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平等作文(共10篇)
——题记、
人与人之间的生命不是平等的,穷苦人和富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人与动物之间也不是平等的,动物与动物之间也不是平等的。
人可以吃动物,可是动物不可以去吃人,人可以伤害动物,可被伤害的动物们的朋友,却无能为力,因为它们知道斗不过人类,但是偶尔有些动物也会有些动物“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尝试过的它们都没有一个成功的。
生……………………
生……………………
相……………………
克……………………
动物与动物之间,高大凶猛的动物欺负其它软弱/弱小的小动物这是理所当然的,虽然它们还有还手的机会,但是它们放弃了,因为它们自己都知道,如果还手,没有好处,只有唯一的坏处就是自己被当作食物吃掉,自己也会死得更早,死得更惨,所以没有还手。
生命与生命都在迫害另一个生命,就像两棵不同的种子种在一起,一颗比较强大的种子就会把另一颗“弱小”的种子打倒,把它的根吞噬掉,导致只有一颗种子可以活下来。
凄……………………
惨……………………
无……………………
比……………………
这种生命与生命的竞争在生活里面很多,就像一条食物链,但是这条食物链不同,这条食物链永远没有止境,因为如果有了止境,就破坏了生态平衡,所以这条“事物链”是没有止境的,这条食物链同时也告诉了我们,无论是人与人,还是人与动物,还是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生命都不是平等的,大自然中的一切一切都会有不平等的遭遇。
世间,所有的生命永远都不会平等。
【教学课例1】(人教版第十册第四单元习作训练)
习作:……深深触动心灵的事,你一定看到过。选一件令你感动、使你难忘的事写下来。要充满感情,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让大家被你写的故事所打动……
片段一: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写作文,题目是:难忘的一件事。请同学们自由读习作要求。
生自由读完习作要求后,师:这次作文有什么要求?
生1:要求把印象非常深刻的事写出来。
生2: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师:这次作文的要求是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注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们在写这篇作文的时候就一定要注意这两点。
片段二:
师:要想写好一篇作文,首先得选一个好的材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下面,我们来选材。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有什么事让你记忆犹新?
(学生沉思后,小组讨论交流)师:请同学说说自己都有什么事最忘不了?
生1:那次,我的好朋友不让我玩他的玩具,我骂了他,我现在都还记得很清楚。
生2:那次,我做错了事,妈妈打我,我顶嘴,现在想起来,真生自己的气啊。
生3:那次,我把邻居家的玻璃打碎了,怕邻居骂,偷偷跑了。
……
片段三:
师:同学们选好了材料,如何把这件事情写具体呢?
生1:写好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生2:重在写事情的经过,注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的描写。
生3:还有心理活动的描写。
……
师:是啊,要想把这件事情写具体,就一定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对人物在事情发展过程中的动作、语言、神情以及心理活动,都要进行细致的描写。还要注意表达真情实感,把你为什么难忘,当时怎么想的写具体。这样,文章才生动。
以上所提供的虽然只是三个作文教学的小片段,但还是比较清晰地展示了作文教学指导的全过程。所教的内容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年级所使用的新教材,作为沐浴着新课改的教师,理所当然要用新的理念来指导与设计教学。应当以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评价标准来评价教学过程与结果。
这位教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把握是准确的,能够抓住习作的要求,指导学生选材与构思,指导如何具体叙述与表达真情实感作为这次习作指导的重点。但是,整个习作指导过程,反映出的仍是“穿新鞋,走老路”的模式。学生的习作激情没有调动起来,教师与学生之间还是纯粹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指导的方法也是教师输送“应该怎样写”之类的大道理,对学生而言,空泛无益。学生没有真切的体验与感受,没有与往事产生心灵的对话与碰撞,依然难以形成习作的兴趣与冲动。
这样的作文教学之所以没有把学生的习作激情调动起来,我觉得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是值得注意的。其一,作文指导形式过于单一与程式化。“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起草—修改—誊写”,这样的作文教学指导套路对于具备一定习作技巧与写作能力的学生来说,有其实用价值且必不可少,而对刚刚接触作文又没有多少习作实践与方法的小学生来说,就显得过于空洞呆板了。过多的条条框框,只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导致激情被消磨,兴趣被扼杀,导致学生习作千篇一律、缺乏灵气。其二,师生地位不平等,互动不和谐。课堂上教师成了主宰和权威,学生或唯唯诺诺,或置若罔闻,其结果是学生不敢或不愿有自己的想法,教学过程则失去畅所欲言的轻松氛围。若教师成为学生习作内容和形式的设计者,学生成为循规蹈矩的建筑工人,久而久之,致使学生不乐意表达,就更无从谈起有创意的表达了。其三,教师的指导过于宽泛。从课堂教学情况看,学生对教师所提关于习作方式方法的问题,确实能够对答如流。如此公式化的习作技法灌输,学生提笔时必然是一头雾水,不仅不能达到指导的目的,反而加重了学生习作心理负担,让学生更觉得作文神秘莫测、高不可攀。
如何破解共所皆知的困惑?我认为,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是关键。要使小学生真正地“易于表达、乐于表达”,首先要正确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要处理好作文方法、表达内容与情感的关系。小学生作文教学不宜给小学生“填鸭式”地灌输过多的作文方法,而应更多地引导学生从内容入手,调动情感,激发习作冲动。只要学生具备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说会写,一旦有了表达的内容,又饱含情感,习作就会有血有肉。因此,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积极与生活对接,让多彩的生活走进作文、让作文真实地反映生活。教师应多在这些方面下工夫。二是要正确处理教师在习作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关系。教师只有用自己的教学行为合理地诠释这一复杂角色,才能高质量地完成作文教学任务。在习作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性不可忽视,但关键要弄清学生需要你在哪方面作指导。教师的参与者这一角色,从现阶段的作文教学现状来看,没有得到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作文是小学生比较难应付的学习内容,教师如果能积极参与作文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与学生想在一起,说在一起,甚至写在一起,就更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与信心。
教师如何参与作文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我们来看看另一个版本的《后悔的一件事》的作文教学指导。
【教学课例2】:
片段1:
(上课伊始,教师展示两张壹元的纸币,学生十分好奇,发出议论,有的甚至请求教师把钱送给他。)
师(表情严肃):这两张纸币,虽然很普通,我却珍藏了十几年,是不能送人的。因为它包含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学生都翘首以待)
师(继续深情叙述):十几年前的一个晚自习,教室里十分安静。因为临近初中毕业,同学们都紧张地复习。我不小心把笔盖弄到了桌底下。就在我伏下身子拾起笔盖的时候,意外地发现同桌脚边有一叠钱。我躲在桌下一数,有六张壹元的,我挺兴奋,这可不是小数目,我想把它占为己有,但又有点怕。这时,同桌发现了我的异常。我想这钱肯定是同桌的,就问他掉了多少钱?他说四元。明明是六元,怎么是四元?肯定是他记错了,不如就给他四元吧。于是,我迅速地从六张中抽出了两张……唉,看着这两张纸币,想起这件往事,心里一直不安,十分后悔,觉得很对不起这位老同学。如果今后能够碰到这位老同学的话,我一定把钱还给他。
师:同学们,我想把这件事情写下来,同学们帮帮我。你们觉得我可以用怎样的作文题目?(学生纷纷举手)
生1:用“一件终生后悔的事”,因为这件事让你后悔不已。
生2:可以用“两张壹元纸币”,因为这件事的发生与两张壹元纸币有很大的关系。
生3:就用“悔”,简洁明了,紧扣主题。
生4:还可以用“对不起,老同学”。
生5:也可以用“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吧?因为这件事你至今都没有忘记。
……
师:同学们拟的这些题目真好,与故事的内容紧紧相连。这么好的题目,我真想把这件事马上写出来。那你们觉得,老师要写好这件事,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讨论交流,纷纷为老师出谋划策)
片段2:
师:同学们给我提了这么多宝贵的意见,我一定好好写。写好后,你们肯定是这篇作文的第一读者。(学生特别高兴)
师(话头一转):其实每个人都有印象深刻的事,特别是曾经做过的错事,有的别人可能知道,而有的可能一直埋藏在心底。老师就把自己这件记忆深刻而且不光彩的事情告诉大家,你们敢不敢把自己类似的事情说出来?(学生纷纷表示敢说。)
师:在说之前,请同学们先回忆自己经历过的印象深刻的事情,然后完成相关表格。
(学生完成表格后,互相交流,互相评议,教师巡视指导。)
片段3:
师:刚才同学们给老师写作文提了很多好的建议,是你们指导老师写作文。现在,老师写好了这篇作文,你们想不想看?(学生特兴奋:想!)那你们可要认真听,认真看,呆会儿要给老师提意见,如果你觉得老师写得好,好在哪里,也要能讲出个理由来。
(师发放下水文,然后念下水文《两张壹元纸币》,学生听得格外认真,不时地做着记号。)
师:现在,请同学们谈谈老师的这篇作文。
生1:我觉得老师写得好,特别有真情实感,心理活动写得细,还写出了心理变化,一开始捡到钱想拿又不敢拿,然后拿到钱后的高兴,到最后忐忑不安,十分后悔。
生2:我觉得老师把事情的经过写得很具体,怎么发现钱,捡钱时的动作与矛盾心理,还有与同桌的谈话及后来的无比后悔都写得好。
生3:我觉得老师的文章开头不错,由物及事,看到两元钱想起这件往事,采用了倒叙的方法。
生4:我喜欢老师的这句话“真后悔自己的一时贪婪与自作聪明”,它写出自己错在什么地方。
生5:我觉得老师有个词用得不太好,“一个肉丝”应该改成“一盘肉丝”。
生6:我觉得“一个”可以,说明肉丝少,彭老师那时的条件哪有现在这么好啊?(生笑)
……
(学生纷纷发表看法。)
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老师的作文你们也看了,现在老师特别想看你们的作文,我希望你们的作文比老师的写得好。
看了以上三个作文教学片段,有人也许会问:这位教师似乎没有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写,算是习作指导课吗?这样教,学生能写出好文章来吗?
我认为,这样的看法是片面的,没有关注整个习作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热情高,习作欲望已被有效激发———而这恰恰是写好作文的必要前提。整堂课里学生兴趣浓厚、反响热烈,是教师精心组织、合理引导,更是教师积极参与的结果。
这位教师的高明之处,就是把对学生的习作指导巧妙地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掌握了此类习作的写作要求与方法,自然地接受了本次习作任务,从而使学生轻轻松松地进入习作情境之中。自然,学生习作也就水到渠成。课堂中,教师同样施以习作要点的指导,但不是单纯呆板,灌输式的“授之以渔”,而是让学生自己“悟”出方法,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我认为,这位教师的作文教学至少有三点是值得借鉴的。
其一,这位教师以己之事触动学生之心,以暴露自己的“不光彩”来打消部分学生不敢写出自己的“错误隐私”的顾虑,值得推介。小学生怕丑,有些错事不好意思写,而恰恰是这些事情又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在深刻的反思过程中获得教益。教师带头,坦诚行文,既教育了学生如何正确对待所犯下的错误,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尤其为本堂习作指导课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其二,教师率先丢“丑”,无疑是在学生的心湖投下一粒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自然地唤醒学生的回忆。学生写作时,常常抱怨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其实不尽然。如今孩子的生活丰富多彩,只是缺乏储存整理的意识,缺乏搜索提炼的方法。如果长期不去触及,或者没有一定诱因触动,很多美好而深刻的记忆就会逐渐消失,无法激活。这位教师深晓其理,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满含真情,和学生交流,起到了唤醒学生记忆,触发学生情感的作用。同时,教师故意丢“丑”,也让学生从老师的经历和叙述中,感到习作并不神秘而困难,能够有助于学生畏难和抵触心理的克服。
其三,我以为特别值得赞许的,是这位教师积极演绎参与者的角色,将习作方法的指导融入与学生的互动对话之中,以学生指导教师写作来积极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习作指导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积极效果。教师亲自为学生“下水”引路,将学生的“指导建议”化为可具体感知的习作方法和要求,水到渠成地形成“下水文”,再引导学生评议,这远比单纯地念一篇范文给学生起的效果要好得多。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这是“双赢”的。教师通过亲自动笔与学生一起写,取得了指导学生习作的主动权,这样就能教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而学生看到老师的同题作文会倍感亲切,师生的情感沟通更为融洽,产生与老师一比高下的心理。模仿和好强是儿童的天性,老师“下水”引路,平等参与,正顺应了儿童这一心理特征。
当我还是个小女孩时,由于智力上的缺陷,身边没有一个朋友,伙伴们要么对我敬而远之,要么就群起攻之,总是,没有人愿意真心真意跟一个“傻子”在一起。直到后来,乐乐加入进来……
乐乐是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当她发现我的时候,奇怪我为什么总是一个人玩,而且总是安静得不发出一丝声响。伙伴们告诉她我是个“傻子”,什么都不懂。乐乐却毫不在意,撇下小伙伴来找我。起初,我对她的介入充满敌意,感觉她也会嘲笑我,但是,乐乐总是默默地在身边陪着我,细心地跟我说话,她说话的语调让我感到亲切和温暖。1天、2天、8天、10天……我终于接受了这个好朋友,一个漂亮的好姐姐!我们在一起开心大笑,一起在地上打滚……“乐乐”成为我心中最亲切美好的名字。
渐渐地,小伙伴们都长大了,知道人生中的一些幸和不幸,也知道了当年对待我的方式是一种歧视与错误。而我也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不断地治疗,幼年时的反应迟钝已荡然无存。
一次,当年的小伙伴们聚到了一起,大家都对我说着同样抱歉的话,希望我能原谅由于他们的年少无知而给我带来的伤害。我用微笑回答了每一个人,并告诉众人我一生都在感谢那位好姐姐。其实,当时的她已经身患重病,生命不会超过半年,但她用一个月的时间教会了我关于生命的一切。直到今天,我才明白她肯跟我在一起,没有歧视我的原因:“和你们在一起,我得到的是居高临下的怜悯;而和她在一起,因为她无法治愈的疾病与我的智残,我感受到平等的关爱与交流。而对于当时的我来讲,最需要的是平等而不是怜悯。”
“人人生而平等”,人一出生时,平等就在他(她)身上留下了痕迹,这个孩子会和其他孩子一样茁壮成长,但没人会发现平等来过,留下痕迹。如果这个孩子是个先天残疾,平等也会光顾,既然为这个孩子关了一扇门,那么平等必会为它开一扇窗或者更多扇窗。开完窗后,平等静悄悄地走了,待来日这个孩子会发觉它曾来过他身边。
平等尽管是个孩子,但它也明白自己最难到达的地方不是死亡沙漠,不是危险海底,更不是冰天雪地,而是人的意识、人的心灵、人的习惯行为。平等为人们提供了一条条同样的起跑线,没有终点,你想跑多远就多远,只要你付出了代价,平等也会给予你等值的东西。然而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平等。中国的富二代、官二代开车撞人、出手伤人不会受法律制裁;美国白人对黑人的鄙夷态度;中东的民族歧视等等,都在无声地承认这个事实。平等并未进入这些人的意识、心灵、行为习惯中,他们意识中没有平等,心中一片荒芜,行为习惯更不用说。
平等是个孩子,在它还没有长大时,人们就开始给它抹上或浓或淡的胭脂,白净的脸上有时甚至散发着一股股恶臭,令人作呕。只有少数的人愿意拿着干净的浸了水的布,帮它一点一点地擦洗,还原它的样貌。
生命的存在,让这个世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当生命不存是,就失去了世间一切存在基础。萧伯纳是英国著名戏剧家。有一次他在前苏联访问时,遇到一位可爱小姑娘。萧伯纳非常喜爱这个孩子,他和这位小姑娘玩了许久。临别时,萧伯纳傲慢地对小姑娘说:“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跟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萧伯纳。”不料,天真无邪的小姑娘却笑着说:“请您回去也告诉您的妈妈,就说今天跟您玩的是一位苏联非常可爱的小姑娘。”萧伯纳听了,为之一震。他马上意识到刚才自己太自以为是了,不禁一时语塞。回家的路上,萧伯纳深有感触地说:“我虽然离开了苏联,但小姑娘给我的美好的东西,却永远留在我心里。是啊,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自夸。
对任何人,都应平等相待,永远谦虚。这就是那位小姑娘给我的教育!”这个事情告诉了我们:生命无贵贱,不是有名的人,生命就是无价的;也不是穷人的命,却一文不值。不管你是你是残疾人的孩子,还是穷人的儿女,你并不低人一等,你也不用感到自卑。虽然他家庭比较贫困,但是他各方面都非常优秀。同学们一致推选他当班长。有一次,周总理乘坐的飞机在飞行中出现了险情。在万分焦急的情况下,机长让乘客赶快系上伞包,随时准备跳伞。这时,周总理发现少了一个伞包,而又多了一个小女孩。
有关平等初一作文1
“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这样说,“人人生而平等。”不分地位,不分贵贱,不分种族,所有人都应当被一视同仁,这才是真正的平等。那天的一件小事,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
那是一个闷热的下午,挤得密密麻麻的公交车里上来了几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老奶奶。大家纷纷站起来为他们让座,一声又一声的“谢谢”回荡在车厢里。但轮到最后一个老奶奶时,周围坐着的叔叔阿姨们,却纷纷低下头装作没看到的样子。这位老奶奶的衣服上满是灰尘,手里还拿着几个压扁的塑料瓶。公交车转了个弯,老奶奶有些站不稳,吃力地扶着栏杆。
以前,我都会不假思索地给老人们让座,但现在却犹豫起来,因为我担心会被这位老奶奶弄脏新衣服。就在我想假装看风景的时候,窗外围墙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语映入眼帘,其中“平等”两个字份外显眼。我的脸一下子红了起来,连忙站起身来对老奶奶说:“奶奶,您坐这吧,我正好要下车了。”“谢谢你啊,丫头。”老奶奶笑眯眯地看着我,坐了下来,还捶了捶自己的膝盖。
又过了一站,前门走上来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孕妇。她艰难地挪到车厢中间,却发现没有座位,露出了失望的表情。就在这个时候,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老奶奶站了起来,对孕妇说:“姑娘,你坐这里吧。”孕妇连声道谢,慢慢地坐了下来。老奶奶脸上还是那副笑眯眯的样子,让我觉得暖暖的。
这下子我才明白,原来一个人的心灵是否美丽,和她的外表无关,老奶奶虽然衣着朴素,家境看起来也不是很好,但她的心灵十分美好。我们之所以要平等待人,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人格的天平上,所有人都是等重的。或许现在平等待人的观念还没有深入每个人心中,但我相信,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今天,我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
有关平等初一作文2
在森林百兽聚会中,小白兔提议,所有的兽类都应该被公平的对待。但此时,狮子却说了一句令人发醒的话:“你们的利爪在哪里?”
是呀,他们的利爪在哪里呢?难道兔子仅靠跑得快就可以在如此广阔的森林中占一席之地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而反过来看看狮子和老虎们,之所以能够在森林中称霸,与他们平时的狩猎与奋斗息息相关的。狩猎需要疯狂的奔跑,咬杀其它动物需要锋利的牙齿,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才造就了它们,它们才有能力乃至有资格去被平等的对待,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不惧怕其它动物。
动物如此,人已然。
晏子在出使楚国的时候,由于个子矮小,楚国的官兵就借此让晏子从狗洞进城,以达到羞辱他乃至他的国家的目的。可是这样的人最终还是低估了晏子。如果一个人没有一技之长,怎能担负起使者这个担子呢?我清楚的记得晏子当时说过的话:“如果我将要到的国家是个狗国,我才能从狗洞过去。”晏子的机敏应答令官兵无言以对。难道晏子的善于此令是与生俱来的吗?难道这不是他平时努力练习的回报吗?他深知自己身材这方面有很大劣势,于是就另辟蹊径,在辞令上撑起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如果他平时不努力奋斗,就不可能在出使的时候被平等对待,平等就像一段丝绸,需要在平时慢慢的织。
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被叫了“东亚病夫”几十年,我们的国人终于发起了反抗。在若干年前,我们的国人被随意谩骂,我们的东西被随意掠夺,我们的土地被任意瓜分,被冠以外国名字的我们的宝物随处可见,奥运赛场上的中国人也少之甚少……但看看现在,国人昂头挺胸,运动健儿在赛场上舞动着他们矫健的身姿。我们终于抬起了头,终于被平等的对待。这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结果。如果没有奋斗,平等的旋律怎么会在我们耳边响起。
平等就如同星星一般,闪烁而美丽,就如同太阳一样,明亮而耀眼,但可望而不可及,需要我们奋斗、争取才能得到。
让平等之花开放在奋斗枝头!
有关平等初一作文3
阳光是公平的,它平等将温暖洒向世间的每一个角落。它追求心中的那份“平等”。
——题记
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因为快乐是平等的。
花儿的芬芳飘满花园,因为奉献是平等的;
鱼儿在水中嬉戏,水是平等的对待它的朋友们……
世间万物的存在,都皆有它的合理性。即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因此人们追求心中的那份平等也是合理的。
他曾说:“一衰烟雨任平生”。他感叹:“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壮阔。他自豪:“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前期卷云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他,追求心中的那份平等。他,虽身遭挫折,却依旧心怀国家。他,虽被朝廷冷落,却在偏僻之处造福一方。他钟情于山水并怡然自乐。
他怒吼:“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浅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面对自然:“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更痛心:“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他欢快:“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他亦懂人生的起起落落。他与欢乐为侣,以酒和自然为伴,为追求心中的那份平等。因为他懂得:人生而平等。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浅淡平等。
当启蒙运动冲破欧洲封建社会的阴云时,人们对追求心中的那份平等的愿望愈来愈强。他们以理性的思想与封建思想相对抗。人生而平等的理念在不断的催促人们勇敢向前,造就了一代伟大的思想家们。
追求心中的那份平等。他们知道自己有权在地上立足和生活,他们也知道有权享用天赋的自由。人人有权利追求去追求属于自己心中的幸福,追求心中的那份平等。
沧海是公平的,因而鱼儿们可以自由自在地遨游;
蓝天是公平的,因为雄鹰可以勇敢地搏击天空;
幸福是公平的,它允许每个人平等地追求。
正是由于平等的存在,追求心中的那份平等才充满趣味,充满美好。
有关平等初一作文4
人人都渴望平等,都想获得和别人同等的权力地位福利——但是,在这个竟争如此激烈的当代社会,我们要在竞争中求平等!
当今的社会犹如达尔文在《进化论》中所说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只有不断奋斗,努力拼搏,才有可能在竞争中求平等;在竞争中不断锻炼自己,将可能变为现实!
人人天生都是平等的。我们享有在地球上生存的权利,享受着天赋的自由和世间福利。但我们并不能因得到这些就沾沾自喜,而止步不前;因为这只是我们人生中一小部分平等,我们以后的人生是否平等,由我们自己决定!
在现代,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大城市的街头经常会出现一些穿着褴褛的流浪汉或乞丐,他们看上去身形健壮,却不思进取,甘愿接受别人的施舍,以行乞来度日——
他们本来拥有与其他人同等的权利,本可以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生存,但他们放弃了这份与生俱来的权利,自甘堕落,不竞争,不进取,他们已经丧失了在竞争中求平等的意识。
在商业中。各行各业要想在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激烈的竟争是避免不了的。就像是狮子说的,要想平等,首先得有利爪。只要你的实力够强大,头脑够聪颖,竟争意识够强烈,那么,你就能轻而易举地把平等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其实,平等并不是绝对的,特别是在现代这个可谓“人吃人”的社会,没有绝对的公平,平等,我们只有努力奋斗,在竞争中求得不平等中的平等!
草吸收土壤的肥力,羊吃草,人吃羊,这个简单的食物链就体现了这样一个在竞争中求平等的道理,正是由于生物与动物,人之间的环环相扣,紧密联系,才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平等。因此在竞争中求平等的我们每个人都要谨记的!
我们作为21世纪的青年,即将步入社会,我们要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竞争与平等意识,懂得在竞争中争取自己想要拥有的平等。
奋斗吧!相信自己,努力在竞争中求平等,为自己的未来而拼搏!
有关平等初一作文5
如果说人生是条湍流不息的江河,那么平等就是追求奋力向上的动力;如果说人生是首美妙动听的音乐,那么平等就是追求悠扬旋律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朵灿烂绚丽的娇花,那么平等就是追求绽放刹那的花蕾。
平等,有多少不平等?
他们是城市的建设者。多少幢高楼大厦挺拔的出现在我们周围,多少条街道如云朵般洁白无瑕,又有多少座如长龙般蜿蜒在城市周围的桥梁。是的,是他们,他们永远是城市最忠实的美化者、建筑者。
劳动之伟大,然而社会中总是会有那么些不平等之风吹到劳动工人的身边。坐公共汽车时,你们都避而远之,劳动工人们都默默的低头不语;买东西排队付账时,你们还是像看见刺猬一般的厌恶,付钱之后早早退回。如果没有他们,你的“安乐窝”从何而来;如果没有他们,你的赏心悦目的景色从何而来;如果没有了他们无私地奉献,为你,为我,为人人。他们怎么会遭受那么多的冷嘲热讽。醒醒吧,不要再被功名利禄的心蒙蔽纯洁如水的“原生态”。
平等,有多少人为了你的名字而奋发努力。
美国的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在今年的总统竞选中,以广博的知识,横溢的文采,聪明慧智的头脑再次赢得公众的心。继续连任美国总统。
美国在历史上黑人是没有人权和自由的。黑人则多被当作奴隶廉价贩卖到北美洲的煤矿采煤。美国的商务部长骆家辉说:“我的祖父50年前在白宫当佣人。而今天,我作为主人公行走在这里。中间的历史时段相隔2000年。”为了自由平等,各国人民都是不断的努力,勇敢的去追求。
平等恰如平静的湖面上荡起的一丝涟漪;平等恰如静谧的夜空中划过的一颗流星;平等恰如杂乱的荆棘中绽放的一株娇花。不知在何时,在历史的长河中,攀岩而上,为了平等自由而努力绽放的一颗嫩芽。
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当代的建设中,在劳动的岗位中,他们总是默默无闻,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工作。谢谢他们吧,收起那鄙夷的目光与嘲讽的话语。
只有实现人格上的平等,才会有精神上的交流的灵感劳作。
传统上, 文人要是没有一点狂狷之气, 好像就不正常。现在好了, 一方面从小被要求听老师话、守纪律, 连坐姿也必须一丝不苟;另一方面大量做习题, 时刻不忘向标准答案靠拢, 否则老师红笔伺候。如此长期训练下来, 乖孩子居多, 能考入名校的绝大多数都是唯老师马首是瞻的学生。突然冒出一个敢于褒贬教授且是同专业的名家, 用的更是“大不敬”之言辞, 当然会让导师“是可忍孰不可忍”。只是从中国学术发展长远计, 如果学生个个只会对前辈及其成就“高山仰止”, 不敢做丝毫怀疑, 这学术创见从何而来?
所有人在人格尊严上都是平等的, 学生错了当然要批评教育。至于学术批评, 不要说有理有据的批评是后学的水平和潜力之证明, 就是光凭敢于小视名家, 激扬个性文字, 这股锐气便属难能可贵。这世界上最后成就大局面的人, 年轻时不狂妄的恐怕不多。有想法且敢于说出来, 不管是在微信圈里还是公开发表, 都应该视为年轻学人的优点。要是说错了, 正好给了导师指导的机会。而且, 导师应该以学界的规矩与之“商榷”, 而不要简单套用“师道尊严”, 学生只能服从。没有学术观点的独立, 中国学术的未来是不可想象的, 而没有学生人格的尊严, 中国社会的未来令人担忧。
人们未必关心某个教授与自己指导的研究生“绝交”, 但可能已经注意到, 因为导师威武, 学生在辩解时慌不择言, 不经意间已流露出某种不敢坚持自己观点、更不敢坚持批评权利的怯意。把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新生吓得放弃批评权利, 难道不是更大的错误?
过去讲“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现在已经不可能了, 师生关系过于物质化的倾向到处可见。但如果我们仍然承认老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 那么任何一位负责任的教师就不应该简单因为“教不了”而放弃职责, 更不应该仅为学生在学术上褒贬名家而公开将其“逐出师门”。
可即便是个好人,这件事未免办得不够“漂亮”:既然小女仆那么贫穷(一先令是她口袋里仅有的钱),为什么还要收下她的小费?要知道,这样少的小费是已被搬运工人带着不屑拒绝了的。
虽然穿着随便得像个平常人,诺克福公爵也不像是个对一先令死抠不放的人。他只是在对小女仆提供帮助之后,附赠了一件可爱的东西:平等。这两个字使很小的一先令变得很重要。
试想,如果诺克福公爵“大方”地拒绝了小费,小女仆会作何感想?她原先向搬运工人开出一先令的小费价格,显然,她认为搬运行李理所应当得到报酬—即使不名。拒绝了小费,这种帮助便成为一种无代价的馈赠,甚至施予。一下子,小女仆和诺克福公爵的地位从服务者、被服务者的平等地位变成施予者、受施予者的不平等地位。
眼光极为实际的人可能会说:帮忙就是帮忙,那一先令对公爵简直微不足道。可对小女仆来说,失去了一先令,换来的却是平等和尊严。
现在是一个公共爱心在迅速膨胀的年代:在报纸、电视甚至互联网上,“爱心募捐”的活动随处可见。应该说,这是一件好事:我们的社会开始越来越关注那些急需帮助的弱势群体。这是人类伟大爱心和同情心的体现。可每当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似乎并不因获助而欣喜的农村孩子被一群兴高采烈的捐助者包围,他们把新书包、新衣服硬塞进那双脏兮兮的小手时,我总感到一种莫名的`难过和愤怒:捐助者们正在以践踏孩子的自尊心为代价,举行一场炫耀同情心的隆重表演。此时的他们似乎忘记了帮助他人的初衷,而只顾着怎样一味地满足自己的“同情心”—此时“同情心”还不如说是一种享受,满足了施予者的自我满足的扭曲心理。真正的“帮”恐怕与此有天壤之别。
然而,人们在开始追求时尚的同时不要忘记平等,诚然“太阳平等地照耀一切”,那么人也应当平等地相亲相爱。平等地爱恋嬉戏往往是和颜悦色的最佳表现。平等地爱慕倾心肯定是和风细雨的温暖彼此。平等的爱,就好象铁路上的双轨,永远总是秋色平分。不管轨道是长还是短,爱始终都是相辅相成而不离不弃。
平等是人生真爱不可偏颇的砝码,它权衡着生命的得失。
让所有的悲欢都在平等时能够同甘,让所有的情愫都在平等时得到疏放。
平等是生活坐标的终点,而你们的爱就自然是凝聚在这终点上。欣然,平等的爱是心灵的恬静,恬静的思念是日夜的酣霖,酣霖的灵魂是深熟的康乐。
一个人假如老是斤斤计较得失,爱也很难在别人面前迁就,对自己所失去的爱无非是一种尴尬的沉浮。倘若你懂得平等的爱而欣慰,那么你即使遭遇坎坷荆棘也不畏惧,因为你的勇气是巨大的,行动也是果敢的。真正拥有爱的人是用轻松的平等来驾驭理智顺服人的。
我国行政层级较多,共有五级: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市—县(市区、县级市)—乡、镇(自治乡)。在五个层级中,历史地位最为尴尬的就是地级市,甚至在我国宪法中根本就没有“地级市”的概念,它是由过去的“地区行政公署”演化而来。实际上,在建国初期,我国实行市领导县(市管县)体制的仅有无锡、徐州、兰州三市。为保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城市的蔬菜、副食品供应,1959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关于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可以领导县、自治县的决定》,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市领导县体制,并指出实行市管县体制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去年以来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密切城市和农村的结合,促进工农业的相互支援,便于劳动力的调配”。这一决定将市管县体制推向历史上第一个高潮,往后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虽然历经几次动荡,但在改革开放后的1982年,中共中央(1982)51号文件向全国下达了全面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管县体制的指示,到90年代中期基本完成。这次市管县的推行主要初衷在于两点:一是通过“地(地区行政公署)市合并”或“撤地(地区行政公署)建市”的方式促进地方公共事务管理和地方民主政治的发展;二是通过市管县的方式将大中城市周围的农村地区统一划归城市领导,通过以城带乡,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由于分税制改革并未规定省级以下政府的财政关系,市管县模式下,地级市往往倾向于收紧财权而下放事权,造成“饥饿财政”(孙学玉等,2004[1]),同时偏向于市区经济的发展,通过“市卡县”“市压县”截留县的资源集中投放给市区(王庭槐等,1995[2])。它们带来的后果就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首先是过程上的,其次是结果上的。张毅(2010)[3]、李建豹等(2011)[4]、林寿富(2011)[5]等学者的研究均认为县域经济单位之间的经济水平差异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考虑到区县争利的严峻性,从21世纪初开始由点及面地在部分省份推行省直管县改革,这一改革将省-市-县的隔级传导模式变为省-县的直接传导模式,有利于保护市辖县在区县之争中的利益独立性。刘金东和靳连峰(2011)[6]、李兆友和陈亮(2012)[7]等研究者均认为,省直管县改革将成为县域经济差异冲高回落的分水岭。在本文看来,这一看法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不断扩大的根源在于政治权的不平等而非经济权的不平等,经济管理权限仅仅是政治权力的一部分。属地化管理模式下,市级政府仍然保留了行政、人事等政治权力,获得了独立的经济管理权的县城在“政治锦标赛”制度下依然要服从于市级政府的管理,市辖县在区县之争中仍然将不可避免地处于被动地位。从这一点来看,省直管县改革非常类似于1994年中国的“分税制”改革,财政分权的同时却保留了政治集权,地方政府的发展依然要服从于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大局。换言之,省直管县改革是一个并不彻底的分权改革。
针对省直管县改革对试点县的实效检验也得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结果。如刘佳等(2011)基于六省2004—200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倍差法的分析结果显示,省直管县改革对县级政府财政自给能力的提升效应虽然存在,但呈现出边际效益递减的趋势,同时,省直管县改革对不同县级单位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特征,相比之下,县级市、富裕县和规模较大的县的政策效应更为明显[8]。利用同样方法,郑新业等(2011)对河南省县级单位面板数据的结果发现,直管县在实施省直管县改革前后的经济增长趋势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这意味着,省直管县显著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没有获得实证支持[9]。贾俊雪等(2013)利用1997—2005年中国县级单位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有助于增强县级财政自给能力、实现县级财政解困,但却显著抑制了县域经济增长[10]。
以上研究虽然对省直管县改革的政策效应提出了质疑,但却没有找到解释这种谜题的关键。一方面,他们的研究过多偏重于财政自给率的过程公平,忽视了经济增长的结果公平;另一方面,他们的研究没有针对改革前后县域经济差异的变化以及区县之间互动效应的变化进行实证分析。基于此,本文在三个方面做了创新:一是构建数理模型,指出县域经济体尤其是区县之间资源非对等竞争的排挤效应发生的内在动因在省直管县改革前后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二是对全国县级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以人口为权重进行三阶嵌套分解,衡量了县域经济差异水平在省直管县前后是否发生显著变化;三是利用面板门限回归论证了省直管县改革后区县之间以及县县之间的排挤效应仍然存在。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建立模型讨论并定义市管县体制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排挤效应,并讨论了省直管县改革之后排挤效应的变化;第三部分运用泰尔指数三阶嵌套分解衡量省直管县改革前后我国县域经济差异水平是否显著缩小;第四部分运用面板门限分析省直管县改革之后市辖县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有效性,论证了市县、县县之间仍然存在排挤效应;最后得出本文结论,认为政治权力下放的有限性是省直管县改革中期失效的根本原因。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排挤效应
(一)排挤效应的定义
在市管县体制下,人权、事权、财权全部掌握在地级市手中,市领导县[11,12]。他认为,核心地区在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带动外围地区发展,外围地区内部的不均衡发展会促使新的核心地区产生,从而降低原有核心地区的等级,这也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协调城乡发展、“以城带乡”的政策内容相一致。关键问题是,市区经济发展会在多大程度上出现边角解?事实上,很难!人口压力和土地容量对一般地级市来说还没有成为主要问题,只有较为发达的地级市或者副省级城市才出现了逐步的城市外移,最终“撤县划区”。大多数城市都处于未饱和甚至是饥渴状态,边角解问题难以出现,这也就注定了我国“以城市经济带动全局发展”政策方针在很长时间内是不可能全面实现的。
(三)省直管县改革带来的变化
周黎安(2008)在《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一书中详细描述了中国由下及上、逐级晋升的金字塔形状的官员选拔机制,形象地称之为“政治锦标赛”,这种“政治锦标赛”能够长久延续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上一级政府集中掌握着下一级政府的人事权力[13]。正如前文所言,经济管理权限仅仅是政治权力的一部分,在属地化管理模式下,市级政府仍然保留了行政、人事等政治权力,市辖县的行政长官要获得晋升,市级政府是他们绕不过去的一关,这种隐性权力在区县竞争中能够立刻转化为资源配置权。由此可以断言,以财权下放为主要特征的省直管县改革仅仅是治标不治本地赋予直管县一定的经济权,最为关键的政治权力仍然保留在市级政府手中,两者相较,经济权近乎虚设。获得了独立的经济管理权的县城在“政治锦标赛”制度下依然要服从于市级政府的管理,市辖县在区县之争中仍然将不可避免地处于被动地位。联系上文来看,由于对市级政府行政长官的考核标准并没有随着省直管县改革发生变化,所以其最终目的仍将是获得全部县域经济单位产出总量的最大化,即(1)式不变。由于直管县财政拨款直接由省政府负责,这意味着部分市级政府掌握的外部资源(财政拨款资源)内化成为各个直管县内部资源,但市级政府凭借权力掌握的基建投资、发展规划等相关外部资源仍然不变,这意味着(2)、(3)式的内外资源约束条件形式上也没有变化。因此,我们上文中关于排挤效应的推导依然成立,排挤效应仍会存在,只是由于直管县内部资源增加,最终的排挤效应弱化而已。
三、县域经济差异在省直管县改革后缩小了吗?
已有的研究大多是对省直管县改革做逻辑分析,而缺乏针对改革前后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实证测算,省直管县改革前后县域经济差异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没有直观的数据来呈现,这本身就是研究的缺位。基于此,我们遵循由表及里的原则,这一部分将首先利用泰尔指数三阶嵌套分解来衡量改革前后县域经济差异的变化,从根本上推翻研究者对“县域经济差异将随省直管县改革而缩小”的推断,然后在第四部分做深入的理论分析和验证。
本文使用的泰尔指数(Theil index)最早由Theil(1967)[14]提出,相比基尼系数等不平等指数工具,它的长处在于能对差异值进行空间分解,Akita(2003)在传统的一阶泰尔指数分解基础上提出了嵌套分解方法,能够满足多个层次的空间分解要求[15]。由于中国经济分层涉及地带、省、市、县四个层级,这一部分拟运用泰尔指数对总体经济差异进行三阶嵌套分解,既能够测算和比较各个层级内的差异水平的绝对值,还能够测算和比较各个层级内差异水平对总差异的贡献率。
我们假设i、j、k、l,分别为地带、省、市、县的标号,Y为分地区生产总值,y为分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最终可以将泰尔指数分解为如下形式:
这四部分依次为地带间差异、带内省间差异、省内市间差异、市内县间差异。
本文泰尔指数嵌套分解在1998—2006年阶段的计算数据均引用自刘金东和靳连峰(2011)的研究,而在2007—2009年的分解数据则是根据全国除直辖市之外的27个省、自治区合计2716个县级单位人口和生产总值计算得出。与刘金东和靳连峰(2011)一致,我们之所以剔除掉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大直辖市,是因为其行政级别太高,下属区县无法实现统一分解。本文中所有县、区、县级市均认定为县级单位,同时将市内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开发区等常住居民人口与生产总值严重不符的同级单位剔除。所有的地级市包括15个副省级城市均被认定为市级单位,计算简便起见,将中部和西部地带合并处理,即只区分东部沿海地带和中西部内陆地带,其中东部地带包括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9省,其他均为中西部地带省份。2007—2009年全国县级单位数据均来自各年《地市县财政统计资料》,由于该资料目前出版更新较慢,只能将数据计算至2009年。
根据计算,1998—2009年泰尔指数三阶嵌套分解结果如下表1所示:
从我们计算出的泰尔指数三阶嵌套分解结果可以发现,中国总体区域经济差异水平不断扩大,地带间差异、带内省间差异相对稳定,在我国总体区域经济差异中的贡献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省内市间差异累年增加,2004年以来才有所减少,在我国总体区域经济差异中的贡献率最高,是地区经济差异的最主要因素。相比较而言,各市内县级单位之间的经济差异水平自1998年开始快速增加,在2002年达到近期最高值,此后出现小幅下降,从2004年开始又进入小幅上升趋势(见图1),在我国总体区域经济差异中的贡献率从最初的10.79%上涨到25.06%,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差异中不可小视的作用力量。
追溯历史的话,2002年是我国进行省直管县改革的转折点,浙江、湖北等省陆续启动了“强县扩权”改革,尝试将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下放到重点县。2005年6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了省直管县的方向,明确提出“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推进‘省直管县’试点”。随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明确要“减少行政层级”“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这意味着,2002年开始,省直管县改革进度越来越快,也走得越来越远。但对比上文中的县域经济差异变化,却表现出轻微下降后又轻微反弹的趋势,这意味着省直管县改革并没有有效缩小县域经济差异,其根源就在于,由于政治权力的存在,市级政府主导下的区县之争以及县县之争的排挤效应仍然没有被消除。
四、县域经济发展排挤效应的门限分析
根据本文第二部分的推断,“以城带乡”策略的实现缺乏时效性保障,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后,当市区发展出现饱和状态时才能自发达到,而这一点对我国大部分地级市来说尚难成立。而第三部分的泰尔指数三阶嵌套分解结果也已证实,省直管县改革并没有显著缩小县域经济差异,相反,县域经济差异在经历了短暂的小幅下降后重新进入上升轨道,这意味着前述研究者关于省直管县赋予县城经济管理权从而消除市县发展不对等的论断是值得怀疑的。回到本文的论点,经济权力不对等并不是市县发展不对等的根源,唯有从根本性解决政治权力不对等,消除市县发展、县县发展的排挤效应,才能真正缩小县域经济差异。为了使我们的论点更有说服力,第四部分将运用面板门限回归着重考察两点内容:一是省直管县改革后,是否仍然存在显著的排挤效应;二是直管县要实现自身发展是否需要满足一定的先决条件。
这一部分将使用Hansen(2000)[16]提出的新面板门限回归方法进行实证分析。该方面有两大优点:一是不需要预先设定非线性方程的形式,门限值及其数量完全是内生决定;二是该门限回归方法使用渐进分布理论和“自举法”估计门限值的统计显著性,估计过程更合理。除生产总值、人口、各项财政收支之外,其他的全国县级单位更详尽的数据无法通过资料全面获取,囿于此,本文第四部分只能选取山东省、安徽省共计32个直管县2009—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面板门限回归分析,人均生产总值等指标均整理自《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
按照上述面板门限回归模型的思想,首先建立如下以市区人均生产总值为门限变量的面板门限模型:
其中,GS为县人均生产总值,FA为固定资产投资,GU为市区人均生产总值,为缩小数量级之间的差距并使数据尽量平稳,对它们进行了对数化处理。HHI为根据各县行业生产总值计算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用以衡量各县支柱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程度。NEIB为虚拟变量,NEIB为1表示该县与市区接邻,为0表示该县与市区不直接相邻。FA、HHI用来描述县自身具备的内部资源,而NEIB则作为工具变量体现县可以获取的外部资源,正如前文所言,一般靠近市区的县常常获得较多的发展机会,更容易进入地级市发展规划中的一级区域中,从而被赋予较大的经济发展权重。下标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μi为无法观察到的不随时间变化的省份虚拟变量,εit为随机扰动项。I(·)为指示函数,γ1,γ2…γn表示n个不同水平的门限值。我们选取的2009年之后的时期也是已经全面推行省直管县改革的阶段。
运用Stata10.0软件进行稳健估计,对面板数据检验以确定是否存在门限效应。为此,这里设置了200个网格搜寻点并进行2000次的“自举法”重复。表2中LM统计量的显著性水平表明,门限变量LGU存在至少3个门限值。在检验中,考虑到我们使用的面板数据时间长度有限,只有4年,在确定了两个门限之后,各时间序列长度越来越短,因此出于统计势的考虑,不再进行两个及两个以上门限值的检验。
注:**和***分别表示在5%和1%水平下显著。
表3列出了针对上述模型求到的门限值位置及其每个区间对应的估计参数。可以看到,HHI和LFA对应系数均显著为正,可见县域经济内规模化的支柱产业和固定资产投资对自身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NEIB系数为0.004,在1%水平上显著,这说明,接邻市区能为县域经济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这显示了县与县之间的排挤效应也是存在的。
注:**、***分表表示回归结果在5%和1%水平下显著。
对于门限变量的研究更为直接地揭示了市区经济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二者的发展呈现非线性趋势:当市区经济处于第一门限区间LGU≤9.782内,即市区人均GDP≤17 712元时,它对县经济的作用系数为-0.030,有显著的排挤效应;当市区经济发展到第二门限区间内,即市区人均GDP介于17 712元至45 652元之间,它对县经济发展的排挤效应略微趋弱,系数为-0.015,但系数显著性不足;只有当市区经济进一步发展到第三门限区间时,即人均GDP高于45 652元后,它对县经济的排挤效应才消失,变为显著的促进效应,对应系数为0.011,而纵观我们研究的32个县级单位,仅有山东省青岛的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等少数几个市区能够达到。由上述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市区经济对县经济的带动作用是有限的和有条件的,一是在与之接邻的情况下可以得到微弱的带动作用,二是当市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够带动县经济发展。但是,这种带动效应的条件是很难得到满足的,这意味着,大多数情况下,直管县的经济发展都会受到市区经济的负面排挤效应,这一结果更加验证了前文的论断。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研究了我国县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的根源,认为政治权力的不平等而非经济权力的不平等是造成县域经济不对等发展的根本原因。市管县模式下的县要绝对服从市级政府的领导,有很强的经济发展动机,却缺乏相对独立的权限空间,在经济发展中一旦碰触到市区利益,就会受到自上而下的排斥。然而,这种排挤效应并没有随着省直管县改革的推进而消失,究其原因,在于省直管县改革并不彻底,仅仅局限于财权等经济权的下放,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区县之间的发展关系。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不断扩大的根源在于政治权的不平等而非经济权的不平等,经济管理权限仅仅是政治权力的一部分,行政、人事权力依旧掌握在市级政府手中,获得了经济管理权的县城在“政治锦标赛”制度下依然要服从于市级政府发展规划,市辖区挤占县城发展空间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大多数学者均认为,县域经济差异扩大问题将随着省直管县改革的推进而得到根本解决,但本文利用泰尔指数嵌套分解的结果却显示,无论是中国县域经济差异的绝对值还是其在总体经济差异中的相对贡献率,均没有随省直管县改革缩小,而是持续小幅攀升,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进一步对山东、安徽两省32个县的面板门限回归结果显示,即使在省直管县改革之后,市辖区对县城、邻近市区的县城对一般县城仍然存在显著的排挤效应,县城要发展自身经济,往往要依赖于支柱产业和固定资产投资。这意味着,省直管县改革前后,排挤效应并没有随之消失,仍然发挥着重要影响,是促成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不降反升的重要原因。本文的政策启示在于,现有的省直管县改革并不彻底,惟有实现包括行政、人事在内的全面性的政治权上移才可能缩小县域经济差异。
本文的研究还显示,只有当地级市的发展规划出现边角解即市区经济发展出现饱和时市区对县的排挤效应才会逐渐消失,这一苛刻条件无疑宣判了“以城带乡”政策的短期失效。市区经济在接近饱和时,市级政府会寻求将周边县“划区入市”继续专注于发展市区经济,原有的周边县与市区的外部矛盾成为内部矛盾,新的周边县与新的市区又开始新一轮的增长竞争。
摘要:市管县模式下,很容易发生县域经济体之间争夺经济发展资源的“排挤效应”,使得中国县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利用泰尔指数嵌套分解的结果显示,省直管县改革只能弱化但并不能消除这种“排挤效应”,究其原因,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不断扩大的根源在于政治权的不平等而非经济权的不平等,经济管理权限仅仅是政治权力的一部分,获得了经济管理权的县城在“政治锦标赛”制度下依然要服从于市级政府发展规划。进一步对省直管县改革之后山东、安徽32个县的面板门限回归结果也证实,市县之间、县县之间的排挤效应依然存在。现有的省直管县改革并不彻底,惟有实现包括行政、人事在内的全面性的政治权下移才可能缩小县域经济差异。
【生命平等作文】推荐阅读:
生命是平等的优秀作文12-04
有关平等作文800字05-26
关于平等作文600字07-08
尊重与平等的作文10-16
平等就业10-12
平等待人例子10-12
平等励志名言12-11
人类不平等起源的分析论文05-25
教育教学的基础,平等和谐论文10-19
性别平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途径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