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网络环境需求分析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网络环境需求分析

企业网络环境需求分析 篇1

P2P网络借贷英文名称为Peer-to-Peer Lending, 其最早出现在英国, 它是指贷款人与借款人之间通过网络借贷平台而不是金融机构产生的无抵押贷款 (Lin et al., 2009;Collier&Hampshire, 2010;Bachmann et al., 2011) 。本质上看, P2P网络借贷是一种融合了互联网技术与小额信贷的新型民间借贷模式, 是目前正在兴起的基于互联网应用的一个相对较新的融资借贷模式。小微企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主体, 其贡献的经济总量达60%, 创造了80%的工作岗位, 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 一直被正规金融排除在外。而另一方面P2P网络借贷一直以服务中小企业为宗旨, 近年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创新方式正得到快速的发展。P2P网络借贷是否适用小微企业融资, 本文将从理论、现实两方面进行研究。

二、理论方面

长尾理论:“长尾”一词最早是由克里斯安德森 (Chris An-derson) 在2004年10月“The Long Tail”中提出来的, 用来描述亚马逊和Netflix等网站的商业和经济模式。他认为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 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是可以和那些为数不多的热卖品所占据的市场相抗衡甚至更大。

据统计我国有90%的中小企业不能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 相比中小企业为社会创造的价值, 其所获得的金融资源是明显不足的, 而在长尾理论中, 小微企业可以看作是“利基产品”, 急需获得资金支持的小微企业则可以看作是“利基市场”。互联网技术的支撑引起了互联网商业模式变革, 诞生的“长尾理论”, 也同样适用于互联网金融改革。与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于“二八定律”里面的20%的客户不同, P2P网络借贷吸引的是80%的“长尾”小微客户。此外, 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往往既小额又个性化, 传统金融机构并不能满足满足他们的需求, 而P2P网络借贷市场正好可以填补这块市场。

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最早是由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提出。1970年阿克洛夫在《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和市场机制》一书中对旧车市场进行研究分析得出, 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 交易者活动会导致市场交易中的逆向选择。而道德风险是斯蒂格利茨与2001年研究保险市场时发现的, 其研究指出, 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 参与合同的一方所面临的对方可能改变行为而损害到本方利益的风险。

P2P网络借贷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对称市场。借款前, 借贷者为了在网贷平台成功获得借款, 一些借款者会粉饰自己的财务状况、收入证明与借款用途, 用以证明自己良好的信用与还款能力。而投资人由于信息不对称, 在两位相同信息内容的借款者之间会更倾向于选择借款利率高的借款标进行投资, 由此产生逆向选择。借款后, 由于网络借贷平台对借款人资金流向的监管空白, 这就有可能导致借款人为了获得高收益而将借款资金投向高风险领域, 从而产生道德风险。

三、现实需求

1. 我国小额贷款的需求现状

以小额贷款为主要特征的我国小微企业来讲, 小额贷款需求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融资缺口大:截止2015年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占全国企业数已达90%, 创造的经济总量更是超过60%。而在金融市场获得融资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央行日前披露的统计数据显示, 截止至2015年上半年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共有8951家, 贷款额为9594.16亿元。相比2014年末, 我国小额贷款市场规模保持着稳步增长。而据广发银行发布的《中国小微企业白皮书》推算显示, 要满足国内1000多万家小微企业与4000万家个体工商户的金融需求, 我国仍有22万亿的资金缺口需要解决。整个市场的融资空间巨大。

融资渠道不通顺:小微企业成立发展初期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自有资金。而小微企业普遍获利能力较低, 内源融资能力将严重不足, 因此只能投向外源融资。而正规金融机构条件严格、门槛高, 对于小微企业来讲其成本也高。因而小微企业跟偏向于民间资本, 而在我国民间资本市场受到法律的约束, 难以发挥其作用, 更难满足小微企业的发展资金需求。

抵押、担保难:目前我国的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方式一般都需要资产抵押或第三方担保, 而大多数小微企业都是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管理不规范、抵御风险能力弱, 难以提供相应的抵押或担保。导致小微企业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通常很难通过。据现有的数据显示, 现有的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拒绝贷款比率超过56%, 没有相应的抵押物或担保人是其首要原因。

2. 我国个体居民投融资需求

如图所示, 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连续5年高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由于目前我国传统正规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普遍较低, 且针对大众客户的投资理财产品不够丰富。而个体居民为使自己的资产增值, 有追求多样化的理财渠道与投资手段的需求。而居民财富的增长与社会公众追求资本高额回报的心态使得我国民间金融得以发展迅猛。

3. 我国小额贷款的需求特征

小额贷款需求主体主要是指小微企业、个人和农户等较少享受正规金融服务的群体, 其由于自身特征与大中型企业的融资需求有着较大的差异, 本文以小额企业为例, 其小额贷款的需求特征如下:

借款额度小:小微企业通常经营范围小, 经营方式灵活多变, 自身的资金实力较为弱小, 受自身财务状况的特征影响, 资金需求数量不大。根据拍拍贷上的实际交易数据显示, 一般的贷款金额为几千或几万元。线下的融资需求也不会超过百万元。

借款周期短:小微企业的融资一般为流动资金贷款, 为满足企业自身的日常交易活动, 加上自身资金实力弱小, 资产负债率较高。因而其融资需求体现为短而急, 通常而言, 其融资周期为3-12月。

需求多元化:小微企业分布于我国全国各地, 其所处的行业与地域均存在不同的差异。是否选择了合适发挥自身优势的行业对企业的生存质量与时限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同时也影响银行对其信贷风险的评估。因而, 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是呈现多元化的。

融资时效短:小微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的原因, 其受市场变化影响大, 对稍纵即逝的商机极为敏感。因此其对融资的时效要求高, 一般要求在1-5天内就能获得资金。对于办理程序简单、放贷率高的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尤为受小微企业欢迎。

四、小结

综上所述, 一方面我国居民财富的增长, 有追求资产增长的投资理财需求, 另一方面, 我国小微企业群体无论是在生产性上还是消费性上都有较大的融资需求。面对我国信贷规模收缩的融资环境下, 以及正规金融对小微企业等群体的集体排外, 这类人群的融资需求是难以满足的。而P2P网络借贷作为小微企业和个人的新的投融资渠道, 既满足了小微企业等群体的融资需求, 又满足了有充裕资金的个体投资者的理财欲望,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存在是有其必然性的。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 我国实体经济里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一直无法得到满足, 由于小微企业自身生产经营规模小、风险大等特征一直被正规金融信贷排斥在外。另一方面, 07年我国第一家P2P网络借贷公司拍拍贷成立以来, P2P网络借贷市场得到迅猛发展, 截止2014年底我国P2P网络借贷公司已达1600余家。P2P网络借贷以其去“中心化”为主要特点, 通过低成本、高效率而吸引着广大不能享受正规金融服务的小微企业。本文以信息不对称理论、长尾理分析P2P网络借贷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可行性, 并通过解析我国小额贷款的需求特征、需求现状与我国居民投融资需求, 从现实层面表现P2P网络借贷市场存在的必然性。

关键词:小微企业,P2P网络借贷,信息不对称,长尾理论,融资方式

参考文献

[1]谢平, 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 2012, 12:11-22.

[3]王紫薇, 袁中华, 钟鑫.中国P2P网络小额信贷运营模式研究——基于“拍拍贷”、“宜农贷”的案例分析[J].新金融, 2012, 02:42-45.

[4]张娜.P2P在线借贷研究述评[J].经营管理者, 2010, 08:299.

网络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研究 篇2

关键词:信息需求;图书馆

一、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

(一)用户信息需求由单一性向多样化和多层次性转变

传统的图书馆面向的是某一固定的群体,其用户的信息需求一般而言大致相同,但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对象不再局限于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只要有条件,只要有需要,任何人都可通过网络进入某个图书馆,在那里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而对整个社会,每一个个体都是非常随机的,他们所从事的职业、研究的方向和学习专业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不同的,同时由于每个个体接受教育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他们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层次性。

(二)用户信息需求由查询性向知识性转变

在传统图书馆环境下,由于参考咨询工作往往是一些资深的工作人员为用户提供尽可能详尽的解答,然而由于工作人员的精力和知识往往是有限的,用户的合理性信息需求往往得不到满意的结果。但是在网络环境下,随着专家系统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地完善成熟,能够帮助用户查找到他们自己最为关心的信息,同时还能帮助用户查找到有关该信息的横向、纵深之间的联系、区别,从而使得用户更快地获取到信息,网络环境下的这种信息服务模式正在改变着用户的信息需求,用户的信息需求正是由于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而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三)用户信息需求由模糊性向精确性转变

在传统图书馆环境下,由于纸质载体文献出版的相对滞后、成本较高、不易生产等原因,给用户造成了信息量相对“太少”的感觉,用户只有占有较为全面的信息资料才能学习到较为系统的知识,因此用户的信息需求呈现为模糊性。但是在网络环境下,由于信息互动性生产、及时性、成本较低等特点,信息呈几何级增加,同时也出现许多的垃圾信息,所以在网络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不再是为找不到信息资源而发愁,而是由于信息量太大,需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因此用户的信息需求也就由模糊性向精确性转变。

(四)用户信息需求由滞后性向新颖及时性转变

在传统图书馆环境下,用户需要的信息是理论性、知识性,对于基础性的理论学习所需求信息的衰变周期相对较长,因此用户的信息需求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各种各样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沿学科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生活信息千变万化,各行各业的网络化建设不断促进网络资源的更加丰富多彩,生活在网络时代的用户的信息的需求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需求,而是各种各样的生活信息、工作信息、学习信息和知识信息混为一体的综合性信息需求,对于这样的信息需求更多方面所注重的是信息的新颖及时性。

二、满足用户需求的策略

(一)重视对用户信息需求的研究

图书馆开展网络化信息服务的前提是必须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用户群的需求特点,推出量体裁衣式的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满足特定用户对信息“专、精、深”的需求,提高信息服务的效益。所有这一切都需建立在对用户信息正确搜集整理,采用科学、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用户信息需要行为研究。所以,图书馆在开展网络化信息服务的过程中,要针对用户信息需求特点,重视和加强用户信息需求的调查研究,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信息需求。

(二)提高信息用户获取信息的能力

用户获取信息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著读者获取信息的质量。为了提高读者使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能力,各校图书馆应加大读者使用信息资源的培训力度。开展对学生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普及教育,并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开设文献检索课程,举行中文数据库、外文数据库等多层次的专题培训讲座,对电子资源相关知识,检索原理、检索方法及技巧等进行系统的介绍。同时改革新生入学培训方式,以各种形式开展新生利用图书馆以及信息检索知识的初级教育,帮助新生尽快了解图书馆馆藏资源,引导他们正确利用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查找所需的图书资料,以提高新生利用馆藏资源的熟练程度。通过对信息用户的培训,使信息用户增强信息意识,掌握获取信息技术,提高使用信息能力,使信息创造价值。

(三)开展网络环境下创新型服务

网络环境为高校图书馆增强服务能力,改善服务效果,优化服务质量开辟了新的途径,使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发生了巨大变化。当今信息服务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本,而是运用网络新技术,使信息数据、计算机、网络三者紧密结合,把网络技术和信息检索技术融为一体。高校图书馆如何利用这些网络优势,为本校师生和社会用户的教学科研、生活与娱乐提供多媒体图文声像等多层次、多元化、多功能的新型服务,以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

1.优化信息技术的硬件设施,提高网络系统的响应速度,以解决本地镜像电子文献资源迅速增长对硬件的需求。

2.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导航库。满足用户的多种检索需求,把因特网上与学科或某些卞题相关的节点进行集中,按学科、专业、卞题建立网络导航系统,按照方便用户检索的原则,用户熟悉的语言组织起来,向用户提供这些资源的分布情况,在这个整合的导航库里只是存储相关信息的索引数据和地址,而原始信息则广泛地分布在各地网络,为用户及时掌握网络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加大引进电子信息资源的力度,做好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如:加大引进电子出版物、声像影的复合文本资源以及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电子资源的力度,并对其进行加工、整理,使其成为馆藏资源。主动及时地对互联网上一切可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搜集、筛选、加工并整理成馆藏电子资源,使其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要配置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专门做好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

4.完善特色数据库建设。因各个高校的所处区域不同,服务行业不同,学科专业也不同,每个高校图书馆会形成自己的特色馆藏。建设一个富有特色、能够满足本馆服务对象需求的特色馆藏库,发展特色馆藏以促进高校图书馆自身的发展。

(四)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鉴于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的新特点,信息服务人员应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习新技术,掌握新的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更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技能,以便为广大用户提供更热情、更友好、更熟练的服务,使读者在获取信息服务时享受到满意的服务。通过信息服务人员服务的主动性、超前性、及时性、针对性和高效性,努力缩短文献资料与读者之问的距离,促进信息资源与教学科研、生活娱乐的更好结合。

(五)开展社会化服务

高校图书馆应更新思想观念,着眼于未来,对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式、服务手段等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革,以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树立社会化服务的意识,在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向社会更广泛的领域开放,以此提高文献信息的利用率;增强馆员的社会服务意识,满足社会文化发展与经济建设对网络信息的需求。同时,图书馆进行服务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也将大大地促进学校教学、科研事业以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严秀芬,杨少贤. 浅谈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对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J]. 现代情报,2004(5)

[2] 李威宁,吴进琼,梁机. 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J].科技创新导刊,2010(1)

网络留言板--需求分析 篇3

软件工程

班级: 小组成员:

网络留言板需求分析

一、网络留言板系统的开发意义

1.一个功能强大且富有个性的网络留言版,是每一个大型网站系统的追求,而且网络留言板是网站与访客之间交流的重要手段。一个设计合理,界面优美的留言板程序能够从侧面体现网站良好的服务,给来来访的用户留下好的印象,增强用户对网站的信心。2.对于每一个网站,留言板功能模块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鉴于这样的形势下开发一个具有广泛适应性,功能广泛性,符合大众体验要求,可嵌入性强的留言板模块,意义显得格外重要。

二、系统目标

1.总目标:

留言板提供网站访客的给网站留言功能,通过留言使用户与网站维护者很好的交流,来方便用户和网站的维护,同时可以更好的服务用户。留言板主要接收访问者输入的信息,将其存入网站数据库,并且通过Web页面将访客的留言显示出来。访客也可以通过注册成为网站会员。2.留言板功能目标:

1>留言功能:访客可以创建留言,也可以跟帖留言,同时也可以删除自己的留言和评论。但是无法删除和修改别的访客的留言信息。网站管理员可以根据留言信息做出相印的回复,也可以删除访客留言;

2>用户注册功能:网站的浏览者用户可以在网站上进行注册,成为网站的会员 3.性能目标:

1> 界面美观;

2> 易于操作,方便学习和使用; 3> 具有好的扩展性和跨平台型; 4> 具有很好的安全性;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同时对不同的用户具有不同的权限。

三、结构

四、功能需求

1.前台功能需求:

a)网站的所有浏览者用户可以浏览网站上的留言信息

i.通过关键字搜索浏览 ii.根据网站信息的默认排序浏览

b)网站的浏览者用户可以在网站上进行注册,成为网站的会员

i.注册用户类型 ii.注册用户访问权限 c)会员功能

i.登录网络留言板 ii.回复留言 iii.浏览留言 iv.添加留言 v.管理自己的留言的功能 vi.管理个人信息

功能需求分析图:

前台的一个用例图:

2.后台功能需求:

a)管理员用户可以管理所有的注册用户

i.注册用户的操作权限的修改 ii.注册用户信息查询

b)管理员用户可以管理所有注册用户的留言信息

i.留言信息的回复 ii.留言信息删除 c)管理员功能

i.管理留言信息分类 ii.管理用户权限 iii.分布网站信息

后台的一个用例图:

五、非功能需求

1.安全性

a)注册到网站的用户个人信息必要保密 b)用户的留言信息需要进行必要的保密

c)对于不同的浏览者浏览留言应该限定访问权限 2.适应性

a)网络留言板模块应该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能够根据不同的网站增加适应性功能 3.方便性

a)界面优美,设计人性化

用户操作方便,易于学习。

六、环境需求

硬件环境: 个人计算机:内存:2G

主频:2.2GHZ

操作系统:Win7 软件环境:

企业网络环境需求分析 篇4

一、行业规模的发展目标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同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一起构成国家建设设计人才格局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这一专业设计人才的培养,成为许多高校办学的热点。

在我国“环境艺术”这一名词才出现不长时间,但年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建筑装饰业,似乎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目前已成为令人倾心的行业之一。显然,中国近些年来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为环境艺术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这种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人们对生存环境和历史传统认识的改变和新的要求,追求更有意义的人文环境,改善人的空间环境质量,从而提高人的生活品质,成为一个新焦点。在经济和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过程中,环境艺术是体现崭新生存观念、审美情趣,以及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重要标志。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由于文化生活的普及和生活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所生活的环境空间有了更广泛的文化艺术需求。环境艺术在中国正经历着从对环境的美化处理向对美好环境的创造转化。环境艺术工程建设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仅北京市每年竣工的公共建筑约300万平方米,如用作装饰工程费按2000元/平方米计算,工程总量在60亿元左右。北京市的住宅每年竣工面积为600万平方米,约12万户,按每户平均用作装饰工程费2万元,总计约24亿元。如果统计全国用在建筑室内外环境装饰工程上的费用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正呼唤具有专业水准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去建设。

目前在全国许多省、市的建筑设计部门都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所(室),上海市、江苏省、深圳市、大连市等相继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或建筑装饰设计研究院,各种大小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公司更是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国家建设部门也正在进一步规范环境艺术设计和工程建设市场。据有关部门对目前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人员调查,主要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是由建筑学专业转为从事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二是由美术专业转为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三是受过环境艺术

设计专业教育的人员担任,但这部分人仅占百分之计二十左右,院校培养的专业设计人员,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据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统计,2007年我国建筑装饰行业总产值14700亿元;其中公共建筑装饰装修(含幕墙)6200亿元;住宅装饰装修产值8500亿元。按照《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预测,到2010年,我国建筑装饰工程产值将达到21000亿元,其中公共建筑装饰装修8000亿元,住宅装饰装修达到13000亿元。

建筑装饰行业虽然拥有较大的产值规模,但存在着行业组织化程度低、技术等级低和人员素质低的现实问题,成为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障碍。为了实现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建筑装饰行业就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全面提升行业运作质量,基本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工厂化加工,现场装配式施工,提升行业的技术水平。

2、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行业建设,提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以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提升行业的社会地位,改善行业形象。

4、以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提高从业者队伍素质。

5、以文化创意、设计创作,带动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6、以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提高行业的国际化竞争能力。

7、以发挥大型骨干企业的作用,推动行业的创新能力。

8、以集成、整合既有技术和二次研发、提升行业的创新能力。

在实施以上措施中,必然需要一支爱岗敬业、受过正规教育、有专业技术特长的人才队伍支撑,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建筑装饰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是人力资源的优质化。我国每年完成公共建筑装饰工程项目350万个左右,其中合同额超过200万元的大约80万个;完成住宅装饰装修项目大约在2000万个。从设计、施工、选材、配饰等环节分析,都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由于建筑装饰装修需求带有很强的钢性,特别是住宅装饰装修,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但由于长期以来,行业管理关系没有理顺,在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桎肘,影响到行业 的正常秩序。因此,理顺行业管理关系,是更好的促进人力资源优质化的基础。

二、行业发展中的人才需求与供给

建筑装饰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多层次的。根据中国高等院校学科设置的统计,全国有近200所高等院校开设有也行业相关的专业,在校生约20万人,每年毕业生约5万人。当前行业内共有受过专业系统教育的人,总数约在120万人左右,其中从事创作以及技术工作的人数约为80万人。

按全国行业从业人数1200计算,受过系统教育的约占10%,主要集中在设计项目管理,企业管理层面,按照行业发展的需要,现在需求人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高端人才:主要需求有文化创意、设计创作能力的设计人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有带领团队进行自主研发的科技人才。按行业17万家企业和当前技术水平和急需解决的障碍测算,设计人才需要5万人,管理人才需要15万人,科技人才需要5万人,这部分人才需要在行业内,经过10年左右时间的锻炼,在大、专毕业中培养。

其他人才:重要需求是设计的细化、深化人才,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大约需要50万人左右;企业管理中各种职能实现的人才大约需要20万人左右;项目管理人才,大约需要30万人左右;科技人才,大约需要50万人左右,主要集中在机械、化工、智能化专业;营销人才,大约需要10万人左右;有专业技术特长的施工人员,大约需要500万左右。

由于建筑装饰行业是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行业,进入的技术门槛很底。所以行业内人才流动性很大,造成了高端人才的培养难度机大。

三、当前国内院校的专业设置

由于建筑装饰属于边缘学科,形成的时间又很短,所以专业名称非常杂乱,现在与行业有关的专业名称包括:环境艺术、室内设计、建筑装饰、景观设计、艺术设计、公共设计、时尚设计、空间设计、实验设计、影视美术设计等。

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就业岗位

建筑装饰设计师、环境艺术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室内设计师、会展设计师、软装设计师、效果图设计师、装饰预算员、CAD绘图员、施工员、材料员等。

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优秀素质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焦点,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不仅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校大学生也不可避免为自己的职业前景担忧。为了收集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信息,引导他们制定可行的就业规划,同时为了响应学院“一切工作都围绕有利于学生就业开展”的号召,通过回访我院毕业生,预测我系部专业的就业市场,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开拓就业市场,客观反映我系目前的毕业生素质和社会声誉,及时发现我系部在专业设置、教学改革、学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我系老师参与到就业市场需求调查中,我们通过寻访实习学生与实习生用人单位交流,了解现今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现我就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走访的各用人单位对我系毕业生应具有的基本素质诚恳地提出了如下要求:

1、毕业生应该是复合型、全面发展的人才

2、毕业生应该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3、毕业生需要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具有团队协作的能力。毕业生要求有相应的美术功底,具有相关工艺品的鉴赏能力,开朗活泼大胆,英语口语较好

4、毕业生需要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软件设计能力并且创意新颖

5、学生需要熟练掌握CAD,3D等软件,要有建筑施工技术及预算学的相关知识,尤其需要具有较强的空间设计观念。

网络环境下企业的发展 篇5

企业内部控制是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和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的经营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传统的内部控制内容和方式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因此,应探讨在新的环境下,重新构建企业的内部控制,使之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随着信息时代 的到来,互联网对 经济 生活的 影响 越来越大。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经济单位,其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网络的发展对企业经营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正确认识网络经济,是我们讨论网络经济对当代社会、经济、政治产生何种影响的基础,是探讨网络经济与中国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前提。对现代企业而言,网络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作为网络经济核心内容之一的电子商务的发展,意味着企业在战略思想、管理理念、运行方式、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的革命性变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可以这样说,网络经济的兴起已经对现代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完全有可能改变现代企业的基本商业运作模式,动摇在工业时代业已成为经典的战略思想和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对中国企业而言,首先必须意识到,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已经如此紧迫地逼到了各行业企业的面前;其次,中国企业应对网络经济,既要主动地抓住机遇积极融入,又要稳妥地防范风险和躲避陷阱。

企业传统的经营模式受到了挑战,网络逐渐成为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重要媒介。面对日益变化的网络经济环境,企业传统的经营模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其发展趋势已初见端倪。网络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环境支持企业传统的宣传手段主要依靠纸质媒体和平面媒体,其传播速度和范围十分有限,但宣传成本却十分昂贵。对于大企业来说,因其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而且财力相对较雄厚,在宣传上从一开始就占有一定的优势。小企业尤其是处于发展阶段的新生企业,在传统的经济环境中利用宣传来提高品牌知名度相对于成熟企业来说无疑要困难。也就是说,在传统经济环境下,新生小企业的成长速度比较慢,发展机会比较少。而在网络经济时代,这种局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使得新生企业可以极小的成本进入市场,企业的宣传手段不仅可以依靠传统媒体,同时也可以通过数字媒体来进行,其中通过网络进行宣传无疑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选择之一。从全球信息化发展的结果看,除了极少部分毫无竞争力的企业外,几乎所有的大中型企业和富有远见的小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站的页面链接,将企业的各种情况,尤其是产品情况介绍给感兴趣的潜在目标客户群,同时收集各类信息建立企业需要的数据库,服务于企业的未来发展。这种将企业信息发布在internet上、通过与搜索引擎合作的方式,使得企业只需花费很小的成本就可以在数秒钟之内,把需要展示的信息传送给世界每一个角落里的现实或潜在购买力。这种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都是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在费用方面,也仅限于硬件的投入和网络接入及维护的费用。与搜索引擎的合作,可以通过“窄告”的方式来发布广告信息,其付费根据目标客户的点击数进行 计算 ,点击的目标客户大多是潜在的客户。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这些费用投入少,但是却不会比传统媒体广告投放取得的效果小,而且与搜索引擎合作发布广告,点击者大多是对产品感兴趣的目标客户,企业为其点击付费完全是超值的。

近两年来,人们对网络经济的热情迅速升温,大量资金、人才和其他要素资源纷纷向网络概念聚集,对网络经济的讨论乃至争论也一直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因此,正确认识网络经济,是我们讨论网络经济对当代社会、经济、政治产生何种影响的基础,是探讨网络经济与中国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前提。

网络经济的实质世纪90年代中期才形成的网络经济,以因特网的迅速普及为基本特征。短短的四年时间,因特网的使用人数就超过了5000万,而达到这一规模,收音机、电视和电脑则分别花了38年、13年和16年。证据表明,因特网的出现完全可以与印刷术、蒸汽机、电话和装配线等相媲美。

对现代企业而言,网络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作为网络经济核心内容之一的电子商务的发展,意味着企业在战略思想、管理理念、运行方式、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的革命性变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我们不能因为在网络经济发展中出现了“泡沫”,而否定网络经济本身,以及它对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影响。事实上,尽管一哄而起的网络“激情”所导致的一轮“泡沫”已经破灭,网络经济大潮并不会因而停滞不前,相反,在股市的喧器和震荡之后,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正在越来越明显地突出出来。同时,人们也日益清醒、冷静地认识到,网络经济的发展不仅不能离开实体经济,而且一定会扎根于实体经济。生产力变革的最终实现,取决于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能否进一步整合。只有当网络经济创造的生产力可以使传统经济的创新能力获得更大的提升,“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矛盾才有可能消除,尽管这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因此,从企业运行的角度,应当这样定义网络经济:网络经济是建立在国民经济信息化基础之上,各类企业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整合各式各样的信息资源,并依托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网络进行动态的商务活动和管理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按照这个定义,网络经济绝对不是网站经济,也不等同于网络公司经济,在网络经济中唱主角的,恰恰是应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整合信息资源而进行研发、制造、销售和管理活动的各类实体企业,自然也包括一切传统产业中的各类企业,它们才是推动网络经济发展的主体。而各类网站企业或网络公司只不过是为各类实体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的网络服务而已,它们中的一些不景气正是市场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并不意味着新兴企业的破产。

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管理与发展的影响

网络经济的兴起已经对现代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完全有可能改变现代企业的基本商业运作模式,动摇在工业时代业已成为经典的战略思想和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目前看来,网络经济下对现代企业的影响可以简要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成长方面

进入网络时代,人们正由稳定的商品供应垄断者主宰的经济转变为临时的商品供应垄断者主宰的经济,大批量制造和大批量销售正在让位于大批量定制。因此,网络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焦点不再集中于谁的科技更优良,谁的规模更强大,谁的资本最雄厚,而是要看谁最先发现最终消费者,并能最先满足最终消费者的需求。谁最先顺利地为消费者提供了其所需的商品或服务,谁就是成功者。这里并不是说企业可以忽视发展科技,而是要把技术研发看成是工具、手段,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是目的。

(2)企业经营方式

以网络化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将极大地改变传统的企业经营方式,摆脱常规的交易模式和市场局限。这不仅要求交易双方和服务部门的商业信用和支付的银行信用高度成熟,而且要求保险机构、金融机构、供应商和客户在电子网络交易系统中的高度整合与兼容,使网上市场成为交易参与者密切关联和利益攸关的集合体,从而改变了传统企业的经营方式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其间,一些传统的规则和惯例的确在发生变化。因特网可以使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SCM)急剧降低成本,将客户关系管理(CRM)提高到超乎想象的新水平,进入企业原来因为地理条件而被排斥在外的市场,创造新的收入渠道,并最终重新界定它们所经营的业务的本质。网上交易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迅速扩张和普及,就在于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这是由于,一方面每个采购合约中投标企业数量增加,增强了竞争,导致价格下降;另一方面买方与卖方之间的谈判可以大幅度减少,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3)企业生产组织方式

在因特网的支持下,传统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生产组织方式以国际品牌为龙头,通过原厂委托制造的方式把生产过程分包给下游厂商,其极端的形式是全部产品均为外包生产,品牌公司只负责设计和营销。在网络经济中,企业大小的意义在减少,因为进入虚拟市场的门槛很低,任何个人都能够通过网络与大企业同样好地向全球市场提供非物质产品,既不需要自己拥有生产设备,也不需要拥有销售网络。

(4)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

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将会使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进一步电子化、信息化,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变革。基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一系列企业内部管理方法和手段不断开发出来,使企业的内部机制和管理更为高效、协调和及时。通过因特网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形成内部的高度整合是企业信息化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上网寻找客户、扩大新的销售渠道,形成新的管理职能。第三步是对价值链或供应链进行全面整合,实现电子化管理的高效运作,使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发生实质性变化。最后是通过网上销售扩大相关的服务范围,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进一步完善。

(5)企业组织结构

网络经济使企业经营管理的手段得以创新,从而使管理具有更高的效率。事实上,在信息化、网络化的背景下,一方面,企业运行的环境呈现复杂多变、无法预测的趋势,工业经济条件下的金字塔式层级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越来越难以适应;另一方面,同样在快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又为应对这种趋势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手段,推动着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的创新和发展。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工业经济时代严密的企业层级制组织理所当然地受到冲击,而在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强大支撑下,非层级制正呈如鱼得水之势,具体表现为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和分立化等基本趋势。运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能够提高企业的组织效率,使减少管理层次和管理职能部门成为企业改革与调整组织结构的新时尚。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经济还会继续展示其巨大的变革力量。同时,这也意味着企业运行方式和管理方式有着无限的创新空间。

在网络环境下,企业越来越多的经营活动将直接通过网络来完成,因此,网络的应用将促使企业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传统业务流程的一些环节被省略或合并。在这种新形势下,企业的内部控制出现了新的问题,网络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也有其不足之处:、组织结构。传统方式下,编制记账凭证、审核、汇总和登账及报表的编制设将设置不同岗位,呈现“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这种结构沟通效率低,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益。网络环境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具有很大的柔性、灵活性和实时性,要求信息得到及时的沟通。

2.权责分派体系。随着网络信息系统的运行和扁平型组织结构的建立,企业的权责分派体系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涉及岗位设置和交易授权两个方面:(1)岗位设置。网络环境下,企业的一些业务职能将被取消或合并,一个人可以同时执行在手工方式下多项不相容职务,工作岗位及其职责需要重新合并和划分,工作岗位重心也会出现迁移。就会计而言,会计岗位可以按照会计信息的不同形态,划分为会计核算组、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组、管理组。在网络环境下,会计岗位的重心由传统的会计核算转变为会计信息系统运行,这种工作岗位及其职责的变化更加强调员工之间的竞争和合作;(2)交易授权。传统的交易授权方式大都采用签字和盖章等手段,而在网络环境下,几乎所有的交易授权都镶嵌到了计算机软件模块中,相应的交易授权方式一般采用计算机口令和数字签名等手段。这种交易授权行为可以在人工介入很少的条件下,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完成,它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授权方式的变化也带来了潜在风险。由于财务信息的开放性和保密性,会计信息系统各类人员对其权限内的工作都设置一定的口令或密码,但他们的工作态度、道德素质参差不齐,如果某内部人员盗取他人的口令或密码,改变他人的权限,就给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带来威胁。

3.信息安全保障会计信息化平台是搭建在计算机与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之上的,财务信息的传递要借助网络等通讯手段来完成,但是,网络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个隐患。例如,网络环境下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磁介质代替了纸介质,对企业内部信息使用者来讲,如果内部控制不严,会计信息会很容易地被毁损、失窃和失真而导致不正确的决策,会计信息系统也会产生非法访问、未经授权拷贝。另外,大量会计信息通过网络通讯线路传输,有可能被非法拦截、窃取甚至篡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遭受“病毒”入侵或“黑客”攻击的可能性更大等等。如何在网络环境下保证信息从传递到接受的真实性、可靠性,成为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4.企业内部员工素质的控制在网络环境下,企业内部人员合作和竞争的趋势日益显著,这就要求每位员工不仅要熟悉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学习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成为符合时代需要和适应企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从而使得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足够和必备的人力资源。另外,网络也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信息道德危机,即企业内部员工道德素质的败坏将加大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世纪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趋势和时代背景,已容不得我们对信息化和网络经济有模糊的认识和肤浅的理解。实际上,正如前面所言,企业对网络经济的理解和态度将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命运。为此,我们只能丢掉幻想,积极参与,勇于创新,急起直追。对我国企业而言,首先,必须意识到,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已经如此紧迫地逼到了各行业企业的面前。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提高认识,发展网络经济已不单纯是一个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或是商务模式的选择问题,而是适应和顺应国际潮流,在融入全球经济发展中不断增强竞争力的战略性选择。面对经济全球化,这是惟一的选择,任何忽视和等待都是要不得的。只有彻底转变观念,中国企业才能够通过学习来认识和把握未来社会的基本走向,调整、变革企业的战略构想、运作模式和组织构造,以求在新一轮的竞争和合作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次,中国企业应对网络经济,既要主动地抓住机遇积极融入,又要稳妥地防范风险和躲避陷阱。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脱胎换骨般地改造企业,是对企业家战略远见、创新胆识、经营智慧和管理艺术的最大考验。一般说来,近期要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以电子商务为突破口,结合企业信息化战略和对传统运作方式的改造,促进自身结构优化升级,适时推动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和经营模式创新。当务之急是找准切入点,构建企业内部网,用最新的、最适宜的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企业业务流程和经营组织方式。通常可以选择从最重要的局部流程或部门做起,然后逐步推广,直至全面提升企业自身业务流程的运作水平和管理水平。

网络媒体环境下企业危机公关分析 篇6

一、网络媒体环境对危机公关的影响

不同的媒体环境下, 所采取的不同的应对策略, 得到的结果就会迥然不同。三株公司和家乐福集团就是典型案例, 一个消极应对, 结果跌下畅销保健品的神坛;一个积极应对, 获得了更大的成功。上世纪九十年代, 登上中国保健品神坛的“三株口服液”, 因为一场“意外的”“人命官司”而黯然退场。在危机产生之后, 直至法院正式判决之前, 期间长达一年半的时间能够用来缓冲区解决问题, 然而三株自始至终都没有一丝危机预防与公关的迹象, 而采取的是被动的、消极的应对方式, 在产生危急的情境下缺乏快速决策的经验, 更没有制定应对危机的机制。将一个公关问题当成了纯粹的诉讼问题来处理, 没能关注主要方面, 反而去在意一些细枝末节, 就无法掌握危机进行的趋势, 不能展开正确的指引, 导致企业失去信誉, 丢掉了可观的市场。反观家乐福集团,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 奥运火炬传递至巴黎时, 发生了企图抢夺的事件, 一条名为“抵制法国货, 从家乐福开始”的帖子, 迅速跃上了各大主流网站, 国内一些城市中的家乐福店发生了规模不同的抵制抗议活动。家乐福在同相关方面一同努力控制事态发展, 对重大事件作出积极应对时, 通过对网络里的信息进行解读以及同网络意见领袖的深度分析, 引导并促进网络大众形成同客观对象相符的认知。

二、进行危机公关时所需遵循的基本规则

危机公关是一种属于非常态性的信息传播行为, 因此在实际危机公关活动中需遵循相应的基本规则。这些规则均是依据危机发生后, 危机受众在危机当中所表现出的异常心理特征表现所制定出来的。依据这些危机公关规则进行危机公关活动, 能够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危机受众所产生的负面心理情绪, 最终使危机公关活动在危机过程中发挥最大作用。

危机公关活动中的基本规则如下:

2.1保证危机信息的时效性

危机极易使人们产生各类负面心理, 所以在危机进行时, 保证危机信息的时效性能够使危机受众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危机的相关信息, 从而缓解受众的负面心理情绪。

2.2危机信息需尽量精简

在进行危机公关活动的过程当中, 危机受众与信息媒体都缺乏足够的兴趣听取繁杂的信息汇报, 因此, 在进行危机公关活动的过程当中, 所表述的危机信息应该尽量精炼简洁。

2.3保证危机受众具有危机信息知情权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人们对自身话语权也越来越关注与重视。当危机产生时, 所有的危机受众均应享有危机信息知情权, 在制定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决策时, 危机受众同样享有知情权与表决权。在进行危机公关活动时, 应遵循“告知危机受众真想, 杜绝危机信息遮掩”的原则, 使危机受众能够积极参与进危机处理工作当中, 并与之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与态度。

2.4相互之间交流时应以坦诚的态度进行

工作人员在开展危机公关活动时, 其工作过程需始终保持坦诚的工作态度进行, 面对危机时, 应当克服恐惧、逃避心理, 能够勇于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样才能够取得危机受众群体的支持与拥护, 在与危机受众产生纠纷时, 才能够使问题得到快速解决。而危机公关的主要目标也是在此。

2.5重视危机受众群体的想法

在危机发生后, 危机受众群体的关注对象并不是危机对自身利益所产生的损害以及危机过后自身所获得的补偿, 而是关心相关危机处理单位或机构能否关注与在意自己的想法, 若果危机受众发现相关机构或单位未能重视自己的想法, 那么其就会对当局产生不信任感, 从而加大了危机公关活动的难度。

三、网络媒体环境下的企业危机公关策略

3.1制定合理的网络公关政策

在处理网络危机的过程中, 一味地对影响企业的反面消息进行删除, 甚至会导致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企业在处理网络危机的过程中, 必须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以及行业的实际制定相关的应急预案, 对不同的危机必须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制定预案时, 一定要重视大众群体的负面情绪, 完善的收集外部信息, 结合网络传播的特征, 利用各种传媒对企业的正面信息和处理措施进行积极的宣传。

3.2促进大众的理性认识

必须全面的认识到网络传播的大众一致趋向性这一效应, 在对相关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加入引导性的评价, 用以引领大众的情绪化反应及观念认同;或者为大众提供意见多维参考平台, 促使其对来自不同视角的评价做出客观的审查, 最终引导大众形成理性的判断。

3.3为企业塑造良好的公共形象

企业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受到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制约, 即使企业建立了应急机制仍不能完全避免危机的发生。所以为了提高企业对于负面影响的抵抗能力, 一定要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企业网络环境需求分析 篇7

【关键词】信息需求;服务;网络环境

21世纪将把人类引入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因特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信息机构的产生,为图书馆工作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等方面的保障。

一、网络环境下读者信息需求的新特点

网络作为现代信息存储、流通和传播的技术平台和手段,正在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传统的信息服务功能和读者的信息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

1.信息需求的集成化与高效化

读者不再满足于为其提供的一般性服务,而要求图书馆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将分散的相关信息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综合信息,迅速提供给读者。过去,由于图书馆服务手段有限,服务方式单一,读者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需求往往是基于图书馆传统服务方式所能达到的程度,需求内容多为一、二次文献,服务领域多限于图书馆馆藏信息,有的图书馆虽然也提供馆际互借服务,但由于服务手段落后,所能提供的服务规模和领域非常有限。而在网络环境下,随着图书馆服务手段的现代化和服务功能的大幅度拓展,读者的信息需求已由原来的稳定性、集中性、有限性,逐步向随机性、分散性、多元性方向发展。这种急剧膨胀的信息需求,已经使图书馆面临的读者信息需求成倍增长,信息需求范围日益扩大,信息需求所涉及的学科和专业领域也大大地拓展了。

2.信息需求的电子化与网络化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图书馆读者愈来愈多地依赖网络

信息资源来满足起信息需求,各种电子出版物、专业数据库和网络信息正在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读者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需求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书刊目录、文献索引,而是越来越多地转向了专题资料、科学数据、综合分析等经过深加工的信息。对信息载体的需求也不仅仅满足于单一的印刷型书刊文献资料,而是更加青睐五花八门的各种电子出版物、声相资料和网络信息。

3.信息需求的时效化与便捷化

信息需求快速高效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产物,也是读者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客观要求。在信息化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知识老化节奏加快,使得读者信息需求的频率加快,信息需求的愿望更迫切。只有那些内容传递及时,需求及时的信息,才能在读者的需求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递方式的深刻变化,为读者充分占有信息、利用信息和进行信息交流,有了实现的技术手段与平台。所有这些都进一步激发了读者对图书馆高效化信息服务和方便快捷传递方式的渴望,甚至于许多读者已经不再满足于到图书馆查阅所需要的信息资料了,而要求图书馆能够全天候地超越时空距离,更加快速便捷地提供信息服务。

二、适应读者信息需求的服务新要求

1.树立数字化的服务理念

近年来,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已成为图书馆的一个重要服务观念和工作内容,各馆在继承传统图书馆工作理念的基础上,更注重对书刊文献中的信息及其他各种媒介中的信息进行开发、组织和提供读者利用,使图书馆从图书、期刊、报纸等纸质文献资料的收藏者逐渐转变为文献信息的开发者。

(1)建立与完善本馆书目数据库。书目数据库是图书馆实现计算机化、网络化的关键,加快了图书馆工作的自动化进程,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各馆的书目数据库标准不统一,配置不合理,统一规划少,联网少,利用率低的书目数据库覆盖面窄,影响了信息的网上交流和共享。因此,应该首先完善本馆的书目数据库,上网供用户检索利用,并以各馆的书目数据库为依托,根据国家统一标准格式,建立起地区性或全国性的图书、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为实现联合采编、联机书目检索、馆际互借以及提供原始文献等网络功能提供便利调件。

(2)自建专题性书目及全文数据库。书目数据库提供的是一次性文献检索,对文献信息或其他信息的更深入、更全面的提示则还需要图书馆开发其他类型的数据库。如有重点地逐步建立起全文、图文、多媒体数据库等等,应重点加强专题性全文数据库的建设,结合地方优势资源建立特色专题数据库。在布局上,将当前的实际需要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在种类上,将基础馆藏书目数据库与专题数据库建设结合起来。在方向上,将数据库建设与网络建设的发展结合起来。在方法上,将自建库、合建库结合起来。在格式上,要符合标准化要求。

(3)重组建库。从各种介质和各种载体的信息源采集、剪裁、增加索引深度,扩大索引兼容性,进行格式、介质和结构转换等,并经汇集和组合后重新组成为符合自己特定要求的数据库。通常这种组合是在自己积累或更新的数据基础上和对已有数据库加值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自建数据库的常用方式之一。图书馆应根据本馆的现实条件和本系统本地区社会发展的文献信息需求,选择适合的主题,系统地从书刊、音像资料、数据库文献中抽取有关的内容,运用信息的重组和汇合,将多人的知识成果适当地组织,深度标引和序化,建成全文、图文或多媒体数据库提供给用户使用。

2.树立网络化的服务理念

随着互联网络的迅速普及,人们可以不去图书馆,在自己的家中或办公室,就可直接获得图书馆所提供的文献信息服务,这就需要我们开展有图书馆特色的信息服务,转变服务工作的重点:从以馆藏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从为到馆读者服务转变为全校、全国乃至全球读者提供的服务。因此,我们要加速图书馆计算机局域网的建设,并与校园网、国际互联网相连接,为读者在自己的上网计算机上获取校内外、国内外的信息资源创造便利条件,着眼于全社会知识资源的分享与合作。这里以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李华伟所选的几个图书馆联盟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3.树立个性化的服务理念

在信息化、数字化已经渗透到社会和个人生活每个角落的今天,图书馆服务不再是文献信息的单向供给,而是一种交互式的发散性的网络服务体系。要想得到读者的认可,保持文献信息服务的地位,必须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选择新的服务理念,即人本位的服务理念,从读者个性化需求入手作好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工作,为读者量体裁衣,提供定制服务。

(1)强化参考咨询服务的理念。对于网络信息,参考咨询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对信息的净化、简化、优化。信息时代读者的需求不再以获得一个信息载体,如一本书、一册期刊或一篇论文为满足。随着读者信息环境的改善,他们的信息需求也随之改变,可能是一个细小的信息单元,或一组相关的信息报告。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很难满足读者的要求,参考咨询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参考咨询服务应贯穿在日常借阅中,成为大学图书馆服务的主旋律。

(2)加强馆员与读者的互动式服务体系。图书馆作为读者与信息资源的中介媒体,其作用是在与读者的密切联系中体现出来的。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物质条件的改善,网上资源的利用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获取手段,图书馆的网络信息系统要让读者感到,进入图书馆网页后就如同进入了属于自己的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还应能够为用户建立个性化信息资源库,要充分利用网上通讯技术,有针对性的建立读者档案,根据读者的需求及时提供相应信息。

参考文献:

[1]朱孟华.网络化与高校图书馆的网上信息服务[J].情报资料工作,2001(4)

[2]林国盛.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读者工作.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3(3)

[3]马燕.因特网环境下开展信息服务的新思路[J].情报工作研究,2002(1)

上一篇:中班教案《蘑菇房子》下一篇:经济普查工作组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