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一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一(精选8篇)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一 篇1

《中国艺术简史》 课程教学大纲

信息工程系 谢恩 信静

2010年9月5号

《中国艺术简史》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名称:中国艺术简史

二、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动漫)、动漫专业、装饰设计

三、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四、计划学时:总学时60学时;

第二部分 大纲正文

一、教学任务:本课程是高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中国各个时期的艺术现象、艺术流派、主要艺术家和具体作品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实的介绍、讲解和欣赏,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中国艺术史的基本知识和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加深对民族传统艺术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在历史的坐标上寻找艺术发展的参照系,为艺术设计专业课的学习和美术创作与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的:通过逆流而上,对我们艺术审美实践的航程的探寻, “在历史的坐标上找到今天艺术发展的参照系, 以使我们的艺术之舟一往无前地奔向未来”;总之,为今后的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开设中国美术史课程,也是生动形象地进行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教学要求:

⑴ 概括掌握中国美术史上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征;

⑵ 熟悉中国美术史上著名的美术家和他们的美术作品,能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⑶ 掌握或了解中国美术史上著名的艺术主张、美学思想;

⑷ 初步学会欣赏中国美术史上的美术佳作。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解与多媒体课件演示相结合;讲授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五、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1章 绘画艺术史(16课时)第2章 雕塑艺术史(8课时)第3章 建筑史及园林史(8课时)第4章 纺织工艺史(4课时)第5章 工艺美术史(8课时)第6章 音乐史(6课时)第7章 书法艺术史(10课时)

第1章 绘画艺术史(16课时)

2课时1.1 史前绘画

1.1.1 彩陶画

1.1.2 岩画、线刻画、壁画和地画 1.2 商、西周、春秋、战国绘画

1.2.1 壁画

I.2.2 青铜器纹饰 1.2.3 车服旗章

1.2.4 图画文字 1.2.5 帛画

1.2.6 漆器装饰绘画 1.2.7 画论

2课时1.3 秦汉绘画

1.3.1 画像石 1.3.2 画像砖 1.3.3 壁画 1.3.4 帛画

1.3.5 漆画

2课时1.4 魏晋南北朝绘画

1.4.1 著名画家及其作品

1.4.2 现存画迹

1.4.3 敦煌莫高窟及新疆地区石窟壁画

1.4.4 绘画理论著作

2课时1.5 隋唐五代绘画

1.5.1 1.5.2 1.5.3 1.5.4 隋唐绘画 隋唐画家 五代绘画 壁画

1.5.5 绘画史论的发展

2课时1.6 宋代绘画

1.6.1 两宋的山水画及代表画家与作品 1.6.2 两宋的人物画及代表画家与作品 1.6.3 两宋的花鸟画及代表画家与作品

1.6.4 壁画

1.6.5 画学著述

2课时1.7 元代绘画

1.7.1 山水画

1.7.2 花鸟画 1.7.3 人物画 1.7.4 壁画

1.7.5 绘画史论著述

2课时1.8 明代绘画

1.8.1 明代前期画家及作品 1.8.2 明代中期画家及作品 1.8.3 明代晚期画家及作品 1.8.4 民间绘画

1.8.5 绘画著论

2课时1.9 清代绘画

1.9.1 清代早期画家及作品 1.9.2 清代中期画家及作品 1.9.3 清代晚期画家及作品 1.9.4 民间绘画 1.9.5 画论

第2章 雕塑艺术史(8课时)

2课时2.1 原始社会时期的雕塑

2.1.1 雕塑艺术的起源

2.1.2 造型特点及艺术风格 2.2 奴隶社会时期的雕塑 2.2.1 青铜器艺术的概述

2.2.2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及形式法则 2.2.3 玉器装饰图案的形式法则

2课时2.3 春秋战国、秦时期的雕塑

2.3.1 制作工艺及造型风格

2.3.2 春秋、战国、秦朝的雕塑作品 2.4 两汉时期的雕塑

2.4.1 两汉时期的陵墓雕塑 2.4.2 汉代陶俑

2.4.3 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

2课时2.5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

2.5.1 陵墓雕塑艺术

2.5.2 佛教雕塑艺术 2.5.3 其他雕塑艺术

2.6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雕塑

2.6.1 陵墓雕塑艺术

2.6.2 佛教雕塑艺术

2.6.3 其他雕塑艺术

2课时2.7 两宋、辽、金时期的雕塑

2.7.1 陵墓雕塑艺术 2.7.2 佛教雕塑艺术

2.7.3 其他雕塑艺术 2.8 元、明、清时期的雕塑

第3章 建筑史及园林史(8课时)

2课时3.1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3.1.1 中国建筑艺术的概述

3.1.2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特点

3.1.3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著名作品

3.1.4 中国古代桥梁设计

2课时

3.1.5 明代万里长城的设计

3.1.6 中国住宅设计实例 3.1.7 中国古塔设计

3.1.8 中国陵墓建筑

2课时3.2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

3.2.1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特点

2课时

3.2.2 皇家园林的设计特色颐和园

第4章 纺织工艺史(4课时)

2课时4.1 中国古代纺织艺术 4.1.1 古代主要的丝织品种 4.1.2 纺织品设计发展史

2课时4.2 中国古代服装设计

第5章 工艺美术史(8课时)

2课时5.1 中国古代漆器

5.2 中国古代瓦当

5.2.1 中国瓦当的发展

5.2.2 秦、汉、唐的瓦当设计特色 5.2.3 瓦当的设计结构

2课时5.3 中国古代铜镜

5.4 中国古代金属工艺 2课时5.5 中国古代工具

5.5.1 农业工具

5.5.2 科学仪器 5.5.3 纺织工具 5.5.4 交通工具

2课时5.6 中国古代家具

第6章 音乐史(6课时)

2课时6.1 先秦时期音乐

6.2 秦、汉时期音乐 6.2.1 秦朝音乐 6.2.2 汉代音乐

2课时6.3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

6.3.1 魏晋时期音乐

6.3.2 南北朝时期音乐

6.4 隋、唐时期音乐

6.4.1 隋朝音乐 6.4.2 唐代音乐

2课时6.5 宋、元时期音乐

6.6 明、清时期音乐 6.7 古代民间音乐

第7章 书法艺术史(10课时)

2课时7.1 商、西周、春秋时期的书法

7.1.1 文字的起源 7.1.2 商代书法艺术

7.1.3 春秋战国书法艺术 7.2 秦、汉时期的书法 7.2.1 秦朝书法艺术

7.2.2 汉代书法艺术

2课时7.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

7.3.1 魏晋书法艺术 7.3.2 南北朝书法艺术

7.4 隋、唐、五代时期的书法 7.4.1 隋朝书法艺术 7.4.2 唐代书法艺术

7.4.3 五代十国书法艺术

2课时7.5 宋代的书法

7.5.1 北宋书法艺术 7.5.2 南宋书法艺术 7.6 元代的书法 2课时7.7 明代的书法

7.7.1 明代初期书法艺术

7.7.2 明代中期书法艺术 7.7.3 明代后期书法艺术 7.8 清代的书法

7.8.1 清代初期书法艺术 7.8.2 清代中期书法艺术

7.8.3 清代后期书法艺术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一 篇2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学科建设的进行和课程体系的调整, 课堂教学时数不断被压缩,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要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介绍传统的基础理论知识, 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本课程与轮机专业的联系, 介绍新的理论和技术在工业发展中的应用, 因而课程的面广、内容多现象与课时短的矛盾愈发突出, 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此外, 在理论过程中许多学生反映, 现在许多课程学得枯燥无味, 不知道自己所学的课程将来到底有什么作用, 这些情况反映了目前我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 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的探索和思考。

1 课程设计的题目多样化

课程设计选题, 通常大部分工科院校机械类、近机械类等专业课程设计都是带式运输机的传动装置设计, 内容陈旧, 且题目多年不变。不同专业的定位与培养目标各不相同, 如果都是进行减速器装置设计, 就不能很好地反映专业特点。轮机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一般从事现代船机修造、监造、检验、修造经营及机务管理等工作, 而带式运输机的传动装置的设计不能很全面地反映轮机工程的专业特点。另外, 由于是几个班多人同时进行课程设计, 这样有可能出现一些学生的题目相同或非常相近, 客观上会造成抄袭现象。

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尝试:一方面继续保留原有的设计题目, 同时, 另开设一些与轮机专业有关的设计题目, 如零部件或系统测绘与分析, 研究对象为船舶柴油机的活塞、汽缸、曲轴等要零部件;海水、淡水、燃油、滑油等管路系统的测绘与分析, 主要从运动、结构强度、工作能力、精度、材料、工艺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既丰富了课程设计的内容, 也增加了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与认识, 达到了课程设计的目的。

2 鼓励学生创新

改革原来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教师抱着学生走的被动局面, 鼓励同学主动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机械装置, 要求学生结合轮机专业, 加强方案设计,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主动性, 破除学生对创新设计的神秘感。为鼓励学生创新, 我们向学生提供多个设计方案参考, 学生也可提出自己更合理的设计方案。对于结构设计, 不给学生过多的限制, 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为了解决学生对机械结构知识普遍缺乏的问题, 让学生在设计前参观机械传动陈列室, 使学生对结构设计有所启发。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工艺知识和公差知识的缺乏, 结合课程设计实际进行必要的讲解和补充, 使学生通过设计全面掌握和巩固机械设计的相关知识。另外, 我们还积极鼓励学生在图版绘图完成之后, 再利用CAD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设计, 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来掌握现代化的设计手段和方法, 但是不主张学生完全甩掉图版, 否则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 会有部分同学拷贝偷袭现象存在。

3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由于学生多, 题目少, 可对学生进行题目分组, 几个人一个小组, 一套题目。这样大家可分组坐在一起共同研究一个问题, 该怎么设计这个, 怎么设计那个, 集思广义, 博采众长, 既优化了设计, 又加深了理解, 然后具体分工, 确定每个人的具体零件。在制图过程中, 不是各人干各人的, 而是保持联系, 保持一致。这样做既快又准确, 效率高。不但锻炼了大家的机械设计技能, 也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多届实践后, 同学对这种团队协作具有较高的认可。

4 优化设计时间

按照教学计划课程设计安排在第四学期的期末考试阶段。完成课程设计的时间一般为1至2周,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 学生要完成20页左右的计算说明书、减速器装配图1张;轴、及齿轮工作图2张, 难度是不言而喻的。在期末考试阶段学生还要应付很多课程考试, 轮机工程专业还有轮机考证的理论和实操训练课程, 多方面原因造成相当一部分同学疲于应付课程设计, 再加上学生对于一些先修课程的掌握程度不是很好, 最终导致课程设计质量不高。

在这种课时较少的情况下, 为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需采用“先分散后集中”的模式。即先把设计计算说明书的撰写分散安排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 然后再把装配图及零件工作图的绘制集中安排在最后1、2周内。同时课程设计是一项重要的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应该固定成为一种制度, 尤其不能与其他重要课程的学习相冲突。

5 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在机械设计教学过程中, 应把课程设计中涉及到有关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把有关内容灵活的穿插到相关章节, 比如齿轮、轴、带传动、滚动轴承、联轴器等, 既是理论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课程设计的重点, 在授课过程中应讲清在课程设计的应用并强化。在习题练习中除完成普通习题外, 还要强化与课程设计有关的题型, 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始终对课程设计抱有一定的参与欲望, 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调动了学习主动性, 加深巩固了相关知识。

6 应将先修课程内容适时适度的穿插到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必须先修了机械制图、轮机工程材料、、金属工艺学、工程力学、之后才能开设本课程, 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综合运用前面学到的相关知识。比如选则材料的时候, 需要用到轮机工程材料里的材料选型、热处理等内容;在零件尺寸设计及强度计算中, 需要运用到理论工程力学的知识进行受力分析, 进行弯矩、扭矩的计算;在减速器装配图、零件工作图绘制过程中, 需要运用机械制图的视图、剖视图、尺寸标注、技术要求等。从课程设计完成效果来看, 学生对于这些先修课程遗忘的较多, 灵活掌握程度不是很好, 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不强, 结果造成课程设计质量不高。因此指导老师应把先修课程的内容适时适度的有机穿插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相关部分讲解, 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 复习、巩固、运用已有知识, 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7 结语

使学生在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学到扎实的机械基础知识, 掌握一般通用零部件设计方法, 为后继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是我们最终的目标。经过笔者的摸索和实践总结出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实践证明能够较好的提高轮机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质量。

摘要:为了提高轮机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从设计题目、时间安排、授课方法等方面提出具体改革措施。

关键词:轮机工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一 篇3

摘要: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得到高职院校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基于高职院校大一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设计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以期通过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和实践,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

职业生涯规划(Occupational Career Planning)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试、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一、高职院校大一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及目标

依据舒伯的生涯发展阶段理论,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分为五个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而大一年级正处在对个体职业生涯探索阶段的起始时期。在此期间,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开始转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成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日渐提升,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最佳时期和关键性时期。其主要目标是以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结合职业生涯理论,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工作世界,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择业观,理解职业生涯发展的理论和规划的方法,从而加强对大学生职业观念、择业心理、个人职业特征评价等方面的引导,最终帮助大学生具备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管理的意识和基本能力。

二、课程教学大纲编制原则

按照本课程的目标,在编制教学大纲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坚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有着天然的联系,前者是传统就业指导的延伸与扩展,包含了后者。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归根结底要通过就业指导来拓展“出口”,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

2.坚持职业生涯规划与素质教育相结合。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结合丰富的实践活动,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专业技能大赛等,使同学们全面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并从职业素养的角度明确个人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夯实基础。

3.坚持职业生涯辅导与心理调适相结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职业恐慌”已经成为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因此,职业生涯辅导中要辅助相应的心理咨询,及时帮助同学们调整心理状态,树立积极进取、善于务实、敢于竞争的健康职业心态。

4.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课程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职业规划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及时指导学生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深入体验,从而获取更具体的感性认识,对环境作出全面、正确的分析,确立务实、可行的职业发展方向,并不断完善评估,及时修正。

三、课程的实施方案

大一学生的职业启蒙主要以生涯理论模块和整体认知模块展开为宜,从认识自我、了解职业着手。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建议课程用时为32学时,每周2~3课时。教学人数在每班60人以内为宜。具体操作方面,可分如下四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预热

1.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框架及基本知识的介绍。目的: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框架、基本知识和具体要求。

2.构建团队。目的:营造生动活泼的活动氛围,促进同学们更好地展现自我,关注团队,构建团体凝聚力。具体活动:独轮车、队列报数、我有一个家、简单自我介绍、头脑风暴、小组作品展示和团队行动口号宣誓。

3.问卷调查。目的:通过有针对性的大一年级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收集大一年级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核心问题、需求和建议。具体活动:问卷设计及调整、下发、有效回收、数据统计及分析、归纳问题、需求和建议、适当调整课程内容。

第二阶段:认识自我

1.关注自我。目的:在小组凝聚力初步形成的基础上,促进同学们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并学会关注自我及生涯发展。具体活动:抓与逃、自制名片。

2.自我认知。目的:多角度地促进同学们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技能、价值观和性格。具体活动:我是谁、你是谁、我的过去与现在、我的家庭与影响、冒险岛。

3.职业倾向分析。目的:结合测评结果,进行深入的职业倾向分析,并与小组成员进行分享与交流,从团队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具体活动:假如我有一百万、我的蝴蝶大梦、分类卡、职业自我综合分析、我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的、分享与交流等。

第三阶段:了解职业

1.目标生涯人物访谈。目的:通过了解已毕业师兄师姐的求职(工作)过程、所遇困难、解决途径和岗位需求认知,来激励在校大学生的斗志。具体活动:分专业成立访谈小组、制定生涯人物访谈大纲、确定目标生涯人物、进行访谈、整理访谈记录、完成小组访谈报告。

2.职业信息收集。目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库对毕业生校友职业去向进行调查和统计,完善职业信息的搜集和反馈,加深对职业世界的认识程度。具体活动:成立调查小组、确定调查计划、完成小组职业调查报告写作。

3.目标企业实地采访与信息收集。目的:通过对目标企业的实地调查访问,有效收集职业信息,从而加深对职业世界的认知。具体活动:征集相关目标企业、确定目标企业实地采访计划、实施实地采访、完成小组采访报告。

4.职业风采展现。目的:各小组通过对上述资料进行汇报与交流,展现多种职业风采,形成多角度资源共享局面,促进全体同学对职业世界更广泛的了解和认识。具体活动:创意呈现各小组作品,并进行评比。

第四阶段:职业选择和初步规划职业生涯

1.职业选择。目的:结合上阶段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选择潜在目标职业,为初步构建生涯规划奠定基础。具体活动:职业选择表格绘制和我的职业生涯规划。

2.初步规划职业生涯。目的:结合职业认识和职业自我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初步掌握生涯规划和生涯抉择的方法。具体活动:小小动物园、生命线练习、总结与讨论、分享我的生涯规划与职业选择。

3.展望。目的:引导同学们共同解决生涯规划中遗留下来的问题,纠正生涯规划与职业选择中的错误理念,探讨生涯困惑并评价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总体状况,在良好的情境与氛围中结束课程。具体活动:合力吹气球、实话实说、第一阶段团队誓言执行情况反馈、刷新的行动口号和团队宣言、课程效果调查问卷。

四、课程评价与质量保障

为全面评价课程建设的总体质量状况,在评价方式上,倡导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真正使课程评价服务于课程价值增值的目的,促进教学改进、学习增效、课程完善。

1.过程性评价。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充分结合第一阶段预热环节中调查问卷的反馈情况,将同学们的核心困惑和需求糅合到课堂教学侧重点中,并及时记录课堂气氛。

2.结果性评价。在课程第四阶段展望环节进行,可以重做第一阶段预热环节中调查问卷,将前后两次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辅以学生访谈、课程满意度调查等,便于改进课程和实施大二年级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五、课程建设过程的配套要求

为了保证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健康持续发展,除了课程体系、内容设计以外,还有一些配套的条件必须具备,其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多层次、全方位的课程支持系统的设立。

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课程支持系统是本课程从无到有,并逐步走向成熟的有力保障。高职院校除需配备专业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师外,还需要联合各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素质导师)在专业知识、具体设计、职业素质培养上共同参与生涯指导。除此之外,密切联系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提升学生在课程第三阶段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2.授课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

由于本课程是集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于一体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本身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能集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于一身。既要熟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开发领域,又能把握大一年级的特点;既要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指导理论基础,又要熟悉高职生的教育实践领域;既要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要有较强的组织和沟通能力;既要有较高的专业课程教学能力,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研究能力。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承接对建设性、创造性和综合性能力要求的全面挑战。

(作者单位: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国宏.职业素质教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周矩.大学生职场核心能力训练教程[M].重庆: 重庆出版社,2006.

[3]梁丽华.高职生就业指导[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赵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与评价——以南通大学为例[J].课题项目研究,2009,(1).

[5]高丽萍, 刘清香.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1).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篇4

课程设计计算书

课 程: 《基础工程》 课程设计 设 计 题 目: 独立基础和双柱联合基础

指 导 教 师:

张 吾 渝

专 业 年 级: 2010级土木工程专业

(建筑方向)建筑(1)班

所在学院和系: 土木工程学院 设 计 者: 童 守 珍 学 号: 1000506007 日 期: 2013年5月

青海大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前 言

《基础工程》是《土力学》的后继课程,本课程是一本独立的课程,但是又于《土力学》教材的内容密切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及国际上的科学进步和技术发展,基础工程领域内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在设计与施工领域涌现了许多新成熟的成果和观点。本次课程设计,就是基于这样的基础,在老师以及同学帮助下,我学会了独立基础和双柱联合基础的设计,这队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本设计是基础工程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启发学生对实际结构工作情况的认识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具有重要作用。

本设计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独立基础的设计及其荷载配筋计算、双柱联合基础的设计及荷载配筋计算,最后是地梁的设计。

由于编者水平,本设计中还存在很多错误和不足,敬请广大老师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13年5月

青海大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目 录

一、《土力学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1 1.工程概况……………………………………………………………… 1 2.地质资料……………………………………………………………… 1 3.上部荷载……………………………………………………………… 1 4.设计要求……………………………………………………………… 1 5.设计步骤……………………………………………………………… 1 二.根据底层柱网平面图可知柱截面尺寸………………………………… 2 三.B-9轴处柱下设计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 2 3.1 初步确定基础尺寸………………………………………………… 2 3.2 验算荷载偏心距e………………………………………………… 2 3.3 验算基底的最大压力Pkmax………………………………………… 2 3.4 计算基底净反力设计值…………………………………………… 2 3.5 基础高度 ………………………………………………………… 3 3.6 配筋计算 ………………………………………………………… 3 四.钢筋混凝土双柱联合基础设计………………………………………… 5 4.1 确定基底尺寸……………………………………………………… 5 4.2 计算基础内力……………………………………………………… 6 4.3 确定基础高度…………………………………………………………6 4.4 抗冲切承载力验算……………………………………………………6 4.5 抗剪切强度的验算……………………………………………………7 4.6 配筋计算 ……………………………………………………………7 五.柱间地梁设计………………………………………………………………8 5.1 外墙地梁设计…………………………………………………………8 5.2 内墙地梁设计…………………………………………………………9 六.施工图的绘制………………………………………………………………9 七.参考文献……………………………………………………………………9 八.课程设计感想 ……………………………………………………………9

青海大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计算书任务书

一、《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1 工程概况:

某中学五层教学楼,全框架结构,底层柱网平面如图所示。2 地质资料:

自上而下:第一层:素填土,厚2.5m,γ17.8kN/m3; 第二层:砂砾石,厚7.0m,γ18.7kN/m3。上部荷载:⑨轴处

3.1 外柱:B轴,基础承受上部荷载M64kNm,F3240kN;

D轴,基础承受上部荷载M109kNm,F2471kN,;

3.2 内柱:C轴,基础承受荷载上部荷载M138kNm,F3055kN。4 设计要求:

4.1 设计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两柱联合基础; 4.2 绘制基础平面布置图、基础详图并编写计算说明书。5 设计步骤:

5.1 根据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fak350kPa确定持力层承载力设计值;5.2 按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确定基底尺寸; 5.3 基础结构设计;

5.4 必要时验算地基沉降量; 5.5 绘制施工图。设计时间:2013年4月29日~5月15日。

土木工程学院10级建筑(1)班

青海大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PjF3240405kPa

,净偏心距:eM640.019m,F3240bl24基底最大和最小净反力设计值

PjmaxPjminFbl(16el)405(160.0194)416.5kPa393.5kPa 3.5 基础高度

采用C235混凝土,HRB400级钢筋,查得ft1.57N/mm,fy360N/mm2 3.5.1 柱边截面 取h700mm,as40mm,取h0660mm,bc2h00.620.661.92mb2m,P(lachbb2jmax220)b(2c2h0)416.5420.6(20.620.66)2(220.66)2

865.6kN0.7hpft(bch0)h00.71.01570(0.60.66)0.66

913.9kN856.6kN(可以)基础分两阶,下阶h1400mm,h01360mm,取l12m,b11m

,3.5.2 变阶处截面

b12h01120.361.72mb2m,Pllhbb2jmax(21201)b(212h01)冲切力:416.5(42220.36)2(21220.36)2

524.9kN0.7hpft(b1h01)h01抗冲切力:0.71.01570(0.60.36)0.36

538.1kN524.9kN3.6 配筋计算

3.6.1 计算基础长边方向的弯矩设计值,取截面

土木工程学院10级建筑(1)班

青海大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284.4106s1330.2mm2

0.9fyh010.9360660VV截面

V1Pj(bb1)2(2ll1)241405(21)2(242)24168.75kNmsVV168.751061446.7mm2 0.9fyh010.9360360比较s和sV,应按sV配筋,现于4m宽度范围内按构造配1412@250,实配面积为s1582mm2

四.柱下钢筋混凝土双柱联合基础设计 4.1确定基地尺寸(对称)

由架柱梁定位平面可知:l12700mm

1212l0(~)l1(~)2700900mm~1800mm

取l01300mm

3333则ll12l02700213005300mm

k12(F1F2)偏心距:el12.7138109(30552471)1035.4kNm 22k1035.40.187m

F1F230552471F1F2305524712.24m

l(faGd)5.3(514.56202.5)底面宽度为:b因偏心扩大,取b2.43m,不需要进行深度修正 所以基底尺寸为:bl2.4m5.3m

FKGK30552471205.32.42.5持力层强度验算:

5.32.4484.4kPafa514.56kPaPK

土木工程学院10级建筑(1)班

青海大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l(ac2h0)(bc2h0)(0.620.66)(0.620.66)3.686m2bm12(acbc)4h02(600600)46605040mm

FlF1Pjl3055434.43.6861453.8kN

0.7fthpbm1h00.71.431.050406603329.73kNfl1453.8kN

满足4.4.2 变阶处抗冲切验算

l(l12h01)(b12h01)(1.420.36)(1,420.36)4.49m2bm12(l1b1)4h012(14001400)43607040mm

FlF1Pjl3055434.44.491104.5kN

0.7fthpbm1h010.71.431.070403602536.9kNfl1104.5kN

4.5 抗剪切强度验算 4.5.1 柱边抗剪切强度验算

VF1bPcj(l0a2h30551042.6(1.30.60)20.66)698.7kN 0.7fthpbh00.71.431.024006601585.58kNV698.7kN

满足

4.5.2 变阶处抗剪切强度验算

VF11bPj(l0l2h(1.31.401)30551042.620.36)594.5kN 0.7fthpbh010.71.431.02400360864.86kNV594.5kN

满足

4.6 配筋计算 4.6.1 基底纵向钢筋

max880.99106s0.9f6604119.8mm2

yh00.9360

土木工程学院10级建筑(1)班

青海大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实配:220 s628mm2

箍筋

8@10 05.2 内墙地梁设计:l6.9m,设混凝土保护层as35mm

荷载设计值:q1.353.90.27.50.30.62513.97kN/m 弯矩:11ql13.976.9283.14kNm 8883.14106受力筋:s454.16mm2

0.9fyh00.93605650实配:218 s509mm2

箍筋

8@10

六.绘制施工图(附)

包括:基础平面布置图(1:100)

基础详图(1:20)

地梁剖面图(1:10)七.参考文献

[1]华南理工大学 浙江大学 湖南大学.《基础工程》第二版 中国建筑出版社2011 [2]刘立新 叶燕华.《混凝土结构原理》第2版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 [3]重庆大学 同济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施工》(上册)中国建筑出版社 2012 [4]何斌 陈锦昌.《建筑制图》第五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八.课程设计感想

课程设计任务下发后我们在老师的讲解下开始对本次设计的步骤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就是认真反复的复习老师所讲的基础的设计知识,另外又通过网络或者书籍查阅有关规范,有条不紊的开始做设计。首先,我是报的很积极的态度对待本次设计,因为,这样的经历会对今后的毕业设计乃至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者。所以,我很认真的做每一步,反反复复的修改,一点点的将其输入到电脑里。在做设计期间,遇到很多很多问题,我发现我所学的知识还掌握的不牢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本人在张吾渝老师的带领下,在大家的相互帮助下,顺利的完成了本次的《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的课程设计。通过此次课程设计我掌握了更多电脑运用的方法和技巧给大四的时候做毕业设计积累了经验, 在此,首先要感谢张吾渝老师在本学期的悉心教诲,感谢她把知识无私的传授给我们,感谢她在本次设计中提供的详细解答,使我对此次课程设计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掌握。同时,也要感谢许多同学的帮助,对于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和指导我表示诚挚的谢意.童守珍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篇5

篇一: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市政工程概预算不仅是工程投资经济效果的一种技术经济文件,也是确定市政工程预算造价的主要形式。同时,它又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经济性很强的学科。为了让我们把理论和实际工程更好的结合起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对我们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市政工程概预算的课程设计。

以前从未接触过概预算课程设计,所以一听到老师说这个名词的时候心里很慌,不知从何做起。由于最开始没有借到定额,也不知道该怎样计算,所以动手的时候感觉心里有点乱,有点急。但是后来慢慢地调整了心态,把一切困难都化为动力。我们课程设计的题目是:市政污水管道施工工程。从没有做过到最后顺利的完成,可以算是一次大的进步吧,让我对概预算这个名词又多了一些实践性的认识,对清单计价和定额计价也有了更深刻地理解。

在这一次设计中遇到了很多实际性的问题,在实际设计中才发现,书本上理论性的东西与在实际运用中的还是有一定的出入。首先,对于套用定额,其实就是查阅定额表,这个还比较简单,但要解决设计中每个步骤的加减乘除问题,就需要大量的计算,所以必须仔细,不能有一点马虎。在分部分项工程清单计价表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计算管道铺设计算的时候没有乘以系数,导致算好的结果全都错了;其次就是在措施项目清单中我们遇到的问题,不知道各种费用的利率,不知道怎样查资料;再次就是各种项目清单,总说明,总封面等的填写、打印了,由于开始没有认真填写,导致最后重做表格;最后就是表格的装订了,没有按一定的顺序装订,乱放次序。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没有退缩,而是正式并且及时地改正了。

在这一次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当我们碰到不明白的问题时,指导老师总是耐心的讲解,给我们的设计以极大的帮助,使我们获益匪浅。因此非常感谢罗晓敏老师的细心指导。通过这一次设计,我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了解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学会了坚持、耐心和努力,这将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出了最好的榜样。虽然自己对于这门课懂的并不多,很多基础的东西都还没有很好的掌握,觉得很难,但是靠着这两个礼拜的“学习”,渐渐地对这门课程设计产生了的兴趣,自己开始主动学习并逐步完成它。

老师给的参考资料毕竟只是一个参考,设计这种东西还是要靠自己动脑筋。虽然内容并不是很复杂,但是我们觉得设计的过程相当重要,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我觉得课程设计反映的是一个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过程,但是更远一点可以联系到以后毕业之后从学校转到踏上社会的一个过程。

我想这一次课程设计对于自己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这一次设计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之前,不管完成它的时间有多么充裕,开始的态度都要摆好,都要认真去对待,到最后才不会后悔!草草完成的设计没有什么意义,没有意义也就是没有收获。所以,在这一次设计的过程中,我得到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所以这就是我的收获。

篇二: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通过这一次课程设计,让我更加深刻了解课本知识,和以往对知识的疏忽得以补充,在设计过程中遇到一些模糊的公式和专业用语,比如说经济刮板运输机及皮带运输的选择,在选择选择刮板皮带运输选型时,在使用手册时,有的数据很难查出,但是这些问题经过这一次设计,都一一得以解决,我相信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我为搞清楚的问题,但是这一次的课程设计给我相 当的基础知识,为我以后工作打下了严实的基础。

虽然这一次课程是那么短暂的2周时间,我感觉到这些天我的所学胜过我这一学期所学,这一次任务原则上是设计,其实就是一次大的作业,是让我对课本知识的巩固和对基本公式的熟悉和应用,计算力学和运动学及预选电动机过程中的那些繁琐的数据,使我做事的耐心和仔细程度得以提高。课程设计是培训学生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对三年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样,也促使了同学们的相互探讨,相互学习。因此,我们必须认真、谨慎、踏实、一步一步的完成设计。如果时间可以重来,我可能会认真的去学习和研究,也可能会自己独立的完成一个项目,我相信无论是谁看到自己做出的成果时心里一定会很兴奋。此次设计让我明白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团队精神固然很重要,担人往往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自己亲身去经历,这样自己的心里才会踏实,学到的东西才会更多。

课程设计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我们了解到一些实际与理论之间的差异。通过课程设计不仅可以巩固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其还可以培养和熟练使用资料,运用工具书的能力,把我们所学的课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起到温故 而知新的作用。课程设计诚然是一门专业课,给我很多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上的提升,同时又是一门讲道课,一门设计课,给了我许多道,给了我很多思,给了我莫大的空间。同时,设计让我感触很深。使我对抽象的理论有了具体的认识。在这一次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比较系统的了解矿井运输提升的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从总体设计原则,本次设计综合三年所学的专业课程,以《设计任务书》的指导思想为中心,参照有关资料,有计划有头绪、有逻辑地把这一次设计搞好!

总之,这一次课程设计使我收获很多、学会很多、比以往更有耐心很多。感谢学校及老师给我们这一次课程设计的机会,最真挚的感谢我们的辅导老师,在设计过程中,老师精心的辅导和不厌其烦地的态度才使得我们以顺利的完成这一次设计,他那无私的奉献的精神照耀着我 们对学习的热爱,同时也增加我们对知识的追求和欲望度。

篇三: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对于此次课程设计,我早在寒假就借了linux相关书籍参看,但上面讲的主要是有关linux操作方面的内容,编程方面讲得很少,而且在假期中也并不知道课设的题目是什么,因此此次课设基本上都是在开学后的这两周内完成的。

以前做过的软件方面的课设如C语言课设、数据结构课设都是在假期完成的,由于自己是一个十分追求完美的人,因此几乎每次都花了将近大半个假期的时间来做,如C语言就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来做,分数当然也较高,有90来分。对于课程设计,我历来都是相当认真的,此次操作系统的课程设计当然也不例外。可是linux以前没怎么接触过,学校也没怎么系统地讲过,在刚接到题目时除了知道如何用gcc编译等等,几乎可以算作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时间紧任务重,要从对linux一无所知的状态到独立出色地完成课设,不下点苦功夫是不成的。那两周里我除了吃饭睡觉几乎就没离开电脑过,有时时间晚了食堂关门饭都没得吃了。终于,在这样近乎玩命地学习工作下,身体撑不住了,在第二周周三晚上我发烧了。但是眼看就要到检查的日期了,而我的课设也就快完工了。我不想因为看病而耽误下去弄得前功尽弃,因此只买了点药,继续在电脑前拼命……最后,总算赶在周五检查前做出了较满意的作品。

在周五检查那天,老师看了我第4题后,又抽查了一下我的第3题,其实也只是要我把第3题运行一下而已罢了。若放在平时,这绝对是小菜一碟,但当时正在发烧,加上一点紧张,居然把模块加载命令insmod fdev。o错打成insmod fdev。c了,由于这个低级失误造成心中慌乱,于是后面的一条生成设备文件命令mknod干脆就照着参考资料打上去了。于是老师认为我不熟,在那题上打了个半钩。当时心里确实感到十分地遗憾和沮丧,心想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分钟若把握不好,也同样尽毁十年功啊!

但最后,我终于明白,分数不过是个数字,知识才是自己的。通过这一次课程设计,我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多年后我可能已经忘记这一次课设最后打了多少分,但这些学到的东西却可以使我受益终生。除了知识技术上的东西,我更锻炼了自己的快速学习能力;我学会了如何快速有效地从图书馆、网络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我尝到了在周围很多同学拷来拷去时孤军奋战的痛苦;我体会了夜以继日完成一个项目时中途过程的艰辛及最终完成后巨大的成就感……我更加深了人生的信心,以后面对任何一个困难的项目,我想我都不会惧怕,并最终能够成功地将其完成。

感谢老师,感谢此次课程设计。虽然在其中吃了不少苦头,但我毫不后悔,因为我满载而归。

篇四: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通过近期的培训学习,本人切实的感觉到了自身的提高,在此感谢上级安排的此次学习活动,感谢每一位授课老师精彩的授课。此次的培训学习,使自己的理论基础,道德水准,业务修养等方面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理论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增强了做好新形势下本职工作的能力和信心。参加本期培训本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体会和收获:

一、通过培训,使我进一步增强了对学习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

培训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是提高业务知识的最有效手段。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是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社会,其知识更新、知识折旧日益加快。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个人,要适应和跟上现代社会的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进步。通过培训班的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要面对不断更新的工作要求要靠学习,要靠培训,要接受新思维、新举措。要通过学习培训,不断创新思维,以创新的思维应对竞争挑战。我真正认识到加强培训与学习,是我们进一步提高业务知识水平的需要。加强培训与学习,则是提高自身工作能力最直接的手段之一,也是我们提高业务水平的迫切需要。只有通过加强学习,才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只有这样,才能不负组织重望,完成组织交给的工作任务。

二、通过学习培训,使我清楚地体会到要不断加强素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1、是要不断强化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全局意识,是指要站在全局的立场考虑问题,表现在政治上是一种高度的觉悟,表现在思想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表现在工作上是一种良好的姿态。要求我们用正确的思路来思考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就是要求我们要有超前的思维,要有悟性,有创新精神,而不是仅仅做好自己负责的那一方面的工作了事,要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牢记全局意识,自觉适应目前形势发展需要,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和调整好精神状态,为社会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要树立群众利益第一位,局部服从整体,小局服从大局的原则,始终保持健康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增强勇于攻克难关的进取意识,敢于负责,勇挑重担。

2、是要加强沟通与协调,熟练工作方法。要学会沟通与协调,要善于与领导、职工、相关服务单位进行沟通,要学会尊重别人,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要经常反思工作、学习和生活,把反思当成一种文化,通过反思,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3、是要敢于吃亏、吃苦、吃气,弘扬奉献精神。三吃是一种高尚的自我牺牲精神、奉献精神,是社会的主流风气。就是要为人处世要心胸开阔,宽以待人。要多体谅他人,遇事多为别人着想,即使别人犯了错误,或冒犯了自己,也不要斤斤计较,以免因小失大,伤害相互之间的感情。要树立奉献精神,树立吃苦、吃亏、吃气的思想。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做别人做不了的事,忍别人忍不了的事,严格要求自己。

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课程设计 篇6

1、道路标线 2、道路标志 3、交通安全设施的施工安装要求 4、供配电、照明系统主要设施的施工安装要求 六、交通工程设施设计总结 七、交通工程设施设计工程汇总表 八、课程设计成果图表和图纸 1、标段内(交叉口或路段)标志标线设计总图 2、地面道路标线大样图 3、单悬臂分道标志结构图 4、交通标志基础四(交通标志基础设计图)单柱式标志基础 双柱式标志基础 单悬臂标志基础 5、无障碍设计缘石坡道设计图 Ⅰ、《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 姓 名:

设计名称:

长沙市五一路与韶山路交叉口交通工程设施设计 起止时间:

2011年11月7日~2011年11月18日 一.目的与任务 根据《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课程所学理论知识,主要依据《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等最新规范的规定,按照任务书要求独立开展设计任务,完成指定的设计内容,并按要求提交设计成果和资料。

本课程设计主要以长沙市主干道芙蓉路和韶山路为交通工程设施设计目标,按照“一人一题”的要求,每位同学安排其中一段,开展交通工程设施设计工作。通过本次设计,要求学生在实践环节中进一步巩固课堂基础知识,掌握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施的设计方法和要点,初步熟悉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流程,加强学生读图、绘图、编制说明书的基本技能。

二.设计内容 根据工程实践要求和教学大纲要求,设计内容包含交通管理设施设计、交通安全设施设计、道路照明设计、道路绿化设施设计、道路无障碍设施设计等。

1、主要内容及时间分配 序号 主要内容 时间分配(天数)1 设计资料收集 收集道路的基本信息、对交通流运行特征、交通设施布局要求、交叉口渠化、以及行人交通流特征,路边停车管理等相关设计内容进行调查。2 交通条件和道路条件分析 利用交通工程专业知识对道路条件和交通条件进行分析,结合路网、路线实际条件,确定道路使用者对交通工程设施的需求,指出交通工程设施设计应注意的问题。3 交通工程设施系统设计 对交叉口及路段交通工程设施进行系统设计,主要包括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安全设施、照明设施、绿化设施、无障碍设施等。4 交通工程设施系统复核 对交叉口及路段交通工程设施,从设置组合、系统布局、设施结构多角度进行全面深度复核。5平面详细设计 对交叉口及路段交通交通工程设施进行平面详细设计,包括尺寸、数量、形式、版面、信息选择等。6 结构设计 对标志牌、照明设施及安全设施等进行结构设计,包括支撑方式,连接方式、下部结构设计等。7 编制说明书及课程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应提交完整的设计图纸及设计计算说明,课程设计报告采用统一的格式标准,打印后装订成册 1 合计: 2、应提交的设计成果(1)课程设计报告(包含设计说明及相关设施设计的论证)(2)交通工程设施数量汇总表(3)设计成果图纸(A3图纸打印)三.课程设计要求 1.课程设计期间服从指导教师的指导,遵守纪律;

2.各项任务要求独立完成;

3.课程设计报告应提交完整的设计图纸及设计计算说明;

4.课程设计报告采用统一的格式标准,打印后装订成册(具体格式见指导书);

5.成绩考核,依据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评定(附后);

6.课程设计应于2011年11月18日前完成。

四.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 45-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 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 75-97. 6.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图集05MR601),2005 7.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图集05MR501),2005 8.长沙市建设委员会,长沙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优化指南(试行),2009 9.李俊利.《交通工程设施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10.孟祥海.《交通工程设施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11.杨晓光.《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指南》.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12.杨佩昆.《交通管理与控制》.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Ⅱ、《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 一.课程设计装订格式(一)封面(二)目录(三)课程设计任务书(四)课程设计指导书(五)课程设计报告(六)课程设计成果图表和图纸(七)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 二.课程设计进度安排(一)准备工作阶段 l 11周一上午,课程设计总动员;

l 11周一下午,设计资料收集;

l 11周二,现场踏勘和调研基础上进行交通和道路条件分析(二)方案设计阶段 l 11周三~周五,进行交通工程设施系统设计、计算、分析等作业。

(三)详细设计阶段 l 12周一~周四,绘制设计图表和图纸,进行详细设计并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l 12周五,设计答辩及提交本次课程设计的成果。

三.课程设计主要内容及设计要点(一)主要内容 1、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说明 1)设计依据 开展本次设计所依据的规范和标准。

2)设计范围及内容 本次设计的具体位置、范围、及开展的主要工作。

3)现场调研及道路、交通条件分析 根据设计内容,确定调研内容,主要包括所提供设计资料的校对、现状道路的基本信息、交通流运行特征、交通设施布局、交叉口渠化及信号控制、行人交通流特征,路边停车管理等。现状问题分析主要从交通设施设计的规范性、渠化设计的合理性、行人过街组织与设计、非机动车处理、公交站站点位置、容量及形式设计、路边停车管理的有序性等方面进行。

4)设计原则 依据规范要求,阐明各项设计的设计原则。

5)交通工程设施设计(含各类交通设施设计的计算与论证)(1)交叉口渠化:主要包括交叉口渠化设计说明、交叉口进口道展宽段、渐进段长度设计(含导向车道线长度、鱼肚皮设计计算)、人行横道宽度确定、公交站台位置、容量及形式论证与设计、指路标志信息的选取及尺寸说明等。

(2)交通标志设计:依据最新的规范,进行交叉口及路段交通标志的详细设计,包括各类标志前置距离、设置组合、设置形式、指路信息选择、版面设计、尺寸设计等内容的论证,以及标志牌结构设计、支撑方式设计等。

(3)交通标线设计:依据最新的规范,进行交叉口及路段交通标线详细设计,包括车道宽度标划、车道数确定、交叉路口及路段纵向标线、横向标线及字符标记等的设计与论证;

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站点布局及形式设计等。

(4)无障碍设施设计:依据相关设计原则,主要对道路缘石坡道、盲道以及无障碍标志进行设计。包含盲道设置形式、设置位置及盲道砖类型规格及纹样设计;

缘石坡道位置、平面形式设计、以及无障碍标志牌设计等。

(5)绿化设施设计:依据相关设计标准,对道路绿带进行设计,绘制道路标准段绿化景观大样图。

(6)照明设施设计:依据相关设计规范和标准,对道路照明设施设置形式、布灯方式、设置高度、设置位置等进行设计,绘制道路照明平面布置图。

(7)其它交通设施设计:包括物理隔离设施、信号灯。主要确定隔离设施设置位置、形式及高度,人行横道信号灯、方向指示灯的数量及位置等。

7)施工要求 标志、标线等施工过程应注意的事项,包含涂料施工、标志安装、防锈防腐措施、运输等注意事项。

2、交通设施数量汇总表 包含标志、标线、标志杆、信号灯、控制系统、照明设施等交通设施数量及尺寸等。

3、CAD设计图纸(A3图纸打印)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平面设计图 Ø 交叉口及路段标志标线设计总图(2)交通标志标线大样图 Ø 机动车导向箭头大样图 Ø 地面道路标线大样图 Ø 交通标志版面大样图 Ø 港湾式公交停靠站标志标线布置大样图(3)交通标志支撑结构设计图 Ø 单柱式标志结构设计图 Ø 双柱式标志结构设计图 Ø 悬臂式标志结构设计图(4)交通标志基础设计图 Ø 单柱式标志基础 Ø 双柱式标志基础 Ø 单悬臂标志基础(5)无障碍设计 Ø 人行道行进盲道与提示盲道设置图 Ø 盲道砖类型规格及纹样样图 Ø 人行道单面(三面)坡缘石坡道平面位置图 Ø 人行道缘石坡道平面位置图(6)绿化设计 Ø 道路绿化设计平面图 Ø 道路绿化设计大样图(7)照明设计 Ø 道路照明设施平面布置图 根据分组情况,各组成员提交的设计图纸如下表:

(1)标段内(交叉口或路段)标志标线设计总图(2)按学号顺序四选一 序号 主要内容 备注说明 1 交通标志牌面大样图(指路标志)、单柱式标志结构图、交通标志基础一、绿化设计图 2 交通标志牌面大样图(其它标志)、双柱式标志结构图、交通标志基础二、照明设计图、港湾式公交停靠站标志标线布置大样图 其它标志包含交叉口及路段上设置的禁令、指令及警告标志。机动车导向箭头大样图、单悬臂指路标志结构图、交通标志基础三、无障碍设计盲道设计图 4 地面道路标线大样图、单悬臂分道标志结构图、交通标志基础四、无障碍设计缘石坡道设计图(二)设计要点 l 注意《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最新规范中部分标志标线设置参数和形式的调整,本课程设计所设计内容要求按最新规范规定进行,规范中没有详细规定的内容可以参照《长沙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优化指南(试行)》等其它设计资料进行。

l 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支路的路段上机动车道宽度一般为3.25m~3.5m;

平面交叉路口进口道受现有道路宽度限制时,每条机动车道宽度可采用2.8m~3.5m,当大型车辆混入率小于15%时可取下限;

特殊情况其宽度不应小于2.5m。平面交叉路口出口道每条机动车道宽度不应小于3m,但出口道只有一条车道时不应小于3.25m。

l 车道宽度的计算界限规定:车行道中心双实线以一侧单实线线宽中心计;

中心单实线、车行道分界线和车行道边缘线均以线宽的中心计。

l平面交叉口计算车速应视车流行驶方向而定,直行车在进口道部分的计算车速一般宜取路段车速的0.7倍,左右转车辆的计算车速宜取路段车速的0.5倍。

l 交叉口渠化设计(1)各进口道部分的车道数一般应多于相应道路路段的车道数,当确定进口道车道数及划分车道功能时,应考虑高峰小时周期平均到达量。

(2)应根据其流入交通的流量、流向及相交道路类别确定进口道车道数、划分车道功能并做渠化设计;

(3)交叉口设计应注意节约用地,合理拆迁;

(4)交叉口几何设计、交通设施设计应与交通信号控制设计同步进行,相互协调;

(5)应考虑行人的通行,并符合残疾人、儿童、老人等交通弱者的通行要求。

l 注意规范规定的交通标志和标线的配合建议。

l 设置连续照明的机动车交通道路的照明标准值应符合规范规定,并确保其具有良好的诱导性。

l 人行道口或人行横道两侧,均应设置缘石坡道,可选择单面坡或三面坡的形式;

城市中心区道路的人行道应设置盲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人行横道及主要公交车站应设提示盲道。

l 道路绿化设计应结合交通安全、环境保护、城市美化等要求,选择种植位置、种植形式、种植规模,采用适当树种、草皮、花卉。

四.提供的设计资料及参考资料 1)相关电子地图 2)电子文献 Ø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一部分:总则》GB5768.1-2009. Ø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二部分:道路交通标志 》GB5768.2-2009. Ø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三部分:道路交通标线》GB5768.3-2009. Ø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 Ø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 45-2006. Ø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 Ø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 75-97. Ø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图集05MR601),2005 Ø 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图集05MR501),2005 Ø 长沙市建设委员会,长沙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优化指南(试行),2009 3)长沙市城市道路设计部分图纸 Ⅲ、课程设计报告 一、概述 1、项目设计背景 长沙城市五一路与韶山路交叉口位于东西方向的主干道五一路与南北方向的主干道韶山路的交叉口,交叉方式为三层下穿式立交,其中五一路与多条南北方向的道路相交,向西并直接通向湘江一桥,而韶山路是贯穿南北方向的主干道,道路沿线为长沙市城区中心地带,属于商业中心,交通量巨大,人流车流均很复杂。本次设计主要以交叉口和五一路内的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为主,道路设计范围内与长沙市东西主干道五一大道相交,作为长沙市城区的大动脉,其交通工程设施的设计对于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缓解沿线的交通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设计范围 五一路与韶山路交叉口 3、设计内容 本次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以《长沙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优化指南(试行),2009》的城市主要进行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计、交通标志标线设计、交通安全设施设计、道路照明设计、道路绿化设施设计、道路无障碍设施设计。

4、设计速度 长沙市五一路为城市主干路(I级),路段设计速度为60km/h,平面交叉口计算车速应视车流行驶方向而定,直行车在进口道部分的计算车速一般宜取路段车速的0.7倍,左右转车辆的计算车速宜取路段车速的0.5倍。

5、设计依据 1、《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 2、《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 3、《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 45-2006. 4、《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 5、《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 75-97. 6、《风景园林图例图示标准》CJJ67-95.7、《城市道路绿化规划设计规范》CJJ75-97.8、《路面标线涂料》(JT/T280-1995).9、《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1995).10、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图集05MR601),2005 11、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图集05MR501),2005 12、长沙市建设委员会,长沙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优化指南(试行),2009 13、李俊利.《交通工程设施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14、孟祥海.《交通工程设施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15、杨晓光.《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指南》.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16、杨佩昆.《交通管理与控制》.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二、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1、气象 设计道路所经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370mm,降雨多集中于4~8月,年平均气温16.8~17.2℃,极端最高气温40.6℃,极端最低气温-12℃,历年最大风速24m/s,多年平均风速2.6m/s。

2、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小于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35(s)。设计设施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范。

三、设计原则 依据规范要求,阐明各项设计的设计原则,还要注意以下原则:

1、交通安全设施 (1)首先应当满足交通安全和通畅;

(2)充分发挥绿化带作用;

2、照明设施 (1)避免与沿线地上、地下管线,各种构筑物以及人防工程等相互干扰;

(2)道路照明的设计应按照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节能环保、维修方便的原则进行。

3、标志和标线(1)保证车辆和行人在交叉口能以最短的时间顺利通过,使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适应各条道路的行车要求。

(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应传递信息清晰、明确、简洁的信息,以引起道路使用者的注意,并使其具有足够的发现、认读和反应时间。

(3)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不应传递与道路交通无关的信息,如广告信息等。

(4)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传递的信息不应相互矛盾,应互为补充。

4、无障碍设施 (1)应能达到建设环境的所有地方,可接近性和易接近性;

(2)应能进入建设环境的所有地方,可达性;

(3)应能使用建设环境内的所有设施,可用性;

(4)应在到达、进入、使用建设环境所有设施时,并不感到是被怜悯的对象;

(5)安全性和可工作性。

5、道路绿化 (1)结合交通安全、环境保护、城市美化等要求,选择绿化种植位置、种植形式和种植规模,并选择适当的树种、草皮和花卉。

(2)应选择能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和城市复杂环境的乡土树种,要选择树干笔直、树形美观、夏日遮阳;

(3)道路绿化应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不得裸露土壤;

(4)道路绿化应符合行车视线和行车净空要求;

(5)绿化树木与市政公用设施的相互位置统筹安排,并应保证树木有需要的立地条件与生长空间;

(6)植物种植应适地适树,并符合植物间伴生的生态习性;

不宜绿化的土质,应改善土壤进行绿化;

(7)修建道路时,宜保留有价值的原有树木,对古树名木应予以保护;

(8)道路绿地应根据需要配备灌溉设施;

道路绿地的坡向、坡度应符合排水要求并与城市排水系统相结合,防止绿地内积水和水土流失;

(9)道路绿化应远近期结合。

四、五一路与韶山路交叉口交通工程设施设计方案 此交叉口为下穿式三层立交,第一层为韶山路直行车道,第二层为东西方向的非机动车和人行通道,第三层为平面交叉。为保证交叉口的交通疏解能力,需要对交叉口进行精细的交通设计,特别是第三层的平交口设置。首先是要设置导流岛,进行交叉口渠化设计,在保证车辆通行空间的基础上,尽量减小交叉口面积,以尽量缩短车辆通过停车线之间所需时间;

设置左转专用车道和右转专用车道,保证交叉口的运行秩序;

设置调头车道,与左转车道共相位,为调头车辆提供方便;

根据路口高峰小时交通量分布,优化信号配时方案,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

1、交通工程技术原则 (1)交通分离原则:不同流向、不同种类的交通流应在交通空间、时间上分离,避免发生冲突。

从形式上看,有法规分离和物理分离两类。从内涵上,有时间分离和空间分离两种。空间分离靠标志标线来实现,时间分离靠信号相位来完成。

(2)交通连续原则:交通连续原则即保证大多数人在交通活动过程中,在时间、空间、交通方式上不产生间断。

(3)交通负荷均分原则:交通负荷均分是指对路网交通流进行科学的调节、疏导,达到路网各节点交通压力逐步趋向大小一致,不会由于某一点压力过于集中而造成交通拥堵,这也是交通优化所追求的目标。

(4)置右原则:按照车道分布,从左至右交通流速度依次降低来分配车道即层流,按照交通流层流动态规律分配车道,层间行驶阻力最小,发生冲突机会最少,并且层间速度差也最小。反之,则易产生大量的并线变道,频繁的合流分流冲突引起交通紊流,造成拥堵和事故。

((5)优先原则:优先是指对某一种交通流给予优先通行特殊待遇,有车种及流向优先如小轿车专用道、公交专用道(优先道),直行车流优先,主路(或环岛内)车流优先等。

2、交通组织思想方法原则 (1)通行能力资源配置原则:这是道路交通组织的基础,源于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即长短不齐的木片箍成木桶,桶内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木片。通行能力资源配置的核心是上下游相同流向通行能力匹配问题,即上游路口最大通行能力应取决于下游路口所能提供的最大通行调控能力。

(2)路权分配原则:通行能力分配的实质是路权分配。路权分配不仅是要为管理者创造执法条件,更重要的是要让不同的交通行为人看懂各自的时间路权和空间路权。路权分配得清楚,表现得简单明了,交通执法才不会出现纠纷,交通秩序才会有根本性的好转。

(3)以人为本,方便群众的原则:交通组织不应以方便管理为出发点,而应以方便多数人出行为准则。在交通供需倒置的条件下,不同种类交通流在使用同一路面时都对通行条件提出需求,而这些需求往往又相互矛盾,故要求我们按照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通行时的规律特点综合进行交通组织,即混合交通组织。首先应以弱势群体的安全为基点,按照行人、骑车人、机动车驾驶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在尽可能照顾行人、骑车人的前提下,进行混合交通的综合交通组织。

(4)动静态交通组织相结合的原则:在路网静态通行能力资源配置基础上,根据路网各节点流量负荷,进行流量流向的动态调整,即通过不同节点的交通压力转移来达到路网交通压力均分的目的,减少交通拥堵发生的机会。

3、交通标志设计 依据五一路和韶山路的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道Ⅰ级;

设计车速:行车速度为60km/h,标志的设置如下:

(1)标志文字:字体长沙市推荐使用交通部推荐的“交通标志专用字体”,文字大小依据规范选择,字高和字宽相等,汉字高度为35~50cm,交通标志专用字体如下:

其他文字与汉字高度关系如下表3所示 指路标志中文字的间隔、行距等按下表规定取值。

(2)标志尺寸:

警告标志:标志代号如图6.3所示,其边长、边宽根据车速60KM/H,三角形边长(A)采用90cm,黑边宽度(B)采用6.5cm,黑边圆角半径(R)采用4cm,衬变宽度(C)采用0.6cm。

图6.3警告标志尺寸代号 禁令标志:标志代号如图6.4,各尺寸采用表7 中速度范围为40~70的值。

图6.4禁令标志各部分尺寸代号 指示标志:标志代号如图6.5,各尺寸采用表8 中速度范围为40~70的值。

图6.5指示标志各部分尺寸代号 指路标志:指路标志外边框和衬边的尺寸,如图6.6所示,其大小根据字数、文字高度及排列情况确定,详细参见指路标志大样图。

图6.6外边框和衬边尺寸(3)标志设置位置 警告标志根据设计速度60KM/H,减速到交叉口处停止,采用的前置距离为30m,禁令、指示标志设置在禁止、限制或遵循路段开始的位置。

4、交叉口渠化设计 五一路与韶山路交叉口为下穿式三层立交,第一层为韶山路直行车道,第二层为非机动车和人行通道,第三层为平面交叉。为保证交叉口的交通疏解能力,主要是是第三层的平交口设置。第三层平交口首先是要设置导流岛,进行交叉口渠化设计,根据左右转弯车流的行驶路径,进行左转弯待转区设置、停止线前置、左转弯引导线设置,并根据道路宽度,增加进口道的车道数,在保证车辆不受影响的条件下压缩车道宽度,提高通行能力。韶山路上进入交叉口后均设置三个左转弯车道,并设置左转弯引导线,车道宽度可以设置成与正常路段宽度相同。五一大道则由正常路段的三车道变为四车道。根据桥面宽度的大小,五一大道出口道不能压缩的的情况下,五一大道各进口车道的宽度均采用3m。整个交叉口的渠化在保证车辆通行空间的基础上,尽量减小交叉口面积,以尽量缩短车辆通过停车线之间所需时间;

设置左转专用车道和右转专用车道,保证交叉口的运行秩序;

设置调头车道,与左转车道共相位,为调头车辆提供方便;

根据路口高峰小时交通量分布,优化信号配时方案,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

根据新规范左转待行区的要求如下:

左弯待转区线为白色虚线,用来指示左转弯车辆在直行时段进入待转区等待左转的位置。

左弯待转区线应在设有左转弯专用信号且辟有左转弯专用车道时使用,设于左转弯专用车道前端,伸入交叉路口内,但不得妨碍对向直行车辆的正常行驶。左弯待转区线为两条平行并略带弧形的白虚线,线宽15cm,线段及间隔长均为50cm,其前端应划停止线。在待转区内须施划白色左转弯导向箭头,导向箭头长3m,一般施划于左弯待转区的起始位置和停止线前各施划一组,左弯待转区较长时,中间可以重复设置导向箭头,左弯待转区较短时可仅设置一个导向箭头。

5、交通标线设计(1)人行道与人行横道设计 人行道为城市道路两侧供行人使用的设施,为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按《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设计了满足乘轮椅者、拄盲杖者及使用助行器者的通行及使用要求的无障碍设施。韶山路人行道宽度设置为6m。

本路段中交叉口为立体交叉,不需要设置人行横道,只要设置支路、小巷与支路及以上等级道路交叉口的4m宽的人行横道,设置了人行过街横道的地方后,并设置相应的配套标志和标线。

(2)道路标线行车道设计 道路全线机动车道设计宽度为3.5m,交叉口处有不同的参见交叉口渠化设计宽度。每侧行车道车道宽度设计为:0.5m路缘带+3.5×4m)行车道+0.5m路缘带。行车道均设置白色车道边缘线。对行车道部分的不可跨越同向车行道分界线采用双黄实线,可跨越同向车行道分界线采用白色6-9虚线。主要的道路标线设计方法如下:

①.左弯待转区线。

左弯待转区线为白色虚线,用来指示左转弯车辆在直行时段进入待转区等待左转的位置。

左弯待转区线应在设有左转弯专用信号且辟有左转弯专用车道时使用,设于左转弯专用车道前端,伸入交叉路口内,但不得妨碍对向直行车辆的正常行驶。左弯待转区线为两条平行并略带弧形的白虚线,线宽15cm,线段及间隔长均为50cm,其前端应划停止线。在待转区内须施划白色左转弯导向箭头,导向箭头长3m,一般施划于左弯待转区的起始位置和停止线前各施划一组,左弯待转区较长时,中间可以重复设置导向箭头,左弯待转区较短时可仅设置一个导向箭头 ②.路口导向线 在平面交叉口面积较大、形状不规则或交通组织复杂,车辆寻找出口车道困难时,应设置路口导向线,辅助车辆行驶和转向。

路口导向线为虚线,实线段2m,间隔2m,线宽15cm。

连接同向车行道分界线或机非分界线的路口导向线为白色圆曲(或直)虚线;

连接对向车行道分界线的路口导向线为黄色圆曲(或直)虚线。

根据规范要求机动车的导向箭头如下:

③.道路出入口标线 道路出入口标线用于引导驶入或驶出车辆的运行轨迹,提供安全交汇,减少与突出缘石碰撞的可能,一般由出入口的纵向标线和三角地带的标线组成。

出入口标线的颜色为白色,应结合出入口的形式和具体线形进行设计布置。

④.双黄实线作为禁止跨越对向车行道分界线时,禁止双方向车辆跨线或压线行驶。一般施划于单方向有两条或两条以上机动车道而没有设置实体中央分隔带的道路上,除交叉路口或允许车辆左转弯(或掉头)路段外,均应连续设置,可采用振动标线的形式。黄色实线线宽一般为15cm,特殊情况下可降低至10cm,两标线的间隔一般为10cm~30cm。

在赤岭路引道应设置双黄线。

⑤.在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相交的地方设置禁止跨越同向车行道分界线。用于禁止车辆跨越车行道分界线进行变换车道和借道超车。设于交通繁杂而同有多条车行道的桥梁、隧道、弯道、坡道、车行道宽度渐变路段、交叉口驶入段、接近人行横道线的路段或其他认为需要禁止变换车道的路段。用于路口驶入段时,也可称作导向车道线,其施划长度应根据路口的几何线形确定,一般不小于30m。

本标线为白色实线,一般线宽为10cm或15cm,交通量非常小的农村公路、专属专用道路等特殊应用情况下,线宽可采用8cm。可采用振动标线的形式。

⑥.停止线:表示车辆等候放行的停车位置。可施划于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交叉路口、铁路平交道口、左弯待转区的前端、人行横道线前及其他需要车辆停止的位置。

停止线为白色实线。双向行驶的路口,停止线应与对向车行道分界线连接。单向行驶的路口,其长度应横跨整个路面。停止线的宽度可根据道路等级、交通量、行驶速度的不同选用20cm、30cm、40cm。

⑦.导流线:表示车辆需按规定的路线行驶,不得压线或越线行驶。

主要用于过宽、不规则或行驶条件比较复杂的交叉路口,立体交叉的匝道口或其他特殊地点。导流线应根据交叉路口的地形和交通流量、流向情况进行设计。

导流线的颜色为白色,与道路中心线相连时,也可用黄色。标线型式可分为单实线、V 型线和斜纹线三种。

⑧.出入口导向车道线及导向箭头:

出入口导向车道线的长度应根据路口的几何线形确定,其最短长度为30m。导向车道线应划白色单实线,表示禁止车辆变更车道;

B.3.3.2平交路口驶入段的车道内,除可变导向车道外,应有导向箭头标明各车道的行驶方向。

非机动车组织到人行道上通行,交叉口处设置了专门的非机动车道。

车道标注详见平面设计图。

(3)掉头设计 在平交口上,每个进口均设置了掉头标志和标线,掉头位置要满足最小掉头半径要求,详见平面图。

(4)交叉口设计 交叉口拓宽进口标线分为2部分:实线段(禁止变换车道线)和虚线段。实线段长度按下表选取为60m(依下图选取);

虚线段长度为40米,条件不允许的路段最小可设置30米。虚线段为实线段的延长线,直行车道线必须连续不间断,确保”路权”的完整无空档。车道的车道数保持平衡性。左转弯导向线和左转弯待转区标线规格按照规范要求设置。左弯待转区线为两条平行并略带弧形的白虚线,线宽15cm,线段及间隔长均为50cm,其前端划停止线。在待转区内须施划白色左转弯导向箭头,导向箭头长3m,一般施划于左弯待转区的起始位置和停止线前各施划一组,左弯待转区较长时,中间可以重复设置导向箭头,左弯待转区较短时可仅设置一个导向箭头。

此处平面交叉口面积较大交通组织复杂,设置路口导向线,辅助车辆行驶和转向。

路口导向线为虚线,实线段2m,间隔2m,线宽15cm。设置为连接对向车行道分界线的路口导向线,颜色为黄色圆曲虚线。

6、无障碍设施设计 依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和《长沙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本次设计的无障碍设施设计主要包括缘石坡道坡道、盲道的设计。

缘石坡道设置在人行道的各种路口去必须设置,缘石坡道必须设在人行道的范围内,并与人行横道相对应;

缘石坡道的坡面应平整,且不应光滑,缘石坡道峡口最多高出车行道地面20mm,根据具体的布设地点要求,三面坡缘石坡道的正面坡道宽度根据人行道宽度适当取值,但不能小于1.2m,各面坡度不能小于规范规定值。

行进盲道设计。行进盲道与人行道走向一致,布置在人行道上无障碍、无空间伤害的、行人较少的地方,设置要连续,避开井盖铺设,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根据设计路段的情况,行进盲道宽度设置为0.5m,感触材料规格要符合有关规定(如下表6.1)。铺设位置按照以下要求铺设:人行道外侧有围墙、花台、绿篱时行进盲道距离其0.5m,人行道内侧有树池时,行进盲道距离其0.5m,无树池时距离立缘石0.6m。盲道的颜色要求选择中黄色。

提示盲道设计。提示盲道宽度设置为0.5m,感触材料规格要符合有关规定(如表6.2)。在行进盲道的起点、终点以及拐弯处应设置提示盲道,其长度应大于行进盲道的宽度(如图6.7)。人行道中有台阶、坡道等障碍物时,在相距其0.5m处,应设置提示盲道。

4.2.1 盲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人行道设置的盲道位置和走向,应方便视残者安全行走和顺利到达无障碍设施位置;

指行残疾者向前行走的盲道应为条形的行进盲道(图4.2.1-1);

在行进盲道的起点、终点及拐弯处应设圆点形的提示盲道(图4.2.1-2);

4.2.3 提示盲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行进盲道的起点和终点处应设提示盲道,其长度应大于行进盲道的宽度(图4.2.3-1);

行进盲道在转弯处应设提示盲道,其长度应大于行进盲道的宽度(图4.2.3-2);

行进盲道触感条规格表如下 提示盲道触感圆点规格表如下:

7、绿化设施设计 整段道路绿化设计的主要内容为两侧绿化带绿带。

两侧绿化带绿化:两侧绿化带宽2m,每隔6米种植一颗红继木,剩余地块满铺草坪,不露黄土。靠车行道的行道树应满足侧向净宽的要求。株距4~10m,绿化带净宽度见表13.2.11。树池宜采用方形,每边净宽大于或等于1.5m;

采用矩形时,净宽与净长宜大于或等于1.2×1.8m 8、照明设施设计 道路照明标准应根据城市的规模、性质、道路分类按表14.2.2选用。中、小城市可视其道路分类降低一级使用,但路面平均照度应大于或等于1lx(相应亮度约为0.1cd/m2)。

(1)布灯方式和灯具选择 沿线道路照明采用普通双臂路灯双侧对称布灯方式,路灯杆设于道路两侧机非绿化带内。机动车道侧照明光源功率为NG400W,非机动车道侧照明光源功率为NG250W,臂长2.5m,灯具为截光型灯具,安装高度12.5m。适当加大仰角(≤15°)以提高车行道平均照度。

按规范,交叉口照明较直线段应相应提高,在交叉口设置中杆灯作为补充照明,布设位置详见照明布置图。中杆灯所采用光源功率为5×NG400W(H=15m),灯具为投光灯具。

本照明工程所用光源均为高压钠灯,所有灯具均要求自带补偿电容(COSΦ≥0.9)。照明灯杆采用钢质锥形杆,并且应采用热浸锌对灯杆和灯臂表面进行防腐处理,每杆路灯在安装时均配单灯保护熔断器。本工程照明灯杆杆距为30m。

(2)路灯节能 此工程沿线非机动车道侧道路照明采用“半夜灯”开关控制方式,机动车道侧路灯均加装单灯变流节能装置;

供电变压器选用高效节能变压器;

照明灯具选用高光效、优配光的灯具;

灯具内配置电容、耗能低的镇流器及性能卓越的启动设备。从上述四个方面降低电力系统损耗,提高照明功效,减少能耗。

(3)环境美化:

路灯照明主要考虑功能性照明,线杆以简捷流畅为原则,整个工程的照明效果具有很好的视觉诱导性,给人以整体的协调感和舒适感。道路照明标准如下:

9、信号灯设计 在立交顶层布设四组信号灯,东西方向有直行、左转两个相位,南北方向只有左转相位。信号灯布置在桥梁栏杆位置,不能使用独立基础,需要附着在桥梁上,要验证附着位置是否符合强度要求,高度也要符一定要求。

10、港湾式公交站设计 公共电、汽车交通应结合地下铁道、缆车、索道、轮渡等交通站点设站。城区停靠站间距一般为500~600m,郊区视具体情况确定。

道路交叉口附近的站位,宜安排在交叉口出口道一侧,距交叉口50~100m为宜 根据规范在进口道上游路段和接近出口处的下游路段设计公交站台,考虑为了减少对车流的影响而采取港湾式公交站设计,图如下:

五、施工要求:

1、道路标线 道路标线涂料采用热熔型涂料,产品应附有合格检测报告;

涂料预混玻璃微珠,热熔施工时再面撒布玻璃珠。路侧标线为黄色(公交车站处为白色),其余均为白色。涂料密度≥1.8-2.3(g/cm2),软化点90℃-120℃,涂膜外观应无发皱、泛花、起泡、开裂、发粘等现象,涂膜颜色和外观应与标准板差异不大。不粘胎干燥时间≤3min,抗压强度≥12Mpa,玻璃珠含量15%-23%;

预混的玻璃微珠和面撒玻璃珠应符合《路面标线用玻璃珠》JT/T446-2001中的要求。各种标线的画法见设计图纸。

施工时要避免在高峰期施工,施工是不应影响交通的正常进行。

2、道路标志 交通标志的尺寸规格见附图,制作时应严格按照该图制作,指路标志尺寸偏差为其外形尺寸的±0.5%,其他标志外形尺寸偏差为±5mm。

标志板应平整,表面无明显皱纹、凹痕或变形,底板每平方米范围内的平整度公差不应大于1.0mm。厂商生产的交通标志需经持有CMA标志的国家计量单位检测。

标志面采用3M高级反光材料,标志面上文字采用中英文对照,地名用汉语拼音,专用名词用英文,其他图案、符号均应符合GB5768-2009的规定。

禁令、警告、指示标志底板采用玻璃钢材料,指路标志底板采用铝合金材料;

标志板与支架或立柱应能固定连成一体;

标志板应具有抗变型强度(标志板受到任意方向的500N的力的作用时,标志板的残余变形不应大于100mm/m);

铝合金板的化学成分,冷轧板材牌号、规格、力学性能、尺寸应符合GB3190、GB3880、GB3194的规定;

玻璃钢应符合《公路交通标志板技术条件》JT/T279-1995中的要求。

交通标志立柱采用钢管材料,钢柱应进行热镀锌处理;

标志牌基础土基应夯实,禁令、警告、指示标志基础土基压实度≥80%;

指路标志基础土基压实度≥90%;

基础开挖时,若遇不良土基,请与设计单位联系现场协商处理解决。

警告标志距危险点或注意点的距离为30M。交通标志设置在驾驶人员和行人容易看到,并能准确判读的醒目位置。根据需要可设置照明或采用反光、发光标志。

各种标志一般设置在车辆行进方向道路右侧或分隔带上,不得侵入道路建筑限界,牌面下缘至地面高度为1.8-2.5m。

同一地点需设两种以上标志时,可安装在同一根标志柱上,但最多不应超过四种,标志内容不应矛盾、重复,并按禁令、指示、警告的顺序,先上后下,先左后右排列。各种标志的基础及结构见设计图纸,但各种标志牌的牌面内容及尺寸在施工前应报交通管理部门审批。人行横道指示标志为一杆双面牌,牌面应与道路中心线垂直。

3、交通安全设施的施工安装要求 (1)标志的施工安装要求 标志基础可根据《公路工程国内招标文件范本(2003 年版)》第410 节的规定就地浇筑。在加工标志的支撑结构时,应保证钻孔、焊接等加工在钢材镀锌之前完成。所有标志板的槽钢应在粘贴定向反光膜之前焊接或铆固好。反光膜应用不剥落的热活性胶粘剂粘贴到标志板上。交通标志的形状、图案、颜色及字体应严格按照《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及图纸的规定执行。在标志板的运输、贮存和搬运时,两块标志邻接面之间应用适合的衬垫材料分隔。

所有交通标志都应按图纸及规范的要求定位和设置。钢支撑结构应根据《公路工程国内招标文件范本(2003 年版)》第414 节和《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86)的规定制作和安装。标志支撑结构的架设应在基础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后进行。门架标志结构整个安装过程应以高空吊车为工具,不允许施工人员在门架的横梁上作业。在横梁安装之前,应先预拱: 门架式标志横梁中间处的预拱度一般为50mm,悬臂标志的预拱度为40mm。

(2)标线、突起路标、轮廓标的施工安装要求 在标线工程正式开工前应进行实地试划试验。在正式划标线前,应首先清理路面,保证路面表面清洁干燥,然后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放样,并使用划线车进行划线。如果是热熔标线,则应先喷涂下涂剂。在喷涂标线涂料时,其温度应符合涂料生产商提供的使用说明的要求,否则会影响喷涂使用寿命。烃树脂类材料,保持在熔融状态的时间不大于6h;

树胶树脂类材料,保持在熔融状态的时间不大于4h。在进行划线时,应通过划线机的行驶速度控制好标线厚度。如果所划标线为反光标线,在标线表面撒布玻璃珠的工作应在涂料喷涂后立即进行,以0.3kg/㎡的用量加压撒布在所有标线上。喷涂施工应在白天进行,雨天、风天、温度低于10℃时应暂时停止施工。

在进行突起路标施工时,首先将设置位置的路面清洁干净,然后将环氧树脂均匀涂覆于突起路标的底部,涂覆厚度约为8mm,最后将突起路标压在路面的正确位置上,在环氧树脂,凝固前对突起路标不得扰动。在水泥混凝土路面设置突起路标时,先用硬刷和10%盐酸溶液洗刷混凝土表面,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待路面清洁干燥后安装突起路标。突起路标设置高度,顶部不得高出路面25mm。在降雨、风速过大或温度过高过低时,不应进行施工。

在安装轮廓标时,所有轮廓标的设置高度应符合图纸要求,同一类型的轮廓标安装高度应一致。在波形梁护栏上设置轮廓标时,应注意与护栏施工的衔接。在设置柱式轮廓标时,应注意对排水沟或路肩石的保护。

4、供配电、照明系统主要设施的施工安装要求(1)安装前的准备 1)供配电、照明系统主要电力设备和材料应从由获得相关部门颁发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厂采购,采购前应对供应商进行评价对比,挑选信誉高、质量有保证的产品。

2)设备、材料在安装、使用前,应进行检验或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2)高低压开关柜、配电箱(盘)安装要求 1)柜、盘、箱的金属柜架及基础型钢必须接地(PE)或接零(PEN)可靠。

2)基础型钢安装不垂直度和不水平度应小于lmm/m,全长应小于5mm,位置误差及不平行度小于5mm。

3)柜、箱、盘安装垂直度允许偏差为1.5%。,相互间接缝不应大于2mm,相邻两盘边的盘面偏差小于lmm。

4)线间和线对地间绝缘电阻值,馈电线路必须大于0.5Mn,二次回路必须大于1Mn。

5)带电体裸露载流部分之间或与金属体之间电气间隙应符合规范要求。

6)柜、箱应有可靠的电击保护,柜内保护导体最小截面积S,应根据电源进线相线截面积S 决定,当S 在35—400m ㎡之间时S,应不小于S/2,且材质与S 相同。

7)箱、盘安装应牢固,底边距地面为1.5m,照明配电板底边距地面不小于1.8m。

(3)变压器、箱式变电所安装要求 1)变压器的低压侧中性点、箱式变电所的N 母线和PE 母线直接与接地装置的接地干线连接;

变压器箱体、干式变压器的支架或外壳应接地(PE)。

2)油浸变压器运到现场后,三个月内不能安装时,应检查油箱密封情况,做油的绝缘测试,并注以合格油。

3)除厂家有规定外,1000kVA 以上变压器应做器身检查。

4)变压器的交接试验应符合相关规定。

(4)柴油发电机组安装要求 1)柴油发电机馈电线路连接后,两端的相序必须与原供电系统相序一致。

2)发电机中性线(工作零线)应与接地干线直接连接。

3)发电机组至低压配电柜馈电线路的相间、相对地间的绝缘电阻值应大于0.5Mn;

塑料绝缘电缆电线路直流耐压试验为2.4kV,时间15min,泄漏电流稳定,无击穿现象。

4)发电机的试验必须符合《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03—2002)附录A 中规定的发电机的静态和运转试验标准。

(5)不间断电源UPS 安装要求 1)不间断电源的输人、输出,各级保护系统和输出的电压稳定性、波形畸变系数、频率、相位、静态开关的动作等各项技术性能指标试验调整必须符合产品技术文件要求,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

2)各连线的线间、线对地间绝缘电阻值应大于0.5Mn。

3)不间断电源输出端的中线(N 极),必须与由接地装置直接引来的接地干线相连接,做重复接地。

4)安装时应横平竖直,水平度、垂直度允许偏差不应大于1.5‰。

5)主回路与控制回路应分别穿保护管敷设;

在电缆支架上平行敷设应保持150mm 距离。

(6)母线安装要求 1)母线的材质应符合规定要求。,表面应光洁、平整,不应有裂纹、折皱、夹杂物、变形和扭曲。

2)矩形母线应进行冷弯、不得热弯,用螺栓固定搭接时,搭接要求、紧固力矩应符合《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母线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149—1990)中的规定。

3)连接螺栓两侧应有平垫圈,相邻垫圈间应有大于3mm 的间隙;

螺母侧应装有弹簧垫圈或锁紧螺母。

4)母线安装应平直,安全距离应符合规定。

5)母线的相序排列及涂色,当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上、下布置的交流母线,由上至下排列为A、B、C 相,直流母线正极在上,负极在下;

水平布置的交流母线,由盘后向盘前排列为A、B、C 相,直流母线正极在后,负极在前;

面对引下线的交流母线,由左至右排列为A、B、C 相,直流母线正极在左,负极在右;

母线的涂色:交流是A 相为黄色,B相为绿色,C 相为红色;

直流是正极为赭色,负极为蓝色。

(7)电缆线路敷设要求 1)直埋电缆的埋深不应小于0.7m,敷设时应做波浪形,最小弯曲半径不得小于《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68—1992)中的规定,聚氯乙烯绝缘电力电缆为10 倍外径。

2)直埋电缆的上、下部应铺以不小于100mm 厚的软土或砂层。

3)管道敷设时,电缆管内径与电缆外径之比不得小于1.5。

4)三相或单相的交流单芯电缆,不得单独穿于钢导管内。

5)金属电缆支架、电缆导管必须接地(PE)或接零(PEN)可靠。

6)电缆在沟内敷设时,应遵循低压在下、高压在上的原则。

(8)灯具安装要求照明设备安装应符合《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照明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59—1996)。

1)具有产品合格证和CCC”认证标志的灯具安装时,灯具的吊钩圆钢直径不应小于灯具吊挂销钉的直径,且不小于6mm,大型花灯的固定及悬吊装置,应按灯具重量的二倍做过载试验。

2)当灯具重量大于3kg 时,应固定在螺栓或预埋吊钩上。

3)当钢管做灯杆时,钢管直径不应小于10mm,钢管厚度不应小于1.5mm。

4)立柱式路灯、建筑物景观照明每套灯具的导电部分对地绝缘电阻值大于2Mn。

5)在人行道等人员很密集场所安装的落地灯具;

无围栏防护,安装高度距地面2.5m 以上。

6)当灯具距地面高度小于2.4m 时,金属构架和灯具的可接近裸露导体及金属软管的接地(PE)或接零(PEN)可靠,且有标识。

7)应急照明灯具安装,其电源除正常电源外,应另有一路电源供电。在正常电源断电后,电源转换时间为:疏散照明及备用照明≤15s,安全照明≤0.5s。

8)立柱式路灯、灯具与基础固定可靠,地脚螺栓备帽齐全。灯具的接线盒或熔断器,盒盖的防水密封垫完整;

金属立柱及灯具可接近裸露导体接地(PE)或接零(PEN)可靠、接地单设干线,且有标识。

(9)动力设备安装要求安装应符合《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54—1996)。

1)动力设备的可接近裸露导体必须接地(PE)或接零(PEN)。

2)安装应牢固,螺栓及防松零件齐全,不松动。

3)在设备的接线盒内,裸露不同相导线间和对地最小距离应大于8mm。

4)电动机等绝缘电阻值应大于0.5Mn。

S)电动机应试通电,可空载试运行的电动机应运转2h,记录空载电流,检查机身和轴承的温升,检查有无异常。

(10)配电工程安装要求 1)钢管敷设 ①潮湿场所和直埋于地下时应采用厚壁钢管,干燥场所应采用薄壁钢管。

②钢管的内壁、外壁均应做防腐处理。钢管不应有折扁和裂缝,管内应无铁屑及毛刺,切断口应平整,管口应光滑。

③镀锌钢管和薄壁钢管应采用螺纹连接或套管紧定螺钉连接。

④明配钢管或暗配镀锌钢管与盒(箱)连接应采用锁紧螺母或护套帽固定,与设备连接时,应敷设到设备的接线盒内,管口与地面的距离宜大于200mm。

⑤镀锌钢管的跨接接地线宜采用专用接地线卡跨接。

2)塑料管敷设 ①塑料管及其配件必须由阻燃处理的材料制成,不应敷设在高温和易受机械损伤的场所。

②管口应平整、光滑,管与管、管与盒(箱)等器件采用插入法涂专用胶合剂连接;

当采用套管连接时,套管长度宜为管外径的1.5~3 倍。

③塑料管直埋于现浇混凝土内时,应采取防止发生机械损伤的措施,敷设时其温度不宜低于-15℃。

④暗配时与建筑物、构筑物表面距离不应小于15mm。

3)配线 ①导线的芯线应采用焊接、压板压接或套管连接。在配线的分支线连接处,干线不应受到支线的横向拉力。

②不同回路、不同电压等级和交流与直流的导线不得穿在同一根管内,同一交流回路的导线应穿于同一钢管内。

③同类照明的几个回路可穿入同一根管内,但管内导线总数不应多于8 根。

六、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课程设计总结 经过两个多星期的课程设计,使我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并逐渐形成了能结合实际并按照规范标准要求正确运用交通工程实施理论知识的能力。而交通工程实施设计主要通过在道路上布设交通工程实施来提高道路道路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美化交通运营环境,从而实现车辆在道路上高速、高效、安全、舒适、的行驶的目的。

本次课程设计主要是根据已有的道路线形为地图进行交通工程设施设计,通过对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达到应有的目的。重点采用的方法是通过交通渠化以及布设和信号配时的方法在空间和时间上分离交通冲突,在空间上通过渠化各进口、左转弯待转区设置、前置停止线和设置左转弯引导线等方法,并根据道路宽度,在保证车辆不受影响的条件下压缩车道宽度,以增加进口道的车道数,同时还要减小交叉口面积。在时间上通过信号控制来解决直行和左转之间的冲突,以合理的安排交通运行方式来提高次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在通过布设交通工程设施的同时也还要满足照明要求,还要重视行人、非机动车、公交车真心站台以及绿化的的设计,并且不但要满足实际的可行性更要满足规范要求。

通过此次交通工程设施课程设计,使我对交通工程设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不但熟悉了交通工程设施设计的相关规范,并且对交通工程设计的相关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为以后的交通工程设施设计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交通工程设施设计工程汇总表 八、课程设计成果图表和图纸(1)标段内(交叉口或路段)标志标线设计总图(2)地面道路标线大样图(3)单悬臂分道标志结构图(4)交通标志基础四(交通标志基础设计图)单柱式标志基础 双柱式标志基础 单悬臂标志基础(5)无障碍设计缘石坡道设计图 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 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 项目 分值 优秀(100>x≥90)良好(90>x≥80)中等(80>x≥70)及格(70>x≥60)不及格(x<60)评分 参考标准 参考标准 参考标准 参考标准 参考标准 学习态度 15 学习态度认真,科学作风严谨,遵守组织纪律 学习态度比较认真,科学作风良好,遵守组织纪律 学习态度尚好,遵守组织纪律 学习态度尚可,能遵守组织纪律 学习马虎,纪律涣散,工作作风不严谨 设计任务完成情况 15 严格保证设计时间,并按任务书中规定的进度开展各项工作 能按期圆满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 基本保证设计时间,按期完成各项工作 能按期完成任务 不能保证设计时间和进度 专业技术水平与实际能力 40 设计方案合理、分析与计算正确,设计图纸规范,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设计方案合理、分析与计算正确,设计图纸比较规范,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设计方案合理,分析与计算基本正确,设计图纸比较规范,有一定的实际动手能力 设计方案基本合理,分析与计算无大错,设计图纸无大错 设计方案不合理,分析与计算有原则错误,设计图纸有较多错误,实际动手能力差 报告撰写质量 30 结构严谨,逻辑性强,报告层次清晰,语言准确,格式规范;

图表非常工整、清晰 结构合理,符合逻辑,报告层次分明,语言准确,格式规范;

图表工整、清晰 结构合理,层次较为分明,文理通顺,格式较规范;

图表比较工整、清晰 结构基本合理,逻辑基本清楚,文字尚通顺,图表较工整 内容空泛,结构混乱,文字表达不清,错别字较多,图表不工整或不清晰 指导教师评定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一 篇7

一、课程设计质量的提高办法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通常选择一般用途的机械传动装置或者简单机械作为设计内容。目前采用较广的是将以齿轮减速器或蜗杆减速器为主体的机械传动装置作为设计课题。因为减速器能够较全面地反映本课程所学的内容, 主要包括电机、带传动、齿轮传动、轴、轴承、联轴器、螺栓、键、销、润滑、密封、减速器附件及箱体等, 偏重零件方面的设计。课程设计的工作量为减速器总装配图 (0#图纸) 1张, 齿轮和轴类零件工作图 (3#图纸) 各一张, 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 (16k纸25页左右) 。内容较多而且设计过程比较复杂, 需要把设计出的参数变为具体的结构, 要求学生在两周内完成确实有一定的难度。那么, 如何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课程设计, 如何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呢?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简单介绍。

1. 要求学生重视课程设计。

学生往往认为课程设计是一门考查课, 比开卷考试还容易应付, 无非就是把课程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抄写一遍, 因而敷衍了事, 把更多的精力都用在了复习其他课程上, 对课程设计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部分学生还以查阅资料为幌子逃课、迟到、早退等, 甚至同学之间相互抄袭, 瞎编乱造, 忽略了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结果当然是课程设计质量不令人满意, 故而必须要求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课程设计。

2. 要求教师严格管理课程设计过程。

教师对课程设计的管理不够严格, 不关心学生的出勤率以及迟到早退现象, 或者把考勤任务直接交给班干部, 而班干部又碍于班级同学的情面, 不向指导老师如实汇报出勤率, 这就给部分同学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课程设计占用两周时间, 教师应该严格卡住时间点, 比如:第1周, 完成执行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 完成减速器箱体、润滑以及附件的设计, 完成总装图的手绘图, 并及时进行检查, 及时改正存在的错误, 防止学生走弯路;第2周, 绘制零件图, 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 要求学生按时完成给定的任务, 提高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 防止个别同学平时不努力做, 专搞最后突击、抄袭。两周的课程设计结束, 要组织学生进行答辩, 对于那些回答问题模糊不清, 说话支支吾吾、语无伦次, 图纸上漏洞百出的同学要严厉批评, 要求其认真整改, 问题严重的同学要重新进行课程设计。

3. 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拆装减速器。

减速器在现代机械中应用非常广泛, 但是大部分学生从来都没有接触过, 对其详细结构当然也缺乏感性认识。只有通过实物装拆, 才能使学生对减速器的结构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才能进一步分析减速器中力和运动的传递途径。装拆的重点是轴系零部件的结构及装配关系, 使学生能够在设计中结合实际, 选择合适的结构和尺寸, 条件允许的话, 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减速器生产厂家参观或者观看陈列室。此外, 对于箱体的设计也非常重要, 箱体结构复杂, 其各个尺寸, 如箱体壁厚、箱座凸缘厚、箱体深度、轴承端盖外径、凸台高度、外箱壁至轴承座端面的距离等, 单凭想象或查资料很难设计, 有了实物才容易理解, 方便学生绘制总装图和零件图。

4. 要求学生重视传动方案的选择。

传动装置用于将原动机的运动和动力传给工作机构, 并协调二者的转速和转矩, 以满足工作机对运动和动力的要求。传动方案的拟定主要包括传动装置的选择、总传动比的确定、各级传动比的分配、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的计算等。传动方案拟定是机器总体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 方案设计的优劣对机器的工作性能、工作可靠性、外廓尺寸等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确定一个较优的传动方案至关重要, 需要对各种方案进行仔细分析比较, 还要考虑工作环境、载荷平稳性、生产条件等多个方面。当采用几种传动形式组成的多级传动时, 需要考虑各级传动机构的布置顺序, 各级机构所适应的速度范围等, 还需要考虑各种传动形式的优点和缺点, 如:带传动工作平稳, 具有缓冲吸振、过载保护等优点, 适宜放在高速级, 但是它的承载能力较低, 结构尺寸比较大;链传动因多边形效应而存在运动不均匀、有一定的冲击振动, 适宜放在低速级;斜齿轮传动的平稳性比直齿轮好, 承载能力也较强, 适宜放在高速级, 但是在传动中会有附加轴向力产生;锥齿轮加工比较困难, 一般放在高速级, 并限制其传动比大小, 以减小其直径和模数;蜗杆传动的传动比大, 传动平稳, 但是效率低, 适宜放在高速级, 以减小传递的转矩, 获得较小的结构尺寸从而提高效率。

5. 重点检查图纸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计的两周结束后, 要求学生把设计结果以图纸和说明书的方式上交, 并在答辩时正确完整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一来, 学生就需要完全清楚整个设计过程, 并在图纸上正确表达出来, 在说明书中提供有关参数的合理选择。关于画图部分, 用到了机械制图课程中所学的知识, 如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尺寸标注、公差配合、表面粗糙度等内容, 学生必须严格按照制图的有关标准去执行。此外还应注意一些容易出错儿的细节问题, 如两个齿轮啮合处、螺纹联接处、滚动轴承处、油标及油塞的位置、轴承端盖上螺钉的位置、三个视图的投影关系等。还需提醒学生注意, 总装图中的尺寸标注主要包括特性尺寸、配合尺寸、安装尺寸和外形尺寸, 其他的尺寸都标在零件图上;轴承与孔的配合, 只标轴的配合性质;齿轮与孔的配合, 标轴和孔的配合性质;零件序号的编写、明细表、标题栏的填写一定要遵守国标规定;图中的数字、字母、汉字、符号等也要按照要求书写。

6. 重视答辩与成绩评定。

答辩是课程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 是对学生工作成果的一次全面检查, 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 帮助他们提高对机械设计过程的理解和认识水平, 因此务必组织学生进行答辩。在答辩过程中, 可以发现学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要求学生进行改正, 提高设计质量。成绩评定要采用以答辩为主, 参照平时表现 (包括出勤情况、学习态度、钻研精神、遵守纪律情况等) , 设计计算说明书及图纸质量综合评定的方法。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教学实践环节中很重要的一环, 是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 只有这些工作都做好了, 才能保证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

摘要:《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近机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实践环节之一, 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设计问题的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 给出了几种提高课程设计质量的办法。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减速器

参考文献

[1]朱龙英.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1.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一 篇8

一、课程设计的选题

高级技工班和五年制大专班学生学习机械设计基础的时间相对短、内容少,而且本课程是《机械制图》《金属材料》和《工程力学》的后续课程,其中糅合了机械类专业课程中的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和机械设计几个部分的内容,所以学时较短,理论深度也不够。因此根据课程特点、学生情况及设计课时数少(两周)的情况,在选题时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课程设计选题要和课程紧密衔接,以训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课程设计的覆盖面宜宽而广,不宜窄而深。同时要注意由于“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故题目的内容应尽量避免涉及学生没学过的内容,以免学生在其他方面消耗过多的时间,而影响了对课程设计主要内容的学习。

2.题目内容要新颖实用,以激发学生兴趣

课程设计的时间短,又恰好赶在期末考试之前,枯燥无味的题目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注意选择实用性较强的题目,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中高职班的学生往往要经过几周的机械加工操作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他们对设备使用熟练,但是对原理却并不了解,所以很愿意学习以摸清其中的奥秘。

3.题目难度要适中,避免过易或过难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课程设计时间为两周,因此所选择的题目必须保证在10天左右能够完成。如果过于简单,则题目综合性不够、范围过窄,无法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如果过难,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能会过分依赖教师,加重教师负担,同时也会使教师陷在某一问题的时间过多不利于对更多学生的答疑解惑。

根据上述选题原则,我们开设并逐步完善了两个课题:①一般用途的单级齿轮减速器;②一般用途的外啮合双齿轮泵。这两个课题既体现了上述选题原则,又具有各自的特点。题目①包含了本课程中传动比的分配,轴的结构设计和强度设计、齿轮的设计和强度校核、轴承的寿命计算和各种标准件的选择,所应用的知识不超过本课程范围,而且在今后生产实践中也非常有用;题目②中也包含了轴的选材、轴的工作能力的设计、齿轮的设计、泵体的结构设计,尤其注重密封的设计等内容,这些知识点依然在我们所学的范围之内,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当然由于课题的规模较大,与平时学生所做的设计作业不同,所有的细节完全由学生设计是有难度的,因此将参考的箱体结构提供给学生,并对学生提出读图要求,让学生在读图过程中了解各个结构的用途,提高设计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实施

1.课程设计的总体介绍

学生初次接触课程设计,常常对任务毫无头绪而无从下手,浪费了不少时间。因此在课程结束后、课程设计前,都要对课程设计进行总体介绍。给学生讲清什么是课程设计,为何要搞课程设计,怎样进行课程设计以及常用设计方法等。对学生我们提倡“少问多思”,要求理论概念清晰,所用依据可靠正确,符合实际工作要求。强调在设计过程中温故知新,还要培养团队精神。为了能准确反映课程设计成果,锻炼学生撰写科研报告的能力,要严格规定课程设计内容:一级齿轮减速器或齿轮泵的装配图一张(1号图样);零件工作图1~2张(轴类或齿轮工作图,用2号或3号图样);计算说明书1份(10~12页左右)。使学生明确怎样做,有效避免拿到设计题目无从下手而浪费时间的情况。

2.时间安排

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时间定为两周,除去周末,有十个工作日的时间。时间具体安排见表1。

整个课程设计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要求学生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和工具,对任务书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分析,仔细观察各种减速器和齿轮泵的结构和型式,比较优缺点,以便选择一种最适当的结构和型式,拟订设计步骤和进度。

(2)第二阶段即初步设计计算阶段,是学生最感困难的阶段,所以老师的指导作用就非常重要,按具体的设计要求引导学生进入设计状态是顺利进行课程设计的关键。在这个阶段,指导老师要多做示范,具体指导学生怎样查阅资料、如何选择电动机、分配传动比,计算各种初始数据和绘制整机布置简图。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教师多讲、学生多听。

(3)装配图设计阶段,这个阶段是考验和锻炼制图基本技能的阶段。首先考虑图面布置,使视图和各种技术数据在图面中不过于拥挤,也不过于稀疏。然后就可以就要绘制整机的装配图了,在完成三个视图的过程中进行轴系零部件的选择和结构设计。草图完成后,经校阅、修改并由指导老师审核后进行描深、加剖面线,最后标注尺寸和配合、列出技术条件、编写零件明细表和标题栏。这个阶段是对前阶段专业课程的温故知新阶段,也是整个课程设计的主体阶段。需要引导学生熟练地运用有关参考资料、计算图表、手册、图集、规范,并熟悉有关国家标准,培养机械设计的基本技能,这个阶段的工作完成可以说整个课程设计已经进行了大半。

(4)根据装配图和计算数据绘制零件工作图,这个阶段也可以说是上一个阶段的延续。

(5)整理并编写计算说明书。说明书大概需要10~12页,内容包括:封面;评定表;设计任务书;目录(标题、页次);传动方案的分析和拟定(附传动方案简图);电动机的选择;传动装置运动及动力参数计算;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轴的设计计算;滚动轴承的选择和计算;润滑方式、润滑油牌号及密封方式的选择;箱体及附件的结构设计和选择;设计小结(简要说明对毕业设计的体会、设计的优缺点及改进意见等)以及参考资料(资料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出版年月)。

三、课程设计的考核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全面评估学生的能力,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

一是装配图中零件结构是否符合要求、尺寸和标准是否正确、视图布局是否合理、图面是否整洁等等,占总分的40%;

二是为防止抄袭现象,在审核过程中老师要准备10个问题,让学生当场予以解答,以考核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占总分的30%;

三是设计结束后要写出课程设计说明书,作为整个课程设计评分的书面依据和存档材料。主要考核课程设计说明书的内容:传动比分配是否合理、主要零部件的设计计算是否符合要求、标准件的选择是否正确、书写和装订格式是否规范等,占总分的20%。

四是日常考勤占10%。

五是考核等级分为: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分以上)、中等(70分以上)、及格(60分以上)和不及格(60分以下)。

四、课程设计的效果分析

根据这几年来的实际操作,对课程设计过程的效果分析如下:

1.考核成绩统计(见表2)

2.考核情况剖析

(1)合格率为94%,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对于先前所学的相关课程进行了良好实践,完整了相关知识体系,能够达到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2)优秀率近15%,这和机械设计基础的考试成绩优秀率8%左右相比,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说明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又有一部分学生理解和把握了机械设计课程的相关内容和知识点。

(3)不合格率为6%,在巡回指导和最后考核过程中发现,这部分学生的问题主要在于态度不够端正,前阶段课程的基础很不扎实,制图基本功薄弱,知识点没有能够真正掌握和领会。

3.主要问题

(1)由于学生缺少实际生产经验,在课程设计指导书上给出了设计要求,指导老师也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学生就基本照搬老师的讲解,在传动比的分配和相关参数的选择上往往比较盲目,或基本遵循中庸原则,缺少灵活性。

(2)在装配图的设计中,指导老师也会给学生相关的参考图册,学生依照图册结构进行设计,缺乏创新,在课程设计说明书中也缺乏自己的见解。

(3)在传动零件的强度计算中,学生多是照本宣科,按步骤机械计算,对于公式的理解和公式中参数选择不能真正领会。

(4)在润滑和密封中,润滑方式的选择和密封件的选择在回答问题过程中,说不出选择的具体理由,存在着盲目的现象。

(5)课程设计是分小组进行,同一个小组完成一组原始数据的设计,这使得有一小部分学生不主动思考完全依赖同组的其他同学。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结束后,让学生完成以上的课程设计加深了所学知识、扩大了知识面,而且开阔了视野,加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对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的补充和检验,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和其它先修课程的有关理论和实际知识的能力,将之前所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整合和运用,完整了知识体系,使这些知识得到巩固、加强和发展,并将理论知识加以实际运用,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提出设想、解决问题方面得到了综合训练,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为以后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在课程设计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也不能忽视,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还需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使课程设计在培养技工院校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设计能力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上一篇:初一数学规律题练习题下一篇:乌龟一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