫生监督工作,对药理实验的要求相对薄弱一些,安排12学时的实验课。对护理专业的药理学实验,强调与临床护理直接相关的药理学实践技能的训练,及其综合运用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强调“药物剂量对药物作用、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这一实验。实验中采取戊巴比妥不同的剂量,3只小鼠对不同剂量的不同反应,通过此实验,让学生详细观察动物出现反应的时间,及其反应的主要症状(痛觉反应,翻正反射,肌张力等),并学会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对于不同的专业要求,安排不同内容的实验,更有利于做到因材施教,培养不同方向专业的大学生。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药理学实验中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较差的现象,为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药品的配置及实验器材的准备,因为实验准备是否充分,可以影响到实验效果.还有涉及动物的一些基本操作,例如动物的捉持、标记、麻醉、注射、给药、处死等,这些基本的操作很多学生都不会,甚至有的学生对实验动物有排斥心理,消极对待实验,不愿动手操作。针对这种现象,尽量做到少讲,让学生多练。另外,教师在示教时操作应准确规范,督促学生反复练习直至熟练[2]。学生只有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而后巩固验证,才能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
3 采取实验教学与科研和实践相结合
高校教师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外,还承担着大量的科研工作。教师可以面向社会,开发寻找一些研究项目,以这些科研和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研究和学习。例如吸引一些本科生参加课题的申报工作,指导学生积极认真填写各种科研课题标书,对于课题当中一些基本实验可以指导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一些简单的设计,复制一些基本的动物模型,测量相关的指标。学生通过参加课题申报、亲自参与实验设计等环节,其对药理实验的积极性会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学生了解了教师科研活动信息及主要研究方向,使学生便于与教师联系,加强师生关系,教师也更多地了解学生信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指导,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4 药理实验紧密联系临床
药理学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医学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程,又是一门由基础向临床过渡的桥梁课程。而药理学课程的开设主要对象就是药学和医学的学生,所以针对医学专业的学生,药理学实验课的设置需要紧密联系临床,为学生顺利过渡到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其中一个实验是“有机磷中毒机制及解救原则”,采用敌百虫给兔子耳缘静脉注射造成有机磷中毒的症状,然后学生观察到兔子出现口吐白沫、瞳孔缩小、全身肌无力、胃肠道平滑肌痉挛等这些有机磷中毒的典型症状。学生理论课上知道解救要及时,并运用M—R阻断剂和特效解毒剂,这是解救的关键,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再用药物也没有作用。因为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临床接触病人,对此认识不深刻,有些学生的实验因抢救不及时,错过抢救最佳时机,导致动物死亡;而有些学生的实验因抢救及时有效,动物基本恢复正常。这就表明同一个实验不同的人操作,结果相差很远。学生对这样的结果感触很深,从而思考如果在临床上遇到这样的现象,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通过这些实验的证明,会提高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
5 提升设计性实验教学力度
实践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践教学的核心。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校开设了设计性实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扩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设计性实验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选科研性实验课题。通过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项目,最后撰写实验论文。设计性实验的开设有助于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提高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整体的创新能力。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引入,对开放实验室提出要求。因为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不一定都能在课堂上完成,或者成功率不一定很高,所以应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并安排指导教师,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自己的实验,或者让课堂上实验失败的学生通过开放性实验找到失败的原因[3]。这就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有时候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
药理学实验课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优化教学手段,教给学生思考和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更应该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他们将来毕业论文的完成、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总之,实验教学是药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今药理学实验教学应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娜,王巧云.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8—9.
[2]王金权,张武,王丽,等.创新药理学实验教学方法探讨[J].临床医药实践,2010,19(9):1225—1227.
1 教学中遇到的困难
1.1 药理学教材缺乏针对性
目前的药理学教材大致可分为医学和药学两大类, 部分院校在选择教材方面常缺乏针对性。护理学不完全等同于医学专业, 学习的侧重点亦有不同。传统医学教材的药理学内容庞杂、知识量大, 而涉及用药前后如何进行护理的内容则相对匾乏, 不能满足护理专业学生的需要[2]。药理学课程为护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到的唯一一门与药物学相关的课程, 地位至关重要。根据护理的临床工作需要, 护生需要掌握的药理学知识要点也不同于医学和药学专业。护生对药物作用机制、药理作用特点应该了解即可, 对药物的临床应用、药物不良反应、用药护理要点应着重掌握, 教师也应讲深讲透。经历临床实习阶段的护生, 明显感觉到药理学的重要性, 但是也有“必须用的没学到, 未必用的必须学”这样一种矛盾的存在。
1.2 药理学知识复杂难记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 (包括病原体) 相互作用规律及原理的一门学科, 是以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学等为基础, 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桥梁学科[3]。药理学联系性强, 知识点多而复杂, 药名长且难记忆, 不良反应容易混淆。加上护理药理课程内容枯燥、抽象、理论性强、涉及学科面广, 因此学生普遍反映找不到学习方法, 难懂难学易遗忘, 以至于听课效率低, 对学科失去学习兴趣。
1.3 理论与实际脱节
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是目前药理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药理学教学大纲中需要重点讲解的基本上为经典药物, 由于学时有限, 只能基本完成教学大纲要求。而临床新药更新极快, 经常不够拓展介绍新药。实习后的学生反映, 即便学过了药理学, 但到了临床实际用药时很多都没听说过, 完全不了解。
2 教学改革探讨
2.1 合理使用教材, 拓展护生知识面
建议学校在选择教材方面对各专业应有针对性, 应考虑更能满足护理专业需要的《护理药理学》并且在教材的选择上以“新”为主, 在上课过程中, 可以拓展一些临床用药知识。例如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 李秀云、张冬琳主编的《常用药的使用观察及护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徐淑秀、蒋志文主编的《护士常用药物速查手册》。前者注重药物不良反应及用药护理分析, 可以弥补传统教材中的不足, 更贴近临床实际;后者言简意赅的阐明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及护理要点, 是护生用药速查的口袋书, 方便实用, 两者均是教师备课参考的实用书籍。另外, 充分参考各个出版社出版的《护理药理学》, 有些教材时常有记忆口诀, 帮助学生总结要点, 加深印象;有些教材增加了案例分析, 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有些教材有较多课后习题, 巩固所学知识点。教师应取长补短, 留用精华, 合理取舍和使用教材。
2.2 注重师资队伍培养, 注意知识的更新换代
从事药理学教学岗位的老师, 大部分是学习医药出身。医学、药学基本功扎实, 对药理作用理解和药物试验操作轻车熟驾。也正因为如此, 护理药理学老师对护理工作缺乏深入了解, 对护理技术及护理用药特点也缺乏经验,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更新知识, 不学习护理常识那么就会出现不有的放矢、教学效果差、学生厌学等情况。针对这些情况, 药理学教师应定期进入临床学习, 多了解最新的临床动态, 与时俱进, 收集常见的问题及案例, 积累教学素材。教师应常常与临床药师、医生、护士探讨案例, 找到学习的技巧和突破口, 找到学习的重点、难点, 更好的将理论与实际接轨。
2.3 充分备课, 传授技巧记忆
有句习语说:“教师要装满一桶水, 才能给学生一瓢水”。但是新时代的教育要求教师:“做一汪流动的清池, 才能给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澈的智慧之泉。”因此, 教师平时的积累和充分的备课是多么重要。
教师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应该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做好PPT课件, 图文并茂、生动形象、逻辑清晰的开展教学。另外还可以使用小插画、视频播放、药品说明书阅读、实物认识等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能刺激学生视觉、听觉, 形象生动的呈现所学内容, 药品说明书及实物认识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加深印象。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特点, 注重教学程序, 带领学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了解所学知识点。例如:解热镇痛抗炎药章节, 教师可以先发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吲哚美辛的药品说明书发给学生预习, 查阅书籍、文献、视频并准备好上课用药。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由问题导入:当某同学感冒发烧, 全身酸痛时可用何药治疗? (学生会结合自身的用药和到附近医院、药店了解常用解热镇痛抗炎药的情况并立即作答) 。接着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图片, 同时展示实物, 营造课堂气氛。最后教师总结并拓展解热镇痛抗炎的家庭常用药物识别与使用方法并布置课后小作业。相信学生对解热镇痛抗炎药必定会记忆深刻, 临床上也能熟练运用。
在教学技巧方面, 可以采用表格记忆、对比记忆、口诀记忆、名人记忆、拆字记忆等方法, 既生动有趣又印象深刻。例如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是大纲中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 但是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吃力, 教师可以将阿司匹林的“胃肠道反应”“凝血障碍”“水杨酸反应”“过敏反应”“瑞夷综合征”5个不良反应各取一字再变音为“为您扬名易”, 学生瞬间就能记住这个知识点。再如局麻药的名称和其特点比较难分清, 可以编写口诀:“普卡安全不表麻, 丁卡表麻毒性大, 利多全能慎腰麻, 室性律乱首选它”。学生只用记忆一个口诀, 就能掌握整章书的重点内容。
2.4 充实教学手段, 激发学习热情
“讲授法”这样单一的教学手段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在教学需要, 更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因此充实教学手段, 是教授好课程的有利条件。
护理人员在临床上是直接判断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的第一人, 因此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 激发学习热情, 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将学生的兴趣、动机和需求置于核心地位, 培养学生主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因此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以及语言表达。例如在学习抗高血压药物之后引入案例:患者, 男性, 51岁, 外企职员, 高血压病史5年, 最高达180/120mm Hg, 最近一段时间血压时高时低。就诊时服用复方降压片, 2片/次, 3次/d。测血压160/110mm Hg, 心脏超声检查提示左心室肥厚;空腹血糖6.3mmol/L。要求学生对患者进行简单诊断并进行联合用药, 分析用药合理性以及护理要点和用药注意事项。学生通过此案例基本能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学以致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不再以教师为中心, 而以学生为主体, 改变了以往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 转变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理念, 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能根据自己当前问题的理解, 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5]。例如在实验“镇静催眠药”授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镇静催眠药的特点和分类、中毒机制及救治药物 (可选多种药物) , 然后分组设计并进行实验操作, 完毕后分组讨论, 每组选一名同学进行陈述, 最后教师对不同观点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进行分析、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同时又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互活动, 使学生真正从过去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
另外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行动导向法”等教学方法充实课堂, 提高学生参与性,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5 注重德育培养, 实现情感目标
在教师课堂教学“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完成中, 教师更注重“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达成而往往忽略无法量化的“情感目标”。情感目标是树立学生安全、有效、合理用药观念, 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条件。卫生部于2010年颁布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方案, 要求各大医院加强临床护理工作, 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因此, 新时期的护理人员不但必须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同时更应具有“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的道德素质。因此教师在授课的同时, 应更注重学生德育的培养, 贯穿人文观念, 增加心理健康指导板块, 让护生了解和帮助患者建立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 培养其良好的责任心、爱心、耐心、细心。在上好药理课的同时, 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护理人员。
3 结语
寻找护理药理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分析和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法, 能提升护生对护理药理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爱心、耐心以及适应临床工作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爱学习、会学习。当然教师也不能满足现状, 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学习、改革创新、更新观念, 发现更多更好促进护理药理学教学改革的新方法、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盛芝仁, 黄善定, 宋前流.从临床需求谈护理药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设想[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7) :86-87.
[2]储敏, 王晓岚, 邱丽颖.国内外本科护理学专业药理学教材的比较研究[J].护理研究, 2007, 5 (l) :35.
[3]罗跃娥.护理药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4]史立宏, 王琳, 赵廷坤, 等.应用案例教学法改进《药理学》教学[J].教育论坛, 2008, 5 (23) :104-105.
【护理学应用改革创新探讨论文】推荐阅读:
内科护理课程改革优秀论文09-19
多元文化护理教育改革思考论文10-15
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内科护理学10-21
优质护理服务实施模式探讨09-16
如何提高护理创新能力05-27
肠内营养应用和护理07-08
护理学毕论文06-09
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及护理06-04
产后护理论文10-07
病房护理管理论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