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教案(精选10篇)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
2、结合实例,了解城市各功能分区并分析其成因。(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学习法
2、读图分析法
3、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导入新课:(多媒体图片资料: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也是经济发展的中心,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城市的相关内容。(设计目的:结合热点,激发兴趣)【活动】城市土地利用方式 学习主题一:城市土地利用方式 合作探究:假如你是锡东新城的总设计师,你要如何规划这座城市。以高铁商务区为例,简要说明各种土地的利用方式?(要求满足人们的生活、生产等方面的需求)(多媒体图片资料:高铁商务区的空白平面图)(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可增加学生对生活城市的感情)
1、学生回答(发挥想象,天马行空)(点拨:提醒学生联系实际,不能脱离现实)
2、对比政府对高铁商务区的规划,可见各土地的利用方式(多媒体图片资料:高铁商务区的政府规划图)(设计目的:结合现实,把学生的想象落实的实处,起到及时评价的作用)高铁商务区——规划
住宅用地789.97公顷,占建设用地28.10%;公共设施用地360.1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2.81%;道路广场用地283.25公顷,占建设用地的10.71 %;市政机关用地81.91公顷,占建设用地的3.10 %;绿化用地共914.2公顷,占建设用地的34.56 %.........3、小结:土地利用方式有:商业用地、工业工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设计目的:归纳总结,使学生了解土地利用的方式)【活动】城市各功能分区
讲解:住宅用地在城市中的往往集聚在一起,形成特定的功能区——住宅区。(设计目的:承上启下,引出功能区)活动:图中所示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请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多媒体图片资料: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图)(设计目的:结合实例,了解不同的功能区及其特点)学生回答 小结:城市功能分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行政区、文化区
„„„„„
提问:
1、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的界限吗?
2、各城市是否都具有各功能区? 合作探究:此图是某城市简图,请你将该城市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绿地分别与相应字母连接。并说明理由(全班分成四个小组,A组为商业区、B组为工业区、C组为住宅区、D组为绿地)(设计目的: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分析各功能区的位置,掌握各功能区的特点和成因)学生回答 A组(商业区): 位置:位于D处(引导学生得出:市中心或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处)原因:位于交通便利和人口稠密处 结合实例(材料),认识商业区的分布: 材料:“首批中国著名商业街”
北京王府井大街
上海南京路
南京新街口新街口。。。。。
中心商务区(CBD):这里有大型商场、豪华酒店、知名大公司的总部,可以提供金融、保险、旅游等服务。(多媒体图片资料:纽约曼哈顿、上海陆家嘴)纽约曼哈顿
上海陆家嘴 B组(工业区): 位置:位于A处(引导学生得出:沿交通干线分布,趋向市区外缘)原因:交通便利和环境保护
案例:常州工业分布状况(多媒体图片资料:常州是工业区分布)C组(住宅区): 位置:位于C处(引导学生得出:在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约占城市用地的40%到60%。)畅所欲言:请阐述你理想的住宅区是怎样的?(位置、环境、配套设施等方面)(设计目的:结合学生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同时了解不同等级的住宅区及其特点)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多媒体图片资料:低级住宅区和高级住宅区)中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布局位置
城市的外缘 内城和工业区附近房屋面积
较大(有独立庭院)狭小(拥挤密集)环境
优美
较差 配套设施
齐全(如学校、医院、商店、绿地等)不齐全 D组(绿地): 位置:位于B处
原因:工业区和住宅区的隔离带
2、小结(三个主要的功能区)(设计目的:理顺知识,突出重点,明确要求)位置(分布)功能区特征 商业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处
商业活动繁忙,建筑物高大稠密 工业区
沿交通干线分布趋向市区外缘 面积较大;位置远;分布相对集中 住宅区
高级住宅区与城市外缘、文化区联系 低级住宅区与内城、工业区联系
质量上,分中高级和低级住宅区。位置上,高级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学生活动:读图2.5,分析香港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点(设计目的:结合实例,加深对各功能区的认识)(1)、找出商业区的主要分布地区。商业区的外围主要是哪一功能区? 答案:①商业中心在尖沙咀和中环,香港的中心地带;②商业区的外围主要是混合土地利用带
(2)、高级住宅区和工业区的分布是否相邻? 答案:①高级住宅区和工业区的分布是相离的 【讲授】课堂总结
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认识到美化净化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立一种开放的现代城市建设理念,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
2、了解本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品味文章精当严密而又不乏情趣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说明方法的运用;说明中阐述事理。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今天,我们一起谈谈“围墙”的话题。先做一项调查:我们当中有多少人家有围墙?(教者调查)看来还真不少。你能不能介绍下你家围墙有什么特征啊?(学生回答)同学们,墙随处可见,不同时期不同式样的墙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远古的栅栏,抵御了野兽的袭击。苏州园林那隔而不隔的花墙,则增添了景致的深度。闻名于世的万里长城抵住了敌人的入侵。那我们现在的城市流行什么墙呢?究竟有何价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淑运的《环球城市风行绿墙》,希望大家从中找到答案,受到启发。
二、揭示教学目标。
1、认识到美化净化、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立一种开放的现代城市建设理念,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
2、了解本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品味文章精当严密而又不乏情趣的语言。
三、学法指导。
整体感知----圈点批注----品味语言----拓展延伸
四、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镂空(lòu)生机盎然(àng)裸土(luǒ)栅栏(zhà)芳草如茵(yīn)繁衍(yǎn)取缔(dì)树木葱茏(cōng)(lóng)摇曳(yè)
/ 2
2、再读课文,思考:(1)什么是绿墙?(2)作者在文中主要介绍了哪些国家的绿墙?它们的绿墙各有什么特点? 这些“绿墙”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在环境保护方面有什么样的价值?
(3)小结性提问:造成中外围墙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现代中国城市应该提倡建筑怎样的围墙?
3、为建设家乡大胆献计献策:今年我县进行了省级文明城创建工作,家乡经济正在蓬勃发展。学习了本文,作为宝应人,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上,你有何良策?在我们的校园内,你觉得在哪些地方或角落可建造绿色围墙呢?请模仿课文绿墙的创意思考。
五、圈点批注。
这是一篇说明文,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在课文中画出几处典型的例子,并在文中空白处批注,分析其作用。(学生批注,教者巡视。稍后交流。)
六、品味语言。
本文紧紧抓住“环球”、“风行”两个词语,运用精当严密又富有情趣的语言说明事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体会。
七、拓展延伸。
课文中有些地方将说明和描写融合在一起。如:绿色场地上,龙牙树高仅60厘米,横生的枝杈抱成一团,剪平如枕木横陈,怒放绿叶,形如草质台地。(这样写可以增强说明的效果和文章的可读性。生动活泼,充满情趣,既是准确的说明,又是形象的描绘。)
请以“冬青树”“菊花”“腊梅”或其他植物为话题,模仿上文富有情趣的语言和说明方法,写一段60字左右的说明性的文字。(看时间而定)
八、课堂总结。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同时本节内容又是重要的基础性部分,为人文地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分三部分:城市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重点,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基本知识。考虑到本章讨论的是城市与城市化的问题,因此,作为基础知识,也为了温故知新,本节教材把与自然地理关系较为密切的“城市形态”放在本节的第一部分。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使学生对城市的有关理论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了不少关于城市的知识,日常接触的媒体中或日常生活或旅游等活动过程中,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认识。高中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
2.了解城市重要功能区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特点和区位
3.理解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城市的`几个重要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的特征和区位;
2.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原因
教学难点: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经济原因
六、教学准备
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对比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给出大脑功能区分布图,以此启发学生理解功能区的概念,说明功能区的分布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的,从而让学生理解空间结构的概念即功能区有规律的组合。
读大脑功能区分布图,理解功能区及空间结构的概念
为教学目标1打下基础
过渡
提问:参照大脑功能区的含义,联系日常生活,北京是否有功能区?你能说出几个?
联系日常生活,说出北京的几个功能区
知识联系生活,使学生对功能区的认识更加深刻
二、介绍城市功能区
在学生说出或由教师启发得出的功能区中,重点介绍CBD、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介绍以小活动“我说你猜”的形式进行。
小活动:我说你猜
由教师描述某个功能区的特点,让学生判断教师描述的是哪个功能区。
学生判断正确后,以北京为例以图片的形式介绍该功能区的特征和区位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物质的分类
教学过程
[引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物质形态多样而丰富。如此之多的东西,如果不进行分类,那对于科学研究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比如到图书馆借书,如果书目没有进行分类,要找一本书简直是大海捞针。所以说分类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必备的手段,物质进行分类后,同一类物质由于具有相似的性质,故更方便对比。
[投影]图书馆中陈列的图书、超市中的商品摆放。
[导入]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物质的分类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在初中的基础上来进行研究。
[板书]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一)[引入]我们知道分类如果从不同角度入手就会有很多不同方法,例如,人类按照年龄分可以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儿童;按性别分分为男性和女性;按职业分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等。同样的道理,化学物质从不同角度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板书]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思考与交流]请尝试对HCl、SO2、CaO、KOH、Na2SO4、H2SO3进行分类。(氧化物:SO2、CaO
酸:HCl、H2SO3 碱 :KOH
盐:Na2SO4)
(固体:CaO、KOH、Na2SO4 气体:HCl、SO2
液体:H2SO3)[讲]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问]对于Na2CO3,如果从其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
(从阳离子来看,属于钠盐,从阴离子来看,属于碳酸盐。)[讲]由于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的信息较少,因此,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往往采取多种分类方法,比如交叉分类法,就像我们刚才举的Na2CO3的例子。[板书] 1.交叉分类法
[讲]交叉分类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那么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
[板书]
2、树状分类法
[问]如果我们再继续分类的话,还可以怎么分?(单质可以分为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可以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酸可以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碱可以分为强碱和弱碱,盐可以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氧化物还可以分成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酸还可以分成含氧酸和无氧酸。)(碱可以分成可溶性碱和不溶性碱。)(盐可以分成含氧酸盐和无氧酸盐……)[投影]
[问]很好,那我们发现树状分类法有什么优点吗?(树状分类法可以清楚地表示物质间的从属关系。)[小结]学习了分类的方法以后,大家应学会对以前和将要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整理,学会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并通过对各类物质的代表物质的研究来了解这类物质的性质,从而提高我们化学学习的效率。[点击试题]下列物质中:①Na2SO4
②Ba(OH)2
③NaHCO3
④NaBr
⑤Fe3O4 ⑥H2O ⑦HNO3 ⑧AgNO3 ⑨H2SO4中,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属于碱的是
;属于酸的是
;属于盐的是
.[过]化学物质世界中,与生活接触最密切的是混合物,象空气、溶液、合金等等。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接触更多的混合物。今天要与我们见面的是什么样的混合物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25最后一段。理解分散系的概念。[板书]
二、分散系(dispersion system)及其分类
1、分散系
(1)分散系:将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和分散剂: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讲]对溶液来说,溶质是分散质,溶剂是分散剂;对悬浊液和乳浊液来说,其中的固体小颗粒或小液滴是分散质,所用的溶剂是分散剂。
[思考与交流]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他们之间可以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例。
[投影]分散系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聚集状态不同分类,有9种类型。[问]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吗?
[讲]如果分散介质是液态的,叫液态分散体系,在化学反应中此类分散体系最为常见和重要,水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都属液态分散体系。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近似其直径大小)来分类。一般地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浊液中离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1nm~100nm的为胶体。在分散体系中,分散相的颗粒大小有所不同,分散体系的性质也随之改变,溶液、胶体和浊液各具有不同的特性。[板书](3)、分类:
常见的分散系有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等。
一般地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浊液中离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1nm~100nm的为胶体。
[小结]那么不同的分散系有什么区别呢?胶体又有些什么性质呢?欲之这些问题,请等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课堂小结。
课后习题。
1.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学会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经历用天平找次品的过程,体验试验探究,发现运用的学习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用天平测次品的方法。难点:用文字和画线的方法找次品。
3.法制教育渗透:
《乳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第14条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出示天平教具。提问:这是什么?(天平),你知道天平的作用吗?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学生介绍自己对天平的了解,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学生可能会说出:天平有两个托盘,如果两个托盘里的物品质量相等,天平就保持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就会向下倾斜,轻的一端就会翘起。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天平的工作原理。
(2)今天我们就运用天平来学习测次品的方法。(板书课题:找次品)
(3)《乳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第14条规定: 从事奶畜养殖,不得使用国家禁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以及其他对动物和人体具有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物质。
禁止销售在规定用药期和休药期内的奶畜产的生鲜乳。【新知探究】 1.教学例1(1)课件出示例1:有3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 独立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发言。(2)全班交流汇报,教师记录:
①打开瓶子数一数 ②用手掂一掂 ③用天平称一称 师:你准备用哪种方法?(天平称)(3)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自主探索。可以用数字卡片代表3瓶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的那瓶?
学生独立思考,在交流中比较方法。
(4)教师汇总学生的想法,并板书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强调全班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怎么找?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出:把3瓶钙片分成三份,(1,1,1),先在天平两端各放1瓶,如果天平平衡了,那么没有称的那瓶就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那么较轻的那一瓶就是次品。即只称一次就能把次品找出来。(5)教师用课件展示称的过程。(6)对应练习
完成教材第112页“做一做”。2.教学例2(1)课件出示例2:8个零件里有1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假如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保证一定能找出次品?
①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中“至少称几次就保证一定能找出次品”的含义。
学生回答是指肯定能找出次品的最少次数。
②师:你准备怎样找出称次品的次数呢?分成几份?每份各是多少?至少要几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
③全班汇报,教师引导学生阐述,并把不同的称法用课件展示出来。(2)根据同学们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找次品的最优策略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能够均分的就平均分成3份,不能均分的,也应该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只相差1。
(3)小结:把8个零件分成3份,至少称2次就能保证一定能找出次品。(4)请同学们按照老师归纳的方法找出9个,10个,11个零件中的1个次品(次品重一些),至少称几次就能保证一定能找出次品。
组织学生用文字和画线的方式找出次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画法,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教师用课件演示结论。3.归纳:(课件出示)用天平找次品时,所测物品数目与测试的次数有以下关系:(只含一个次品,已知次品比正品重或轻)【巩固训练】
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七”第1~6题。【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1.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海啸、倒灌、风调雨顺、起色、歉收、猖獗、显而易见、规律”等词语。
2、在默读中思考,理解课文所介绍的几种事物间联系,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以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了解阅读常识性说明文的一般步骤,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严谨。
4、初步了解世上万物之间存在着的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懂得研究事物之间联系,掌握并遵循其规律的重要性。
2.教学重点/难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所介绍的几种事物间联系,能区分世界上万事万物之间的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学习以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
2、认识阅读常识性说明文的一般步骤,初步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严谨。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课文。
1、板书:蛇与庄稼
(1)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齐读课题。
(2)“与”这个字的笔顺常有同学写颠倒了,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师范写“与”字。
(3)“与”在这里就像一座桥,连接着“蛇”和“庄稼”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它俩之间会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这就是第17课所要告诉我们的。
二、整体进入, 了解内容。
1、预习成果反馈:事物之间存在着哪两种联系?指读所划句子并交流。出示:但是世界上的事物除了这样简单的联系以外,还有不少复杂的联系,不是一下子能看清楚的。
板书:简单联系
复杂联系
2、事物之间存在着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课文分别举了哪些相关例子呢?老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分别用圆括号和方括号找出能体现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的例子。
学思考:这些复杂联系分别说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联系?
3、交流能体现简单联系的例子。(1)读句交流,板书示意图:
下雨 如:天————地湿
(2)不看书,根据示意图介绍这些事物间的简单联系。
(3)小结:这些联系非常明显,很容易看清楚,这就叫——(显而易见)。板书:显而易见
读好词语。
4、交流能体现复杂联系的事例,分别请三位同学读有关事例,其余同学思考:这些复杂联系分别说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联系?
(课文分别写了蛇和庄稼, 猫和苜蓿, 吐痰和肺结核病之间的复杂联系。)板书:蛇——庄稼
猫——苜蓿
吐痰—— 肺结核病
5、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复杂联系呢?我们细读课文, 进行学习。
三、抓住事例, 细读课文。
(一)学习事例一。
1、事例一,可以分为两层,上一层写事情,下一层讲道理。默读第1节并用“/”给事例一分层。
(第1到第6句为第一层, 第7到11句为第二层。)预设:第7句话到底该归为哪一层?要联系上下文, 看看这句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大家一起读第7句, 这一节剩下的内容, 男生读上文, 女生读下文。
(这句句子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应分在下面一层里。)
2、第一层主要写了这件事情。其中,有这么两句句子,出示: 大家觉得很奇怪。
后来,老农们想出了一个奇怪的办法„„
这两句句子中有一个相同的词语, 是——(奇怪)。这两个“奇怪”所指的对象各不相同, 所以它们的含义也不同。
(1)课文中究竟是指什么奇怪呢?让我们来读课文。引读事例一第一层:大家觉得什么很奇怪呢?—— 后来,老农们想出了什么奇怪的办法?——
(2)为什么说它们很奇怪呢?再读刚才所读的内容, 试用“按理说„„可是„„所以„„”这么说一说, 可以四人一组进行准备。集体交流:
l 按理说风调雨顺, 庄稼就能长得好,应该可以得到大丰收, 可是事实上庄稼收成仍旧不好,所以人们觉得奇怪。)穿插学习:这里“ 风调雨顺”是什么意思?
出示:风调雨顺——调:①配合得均匀合适
②调解
③挑拨。顺:①顺从
②适合③沿着
“ 调”:配合得均匀合适;“ 顺”:适合;“ 风调雨顺”就是指风和雨适合庄稼的生长。知道了这两个“ 奇怪”所指的对象及原因各不相同后, 老师给出五个词语, 你能根据两个“ 奇怪”的不同含义给句子换个词吗? 出示:纳闷
惊奇
疑惑
古怪
特别(第一个“奇怪”可以换成“纳闷”和“ 疑惑”。第二个“奇怪”可以换成“ 特别”。)3“把蛇放入田里”, 老农想出的这个办法虽奇怪, 却很有成效。这其中还有着一个科学道理呢,再请你读读课文, 就能明白这个科学道理了。默读第二层, 找出蕴含的科学道理, 然后按下面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式自己小声说一说。出示:
因为没有了吃田鼠的蛇,所以
。因为
,所以 庄稼歉收了
。因为有了吃田鼠的蛇,所以。
因为,所以
。(3)通过交流,师随机完成示意图:
小结:看,蛇与庄稼之间通过田鼠的作用发生了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下子能看清楚,搞明白的,蛇与庄稼之间联系是一种间接的联系。难怪大家会对洪水过后出现的这种现象感到不理解,对老农所采用的方法感到很奇怪。(4)刚才, 我们说直接联系是显而易见的。那么间接联系是怎样的?与“显”相反是——(隐);与“易”相反是——(难)。所以间接联系是——(隐而难见)的联系。随机板书:隐而难见
(5)用因果句式说了蛇与庄稼之间的复杂联系。现在, 谁能看着示意图, 用这样的句式再来说说!出示句式:
小结:总之,蛇能捕捉糟蹋庄稼的田鼠, 因而能保护庄稼。
课堂小结
四、小结复习
1、齐读课文第一小节。
2、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例:发生(海嘨)淹没()
获得(糟蹋()
掌握(例:粮食(丰收)()猖獗
(()倒灌
(课后习题
五、布置作业
正确抄、默下列词语:
海啸
倒灌
风调雨顺
起色
显而易见
复杂
规律)))歉收)密切 糟蹋
1.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本课生字,读准 “磨”等字的字音,结合语境辨别“清亮”和“清脆”的意思;积累“漂浮、清脆、疲劳、忧愁、汇合、五颜六色”等词语,区别“漂、游、跑”的不同用法,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性。
2、能根据要求继续学习预习课文,做到读通课文,理解词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溪流活泼欢快,不知疲倦、勇往直前的品性,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要求继续学习预习课文,利用查阅工具书区分“清凉”与“清脆”的意思。启发学生说说句中为什么使用不同的动词,能区别“漂、游、跑”的意义。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春天来了,积雪消融,雪水汇成清澈的小溪淙淙地流着。溪水潺潺,他到底在唱什么呢?有一位“童话爷爷”写了一篇童话《小溪流的歌》,(板书课题)告诉了我们。
2、指导读好课题。(声音清脆、响亮)
二、初读课文
1、媒体出示“预习小菜单”。
(1)轻声读课文,用喜欢的方式学习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2)小溪流的声音是怎样的?
(3)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小溪流向前奔流的句子,反复朗读,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自学。
3、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学生读词语、词组。(媒体出示)
①漂浮
清脆
疲劳
疲倦
忧愁
狭长
拐弯
汇合
②五颜六色的卵石
巨大的石块
清脆的回声
狭长的山谷
枯黄的小草
茫茫的海洋(2)小溪流的声音是怎样的?
结合预习情况,出示有关句子“他用清亮的嗓子歌唱,山谷里不断响着的回声也是清脆的,叫人听了就会忘记疲劳和忧愁。”,区别“清亮”和“清脆”的不同意义。
清亮——形容小溪流本来的声音,侧重说明十分响亮。清脆——形容小溪流在山谷里的回声,侧重说明悦耳动听。
(3)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小溪流向前奔流的句子,反复朗读,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交流划出的句子,指导朗读:
一条快活的小溪流唱着歌,不分日夜地向前奔流。小溪流一边奔流,一边玩耍。小溪流笑着往前跑。
小溪流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奔流,奔流,渐渐地,又有许多别的小溪流来跟他汇合。
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根据回答板书: 小河 大江 海洋
三、研读课文 学习1——2小节。
(1)同桌互读,讨论:从这两小节中你觉得小溪流唱的是一首怎样的歌? 小溪流唱的是一首活泼快乐的歌。
(2)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小溪流唱的是一首活泼欢快的歌? 从“打招呼”感受小溪流的热情、友善。
从四个“一会儿”中感受小溪流的活泼、顽皮的性格。
“拍拍(石卵)”、“摸摸(小草)”与“挠挠(小蝌蚪)”写出了小溪流的快乐。
(3)指导朗读,要求读出“快乐”的语气。
(4)有感情地朗读1——2小节,进一步感受小溪流唱的是活泼欢快的歌。
课堂小结
四、复习巩固
1、想一想,带点的词语能否改成括号里的词语?再读一读,体会句中所用的词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小溪流笑着往前跑。(漂、游)
小树叶不怕痒,轻轻转了两个圈儿,就又往前漂。(跑、游)小蝌蚪可有些怕痒,就赶快向岸边游。(跑、漂)
请学生分别朗读描写小溪流、小树叶、小蝌蚪的句子,想象有趣的情景。
2、填合适的词。()的小溪
()的卵石
()的山谷
()的回声
()的嗓子
()地奔流
课后习题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3、形近字组词。
漂()
泼(飘()
拔()
耍()
要()
峡()
教学目标
.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难点
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
师:前袁老师让大家收集生活中的一些统计图,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都收集了哪些?(展示学生作业,请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统计图。)
教师适机提问:这样的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
生: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师:说的不错。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会不会用。下星期我们学校将举行秋季运动会,如果我们绘制一幅统计图,要能清楚的反映同学们喜欢各项体育运动的人数,你们认为应该绘制什么样的统计图比较合适呢?
生:条形统计图。
师:嗯,不错!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的反映出数量的多少。如果我想绘制一幅统计图来表示今天24个小时的气温变化情况,用什么统计图合适呢?
生:折线统计图。
师:嗯,老师也同意,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老师还发现有同学找了这样一些图,我们来看看。(对收集这些图的学生提问)你能给大家说说你找的是什么图?
学生回答。
师:这样的图也是统计图?那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它,一种新的统计图。
师板书:扇形统计图
师:从这个题目中,你想学到哪些知识?
预设:(1)扇形统计图有哪些特点?(2)什么叫扇形统计图?
(3)怎样作扇形统计图?(4)扇形统计图有什么作用?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说一说
师:同学们真好学,想知道的可真多啊!那我们就从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开始来了解吧。听了关于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的介绍,同学们能不能从这个宝塔图中知道我们需要的哪种食物最多?其次呢?接着呢?
看了这幅图,你对同学们的饮食有什么建议呢?
师:是呀,膳食宝塔图各层位置和面积的不同反映出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这说明了我们要注意健康饮食。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看看笑笑她们家的饮食情况。
出示笑笑家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统计表,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表中百分数的意思。
(学生交流完后,教学利用随机点名请几位学生说一说各百分数的意思)
师:表格中的总摄入量是指什么?100%是什么意思?
通过大家对这些百分数的解释,那笑笑家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是否符合膳食宝塔图的结构呢?
2.引导讨论。
师:大家看,袁老师根据刚才的统计表中是数据重新绘制了一个图,你能看懂吗?
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你看懂了什么。
根据老师的温馨提示单想一想,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1)根据数据将圆分成了几部分?每个部分像什么形状?图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了什么?
(2)在这个扇形统计图中,用整个圆表示什么?所有的百分数之和是多少?能对应的上统计表中的总摄入量为100%吗?
师:现在把你们小组交流的学习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3.了解特点。
师:同学们对这幅扇形统计图分析的很透彻,想一想,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师:能不能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笑笑家一天食物的摄入量呢?为什么?(条形统计图只能表示出各类食物的摄入量是多少,不能表示出各类食物的摄入量与总摄入量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条形统计图所没有的功能,而扇形统计图可以。)
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小组先讨论一下,然后汇报。
师小结:
扇形统计图能够直观地表示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直观表现在哪里?---扇形表示部分,圆表示整体)也就是能清楚地看到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比。
三、巩固练习,提升反馈
师:扇形统计图的应用是很广泛的,从同学们收集到的扇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到。我们再次看看同学们收集的扇形统计图,看看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观察学生作业中的统计图,说说能获得哪些信息。
2、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纸。
四:堂总结
1.教学目标
1.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2.能运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进行运算
2.教学重点/难点
有理数减法法则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引入
你能从温度计上看出4℃比-3℃高多少度吗?
2、你能列式求这个结果吗?先请同学们计算以下式子:(1)4-(-3);(2)4 + 3(4)9-8 ;
(3)9+(-8)(6)15-7 ;
(5)15+(-7)
三、由上面的材料师生共同研究有理数减法法则 题1(1)(+10)-(+3)=______ ; 2)(+10)+(-3)=______.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两式的结果相同,即(+10)-(+3)=(+10)+(-3).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减法可以转化成加法运算.但是,这是否具有一般性? 问题2(1)(+10)-(-3)=______ ; 2)(+10)+(+3)=______.
对于(1),根据减法意义,这就是要求一个数,使它与-3相加等于+10,这个数是多少? 2)的结果是多少?
于是,(+10)-(-3)=(+10)+(+3).
至此,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教师强调运用此法则时注意“两变”:一是减法变为加法;二是减数变为其相反数.
四、运用举例
变式练习例1 计算:
例2 全班学生分为五个组进行游戏,每组的基本分为100分,答对一题加50分,答错一题扣50分,游戏结束时,各组的分数如下:
(1)第一名超出第二名多少分?(2)第一名超出第五名多少分? 课堂练习
2.口算(1)3 – 5 ;
(2)3 –(– 5);
(3)(– 3)– 5;
(4)(– 3)–(–5);(5)–6 –(–6);(6)– 7 – 0;(7)0 –(–7);(8)(– 6)– 6(9)9 –(–11)训练提高
1.算式-3-5不能读作()
A.-3与5的差
B.-3与-5的和
C.-3与-5的差
D.-3减去5
2.(-2)-(-4)=
;
0-(-3)=
.3.计算:
(1)(-3)-(+7);(2)0.3-(-0.2);
(3)-3.4-(-4.7);
(4)(-5.9)-(-5.1);
(5)(-20)-(+50)-(-5);
(6)23-17-(-7)+(-16)
4.通常人们将摄氏零上温度记为正数,零下温度记为负数,某市某天的最高气温是零上8℃,最低气温是零下2℃,下列计算这天温差列式正确的是()
A.(+8)+(-2)
B.(+8)+(+2)
C.(+8)-(-2)
D.(+8)-(+2)
5.比-1小-2的数是
.6.将全班学生分成五个队进行游戏,每队的基本分为100.答对一题加50分,答错一题扣50分,游戏结束后,各组的得分如表:
(1)红队比黄队低多少分?(2)白队比蓝队高多少分?(3)第一名超出第二名多少分?(4)第一名超出第五名多少分?
课堂小结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强调指出:
由于把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从而减法转化为加法.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当引进负数后就可以统一用加法来解决.
2.不论减数是正数、负数或是零,都符合有理数减法法则.在使用法则时,注意被减数是永不变的.
课后习题 1.复习有理数的加法 口算(1)(-4)+(-7);(2)(+4)+(-7);
(3)(-4)+(+7);
(4)(+4)+(-4);(5)(-9)+(+2);
(6)(-9)+0
2.口算(1)3 – 5 ;
(2)3 –(– 5);
(3)(– 3)– 5;(4)(– 3)–(–5);
(5)–6 –(–6);(6)
– 7 – 0;(7)0 –(–7);(8)(–6)– 6(9)9 –(–11)训练提高
1.算式-3-5不能读作()
A.-3与5的差
B.-3与-5的和
C.-3与-5的差
D.-3减去5
2.(-2)-(-4)=
;
0-(-3)=
.3.计算:
(1)(-3)-(+7);(2)0.3-(-0.2);
(3)-3.4-(-4.7);
(4)(-5.9)-(-5.1);
(5)(-20)-(+50)-(-5);
(6)23-17-(-7)+(-16)
4.通常人们将摄氏零上温度记为正数,零下温度记为负数,某市某天的最高气温是零上8℃,最低气温是零下2℃,下列计算这天温差列式正确的是()
A.(+8)+(-2)
B.(+8)+(+2)
C.(+8)-(-2)
D.(+8)-(+2)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2)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2)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3.教学用具
投影仪等.4.标签
数学,立体几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开课题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视觉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较真实反映出物体,我们可从多角度观看物体,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你能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吗?
(二)实践动手作图
1.讲台上放球、长方体实物,要求学生画出它们的三视图,教师巡视,学生画完后可交流结果并讨论;2.教师引导学生用类比方法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1)画出球放在长方体上的三视图
(2)画出矿泉水瓶(实物放在桌面上)的三视图
学生画完后,可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并与同学交流,总结自己的作图心得。作三视图之前应当细心观察,认识了它的基本结构特征后,再动手作图。3.三视图与几何体之间的相互转化。(1)投影出示图片(课本P10,图1.2-3)请同学们思考图中的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是什么?(2)你能画出圆台的三视图吗?
(3)三视图对于认识空间几何体有何作用?你有何体会?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然后让学生发表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4.请同学们画出1.2-4中其他物体表示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三)巩固练习
课本P12 练习1、2 P18习题1.2 A组1
(四)归纳整理
请学生回顾发表如何作好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五)课外练习
1.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底面是正方形,侧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锥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2.自己制作一个上、下底面都是相似的正三角形,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的棱台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课堂小结 归纳整理
请学生回顾发表如何作好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课后习题 作业:
1.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底面是正方形,侧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锥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2.自己制作一个上、下底面都是相似的正三角形,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的棱台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1_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教案】推荐阅读:
城市文化空间的景观设计07-01
隧道内部结构施工方案09-12
1.1 内部控制组织架构06-25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综述07-09
创文明城市_做文明市民_倡议书10-23
1.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知识竞赛题06-21
城市社会学第1阶段测试题1b06-03
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实务09-09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