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家庭子女教育问题调查(精选10篇)
【在线投稿】【关闭窗口】2012年02月16日 07:20:55 来源:山西日报
近些年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发生变化,离婚式的单亲家庭也日益增多。据忻州市忻府区婚姻登记中心对单亲家庭及其子女状况进行的调研发现,全区有超过五成单亲家庭是离异造成的。
离异的家庭虽千差万别,但其中不乏共性。在普通人的眼里,离异家庭子女是特别的,他们孤僻、自卑、暴躁,容易沉浸在愤怒情绪中不能自拔;另外,在智力发育、同伴、亲子关系、情绪障碍、人格发展、异性认识、自我控制和行为等方面问题多多。所以说,离婚是一个家庭的悲剧,这是人们的共识。
李飞之心缘何“飞”
2009年8月初,家住忻州市区的李大勇和吴小叶闹离婚,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吴小叶怀疑丈夫有外遇。当时李大勇41岁,吴小叶39岁,他们的独生子李飞14岁,在忻州市某中学上学。李大勇和吴小叶共同创业,拥有了一个资产将近千万元的大型酒店。按理说,这样的家庭是幸福的,可这种幸福被李大勇的外遇**打碎了。法庭上,财产分割进行得非常顺利,可对于儿子的抚养权问题却互不相让。最后法庭让孩子自己决定。这可难为了李飞。父母都非常爱他,离开谁都舍不得。在法官的一再催促下,他抬起一直低着的头:“他们两个人,我都不离开,我想去谁家就去谁家!”孩子的决定,让法官犯难了,离婚案中还没听说过有这样安排孩子的。于是,法官问李飞:“要是父母都不管你怎么办?”李飞摇着头回答:“绝对不可能,他们都非常喜欢我,肯定会心疼我的。”孩子的决定,当时父母也都同意了。
开始,夫妇俩都争着“讨好”儿子,儿子要星星不敢摘月亮,可是时间一长,他们二位又有了新的归宿。这一下,李飞去爸爸家也不得劲了,因为那儿有了新阿姨,他回到爸爸家可不像以前那样“无法无天”了。去妈妈家更不好意思,以前妈妈和他说话总是笑眯眯的,现在有了新叔叔,李飞觉得和妈妈共同语言没有了,干脆搬到学校成了住校生。这样的日子过了一年多,李飞开始从心底厌恶亲情、厌恶关心,还下意识有了报复心理:随意乱花父母的钱。“你们不是抢着给我钱吗?我就瞎花钱!”请同学们吃和玩,大方得很。有一次,他请十几个同学去酒吧消费,一次花掉2000多元,眼睛都不眨一下。还经常惹事生非。他逃课上网吧,老师找来父母问话,他根本不当回事。他还谈恋爱,让老师生气,让父母伤心。
到了2010年初,李飞的父母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可他们已经束手无策。一见面总是互相指责,指责对方惯坏了儿子。看到父母还在为责任争吵,李飞突然明白了,觉得和他们呆在一块更加痛苦,“他们爱我其实是爱他们自己,既然他们都不爱我,我就离开他们算了。我走了,也就眼不见心不烦!”终于过年时他们发现宝贝儿子离家出走了。后来,在警方的配合下好不容易在省城一家网吧找到了李飞,可这时的李飞已经彻底厌学了,不是上网打游戏,就是和社会上的狐朋狗友混在一起。现在,李飞的父母一提起儿子,就只能唉声叹气!
孩子受伤谁之过
忻州市荣军医院心理门诊部主任范连梅说,父母离异的孩子,多数沉默寡言,害怕与人交往,担心别人问起父母的情况。据调查,父母离婚后的孩子自由散漫、进取心差,表现得更加明显。此外,这些孩子由于缺乏照管和体贴,营养和卫生习惯较差。更可怕的是,由于得不到应有的家庭温暖,他们只能到社会中去寻求慰藉,容易走上歧途。离婚家庭的子女所受到的影响使他们的心理、性格、行为出现了异常,称为离婚子女综合征。
对于离婚给孩子成长带来的危害,按照范连梅主任的临床观察,只有1/4的父母离婚之后能够从本着为孩子着想的态度在子女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而有的甚至在离婚五六年后,双方还在相互折磨,这样对子女的影响和伤害更大。范主任告诫:离婚后和平相处对于为人父母是何等重要,因为只有这样,孩子因他们的离婚而受伤的心灵才能更容易得到抚慰。
时下,离婚率升高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有多少儿童流落街头无人抚养与收管。据了解,一些孩子因个性发展不全面,甚至走向了犯罪的深渊。孩子的身心发展因抚养人的不同而产生差异,由父亲抚养,因为父亲忙于事业工作,生活往往简单化,使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照顾。由母亲抚养,虽然可以在生活上得到细腻的照顾,但是没有父亲的影响,心理上总不免产生缺失。如果让两个家庭的老人抚养,因祖辈们年老体弱和文化观念上的局限性,孩子得不到智力上的引导和个性上的发展。凡此种种,都给孩子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而孩子的早期经历对未来发展、个性健康成长将起着重要作用。心境忧郁,性格孤僻被父母抛弃的子女,多数沉默寡言、情绪低沉,害怕与人交往,担心在与人交往中,别人会问起他父母的情况。当他们看到别人家庭和睦团圆时,心情更是压抑,感情更加脆弱,心灵上的创伤更加恶化。这样,就在言行举止上容易失常,甚至心理变态,一旦遭到家长批评,或内心不满家长的所做所为,就会赌气出走,到社会上去闯荡。自由散漫,进取心差,这在正常家庭的孩子身上虽然也时有表现,但是在父母离婚的孩子中表现得更加明显。他们由于缺少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关爱”,也缺乏双亲的言传身教,往往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组织纪律性较差,学习成绩下降,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常常一人独自行事。另外,在身体健康方面,由于无人照管和体贴,不注重营养和卫生上的良好习惯,有的还因为心灵创伤导致了失眠,所以体质较弱。有的孩子说:“我病了,只好一个人睡在家里,陪伴我的,只有痛苦和眼泪。”据有关部门
调查,离婚家庭子女犯罪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家庭的孩子,他们由于得不到应有的家庭温暖和教育,只能到社会中去寻求慰藉,一旦遇到不好的人,就会把他们带向歧途,并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健康成长需倍加呵护
有调查显示,父母离婚对子女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些,只有百害而无一利。孩子爱自己的父母,渴望得到父母的体贴和照顾。可是,一个残缺不全的家庭,给成长中的孩子能带来什么呢?其实,能够继承传统美德的家庭最稳固,懂得珍惜夫妻缘分的婚姻最持久。孩子们极其需要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同时也极其需要由父母稳固的婚姻带给他们安全感。婚姻是需要双方来培育的,当彼此渴望与对方沟通,并从对方身上学到智慧的时候,婚姻变得牢固了,家就成了孩子们成长的快乐港湾。
有关专家认为:父母在离婚前,请多为孩子想想,多一些维系美满和谐婚姻家庭的责任,切勿草率决定。当然,有的夫妻离异,孩子不一定就难以健康成长。实际上,没有融洽和睦的夫妻关系,家庭即使完整存在也可能只是一种形式,这样的家庭并不利于孩子成长。如果确有离异的必要,在充分考虑保护孩子的前提下,也有可能把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点,从而改善孩子成长的条件。
家庭结构是否完整对子女的身心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不完整家庭中, 由于双亲中一人要担当起两个角色, 这就难免影响对子女的全面教育, 而父母的离婚对子女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具体说, 有如下几方面。
一、心理素质下降
(1) 自卑心理。十一二岁的孩子正是生理和心理发生变化的时期, 这一时期, 孩子的情感非常脆弱。家庭的破裂, 给本来就很脆弱的心理又蒙上了阴影。他们自感不如人, 害怕别人谈及此事, 对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特别敏感。许多同学不愿让人知道自己是特殊家庭的孩子, 有自卑心理。
(2) 孤独心理。破损家庭不利于家庭生活维持和家庭职能的正常发挥, 这类家庭的家长常要扮演双重角色, 而这种双重角色的权威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孩子总觉得少一个能理解自己的人, 有些单亲家庭, 担心孩子在外面吃亏, 而不许孩子和任何同学接触, 甚至强迫子女与原配偶断绝来往, 也有的父母因婚姻的不幸, 自己的心理也有障碍, 出于对前夫或前妻的憎恨, 向孩子灌输对方如何坏, 要孩子一定要争气。有时稍不如意就大发脾气, 使孩子感到很苦恼, 内心的情感不能向父母倾吐, 又不愿向老师或同学诉说, 久而久之形成孤独心理。
(3) 报复心理。有些离异家庭的子女在经历了家庭解体前后的风风雨雨后, 心理成熟比较早, 看到别的同学在双亲的呵护下无忧无虑, 使他们心中有一种失落感, 自卑、自怜、压抑、怨恨的心理交织在一起, 就有可能通过对他人、对社会的报复来渲泄消极情绪, 以求得内心的平衡。在他们身上, 滋事、斗殴事件时有发生。
二、学习成绩下降
特殊家庭学生由于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无人关心自己的学习, 大部分学习成绩较差, 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 不求上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 但最主要的是由于家庭的变故对他们的伤害太大, 在他们学习上需要人帮助的时候, 他们听到的却常常是父母的争吵、打骂, 使他们处于高度的紧张之中, 无法集中精力去学习, 对于家长不负责任的行为, 相当部分的孩子往往以厌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报复。并逐渐由学习上的失败者发展成为思想品德的不良者。上课不守纪律, 不专心听讲, 不按时完成作业, 抄袭作业, 甚至根本不做作业。自暴自弃, 完全丧失自信心。
三、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严峻的治安形势表明, 刑事案件中90%是青少年, 而青少年犯罪中, 因父母离异、无人管教而走上犯罪道路的不乏其例。由于家庭破裂给孩子的身心造成创伤, 人为地为儿童成长设置了障碍, 使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以坎坷为起点, 这种坎坷对于未成熟的孩子来说, 是很难承受的。他们常常会因此偏离人生的坐标而走入歧途。
众所周知, 家庭、学校、社会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三大课堂。在对待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上, 学校无疑起着主导作用, 特别是对一些品行较差者。为了矫治这些学生的不良品行, 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做法:
1. 生活上多给一些关心。
特殊家庭的学生中, 有相当一部分家境比较困难。对于这些同学, 学校应主动予以关心, 尽力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可以为他们免去杂费和集体外出活动的经费, 动员班级学生为他们献爱心。实践证明, 这些学生中的大多数都会投桃报李, 以实际行动来回报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关怀。
2. 学习上多给他们一些帮助。
为了帮助特殊家庭学生克服自卑感, 树立自信心, 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要偏爱这些学生, 经常询问他们学习中的困难, 并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补缺补差。当他们稍有进步时, 老师应及时给予表扬, 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3. 建立帮教网络。
对一些问题比较多的特殊家庭的学生, 根据情况应该为他们建立帮教卡, 定期组织他们来校参加活动, 并和街道、里弄、巡警等经常联系, 力争杜绝他们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员来往。当他们发生反复时, 我们要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 通过分析弄清原因, 然后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帮助, 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多关心他们, 哪怕有些微进步, 都要及时予以肯定。
4. 加强法制教育。
很多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方面不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又常常自觉不自觉地违纪违法甚至犯罪。因而, 及时开展民主法制宣传教育, 用具体事例来说明加强法制观念的重要性,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增强法制观念, 从而达到减少或降低他们违法犯罪的目的。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合作, 形成学校内外沟通, 给那些特殊家庭的学生以更多的爱, 使他们内心感受到社会、学校、家庭都在关心他们, 爱护他们, 让他们象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地成长。
摘要:本文通过对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进行分析, 找出很多离异家庭的孩子因为家庭的不完整而导致的再学习、行为上的不足, 甚至不乏违法犯罪的事例, 并且建议在学校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 教育、帮助这些孩子, 让他们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离异家庭;品德现状;原因分析;教育策略
尽管离婚在传统意义上不被提倡,但在过去20多年中,我国的离婚率大幅上升。“中国式离婚”成为一个令世人关注的现象。从1985年至1995年,我国的离婚率翻了一番,到2006年上升了三倍。民政部公布的《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中说,2008年办理离婚手续的有226.9万对,比上年增加17.1万对,增长8.1%。2009年办理离婚手续的有246.8万对,比上年增加19.9万对,增长8.8%。2010年共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有267.8万对,比上年增加21.0万对,增长8.5%。2011年共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有287.4万对,增长7.3%。2012年共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有310.4万对,增长8.0%。从近五年情况看,离婚人数逐年上升,年平均增幅超过8.0%。越来越高的离婚率导致越来越多的离异家庭子女,家庭的变故、父母的离异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健全,甚至还是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离异家庭子女的德育问题不仅是每位教师应当关心的问题,也是家庭、学校、社会应当关注的问题。
一、离异家庭子女的思想品德现状及原因
1.性格内向孤僻,带有怨恨心理
有儿童心理学家曾说过,“离婚问题是现代儿童面临最严重、最复杂的精神危机问题。”离异家庭子女一般都比较内向,他们认为父母离异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因而不愿与人交往,沉默寡言,逃避现实,更不愿把自己的内心世界透露给任何人。此外,在父母离婚的前后,其中的一方与子女相处的时间少了,对子女的生活、学习与品行等关心的也少了。一些离异家庭子女认为父亲或母亲不喜欢自己、不要自己了,认为父母的离异害了自己,从而产生了怨恨心理。据北京市的调查,在对待双亲的态度上,他们与完整家庭子女有着明显的区别,完整家庭子女90.27%都喜欢(不恨)自己的父母,而离异家庭子女中,喜欢父母的仅占59.84%,有40.16%的孩子都怨恨父母或其中的一方。
2.对生活和学习缺乏信心,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中唱道:“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真的是这样吗?确实有一些离异家庭子女以为:别的同学的家庭比自己的家庭幸福,别的同学的父母比自己的父母好,别的同学的学习也比自己出色。他们既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也不能正确对待别人,从而产生了自卑的心理。看来,家庭的破裂已经给子女心灵蒙上一层阴影。另外,在调查中发现,父母离婚后,许多孩子在生活上没有规律,有的吃东西很随便,有的穿着不讲卫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成绩明显
下降。
3.思想和言语、行为偏激,发生问题行为的概率较高
有些父母在离婚前发生了争吵、冷战、分居、打斗等,直至最后离婚,有时还会把子女当作挡箭牌或出气筒。整个过程对子女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使得有些离异家庭子女往往会采取不文明的言语、暴力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在父母离婚后,由于缺少家庭的关心,缺乏双亲的言传身教,一些离异家庭子女往往放任自流,组织纪律性差,自由散漫,出现了一些不良行为,如偷东西、说谎、逃课、骂人、打架等。
所以,离异家庭子女的德育问题相当艰巨而又紧迫,亟待重视和加强。
二、加强离异家庭子女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国离异家庭子女的数量庞大,对离异家庭子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将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为什么呢?
1.离异家庭子女的德育问题会影响到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由于受到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思想和行为都出现了偏差,这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利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最终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和今后的人生发展。
2.离异家庭子女的德育问题会影响到家庭的和谐幸福
离婚以后,有些父母想要弥补子女因父母离异所失去的东西,在经济上进行补偿,并放松了对子女的要求,也忽视了对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一旦子女在生活和学习上出现一些状况,父母之间会互相指责对方,也可能会严厉责怪孩子。此外,离异家庭子女与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生活的困难将会增加。这就需要子女在情感上理解、体贴父母,在生活上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在学习上刻苦勤奋。但他们并不一定会这么做,而是痛恨父母中的一方把另一方赶走了,不愿与父母配合。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到家庭的和睦。
3.离异家庭子女的德育问题会影响到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
稳定
有些离异家庭子女身上所存在的不良行为,已严重违反了校纪校规,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破坏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影响了周围同学的学习。有些离异家庭子女对父母有一种抵触情绪,因遭到父母的批评就会赌气出走,到社会上去闯荡,结交不良人员,并且越陷越深。事实告诉我们,许多离异家庭子女的行为已经出现了问题,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据资料显示,因长期得不到良好、全面的家庭教育,缺少父母的管教,我国的违法犯罪青少年中有10%~30%的人来自离异家庭。在美国,违法犯罪青少年有30%~60%来自离异家庭。
三、加强离异家庭子女思想品德教育应采取的相关措施
父母的离异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不幸的,而将这不幸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负的责任。
1.家庭要对子女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离婚后,父母都要从离异的事件中走出来,认真安排新的生活,要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把夫妻之间的怨恨和愤怒转移到孩子身上,要让子女知道父母还是爱自己的。父母应当挤出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参加活动等,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关心孩子的生活与学习情况。不能限制另外一方来看望孩子,不能在孩子面前争吵,尽最大努力减少离婚对孩子的伤害。但不能因为孩子心灵上受到创伤就百般袒护、溺爱,这样将会使孩子骄横任性,使其个性得不到正常的发展。要多给孩子当家做主的机会,让孩子多为家长分忧解难,让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总之,为了孩子健康的成长,尽可能去营造一个温馨、祥和、文明的家庭气氛。
2.学校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开展相关的活动
学校老师先要了解清楚学生中有哪些是离异家庭子女,教育其他学生对离异家庭的同学给予理解和宽容,不要歧视、取笑他们,要主动与他们交朋友。对于在行为上出现问题的离异家庭子女,学校要加强思想教育、督促。对于在学习上出现问题的离异家庭子女,学校要安排老师进行课后辅导。对于在生活上出现问题的离异家庭子女,学校可以减免相关费用或进行物质上的帮助。老师要鼓励学生说出心里话,让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让离异家庭的孩子感受到真挚的师生之情和同学之情。此外,学校老师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提醒家长多跟孩子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学校要应尽可能争取父母双方配合好学校的教育,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和思想道德品质,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积极采取措施,发挥社会功能
社区可以利用黑板报、橱窗、标语等加强宣传,呼吁人们要重视离异家庭子女的德育问题。为离异家庭子女建立档案,进行长期的跟踪与观察。在暑假和寒假,社区可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并动员离异家庭子女积极参加活动,如:拓展训练、公益活动、家庭小主人、文明上网等。通过这些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能力与品质,并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心与温暖。同时,社区可以聘请学校的德育老师或心理老师等担任社区的老师,让社区老师来关心离异家庭子女的学习和课外生活。另外,也可以邀请一些专家来到社区开展讲座,提醒家长如何来教育好子女以及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总之,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是个社会问题,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关注。我们要创造良好的环境,采用有效的方法,促使离异家庭子女健康地成长。
1、您孩子的年龄段:岁
2、您孩子的性别: 男 女
3、您希望今后孩子接受的教育类型及水平: 高中 职业技校 大学专科
大学专科 大学本科 研究生 出国留学
4、您认为教育规划具备哪些其特点:
时间无弹性。子女一般到了18岁就要念大学,能准备教育金的时间大致10-12年; 费用无弹性。教育费用相对固定亦会逐年递增,无论家庭收入与资产如何变动,基本负担不能减少。
5、家庭成员在规划子女教育费用时要遵循的原则有:
目标合理提早规划定期定额稳定投资
6、子女教育又可分为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大学教育费用普遍较高,对其进行理财规划的需求也最大。您认为大学教育阶段应该为孩子准备的教育金数额为:
3---5万 5----8万 10---15万 15万以上
7、您的家庭年收入
1万以下 1-3万 3-8万 8-15万 15-30万 30万以上
8、您是否同意父母应该提前为子女准备教育金,并且应该款专用:是否
9、您是否愿意为自己的子女准备教育金,每月愿意储备多少:
不愿意 200---400元/月 500---700元/月 800—1000元/月 1000—1500元/月 1500—2000元/月 2000元/月以上
10、有专业机构/专业理财人员为您量身定作适合您的子女教育规划,您是否愿意接受咨询及理财建议
愿意 不愿意原因请准确填写您本人的姓名及联系电话,以方便通知您是否幸运获奖。
[摘要] 随着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传统婚姻伦理观念不断变化,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单亲家庭逐渐增多,而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容易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特征和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以及带来教育方面的影响,并针对解决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从而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问题特征 原因教育策略
家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也是人格形成的源头,是孩子成才的一块沃土。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更是安全的代名词,是快乐之源,是健康人格的发展之端。而当父母双方离异或夫妻双方只剩一方时,对孩子来说,就意味失去了一方的庇护,在心理上必将承受巨大的痛苦,甚至对生活也失去勇气,对社会充满敌意,于是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辨证分析单亲家庭结构对子女成长的影响并提出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应对策略,旨在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一、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表现
毫无疑问,在单亲状况下,父爱或母爱的缺损都会对未成年子女的心理健康及成长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甚至伤害,容易使这些未成年子女形成一些不良心理特征,并且子女的年龄越小,这种不良影响的力度越大,单亲家庭子女主要存在着以下心理特点:
(一)内向自卑,抑郁冷漠
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感到自己处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加别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对别人的关心表现出极为的冷淡,长而久之,他们将从人群之中脱离出来,进入自我封闭和孤独的空间。
(二)充满憎恨,暴躁易怒
父母由于家庭缺失而引起情绪失调,极易把这种情绪带到与孩子的交往中,孩子成天处在恐惧和担忧中,这样长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生活中稍有不顺心就容易冲动,对生活中的小小摩擦,反映非常强烈,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敌对情绪很大。
(三)胆小孤僻,多疑嫉妒
当单亲家庭子女往往对自己做出偏低的评价,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另外由于健全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容易得到,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从最初的羡慕演变成妒忌、僧恨。
二、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针对单亲家庭的子女通常表现出来的孤僻、内向、自卑,抑郁等性格弱点进行分析,了解他们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亲子关系的失调
单亲家庭中亲子关系失调在离异单亲家庭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种异常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家庭的缺损意味着从此有一方要从家庭中退出,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心理上则会产生被双亲中的一方抛弃的担心,造成孩子缺乏自信,产生自卑心理。第二,家庭的缺损容易导致他们的监护者忽略和孩子的交往,造成亲子关系冷淡,而作为孩子,当他们看到父(母)情绪不好时,他们也不敢贸然地与父母交流,这势必会影响亲子交往的数量和融洽程度。更为极端的是,有的监护者根本就把孩子当作“累赘”、“包袱”,把孩子看作自己未来生活的绊脚石。
第三,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孩子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来应付家庭困扰带来的紧张,他们的心理调适受到家庭人际冲突的影响,容易使孩子产生不良的社会学习,他们也变得不再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不信任会扩展为对整个社会的不信任,伴随着这种心理而长大的儿童,极有可能会产生一些反社会行为。
(二)监护者教养方式的失当
单亲子女的抚养者在较大的生活、心理和经济的压力之下,容易在抚养方式上走向偏颇,这种教养方式的偏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孩子要求很高,严教过度。有的家长总怕孩子因为家庭原因开始不学好,而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对孩子的教育过度关注,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一旦孩子的行为表现与自己的期望不相符合,便会引起严教过度,这种过度的严教剥夺了儿童的尊严,容易使孩子对自己产生否定感,“我不能干”、“我很笨”,从而出现自卑、自责等问题。
第二,单身母(父)亲忙于生计或缺乏责任感,对孩子监管不力。单亲家庭父(母)亲在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没有时间、精力和物质条件抚养孩子,他们往往把孩子交给隔代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或者疏于管教,形成管理的真空,有的家长沉酒于自己的伤痛而忽略了孩子的痛苦,缺少对孩子的关爱。由于孩子在家中得不到重视,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因而容易产生自卑情绪,不求上进,最终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及扭曲的心理。
第三,监护者心怀内疚,对孩子过度溺爱。单亲家庭中有的家长,对孩子常有一种负罪感,将一切问题都归结在自己身上,无原则地一味满足孩子、迁就孩子,孩子极易出现自我控制能力差、冲动等问题。
第四,监护者把孩子放在封闭的家庭中进行抚养,使孩子缺乏社会交往。单亲家庭中,有些监护者老是把孩子关在家里,按照自己给孩子设计的“理想”的人生航线来对孩子进行培养,孩子缺乏与他人相处、交往的经验,在与人交往时,必然会产生孤独与焦虑。
(三)社会评价压力
家庭的缺损对于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的儿童来说,往往意味着突然的打击与压力,许多儿童难以承受,更无力调整和摆脱,这势必会导致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异常。单亲家庭中孩子在精神上往往会受到他人的歧视,这种压力对孩子来讲是很残酷的。有的孩子怕别人提爸爸(妈妈),常常躲在角落里偷偷地掉泪,他们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嘲笑自己,这种实际存在或臆想的社会评价压力使他们为了避免伤害而慢慢从人际交往中开始退缩。他们自己给自己筑起一道心理的墙,把自己包裹在厚厚的壳中,表面冷漠,实际上内心非常虚弱。另外,这种社会评价压力还会使单亲家庭的学生对人产生怀疑,对人缺乏信任,极易导致多疑性格的形成。
(四)子女心理调试能力不强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家庭破碎这些家庭生活的变故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巨大的、从未有过的冲击与挫折。一个人是否能顺利地应对挫折,取决于个体
自身的挫折容忍力。挫折情境的产生,对于那些挫折容忍力较差的学生,则会为挫折情境所困扰,如果没有合理的引导,就很容易导致心理的失衡。同样面对家庭的缺损,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产生心理问题,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生活的阅历还相当贫乏,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自我调节能力还较差,心灵更容易受到伤害。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讲,意味着失去与父(母)亲在一起生活的权利,甚至失去父(母)爱,它使孩子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怨恨感。这些消极的情感必将作用于孩子与他人的交往,最终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同伴关系,造成与人交往能力的下降,甚至造成交往障碍、对人焦虑。
三、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对策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单亲子女每天都要接触的环境,单亲子女处于这三者相结合的成长环境中,三者对于其教育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如果这三者的关系有一个处理不好,单亲子女成长的天平就会失衡,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在所难免。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形成坚固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共同促进单亲子女身心健康发展。
(一)重视单亲家庭教育
单亲家庭中的孩子能够跟随一个懂得爱、懂得关心、懂得教育的父亲(母亲)生活那算是一种幸运,如果落在被视作一种负担、一种累赘不负责任的父亲(母亲)手中,最终将会酿成恶劣的后果。
第一,父母要重新拾回生活的信心。单亲家长应坦然而勇敢地对待现实,振作着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要以宽容的心态立身行事,要学会对痛苦和懊恼的遗忘。
第二,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必须承担起来教育孩子的责任,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不容忽视的。对孩子特别是单亲子女要做到养育并重,不仅关心孩子的生活,更要注意教育孩子,关心孩子的思想、学习、交往,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不足,正确引导,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明辨是非善恶。要在家庭出现变故之后尽可能地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让孩子在第一课堂中汲取到尽可能多的营养。
第三,不像子女隐瞒家庭变异真相。监护者应该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把家庭变异的情况告诉他,至于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告诉孩子,还要根据孩子年龄大小,个性特征,情感成熟程度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只有孩子理解了家长,才能面对现实,承担责任,与家长共同克服困难。
第四,培养单亲子女的独立性。三人世界变成两人世界,家长更容易对孩子娇惯溺爱,作为补偿,对孩子关怀备至,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性格脆弱,依赖性强,缺乏主见,孩子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其后果是单亲子女一旦离开家长,便不知道如何去应付生活中的困苦和挫折。因此,家长能为单亲子女做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就是教会他们如何成为能独立生活的人。
(二)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比,有它自己有利的条件,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计划性、针对性都很强,而且可利用的教育渠道广泛,方法灵活。
第一,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从入学起就开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人头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把对每个单亲家庭学生的帮助与教育具体落实到班主任,由他们负责对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的关照,行为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单亲家庭学生在家里和社会上的情况。
第二,加强爱心教育。选派充满爱心、有一定心理学基础、有较强的自我控制与忍耐能力、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在班风良好的班级中,同学与同学的关系反映在既能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同时也反映在能处理好个体间的竞争与合作上。单亲家庭学生如果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里,他们自然会感到生活充满阳光,感到自己在不幸之中的特别幸运。
第三,用鼓励消除自卑。老师要创造良好活动的环境,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友谊;对能力较差的单亲家庭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三)健全社会保障
社会应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让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人都来关心、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调动社会资源,给予单亲群体经济物资等方面的帮助,引导这些家庭的子女参加集体活动,为他们展示兴趣、爱好创造条件和机会。
第一,重视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设立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咨询机构,设立家长学校,开设咨询电话,使单亲家庭的子女遇到问题,能及时与社会联系。通过影视、广播、报刊,传授教育单亲家庭子女的科学方法,形式要多样化,内容要新颖,使其受教育于娱乐之中。
第二,完善离婚子女监护权。人民法院在判决离婚案,处理未成年子女归属时,要考虑如何有利于子女的成长教育,既要考虑到监护人的抚养能力,又要考虑到其教育能力。使离异后的子女尽可能多地得到双亲的照顾和关心。
第三,发挥社区教育优势。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街道,社区要从各方面给加强对单亲家庭的关心。生活上可通过社区互助等形式对离异家庭中生活困难的同学给予经济上的帮助;思想上经常上门家访,了解家长及孩子的思想状态,并及时和学校、老师取得联系,关心、教育好每一个特殊家庭的孩子。
总之,在对单亲家庭子女学生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倡导和参加教育活动,只有把社会、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协调配合的教育网络,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困难,为他们付出更多的爱,相信他们也同样会生活得快乐、幸福。
参考文献:
[1]潘允康,柳明.《当代中国家庭大变动》[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吴德清.《当代中国离婚现状及发展趋势》[M].中国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
[3]邓伟志、徐榕著.《家庭社会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沈崇麟、杨善华.《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5]罗尚荣、李晓红.《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载《社科纵横》,2006年第12期
[6]张开荆.《单亲家庭青少年不良情绪的成因分析及对策》载《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7]焦晓玲.《试析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载《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
5年第3期
[8]林岚.《单亲家庭母亲及其子女成长之研究》载《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9]常艳春.《离异单亲家庭对子女成长的不利影响》载《家庭与家教》,2004年第4期
离婚,在当今社会已不是一件新鲜事。它是主体双方冲破封建世俗的偏见,摆脱了众人的冷言讥讽。离婚后解脱了原有家庭婚姻带来的痛苦与不幸,然而,每一个家庭的破裂与解体,都会给爱情婚姻的结晶——孩子,带来极大的不幸,造成心灵上莫大的创伤,任何后来的教育都是无法抚平与弥补的。
离婚后,父母双方各奔东西,忙于自己的事业,大多数无暇顾及孩子。有的还认为孩子是个包袱,是个累赘。有的干脆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托管教育。我们发现大约有70%左右的单亲孩子不是由其父或母直接教育和管理。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孩子教育的忽视与管理的漏洞。在教育上出现了短暂的或间接空白。
单亲孩子由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教育与管理,形成了隔代教育,这种教育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我们班的程文迪小朋友就是个单亲宝宝,父母由于感情不合离婚,虽说孩子是跟着爸爸,但其实主要由祖父母照顾,隔代教育给孩子带来了很多后遗症,经观察后有以下一些方面:
一、情感的分离与脱节
文迪与爸爸还有爷爷奶奶住一起,对于妈妈的印象只有通过电话交流,只有在节假日才能看到孩子,这样的母爱是残缺的。与妈妈的交流少之又少,有时和孩子交流,会问到妈妈,孩子只会淡淡地说一句:“想妈妈。”其实单亲孩子与其父或母是直接的血缘关系,父母施与的爱是一种天然纯真的爱,每个孩子都需要这种真诚的情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从客观上来讲是自然的,无丝毫的做作,这是孩子能够感觉到的,从人生发展的规律来讲,每个孩子由其父母教育是最适合的,哪怕是不到位、不科学的教育,也总比对其进行间接教育要好些。
有关专家指出,孩子需要纯真的天然的父母之爱,来自其它任何方面的爱都是无法弥补的。
父亲或母亲由于种种原因,将自己的孩子交给其祖或外祖教育与管理,本来在心灵上,情感上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父或母这样做会使孩子又感到了情感危机的到来。他们羡慕其他孩子跟着父母生活,天真浪漫,活泼可爱,而自己好似一只孤独掉队的大雁,造成情感的再次分离与脱节。孩子特别渴望和父母同吃、同住、同生活,与父母真诚地交流。可是,单亲孩子深感自己不能同其他孩子一样,享受人间的幸福和快乐。他们只能听天由命,任凭上帝的安排,接受来自隔代的情感。
二、教育内容的陈旧与背离
文迪平时的教育都是交给爷爷奶奶,当然他们的知识也是有限的,片面的。在他们的心里孙子已经失去了母亲,所以他们把更多的爱施加在孩子的身上,久而久之,孩子的很多坏气旋就养成了,比如在幼儿园他不肯自己动手吃饭,挑食的现象很严重,而且不管玩什么都是一句话“这是我的玩具”、“你干嘛抢我的玩具”,有时不小心被其他小朋友碰到一下就大声哭闹。
单亲孩子长期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这部分人自然就成了孩子的家庭教师,他们肩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履行教育孩子的义务。他们的主观愿望是好的,而且也非常尽职尽责。然而,由于这些人生活的时代与晚辈不同,他们所受的教育与当代人有很大的差异,思想观念都比较僵化,所掌握的知识陈旧,因而只能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信息传授给孩子。
这些教育内容不仅陈旧,有时还与时代格格不入,相背离,有的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有东西,一些江湖义气的东西传授给孩子,使他们深受其害,当社会飞速发展,在隔代教育之下当今先进的科技知识、科技信息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手段等,都会与这些单亲孩子失之交臂。
三、教育结果的遗憾与失望
对单亲孩子的教育与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能有所奏效,大量的事实证明,单亲孩子的教育比一般孩子的教育要难得多,隔代教育下孩子的成长就更为困难,所产生的效果常常事与愿违。在隔代教育下,单亲孩子
不能正常健康成长。由于教育内容的陈旧,教育方法的不科学,教育不及时不到位,常常使孩子出现很多的问题。抑郁与孤独,焦虑与恐惧,嫉妒与怨恨等不良心理;撒谎及言而无信,骂人打架,吸烟喝酒,偷盗抢劫等严重的不良行为习惯不断形成与发展,严重的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单亲孩子就成了隔代教育的牺牲品。而当整天忙碌的单亲孩子的父或母发现时已经太晚了。
单亲孩子的教育与管理切不可等闲视之,作为父或母应视为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来看待。应该亲自教育与管理。否则,你将会后悔莫及。
本论文能够填补之前研究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性别倾向研究的空白, 并且能够为现代社会出现得越来越多的离异家庭子女异性交往中出现的问题提供理论指导。能够增进心理健康发展, 增进友谊, 为日后获得的成熟爱情积累经验。
2. 研究方法
2.1 目的
探讨并且验证离异家庭子女的性别倾向与其与父母一方生活在一起的结果是否与普通家庭 (常模) 有显著的差异, 并根据结果来分析导致这些偏差出现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
2.2 研究被试
从沙市中学的高一, 高二学生中分发问卷400份进行调查, 回收问卷383份, 回收率为95.75%, 其中父母离异家庭子女为42人, 离婚率为10.8%, 380名有效被试中, 年龄分布为15到18岁, 在性别方面, 男生158人, 占总人数的41.5%, 女生222人, 占总人数的59.5%。在年纪分布上, 高一占30.7%, 高二占38.3%, 高三占31%。
2.3 研究工具
美国心理学家Bem于1974年发表了性别角色量表 (Bem sex role inventory, BSRI) , 这是第一个用来测量相互独立的性别角色的测验工具。BSRI根据被试自陈是否具有社会赞许的男性化或女性化性格特征来评价其男性化和女性化程度。这是一个7点量表, 包括60个描述性格特征的形容词, 男性化项目20个, 女性化项目20个, 中性项目20个。
3. 结果分析
3.1 不同家庭状态子女的男性化、女性化得分比较
离异家庭子女的男性化、女性化得分情况可知, 完整家庭子女的男性化、女性化得分均高于离异家庭子女。但是两种不同状态下的男女性化的得分在T检验下, 不显著。这说明, 在离异家庭中, 青少年的性别倾向偏差更加明显, 个性或者心理上更加偏向与一方。
3.2 离异家庭中男生与父母中一方居住的男性化、女性化得分比较
在总体的数据中, 只分析离异家庭子女中的男生男性化与女性化的得分情况。当父母离异之后, 男生与母亲或者父亲居住在一起时, 他的男性化与女性化得分情况如下表2所示。这说明和相同性别的家人住一起, 那么他们同性别的得分将会偏高。用社会学习的理论可以解释,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不仅教会了知识及其他的常识, 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更是学会了关于男、女的该如何思考, 行动, 应该有怎么样的心理。
3.3 离异家庭中女生与父母一方居住的男性化、女性化得分比较
在总体的数据中, 只分析离异家庭子女中的男生男性化与女性化的得分情况。当父母离异之后, 女生与母亲或者父亲居住在一起时, 她的男性化与女性化得分情况如下表3所示。
这说明, 女生在和母亲住在一起的, 她们的性别倾向容易滑向两个极端, 一是, 在不自觉中去扮演父亲的身份, 需要变的坚强, 有野心, 要强, 只有这样才能给予母亲支撑;另一种是女性倾向更明显, 因为和母亲居住的时间长, 而且缺乏父亲角色的榜样, 因此, 她们会更加“女人”。
4. 离异家庭子女性别倾向偏差的预防及对策
父母在离异之后, 应该做好防御准备, 避免因为自己的错误而毁掉孩子美好的未来生活。预防对策有一下几点:4.1父母离异之后, 不要在子女面前过多的埋怨对方, 这样会对孩子产生阴影, 会记恨另一方。避免流露出不合理情绪和行为。4.2父母在离婚之后不要因为要补偿离异给孩子带来的痛苦而过分溺爱, 这样的孩子会变得懦弱, 男性化会偏低。家长们不能用物质上的东西满足孩子精神上的需求。4.3父母在离婚之后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有别于自己另一个性别的社会期待,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 父母最好是能成为孩子的朋友, 每个星期都能见面聊天。4.4从学校的角度来看, 在获知那些父母离异的情况之后, 应该给与特殊的爱护与帮助。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将他们的注意力从家庭分散的悲痛中调出来。
摘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不仅带来经济的腾飞, 也给传统的婚姻观念带来了冲击, 离婚数量也在大幅度上升。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情感、与异性交往等问题日益突出并且受到广泛关注。对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而且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深入调查离异家庭子女性别倾向的问题。得出结论:离异家庭子女的性别倾向与一般家庭中的子女是有显著的差异。
关键词:离异,青少年,性别倾向
参考文献
[1]苗苓.徐蚰茹著.青少年异性交往:行为健康[M].科学出版社, 2004年第1版.
[2]郑涌.青少年的性心理健康问题[M].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年第1版.
关键词:离异;思想和行为问题;对策
“家”一个可以使孩子拥有安全感、归属感和爱的地方,它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场所,许多心理学家指出:和睦、温暖、健全的家庭是保证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家庭的破裂、残缺往往会使孩子过早地品尝到人生的不幸,从而比一般的学生容易产生情绪和社会适应的问题。现从班主任的角度从如何做好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方面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离异家庭孩子的思想、行为表现
离异家庭孩子的思想、行为与正常家庭的孩子是有差异的,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
1.自卑感强,情绪低落。这类孩子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做事缺乏信心,心理承受能力差,性格内向,不愿与别人接触,目光呆滞,遇事畏缩,成绩较差,平时也能遵守纪律,按时完成作业,但做事的积极性较差,且比较被动,这给他们的学习、生活都带来很大的影响。
2.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用极端的行为对待自己或他人。这类孩子不愿听从别人的意见,不仅厌学,还刻意去学习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如:我校有一名五年级学生,原先是品学兼优的学生,自父母闹离婚后,孩子在父母的打骂声中度日如年,每天放学后不愿回家,有一陣子竟沉迷于网吧虚拟的网络游戏世界中,学习成绩急剧下降。
二、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策略
1.心理疏导,调整心态。父母离异的孩子不愿向别人说心里话,常期压抑在心里,就成了一种心理负担,会产生心理疾病。所以进行有效及时的心理疏导是很有必要的。老师应经常主动地接近他们,和他们谈心,使他们心中有一种亲切感,用正常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2.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这部分孩子因父母离异,缺少父母的关心、爱护。有的甚至在生活上有困难,所以老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多给予关心,使他们在点滴的关心中感受到温暖。针对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孩子,要及时地给予物质帮助,使他们无后顾之忧。
3.培养一种爱好,转移注意力。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会长期沉浸于父母离婚的烦恼之中,思想上总是想不开,这时老师可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从而减少因父母离异带来的孤独和烦恼。
4.加强法制教育,有效地预防犯罪。家庭离异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不加强法制教育,这部分孩子是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给社会造成危害的。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面对那些父母离异的不幸家庭的受伤花朵们,我们班主任更应多份关心,多份爱,让爱心渗透到孩子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他们在爱心中感受真情和温暖,与其他孩子一起健康向上。总的来说,对离异家庭孩子的思想、行为教育,需要班主任老师的耐心和爱心。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老师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用一颗永恒的爱心去说服、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把他们从一些不良的思想、行为中挽救回来,使他们的身心和学习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周莉.解析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新乡教育学院报,2001(3).
我是一个来自农村的一线教师,关于农村留守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我想深刻的谈一谈。我们都知道现阶段的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家庭教育的含义是大多数家长所不了解的,特别是我们农村的家长,仅仅局限在传统的生养上,过分的重视了物质上也就是生理的养育,而忽落了在其他方面的教育。我认为现阶段的家庭教育不应该再局限于家庭长者对子女的自觉的、有意识的教育,而是在家庭中对子女进行以亲情为基础,在教育活动中使其受到积极的影响。
目前,家庭教育问题,尤其是农村的家庭教育问题,随着农民工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了,尤其是贫穷地区,因为经济原因多是夫妻同时外出打工,子女的教育大都落在爷爷奶奶身上,这样更是因知识等原因使问题更加严重了。情况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一、子女尚年幼,大多在2-12岁
首先,子女在2-4岁这个阶段,农村的教育情况和城市不同,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只有小、大两个班,在这之前的孩子大都交给爷爷奶奶来带。可是,在农村这个年龄段的爷爷奶奶也是要参与农业劳动的,因为知识水平、时间等原因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更不用说对孩子进行智力的开发和其他方面的培养了。
其次,子女在5-12岁这个阶段,这时孩子大都已入学,父母好像都以为可以天经地义的去为子女的以后打算,为他们去赚钱。还是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好一点的是夫妻有一个在家照顾孩子。可是由于农活太忙根本没时间来管孩子的学习,能顾上孩子的生活就不错了。
二、子女青春期,大都在子女已上中学
在孩子的这个阶段,父母大都认为孩子已经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了,对孩子说得最多的是你要好好学习,要取得好成绩,要考大学等。他们是孩子要什么就尽量满足,根本不去关心孩子学习是否辛苦,能不能完成他们下达的目标,只是认为他们为孩子苦孩子就应该如何了。结果,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大都是自私自利,学习不好就去和社会上的小混混学坏,更可恶的是还有各种理由来欺骗父母,等到父母发觉已经是后悔晚已。
三、家庭比较富裕
在农村,这种家庭里的孩子无疑是幸福的,可是这种家庭的父母大都在外做生意之类的,要么把孩子带在身边,要么把孩子放在家里让爷爷奶奶来带。带在身边的有好机会去接受好的教育,但多是因为父母没时间管理过早的接触了城市的生活而变质;在家留给爷爷奶奶的,再不是因为祖辈去劳动没时间了,而是时间过多,又有物质的保证过分的溺爱了,这种孩子长大后多是温室的宝宝,自理能力差,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有:
一、受文化水平所限,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成长缺乏系统规划,家庭教育随意性大。
在中国广大农村,6岁以前的幼儿教育几乎处于自然成长的状态,幼儿园教育时间短、科学性差,尤其是乡村生长的孩子,大都没有经历过正规的学前教育。当然,这与农村的社区教育条件不完善有关。孩子入学后,家长就又认为学习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就是配合学校接送孩子而已,因此,学多农村家长在家庭教育上表现出更多的盲目性。保这一切水汽自然的态度,形成目前我国农村大多数家庭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具有传承性和习惯性。所谓传承性,是指农村家长模仿自己的生活教育经历而形成的对子女教育的过程。在我的调查中发现,许多家长认为,我从小的学习就没人管,靠自己,孩子也一样。农村人常说是不是那块料,不是那块料,即使“施肥”了也没有收获;是那块料,风吹雨打都不怕,一样成材。这是唯心论的观点,反映了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上的无知性和盲目性。
在孩子上学以后,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课业不能辅导,逐渐形成不关心子女学习过程,只关注学习成绩的心态。虽然,家长的文化素养在逐渐提高,但随着孩子的学习要求提高,家长对孩子的辅导能力呈递减趋势。由于家长无力关心孩子的功课和孩子的学习过程,因此,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成绩。
二、家长过分重视金钱,认为有了物质保证孩子就会学习好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里也有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了,现在有很多家长在看到别人家庭富裕就认为自己对不起孩子,不能给孩子幸福的生活,认为不给孩子留下多少多少钱就是没进到做父母的责任。最近几年来,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地方越来越多,物价上涨,农副产品价格涨幅相对较小,农民收入不高,大多数农民都
外出打工。特别是那些家里有孩子的年轻父母大多认为自己的父母年龄还不是很大,可以帮自己照顾孩子,就夫妻全去打工。这同样带来了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同时,因为父母的榜样作用有的孩子认为学习并不是很重要,将来可以向父母一样去打工赚钱,这又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无端的阻力。
三、隔代教育软弱无力
许多孩子的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孩子留在原居,由爷爷、奶奶、或者姥爷、姥姥代管,由于老年人的局限性,比如在受教育水平方面(很多老年人是文盲或小学毕业)、自身的生活经验方面、经理、体力方面都难以承担地起对隔代人的教养。他们在对待孩子的管教上主要表现为管吃、管住、管穿衣等生活方面,而思想教育上没有约束力、控制力,对孩子的放任结果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难以养成。虽说外出打工的父母希望通过自己经济状况的改善来提高子女接受教育的程度,对子女学习也有较大的教育期望值,但时空上的距离无法使子女感受这一点,无法将自己的教育思想通过长一辈在家庭互动以及所营造的家庭文化氛围中产生影响。更多的农村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由于家长的不协作,造成互相隔离、缺少交流的结果,使孩子受教育的信息不能畅达。
四、社区文化氛围的影响
农村人民普遍文化水平比较低,社区教育工作开展不利,当以金钱为主的思想占主流时,大多数人不能清醒的认识,而是盲目随从。另外,由于经济的原因,农村社区工作体系不完善,仅仅是在农业生产和农民工外出劳务上,不能在农民再教育和社区文化生活上开展有利的活动以至农民不能对女教育全面认识。从以上原因,经分析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家长观
现在的农村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关注学校的教育水平,关注学校的发展,真正了解学校教师和学校建设的其他方面,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而不应将孩子学习的好坏认定为教师和学校的义务和责任,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就是拿钱和每天督促孩子上学。但是,目前,家长只是拿钱和进行督促等简单化的、原始的家庭教育,依然是现在中国大部分农村家长的真实家庭教育思想的写照。因此,当前最重要的是搞好现有的农村基础教育,让新一代的农民子女成为有文化、有知识的新人,使他们在未来的家庭教育问题上,不重蹈覆辙。
二、加强农村社区建设,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
农村社区的影响面向主要是村、村之间的互动影响,这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比较大,也就是说,在农村近距离的环境影响要大于远距离的影响。尤其孩子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时期的家庭教育,更体现了这一特点。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辍学学生的发生多数受其周围学生的影响,同样家长那种金钱至上的观点的大范围形成也是这种影响力造成的。所以,要大力提倡社区教育,开办家长学校,从真正提高家长个方面素养出发,踏实的做好社区教育工作。
三、对农民进行再教育,向农村家长宣传终身学习的思想
要对农民进行必要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让农民真正掌握知识,并能够利用只是改变自身处境,在这个过程要让农民认识到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同时也要向父母宣传迎接终身教育的挑战,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仅有教育子女的朴素感情和良好愿望是不够的,还要不断学习,好要根据孩子身心的发胀特点,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教育孩子的方法,位子女医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适应终身学习的社会。
在对农民父母的再教育中,要让父母明白对孩子的教育金钱是必要的,但不是绝对的,要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就可以了,重要的是教育孩子如何去学习、去做人。明白对下一代的教育是否成功要看孩子会不会做人,而不是他将来是否有钱和我为他留下了多少钱。
[摘要]随着婚姻解体数目的增加,生活在离异家庭的儿童数目在不断的增加。作为离异家庭儿童生存圈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机构,应考虑为离异家庭儿童提供系统的补偿教育,尽可能地减少父母离异对其人生发展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离异家庭儿童.本}偿教育;幼儿;教师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离婚率逐年上升,据民政部门统计,1980年离婚和结婚的比例为4.74:100。,中国内地离婚和结婚的比率为13:100左右,之间,离婚率上升了近3倍。在沿海开放城市这个比率更高,如上海l―9月份结婚人数和离婚人数的比例为4.45:1。随着婚姻的解体,生活在离异家庭的儿童数目在不断的增加。
离异家庭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还十分年幼,这些孩子的心理与生理正处于发展阶段,必然会受到双亲离婚这一变故的影响。Hotherington和助手发现(1982)有监护权的家长不得不负担起抚养孩子的责任,然而他们自己还经常被离婚的问题困扰,对待孩子时易怒、急躁、没有耐心,这些抚养态度上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孩子。而这一时期的儿童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是最需要父母爱的时候,却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安全的依恋关系,尤其当他们陷入父母之间的“战争”时,难以承受父母反目的压力,容易出现“情感饥饿”,产生心理适应状态失衡而导致心理健康危机,如焦虑、愤怒、厌恶、忧愁、悲伤、恐惧等。学龄前期是人生的第一阶段,这阶段所经历的事件,以及对事件的看法、态度和情绪体验等对人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关于离异家庭儿童的补偿教育
当前,幼儿园中针对离异家庭儿童的补偿教育工作非常薄弱,教育者缺乏对此方面工作的理解,因此,我们应确立对离异家庭儿童进行补偿教育的理念。下面将探讨幼儿园可以推行的一系列补偿教育措施。
补偿教育最初的含义是为经济收入低微家庭的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环境和卫生保健,以刺激儿童的智力、身体、情绪、社会性等健康发展,弥补由于家庭贫困、缺乏丰富刺激所导致的各方面的差距。最早的学前补偿教育开始于18世纪法国教育家舍恩・奥伯林创办的幼儿编织学校。进入20世纪以来,“补偿教育”在各国都有很大发展,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开端教育运动(Head Start),其实质也是补偿性的,主要是对学前和中小学的“处境不利儿童”(黑人子女为主)进行的教育。美国政府提出“反贫闲计划”,开始实施补偿教育,并在此后大力推行。
要做好离异家庭儿童的补偿教育,教师首先应对幼儿目前的状况做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包括身体发展水平、认知发展水平、社会性发展状况、监护人的教育观念(离异家庭的不良教养方式主要有三种:①溺爱型。为了弥补离异给子女造成的心理创伤,家长往往对孩子溺爱娇惯,使孩子变得任性、自私、不听劝导、乱发脾气,行为放肆。以至难以教养。②粗暴专制型。家长的情绪受到离婚的影响,不能理智地教育孩子,长期下去则容易造成孩子蛮横、逆反的心理,对一切充满敌意,形成顽同而冷漠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③放任型。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甚至不管不问)、监护人的抚养方式(如是否允许另一方家长定期探望,是否由爷爷奶奶代为抚养),弄清楚幼儿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是否存在情绪问题、是否有问题行为、是否存在社会交往不良、是否存在亲子关系紧张等)。这是做好幼儿补偿教育的前提条件,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使教育工作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发挥幼儿园的教育优势,塑造离异家庭儿童良好的道德和个性品质
除了节假日外,大部分幼儿日间在幼儿园或其他专门的教育机构的时间比在家里的时间长。在幼儿园里,幼儿与教师和同伴互相交往、互相影响,这个过程从幼儿人园开始,一直延续到幼儿离开幼儿园为止,它渗透到了幼儿在园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应该说同家庭比较起来,这是幼儿园教育的优势。
实施补偿教育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须具有公正、诚恳、热心、和蔼、同情等人格特质,能根据具体问题设计灵活有效的教育活动。调查发现,善于观察的教师通过幼儿在园的表现(如沉默寡言、易发怒、独自哭泣、发呆、敏感等)就能判断出该幼儿的家庭可能发生了变故。离异家庭儿童由于家庭破裂,感到强大的压力或挫折,自己无法合理宣泄,这种不平衡状态如果没有被及时发现、调适,持续时间过长会超出幼儿的承受能力,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教师可以通过自我意识、情感体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教育,减轻离异家庭儿童的内心压力和挫折感,帮助他们成长为心理健康的儿童。
1.健康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作用十分巨大,健康的自我意识使人形成丰富的.情感世界,可以调节和激发个体的道德意识。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核心部分,随着个体的成长不断发生变化。年龄越小的幼儿对自我的认识受成人评价的影响就越大,在幼儿心目中,教师与同伴的语言评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外界积极的评价能使幼儿肯定自我,树立较好的自我形象,从而促进其自信心的发展。
受幼儿期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幼儿会认为父母离婚是自己的错误造成的,自己应该对父母争吵和离婚负责任,他们相信要是自己表现好,父母就不会分开。这种自责的态度,常导致幼儿有强烈的罪恶感。另外.幼儿还会担心父母一旦离异,自己将被抛弃,成为孤儿。这时候他们十分需要周围人的爱护和接纳,以建立心理上的安全感,消除自卑、沮丧的情绪。作为他们的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他们健康的自我意识。
一是应该引导幼儿接受他们已经改变的家庭。通过语言和行动,表达对每个家庭的尊重,强调每个家庭都是独特的。当发现某个孩子正在担心父母可能会离婚时,鼓励他们说出对父母离异的不安和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大人也有合不来的时候,但他们仍然会照顾并爱他们的孩子。
二是应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及时地肯定他们的进步,同时在教学中注意选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训练能力,并获得较多的成功体验,以逐步提高其自信心。教师应尽量给离异家庭儿童分派一些任务,如某幼儿好动、喜欢体育,就让他给大家领操;某幼儿喜欢画画,可以让他帮助绘画技能欠佳的小朋友。在教师的影响下其他小朋友会更愿意主动接近他们。
三是尽力去发现和肯定离异家庭儿童的长处,并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以提高其自信心。
四是给处于困境的幼儿讲述曾有过不幸童年的伟人的故事,如自幼丧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孤儿院里长大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童年失去父爱的美国第一届总统乔治・华盛顿等,让他们从中汲取力量,战胜困难。
2.融洽的社会交往。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对其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通过社会交往可满足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同时交往活动直接为认知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一个情绪愉快、乐于交往的幼儿,具有更多的提高交往策略、自信心和发展语言的机会。幼儿社会性发展存在的问题,也常常成为抑制或延缓其认知发展的因素,此方面有研究表明,离异家庭的儿童社会性发展不良,进而影响到智力水平发展迟缓、自我评价低。
离异家庭儿童由于家庭突然发生变故,父母一方的离去导致亲子交往被人为的遏制,进而交往意识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发生自我抑制。在幼儿园里表现出交往行为不积极主动,容易被伙伴群体“边缘化”.因此教师要多为离异家庭儿童提供社会交往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为了建立起离异家庭儿童与其他幼儿融洽的伙伴关系,教师的着力点应放在为幼儿提供心理安全的小团体活动上,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大家共处的快乐,形成乐观开朗的个性品质。
离异家庭儿童需要情感上能够给予支持的好朋友。教师应该注意观察他有没有要好的朋友,如果他还没有这样的朋友,就应观察他对哪个小朋友有好感,帮助他们建立友谊。如开展合作性游戏,可以增加幼儿的互动机率,有利于他们更快地成为朋友。通常在同伴中受欢迎的幼儿都具有合作、分享等交往策略,教师要注意培养离异家庭儿童这方面的行为品质。如果离异家庭中亲子属同一性别,则应鼓励他多与异性小伙伴进行互补性交往;离异家庭中亲子不属同一性别,则应鼓励他多与同性小伙伴交往,以弥补单亲单性别的不良影响。
3.调节情绪、丰富情感。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如果某个事物能满足人的需要.人就会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反之则产生不良的情绪、情感,积极愉快的情绪是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幼儿的情感,尤其是幼儿初期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着情感早期发展的特点,如容易转移、容易冲动、容易受感染、比较外露等。对于离异家庭的幼儿所表现出来的愤怒、悲伤、内疚、失落、孤独等不良的情绪,教师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与他们亲切交谈,可以帮助他们通过角色扮演、绘画、玩玩具等表达感情,可以用互相抚摸、拥抱、微笑等亲社会行为,让他们感受到爱和被爱.还可以通过开放的讨论,让他们表达感情。此外,鼓励幼儿从事体育活动,锻炼坚强的意志,也是有利于他们情绪和情感发展的。
对离异家庭儿童消极的情绪、情感,教师应该持接受和理解的态度,但接受和理解不是赞成,是接受后引导幼儿把内心的体验表达出来,而不是隐藏起来,这样我们就能寻找更加有效的途径,帮助他们克服愤怒、悲伤、内疚、失落、自卑等不健康的情绪、情感。例如某幼儿因家庭的变故经常违纪、打骂其他的孩子,简单地处罚他不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师应成为他可以信赖的好朋友,及时鼓励和表扬他的进步。当发现他来园时就很焦躁,可以和他谈话,了解他的感受,帮助他寻找一种合理的方法缓解内心的压力。
幼儿在用某些行为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必然会有更多的情感需要表达,最好让幼儿在情感发生的当时就表达出来,否则,幼儿压抑在心里的情感终究有一天会以意料不到的方式暴发出来。因此教师一方面可帮助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可以运动的形式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在设置区域时可以为幼儿提供沙子、沙袋、布和棉花制成的物件,允许幼儿以踢、叫、扔等动作来发泄自己的情感、释放内心的压力。
发现最能调节自己情感的幼儿,也往往是有最多朋友的幼儿。角色游戏是锻炼幼儿调节情感能力的最有效活动。教师在指导幼儿做角色游戏时,不要禁止他们表达消极情绪,在幼儿有“越轨”现象和表达消极情绪时,教师只需及时给予引导和控制即可。幼儿非常快乐和喜悦的时候,教师也不要忽视,一定要以积极的情绪回应他们,如和幼儿一起开怀的笑、亲热的拥抱,让他们把喜悦表达出来,这样做有利于增强他们对于积极情绪的体验。
当发现班上有小朋友嘲笑离异家庭儿童,并让其他小朋友疏远他时,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教导幼儿尊重、关心他人,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和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情感,让他们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同情心既是对弱者或遭遇不幸的人所表示出来的一种情感反应,又是对不公正、不道德行为的义愤,这种情感的发展是一个人形成善良品质的推动力量。教师可以用情境法、角色扮演法让幼儿体验弱者的感受,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和情境再现加深幼儿对此的理解,以培养幼儿同情弱者、保护弱者的善良品质。教师还可以向幼儿讲述一些关心人和助人友爱的童话故事,帮助幼儿形成这种品质。
(二)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形成家园教育的合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的能力”。在对离异家庭儿童进行补偿教育的过程中,与家长合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在新学期开始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教师与家长可一起制订教育目标,学期结束时则共同进行评价。教师应让家长明白的是,要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需要家园双方的共同努力,仅靠单方面的力量无法取得长远而良好的效果。为此,教师可以明确地对家长提出需要配合和注意的事宜。
有些取得监护权的家长不允许前配偶到家中看望孩子,有的把对另一方的怨气升级为剥夺对方与孩子交往的权利。研究表明,在学前期从父母双方得到关怀的幼儿。比失去其中一方关怀的幼儿更能体验到较高水平的自我与性别角色认同及社会交往发展较好,有较好的成就动机。因而教师应与监护家长和没有得到监护权的家长沟通,帮助他们理性地认识离异只是婚姻的解除,子女与双亲的血缘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应抛开两人之间的恩怨,尽可能地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建议家长双方尽量都来参加幼儿园开放日的活动。教师应该精心地准备好幼儿园开放日的活动,除了向家长展示活动内容以外,还要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体验教师的角色,对孩子做观察记录,实现换位思考和换位行动。
有的单亲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期望非常高,而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有的单亲家长忙于外出谋生,将孩子寄养在亲戚家中,不管不问。幼儿园可以通过举办教育讲座,让家长意识到培养一个充满自信、独立自主和富有责任感的孩子需要理智的教养方式,父母的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和积极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另外,幼儿园还可以在《园报》上向家长介绍一些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和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并欢迎家长针对家庭中遇到的教育问题展开讨论。
采用《家园联系手册》的形式与家长取得书面的沟通,这对于工作忙碌的家长和教师,是实现进一步交流的有效方法。教师在手册上真实地反映出孩子的进步、问题以及需要家长怎样的配合。当家长支持教师的工作时,幼儿应给予肯定,以强化家长的合作行为。
(三)做好幼儿的成长档案,做好幼幼和幼小的衔接工作
当离异家庭儿童转同时,要做好幼儿园之间的衔接工作,当他们由幼儿园升入小学的时候,要与下一任教师做好交接_[作。在这些过程中,幼儿身心发展的档案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幼儿的成长档案不仅应该包括幼儿基本的情况,例如出生年月、身体状况、家长联系方式、性格特征、兴趣等,还应该包括该幼儿在园期间所接受的教育过程记录,以及重要事件的详细记录,以便让下一任教师可以获得有关幼儿心理、生理成长发展的较全面的信息,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提供参考。
总之,在对离异家庭儿童进行补偿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园的教师应多一些爱和关注,让他们在爱的氛围中健康地成长。
【离异家庭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推荐阅读:
离异家庭06-13
家庭教育调查问卷06-27
单亲家庭学生教育问题及策略10-05
调查显示儿童家庭教育有误区07-23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及措施09-15
问题学生家庭教育个案研究培训小结09-21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调研报告06-22
家庭妇女碘缺乏病健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09-30
家庭医生情况调查06-02
学生家庭作业情况调查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