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作文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赤壁之战作文(精选11篇)

赤壁之战作文 篇1

而东吴那边,周瑜正和诸葛亮谈话。周瑜问道:“你有什么计可破敌?”诸葛亮说:“很简单,借一员大将。五千将士,不费一兵一卒,即可破敌。”周瑜说:“军中无言戏。”诸葛亮说:“愿立军令状。”周瑜接过诸葛亮的军令状。借给了他黄盖和五千将士。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五千把防水电锯,并让鲁肃不要告诉周瑜,鲁肃答应了。

到了决战那天,诸葛亮对黄盖说了一些话,让他按计划行事,黄盖点了点头。

决战前,曹操拿出他的苹果6,登上QQ,打开“仇人”一栏,给诸葛亮和周瑜发送了信息;两小时后,我们决战吧!他们说到“好!”

开始决战了,曹军把战舰军团开出了大寨。见东吴那边没有出兵,便说:“东吴那边害怕我们了!加速前进!”听了曹操的话,曹军士气大振,加快了速度。

曹军的战舰才走到一半,黄盖早已带领拿防水电锯的五千将士在水里等着。见到曹军的战舰来了,用手指挥每五人到一艘战舰下拿电锯插进去,战舰便不能动了。还没等曹军反应过来,每艘战舰底面已经有十个圆形的大窟窿了。战舰渐渐沉下去,曹军一片慌乱,而曹操却没有慌,他命令道:“别慌,打开逃生气艇!”曹操大将张辽。张合听了,立马指挥将士放逃生气艇。等放好了逃生气艇,吴军拿电锯把气艇划了几个窟窿。气艇沉了下去,曹军全部被淹死了。

赤壁之战作文 篇2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最大的战役。据《三国志》《资治通鉴》等诸多史籍记载:东汉建安十三年, 曹操率军数十万 (号称80万) 以泰山压顶之势, 荡平中原, 席卷荆州, 顺江而下, 虎视江东。为了抗衡曹操, 孙刘结为同盟, 委大都督周瑜统军五万, 溯江西上, 雄踞江南赤壁, 迫曹军屯兵乌林, 隔江相峙。联军虽弱, 但众志成城, 且占地利, 兼有周瑜、程普、孔明、鲁肃、黄盖、庞统等一批文武良才运筹帷幄。“反间计”制乱, “苦肉计”诈降, 巧设“连环计”, 诸葛“借”东风, 一把大火化曹军战舰为灰烬, 曹军大败。赤壁大战, 由此闻名遐迩, 千古传颂。

赤壁之战后, 曹操退回北方, 再没有机会如此大规模南下荆州。曹操集团也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 遣甘宁袭取夷陵 (今湖北宜昌) , 曹仁率部围困甘宁, 周瑜率军救援, 大破曹仁军。刘备回师夏口, 欲溯汉江迂回曹仁后方。次年, 曹仁被迫撤退。孙权继续与刘备联盟, 以抗曹操。刘备乘势取得荆州大部, 包括武陵 (郡治在今湖南常德) 、长沙、桂阳 (郡治在今湖南郴县) 、零陵 (均在今湖南境) 等四郡。稍后又夺得刘璋的益州。孙权据有江东, 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割据局面。

赤壁大战前曹操的优势是非常大的:曹操“挟天子令诸侯”, 诸侯自然在道义上难以争锋;曹操以新胜之军南下, 其势正盛;曹操兵力数倍于孙、刘两家。

既然曹操具有如此的优势, 孙刘联军的战绩就更加辉煌。此战, 孙刘联军扬水战之长, 巧施火攻, 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曹操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战前周瑜就对孙权分析说:“操虽托名汉相, 实为汉贼, 将军以神武雄才, 仗父兄余业, 据有江东, 兵精粮足, 正当横行天下, 为国家除残去暴, 奈何降贼耶?且操今此来, 多犯兵家之忌:北土未平, 马腾、韩遂为其后患, 而操久于南征, 一忌也;北军不熟水战, 操舍鞍马, 仗舟楫, 与东吴争衡, 二忌也;又时值隆冬盛寒, 马无藁草, 三忌也;驱中国士卒, 远涉江湖, 不服水土, 多生疾病, 四忌也。操兵犯此数忌, 虽多必败。将军擒操, 正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 进屯夏口, 为将军破之!”

无疑, 周瑜是《三国演义》刻画的旷世奇才, 年纪轻轻就是东吴的全军统帅, 并让三世老臣佩服得五体投地, 甘听号令。然而, 周瑜又是一个悲剧人物, 给当时和后世留下无尽的遗憾和惋惜。《三国演义》一书也把周瑜描绘成是一位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之人。当他发现诸葛亮才能超过自己, 便想方设法谋害。然其皆被孔明识破, 反被谋算。三气周瑜典故发生在赤壁之战后, 第一气, 周瑜献出“美人计”, 诸葛亮将计就计, 结果是“周郎妙计安天下, 赔了夫人又折兵”。第二气, “假道伐虢”, 虚名取川, 实取荆州。结果亦被孔明识破, 自己损兵折将, 身受重伤。第三气, 自己深知孔明智谋高深, 如此斗下去, 必是自讨苦吃。于是改用自己的强项, 弈棋决胜负, 结果又败, 至此周瑜大病不起, 三月后死于巴丘。就在绝命之时, 还发出“既生瑜, 何生亮”的仰天长叹。

而历史究竟是什么呢?细读《三国志》我们知道:周瑜, 字公瑾, 今安徽庐江人, 生于公元175年, 卒于公元210年。是三国时期东吴大将, 他出生宦官之家, 仪表英俊, 智慧过人, 人称周郎。周瑜幼年与孙策相识, 并与其结为生死之交, 之后帮孙策成就一番大业。孙策乃孙权之兄, 死于暗箭。孙策死后周瑜全力辅佐其弟孙权, 最终帮孙权成就一番帝业。能帮人成就一番帝业之人, 定有过人本领。然其本领过人, 为何英年早逝呢?死时又仅36岁?我们发现事实上周瑜比孔明年长六七岁, 步入政坛军界的时间也比孔明早得多, 周瑜助孙吴创业江东之时, 孔明尚在“隐居”之中。若从他两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及赤壁之战前后的政治地位, 才华横溢、精明老到的周瑜, 实际上肯定远远盖过了初出茅庐的孔明。再说周瑜出生名门, 家教甚好, 少年得志, 是个难得的将才, 所以才有孙策的“外事不决问周瑜”之托。如此可见, 周瑜一定是心胸广博之人, 东吴老将程普瞧不起年轻的周瑜, 周瑜并不与其计较, 终令程普心服并说道:“与周公瑾结交, 如饮醇廖, 不觉自醉。”其实《三国志》中有记载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周瑜性情开朗, 气度宽宏, 精通乐律, 即使在醉酒时也能听出音律的错误。与《广陵散》并称的《长河吟》相传就是周瑜所作, 并传此曲周瑜称只有诸葛亮能闻弦歌而知雅意, 听出曲中之音。可以看出周瑜对诸葛亮赞誉有加, 绝不是心胸狭窄的人。赤壁之战诸葛亮当时才刚刚出山, 不可能直接参与指挥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周瑜的杰作应该确定无疑。因为在《三国志》中, 周瑜上疏孙权时说:“刘备以枭雄之姿, 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 必非久屈为人用者。”其中并未提及诸葛亮。因此, 孔明寥寥数语根本刺激不到周瑜, 孔明“三气周瑜”致死之说可能是罗贯中老先生的杜撰也未可知。而且从他气死时还推荐和孔明较有交情的鲁肃, 更可见其心胸广大, 绝非小肚鸡肠之人。据此推测, 周瑜少年得志, 文武全才, 为国事、政事、军事操劳过度, 心力交瘁, 心病潜伏。而后来情绪激动, 血行不畅, 心脏骤停致“猝死”。这也许是周瑜英年早逝最可能的解释吧。

再说历史上的周瑜和诸葛亮到底谁高谁低呢?首先, 我以为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治世能臣, 有宰相之才, 天生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周瑜呢?确实, 在东吴周瑜政治表现不多, 但我以为这主要是吴国人才众多, 内有张昭、鲁肃等人使得周瑜可以不必分心旁骛。但这并不能说周瑜政治素质不行, 只不过是没有历史机遇罢了。记得诸葛亮在访问东吴时, 孙权因爱惜其才华想挽留他, 诸葛亮就曾对人说:“孙权可以贤亮而不能尽亮。”其实, 在我们后人来看, 诸葛亮真实想法是孙权集团人才太多, 自己去投奔的话未必会有像在刘备这里能有更大的权力和机会, 而且周瑜是三国少见的文武双全的旷世奇才, 担任东吴的大都督。诸葛亮是刘备麾下的军师, 地位怎么都在刘关张之下, 他们在各自军中的地位并不对等。赤壁之战周瑜从孤军探敌, 再到将干盗书、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等, 都充分地显示了周瑜的军事才能, 决定赤壁之战成败的究竟是谁, 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了吧。再看诸葛亮草船借箭, 《三国志》记载是三国后期曹操和东吴作战, 孙权的计谋, 并非诸葛亮, 巧借东风好像只是运气吧?《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写得过于神化甚至妖化, 似乎没有诸葛亮就不会有赤壁大胜, 那么在三国后期与司马懿的斗争中何以屡战屡败?又为什么六出祁山都无功而返呢?让本来实力就不是很强大的蜀国愈加不堪重负, 最后不仅拖垮了自己风烛残年的生命, 也使蜀国的国力愈加衰弱, 这难道就是名士所为么?为了自己的虚名, 弃蜀国的百姓于不顾, 貌似这样相比较的话, 还能说诸葛亮一定比周瑜高明吗?而且周瑜嫉妒诸葛亮也显得不是那么合理?可惜周瑜英年早逝, 但他短暂的一生几乎是完美的!

《三国志》中写到:“……瑜还江陵, 为行装, 而道於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初瑜见友於策, 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 诸将宾客为礼尚简, 而瑜独先尽敬, 便执臣节。性度恢廓, 大率为得人, 惟与程普不睦。江表传曰:普颇以年长, 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 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 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 若饮醇醪, 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初曹公闻瑜年少有美才, 谓可游说动也……遣九江蒋幹往见瑜…… (瑜) 因谓幹曰:‘丈夫处世, 遇知己之主, 外讬君臣之义, 内结骨肉之恩, 言行计从, 祸福共之, 假使苏张更生, 郦叟复出, 犹抚其背而折其辞, 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幹还, 称瑜雅量高致, 非言辞所间……瑜之破魏军也, 曹公曰:‘孤不羞走。’

周瑜36岁, 正是一个男儿最为意气风发的时刻, 有了经验、阅历、谋略和资本, 正待大施一番拳脚, 却无奈天妒英才, 周瑜“病卒”于行军途中, 真是壮志未酬身先死啊!

在东吴, 众人对孙权还不怎么放在眼里的时候, 周瑜就已经对孙权“独先尽敬”, 他的政治眼光不可谓不老到。而他对待程普的百般陵侮却仍“折节容下”时, 他的修养便颇有些颜回“犯而不校”的境界了。这样一来, 他也自然而然地获得了“性度恢廓、雅量高致”的美名。而同为当时天下数一数二的英雄, 曹操说他输得并不丢脸, 对于一个对手而言, 也许这就是曹操能给予周瑜的最高评价吧。

读《三国志》, 可以发现周瑜几乎毫无缺点, 反倒是个完美之人。他年少时就有远大的志向, 决心做一个一统天下、定国安邦的人, 成就一番大事业。后来跟随与同他同岁的孙策在江东起兵, 开始了他的雄图大业, 当时袁绍占据北方想拉拢周瑜, 被周瑜拒绝, 他被孙策封为中郎将时仅24岁, 人们都称他为周郎。孙策后来在战争中重伤而死, 吩咐其弟孙权把军队交给周瑜统领, 数年后, 在周瑜的努力下平定了江东。周瑜对比自己年幼的孙权极为恭敬, 他举贤荐能, 无人能比, 性度恢弘, 众将诚服。

真实还原“赤壁之战” 篇3

赤壁之战,曹操究竟有多少兵力?曹操自己说八十万,那是虚数。古今史学界无一认同此数。

曹操南征荆州时,从十五六万北方军人中抽调出步兵八万人、骑兵一万余人,但调集来南征的军队没有全部参战。旱路运输限制了出战的兵力。在一条线上,上限兵力只能是五六万,超过此数,不仅道路拥塞,后勤也无法保障。

至于荆州兵,总数或许可达七八万,但长沙、桂阳、零陵、武陵等南四郡仅仅被抚定,曹军从来没到过那里,所能动用的就是集结在襄阳等地的二万余人。

随后,曹操又留徐晃驻扎樊城,令曹仁镇守江陵。如此算来,东征进抵赤壁的曹军总兵力约七万人。

对于孙权方面,基本一致按照《三国志》的明确记载,是孙权给了周瑜三万人马参战,而对于刘备方面,则多数以诸葛亮自己说刘备一万加刘琦一万合计两万为准。大致上均认为是孙刘联军五万人参战。

以五万抵抗七万兵力,人们普遍认为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属实,但双方兵力对比并不十分悬殊。

“草船借箭”是借来的故事

诸葛亮不曾有过“草船借箭”的事。但“草船借箭”也并非空穴来风,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有关记载,建安十八年,即赤壁之战五年后,曹操率大军南下进攻孙吴。一天,孙权借江面有薄雾,乘轻便战船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营部署。曹操生性多疑,见江面水雾缭绕,孙军整肃威严,恐小白有诈不敢出战,下令弓弩齐发,箭射吴船。孙权的船很快便落满了箭,船因一面受箭偏重,渐渐倾斜即将翻沉。孙权命令掉转船头,让另一面受箭,船身平稳后,孙权指挥战船列队,缓缓离去,曹操才明白上了当。

这只是发生在孙权身上的一个故事,仅仅是急中生智之举罢了。他并没有计划“借箭”,史书中也没说是草船。

“周瑜打黄盖”子虚乌有

三国历史上并没有黄盖使用苦肉计,但诈降确有其事。黄盖为保证无武装的火船不被截击而能够顺利地接近曹军水寨,便向曹操投书诈降。

曹操很轻易地相信了黄盖的投降,是因为曹操认为,黄盖曾经做过孙坚的部下,资格比周瑜老,屈居在周瑜之下,很可能心有不甘。

此外,周瑜的同郡蒋干被曹操派去说服周瑜也确有其事,但并非在赤壁之战中。裴松之注《三国志》时把它记在赤壁之战后,并且只有蒋干劝降,没有中周瑜的反间计。而蔡瑁、张允也没有被卷入其中,他们甚至压根就不是曹操的水军都督。

赤壁之战作文 篇4

到了后来,平定了其他小地方的后患以后,便有了三个国家的两大战役――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赤壁之战蜀和吴联合起来攻打曹操的魏,曹操来到浙江,陆军优势发挥不出来,周瑜和诸葛亮还设计,利用郭嘉的多疑,铲除了曹操的两个水军都督,当曹操明白过来时已为时已晚,为了取得胜利,周瑜让黄盖使用苦肉计骗取曹操的信任,让曹操把船连在一起,诸葛亮又借来东风,借助东风,黄盖一把火烧去,曹操的军队死的死伤的伤,但喊杀声太大,黄盖没有听见箭射来的声音,被射入水中,要不是援军赶到黄盖九死一生。

却说曹操在残兵败将的保护下逃到了陆地上,但诸葛亮早已埋伏下了兵马,可是诸葛亮下令不得赶尽杀绝,这才让曹操跑到了华容道,那里是关羽在埋伏诸葛亮早已料到曹操今日必定不会死,所以才让关羽埋伏,果不其然,关于想起曹操旧恩心一软就放了他一马。赤壁之战最终以曹操败走华容道而告终。

赤壁之战 篇5

编制:任杰 审核:李峰

一、作者作品简介

1、司马光(公元1019—— 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19年,自1066——1084)。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2、《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连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资治通鉴》取材极为广泛,取材于“正史”、“杂史”、文集、笔记等有关著作,先由“当代通儒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分段撰写,再经司马光删削润色总其成。书由神宗赐名并做序。

二、关于“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三、字词积累

瑾:jǐn,美玉。出句:子瑜者,亮兄瑾也。

缟:gǎo,白绢。出句: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挟:xié,挟制,用强力逼迫别人执行某事。出句:挟天子以征四方。

奄:yǎn,覆盖,包住,常“奄有”连用。出句: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犊:dú,小牛。出句:乘犊车,从吏卒。

秽:huì,邪恶的行为;邪恶的人。出句:为汉家除残去秽。斫:zhuó,砍。出句:因拔刀斫前奏案。

枭:xiāo,勇猛。出句:刘备天下枭雄。

蹶:jué,跌倒;受挫折。出句:必蹶上将军。芟:shān,割草;除去。出句:今操芟夷大难。

弩:nǔ,一种用机械发箭的弓。出句: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旌麾:jīng huī旌,旗子的通称。麾,指挥作战用的旗子。出句:旌麾南指,刘琮束手。琮:cóng,八角形的玉,中间有圆孔。出句:刘 琮束手。这里用作人名。邂逅:xiè hòu,一旦,万一。出句: 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荻:dí,类似芦苇的一种草木植物。出句: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舸:gě,船。出句:豫备走舸,系于其尾。羸:léi,瘦弱。出句:悉使羸兵负草填之。

四、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五万兵难卒合。顷之,烟炎张天。

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 雷鼓大震,北军大坏。

豫备走舸,系于其尾。

五、读罢本文,你能提出的问题是?

《赤壁之战》课中案 编制:任杰 审核:李峰

一通读课文,读懂文意。

1、学习课文第一段 ★解释重点词语:

初,鲁肃闻刘表卒。死 此帝王之资也。凭借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嫌远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图谋 成就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 慰问 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劝说 对付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顺利 晨夜兼道,比至南郡 到 备南走,肃径迎之 逃跑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恳切慰问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老交情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礼待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都

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成就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被 为孙权长史。做

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朱俊 ★ 文意思考:

①鲁肃去荆州是否为了吊唁刘表二子?

其实是借吊唁之名,来行探荆州形势之实。以此来决定他的策略。而目前当务之急是“共治曹操”,联合刘备,则可以抵抗曹操,稳固荆州。

②刘备欲投吴巨,是不是他的真实意图?鲁肃是怎样取得刘备信任的?

刘备的“投吴巨”之说纯系遁辞,他当时唯一可依靠的力量只有孙权;鲁肃劝刘备“自结于东”是为了对付当前的大敌曹操,符合他的战略策略思想;鲁肃与诸葛亮“共定交”,表现了他的诚意。

2、学习课文第二段 ★解释重点词语: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拜见 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 劝说

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消平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中原地区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侍奉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超过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成功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拿 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使 受挫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形势形成 ★ 文意思考:

⑴诸葛亮第一段话“海内大乱……祸至无日矣”的要害是什么? • 劝孙抗曹

• ①强调“共争天下”,君臣之分未定,以此消除孙权的忧虑。• ②针对孙“内怀犹豫之计”,以“北面事之”相激;

• ③以田横“守义不辱”、刘备“不为之下”为孙树立对抗的榜样。

⑵孙权听了诸葛亮的一席话,竟然“大悦”,诸葛亮是如何进一步说服孙权的呢?• 诸葛亮对刘、孙、曹三方力量对比的分析以及对形势发展的预测 • ①诸葛亮对刘、曹、孙各方实力的分析。

• 刘——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一万,刘琦一万。• 曹——兵力上,主力已疲;战术上,不习水 •

战;军心上,降卒不服。• 孙——兵数万。

• ②对未来形势的预测:破操后天下三分,鼎足之形成

3、学习课文第三段 ★解释重点词语:

是时曹操遗权书 送给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没有人 动以朝廷为辞 作为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他 完全

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部署 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 全都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投降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上厕所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握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 之前 不足与图大事。图谋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 自己的 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 使跟从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哪里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不 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使失望 ★ 文意思考

1、曹操这封战书的意图是什么?

威吓孙权:“奉辞伐罪”表示师出有名;“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说明所向披靡;“水军八十万”宣扬实力。五万兵难卒合 仓促 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作为

2、试归纳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的理由。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万一 回到 ①政治因素——曹操“挟天子以征四方”,拒之不顺;②地理因素——操占荆州,与吴共有长江之险; 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 对抗 ③军事因素——实力相差悬殊。

3、鲁肃的话为什么立即得到孙权的认同? ①鲁肃在关键时刻向孙权陈说迎降唯独对他不利,希望他“早定大计”; ②孙权主战,但对内部意见分歧持慎重态度。

4、学习课文第四段 ★解释重点词语: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虽然 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 功业 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 土地方圆 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 驰骋 为汉家除残去秽 坏人 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请让我替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成为 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舍弃 依仗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中原地区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顾忌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擒拿 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只是顾虑 ★ 文意思考 周瑜是如何分析敌我力量对比的? ①孙权的优势:政治上——为汉家除残去秽; 地理上——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

军事上——兵精足用,英雄乐业。②曹操的劣势:有后患;

不习水战;

天时不利;

军粮不足;

士兵不服水土。

5、学习课文第五段 ★解释重点词语: 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核查 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 况且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率领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 妻子孩子 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辅助

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谋划 ★文意思考

1、周瑜为何要夜见孙权?他再陈方略对孙权有何作用? 孙权虽作最后决断,但信心不足,周瑜深知这一点。周瑜再次作了双方兵力对比,并阐述能以少胜多的道理,揭露曹操的虚声恫吓和不可克服的弱点。使孙权抗曹的忧虑得到进一步扫除。

2、孙权如此犹豫能在本段找到什么依据吗?这段话表明了孙权什么心态? “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主张迎降的人很多。“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说明兵力不足。

表明孙权对胜利还没有充分把握,与曹操决一死战。同时也对周瑜绝对信任。

六、学习课文第六、七段 ★解释重点词语: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退军驻扎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逃跑 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竖立 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送给 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 距离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 轻装精锐的部队 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率领 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 背负 ★ 思考 史笔有什么特点呢? 史笔既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虚构成分,又要分清事情的轻重,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1、详略分明,既再现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又突出地描述其中的重要史实。

2、评价人物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寓褒贬于叙事。

3、在叙事中显示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

《赤壁之战》课后案 编制:任杰 审核:李峰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枭.雄(xiāo)会.稽(huài)芟.夷(shān)王室之胄.(zhòu)B.强弩.(nǔ)鲁缟.(gǎo)旌麾.(huī)少不更.事(gēng)C.奄.有(yǎn)累.官(lěi)番.阳(bó)一蹶.不振(jué)D.斫.案(zhuó)邂.逅(xiè)羸.兵(léi)烟炎张.

天(zhǎng)答案:B(A,kuài;C,pó;zhàng)

2、下列各句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五万兵难卒合 卿能办之者诚决 B.烟炎张天 雷鼓大震:

C.将军禽操 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D.助画方略 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

答案:D(A.卒通猝,诚通请B炎通焰,张通涨C.禽通擒,雷通擂D邪通耶)

3、下列各句中不全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驱中国士众 鼎足之形成矣 B.致殷勤之意 中江举帆 C.其实汉贼 地方数千里 D.各顾妻子 初一交战

答案:B.(中国,中原地区。形成,形势形成。殷勤,恳切慰问。其实,它实际上,地方,土地方圆。妻子,妻子孩子。初一,刚开始一)

4、下列活用词语分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率轻锐继其后 B.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敬贤礼士 C.必蹶上将军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D.甚失孤望 英雄乐业

答案:A形作名(东,名作状,礼,名作动。蹶,使动。先,形作动。失,使动,乐,意动)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次:驻扎 B.可烧而走.也 走:逃跑 C.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轻锐:轻装精锐 D.引军北.还 北:北面 答案A(走,使动。轻锐,轻装的精锐军队。北,向北面)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共治曹操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B.略已平矣 助画方略

C.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 D.乘犊车,从吏卒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答案:D,士兵。(A对付,部署。B大致,策略。C将要,正)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 方圆 B.北面而事之 事情 C.引次江北 率领 D.五万兵难卒合 最终

答案:A.(B侍奉C退军,D仓促)

8.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事急而不断 B.备必喜而从命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答案B,修饰连词.其它转折连词。

9.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权以示群下

B.农人告余以春及 C.问征夫以前路

D.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答案D,连词,来。其它介词,把。

10.下列各句中“为”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为操后患 C.安能复为之下

D.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答案D,介词,被。其它动词

11.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如其克谐,天下可定 B.品其名位

C.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D.其可怪也欤

答案:D,语气副词,表强调。其它,代词。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裹以.帷幕,上建旌旗 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B.乃.取蒙冲斗舰十艘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C.顷之.,烟炎张天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 D.进,与操遇于.赤壁 豫备走舸,系于.

其尾 答案D.介词,在。(以,介词,用,介词,按照;乃,于是,才。之,音节助词,代词。)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②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却)③乃罢会(于是)④骑乃得过(于是)⑤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仅,只)

A.①③⑤⑥ B.②③⑤⑥ C.①④⑤⑥ D.②④⑤⑥ 答案:A.(②,甚至,④,才)

14.下列各句根据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②刘备天下枭雄 ③豫州今欲何至 ④巨是凡人

⑤我,子喻友也 ⑥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 ⑦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⑧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⑨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⑾行将为人所并 ⑿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A.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①⑾/⑩⑿ B.①⑾/②④⑤/③/⑥/⑦⑧⑨/⑩⑿ C.①②/④⑤/③⑥⑾/⑦⑧⑨⑩/⑿ D.②④⑤/①⑾/③⑥⑿/⑦⑧⑨/⑩ 答案B.(被动句,判断句,宾语前臵句,省略句,状语后臵句,定语后臵句)15.下列各项对课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等编纂而成,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断代史史。编写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B.本文结构清晰,内容安排也很自然、严谨。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先写战前各方的活动,侧重写孙刘联盟;再写战斗实况及结果。

C.作者详写孙权和刘备方面,对曹操方面则是略写,且大部分是侧面描写,这样以孙刘为主,兼及他方的写法,避免了重点不突出的毛病。

D.本文以清晰的笔墨,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通过各种人物的对话,写了孙曹劣势和优势、被动和主动转化的因素与结果。答案:《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等编纂而成,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断通史。

二、翻译句子

1、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他,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2、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赤壁之战》教学反思 篇6

在引导学习“火攻”一段的教学中,我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先找准教材中思维的“支点”,以大跨度的“扫描”,从教材的众多信息中找到最具有本质意义的信息,进行接通、叠合,然后提供足够时间,完全让学生自行读书、自行思考,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学习成果汇报,学生解说,教师点拨等一系列学习活动,高速高效的形成新的认识,实现知识、能力的积极迁移,从而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提高学习效率。

二、读为主线,自选目标,自我发现,自主学习。

赤壁之战与布局策略 篇7

鉴于此,2008年暑期上映的大片《赤壁》创下傲人票房纪录,自在情理之中。当时虽然还只是上部,但影片中三国各路英豪粉墨登场,斗智斗勇,强音和鸣的前奏已经让人热血沸腾、欲罢不能。而曹操大军“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舶舻千里,旌旗蔽空”的浩荡阵容,在电影中更是得到了近乎完美的体现。那样恢宏盛大的壮观气势,即使明知道其失败的结局,也还是让人为之动容。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代枭雄曹操,携平定中原之余威,以远超孙刘联盟的强大兵力,企图毕其功于赤壁之役一统天下,不料最终落得个樯橹灰飞烟灭的惨败收场。以强负弱,曹操的致命失败到底是为什么?据史家分析,曹军不擅长水战应是最重要原因之一。曹操此前仅匆匆训练了半年水军,新收降的荆州水军尚待磨合,要战胜精于水战的吴军,短期内绝非易事。曹操过于轻敌错判了敌我实力,又急于求成对长江天险的形势影响估计不足,导致决战策略失误,这才有了赤壁大败。

投资市场有如战场瞬息万变,只有讲究策略,把握时势应对之道,投资理财才能立于长胜不败之地。

“用兵之道,在于因敌变化而致胜”,投资也是如此。就算曹操在北方如何了得,长江天险还是让他一战败北。同理,即使在一路单边上扬的大好形势里,投资者也不宜采取全仓持有股票或股票基金的策略。追求高回报固然重要,但忽略风险而过于激进,却极可能会为将来的投资埋下隐患而招致本可避免的挫败。对于投资而言,风险控制永远是第一位的。从抵御风险的角度出发,投资一定要学会未雨绸缪,居安思危,不能因为某一时期市场形势有利就将资金集中在高风险高收益的单一品种上,而应始终着眼于长期,尽可能依靠多元化的配置组合来有效分散风险。

例如,对于基金投资者来说,除高风险高收益的股票基金之外,投资者还应在组合中包含一定比例较低风险和收益的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等,通过各类基金不同的风险回报特性,来改善风险调整后的整体组合回报。相信投资者如果能一开始就坚持在自己的投资组合中纳入债券基金等低风险品种进行战略配置,并随着市场风险的累积不断适度调高其配置比例,那么纵然一样遭遇了2008年的罕见大跌重挫,也仍然能保持较好实力,不至于让自己遭遇投资困境。

英国著名战略家利德尔·哈特曾说过:“在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又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需要提醒投资者的是,投资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财富战争,千万不要像曹操那样过于自负而常常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要知道,看似平淡无奇且久远迂回的长期投资策略,却恰恰是投资致胜的最佳捷径选择。

赤壁之战教案 篇8

知识目标:1、熟读全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学会运用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对待学习、对待生活

学习重点与难点: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学法指导:诵读 自主合作探究 练习巩固

知识链接:

●赤壁之战的典故和成语

典故 三顾茅庐 赤壁之战 苦肉计 官渡之战 草船借箭 借东风 三气周瑜

成语 三分天下 鞠躬尽瘁

●历史已经随着江水远去,硝烟已经散尽,很多人说曹操如果听取贾诩的建议就不会失败,但我想曹操有他自己的看法

在感叹曹操的时候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羽扇纶巾”的周瑜,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和乌林那惊天动地的一把大火

公元209年的第一场雪就这样被映红了……

此正是: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复习提纲:教材知识点梳理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将军禽操 2.五万兵难卒合

3.顷之,烟炎张天 4.雷鼓大震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 2.备南走

3.致殷勤之意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6.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7.鼎足之形成矣 8.刘琮束手

9.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11.权起更衣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13.地方数千里 14.当横行天下

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邂逅不如意

17.初一交战 18.去北军二里余

19.北军大坏 20.北面而事之

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敬贤礼士 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0.操悉浮以沿江

11.英雄乐业 12.备南走

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一)实词

1.此帝王之资也 2.二子不协 3.与操有隙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7.如其克谐

8 肃宣权旨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10近者奉辞伐罪 11.权以示群下

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13.不复料其虚实

14今以实校之 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24.上建旌旗

2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二)虚词

1.比至南郡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3.向察众人之议 4.累官故不失州郡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6.顷之,烟炎张天

五.特殊句式

1.刘备天下枭雄 2.我,子瑜友也

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

5.行将为人所并 6.我,子瑜友也

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

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导学案2(鲁人教版必修1)

《赤壁之战》教案设计5(鲁人教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孙权的形象――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

(二)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三)了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历史观的道理。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常用文言词。

次:①临时驻扎。例:引次江北。②次序。例:余船以次俱进。

当:①抵挡。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②应当。例:当横行天下。③会。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方:①方法、计谋。例:助画方略。②将要。例:方与将军会猎于吴。③刚。例:操军方连船舰。④方面、地区。例:挟天子以征四方。⑤古代计算面积用语,正方形(各边长度相等)。例:地方数千里。

计:①出计、谋划。例:今为君计。②计谋。例:备用肃计。

将:①将领。例:命猛将统兵数万。②统帅、带领。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③将要。例:将顺江东下。④扶持。例:出郭相扶将。⑤助词,无义。例:宫使驱将惜不得。

蹶:①跌倒。例:一蹶不振。②使受挫。例:必蹶上将军。

立:①站立。例: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②使成。例:足以立事。③即、立即。例:公子立自责,似无所容者。

乃:①是。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于是。例:乃罢会。③才。例:骑乃得过。④乃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夷:①削平。例:今操芟夷大难。②平坦。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③古代我国少数民族名。例: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走:①快跑、逃跑。例: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②使逃、驱赶。例:可烧而走也。

卒:①士兵。例:以疲病之卒御孤疑之众。②死。例:鲁肃闻刘表卒。③终于。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二)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二字相连却并非双音词。

①地方(土地纵横各……)[例]地方数千里。

②妻子(妻和儿女)[例]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③北面(面向北)[例]北面而事之。

④交通(相交而后通达)[例]阡陌交通。

⑤无论(不要说)[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⑥于是(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

(三)本文突出了孙权什么性格、特点?

读《赤壁之战》有感 篇9

文中的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实力十分强大。孙权雄踞江南,依靠长江天险,独霸一方。但曹操想占领江南,统一江南。而孙权既不想投降曹操,又害怕被曹操打败。这时,刘备刚被曹操打败,正逃往南方,于是与孙权联合,共抗曹操。曹操的军队不适合水战,就把他们的战船用铁锁拴在一起,铺上木板,结成“连环船”,船果然平稳了许多。孙权手下的大将黄盖准备用火攻烧他们的船。于是,叫兵士偷偷地准备好十艘大船,每艘船上都装着枯枝,浇足了油,外面裹着幕布,插着旗帜,另外又准备一批轻快的小船,拴在大船船尾上,准备在大船起火时转移,并向曹操假投降。曹操果然中计,黄盖一到,就在大船上点火,十条火船,好比十条火龙一样,冲了上来。顿时,曹操的船烧着了,已是一片火海。最后,曹操败下阵来,返回洛阳,重振旗鼓。

曹操呀,你为什么会输得如此惨烈呢?是兵力不够吗?难道你八十万大军还胜不过孙权的三万人马,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吗?是军队士气不振吗?想你曾破袁绍、斩吕布,一路高歌,势如破竹。也许是你轻易信人,先是中了庞统的连环计,再是信了阚泽的诈降书。曹操啊,曹操,任你生性多疑,也逃不过庞统的连环计;也许因为你们是远来之师,一路跋涉,筋疲力尽,孙权完全是以逸待劳;也许是你们人生地不熟,而孙权拥有长江天险,才会牵着你们的鼻子走;也许是你太轻敌,仗着自己人多,孙权人少,就一定会获胜;也许是你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识水性,别看在陆地是精锐之师,所向披靡,无战不胜,可一到像长江这样的大江、大河之上,就成了一群乌合之众了;也许是诸葛亮太聪明,东风有意周郎便呀……

曹操呀,你的败给现代人留下了不少疑问,至今仍有许多人在争论,你的败到底是必然的,还是天意呢?

赤壁之战并非胜在火攻 篇10

但是近日,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李友松提出,赤壁之战曹操兵败并不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是一种血吸虫病在中间作怪,导致曹操军队溃不成军,不战而败。究竟是诸葛亮的东南风助了孙权一臂之力,还是曹操的军队不战而败?李友松主任给记者细细地讲述了他的考察过程。

研究南水北调“调”出赤壁之战

李友松主任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血吸虫病。当时,他正在参加“南水北调”的课题研究,主要研究南水北调会不会造成血吸虫病的泛滥,这个时候李友松开始大量阅读古代书籍。当他看到《三国志》中描写赤壁之战的文字中有多达14处都记载着“曹操的军队中有疾病盛行”,李友松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疾病困扰着曹操的军队?赤壁之战曹操军败,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真的是周瑜的火么?

于是,李友松开始了他的考察之旅,他分别从曹操的进军路线、士兵的出身等多方面进行考证,以及为何孙权的军队没有感染,只有曹操的军队感染疾病等问题着手,最后得出了血吸虫病导致曹操兵败赤壁的结论。

血吸虫病突袭曹操旱兵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是发生在公元208年初冬的一场战事,刚刚统一北方的曹操南下,在打败刘琮之后,企图一举歼灭孙权和刘备,统一中国。但是在湖北赤壁,孙权的手下周瑜凭借着诸葛亮借来的东南风将曹操的百万雄师一举歼灭。

但是李友松却说,其实火烧赤壁之说并不成立,周瑜不过是派出了10艘小船,船上装着一些易燃物品,但是在江面上,这些易燃物品根本对曹操的军队构不成威胁。如果曹操的军队想灭火,从江上取水简直是轻而易举,怎么会这么容易被火烧死?

并且在正史《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有曹操给孙权信中的一句话: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李友松认为,信中所指的疾病就是血吸虫病。

李友松解释道,血吸虫病在中国只有南方才有,并且以湖南、湖北为重疫区,以秋季疫情最为严重,就算是现在也是如此。并且它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三种,而曹操的军队患上的正是急性血吸虫病,这种疾病主要是在秋季流行,而曹操的军队开始训练水兵正是在血吸虫病感染严重的秋季中。

赤壁之战是在秋末冬初的时候开战的,南方又寒冷,而这个时候曹操军队的士兵们正饱受血吸虫病的困扰,又怎能全心作战呢?

血吸虫也“欺生”,所以只“骚扰”曹军

既然疾病横行军队,为什么只有曹操的军队受到感染,而周瑜的军队却没有受到血吸虫病的袭击呢?

李友松解释道,这是血吸虫病的一种特性,就像是水痘一样,感染血吸虫病的人在体内会形成一定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不容易再次患上血吸虫病。周瑜的军队基本上都是在长江流域一带活动,熟悉水性,对血吸虫病也有了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但是曹操的军队基本上是在北方活动,基本上没有感染过血吸虫病,没有免疫力,所以初到湖北就成了易感染人群,很容易感染上血吸虫病,导致军队士兵的身体不适,无从应战。

国际战争史上多支军队都曾兵败血吸虫“嘴下”

血吸虫病始于何时?怎么连三国时期的曹操都不能幸免?

“其实血吸虫病的历史非常之久,早在汉代马王堆出土的女尸的尸体中就已经发现了血吸虫病的虫卵。”李友松进一步解释说,早在汉代中国就有了血吸虫病,所以三国时期曹操的军队感染上这种疾病并不稀奇。

除了曹操的军队以外,历史上还有很多支军队都遭到血吸虫病的侵害,近代史上更是如此,李友松说,比如1949年中国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时候,就有一个军的士兵都感染了血吸虫病,至少有三四万人之多。再如拿

破仑的军队在非洲的时候也感染上了血吸虫病,以及美军在菲律宾登陆的时候同样受到了血吸虫病的侵害。

学界观点不宜轻言病症

在史学界里,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他们是否认同李友松提出的“血吸虫说”呢?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易中天在《易中天品三国》中提到了对赤壁之战的观点。他赞同张作耀先生的《曹操评传》这本书中的观点。他认为曹操交战失败有四个原因:

第一个就是疾疫流行,曹军已经得了某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丧失了战斗力;

第二个原因是曹军不习水战,它本来是北方的军队,它不善于水战;

第三个原因是曹操料敌不周,就是没想到下来以后会撞上孙刘联军,轻敌了;

第四个原因是狭路相逢,因为曹操虽然人多,他主要使用的是水军,你一个不习惯水战的碰上了一伙习惯水战的,还是病人,肯定是打败了。就是两军隔江相驻。正如周瑜和诸葛亮说的,是疲敝不堪的人率领着离心离德的人,所以曹操打败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何兹全教授:

在史学界里,关于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原因,大家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曹操军队和周瑜军队在人数上并没有很大的悬殊,曹操没有百万雄师,也就是七八万人左右,而周瑜从刘备手中借来的人数以及自己的兵总共有五六万人,“其实人数上不相上下”。

赤壁之战教学反思 篇11

《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故事性很强,情节曲折,因果关系比较复杂, 使学生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纠缠于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知道火烧赤壁成功的原因就罢了,而往往忽视了对学生智慧、精神、情感等多方面的综合生成。在本课教学中,我将学生置身于教材、与同学、与老师的平等对话交流中,自主探究,自我发现,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读议之中,读写之中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升华情感,重在学习的过程。通过对重点段的读、想、说、画,班级讨论交流,在自主和谐的氛围中突破重、难点教学。

1、淡化预设,抓住动态生成预设是相对静态的,仅仅是教师的预先设置。课堂教学瞬息万变,学生不可能顺着你的预设一直下去,随着教学进程深入,随着学生生成状态的不同,往往会出现许多的意外,而抓住这些意外,进行即兴预设,促学生进一步生成,课堂会充满更大活力。在探究以少胜多的原因过程中,一位学生对黄盖周密的安排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认为在20条船上要放上石头,因为稻草太轻,船吃水不深,很容易被曹操发现。多好的发现,这是在备课时我所预料不到的。该怎么办呢?还是将球踢回给学生,让学生再读读课文,说说有没有必要再放一些石头呢?学生读后找出了许多理由,有的说曹操如此骄傲自大,连防

备都没防备还会注意这些吗?有的说那天大雾弥漫,波浪滔天,曹操根本看不清;有的说当时船很快,就算曹操发现了他也来不及了„„最后那提问的学生也说不应该放进石头,如果放进石头反而使船速减慢,就达不到预期效果了,可见黄盖的安排是非常巧妙的。面对“意外”,我没有避而不见,而是抓住利用突发的疑惑,激发学生“潜心会文”的热情。由于把学生当作“知识源”,所以对话过程是活泼的、深入的、有效的。学生在对话中更深刻的理解了文本,又创新了文本。

2、读中感悟,珍视独特体验

以读为本,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多读书,要重视孩子的内心体验。由于孩子个体知识、生活经历不同,对课文理解和感受也不一样,所以朗读的技巧也不同。在学生朗读“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这句话时,有学生将“果然”一词读得高昂,还在后面加上“哈哈哈!”他说曹操在笑自己非常强大,没有出兵就吓得黄盖前来投降了,可以不战而胜了。有一个学生在读这句前加了“呵呵呵!”用不屑一顾的语气读。他说曹操这时在笑周瑜,连跟了他这么久的良将都投降了,根本就不可能获得战斗的胜利„„多精彩的朗读,是因为在教学中我侧重学生自我的思、悟、品,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体验才使学生对文本有了多元的解读。

3、以读为主、注重读议、读写结合教学中读书与讨论交流相结合,要强调师生、生生互动,在交流、讨论、合作中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教师适时的点拨肯定正确,纠正错误。教学时做到读议结合,以议促读,以读促悟,以悟导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本课教学紧紧抓住让学生研读以少胜多的有关句子,让学生在读、议、悟中明白是因为黄盖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利用天时地利,经过周密部署才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在读议的过程中不但感悟了文本,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引领学生倾吐阅读文本后与文本的对话,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曹操战后的总结会和周瑜的庆功会两种情境,其实这就是引领学生加深对文中赤壁之战的各种因素的理解和对人物的感受,通过小练笔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倾吐的突破口,学生也借情境的依托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

4、作业设计,加强语文实践

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实现从课内到课外、从点到线到面、从已知到未知的延伸。在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很多,获胜的原因既有与赤壁之战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拓展作业的设计就是为了让学生能根据这节课的学习所得,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作业去研究。在这过程中,既能将知识灵活而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又能掌握新知识,有新的发现,可以尝到触类旁通的乐趣,也达到了新课标提出的学语文用语文的目的。

上一篇:质量下一篇:储罐防腐防腐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