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精选11篇)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篇1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试行)专业核心课程是指能够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的课程,是打造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为深化校企循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核心课程建设,是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教学内容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核心课程建设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校企循环、工学交替的鲜明特色,要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能恰当运用微课、FLASH、PPT课件、网络等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随时随地的运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家用电脑学习,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辐射作用,要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工作,带动师资水平提升。

二、建设计划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工作计划分两期,在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两年内完成,2013年6月前完成第一期,建成《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工基础与技能》、等二门核心课程;2014年6月前完成第二期,增加《PLC技术》、《手机原理与维修》、《单片机原理与维修》三门核心课程,并且将核心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全面铺开。

三、建设内容

(一)依据职业岗位分析,准确进行课程定位

进行充分的行业企业调研,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共同研讨,根据岗位任职要求确定专业能力体系。在专业人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与作用、承担的能力培养任务。

(二)校企合作,共同制订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是课程分析、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基本思想及做法的载体,是一门课程最基本的教学文件,其基本内容包括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主 1

要任务描述、课程学习目标描述、课程能力标准要求、课程主要内容、学生能力测试与评价体系、教学资源配置等。课程标准的制订应该由校企合作共同来完成。

(三)基于具体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内容开发,选择适合“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课程范型。

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充分借助企业力量,以具体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为线索组织和开发课程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情境。合理选择问题中心型、实训中心型、培训中心型、考证中心型、项目中心型、体验中心型等“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课程范型。

(四)不断推进教学团队建设

课程负责人要不断加强对学校和企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密切与企业的联系,有效组织课程教学团队开展课程标准的制订和课程资源建设工作。要积极吸纳企业技术专家实质性参与课程建设,共同开展教学方案的规划和设计,FLASH、微课视频脚本撰写等,由来自企业、行业一线的优秀兼职教师主讲专业技能课程;专任教师要向“双师”素质教师发展,下厂顶岗锻炼,丰富企业工作经历,提高实践能力,努力建成教学水平高、实践水平高的“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

(五)不断探索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微课助学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探索课堂与实习环境一体化,学生在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学习和实践,实现教室与车间一体化、教师与师傅一体化、学生与徒弟一体化、作业与生产一体化、教材与工单一体化,在真实职业情境中实施教学,教学方法以边讲边实操、理实结合为主,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六)注重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方式注重考察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做到三个结合: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注重职业能力考核;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校外评价主要是企业评价,由企业人员根据企业的岗位工作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以实际生产操作为主。

(七)重点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建设以职业能力训练为中心的自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篇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于应用型会计学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以培养夯实的会计学专业理论知识为主线, 以培养会计实操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 同时, 以社会需求为根本, 培养出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会计操作能力、较强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创新人才。然而, 现行的会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与会计人才市场的专业需求相脱节, 呈现出“重理论, 轻实务”、“重记忆, 轻理解”的不协调状况, 有悖于应用型高等院校的转型理念。企事业单位对会计学专业学生缺乏信任, 认为毕业生会计实操能力较弱, 缺乏专业的职业道德素养, 从而使这种脱节现象更为明显。现行的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应用型人才的力量来推动, 需要一股新的活力来改革和创新, 这也反映出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然而, 若想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会计学专业人才, 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尤为重要。

二、我国目前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我国的会计学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作为财经类本科教育的主要专业, 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课程名称、授课内容、课程体系结构基本处于长期稳定不变的状态。然而, 随着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 陈旧的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早已无法满足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现行的核心课体系较为单一, 多侧重于学生专业理论的培养, 忽略了会计实务操作能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会计人员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因而, 本文将结合我院应用型本科的办学特色, 通过多方调查与研究, 并结合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 拟构建一套培养具有较强科研理论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职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三、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优化的基本原则

(一) 科学定位, 凸显特色

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应该切实反映培养目标、体现专业定位, 以社会需求为依据, 突出“三个体现”:一是体现全面发展, 强化会计职业素质教育;二是体现应用型, 突出会计学专业技术技能培养;三是体现以学生为本, 注重差异性, 突出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

(二) 强化专业, 优化结构

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设计注重以专业为导向, 体现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 专业改革思路清晰, 以会计学专业的基本理论为基础, 以会计实操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依据企业及社会对应用型会计创新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整合课程结构, 优化课程体系, 建立起一套适用于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人才创新培养的新模式。

(三) 强化实践, 注重落实

根据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特点, 构建“基础、应用、创新”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实施方案, 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 依据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 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教学环节, 注重实践的可行性, 把课内实践、课外实践、学科竞赛、第二课堂、毕业论文有机结合, 强化对学生应用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系统性训练。

四、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

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充分结合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重点体现“科研理论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职业创新能力”等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能力, 各课程之间逻辑关系清楚、层层递进、相互作用形成统一的整体。专业核心课程是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基础上, 围绕科研理论、专业实践、职业创新三大能力的培养, 构建出奠基课程群、提升课程群、职业创新能力课程群三大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群, 初步设想如上1图所示:

通过对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 进一步加强了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加大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强化会计人员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管理能力的提高, 旨在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 逐步形成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会计工作实务相对接的新型应用型会计学本科培养模式。

摘要:随着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 陈旧的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早已无法满足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因而, 本文将结合我院应用型本科的办学特色, 通过多方调查与研究, 并结合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 拟构建一套培养具有较强科研理论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职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10年) .财会 (2010) 19号.

[2]张新民, 祝继高.会计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突围之路[J].会计研究, 2015 (08) .

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研究 篇3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 核心课程群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068-02

课程建设工作一直是学校组织教学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每个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基础,通过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而且还能够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学生。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地转向综合应用能力方面,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根据这一变化而为学生设计出一套核心的课程群,使得学生在这一课程群中可以将专业知识与教学内容等方面进一步优化。

一、电子商务核心课程群的基本含义

课程群指的是在一系列的课程设计中,将那些具有相同或者是相似性质以及作用的某几门课程而集合在一起,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集中地完成这一体系的学习;在整个课程群体中,由其中的每一个教育目标的实现而在内容方面组成一定的相关性与互补性,进而在一个统一的整体中组成课程群,如电子商务的课程中,它所涉及的课程门类比较多,其中的专业知识的板块中就有管理学、电子商务法、移动电子商务、案例分析以及现代化办公的技术等,它们之间都具有密切的关系,需要将其中每一部分教学目标的完成中而组成统一的课程群,从而 学生在具有连贯性的学习中获得良好的知识体系。

二、构建电子商务课程群的思路

对于电子商务专业而言,由于其中所涉及的课程比较多,对其课程群的设计首先需要对该专业的教学目的进行科学的规划,然后根据每门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计划而划分出不同的课程群,最后将这些不同的课程群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优化与排序,使得整个电子商务的课程群能够在学习时间中按先后顺序得到较好的安排。再者就是对电子商务教学的师资队伍进行优化,可以加强对他们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建设,使得电子商务课程群的建设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地研究学校已经拥有的优势资源,例如办学的条件、定位、学习资源以及学生实训基地等,结合当前社会中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情况而设计出合理的课程群,从而在实践教学中能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得到较好的指导。

三、课程群设计的策略

(一)基础课程群的设计。基础课程是对学生基本素养进行培养的重要方式,它不仅在电子商务专业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基本能力的培养,而且它是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体现,因此在电子商务专业中需要对基础课程群的设计方式给予高度重视,学校的设计方面可以按照学生的学制而提出相对应的侧重点,下面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电子商务专业基础课程群设计中所包括的主要课程,见表1。

(二)专业课程群的设计。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既要懂得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又要掌握其中的基础知识,因此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是复合型的应用人才。其中,在企业中将电子商务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工作岗位:第一种是管理方向,主要包括相关网站运营的管理、整体规划中高级人才的职位规划与设置;第二种是技术类岗位,如界面设计、网站规划等;第三种商务类的岗位,其工作中主要面对的是贸易订单的获取、产品的发布、平台信息的更新等。因此,学校的课程群设计中需要重视电子商务专业中不同岗位的课程群建设,表2是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群进行划分。

(三)电子商务实验课程群的设计。在电子商务实验课程群的设计中,尤其要重视物网络支付的设计,这是由于当前人们使用各种快捷支付越来越多,而电子商务为人们提供便捷服务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地体现出支付方面的优势。因此,在课程群的设计中,对于支付与服务这两门课程的实验设计要给予高度的重视,从前期的市场调研开始,就要不断地寻找较好的实验方式,这其中就包括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的管理以及浏览器的使用等。在当前的B2B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中,可以增加一些实际交易的模拟教学,从而使学生对这一平台的相关知识得到良好地了解,然后再逐步地扩展到电子交易、第三方的支付平台、电子钱包以及信用卡等,通过这些基本的实验课程群学习之后,帮助学生掌握电子商务的相关知识。

(四)培养雄厚的师资队伍。电子商务专业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而兴起的,学校对这方面的人才培养,离不开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这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保障。因此,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而言,他们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以及商务合作与沟通的复合型技能。当前有的学校积极地引入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进入学校担任实践课程的指导教师,这无疑为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带来了良好的弥补作用,尤其是许多教师缺乏实践的经验,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除此之外,学校在建设课程群中还可以将实践型与理论研究型的教师优势结合起来,不断地完善电子商务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资源互补中逐渐地提高电子商务的教学质量。一方面,可以对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群进行有效地完善,使学生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中得到良好的培养;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方式加以优化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理论与实践中将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以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手段,通过相近性与交叉性的学科资源进行共享的实训训练,从而逐渐地提高电子商务人才的素质,同时也可以充分地利用电子商务的教学资源,进而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节约学校办学资源的同时实现良好办学效益的双重目标。

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应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而不断地调整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群设置,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课程体系中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在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中,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群建设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我们应探索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与发展,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今后的课程群建设中,还需要体现出一定的区域特色,然后结合时代发展的特征而不断地完善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黄强新.基于DACUM职业分析法构建以核心职业能力为轴心的中职课程体系——以广西商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为例[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6(2)

[2]袁鑫.MOODLE平台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以《商务网站平面美工》课程为例[J].职业时空,2015(7)

[3]屈仁均,叶琼伟.电子商务专业课程逻辑关系及整合探讨[J].电子商务,2011(6)

[4]郭燕萍.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的探索[J].电子商务,2014(10)

【基金项目】2016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的研究与实践”(KY2016LX534)

【作者简介】周 明(1981— ),女,湖北武汉人,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计算机信息管理等问题。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篇4

一、建设思路

关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从职业性定位课程目标,从整体性定位资源层次,从工作过程出发定位资源内容,建设思路如下: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定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目标与标准(从职业性定位课程,明确课程目标);以开发整体技能架构为基础,梳理资源建设脉络(从整体性定位资源层次,使其为达到课程目标服务,并保持职业技能的延续性);以项目开发过程为主线,分解组织资源内容(从工作过程出发,使资源服务项目开发的不同阶段,以满足分阶段学习);通过优化、整合、改造、拓展等资源建设方法,分解、拆分实际项目,构造课程学习资源(校企合作,贴近实战,通过优化法、整合法、改造法、拓展法等科学的方法进行资源构造),建设立体化(教材、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电子教案、课件、题库、视频等资源)、多层次(基础技能层次、基本技能层次、提高技能层次)、多介质(纸质教材、网络、光盘),可进化的教学资源,使其能够成为专业技能培养、企业技能培训,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学习服务的一整套资源体系。

二、建设内容

资源库建设内容包括专业资源库、企业资源库、网络课程资源库、项目资源库、核心课程资源库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等几个方面。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在“工学结合”,“项目驱动”的理念指导下,所有资源的建设都围绕企业需求和实战项目展开。

(一)、专业资源库建设

专业资源库包括专业标准、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专业介绍、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认证资源、教师资源。其中专业标准主要包括各类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软件产品开发流程及规范等。教师资源除专任教师信息外还包括企业兼职教师信息。专业认证资源主要满足在校学生、在职人员、社会人员上岗培训以及职业资格认证等需求。

(二)企业资源库建设

企业资源库包括企业信息、企业相关规范标准、技术文档和培训资料、新技术应用案例、职业标准、资格认证信息、行业动态和就业信息等。

为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在专业标准库中重点纳入参与资源库建设的合作企业的详细信息,主要包括:公司总体介绍、公司前景介绍、企业文化特色、公司主要产品、就业岗位信息、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情况、公司主页链接等。还包括职业信息资源的建设,如: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岗位需求报告、就业指导、就业培训等职业信息资源,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帮助。

该部分具体内容:建设1个标准,2个规范,40套案例和可进化过程化学习资源。

1个标准,指软件开发人员从业人员行业标准,2个规范,指软件开发规范和语言编码规范。40套案例,指建设企业典型开发案例40套。建设可进化过程化学习资源,指企业开发过程积累的经验,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应用方法和新问题的解决方案,该部分计划设计为交互式可增长资源,通过评价体系实现资源自主进化。

(三)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

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是依托CPR网络课程平台,将6门优质核心课程建成开放性、数字化网络课程。内容包括课程标准、工学结合特色教材、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教师手册、多媒体课件、项目案例、实训指导、技术手册、拓展资源、课堂录像、课程考核评价、网上辅导答疑等。

该部分资源建设将依据过程化考核理念,设计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知识单元测试库、课程测试库、技能测试库、考级考证模拟题库、考级考证真题库等资源。可实现网上在线自测,实现自主化学习过程评价。

(四)项目资源库建设

项目资源库主要是满足专业主要岗位实训项目的需求。在已确立的教学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开发实训教程或实训指导书,开发不同的实训项目模块,满足初级、中级、高级不同层次人员技能学习的需求。

以实战项目设计实验指导,策划实际开发场景模块,循序渐进,分阶段展开,可适合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学完知识即可上岗,完全符合企业职业岗

位需求。

该部分主要包括实训规范,项目题目库,项目参考源码,实训项目指导,实训任务规划,实训考核方案,课程设计题目库,毕业设计备选库等资源。

该部分资源为需要做实训或课程设计提供参考,将以企业实际项目作为基础,进行设计相关实训资源,以企业开发要求定制实训项目指导,使学生实训开发过程模拟了企业真实开发情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在企业工作的状态。

(五)核心课程资源库建设

核心课程包括《Java程序设计》、《Android操作系统及应用开发》、《C#程序设计》、《.NET框架技术》、《Photoshop》和《3DsMAX》。

该部分主要包括:课程标准的制定,规划教材的编写及出版,教学网站建设,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及教学情境的设计,项目案例的设计,项目开发实训教学视频的制作,考核方案的设计,考核试题库的编制,实训指导书的设计,课程相关参考资料库的建设等。

三、特色与创新

(一)、以课程内容为依托,设计面向学习过程的资源内容

相关资源将不再仅仅停留在内容的传递,还将包括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和活动过程记录。在现有学习资源基础上,围绕确定的教学目标及内容,设计学习活动过程与学习交互,激发学习者的信息搜索、分析和综合等高水平思维活动;设计具体的协作任务,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并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调节。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

(二)、采用“群建共享”理念,学习过程与资源动态聚合,建立开放的、可进化的资源体系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将充分尊重和挖掘学生、软件企业开发人员群体智慧,依靠用户共同生产和更新信息,利用群体的智慧使资源得到持续性的更新和发展。相关资源建设过程开放,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生成信息,并注重反馈,将建立起相应新产生资源的评价体系,进而达到资源的更新,以完成学习资源的不断进化。使建立起来的资源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至于老化过时。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师”搭配,共同建设

资源建设内容以企业岗位需求设计人才规格目标,由专业教师、企业工程师组成相关资源的开发团队,在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根据学习目标需求,整合企业项目经验和资源,突出案例教学,学做合一;体现理论实训一体化、工学结合的特色。

(四)、资源设计学生评价过程贯穿学习过程

教学资源自主化、个性化学习设计学生学习过程自我评价体系,采取过程化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学习过程考核各知识点掌握、编程技能、参与项目开发能力、职业素质、自主学习能力及团队意识等。使学生能够自我学习测试,充分达到自主化学习目的,并拥有阶段性成果。

四、立项基础

(一)、专业特色鲜明,实训环境丰富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拥有多个实训基地和实训室,同时与多家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同时引进优质教学资源,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团队人员技术实力雄厚,经验丰富

教学资源库建设团队人才济济,其中团队负责人及成员在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核心刊物数十篇、被SCI、EI、ISTP等国际权威刊物检索收录十余篇),主持或参与课题十几项,课题来源主要教育规划、省教育厅和企业横向课题。联合企业参加人员长期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经验丰富,部分已是项目主管、部门经理。

(三)、核心课程建设基础好,项目资源丰富

多门核心课程在我院已开设多年,已积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包括校企合作项目、实训项目、案例等。多门核心课程都是院级精品课程。所在专业拥有多个工作室,部分学生可直接参与到项目的研发过程,为学生提供进入企业前实践的平台,也为核心课程建设提供了丰富的项目资源。

(五)、政策扶持,资金保障

学院高度重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并予以资金及政策的帮助,支持教学资源库建设;在政策、资金上面有充分的保障。另外,合作企业与我院有长期校企合作基础,可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

五、项目分工及推进计划

(一)、项目分工

本项目建设划分为:专业资源库、企业资源库、网络课程资源库、项目资源库、核心课程资源库4个建设子项目,并分别成立4个子项目组。各子项目组成员由高职高专院校中既了解高职教育理念又具备丰富开发经验的一线专任教师及资深企业专家组成。依据能力优势(用之所长)原则,将教学理念、教学经验、项目开发经验等方面各具优势的成员合理划分到4个子项目组中,使子项目组结构优化,以确保各子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项目推进计划

本项目建设大致按以下三个阶段推进:

1.项目准备阶段(2012年10-12月)

(1)成立项目组及子项目组,设计项目研究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分工。

(2)深入研究和学习教育部有关高职高专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标准、内容体系等相关文献资料。

(3)召开项目启动开题论证会。

2.项目建设阶段(2013年1月-2014年11月)

全面开展四个子项目的建设工作。

3.总结验收阶段(2014年12月)

(1)整理项目研究、建设的全部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汇编相关研究成果。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篇5

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二〇一一年七月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应用电子技术

二、专业代码:590202

三、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大学专科文化层次,掌握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讯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电子仪器测量技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应用技术、微电子组装(SMT)技术;对常用各种电子仪器仪表及设备,简单的自动控制装置以及民用电子设备等,具有安装、调试、运行与维修、维护的能力;具有分析、解决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一般性技术问题的能力,对传统工业设施进行技术改造的能力、新产品开发的能力以及电子企业生产过程管理、质量检测及设备维护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

四、专业核心能力:

1、职业素养

(1)心理素质:有良好的自信心、进取心、自我约束性和自我调控能力。

(2)道德素质: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爱心,诚实守信,具有社会观念、国家观念、法制观念、环境意识和责任意识。

(3)工程素质:了解企业文化、行业发展战略,具有工程质量观念、企业效益观念。

(4)学习素质:具有学习思想、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

(5)身体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

2、职业能力

(1)知识结构

①具有高层次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文化基础知识。包括电路基本原理、电子技术基础、高频电子电路原理、通信技术知识、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和维护知识、及时跟踪电子技术新进展和尖端技术的知识。

②掌握各种电子、通讯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③掌握电子工程专业必备的基本知识。

(2)职业能力

①具有常用电子仪器使用和维修的能力。

②具有对电子电气设备进行功能检测和对电子电路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

③具有较强的识图,绘图能力。

④具有电子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的能力。

⑤具有较强的英语会话和阅读能力。

⑥具有较强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能进行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⑦具有社会交往、处理公共关系的基本能力。

⑧具有语言表达和合作的基本能力。

五、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实践环节:

1、专业课程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本专业职业基础课程有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电路、信号与系统、电路分析和C语言程序设计等。核心职业技能课程有单片机技术、电子测量技术、EDA技术、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电子产品维修、楼宇自动化、实用电子电路设计与调试、微机组装与维护、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可编程控制逻辑(PLC)、传感器与智能检测技术、数字音视频技术和DSP技术。

2、主要实践环节:专业概论实习、认识实习、常用仪表实训、电子工艺实训、模拟电子技术实训、数字电子技术实训、单片机实训、高频电子线路实训、电工工艺实训、电子装配工艺实训、EDA实训、职业技能鉴定培训、顶岗实习、毕业教育等。

六、就业面向: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专业方向就业主要面:

1、电子电路CAD-CAM应用,参与硬件项目开发;

2、电子产品的品质管理和电子产品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篇6

实训是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指在学校能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它不等同于实验,也有别于实习,它包含实验中“学校能控”和实习中“职业技术性”的两个长处,并形成自己的特色。

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其基本功能为:完成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任务,并逐步发展为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基地。实训基地包括两个方面: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

一、实训基地建设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2012-2014年实训基地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结合国家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关政策、振兴天津加工制造业工业基地,服务本地区加工制造行业的发展要求。对从事机械制造业行业的技能型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更新现有设备、提高设备的性能和增加新的设备,提高设备的先进程度和质量,才能满足学生实训和提高技能水平的需要。本着设备先进、质高价低、适用性强的原则,加快实训基地建设,特制定2012-2014年机加工实训基地实施方案。

二、实训基地建设的功能与目标

1、教学实践、实训功能。根据机械制造行业的用人标准,结合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把学生培养成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才能满足机械加工行业对新增员工素质的需求,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培训功能。实训基地除满足本校及本地区同等学校师资、学生的培训外,还能满足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成为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示范性社会培训实践教学基地。

3、职业资格鉴定功能。凡是经过培训的学生和社会人员,都可以在实训基地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三、实训基地建设的现实情况

我校机加工校内实训基地现有实训室所4个,分别是车工实训室1个,数控实训室1个,钳工室1个,焊工1个,数控仿真教学信息化教室1个。

(一)实训室的功能

1、实训室的主要功能: 本实训分室主要是为满足宝坻中专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进行车工、数控、焊工、钳工、铣工进行实训教学。

2、实训室的其它功能:(1)为学校各个相关专业的教师提供科研实验条件;(2)在保证学院学生实训的条件下,面向社会,进行力所能及的生产加工和岗位技能培训。(3)职业技能鉴定。(4)承办区级技能大赛。

(二)、实训室的特色

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针,按照各相关专业的实训教学大纲要求,本实训分室建设是以培养具有专业操作能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社会对学生岗位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为目标,以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为出发点,以主要满足本校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训练和为相关专业的教师提供科研实验为宗旨;全面承担实训教学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其实训教学任务,充分体现我院的实训教学特色;同时,面向社会,服务于社会,为把我校创办成全国一流的中职学校而努力。

四、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机制

1、组织形式:机加工实训基地是一个在学校领导下的教学、生产实体机构,由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负责对实训基地进行管理,制定实训基地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检查执行情况。负责制定实训教学计划、实习指导书、编写实训教材、制定考核方案及检查落实等。

2、运行机制: 在现有设备、场所的基础上,结合国家资金的投入,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机制。本着设备先进、质高价低、适用性强、合理配置、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快实训室建设,努力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一)、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发展规划

校内实训基地主要功能是实现课堂无法完成的技能操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规范、模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就遵循以下原则 :

1.真实的职业环境

尽可能贴近实际工作,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高技术含量

紧跟时代发展前沿的综合性生产训练项目,体现新技术,瞄准实际操作人才缺乏的高技术含量和新技术行业的职业岗位,在技术要求上要具有专业领域的先进性。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和实际应用的本领;使投入具有前瞻性、持久性。

3.开放性好

在环境和总体设计上要具有社会开放性。不仅可以为校内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实训场所,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为社会提供多方位服务,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对外服务的基地。

4.通用性强

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尽可能使所建设的实训基地适用性强,能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实训,相关专业尽可能通用。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对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进行现场培训。相对稳定、产学结合、以及“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

(二)建设内容、建设进度、资金配置

1、基地建设新增场所的落实:计划新增数字仿真信息化教室1个,购买数字化实训工厂教学软件一套,满足虚拟实训教学要求。进一步整合、购置、完善实训设施设备,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2、基地建设实施步骤:

2012年完成1个多媒体教室建设。购置数控铣床2台,埋弧自动焊机2台,钨极氩弧焊机2台,建立机加工产品检测室。

2013年完成钳工实训室的更新改造工作。完成焊工实训室设备更新工作。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2014年完成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集教学、生产、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具有示范效应的高水平实训基地。

3、基地建设资金的落实:利用中央财政直接投入64万元,区级财政资金12万元,行业、企业投入14万元,共计90万元。分两年落实到位。

六、基地建设保障措施

1、明确责任,认真组织实施,严格按规划内容、实施方案确定的时间表进行落实。

2、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项目落实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研究资金筹措渠道,保证规划内容的实现和基地的顺利建设和使用。

4、实训基地建设领导机构:

组 长:李卫东(校长)

副组长:张庆发(教学校长)、张玉新(教学一部主任)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篇7

电子封装技术已经存在较大的人才供需矛盾, 我国每年对电子封装专业本科层次的人才需求超过7万人。市场需求的急剧增加引起国家及相关部委的高度关注, 电子封装技术亦得到重视, 教育部2007年批准高考招生目录外专业“电子封装技术”, 国防科工委也将其列为紧缺专业。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完善的课程建设体系与课外创新实践成为专业建设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国内外电子封装专业现状与高等人才培养目标、市场需求

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诸多高校和课题组已开始电子封装材料、电子封装器件、封装设计的科研活动[1]。中国电子集团14所、55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5所大学及研究机构开展了电子封装技术的研究生层次的教学和科研。“电子封装技术”专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专业。从2007年至今, 有哈尔滨工业大学 (本部+威海校区) 、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及江苏科技大学等学校获批设置了“电子封装技术”专业。本着为长三角地区的电子封装行业输送优秀的专业工程师, 体现“工程师摇篮”的教育理念,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适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凝练学科方向, 于2006年开设并招生“微电子封装专业”, 于2009年更名为“电子封装技术”专业。以上大部分院校是国家重点大学, 亦有少数省属院校。电子封装技术专业的市场定位、就业区域以及培养目标各有侧重点。

“985”和“211”高校重在培养研究型人才, 偏重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面, 为学生今后深造奠定牢固的基础。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素来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 构建了“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 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模式, 尽管属于工程类院校, 但依然开创电子封装专业特色、精炼微电子器件物理与工艺、涉略上游微电子器件版图设计。从2006级学生到现在2010届毕业, 已经有175人毕业, 其中70%以上毕业生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芯片设计、芯片制造或者封装测试的工作岗位。

高校专业的课程建设体系、课外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地方经济战略布局、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技术支持的需求。目前企业中从事电子封装的高等人才多由材料、机电毕业生经多年的二级封装技术 (电子组装技术) 感性认识或者在职再学习积累而来, 往往缺少总体技术整合的概念, 使得国内封装企业急需各类能解决封装材料、工艺、可靠性、设备、微系统集成等多方面的高等技术人才。

我国对从事电子封装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远大于其他领域, 高级人才缺口严重, 普遍缺乏四类人才[2]:一是从事封装工艺和封装材料研发的专门人才;二是芯片、光电LED、OLED显示器、光伏等新型器件的研究开发人才;三是能占领科技和市场前沿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四是善于大生产管理和资本市场运作的高级管理人才。高端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子封装产业的快速与协调发展, 严重制约了创新产品和尖端产品的设计与研发。

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子封装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出发, 以“为导体行业输送优秀的专业工程师和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学生能力, 强调专业特色, 融合半导体上游设计和制造, 鼓励学生多元化求知和发展, 培养出满足行业需求的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电子封装技术专业是以材料科学为基础、以材料加工与微纳制造为手段, 以微小化、高密度、集成化为特征, 以电子产品制造应用为目标的综合交叉的学科, 涉及到集成电路封装、器件封装、板卡封装与组装等, 培养目标定位于微电子封装、微电子和材料成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改进、设备维护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

电子封装课程体系涵盖半导体器件与物理、微制造与微加工、电子材料、热与电磁、可靠性与失效等[3]。设有7门专业必修课:半导体器件物理、集成电路工艺原理、微电子制造科学与工程、电子封装材料、微电子封装与微连接、封装测试工艺与设备、微电子器件可靠性分析。

在选修课程的设立上重视基础理论、知识拓展、创新能力的培养, 共设有9门专业选修课:现代测试技术、薄膜材料与工艺、微纳米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光电子器件与封装技术、IC塑封成型与CAE分析、印刷电路板工艺原理、MEMS和微系统封装基础、微电子封装专业英语。

以上课程建设体系符合综合化、专业化、实用化、新颖化、现代化的特征。从课程布局来看, 注重全面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体现鲜明的电子封装专业特色, 突出教学效果的工程应用化背景, 及时反映在电子行业、光电行业的最新动态、技术和成果, 部分课程比如“光电子器件与封装技术”采用双语教学加强学生国际化的专业思维能力。

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子封装专业课外创新实践

根据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和社会素质需求, 充分利用学院原有的实践教学平台和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的共享资源, 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课外创新实践体系, 优化设计技能培训、创新实验、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产学研联盟、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 加大实践队伍培养的力度,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形成“专业特色鲜明、产学研并举、复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 集成电路的版图设计和制造技能培训。

集成电路的版图设计需要专门的layout软件和电子电路知识。经学校老师培训指导, 目前有17名同学通过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认证, 获得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工艺员》 (四级) 证书, 为学生的知识整合、芯片设计就业奠定可喜的基础。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繁多, 需要复杂的流程和工艺整合, 单项工艺包括六大块:光刻、氧化扩散、离子注入、淀积刻蚀、镀膜、外围设备保障。目前有2名同学在《集成电路制造高级工艺员》 (三级) 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中取得90分以上的优异成绩, 获得高级工艺员 (三级) 证书。

(二) 电子封装创新实验。

为培养学生的调研和行业动态跟踪能力、实验方案的执行能力和实现能力, 电子封装专业特开设两门创新实验课《功率型LED器件的结构分析及封装工艺研究》、《硅基太阳电池Si Nx:H薄膜钝化层的设计和优化》。这两门课属于本科生开放创新实验教学活动, 涉及芯片、光电LED、OLED显示器、光伏等新型产业的工艺优化和器件封装, 使学生对光电产业链有感性的认识和自发的兴趣, 积极引导学生尽早参加科研等活动, 提高学习主动性, 锻炼研究和开发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三) 电子封装综合实验。

封装流程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用塑料封装 (固封) 之前的工艺步骤称为前段操作, 在成型之后的工艺步骤成称为后端操作。

电子封装综合实验一涵盖前段工艺, 包括划片、贴片和引线键合实验, 引线键合切片的灌胶、研磨、抛光和金相检验, IC塑料封装的工艺过程及金丝变形分析, 这三块符合塑料封装 (固封) 之前的工艺步骤, 该教学内容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必要条件,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则是人才培养的充分条件。

电子封装综合实验二是在上海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和Intel (上海) 封装测试公司的联合指导下完成。实验设备包括表面贴装技术 (印刷→贴装→回流焊→打印标签) 流程, DEK IN-FEX HTC丝网印刷机一台、ESEC MICRON2芯片贴装机一台、SPEEDLINE TECH OMNI7E水平回流焊机一台和LU-MONICS LWSPe激光打印机一台, 为学生理解电子封装的后段工艺流程奠定基础。

(四) 塑料封装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主要由电子封装模具设计、塑料成型方法、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Moldex3D的应用三部分组成[4]。重点强调第三部分“基于Moldex3D软件IC封装计算机模拟分析”, Moldex3D软件具有微电子IC封装的Inpack模块, 可以基于Ansys有限元分析的基础上模拟金线偏移、小岛移动和热应力分析, 使学生掌握微电子的塑料封装技术和塑封工艺制定的方法和原则。

(五) 专业实习和产学研联盟。

专业实习是让学生通过技术讲座和现场观摩对本专业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经过多年的运转, 专业与上海多家企事业建立紧密合作, 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比如上海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台湾积体电路 (上海) 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Intel (上海) 封装测试公司、日月光封装测试有限公司、星科金鹏有限公司。并与凯虹科技电子有限公司签订长期有效的产学研联盟合作协议, 为学生的实践性认知提供有利有益平台。

四、结语

随着电子封装技术的快速发展, 电子封装人才极度匮乏。高校电子封装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切合市场需求、创立适合学校的培养目标。构建了电子封装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体系、课外创新实践的综合培养模式, 相信该专业会协调发展学科专业、科研创新及科技进步。

参考文献

[1] .Jeong Tak, Park Hyung-Jo, Ju Jin-Woo.High Efficiency InGaN Blue Light-Emitting Diode With>4-W Output Power at 3 A[J].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2014, 7 (26) :649 ~652

[2] .胡庆贤等.电子封装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11 (10) :173~174

[3] .廖秋慧, 刘淑梅, 张霞.微电子封装专业特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13 (11) :199~200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篇8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指出:“将行业英语教学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满足行业企业岗位(群)需求的教学内容与资源”。随着跨国企业的不断本土化以及国内企业的不断国际化,当今各行各业从业人员都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即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外语能力。高职院校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行业英语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在本行业领域内应用英语自如交际的能力,同时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不仅有助于业务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

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以及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就业形势等,在传统教育学原理的基础上,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大胆探索教学方法改革,尤其针对核心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在商务用途英语教学中推广任务驱动教学法,不断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努力适应人才市场需求。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已经在很多课程中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任务明确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会更加积极主动,学习的效果会得到明显的改善。任务驱动教学法主张:有效的语言学习不是传授性的,而是经历性的。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一样重要。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特别强调“做中学”,在“用语言做事”中让学习者获得丰富的目的语体验,自我建构起对目的语语言系统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任务”使得教学活动有了明确的目的性,从而能够突出意义的第一性,有效避免语言学习为形式而形式;又由于强调“任务”要与相应专业的工作任务在一定程度上相似,“有某个实际问题要解决”,任务本身具有了岗位需求的诸多生动特征,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局面,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方式。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任务来完成教师、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

二、高职行业英语教学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面临的困难

1、高职学生入校时英语语言文化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成绩悬殊大

在设计任务时,教师难以把握难易度,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如果太难,成绩较差的学生会产生焦虑和逆反心理;如果太容易,成绩好的学生会觉得学不到知识。

2、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发展要求教材编写与其协调统一

高职行业英语教材中真正符合任务驱动教学要求的很少;教师开发校本教材的能力和精力也不夠。一部分教师在尝试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后,又返回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来。

3、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许多教师对其缺乏认识、缺乏信心,而且高职院校师资特别是双师素质教师严重缺乏,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缺少必要的时间对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设计。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商务用途英语》中的应用

商务用途英语也叫行业英语,由于课时以及学生就业方面的限制,目前为止,课题组决定只开设秘书英语,银行英语和酒店英语。每部分大约八个单元,二十学时完成。笔者以秘书英语第一章(接待reception)为例说明任务驱动法在该课程中是实施的思路和做法。

1、任务引入(introduction):教师设计任务和呈现任务

本节课要求学生学会用英语进行接待。教师带领学生熟悉接待礼仪,学习相关词汇,句型,以及在接待中可能谈到的问题,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使学生心中有数。教师根据实际小组情况可具体布置任务为:第一小组接待一位常客,第二小组接待一位陌生有预约的客人,第三小组接待陌生五预约的客人,第四小组接待一个推销员等。

2、团队分析协作(collaboration)学生接受任务,准备实施

各小组在接到任务以后,根据各小组接待人物的不同分配角色,练习并熟记相关英语表达,在一定的时间内演练。教师可以游走在各组提供帮助,解决问题。

3、组织实施阶段(implementation)

这个过程是充分展示学生学习成果的过程,要求他们模拟演练各组分配的任务,检验他们对任务的理解。大家看下面一个学生小组的对话:

(Receiving visitors with an appointment)

A:Hello,Miss.Li,how are you today?

B:Fine,thank you,Mr.John,how have you been?

A:Just fine.

B:Mr.Brown is expecting you.I’ll tell him that you are here.

(Transferring to Mr.Brown)Mr.Brown,Mr.John is here.

C:Send him in.

B:Yes,Mr.Brown.

(To Mr.John)Please go right in.

(Clue to:The visitor tells the secretary that he has an appointment.The secretary should know this in advance,so she can say that Mr.Brown is expecting him.)

教师鼓励学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可以互相讨论,逐渐引导指点,形成互动的解决问题方式,共同完成任务。

4、教师评价阶段(evaluation)

在各个小组分别表演完成任务以后,教师对英语语言出现的问题,表演过程中的礼仪、手势、语调等细节作出评价,也可以让学生加入讨论评价。完成任务驱动教学法最后一步。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专业英语教学中,通过改变过去传统教学的习惯,适当的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为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这对于我们的专业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是商务英语核心课程改革重要的一步。

基金项目:包头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教研课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惠主.会计专业英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年度文件资料汇编编写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2008年高等职业教育文件资料汇编)[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郑恩娟.高职综合英语任务型教学实践与探索[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篇9

2010-04-22 13:35

根据教育部[2006]16号文件精神,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需要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而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我校地处杭州市,经济发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开设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本土资源。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立足杭州,面向全省,为中小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与职业道德,掌握网络组建与网站建设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方法,具备从事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的基本能力,能从事网络工程及网站建设业务的高等技术性应用型专门人才。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内涵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

(一)建设目标

建成融教学、职业技能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明显高职特色、能体现“教、学、做”一体化,凸显杭州本土资源优势的实训基地。以职业岗位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以课程体系要求为依据、以教学模式实现为主线开展实训基地建设。除满足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网络组建相关课程全部技能训练的需要外,还能承担CEAC网络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中级等级的培训,并能为网络技术应用行业相关人没提供培训。加大实训室条件与手段建设的投入力度,营造职业仿真氛围,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动手能力。

(二)建设内容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校内实训基地使用上可以进行资源共享,结合专业特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计划在网络组建实训基地基础上进行改建。在原有条件上,增加实训设备和设施。另外拟新建2家左右的校外实训基地。

1、校内网络组建实训基地建设

1)网络拓扑

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网络组建课程的特点,满足实践教学需要,拟将实训室布置为“岛式”结构,每个“小岛”由一个网络机柜(其中安装一台交换机、一台路由器)、四个双人电脑桌、八台PC机、八只园凳组成,提供八名学生组成一个实训小组的环境。整个实训室由八个“小岛”组成,同时容纳64名学生进行网络组建实训。实训室平面图见“附图1 网络组建实训室拓扑图”。

2)实训室功能

主要进行《局域网组建》、《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网络操作系统》、《电子商务网络技术》及与网络组建相关的课程的实训教学,同时提供网络技术相关岗位技能培训和取证,如CEAC网络应用工程师认证的教学和实训。

3)实训项目

主要的实训项目有:网络拓扑图的绘制、网络命令的使用技巧、网络地址的规划与设计、常用网络服务的架设(如FTP服务、Web服务、E-Mail服务)、家庭网络组建、办公网络组建、企业信息网络系统组建、网吧网

络组建、校园网络组建等。

4)实训室的规模及目标

计算机网络组建实训室总面积120平方米,扩建投资约32万。内有八个“小岛”,根据项目任务灵活模拟构建各类局域网,同时容纳64名学生进行网络组建实训,各“小岛”可拆分并重新组合形成某种小型网络,营造中小企业小型信息系统的真实氛围。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更好地贯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特点,在原有杭州明特科技、东方通信集团公司、新时讯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琢玉堂品牌设计事务所等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再增加1-2家校外合作企业,使学生能有足够的校外实训场所进行生产性实践。

3、职业资格认定和技能比赛

为了提高该专业学生的职业技术水平,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实现“双证”培养目标,增强学校社会服务能力,与学校远程教育部及相关认证机构合作,进行CEAC网络应用工程师认证培训,目前这项工作已在07级网络班进行,我们采取认证培训与专业培训计划有机结合,将认证课程与专业教学课程统一,认证成绩直接作为该科成绩记入学绩档案。另外鼓励学生参加行业技能比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增长见识,也能锻炼学生胆量和提高我校知名度。

4、实践教学内涵建设

为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校内外实践教学安排,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

1)实训基地制度化建设。校内实训室的规范,主要包括设备管理制度、实训指导书、实训教学大纲、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校外实习相关制度,包括:校企实习协议、实习纪律承诺书、实习工作日志、实习指导教师职责、实习指导教师工作日志、企业顶岗实习鉴定意见、顶岗实习课程成绩单、企业工作经历证书等相关规范的制定。

2)配备实践教学指导人员。由各专业课教师和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教师共同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建立实践教学指导人员档案,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教学任务、教学成果、考评结果进行记录。

3)加强现有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之本,也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我专业现有教师只有少数具备“双师”资格,为了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鼓励广大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技术服务,引进人才时注意引进即有实践经验又适合从事教学工作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双师素质教师;建立实际运行的校外实训基地,努力为教师到实践岗位锻炼提供条件。

4)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利用杭城独特的地理优势,深入开展“产教结合、校企合作”通过增设企业奖学金、合作办学、专业指导委员会等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实训室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探讨,最终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效果。

5)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对主干课程,积极与相关企业联系,将企业的实际工程引入教材,大力推行项目教学,而这些项目应是合作企业的实际工程。对这些项目进行细致研究,将其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归纳出来,从实践到理论,使学生从项目中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而进一步指导工程实践。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篇10

根据学院学生社会实习实训管理制度的有关要求,和教务处、学工处有关毕业实习的具体安排意见,充分征求学院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的意见,制定本方案。

我系本届毕业生共有93人,其中升本3人,插班生2人,中专1人。全部参加毕业实习。实习总体时间为2008年2月至6月底。

一、实习内容及方式

(一)、内容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涉及的面很广,各企事单位都存在与计算机技术有关的部门,以下列出的方面,都适合本专业去实习。

1.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技术;

2.计算机与网络工程;

3.信息管理;

4.软件设计与开发;

5.办公自动化技术;

6.电子商务;

7.计算机培训与教育;

8、通信;

9、印刷出版;

10、媒体制作。

通过实习,增加某方面的感性认识,如因特网与企业网的使用与维护、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系统的集成等,培养一定的设计、开发应用软件的能力。分析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通过实习,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实际工作能力。

每位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毕业实习单位的要求,有侧重地选择一部分作为本人的重点毕业实习方向。

(二)、方式

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具体要求,实习采取校外集中实习、校外自主实习两种方式,体现集中指导和灵活多样相结合的毕业实习形式。

1、校外集中实习组,拟在以下单位实习:

呼市先河电脑培训中心

博思电脑培训学校

内蒙纵横伟业软件公司

内蒙古华昕软件公司

呼和浩特讯业金网通信公司

2、校外自主实习组,自选单位并与单位签定协议,及时和带队老师沟通。

二、毕业实习指导老师及责任划分

1、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指导老师:

黄学群、部婕、张学功、李征宇、卜耀华、刘晓平、旭日、弓志霞、石玉芳、荣艳冬、王雅君、冯建平、秦涛、吕生荣、李占平2、3、4、5、事务管理与带队老师:程巧玲(毕业事务管理)、王德武(校外自主实习带队总体安排与管理:吕生荣、李占平毕业设计及论文指导管理:卜耀华、旭日 文档资料、签证管理:程巧玲 老师)、朝克图(校外集中实习带队老师)

三、毕业实习进程及安排

第一阶段(2007年11月28日月---2007年12月1日)进行毕业实习动员;讲解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方法和技巧;安排毕业实习相关事项。

第二阶段(2007年12月4日---2007年12月30日)指导教师与毕业生见面,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选题、填写任务书、开题,上交开题报告,并统计汇总。

第三阶段(2008年2月---2008年6月)分别进行校外自主实习、集中实习。并积极做好实习基地的联系和管理工作。

第四阶段(2008年6月底8月初,具体时间学校统一通知)返校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修改、定稿、打印。

第五阶段(2008年6月底7月初,具体时间学校统一通知)进行毕业实习总结及毕业考核(毕业设计与论文答辩与批阅)。

四、毕业实习考核内容及方式

本次毕业实习主要考核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及其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技能。要求每位学生在实习结束时实习生向实习指导老师上交实习报告一份、毕业设计(论文)一份、实习总结一份,毕业生实习单位评价表一份。实习指导老师根据上交材料,结合实习期间的表现评定实习成绩,实习成绩按百分计分制记入学籍档案。

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对待实习的态度、完成实习大纲要求的程度、实习中反映出的能力和水平、设计、报告、论文质量及考核成绩等几个方面的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评分。

1、优秀

学习态度端正,无缺勤和违纪行为,工作刻苦、勤奋、积极主动,全面完成大纲要求;实际操作能力强,理论联系实际好,有独立的见解与创新的精神;作业质量高,内容正确;实习报告全面系统;考核或答辩中回答问题圆满。

2、良好

实习态度端正,无违纪现象,工作积极主动,较好地完成大纲要求,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能理论联系实际,作业内容正确,实习报告全面系统,考试或答辩中能较圆满地回答问题。

3、中等

学习态度基本端正,无违纪现象,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能理论联系实际,作业内容基本正确,基本达到实习大纲的要求,考试中能正确回答基本问题。

4、及格

实习态度基本端正,能达到实习大纲的基本要求,能完成实习作业和实习报告,内容基本正确,考试中能回答出基本的问题。

5、不及格

未达到实习大纲中的基本要求,不交实习报告、实习日记、毕业设计(论文)或有原则性的错误,考核中不能正确回答出主要的问题,无故旷实习三天以上(含三天),或严重

违反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

优秀实习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按照学院有关的评比办法进行表彰。

五、毕业实习经费预算

本届毕业生:93人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费93人×4课时/人 × 15元=8460元

1、毕业设计项目(软件刻录、资料购置)经费4000元

2、文档打印整理费用(生均约25元)3225元

3、实习联系交通电话补贴(生均约10元)1410元 合计17395元

六、有关资料表及负责部门

1、计算机系毕业实习计划表(教研室)

2、计算机系校外自主实习情况汇总表(办公室王德武老师)

3、计算机系校外集中实习情况汇总表(办公室朝克图老师)

4、计算机系校外实习基地一览表(办公室程巧玲老师)

5、计算机系实习指导教师汇总表(教研室)

6、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学生社会实习、实训情况登记表(办公室朝克图老师)

7、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学生社会实习实训介绍信(办公室朝克图老师)

8、毕业生校外自主实习协议书(办公室程巧玲老师)

9、毕业设计(论文)参考题目(教研室)

10.毕业业设计(论文)选题审报表(教研室)

11、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安排汇总表(教研室)

12、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教研室)

13、毕业设计(论文)原文(样式)(教研室)

14、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表(教研室)

15、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教研室)

16、计算机系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申请表(教研室)

18、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总结(教研室)

19、毕业生实习单位评价表(办公室程巧玲老师)

20、毕业设计(论文)评语(教研室)

21、毕业实习成绩表(教研室)

22、本届毕业生实习总结(教研室)

23、学生毕业实习报告(教研室)

24、学生毕业实习总结(教研室)

25、毕业生实习期间联系管理记录(办公室朝克图、王德武老师)

七、其它未尽事项,及时和有关部门沟通解决。

计算机系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篇11

首先,要明确建设目标。根据职业岗位能力以及市场需要,结合行业、企业标准,以工作任务为主线,组建一个专业课程建设团队,制订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修改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建成优质专业课程。

而建设措施,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建设团队: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并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同时,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电子技术行业专家或技师参与核心课程建设。向社会招聘和引进企事业单位和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到校任教,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2. 制订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按照先开发后建设的步骤,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流程。即:开发调研→岗位分析→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初步评审→调整优化→专业建设委员会终审。

3. 教学内容:以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要求为指导,使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经典性、先进性和科学性,以《电子线路》《电子测量仪器》《电子产品工艺与结构》《传感器技术与应用》《单片机技术与应用》等为专业基础知识,以反映中职电子技术应用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为课题,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由专业教师和电子技术行业专家共同完成课程教材、实训指导书、电子教案、考核标准、试题库、素材库的建设。同时根据国内电子行业具体情况,编制合适的补充教材和实训指导性教材,以培养学生电子技术应用职业技能。

3. 教学方法:要根据课程特点和实际需要,采取四级教学(教师示范,学生模仿)、PETRA教学(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拓展应用)、项目教学(提供任务,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导)三种循序渐进的主要教学方法,对不同教学阶段的学习单元进行课程开发。

以《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为例,该课程教学方法划分如下:

4. 教学手段:根据课程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采取恰当的教学手段。实行工学结合,融教学作为一体。一是学生在具有真实生产环境的实训室中学习;二是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仿真教学软件、实践操作录像、网络课程等现代化教学手法;三如《家用电子产品维修》的课程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走进居民社区进行家电免费维修,不仅锻炼了技能,还能让学生意识到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 企业培训体系的引入:参照现今各电子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体系和培训资料,结合学校中职教育的理念,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提供最新的电子技术资源。同时,定期派遣专业教师到各电子技术公司参加技术培训,了解现今电子行业对员工的要求。将各公司技术培训体系的教育方向和内容加以优化,融入到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中来。

6. 教学管理:建立科学高效、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参照“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分四个等级:

一级评价:学生反馈

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确定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对课程组织的反应;对课程设计、教材选用及教学内容的反应;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反应;能否在将来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二级评价:学习效果

这一阶段是对学生通过学习后的知识、技能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确定达到了哪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三级评价:行为变化

采用正式测试或非正式测试(观察等),确定学生通过学习发生的行为改进的程度。

这一阶段要回答的问题是:“学生在工作中是否运用了新的知识?”只有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才能达到职业教育的学习目的。

四级评价:产生的效果

该阶段评价要回答“培训为企业带来了什么影响?”的问题,包括经济和精神上的影响。如产品质量改善、生产效率提高等。

这里的评价对象不再是学习者本人,而是外部环境和组织大的范围。

评价机制根据课程阶段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设定。endprint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围绕市场需求,培养电子技术行业需要的中低级电子技术人才为方向的,面对日益快速发展的电子技术,如何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进一步加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环境和课程评价体系建设也日益成为本专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只有打破学科体系的界限,注意知识、能力、素质的内在相互联系和支持,充分认识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对课程进行重组、整合和优化,并以“学中做、做中教”为教学方法,才能建设符合中职教育教学规律的优质专业课程。

首先,要明确建设目标。根据职业岗位能力以及市场需要,结合行业、企业标准,以工作任务为主线,组建一个专业课程建设团队,制订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修改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建成优质专业课程。

而建设措施,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建设团队: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并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同时,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电子技术行业专家或技师参与核心课程建设。向社会招聘和引进企事业单位和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到校任教,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2. 制订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按照先开发后建设的步骤,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流程。即:开发调研→岗位分析→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初步评审→调整优化→专业建设委员会终审。

3. 教学内容:以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要求为指导,使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经典性、先进性和科学性,以《电子线路》《电子测量仪器》《电子产品工艺与结构》《传感器技术与应用》《单片机技术与应用》等为专业基础知识,以反映中职电子技术应用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为课题,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由专业教师和电子技术行业专家共同完成课程教材、实训指导书、电子教案、考核标准、试题库、素材库的建设。同时根据国内电子行业具体情况,编制合适的补充教材和实训指导性教材,以培养学生电子技术应用职业技能。

3. 教学方法:要根据课程特点和实际需要,采取四级教学(教师示范,学生模仿)、PETRA教学(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拓展应用)、项目教学(提供任务,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导)三种循序渐进的主要教学方法,对不同教学阶段的学习单元进行课程开发。

以《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为例,该课程教学方法划分如下:

4. 教学手段:根据课程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采取恰当的教学手段。实行工学结合,融教学作为一体。一是学生在具有真实生产环境的实训室中学习;二是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仿真教学软件、实践操作录像、网络课程等现代化教学手法;三如《家用电子产品维修》的课程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走进居民社区进行家电免费维修,不仅锻炼了技能,还能让学生意识到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 企业培训体系的引入:参照现今各电子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体系和培训资料,结合学校中职教育的理念,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提供最新的电子技术资源。同时,定期派遣专业教师到各电子技术公司参加技术培训,了解现今电子行业对员工的要求。将各公司技术培训体系的教育方向和内容加以优化,融入到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中来。

6. 教学管理:建立科学高效、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参照“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分四个等级:

一级评价:学生反馈

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确定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对课程组织的反应;对课程设计、教材选用及教学内容的反应;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反应;能否在将来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二级评价:学习效果

这一阶段是对学生通过学习后的知识、技能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确定达到了哪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三级评价:行为变化

采用正式测试或非正式测试(观察等),确定学生通过学习发生的行为改进的程度。

这一阶段要回答的问题是:“学生在工作中是否运用了新的知识?”只有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才能达到职业教育的学习目的。

四级评价:产生的效果

该阶段评价要回答“培训为企业带来了什么影响?”的问题,包括经济和精神上的影响。如产品质量改善、生产效率提高等。

这里的评价对象不再是学习者本人,而是外部环境和组织大的范围。

评价机制根据课程阶段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设定。endprint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围绕市场需求,培养电子技术行业需要的中低级电子技术人才为方向的,面对日益快速发展的电子技术,如何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进一步加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环境和课程评价体系建设也日益成为本专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只有打破学科体系的界限,注意知识、能力、素质的内在相互联系和支持,充分认识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对课程进行重组、整合和优化,并以“学中做、做中教”为教学方法,才能建设符合中职教育教学规律的优质专业课程。

首先,要明确建设目标。根据职业岗位能力以及市场需要,结合行业、企业标准,以工作任务为主线,组建一个专业课程建设团队,制订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修改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建成优质专业课程。

而建设措施,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建设团队: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并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同时,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电子技术行业专家或技师参与核心课程建设。向社会招聘和引进企事业单位和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到校任教,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2. 制订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按照先开发后建设的步骤,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流程。即:开发调研→岗位分析→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初步评审→调整优化→专业建设委员会终审。

3. 教学内容:以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要求为指导,使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经典性、先进性和科学性,以《电子线路》《电子测量仪器》《电子产品工艺与结构》《传感器技术与应用》《单片机技术与应用》等为专业基础知识,以反映中职电子技术应用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为课题,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由专业教师和电子技术行业专家共同完成课程教材、实训指导书、电子教案、考核标准、试题库、素材库的建设。同时根据国内电子行业具体情况,编制合适的补充教材和实训指导性教材,以培养学生电子技术应用职业技能。

3. 教学方法:要根据课程特点和实际需要,采取四级教学(教师示范,学生模仿)、PETRA教学(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拓展应用)、项目教学(提供任务,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导)三种循序渐进的主要教学方法,对不同教学阶段的学习单元进行课程开发。

以《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为例,该课程教学方法划分如下:

4. 教学手段:根据课程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采取恰当的教学手段。实行工学结合,融教学作为一体。一是学生在具有真实生产环境的实训室中学习;二是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仿真教学软件、实践操作录像、网络课程等现代化教学手法;三如《家用电子产品维修》的课程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走进居民社区进行家电免费维修,不仅锻炼了技能,还能让学生意识到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 企业培训体系的引入:参照现今各电子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体系和培训资料,结合学校中职教育的理念,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提供最新的电子技术资源。同时,定期派遣专业教师到各电子技术公司参加技术培训,了解现今电子行业对员工的要求。将各公司技术培训体系的教育方向和内容加以优化,融入到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中来。

6. 教学管理:建立科学高效、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参照“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分四个等级:

一级评价:学生反馈

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确定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对课程组织的反应;对课程设计、教材选用及教学内容的反应;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反应;能否在将来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二级评价:学习效果

这一阶段是对学生通过学习后的知识、技能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确定达到了哪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三级评价:行为变化

采用正式测试或非正式测试(观察等),确定学生通过学习发生的行为改进的程度。

这一阶段要回答的问题是:“学生在工作中是否运用了新的知识?”只有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才能达到职业教育的学习目的。

四级评价:产生的效果

该阶段评价要回答“培训为企业带来了什么影响?”的问题,包括经济和精神上的影响。如产品质量改善、生产效率提高等。

这里的评价对象不再是学习者本人,而是外部环境和组织大的范围。

上一篇:工作服装_企业的形象下一篇:小学1-6年级开学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