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父母的心》教学设计(共14篇)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作者以他惯有的柔腻的纤细笔触,怀着淡淡的哀怨,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一对穷夫妻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动人肺腑的亲子之爱正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平凡的故事,催人泪下。行文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巧设悬念,妙埋伏笔,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起伏跌宕,于细腻的言行描写中充溢着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咬文嚼字 1.字音 濑(lài)褴褛(lán lǚ)酬谢(chóu)....2.多音字
3.形近字
酬酗酌濑酗酒 懒赖斟酌酬谢濑户副懒惰 幅赖皮副产品采 一幅画彩兴高采烈五彩缤纷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财主夫人一听是女孩,有些不高兴,但是看见那位妈妈失魂落魄的样子,除了答应也没别的办法了。
品评:答应的原因有二:一是那位妈妈失魂落魄的样子,除了答应也没别的办法;二是那位妈妈提出的理由表面上似乎很可笑,实质上却是孝顺父母的问题,而孝顺父母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所以财主太太不得不答应。
2.请把女儿还给我们吧。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品评:这是一个父亲的肺腑之言,也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声。语言平淡朴实,但非常真诚感人。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狗窝。”托·富勒说:“孩子是穷人的财富。”苏霍姆林斯基说:“爱孩子——这是作为能够影响他人精神世界的教育者的灵魂。”
二、重点语段
1.“她很不好意思地说”至“能不能答应我用这个女孩子把他换下来”。
剖析:孩子的母亲要用三岁的女儿来换二儿子。理由似乎很可笑,二儿子的长相和说话的嗓门与“去世的婆婆一模一样”,如果把二儿子给了人,“就像把婆婆扔了一样不好受”。但在这似乎可笑的理由当中蕴涵的却是一颗深深的爱子之心。
2.“事情到这儿还没完”至“就算做你们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的酬谢吧”。
剖析:作者以“事情到这儿还没完”一句紧承上文,开启下文。前面三次换孩子是孩子父母轮流登场,这一次却是“两口子一齐来”,可见这“两口子”的思想是一致的。这次来见财主夫人非同寻常,“一见财主夫人什么也说不出来,竟然痛哭失声”,所以财主夫人赶忙问道:“怎么啦?”这为两口子陈述衷肠创造了有利时机。两口子边哭边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盘托
用心
爱心
专心 出。语言平淡朴实,真诚感人。“把那么个无知的孩子给人家,连我自己都觉得这当爹的太冷酷无情……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这是一个父亲的肺腑之言,也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声。财主夫人也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人,她听了孩子爸爸的话,也跟着悲伤起来,说“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这说明亲子之爱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在这人类共同感情的基础上,小说尖锐的矛盾冲突在达到顶峰后很快回落,风平浪静,妥善得到了解决。结构简析
这篇小说共有17段,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基本规律,可以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破题。写穷富两家同在一艘轮船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二部分(3—6段):故事的开端。贵妇人叫女佣去做穷人的工作,表达自己想领养一个孩子的心愿。
第三部分(7—12段):故事的发展。这部分作者采用细腻哀愁的笔触,一波三折地描述了调换子女的经过,三次调换,三种笔法,没有一点雷同之处,父母的爱子之心,浸透在这朴实无华的叙述之中。
第四部分(13—16段):故事的高潮。上面三次送子换子已为矛盾冲突蓄足了势,这最后一次是要索回女儿,人物的矛盾冲突已发展到极点,前面三次是略写,是简笔,这最后一次是详写,是繁笔。
第五部分(17段):故事的结局。结局只有一句话:“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表达作者美好的祝愿。主旨探究
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崇高的爱心。
对本文的主旨,你有什么看法? 审美鉴赏
浓浓的爱心 淡淡的哀愁
——解读《父母的心》
读《父母的心》这篇小说,总觉得有一种哀怨的情调,产生一种伤感的情绪,这也许和川端康成本身的经历有关。他1899年出生,1901年父逝,1902年母逝,不久,抚养他的祖父母又相继逝世。所以,他特别渴望父爱和母爱。这篇小说正是他这种内心渴望的产物。故事尽管最后写到“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似乎是一个喜剧的结尾,但仍然使读者为这一家六口担心,他们能否度过这艰难的岁月呢?他们是不是真的会“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呢?读者担心着主人公的命运,这就是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读者也会祝愿父母浓浓的爱心,能克服生活上的千难万险,让全家六口健康而幸福地活着,这就是哀怨的力量。
本文的故事比较简单,但作者却能组织曲折的情节,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展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了深刻的主题。这就是父母对子女的一颗至亲至诚的爱心。这颗爱心,是穷父母的性格特征。“贫贱不能移”“人穷志不穷”,它是任何优越的条件都不能收买的。富人对穷人的心的“完全理解”,也进一步表示对子女的爱心,是天下父母所共有的。情节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服务的,曲折的情节,表现了父母复杂曲折的心路历程,在“优越的条件”与“爱子女之心”之间经过尖锐曲折的冲突,最后“爱子女之心”终于战胜了“优越的条件”,父母的个性也越来越明朗,文章的主题也得到了有力的表现。
用心
爱心
习作内容: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真神奇。比如孙悟空, 他会七十二变。如果你也会变, 你想变成什么呢?这次习作, 就给你一次“变”的机会, 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 编一个故事。在故事里, 你可以变成任何人、任何物。作文写好以后, 读给爸爸、妈妈听, 根据他们的意见认真改一改。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同时强调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本教学设计重在尽可能减少对学生的束缚, 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在具体指导中, 应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展示自我, 相互激励、互相启发, 写出自己创编的故事, 同时培养学生自改、互改习作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1.展开想象和幻想, 练习写想象中的事物。
2.尝试编写故事, 不受束缚, 自由表达。
3.积极参与合作学习, 互相交流, 养成自改、互改习作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激发兴趣
1.同学们,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多篇神话故事和民间故事, 这些想象神奇的故事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读了让人难以忘记。在课余时间, 你们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和民间故事?请给同学们做简单介绍。
2.小组交流。
3.推举代表介绍。
4.同学们, 从刚才交流的情况看, 你们读的神话故事和民间故事真不少。如果给你一个编写故事的机会, 你愿意吗?这堂习作课就是一个很好的展示台, 谁编写得最好, 他就是咱们班编写故事的小作家, 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谈话引入, 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以神话故事、民间故事为话题, 激发兴趣, 互相启发, 为想象作文丰富素材, 拓宽思路。)
二、复习课文, 学习表达
1.同学们, 假如你想成为编写故事的小作家, 那么你就得了解一个完整的故事应包括哪几个要素。请大家不要着急, 先让我们一起来复习学过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夸父追日》。
2.先重温两个神话故事的内容。 (指名复述)
3.再说说故事的基本要素。 (指名回答)
4.根据回答, 总结编写故事的基本要素。编写一个完整的故事, 首先要交代这个故事的起因, 然后详细写出这个故事的经过, 在写故事的经过时, 应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描写, 这样可以增强故事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还要写出故事的结果怎样。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复习学过的神话故事, 意在使学生对故事的内容和构成故事的要素加深印象, 以便学生发挥想象, 有内容可写;明确故事要素, 学习谋篇布局。)
三、明确要求, 动笔习作
1.我们已经知道编写故事的基本要素。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看“语文园地八”的习作内容和要求。 (指名读, 交流对这次习作要求的理解。)
(1) 你想变成什么?展开想象, 编一个故事。
(2) 在故事里, 你可以变成任何人, 任何物。
(3) 写好后, 读给家长听, 认真改一改。
(4) 根据自己编写的内容, 自己拟题。
2.针对上面的 (1) 和 (2) ,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互相启发。
3.班上交流。
4.小结激趣。看来编一个故事并不难, 只要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幻想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就会创作出一个神奇、美丽的故事。同学们早已等不及了, 那你们就根据习作要求自由地去想象, 大胆去创作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习作内容、习作要求和充分地“说” (内容和打算) , 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写作内容和要求, 并通过讨论交流, 互相启发, 从内容入手, 解决有话可说, 有内容可写的问题。)
四、交流修改, 取长补短
1.学生完成初稿后, 同桌互相阅读。
2.学生评议:你认为你的同桌创编的故事有哪些优点?还存在哪些不足?教师相机抽样点评。如, 故事是否完整———起因、经过、结果, 想象是否神奇, 描写是否生动。)
3.同桌互改;教师指导修改。
出示同桌互改要求:
第一步, 同桌交换习作本, 互相评改。
第二步, 用“○”画出错别字, 并改正, 用“◇◇◇”勾出好词、好句和好段。
第三步, 做出你对这篇故事的简单评价 (用“☆”表示) 。
一颗“☆”:能把故事写清楚, 敢于想象。
二颗“☆”:故事较完整, 敢于大胆想象。
三颗“☆”:故事完整 (有起因、经过、结果) , 而且想象丰富, 描写生动。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互相评议、修改习作, 让学生懂得如何评价、修改习作, 促使学生乐评、会评, 在评改中取长补短, 提高习作能力。)
五、拓展延伸, 召开创编故事会
举办创编故事会, 在班上讲自己创编的故事, 同时评出创编故事的小作家。
www.5y
kj.co
m
从婴儿的哇哇坠地声到哺育他长大成人,在这期间,父母不知花去了他们多少心血与汗水。从上小学到初中,甚至到大学,又有多少老师对他奉献,无私地燃烧着自己,点亮着他人。
我们每天都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事物,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刻都应该生活在感恩之中。当你来到这个世上的时候,你应该感恩父母赐予了你生命;当你在学校受到教育的时候,应该感恩每一位老师无私地传授给你了知识;当你长大成人的时候,你更应该感恩父母,对你的养育之恩,以及所有关心你的人。如果你没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不会去感恩别人,那么你就想一想,如果父母没有赐予你生命,你能见到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吗?如果父母没有养育你,老师没有教育你,你还能够生存下去,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吗?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最起码的要求,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生命的真谛。感恩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你的一句问候,一声呼唤,一份良心,一份孝心,你便会觉得天更蓝,地更广,心情更舒畅,生活更美好。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对待父母,对待朋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世界更美好,生命更加充实。
www.5y
kj.co
我明白了父母的辛勤劳苦,所以我决定帮妈妈拖地。新年快到了,家里客人来来往往的,地,差不多每天都要拖一次,看妈妈每天累得腰酸背疼,真是心痛。说干就干。首先,我扫地,把地上看得见的垃圾清扫干净,这样拖地的时候就能轻松一点。接着,我用盆子接了满
拖把在地板上来来回回地舞蹈,我也不自觉地哼起歌来伴奏。心满一盆的清水,把拖把稍微沾湿。准备就绪。想这拖地也不难啊!“砰”歌声被不和谐的音调打断,舞蹈也戛然而止。茶几挡住了我“前进”的道路。茶几是透明玻璃的,底下要不拖干净,会影响我的功劳。我得把它挪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们挪开。不一会儿,地板就被我拖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我也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做在沙发上,直喘气。这才体会到妈妈劳动的辛劳。
有劳动,有付出,才会有收获。通过这次劳动,我明白了做家务是非常劳累的事,更体会到了妈妈的辛勤劳苦。我已经12岁了,也应该帮妈妈多分担一些家务活。
爱的故事永远也说不完。父母的爱是一滴甘露,倾注了一切,却不求回报;父母的爱是一滴细雨,用温情感化冷漠的冻土;父母的爱是一眼清泉,用一生一世汇成一条汹涌的河流……
教学目标:
能由一波三折的故事及与台湾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的比较中去体会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能发出身边的爱的故事。
课前学习:
欣赏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思考:妈妈送走儿子是不是她不爱儿子了?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导入: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来研究一下这篇文章的标题:父母的心,怎么解释?
2.创设情境:请你大声朗读文章,并且结合文章内容对题目作出补充:
父母的心是 ,因为……
3.归纳:父母的心是一片爱子之心
二.体会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1. 组织学生交流课前学习内容
过渡:在课前我们看了《妈妈再爱我一次》的影片片断,影片非常感人,但与文章不同的是,妈妈送走了小强,课前老师布置了思考题:妈妈送走小强,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谈谈你的看法。现在请你将自己的思考亮出来。
归纳:妈妈送走小强也是出于对小强的爱
2. 组织辩论:
过渡:
老师就有疑惑了,要请大家为老师解疑:送走是爱还是不送是爱?请发表你的见解。
归纳:送与不送都是爱
.总结评价:
爱是人类最伟大的一种情感,爸爸妈妈几次将孩子送走又要回,小强的妈妈忍痛送走小强,无一不体现出爱的伟大,古往今来,许多诗人、作家赞美爱、歌颂爱,今天在课堂中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我想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体会将你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
投影:口头小创作:爱是……
三.拓展:发掘生活中的真爱
1.过渡:“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请你与大家分享你身边的爱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身边的爱。
2.拓展:爱是相互的,在我们享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如何回报父母呢,比如为他们做一些事情,对他们说一些话……,请你来谈谈。
课后学习:
将生活中的爱的故事形成文字,做在周记本上。
板书设计:
父母的心是一片爱子之心 送
爱是……
1.板块设计
“板块设计”是针对学生学习任务进行整体思考的逻辑结构设计, 强调学生学习任务的板块结构, 表达为“学习任务性”板块结构。针对此结构, 现提供一个具体案例作说明。
在进行苏教版初中语文《口技》第二板块“朗读课文, 训练语感”的学习任务时, 设计以下四个教学任务展开教学活动:【任务一】听读课文 (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任务二】读准字音 (少顷;犬吠;惊觉欠伸;呓语;齁声;意少舒;曵屋许许声;几欲先走;中间力拉) 【任务三】读准节奏 ( (1) 会宾客大宴, 于厅事之东北角; (2) 夫齁声起, 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3)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任务四】朗读课文 (要求: (1) 读准字音, 字正腔圆 (2) 读清节奏, 缓急有致 (3) 读出韵味, 抑扬顿挫) 。
这种以学习任务为逻辑的板块结构是对教材进行整体思考和编排之后形成的学习任务板块。
2.三串设计
“三串设计”就是针对每一个板块的学习任务, 思考如何展开教与学活动的具体设计, 可以分成: (1) 教师的有效问题串设计; (2) 学生的有效活动串设计; (3) 每个活动后目标达成反馈串设计。
教师的“有效问题串设计”是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是针对每一个板块学习内容 (学习材料或者学习任务) 以及目标, 设计具体的师生开展学习的核心问题 (或者叫主问题) , 也就是具体的能引导学生展开学习的问题。上述《口技》案例中四个教学任务是学生完成“朗读课文, 训练语感”板块的四个学习渐进过程, 是学习目标层次的逐步提升, 它是学生训练语感的具体分解和可操作化实施。所以, 这种问题串设计不但能体现学生学习活动的思维层次, 而且也能体现学习目标的具体化。
学生的“有效活动串设计”是在教师的有效问题提出之后, 学生采取哪种学习方式的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建构过程, 学生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 主动和有选择地感知外在信息, 而不是被动接受外在信息。因此, 教师应针对每一个语文教学任务, 依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基础, 选取适合学生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有效活动。同时, 教师还要给出相关的明确的活动要求, 明确在语文课堂活动过程中, 教师能给予学生怎样的支持。在上述《口技》第二板块教学任务中, 针对第一个任务:设计先由学生倾听录音朗读, 听清字音、节奏, 再圈点勾画后自由朗读以正确巩固的学生活动;针对第二个任务, 设计学生同伴间互读互纠后, 全班齐读两遍以正强化;针对第三个任务, 学习方式设计为学生自由朗读后小组内互助明确, 再全班齐读加强正确记忆;针对第四个任务, 对学生明确朗读要求即根据学习任务要达成的目标, 设计由学生按要求依次独立完成朗读任务, 再按照朗读要求组织学生评价, 及时反馈朗读情况后再展读、演读等, 以达成训练语感的目的。这种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 多样化设计学生学习活动, 是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设计中不可不考虑的重要环节。
“目标达成反馈串设计”是针对学生学习活动后, 用什么方式来评测活动效果的设计。“目标达成反馈”方式一般有: (1) 学生代表发言反馈方式。 (2) 教师巡视及时解决的反馈方式。 (3) 同伴互帮互助的反馈方式。 (4) 学生台前表达讲授学习结果的反馈方式。 (5) 由个别学生 (或者小组) 和其他学生进行互动式生生交流。同样在上述《口技》第二板块教学设计中, 针对第一个任务, 由于该学习目标较易达成, 因此只要求学生认真倾听时做圈点勾画, 语文教师巡察学生的倾听和圈点勾画来反馈其学习;针对第二个任务, 在前面基础上, 语文老师关注学生互读互纠过程, 及时帮助学习一般的学生;针对第三个任务, 在学生独立学习活动后, 如果出现节奏朗读分歧情况, 在本学习小组内不能解决的话, 交由全班分析明确后, 全班齐读加强巩固来反馈;第四个任务是对前三个学习任务的进一步拓宽和综合, 也是对前三个任务学习效果的及时检验与反馈, 这对于部分同学有难度, 所以反馈方式是采用学生代表发言, 其他同学倾听后按要求评价, 语文教师做朗读指导, 学生依照指导完善朗读并在小组内及时训练, 然后小组内择优在全班竞赛式朗读, 最后全班朗读, 其实学到这里有不少同学已经能够熟读成诵了, 这也为以后背诵任务教学树立了典型。
以“板块三串式”来设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即从语文教学内容上来划分教学板块, 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来呈现语文板块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清晰呈现语文课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如“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使语文教学流程更清晰, 语文教学设计更高效, 能真正检验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的效果怎样的教学本质。
摘要:以“板块三串式”来设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即从语文教学内容上来划分教学板块, 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来呈现语文板块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清晰呈现语文课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如“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使语文教学流程更清晰, 语文教学设计更高效。
关键词:板块三串式,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3年1月版.
[2]刘晋生.《余映潮“板块式教学”思路的启示》.晋中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
原本以为,把表妹送到,为舅舅庆生完毕,便可打道回府——回家。然而窗外的倾盆大雨,直到半夜也不曾停歇,硬是将我们留下来住上一晚。
“起床了,丽珍,我们该回家了。”睡梦中的我隐隐约约听到妈妈的呼喊,本想抱怨几句。无意一抬头,发现妈妈眼角的皱纹又好似起了多层波浪,飘动的发丝黑白不清,似乎白发更多了。妈妈四十几岁,可因为我们姐弟三个,日夜辛劳,显得很是衰老。
“哦,我马上起床。”我没抱怨妈妈,迅速起身。
舅妈把我们几个送到楼下,就离去了。我们姐弟三个天南地北,打打闹闹,晃晃悠悠地走着。唯有妈妈似平日一样急匆匆地走着,还不时地催促我们,姐弟俩很是不满,口里不住地抱怨。我突然想起昨日无意听到的妈妈与舅妈的谈话:“如果明天回去早的话,就可以赚几十元了,……虽然辛苦,但为了孩子,为了生活……”想到这里,心不觉颤动了一下,真想叫住妈妈,希望她不要那么累。
刚要说出口,妈妈突然快速地转过身子,问我们:“你们想去哪玩?”当时我们姐弟三个目瞪口呆,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感觉太突然了,过了好久才反应过来。“去八一广场,去新华书店,去……”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大家谁也不肯放过。可是昨天妈妈的话,今天妈妈的突然决定,让我不大明白。
--走近父母走进父母
【教学对象】初二年级学生
【教学课时】1课时
【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会如何与父母沟通,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以一颗宽容和感恩的心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与父母沟通上存在的不足;
2、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原因,并掌握如何避免冲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够体谅父母、理解父母,同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以一颗宽容和感恩的心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到与父母沟通的重要性及学会如何避免冲突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与父母避免冲突的方法,并从
中能理解父母、感恩父母,最后将情感升华。
【教学方式】活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学唱歌曲《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
【教学过程】
一、主题导入
1、目的:表演唱歌曲导入,营造宽松快乐的课堂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起学生参与热情,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也为课堂以下环节的开展成功做好铺垫。
2、形式:请学生一起表演唱《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
3、感悟:请学生简述幸福的原因,从而引出课题。
曾经,我们如此的亲密
【出示图片】
出示一组父母关心子女的图片,内容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
面,并辅以配乐,给学生造成视觉冲击,引起情感共鸣,以便更
快地融入课堂情境。
【出示问题】
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也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
爱,你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比如在你上学时、放学时、失败时
或生病时你父母是如何做的……(大家可以先组内分享,然后在
班内分享)
(此环节引导学生唤醒自己的情感记忆,搜寻曾经与父母幸福相伴的瞬间,并重温这种浓浓的亲情,并与以下环节形成鲜明对比。)
现在,我们如此的陌生
【出示宣战书】
内容来自一个学生给家长的一封信,加以改编而成,可以让
学生谈谈看完之后的感受。
(此宣战书列举的大部分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极为相似,几乎每
个学生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或大或小的生活影子,因为素材来源于
学生,有助于学生的认同和接纳,更凸显了“课堂回归生活”这
一理念。)
【出示问题】
1、进入初中以来你与父母发生过矛盾冲突吗?
2、为什么现在的我们会与父母发生矛盾冲突呢?
(请先在组内交流,然后推荐代表回答)
(这两个问题是在前面分析宣战书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由他人
推及自己,可以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之后给学生充分的
思考空间和讨论时间。为了更好地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可
以在学生讨论时播放适合的背景音乐,但声音一定要轻微,以不
影响学生讨论为宜。)
我们,到底怎么了
【分析问题】
青春期心理特点
1、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和性的发育已渐趋成熟,经常会把自己当成一个大人。
2、独立意识日益增长,希望获得平等的话语权;自尊和逆反心理越来越强烈。
父母方面
1、忽视子女的心理需要,随意给孩子设定行为准则,不能设身处地替孩子考虑。
2、管教过多过度,经常剥夺本属于孩子的权利和自由,而孩子自我意识比较强烈,这就加剧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冲突。
孩子与父母的差异
生活阅历、成长背景、社会角色、行为习惯、思想行为、情感态度等不同
(先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可以适时补充)
我们,还能回到从前吗
【心灵密室】(一)走近父母
你对父母了解多少
1、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
2、你知道父母爱吃的水果吗?
3、你知道父母爱吃的菜吗?
4、你知道父母的鞋码吗?
5、你知道父母的兴趣爱好吗?
【心灵密室】(二)走进父母
出示一份幸福账单--来父母为孩子付出的明细账单
(这两个心灵密室的安排实际上是某些生活场景再现,主要是为了
让学生明白,13年来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实在是太多,不仅包括
金钱,更多的是精力,这种爱是朴素无华的,又是无私伟大的,
而自己作为子女对父母的关注少得可怜,从而为下一个环节的开
展做好了精神上的铺垫。)
我们,一定能回到从前
【插入视频】
(层层铺垫,水到渠成,视觉冲击,情感共鸣,由他人推及自己,由理论上升到行动)
【心灵驿站】
请认真填写感恩卡,课下带回家和父母一起分享
心香一瓣
如果以后和父母发生争吵,请让着他们;如果发生误会,请
谅解他们;如果他们有烦恼,请和他们一起分担;如果你有快
乐,请和他们一起分享……无论何时何地,他们是你们最最亲
爱的父母!!只要你们心怀感恩之心,沟通从心开始,你们一
定会走近父母,走进父母!!
(这个环节是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再次强化与理论提升,并为以后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良好的借鉴。播放背景歌曲《感恩
的心》,更为课堂增添几分意蕴和诗意。)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关注学生心理需求,从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家庭入
手,将心理辅导巧妙融合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
认识到亲子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尝试换位思考,能够体谅父母、理解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以一颗宽容和感恩的心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另外,教学方式的恰当选择、精美课件的大力展示、温馨歌曲的铺排渲染,也为本节课增添了不少亮色。
潘锡芳
1、课文《老山界》第一段“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 地图上叫做越城岭, 土名叫老山界。”“30里高”?一公里等于一千米, 30里就是15公里, 15公里就是15千米, 即15000米。世界第一高峰、有“世界第三极”之誉的珠穆朗玛峰多高?8848.13米。老山界比珠穆朗玛峰还高?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作者陆定一表述有误。那么, 老山界到底有多高呢?《辞海》 (1999年版, 缩印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 介绍如下:
越城岭, “五岭” (即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的总称) 之一。亦称始安岭、全义岭、越岭。在广西东北部和湖南边境。东北—西南走向。长200公里。为花岗岩断块山。海拔1500米以上。主峰真宝顶 (2123米) 在资源东北, 最高点苗儿山 (2142米) 在资源西南, 为广西最高峰。山势雄伟, 有原始森林, 并有珍贵树种铁衫。
老山界最高点2142米, 何来30里?研读课文, 以下几段文字值得注意:
打听前面的路程, 知道前面有一个地方叫雷公岩, 很陡, 上山30里, 下山15里, 再前面才是塘坊边。
这很短的山爬完了。我以为30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 同他谈谈, 知道还差得远, 还有20多里很陡的山。
下山15里, 也是很倾斜的。
原来, 作者陆定一要表达的是:从老山界山脚下爬上山顶一共有30里的路程。并非是说老山界的海拔高度是“30里”。
那么, 《老山界》第一段可以这样修改: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上山有30里路程的瑶山, 地图上叫越城岭, 土名叫老山界。如果要突出其高, 则可改为:我们决定要爬一座海拔2142米高的瑶山, 地图上叫做越城岭, 土名叫老山界。揣摩作者意图, 第二种改法好些。
如此明显的一处失误, 编者偏偏要为尊者讳, 不但不改过来, 竟还在文后设计了“探究·练习”, 煞有介事、故作高深地说什么“有些看似普通的词语, 仅仅从字面上理解, 常会出错。阅读时除了要查字典、词典外, 还要仔细推敲上下文的意思。”然后叫学生“根据语境”推导出“30里高”的“准确意思”。这简直是荒唐。
2、《<长征>节选》这篇课文中的问题更多。
第23页第4行的“特写”:草地上倒下各种头向着北、拼命挣扎前进的红军烈士。都成“烈士”了, 还能“拼命挣扎前进”?红军烈士还有“各种”?如果要凸显红军战士的“活”, 可以改为“草地上有许多倒在地上、头向着北、拼命挣扎前进的红军战士”;如果要突出红军战士的壮烈牺牲, 则可这样改:草地上倒着牺牲前还保持着各种头向着北、拼命挣扎前进姿态的红军烈士。
这篇课文篇幅不太长, 2827个字。但文中4次出现“猝然”一词:
彭德怀俯身整理一位烈士的遗容, 猝然眼花, 栽倒在草地上。
警卫员猝然回身抱着战马的脖子失声地哭了。
彭德怀猝然拔出手枪, 对准战马扣动了扳机。
毛泽东怀着异样的情感猝然站起身来。
这不是“反复”的修辞, 而是惊人的重复。暴露了作者语言的贫乏。而且这个词在这些语境中用得是否妥当, 值得商榷。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编者竟在“探究·练习”中将“猝然”的意思理解为“表示事情虽说出乎意料, 但又在情理之中”, 这完全歪曲了“猝然”的含义, “猝然”意为“突然;出乎意外”, 哪有“在情理之中”的意思?编者还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猝然”这个词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这就更不应该了。编者用错误的理解引导学生对作者使用得并不高明的词句进行分析, 其结果只能是坑害学生。
第30页, 有两段文字:
男女红军相继起舞, 草地篝火变成天然的舞台。
毛泽东、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等年长的老红军也结伴起舞, 气氛相当热烈。
第一段文字有语病, “篝火”不可能是“舞台”, 只有“草地”才是“天然的舞台”。这句话可改为:男女红军相继起舞, 燃烧着篝火的草地变成天然的舞台。
第二段文字中的第一个顿号应改为“和”。毛泽东所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过草地的时间大约在1935年的6-8月, 毛泽东 (1893.12.26-1976.9.9) 时年42岁, 董必武 (1886-1975) 49岁, 徐特立 (1877-1968) 58岁, 谢觉哉 (1884-1971) 51岁。与董老、徐老、谢老比, 毛泽东相对“年少”, 不应在“年长”的“老红军”之列。
3、课本第35页倒数第五行“题目的重点在‘新鲜’, 要写出事情的不一般化的地方”。这儿的“化”是后缀, 作为后缀的“化”的用法是: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 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显然, 此处“化”字冗余, 应去掉。
4、课文《最后一课》48页“个个人那么专心, 教室里那么安静。”中的“个个人”别扭, 可把“人”字去掉, 也可改为“每个人”或“人人”。
5、第十四课《我的母亲》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 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句话中的“流”用得不当, “汗珠”怎会“流”呢?应改为“滴”或“滚”。
还有, “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 轻轻把被窝盖上, 向我额上吻了几吻。”这里, “被窝”应为“被卧”。被窝:为睡觉叠成的长筒形的被子。被卧:被子。“向”应改为“在”。
像以上的错误在教材中还有不少, 在此仅举以上几例, 旨在抛砖引玉, 务请专家学者多多指教。
八年级语文《春酒》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春酒》是一篇通过叙述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来表达作者丰富思想情意的散文。教学本文,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民风民俗,更要让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能说出自己对作品中生活化的细节描写、人物的性格品质的感悟,获得一份细腻的情感体验,进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为了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教学得将学生推到“前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生成,以诵读、品读为主线,以感悟、交流、表达为重心,来安排课堂流程和教学活动。
先“读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再“读懂作者”,通过对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的品味,明白身居异乡的作者在写“喝春酒”“喝会酒”的风俗中,重点写“我”和“母亲”的表现的用意,体会作者对快乐童年的幸福回忆,对亲情、乡情的无限眷念。
在“读通课文”、“读懂作者”的基础上,还要努力地“读出自己”、“读出创新”,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领会,有自己的发现,领会课文更淳厚、更丰富的意蕴;同时还应该调遣自己的语文、生活积淀,进行有意义的言语表达。
【教学目标】
1、读通文本。整体感知,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概括文章内容。
2、读懂作者。通过品味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明白作者在写“喝春酒”“喝会酒”的风俗中,重点写“我”和“母亲”的表现的用意,体会作者对快乐童年的幸福回忆,对亲情、乡情的无限眷念。
3、读出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领会,有自己的发现;调遣自己的积淀,进行言语表达。
4、读出创新。不止于“乡愁”“思乡”的主题思考;读出更醇厚、更丰富的意蕴。
【教学重点】
1、读懂作者。在品味细节中,能够感受作者借家乡风土人情的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够感悟到人性之美、人情之美、风俗之美。
2、读出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领会,有自己的发现;调遣自己的积淀,进行富有创意的言语表达。
【教学难点】
结合文章结尾部分,深入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意。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条件】 投影仪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开课——检查预习对字词落实情况(此环节可以根据班上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层次合理取舍。)
1、读准字音:
【抽学生读,齐读。弄清加点字的读音。】
气氛(fēn)两颊(jiá)煨炖(wēidùn)枸杞子(gǒuqǐ)薏草(yì)
斟酒(zhēn)炮制(páo)挑剔(tī)橄榄(gǎnlǎn)门槛(kǎn)
过瘾(yǐn)
2、说出下列词语的含义。
【抽学生说,适当补充,订正。让每位同学都掌握。】
巴结:方言,指人做事勤快。
一马当先:策马走在最前面。形容领先或起带头作用。
顾名思义:顾:看。义:含义。看到名称就会想到它的含义。
如法炮制:本指依照成法炮制药剂,后比喻照样处理。
第一环节——酝酿情绪。以品味课文结尾段为载体:
大家一边回忆预习时所了解的课文内容,一边看看课文最后两段:
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岁了。他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
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问:“家醅”如何读?什么意思?
明确:醅,读pēi,指酒。家醅,自家酿的酒。
再问:作者亲自酿的酒,为什么不是真正的家醅呢?
学生回答后,明确:
一是因为人在他乡,新年气氛不浓;二是“我”如法炮制的,用料是美国货葡萄;三是没有道地的家乡味。
三问:那真正的家醅在哪里呢?地道的家乡味是一种什么味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跟随作者回到过去,回到乡村,回到童年的春节。让我们与作者一起,进入甜美的回忆。(引出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感受作者笔下“真正的家醅”。
【学生朗读一次课文。读后,出示问题。学生再根据问题,浏览筛选。】
1、回忆部分主要写了几件事?
学生概括。然后明确:
回忆部分写了两件事——童年时候在家乡新年“喝春酒”和“喝会酒”的习俗。
2、“喝春酒”是怎么回事?“喝会酒”又是怎么回事?
【复述课文内容。】
老师点拨:复述时不要忽视重点细节和场景。
先同桌轮流复述,或一人承担一方面内容,互相点评。目的是让大家都参与进来。
然后抽同学在班上分别复述两部分内容。师生给以评价。
(当然还可以组织学生变换角度来复述。如用第三人称或站在母亲角度等。)
3、写“喝春酒”和“喝会酒”,重点写了“我”的活动、“母亲”的表现。想想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形成基本共识:
写“我”的活动,是以“我”的视角来观照农村的新年,观照周围的人事,以一颗童心感悟生活的味道。表现了童年的天真可爱、无忧无虑、不受拘束以及得到的关爱和获得的优待。表达对童年快乐生活的留恋、向往和怀念。
写“母亲”的表现,是为了突出母亲这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的勤劳俭朴、聪明能干、善良大度、宽厚仁慈的性格。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和对亲情的渴盼。
4、写“喝春酒”和“喝会酒”的风俗时,还出现了哪些人物?有何用意?
明确:写了阿标叔和乡邻乡亲。是为了表现村民之间的友善、和谐、亲如一家。表现作者对这样淳朴厚道的民风的喜爱和留恋之情。
小结:作者通过“喝春酒”和“喝会酒”风俗的描绘,表现了“我”童年的天真活泼,母亲的宽怀仁慈,村民的纯朴亲和。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之美、人情之美、风俗之美。
第三环节——品味细节、场景描写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意。
一、品语言,悟情意
上一环节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进入细部,具体感受作者语言文字里丰富的情意。同时,进一步认识作者是如何实现自己思想情意的表达的。
【学生先从课文中勾画圈点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然后,教师点拨诵读方法,带领学生细细读,反复读,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读出情感,读出情趣,读出意味。可采用学生自读自评,自读他评,师读生评,生读师评等多种方式激活学生,让他们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可能会有以下一些语句被关注:
1、写“我”的语句:
(1)“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总是”一词写出了我对春酒的期待之情,“一马当先”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不请自到”让我感受到了乡人们相处的融洽,“肚子吃得鼓鼓的”写出了一个“馋嘴”的可爱的小女孩子的特别,“蜜蜂似的”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子吃得饱饱的样子,突出了她的可爱。“捧”字写出了小女孩对吃的东西的喜爱和珍惜,也写出了村民们的慷慨大方。
(2)“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写出了“我”对母亲的八宝酒很喜欢,很馋的样子。显示出“我”的天真可爱。
(3)“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走来走去”、“捏”表明了“我”即使是只得到了一点点的酒,但还是格外珍惜,舍不得喝。“直舔”、“呼呼地睡”、“也是酒仙”表现小花猫对八宝酒的喜欢。通过写小花猫的可爱来表现“我”的童趣。
(4)“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靠”和“点”说明“我”年龄虽小但很机灵。“舔一舔”说明想喝但又不敢当着大家的面去喝,只能“舔舔”,即便如此,也让“我”很过瘾。写出了“我”当时很撒娇,很嘴馋的情态。同时让我们感受到邻里之间的亲密随和、融洽温馨。
(5)“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眼巴巴”是盼望、期待和向往的眼神,这写出了“我”企盼的神态、焦急的心情。
(6)“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
——写出了“我”获得优待的得意、自豪,得到两条印花手帕的开心、喜悦和幸福感。
2、写母亲的语句:
(1)“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这句话写出了母亲非常得意、自豪的心理。
(2)但是你呀,就只能添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
——亲切慈祥,富有爱心。
(3)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
——母亲的热情,大方。在与别人分享劳动成果中享受劳动的快乐。
(4)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喜气。
——热情好客,宽厚仁爱,慷慨大方。
(5)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两颊红红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得到别人表扬后的得意和些微的“羞愧”,一副农家纯朴妇人的样子。母亲滴酒不沾,却要酿“八宝酒”,足见母亲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自己从中获得开心、荣幸和满足。体现出人性的美丽。
(6)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她总是笑眯眯地向别人介绍做法。
——母亲的勤劳,聪明,厚道,慷慨大方。体现出人性的美丽。
3、写花匠阿标叔的语句:
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兴高采烈。
——写出了花匠阿标叔的老实善良、纯朴厚道。不说话,总是乐呵呵地做事,能为很多人带来快乐,自己就非常高兴。这是故乡浓厚、淳朴人情的最好体现。
4、写乡邻乡亲的语句:
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
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
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
——这些语句表达出乡邻乡亲的热情大方,纯朴善良,和谐融洽。
二、思考讨论
作者为什么能在几十年之后对家乡过年时的生活细节记得这么清楚,描写得这么细致呢?
学生交流后明确:作者对童年往事、对故乡的人事有深厚真挚的感情。作者有这样真挚的感情,需要借助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来表现。
三、小结
作者借助于细节描写、场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快乐甜蜜生活的怀念和对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四、作业
课后收集积累表达思乡、思亲的古诗句。为下节课做准备。
第二课时
导入激趣:
我们在读琦君这篇美文的时候,心里时时被作者笔下的人事所感动。读到文中的某些细节,某些场景时,犹如读的是自己,读的是自己曾经相似的经历,读的是自己的亲人,读的是自己周围和谐温馨的场景。我们回忆着,联想着,眼前浮现出一幕幕充满童真和亲情的画面,与作者产生着情感共鸣,充满着无限的温暖和欢快。这就是语言的力量,是语文的魅力,是阅读的“再创造”。
第四环节——读出自己,读出创造。以激活积淀,言语表达为主。
1、调动自己的体验
说说自己体现童趣童真、亲情乡情、和谐温馨等类似的经历,对记忆中的生活细节有些描述,有些回味,有些思考,有些品悟。
【先在小组内自由交流。然后推荐几位同学全班交流。老师根据情况予以点评。】
2、结合同学们的交流表达,特别是在细节的截取、描述角度、语言运用、表述层次等方面的情况,反观课文,看看自己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老师根据同学们的发现,给以点评,或者激励其他同学评价。】
可能会涉及的内容,教师要有所思考。
(1)文章以“春酒”为线索,串联了喝春酒、喝会酒、制“八宝酒”等内容。
(2)本文作者在文章中所写内容,都是很普通平凡的,很生活化的,很细小的。这些事情虽然简单,但却像一粒粒珍珠,闪耀着光芒,让我们能品味出其中的魅力。
(3)文章以小显大,以平凡打动人心。这样的选材对我们写作有很好的启发。
(4)作者用儿童的视角来观照故乡的新年、故乡的人事,语言灵动,充满童趣,富有表现力。(5)文章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
3、思乡之情、思亲之情,很浓醇,很缠绵,很恒久。我们有不少古诗人,吟诵过这种人心相通的感情。同学们调出自己的积淀,收集了有关这方面的诗句,请同学们展示。交流时,重在品味诗句所传达的情意。
可能会涉及的诗句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建《宿建德江》)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4、结合自己对课文的品味和诗句所传递的情意,请表达心声(读出创造)。
【学生思考,动笔表达。可以全写,也可以选择最感兴趣的写。全班交流,师生点评。】
有一个地,叫故乡,有一个节,叫春节,有一种酒,叫春酒,有一种情,叫乡情,有一段时,叫童年,有一个人,叫母亲,有一些事,叫往事,有一种愁,叫乡愁,有一种念,叫怀念,第五环节——再品课文最后两段。回到第一环节的问题上,进一步升华感情,丰富意蕴。
1、问:通过我们对课文的诵读鉴赏,品出了真正的“家醅”吗?品出了“道地的家乡味”了吗?它们在哪里呢?
学生结合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和自己的发现,自由回答:
在家乡,在童年,在春酒席上,在会酒席上,在亲情里,在淳朴的民风中,在心中,在记忆里,在绵绵思念中„„
2、问:有了这一层领悟,请再读最后两段文字,看情意有没有丰富?
此时,补充介绍作者,通过介绍琦君,让学生感悟作者思乡的深挚热烈和对家乡味的迷恋。
本文作者琦君,1917年生于温州。她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琦君就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现在已经88岁了。琦君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学生反复地、设身处地地读课文最后两段文字。教师点拨:
文章前两个场面,作者沉醉在过去的欢乐中,最后一个片断,则是回到现实。结尾的反问,寓意深长。通过今昔“春酒”(“八宝酒”)比较,内心生出无限感慨:哪里去寻那样无忧无虑的童年呢?哪里还能再感受母亲的慈祥和宽厚呢?哪里去感受那么和谐淳朴的民风呢?“春酒”不在,童趣不在,家乡不在,母亲不在,岁月不在,回忆中的美好,现实生活中的缺憾,这样的落差,就更容易让人生出对美好年华流逝的伤感,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对母亲深切的追思,对故乡深切的怀念,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和谐人际关系的期盼,对纯朴人性的追求了。真实“言近旨远”啊。
同学们要读出情感,读出领悟,读出那种追思,那种怀念,那种失落,那种惆怅,那种无奈,那种不可复得的心情,那种对人世沧桑的感慨来。
3、动心,动脑,动情,然后动笔填空,收束全文。
春酒是一种能品出 滋味的酒。
学生回味课文,回味作者的经历,回味自己的生活,组织语言,表达交流。
【相对开放的话题,学生可以有自己的感悟。可以针对童趣、快乐、幸福、亲情、和谐、民俗、人性、光阴、期盼、失落、无奈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梳理表达。不要求多高深,不要求超认知水平。老师要激发鼓励同学们有创意的表达。】
举例:
春酒是一种能品出农村新年热闹滋味的酒。
春酒是一种能品出童年幸福快乐滋味的酒。
春酒是一种能品出村民和谐温馨滋味的酒。
春酒是一种能品出母亲的慈祥仁爱、勤劳善良、热情厚道滋味的酒。
一、学习目标:
1把自己读过的译本好书,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介绍给他人;通过互相介绍,了解什么是好书,激发读整本书,读好书的兴趣,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
2自主选择内容,自由习作,把自己想读的意思 写清楚,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联系修改自己的作文。3 读“我的发现”,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交流自己的发现。4读背歇后语,积累歇后语,初步了解歇后语的作用。
5熟读趣味故事,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奇妙,感受任务的才思敏捷。
二、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读一本好书。
2实物投影仪。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名言导入:
对于书,我们都不陌生。书,好书,到底会给人带来什么呢?在我们以前,有很多有成就的人都说过读书的作用。列宁说:‘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没译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伏尔泰说:“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依次读这本好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歌德说:‘读译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别林斯基说:“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自己读过什么好书,向大家介绍一本你喜欢的好书。
二、自由交谈:自己读过哪些好书。
三、介绍一本好书: 1指名介绍一本好书
a请一名同学介绍一本好书。
b征求大家的意见,想了解哪个同学的哪本书,请那位同学介绍。2小组开始互相介绍。
3各小组评出都感兴趣的一本书,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介绍,小组成员互相补充。4教师也参与介绍一本好书,在语言上给学生一种规范、引导和点拨。
5根据学生介绍,把好书名字写在黑板“好书看台”里,鼓励大家有条件的亲自读一读这些书。
四、再读名言,能说说通过以前读书的经历和今天的交流,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
小结:名人们说的书,应该都指好书。今天,我们谈到的书,应该说也好似“好书”。这些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
五、生活拓展: 请家长为自己购买一本同学推荐的好书,要把这本书的内容跟家长介绍清楚,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 2 在适当的时机,多开展几次“推荐一本好书”“推荐一种好杂志”的活动,使学生对读书产生持久的热情。课后反思: 第二、三课时:
一、导入激情,拓展思路:
1导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写了不少作文了,每依次都有内容的要求。有的同学说,要是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那该多好!今天,就请同学们自由习作,写自己最想写的内容。2读习作提示,想想自己最想写什么。3全班交流:最想写什么?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从内容和体裁两方面体会习作的自由。如内容,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景;可以写事实,也可以写虚拟、想象中的事。体裁伤害,可以是故事,可以是童话、寓言,可以是散文,也可以是诗歌。
二、自主习作
三、师生评议作文 交流自己写了什么内容。小组之内交流读习作,选出大家认为比较优秀的文章,并说说好在哪。在读习作前,小组成员要把文章的特点讲一讲,以激发听者的兴趣。同学读自己的习作。根据实际情况,可体现以下特点:内容各异,体裁各异,语言流畅,内容具体。教师推荐一篇有明显优点也存在问题的文章,引导大家读、修改。修改后在读一读。
四、拓展阅读风格各异的小文 导读:写作文最好是有感而发,写自己真实的想法,真正要说的话,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写,这样的作文才会感染人。我们来欣赏一下风格各异的几篇文章,有的是专家写的,有的是小学生写的,相信一定会给你很大启发。2 自己读文章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一、复习导入 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2 听写词语。3 互相纠错。
二、读对话,了解内容 1 自读“我的发现”,想想从小林和小东的谈话中,你知道小东有什么发现? 2 同桌分角色读,进一步读好对话。
三、谈一谈,小东有什么发现 1 谈一谈小东有什么发现? 2 谁还有相同的发现?
抓主要内容,你还发现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自由谈,肯定学生学习中注意发现总结方法。
四、读课本中的歇后语 1 读六个歇后语,说说发现了什么? 2 熟读歇后语。讲解三个典故“关羽失荆州”“王羲之写字”“周瑜打黄盖”。如果学生知道,可请学生讲一讲。
一、对教材的理解
从广义来说, 语文教材只是一个例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整个初中阶段应将学生三维的发展落到实处, 即要让学生通过课本的学习, 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在学习过程中熟悉所学, 掌握一定的方法, 感受到美的熏陶, 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八年级语文下册, 其主导思想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把学习当成一次旅行, 在旅行中寻觅春天的踪迹, 泛舟科学的海洋, 采集民风民俗, 漫步古代诗苑……可以说, 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 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 散发着芳香, 让人尽情享受;一次次综合性学习, 是一次次精神的探险。语文教材把思想融入了每一篇文章、每一道习题中, 让学生意识到语文与其他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更与这个信息日渐增多的社会紧密相关。
二、对教材的应用与开发
1.对于现代文, 采用单元教学法, 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单元目标、了解各篇课文的目标和相互联系, 然后选择一两篇能体现单元思想或是贴近学生实际的课文来讲, 其他课文作为辅助来学习。比如第一单元是写“人生成长道路上影响你最大的人”, 我就选择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和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重点讲, 引导学生学习文学大师抒发情感的方法, 调动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感悟出爱祖国、爱师长、爱朋友是这两篇文章带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 从而明确人生奋斗的意义, 表达自己的关爱与温情。之后和学生一起探讨了其他课文:《我的第一本书》感受苦难造就人生, 《托尔斯泰》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再塑生命》感受浓浓的爱及其产生的巨大力量。
2.对于文质兼美的文言文, 教师范读后学生大声读, 获得初步的印象, 再结合注释疏通文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归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重点实词、特殊句式等知识点, 使学生对文章的原、译文都比较熟悉, 基本达到背诵的程度。之后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精神实质, 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思想受到震撼、情感受到陶冶, 真正实现学习文言文的价值。
如本册第六单元有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陶渊明的《饮酒》、李白的《行路难》等。这些诗文, 都有非常积极的思想意义、非常精美的语言。常规教学之后, 我安排了两个课时和学生一起进行了思想性分析, 解决了原先教学中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 (1) 柳宗元被贬之后抑郁的实质。 (2) “与民同乐”是与百姓一起喝喝酒、逛逛山吗? (3) 李白、岑参的自信、积极心理的历史原因是什么?这三个问题, 其实体现了一个问题的不同层面, 不过需用一些课外知识或历史知识加以佐证。
当然, 对古诗文的教学, 我不仅注重文中传递的思想, 更注重在理解赏析字句的基础上去让学生感悟艺术美所带来的思想震撼。如教授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 我这样引导学生赏析杜诗的炼字:“卷”写出了风的迅猛, 体现了茅草的动态, 若换成“吹”, 则表现不出风的力度, 若换成“掀”又表现不出茅草的动态。由此得出动词的使用传神的结论。“铁”写出了棉被很凉、很硬, 体现了天气的寒冷, 从色泽看, 棉被很旧、很脏, 也许只有一床, 无法拆洗, 可见家境贫寒, 真实地体现出安史之乱给百姓生活上带来的灾难, 得出名词鲜活的特点。此后, 学生又分析了“长夜”“天下寒士”等, 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沉郁顿挫的文风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3.综合性学习、写作和口语交际这部分,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领到新书时整体看一遍, 根据情况作相应的统筹安排。
本册第一单元是“献给母亲的歌”, 鉴于许多学生不懂感恩、不懂回报的表现, 我结合这个活动教材, 重新确定了一个主题——“让母爱的种子发芽”, 想引导学生正确地感受母爱、懂得感恩。我提前两周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母爱的作品、格言、事迹, 排演歌颂母爱的小品, 制作一件送给母亲的礼物, 回家和母亲聊天等。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八节那天, 邀请六位家长参与, 活动流程是感受母爱—倾听母亲—触摸母亲—感谢母亲。在“触摸母亲”这个亲子互动游戏中, 母亲都能准确摸出自己孩子的手, 而有三个孩子却辨别不出自己母亲的手, 很多学生流泪了。这次活动之后, 学生似乎突然长大了, 班级的管理也顺畅了许多。
第二单元为“寻觅春天的足迹”, 我布置学生坚持写一个月的观察体验日记, 同时倡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和家长一起去踏青、春游、搜集有关春天的作品, 和家长一起创作一张以“春天在这里”为主题的手抄报, 随后开展同主题班会, 学生的听说读写、绘画设计等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第三单元是“科海泛舟”, 我带领学生去图书馆看科技类作品, 指定范围、书目让学生自主选看, 又抓住我校承担全国机器人大赛山西省赛区赛事的契机, 让学生去看比赛, 了解相关知识, 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同时结合所学的五篇文章, 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 兴一利必会生一弊, 引导学生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 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第四单元是“到民间采风去”, 第六单元是“背起行囊走四方”。我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了“家乡素描”与“乡土发现”两个方面展开活动, 并确定以“走进家乡, 了解家乡”为主题。让学生回家后了解: (1) 家乡的民间俗语、谚语、民谣、笑话; (2) 家乡的名胜古迹、特产、节日习俗; (3) 家乡名人。我又结合近年来中考题中出现的与风俗有关的内容加以引导, 如中考现代文阅读《晋祠》《清凉圣地五台山》等, 启发学生广泛调查、搜集、采访,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然后布置作文“我家乡的______节”。要求综合运用叙述、描写, 抒情等表达方式, 表现当地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 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第五单元为“古诗苑漫步”。我从开学初就要求学生们每天复习两首诗, 这样, 半个学期恰好可以把小学的八十首和初中已经学过的诗词复习一遍。所以, 到第五单元及课外必背古诗词学完后, 恰好是期中考试前的复习阶段。我开展了一次“清风吟诵”的主题活动, 并让学生每人办一张主题为“古诗苑漫步”的手抄报, 挑出好的作品张贴在教室里。
近年来, 在综合性学习这一方面, 中考考查的分值逐年增多, 其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活动策划类 (包括设计活动方案、确定活动主题、设计活动形式等) , 二是语言综合运用类 (包括讲述故事、口语交际、观点辩论、依例写话等) , 三是理解运用类 (包括阐述观点、发表见解、拟标题、改对联、堆选图标等) , 四是配伍类。总之, 考试内容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 注重语言性、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生活性。
4.在名著阅读方面, 我注重三个年级的整体思路。入学初, 就将这三年中需要学生阅读的书目罗列出来, 贴在教室中。一部分是必读的, 如教材上要求的;一部分是选读的, 要求学生在升入初三前将所需阅读的书目尽量全部读完, 并做好相应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也有层次要求。第一学期要求学生摘录原著中的精彩片段或对话。第二学期着重于一些故事情节的概括和人物形象的把握。第三学期试着让学生评析书中的人物或事件、语言风格等, 同时阅读与作品相关的一些评论。第四学期锻炼学生的速读能力和读后压缩故事的能力, 倡导阅读多种形式的作品, 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 力争将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600字左右。
新的一年又在闪念之间过去了,回顾一年以来的工作情况,感慨良多,不知是该闭门思过还是该怪罪学生的不争气。总之一年以来总有许多话想说,却又不知从何说开去。若要用心去总结肯定是怨语良多;倘若要说假话,那也有许多的客套话那都是摘抄的。现就本年教学工作总结总结如下:
1、教学态度还是挺不错的,每篇课文不能说总是阅读上五六遍,但也能先要求自己至少读个两遍。但对于重点的课文总能多读几遍,每个问题也总能经过多方的思考以达到让学生思考并思有所获的地步。在课堂上常常是走到学生当中去,尤其是学生在讨论时总是走到学生当中与他们共同探讨。在课堂朗读中要求学生读的同时,自己常常是先示范读一遍。
2、较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本册书单元教学的性质很强,每单元都有一个相关的主题,比如议论文单元、小说单元、说明文单元„„因此在教学中就注重让学生掌握各个知识点,并以每篇课文作为范例进行教学,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让他们展开讨论,让学生有意识思考,有兴趣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也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的能力。每堂课都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精心备好学生,知道学生喜欢课外的知识,于是每节课前就由我自己给学生讲一个课前小故事,让学生起来复述,并让同学讲讲故事讲了个怎样的道理或从故事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这样既锻炼自己的朗读水平,也让学生从小故事当中学到一点做人的道理,还可以锻炼学生听课的能力和概括的能力。课文的迁移积累也是本学期很注意做的一件事,每课都会向课外或生活延伸,作业设计也注意一些发散性思维的题目的设计。即专家所说的要“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
3、作文教学也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命题灵活,形式也多样化了。比如本学期学生参加了军训和运动会,因此本学期就有两次作文有关这方面的,因是学生亲身实践的,写作中就多了几分真实性和真切的情感,作文水准也提高了许多。周记就让学生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做些摘抄写一写读后感,有时还有意识将课堂延伸让学生写在周记上。还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作业的布置和批改也有所区别,因人而异,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比如周记我让作文水平中下的同学就摘抄,而中等以上的同学就要踏踏实实的写每周发生的重要的大小事,或在摘抄的基础上写出相对应的感受想。而作文也有区别,一些有能力的作文字数就要求600字以上,而一些后进生则要求450字以上则可以。一课三练一部分可以只同学做第一、二部分,一部分同学则需全部完成。
4、注意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由于本地区学生受闽南音的影响,对语文的学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待语文科目较不重视,要让学生树立信心,只有多抓学生的优点,让他们意识到有人关注他们,有人在乎他。当然这种做法收效甚微,但我还是要关注他们,毕竟他们也是班级中的一员,在学习中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我们的教育理论中有一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所以我不能放弃每一位同学。
5、积极地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我能积极参与这种有意义的教研活动,我还是感到
很开心。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6、虽然做了许多的努力,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好像不太令人满意。二班学生比较好动,课堂上话较多,同学的成绩都比较集中,高分和低分的较少;一班的学生较沉静,话较少,但真正听进去课的人又比较少,所以出现了两级分化的现象,优秀率高,但不及格率也高。有时想如果把两个班综合一下该多好啊。这也是我教学中比较困惑的。但我也会比较积极的去面对,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大道之行也》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读书人差不多都能背诵如流。为了更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文章,以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毕竟三分文章七分读。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体思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后,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整节课通过学生反复的诵读,读明文意,诵出韵味,通晓“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畅谈自己心中理想社会的理念。
反观这一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到。一是学生在读准字音、理解文意等方面做的比较到位;二是学生能了解文本结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三是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参入活动的学生在90%以上,回答问题的准确率在85%以上;四是90%以上的学生会运用工具书、资料自学课文。
但是,仍有遗憾之处。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问题的设置有些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就一篇自读课文分析的过细。例如: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三是没有实现当堂背诵的预期。
四是由于停电至使课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还影响了上下课的指令。
五是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时间少了,那么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备课,在怎样把课堂连缀起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轻描淡写了呢?我以为,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了。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这堂课上,我的点评基本是归纳和复述式的。学生的发言是精彩的,我的点评却软弱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言。当然,从此次的问题中我知道,教师点评的功力该在平时苦练。另外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够。特别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学,他们貌似很认真,但不做笔记,也不积极回答问题,而我也没有及时提醒他们。
同时,如何把课堂连缀得更流畅,怎样把问题引到深处,促使学生思想素养的提升,如何让教师的点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都值得再反复斟酌提炼,深思熟虑。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反思2我这堂课是《桃花源记》的第二课时。在前堂课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我把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复习旧知和理解主旨。古文的字词解释比较枯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两个检查的环节:“大家来找茬”和“古今大不同”,让学生找错纠错,辨析古今词义,学生发言踊跃,达到了复习的效果。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社会理想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课前我布置学生研读课文,针对课文内容提出六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我把问题汇总后,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了精心的筛选、分类、组合、提炼,排列,整理出六个探究题。为了使自主探究顺利展开,我又为学生搭建脚手架,设计了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在课上,我把学生的问题和提问者的名单一起出示,提高了学生研究的热情。我以小组讨论作为探究的形式,各小组选择两到三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指定一名成员代表小组在全班交流中发言。教师在小组讨论时巡视,了解各小组的选题及进展。最后交流时,各小组都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们或各抒己见,或达成共识,相互质疑,相互补充,完善了自己的研究结论。总结我的这堂课,教学目标明确,流程清晰,教师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学生平等对话,突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虽因时间关系未能完成所有的探究题,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对主旨的理解也更进了一步。
反思这堂课,更多的是存在的不足。结合我研究的课题“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我在教师的评价语言上还应作以下的探索和改进:
1、评价语言的激励性还要强化。我在本课教学中对学生的激励性的评价多为“好”“很好”,比较单一,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
2、评价语言的分析性还要细化。当学生答不到点时,教师不应只做简单的否定,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分析
3、留白还要艺术化。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教师的评价要有意滞后,留给学生争论的空间,使问题在思维的碰撞中得以解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锤炼评价语言,使之更凝练、更优美、更机智、更丰富。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反思3《桃花源记》为传世佳作。我非常喜欢作者描绘的如真似幻的美好社会。对于这篇古文学习,我认为朗读是首要的,更是必要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有道理的。那么这篇课文究竟能给同学们哪些知识和能力呢?我认为,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
一、继续巩固同学们课外通过查资料预习的方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文章的总体感知能力。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大意。结合课文注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通过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了解,对课文有更深一步的理解。这时能发现问题,那就是学有所获的表现。
三、对古文知识点的识与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习文言文,必须进行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而这篇课文的文言知识点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古今异义词;其二,一词多义;其三,文言句式中的省略句式,在本文表现突出,要在翻译时根据意译的方式适当补出来。我认为通过对全文的背诵,是对文言知点识记的最好方法。
本文的教学我的设想是以学生朗读与自学为主,教师点拔为辅。在教学中我先带着学生疏通文中的字词句,再把桃花源记的美景与文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探讨本文的思想内容和主旨。这节课上有大多数学生能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对本文比较感兴趣。只有一些后进生还不能进入状态。还有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充裕。如果学生能主动就课文思想内容作更进一步地探讨,结合现实社会进行反思,那就锦上添花了。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我们的语文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与升华体验,让在学生自主研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表达,学生的发言有亮点。例如:读到“爸爸为我买橘子”这一部分的时候,有的学生就说:“这真是一个伟大的爸爸,为了儿子,再苦再累也不怕!”但也有的学生认为:爸爸的作法不可取,因为儿子也已经是大人了,就应该让他自己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的生命就在于读书的过程中,以文本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融入自我的体验和感觉,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世界,引发新的共鸣和思维,创造出新的境界,感悟出新内容,从而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体现出深刻的人文关怀。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反思5用了两个课时上完了《苏州园林》,走出教室,心里感到特别轻松和愉快。一直以来自己所思索的任何用新课程的理念教说明文,在教学中得意实践。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中,我打破传统的“串讲”,先创设情景导入,再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让学生找出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然后仔细阅读课文,从2—9段中找出含有“图画”的句子。我想:学生如果能够找出这些句子,肯定就能理解说明的特征和说明的顺序,但这有一定的难度,对第一次接触说明文的初一年学生来说是否会完成,我心里没有底,但总想试试,结果出乎我意料之外,有部分学生很聪颖,一下子就找出来了,真让我为之一振。再指导学生为这10个句子标上序号,分组讨论,找出说明整体、局部、细部的句子,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本文的说明顺序。又由“局部”的句子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各自的说明对象,从而解决每段的中心句。第二课时学生配乐选段朗诵,赏佳音、品美文,充分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准确性的句子已经是水到渠成了。课堂结束之前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讨论“课文的结尾是否画蛇添足”,想象“如果作者继续写下去会写什么?”;想象并设计“21世纪我神往的校园美”,学生纷纷动手,擅长画画的用彩笔勾勒,长于写作的用语言描绘。学生笔下的校园美五彩缤纷,虽然稚嫩,但从一个侧面表明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已得到培养,学生的思维空间需要我们去开拓,学生身上闪耀出的智慧的火花,也令我倍受鼓舞。如果说还有不足的话,就是学生的想象力,还有待于培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终身受益,语文老师责无旁贷。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反思6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渗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
(一)抓住背影
文章的标题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以视作贯穿文章的主线。“背影的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多年来,大家都喜欢从这一角度入手来解读课文。
(二)分析流泪
古人云:“男儿有泪不轻弹”,可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文中竟然出现四次流泪,是什么原因使得堂堂男儿的朱自清先生数次泪流满面呢?从这一角度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易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带着疑问开始对文本的解读。
现实生活中,好多人可能并没有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因为这种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感情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它蕴含在平凡和琐碎之中,如果不用心去感受的话,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掉。作者从埋怨父亲“说话不大漂亮”,并“暗笑他的迂”,到数次泪流满面,可以看出,在不断反省中作者体悟到了父爱的珍贵,并接受了这珍贵的爱,将其倾诉于笔端,我们今天才读到了这感人至深的文字。从四次流泪入手来解读课文,抓住了文章的感情线索,便于学生更好地体会字里行间渗透的父子真情。
(三)对比服装
“衣服是人的第一生存环境”,从着装可以看出一个人对自我的关心程度。父亲穿着很朴素,“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布料廉价,颜色普通。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就连给脚夫的小费,父亲也要讲价,家境惨淡可见一斑。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外出读书的朱自清先生,穿的是皮大衣,父亲为儿子做的是紫毛大衣,很贵重,也很时髦。通过父子服装的对比,不言自明:父亲对儿子的关爱远远胜过自己。从父子服装对比这一角度来分析课文,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八年级语文《父母的心》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三年级语文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11-17
八年级语文教学重点09-22
三年级语文园地八作文教学设计09-29
八年级语文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12-04
八年级语文上半学期教学计划10-03
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教学10-22
2024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07-25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12-03
八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工作计划10-18
八年级语文优化教育教学调查问卷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