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对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篇1

旅游业是资源消耗少、吸纳就业能力强、经济效益高的朝阳产业,市场广阔,潜力巨大,是21世纪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新兴产业之一。发展旅游业,对促进我县对内对外开放,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我县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县旅游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尚未真正破题,存在着的一些突出问题,制约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是观念落后,思想不够解放。多数地方对发展旅游业认识不够深刻,认为旅游业只不过是小行当,只能当陪衬和点缀,而且认为本地没有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和潜力,抓旅游抓不出效益和政绩,因而没有把发展旅游业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从未像抓工业、抓招商引资那样下大力气抓旅游业,工作上被动应付,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旅游资源匮乏,发展视野不够开阔。我县是一个旅游资源先天不足的城市,既没有丰富的、极具欣赏价值的历史人文景观,又没有景色秀丽的名山大川,仅有的一些景点,不但知名度不高,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而且布局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此外,我县对旅游内涵缺乏全面的认识,旅游业发展仍然局限于较窄 1的领域内,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还远远不够,旅游项目特别是特色旅游项目非常少,并且缺乏灵活多样的包装和促销、推介手段。三是体制不顺,管理乏力。目前我县旅游业条块分割严重,仍然是沿袭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按照职能或行政区划来分割资源和分割利益,从而形成了“旅游资源多头管理,一块蛋糕多家分吃”的局面,这就导致有关部门无法对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旅游业也无法按照产业规律健康发展。四是融资渠道狭窄,缺乏发展后劲。与一些开放程度较高的产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县旅游业仍是一块尚未实现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的处女地,依然和计划经济时期一样,主要靠吃“财政饭”勉强度日,资金短缺已成为我县旅游业发展的掣肘因素。

二、我县旅游业发展规划的设想

要实现我县旅游业的大发展,就必须牢固树立大旅游业观念,拓宽旅游发展视野,改造完善老景点,开发建设新景点、新景区,搞好旅游商品的研究开发,实现旅游业发展的较大突破,努力把芮城建成山西向东向西开放的桥头堡的“桥头堡”。

1、突出搞好旅游景点、景区的改造、开发和建设。坚持统一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以县城为中心,深入挖掘各类旅游景点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观赏审美价值,通过规划建设,整合为具有特色、连片成线的旅游项目。重点改造完善永乐宫、大禹渡、城隍庙建设步伐,开发建设圣天湖、百梯山、凤凰咀旅游

风景区,使我县成为文人墨客、普通民众探文明之源,览洞宾故里、赏黄河风光、游生态乐园的理想之地。

2、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根据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积极拓宽旅游业发展领域,不断推出适合旅游者口味的特色旅游项目。一是突出芮城特色,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着力搞好中夭花椒、阳城枣树等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建设。二是充分发挥大王百梯山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积极开展登山休闲旅游。三是结合商贸型城市建设,积极开展购物餐饮旅游。四是结合圣天湖自然资源优势,开展龙舟赛赛艇训练基地的建设,积极发展体育旅游。

三、发展旅游业的几点建议

1、改革管理体制,理顺管理关系。要加速发展旅游业,首先就必须改革管理体制,理顺各方面关系,建立起适应旅游业发展的管理经营机制。要按照旅游业的特点和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打破行政区划和职能部门的界限,重新整合旅游资源,合理分配利益和管理权限。同时可参照先进县市的做法成立旅游管理委员会或者强化旅游部门的职能,尽快形成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促销、统一经营的大旅游发展格局。

2、拓宽融资渠道,努力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尽快改变旅游业目前的封闭半封闭状态,实现旅游业的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外资一齐上”和“谁开发、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各类投资主

体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形成全社会办旅游、全民参与旅游的局面,增强旅游业发展的活力。

3、搞好旅游设计和对外宣传促销。按照紧凑、充实、新颖的原则,重点围绕县内主要旅游景点、及特色旅游景点,搞好旅游线路、旅游日程的策划和设计,推出“芮城一日游、运城二日游”活动,同时搞好与周边永济、运城、平陆等县市旅游景点及旅游服务机构的联合协作,把县内县外旅游结合起来。结合旅游设计和创意,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及永乐宫书画艺术节等各种外事活动,广泛开展旅游宣传和推介活动,提高芮城整体旅游形象和旅游吸引力。

对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篇2

一、进行精准的旅游市场定位

在建立品牌的整体过程中的关键点和难点就是对自身的品牌做定位, 对市场做调查和分析之后经过各种定位方式来总结出对旅游地的主题。优秀品牌的建立在品牌的功能和消费者真实需要上的, 用自身的特点使品牌的定位讯息清晰的传递给消费者, 这要可以提高企业的影响力还可以让用户相信品牌。旅游品牌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建设城市旅游形象, 通过对旅游形象因素做整理来表达旅游形象信息, 并且要在旅游者面前表现出来, 让大众对旅游区可以有清晰和明朗的印象进而引起受众的旅游兴趣和欲望。

对旅游产品内涵做深入的发掘, 创造出具有特点的旅游商品, 根据有目标的客源需要来对旅游路线做设计和装饰。依据旅游特色来对产品的文化内涵做发掘进而设计一些比较有特点的旅游方式, 例如摄影团、登山团等。用自然风光做背景, 文化底蕴做依托, 进行市场的定位来吸收大量游客, 将品牌竞争力做提升。很多地方政府在旅游产品定位方面给与足够的重视和指导, 并且在多地实践后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二、与时俱进丰富品牌内涵

为了客户的忠诚度对品牌的质量和内涵进行塑造, 这也是旅游企业中的发展方向。品牌内涵主要内容是针对文化方面, 底层旅游企业专注生产, 中等企业专注营销, 高端企业重视的是文化, 这种意识已经是在社会中得到共识。很多的国际品牌都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对世界各行各业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很多的经典品牌都会一直保持进化的状态, 依据市场的变化来做出相应的调整来跟进时代的脚步。在国际上有很多国家怀疑中国的崛起, 将旅游做成文化的交流平台, 来中国旅游的游客可以学习中国的用餐习惯和礼仪, 出国旅游可以将中国元素带到其他国家, 将中国文化介绍到全世界。

三、建立科学化的品牌识别系统

企业形象设计的策略是企业的形象和识别, 将企业期望的形象建立到社会受众中, 这样明显的标准化和统一化的感受会和其他企业特色区别开。这其中包含了三个系统, 分别是理念、行为和视觉的识别。品牌价值的运营系统就是品牌识别, 这三个子系统是同一个整体, 他们之间有相互的联系和影响, 也共同组建企业形象。可以引发大众对品牌联想的事物就是品牌识别, 品牌战略者希望它可以一直保持。对旅游企业来讲, 企业识别的加入可以对旅游商品的形象做提升, 增加企业竞争力。理念识别重视的是品牌在宣传中企业精神和观念的传递, 这些观念对旅游目的同样适用。行为识别被应用是因为从业人员要标准化的自觉行为, 可以对品牌的内涵做很好的诠释。视觉识别是依据视觉角度来包装品牌, 顾客用感官来感知旅游企业的形象进而留下自己的印象, 这一过程就让顾客对旅游商品质量和企业形象产生了了解和评判。品牌是一种看不见的资源, 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可以更好的拥有它。

四、加强品牌管理和推广

在建立、巩固、维护品牌的过程中需要对品牌进行管理和宣传, 这个过程是监管其和消费者联系的管理过程, 品牌的前景和竞争优势是依靠品牌管理。第一点要建立质量管理系统和品牌管理准则。当下国内的很多旅游企业建立了质量管理系统和质量体系认证, 将品牌管理合理化确保可以和国际同步。中国旅游方面品牌经营是依据宽严并存、严格规范的宗旨做合理收费, 将资金用在宣传促销和产品促销上。中旅对加盟商给予最大的帮助和资源共享, 在品牌的使用上, 业务开发和产品经营上都会尽量的支持。中旅总社在进一步的将加盟社结构做扩充, 减小了国际特许经济管理之间的距离, 进而将中旅品牌影响力提高。

五、结语

旅游行业是需要持续创新的产业, 在拥有大量的旅游资源的国内市场中, 有着很多无法复制的优势所在, 但是现在的情况却并不乐观, 很多的企业品牌观念跟不上市场需求, 对品牌定义、策略和推广方面的了解都不是很深, 有的企业甚至在初级阶段传统的认知。对于品牌的定位通常是不切合实际的, 将品牌的建筑过于追求快速、简单和效益, 对市场缺乏调查和研究, 也没有什么新的意识。国内的旅游行业的长久发展是需要良好的对品牌策略做辅助。品牌发展策略是企业长期而全局的策划, 对企业将来的发展前进方向起着主导作用。旅游企业需要企业形象, 这就需要对旅游行情和企业特点做好定位, 进而发展品牌策略, 对企业形象做好宣传和公关工作, 逐步加强国内旅游行业的发展实力。

参考文献

对天水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篇3

关键词:文化旅游业;发展;思考

天水是“羲皇故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古丝绸之路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创建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城市为目标,深入实施“旅游富市”战略,加快推进“旅游产业三年翻番与质量提升计划”,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产业素质更趋成熟,融合发展稳步推进,旅游环境日益优化,旅游人数和综合收入逐年攀升,旅游业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尽管天水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和环境大为改善,但与周边地区相比,与全市人民的期盼和愿望相比,与拥有的资源品位相比,文化旅游业发展仍处于较低层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偏低。

(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配套服务能力不强

一是交通设施条件相对滞后。二是旅游服务配套不足,接待能力较差。

(二)综合开发滞后,文化旅游产品单一

一是景区规划执行不够。二是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高,文化品位有待提升。三是旅游商品开发滞后。四是特色旅游休闲场所较少。

(三)旅游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天水旅游产业目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管理体制不够成熟,各景区多头管理,一方面造成景区各自为政,导致旅游服务不到位,损害了游客利益。

(四)旅游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不高

现有的1万余名旅游从业人员中,导游、讲解员数量少,文化层次较低,大专以上学历的不到15%。旅游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能满足天水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宾馆饭店服务人员素质较低,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旅游产业链的整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五)旅游资金投入不足,对外宣传有待加强

二、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积极抢抓政策叠加机遇

实现天水由文化旅游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经济强市跨越的目标,必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融合型发展、全域型发展、内涵型发展、开放型发展、惠民型发展的理念,把天水建设成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陇东南旅游集散中心。

(二)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

一是加快推进大景区建设。集中力量抓好麦积山文化旅游大景区建设,进一步提升伏羲庙、玉泉观、南郭寺和武山水帘洞、甘谷大像山等4A级景区品质,形成一批强劲的辐射源。二是全力推进旅游线打造。积极推进市县联动和精品线路对接,重点培育羲皇故里寻根祭祖、百里石窟艺术走廊、丝绸之路名城古韵、陇上江南生态休闲、天河沐浴休闲度假、特色农业体验观光等精品旅游线路,形成纵横交错、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旅游主干线,使天水真正成为连接陕、甘、川的西部区域旅游集散中心。三是持续推进全域型发展。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以资源互补、错位发展为导向,把各县区星罗棋布的旅游景区连点成线、汇织成面,打造主次分明、特色鲜明、覆盖全市的旅游网络,打响“羲皇故里”和“陇上江南”两大旅游品牌。

(三)进一步完善功能要素,不断丰富多元文化内涵

以组装旅游线路为重点,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为核心,以增加旅游收入为目标,围绕旅游诸要素搞好服务功能开发,促进“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协调配套、均衡发展,让游客行得安全、住得舒坦、吃得满意、游得痛快、购得称心、玩得高兴。

(四)进一步推进深度融合,凸显产业集群联动效应

一是创新文化旅游产品。深度挖掘五大文化资源,特别是要抓好“大道朝天—游天水、知天下”重大项目的建设,打造一批主题性文化旅游产品或主题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积极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休闲度假文化旅游产品,积极培育森林科普、林业科考、环境教育、草原风情、生态休闲、寻幽探险、狩猎趣味等新兴旅游业态。三是发展中医药养生养老保健旅游。加快发展中医保健、中药美容、医食养生、生态养老、温泉疗养、泥疗沙浴、禅道体验等系列保健旅游产品,推出慢游休闲产品和优惠措施。四是加快培养文化旅游人才。着眼于全市文化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培养熟悉天水文化和旅游的综合型人才,引进精通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高端经营管理精英,为推动全市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五)进一步突出公益属性,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

在进一步完善城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同时,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重点向农村基层倾斜,全力加快城乡文化事业一体化发展。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争取项目支持,重点实施天水文化馆、天水博物馆、天水体育馆、天水大剧院、天水广电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项目,抓好县区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达标建设,使每个县区都有符合国家标准的“三馆”,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有效的文化服务。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对伏羲庙、伏羲城、南北宅子、天水西关等古建筑、古民居、古街区的维修保护,抓好伏羲文化发祥地三阳川和秦安陇城镇、武山滩歌镇、麦积街亭古镇等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开发,做好民间民俗文化的调查、评估、抢救和保护工作。

(六)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旅游发展活力

对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篇4

根据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现状,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了在西部的生态脆弱区发展旅游业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影响,从而提出减少生态环境影响的`思路.

作 者:杨永德 丁陈娟 作者单位:杨永德(湖南邵阳学院,湖南,邵阳,42)

丁陈娟(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12)

对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篇5

建设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有效载体。美丽乡村要求达到“四美”,即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庄整治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近年来,随州市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带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致力打造美丽乡村,取得了一定成效。

全市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近年来,我市乡村旅游在旅游发展实践中呈现出如火如荼的燎原之势,涌现出了一批乡村旅游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成功范例,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同。

改善了村镇面貌,实现了农村更美。三里岗镇吉祥寺村、武胜关镇碾子湾村、长岗镇绿水村等依托创建省级旅游名村,推动了村庄环境的净化、美化。长岗镇、厉山镇等依托旅游名镇创建,加强镇区综合整治,完善基础设施,改造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街区。千年银杏谷景区在发展过程中,投资846万元推进新农村建设,47家农户住上了新楼房,一片花园式村庄呈现出来,成为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武胜关镇桃源村集中推行了古民居保护与改造、生态环境修复、民俗文化产业园创建、有机农业种植、垃圾分类等工程,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带动了产业升级,实现了农业更强。洛阳镇永兴、胡家河、龚店三个村十年前都是偏远的山村,经济规模小,交通不畅,信息闭塞,村里85%的劳动力都靠外出打工挣钱,留在村里的都是老弱妇孺。自近几年开始进行千年银杏谷旅游开发红火后,越来越多的村民回村发展,唤起了在外打拼的洛阳人回乡创业的热情,他们依托乡村旅游发展开饭店、办旅馆、种花卉、搞运输、加工养殖土特产品,极大改善了农村产业基础,曾经萧条的乡村不断繁荣,形成了乡村旅游与农业产业互相促进、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促进了农村消费,实现了农民更富。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洛阳镇、长岗镇、尚市镇、长岭镇等重点旅游乡镇的游客量达到230余万人次,人均消费200元,带动了农村餐饮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服务业的迅猛发展。

“圣地车都”战略引领乡村旅游发展

近年来,随州在“圣地车都”战略引领下,旅游业取得了突破性大发展,而乡村旅游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政府主导。随州拥有独特的自然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业基础雄厚。我们将乡村旅游业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随州市文化旅游支柱化培育计划》、《随州市旅游业发展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全方位调动了各方面兴办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突出科学规划。我们着重突出“两大主题”,建设“三大板块”,依托“四条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五大乡村旅游品牌”。两大主题即山水风情、农家风情;三大板块即以洪山、长岗、洛阳为代表的随南生态观光乡村旅游板块,以南郊、何店、安居为代表城郊休闲娱乐乡村旅游板块,以广水长岭、蔡河为代表的山水度假乡村旅游板块;依托现在已成熟的历史文化游、西游神话游、生态观光游、休闲度假游等旅游线路统筹布局;重点打造尚市桃花、洛阳银杏、武胜关柿子、万和兰花、洪山茶叶等五大乡村旅游品牌。

着力优化环境。一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围绕景区互通互连新建乡村旅游公路86公里,对53公里乡村旅游公路进行了刷黑或硬化,对重点乡村旅游发展区域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等进行清理规范,在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新设立了乡村旅游目的地标识牌。二是加强旅游管理和服务知识培训。去年,安排市旅游局组织了旅游资源富集的镇、村负责人开展旅游知识培训,并邀请专家对全市农家乐进行服务技能专门培训,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三是规范市场秩序。

加强宣传促销。一是加大新闻媒体宣传力度。2013年,邀请中央、省等媒体记者深入随州采访考察,在《人民日报》、《湖北日报》、《中国旅游报》等主流媒体推介随州乡村旅游;二是组织参加大型对外促销活动。先后策划举办了“圣地车都·神韵随州”(武汉)新春旅游推介会、千名武汉游客免费游随州、中国千年银杏谷山地自行车赛、随州市旅游惠民月等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旅游促销活动。三是精心策划网络促销。推出随州旅游官方微博,并开展了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吸引了游客。

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我们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建设模式,吸引各方面资本投入乡村旅游发展。借助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经贸旅游洽谈会平台,引进了一批资金雄厚的大财团、大企业投资建设淮河抱朴谷隐修主题公园、环潭昱辰生态农业示范园、炎帝养生度假区等市场前景好的重大乡村旅游项目,夯实了乡村旅游发展后劲。同时,积极引导本地各类市场主体从其他行业转型投资乡村旅游,近年来,全市各类乡村旅游项目投资规模达到15.2亿元。

加快乡村旅游发展转型升级

坚持高起点谋划乡村旅游发展。实践证明,乡村旅游已经由自发阶段向政府主导阶段转变,在全市旅游发展中已经形成 “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格局。各级政府要按照城乡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地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当前,尤其是对旅游资源密集的乡村,应当加快整体规划设计和项目策划的进度,坚持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合理配置资源,协调乡村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关系,防止出现一轰而上、产品雷同、布局混乱、破坏资源等问题的发生。

大力培育精品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系列乡村旅游示范区,构建乡村旅游精品体系。围绕大洪山风景名胜区、西游记公园、洛阳千年银杏谷、高贵三潭等一批具有重大区域影响力的景区,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农业旅游品牌;围绕旅游资源独特的乡(镇)、村,做好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生产生活特色的挖掘工作,选择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模式,打造具有随州特色的旅游名乡(镇)、名村品牌;开发建设以休闲、度假为主线的农业主题旅游产品;开发建设“农家乐”旅游产品,坚持“一村一品、一家一艺”的发展方向,引导有条件的“农家乐”向品牌化发展。加大乡村旅游市场开拓力度。搞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与包装,帮助乡村旅游企业设计、提升服务产品形象。通过举办桃花节、银杏节、柿子节等活动,逐步树立起独特的“随州好玩”的乐活乡村旅游形象。加强报刊、网站、电台、电视台、会展宣传,采取邀请旅行社踩线和走访高校、大型企业等方式在武汉市场开展有针对性的乡村旅游宣传活动。加强与旅行社的紧密合作,积极开展“随州美丽乡村一日游”等活动,拓宽随州乡村旅游的客源渠道,加快实现乡村旅游发展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布局中进行部署和推动,促进各级政府有关公共服务向乡村旅游延伸,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加快旅游路网、旅游停车场、旅游购物场所、游客中心、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散客自助游服务体系、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和安全救援体系,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对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篇6

摘 要:

天水自古被称为陇上小江南,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秦州区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时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也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向往清新空气、宜人风光、田园生活的愿望变得更为强烈,这一趋势在天水市城市居民中已明显反映出来。人们逐渐厌烦噪杂拥挤的都市环境和重复观光原有的景点,逐步走上广阔清静、独具特色的农村旅途。农业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也是一种与农业相结台的消遣性劳动活动,已成为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及农民增收方式。因此,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观光生态农业密不可分。本文在简要介绍了秦州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同时,阐述了秦州区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前景,提出存在的各种问题并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旅游生态农业对策与建议

正文:

一、秦州区农村环保工作的基本情况及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优势和潜力

(一)秦州区农村环保工作的基本情况

1、生态示范创建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示范创建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工程。我区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原则,通过大力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和绿色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环保工作的整体推进。为使创建活动顺利开展,各乡镇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秦州区环保局制定了《秦州区生态区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农村生态建设活动。秦州区、镇、村积极开展治理“三乱”(乱倒垃圾、乱泼污水、乱堆杂物)、清理“三堆”(柴草堆、粪便堆、垃圾堆)、推广“三改”(改水、改厕、改厨)、美化“三口”(村口、路口、门口)活动,优化了农村环境,推动了生态示范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2、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积极开展。大力推进“一池三改”沼气建设项目,实行绿色生态养殖,强化养殖业污染防治。强化畜禽养殖环境监管,不断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引导畜禽业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内的良性循环。

3、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整治稳步推进。2009年积极争取国家农村环保项目,在秦州区天水镇咀头村建成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场一处,制定了农村地区建立垃圾集中处理管理体系的总体规划,区环保局积极推广村收集、镇中转、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一些村组建立了垃圾环卫管理制度,设立了专职保洁员。

4、土壤污染防治初见成效。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使得土壤养分比例失调,土壤有机质、钾和微量元素严重失调,土壤理性化性质恶化,稳定性差,肥力下降。过度使用农药,不但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而且污染环境。非降解农膜碎片进入土壤后,会严重改变土壤物理性质,影响土壤透气性,阻碍农作物吸收和根系生长,导致减产。秦州区加强对农业用地的环境监测和评估,通过技术、工程等多种手段,积极防治土壤污染。

5、农村大气污染和工业企业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加大了区域大气环境整治力度,取缔了一些碎石和大白粉加工企业,捣毁了一些废旧塑料加工点,建立了联合整治扬尘污染的工作机制及空气质量预警机制,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办法,强化了对城镇工地及渣土拉运车辆的监督检查。特别是秸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成效显著,今年夏季秸秆禁烧工作实现了未出现一起着火点的可喜成绩,秋季秸秆焚烧工作也取得好成绩,10月份良好空气质量比去年多两天。

(二)秦州区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优势和潜力

秦州区作为天水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甘肃省第二大城市,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条件和基础。

1、区位优势明显,客源充足,有着深厚的生态农业基础。

秦州区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最大的优势是秦州区人多。秦州区有常住人口60万,流动人口10万以上,按每年50万人,每人一次计算,每年可有50万人次到郊区旅游,他们要在吃、行、玩、购等方面消费,按每人消费100元计算,可为农村增加5000万的收入,这样计算,并不是空穴来风,以牡丹镇尖山庙会为例,一个星期就有1万人次以上游客,辛家山村村民在餐饮、农产品销售、存车等方面毛收入达25万元(由于接待条件有限,仅有10%左右的游客可在庙会就餐)。

2、资源优势突出,文汇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天水市作为羲皇故里,文化底蕴相当深厚。三国文化遗址有牡丹镇木门道、天水镇天水关,古遗址有太京师家崖,渭河穿境而过,渭河两岸的滩涂、湿地、溪流、泉水、山岭、森林以及古遗址、古村落、古墓葬都是可以开发的资源,加之近年来发展现代农业的成果,如玉泉镇和中梁乡的千亩大樱桃、太京和藉口的苹果桃子等果木,也是可以利用的资源。

3、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条件日趋成熟。经过多年建设,秦州区广大农村交通、供电、供水、卫生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尤其是生态文明程度有了很大提高,荒山绿化、滩涂绿化、通道绿化、村庄院落绿化的成果都为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秦州区农村环保工作与旅游观光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生态创建工作有待深化。要实现“村在林中,院在绿中,路在树中,人在景中”的农村生态格局,必须持之以恒地抓好生态建设。而目前秦州区农村的生态建设工作尚处于示范阶段,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在一些地方仍然十分突出,“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

2、化肥、农药和农膜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不容忽视。化肥的应用对农业的增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使用技术落后,导致大部分化学元素进入环境和土壤,对生物多样性破坏的严重后果已经显露。同时,随着农膜使用量的逐年上升,非降解农膜破碎部分残留在地表和土壤中,不易分解,污染了环境。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保投入不足。多数乡镇没有垃圾填埋场或是垃圾填埋场比较简陋,一些村庄没有污水排放设施,垃圾清运车辆数量不多,保洁人员以及垃圾桶的配备并未覆盖全部村庄,仅限于重点村镇,有待大面积推广,以及农村环保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机制不完善等。

4、政府职能发挥不到位,农业生态旅游无序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已有十多年的历史,涉及林业、农业、水利、建设、旅游等众多部分,但政府并没有发挥指导作用;因缺乏统一

规划、管理和引导,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重复严重,遍地开花,特色不明显;同时水电、道路、通讯、卫生设施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服务质量难以保证,明显滞后于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速度,影响了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潜力,制约了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5、秦州区旅游观光生态农业地方特色不明显,旅游产品单一。农业生态旅游应具有独立性,有鲜明的农业特色以区分于其他旅游景区,充分体现其“农”趣、“农”味、乡土气息。但目前秦州区农业生态旅游多集中在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开发项目多为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垂钓园等,许多乡村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产品雷同,品位不高,未形成系列旅游产品,导致游客在乡村的滞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或者虽然已注意到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参与性,但对其深度的挖掘不够,活动形式过于单调,落入“春季赏花,秋季摘果”的套数。

6、旅游活动参与程度低,缺乏专业管理者与从业人员。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其发展空间巨大但就其专门的旅游人才来说,却十分匮乏,造成旅游项目少、参与程度低。目前,农业生态旅游活动主要以观花采果为主,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农事活动,使旅游项目贴近农家生活,大多数游客只能玩牌、聊天,游客的参与和互动活动不多,没有结合生态农业的特点,推出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旅游项目,难以使游客产生深刻的体验,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品位的旅游需求,尤其是少年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求。而缺少专门的农业生态旅游人才,直接导致现在农业生态旅游中管理者与从业人员参差不齐,主要是农民自发的经营管理,家庭作坊式的经营;另外,农业生态旅游项目设计、规划、开发、营销策划等方面投入力度不够。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粗糙,只注重自身经济效益,忽略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因此,通过行业知识、服务技能、服务意识等的培养,提高农业生态旅游服务的软环境,对扭转目前出现的问题、应到农业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对加强秦州区农村环保工作与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的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环境意识。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宣传工具和渠道,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保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重要意义,努力形成人人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良好氛围。要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相关内容编成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通过举办文艺汇演、“下乡”等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要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生态环保教育活动,通过青少年文明素质的提高,带动家长,影响社会。要加强对农民等生产者的科技文化教育,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系列标准和生产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基本知识作为农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的重要内容,引导农民逐步从传统的耕作方式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

2、建立长效机制,完善监管体系。农村环保是一项跨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到环保、发改、财政、农业、建设、卫生、水利、国土、林业、科技等部门。因此,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要完善农村环保机构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环境监管体系,环保机构要向乡镇、街办延伸,形成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街办以及村组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农村环保工作机制。根据受益者付费、破坏者赔偿、开发者补偿的原则,逐步建立完善公平合理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制定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考核办法,把生态环境保护状况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以落实好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任务。积极探索加强农村环保自我管理的村庄保洁机制,鼓励、支持村民建立村规民约,增强村民的自

主保护环境能力。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与诉求,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

3、发展生态农业,重视科技支持。市和区、县人民政府要从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农药、化肥控制,坚决禁用超标农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积极扶持生产企业开发生产生物肥等新型高效肥料品种。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大力研究、开发、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农村健康危害评价等方面的环保实用技术,将清洁生产和废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大力扶持并建设一批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化废为利的生物科技企业,通过“压小上大、扶优汰劣”提升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条。推广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重视对塑料农膜的污染防治。采取适时揭膜技术,增加塑料地膜的回收率;要提倡使用可降解地膜,鼓励开发农膜再生加工技术。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评估,掌握水质状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

4、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能力建设。市和区、县政府要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逐步增加农村环保的资金投入,加强能力建设,着力解决农村环境中的突出问题。要在财政安排、城建和预算内资金补助、各专项资金等向农村倾斜,围绕重点小城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民培训、产业引导等制定明确的支持政策,形成长效有力的支持新农村建设机制。在每年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保工作,重点支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水质改善和卫生监测、农村改厕和粪便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及生态示范创建工作的开展。逐步建立“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支助、农民自助”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将资金更多地投入到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上。

5、加强环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各乡镇要把农村环保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落实目标责任。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整治工作,明确整治的重点区域,制定科学合理的整治规划和方案。首先,集中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等脏、乱、差现象进行集中整治,力求短期内见成效。按照国家农村户厕卫生标准,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其次,逐步建立完善的农村垃圾处理系统,努力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逐步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方式,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再次,加强畜禽养殖集中整治。科学布局畜禽养殖场(点),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坚决落实养殖业禁建区、禁养区的要求;加强对畜禽养殖散养户的引导和扶持;把养殖与改善燃料结构结合起来,把农村污染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发展清洁能源结合起来,大力实施改厨、改厕、改圈,实现“一池三改”,推广“猪-沼-果”、“四位(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一体”等能源生态模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推广秸秆利用、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等措施,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最后,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示范村、生态村、文明村创建活动,出台支持创建活动的奖励办法,推动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升农村环境面貌。对一些有条件的村镇道路两侧、房前屋后及废弃的晒场等裸露闲置地进行全面绿化或硬化,营造优美整洁的村居环境。

对中国在线旅游发展的思考 篇7

一、我国在线旅游发展现状

数据研究统计报告,我国在2014年第三季度在线旅游市场规模达到741.6亿元,同比增长25.7%。2014年我国在线旅游市场面临深刻变化,居民旅游消费习惯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迅速改变。各在线旅游厂商的发展战略和推广中心大幅向移动端倾斜。同时,市场竞争和资本流动更趋向于个人度假旅游相关细分市场,门票预订、国内游、出境游和高端主题游等细分领域竞争激烈,创业厂商广受市场和资本关注,在线旅游市场产业链横向扩张明显,对居民旅游消费的影响力增强。中国旅游代理市场仍存在大量中小型OTA厂商,长尾效应明显,同时大量线下中小型旅游代理商信息化程度低下,尚未转变为OTA,因此,随着去哪儿、去啊(原“淘宝旅行”)等平台类厂商对中小型OTA整合力度的加大和系统级服务支撑能力的增强,中小型OTA厂商整体市场份额将始终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市场集中趋势将放缓。

二、我国当前在线旅游特点

(一)发展迅猛,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是发展速度非常快。据《2014-2018年中国旅游行业市场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在线旅游未来几年仍将保持25%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1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约3630亿元。根据最新预测,中国在线旅游交易市场规模2017年达4650.1亿元,复合增速达20.5%。在线旅游伴随网络技术成熟应运而生,中国在线旅游行业发展历史尚短,但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已经形成网络直销和网络分销并行的发展态势。中国在线旅游行业自1996年起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目前中国在线旅游行业处于模式创新期,各类细分及差异化模式公司纷纷出现,而移动互联技术的出现也在加剧行业模式的变迁。(二)竞争非常激烈,出现了白热化竞争。对于“1元”这个词,在线旅游市场并不陌生,2014年年初,同程与携程掀起在线旅游门票价格战,即便是在携程入股同程之后,门票市场促销战的火热程度也仍未消减,而围绕着“1元”的促销成为各大旅游企业最博眼球的促销噱头。随着“1元门票”的火热,有更多网站加入进来,“1元”产品也从单纯的景区门票扩延到酒店、机票、旅游线路产品等领域,俨然成为了“1元经济”,“1元”促销让2014年的在线旅游市场着实热闹了一番。“1元经济”只是在线旅游市场价格战持续发展的一种演变,伴随着持久价格战而来的是各企业巨额的亏损。(三)行业巨头地位不断巩固,寡头格局逐渐形成。数据显示,2014年第3季度中国在线旅游OTA(在线旅行社)市场规模达42.0亿元,同比增长30.0%,环比增长16.0%。其中机票OTA市场收入规模为20.4亿元,环比增长14.8%,酒店预订OTA市场收入规模为19.2亿元,环比增长14.8%,度假旅游OTA市场收入规模为2.4亿元,环比增长42.9%。携程仍稳居OTA市场份额第一,达到51.2%。在线旅游市场份额向大型OTA厂商集中的趋势较为明显,携程、艺龙和同程共占据全部OTA市场份额的66.8%。(四)营业成本迅速增长,大量企业在亏损中发展。根据四大上市公司2014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除携程外其他三家均处于亏损状态,其中途牛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净亏损为1.034亿元人民币,艺龙第三季度净亏损5830万人民币,去哪儿第三季度净亏损高达5.662亿元人民币,就连唯一保持盈利的携程,也预计第四季度将出现亏损,亏损金额预计达4亿-5亿元人民币左右,在线旅游市场将进入全面亏损的时代,亏损额度也进入了“亿元时代”。以“亏损搏市场”成为2014年在线旅游企业不约而同的发展策略,大笔的钱砸向产品开发和营销,“1元”产品成为企业吸引用户、争夺流量、推广移动端和塑造品牌的重要手段。在取得诸多收获的同时,参与企业也付出了巨大的亏损代价。在资本的助推下,预计2015年竞争将更加激烈,促销力度将更大。

三、发展我国在线旅游的策略

(一)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控制财务成本。在扩张的过程中,要加强财务管理,提出资金的使用效率,控制财务成本,才能实现在线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二)规范市场秩序,健全相应法律政策。在发展我国在线旅游过程中,必须要健全相关的法律政策,建立一个良好的规范的市场秩序,这是发展我国在线旅游的基础。(三)鼓励创新,创新经营模式、旅游产品。现在的我国在线旅游模式和产品,有着很大的雷同性,于是主要依靠价格竞争,形成了价格大战的恶性循环。要发展在线旅游,必然要鼓励创新,创新经营模式,创新旅游产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与旅游业深度结合,打造消费真真正有需求的新型旅游产品,这是我国在线旅游发展的根本出路。

对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篇8

一、《旅游法》对旅游产品方面影响

旅行社业在旅游产品方面的应对主要是“调整产品,改善结构”,整体思路大致是:传统观光游时代侧重的是“套餐”时代,《旅游法》实施后是个性化、多元化的休闲旅游时代。团队游客需求发生变化,消费者更注重旅游品质、感官体验和精神感受,更加喜欢深度化、个性化、品质化的团队游产品。越是高端或者体现文化价值的旅游活动也越离不开旅行社专业化、人性化的服务。特色旅游资源的挖掘、特色线路产品的研发、特色活动的策划、科学合理的旅游方案的编制、高水平的导游服务、旅游风险的规避和保障等,都需要旅行社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旅游法》的实施也是旅行社业自我更新、正本清源、产业升级的契机,也将改变旅行社增长方式的转变。

传统旅行社如何面对多元化、个性化时代? 传统大型旅行社优势在于多年在品牌、产品、及服务方面的集聚及沉淀,标准化产品的规模扩张占据了较大的旅游市场份额,在多元化、个性化时代来临是否可以保持这种龙头地位?全国各大型传统旅行社早已认识到这一新时代的到来,纷纷在筹划转型升级。但面对的问题还是不容易攻克,传统旅行社擅长标准化产品大规模生产从而产生效益,标准化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与个性化是存在相饽,个性化产品在一定发展阶段所获得的人力劳效是较低的,旅行社是否可以在战略上认识到这点为其发展给予更多耐心及空间,这又与旅行社的体制及战略定位及发展有着较大关系。《旅游法》后很多旅行社加大高端定制旅游的投入及开发,如中青旅高端品牌“耀悦”、广之旅定制品牌“臻逸”等, 加上较早进入的在线旅行社携程高端品牌“鸿鹄逸游”。目前定制旅游主要形成两种发展模式,:其一是成立专门独立公司如携程; 再有就是设立专线品牌如中青旅、广之旅。虽然在发展意识形态上已经有较清晰的蓝图,但传统旅行社还是要面对很多内部难题:如何整合内部资源?资源在新兴业态与传统业态中如何平衡及分配?如何对不同品牌体系从不同业绩考核角度支持及其发展?这类“小众、个性化”产品又如何走向“标准化”更大规模的定制旅游从而获取企业更大的效益呢?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即使蓝图多么高大上,但真正落地的机会还是甚微。本人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出定制旅游产品的解决方案:第一、通过IT技术水平的提升整合内部资源,优化资源的分配及使用;第二、加速掌握及占据更多上游稀缺资源,才能满足不同消费客群的需要;第三、不断积累拥有对资源进行组合及品味鉴赏能力的人才;第四、尽快形成定制旅游产品的有效激励机制。第五、不断将碎片性的信息及资源通过IT进行整合及积累,探究可以形成“规模化”发展的路径。

二、《旅游法》对人才方面的影响

21世纪竞争是人才竞争,新法实施将加快人才竞争的白热化。快速培养人才机制必须要尽快建立,这将成为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拥有丰富旅游知识及经验的旅游咨询师、旅游策划师、资深优秀领队导游人员等将成为市场稀缺资源及企业争相抢夺对象。新法实施后,拥有越多文化价值创造力及执行力的人才的企业将越具备赢得市场的能力。

1、要建立有市场竞争力的人才机制。包括薪酬制度及激励机制、人才招聘及吸纳机制、技术岗位分级制。

2、要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旅行社应该加强在此方面的投入,建立更强大的培训队伍支持旅行社各岗位的培训工作。建议大型旅行社从业务岗位抽调精英形成常态化培训专职人员从事专职研究、总结提炼,形成企业有效培训实战教材。然后可按对象、级别、培养方向等将有潜质的员工进行针对性培训,有些甚至可以通过大项目运作、主题策划等活动加速对潜质员工的实战培训, 对于较为稳健成熟型有经验的员工也可逐步委以重任加速人才的成长。总之,良好的成长环境要构建,有效实用的培训要落实,成长进阶的轨迹要形成,这样才能完成有效的培训过程,优秀人才才能更快得以复制。

3、要吸纳更多认同不同旅行社企业文化价值理念的社会优秀人才。这也是人才获取较为捷径的渠道。

三、《旅游法》对并购扩张方面的影响

新法对于大的寡头旅游企业将更有利,将加快批零机制形成。“小、差、乱”以往通过零负团费为生的中小型旅行社将转型经营或退出市场,大旅游集团通过其品牌优势将加快并购扩张的步伐,同时也吸引跨界合作及并购。

近一年来业界及跨界的并购合作频繁,无论是传统旅行社还是在线旅行社都是跃跃欲试,例如万达集团已经多次出手并购多家旅行社,特别是近期公布并购的是深圳旅游市场排名第一名的深圳新境界;在线旅行社更是烽烟四起,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简称)纷纷加大在线旅游的投入,甚至还有传闻在线旅行社名列第一的“携程”与第二的“去哪儿”联姻。在繁杂并购乱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其背后的驱动力:第一、中国旅游市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及休闲度假观念不断深入在未来还将以较快的速度发展;第二、国内旅行社收入总额相比国际知名旅游集团都还有较大距离。同行业及跨界的并购存在很大的商机。第三、旅游法将形成助推器加快并购步伐。主要通过低价吸引游客的旅行社将会随着旅游法的逐步发酵退出市场,或转型成为具有特色的专业旅行社,大型传统旅行社凭借其品牌、产品及服务、人才、资金等优势将进一步并购中小型旅行社或专业特色旅行社,其他行业的跨界并购也频密出现。

《旅游法》在千呼万唤始出来,业界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及应对。智慧型的旅行社将紧抓这一有利契机进行转型升级,中国旅行社业态结构在不久将来将由与国际知名旅游集团匹敌的国内大型旅游运营商集团、批零体系明晰的批发商及代理商、专注特色产品的专业旅行社等构成。《旅游法》将为旅游市场的健康长足发展奠定根基,夯实基础。

上一篇:李敖演讲下一篇:安徽农村信用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