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经验交流汇报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经验交流汇报(精选8篇)

教学经验交流汇报 篇1

2012年我校历史中考成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县教研室和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导,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历史组全体教师踏实肯干、对学生辛勤付出的结果。下面我将我们平时的一些做法、工作心得和大家分享。

一、精诚合作,构建合作基础上的和谐竞争

我们九年级历史组确立的核心价值观是“精诚合作”,“人心齐,泰山移”。因为我们深知:教学成绩的优异不能靠单打独斗,而是合作的结果。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成绩只有加强集体备课,把个人的智慧融入到集体的智慧中打群体战才能取得最完美的胜利。我们九年级历史备课中实行了统一进度,统一要求。每单元先由主备人说课,提出授课方案,其他人共同讨论,最后形成统一要求,说课人整理出授课思路。这样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效果明显。尤其是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复习时,备课量相当大,集体备课的优势更加明显。如果一个教师单枪匹马地干很有可能会感到力不从心,效果也不一定好。我们将复习内容预先分工,每人根据自己的任务进行精心准备。这样通过集体备课,老师明确了近期和远期的任务,也减轻了备课压力,发挥了集体的智慧。我们还不分时间与地点,有问题随时随地讨论研究解决,有时是一个信息的传递,有时是一个知识点的落实,有时是一个考点的分析。看似不起眼的一次交流,却能帮助他人解决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通过集体备课,大家互通有无,共同进步。平常复习过程中,发现一个既重要而又难解决的问题时,我们都是通过集体讨论解决。我们历史教师共享网上资源,并使之成为历史教学过程中有益的补充。我们组集体深入研读教材,取舍教材,整合教材,我们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都学会做课件,借鉴课件,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吸取了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二、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

产生低分现象是因为在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些学困生,这些学生表现为行为习惯差、厌学,也有个别学生的确是因为智力方面的原因。这类学生如果要是再遇到来自学校、家庭或社会方面的冷落、歧视或者指责,得不到他们这个年龄应该得到的关注、尊重、温暖和平等的话,就会让他们自暴自弃、甚至形成自卑偏执的性格,自然而然地就外现在不爱学习,把学习当作苦差事.由此就派生出考试中的低分。

针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我们历史学科要求识记的知识点多,须对学生加强理解的背诵训练,确保选择题不失分,历史老师还得和班主任配合,做好时间分配和学生识记协调工作,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分层次布置识记内容;利用自习课及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互助,帮助他们降低学习难度;每一次考试,考后还要通过召开质量分析会、有针对性的个别分析谈心等形式帮助学生查找问题,这对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率大有帮助。学困生由于学习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妥、心理不够稳定,容易自暴自弃,走极端。在做好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时,我们历史组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因人制宜,因材施教。例如,顽皮型后进生,用疏导、迁移的办法,促使他们把旺盛的精力和智力用到历史学习上,用到为班集体做好事上;迟钝型后进生,必须在开发智力,培养学习信心和兴趣等方面狠下功夫,教给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补上拉下的历史课,解除自卑感;对于学习成绩一般,思想意识较差的后进生,则肯定他们的学习成绩,着重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采取各种办法防止外界不良因素对他们的干扰和诱惑,引导他们去阅读,观看历史方面的书籍,影视及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觉抵制精神污染的能力。通过这些措施,切实提高了学困生考试成绩,把控制低分率工作也便落到了实处。

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趣。我们九年级历史组用电子白板教学常态化了。我们都明白:如果历史教学不精彩,学生就会更加的排斥这门课。课堂上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采用多种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电子白板带给学生的是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的相得益彰,利用视频、音响、图片、知识趣闻加深学生对课本的认知。它有很强大的动态的、持续的、多层次的、丰富的视觉冲击。避免了单纯的说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参与性、互动性。

三、细化复习三阶段:过关、突破、提高;让学生有足够的自信,最佳的心态面对考中考

学习应从细节入手,从训练着手,增强临考意识,提高应变能力。九年级第二学期, 我们把历史复习时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是基础能力过关;第二阶段是综合能力突破;第三阶段是是应用能力的提高。

第一阶段让学生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因为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不成体系的,所以全盘通读历史教材有助于整体掌握知识,还可以找出一些以前被忽视的环节或死角,另外,懂得的东西未必理解得深刻,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通读,有助于深刻领会课本内容。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降低要求,延长会背时间,并且一个一个过关,课堂上没有时间就利用课间;对于学习实在太困难的同学我们也不放过,把重点告诉他们让他们背会。

第二阶段是对知识点综合、巩固、完善和提高的过程。在本阶段的复习里,我们完成了各部分知识的条理、归纳、糅合,使各部分知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力求达到基础知识重点化,重点知识网络化,网络知识题型化。以历史思想、方法为主线,以学生的综合训练为主体,减少重复,突出重点,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在历史的应用方面,注意历史知识与生活热点的联系,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同时穿插专题复习。对于复习中的重难点我们还通过学习历年各地的中考试卷,对照课程标准进行总结,然后在复习中将其突破。第三阶段的复习我们抓住知识、能力的深化和巩固,复习资料的组织以中考题及模拟题为主,不过多但精选,进行强化训练。这阶段主要是进行检验复习,教会学生把前两阶段复习过的内容想出来,强化记忆。教会审题、重抓落实。审清题是答好题的第一关。确定回答项、把握限定词,限定知识范围——回归课本找出相关的知识点——回到材料找有效信息——分析说明的道理、结论——组织知识点答题。让学生明确审题的三注意:一注意关键词,二注意提示语,注意看要求;三注意分值数,能够根据分值大小决定答题内容的多少。在试题解答效果上加以训练。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对学生解题格式,解题步骤以及书写做严格训练,并有意识让学生了解试卷结构,试卷要求,参考答案及评卷标准,以引起学生的重视,提高得分率。在答题速度上加以训练。为使学生在考场上能够正常发挥,准确、有效把握做题时间,在平时模拟训练中,有意识的适当缩短答题时间。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做题速度,训练了学生答题的准确性、有效性,能够提高得分率、提高总成绩。<莲 山课件> 考试要规范,我们把平时的考试当作中考,紧张有序地、定时定量地完成任务;心理要规范,看到试题,无论难易,都要冷静,这是超常发挥的前提,认真细心,周全考虑,是超常发挥的关键;做题要规范,步骤要完整,不能因微小不慎而掉入陷阱;书写要规范,卷面要整洁,不能丢掉卷面分。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中考前我们以答题卡的形式模拟了几次考试,重点考察学生的书写,对写得不符合要求的学生重点帮教,尽量避免学生因不注意书写而丢分。同时,由于考前的学习较为紧张,往往有部分学生易焦虑、浮躁,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在此阶段还应注意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心态作出调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我们教会了学生一些必备的应试技巧和方法,使学生有足够的自信,以最佳的心态从容地面对考中考。

教学经验交流汇报 篇2

哈工大建筑教育强调工程教育和国际化的办学传统, 在长达90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延续这两个特色。近年来根据新的专业发展需要, 进行新的尝试, 提出并推行面向国际化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个标准:根据专业新的发展, 构建了“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理念和目标”的专业标准。理念是专业教育中的指挥棒, 提出三方面能力的培养核心:设计创新能力、工程执业能力、国际化能力。

两个体系:

一 . 国际化课程体系:根据新版培养方案调整梳理, 提出一轴 (设计课) 两线 (技术线、人文线) , 立体交织 (课程之间相互渗透、互相促进) 的架构。

通过三种形式与海外高水平学者机构合作, 加强国际化课程群:

1. 设置国际联合教学课程, 3年级开设海外联合设计:聘请海外兼职、合约教授创作课程, 优势及研究方向申报选题。

2. 开放式研究型建筑设计:4年级本院教师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申报选题, 并与海外名师名校、设计机构联合完成, 整个过程中有1~2周海外联合国际教学。

3. 专题化国际联合教学:以设计理论课为主, 邀请相关领域顶级研究学者、设计大师讲授专题性前沿课程。通过英文教学, 良好互动开拓学生专业视野及提升国际化能力。

通过工作坊式联合教学, 在常态课程体系之外, 与亚洲、欧美各高校进行联合教学。每年9月为国际学术月:请了11所著名高校共51位海外名师, 既有学术讲座、也有结合设计的专题辅导。

二 . 特色化实践训练体系:构建课内、课外两个相互促进的实践训练链条。

课内项目贯穿于5年制教学计划中:在一年级改革专业导论课, 组织建筑师讲座使学生了解今后工作领域。2年级结合设计课程, 开始多门结合教授研究方向的创新研究课, 以后进行小班授课。

5年级分两个阶段进行“进阶式建筑师业务实践”活动, 对于毕业实习有明确控制。

课外项目包括大一的“项目计划”, 2、3年级进行延续。结合设计竞赛, 高年级实行学生进入研究所的导师制, 结合研究所的设计项目, 提供更多接触、实践的机会。

三个平台建设:根据学校两院 (学院、校设计院) 一体化特色, 建立三个平台:

一 . 校企联合多层次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发挥校建筑设计研究院优势, 为学生提供充足实习机会。此外与16所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实验中心, 学院研究所以博导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学院教学实验中心是提供设计研究课程的实践平台。

二 . 校内外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平台: 为优化师资队伍, 一方面签约校外兼职教师及企业职业建筑师作为联合指导教师, 另一方面聘请海内外设计大师作为工程教育顾问。

三 . 整合多形式的国际化合作教育资源平台:通过建立海外学术基地、设立联合研究中心、聘请专业顾问等措施实现合作教育资源拓展。与20多个国家、地区知名院校实行互授、学位互认的国际化培养。

为保障预期目标, 进行四个保障的尝试:

一 . 改革评价基地机制, 把教师主要精力拉回到教学上。

二 . 改革与校企的合作机制, 改良原先的松散性合作模式。一方面与校企合作时建立能保障实践教育作用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委员会, 另一方面促进企业在资金保障上发挥重要作用。

三 . 将两学期制改成“两长一短”的三学期制。使得能与外国专家、高校时间同步。

四 . 调整教师遴选、聘用制:在学校要求的基础上设立规定。

清华大学徐卫国教授分享清华开放式建筑设计教学及其启示

清华采取4+2年制培养模式, 制定了三个平台课程体系:基础平台 (1、2年级) 、专业平台 (3、4年级) 、提高平台 (研究生1、2年级) 。并实施了多元化、开放型、互动式教学模式。

聘任当今活跃在建筑界的15位年轻建筑师参与教学, 作为导师正式参与教学。

三年级开放式设计教学:

第一学期进行博物馆、住宅区规划和住宅设计, 第二学期第一个设计设置开放式课程, 然后为城市综合体设计。早在1997年开始以“学生活动周”方式进行教学改革试验, 在同一设计选题中分不同地段, 学生自行编制设计任务书选择地段, 进行研究式设计构思。从2002年把“学生活动周”推广为“设计专题” (Design Stutio) 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师资源组合, 根据各自科研成果确定设计题目, 同时设有3~4个设计专题, 学生按兴趣自由选择专题及教师。教学过程以调研、讨论、评图等方式开展师生互动, 激发学生原创性思考。

曾做过的题目:向工业产品学习、饮食北京、希望空间、电影北京、非线性建筑设计、弹性空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类型北京、生态设计、激活城市负空间、生态再造等。

聘任的15位设计师参加今年开放式教学课程, 指导学生深入探究设计基本问题:如空间、材料、结构、光线、环境等。引导学生关注更深刻的文化、社会、新技术问题, 乃至科学、哲学思想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使学生更注重设计过程, 设计的多元。并针对老师定了如下教学规律:确保设计调研及案例分析环节;设计构思的独特性与创新性;设计过程的逻辑性;方案多种思路比较;设计方案的深入发展;设计方案的表达可以用不同方式。

胡越指导的通过限制创作“无限”的可能:要求学生寻找几何原型并与设计要点发生联系, 进行几何操作, 通过几何操作来获得建筑设计的成果:在固定的空间范围内生成单体空间的控制点——根据VORONO算法生成空间单体——对空间单体编号——移除部分空间单体形成一个开放的聚会交流空间——剩下的空间单体形成包裹聚会空间的外壳——打破空间单体边界——选定正方形作为开洞的形态——设置一条贯通的通道。

张轲指导的1KM-HIGH城乡聚落

试图将农村生活的惬意带进城市, 同时将城市的便捷与乡村相结合。设想了在城市里将乡村聚落在高层建筑里, 进行“未来城市”的构想。为此特别请结构工程师参与教学以确定其结构合理性, 学生设计的作品虽然具有极强的未来感但经确认符合某一结构系统。

梁井宇指导“日常经验·个体记忆 + 居住畅想”, 希望学生通过回忆, 找到自己生活中记忆最深刻的某一个生活场景, 把对场景的认识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 把场景中的生活和空间的特点演绎成新的居住空间。

马岩松指导“重建CCTV计划”

01.CCTV 设计方案 1——游乐场

如如果不是现在的CCTV, 我们理想中的未来大城市是怎样?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 让学生构想对CCTV的理解。学生们展开各种设想:有将央视大楼看做信息交换中枢, 城市则是按神经元系统组成, 央视大楼被视作成长中的胎儿, 在不断与外界交换信息, 大楼内各部分按神经中枢连接。另一位学生从娱乐的立意将CCTV大楼视作“游乐场” (图1) , 将制作与播出部门通过缆车联系, 后期制作和视频加工部门变成碰碰车, 而垂直交通部分变成了蹦极车……

上述的开放式教学不仅激发学生学术志趣, 而且将老师聚在一起的集群教学更具批判性和多样性, 最后评图的仪式感鼓励学生对建筑的敬畏感。

同济大学李振宇教授

同济大学建筑学院教育改革采取八个举措总结为“双导师、国际生、重基础、实验班、硕设计、博科研、聘名师、育青年”。

1. 双导师:从2014年160余位老师自愿本着“公平、业余、自愿、无偿”的准则利用业余时间辅导。274名本科生开学时公开抽签, 随机选择校内学业导师 (每位老师带1-3位学生) 除了院内导师, 在学生三年级时, 将接受同济校友导师指导。此举增强学生与老师、校友的凝聚力。

2. 国际生:2014级招本科四年制国际生, 通过面试录取8名。与新南威尔士大学联培双学位本科生:前3学期在同济, 中间4学期在悉尼, 最后1学期回同济。采用全英语教学, 由张永和与马库特挂帅。值得一提的是张永和先生给国际班最近出了“60刀”的短题:在300x300x300的立方体内挖60个洞, 考察剩下的空间形态。

3. 重基础:已建立承担4个本科专业、3个学科本科1-2年级的教学平台, 已成为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基地, 把基础团队发展成教学型岗位的大本营, 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4. 实验班:二下至四下的两年间举办2年实验班:采用志愿报名方式, 三个专业共20名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实验班是团结院外建筑师、规划师精英的一个好平台。

5. 硕设计:在硕士培养中, 将考虑有区别对待生源, 针对本科不是建筑学的学生增加一年教学, 形成3年制与2年制两种硕士模式。毕业成果将加强设计方面的考核而不是以往的论文形式。

6. 博科研:博士生是科研青年军, 是教师的科研助手。从2014年开始, 对博士生进行强化科研入门培训:举办为期2周的“博训班”, 组织38场培训讲座, 10页考卷 (8页客观题 +2页主观题) , 只有通过考试才能申请中期考核。

7. 聘名师:2014年公开讲座100场以上, 引进优秀中青年建筑师进本科设计课课堂。

8. 育青年:组织了45名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自愿报名参加“科研工作研讨班”。组织“谭垣杯”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进行“建筑八骏” (10位设计课老师) 报告会。

重庆大学周铁军教授

建筑教学中面临三个思:如何突出精英教育的特征?如何在当前海量知识背景下知识更新的能力培养 (从“授之予鱼”向“授之予渔”的转变) ?如何专业教学与科研社会实践的结合?

针对上述思考, 学校拟定出改革方针:

1. 培养目标

提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本科培养目标”。建立融合建筑、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技术学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符合体系。

突出地域特征与国际化双重视野, 立足中西部地区, 促进地域化知识结构, 提升国际学术视野。培养德才兼备的领军人物。

2. 培养模式

以学制贯通为目标, 改变3+2的5年制模式, 重建2+2+1的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1、2年级作为基础平台, 3、4年级作为拓展平台、5年级作为综合平台的发展策略, 为今后4+2模式发展做准备。

所谓2+2+1模式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注重多学科交叉;以核心课程为主线, 形成多个特色教学课程体。构筑“一轴两翼”的多元整合, 所谓一轴是以核心设计课为主线, 而一系列人文课程、技术课程作为两翼进行教学支撑。

3. 培养策略

依托体系改革, 强化各体系间的关联性及知识的融合性。形成通识基础教育、主干专业核心课、拓展创新课三个层次的课程教学体系。基础通识课以专业知识、人文素质、设计、实践作为课程建设。主干专业核心课程结合三个一级学科 (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 的知识理论与实践结合。所谓创新系列分为4点: 设计研究拓展的理论系列、研究型的综合设计实践系列、建筑与人文的创新系列、建筑与技术的创新系列。

4. 采取措施

多元化研究型教学:由不同专业老师混合成教学小组, 在教师团队中每个年级, 每个课题由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参与。

如何加强校企合作:1、依托国家级与市级两个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建立教学实践基地。2、通过课程教学、专题讲座、评图等方式引入企业导师参与教学。在本科教学中已聘请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开发商参与。3、开展设计单位参与, 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 目前已开展2年。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给排水、环境保护及管理学校老师参与联合毕业设计教学。

开放与互动的联合教学:不仅研究生教学阶段, 本科教学阶段也产生国际联合, 如3、4年级的高层建筑、居住建筑等。同时还开展“八校联合毕业设计”, 加强与其他学校合作。拓展联合培养的机制与模式, 通过持续开展与国外STUDIO教学、参与交换留学生, 师生互访、双学位、学分互认、引入外籍教师长期独立上课, 提供学生国外实现机会。

5. 如何监控教学质量

已执行十多年设计课程双向选择制:老师挂牌, 学生选择老师, 最后老师反过来再选学生。每位老师承担的学生约10~12人。老师必须组织理论与设计教学的完成, 在环节中参与3个评图:基本评图 (由老师组织两个以上其他老师参与本组评图) 、成果评图 (必须组织2各以上老师参与) 、两次评图数位老师综合给评出学生成绩。为避免评图误差, 最后整个建筑系组织年级综合评图, 将各组老师最好与最差成绩进行再综合评图。

东南大学李彪教授关于数控建造与生成设计的原形提炼

东南大学从2007年开始着手数控建造, 做了一些数控设计后我们发现数字链是有些共性的。带大四学生处理关键问题时首先要考虑输出流, 它包括各种数控设备及简单加工文件。而输入流可能是音乐、数据、公式、建筑的生成规则。在课程探索中学生将学习到编程技术、分形概念、在学习中提高数学兴趣, 如何实现目标、怎样操控数控设备。

在数控建造中学生需要根据板材考虑加工的刀路, 比如这组学生用Skeleton ( 骨架系统 ) , 学生讲其提取成桌子的支撑并最后得以实现。 (虽然用料较多, 但课程重在创造, 可以暂时忽略用料多寡。) 学生也有机会参与到实际项目中, 比如 (图2) , 下面的是定位点, 上面的是搭建一般的状态。它的输入方式很简单, 就是波的震动引起支点的变化, 并提炼其中某一片段。所有板材都是一片片加工的, 细节全部自动生成, 只要一秒钟全部1000多片自动生成, 拼装毫无问题。 (图3)

经过一些实验后, 开始真正建筑项目的尝试:为2014南京8月青奥会设计的项目 (图4、图5)

02. 波震动输入生成 板材, 再组装

03. 片段

04. 电脑生成过程

05. 施工过程

06. 建筑原型与程序 算法的多重映射

浅谈交流汇报 篇3

【关键词】科学课;交流汇报;有效

交流汇报是科学课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如何使学生的交流汇报更加有效,从而有力提升科学课的教学质量,下面就结合一些具体实例谈谈这个问题。

一、训练有素,节奏紧凑

既然是交流汇报,自然是每个实验小组都要参加。现在的科学课实验,都是以四人为一小组,以一个班40位学生计算,那就是有10个小组。如果一个小组要交流半分钟,那么10个小组就要用去5分钟的时间。如果交流过程不够紧凑的话,交流耗费的时间会更长。由此,教师必须抓好学生交流汇报的日常训练工作。比如:

1.确定每组负责交流的同学。要求: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表达能力较强;

2.每一组交流的同学都要有时间观念,上一位同学交流完毕,下一位立刻上台进行交流。(当然教师也可以让所有交流的同学一起上台,依次交流);

3.师生皆要养成等他人交流完毕后再提问的习惯,不要在他人交流汇报时打岔。这样不仅能有效避免时间浪费,同时也有助于整体把握问题。(在他人交流时随意打岔,其实是一种不尊重他人的行为)。

4.让每一位上台交流演示的学生都能熟练调对实物投影仪,知道怎样放置交流稿(即实验记录单)最适合同学们观看。同时也要帮这些学生养成交流前先看一下投影屏幕的习惯,免得出现遮挡同学视线等影响交流的情况发生。

二、选用适合的方式

现在科学课上,最常见的就是学生拿着写好字或者画好图的实验记录单上前交流汇报,这样做有其优势所在,但并不是说这种方式就是最好的。

以《山脉的变化》一课为例,学生使用先加热再冷却玻璃珠的实验来模拟岩石受热膨胀、遇冷收缩导致的破裂现象。教师设计的探究记录单包括了这样两个方面:1.记录实验前“岩石”的模样(写写、画画);2.记录实验后“岩石”的模样(写写、画画)。实际教学时,有这样两组学生上台交流——第一组学生将所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得非常详细,但另一组学生的记录单上就简简单单两个字——“破裂”。

第一组学生的交流汇报,可以说他们准备得很认真,也很充分,但是那么多字出现在投影上,下面的学生究竟有没有兴趣去看呢?

至于第二组学生,他们的记录过于简洁,简洁到没有上前交流汇报的必要。

对于这种观察现象后的交流汇报,记录单有时起到的作用不大。学生直接把破裂的玻璃珠实物拿出来进行投影展示,效果可能更好。

同样在《点亮小灯泡》一课中,教师设计的探究记录单是这样的:请你把你的连接方法画下来。学生上前交流是拿着记录单,将自己的连接方法用草图的方式展示给大家看,这样的效果也远不如让学生直接在操作台上进行实物演示来得效果好。

究竟记录单适用于怎样的交流汇报呢?我认为对于那些需要进行数据处理的实验探究活动来说是比较适合的。例如《摆的探究》、《斜面》等,这类实验都需要用到很多的数据,就需要将记录单投影展示来进行交流汇报。而对于实验现象观察之类的交流汇报,可以采用实物展示,也可以让学生在座位上简单地描述一下即可,不必过于兴师动众。

三、寻求全体性与有效性的平衡点

在学生教学汇报时,有时教师因顾及到时间关系,往往是采用个别小组上台交流,然后象征性地面向全体学生问一声“其它小组的发现是不是和他们一样”,或者说“和他们的发现一样的请举手”这样的处理方式,大家司空见惯,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不过前一阵子听课时的见闻,使我对这一现象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当时那位老师上的是《电磁铁》,他设计的实验记录单是这样的:“我们选用(1.顺时针;2.逆时针)缠绕电磁铁,通电时(1.能;2.不能)吸引大头针;断开时,电磁铁的磁性(1.消失;2.不消失)。”该记录单是一狭长的纸条。学生记录好之后,教师把实验记录单收集起来,迅速将这12张纸条贴在了一个文件夹上,在投影仪上展示出来。下面的学生就很直观地看到了每一小组的实验记录,并能够从中很容易地发现问题。

如果套用常见的交流方式,想来一定也是:教师请一组学生上台交流,然后问其它小组,是不是有同样的发现。这样的处理,有一定的教学效果,只是不如那位老师处理得好。

我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当一个个小组站起来说:我们和其它小组的发现是一样的。不知道有多少学生在认真听着。如果是一张一张记录单轮流出示的话,不说时间问题,单就学生兴趣来说,可能也不想抬着头一张张看过去。但是当教师创造性地将所有小组的记录单一次性地全部展示出来时,学生只要进行一次关注就可以了。不仅时间大大节省,而且效果也好的多。

教学经验交流汇报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首先感谢中心校给我们搭建了这个平台,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交流教学管理的经验。今天我们参加这个交流会的目的主要是向各位兄弟学校学习,把大家宝贵的管理经验带回孙家庄小学,促进我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上台阶。我代表孙家庄小学,把我校在教学常规管理中的一些做法向大家汇报,请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一、严守制度、团结奋进,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我校虽靠近城区,但因种种因素制约,教学环境并不理想。教师普遍年龄较大,年轻教师少、老教师多,而且老教师身体情况普遍不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今年开学以来,学校相继制定、修订各项规章制度,力求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以制度管理,把遵守制度情况和考核挂钩,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但又从实际出发,考虑教师感受,两相结合,更加人性化的开展教学工作。刘校长带领校委会和党员教师,更是以身作则,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教学和管理同时抓,取得了优良的效果。近期老师们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有几名老教师带病坚持工作,全体教师团结一心

搞教学,比学赶超、互帮互助,克服种种困难,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积极工作、结合实际,及时检查教学常规

我校做到了教师业务检查常规化,经常性自查,每周一抽查,每月一普查。做到抽查、普查、自查相结合。抽查主要是对在业务上有可能出现不到位的教师进行抽查,及时督促;普查是对每位教师的业务进行详细查阅,对照业务检查相关要求做定量和定性的评价;自查是老师们之间相互对比,查缺补漏,互相促进。另外,学校对教师的业务管理实行动态监控,每周都了解老师们这一周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生任务,从而杜绝不按进度上课,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失职行为。

三. 重点强调、平常重视,安全教育放在首位

我校在日常教学中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时时不忘安全提醒,每天都做安全教育,让学生们切实理解感受到安全的重要性。我校门前道路每天车辆来往不绝,尤其是放学时间,人员车辆更是密集,带来了极大的校外安全隐患。校内安全隐患主要是因为小学生正值好动时期,在课间嬉戏打闹,追逐玩耍也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刘校长带领校委会在认真分析这些安全隐患后,积极做出应对,每天上学放学时间安排教师在校门口和校园里蹲点值守,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引导学生安全过马路,及时制止学生的危险行为,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迄今为止没有发生过一例安全事故。

四、自我加压、关爱学生,教学工作亮点纷呈

开学后,全体教师都结合上学期考试成绩做了总结,归纳吸收了好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分析改进了不足之处。老师们自加压力,坚持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原则和底线,埋头苦干,专研教学方法,争取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我校学生的情况是:学困生多,留守儿童多,即使父母在本地的也都忙于打工赚钱,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家庭教育和辅导,而且有些学生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不高,无法在家中辅导学生。学校针对这一情况,督促全体教师,让学生把问题、难题解决在学校,把成绩、成果带回家里。即使有些学困生不能及时在学校消化学习内容,老师们也要及时进行复查,让学生消化理解所有学习内容。另外,我校所有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都建立了交流热线,及时向家长通报学生的在校表现,学校家庭相结合,更进一步的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各位领导、老师们,以上就是我校在常规管理中的一些做法。在工作中,我们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有很远的路要

教学经验交流汇报 篇5

素质教育,德育为先,要培养和造就21世纪社会主义新人,就必须把“注重思想修养,陶冶情操,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首要工作来抓,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我园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实现科学、精细、规范管理。全体教师团结协作,敬业乐教,真抓实干,默默奉献,脚踏实地开展素质教育,一心一意谋求幼儿发展,使幼儿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回顾走过的历程,我们具体做好了一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我园始终坚持德育为首,以德治校的基本方略,为了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全体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我园健全的德育组织机构和完善的德育工作制度是我园的德育工作得到了规范化管理,保证了德育工作组织有序,常抓不懈。

为了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我们除了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党政方针政策和各种教育法律制度外,还不失时机地以身边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感化教师,通过树形象,评模范等形式弘扬教师队伍的五种精神,即: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严谨治学的负责精神,锐意改革的开拓精神,以校为家的奉献精神,精心育人的园丁精神。使我园形成了一支治学严谨、工作勤奋、乐于创新、团结拼搏、无私奉献的教师群体,使每个教师都能意识到自己从事的职业与祖国的富强、民族的兴旺密切相关,在实际工作中用自己“奉献为乐”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其次,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充分挖掘当地德育资源,发挥基地育人功能。学校不但要求科任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教育感化学生,使幼儿了解人们为追求光明美好生活而付出的不懈努力,感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幼儿珍惜今天宝贵的学习机会。使课内渗透和课外活动相结合,不断增强德育效果。

突出常规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始终把常规教学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中心。在管理中我们坚持严、细、实、新的要求,坚持实行常规教学全程量化管理,不仅保量,而且重质,既重效果,又重过程,尤其重视“备、讲、批、辅、检”关键环节的全面落实,不断细化和优化各个环节、各个步骤的操作及运行办法,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查课、评课,坚持定期不定期地检查、抽查各教师的上课、课外辅导的情况。督促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做好“两个结合”,即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要求教师在“全面”上下功夫,在“提高”上添措施,向常规教学要基础,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把常规管理落实到每一位教师,每一节教案,每一堂课,每一本作业,每一次辅导。

再次,深化课改,改进教法。

我园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课改理论,参加各类培训、辅导报告、观摩活动。认真及时总结经验,定期研讨交流,使课改实验工作逐步向纵深发展。最后,环境造就人。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是稳定教师队伍、提高办学质量的物质基础。

为了多层次全方位地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提高校园文化品味,教育全校师生养成每天清洁环境、浇花除草、随手关灯、放学关窗闭户、惜花爱草、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使全校师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不但净化、绿化、美化了校园,而且使学生经历了“爱美—欣赏美—创造美”的三个心灵历程,达到了环境育人,管理育人,社会育人的目的。

幼儿园教师教学经验汇报总结 篇6

忙碌的十一月,我们在工作,我们在反思……。

概括而言,主要是给老师和孩子们提供一个舞台。给孩子提供的是一个展示的舞台,给老师提供的是一个锤炼的舞台。让孩子尽情展示,舒展心灵;给老师锤炼技能,提高教学艺术。

十一月行事历(除园内每周两节的研讨活动外):

11/2各班向家长进行半日活动公开;

11/7-11/9 一半老师参加全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

11/8第一课改组四园联动(地点:国际部幼儿园);

11/10 体育节开幕式彩排;

11/13-11/16 第四届体育节;

11/15 英剑桥教育集团中国区总裁一行来园参观;

11/17 第二课改组四园联动(地点:中心园);

第一课改组华士片讲述活动现场研讨(地点:新桥)

11/22 上午幼儿园“秋之声合唱赛”;

11/23 与陆桥两园联动现场研讨:讲述活动(地点:陆桥)

11/24 上午四园联动课以后的跟进式听课:仲海燕的音乐活动;

下午保育员叠被子比赛;

11/27 组长例会;

11/

29、12/1 美国、俄罗斯校长、教授教育考察团来园,两个节目排练;11/

29、30 各年级组亲子运动会。

十一月收获:

幼儿:体育节和合唱,给了孩子们展示各种能力的舞台,更重要是是一种精神的培养。

在一声声响亮整齐的口号声中,我分明感受到一种令人振奋的力量和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体育精神吧。的确,体育除了锻炼人们的体魄,更重要的是透过锻炼培养一种精神——一种健康向上、永不放弃、永不气馁、永不低头的精神。运动锻炼的是体力,收获的是笑脸,张扬的是个性,其意义将永远超过运动的本身。

我们一位老师在月文中这样写道“于是我们进行了一次有关合唱比赛的专门讨论,首先,大家一致认同:我们是代表中三班参加合唱比赛的,不是靠一两个人唱好就

行了,要靠全班小朋友的力量,所以一定要认真排练,争取好成绩,为班集体争光。二让大家知道合唱歌曲就是很多人唱歌要唱得要像一个人唱那么整齐好听,要靠大家合作。比赛要取得好成绩,不但要会用嘴巴唱歌,还要会用耳朵听音乐,更会用眼睛看指挥,并且,站在舞台上要有很好的“台风”——就是站在舞台上不能东摸西摸,眼睛要看前面,还不能受其他事情的干扰等。第三、我们约定,每天都要抽时间进行练习,虽然很辛苦,但是„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老师把每一项活动都当作课程,在这样的老师手里,孩子学会的不仅仅是一首歌,还学到了合唱的方法,孩子们的合作、团队精神也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

更让人感到高兴的是,我们刚刚进园近三个月的小三班孩子,不但能够学着自己穿脱衣服,居然已经能够自己叠被子了,我们李小菊老师说:“其实象这样一些事情,只要让孩子学会一种方法,放手让孩子去做,孩子都能做得到,虽然不一定能做得很好”。

老师:我就把我们两个组长在交流发言中的片段呈现在这里:

一改组:配合四园联动、华士片语言活动研讨、以及与陆幼研讨等活动,我们组在集体准备进行选拔的基础上推出了唐荔荔老师的《失物启示》这个活动参加了四园联动,参加华士片的研讨、推荐黄芹老师的《在森林里》参加了与陆幼的研讨,与此同时,小瑜老师的《小猫在哪里》、黄燕秋老师的《半个西瓜皮》两堂讲述活动在自己幼儿园进行了研讨。可以说是活动很多,但老师们都很认真。不管是执教老师还是组内其他老师,本着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态度和精神,一次次地试上、听课、评课、修改、再试。唐老师的一个活动上了六次,黄芹的课上了四次,小瑜、燕秋的课上了3次,每次都会出现不同问题与情况,重复与调整的过程也许是痛苦的,但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老师逐步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老师的教态、组织语言以及对幼儿出现情况后的及时调整和应对策略,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觉得,所有的活动不是研讨过后就结束了,而是在出现问题提出问题后再思考与实践,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同时也提高自己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就是在经过一次次的研讨后,我们一改组的老师现在对幼儿园的讲述活动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对怎样选择合适的讲述课题,怎样组织讲述活动,需要在课堂中注意什么,或多或少都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我想,这也许就是我们集体的收获吧。

三改组:参加了我们学校一个全国小学科学教育与改革研讨会,这给了我们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在这次学习后我们科学组进行了反思与讨论,找找小学科学教育与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共同点及差异性,对小学科学教育活动模式有了大概的认识。同时从专家领导以及上课老师身上汲取到了科学的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的营养,感受到

了上课老师清晰的思路、敏锐的观察力和机智的应对,这些都是我们所缺乏的,也是我们今后所要不断提高的教学技能。

继上次(9/28)片数学活动理论研讨后,在本月进行了实践研讨。在这次研讨中,我觉得团结齐心协力对我们的工作是多么重要。在关键时刻我们的老师真正做到了忘我、无私的精神,全心全意为徐老师出谋划策、制作教具。一个老师的成功离不开自己的聪明与努力,更离不开我们老师的齐心协力的智慧分享。

我的感想:老师和孩子点点滴滴的进步都让我感到高兴,我为我们老师和组长的成长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我也感到,只要我们能给老师提供一个合适的舞台,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扶持,每一位老师都会有自己的精彩,那当然首先是这些老师肯努力、肯吃苦、肯学习。这一月的好课中,有老教师,更有新老师,象唐荔荔、赵瑜,包括仲海燕老师(四园联动后,又进行了修改与实践,这一次的课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较好,可以说是一节成功的课,当然一些细节性的部分还有待完善)。

从近一阶段的工作来看,条线负责人及组长们组织活动的能力在逐步提高,园内包括片内的一些活动,每一次幼儿活动的组织都更趋完善,我们的组长们已经逐步能独立地开始工作,包括指导新老师的成长。这得益于每次活动后的总结反思,每次大型活动后,各位负责人都会进行一次总结反思,然后反馈给大家。哈,这样一来,我啊仿佛又多出了几个脑袋几双手啊。当然,在成长的路上有问题是免不了的,关键是我应该如何地提供支持帮助,什么时候提供支持帮助,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支持与帮助?这也是我在以后工作中要不断思考与实践总结的,我希望我自己在以后的各项活动中,能尽量地考虑周到一点,发现问题能及时地进行调整,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管理经验,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

教学经验交流汇报 篇7

激光技术是光学专业本科生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技术课, 是一门专门讲述激光应用过程中涉及的基本技术的课程, 课堂授课主要内容包括激光调制与偏转技术、调Q技术、超短脉冲技术、激光放大技术、选频与选模技术、稳频技术等, 共计六章36课时, 课程内容具有工程应用性非常强的特点。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 我们特别注重课程理论知识点与科研实际工作结合讲授,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通过实例分析讲清基本概念与原理

对于众多的专业技术课而言, 课程内容的知识覆盖面一般都比较广, 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将各章节的基本概念与原理讲清、讲透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首先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于本科生而言, 由于多数学生毕业以后并不一定会从事本专业的深入研究工作, 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不一定需要从理论上将专业技术问题分析得过于透彻, 更重要的应该是讲清基本概念与原理, 让学生牢记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并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 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内容的印象, 让他们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一旦遇到需要进一步深究的专业技术问题, 也能够很快找到正确的切入点来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

在激光技术的“调Q技术”章节中, 我们并没有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调Q的速率方程理论分析与介绍上, 而是以各种调Q激光器的工作方式为例来重点分析其工作过程中的谐振腔损耗变化和相应的控制方法, 从而加深学生对激光器实现调Q工作的原理与过程的理解, 最后详细分析了调Q激光器的典型应用代表——激光打标机的整机系统结构、光路构成、各分系统的相互关系和控制过程, 通过形象的实例教学方式将相关的基本概念与原理讲透。同样, 在“激光放大技术”章节中, 在简要介绍激光脉冲放大的基本原理与特性的基础上, 我们重点以用于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控制系统的我国的“神光”装置和美国的国家点火装置为例来分析激光脉冲放大过程的分束行波放大与合光过程, 借此以加深学生对脉冲激光放大器设计要求的理解, 同时也介绍了相关的前沿技术知识。

二、课堂案例密切结合教师的科研经历

案例式教学是专业技术课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如果教师能够密切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来精选课堂案例, 就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感受将相关的技术与理论问题分析得更加深入, 从而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驾驭课程内容。同时, 通过系统介绍科研问题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与彼此间的优劣对比、最优方案选取的依据、最终的研究结果等, 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过程, 深入领会专业技术课的工程应用价值, 而且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 以言传身教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在“激光振荡谱线选择”章节中, 针对“多层介质膜反射镜选择激光振荡谱线”这一方法, 笔者以自己亲自参与的、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全内腔绿光氦氖激光器”为例, 系统介绍了激光器543nm绿光谱线的振荡条件、膜系设计要求、科研过程与结果。而针对“腔内色散光学元件选择激光振荡谱线”这一方法, 笔者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色散腔选频612nm氦氖激光器”和大恒光电集团的“多波长可调谐氦氖激光器”为例来分析激光器的工作原理与系统构成, 并与笔者自行研制的“全内腔微晶玻璃612nm氦氖激光器”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 一方面提升了学生对激光技术课程的浓厚学习兴趣, 同时也体现了本课程专业技术课的根本特色。

三、关注学科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专业技术课的任课教师积极投身科研工作可以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了解了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 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本学科的特点, 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地融入课堂, 渗透到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之中, 从而达到优化课程体系、充实和修正教学内容的目的, 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超短脉冲技术”章节中, 我们系统介绍了皮秒、飞秒激光脉冲的相关应用知识和阿秒光脉冲的最新研究前沿内容。在“稳频技术”章节中, 在分类介绍激光器的各种稳频原理与指标的同时, 笔者结合自己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合作科研项目, 系统介绍了高稳定度微晶玻璃系列稳频激光器的结构与工艺特点, 并在激光器关键性能指标方面与传统结构激光器进行对比分析, 向学生系统传授了目前尚处于研发阶段、所有教科书上还没有收录的微晶玻璃系列稳频氦氖激光器的相关知识。还在这一章节中结合国际计量组织推荐的“米”定义复现方法, 介绍了各种激光波长的标准谱线, 以此进一步突出稳频激光器在计量领域的重要地位, 体现本课程知识在激光应用领域的巨大作用。

四、注重交叉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

对大多数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发展而言, 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是目前一个主要趋势, 这也是新的学科增长点的培育与优势学科方向发展的重要源泉。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交叉学科知识的融合传授是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创新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激光调制与偏转技术”一章中, 教材系统介绍了各种电光、声光与磁光调制方法, 但对其应用背景的描述主要局限于教材中的通讯、调Q、锁模等应用。实际上, 激光的调制应用方法在微弱光电检测领域也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这也是科研工作与工程应用实际中实现弱光信号检测的常用方法。因此, 笔者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各种激光调制方法阐述了微弱信号检测的基本原理, 强调指出对待测光信号进行主动调制是消除背景光信号影响的重要手段, 并简单介绍了相关检测技术和锁定放大器的基本知识与系统抑噪能力, 还附带讲述了另一种常用的激光调制设备——机械斩波器的基本知识。由于课时安排的限制, 虽然在课堂上无法详细讲授微弱光电检测技术这一专业课程的系统知识, 但实际上已经抓住“抑噪”这一关键的工程应用背景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五、课堂教学内容的适度延伸是开拓学生视野的重要手段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目前本科教学的课程覆盖面已经越来越广, 新增了许多必要的交叉学科甚至是跨学科课程, 这对于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的确大有益处, 但在有限的总课时计划前提下, 部分传统的专业技术课程只能被压缩甚至取消。笔者自己在本科阶段曾系统学习了激光原理、激光技术、激光器件、激光电源四门课程, 在二十多年的科研工作过程中对于这几门课程知识的相关性和重要性有很深的感触, 但目前光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普遍只安排了前两门课程, 缺乏系统的知识培训。有鉴于此, 笔者在激光技术课程各章节的授课过程中特别注意课堂教学内容的适度延伸, 穿插讲授了一部分激光器件和激光电源的相关知识, 并结合本科生“第二课堂”活动的专题讲座系统介绍各种常用激光器的基础知识以及激光在工业、医疗、军事等领域的应用。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形式, 既可以局部弥补现有课程安排在教学内容上的不足, 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的锤炼有利于科研的进一步深化

如果简单地看待“教学”这一过程, 似乎只是将教师早已十分熟悉的理论知识经过整理后系统地传授给学生, 教师每年的备课、授课内容虽有更新, 绝大部分仍然具有重复性。但实际上, 教学的锤炼也是一个教师知识的提炼与再发现过程, 可以产生新的思路、新的方法与技巧, 从而促进科研的进步。

2009年, 我系有一位博士生在课题研究中需要一支629nm的氦氖激光器作光源, 但由于该谱线的增益太弱, 整个国际市场上都没有可用的成品激光器出售, 仅仅是部分实验室在腔长超过一米的半外腔氦氖激光器上观察到了该谱线的微弱振荡, 同时还夹杂有高增益633nm谱线的激光振荡。为了解决激光器的有无问题, 开始我们试用了好几种传统的激光谱线选择方法都没有成功, 正是在激光技术的授课过程中, 笔者受到了“选频与选模技术”一章中“腔内法珀腔选择单纵模激光振荡”这一原理的启发, 提出了“腔内法珀腔选择弱谱线激光振荡”的独创构思, 并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了基于微晶玻璃腔体结构形式的全内腔629nm单谱线氦氖激光器, 输出功率达到了150微瓦, 而且腔长只有250mm, 这在国际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教学经验探索 篇8

关键词:新课改;经验

中图分类号:a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0-0145-01

随着《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轰轰烈烈的开展了。近两年,课改工作给我们学校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素质有了极大提高,学校的教学研究气氛空前浓厚,课堂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进一步提高,总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给了我们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

1新课改转变了教师的观念,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的改革不仅是一种教材的改革,更是一种文化的改革,一种观念的改革,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要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新课程一起成长,以适应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加强培训,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落实文件精神,提高认识,明确新课程观念,把握新教材特点,立足课堂,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除积极参加市区教育局的新课改培训外,我校利用各种讲座、学习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在实验之初就对新课程有了足够的认识,对新课改作好了充分的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在如何对待新课程上,如何对待新课改上,统一了认识,转变了观念。

(2)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把教科研作为一个载体,让教师在教育科研中,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增长教育教学能力。

(3)新课改为本校教师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身素质的舞台,为本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队伍。新课改的教师出课率飞速增长,这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还有力地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

2新课改使教学研究气氛空前浓厚

集体备课早已成为学校的常规工作,新课改以来,我校的教学研究更加活跃,老师们在进行常规教研活动以外,又进行了更多的尝试,使我校的教学研究气氛空前浓厚,为新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加强集体备课,发挥群体效应,重视研究教法学法,全面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尤其是新教材,鼓励创新,加强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沟通。

改革课堂教学,备课是主要环节,我们力求实现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转变,每周各组的集体备课务必达到实效,切忌形式主义。

另外,备课组长按教材内容(尤其是新教材)将重点备课任务合理分解,落实到人,排出一学期的分工一览表,便于教师明确任务,提前准备,确定中心发言人,每位教师集体备中都应积极参与讨论,发表独到见解。同时,我们强调不能机械地强调绝对统一,照搬照教,要发展教师个性、创造性,使课堂充满活力,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探讨中敢为先,争创先。

(2)加强了教师间的教研交流和教师间的团结协作在实施新课改后,老师们感触最深的就是教师之间毫无保留的精诚合作。这不仅体现在每周固定的教研活动中,更体现在每节课的课前和课后。每次中心校教师开课,老师们都要共同商讨教学策略和教学措施、教学技巧等,每节课后,都要对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不少教师在业余时间,还经常通过电话、上网等方式与专家对话,交流教学中的有关问题。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新課改使课堂教学焕发了新的活力

(1)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进行角色的换位转变。教师从传统教学的传授者转向现代教学的促进者、学习者、发现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建构,使教学过程由教向学转化,使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提升。

(2)在培养学生学习方式、方法上,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尝试工作。本学期,我校十几名教师对县开课,受到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4新课改带给我们新的问题和困惑

新教材在实施、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好处理的地方,如:

(1)课堂上针对某一有兴趣的问题,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教师不忍心打断,有时教学任务难以如期完成。

(2)走进新课改,如何对学生、教师进行科学性评价,避免教师追寻的盲目性。

(3)走进新课改,如何将教育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更和谐地交织于一体。

走近新课改,我们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要转变观念的任务还很重,课堂教学的改革力度还要加大,教学研究还要更加深入。我们肩上的担子更沉重,我们将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实践,为新课改闯出一条新路,为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Explores

Jia Bo

Abstract: The new class changed, transformed teacher’s idea, promoted the teacher quality enhancement; The new class changes, causes my school the teaching research atmosphere unprecedented thick; The new class changed, causes my school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to glow the new vigor; The new class changes, takes to us the new question and puzzled.

上一篇:开闭幕式程序下一篇:签证拒签情况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