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管理制度专题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程项目管理制度专题(共8篇)

工程项目管理制度专题 篇1

1、质量目标管理制度

2、文件管理制度

3、档案管理规章制度

4、员工绩效考核制度

5、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6、施工机械管理制度

7、投标及合同管理制度

8、建筑材料及构配件管理制度

9、分包管理制度

10、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制度

11、施工质量检查及验收管理制度

12、实验检验管理制度

13、质量问题处理制度

14、质量事故追究管理制度

15、质量管理自查与评价管理制度

16、质量信息和质量改进制度

1、质量目标管理制度 总经理应确保对质量目标进行策划,以确保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质量目标;以建筑安装管理体系的总要求。

2.各职能部门、项目部等应根据自己的工作制定部门目标,以确保公司总目标的实现。

3.在下列情况下需进行质量兼容管理体系策划:

a 按照质量标准建立、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新的项目成立时。b 公司的质量方针、目标、公司机构发生重大变化; c 公司的资源配置、市场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d 现有体系文件未能涵盖的特殊事项。

4.总经理应确保对实现质量目标所需的资源加以识别和策划。策划的内容应包括:

a 需达到的质量目标及相应质量管理过程,确保过程的输入、输出及活动,并做出相应规定;

b 识别为实现质量目标所需建立的过程的资源配置;

c 对实现总体质量目标、指标和阶段或局部的质量目标、指标进行定期评审的规定,重点应评审过程和活动的改进;

d 根据评审结果寻找与质量目标、指标的差距,确保持续的改进,提高质量兼容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

e 策划的结果(包括变更)应形成文件,如安全管理方案、环境管理方案、质量计划、施工组织设计、技术交底等文件中。5.综合财务部应定期对各部门目标完成的情况进行检查。

2、文件管理制度

1、所有文件发布前都应得到批准,以确保文件是适宜的:

2、质量管理文件由综合部负责登记、发放。

3、其他技术文件由各部门组织编写、修改和审核,部门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4、作废或过期文件由发放人员及时负责回收。

5、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标识方法是对文件进行编号和区分文件的受控状态。

6、文件及记录编号方法执行《文件控制程序》;

7、文件的控制状态分为受控状态和非受控状态,受控文件是适用于公司内使用的文件(包括提供给认证机构用于认证审核的文件),非受控文件是用于宣传的文件。

8、文件和资料的更改、评审与更新

9、文件和资料需修改时,由文件更改的提出部门提出申请,经原文件批准人批准后,由指定人员按文件的原发放范围进行逐一修改,修改的方式有:换页、换版。

10、本公司通过办公会议对文件进行评审,需要进行更新时。

11、文件和资料的使用和保管

12、文件的使用部门要作好文件的保管,防止文件丢失、损坏。

13、使用者要保持文件的初始状态,不能随便在文件上涂写勾划,要保持文件的清洁。

14、对作废文件的控制

15、对于有参考价值的废文件,在作废文件上注明 “作废参考”字样,并进行登记。

16、对于没有任何参考价值的作废文件,经主管经理批准后,由指定人员进行销毁处理。

17、作废文件包括:过期的文件,不适用的文件、换版的文件、换页的文件。

18、外来文件的管理

19、外来文件包括:国家行业有关标准、专业文献、仪器设备说明书等。

20、外来文件收到后,由所在部室负责登记并识别其适用性,需要发放的由综合财务部依批准后的发放范围下发。

3、档案管理规章制度

1、各部门项目部的档案,由各项目部负责组织编制、管理,经部门经理批准后,交综合财务部备案。

2、各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对工程档案进行填写、收集和整理,执行当地建委的有关规定。

3、档案的填写

4、档案填写要及时、真实、内容完整、字迹清晰,不得随意涂改;如因某种原因不能填写的项目,应用“/”划去。各相关栏目签名应签全名,不得只签姓。

5、如因笔误或计算错误要修改原质量信息,应采用单杠划去原质量信息,在其上方写上更改后的质量信息,加盖或签上更改人的印章或姓名及日期。

6、档案的保存和保护

7、各部门的档案由本部门依日期顺序整理好,存放于通风、干燥的地方,所有的档案应保持清洁,字迹清晰,并按规定的期限保存档案,对于超过保存期的档案,由指定人员执行销毁。

8、综合财务部负责编制《档案清单》,将公司所有与质量管理运行有关的档案汇总,包括名称、编号、保存期、使用部门、谁负责保管等内容,并汇集备案档案的原始样本,以利于检索,查阅等工作。

9、档案的销毁处理:档案如超过保存期或其它原因需要销毁时,由负责保管该项档案的人员申请,经部门负责人批准后,由指定人员执行销毁。

4、员工绩效考核制度

1、为保证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使全体员工按各项管理制度要求执行,做到人尽其责制定本办法。

2、综合财务部负责本公司的质量管理工作,对出公司的产品负全面责任,有权对各职能部门各岗位人员执行质量监督与考核。

3、本考核办法采用打分制,每月考评一次,每次10分,年终进行总评比(总120分)。

4、凡在考核中发现未按管理制度执行,未履行职责的部门、项目部及个人,每发现一次扣0.5—5分。

5、对玩忽职守造成质量损失的要追究其责任,每发现一次扣10分,对造成重大质量事故的,按损失金额酌情处理。

6、对质量管理做出贡献或者避免质量事故发生的当事人给予1.5—3分的加分,特殊贡献者经批准加5—20分。

7、年终总评比总分低于100分,考核不合格,扣发部门年终奖金,高于110分发给年终奖金,高于120分者由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发奖金。

8、综合财务部对质量目标的落实进行考核,每季度一次,对考核合格的科室进行奖励,不合格的进行处罚。

5、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1、人员安排:承担质量管理规定职责的人员应是有能力的,对能力的判断应从教育、培训、技能和经历等方面考虑,办公室负责制订员工《岗位职责》,负责选聘、安排各岗位人员。

2、培训、意识和能力

3、识别从事影响质量的活动的人员的能力需求,分别对新员工、在岗员工、转岗员工、各类专业人员、特殊工种人员、内审人员等,根据他们的《岗位职责》制定并实施培训需求。

4、新员工:首先对其进行公司规公司纪的培训,合格后对其进行岗位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5、项目部操作工:培训包括公司规章、纪律和生产岗位技能培训

6、每年单月培训公司规章、纪律,双月培训岗位技能。

7、培训时间是在每次交接班前半小时。由班长组织各班员工学习、讨论。

8、交班后,各班班长组织各班员工进行工作总结,找出不足,交流工作经验。提高整个班组的工作效率、生产质量。

9、相关部门负责人负责监督每次的培训情况。

10、管理人员:由总经理联系相关外部机构进行培训,每年至少一次。培训内容包括管理能力、相关法律法规(产品质量法、建筑法等)以及产品相关技术等。

11、培训内容

12、公司规公司纪培训内容包括:生产项目部规章制度、项目部管理制度、项目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设备安全操作规程、考勤管理制度。

13、岗位技能培训内容包括:本岗位操作规程、本岗位设备操作和维护保养等。

14、考核办法:

15、项目部操作工:每月20日对进行现场考核。考核方式以口试和实操两种方式进行。公司规公司纪以口试方式进行,岗位技能以实操和口试两种方式并行。考核未通过者,停工学习一天,并扣除当天工资。参加第二天的考核。

16、管理人员:培训后以培训体会的方式总结培训过程,由总经理进行考核。

17、特殊工作人员培训:关键工序人员的培训,由所在部门负责人负责培训,培训合格后上岗。

18、电工、电焊工、检验人员等需取得国家授权部门相应的培训合格证书。

19、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员工意识到:

 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 违反要求所造成的后果。

 自己从事的工作与工公司发展的相关性。

 本公司鼓励员工参与质量管理,为实现质量目标做出贡献。20、每次培训各相关部门应填写《培训记录表》,记录培训人员、时间、地点、教师、内容及考核成绩等,培训后将有关记录存档。

6、施工机械管理制度

1、当需要购置新设备时,工程部负责识别生产所需的设备,填写《设备购置申请单》,报总经理批准。总经理批准后实施采购。

2、3、设备的验收

设备到公司后,工程部负责组织本公司相关人员和供应商共同完成设备的安装调试验收,验收合格后,工程部将其列入《设备台帐》纳入管理。

4、验收不合格的设备,工程部与采购人员协商更换和退货,并在《设备验收单》上记录处理结果。5、6、7、8、9、设备的使用、维修和保养 工程部编制本公司《设备台帐》;

项目部编制并将定期检修和维修的结果记录在《设备维护保养记录》中; 日常保养及维修记录在《设备维护保养记录》中; 设备的停用、闲置、封存

10、设备停用或闲置时,设备维修人员对设备进行合理封存,并在设备明显处张贴“停用”或“闲置”标识。设备维修人员定期对停用的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保养,以备随时启用。

11、设备的报废:对无法修复或无使用价值的设备,由维修工写报废申请报总经理审批报废。

7、投标及合同管理制度

1、工程合同要求的评审应在投标、合同签订之前进行,应确保: a)工程要求得到规定。

b)顾客没有以文件形式提供要求时(如口头定单),顾客要求在接受前得到确认;

c)与以前表述不一致的合同或定单要求(如投标或报价单)已予以解决;

d)公司有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

2、双方一经确立,合同内容不得改动,必须填写完整,签字印章齐全。

3、客户未决定的部分可以空置,不得删除。

4、如客户要求使用自有合同的,其内容必须与国家相关要求一致。

5、合同必须经总监签字并盖公章。

6、合同由综合财务部保管。

7、订单的价格必须与合同一致。

8、新增加的项目价格双方议定后签订合同附件,由总经理签字加盖公章方可执行。综合财务部负责保管。

8、建筑材料及构配件管理制度

1、工程部负责根据图纸要求,明确检验品种、检测项目、检验方法等。

2、进货检验,对施工购进建筑材料及构配件等物资,库管员核对送货单,确认物料品名、规格、数量、包装无损后,进行验收,有二次检验要求的,报质检员进行检验,必要时质检员需将相关建筑材料及构配件等物资委托有资格的化验室进行检验。

3、库管员对检验和验收合格后的原辅材料办理入库手续。经检验不合格的产品,执行《不合格控制程序》。

4、采购产品的验证方式包括外观检验、提供合格证书等文件、委托进行二次检验等方式。根据国家相关文件中规定的方式执行。

5、所有不能进行更换的建筑材料及构配件等物资,不采用紧急放行方式。

9、分包管理制度

1、工程部对土建、机电设备安装分包方的项目实施过程质量控制。

2、工程部要对施工分包方的施工组织方案进行严格的审查,保证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3、在施工过程中,当分包单位对已批准的施工组织方案进行调整、补充或变动时,应经现场经理和专业工程师审查签认。

4、当分包单位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时,现场经理和专业工程师应要求分包单位报送相应的施工工艺措施和证明材料,组织专题论证,经审定后予以签认。

5、专业工程师应对分包单位报送的拟进场工程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报审表及其质量证明资料进行审核。

6、现场经理应安排专业人员对隐蔽工程的隐蔽过程、下道工序施工完成后难以检查的重点部位进行跟踪检查。对未经专业人员和监理人员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工序,现场经理应拒绝签认,并严禁分包单位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7、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缺陷,现场经理和专业工程师及时下达项目管理联系单,要求监理单位监督分包单位整改,并检查整改结果。

8、对需要返工处理或加固补强的质量事故,现场经理应责令分包单位报送质量事故调查报告和经设计单位等相关单位认可的处理方案,并要求项目监理机构对质量事故的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进行跟踪检查和验收。

9、现场经理负责及时向建设单位提交有关质量事故的书面报告,并应将完整的质量事故处理记录整理归档。

10、项目经理对整个施工阶段的进度控制负全责。施工阶段如有延迟误工的情况,现场经理要及时查找原因并制定补救方案,上报项目经理。

11、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是项目经理和现场经理的例行工作。现场经理务必与分包方和监理方密切配合,杜绝一切安全事故和隐患。

10、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制度

1、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对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过程进行监视,并在适宜时进行测量,这些方法应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结果的能力。

2、与质量相关的各过程包括管理活动、资源提供、产品实现及测量有关过程。各过程应根据组织总目标进行分解,转化为本过程具体的质量目标,为保证目标顺利完成,需进行相应的监视和测量。

3、工程部负责组织使用质量例会、控制图等方式,对质量形成的关键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对图形、质量信息分布趋势分析,明确过程质量和过程实际能力之间的关系,以确定需要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的时机。

4、当过程结果的质量合格率接近或低于控制下限时,工程部应及时发出《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定出责任部门,对其从人员、设备、原材料、各类规程、生产环境及检验等方面,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或预防措施;当需要采取改进措施时,工程部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经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后,交责任部门实施,工程部负责跟踪验证实施效果。

11、施工质量检查及验收管理制度

1、检验员依据相关规范进行检验和试验,必要时请监理和顾客代表参加,并填写检验记录,相关人员进行签字确认。合格品在记录中标识,并将检验记录保存,办理交付手续。不合格品按《不合格控制程序》执行。

2、除非得到总经理批准,适宜时得到顾客和监理人员批准,否则在所有规定活动均已圆满完成之前,不得放行产品和交付下道工序。这种批准而放行的特例,应考虑这类放行产品和交付服务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3、现场经理应安排专业人员对隐蔽工程的隐蔽过程、下道工序施工完成后难以检查的重点部位进行跟踪检查。对未经专业人员和监理人员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工序,现场经理应拒绝签认,并严禁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4、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缺陷,现场经理和专业工程师及时下达整改联系单,要求相关人员进行整改,并检查整改结果。

5、对需要返工处理或加固补强的质量事故,现场经理应责令相关人员、单位报送质量事故调查报告和经设计单位等相关单位认可的处理方案,并按要求对质量事故的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进行跟踪检查和验收。

6、现场经理负责及时向建设单位提交有关质量事故的书面报告,并应将完整的质量事故处理记录整理归档。

7、项目经理对整个施工阶段的进度控制负全责。施工阶段如有延迟误工的情况,现场经理要及时查找原因并制定补救方案,上报项目经理。

8、需确认所有规定的进货验证、分部分项检验均完成,并合格后才能进行竣工验收活动。

9、项目部负责进行竣工资料的整理、归档和上报。

12、实验检验管理制度

1、工程部负责编制相关的质量检验要求或根据相关规范进行,明确检验品种、检测项目、检验方法等。

2、对生产购进物资,库管员核对送货单,确认物料品名、规格、数量、包装无损后,填写《原料验收记录》;有二次检验要求的报有资质的化验室进行检验。

3、库管员对检验和验收合格后的原辅材料办理入库手续。经检验不合格的产品,执行《不合格控制程序》。

4、采购产品的验证方式包括检验、提供合格证书等文件。

5、所有原料产品不采用紧急放行方式。

6、分部分项的检验

7、生产过程中,质检员根据相关规范对各工序过程中的分部分项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工序。如发现不合格品执行《不合格控制程序》。

8、不可更换的过程不可例外放行。

9、竣工检验

10、当确定所有的进货验证,分部分项检验均合格才能进行竣工检验。

11、工程部邀请、组织监理、顾客等相关方共同进行竣工验收,执行国家相关规定。

12、工程部保管好本部门的检验记录。

13、质量问题处理制度

1、不合格品的分类

 一般不合格:对工程质量不构成安全性能或使用功能严重影响的不合格。

 严重不合格:对工程质量构成安全性能或使用功能严重影响的不合格。

 质量事故:对工程的安全性能或功能使用造成危害的事故。

2、不合格品的区域

 施工过程中,检验批、分项、分部、单位工程。 采购物资、外委加工件、顾客方提供财产。

3、不合格品的标识

4、施工过程发现的一般不合格,质检员应立即标识做好记录待审,对重大不合格,立即标识呈报责任工程师组织评审。

5、对物资不合格,由材料员进行标识和隔离存放做好记录,并呈报项目经理等待处置。

6、不合格品的处置

7、不合格的责任部门,根据评审的意见组织不合格的处置,并做好记录。

8、不合格的处置方式

a对工程质量的不合格项返工或返修 b对物资的不合格退换、降级或报废。

c不影响安全性能和功能使用的不合格让步接收。

9、让步接收时,由项目责任工程师说明不合格的具体情况,经工程部审核,报公司总工认定,适当时呈报顾客方批准,并做好让步接收记录。

10、不合格品验证

11、对工程质量一般不合格,由专业工程师通知队组立即整改返工,质检员验证。

12、对严重的不合格,由责任工程师组织评审,由项目经理组织返工,工程部和专职质检员验证并记录备案。

13、对质量事故,由工程部评审,提出返工意见(方案),由技术经理组织验证。

14、当发现环境事故、安全和劳动保护事件隐患时,项目负责人及安全员应及时制止,进行纠正,对于严重的,可命令停止生产,并作好记录。

14、质量事故追究管理制度

1、对于质量事故实行质量事故追究管理制度;  一般不合格不做纠正措施,只进行现场整改处置。

 严重不合格由项目经理组织制定纠正措施,报工程部批准实施。 质量事故,由工程部制定纠正措施,公司总经理经理批准。

2、对于存在的不合格应采取纠正措施,以消除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再发生,纠正措施应与所遇到的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

3、识别不合格

 产品质量出现重大问题,或超过公司规定值时;  相关方对产品质量、环境安全表现投诉时;  供方产品或服务出现严重不合格;

4、原因分析、措施制定、实施与验证可采用统计技术或试验的方法来确定主要原因。

5、对质量事故工程部填写《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中“不合格事实”及“原因分析”栏,定出责任部门,由责任部门填写纠正措施并实施,工程部跟踪验证实施效果。

6、当出现原料、构件不合格时,材料部填写《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中“不合格事实”栏,通知供方,要求供方进行原因分析,工程部对其下一批来料进行跟踪验证。

7、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

 每项纠正措施完成后,该部门负责人对实施效果的有效性进行评审,评审其能否防止类似不合格继续发生,并在《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上签名确认。监督部门对此进行跟踪验证;

 当不合格原因是由于一体化有关文件的不完善所致时,应对相关文件修改的必要性进行评审,并予以实施,执行《文件控制程序》关于文件更改的有关规定。

15、质量管理自查与评价管理制度

1、工程部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对质量管理进行自查与评价,并在适宜时进行测量,这些方法应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结果的能力。

2、与质量相关的各过程包括管理活动、资源提供、产品实现及测量有关过程。各过程应根据组织总目标进行分解,转化为本过程具体的质量目标,如工程部的工序产品合格率,市场部顾客服务满意率,设计部的新成果完成数、市场部采购产品的合格率,综合财务部对纠正预防措施按期完成率等。为保证目标顺利完成,需进行相应的监视和测量。

3、监督检查的内容包括:  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执行;  质量管理制度及其支持性文件的实施;  岗位职责的落实和目标的实现;  对整改要求的落实。

4、工程部应对项目部的质量环保安全管理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内容包括:  项目质量管理策划结果的实施;

 对本企业、发包方或监理方提出的意见和整改要求的落实;  合同的履行情况;  质量目标的实现。

5、综合财务部应对质量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实施内审和评价。相关部门应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书面整改要求,并跟踪其整改结果。质量环境安全管理审核人员的资格应符合相应的要求。

6、工程部应策划质量环境安全管理活动监督检查和审核的实施。策划的依据包括:  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  质量环境安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 有关的意见和建议;  以往检查的结果。

7、工程部负责组织使用质量例会、控制图等方式,对质量形成的关键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对图形、质量信息分布趋势分析,明确过程质量和过程实际能力之间的关系,以确定需要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的时机。

8、当过程结果的质量合格率接近或低于控制下限时,工程部应及时发出《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定出责任部门,对其从人员、设备、原材料、各类规程、生产环境及检验等方面,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或预防措施;当需要采取改进措施时,工程部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经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后,交责任部门实施,工程部负责跟踪验证实施效果。

16、质量信息和质量改进制度

1、质量信息是指能够客观地反映工程质量事实的资料和数字等信息。它包括与产品、过程及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质量信息,监视和测量的结果等。

2、质量信息的来源

 政策、法规、标准等;地方政府机构检查的结果及反馈;  相关方(如顾客、供方等)反馈及投诉等

3、内部来源

a.日常工作,如质量目标完成情况、检验试验记录、内部质量审核与管理评审报告及体系正常运行的其他记录: b.存在、潜在的不合格,如质量统计分析结果、纠正预防措施问题处理结果等;

c.紧急信息,如出现突发事故等; d.其他信息,如员工建议等。

4、质量信息可采用已有的记录、书面资料、讨论交流、电子媒体、声象设备、通讯等方式。

5、质量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处理

6、对质量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处理应提供如下信息:  顾客满意或不满意程度;  产品满足顾客需求的符合性;

 过程、产品的特性及发展趋势,包括采取预防措施的机会;  供方的信息等

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规章制度等;

 工程建设有关方对工程部的工程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的评价;  各管理层次工程质量管理情况及工程质量的检查结果;  工程部质量管理监督检查结果;  同待业其他工程部的经验教训;  市场需求;  质量回访和服务信息。

7、外部质量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处理

8、办公室负责质量技术监督局、认证机构的监督检查结果及反馈质量信息、技术标准类质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并负责传递到相关部门。对出现的不合格项,执行《改进控制程序》。

9、工程部负责当地环境保护机构、认证机构的监督检查结果及反馈质量信息、技术标准类质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并传递到相关部门。对出现的超标情况,执行《改进控制程序》。

10、政策法规类信息由办公室及相关部门收集、分析、整理、传递。

11、预算部部及其他相关部门积极与顾客进行信息沟通,以满足顾客需求,妥善处理顾客的投诉,执行《改进控制程序》的有关规定。

12、各部门直接从外部获取的其他类质量信息,应在一周内用《信息联络处理单》报告办公室,由其分析整理,根据需要传递、协调处理。

13、分析结果应包括:

 工程建设有关方对公司的工程质量、质量管理水平的满意程度;  施工和服务质量达到要求的程度;

 工程质量水平、质量管理水平、发展趋势以及改进的机会;  与供应方、分包方合作的评价。

14、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包括:

 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  施工和服务质量满足要求的程度;  工程质量、质量管理活动状况及发展趋势;  潜在问题的预测;

 工程质量、质量管理水平改进和提高的机会;  资源需求及要求的程度。

15、内部质量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处理

16、办公室依照相应规定传递质量方针和目标、方针和目标、管理方案、内审结果、更新的法律法规、标准等的信息。

17、各部门依据相关文件规定直接收集并传递日常质量信息,对存在和潜在的不合格项,执行《改进控制程序》。

18、紧急信息由发现部门迅速报告公司主要负责人或工程部门组织处理。

19、其他内部信息获得者可用《信息联络处理单》反馈给办公室处理。

20、为了寻找质量信息变化的规律性,通常采用统计方法。本公司基本统计方法的选择

a.对于市场、顾客满意程度、质量、审核分析一般采用调查表; b.对产品的监督和测量,当合格率在正常控制范围内时采用调查表法;当合格率低于质量目标的控制时,采用调查表和排列图进行分析,找出主要的不合格项,分

21、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纠正或预防措施;对于较复杂的不合格项,可采用因果图分析原因;

22、对过程的监视和测量采用控制图法;

23、根据产品类别及质量的影响,对产品的检测采用相应的抽样检验。

24、正确使用统计方法确保统计分析质量信息的科学、准确、真实。

25、对统计方法适用和有效性的判定;  是否降低了不合格率,降低了加工损失;

 是否能为有关过程能力提供有效判定,以利于改进质量;  是否提高了产量、利润和工作效率;

工程项目管理制度专题 篇2

医疗设备的门类极其丰富,分型越来越细,功能的针对性也日趋专业,更新换代周期明显缩短,极大地挑战着医院设备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早期医疗设备的管理主要靠纸质档案和手工操作,档案体积庞大,存放困难,易损耗散佚,检索查阅不便,能提供的设备管理信息服务非常有限。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引入到医疗设备的管理中,使医疗设备的管理方法出现大跨越式的进步,医疗设备卡片的建立、档案编目索引、代码编制与应用为医疗设备管理的自动化奠定了基础,推动了设备管理技术的规范研究[1]。

2 医疗设备的定义

狭义地讲,医疗设备是指应用于医疗场所,用以诊断、预防、治疗疾病,监控或减轻病况的设备;广义地讲,医疗设备不仅仅包括上述设备,而且还包括为患者疾病的诊断、预防、治疗以及病况监控或减轻等医疗行为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及为患者、医护人员营造一个舒适、安全、便捷的康复、工作环境的设备,这是现代意义上的医疗设备的概念[2]。现代科学技术向医疗领域渗透,极大地丰富了医疗设备的内涵,也开阔了医疗设备的外延。

3 医疗设备的本征属性

医疗设备的本征属性也叫医疗设备的固有属性,是指医疗设备从设计生产、贸易转运、安装调试到在医疗机构正式使用整个过程中所承载的与设备有关的、特有的、相对固定的信息。根据医疗设备的复杂程度,医疗设备本征属性的内容可能非常丰富,也可能相对比较简单,但所包含的信息项目和类型基本相像,包括一般属性和技术属性两部分[3]。

3.1 医疗设备的一般属性

医疗设备一般属性所涵盖的信息可以对设备进行比较完整的描述,它也包括了医疗设备登记卡的大部分内容,设备管理部门或人员可以通过它方便地对设备进行考察区分,并进行简单的考核管理。

3.1.1 医疗设备的物理属性

设备的物理属性包括:商品名称、规格型号、品质等级、计量单位、组成部件等信息。应强调的是,由于多媒体技术高度发达,其物理属性还应包括设备的多媒体信息,如设备与附属机件及附件的照片、拆箱安装现场照片、设备试运行照片以及设备正常运行操作演示的照片与视频等。

3.1.2 医疗设备的生产属性

医疗设备的生产属性涵盖了出厂编号(包括各种附件编号)、生产厂商、设备原产地、生产工厂、出厂日期、生产技术标准、药监部门的生产批准文件等信息。

3.1.3 医疗设备的贸易属性

医疗设备的贸易属性包括:医疗设备的代理商、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的经营许可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经营许可证、设备价格及经费来源、进口医疗设备的报关信息等内容。

3.1.4 医疗设备的日期属性

医疗设备的日期属性主要包括:购买日期、到货日期、安装日期、启用日期、验收日期、停用日期、拆除日期等。

3.2 医疗设备的技术属性

医疗设备的技术属性通常包括:设备的性能指标、技术参数、操作环境与条件、操作规程、维护保养规程、设备操作保养与故障处理快速指南等信息。性能指标包括设备的全部功能列表、主要适用场合、可以辅助使用场合以及达到的技术水平[4]。技术参数是指设备所有能够具备的技术指标,其往往决定或限制设备的性能指标;操作环境与条件主要指为保障设备安全、正常运行所需要的各种外界工作参数。操作规程是指为保证设备安全、工作正常而必须遵守的设备操作方法;维护保养规程是指为保障设备安全与正常运行,延长其使用寿命所必须进行的养护及操作方法;医疗设备故障处理快速指南是指设备在工作时,特别是设备出现故障报警状况下,设备操作人员可以对照其所列举的故障现象以及对应的紧急处理方案,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快速使设备恢复正常工作状态,或减小设备故障带来的损失的简明手册。

4 医疗设备的管理属性

医疗设备的管理属性通常表现为医疗设备的管理档案。医疗设备的管理一般指医疗设备自启用或验收之日起,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医疗设备管理部门对医疗设备进行的所有考察、考核、维护、质量控制等工作以及相关档案、数据和数据库等。从这种意义上讲,医疗设备的管理属性主要包括诸如:设备管理编号、管理名称、分类与设备分类号、所属单位、安装地点、设备责任人、使用状态、折旧状态、统计周期定义、质量控制记录、计量记录、维修记录、设备事故(毁坏、丢失等)、淘汰报废管理信息等。

5 医疗设备的统计属性

在医疗设备管理工作中,对医疗设备各项属性和参数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统计和查询,并输出所要求的各类报表,满足管理工作需要。一般地,医疗设备统计的内容通常有:(1)设备卡片,涵盖有关本征属性和管理属性的全部内容。(2)科室医疗设备累积表,是指医院科室所拥有的所有医疗设备的总和,并按照科室为单位罗列所有分类设备的数量、价值以及该科室设备总数量和总价值,最后计算医院所有设备的总数量和总价值。(3)科室医疗设备发放清单是医院所有医疗设备的单个科室设备明细表。(4)科室医疗设备购买统计清单,是指按某种检索策略统计的医院购买的所有医疗设备清单。(5)全院与各科室医疗设备折旧统计,是指医院对所有在用、在折旧医疗设备在一个统计周期内(一般是以月为单位)折旧金额汇总和明细统计内容罗列。(6)医疗设备使用登记,要求每月的5日前将科室使用的情况进行记录,以提供医疗设备使用时间、检查治疗人数、收费清单、设备工作状况、操作人员、登记时间等信息。(7)医疗设备每月使用率统计,一般是指医院或医疗机构对所有可用医疗设备在一个统计周期内正常运行时间和开机率的汇总和明细统计。(8)医疗设备年度考核登记,反映了该设备在过去的1 a中的使用、效益、性能等状况[5]。

6 医疗设备管理技术

6.1 医疗设备折旧方法

医疗设备折旧是医疗设备原始价值在其有效使用年限内,由于不断磨损、老化而发生的损耗的价值,这种按期计入成本的医疗设备转移值,从形成费用的角度来看称为折旧费。目前医院医疗仪器设备折旧方法通常有:(1)原值直线折旧法,亦称使用年限法,即用医疗设备的应折旧总额,按其使用年限,求得每年平均折旧额的一种计算折旧方法。(2)双倍余额递减折旧法,即用一个固定的折旧率乘以医疗仪器设备逐年递减的折余价值(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后的净值)以计算各期的折旧额。双倍余额递减折旧法使用年限到期前2 a的年折旧额,应按账面净值余额除以2平均摊销,并且此折旧法不考虑预计残值和清理费用。(3)综合折旧法是指对整机单价500元以上、8万元以下的非电子类医疗设备实行综合定率折旧,其年综合折旧率统一按10%计算。(4)自定义折旧法是原值直线折旧法的一种特殊形式,既可根据整机电子化水平的高低和估计耐用寿命来决定预计使用年限,也可依据整机原价的大小直接确定年折旧额。通过实践,一般认为在折旧期内的医疗仪器设备,无论什么原因造成仪器设备停用或报废,都应该对其提取折旧,以保证医院投入的成本回收;对于折旧期届满后仍然继续使用的设备不再提取折旧。这样可以增强使用科室成本核算的经济意识,充分发挥每台仪器设备的作用,鼓励那些折旧期届满后仍然继续使用的仪器设备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6.2 医疗设备编号方法

医疗设备的编号是为方便各种医疗设备管理模式或方法而编制的一系列号码的统称,一般包括设备流水号、档案号、服务编号等。(1)医疗设备的流水号是医疗设备管理过程中根据设备的建档先后次序产生的连续编号。(2)医疗设备档案号的编制大体上包括:根据医疗设备分类国家标准代码编制;根据医疗设备分类行业代码编制;根据医疗设备本单位自定义分类代码编制;根据医疗设备购买日期代码编制;根据医疗设备价值代码编制等。(3)医疗设备服务编号的编制应当具有特征,以方便快速地从设备众多编号中找到设备服务代号:编号应比较短,方便报告和记忆;空间应足够大,能够容纳所有的医疗设备和主要附件;编码要完全不相关,没有任何相似或相近点,以完全区分所有设备,避免设备的代码识别、转述甚至有意报告错误而带来的不必要麻烦、纠纷或损失。

6.3 医疗设备分类管理界定标准

一般根据医疗设备的价值进行分类管理,定义:1 000元≤C类<10 000元;10 000元80 000元。对应3类医疗设备分别实行不同的购买、使用、管理方式,可以更好地规范细化管理和发挥设备的经济、社会效益[6]。

7 结语

现代医疗设备影响着现代医院的诊断治疗水平、地位的保持与提升。但医院医疗设备的配置并不是简单的购买、安装和开机使用的问题;并非设备到位,医院医疗水平就能迅速上升,经济效益即刻就能显现,不恰当医疗设备的盲目引进不仅不能给医院带来预期的好处,相反,巨大的经济、人力投入会成为医院发展的沉重负担,甚至恶化医院的经营秩序,最终将医院拖垮。正确的医疗设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考核可以引导医院对医疗设备的投入和引进,使医疗设备的投入和更新步入良性循环[7]。一方面,以最小规模的投入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投入产出比最佳,加大医院的资金积累,雄厚的资金积累也能够提高医院的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遏制过度或重复等不合理的设备引进,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设备的使用价值,提高设备的单位使用效率,做到既不影响医院医疗水平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又不致造成资产和资金的浪费;另外,通过对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可以对全院设备的运营状况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配合医院的发展战略提出医院医疗设备投入和引进策略,为医院领导和决策部门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事实依据。

摘要:目的:现代医疗设备器材极大地影响着现代医院的诊断治疗水平,随着医院医疗设备器材的广泛引进,对医疗设备器材进行科学管理就成为医院设备管理部门不可回避的课题。方法:从医疗设备器材的定义、基本属性和管理技术入手,详细论述了医疗设备器材科学管理所应注意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并从原则上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结果:科学的管理可以正确引导医院对医疗设备的投入和引进,以最小规模的投入产生较大的效益,提高医院抗风险能力。结论:医疗设备技术将配合医院的发展战略,提出医院医疗设备投入和引进策略,为医院领导和决策部门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事实依据。

关键词:医疗设备,医疗器材,管理技术,技术规范

参考文献

[1]汤黎明,赵海洋,刘铁兵,等.医院医学工程科技术管理规范[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68-110.

[2]易学明.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医院全面建设[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6,13(8):697-700.

[3]汤黎明,陈锐华,吴敏.医院设备器材采购管理规范化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9):34-37.

[4]王芳茹.医疗设备管理现状分析与管理模式建立的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1):42-44.

[5]汤黎明、于京杰、沈苏静,等.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医疗卫生装备,2003,24(10):43-44.

[6]汤黎明、于京杰、王耀平.论如何提高医院仪器使用率[J].医疗卫生装备,2000,21(5):39-40.

工程项目管理制度专题 篇3

一、二战后日本继续教育立法发展历程

制定和实施法律是日本政府干预继续教育的主要手段。从一定意义上说,日本继续教育的法制化过程,就是一部继续教育的发展史。二战后日本继续教育立法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二战以后至20世纪60年代末的社会教育法主导下的现代继续教育法律体系基础建设期、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以终身学习振兴法为标志性成果的改革发展期和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以完善终身教育为立法理念的当代继续教育法律体系的继续推进期三个阶段。

(一)以社会教育法为主导的继续教育法律体系基础建设期

二战以后至20世纪60年代末是日本继续教育法律体系的基础建设时期,《教育基本法》、《社会教育法》、《图书馆法》等重要法律的颁布,奠定了日本继续教育法律体系的基础,为日后日本继续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法律保障。例如,日本文部省于1945年9月发表了《新日本建设教育方针》,其中关于继续教育方面,提出全面推展成人教育、家庭教育、劳工教育、图书馆、博物馆等继续教育方面的改革措施。1947年颁布的《教育基本法》规定着日本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事项,是日本继续教育法律法规制定的依据。1950年颁布了《图书馆法》,它实际上是规范公共图书馆的专门法律,对其基本任务、服务原则、管理体制、设置主体和国家支持制度等作了一一的规定。1953年颁布了《青年学级振兴法》规定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学习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组织学习活动。

1949年颁布实施的《社会教育法》是日本关于继续教育最主要的专门法律规范。《社会教育法》共分七章,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总则(第1条~第9条)对社会教育的含义进行了阐释,指出了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为发展社会教育必需提供的帮助;第二章社会教育主任及候补社会教育主任(第9条之2-第9条之6)对社会教育主任和社会教育主任候补的职务、资格、研修等进行了规定;第三章社会教育有关团体(第10条~第14条)定义了社会教育相关团体的概念,对其与教育委员会和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的关系进行了说明;第四章社会教育委员(第15条~第19条)对社会教育委员会的构成、职责和定额进行了规定;第五章公民馆(第20条~第42条)对公民馆的设置和功能、职员的研修、公民馆的补助和类似设施等进行了规定;第六章学校设施的利用(第43条~第48条)规定了学校设施的范围和学校设施的利用方法;第七章函授教育(第49条~第57条)对函授教育的定义和认定等内容进行了规定。

(二)以终身学习振兴法为标志的继续教育法律体系的改革发展期

从20世界70年代开始,日本进入近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教育改革时期,与此同时,继续教育立法也进入了改革完善阶段,进一步促使日本继续教育的推进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1971年日本社会教育委员会出版的《关于高速发展中社会教育的报告》是日本推动继续教育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该报告提出如下建议:

△拓展社会教育的概念;

△根据终身教育的观点使社会教育系统化;

△改进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以适应多方面的需要;

△促进各组织的活动和志愿的活动;

△加强社会教育的管理。

1981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做出的《关于终身教育的政策解释》,阐释了日本终身教育的意义,总结了日本终身教育的现状和今后的课题,按照时间标准将终身教育划分为成人前教育、成人教育和高龄期教育三个阶段,并指出了每个阶段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1987年10月日本政府颁布了《教育改革推进大纲》,文部省在1988年7月将“社会教育局”改为“终身学习局”。在上述一系列改革酝酿的基础上,1990年日本国会通过《终身学习振兴法案》,同年通过了《关于整备振兴终身学习推进体制的法律》,即《终身学习振兴法》,这是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过程中颁布的最重要的法律文件,共由12条和附则组成,是日本有关终生学习的第一个法律。

(三)以完善终身教育为立法理念的继续教育法律体系的继续推进期

1992年,终身学习审议会提出《关于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终身教育振兴对策》,成为日本迎接21世纪挑战的基本战略。1996年,日本发布的《日本白皮书》明确提出构建“每个人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能自由选择学习机会并使其成果得到适当评价”的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性。2004年,终身学习审议会就《关于今后终身学习的振兴政策方案》进行了审议,在坚持终身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基本意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本继续教育立法将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重点关注促进年轻人就业技能的提高,促进家庭和社区的教育功能的发挥等方面内容。

二、日本继续教育立法的现状和特征

经过战后60多年的发展,日本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继续教育法律体系,在立法主体上体现了多层次性,在立法程序上体现了规范性。

(一)日本继续教育法律体系的完备性

日本的继续教育法律法规并不是单独设置的,而是由基本法律、社会教育法律、终身学习设施法、审议会信息、政策解释和其他法令六大部分构成,这六大部分又包含相应的构成内容,相辅相成,一起构成了日本继续教育完整的法律体系。第一,基本法律。日本继续教育的基本法律主要包括日本国宪法和教育基本法两项法律制度。教育基本法对日本教育事业的宗旨和基本原则做出了规定,是日本制定其他各类教育法律的纲领性法律文件,为继续教育专门法律的制定提供法律依据。第二,社会教育法律。社会教育法律是日本继续教育法律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社会教育法、关于整顿振兴终身学习对策的推进机制的法律、体育振兴法、青年班级振兴法等。第三,终身学习设施法。终身学习设施法是专门针对继续教育的设施管理制定的法律法规,包括图书馆法、学校图书馆法和博物馆法等部分。第四,审议会信息。包括中央教育审议会、终身学习审议会、保健体育委员会关于振兴体育的特别委员会等的倡议和审议信息等。第五,政策解释。例如,1977年6月的关于终身教育(中央教育审议会政策解释);1990年1月的关于终身学习的基础整备(中央教育审议会政策解释);1996年4月的关于地方终身学习机会的充实措施(终身学习审议会政策解释);1998年9月的关于适应社会变化的今后教育行政的应有状态(终身学习审议会政策解释)等。第六,其他法律法令。例如,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高龄社会对策基本法、学校教育法、世界人权宣言等,这些法律法令涉及到了继续教育的基本思想或具体内容,是对

上述五项法律法规的有益补充。总之,以上6个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都是围绕推动继续教育发展这一中心建成的,它们多方面、多层次,相互衔接和补充,共同构成日本继续教育法律体系。

(二)日本继续教育立法主体的多层次性

日本继续教育立法的主体从纵向层次来看,主要包括国会、内阁、文部省及文部省终身教育审议会、各级地方政府等,形成了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的继续教育立法主体系统。

日本国宪法第41条规定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国会,国会是日本唯一的立法机关。国会审议和通过各种法案,以法律形式确定国会国法,与继续教育相关的国家法律也是通过这种形式确定的。在这一法律的基础上,政府内阁可以制定政府命令(简称政令),掌管文教事业的文部省长官文部大臣可以制定文部省令(简称省令),这些政令和省令都是为了贯彻和实施国会制定的相关法律,与国法是相辅相成的。文部省作为国家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在推进继续学习体系建设中发挥着整合多方面力量,制定全国性标准,提出政策性建议,资助地方政府和民间社团等重要作用。1990年在文部省成立的终身教育审议会、终身学习审议会作为直接听命于文部大臣的咨询机构,是制定终身学习政策的国家性机构。在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过程中,终身学习审议会根据发展的状况和需要,及时提出对全国具有指导性的政策。依据终身学习振兴法,地方各级政府对发展终身学习规定了明确的责任,包括制定地方性法规,设立专门的行政机构,制定终身学习振兴计划,设立“终身学习推进中心”和制定地区终身学习发展规划等。

(三)日本继续教育立法程序的规范性

日本对继续教育立法程序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严格的限制。在立法程序上,一般由内阁提出继续教育法案,先由文部省制定法案草稿,然后提交中央教育审议会进行全方位的审议并提出议案,经文部大臣通过后提交内阁法制局。内阁法制局经过审查后,若认为与宪法精神相符,且与其他法令没有抵触之处时,便提交内阁会议讨论。内阁会议讨论通过后,便可提交国会。经议院通过的教育法律,由文部大臣署名,同时由内阁总理大臣联署,然后由天皇作为国事行为颁布。在继续教育立法过程中,日本制定了立法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的途径和惩戒措施,以保证继续教育立法的公正透明。

三、日本继续教育立法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继续教育立法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借鉴日本经验,从立法使命、立法目标、法律完善、财政保障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这是日本实践给我国的主要启示。

(一)继续教育立法要以体现和传播终身教育观念为使命

终身教育观念是教育事业发展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演变出的新的科学理念,已为世界上大部分发达国家所接受并实施。从20世纪八九十年时代开始,日本已经在大力提倡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而且通过制定新法和调整旧法的方法来进行宣传和落实,终身教育的概念和原则成为推动日本继续教育事业继续向前发展的指示器和方向标。

我国继续教育立法也应跟随世界和时代的发展潮流,以体现和普及终身教育观念为主要使命,在我国继续教育事业还不十分发达,社会公众对继续教育认识程度不太高的情况下,亟需通过法律的途径提升继续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改变社会大众的认可程度。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社会状况参差不齐,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程度也各不相同。虽然制定具有强权威性的国家指导性法律很有必要,但在国家层面上制定具体操作性的法律法规是不现实的,各级地方人大和政府要成为制定具体实施细则的主体,国家级的法律要以传播和普及终身教育理念为使命。

(二)继续教育立法要以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为目标

如前所述,经过几十年的不断累积,日本建立了内容广泛、层次清晰的继续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既包含宪法、教育基本法等高层次的基本法律,又包括社会教育法、青年班级振兴法等专门继续教育法律和图书馆法、博物馆法等继续教育设施法律,还包括审议会信息和答复以及其他法律法令,这六部分的内容相互配合构成了日本继续教育的法律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建立起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但现有的法律法规还不能替代继续教育法的功能,开展继续教育专门立法势在必行。我国除了建立专门的继续教育法律之外,还必须完善继续教育的配套法律规章,完善培训网络,实施规范化管理。比如建立继续教育的评估制度,通过绩效评估等管理手段和工具对公共和民间团体兴办的继续教育进行成果衡量和绩效奖惩。

(三)继续教育立法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

日本继续教育立法一方面注意法的严肃性、稳定性,另一方面又注意结合各自所面临的实际状况,进行多方研究探讨,及时稳妥地予以修订。例如,1990年6月制定了《终身学习振兴法》,1999年在对其进行修订时增加了都道府县在促进地区终身教育发展时的职责,都道府县与市町村和文部大臣、通商产业大臣沟通的流程,对民间社团的指导和帮助等几部分内容。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继续教育事业整体不断向前推进,我国公众中可以享受的继续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与此同时,公众对继续教育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继续教育的形式越来越灵活。这就要求继续教育立法工作也必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以保障继续教育法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继续教育立法要保证继续教育发展所需经费投入

运用立法为继续教育提供资金保障是日本继续教育立法的主要特点,它充分体现了继续教育的发展必须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作保障的原则。日本继续教育费用主要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为主进行保障。例如,2002年日本社会教育费用为25147,96亿元,人均接近2万日元。我国继续教育总费用和人均费用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继续教育立法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继续教育经费投入制定专门的法律或者规章,实行教育经费国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三方分摊制,其中,国家和企事业单位承担主要部分。此外,国家有必要出台针对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继续教育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只有在经费保障的前提下,继续教育事业才能顺利发展,投资主体才会更加重视这项工作,参与的积极性才会更高。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沟通与协调专题 篇4

[摘 要] 在项目管理中,沟通与协调是进行各方而管理的纽带,是在人、思想和信息之间建立的联系,它对于项目取得成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沟通与协调可使矛盾着的各个方而居于统一体中,使系统结构均衡,使项目实施和运行过程顺利。

现代项目中参加单位非常多,形成了复杂的项目组织,各单位有不同的任务、目标和利益,他们都企图指导、干预项目实施过程。项目中组织利益的冲突比企业中各部门的利益更为激烈和不可调和,而项目管理者必须使各方而协调一致、齐心协力地上作,这就显示出项目管理中沟通与协调的重要性。

沟通是组织协调的手段,是解决组织成员间障碍的基本方法。协调的程度和效果常依赖于各项目参加者之间沟通的程度。

上程项目管理中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各项沟通与协调上作:内部人际关系的协调项目经理所领导的项目经理部是项目组织的领导核心。通常,项目经理不直接控制资源和具体上作,而是由项目经理部中的职能人员具体实施控制,这就使得项目经理和职能人员之间以及各职能人员之间存在界而和协调。项目经理的协调上作包括:

项目经理与技术专家的沟通。技术专家往往对基层的具体施上了解较少,只注意技术方案的优化,注重数字,对技术的可行性过于乐观,而不注重社会和心理方而的影响。项目经理应积极引导,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同时注重全局、综合和方案实施的可行性。

建立完善、实用的项目管理系统。明确各自的上作职责,设计比较完备的管理上作流程,明确规定项目中正式沟通方式、渠适和时间,使大家按程序、按规则办事。

建立项目激励机制。由于项目的特点,项目经理更应注意从心理学、行为科学的角度激励各个成员的积极性。例如:采用民卞的上作作风,不独断专行;改进上作关系,关心各个成员,礼貌待人;公开、公平、公正地处理事物;在向上级和职能部门提交报告中,应包括对项目组织成员的评价和鉴定意见,项目结束时应对成绩显著的成员进行表彰等。

形成比较稳定的项目管理队伍。以项目作为经营对象的企业,应形成比较稳定的项目管理队伍,这样尽管项目是一次性的、常新的,但项目小组却相对稳定,各成员之间相勺_熟悉,彼此了解,可大大减小组合摩擦。

建立公平、公正的考评上作业绩的方法、标准,并定期客观、慎重地对成员进行业绩考评,在其中排除偶然、不可控制和不可预见等因素。

2项目经理部与企业管理层关系的协调项目经理部与企业管理层关系的协调依靠严格执行领目管理目标责任书”。项目经理部受企业有关职能部、室的指导,_者既是上下级行政关系,又是服务与服从、监督与执行的关系,即企业层次生产要素的调控体系要服务于项目层次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同时项目生产要素的动态管理要服从于企业卞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企业要对项目管理全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督调控,项目经理部要按照与企业签词的责任状,尽职尽责、全力以赴地抓好项目的具体实施。

3项目经理部与发包人之间的协调发包人代表项目的所有者,对项目具有特殊的权利,要取得项目的成功,必须获得发包人的支持。

项目经理首先要理解总目标和发包人的意图,反复阅读合同或项目任务文件。对于未能参加项目决策过程的项目经理,必须了解项目构思的基础、起因、出发点,了解目标设计和决策背景,否则可能对目标及完成任务有不完整的甚至无效的理解,会给上作造成很大的困难。如果项目管理和实施状况与最高管理层或发包人的预期要求不同,发包人将会干预,将要改变这种状态。所以,项目经理必须花很大力气来研究发包人的意图,研究项目目标。

让发包人一起投入项目全过程,而不仅仅是给他一个结果竣上的上程)。尽管有预定的目标,但项目实施必须执行发包人的指令,使发包人满意。发包人通常是其他专业或领域的人,可能对项目懂得很少,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好的办法是:使发包人理解项目和项目实施的过程,减少非程序干预;项目经理作出决策时要考虑到发包人的期望,经常了解发包人所而临的压力,以及发包人对项目关注的焦点;尊重发包人,随时向发包人报告情况;加强计划性和预见性,让发包人了解承包商和非程序干预的后果。

项目经理有时会遇到发包人所属的其他部门或合资者各方同时来指导项目的情况,这是非常棘手的。项目经理应很好地了顷听这些人的忠告,对他们做耐心的解释说明,但不应当让他们直接指导实施和指挥赞关组织成员。否则,会有严重损害整个上程实施效果的危险。项目经理部协调与发包人之间关系的有效方法是执行合同。

4项目经理部与监理机构关系的协调项目经理部应及时向监理机构提供有关生产计划、统计资料、上程事故报告等,应按健设上程监理规范》的规定和施上合同的要求,接受监理单位的监督和管理,搞好协作配合。项目经理部应充分了解监理上作的性质、原则,尊重监理人员,对其上作积极配合,始终坚持双方目标一致的原则,并积极卞动地上作。在合作过程中,项目经理部应注意现场签证上作,遇到设计变更、材料改变或特殊上艺以及隐蔽上程等应及时得到监理人员的认可,并形成书而材料,尽量减少与监理人员的摩擦。项目经理部应严格地组织施上,避兔在施上中出现敏感问题。与监理人员意见不一致时,双方应以进一步合作为前提,在相勺_理解、相勺_配合的原则下进行协商,项目经理部应尊重监理人员或监理机构的最后决定。

5项目经理部与设计单位关系的协调项目经理部应在设计交底、图纸会审、设计洽商与变更、地基处理、隐蔽上程验收和交上验收等环}丁与设计单位密切配合,同时应接受发包人和监理上程师对双方的协调。项目经理部应注重与设计单位的沟通,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应卞动与设计单位磋商,积极支持设计单位的上作,同时也争一取设计单位的支持。项目经理部在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上作中应与设计单位进行深层次交流,准确把握设计,对设计与施上不吻合或设计中的隐含问题应及时予以澄清和落实;对于一些争一议性问题,应巧妙地利用发包人与监理上程师的职能,避兔正而冲突。

6项目经理部与材料供应人关系的协调项目经理部与材料供应人应该依据供应合同,充分利用价格招标、竞争一机制和供求机制搞好协作配合。项目经理部应在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的指导下,认真做好材料需求计划,并认真调查巾场,在确保材料质量和供应的前提下选择供应人。为保证双方的顺利合作,项目经理部应与材料供应人签词供应合同,并力争一使得供应合同具体、明确。为了减少资源采购风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供应合同应就数量、规格、质量、时间和配套服务等事项进行明确。项目经理部应有效利用价格机制和竞争一机制与材料供应人建立可靠的供求关系,确保材料质量和使用服务。

7项目经理部与分包人关系的协调项目经理部与分包人关系的协调应按分包合同执行,正确处理技术关系、经济关系,正确处理项目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成本控制、生产要素管理和现场管理中的协调关系。项目经理部还应对分包单位的上作进行监督和支持。项目经理部应加强与分包人的沟通,及时了解分包人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以平等的合同双方的关系支持承包人的活动,同时加强监管力度,避兔问题的复杂化和扩大化。8项目经理部与其他单位关系的协调项目经理部与其他公用部门有关单位的协调应通过加强计划性和通过发包人或监理上程少巾进行协调。

具体内容包括:要求作业队伍到建设行政卞管部门办理分包队伍施上许可证,到劳动管理部门办理劳务人员就业证;办理企业安全资格认可证、安全施上许可证、项目经理安全生产资格证等手续;办理施上现场消防安全资格认可证,到交通管理部门办理通行证;到当地户籍部门办理劳务人员折住手续;到当地城巾管理部门办理街适临建审批手续;到当地政府质量监

督管理部门办理建设上程质量监督通知单等手续;到巾容监察部门审批运输不遗洒、污水不外流、垃圾清运、场容与场貌等的保证措施方案和通行路线图;配合环保部门做好施上现场的噪音检测上作;因建设需要砍伐树木时必须提出申请,报巾园林卞管部门审批;大型项目施上或者在文物较密集地Ix_进行施上,项目经理应事先与巾文物部门联系,在施上范围有可能理藏文物的地方进行文物调查或者勘察上作,若发现文物,应共同商定处理办法;持建设项目批准文件、地形图、建筑总平而图、用电量资料等到城巾供电管理部门办理施上用电报装手续;自来水供水方 ,案经城巾规划管理部门审查通过后,应在自来水管理部门办理报装手续,并委托其进行相关的施上图设计,同时应准备建设用地许可证、地形图、总平而图、基础平而图、施上许可证、供水方案批准文件等资料。

项目经理部与远外层关系的协调应在严格守法、遵守公共适德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中介组织和社会管理机构的力量。远外层关系的协调卞要应以公共原则为卞,在确保自己上作合法性的基础上,公平、公正地处理上作关系,提高上作效率。

工程项目管理制度专题 篇5

一、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用好管好项目资金是实施好各项工程的基本保障,随着新形势下项目开发地位的提升,项目资金也在逐年增加,如何把项目资金用好管好,最大限度发挥效益,是提高工作绩效和水平的重要举措和手段。用好管好项目资金,实施好项目开发,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计民生大计,事关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

工程项目管理制度专题 篇6

2011-12-16

本站讯 2011年12月15日,受陈雷部长委托,李国英副部长主持召开专题办公会议,专题研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有关工作。农水司、灌排中心负责同志和有关人员参加会议。

会议听取了农水司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情况和“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和实施情况的专题汇报,对做好今后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会议认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民生水利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不断加大投入力度。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还专门列出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时间表。在水利部党组的坚强领导和强力推动下,经过各级水利部门的不懈努力,“十一五”期间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从发展的观点和更高要求来看,“十二五”期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任务更加繁重。

李国英强调,要重点从四个方面着手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一是立足长远,超前防范。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建设和管理都会随着新的发展、新的要求发生变化,要特别注重对工程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前瞻性预测,力求做到超前防范。二是总结经验,凝练制度。要认真总结多年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过程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着眼于新任务、新要求,将之上升为政策和制度,规范和指导今后的工程建设管理行为。三是落实责任,奖惩到位。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事关百姓利益,无论水质、水量、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证率都有明确的指标和要求,做好这件工作,来不得半点疏忽,一定要建立严格的责

任机制,加强考核,奖惩分明,促进建设与运行管理责任制的落实。四是好事办好,永续利用。要把彻底解决农村饮水安全、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作为工作目标,千方百计采取有效措施,不仅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好,而且要确保工程持续、健康运行。

针对工程建设,李国英要求把工程质量放在首位,对规模较大的集中式供水工程,严格执行“四制”,即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对小型供水工程,则推广“六制”,即规划建卡制、社会公示制、资金报账制、材料设备集中采购和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和受益农户跟班监督制、明确工程管理责任和水价制度。要做好第三方效益评估,建立“飞检”、巡查制度及与之相配套的惩戒机制。要建立完善工程建设和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借此系统将管理的目标细化到供水单元和受益农户。

针对工程运行,李国英要求通过税收、电价和用地等国家优惠政策的衔接和制定,降低农村饮水工程运行成本。要通过编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维护定额,长效解决运行维护经费问题。要高度重视水质监测,建立完善水质监测体系。要总结推广维修基金制度,解决农村水厂大修和设备更新问题。要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提供技术管理人才和技术保障。

李国英最后指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要求。国家关于饮用水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目前的运行措施都还是基于现有水平和标准,需要用超前的眼光去满足新的发展要求,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对饮水安全的需求。

“生态工程”专题备考方略 篇7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 “生态工程”紧扣“生态与环境”, 作为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 既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在高考命题中也备受青睐。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是历年高考的高频考点之一, 给出工程实例、分析生态原理、提出整治对策是这类试题的基本组成要素。

预计2013年高考中本专题内容仍可能出现。以生态工程图解等为试题背景, 结合“生物与环境”等传统必修知识内容, 综合考查考生从图像中提取信息、衔接必修与选修知识内容等的能力, 是高考命题的趋势之一。学以致用, 运用所学生态学原理解决生活实际中现实的生态学问题, 应是本部分知识体系中出现频率较大的一类提高性试题。

二、表格辨析

生态工程中原理、应用实例等较为复杂, 易混易错点多, 利用表格进行比较, 是突破本部分考点的有效方法。

1. 生态工程与传统工程的比较

2. 有关生态工程原理的比较

3. 生态工程实例分析

三、易错警示

1. 生态工程的建设一般遵循五个原理, 但不同的生态系统遵循的原理可以不同。

2. 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 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 防止环境污染, 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发展。

3. 生态工程具有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特点。

4. 生态工程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5. 在建立不同的生态工程时, 要遵循不同的设计原理, 不能相互照搬, 应因地制宜。

6. 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 应积极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强大自我恢复力, 节省投资。

7. 生态恢复力有限, 不能认为有了生态工程, 就可以先污染破坏而后再治理。

8. 生态工程发展的前景:

(1) “生物圈2号”生态工程的实验及启示:

①设计目的:

制造一个人工模拟的生态系统, 以验证人类在离开地球的情况下, 利用人工生态工程, 仅仅依靠太阳能, 能否维持生存。

②失败原因:

温度失调;大气和海洋比例与地球相差甚远, 导致空气中的CO2含量猛增;O2量减少, 不足以维持人及动物的生存。

③启示:

使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深化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使人类明白尽管科学技术已经很发达了, 但人类仍没有能力完全模拟出自然生态系统。

(2) 对我国生态工程发展前景的分析与展望:

①西方发达国家生态工程的特点:

目标是治理环境污染, 集中于对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 生态工程应用范围小, 不太强调经济效益。

②我国的生态危机:

不是单纯的环境污染问题, 而是与人口激增、环境与资源破坏、能源短缺等问题结合在一起的并发症。

③我国生态工程的特点:

不但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更注重与经济、社会效益的结合, 遵循整体、协调、再生、循环的基本原理, 建立适合中国农业和农村特点的生态工程。

④我国生态工程的不足之处:

缺乏定量化模型指导, 难以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设计缺乏高科技含量, 生态系统的调控缺乏及时准确的监测技术的支持, 缺乏理论性指导, 等等。

四、典例剖析

1. 关于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考查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是实施生态工程的基本出发点, 因而就相关原理进行考查, 是生态工程类试题中最为基本的题型。

命题角度1 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例1.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原理和事例中, 错误的是 ( )

点拨:本题旨在通过几个具体的事例, 考查与其代表的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的对应关系。对于此类选择题, 研读课本案例、挖掘基本原理的本质含义即可灵活运用。造林后再砍林, 显然使刚增加的物种多样性又变少了, 违反的应是物种多样性原理。

答案:D

命题角度2 结合必修知识, 以简答题的形式, 对生态工程的相关问题进行综合考查

例2.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建立该地特有的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模式:桑基鱼塘和蔗基鱼塘。下图为桑基鱼塘和蔗基鱼塘模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该模式所依据的主要原理是_____, 该人工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_____。

(2) 建立这一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_____;其能量利用率高的原因是其在营养结构上具有_____的特点。

(3) 蚕粪、蔗叶进入鱼塘经过_____的作用, 形成了_____, 被植物利用。

(4) 概括地说, 该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 取决于它的_____。

点拨:本题结合必修3生态学的知识, 重点考查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 桑基鱼塘和蔗基鱼塘模式, 一方面将很多单个生产系统优化组合 (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 另一方面系统的各组分之间有适当的比例关系, 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系统整体性原理) 。系统中的各组分及其相互关系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是一种优化结构, 各部分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使能量、物质、信息的转换和流通达到了总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在一个生态系统中, 最基本的要有生产者和分解者。 (2) 前一问结合必修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回答。 (3) 考查分解者的作用。 (4) 首先要明确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说明: (1) 此类试题中的必修知识往往较为浅显、基本。 (2) 塘泥可被开发为有机肥料和生物能源, 原因是受水浸泡的塘泥缺氧, 抑制了微生物的有氧分解, 所以有机物的积累量较大。

答案: (1) 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和系统的整体性原理 生产者、分解者 (2) 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食物链短 (3) 分解者 无机物 (4)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动态平衡

2. 关于生态工程实例的考查

例3.某城市在建设过程中, 更加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如利用人工建立的湿地公园对生活污水进行净化处理, 形成藻菌共生的污水净化系统, 还可以利用藻类蛋白养鱼、养鸭等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下面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的原理简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输入人工湿地的能量为_____。

(2) 人工湿地中的芦苇属于挺水植物, 绿藻属于浮游植物, 黑藻属于沉水植物, 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结构。该人工湿地的建设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_____等。

(3) 该人工湿地中的芦苇、藻类等植物生长迅速, 其主要原因是_____。

(4) 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净化污水的重要途径, 为了提高分解的效率, 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_____。

(5) 用恰当的箭头和文字完成该人工湿地的碳循环图解。

(6) 某生物兴趣小组在实地调查了该人工湿地后, 在大力赞赏利用湿地对生活污水进行净化处理的同时, 还向相关部门提出了应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控制这一合理的建议。其依据的生态学理由是_____。

点拨:输入人工湿地的能量有各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生活污水中的化学能。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层次, 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人工湿地中的细菌、真菌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产生大量的氮、磷, 被人工湿地中的芦苇、藻类等植物吸收, 导致其生长迅速。湿地中的细菌、真菌多数为需氧型微生物, 为提高其分解效率, 可不断向水体中通入一定量的空气。

答案: (1) 光能和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2) 垂直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

(3) 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氮、磷等矿质养料和光合作用所需的CO2

(4) 向水体中适当通入空气

(5) 见下图:

(6)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五、热点演练

1. 下图是“无废弃物农业”物质和能量流动图, 该图所体现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是 ( )

A.物种多样性原理

B.整体性原理

C.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D.协调与平衡原理

2. 下列关于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 )

A.该工程采用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B.要建立缓冲带, 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

C.对湿地的恢复, 注意退耕还湿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就能奏效

D.湿地的恢复除利用生物工程外, 还要依靠自然演替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3.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工程的关键是 ( )

A.优先选择农作物以提高经济效益

B.选择合适的养殖动物以增加物种多样性

C.植被恢复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

D.尽可能依靠自然演替恢复其生态功能

4. 小流域治理已经从开始时的单纯造林和减水、减沙等工程, 逐渐转移到生态经济型模式上, 目标是 ( )

A.建立节约型生态系统, 获得最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B.建立原始和现代的复合系统, 获得最大生态和经济效益

C.建立稳定、高效的复合系统, 获得最大生态和经济效益

D.建立农村小流域综合系统, 获得最大生态和经济效益

5. 下图是某生态工程示意图,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 可增加经济效益

B.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 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

C.用蛆蛹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 运用了能量循环再生的原理

D.该生态工程的运转离不开人的管理

6. 南京古泉生态农场是生态农业的典范。该农场将养猪、养鱼、沼气工程、养鸭、种植农作物、养蘑菇、种桑养蚕、种植果树等多个生产过程合理地有机结合起来, 成为一种高效良性的循环, 生态效益达到了良性发展。请就此生态农场的特点, 回答下列问题:

(1) 该生态农场充分体现了生态工程基本原理中的_____、_____和_____原理。

(2) 该系统工程的核心之一是沼气池, 沼气的制作如图所示:

①在图中标出箭头, 表示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循环。

②如果将“无机物——农田”这一环节去掉, 对生态农业系统有何影响?。

(3) 在该生态农场中存在如下图所示的物质循环过程, 据图分析不符合生态工程原理的叙述是 ( )

A.物质经过多级利用, 实现了良性循环

B.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 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

C.由于食物链延长, 能量逐级损耗, 系统总能量利用率降低

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以利用, 减少了废物和污染

(4) 据生态工程中的物种多样性这一原理, 有人认为生态农业建设中, 应使食物链和营养级越长越多越好。请你结合所学有关生态工程原理, 分析该结论是否正确, 为什么?

参考答案:

1.C 解析:在无废弃物农业中, 通过使粪便、人粪尿等一些原本为分解者利用的物质重新进入系统循环, 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

2.C 解析:对湿地的恢复不是简单的退耕还湿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就能奏效的, 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湿地上、中游的水土保持情况, 以及如何解决迁出农民的生计问题。

3.C 解析:矿山废弃地几乎很少有动植物, 而且土壤也被严重破坏, 所以关键先要进行植被恢复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

4.C 解析:小流域治理模式是应用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 以及工程学等原理, 通过保土蓄水、耕作措施、林草措施等工程和生物措施, 层层设防来控制土壤侵蚀的。其目标是建立稳定、持久、高效的复合系统, 获得最大生态和经济效益。

5.C 解析:本题中的生态工程实例属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能量是单向流动的, 只有物质可以循环再生。

6. (1)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物种多样性原理整体性

(2) ①如下图所示:

②土壤中的无机物得不到补充, 物质循环受到破坏, 土壤肥力下降

(3) C

(4) 不正确。 因为食物链长, 各食物链中的生物数量难以达到一定规模, 影响经济效益;营养级多, 高层次营养级生物获得的能量较少, 该营养级生物数量也较少。

解析: (1) 生态工程中的生态农业是建立在物质循环再生、物种多样性和整体性等原理基础上的, 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 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 从而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即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如果把“无机物→农田”这一环节去掉, 势必会造成物质循环受到破坏, 土壤无机物得不到及时补充, 土壤肥力会下降。

(3) 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 传递效率大约为10%~20%, 因此最高营养级获得的总能量最低。但系统的总能量包括各生产环节上输出的产品能量, 显然这个系统总能量利用率与单种作物的系统总能量利用率相比大大增加。

(4) 见答案。

工程项目管理制度专题 篇8

一、充分认识继续教育的战略地位,实施我军院校教育的战略性转变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军队干部的来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战士提拔干部转向直接从地方与部队的高等院校选拔,学历层次有了明显的提高。对大部分干部来说,主要是进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为重点,注重了培训的针性、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是学历教育无法替代的。特别是对军队来讲,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军事领域的不断高技术化,促使我军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向综合性方向发展。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对武器装备进行全面掌握,是培养现代化军事人才的必要手殴。培养知识综合化、技能通用化、智力系统化的人才,主要依靠继续教育束完成。

现代化武器、现代化战争对军事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军队院校在满足军事职业军官第一任职需要的基础上,要把教育的重点转移到适应军官第二、第三、第四……任职的需要上,把教育的重点转移到继续教育上。在发展战略上要优先谋划,在人员配备上要优先考虑,在经费使用上要优先投入,在装备器材上要优先保障。只有把继续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把我军现代化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转移到提高军事人才素质上来。

二、军队院校从学历教育为主向继续教育为主转变的条件已经具备

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方针已经明确。1997年12月7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军队生长干部要逐步走开军队自己培养和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并举的路子”。1998年5月27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军委常务会议上的讲话中更加明确地提出,军队“院校应该成为继续教育的主渠道。要加大院校继续教育工作的力度,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努力,形成比较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使院校教育逐步从学历教育为主转变为以继续教育为主。”1999年6月8日日,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专业技术干部继续教育的意见》,提出我军要“经过三至厅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制度化、网络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继续教育体系.形成有组织、有计划、有教员、有教材、有保障条件的继续教育局面。” 2000年5川30日,国务院和小央军委做出了《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要求到2010年基本实现军队的军地通用专业技术人才主要由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并选拔适量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补充到指挥岗位。2000年12月28门经九届人大19次会议修正后的《现役军官法》第十条规定:“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军官每晋升一级指挥职务,应当经过相应的院校或者其他训练机构培训……专业技术军官晋升—每级专业技术职务,应当经过与其所从事专业相应的院校培训;院校培训不能满足需要时,应当通过其他方式,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任务。”

国民教育的迅速发展为生长军官提供了广阔来源。随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许多大学毕业生把就业方向投向军队,为军队吸引人才提供了机遇。 “九五”期间,全军从地方普通高校接收毕业生30000多名。日前,全军已在全国29所重点普通高校建立了25个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力、公室,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依托培养工作,在利用国民教育培养生长军官方面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实施生长军官军地并举培养的战略,现在已经具备了基本条件。

军队院校继续教育起步发展。目前,在军队院校,普遍建立了继续教育领导机构.有的还建立了继续教

育学院。各校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为走上以继续教育为主的路子做了大量工作。近3年来,全军举办各种高科技讲座和学习班1万多期,培训各级各类干部80万人次。这些讲座和学习班大部分都是依托军队自己的院校进行的,在普及军事高科技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推动继续教育事业积累了许多可供参考的经验。

发达国家有经验可供借鉴。美国军队每年所需5万名生长军官,其中有4万名来自国民教育,军队院校则主要负责军官任职前的培训和新装备、新技术、新条例、新战法的培训。俄军、英军也都采取了相应的做法。

三、军队院校继续教育体制改革的对策

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和四总部《关于加强专业技术干部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我们认为,我军院校继续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我军特色的以继续教育为主、以军人职业教育为主、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相结合的院校教育体系,做到数量适当、规模合理、结构优化、特色突出、水平较高,满足军队建设对各种军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为此,必须采取一些对策:

第一,坚持军队教育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道路。一是逐步扩大接收地方大学生的数量,直接从地方院校引进通用技术人才,军队院校只培养军事专业技术人才。从地方院校引进硕士生、博土生,充实军队院校和科研单位;军队所需的部分硕士生和博士生交由地方院校培养;招收地方院校本科生,经过3个月或半年军事训练后分配到部队任职。二是在地方院校建立健全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制度。大学新生一经入学就及早选择对象,签定合同,并给他们增加必要的军事学习内容,毕业后按一定比例择优录用,主要应接收本科生和硕土生。三是可在一些地方重点大学建立国防奖学金和贷学金制度,以鼓励和吸引大学生献身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定向为部队培养急需人才。四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从地方高层人才和留学归国人员中,吸收和选拔军队所需的特殊人才。

第二,建立初、中、高三级继续教育体系。应在全军成立一系列初级继续教育院校,主要负责营以下指挥管理干部和初级专业技术干部的继续教育;建立一系列中级继续教育院校,主要负责师团两级指挥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的继续教育;军以上领导干部、高级专业技术干部和科技指挥管理干部的继续教育,主要应由军委直接领导的两所大学负责。

第三,扩大在校学员数量,提高师生比例,形成规模效益。教员和学员比例是衡量教育投资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我军院校师生比例通常在1:4到1: 1.5之间。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汁,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师生比例一般在1:15左右,法国和意大利超过1: 20。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师生比例1997年为1:9。我军院校师生比例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和国内地方高等院校,而且较之美国西点军校1:8的师生比例也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我军院校体制改革,应适当收缩摊子,合并同类院校,扩大在校学员数量,提高师生比例,使院校在校生达到2000人以上,形成规模效益。

第四,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我军院校设有专业1000多个,数量过多、专业面过窄的问题突出。顺应继续教育和培养复合人才的需要,在院校体制改革中,必须适量压缩专业数量,拓宽专业口径,扩大专业覆盖面。对于军队各院校中虽有军队特色但属重复设置的专业和相关专业,则要尽可能地加以改造与合并。与此同时,要设置一些面向未来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业,在相关专业教学中,加大高科技知识、新型武器装备知识和现代军事指挥知识的含量,及时组织编写反映新军事革命成果的新教材。

第五,提高生长军官的培训层次。培养复合型军事人才,必须从初级军官培训开始,强大理工利知识的教育内容。然后在其工作期间逐步补充新的知识。目前,我军已经形成了一批重点院校,对这类院校,应重点加强建设,使它们在搞好继续教育的同时,提高学历教育的层次,扩大硕土生和博士生培训的数量,提高培训水平,使之成为在国内乃至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一流大学。这类院校有军委直接领导的,如国防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也有各总部各军兵种领导的。

第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各院校在营造尊师重教良好风尚的同时,努力改善师资队伍的能级结构,力争到2010年,担任本科生教学和中高级干部继续教育的教员,80%以上具有硕士和博土学位。同时取消编制上的人为限制,按照教员成长的最佳年龄段和科学的群体结构,选拔和培养青年学术带头人,制定优惠政策从地方院校和科研院所吸引高层次人才补充师资队伍,形成教授、副教授、讲师的合理比例。军政后教员,都要有在部队任职或代职的经历,并逐步走开与部队干部交流的路子。

第七,走虚拟化办学的路子。机构和人员要小、要少,充分依托社会力量办学。一方面可以精简机构精简人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育效益,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军队院校的吸引力。在这方面美国的国防采办大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他国家的军队院校也在走这样一条道路。我军院校必须借鉴外军的经验,压缩军校编制,减少军校人员,走虚拟化办学之路。

上一篇:交通工程行业立功竞赛总结下一篇:家用电器说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