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旅行》幼儿大班教案

2025-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神奇的旅行》幼儿大班教案(精选5篇)

《神奇的旅行》幼儿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能发挥想象续编有合理情节的故事,比较连贯地进行讲述。

2、尝试用恰当的词汇描述不同的情景,不同的心情。

3、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讲清简单的事情。

4、激发幼儿主动复述故事的欲望,培养幼儿高自控性和高兴奋性。

活动准备:

1、大故事卷1份、小故事卷5份

2、磁性黑板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

1、师生问好。

2、出示“兔子先生”,提问:“什么是‘神奇’?你觉得‘神奇’是什么意思?”

二、讲述故事

1、教师讲述第一幅画。

“春天来了……这是什么标志?”师神秘的引出图片上的标志:“︻”

“这个标志代表什么意思?标志后面会出现什么?”

2、教师讲述第二幅画,启发幼儿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试编试讲。

1)第一部分:“你们外出的时候走过小桥吗?站在桥上都看到什么?兔子先生在桥上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引导语:小朋友高兴的时候会怎么样?(及时丰富好听的词)

2)第二部分:出现标志“●”

师:“这又是什么标志?标志后面又会出现什么?”

3、教师讲述第三幅画,进一步引导幼儿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

第一部分:

1)“发生了什么事情?”

2)兔子先生这时的心情会怎么样?

3)“兔子先生还会怎么想?”

(引导幼儿说出描写人心理活动的丰富词汇)

第二部分:

1)“出现了谁?”

2)“小老鼠会怎么说?”

第三部分:出现一扇门。

师:“打开这扇神奇的门,兔子先生和小老鼠会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它们又会看到什么?”

三、幼儿自由大胆的想象、创编,师适当引导。

1、分5组讲述,教师在听的过程中作适当的引导。

2、请个别幼儿讲述。

四、师讲述自编故事结尾

师:“老师也带兔子先生到一个神奇的地方,你们看是哪里?”(大海)

“对,兔子先生和小老鼠一同打开神奇的大门,兔子先生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金黄色的沙滩上……”

五、区角延伸

课后请幼儿将自己的故事结尾画出来,完整的讲述故事。

教学反思:

这是一次独特的旅行。八个可爱的孩子,三个美丽的国度,十二天的朝夕相处,让我恋恋不舍。

说实话,出发前我很紧张:我会弄丢他们吗?早上叫得醒他们吗?会因为他们想家而手足无措吗?…… 事实证明我太小看他们了!旅行一天比一天精彩,他们也一天比一天棒!

天宁绝对是个惊喜!我想到你一年级的样子, 真的不敢相信你的居然能够在这些天里如此独立,井井有条!虽然老师帮你捡了好多次相机!

杨胡灏, 你好可爱, 经常听到你清脆的声音!有了好吃的总不忘了和老师和同学分享!

佳辰很兴奋, 第一天早早就起床了,还去叫醒其他小朋友, 不过,很快你就意识到在走廊上是不可以大声说话的.接下来你都很乖!

于晟暄,你不声不响,玩起来却很high,很喜欢拍照,也很会摆pose!遇到问题也会自己想办法解决!

陆则瑜,你有一肚子的笑话,常常把大家逗得前仰后翻!谢谢你把转换器与大家共享!

徐杜牧遥,你很坚强,即便晕车,身体不适,你也紧跟大家!你还是个小小评论家,凡事你都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范琦,你对希希公主倒背如流,常常给老师讲解剧情,很有意思!你拍照超会摆造型!演出是表情也是一级棒!

周徐之,你总是第一个完成日记!记录详细生动!每次老师要给你拍照,你总是说:不要,老是拍照就没有时间欣赏周围的美景了!嗯,很有道理!

谢谢你们与我的一路相伴,也谢谢你们爸爸妈妈的精彩的留言!每天车上听留言真的是一种享受!

你们真的很棒,一路上把自己照顾得很好!你们也学着用眼睛发现美,用心去感受美!相信这次旅行让你们更加成熟,大胆,自信!

《神奇的旅行》幼儿大班教案 篇2

一、活动案例呈现

水的主题是幼儿园科学活动经常选择的内容, 教师根据科学活动的总目标和各年龄阶段目标以及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 组织了科学活动《神奇的水》, 目的在于让幼儿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了解水的基本特征、特性以及水的作用, 从而使幼儿萌发节约用水, 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活动是利用幼儿已有经验的直接谈话导入, 教师直接以问答的形式进入主题, 让幼儿了解水的基本特征。具体实录如下:

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 水根据水质的不同, 可以分为什么?”

幼:“不知道”“矿泉水”“自来水”。

师: (迟疑片刻) “哦, 老师告诉大家, 是软水和硬水, 那么小朋友了解软水和硬水吗?”

幼:“不了解。”

师: (急忙) “软水就是可以直接饮用的水, 硬水就是不能直接饮用的水, 小朋友们明白了吗?”

幼:“明白了。”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老师手里拿的水是什么颜色?”

幼: (异口同声) “无色。”

师:“老师手里拿的牛奶是什么颜色?”

幼: (异口同声) “白色。”

师:“它们颜色一样吗?”

幼:“不一样。”

……

二、活动案例分析

(一) 集体科学活动中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以此科学活动为例, 分析了在集体科学活动中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提问的问题缺乏层次性

我们都知道, 活动过程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有先后顺序的, 先问什么, 后问什么以及从哪里切入去问都是有讲究的, 教师不能想到什么就对幼儿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这样不但不利于幼儿对活动内容的自主探究, 而且也会影响到幼儿探究的兴趣。教师在提问的时候没有注意所提问题的层次性,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教师的提问严重脱离了幼儿的已有经验。幼儿的学习就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纳入新经验的过程, 所以幼儿的学习离不开已有经验作支撑, 脱离幼儿已有经验的发问只会使得幼儿不知所措, 活动也会成为“灌输式”的活动。案例中的教师就有这样的问题, 教师根本不了解幼儿对水的经验基础, 开始便问:“水根据水质的不同, 可以分为什么?”其实, 幼儿根本不理解“水质”这个词, 更不知道该如何去给水分类了, 幼儿能够说出“自来水”“矿泉水”也完全是凭自己的已有经验。但是, 教师接着又问:“哦, 老师告诉大家, 是软水和硬水, 那么小朋友了解软水和硬水吗?”这个问题离幼儿经验就更远了, 所以小朋友都回答:“不了解。”那么, 教师讲水的基本特征, 以这样两个幼儿不熟悉的问题开始, 一下就使得活动气氛低沉了, 幼儿不知道该如何去探究, 探究的兴趣被打消了, 只能靠教师的讲述来被动接受。那么, 提问就会成为象征性的东西, 可有可无, 因为它已经不能起到引导幼儿自主探究、思考的作用了。其次, 教师的提问仅仅停留在幼儿已有经验上。教师意识到以上问题脱离了幼儿的已有经验, 所以在接下来的问题故意问简单一些,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老师手里拿的水是什么颜色?”“老师手里拿的牛奶是什么颜色?”“它们颜色一样吗?”这些问题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都是经验范围之内的问题, 所以幼儿异口同声地给出正确答案, 然而, 虽然看似回答正确, 活动气氛热烈, 但是这些问题对于引导幼儿的思考和自主的探究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还有待我们去思考。

从以上的案例片段不难看出, 教师提问的安排是欠妥的, 开始安排两个完全脱离幼儿经验的问题, 紧接着又安排几个完全在经验范围之内的问题, 显然是不明智的, 发问没有由浅入深的层次性。

2.教师提问的问题缺乏开放性

集体科学活动中, 教师所提的问题一般可以分为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 要求教师在提问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开放性问题为主, 封闭性问题为辅。但是从以上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所提的问题大多是封闭性的问题, “水根据水质的不同, 可以分为什么?”“小朋友了解软水和硬水吗?”“小朋友们明白了吗?”“老师手里拿的水是什么颜色?”“它们颜色一样吗?”等, 这些问题都是封闭性的问题, 有的幼儿根本没有去思考、无需思考、也懒得思考就简单地随大流回答了, 这样大量封闭性问题的提出将会导致幼儿思维受到严重的限制。

3.提问主体的单一性

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幼儿双边的活动, 需要教师和幼儿明确各自的地位和角色 (教师是引导者的角色, 幼儿是主动学习者的角色) , 积极参与, 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的提问、引导是为了让幼儿学会自己发现问题, 自主学习和探究, 这才是最终的目的。因此, 不但要求教师提问引导幼儿思考, 还要让幼儿学会在思考中自己提出问题, 对于幼儿来讲, 学会提出问题比学会解决问题更加重要。但是从以上的案例反映出了活动中提问主体的单一性, 全是教师提问、幼儿回答, 教师主导了整个活动, 幼儿顺从教师准备好的思路一步一步接受知识, 活动过程就变成教师讲述, 学生接受的单向活动。教师为什么总有问不完的问题, 幼儿为什么没有, 是教师为了所谓的“节省时间”, 是为了所谓的“提高效率”, 是为了所谓的“一切顺利”, 结果导致整个活动沦为教师的独白。

4.教师提问后等待时间简短、理答方式不灵活

在此次观摩活动中还发现, 教师在提问后等待的时间太短。教师提问后看到幼儿不会回答, 害怕出现“冷场”, 急忙告诉幼儿答案, 根本没有给幼儿留有思考问题的时间, 可能幼儿正在思考的过程中或者还没思考, 教师的答案就已经出来了。这样长期的结果就是幼儿思考问题的自信心和兴趣被打消了, 会养成幼儿懒于思考的不良习惯;另外, 教师也很难发现幼儿对问题是否掌握以及学习中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和困难。此外, 教师的理答方式不灵活。幼儿在回答完问题之后, 教师不但要积极回应, 而且回应的方式要灵活, 根据幼儿的回答程度做出不同的回应。但是从以上的案例我们发现, 教师在幼儿回答完问题后没有反应, 直接问下一个问题;简单回答, 应付了事;自己代答, 最典型的就是“水根据水质的不同, 可以分为什么?”“哦, 老师告诉大家, 是软水和硬水”;简单表扬, 例如“××小朋友真聪明”“你真棒, 我们给他鼓励一下”等方式, 是非常典型的终止性理答, 这样的理答方式没有给幼儿留进一步深入思考的余地, 而科学活动最终的目的是让幼儿学会自主探究, 没有进一步的思考, 何谈探究?

(二) 如何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1.充分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年龄特点, 合理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教师提问的层次性是非常重要的, 它体现了教师思维的流畅性, 有层次性的问题对于幼儿来说由简入深, 逐步对问题有全面的了解, 而没有层次性, 想到什么问什么就体现思维的混乱, 幼儿掌握起来没有系统性。因此,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年龄特点, 既不能与已有经验相距甚远, 也不能仅仅在幼儿的既得经验的范围内徘徊。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 如果脱离幼儿的已有经验, 幼儿接下来就无法自主地探究。因此,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也要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切入, 然后逐步深化, 逐渐提一些高层次的问题。

2.教师要明确提问的目标, 多提合理的开放性问题

教师的提问不是随意的行为, 好的问题、有效的问题才可以促进幼儿畅所欲言、拓展思维空间。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应注重问题的开放性, 因为幼儿对科学的学习本质上就是自主探究的过程, 教师的讲授起不了决定作用, 只有开放性的问题, 才能为幼儿自主探究、思考留有充分的余地和空间, 幼儿才能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 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和手段。因此,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在科学活动中向幼儿提开放性问题的重要性, 教师要提升观念, 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积累教学机智, 多提适宜的开放性问题, 让幼儿在思考中学会自主探究。

3.激发认知冲突, 教师鼓励幼儿自己提出问题

幼儿园集体活动是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共同的活动, 因此提问就不应该只是教师的专利, 幼儿也要参与提问。科学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探究需要幼儿自己提出问题, 质疑提问是幼儿学习科学的起点, 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如何让幼儿学会自己提出问题, 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幼儿的认知冲突, 其实幼儿一个个问题的产生就是自己的经验与认识出现了偏差。因此, 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内容, 让幼儿大胆地猜想, 然后验证, 其中的问题自然就产生了;提供给幼儿丰富的材料, 让幼儿在材料的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利用好区角活动和其他自由活动, 不断激发幼儿的认知冲突, 让幼儿在提问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4.教师要留给幼儿思考的时间, 不断改善理答方式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光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光的种类、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2、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光的奥秘的兴趣。

活动重点:了解光的种类、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活动难点:能理解浅显的光的特性原理 活动准备:

1、水、玻璃杯、小镜子、水盆、硬币、手电筒

2、活动记录表:(光的特性、光的用途)每位幼儿两张

3、多媒体课件:各种照明灯、浴霸、歌厅里的灯光、装饰的彩灯、港口和马路上的信号灯。活动过程:

一、了解光的种类:

1、设置场景(使室内变暗)师:提问:“小朋友,屋里为什么变暗了?”幼儿:“没有光了,所以屋里变暗了”(打开灯)提问:“为什么屋里又亮了?”幼儿:“因为有灯光了,所以屋里变亮了”。师:“那么,你能说说你都见过那些光呢?”

2、幼儿说出自己见过的那些光(太阳光、月光、星光、灯光、闪电光、x光、火光、激光、荧光棒、萤火虫发出的光等等)。

教师小结:让幼儿知道光有自然光和人造光两种。

★自然光:像太阳光、月光、星光、火光、闪电光、萤火虫的光是自然界产生的光叫自然光。

★人造光:像灯光、激光、x光、萤光棒的光是人们制造出的光叫人造光。

二、认识光的特性、探索光的特性:

师:“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小实验,看看光是怎样走路的?” 实验

(一)、将活动室窗户遮住使室内变暗,打开手电筒,让幼儿观察手电筒的光是怎样走路的?幼儿(手电筒的光是一直向前跑的)。

师小结:这是光的第一个特性:叫做光的直射性。生活中有很多光都是直接就射过去的,比如:太阳光、月光、手电筒的光、应急灯的光等等,因此,这种光的照射过程成直线的现象称之为直射现象。

实验

(二)、让幼儿在有阳光的地方玩小镜子、水盆里的水。师:“小朋友边玩观察光发生了哪些变化”?幼儿(发现小镜子反光,发现水盆里的水也反光、发现小镜子让光拐弯了)。

师小结:这叫光的第二个特性:光的反射性。

实验

(三)、把硬币和筷子放到盛水的玻璃杯中,引导幼儿观察硬币和筷子的变化,幼儿(我发现筷子弯了、我发现硬币从玻璃杯侧面看变得很大,从玻璃杯的上面看没变)。

师小结: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这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太阳光会照在地上,我们身上,也会穿过清水照进水里,可是水和空气不一样,光钻进水里,走得慢了,也发生了一点变化,我们的眼睛看下去,水里的筷子好像变弯了,其实是光在和我们做游戏呀!是光的第三个特性:光的折射 师与幼儿一起总结光的特性:光的直射性;光的反射性;光的折射性。并让幼儿做记录。

三、讨论光的用途:

师:“人们利用光的这些特性发明了许多有用的东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1)、幼儿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光的一些用途:照明、取暖、娱乐、装饰、用作信号等。

2)、让幼儿说说自己还知道光有哪些作用?作手影、帮助找东西。知道光的特殊用途:诊疗、美容、科考、照相、红外线烤箱可以烤东西;红外线还可以治病、紫外线可以消毒、杀菌。在医院里,人们可以用激光进行光治疗。

3)、鼓励幼儿长大后探索、发现更多的没有被人类发现的光,或利用光的特性发明更多有用的东西,造福人类。

四、活动延伸

《神奇的旅行》幼儿大班教案 篇4

1、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大胆地创造神奇的汽车。

2、利用制作汽车锻炼幼儿剪剪、拼拼、贴贴的技能。

3、通过想象,激发幼儿热爱生活的情感。

【活动准备】

1、丰富有关汽车的知识,范图。

2、白纸、铅画纸,勾线笔、硬板纸、胶水、剪刀。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导入活动,了解汽车的不同特征。

师:小朋友,你们一定见过各种各样的汽车,谁来说一说,你见过的什么汽车?它是什么样子的呢?

师小结:汽车有好多种,他们的名字不同,车身也有着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色彩,不过他们都有轮子,车灯、窗户、门等。不同的汽车还有着它不同的功能。汽车作用真大,假如有一辆神奇的汽车就更好了。大三班有个小朋友设计了几辆神奇的汽车,我们一起来看看它到底神奇在哪里。

二、出示范画,引导幼儿分析并大胆设计。

师:你们看他是用什么方法制作了汽车,神奇在哪里呢?

引导幼儿描述汽车,并从造型、图案、功能等方面说出其神奇。

师小结:我们可以改变汽车的造型、图案、特别是添置一些特异的本领,那就是一辆神奇的汽车。

请幼儿谈谈你想设计一辆怎么样的神奇汽车?它有什么特别的本领?

幼儿自由讨论后回答,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

师小结:小朋友设计的汽车这么神奇,有那么多的功能,有会跑的,会飞的,会游的,会跳的,会说话的,它们都有门、窗、轮子。现在就请小朋友把你想的神奇的汽车画下来,然后在硬板纸上画出分解图再剪下来贴在铅画纸上。

三、幼儿设计并制作神奇的汽车。

师提示:画分解图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1)主要的部分要先画,而且要大;

2)要合理按排,不要浪费纸;

3)每个部分都要分解画下来;

4)一样大小的东西可以重叠剪。

幼儿园大班教案《神奇的温度计》 篇5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的温度计,了解其用途,获得初步经验。

2、帮助幼儿获取温度计指示温度的粗浅知识,初步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及测量、记录的简单技能。

3、激发幼儿测量温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体温计3支,记录卡,笔。

2、温度计图片,

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了解常见温度计的名称及用途,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2、活动难点:对测温活动感兴趣,能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指导要点:通过经验调动、对比观察,引导幼儿了解各种温度计的名称及用途,并指导幼儿在简单的测量实验中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和记录温度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认识温度计。

1、认识体温计、气温计和水温计。

提问:如果有人身体不舒服,我们用什么办法知道他有没有发烧?我们怎么知道今天的温度是几度?怎么知道杯子里的水是几度?

2、出示气温计和水温计图片以及温度计实物认识这些温度计。

3、讨论拿温度计的方法。

提问:温度计是由什么材料做的?我们应该怎样拿温度计呢?(教师示范拿温度计的正确方法)

小结:这些东西都是用来测量温度的,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温度计。大多温度计都是玻璃做的,而玻璃一不小心就会被碰碎,所以我们要轻拿轻放,保护好温度计。

二、观察、比较温度计。

1、通过图片观察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找出相同之处。

提问:你在这些温度计上发现了什么?(每个温度计上都有刻度和红线)

2、观察温度计的结构,认读、记录温度。

出示实物体温计,提问:温度计里的这条神奇的线和数字有什么用?它们是怎么表示温度的?

小结:这条神奇的线对应的数字就是温度,与红线顶头平齐的`刻度线指示的是该温度的读数,我们可以用摄氏几度来表示。

三、分组实验。

1、实验:测量体温。

操作要求:分别请幼儿用体温计测量身体温度,并记录下来。

2、完成幼儿用书第10页。

四、分享与交流。

每组请一位幼儿在大家面前分享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教学反思:

《神奇的温度计》是海南教版第三主题----有趣的线中的科学教学内容。又由于最近天气较炎热以及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所以我们在晨午检时一发现孩子的体温有些异常就会拿出体温计测量温度。这支小小的体温计频繁的出现引起了小朋友们的兴趣。在这节活动中,每个幼儿的兴趣高,积极参与活动。但是由于幼儿园材料的限制,在活动中,只有三支体温计给孩子操作,以致造成孩子们争抢体温计、幼儿等待的时间过长等问题的出现。在活动中我虽然激起了幼儿的兴趣,但是身为师者,我却不能给他们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个别内向的孩子甚至都没有摸到温度计。)因为材料的限制,我的活动只让我灌输了如何拿温度计,而其他的探索活动都只是纸上谈兵。活动后,我深刻的反思我自己:

1、如果我园能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温度计,我相信这节活动,孩子们肯定收益匪浅。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上一篇:单位职工困难申请书范文下一篇:远程培训开班仪式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