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花税

2024-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印花税(精选10篇)

印花税 篇1

【案例简介】

服饰公司是2005年12月成立的,于2006年1 月开始生产经营,主要从事外贸服装生产和销售,该单位成立以来,生产经营情况正常。各种税收及基金费申报缴纳也及时。该单位为增值税纳税人,2006销售收入419.67万元,利润为5.59万元,增值税税负在1.3%左右,企业所得税由国税部门征收,申报方式为直接上门申报。该单位资产总额为764.88万元,权益总额500.8万元。

【案例分析】

评估人员首先就该单位的财务报表和纳税申报表进行了书面审核,从申报资料可以看出,该单位2006年共申报印花税1299元,申报房产税18380.66元,申报城镇土地使用税6304.5元,申报了城市维护建设税27808.24元,申报教育费附加22246.59元,申报综合基金10491.94元,个人所得税全年零申报。从财务报表中可以看出,实收资本500万,“在建工程”科目也有数据,肯定有建筑合同,经评估分析,该单位印花税肯定存在少申报。

根据上述评估分析,评估人员于4月18日向该单位送达了税务事项约谈通知书,请该单位财会办税人员准备好相关资料,就印花税存在的问题于4月19日到我局说明情况,接受约谈。

4月19日被通知人依约到我局接受纳税评估约谈,评估人员张从池、顾红玲对财会人员就有关印花税政策先进行了辅导,并就发现的疑点对财会人员进行了询问,该单位财务人员,对印花税存在少申报的行为表示认可,认为过去对印花税政策了解不深,也没有主动请教,致使印花税少申报。并要求回去后认真审核申报情况,进行补申报,并建议评估人员到该公司进行实地评估辅导。

为了进一步核实情况,于是评估人员在4月20日向该单位下达帐证核实通知书,对该单位相关纳税资料进行了详细检查,通过翻凭证,核对出入库单据,发现有运输合同3.37万元、实收资本500万元、建筑合同146.51万元、购买的房产95万元、证照等等都未申报印花税,最终确定少申报印花税3434.7元,其他税种未发现少申报。

针对上述评估情况,评估人员与该单位法人代表进行交换意见,该单位负责人对存在的问题也认可,认为这是我单位对税收政策不了解,不是主观故意的,希望税务机关以后多辅导,对少申报的税款近期内入库,并表示接受税务部门的处理。根据上述情况的评估和分析,该单位能积极配合我们的评估工作,主动提供相关资料;对少申报印花税的行为,进行了认真的整改;从会计核算看,该单位财务核算还是健全的,对印花税少申报现象,确实是财务人员不了解税收政策而造成的,也与税务机关宣传未到位有关,无明显或故意的税收违法行为。因此,我们认定该单位纳税评估结论为“纳税差异符合性结论”。根据有关规定,同意该单位自查补缴印花税3434.7元,并按规定加收滞纳金

【温馨提示】

印花税 篇2

印花税的纳税办法, 根据税额大小、贴花次数以及税收征收管理的需要, 分别采用以下三种纳税办法:自行贴花办法。这种办法, 一般适用于应税凭证较少或者贴花次数较少的纳税人。对已贴花的凭证, 修改后所载金额增加的, 其增加部分应当补贴印花税票。凡多贴印花税票者, 不得申请退税或者抵用;汇贴或汇缴办法。这种办法, 一般适用于应纳税额较大或者贴花次数频繁的纳税人。一份凭证应纳税额超过500元的, 应向当地税务机关申请填写缴款书或者完税证, 将其中一联粘贴在凭证上或者由税务机关在凭证上加注完税标记代替贴花。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汇贴”办法。同一种类应纳税凭证, 需频繁贴花的, 应向当地税务机关申请按期汇总缴纳印花税。获准汇总缴纳印花税的纳税人, 应持有税务机关发给的汇缴许可证。汇总缴纳的限期限额由当地税务机关确定, 但最长期限不得超过1个月;委托代征办法。这一办法主要是通过税务机关的委托, 经由发放或者办理应纳税凭证的单位代为征收印花税税款。税务机关应与代征单位签订代征委托书。

1 现行印花税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1 应税合同税目征管漏洞多, 结构设置不合理

1.1.1 政策依据有缺陷, 税目改革滞

后, 列举的应税合同和现行经济生活不配套

当前《印花税暂行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中列举的应税合同是1988年根据《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等经济法规规定设置的, 共有9类应税合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1999年我国已颁布了《合同法》, 根据《合同法》的有关规定, 现行的各项合同的名称、内容已经与《条例》中的应税合同明显不一致, 其合同内涵及法律地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应税合同中的财产保险合同的现行依据已经是《保险法》, 其合同的内容及意义也有较大的调整。

1.1.2 规范性与公平性

首先, 《条例》中的应税合同为购销、加工承揽、建设工程承包、财产租赁、货物运输、仓储保管、借款、财产保险、技术合同9类, 而当前法律法规规定的现行合同为买卖、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赠与、借款、租赁、融资租赁、承揽、建设工程、运输、技术、保管、委托、行纪、居间、保险合同16类, 如供用电、气、水、热力合同, 当时设计时物价指数较低, 人们的承受能力和消费水平有限, 又关系国计民生, 所以未列入应税范围。当前已经是市场经济, 其已经参与市场竞争, 也应相应纳入征税范围;其次, 客运合同, 当时考虑改革开放初期, 交通不甚发达, 为鼓励客运, 未列入征税范围。同样保险合同, 当时是积极的财政政策, 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健全, 人寿保险业务基本上没有开展, 而现在这两项业务迅猛发展, 但由于各运输公司与保险公司开展的业务侧重点不同, 税收负担却不一致, 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为公平税负, 促进企业平等竞争, 应将客运和人寿保险合同列为征税对象;第三, 不公平性的另一重要体现为借款合同。《条例》中只对金融系统的借款合同征税, 而对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借款合同没有列举在应税范围内, 导致银行税负偏高, 各个企业在税收筹划中都变相向金融系统外的企业相互拆借, 扰乱了金融秩序, 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1.1.3 征收管理

部分企业由于印花税采取自核、自缴、自行贴花的原则, 自身自核自缴能力又存在很大差异, 尤其在应税合同中, 共有9个税目, 五档税率, 在自缴印花税时, 由于不熟悉税收政策, 有意或无意的错用税目、税率, 导致少缴印花税。另一方面, 企业的合同传递部门多, 手续复杂, 而且财务人员不能有效掌握企业所签订的应税合同, 负责签订和保管应税合同的职能部门又缺乏纳税常识, 加之各部门缺少联系, 常常导致应税合同没有贴花。还有些企业认为应税合同只要不提供, 税务机关不检查或检查不出来, 不贴花的合同照样有效, 所以致使个别纳税人故意偷税或检查时突击完税。

1.1.4 政策执行有缺陷, 征管弊端和税收筹划形式多样

《条例》中规定, 填写缴款书或完税证完税只确定在500元以上, 并由纳税人提出申请, 纳税人对纳税凭证的保存为一年, 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如有些企业虽然签订合同, 但没有兑现执行, 认为不应贴花完税, 合同自然也就销毁成为偷税的漏洞。更有一些不法分子对某些兑现执行的合同也仓促销毁, 逃避纳税义务, 使税务机关无证可查。有些企业根据规定中的已贴花合同, 兑现后增加金额不再贴花的政策, 故意在签订合同时压缩金额, 少缴税款。还有些企业尽量减少签订合同的份数, 如A与B、C企业签订合同, B、C企业的利益基本相同, 这时就采取A与B签订合同, C偷逃税款的行为。这些政策执行中的漏洞客观造成了税款的流失。

1.2 应税书据、证照税目征收范围偏小, 源泉控管方式不易执行到位

证券交易印花税主要根据股权转让书据征收, 股权作为产权的一种形式, 也应纳入应税范围, 但现行中只对深圳、上海两地征收, 同《条例》中在书据书立时纳税相矛盾, 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印花税。同时企业资金重组问题以及集团企业内部的产权转移书据等也是征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权利、许可证照的应税范围较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种权利、证照的形式日趋多样, 作为一个税目, 其征税范围应尽可能的贴近人们生活, 如驾驶证、行车证、结婚证以及近年兴起的执业资格证书的申请等都应纳入应税范围, 即可增强人们的纳税观念, 又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和税源的稳定性。

代扣代缴制度不完善。《条例》中规定发放和办理应纳税凭证的单位负有监督纳税人依法纳税的义务, 但没有明确其责任, 在实际执行中, 由于缺少执法的刚性, 监督机制不明确, 对代扣代缴单位的约束性差, 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源泉控管。

1.3 应税账簿税目与财务管理现状不适应, 主要与财务会计制度不配套

首先, 体现在记载资金的会计科目上。如营业账簿贴花, 原印花税政策规定为记载资金的营业账簿, 按固定资产原值与自有流动资金总额贴花, 现改为按账簿记载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合计总额贴花。而一些企业仍沿用旧的财务制度, 账簿中不设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科目, 或虽设立科目却不记载, 无法计税;有些企业只对实收资本总额的万分之五计税贴花, 少缴了资本公积部分的印花税;有些企业在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增加后, 对转增的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不计税以及税后利润购买固定资产后长期挂帐不计实收资本等偷漏税现象。

其次, 记载资金的账簿按万分之五贴花以后不在按件贴花的规定不符合实际情况。在经济活动中, 由于多数企业规模小, 经济业务少, 记载资金的账簿往往还记载着其他许多会计科目, 甚至就一本帐, 根据此项规定对应税账簿的贴花将形同虚设。

1.4 税率低, 不能充分体现调节收入的职能作用

目前印花税的比例税率是0.05‰~1‰, 税率过低。同时《条例》中规定的税款核算的精确程序与其他税种不同, 这样给税款的核算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再者, 印花税的完税方法同其他税种不同, 在申报、缴税后还要将印花税票或汇总纳税凭证贴在完税凭证上并画销 (注销) 才算完整地履行了纳税义务。

2 完善现行印花税制度的对策

2.1 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条例》, 提高其法律地位和效力, 制定《印花税法》

由于经济主体的多元化, 为稳定税基对同类合同应一视同仁, 根据《合同法》和《保险法》中合同的名称、范围规范应税合同税目, 使应税合同内容和依据同相关法律、法规相适应。取消各项减免税优惠政策, 这样既容易掌握, 又便于操作执行制度。实行有效的征管, 同时科学合理的设计税收负担, 公平税负, 平等竞争, 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2.2 扩大征收范围, 开征新的应税项目

原有印花税税基较窄, 税源小, 税率低, 税收收入规模有限, 财政收入职能有限, 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也有限, 而其“三自”纳税的征管模式, 正好是提高纳税意识, 增强纳税观念的一种好的宣传方式。由于其税额小, 对企业、个人不会造成太大的税收负担, 所以建议扩大印花税的征收范围, 使其涉及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印花税的征收切实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 优化税收环境, 营造关注税收的社会氛围。由于印花税是一种凭证税, 借鉴外国经验, 同时比照历史印花税的有关条例, 建议开征人事类凭证印花税, 并采取代扣代缴方式对身份证、高中以上学历毕业证、各种技术职能资格证书等征税, 这将使每个走出校门, 走上社会的成年人都接受依法纳税的教育, 其税法宣传的效果和意义是深远而重大的。随着高科技的发展,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网上交易行为日益增多, 需要加大对股权转让和网上商事活动的征管力度, 合并以股权转让书据为计税依据的证券交易印花税, 明确对电子商务凭证征税的规定, 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的需要。

2.3 进一步完善经济合同法, 以法律约束纳税人自觉纳税

随着社会经济活动日益增多, 经济合同的签署也越来越频繁, 而各类应税合同是印花税的重要应税项目, 税额大, 易漏难管, 是印花税的各种应税项目中最难控制的一个, 申报纳税全凭纳税人自觉, 所以一是要加强税法宣传, 提高纳税人的法制观念, 并借鉴外国印花税税收管理办法, 应税合同双方都有互相监督对方纳税的义务, 一方未纳税, 另一方负连带责任;二是比照契税中的在涉及契税的法律纠份中, 没有纳契税法院不予受理的规定, 在经济合同法中规定:“凡是未贴印花税或未贴足印花税的经济合同不具有法律效力”, 同时规定在出现法律纠纷时必须补税罚款后才视为有效凭证, 允许其仲裁或起诉。这样以法律约束纳税人自觉纳税, 切实发挥印花税“以坚其信用、而免授受之纷争”的监督管理作用。

2.4 进一步完善税收法制, 明确印花税的扣缴义务人

对现行《印花税暂行条例》进行补充, 在《印花税暂行条例》中明确发放权利证照的部门和合同仲裁机构为印花税的扣缴义务人。在《条例》未明确扣缴义务人前, 为强化税源管理, 一是可由地方立法机关以法律责任确定扣缴义务, 只要是税收征收有必要, 又有有效的代征部门, 代征环节, 都要无条件地履行扣缴义务, 并对履行无效的扣缴义务人追究责任, 或者同当地政府相协调, 将印花税的代扣代缴完成情况纳入单位年终目标考核;二是比照出入境管理规定, 由税务机关完税后, 纳税人出示印花税票后再办理权利、许可证照;三是提高金融保险、公安、工商、公证处和其他发放权力证照的部门代扣代缴印花税款的手续费比例, 严格按有关规定及时支付代征单位手续费, 并对扣缴执行好的单位予以奖励, 以此调动代征单位的积极性, 以加强税源控管, 堵塞税款流失。

2.5 弱税强抓, 实行印花税等级管理制度, 解决印花税征管中的缺陷和政策执行中的漏洞

强化日常管理, 专项检查和日常检查同等重要, 做到勤稽查、重处罚, 实行以查促管、以罚促收, 并根据纳税人执行“三自”的好坏程度实行等级管理, 以评定的级次确定管理和检查的重点, 降低税务成本, 提高征管质量。同时税务人员必须扭转重大税、轻小税的心理, 在稽查中, 要详细检查印花税的每一个应税项目, 对查出漏征、偷逃的印花税款, 要按照“轻税重罚”的原则, 给予从重处罚, 以教育纳税人主动纳税。

2.6 提高税率, 重新设计新型印花税票

印花税下调 篇3

票交易印花税终于在救市与不救市的争论声中降下来了。股市应声大涨,千余只股票涨停,被套牢的股民终于见到亮了, 不救市的声音在一片飘红中烟消云散。有评论说,降低印花税并不应该算是政府救市,只能算还公平于股市。其实,无论怎样的一种说法,面对盘中汹涌的红潮,都显得十分苍白。资本的力量、市场的需要,才是降低印花税的真正推手。为股民计,为国家经济计,好的、公平的股票交易市场是必需的。证监会的官员们应该从股市的起起落落中,有更多的思考,总结更多的经验。

不能肯定,这一轮的上涨,就是近半年熊市的翻转——或许是又一轮牛市的到来,或许是惊慌的股民们一个解套的机会,或许在解套中又迎来了新一轮的熊市。对股市的判断,人们其实是无能为力的,谁也说不准。有个股神说,谁能说准股市是涨是跌,那他不是神就是疯子。只可惜人们还是经常会放大对市场各种信号的判断。冷静、客观,在近乎疯狂的股市中,几乎成了“稀有动物”。资本经常会让人们好了伤疤忘了痛;资本的重压,同时也会让一些人变成惊弓之鸟。熊也罢、牛也罢,或悲观、或充满信心,这一切就是市场。这就是市场的力量、资本的力量。政府能否真的救得了市,其实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态度。政府相关部门的官员们对百姓投资热情的尊重、爱护,才是最重要的。降低股票交易印花税,我们若能理解成为是政府对股民投资热情的一种呵护,那我认为,有关部门就做了一件正确的事。中国的老百姓企盼着国家的富强,企盼着生活安宁富裕,企盼着一个更为民主的生存环境,企盼着我们的官员公正廉明、克己奉公。从这个意义上讲,证监会的救市之举,应该是做了一件顺应民意的事,为其他部门打了个样儿。

说到这儿,让我们想起了近期中国平安老总马明哲的高薪风波——马总4000多万的年薪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质疑。质疑的人们希望听到有关部门真实客观的回应。但令人遗憾的是,公众得到的回应除了平安保险的傲慢,就是保监会的“不干预”。保监会有关官员说,保险公司高管的高薪不归他们管,各保险公司不能对保户正常理赔时他们才会干预。他们还针对质疑,说平安高管的高薪与交强险无关。保监会的这种解释和说法,多少让人有些心存疑惑。监督的目的是为了防患未然,如果等到保险公司不能对保户正常理赔了,保监会才出来干预, 还来得及吗?既不能防患未然,不能理赔了,保监会又有什么好的办法?保监会的官员是从自己的钱包里拿出钱替保险公司埋单,还是让保险公司的高管掏腰包?恐怕就算有此心,他们也没此力。说不定只能又下一个什么文,还得让纳税人去堵这个窟窿。此其一。其二,保监会当初推出交强险时,已经把保险公司的人员工资等等计入其成本了,那么,如今反说高管的工资与交强险无关,就令人有些费解了。保监会的此种态度相较于证监会,不能不让人觉得他们在推脱逃避责任,行政不那么作为。其实,人家拿高工资,若是对企业、对社会有高贡献,是阳光下的收入,没有什么大不了。既如此,保监会又何必闪烁其词?老百姓大多是通情达理的,并不像CNN说的都是暴徒。人们关注此事,只不过想听到权威部门的一个说法罢了。当然,高工资若是不能在阳光下谈清楚,那也就难怪人们的质疑了。创建和谐社会,官与民的和谐恐怕是少不了的。

印花税 篇4

关于印花税缴纳

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领受的凭证征收的一种税。印花税的征收对象是印花税暂行条例中所列举各种凭证,由凭证的书立、领受人缴纳,是一种兼有行为性质的凭证税。

纳税义务人

在我国境内书立、领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所列举凭证的国内各类企业、事业、机关、团体、部队以及中外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外资企业、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及其在华机构等单位和个人,为印花税的纳税人。根据书立、领受应纳税凭证的不同,纳税人可分别称为合同的立合同人、产权转移书据的立据人、营业帐簿的立帐簿人、权利许可证照的领受人。同一凭证,由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签订并各执一份的,应当由各方就所执的一份各自全额贴花。当事人的代理人有代理纳税的义务。

税目税率

(1)购销合同。包括供应、预购、采购、购销结合及协作、调剂、补偿、易货等合同,按购销金额万分之三贴花。

(2)加工承揽合同。包括加工、定作、修缮、修理、印刷、广告、测绘、测试等合同,按加工或承揽收入万分之五贴花。(3)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包括勘察、设计合同,按收取费用万分之五贴花。

(4)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包括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按承包金额万分之三贴花。

(5)财产租赁合同。包括租赁房屋、船舶、飞机、机动车辆、机械、器具、设备等合同,按租赁金额千分之一贴花。税额不足一元的按一元贴花。

(6)货物运输合同。包括民用航空、铁路运输、海上运输、内河运输、公路运输和联运合同,按运输费用万分之五贴花。

(7)仓储保管合同。包括仓储、保管合同,按仓储保管费用千分之一贴花。

(8)借款合同。包括银行及其他金融组织和借款人(不包括银行同业拆借)所签订的借款合同,按借款金额万分之零点五贴花。

(9)财产保险合同。包括财产、责任、保证、信用等保险合同,按保费收入千分之一贴花。

(10)技术合同。包括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等合同,按所载金额万分之三贴花。

(11)产权转移书据。包括财产所有权和版权、商标专用权、专利权、专有技术使用权等转移书据,按所载金额万分之五贴花。

(12)营业帐簿。包括生产经营用帐册。记载资金的帐簿,按“实收资本”与“资本公积”两项的合计金额万分之五贴花。其他帐簿按件贴花5元。

(13)权利、许可证照。包括政府部门发给的房屋产权证、工商营业执照、商标注册证、专利证、土地使用证,按件贴花5元。

计税方法

应纳税额=应纳税凭证记载的金额(或费用、收入额)X 适用税率

应纳税额=应纳税凭证的件数X适用税额标准

印花税的缴纳

印花税由纳税义务人在应税凭证的书立或领受时贴花。即合同在签订时、产权转移书据在立据时、营业帐簿在启用时、权利许可证照在领受时贴花。如果合同在国外签订的,应在国内使用时贴花。

印花税实行由纳税人根据规定自行计算应纳税额,购买并一次贴足印花税票的缴纳办法。为简化贴花手续,应纳税额较大或者贴花次数频繁的,纳税人可向税务机关提出申请,采取以缴款书代替贴花或者按期汇总缴纳的办法。

印花税票应粘贴在应纳税凭证上,并由纳税人在每枚税票的骑缝处盖戳注销或画销,严禁揭下重用。已经贴花的凭证,修改后所载金额增加的,其增加部分应补贴印花。

凡多贴印花税票者,不得申请退税或者抵用。减税、免税

下列凭证免纳印花税:

(1)已缴纳印花税的凭证的副本或抄本。

(2)财产所有人将财产赠给政府、社会福利单位、学校所立的书据。

(3)经财政部门批准免税的其他凭证;

(4)国家指定的收购部门与村民委员会、农民个人书立的农副产品收购合同;

(5)无息、贴息贷款合同;

印花税怎么计算 篇5

1、按比例税率计算应纳税额的方法:应纳税额=计税金额×适用税率

2、按件定额计算应纳税额的方法:应纳税额=凭证数量×单位税额

(二)应纳税额不足一角的,免纳印花税。应纳税额在一角以上的,其税额尾数不满五分的不计,满五分的按一角计算缴纳。

(三)已贴花的凭证,修改后所载金额增加的,其增加部分应当补贴印花税票。对已履行并贴花的合同,发现实际结算金额与合同所载金额不一致的,一般不再补贴印花。

已贴花的合同期满时,所载权利义务关系尚未履行完毕,经约定继续使用,其所载内容、金额没有增加的,不用重新贴花;其所载内容,金额有所增加的,则对增加部分贴花。

(四)同一凭证,因载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经济事项而适用不同税目税率,如分别记载金额的,应分别计算应纳税额,相加后按合计税额贴花;如未分别记载金额的,按税率高的计税贴花,

(五)计税金额不明确情况下的贴花规定:

1、按金额比例贴花的应税凭证,未标明金额的,应按照凭证所载数量及市场价格计算金额,然后按规定税率计算应纳税额。

2、有些合同在签订时无法确定计税金额,如技术转让合同中的转让收入,是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收取或是按实现利润分成的,对这类合同,可在签订时先按定额五元贴花,以后结算时再按实际金额计税,补贴印花。

3、对只标明租金而没有租赁期限,无法确定租金总额的财产租赁合同,年内继续租用的,先按当年租赁之日起至年末的租金总额计算贴花。以后年度继续租用的,按当年的租金总额计算补贴花,直到合同结束为止。

(六)应纳税凭证所载金额为外国货币的.,纳税人应按照凭证书立当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当月挂牌的兑换率折合人民币,计算应纳税额。

当月挂牌兑换率是指国家外汇管理部门当日公布的买入价。

浅析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制度 篇6

目前,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采取单向征收证券交易税方式。我国的税率与国际上相比较高,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一方面西方国家逐步建立了以所得税为主的证券税收体系,通过对证券投资所得而不是针对交易这一环节征税来调控证券市场。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外证券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刺激市场,提高本国证券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多数国家将证券交易(印花)税逐渐下调,直至取消。

(一)证券交易印花税调整对我国股市短期影响明显。2007年5月30日,财政部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0.1%调整为0.3%。受此消息影响,沪指几日之内由4 300点暴跌至3 400点,数千个股连续跌停。2008年4月24日,财政部回调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至0.1%,次日上证指数涨幅达9.28%。同年9月18日,财政部又将印花税改为单边征收,当日两市A股全线涨停报收。

(二)证券交易印花税的财政税收职能逐渐凸显。根据最初财政部关于改变印花税预算级次问题的有关文件规定,“印花税收入全部划归地方财政,作为地方预算固定收入,中央财政不参与分成”。随着证券市场不断升温,交易金额不断扩大,中央政府开始调整与地方的分配比例。以1994年1月1日起实施的《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为标志,正式将“证券交易税”定为中央与地方各按50%的比例共享,此后经过多次不断调整,最终于2002年将证券交易印花税分享比例调整为中央97%、地方3%,并沿用至今。以“小税种”著称的印花税创造的财政收入在逐年大幅增加。可见,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的产生与我国多年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的特殊性有着密切联系。

二、我国现行证券交易印花税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税制法律依据不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法规的有关规定,印花税税目中并没有包括股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花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施行细则》中也没有作出具体规定。1992年《关于股份制试点企业有关税收问题的暂行规定》中国家税务局和国家体改委以部门法规的形式规定“股份制试点企业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票,因购买、继承、赠与所书立的股权转让书据,均依书立时证券市场当日实际成交价格计算的金额,由立据双方当事人分别按3‰的税率缴纳印花税。”然而股票的交割在实行集中托管和无纸化交易以后,既无有形书据,也无法计算贴花,“印花税”名不副实,显得牵强附会。

(二)税制功能定位不清。由于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还没有开征证券交易税和证券交易所得税税种,证券交易印花税是在发挥着证券交易税和部分证券交易所得税的作用,实际上成为了一种交易行为税,其作为印花税加强凭证的管理,促进经济行为规范化的作用并不能实际体现。我国目前将证券交易印花税作为调节证券市场的手段,即俗称的“政策救市”和“挤泡沫”,但数次税率调整的实际效果显示,印花税并不能改变证券市场基本面和影响证券市场长期走势。实证研究也表明,证券交易税对交易量不能产生重大影响、证券交易税会影响证券短期价格、调整证券交易税对股市长期价格影响非常有限。

(三)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偏高。从国际上来看,发达国家出于资本流动性的考虑,大部分已经停征了证券交易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虽然普遍征收证券交易税,但税率水平较低,大部分都低于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过高已成为制约我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的一个因素。

(四)证券交易印花税立法税基选择较窄。我国现行的证券交易印花税征收只是对二级市场上的股票(A股、B股)交易和非上市流通股的转让过户征税,对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投资基金等交易免征印花税,对经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或批准进行的国有(含国有控股)企业改组改制而发生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无偿转让行为,暂不征收印花税,对发行和认购环节也不征收印花税。因此,我国现行证券交易印花税立法在征收税基的选择上主要限定在流通股的转让方面,征税范围狭窄不仅造成了税款的流失,而且增加了不正当竞争的机会和途径,有损税负公平,不利于证券市场的长期发展。

三、改进建议

(一)制定行政法规层级的《证券交易税管理条例》,以证券交易税取代证券交易印花税。我国目前证券交易印花税征缴与法律依据的背离,使得证券交易印花税与其印花税的法律本质意义相去甚远,既不利于我国证券税收法律体制的完善与规范,也不利于证券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和对外开放。提高证券交易税的法律层级,同时明确开征、废止、变动该税种的实体要件和法律程序,有利于理顺法律关系,促进我国税制改革法治化。

(二)降低证券交易税征收税率并拓宽证券交易税征收税基。随着国内外资本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各国为降低交易成本,刺激市场,纷纷下调税率。我国也应逐步降低证券交易税税率,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市场,从而保持证券市场长期发展的动力。无论是从市场投资者的认同度,还是从改革的可行性上,对证券交易税征收税率的改革都是符合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的。另外,投资者对税基的敏感程度远没有其对税率和征收方式调整的敏感程度强,因此为了部分抵消因整体税率下调而导致的财政收入的减少趋势,可以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对证券交易税的税基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对债券、基金、期货、金融衍生品等交易产品适度征税,对发行和认购环节设点征收,这既可实现税负公平,也可推动各种交易品种的均衡发展。

空空道人 提防印花税 篇7

讨论2010年的A股市场的走势,还是要先回顾去年底发生的事。虽然各国达成了经济刺激计划不退出的协议,但退出政策很可能在今年陆续实行。然而中国有特殊性,要稳定压倒一切,必须扩大就业和人民的收入,这些又让退出显得不能过早。所以,政府领导人再三强调,过早退出会将胜利果实付之一炬,这才有央行在去年声明要“认真地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对于这些表态,笔者持怀疑态度。4万亿投资带来的问题,今年肯定要处理。从限售股征税政策的出台来看,虽然被描绘成利好,但是细想起来,这多少反映出财税不足。所以,今年不能不防范印花税的问题,毕竟税是调控股市的最佳手段。故此,今年A股市场的大机会应该在4、5、6三个月,春节前后可能有一波行情,但“两会”前又得进入牛皮市,下半年不看好。

2010年全年走势呈现W型的可能性大,只是这个“W”的起笔和收笔都将很短。而运行点位大致应该在2930—3820—4530点这一区间,其中3820点处会有一次相对大点的震荡。市场机会在有色、煤炭、创业板、B股、券商、低碳科技股等板块。

对于创业板,我有自己的看法。中国股市一般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才有行情(含牛市和熊市),例如998点—6124点这一区间,因为加入W T O时承诺的对外开放资本市场的保护期快到了,所以必须要将股权分置改革做成功和实现国有资产利益最大化。

1664点至今,就完全是“创业板情结”了。大家不妨这样来想,外围经济动荡,对国内压力很大,于是就有了信心重于黄金之说。但是只有信心,却不可能带来就业,社会的稳定就会出现问题。然而,此次经济危机源于美国的金融市场及金融衍生品,这让国内银行也不能有一点损伤。这就出现了矛盾,一面要确保银行的安全,一方面又要支持企业发展。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向市场要钱,创业板的推出也就顺理成章了,这才是行情的初衷。

从28个第一家到目前的36家来看,创业板大致应该在108家的时候出现一定的盘面回调动作,这个时间大致该在下半年完成。但创业板远非这几家,路还很长,所以这轮行情会更长。

还有融资融券交易可能会推出,这对于券商及其那些投资券商的企业来说将是一个利好。银行还是不大看好,毕竟地产业现在到底会怎样,谁也说不清,但对于地产的调控将是长期的,这对银行不是太有利。而有色板块受周期性的影响,今年上半年仍旧有一轮大的行情。

运输合同印花税税率 篇8

印花税税率表14 产权转移书据

转让金额 100% 万分之五篇二:最新印花税税率表 最新印花税税率表

篇三:2013年最新印花税税率表 2013年最新印花税税率表

印花税学习资料 篇9

特点:

①行为税。是对经济交往中书立、使用、领受具有法律效力的凭证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②列举凭证征税(不列举的不征税,但与列举的性质相同的要征税)。

③包括涉外企业的单位和个人。

一、纳税义务人:五种

1.立合同人

①指对凭证有直接权利义务关系的单位和个人(两方或以上),但不包括合同的中介人,如:担保人、证人、鉴定人。

②所称具有合同性质的凭证,是指具有合同效力的协议、契约、合约、单据、确认书及其他各种名称的凭证。(判断)

③当事人的代理人有代理纳税义务,他与纳税人负有同等的税收法律义务和责任。

2.立据人

3.立账簿人:设立并使用营业账簿的单位和个人。(非营业账簿不征税,e.g.备查账)

4.领受人

5.使用人:在国外书立、领受,但在国内使用的应税凭证,其纳税人是使用人。二、十三个税目及计税依据(掌握)

1.购销合同:包括订单。计税依据为购销金额

2.加工承揽合同:计税依据为加工或承揽收入。这里的加工或承揽收入额是指合同中规定的受托方的加工费收入和提供的辅助材料金额之和。(委托加工的“原材料”不贴印花)

3.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计税依据为收取的费用

4.建筑安装合同。计税依据为承包金额

5.财产租赁合同。计税依据为租赁金额,不足1元的,按1元贴。强调:个人出租门店、柜台等签定的合同。

6.货物运输合同:计税依据为运输费用,但不包括装卸费用

7.仓储保管合同。计税依据为收取费用

8.借款合同(融资租赁合同也属于借款合同):计税依据为借款本金,不包括利息

9.财产保险合同。计税依据为保费用收入

10.技术合同。计税依据为合同所载金额(注意:一般的法律、会计、审计等方面的咨询不属于技术咨询,其所立合同不贴印花。)

11.产权转移书据。包括财产所有权和版权、商标专用权、专利权、专有技术使用权等转移书据。计税依据为所载金额

12.营业账簿。分为记载资金的账簿和其他账簿。记载资金的账簿,是指反映生产经营单位资本金数额增减变化的账簿(“实收资本”+“资本公积”)。不包括备查账薄、辅助账

13.权利、许可证照。包括政府部门发给的房屋产权证、工商营业执照、商标注册证、专利。土地使用证(就是没有税务登记证):计税依据为应税凭证件数

三、税率:有两种形式(重点掌握,一定要记住的)

1.比例税率:五个档次

①万分之0.5:借款合同

②万分之3:购销合同、建安合同、技术合同。

③万分之5:加工承揽、建筑工程勘察设计合同、货运、产权转移书据、营业账簿资金账簿(按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的合计金额征税)

④1‟:财产租赁、财产保险、仓储保管合同、股权转让书据

2.定额税率,要记住:权利、许可证照5元/件,营业账簿中的其他账簿5元/件

四、需要注意的几种情况

1.不扣除费用

2.同一凭证,载有两个或以上经济事项而适用不同税目税率,„„;如未分别记载金额的,从高计税贴花。

3.按金额比例贴花而未标明金额的,执行①国家牌价、②市场价计算

4.凭证以外币记载的,按凭证书立当日汇率。

5.由于最低面额为1角,1角以上4舍5入。(财产租赁除外),1角以下免纳。

******印花税的面额:从1角~100元,同人民币,只是没有20元面额的6.有些合同签订时无法确认计税金额,可在签订时先按定额5元贴花,以后结算时再按实际金额计税,补贴印花。

7.应税合同在签订时纳税义务即已产生,应计算应纳税额并贴花。不论合同是否兑现或是否按期兑现,都应贴花。

已履行的贴花合同,如所载金额与合同履行后实际结算金额不一致的,只要双方未修改合同金额,就不再办理完税手续。

8.有经营收入的核拨经费单位的营业帐薄,全按5元,如自收自支,应分别帐薄贴花。

分支机构:对于上级核拨的资金的帐薄按核拨数万分之5贴花;其他帐薄按5元贴花。上级不核拨资金的,只就其他帐薄贴花按5元。上级单位的资金帐,应按扣除拨付下属单位的资金数后的余额部分,计算贴花。

9.以货换货签订的合同,是反映既购又销双重经济行为的合同。应按合同所载的购、销合计金额计税贴花。合同未列明金额的,应按合同所载购、销数量依照国家牌价或者市场价格计算应纳税额。

10.施工单位将承包项目分包或转包给其他施工单位,应按新的分包合同或转包合同所载金额计算应纳税额。

11.对股票交易收印花税,依书立时证券市场当日实际成交价格计算的金额,由立据双方当事人分别按2‟缴纳印花税。

12.国内联运:在结算环节交税(注意:托运方所持的运输结算凭证,应按全程运费计算应纳税额);国际货运:外国运输进口的,外国运输企业的凭证免税,托运方所持的运输结算凭证应纳税。

国际货运凭证在国外办理的,应在凭证转回我国境内时按规定纳印花税。

五、税收优惠

1.对已缴纳印花税凭证的副本或抄本免税。但副本或抄本视同正本使用的,应另贴花

2.对财产所有人将财产赠给政府、社会福利单位、学校所立的书据免税

3.对国家指定的收购部门与村民委员会、农民个人书立的农副产品收购合同免税

4.对无息、贴息贷款合同免税

5.对外国政府或者国际金融组织向我国政府及国家金融机构提供优惠贷款的合同免税

6.对房地产管理部门与个人签订的用于生活居住的租赁合同免税

7.对农牧业保险合同免税

8.对特殊货运凭证免税,包括:

①军事物资运输凭证。

②抢险救灾物资运输凭证。

③新建铁路的工程临管线运输凭证。

9.改制过程中的征免:

①资金帐簿:

A.改制后新企业凡原已贴花部分不贴花,未贴花部分和以后新增部分贴花; B.合并或分立方式成立的新企业,其新启用的资金账簿记载的资金,凡原已贴花的部分不再贴花,未贴花的部分和以后新增加的资金按规定贴花; C.企业债权转股权新增加的资金按规定贴花;

D.企业改制中经评估新增的资金按规定贴花;

E.企业其他会计科目记载的资金为实收资本或资本公积的资金按规定贴花。

②改制前签订但沿未履行的合同,仅改变执行主体且改制前已贴花的不再贴花。

③企业因改制签订的产权转移书据免予贴花。

六、纳税办法

1.自行贴花办法

自行计算、自行购买印花税票,自行一次贴足印花税票并加以注销或画销(只有三自全部完成才算完成了纳税义务)。(未画销就算未履行纳税义务),多贴印花者,不得申请退税或抵用。

2.汇贴或汇缴办法:一份凭证应纳税额超过500元的,应向当地税务机关申请填写缴款书或完税证,将其中一联贴在凭证上或由税务机关在凭证上加注完税标记代替贴花(单选)

3.委托代征办法:售票单位监管责任:监督①是否贴花、②是否足额、③是否注销。

七、对违反税法规定行为的处罚

一、纳税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以50%以上5倍以下罚款:

1.应税凭证上未贴或少贴印花税票的,2.已粘贴的印花税票未注销或未画销的,

3.已贴用的印花税票揭下重用的造成未缴或少缴的

二、伪造印花税票的,处以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三、纳税人违反规定情形的处罚:

从印花税看政府征税意识 篇10

在宣传公众纳税时,政府官员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公民要有纳税意识。但是,却从来听不见有人说政府要有征税意识。其实,这后一句话才更为重要。无论是在逻辑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应该是政府首先依照合法的程序,在纳税人同意的情况下,确定税收的种类和额度,然后才谈得上公民的纳税义务。对于未经合法程序确立的税收,公民本不应有任何纳税义务,也更谈不上什么纳税意识。面对单方面确定的税收,政府如果只是一味地大谈什么纳税意识,那实际上是在否定公民这个身份,而以顺民取而代之。

5月30日证券印花税的调整,对股市造成了巨大冲击。印花税对股市到底会有怎样的影响,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但是,无论调整印花税对股市的影响最终是好是坏,都不能掩盖通过此次事件凸显出来的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政府的运转方式远远落后于主流世界。印花税的调整至少会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让社会注意到了这个重要问题。

行政性调整印花税带有计划经济色彩

面对印花税的突然调整,我首先想到的问题就是,难道在中国,调整税收这样的大事不是由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设机构来确定,而是由某个政府部门就可以简单决定的?检索现行的法律,却遗憾地发现,果然如此。依据国务院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财政部确实有这个权力。

继续检索法律,结果更加可叹。只有个人所得税等极个别税种是经由人大立法通过而征收的,其余税种的征收居然全部依据的是条例、暂行条例等行政法规。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税收的征收,都没有经过人大审议通过,没有形成正式的法律。换句话说,现实就是,政府想开征什么税就可以开征,想征多少就能征多少。

这种局面的成因其实不难理解。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是由政府全面控制社会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而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虽然政府从社会中提取了大量财富,但使用的手段并不是大多数政府采用的税收方式,而是在独占的基础上直接兴办企业,直接获取利润。这种有些隐秘的提取财富的方式,极大地扭曲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公民对政府收入和开支的监督根本无从谈起。同时,还造就了一种怪异的观念,那就是:政府不是由人民供养的,而是相反,人民是靠政府养活的。政府为社会提供的应有的公共服务,反倒成为要求人民对政府感恩戴德的理由。

与一般国家的行政部门只是花钱办事不同,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多数行政部门兼具收钱和花钱两个职能,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从各自所属的领域为政府提取财富。

计划经济体制改变以后,行政部门的这种工作方式却并没有同步改变,只不过把过去各种收入的名义改为了税而已。自然,征税的主体也还是那些行政部门。

但整个社会环境毕竟大大改变了。随着计划经济的取消,政府和社会之间逐渐建立起了新的关系。虽然政府的权力仍然过大,但毕竟已经形成互动的多元格局。在这种情况下,税收问题的本来面目也就越来越清晰了。而由行政部门继续担任征税主体这一怪异现象,也就越来越引人注目。

在现代政治社会中,税收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公民以交税方式向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政府利用公民缴纳的税款,为社会提供一些无法通过市场交易产生的公共服务,比如外交、国防、紧急救险,等等。第二就是政府通过税收对社会财富实现二次调节。

对于税收的这两个作用来说,公民的授权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为此,现代政治文明发展出了一整套授权和监督机制。概括来说,这种授权和监督机制以民选的最高权力机构——议会为核心,以法案表决和预算监督为主要手段。之所以会发展出这样一套机制,就是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机制,才能有效地确保税收的合法性。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正在加速,政府也将大量通过征收税款来兴办公共事业、提供公共服务,以及调整收入差距。在这时,简单地呼吁加税或者减税都是片面的,真正需要的是尽快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公共财政体系。

行政化税收体系弊端明显

相比于公共财政体系,行政化税收体系的弊端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行政部门的工作是带有强制性的,而这种强制性是在得到最高权力机构的许可之后才能拥有的。最高权力机构的权力则来自于社会成员的授权。所以,行政部门其实是在执行社会成员在最高权力机构中形成的决议。假如没有这种前提条件,行政部门直接代替最高权力机构行使决策权,并强制执行,那么,这种决策权和强制执行的合法性来自哪里?

这就好像,公司的决策权不是在董事会或者总经理会议,而是在财务部。这当然是很荒唐的事情。公司里不会出现这样的荒唐事,因为存在外部的市场竞争约束。如果有这样经营的公司,会很快倒闭。但政府的行为并不存在外部的竞争。因此,不合理的局面会长期存在,挥之不去,并造成严重的问题。

正是由于税收的合法性不足,才会造成所谓的“公民缺乏纳税意识”。有人往往比照一些发达国家,希望中国也会形成那种严格纳税,甚至以纳税为荣的社会心理。但是,如果政府不首先具备足够的征税意识,人民的纳税意识是永远不会形成的。同时,政府和社会之间本来可以协调一致的关系将很难出现,实际中形成的只能是“谁有能耐谁少缴税”的社会心理。

其次,由行政部门作为行政主体,必将导致“政出多门”的局面。税收作为政治体系的核心问题,应该由立法机构统一决策,并由相关部门具体实施,这样自然会形成协调一致的税收体系,并使纳税成本和征收成本最小化。相反,如果政出多门,出现如此次印花税调整时发生的国税局不知财政部改变税收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次印花税调整前后的出尔反尔,其实并不见得是故意的欺骗,更可能是政出多门造成的程序紊乱和互相抵触的结果。

第三,如果由民选的立法机构来决策税收问题,当然就会形成一种决策机制和程序。这种机制和程序也必然会是透明和可预期的。同时,由于程序的作用,税收的改变对经济事务的冲击也会最小化。因为,在决策程序进行过程中,社会成员有机会、有时间进行充分的参与和讨论,市场会依照预期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反馈,从而避免如5月30日那样人为对股市和经济的重大冲击。对于现代社会体系来说,稳定和可预期在某种程度上比具体法律、政策的好坏还要重要。某个具体的法律、政策,即使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也往往是范围有限和可以弥补的。但是,如果人们的预期不再可靠,彼此的信任不复存在,将对整个社会体系造成持久的和难以改变的损害。

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中国的税收增长很快。税收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征收财富的特殊方式,政府往往把这个问题当做国有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内部核算,也就是一个经济问题来看待。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税收问题原本就具有的政治含义日益清晰起来。但是,政府似乎还是倾向于把税收问题仅仅当做一个经济问题来处理,极力回避其中的政治意义和影响。这种做法应该说是不明智的,是在放弃解决问题的主动权和有利时机。明智和积极的做法是从政治的角度看待税收问题,充分利用经济发展、税收充足的有利时机,尽快建立现代公共财政体系,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奠定必需的基础。

上一篇:防震减灾科普展心得体会作文下一篇:猪笼草小学500字作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