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枣儿的课文教学设计(推荐13篇)
1、本文把时空集中在什么地方?“枣儿”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红枣儿树下,老人思念亲人的场景交待,枣树为背景,“枣儿”是全剧的标题,并以“枣儿”贯彻全文,老人和孩子以“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2、“枣儿有什么象征意义?
“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3、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4、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老人请男孩吃枣,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5、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6、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核心词汇是“整体”, 其次是“语文”。从“整体”的角度而言, 单元教学应该关注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的联系, 应该有比较明确的整体教学目标。把小学六年的语文教学看作一个整体, 注意到整体目标和每学期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语文”的角度而言, 单元教学应该突出“语文能力系统”, 把语文能力分成不同的层级, 在适当的阶段培养适当的能力。从“教学”的角度而言, 单元整体教学应该是一种教学形式, 其突出特点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核心。随着学习的推进, 学生逐渐达到能够自学的能力, 学生自学后和教师探讨、交流, 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最后,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导师”。从“单元”的角度而言, 单元整体教学应该整合教材, 把“教科书”“整本书”“语文实践活动”整合在一起。从“小学”的角度而言, 单元整体教学应该把握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认识到培养学生是教学的目标和归宿, 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 尊重学生学习母语的规律。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是在编织一张网, 这张网不一定“经纬分明”, 但是大约有这样几条线:教材的体裁、教材的主题、教材的结构、语文能力、语言特点、年段特点、教学方式, 这些线编织成一张语文网, 一张蹦蹦床一样的弹力网, 语文教师和他的学生舞在网中央。
二、“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操作流程及实施策略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包括“教科书教学”“整本书阅读”“语文实践活动”三部分, 各部分既有横向联系, 又有一个纵向的序列。单元整体教学分为7个模块:预习模块、理解内容模块、领悟表达模块、口语与习作模块、整本书阅读讨论模块、语文实践活动模块、检测模块。每个模块大概用2课时教学。
(一) 预习模块。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知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能够读通、读懂课文, 能够划出不懂的地方。在不同的年段要求不同:一、二年级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划生字词;三、四年级还要能够提出问题;五、六年级提问题时要注意从多个角度考虑, 比如主题的角度、体裁的角度、表达的角度、个人的观点等。
安排预习, 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学习。预习以后, 师生可以站在更高的平台上进行交流。
(二) 理解内容模块。
理解内容模块有两个任务:一是理解内容, 二是体会感情。理解内容就是在教师的带领下, 通过解决提出的问题, 能够复述、解释、重整文本, 获得自己的体会。在理解了文章内容以后, 还要能够体会到文字背后传递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不同年段对理解的要求不同。一、二年级能够知道文章讲了什么就可以了;三、四年级还要求对某些细节能够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五、六年级还要求能够对文字中的信息进行整合, 通过推理论证得到问题的答案。
(三) 领悟表达模块。
领悟表达模块也有两个任务:一是领悟表达, 二是欣赏评价。领悟表达, 就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对文章的表达方式进行研究, 从体裁、表述方式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探讨。欣赏评价, 就是在领悟和接受的基础上, 从读者的角度, 对文章好的地方进行欣赏, 并对文章某些地方提出自己的看法, 或者能够进行修改。本模块重点培养学生伸展、评鉴和创意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接受的基础上又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低年级重在领悟重点词语和句子, 理解重点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 可以通过替换词语等方式进行体会。中年级重在领悟句子和段落的表达效果, 能够对一些表达方法进行辨析, 能够通过具体的语言, 感受到作者表达的独特性。高年级除了领悟词、句段的表达效果外, 重在对文章篇章结构的领悟。
低年级的欣赏评价, 只要能够用朗读的形式把自己觉得好的地方读出来即可。中年级能够对具体的词句说出自己的看法, 还要能够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高年级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文章的看法, 还要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 口语交际与习作模块。
教学中对人教版“积累运用”中的“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等进行整合。先从教材的设计来看, 结合“口语交际”的要求和“交流平台”的内容, 设计口语交际的话题。从口语交际向习作进行自然过渡。口语交际的内容往往与习作的内容紧密相连。口语交际的过程往往也是习作指导的过程。
在口语交际模块中, 让学生结合话题准备, 并且充分表达。表达的过程就是调整思路并不断修改的过程。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 让学生互相评价, 在此基础上动笔写作。
(五) 整本书阅读讨论模块。
整本书的选择要和教科书中的单元有密切的联系。如主题的相似、体裁的相似、内容的相似, 从这些相似点入手寻求结合点, 然后确定应该读哪本书。选好书以后,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由阅读。
一、二年级阅读整本书, 可以由教师讲给学生听。三、四年级教师可以先进行导读, 激起读书兴趣, 学生在期待中阅读。五、六年级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 提出自己的问题, 进行读书交流。读书交流大概分为两部分:一是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二是领悟表达, 欣赏评价。
整本书阅读讨论, 重要的是提出讨论的话题。话题可以由教师提出来, 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来。学生提出的多是内容方面的问题, 重在理解和解释文本。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指向性, 指向于阅读的方向和规律。
(六) 语文实践活动模块。
“语文实践活动”与“语文实践”有区别。“语文实践”是指学生听、说、读、写等一切与语文能力有关的实践, 在前面任何一个模块中, 学生都是在进行“语文实践”, 并且是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发展、提高。“语文实践活动”, 是以某种语文实践为主所组织的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方式:课内的语文实践活动和课外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内语文实践活动, 可以和单元联系。比如, 在上完人教版四年级童话单元后, 整本书阅读讨论了《木偶奇遇记》, 安排了“编写剧本”的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把自己写的童话或者《木偶奇遇记》中的某个段落编写成剧本。编写剧本, 一是让学生简单认识剧本与文章的不同, 二是让学生通过实践, 把自己的文章进行精细化描写, 让人物形象更丰满, 目的是锻炼学生文字的表现力。编写以后, 让学生分小组设计表演, 加深对剧本的理解, 边排练边修改, 最后在全班表演。“编写剧本”, 每个年级都可以进行, 只是要求不同。四年级能够按照剧本的基本样式对人物语言、动作进行细化就可以了。五、六年级可以在语言刻画和表演上再提高要求。
课外语文实践活动, 就是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实践、课内进行展示的活动。比如, 低年级识字的实践活动。一年级的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本上的字, 搜集各种食品包装袋上自己认识的汉字。语文实践活动时间, 让学生把食品包装袋带到班级, 小组内互相交流, 然后, 全班交流, 共同识字。二年级的教师让学生制作自己的识字课本或者识字卡片, 搜集各种材料 (广告、包装袋等) 上的字, 剪下来贴在一张白纸上, 并给字注上拼音。学生在剪剪贴贴的过程中, 不仅认识了字, 还锻炼了搜集、整理、构图等方面的能力。更主要的是学生的识字意识增强了, 见到有字的纸就要看看。这样的识字, 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跳出课本, 同时和他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七) 检测模块。
检测模块, 一、二年级由教师带领检测, 三至六年级先由学生自己复习检测。通过复习让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梳理, 同时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学生自我检测完毕, 教师再用适当的题目对学生进行检测。这个检测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查, 更重要的是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和总结。不同的年级使用的方法不同:三年级开始的时候, 在教师的带领之下, 让学生知道要从哪些方面去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慢慢地教师的作用就要淡化;到六年级的时候, 就以学生自我检测为主, 教师的作用在于和学生进行讨论, 回答学生的问题。
不同的年段在7个模块中的操作重点不同。有的在于教给方法, 有的在于启发引导, 有的在于给予时间和空间。无论这7个模块怎样设置都服从于单元的总体要求。其要求大体分为三个方面:主题、体裁、语文能力。整个过程都试图把学生放在学习者的位置上, 让他们经历学习的过程,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学生与学习、学科总是融合在一起的, 当对“语文学习”这个过程和“学习语文”这个目的分不清的时候, 就出现了偏差。“语文学习”这个过程本身是要有人文关怀的, 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 尊重学生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付出数倍的努力, 既要有学科知识, 又要有学生观念。语文应该是工具性的学科, 教师应该以“人文性”的态度去教学, 对学生充满人性的关怀与期待, 看到学生语言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可能。
语文是工具, 但教师不是从一只手交到另一只手的派发工具的“工头”。语文教师应该带着理性的关怀、感性的期待, 帮助学生找到顺手的工具, 并在工具出了问题时帮助他们修理好。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在表面上是功利的或者说是工具的, 因为它的最终指向是学生积累语文学习的经验, 形成语文学习的能力。但是, 在骨子里是人文的, 因为教师不会把所有的点都考虑到, 不会把所有的点都设置得那么精确深刻, 不会把所有矿藏都挖尽。教师只是找到典型, 找到学生不易发现的地方进行设计, 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开采空间。教师的作用只是像运载火箭一样, 以适当的力把学生推上预定轨道。然后, 学生就要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生命的运转。
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体。新课程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同样提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能力是最为重要的学习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教学要完成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和课堂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从新课导入和指导学生阅读两个方面来比较,借鉴语文课文教学的可取之处,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指的是以教师为指导,对学生的阅读实践给予巧妙的导入。课文的导入,实质上就是课文的最初呈现,也是课文教学的“序曲” 。巧妙而恰当的导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上做好学习上的必要准备,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新内容的教学。导入部分力求做到新颖别致、简练到位。语文课文教学中导入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情境创设法、悬念设置法、知识迁移法、歌曲导入法、图片导入法、时尚话题导入法等。
这些导入方法,我都尝试过。其中我最喜欢使用的方法是图片导入法结合问题导入法。科学研究表明,图片是大脑接收信息的最直观的方式。在我所教的大多数课文中,我都使用了这样的方法。例如,在教Star signs这一课时,我会播放西方国家12星座的图片,不是简单的图片,而是真正的星座图。我想学生会对这个更感兴趣的,在学生兴致勃勃讨论时,可以提出类似问题What is your star sign?然后自然过渡到课文。这样就使得课文内容成为学生们迫切想了解的信息,效果自然不错。
课文导入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还可以趁热打铁,在学生兴趣得到激发时,进行读前活动,为正式阅读做准备。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作统一考虑。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只依赖于一两种方法进行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教师应当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针对中学英语教材课文类型较多的特点,我采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设计恰当精炼的导入语进行课文的导入。新课导入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我运用启发手段,如问答、讨论、听有关材料,看有关插图或片段并提问等引入本课话题。
2. 指导学生阅读。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因此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而获得信息的多少,又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阅读训练不仅仅是让学生看懂文章,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如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训练他们的阅读技巧等。在语文课文教学中,常常有些课文片段需要精读。对于这些片段,他们往往从以下几步进行教学。首先,精心设计教学导语。精彩的教学导语能让学生很快地进入自己的角色,使教学过程严谨而不紊乱。学生能更好地集中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中去。然后重视学生对教学内容读的训练。对课文精读段落的教学,应该放手让学生充分地去阅读课文,反复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让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的去读去想,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也是我们英语教学中所欠缺的。早读课,学生只是背诵单词、词组,根本就不读课文。这些学生缺乏必要的朗读训练。学生即使读了课文也像小和尚念经,读好了课文,但却不知道读的是什么内容。所以在英语的课文教学中,我也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读课文,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要读懂课文。
3.适当地选择教学方法。
在语文课文教学中,所选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比如,说一说(说说自己的感受)、演一演(演演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个我们主要在对话里经常会用到)、辩一辩(阐述自己对文章的不同看法,有些课文联系实际,学生往往有很多话要说)、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等。比如,在 Trailwalker 这一课,我就把这一课当作一篇精读课文来讲。我会要求学生找出能够表现毅行者们“毅”的词汇,并且要求他们说一说他们的感受,辩一辩他们的不同看法等等。总之,学生们都有很多话要说,教学效果也很好。
通过比较我知道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更新教学观念,灵活处理教材,仔细寻求文章内容与学生思维相关的切合点,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开展各种思维活动,如预测、想象、推论、判断、归纳、总结等,激活学生思维,有效延伸知识。阅读课的教学过程应该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即按“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
2、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主题。
3、引导学生理解剧本的象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
2、合作探究法,问答法,点拨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和老一辈人的浓厚乡情,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学习本文时应注意体会。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重点把握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剧本的象征意义。
2、难点剧本思想内容的双重性、双向性和多样性。
3、教学突破在揣摩故事情节、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其象征意义;在理解象征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剧本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生齐唱歌曲《常回家看看》,回顾《背影》,感受亲情,导入新课。
2、枣儿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有特殊意义,一颗小小的枣儿,凝聚着浓浓的亲情。今天,我们一起品读曾获“中国曹禺戏剧一等奖”的话剧小品《枣儿》,尝尝它的味道是香甜,还是苦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字词,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用“这篇课文通过的故事,表现了”的句式概括课文。
明确: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老人和小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三、精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1、思考下列问题
(1)老人总共几次回忆起自己的儿子枣儿?
(2)老人堆男孩是一种什么态度,这说明了什么?
讨论、明确:老人对男孩是非常疼爱的,表现了一种不是祖孙却如同祖孙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从侧面表达了对自己儿子的亲情。
2、老人和男孩性格概括
老人:老一辈农民。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关爱青年人;念旧而不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有所失落。
男孩:年幼的新生一代。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又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3、枣儿在剧中的作用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篇,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传统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四、总结全文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了解歌曲的故事背景,体会舞剧音乐的特点。
2、在学唱活动中感受和体验歌曲所表达的军民鱼水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用优美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并注意气息的运用。
2、背唱歌曲。
3、歌曲两个声部的协调、统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1、观看影片《白毛女》片段——老百姓迎接八路军解放杨各庄片断。(以《大红枣儿甜又香》的音乐作为背景)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歌舞剧《白毛女》吗?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个片段,请大家欣赏。问:看了《白毛女》片段,你们看到了什么画面呢?能说说你们的感受吗?
2、介绍《白毛女》故事情节。
《白毛女》以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为主要素材,又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现实进行了提炼和加工。主要情节是: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了善良老实的佃户杨白劳,抢走了他的女儿喜儿并奸污了她,最后又逼得她逃进深山。喜儿怀着强烈的复仇意志顽强地活下来了,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了这里,领导农民斗倒了黄世仁,又从深山中搭救出喜儿。喜儿获得了彻底的翻身,开始了新生活。全剧通过喜儿的遭遇,深刻地表达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真实地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中贫苦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证明了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才能砸碎封建枷锁,使喜儿以及与喜儿有着共同命运的千千万万农民得到解放。
3、听赏《大红枣儿甜又香》。了解歌词。
师:请你们再听听刚才影片中的插曲,歌词都说了些什么?
4、教师范唱。
5、学唱《大红枣儿甜又香》。
随音乐哼唱《大红枣儿甜又香》的旋律。用优美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并注意气息的运用。
6、在学唱活动中感受和体验歌曲所表达的军民鱼水之情。
三、小结
一、整体入手
整体感知课文的方法, 不要搞得花里胡哨。为了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 为了常态课能够实现有效性, 还是沿用传统的好方法, 同时结合运用多媒体技术。例如利用“阅读提示”、教材关于题目的注释、教师出示的课件资料, 甚至利用教辅材料里各课的助读预习、学前热身的资料, 导入整体感知课文。如教学《< 孟子> 两章》, 引导学生默读或朗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题目的注释, 了解如下内容: (1) 课文的写作背景; (2) 有关《孟子》、孟子的简单情况。教师再投影简要资料并讲解: (1) 《孟子》的文章特点; (2) 本课文章的特点。这是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性内容, 为整体感知课文服务。
二、优化部分
1. 寻找评价性语言。很多文本会在不同位置出现评价课文所记叙的人、事、物等的语句, 这样的议论性语句往往是对诸多叙述、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的归纳提炼。所以, 寻找并抓住此类评价性的语言组织课堂教学, 可充分贯穿全文的内容,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 读课文之后, 教师问:“作者对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如何评价?为什么?”学生回答:“变色龙, 因为奥楚蔑洛夫有五次变化。”教师提出要求:“请简要概括奥楚蔑洛夫五次变化的原因和内容。态度五次变化, 那么其中有没有始终不变的地方?归纳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如此教学, 抓住了“变色龙”这一评价性语言, 促使学生逐步读课文、分析内容, 让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流畅自然、井井有条。
2. 筛选内容、语言、篇章的特点。很多课文, 叙写的顺序、结构、内容、方法、语言等方面, 总有至少一个方面很有特点, 非同寻常。课堂教学时, 就紧抓课文的特点进行探究, 肯定能够达到良好效果。写人的文章, 一般都得写出人的正面形象, 但朱自清的《背影》却写人的背影, 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进行分析。学生初读课文后, 我就问:题目是“背影”, 本文对父亲的背影写到了几次?“背影”在课文里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共四次;线索, 贯穿全文。我又问:你们觉得哪一次背影最感人? 学生回答最感人的是第二次背影, 并且具体描写。我又问:课文这么平凡的背影描写, 怎么会深深感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技巧?学生在引导下体会细节描写的效果。我引导再读第二次背影的画面时问:又读出了之前你们没读出的东西?学生回答读出了质朴的父爱, 读出了一幅深沉的父爱图。这样, 教师引导体会四次背影, 体会质朴深沉的父爱, 为体会情感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默读课文, 我问:课文几次写作者流泪?学生回答四次。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旁批的方法, 品味语言, 感悟流泪所表达的情感。
3. 做到有力的教学过渡。要使整个课文教学过程眉目清楚、紧密衔接, 让学生容易接受, 就得注意做好教学过渡, 让教学秩序不凌乱, 整体感强。 (1) 设计自然有力的过渡。如教学《最后一课》, 当再读课文、从全文内容分析了小弗朗士的人物形象之后, 我说:韩麦尔先生怎么分析?学生对韩麦尔先生的分析有三种见解:是位好老师, 因为他非常热爱祖国;不是好老师, 他常常让学生丢下功课去替他浇花, 他去钓鱼时就放学生一天假, 他很不负责任;无法评价韩麦尔老师, 评价老师要看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学水平, 但从文中看不出来。出现了此类状况, 就得靠教师进行教学过渡, 做好思维导向。教师问:“从全文来看, 小弗朗士的爱国情感是越来越高的, 为什么?因为在最后一课上的人和事影响着他, 那么, 谁对他影响最大呢?显然是韩麦尔先生。那么, 韩麦尔先生的哪些言行影响着小弗朗士的爱国热情的高涨呢?”这样问, 就把讲解韩麦尔与讲解小弗朗士进行了教学内容的过渡。 (2) 批注文中的过渡句。如教学勃兰兑斯《人生》, 我就直接引导批注文中的四个过渡句:“这里有一座高塔, 是所有的人都必须去攀登的。”“然而这里还有一个地洞”“在人们眼前, 还有一个无穷无尽地延伸开去的广阔领域”“然而还有这样一种工场”。引导抓住四个过渡句进行合作探究:A、勃兰兑斯分别将人生比做什么呢?B、模仿勃兰兑斯的语句来一段。请注意, 勃兰兑斯每个比喻的开头都有提示语:“这里有一座高塔”、“这里还有一个地洞”、“还有一个……广阔领域”、“还有这样一种工场”。
三、回归整体
1. 布置课堂练习题。很多课文, 第一课时“回归整体”时要布置课堂练习题, 题目要体现教学目的、教学重点, 题目分三类:口头回答题、笔答题、为第二课时服务的预习题。这样就有助于理解全文。
一、单篇课文“助学稿”的设计
根据课文特点,基于对目标的定位、学情分析及知识呈现等方面的考虑,大体可以归为以下几种。
1.阶梯式“助学稿”的设计
现行新课程教材多是只呈现学习对象,缺少处理对象的学习方法的引导,只罗列学习目标,缺少引导学习者一步步达成目标的具体步骤。其实,学习过程是把学习目标与学习活动联系起来的基本保证,呈现学习过程的阶梯是“教材”变为“学材”的重要转变。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卖木雕的少年》一课,可以做这样的“助学稿”设计(如下表所示)。
阶梯式“助学稿”的设计既明示了学习目标,又把抵达这些目标的学习流程相对固定下来,便于学习者沿着台阶一步一步深入课文,接近学习目标。
这种“助学稿”的设计关键在确定课文的功能定位的“一级目标聚焦”后如何进行“二级目标聚焦”。具体做法详见笔者拙文《目标聚焦:语文课文教学内容二次开发的有效策略》(发表于本刊2011年1-2期)。
2.嵌入式“助学稿”的设计
有些叙事性课文,按故事发展顺序展开,环环相扣,有严密的逻辑顺序,不适于打乱。现行新课程教材的学习目标往往会局限于故事情节的理解,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一课“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到了什么”的目标,显然不能体现一篇课文实质的教学价值。参考国外教材“搀扶式”的编写形式,可以进行嵌入式的“助学稿”设计。
《七颗钻石》“助学稿”设计
嵌入式“助学稿”,按照阅读的进程逐步展开,在文章的关键处提出问题,指引学生进入相关的学习活动,使他们看到作品中蕴含的意蕴。把读和练紧密融合成一体,就像清晰的地图纹路,能引导学习者有兴趣地一步步学下去。教材中很多故事情节很强的叙事性课文都可以这样设计“助学稿”。
3.整合式“助学稿”的设计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真正发挥作用的是知识组块,散点呈现的学习内容显然不利于学生知识组块的形成,同时影响学习效率。因此,“助学稿”的设计应帮助学生有机整合知识。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哪座房子最漂亮》一课,我们就将插图、字词学习及叠词的语言特色进行整合,设计“助学稿”。
《哪座房子最漂亮》“助学稿”设计
整合式“助学稿”的设计,很好地物化了我们曾研究的“识字阅读有机结合”的“语境识字”的成果,这样的整合方式还有很多。
二、单元“助学稿”的设计
新课程教材按专题设置单元体系,专家在编著时都做了较严密的考虑,因此,单元“助学稿”的设计一般在尊重教材原单元的基础上,根据学习活动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微调,如换、调、增、删,以更好地发挥其教学价值。
1.前置任务式“助学稿”的设计
主要适用于单元教学前,对这个单元的学习做一个提纲挈领的引导。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动物一组”,单元课文的编写体现了“情境—功能”型的体例,对学生学习写动物的文章颇有典范价值。但几篇选文在写作知识上相对独立,缺乏联系,不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过程,因此,单元学习前可设计前置任务式“助学稿”。
“动物一组”前置任务式“助学稿”设计
观察任务的前置,让学生提前积累写作素材,随着学习逐步丰富。
前置任务式“助学稿”的设计,使学生在单元学习前就心中有数,学习中不断深化,逐步丰厚积累,最后运用时就会得心应手。
2.整理式“助学稿”的设计
主要适用于单元教学后,对这个单元的学习做一个总结性的整理。引领学生通过整理,使自己零散的知识条理化,使自己在学习方法策略上有所提升。
“动物一组”整理式“助学稿”设计
单元“助学稿”的设计既保证了原来目标的达成,也把相关的选文联成一个整体,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但对教师要求较高,需要教师有从整体观照局部、从局部观照整体的系统观念。
“助学稿”的设计,为教师分析课文的教学价值及定位“学什么”“怎么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实现了从“教材”到“学材”的华丽转身,教师研究“助学稿”的设计及运用过程,也是最实在的教师教学研修。
一、关于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的概述
文化价值是指客观事物中所具有的能够满足另一文化需要的特殊性质或者能够反映一定文化形态的属性,它是社会的产物。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文化价值是指,在小学语文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它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人们对社会、自然界的了解与认识需求的文化属性,它对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关于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追求的探讨
1.小学语文课文可以构建人的行为规范意识体系
小学语文课文在思想内容方面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引导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与道德素养、提升小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小学语文课文可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与道德素质。小学语文课文注重运用一些特别的文字内容来激发小学生模仿学习行为的兴趣。比如说,可以用“奇妙的大自然”与“保护我们的地球”等文字或者图片来引导学生树立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可以运用“自强不息”与“真诚的心”等图片或影片来帮助小学生树立自强不息、顽强拼搏、诚实守信的观念。
第二,小学语文课文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小学语文课文内容中有很多关于科学家与科学发现的文章,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可能会被伟大的科学家或者新奇的科学发现所吸引,不自觉地去探索这些科学奥秘。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文章引导小学生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课文中的科学规律,引导他们发挥自身无限的想象力,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2.小学语文课文可以构建人的灵魂意识体系
人的灵魂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主智慧的一脉传承;二是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思想与革命传统精神。
第一点,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可以实现民族智慧的一脉传承。很多小学语文课文选取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章的内容,比如说,历史上文化名人的文化成就、典型事迹等,不仅选取当中的精彩片段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在文章后的练习题中也提出一些新鲜有趣的问题供学生思考与讨论,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使我们的民族智慧得以传承。
第二点,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可以实现革命传统精神与爱国主义思想的弘扬。小学语文课文在内容编排上,选取了充满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情怀的文章。比如,记叙董存瑞、刘胡兰等革命英雄事迹的文章,描绘八路军战士过草地、爬雪山的故事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既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也可以促使他们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三、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追求的教学处理方法
1.教学处理方法之一——广泛综合
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做到广泛综合,首先要在语文课中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抱着文化联系的理念,将其他学科的内容与活动带进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与知识的综合性。其次,在语文课文内容的教学方面,要充分发挥语文的包容性特征,吸取其他学科内容中的积极部分,并与语文自身的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从而更好地发挥文化的相辅相成、相互启示的作用。
2.教学处理方法之二——找准切入点
语文课文的内容及意义包括以下方面:语文基本知识、语文素养、语文能力、语文的创新性等。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需要完成的目标是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发展目标与质量目标,并体现出语文教学的文化创新性与传承性。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找准切入点,在充分汲取人类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选择高品位、高质量的文化内容,从而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学处理方法之三——多元化解读
语文课文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洋溢着丰富的文化韵味,就需要在课文内容上进行多重思考,还需要在教学方式上对课文内容进行多元化解读,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课文内容的解读,进行个性化理解的分享,使得语文的意趣与情味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不断地得到扩展,努力在语文课文的教学中营造出洋溢着风趣文化价值的氛围。
一、理出一条线索,为讲好故事内容穿针引线
对于叙述性的作品,复述故事主要内容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像裁缝一样帮助学生“剪裁”课文,在梳理板块的基础上概括出关键词语,将这些关键词语串起来,就是课文的线索了。学生能够根据课文的线索还原课文整体,在朗读、理解的基础上复述故事。
例如《哪吒闹海》一文,课后有这样一道题:“练习讲一讲‘哪吒闹海’的故事,看谁讲的最生动。”教师可以借助词语线索,由粗到细地指导学生讲好故事。首先,教师可以出示这样三组词语:“称霸一方、兴风作浪”;“混天绫、乾坤圈、滔天巨浪”;“夜叉、三太子、胡作非为”。学生可以借助词语简要概述课文。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精心指导学生讲好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哪吒与夜叉和三太子打斗的场面。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出小哪吒的一系列动作作为线索:“闪、躲、取、扔”;“一纵身、抖出、喷出、紧紧裹住”。这样学生就能把故事讲得更加具体。当然,教师还可以强调讲故事的表情、语气、动作,把故事讲得更加生动。
二、关注两种描写,为品析人物形象传经送宝
名著类课文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并教会学生分析、品评人物形象的方法。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小学教材中的名著类课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主要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正面描写来表现,也有通过环境等侧面描写来烘托的。于是,笔者将这一“诀窍”告诉学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关注这两种描写,自主品析文中人物。
如《三顾茅庐》课文第三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情节,生动刻画出两个人物形象的个性特点。文中描写刘备时侧重于动作描写:“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动作感悟人物内心的想法,体会刘备的谦逊和求贤若渴。对于诸葛亮作者仅写了他午睡:“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才悠然醒来”,看似不经意的动作,却蕴含了诸葛亮大智若愚的才情。为了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雄才伟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本段开头的环境描写:“他们来到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结合诸葛亮具有“卧龙先生”的美称,让学生明白这段景色中的“卧龙”暗指诸葛亮,诸葛亮居住在这样景色秀丽的隆中,可谓“人杰地灵”。
三、巧用对比阅读,为体悟语言特色铺设阶梯
古典名著浓缩了我国语言文字的精华,具有时代特征,在选入小学语文教材时已经过改编。虽然保留了一部分名著本身的语言特色,但也因考虑到小学生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做了改动,或多或少影响了其本来的语言魅力。教师要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尽可能为他们体悟语言特色铺设阶梯,笔者觉得对比阅读是很不错的方法之一。
一是课文与原著的对比。如《三打白骨精》一文中,对白骨精变为村姑、老妇人和老公公并未做具体描写。教师可以补充《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长老圣僧恨逐美猴王》中的描写。如写老妇人:“假变一婆婆,两鬓如冰雪。走路慢腾腾,行步虚怯怯。弱体瘦伶仃,脸如枯菜叶。颧骨望上翘,嘴唇往下别。老年不比少年时,满脸都是荷叶褶。”这些语言栩栩如生、入木三分,值得学生积累、借鉴,更能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白骨精千变万化、诡计多端的特点。
二是课文中人物的对比。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作者始终将林冲和洪教头放在一起对比描写:林冲“躬身施礼”,洪教头“全不理睬”;洪教头跳起来说:“我偏不信他……”,林冲连说:“不敢,不敢”;洪教头“先脱了衣裳……独自耍了一阵……”,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洪教头使出“把火烧天”,林冲还了个“拨草寻蛇”……教师应该关注到这一语言特色,引导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深化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再如《三顾茅庐》中,张飞与刘备的语言描写,《三打白骨精》中唐僧与孙悟空面对妖精的不同表现,都可引导学生在对比阅读中体悟作者的语言特色。
四、开展主题阅读,为实现内外融汇架起桥梁
编委们将古典名著引入小学语文教材,旨在以课文为窗口,开启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大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授之以渔,抛砖引玉,让学生们在古典名著的海洋中遨游。笔者尝试开展主题阅读,实现外在阅读与内在体验的融汇,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融汇。
如在学习完《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我布置了这样的主题阅读任务:(1)用两周时间阅读《水浒传》(青少年版)中第六到第十一回有关林冲的章节,以《我眼中的林冲》为题写一篇读书交流心得。(2)用一个月时间阅读《水浒传》(青少年版),选择一个人物进行品析。开展“水浒人物评论会”读书活动。(3)选择《水浒传》中的一个故事,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表演故事内容。时间为两周。这样总共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笔者带领学生们在水浒的世界里走了一回。学生在这样的主题阅读活动中,运用了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内化语言,学会表达;由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激发了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那么, 如何改革课文教法, 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呢?我认为, 在教学中, 要想方设法发挥出课文的感染力, 使学生从课文的情感形象中熏陶渐染, 从而陶冶性情、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 注重诵读体验, 以情感熏陶情感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语文课文内容饱含着作者的喜怒哀乐、人物的悲欢离合, 这些都能不时地激起学生的情感浪花。长期经受这种情感的冲击和感化, 可以使学生在情感和心境方面逐步由冲动、浮躁、脆弱、抑郁、沉闷向平稳、深沉、坚强、振奋、开朗转化, 从而主动地发展健康个性。教会学生通过诵读课文, 品味语言来体验作者的情感, 是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读得好, 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诵读能使枯燥的视觉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听觉声音, 沁入学生心肺, 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是调动学生情感的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因此, 进行课文教学时, 我特别注重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来感染学生。如范读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 我读得握拳捶桌;范读柯岩的《周总理, 你在哪里?》我读得伤感泪下;范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我读得热血奔腾……此外, 我更注重对学生进行感情朗读的方法指导, 如正确流利地朗读后, 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及给予自己的感觉, 再围绕这种感觉找出重点词语, 想像画面, 读出感觉, 然后又完整地读一遍, 再观画面, 想一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再带着这种感情诵读。又如对小说、剧本, 就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进行课堂剧表演, 对诗歌散文, 就指导学生放声朗读或低声吟颂。通过这样反复的指导与训练, 使学生能够以诵读来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以表演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使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喜怒哀乐、憎恶爱好融为一体。
作者强烈的情感, 是通过文章的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为了让学生深入体味作者的情感, 除了诵读外, 我还注重从文章的语言文字入手, 抓住重点语句, 指导学生通过口头语言来体验作者感情。如学习《最后一次讲演》一课, 我就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无耻的东西……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等感叹句, 体会讲演者愤怒控诉、尖锐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的义愤填膺的强烈感情;抓住“正义是杀不完的, 因为真理永远存在”体会讲演者的坚定信心, 气壮山河的气势;抓住“我们不怕死, 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 前脚跨出大门, 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两个感叹句, 感受那种排山倒海之势, 体会闻一多先生对李公仆先生的高度赞扬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我着重通过对典型语句作例析, 来品味语言的有关知识和方法, 引导学生自己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 品味揣摩, 激发相应的情感, 从而受到感染。
(二) 注重形象感染, 以性格培养性格
语文课文塑造了包括作者在内的、令人目不暇接的鲜活的文字形象。作者本人以及不少文字形象, 都具有流芳千古、可歌可泣的人格。他们所体现的各种优良品质, 时刻震撼着学生善良纯真的心灵, 学生往往被这些人物形象所吸引, 有意识地模仿。所以在课文教学中, 我特别注意有意识地利用这具体形象的人格范例进行启发、诱导, 在学生面前树立起一个个光辉的榜样, 从而感染学生, 激发起积极进取精神,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例如, 学习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我就启发学生思考:一个卧病在床的68岁的老人, 不但不自哀, 反而想着为国家戍守边疆, 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 需要多么执着的精神呀!学生通过这一形象的理解, 除了体会到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外, 更深刻地感受到他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又如学习《为学》, 我就启发学生对贫僧“凭一瓶一钵从四川走到南海”这事进行讨论, 引导他们体会“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的生活哲理, 并从中学习贫僧立定志向、不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和毅力;再如学习《七根火柴》, 我就通过播放录像, 把无名战士在牺牲前“用尽所有力气举起手来, 直指向正北方”的舍生忘死的形象凸现出来, 让他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无名战士为什么会有这个动作?反映出他怎样的心灵?通过讨论, 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他一心想着战友, 一心想着部队的舍己为人的精神, 对他的崇敬之情也油然而生。
总之, 课文中的文学形象, 有的坚强不屈, 有的舍己为人, 有的见义勇为, 有的善良正直, 有的谦虚谨慎, 有的勤劳俭朴, 有的严肃认真……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认为在课文教学中, 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注重借助文学形象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教育, 并抓住一切有利时机, 对学生加以点拨启发, 使学生与美好的情操、高深的情感产生共鸣, 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 注重读写结合, 以作文启迪做人
我特别注重以课文作为现成的材料进行作文教学, 或写读后感或进行仿学。这种方法, 能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课文的情景之中, 议人物言行的思想根源, 辨文章道理是非曲直, 在脑海中浮现完整而鲜明的形象, 对课文形象进行吸收、加工、内化、迁移, 能够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的心灵, 升华他们的品格。
如学完《生命的意义》一课后, 就有一位学生在读后感里这样写道:
人活着为了什么呢?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都曾做过思考, 于是有了各式各样的答案:有的人是为了延续生命而活着;有的人是为了吃喝玩乐而活着;有的人是为了个人或家庭的利益而活着;有的人是为了全人类的进步而活着……
活得最有意义的, 就是那些干出一番事业, 或做出对人类有益的事业的人。他们为人类的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就算生命短暂, 也会让人长久怀念。或许他们并不出名, 但他们无愧于自己和人类, 无愧于时间和生命, 他们可以自豪地说:“这辈子我总算没有白过。”人生能够这样, 就已足够了。
我们都不想自己碌碌无为地过一生, 我们都想有意义地活着, 能为人类作出贡献。所以, 我们要珍惜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 用它来做一些有益的事。否则, 我们只是空有理想, 蹉跎岁月, 那也只会使人生变得毫无意义。
又如学习了《荔枝蜜》后, 有位学生在仿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时这样写道:
星星和月亮, 从不与太阳争光辉。它们总是在人们最需要光明的夜晚散发出自己的亮光, 照亮别人。它们无私而又自信, 它们不用去争名夺利, 它们相信自己对别人的巨大作用。于是它们只管默默地奉献。但是, 正是这默默的奉献, 使人们为它们谱写了一曲曲颂歌, 它们自己不争名利, 人们却给它们无限的荣耀……
星星和月亮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在别人需要的时候, 要毫不犹豫地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样的人生才会有意义, 这样的人才会被人仰视。
这样通过读写结合来进行自我教育, 从中感悟做人道理的习作是不胜枚举的。总的说来, 结合课文进行写作, 既能让学生加深对所学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又能使学生作文过程中, 得到思想、品德、意志、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和提高, 在感受课文内容的同时, 使自身人格受到熏陶, 是完善学生人格的一种好方法。
一、激爱国之情。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他不负祖国之望,不负人民之托,在帝国主义国家百般阻挠的情况下,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他知难而进,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比原计划提早两年完成了修筑任务,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有力的回击,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教学时,我结合这一教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受到熏陶,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二、树民族之魂。要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过去,从而树立民族自尊感。小学课文《詹天佑》一文中告诉我们: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受帝国主义的欺侮。当清政府刚提出修筑京张铁路计划时,好多帝国主义国家都想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妄想控制我国的北部。他们既互相勾结,又互相争夺,百般阻挠,无理要挟,鄙视嘲笑,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中国人民的尊严、中华民族的气节受到了极大的侮辱。教学时,学生们个个义愤填膺。我抓住了这个火候教育学生: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有志气的人民。过去屈辱的历史让它永远过去,不再复返。我们要铭记在心,洗雪耻辱,树民族之魂,振中华之威,为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为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兴旺发达而勤奋学习。
三、指做人之道。《小学教育学》指出:“榜样教育又称示范教育,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影响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应少年儿童善于模仿、崇拜英雄、积极向上的特点。”教学时,我抓住詹天佑这一人物的精神品质,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勘测线路中,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教育学生对待学习要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教育学生树立知难而进,勇往直前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教育学生学习詹天佑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精神:他亲自带领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山顶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教育学生具有踏实肯干,身体力行和群众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风。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吸引力、鼓动力。
一、采取单元教学, 精略读课文一同学习
在教材的编排上, 我们发现, 每个单元都有相应的主题, 整个单元的内容表现出很大的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这样我们就可以采取单元教学。单元教学有利于加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有利于各文章之间的对比学习, 能够让学生在这个整体中体会到文章联系和差别。尤其在这一教学方法下的略读课文, 能够与精读课文成为一个体系, 从而更好地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
尤其是对于略读课文来说, 能够让学生有明确的感受。在略读课文的感受中, 我们都强调用前面学过的方法, 联系前面的内容进行对比。将这些内容放在一个时间范围内, 这些感受会更加强烈, 更加令学生记忆深刻。比如, 在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的时候, 单元教学这种巧妙的组织形式, 既简化了教学, 又让学生对通过环境和心理描写抒发感情的方法有了清晰的认识。
二、强调自主学习, 略读课文成为学习检测
略读课文应该是学生对于精读课文学习的检测, 要将精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迁移过来。略读课文的学习其实就是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应该强调学生自学, 让学生在学习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在精读课文中, 我们要求学生掌握某种学习方法, 形成某种学习习惯, 或者是拓展某种阅读思维。这些在精读课文中所要求的内容学生是否掌握了, 是否能够运用到课外的阅读中, 我们就应该在略读的课文中对这些加以检测。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对课文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 尤其是刚开始, 教师可以给学生列出学习提纲, 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积累, 要注重抒发自己的感想。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 及时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这样长期的学习, 有利于学生将课内学习的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 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注重教师引导, 切忌放任自流
学生自学不是放任自流, 而是要加以适当的指导。在学生略读课文的时候, 不必要求学生学习所有的内容, 而是精选内容让学生进行详细的学习。这样做, 一方面是从时间上考虑, 另一方面是让学生能够抓住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学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紧扣文眼提出问题, 给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思考, 深层次地阅读课文。
当然, 学生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 尤其是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不能无所事事, 而是要参与到学习中, 走下讲台与学生交流, 给学生引导, 评价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生积极地互动也能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虽然略读课文的引导不能像精读课文那么详细, 但是, 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还是要尽可能地给予解答, 尤其是大众化的问题要抽出一小部分时间进行详细的讲解。略读课文学习的课堂其实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课堂。
四、引导学生感受, 沉淀学习所得
在略读课文学习完成后, 要组织学生交流学习的感受。在略读课文的学习中,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一些课的目标是否达成, 都蕴含在学生的体会中。学生在交流感受的时候其实也是一场学习汇报, 会清晰地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提高与欠缺。感受就是这些课文学习的总结与延伸。
学生将自身的感受讲出来, 与学生分享, 也是一次对知识的内化, 能够清楚地表达出来说明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每个学生的学习体会不一样, 这样的表述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的机会。这种感受的碰撞能够延伸出更大的效果来。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 教师加以总结, 强化学生的这些感受, 促进这些感受转化为能力, 能够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和课外的阅读中, 对于语文学习是有重大意义的。
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感受。我认为, 略读课文在学生的学习中也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对于小学高段学生来说, 已经基本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对于略读课文的学习可以看作是检测, 是积累, 是自我发挥的一个平台, 是知识内化的一个过程。而且也是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的一个机会。语文学习需要大量地进行课外阅读, 但是很多学生苦于不会阅读, 不懂阅读, 不愿阅读而错失了很多学习的机会, 而略读课文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一次引导。而且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还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思维与习惯。
参考文献
[1]孙莉.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14.
[2]宋燕晖, 万新, 张增甫.小学中高年级略读课文教学模式研究[J].小学语文教学, 2004 (0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略读课文 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课文主要分为精度课文和略读课文两大类,由于略读课文并不作为考试的重点,因此,一些教师都不进行略读教学,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略读的重要性。对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方式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主要从小学语文略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及进行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策略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1.小学语文略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1.1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一些教师和家长认为小学语文略读只是在片面地对文章进行大致的理解,并不能深入地对文章整体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然而这种理解方式只是片面的,这种理解方式只看到语文略读教学方式的一部分。例如:在精读《自己去吧》这篇课文时,学生会学到一些学习方法,阅读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把这些学到的方法及提高的能力运用到略读文章的过程中,进行阅读的延伸,多多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外文章,这就是小学语文略读教学方式的目的,这种错误的认识严重影响语文略读教学方式。
1.2忽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略读教学中,教师会给学生设置一些阅读任务。例如在《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让学生掌握课文的生词,了解文章的主要中心思想。在学生进行课文略读前,教师应给学生一些关于课文中心思想及情感方面的提示,这样的做法虽然可以扫除一些障碍,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忽略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教师的一些提示也会阻碍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独立理解文章的能力得不到提高,严重违背小学语文略读教学方式的初衷,导致这一教学模式的真正作用得不到发挥,严重影响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提高。
1.3对小学语文课文类型的认识的混淆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些课文的类型、功能及要求比较隐晦,一些教师可能不能完全理解,这会导致教师的工作难度大大增加,同时教学质量也得不到提高。一些教师虽然认识到小学语文略读教学方式的优越性,但是如果不把握好语文课文的类型及功能,这种教学方式的优越性就并不能完全发挥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准确地把握语文课文的类型及功能,灵活地运用小学语文略读教学方式,真正达到此种教学方式的目的。
2.进行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针对上文提出的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下面主要从对略读课文进行准确的认识及强调略读课文教学与精度课文教学的联系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对进行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加以探讨。
2.1对略读课文进行准确的认识
在进行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课文的类型及功能,了解略读课文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把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例如在《雪孩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进行独立的阅读,教师只是布置给学生明确的阅读目标,重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
2.2强调略读课文教学与精度课文教学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是语文略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在进行小学语文略读教学的同时,教师还要重视略读课文教学与精度课文教学的有效结合,让两种教学方式都发挥最佳的效果,这样不仅能强化不同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结语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地应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将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都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不同教学方式的真正作用。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将其与其他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在试验的过程中发现其缺点,并及时地研究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陆炯炯.积极“语用”“略读”溢彩——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略读课文语用点的选择与教学例谈[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16(3):112-114.
[2]鲍宗武,黄华瑛.小学语文略读课文导学案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9):9.
【语文教案枣儿的课文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语文课文《氓》教案设计05-31
课文《花钟》的教学教案06-25
语文课文《鲁本的秘密》的教学反思09-28
《大瀑布的葬礼》语文课文教学反思10-03
五年级课文可爱的草塘教案设计05-27
课文难忘的泼水节优秀教案设计11-05
匆匆课文教案设计06-21
《日出》课文教案设计10-22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教学模式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