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共6篇)

语文教案-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篇1

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在前几课,我们观赏了台湾阿里山的云雾,领略了江南的美景。同学们想不想到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去旅游?那里有一处令人神往的湖泊――青海湖。(板书课题)

2.演示一组照片后,简介青海湖

(1)先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课前搜集、了解到的有关青海湖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教师对搜集信息能力强的同学给予表扬。

(2)教师作适当补充:青海湖蒙语叫“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青海潮的流域面积比湖面大10倍,有50条短河从三山的四面八方汇入,没有出海的通路,因而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湖水含氧量少,含盐量最大,是一个咸水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想想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青海湖。

三、自主诵读,合作交流

1.现在请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给你的同桌听,并跟同桌交流自己喜欢的理由。

2.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四、重点品读、感悟

1.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儿?

2.“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怎样描写青海湖的。教学的难点是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运用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师适当给予点拨。

探究活动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2 篇2

三、.总结全文。

文章值得学习的地方:

1、丰富的形容词,运用正确,比喻恰当,这些都使语言生动、形象、优美。

2、观察与想象相结合。

4、层次清楚。

四、巩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湖水蓝而晶莹明澈

4*青海湖      粗犷、自然、质朴的美        梦幻般的湖

鸟儿的世界、鱼儿的乐园

五、重点品读、感悟

1、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

2、“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从哪几方面写青海湖的?(湖水、草滩、水鸟三方面描写青海湖的。

三、细读课文,自读自悟

1、再认真读课文,把你认为最好的句子读一读。并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

2、画好后,说理由,如果说不通,小组间互相讨论。

1、交流课题,抓住”梦幻"一词。

2、介绍青海湖有关的旅游网站,出示.课件与课文相关其它美丽湖泊景物的图片,利用图片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入课文的教学。

明确目标:我们通过本篇课文,要学会什么?要了解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

二、指导自学

(一)交流预习心得。

1、这篇课文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这篇课文哪部分能激发你读的欲望?为什么?

3、观看.课件,领会青海湖的美丽景色。(青海湖不仅充满了粗犷、自然、质朴的美,而且是个鸟儿的世界、鱼儿的乐园。)

(二)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青海湖的湖水晶莹清澈

青海湖充满了粗犷、自然、质朴的美。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学设计 篇3

(-)知识目标

1.能认读本课8个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青海湖壮丽的景色以及湖中蕴含着的丰富的生物资源。

(二)能力目标

2.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对美丽大自然的神往,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2.通过语言文字的赏析,使学生感受青海湖的美丽神奇,培养爱美情趣。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协作探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师适当给予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全班汇报交流。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二)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 根据阅读提示读懂课文。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质疑问难

1、导语:我国地域辽阔,有无数的名胜美景。在前几课,我们观赏了台湾阿里山的云雾,领略了江南的美景。同学们想不想到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去旅游?那里有一处令人神往的湖泊——青海湖。齐读课题《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同学们知道青海湖在哪儿吗?青海湖有多大?它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景色怎样?

3、交流,简介青海湖:

(1)生根据课前搜集、了解到的有关青海湖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2)教师补充:青海湖蒙语叫“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青海潮的流域面积比湖面大10倍,有50条短河从三山的四面八方汇入,没有出海的通路,因而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湖水含氧量少,含盐量最大,是一个咸水湖。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学生自主阅读:

(2)、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认真读一读。

(3)、小组内谈谈自己的看法。

2、汇报交流(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给你的同桌听,并跟同桌交流自己喜欢的理由。

(2)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3)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从哪儿看出青海湖的物产资源很丰富?

3、再读释疑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学设计 篇4

1、赏析优美含情的景物描写。

2、品味直抒情感的浪漫笔法。

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有一个被世人成为“梦之湖”的湖泊,有一首歌就是赞美这“梦之湖”的,歌名就叫《青海湖》。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走进青海湖。播放歌曲《青海湖》、图片

刚才我们欣赏了青海湖的美景,下面让我们跟随作者冯君莉一道去领略它那梦幻般的美吧!

明确目标

1、赏析优美含情的景物描写。

2、品味直抒情感的浪漫笔法。

设疑导学

请自读课文,说说作者描写了青海湖哪几个方面的美?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你对青海湖的总体感受。

湖水蓝

环境美梦幻

传说奇

物产丰

梦幻般美丽的青海湖经过作者生动的描述,更加令人神往。下面,就让我们来品味作者是如何描绘美丽景色的。

合作探究(一)

1、第5段作者是用哪些词语形容湖水之蓝的?同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同桌合作)

2、找出第6段中表示色彩的词语及叠词,品味其表达效果。

(小组合作)

学用词学修辞

真实具体、优美含情

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真可谓“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板书:绘美景学用语

合作探究(二)

面向如此纯净的青海湖,作者用她那如醉如痴的笔触,表达内心难以抑制的激情。

1、朗读下列句子,品味其在抒情方面的特点及作用。

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

是啊!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

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啊!(小组合作)

作者触景抒情,运用感叹句、反问句直抒情意,前后呼应,照应题目,形成了文章的抒情主线。类似的句子在文章中时不时的出现一次,突出了主题。这种如醉如痴的抒情笔法,使文章充满浪漫情调,感染力也倍增。

板书:表情意学抒情

2、说说第8段传说的作用。

板书:引传说学想象

总结环节

小结:游记写作的法宝:

循游踪移步换景

绘美景精准含情

表情意直抒情感

引传说想象浪漫

学习本文的三大写法:精准含情的描写、直抒情意的表达、富于想象的引用传说,形成了作者充满浪漫主义的表达。但需要说明的是作者也不失有冷静的头脑,像文中科学的介绍、文末表达的忧患意识,使我们结识了冯君莉这位既浪漫又现实的优秀作家。我们要感谢她让我们这些未曾到过青海湖的人经历了一次神圣之旅。

测评反馈

请你根据课文内容,为青海湖写一则简短的广告语。

高原蓝宝石,梦幻青海湖人间圣境,天下神湖

青山青水青海,清凉清静清心青之韵,海之情,湖之魂

寻梦青海湖,回归大自然

拓展延伸

配乐诗歌朗诵

驻足在你的身边

这圣洁让人心碎

你却用阳光和风将我拥抱

轻柔的波澜是你的呼吸

安抚着我的思念

你是天的眼神

凝望这消逝的每一个瞬间

让幸福绽放出金色的花朵

在青海湖的岸边

我用额头触碰你脚下的泥土

愿心中有你赐予的一片蔚蓝

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摘抄你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板书设计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绘美景学用语

表情意学抒情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篇5

1.了解青海湖壮丽的景色。

2.弄清作者观赏的顺序,理清写作思路。

【课前积累】

1.      ,女,天津人,1956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曾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几十篇。

2.知识链接--青海湖: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南北宽约63公里,周长360多公里,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200米,平均水深近20米,蓄水量754亿立方米 。含盐量6‰。矿化度15克/升。青海湖古称“西海”“羌海”,又称“鲜水”“鲜海”,汉代也有人称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藏语称为“错温布”,蒙古语称为“库库诺尔”,意思均为“蓝色的湖泊”。

【课上突破】

一、预习反馈

1.读准下列加点字字音:

扑朔_____迷离      颠簸_____        深湛_____         恬_____静

涟_____漪_____    眸_____子       魅_____力         苍穹_____

伫_____立         哈_____达       篝_____火           逶_____迤_____

安谧_____         肃穆_____       牦_____牛         轮廓_____

浩瀚_____         潸____ _然泪下   地壳_____         沧_____桑

娓娓_____         繁衍_____       气氛_____         湖畔_____

虚无缥_____缈_____              脍_____炙_____人口

2.本文作者:____________,女,______代________(评价)。

3.解词填空

①涟漪:___________的波纹。  ②逶迤:文中形容道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潸然:           的样子。  ④肃穆: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

4.解词连线

油然而生                 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脍炙人口                  形容意志坚决,毫不犹豫。

扑朔迷离                 形容某种好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虚无缥缈                 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

毅然决 然                 味道鲜美可口,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颂。

世外桃源                  这里指不受外界干扰、环境 优美的理想处所。

得天独厚                 形容说话委婉生动,使人爱听。

娓娓动听                 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二、文题解读

1.标题“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在“湖”的前面加上修饰性的词语“梦幻”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就如同_________________,使人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

2.题目的作用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本解读

1.朗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

相关语句 观赏顺序]

青海湖到了,……

到达青海湖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

观赏湖水

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 云……

观赏草滩与山峦

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鸟湖岛的轮廓……

观赏结束

2.分析文章观察景物的方法。

3.讨论文章的线索。

【课后提高】

1.在文中的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叠词。(“ABB式”,如“红彤彤”“绿汪汪”的形式。)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①___________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②___________的

油菜花……

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 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

白种人的小姑娘那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的眸子。

2.判断下列句子分别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对于表达作者的感 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1)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 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失去了中心和方向。

(2)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

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

蓝晶晶的眸子。

(3)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4)我不敢想象,当成千上万的钞票像一条河流似的流向青海湖。

3.从文中找出有关作者浏览顺序的语句,看看作者在不同的时间看到了青海湖的什么景

象 。

4.“不,还是让它自 然而然地生存吧。现代文明固然是 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然而,是

不是应该给原始的纯自然的美留下一席之地呢?”这一段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结合全文,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课文以“梦幻”作为线索贯串全文,从开头关于高原的梦,到扑进如梦幻般的现实,

再到梦想未来如何保护青海湖的美丽的现实。虚中有实,虚实结合。

B.课文从青海湖湖水醉人的蓝色、环境氛围清新幽静和优美、神奇的鸟岛以及丰富的

鱼类等方面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C.课文在描写中大量运用了叠词,将景物的色彩、人物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D.课文中的成语“世外桃源”语出晋代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青出于蓝而胜于

蓝”语出孟子的《劝学》一文,意思是青是从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蓝更深更蓝。

【课后反思】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课后提高】

1. ①绿茵茵  ②黄灿灿  ③水灵灵  ④蓝晶晶

2.(1)比喻。用一幅巨大的画卷来比喻青海湖的美,先给读者一个整体的印象,同时也

体现了作者对青海湖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2)排比、比喻。运用排比,将青海湖的蓝的特点--纯净、深湛和温柔恬雅展示给

读者,然后运用比喻,给读者以直观印象,使读者能够联想到青海

湖的蓝的纯净以及鲜活的生命力。

(3)反问。 强调青海的自然风光,如栖息的水鸟和“  冰鱼”的景色是独特的、优美的。

(4)夸张、比喻。形容开发青海湖旅游资源的狂热以及速度。

3.解析:整体把握全文,能从文中找到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 ,概括各个段落的中心意思,

提取有效信息组织语言。

参考答案: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自己所看到的青海湖的景物。

窗外,是一片漆黑和寂静,此时作者还没有到青海湖,但是已经在为青海

湖的景象的呈现提供铺垫了。

我扑向七月的清晨,深 深地呼吸着雨后甜润的空气,已经到达了目的地,

同时早晨的阳光 已经能够使作者看到青海湖的全貌,着重描述了青海湖的

颜色之美,绿、黄,还有蓝色。

阳光越来越明媚,上午作者所看到的除青海湖外,还有青海湖的鸟岛和岛

屿,以及由此展开的想象,如在这些岛屿上会看到的候鸟栖息和“冰鱼”等

景象。

4.解析:运用反问,要强调的是肯定的意思:应当保留原始的美。

参考答案:这一段话表明了作者对青海湖自然风光的深切热爱,他希望青海湖的美能

够被更多的人所欣赏,但是同时为了更好地保护青海湖纯自然的美,又怕

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会使得环境遭到破坏,因此作者会希望宁可放弃现代

文明对于青海湖的开发,而保持它的自然风光。

5.D 解析:D项中《劝学》为荀子所做,而不是孟子。

侯晓旭

春天,梦幻般的季节作文 篇6

一入公园大门,我便贪婪的吮吸着春雨后甜润的空气,空气中还夹杂着一丝丝沁人心脾的花香。我循着香味走去,原来是一株株水仙花正开得欢呢!它们簇拥着,三五成群,仿佛都要笑出声来!看那洁白无瑕的花瓣,在灿烂的阳光下,溢彩流光,有如披上了金黄色的轻纱,亭亭玉立。一阵阵诱人的清香涌来,使人心旷神怡。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感到从所未有的轻松。

我朝前走了几步,一棵棵绿树映入眼帘。瞧,柳树抽出了嫩芽,伸展着千万条纤细柔软的柳丝,好像在说:“春天来了!”风儿温柔的吹拂着万物,地上刚探出小脑袋的小草们微微摇曳着,似乎在惬意地享受着风婆婆的轻抚。活泼机灵的小燕子纷纷跟温暖的南方告别,翩翩地向北方飞去,宛如在说:“再见了,明年我会再回来的!我轻轻地闭上眼睛,在这迷人的意境里神游……

过了一会儿,我睁开眼睛。抬眼望去,远处有几个天真活泼的小朋友正在放风筝。只见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拿着线团,她的爸爸则拎着“蝴蝶”风筝。小女孩向前跑了几步,她爸爸连忙松开手,风筝飞快地冲上了天空,迎着凉爽的春风翱翔着,仿佛一只翩翩起舞的活脱脱的五彩蝶。

我独自默默地伫立着,任大脑在美中陶醉,任心潮在美中起伏……

上一篇:亲情短篇小故事下一篇:我的小小梦想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