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扶贫开发政策解读(精选9篇)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根据县委安排我就扶贫有关政策问题向大家作个汇报。感到十分荣幸。这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对扶贫开发事业和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2011年12月29日-30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我县被正式列为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扶持县,这是全县63万人民的大事、好事、喜事,连片特困地区的确定对我县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在茶陵的历史上留下深刻的痕迹。为了使大家对扶贫开发有个初步了解,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向大家作汇报。
一、扶贫历史演变过程
要准确理解当前扶贫政策,有必要先了解我国扶贫历史演变过程。我个人认为扶贫历史历经三个过程。
(一)从民间到政府。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任何一个政府应尽的职责,然而由于政府的认识水平、人力资源、财力情况等多方因素的限制。)我国的扶贫济困工作最初是由民间发起的。
1、北宋时期的“吕氏乡约”。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扶贫组织。“乡约”包含四个内容: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德业相劝:是倡导人们在道德和事业上相互劝勉和鼓励。
都清楚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十分恶劣,叙利亚问题、钓鱼岛及中日关系、朝鲜半岛问题、西藏、新疆问题等接踵而至,应接不暇,险象环生。而国内正处于加速发展,矛盾显现的时期。攘外必先安内。中央将贫困标准上调到农民人均纯收2300元,并将国扶县规模扩大到680个县,实际上是安抚了全国近1/3的县,13.4%的在籍农业人口。这就充分说明扶贫是最大的政治问题。
(三)从省扶到国扶。总揽茶陵的扶贫工作,扶贫开发的历程可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八七”扶贫攻坚阶段,时间从1994年—2000年,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确定开发式扶贫方针。
第二阶段:2001—2010年,是我国第一个十年扶贫规划纲要实施阶段。茶陵被列为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该规划把整村推进,技能培训、产业扶贫、基础设施等作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通过十年来的努力改变了贫困村的村容村貌,改善了贫困群众生活环境,把扶贫事业推向一个新阶段。
第三阶段:2011—2020年,是国家第二个十年扶贫规划纲要实施阶段,2011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六盘山区、罗霄山区、武陵山区等14个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十年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经过一年时间的不懈努力,我县成功列为罗霄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这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大创新,必将有力推动我县社会经济等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口的深切关怀,表明了中央领导集体把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政治意愿。
(二)锁定一群人。这一群人就是收入低于国家贫困标准、有劳动能力的农业人口,最终形成“生存靠低保,发展靠扶贫”的工作机制。(“低保一家一卡、扶贫一人一策”的工作格局)
(三)圈定一批主战场。这一批主战场就是14个连片特困地区,这14个连片特困地区就是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和已经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14个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一轮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在这个主战场中央要求按“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多层次、多渠道参与扶贫开发事业。逐步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四)确定一种衔接关系。这种衔接关系就是实行扶贫开发政策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确立“扶贫促进发展,低保维持生存”的工作定位。(农村低保和农村扶贫对象识别,属于扶贫对象的由扶贫部门审批,属低保对象的由民政部门审批。实现农村低保制度和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全覆盖,保证低保对象能够及时领取最低生活
——对片区县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内外资项目,进口自用设备,按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套件,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
三是金融服务政策。
——支持有条件的县设立地方性银行。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支持发展村镇银行,培养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大力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完善国家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加大财政扶贫贴息资金投入。
——鼓励和支持县域金融机构将新增可贷资金70%以上留在当地使用。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鼓励保险机构发展特色农业保险和小额扶贫保险。
四是投资倾斜政策。
——中央投资向农业产业、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倾斜。
——国家有关部门专项建设资金投入向片区倾斜,提高对公路、铁路、水利等建设项目投资和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标准。
——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
五是产业扶贫政策。
——省市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片区的定点扶贫要帮扶到乡,工作到村。
——建立人才交流机制,中央和省级定点扶贫有关单位与片区进行双向人才交流,定期选派干部挂职锻炼。
三、中办发[2013]25号文件主要精神
(一)25号文件的出台背景
中办发25号文件《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扶贫开发进入了精准扶贫的新阶段。要认真把它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首先应对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进行必要地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真正弄清中央为什么要出台25号文件。通过学习与思考,我认为这个文件出台的背景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形势所迫,第二句话是问题倒逼,第三句话是领导催生。
(1)形势所迫。从1949年到2010年,我国扶贫开发虽然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相关任务。但这个时期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主要精力是致力于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深入推进扶贫开发。与过去相比,目前我国扶贫开发的形势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扶贫工作已经从解决温饱为
(2)问题倒逼。我国扶贫走过了光辉的历程,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如在片区扶贫攻坚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存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职责不够明确的问题,片区管理容易出现空档;工作重心难下沉,有的地方偏重于区域发展,热衷于大型项目和城镇建设,忽视了对贫困户的直接帮扶;行业扶贫难落实,虽然明确了行业部门牵头联系片区工作,但限于部门职责,推动其它部门落实扶贫规划任务难度比较大。在资金使用管理上:有的地方扶贫资金使用针对性不强,存在“撒胡椒面”的情况;金融服务不完善,贫困群众贷款难;民间资金难进入;资金监管不到位。在实施扶贫开发中存在:扶贫对象识别不准、底子不清、情况不明,有的地方甚至连谁是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怎样才算脱贫都不清楚,结果该扶贫的没扶、不该扶的扶了,该脱贫的没脱、还没脱贫的却“被脱”了;扶贫责任不明确、考核体系不完善、考核机制难执行,结果是干好干坏一个样,“年年扶贫,年年扶现贫”;产业开发中存在“扶富”不“扶贫”的现象。这些矛盾和问题,倒逼着我们必须改进方法、创新机制,出台新的文件制度加以解决。
三是领导催生。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注扶贫、指导扶贫、推进扶贫的力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就扶贫
领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整个文件以改革创新为主题,以推进扶贫工作为主线,以解决制约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突出问题为目的,通篇贯穿了我们党民生为本、天下为公的执政理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展现了锐意创新、与时俱进的政治勇气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情怀。结合25号文件内容,我着重谈谈“六大机制”和“十项重点工作”。
(1)关于“六大机制”创新
一是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的着眼点,就是解决县级层面扶贫工作责任落实的问题。其核心要求:①由主要考核国内生产总值转向主要考核扶贫工作成效,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指标,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②研究建立重点县退出机制,建立扶贫开发效果评估体系。
二是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主要是解决“扶谁”的问题,落实扶真贫。核心要求是:①依据国家制定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建立扶贫信息管理系统。②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地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脱贫目标,并实现动态调整。
善农村支付环境。⑥加快信用户、信用社、信用乡(镇)建设,发展农业担保机构,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六是创新社会参与机制。主要是解决社会扶贫机制不健全、社会扶贫效果体现不充分的问题。其核心要求:①充分发挥定点扶贫、东西扶贫协作在社会扶贫中的引领作用。②支持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③建立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形成有效协调协作和监管机制。④全面落实企业扶贫捐赠税前扣除、各类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等相关支持政策。⑤支持军队和武警部队积极参与地方扶贫开发,实现军地优势互补。
(2)关于“十项重点工作”
一是村级道路畅通工作。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支持力度,加强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和中小危桥改造。
二是饮水安全工作。优先安排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确保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自来水普及率进一步提高。
三是农村电力保障工作。与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相衔接,加大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作力度。到2015年,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四是危房改造工作。到2020年,完成贫困地区存量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解决贫困农户住房安全问题。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根据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赣州实际,全市确立了“一三五七”工作思路:瞄准农村贫困群体和库区移民,按照有利于贫困地区和移民安置区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有利于贫困农户和移民家庭收入的增加、有利于贫困人口和移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就业创业能力增强的要求,把扶持贫困地区和移民安置区产业发展、增强贫困人口和移民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实施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库区移民、科技扶贫和社会扶贫等工程,努力构建农村和谐文明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一、坚持“一条主线”,不断增强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坚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贫困群众和库区移民的根本利益为主线,把此作为扶贫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赣州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移民大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群众和移民生活整体水平不高,贫困地区和库区仍有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贫困村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每年因灾返贫问题非常严重。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毫不松懈地把扶贫各项工作抓紧抓好,切实维护好贫困群众和库区移民的根本利益。
二、紧扣“三大目标”,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向纵深发展
(一)贫困地区和移民安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新增长。通过扶持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增加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并保持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农民收入增幅,加快减贫缓贫进程和缩小发展差距。
(二)贫困地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建设有新改善。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贫困地区和水库库区基本发展条件,帮助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满足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三)贫困农户和移民家庭自我发展能力有新提高。通过大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素质,根本解决贫困农户和移民家庭贫穷落后问题,扶持引导贫困农户和移民家庭自己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稳固扶贫开发工作成果。
三、落实“五项措施”,确保扶贫开发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在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上下功夫。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理清工作思路,把握工作重点,集中力量,以点带面。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并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将全年的工作进行细化分解,明确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责任领导、责任科室和具体责任人以及完成的时间等,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做到思路清、责任明、措施实。
(二)着眼长远发展,在机制创新工作创特上下功夫。创新工作理念。注重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贫困群众和库区移民自我发展能力,增强“造血”功能。注重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开发,加强贫困人口和库区移民科技培训工作,切实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由侧重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为主转变到能力建设等“软件”与“硬件”同步建设上来,由侧重自然资源开发转变到自然资源和人才资源开发并重上来。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新阶段扶贫和移民工作的新模式,推进工作创新;积极探索创新扶贫开发、移民扶持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的路子;积极探索创新贫困地区、移民安置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提高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能力相结合的路子;积极探索创新推进扶贫开发与农村社会救助有效衔接的路子;积极探索创新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的路子;积极探索创新公共项目资金使用成效与进一步构筑严密高效监管体系相结合的路子。创新工作方法。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一手抓扶贫业务工作不放松,在争资争项、资源整合、资金监管、项目监督等重点工作上下功夫、求实效;一手抓中心工作任务不懈怠,在创先争优、发展提升年、“三送”活动等中心工作上创特色、上水平。
(三)坚持完善制度,在确保扶贫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上下功夫。不断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十项制度”和配套制度建设,强化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健全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和民主集中制建设各项制度,进一步落实扶贫开发工作议事决策“三重一大”制度,健全完善扶贫资金项目巡查制度,建立健全扶贫岗位风险廉能管理制度等,确保扶贫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四)加强调研督查,在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上下功夫。针对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新特点,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和工作督查。一方面注重调查研究,统筹推进扶贫开发各项工作。结合业务工作实际,重点抓好“十二五”扶贫各项工作规划实施情况、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及其实施办法等方面的调研。通过调研,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扶贫开发水平。另一方面,注重督促检查,狠抓工作落实,提高工作成效。采取重点督查与面上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对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开展督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同时,结合工作调研对有关工作进行随机检查,及时指出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五)强化自身建设,在全面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上下功夫。深入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四抓四比”为主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组织引导机关党员干部紧紧围绕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紧密联系自身工作实际和岗位特点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注重实效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按照“对照检查自己,查找存在问题,提升服务质量,落实帮扶责任”的要求,扎实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通过开展活动,努力在融入全市发展大局上有新认识,在提高扶贫工作效能上有新进步,在改善贫困地区和库区发展环境上有新变化,在完善扶贫工作机制上有新突破,在落实扶贫政策上有新举措,在转变扶贫工作发展方式上有新途径。切实改进服务贫困群众和库区移民的作风。教育引导扶贫干部自觉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以确保工作对象得惠受益为标准开展工作,从贫困群众和库区移民的角度思考问题,努力在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上有更大作为,在密切与贫困群众和库区移民血肉联系有更大作为,在保障和改善贫困地区和库区民生上有更大作为,在促进贫困地区和库区社会和谐稳定上有更大作为。旗帜鲜明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大兴清正廉洁之风,把廉洁自律和接受他律紧密结合,全面接受贫困群众、库区移民和社会各界监督,始终保持扶贫部门廉洁从政、勤政为民的良好形象。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扶贫开发事业保驾护航。加强扶贫部门机关各项建设。加大学习型和服务型机关建设力度,强化机关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机关工作环境,全面提高文明和谐平安机关建设水平。
四、实现“七个突破”,全面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科学发展水平
(一)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有新突破。在全市新确定的1119个“十二五”省级扶持贫困村中,充分调动当地群众积极参与制定2011--2015年整村推进规划和当年项目的实施。及时、足额落实好上级下达的整村推进年度资金,严格落实好资金管理规定,确保项目资金安全运行。保质、保量完成当年规划项目。将贫困村纳入新农村建设布局,不断增加地方财政资金对贫困村的投入,加大整村推进工作力度,切实抓好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通过扶持使贫困村的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条件和产业结构有明显改变,贫困群众收入有新的增长。
(二)搬迁扶贫工作有新突破。全面完成年度21726人的移民搬迁计划。主抓集中安置,突出整体搬迁,高标准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整合资金进一步完善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和推广集中安置点社区管理机制,把安置点打造成“规划科学、设施配套、协会引导、产业发展、民主管理、社区服务、环境优美、邻里和睦”的移民新村;加大后续扶持工作力度,优先安排移民劳动力转移培训,确保每个移民家庭有1人以上稳定就业;积极扶持已搬迁的移民户发展产业,帮助和指导移民安置点建立经济合作组织,切实解决移民群众搬迁以后的经济来源和生活出路,真正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三)雨露计划培训有新突破。完成1万人以上的培训计划任务,在1119个贫困村实施好“一村一名”中专生培养工作。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工作思路,总结新经验、推广新做法,强化典型培育和宣传;将贫困家庭子女职业技能学历培训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学年2000元,实现“培训一人,合格一人,输出一人,稳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强化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培训基地积极性,不断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理论教学质量和实践操作能力,确保培训合格率;坚持就地安置就业与输送外地就业相结合,抓好与当地工业园的无缝对接,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网络,确保转移就业率,提高就业稳定率。
(四)社会扶贫工作有新突破。落实新一轮部门单位定点扶贫安排部署,加强对中直、省直单位在赣州定点扶贫的协调服务;加大行业扶贫协调推进力度;深入开展党员干部和农村致富能手结对扶贫;广泛动员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扶贫;热忱吸引和争取各类社会组织、成功人士支持我市扶贫开发。全年筹集社会扶贫各类投入比上年增幅10%,达到2.2亿元,树立一批各类社会扶贫先进典型并进行大力宣传。
(五)库区移民工作有新突破。严格执行政策核减后扶移民直补人口;加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着力解决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问题,加快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及经济发展;积极引导支持移民发展产业,抓好赣县、上犹两县扶持移民产业项目试点;积极稳妥搞好移民安置,协调指导有关地方规范做好居龙滩、五洋、峡山等重大水利工程移民安置工作;落实三峡自主迁入我市移民安置后扶政策,妥善解决722名三峡自主迁入我市移民安置遗留问题;积极稳妥抓好小型水库移民解困工作;重视做好移民信访工作,认真受理移民诉求,及时掌握移民动态,妥善化解矛盾纠纷,确保移民和安置区和谐稳定。
(六)扶贫产业发展有新突破。结合制定实施整村推进规划,帮助贫困村选准扶贫主导产业,落实低收入农户发展产业扶持措施,构建“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总结推广扶贫产业连片开发试点经验,结合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力争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充分发挥各级扶贫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贫困农户作用,市级重点扶持培养7家示范龙头企业;扶持建立33个贫困村产业发展“互助资金”组织,全市村级“互助资金”组织累计80个,市级重点总结树立7个村级“互助资金”示范组织;促进贫困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市级重点扶持培养17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一、万安县扶贫开发成就
在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中,江西万安县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综合素质、创造发展机会为目标,健全组织机构,创新工作思路,狠抓措施落实,强化项目管理,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具体概括为“一减两增三提高”,即: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减少;人均纯收入、财政扶贫资金总量;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提高、产业规模得到提高,全县贫困人口由2001年底的18364人减少到2008年底的11500人,重点村人均纯收入也由2001年底的895元增加到2008年底的1971.46元;其中绝对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926.2元,低收入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1186.4元。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由2002年的380.1万元增加到2008年度的1004.3万元。主要做法有:
1整村推进,用活10万、撬动100万、带动1000万。一是科学制定扶贫规划。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准确分析贫困乡村的致贫原因,明确扶贫规划的重点扶持对象,明确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任务,明确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实施项目,掌握了扶贫开发规划的第一手资料。二是捆绑使用扶贫资金。采取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分工协作的方式,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整合老建、农业、交通、科技、卫生、文化等部门的扶贫资金,确定投资重点,实行任务分解到单位、目标落实到单位、奖罚兑现到单位,切实保证重点村规划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三是发挥项目扶贫效益。几年来,以每个重点村的财政扶贫资金10万元为“酵母”,吸纳汇聚定点扶贫单位、县直有关单位、社会各界帮扶资金和群众自酬及投劳资金100万元以上,使分散单项的各类资金被有机地捆绑起来,确实达到了“集中财力办大事”的目的,给每个重点村每年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达到1000万元以上。从2002年开始,在重点村新修(改建)村组公路282条363.07公里,水利设施82处,学校12所2490平方米,沼气池建设4790座,“户户通”自来水建设163处,“三清三改”建设82处,举办种养业实用技术培训班872期,培训贫困群众48913人次。
2移民扶贫,搬迁一户、新建一村、稳住一方。自2003年被列为江西省移民扶贫搬迁试点县以来,该县共搬迁移民2917户11998人,大量的移民通过扶贫搬迁,在新安置地安居乐业、新建家园。一是合理确定搬迁对象。在移民搬迁对象的选择和确定上,紧紧结合县情,做到“四先四后”,即:先库区、后山区,先整村(整组)、后个别,先上乡(主要是库区和深山区)片、后下乡片,先集中安置、后分散安置。二是规划建设移民新村。为了确保移民新村起点高、标准高、配套全,对所有移民新村统一安排资金、统一规划设计、统一优惠政策、统一提供服务,并结合小康示范村、“五通一气”示范村、“三清三改”示范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移民能够搬迁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配套设施齐全、发展空间长足的移民新村。三是加大后期扶持力度。移民搬迁后,要稳得住、富得起,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扶持。我县农业、科技等部门的技术人员,深入移民户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生产,送发科技资料。县劳动局、县扶贫办优先安排移民户子女参加劳动力转移培训,优先安排贫困户子女外出务工,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增加他们的务工收入。并组织1536多名党员干部与搬迁移民结对帮扶,从资金、政策、信息、物质、科技等方面为移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扶持。
3产业扶贫,确定一业、扶持一片、形成一品。全县把产业发展作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经济稳定增长的一条有效途径。一是因地选择发展产业。围绕全县的产业现状、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确定了水产、生猪、肉牛养殖和水果、竹木种植等主导产业,编制了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和实施计划,制定了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二是拓展壮大产业规模。在库区大力发展“猪——沼——鱼”及特种水产养殖,在山区大力发展“猪——沼——果”和优质脐橙种植。目前,全县有水产养殖户1.4万户,养殖面积9.85万亩,水果种植户3800多户,种植面积6.8万亩,商品猪年出栏13.4万头、肉牛年出栏1.5万头。三是培育发展龙头企业。积极培植一批种养业专业大户,发展各类农副产品流通销售组织,培育了“水产有限责任公司”、“水果有限责任公司”和“肉牛养殖协会”等一大批农副产品“龙头”企业,创新产业化扶贫机制,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互相联结、互相弥补,加快了产业的发展步伐。
4劳动力转移,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家。把提高贫困群众的职业技能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引导贫困群众依靠科技发家致富、依靠外出务工增加收入。一是市场抉择培训内容。根据劳务市场信息和需求,灵活安排培训时间,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内容,大范围地安排培训实践,重点举办了电子技术、电脑应用、机械制造、家政服务、幼儿教育等市场就业形式广阔的培训班232期,培训学员7612人次。二是定单输出劳务地点。通过全县及各乡镇驻外招商站、县就业局、在外务工人员、县工业园区企业的信息提供和联系交流,与广东、浙江等沿海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劳务输出地,签定劳务输出“定单”合同,采取县负责培训学员、用人企业负责安排劳动力的合作方式,有计划、有目标地培训学员,避免了培训的盲目性,也极大了激发了学员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定期反馈培训效果。县劳动力转移培训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全县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并根据千变万化的就业市场及时调整培训时限、培训内容。同时,加强与外出务工学员的跟踪回访,了解他们在外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更好地组织劳动力转移借鉴新经验,探索新途径。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县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贫困村、贫困农户的生产生活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在扶贫开发工作中也发现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贫困人口抵御灾害和风险性差。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技术和手段落后、生态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渠道狭窄,一遇大的自然灾害,血本无归,缺少避灾和避市场风险的能力。例如我县2008年年初一场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使全县76个重点村及增补村林木和农作物受到严重损坏,供电、供水、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全县76个重点村及增补村受灾群众达7.7万人,因灾返贫人口达8146人,人平均纯收入减少382元左右,经济损失十分严
重;二是扶贫开发工作方式没有把重点转移到人力资源开发和自然资源开发并重层面上,依然停留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没有充分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挥扶持对象在当家作主参与开发过程中的作用,增强自信、增长才干,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服务,促进良好扶贫成果的实现
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我们要贯彻落实“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全面发展”扶贫开发工作方针,发挥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作用,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完善服务体系,更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变“要我富”为“我要富”,提高村民参与整村推进积极性,以提高贫困人群综合素质、创造发展机会为突破口,为贫困群众搭建创业平台,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
一要完善服务体系,拓宽农民致富渠道。目前应注重以多个方面强化对贫困村、贫困户的服务:一是信息服务。各级领导、包扶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要根据市场的瞬息变化要求,多方搜集农村科技致富和开发项目信息,及时提供给广大贫困农户,帮助他们选择好项目,规避市场风险;三是技术服务。畜牧、农业等有关部门要根据养殖业、种植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适时深入养殖、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帮助解决防疫、灭病原菌和农业自然灾害保险等实际问题。三是中介服务。积极为贫困村、贫困户引资金、引项目、引人才,帮助农户宣传、推介产品、签约定单位等等,搞好产品的运输和销售环节;四是组织劳务输出服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把转移贫困劳动力作为扶贫开发的一个重点项目和重要渠道,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贫困村的农民到县内外、省内外、输出劳务,增加收入。应组建贫困地区民工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和民工法律援助中心,为贫困地区劳动力进城打工提供就业指导和法律援助。五是社会保障服务。要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配套服务措施上实施一揽子跟进,探索建立农户种植、养殖项目保险服务,充分考虑到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动等因素,不至于因此而返贫致贫。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险体系、医疗保险体系、农村教育制度改革等等,使经济增长最终得以覆盖贫困人口。
--对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河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宋恩华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我省的实际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搞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最根本的 是要增强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贫困地区脱贫与发展步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2002年,我到坝上地区、太行山区和黑龙港流域三个贫困片的25个贫困县,做了一些调查 研究。通过调研,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提高扶贫开发成效,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必须拿出真正管用的实招,努力在观念、路子、体制、措施、队伍等关键问题上下功夫、求突破。
一、观念要更新
从调查的情况看,当前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在扶贫开发与发展经济方面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落后观念。主要表现,一是认为扶贫就是救济,就是简单地给钱给物,等靠要思想还比较 严重;二是小富即安,温饱即足,缺乏敢于富、求大富的胆识和气魄;三是习惯于土里刨食、种田糊口、封闭保守的自然经济模式,缺乏市场经济、开放经济意识。这些落后观念严重制约着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要通过教育引导、培训示范、政策推动,促进干部群众摒弃旧观念,树立新观念。
1、发展的观念。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彻底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必须 把发展作为脱贫致富、富民强县的第一要务。开发式扶贫,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搞好产业开发,改善生产条件,拓宽增收渠道,变“输血”为“造血”,不断提高贫困地区自我积累和 自我发展的能力。搞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坚持走开发式扶贫的路子。康保县近年来 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鼓励扶持贫困群众兴办生
态工程项目,发展小尾寒羊、食用菌 和错季蔬菜等产业,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
2、自立自强观念。路在人走,事在人为,业在人创。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自身 的努力,是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决定性因素。必须牢固树立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观念,靠苦干实干巧干摆脱贫困。灵寿县王家沟村是个水库移民村,1990年人均纯收入仅为85元。96 年以来,该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搬掉三座山,填平四道沟,造地200亩,开发荒山2600亩,种板栗74000棵。2002年全村人均收入1900多元,一举摆脱了贫困。
3、市场观念。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组织扶贫开发工作。一些地方采用招标、承包的办法建设较大型扶贫工程,租赁、拍卖小型水利工程和设施,奖励、补助群众自发搞的扶贫项目,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扶贫开发成效。要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增 强农民群众的市场意识,以市场为导向,按市场需求确定产业,组织生产,进而使他们了解 大市场、适应大市场、走进大市场。
4、开放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优化环境,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借助外力,发展自己。丰宁县充分发挥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加强与京津地区有关部门和大专院校的联系,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服务于扶贫 开发。2002年引进域外资金2.06亿元,利用外资124万美元,加上历年的续建项目,全县共 实施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22项,年内可直接或间接使64万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42元。
二、路子要找准
我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至今还没有跳出“扶贫-脱贫-返贫”的怪圈,丰年温饱、灾年 返贫、饱而复饥、暖而复寒,掉进了“低收入-低生产力水平-低收入”的贫困陷阱。“地 越种越多、粮越来越少、环境越来越坏、钱越来越少”,是这一现象的集中体现。造成这一 现象的原因,是那里扶贫开发的思路还不清楚,路子没找准。彻底改变这一现象,必须坚持 发展特色产业的路子,用产业开发统领和带动扶
贫开发各项措施的落实。确立和培育特色产业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当地资源为基础,但又不单纯依赖现有资源,要努力寻找 和培育新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我省的实际看,要特别注重以水定产业结构,以水定发展规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产品品种和发展规模,保证适销对路。必须突出重点,集中力量重点发展
一、两个特色产业,集中连片开发,形成气候,形成拳头。必须坚持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扶持壮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为贫困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格局,提升特色产业的层次和水平,实现富民强县。概括地说,就是要“打优势仗、走特色路、唱地方戏”。 对我省的三个贫困片,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找各的突破口,各打各的优势仗,各走各 的脱贫路。
1、坝上地区。共有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769个重点村、64.5万贫困和 低收入人口。这一片区地处高寒,无霜期短,土壤沙化、草场退化、碱化问题突出,但这里 耕地较多,草场广阔,气候条件独特。这一地区扶贫开发必须与生态农业工程建设相结合,搞好“一退双还”,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先实现绿起来,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舍饲 圈养畜牧业,优质牧草、错季蔬菜、甜菜、食用菌等产业,做到林、草牧协调发展,实现富 起来。这一地区还应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尚义县重点发展了蔬菜、口蘑、畜牧三大扶贫主导 产业,菜、菌、畜三个产业覆盖了全县70%的重点村和贫困户,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240元。
2、山区。共有2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680个重点村、249.22万贫困和 低收入人口。这一片区人均耕地少,土质差,水资源匮乏,但荒山、荒滩、荒坡等非耕地资 源和矿产资源较丰富。必须立足于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大搞山区开发,大力发展 林果业、畜牧业、食用菌、建材业和矿产开发,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发展旅游业。阜平县采 取政策调动、服务助动、典型带动、干部推动的“四动”措施,大力发展林果业、畜牧水产 业、石材加工业和旅游业,四大
主导产业初具规模,逐步成为“脱贫致富产业”。
3、黑龙港流域。共有2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653个重点村、25628万 贫困和低收入人口。这一片区土地大多干旱盐碱,水资源严重不足,但人均耕地相对较多,光照条件好,交通便利。这里应在改造中低产田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蔬菜、花生、牧草、药材、果品等经济作物和畜牧业,尤其要重点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同时依托当地的农 业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发展二、三产业。巨鹿县针对本县干旱盐碱的实际,把耐旱耐碱 的串枝红杏、金银花和枸杞作为特色产业,通过政策扶持、标准化生产、示范带动等措施,使三大基地面积分别达到6.5万亩、6万亩和5万亩,同时围绕三大特色产业建成了一批龙头加工企业。目前,该县人均纯收入中来自三大产业的就达600多元,真正成了富民强县的支 柱产业。 调研中我感到,在贫困地区发展养羊业和食用菌产业,投资小、见效快,成功率高,覆盖面 广,家家都能干,户户都受益。因此,贫困地区应重点支持直接解决群众温饱、增加农民收 入的养殖业。张北县馒头营乡郑油坊村从2002年开始,利用养羊基金,发展小尾寒羊养殖。目前,该村小尾寒羊已发展到1635只,实现收入20万元。村支部书记高兴地对我说:“养殖 业真正让我们得到了实惠,一头牛,五只羊,家家户户奔小康。”
三、体制要创新
我在调查中发现,越是贫困落后的地区,计划经济体制残留越严重,改革开放越滞后,市场化程度越低。可以说,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落后,一方面是受资源条件束缚,但从深层次看,更重要的是受体制束缚。从这个意义上说,贫困地区要彻底摆脱贫困,必须破除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快推进体制改革步伐。体制创新的根本目标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必须谋划市场化取向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而不能光靠行政手段。要进一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解决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努力做到该管的一定管好,不该管的坚决
不管,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事务上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切实精简机构和人 员,减少审批事项,简化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营造优于别人的发展环境。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扶贫开发中的主力军作用。改进贷款方式,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增加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投放。坚持“谁开发、谁受用,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利用社会资金,解决贫困地区资金匮乏造成“贫血”和资金外流的问题。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启动器”和引导功 能,调动群众投入的积极性,形成以农户投入为主体,政府扶贫资金为导向,信贷、外资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体系。
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对一些地方的草地、林地、滩涂、荒山荒坡,还没有实行承包经营的,要加快推行承包责任制等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体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在坚持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租赁、入股、有偿转让、置换等 多种流转方式,逐步发展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使用效益。鼓励搞好土地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流转时必须保证农民的合法利益,流转后能促进农民增收。
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加快培育包括工业品市场、农副产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特别是生产要素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要下大力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也可结合本地实际,发展一批具有特色的批发市场。积极发展农村贩销队伍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培育壮大各类市场主体。
探索和完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管理机制和扶贫资金的投入使用机制。一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调查中发现,个别重点县的领导只想争“帽子”、争资金,而没有把精力放在扶贫开发工作上。这个问题
如得不到彻底解决,势必影响重点县扶贫工作。今后,要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行动态管理,奖优罚差。对那些领导重视,工作成效显著的县,在扶贫资金分配 上予以奖励;对工作不力、成效不大的县,酌情扣减扶贫资金;对连续几年扶贫工作不见成效的,要调整领导班子。对重点村实行“交钥匙”工程,在正常年景下,只要各项扶贫政策措施落实到位,重点村必须按规划如期脱贫出列。二是建立资金捆绑使用机制。将涉农资金捆绑使用,解决以往资金使用分散造成扶贫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各县可按照“统一规划,统 筹安排,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相对集中,配套使用,确保效益,各记其功”的原则,把资 金捆绑起来集中使用,使各方面资金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办一两件关系扶贫开发全局的大 事。三是建立资金滚动投入机制。张家口市“周转羊”的扶持方式就很有代表性。他们用扶贫资金购买基础母羊发放给贫困户,一段时间后,贫困户返还一部分小母羔羊,用于扶持其他贫困户,这种做法实现了资金无偿滚动使用,扩大了扶持面,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张北 县前年利用基金购买周转羊3714只,发放到19个村的700多户,年底实现收入200多万元。去 年回收1400只,又发放到11个村的280多户,带动了更多的农户脱贫致富。省扶贫办今年将 拿出专项资金在坝上推广这一做法。
四、措施要治本
做好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必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1、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治穷先治愚,富民先富脑。贫困地区人口素质低,科技力量薄弱。发展教育和科技,是实现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在消灭一个文盲,就等于将来消灭一个贫困户。因此,必须大力发展 基础教育,增加教育投入,切实搞好教育布局的调整,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确保不再出现 新的文盲。积极开展成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争取让每个 青壮年劳动力掌握一到两门实 用 技术。同时,还要发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向贫困地区提供成熟可靠,容易掌握,同 贫困农户解决温饱、增加收入直接有关的实用技术,并通过扎扎实实的工
作,落实到具体项 目和产业上,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采取措施,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一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保证农产品加工增值,吸纳 贫困人口从事二、三产业。巨鹿河北燕南集团有限公司是我省最大的玉米淀粉、淀粉糖综合 深加工企业,目前一年可以“吃掉”15万吨玉米,纳税700万元,吸纳了1600多名农民进厂 务工。二是组织劳务输出。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善 待民工,搞好劳务输出。使农民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学习技术、积累资金,提高脱贫致富 的能力。张北县近几年多渠道输出劳务,去年全县输出劳力57万人,增收亿元以上。三是 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按照“突出特色,产业立镇”的要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 经济,引导农民进入小城镇。
3、积极稳妥地搞好搬迁移民。在部分山区和深山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一般的扶持措施很难奏效,靠大量的投入去改造这些地方的生存条 件成本太高。在这些地区,实行搬迁移民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治本措施,是最现实、最有效的 出路,也可以说是一场革命。今后,省里应拿出专项资金开展搬迁移民。蔚县、平山县按照 “搬得出来,稳得下来,富得起来”的要求,坚持农民自愿、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采用县城安置、中心镇安置、中心村安置和零星安置等多种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搬迁 移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蔚县几年来累计移民近万人,平山县2002年搬迁656人,都 从根本上解决了一些村的贫困问题。
4、因地制宜地搞好并村工作。山坝地区人少村小、居住分散。例如,赤城县有300多个行政村,竟有1300多个自然村。对这样的地方,还按常规的办法,以村为单 位进行扶持,帮助他们村村通电、通水、通路、建学校,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经济的。要解 决这些分散自然村的脱贫问题,必须跳出就地扶贫的小圈子,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并村,建 立中心村,降低扶贫成本,提高扶贫成效。从今年开始,要对这样的地方进行调查摸底,科 学规划,结合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建设、小城镇建设,合理并村,建设中心村,从根本上解 决贫困问题。
五、队伍要过硬
做好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1、县级班子建设。搞好扶贫开发工作,关键在县,关键在县党政主要领导。在重点县任职,比在其他地方工作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也肩负着更大的责任。重点县领导 干部更应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因此,必须加强重点县领导班子建设,选配一批政治素 质好、事业心强、熟悉农村工作、富有开拓精神的优秀干部进入县级领导班子,特别要选配 好党政主要领导,一任接着一任干,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摆脱贫困奔小康。
2、基层组织建设。送钱送物,不如有个好支部。贫困地区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经验各有千秋,但一条共同的经验,就是都有一个好的班子。因此,贫困地区要把加 强党支部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结合扶贫开发,逐个整顿乡村领导班子,改变基层组织软 弱涣散甚至瘫痪的状况,建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3、科技队伍建设。要培训一批有热情、懂技术的基层技术人员,充分发挥“土专家”、“田秀才”的作用,帮助贫困地区建立农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彻底改变一些地 方存在的“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要推广技术承包的做法。制定优惠政策,从大专院 校、科研单位聘请专家传授新技术,培训技术人员。顺平县近些年坚持聘请河北农大的专家、教授定期到县传授林果生产技术,解决技术难题,使该县林果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
4、帮扶队伍建设。目前,我省有近万名干部和科技人员在贫困地区开展帮村扶贫,这是帮助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骨干力量。各级组织、扶贫部门和派出单位,应切实 加强对帮扶干部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还要在生活上关心爱护他 们,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扶贫开发工作中去,更好地发挥作用。
2018年要聚焦深度贫困攻坚,强化对()等群体的精准帮扶。(分值:4.0/得分:4.0)1
A.贫困老年人 B.残疾人 C.重病患者 D.其它三项均正确
中国特色的减贫之路体现在()。(分值:4.0/得分:4.0)2
A.强化脱贫攻坚责任和监督
B.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地生效 C.形成大扶贫格局 D.其它三项均正确
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发生率普遍在()左右。(分值:4.0/得分:4.0)3
A.10% B.20% C.30% D.40% 2018年要强化脱贫攻坚督查巡查,把()作为主要方式,督促整改问题。(分4 值:4.0/得分:4.0)
A.抽查暗访 B.考核评估 C.全面调查 D.责任监督
2018年我国扶贫攻坚的部署主要在()上。(分值:4.0/得分:4.0)5
A.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B.开展扶贫领域作风专项治理 C.AB两项均正确 D.AB两项均不正确
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贫困群众,宜实施6()。(分值:4.0/得分:4.0)
A.资产收益扶贫 B.光伏扶贫 C.异地搬迁扶贫 D.公益岗位扶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进展。(分值:4.0/得分:4.0)7
A.重要性 B.决定性 C.显著性 D.阶段性
做好脱贫攻坚的风险防范工作,重点防范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分值:4.0/得8 分:4.0)
A.社会风险 B.金融风险 C.返贫风险 D.道德风险
深度贫困地区一般()。(分值:4.0/得分:4.0)9
A.脱贫成本高 B.区域比较集中 C.社会文明程度偏低 D.其它三项均正确
自2013年以来的五年间,我国共减贫()多万人。(分值:4.0/得分:4.0)10
A.9899万人 B.3000万人 C.6600万人 D.1300万人
2017年我国脱贫攻坚继续保持良好态势,采取多样化的精准扶贫方式,包括()和11 健康扶贫等。(分值:6.0/得分:6.0)
A.产业扶贫 B.电商扶贫 C.光伏扶贫 D.旅游扶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攻坚战坚持()的体制机制,建立各负其责、合力攻坚12 的责任体系。(分值:6.0/得分:6.0)
A.中央统筹 B.省负总责 C.市县抓落实 D.党政一把手负总责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13 现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分值:6.0/得分:6.0)
A.不愁吃 B.不愁穿 C.不愁住 D.不愁医
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地生效,主要体现在()。(分值:6.0/得分:6.0)14 A.扶贫对象和项目安排精准 B.资金使用和措施到户精准 C.因村派人精准 D.脱贫成效精准
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主要体现在()。(分值:6.0/得分:6.0)15
A.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B.贫困县摘帽进程加快
C.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迈出重要步伐 D.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减贫之路
未来3年,我国脱贫攻坚要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内生脱贫动力,让贫16 困群众想干、敢干、能干、会干。()(分值:6.0/得分:6.0)否 是
近五年的脱贫攻坚不仅创造了我国扶贫史上的最好成绩,而且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7 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定了“四个自信”。()(分值:6.0/得分:6.0)否 是
2018-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要发生重大转变,从注重全面推进帮扶向更加注重深18 度贫困地区攻坚转变;从注重减贫速度向更加注重脱贫质量转变;从注重找准帮扶对象向更加注重精准帮扶稳定脱贫转变;从注重外部帮扶向注重外部帮扶与激发内生动力并重转变。()(分值:6.0/得分:6.0)否 是
脱贫攻坚要坚持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金融投入的主导作用,建立与攻坚要求相适19 应的投入体系。()(分值:6.0/得分:6.0)否 是
1、深刻领会中央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定位。一是扶贫功能作用新定位。扶贫开发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仅要帮助贫困人口解决温饱、脱贫致富,更要确保发展成果共享,促进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二是扶贫战略格局新定位。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要发挥“大扶贫”的杠杆作用,健全完善“大扶贫”的战略体系。三是扶贫标准和扶贫对象新定位。随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扶贫标准逐步提高,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低保维持生存、扶贫促进发展”两轮驱动的新阶段。四是农村扶贫政策新定位。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总体目标,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把尽快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重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2、准确研判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形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创新“大扶贫”理念,实施了“七大工程两项计划”,推广了“扶贫九到户”模式,探索出了“产业扶贫”和“企业参与扶贫”新路子。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但是,全县还有近10万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高山和偏远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艰苦,脱贫难度加大,部分人群脱贫基础不稳固,面临新的返贫压力,对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3、科学把握加快脱贫致富进程的新机遇。“十二五”时期,国家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三农”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对老、少、边、穷地区发展和扶贫开发工作将给予重点扶持。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为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奠定了坚实基础。《省农村扶贫条例》的全面贯彻实施,为依法扶贫、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明确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4、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变扶贫发展方式、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为主线,以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为首要任务,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加注重人力资源开发,提高综合素质;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更加注重解决连片贫困地区贫困问题,努力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范文网
6、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效。以贫困群众为工作对象,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解决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做到扶贫到户、脱贫到人。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多措并举。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帮扶、社会参与、分级负责、合力推进”的格局。三是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落实扶贫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对因灾因病等突发事件陷入暂时性贫困人口,提供救济救助;对没有劳动力或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对生活在不具备开发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扶贫搬迁、异地开发。四是坚持自力更生、社会帮扶。尊重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动员和组织贫困群众参与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监督、扶贫项目的选择和实施,充分调动贫困群众在扶贫开发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坚持统筹兼顾、科学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实现资源、人口、环境的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路子,推进全县经济社会跨越性发展。
三、把握全县扶贫开发的工作重点
7、大力推进专项扶贫。加快整村推进力度,全面启动“十二五”期间全县45个村的整村推进工作,每年启动9个村的项目建设。突出老区扶贫,加强中心老区乡镇和重点老区贫困村扶持,保护、建设和开发麻池苏区遗址、枝柘坪红三军旧址、资丘七十七烈士纪念碑等红色革命遗址。做好扶贫搬迁,每年实施扶贫搬迁1000人以上。强化产业化扶贫,每年兴建和改造产业化扶贫特色优势产业基地1万亩以上。加强科技扶贫,每年实施“雨露计划”培训1000人以上。连片开发扶贫,积极争取中央和省新一批连片开发试点项目,统一规划,分级负责,集中扶持。注重典型示范,进一步加大高家堰镇金盆村、高家堰村、龙舟坪镇何家坪村等扶贫示范点的扶持力度,着力抓好龙舟坪镇“城郊大棚”、民居改造等工作。
一、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政策的关系
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制度,都是我国政府反贫困的重大战略举措,是通过外部资源的输入,采取造血与输血的办法提高贫困人口的生存发展能力。两者既有紧密联系,又有不同区别。
一是目的不同。
建立低保制度的目的是维持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水平,保障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使社会主体平等地享受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实现社会公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扶贫开发工作的目的是提高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贫困人口的自立自强精神,使其真正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并获得尊严、自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工作对象不同。
低保制度的目标是应保尽保,因此工作对象是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全部贫困人口,并以家庭为单位提供补助。扶贫开发涵盖了所有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而且扶贫开发除了支持贫困家庭以外,还支持贫困村、重点县的发展。
三是工作手段和性质不同。
扶贫开发是一种扶持生产的开发形式,其手段是创造生产条件、提供生产发展机会。低保制度是一种社会救济制度,其手段则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给予贫困人口现金或实物的生活补助。因此,低保是输血式的扶贫,关注的是人的生存权;而扶贫开发是造血式的扶贫,关注的是人的发展权。扶贫开发的工作手段比较丰富,主要是“授人以渔”;低保制度主要是送钱到户,是“授人以鱼”。
四是低保制度是对扶贫开发的有效补充。
虽然扶贫开发的工作对象是全国所有贫困人口,但是扶贫开发的性质和工作重点决定了它只能是扶助“可扶之人”,绝对贫困人口中部分人群无法通过开发式扶贫摆脱贫困。因此,低保制度“应保尽保”的目标,使得低保制度成为扶贫开发的有效补充。
五是扶贫开发是缓解低保压力的有效手段。
当前农村低保人群数量较大,其中部分低保对象的贫困原因是当地人均资源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条件差、就业能力低而致贫的。因此,这部分低保对象可以通过开发式扶贫增加收入,为贫困人群创造机会,提高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此外,帮助贫困人口脱贫,亦可以降低低保数量规模,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二、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政策衔接策略
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虽然在目标、工作对象、工作手段、性质、实施主体和工作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两者都是缓解农村贫困的方式。因此,促进两者的有效衔接,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对接机制,有利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联系会议制度。
加强扶贫、民政、财政、人保、金融等部门合作,成立领导小组,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共同研究解决反贫困工作的问题和困难,联合出台工作措施,建立合作机制。
(二)实行信息资源共享。
实行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有利于促进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政策的对接,将涉及到的数据信息、办事程序、帮扶信息、政策法规等资源互相参考和利用,建立和完善贫困人口信息系统、识别机制和动态监测机制。如将目前低保工作中的低保户信息统计、家庭收入核算等信息提供给扶贫部门,可为扶贫计划的制定提供科学、可持续的参考意见。
(三)建立统一协调的农村反贫困体系。
在完善低保制度的同时,与扶贫开发、促进就业以及其他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相对接,坚持政府救济与家庭赡养、扶养、社会互助、个人自立相结合,鼓励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生产自救,逐步致富。针对农村贫困群体的分布与结构特点,结合扶贫开发、低保制度、医疗救助、助学和就业等政策,科学制定贫困等级,实行分类救助帮扶,统一协调救助资源,防止救助资源过度集中,造成新的社会不公。
(四)创新扶贫开发模式,转变农村低保工作新思路,变“输血”为“造血”。
【关键词】 少数民族;扶贫开发;资金
一、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政策效果评价
少数民族地区是国家组织扶贫攻坚的重点扶持对象。国家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采取的特殊政策主要是:放宽标准,扩大扶持范围,加大扶贫力度,在扶资金和物资的分配上重点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倾斜,安排专项扶贫资金。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规定,从2000年起,中央财政安排一部分财力,转向用于民族地区的转移支付。通过多年来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面貌有了很大改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水、电、路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广播和电视事业得到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数量不断减少。
二、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
1.扶贫开发手段有待于进一步多样化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手段主要包括财政扶持、资金投入、信贷优惠、国际合作、对口支援等,这些扶贫开发手段对降低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率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但目前的扶贫开发政策体系仍侧重于利用经济方式实施扶贫开发,对社会、环境、人文等扶贫开发手段的综合实施力度比较薄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效果。
2.扶贫资金的投入、管理及使用上存在一些问题
(1)扶贫资金投入不足,缺乏科学的政策机制。
(2)扶贫资金渗漏严重,源头扶贫资金没有进入农村贫困户或没有用于农村扶贫项目。
三、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对策建议
1.确立新的贫困标准
制定新时期的贫困标准,应该依据以下几点:
(1)以现行贫困线为基础。现行贫困线是根据低收入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计算的,它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满足最低营养标准(2100大卡)的基本食品需求,即食物贫困线;另一部分是最低限度的衣着、住房、交通、医疗及其他社会服务的非食品消费需求,即非食物贫困线。
(2)农村贫困标准关注的目标应该转向巩固和提高贫困人口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在这一方面,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根据农村住户调查最新资料进行了具体验证:单一的贫困线表述不能反映贫困的演变态势,应该将此具体化,即与贫困演变的三种态势(极端贫困、一般贫困、相对贫困)相适应,将贫困线具体细化为生存线、温饱线和发展线。
2.建立合理的信贷扶贫体制,使扶贫资金用到实处
借鉴国际上的经验,政府在通过财政渠道投入扶贫资金的同时,还应推动信贷体制的发展。其一,应当逐步开放各种类型的小额信贷市场,并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和机制,政府可以将目前由商业银行发放贴息贷款的资金转由小额信贷机构来发放;其二,准许小额信贷机构根据市场状况和运行成本自主决定贷款利率;其三,通过鼓励竞争来保证小额信贷机构不断创新、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使开发式扶贫中缺乏的各种资金得到灵活解决,提高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3.提高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
(1)改变生育观念,提高生育质量。贫困地区持续过高的生育率和贫困代际传递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有研究表明人口增长率每降低一个千分点,人均GDP可以提高0.36~0.59个百分点。同时,由于人口较少民族普遍存在婚育年龄较早、年龄结构偏低的特点,导致人口增长潜力大于其他民族。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出的人口较少民族生育率分析表。从表中可以看出,22个人口较少民族中有17个民族15~19岁的生育率高于汉族,有18个民族总和生育率高于汉族。
(2)改善当地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卫生保健水平。应通过以下措施进一步改善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提高人口较少民族的身体素质。第一,由于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特点,必须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加大各级财政支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力度;第二,巩固、健全由县、乡辐射到偏远地区的三级卫生防疫服务体系。
三、结论
在过去的扶贫实践中,我国的农村贫困状况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农村扶贫开工作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但这只是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进入21世纪,我国的农村扶贫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仅我国农村的贫困状况还比较严重,而且在农村扶贫政策的执行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漏洞,使我国的农村扶贫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国须制定符合新时期的新的农村扶贫政策,以逐渐缓解和消除我国的农村贫困问题,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宝林.《中国民族研究年鉴1993》.民族出版社,1995
河源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
2016年5月
目录
1、什么是精准扶贫?
2、总书记对精准扶贫提出了哪些工作要求?
3、胡春华书记对全省精准扶贫工作提出了哪些要求?
4、张文书记对全市精准扶贫工作提出了哪些要求?
5、什么是分散贫困人口?
6、帮扶分散贫困人口的措施主要有什么?
7、联络员的工作职责是什么?
8、分散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是什么?
9、联系帮扶干部的主要职责有哪些?
10、分散贫困人口的识别原则和程序?
11、我市贫困人口是怎样识别出来的?
1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构成有哪些?
13、分散贫困人口核查工作程序有哪些?
14、产业帮扶政策主要有哪些?
15、就业服务政策主要有哪些?
16、生活保障政策主要有哪些?
17、教育资助政策主要有哪些?
18、医保救助政策主要有哪些?
19、金融扶持政策主要有哪些? 20、资产收益政策主要有哪些?
21、分散贫困人口的问责措施有什么?
22、分散贫困人口的三年脱贫规划应怎样制定?
23、分散贫困人口2016年度工作计划怎样制定?
一.什么是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贫困对象实行精准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致贫方式。其中:精准识别是前提,精准帮扶是关键,精准管理是保障。精准扶贫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二.总书记对精准扶贫提出了哪些工作要求?
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提出了“四个切实”、“六个精准”和“四个一批”的工作要求。
“四个切实”是指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
“六个精准”是指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五个一批”是指发展产业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三.胡春华书记对全省精准扶贫工作提出了哪些要求?
春华书记在2016年3月22日的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一是确保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二是落实五级党政一把手抓扶贫;三是精准脱贫要切实到户到人;四是形成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合力。
四.张文书记对全市精准扶贫工作提出了哪些要求?
张文书记在3月31日的全市扶贫开发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是中央和省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我市今后三年的头等大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12.6万农村贫困人口与与全市人民一道同步进入小康社会,这是市委、市政府向省委、省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并同时指出,要按照省定标准、实事求是、群众公认、程序齐全的原则,全面识别好精准扶贫对象。
五.什么是分散贫困人口?
分散贫困人口是指在我市相对贫困村外,同样经过户申请、村评议、镇核查、县认定等程序,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4000元的有农村户籍的家庭。
六.帮扶分散贫困人口的措施主要有什么?
帮扶分散贫困人口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户一法,对症下药;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原则,推动扶贫政策、资源、资金、措施、力量向贫困对象聚合,使扶贫工作“扶到点上、扶到根上”。重点落实好“八到户”:一是产业帮扶到户,二是就业服务到户,三是社会保障到户,四是教育资助到户,五是医保救助到户,六是危房改造到户,七是金融扶持到户,八是资产收益到户。
七.联络员的工作职责是什么?
联络员是由我市各级帮扶分散贫困人口单位派出的,主要负责联系分散贫困人口脱贫工作的人员。主要职责有精准
识别、建档立卡、制定三年脱贫规划和年度计划、落实帮扶项目、完善电脑录入、定期跟踪回访和当地扶贫部门联系工作等。
八.分散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是什么?
到2018年,实现有劳动能力的分散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或超过当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5%(预计7365元)及以上并稳定脱贫,全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人口全部纳入低保,确保相对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九.联系帮扶干部的主要职责有哪些?
按照有关要求,对可开发的贫困户,可以按照干部职工与贫困户“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各种形式,进行挂钩联系。联系帮扶干部的主要职责有:深入调查摸底、核实建档立卡、摸清帮扶需求、找准致贫原因、落实帮扶举措、全程代办服务、确保稳定脱贫。十.贫困人口的识别原则和程序?
在符合2015年末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4000元、家庭成员长期居住破旧泥砖房(茅草房)优先、家庭成员有残疾人或长年患重病的农户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等原则的前提下。按照以下程序申报贫困人口。
1.由农户对照申报条件填写申请表,向行政村村委会提出申请。
2.由行政村村委会组织对提出申请的农户的家庭居住
条件、收入和家庭成员健康状况进行核实,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对符合条件的农户在村委会和各村民小组公示7天,群众无异议后在农户申请表出具初审意见,造册汇总后报所在镇政府审核。
3.镇级人民政府组织对各村上报的相对贫困户情况进行核查,在农户申请表上加具审查意见,并以村为单位按有劳动能力农户和没有劳动能力农户进行分类造册统计上报所在县扶贫办。
4.县扶贫办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核查组对各镇报送的相对贫困农户和人口数量真实性进行核查,并将核查结果报县级人民政府确定。县级人民政府将确定的相对贫困农户数和相对贫困人口数,报市扶贫办备案。十一.我市贫困人口是怎样识别出来的?
我市各地在贫困人口筛查中,还采用了以下识别办法,甄别各地贫困户。坚持“四看”、“五优先”、“六进”、“七不进”,确保精准识别到位。“四看”即: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五优先”即:五保户和低保户优先、无房户和危房户优先、重大疾病和残疾户优先、因病返贫和因灾返贫户优先、因教和因老致贫户优先。“六进”即:一是家庭主要劳动力死亡、孩子未成年的农户要进;二是不符合五保条件的孤寡农户和单亲家庭要进;三是家庭主要劳动力长期生病、不能从事基本劳动 的农户要进;四是家庭人口有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口的农户要进;五是住房不避风雨的农户要进;六是因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造成家庭特别困难的农户要进。“七不进”即:一是近三年内新建建筑面积为8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或在城镇购买商品房的农户不能进;二是子女有赡养能力但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农户不能进;三是家庭拥有小汽车或大型农机具的农户不能进;四是直系亲属有属于财政供养人员的农户不能进;五是长期雇佣他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户不能进;六是对举报或质疑不能作出合理解释的农户不能进;七是有劳动能力但好吃懒做、打牌赌博导致贫困的农户不能进。
十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构成有哪些?
在贫困户的识别中,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最重要的评判指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调查户在调查期间获得的,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综合。即调查户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可支配收入包括现金,也包括实物收入。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构成有四项,分别为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其中:经营净收入=经营收入-经营费用-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财产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支出;转移净收入=转移性收入-转移性支出。
十三.分散贫困人口核查工作程序有哪些?
帮扶单位与分散贫困户所在村对接后,首要工作是开展对
村原申报初步认定的贫困户进行核查确认。主要工作程序有:核查公告—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公示确认—汇总上报,相关内容请参考市扶贫办《关于印发核查贫困户相关表格的通知》(河扶办[2016]40号)。
十四.产业帮扶政策主要有哪些?
1.扶持贫困户至少发展1项以上特色优势种养殖业或从事农产品加工、服务及其他产业。
2.建立产业帮扶资金,对贫困户发展产业给予奖补,或提供小额贷款担保、贴息、补助以及提供信息、技术、服务。
3.对无劳动力、无资源、无稳定收入来源的贫困户,建设户均3千瓦的贫困户户用光伏电站,实现受益贫困户稳定增收。
十五.就业服务的政策主要有哪些?
1.优先安排一定比例贫困劳动力在道路养护、园林维护、山林看护、治安巡逻、城管交通、环卫保洁、安全管理等公益性岗位中就业。
2.优先吸纳本村或当地贫困劳动力在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项目建设中就业。
3.优先照顾当地贫困人口在创业致富带头人创办的各类企业或创业孵化基地中就业。
十六.社会保障政策主要有哪些?
1.贫困人员参加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其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按政策规定落实财政补贴。
2.妥善解决一次性趸缴问题,确保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员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
3.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且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成员,全部纳入低保范围。
十七.教育资助政策主要有那些?
1.贫困户子女义务教育的免学费范围从目前的9年扩大到12年,就读普通高中给予免除学费。
2.落实享受现有国家及省的济困助学政策,并逐步提高资助标准,十八.医保救助政策主要那些?
1.提高贫困人员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75%左右)。门诊普通疾病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50%以上。
2.各级财政对其个人应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给予全额补贴。
3.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十九.金融扶持政策主要有那些?
1.为符合条件的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础利率放贷、扶贫资金贴息”的信用贷款,缓解贫困户生产资金困难。
2.设立扶贫贷款担保基金、贴息基金及风险补偿基金。
3.大力发展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对贫困户保证保险保费予以补助
二十.资产收益帮扶政策有那些?
1.投入扶持资金参与各类产业项目或购买商铺、物业等,折股量化给被扶持的贫困户并按股分红。
2.依法自愿流转土地经营权,以土地、房屋、农业设施及扶贫到户资金项目等资产作价入股,按股分享经营收益。
二十一.分散贫困人口的问责机制有什么?
把分散贫困户的脱贫人口纳入年度扶贫考核指标,未完成年度减贫任务的,对帮扶单位主要领导进行约谈,措施不力、工作失职的按照有关规定予以问责。
二十二.分散贫困人口三年脱贫规划应怎样制定? 联络员进村与村两委对接后,5月底之前,按照贫困户的核查程序,全部重新确认贫困对象。掌握每户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按照“八个到户”要求,制定帮扶措施,落实帮扶责任人,最好能明确每一类别甚至每一户贫困户的脱贫时间表,确保列入建档立卡范畴的贫困户在2018年底前实现全面脱贫。同时,在单位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应当对分散贫困人口所在村的基础设施进行帮扶,整体提高当地村民生产
生活水平或改善村民自我发展条件。
二十三.分散贫困人口2016年度工作计划怎样制定?
围绕三年总体规划,按照工作进度适度超前的原则,制定好今年的工作计划。主要要做好以下事项:
1、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权责明确,落实到人。
2、进村后的首要工作是进一步识别、核准贫困户,确保对象真实,并在省新时期精准扶贫信息平台予以修正。
3、分析每一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因戸而异制定具体帮扶措施,并安排帮扶责任人,责任人要细化帮扶到户的措施,写明用什么项目实现增收,何时可脱贫。
4、重点优先落实兜底扶贫政策,实现符合低保、五保条件的贫困户应保尽保,初步完成今年脱贫任务。在此基础上,争取可开发的贫困户能脱贫20%以上。
【新时期扶贫开发政策解读】推荐阅读: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07-01
中国扶贫开发政策06-27
采取新对策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11-24
新时期档案工作06-22
扶贫开发07-02
新时期教师角色定位07-06
加强新时期学校党建07-27
做一名新时期新教师征文07-27
从历史的角度解读中国各时期的中国梦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