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小学生作文秋游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年级小学生作文秋游

一年级小学生作文秋游 篇1

一、作文与写作

要分析小学一年级进行写作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需要分清“作文”与“写作”这两个概念。“作文”与“写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不能混为一谈。

人们常说写作文, 写作文可以拆开成“写”与“作文”。“写”为动词, “作文”为名词, 这样拆开就会发现这里的 “作文”一词与“写作”一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实“作文”与“写作”两者之间是一个量与质的关系。《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写作”的解释为“写文章 (有时专指文学创作) ”[1];对“文章”的解释为“ (1) 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 (2) 泛指著作”[2];对“作文”的解释分为两种, 一种“作”为动词:“写文章 (多指学生练习写作) ”[3], 另一种“作文”为名词:“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4]。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可以发现“作文”是一个练习的过程, 练习是为了达到“写作”的水平, 达到能够完成一篇篇幅不很长的作品或是一本著作的水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作文教学的要求是分学段的, 对小学1—2年级学段提出具体要求:“1.对写话有兴趣, 留心周围事物, 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象中的事物。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根据表达的需要, 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5]显然小学一年级就进行“写作”教学远远超出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实属超纲。

二、写作与写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对不同学段的作文教学有不同的名称。 第一学段 (1—2年级) :写话;第二学段 (3—4年级) 和第三学段 (5—6年级) :习作;第四学段 (7—9年级) :写作。 每一个学段的课标要求是不一样的, 那么写作与写话在课标上有哪些不同呢?

上文中已经提到写话阶段的要求, 这里不再重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对第三学段写作的要求:“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2.多角度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能抓住事物的特征, 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表达力求有创意。 3.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4.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根据表达的需要, 围绕表达中心, 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 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运用联想和想象, 丰富表达的内容。 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写记叙性文章, 表达意图明确, 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 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 做到观点明确, 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 写常见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 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 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 进行改写。 7.根据表达的需要, 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 修改自己的作文, 做到文从字顺。 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互相评改作文, 以分享感受, 沟通见解。 8.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 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 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6]

首先, 从篇幅上, 写作的要求明显增多, 并且要求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 其次, 写作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写出思想, 而写话则重在培养兴趣。 再次, 相较于写话, 写作提出了文体的要求并且要求学生学会缩写与扩写。 最后, 写作额外提出了练习的时间、篇幅、次数的要求, 这些都是写话中没有的。 小学一年级学生能够完成这样高要求的学习任务吗?

三、小学一年级进行写作练习的可行性

以上论述仅能够证明在小学一年级进行写作练习是一个超纲的要求, 那么在小学一年级进行写作练习到底是否可行呢? 写作是一个“采集—构思—表述”的过程, 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 同时, 学生写出的文章好坏也与其知识的储备积累的多少有关。 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 写作的一大障碍是该阶段的学生并没有储备足够多的字词, 也存在会说不会写的情况。 这是以往在小学低段作文教学中遇到的一大障碍。 通过学习, 这一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但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 这些特点是否会影响一年级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呢?

(一) 一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与写作练习的可行性

一年级是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一个转折时期, 也是儿童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在生理方面有自控能力较低、注意力易分散、理解能力较低等特点。 由于以上特点, 在这一时期的学生并不能够静下心来观察周围的事物, 对教师的讲解也并不能够完全准确地理解, 因此并不能够完成写作过程中的采集写作素材的部分。 同时因为自控能力较低, 这一阶段的学生并不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对每个问题或事物进行良好的长时间的思考与分析, 而注意力易分散更是会导致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被周边事物吸引, 从而中断思考。 这同样不利于完成写作过程中的构思整篇文章的部分。

由于一年级学生生理方面的特点并不能够很好地完成“采集”与“构思”部分, 因此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写作练习的可行性是不大的。

(二) 一年级学生的心理与写作练习的可行性

一年级是学生由“依附父母“的“小霸王”转变为“独立生活”的“小个体”的过渡时期。 学生在心理上需要一个适应期, 这一时期的学生会因为例如被同学欺负或是听不懂课程而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 对于学生来说, 写作是一个较枯燥的过程, 很多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 在小学一年级, 这个可能存在负面情绪的时期, 进行写作训练可能会造成学生更强的抵触心理。 由于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想要进行写作练习的可能性亦是不大的。

由上述论证, 可以看出,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存在一些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 在一年级进行写作练习不仅不能够提高学生本身的作文能力, 亦可能在日后的作文教学中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 但这并不代表小学一年级不可以进行作文教学。 那么, 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以便解决学生日后写作难的问题, 在小学一年级应该展开怎样的作文教学活动呢, 下文将进一步进行分析。

四、小学一年级应该如何进行作文教学

作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培养观察能力, 培养收集材料的能力, 培养构思能力,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以及培养表达能力都是作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但是小学一年级的作文教学活动的对象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 该阶段的学生存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征。 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首先需要培养的并不是上述的写作能力, 而是针对该阶段学生的特点, 为后期的作文教学做铺垫性的、准备性的作文教学。

(一) 培养兴趣

由于小学一年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 强行提前进行写作训练并不是良好的开端。 虽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句话已经被说过千万遍, 但对于每一个初学者来说, 培养兴趣是一个重要的开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提出:“对写话有兴趣, 留心周围事物, 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象中的事物。 ”[7]如果学生没有建立起用文字表达自己想法的兴趣, 很有可能在接下来的作文教学中出现语言缺乏色彩, 如同记流水账一般乏味的现象。因此在小学一年级的作文课上, 教师可以不急于让学生提笔练习, 可以通过一些小活动激发学生对上作文课这件事情产生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将作文教学与阅读及口语交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进行铺垫式的作文教学。 例如, 多鼓励学生读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体会用文字所表达事物的乐趣。 再如, 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表达自我感受的兴趣。 小学一年级的作文教学并不应该急于催促学生为了写作而写作。 打好基础, 为后期的提笔练习做好准备工作才是该阶段学生需要的作文教学。

(二) 对学生思维的正确引导

近几年, 一个热门词汇引领着整个语文教育界———语文核心素养, 这其实是重提双基。 但过去的双基更加侧重停留在语言本身的层面上, 现在重提双基则加入了以前忽视的人文性。 教育本身, 一为教书, 二为育人。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 也应该在教书的基础上,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语文课堂, 帮助学生塑造完整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格。 尤其是作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 该阶段的学生心智都不成熟, 如同一张白纸。 因此他们所想象的事物很多都是不符合逻辑, 是天马行空的, 该阶段的学生是需要成年人进行引导的。 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对学生思维的正确引导, 仅仅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不够的。 下图是某小学四年级学生习作中的一段话:

这段看似让人哭笑不得的文字, 却令人感慨颇多。 这段文字不仅逻辑不通, 用词也存在非常大的问题。 现在的社会飞速发展, 经济、文化、政治都在不断进步, 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通过一些事物, 间接地接受一些正确或不正确的信息, 从而导致学生写出与上述段落类似的语句。 如果学生出现这类问题, 在作文教学中, 课上可以通过口语交际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鼓励学生将心中所想通过口头语言表达出来。 例如, 每周请2到3名学生讲述一个自己编的小故事, 在帮助学生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 亦可了解学生心中所想, 及时纠正学生思维中的错误;课后可以推荐学生看一些科普读物, 多与大自然接触, 让学生减少与媒体不必要的接触, 同时多与学生进行交流, 帮助学生端正三观, 避免使用一些错误的词汇。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在以上两点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适当训练。 一年级的学生在幼儿园时期习惯了以游戏为主的生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通过一些游戏帮助学生练习。 如造句接龙, 教师给出一个情景, 并让每一位同学设想在这个情景下会发生的事情, 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用简短的句子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 并请学生逐个读出自己的句子, 以此丰富整个情景。 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结语

虽然教育一直在不断改革, 但是教书育人的初衷是不变的, 不能因为目标的提高而不断超前教育, 这样的做法并不一定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有时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最终适得其反。 作文教学如此, 其他语文教学亦是如此。 揠苗助长的故事众所周知, 但仍然有很多人因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选择不顾后果的不适合学生发展情况的超前学习。 我国的教育方式被世界称之为“中式教育”或是“精英教育”, 但是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出现了不少被人们称为“死读书”的学生。 这样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并不能做出很好的成绩, 反而一些在学校里成绩一般但思维活跃的学生在社会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而进行不适合的超前, 真的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保持不败的成绩吗?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和总结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李娜.谈谈小学低段写话兴趣的培养[J].大庆:作文成功之路 (上) , 2014, (12) .

[4]姚晴.小学低段写话教学的问题及对策[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5.

[5]高敏.小学低年纪写话现状及教学策略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 2014.

小学一年级生活化作文训练策略 篇2

一、语言积累,储存能源

1.欣赏感悟

为了使学生领悟语言之美,领悟作文表达方法,整个一年级,我坚持每天精选两三篇孩子们喜闻乐见、富有生活气息的作文进行范读。我特别注意体态语言的运用,一边读,一边用体态语言表达情感,读出文章的美,读出文章的感情,让学生品出文章的“色、香、味”,从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我针对儿童记忆力强的特点,在带领学生欣赏美文时,有意识引导他们练习背诵,要求学生第一遍时认真倾听,第二遍时跟老师一块儿读读、背背,第三遍时鼓励学生挑战自我,尝试背诵。

2.自主识字

根据一年级的孩子求知欲强烈这一特点,我在学生刚入校时,注意引导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采用各种方法自主识字:如认识父母及亲属名字;轮流收发作业,认识同学名字;读广告牌、宣传栏、纸盒商标、刊物等;完成亲子日记,学生把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家长在检查日记时把汉字填补上,借机鼓励孩子多认识汉字;在阅读时,遇到不会的字,根据上下文,采用猜一猜或问家长、老师等方式进行识字。

二、多重训练,自主作文

1.仿写练习

一年级的孩子模仿力特别强,针对这一特点,我带领学生进行了大量仿写,重点仿写教材中有生活气息的诗歌童话。在仿写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加入生活元素,放飞学生的想象力。大量仿写降低了写作难度,成就了学生的自豪感。如学习了《春天的手》后,学生创作了《秋天的手》《夏天的手》《冬天的手》,有的学生在《秋天的手》中写道:“秋天的手,凉爽神奇。秋天的手抚摸着大地,大地一片金色。秋天的手拂过树梢,枝上的叶子变成了黄蝴蝶。秋天的手拍着我的肩膀,小朋友个个活泼又健壮。”

2.勤写日记

写生活日记,就是引导孩子把自己日常生活的实景实情用笔记录下来,不求华丽,只求真实,要记录真人真事真想法,哪怕开始时记录的是流水账。教师要把学生的点滴进步和闪光点都及时用“悄悄话”的形式进行评价,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真善美,培养孩子求真守信的美德。孩子总爱围着老师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喜欢时刻被关注、被欣赏,喜欢和老师交朋友,老师正好利用这些特点,通过日记把孩子的日常生活与写作联系在一起,让孩子的心与老师的心贴得更紧。为了和老师交朋友,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不少学生隔两三天写一篇,甚至天天写日记。

3.看图作文

语文教学中还应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如何让学生将看到的写下来,将想到的写下来,将要说的话写下来,是我开展生活化作文时重点思考的问题。在看图说话教学环节中,我结合课文选取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生活场景图片,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观察,以图带说,以说促写。第一步,让学生按一定顺序填写出图上各个方位各有些什么东西。第二步,鼓励学生在写话时加以修饰、想象,把话说具体生动。第三步,同桌之间相互记录,一个说一个记,比一比谁说得多、谁记得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呵护孩子的自尊心,对每一个孩子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到了一年级第二学期,要适时增加看图说话的难度,引导学生不但要写出画中各个方位景色的布局,还要引导他们逐步使用修饰词语,使语言精练优美。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由点到面,大胆想象,鼓励学生从静止联想到动态,从部分联想到整体,从起因联想到结果,逐渐学会观察、学会想象、学会表达。

秋游一年级作文 篇3

在东方假日田园里,我们看了很多奇异的瓜,大家都伸手去摸,老师让我们不要去摸,要我们做一个文明的参观者。之后,我们看了小猪赛跑。两只小猪黑黑的,耳朵上还有标志,在正方形的跑道上跑呀跑,真好玩。

午饭是各自带的,我们用自带的一次性餐布铺在地上,大家坐在一起吃。午饭过后,我们玩了大型玩具——勇敢使者。我的胆子小,还没有爬到最高处,发现比较高,就退回去了。晚上告诉妈妈后,妈妈说以后要把胆子练大些。

一年级秋游日记的作文 篇4

我们分成了六组。八点十分,我们准时出发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哇!这真像一个广场,到处都种着小树,绿油油的,真好看!这时,一个导游向我们走来,我们马上排好队伍,跟着导游来到了一个草坪上。这时,导游拿来了三个气球,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原来,我们要玩游戏啦!但是我们组输了,不过也很棒哦!

做完游戏,我们的肚子也饿得“咕咕”叫了,导游带我们来到了烧烤大厅,哇!有好多食物啊,都是我喜欢的。我拿了一只虾,我先刷了一点油,然后把它放在了烧烤架上,烤完了一面再烤另一面。不一会儿,金灿灿的虾出锅了。我闻了闻,啊,真香啊,味道一定很好!

吃完烧烤,我们去参观了孔雀,可是它们不开屏。我们还看到了龙潭瀑布、婚姻楼/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我们要回学校了。

小学一年级学生弱视筛查方法探讨 篇5

关键词:弱视,屈光, 眼,治疗,学生

弱视是较为常见的儿童眼病, 是一种视觉功能的发育混乱, 主要由于先天性或在视觉系统发育关键期内受到某些因素的干扰, 进入眼内的光刺激不够充分, 视觉细胞无法获得有效刺激, 造成单眼或双眼视力减退。凡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以功能性因素为主所引起的远视力<0.9, 且不能矫正者为弱视[1]。弱视治疗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2]。敏感期[3]是治疗弱视的最佳时期。而小学一年级学生年龄大多在六七岁, 处于敏感期, 如能得到筛查确诊, 治疗的时机才能被家长和患儿把握。为探讨在校学生弱视筛查的有效和实用方法, 了解筛查中应注意的问题, 北京市西城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于2008年9-12月对辖区内33所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了远视力+小瞳孔下屈光检查, 探讨学生及家长在弱视诊疗中的误区, 为开展小学生视力筛查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分层整群抽取北京市西城区33所小学, 对选中小学的全体一年级学生进行远视力检查, 共查学生4 326名。

1.2 方法

1.2.1 测试仪器

标准对数视力表 (带灯箱) 、新缘电脑验光仪FA-6100、综合检眼仪 (雅阁ZG-30) 、遥控视力表投影仪 (雅阁ZG-100型) 。

1.2.2 测量方法

由经专门培训人员测远视力, 严格按照《北京市学生视力不良防治方案技术规范》[4]操作。将远视力<5.0的学生筛出, 即为视力不良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由眼科专业医师用新缘电脑验光仪FA-6100进行验光检查, 用综合检眼仪雅阁ZG-30进行小瞳孔下插片矫正视力, 用遥控视力表投影仪雅阁ZG-100型测量矫正视力。矫正视力达到1.0, 视为正常;矫正视力<0.9, 为疑似弱视, 建议家长带学生去正规医院眼科作进一步检查。判定依据为:双眼矫正视力>4.9为治愈;单眼矫正视力4.8~4.9为轻度弱视, 单眼矫正视力4.3~4.7为中度弱视;单眼矫正视力≤4.0为重度弱视。

2 结果

2.1 视力筛查情况

共筛查出视力不良学生479名, 视力不良检出率为11.07%。其中78名小学生单眼或双眼疑似弱视, 占全体学生的1.80%, 占视力不良学生的16.28%;88名学生已经确诊为弱视, 占全体学生的2.03%, 占视力不良学生的18.37%。确诊为弱视的学生中60人已中断治疗, 28人正在接受治疗。疑似弱视和已诊断为弱视的学生占全体学生的3.84%, 占视力不良学生的34.65%。

2.2 疑似弱视小学生屈光状态分布

见表1。

疑似弱视的78名小学生 (156只眼) 中, 怀疑为弱视的为105只眼, 其中88只眼有屈光状态记录, 17只眼无记录。

2.3 确诊弱视学生屈光构成

已确诊为弱视的88名小学一年级学生中, 中断治疗的60人, 占68.19%, 其中有矫正视力记录的59人;正在治疗的28人, 占31.81%, 其中有矫正视力记录的24人。见表2。

注: () 内数字为百分率/%。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 北京市西城区小学一年级学生中视力不良检出率为11.07%, 已确诊为弱视学生的患病率为2.03%。疑似弱视 (假定全部能诊断) 和已诊断为弱视的学生的弱视患病率为3.84%, 接近于中华眼科学会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1985年全国各地弱视普查结果 (2.86%) [5]。疑似弱视和已诊断为弱视的学生占视力不良学生的34.65%, 接近于何新春[6]所调查的结果 (33.33%) 。可见视力不良学生中弱视的患病率较高。屈光不正和斜视是引起弱视的两大主要而最为常见的原因[7]。这就要求学校视力普查时对视力不良的儿童首先要排除是否患屈光不正性弱视, 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儿童弱视屈光普查优于视力普查, 准确性高、效率高[8]。由于学生的弱视筛查在学校进行, 不能进行散瞳验光 (散瞳验光必须征得家长的同意) , 只能进行小瞳孔下验光筛查弱视。本文中小瞳孔验光怀疑为弱视眼的屈光状态以远视性为主, 其中以远视性散光为主, 与张文华等[8,9]所做的散瞳验光下的调查结果相同。同时本文中已经确诊为弱视儿童的自带镜的屈光状态也以远视性为主。王利华等[10]报道显示, 在检出的弱视儿童中屈光不正性弱视占50.15%, 其中远视占81.33%, 近视占4.2%, 混合散光占14.46%。调查显示, 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总患病率为55%, 以远视性为主。刘菊[11]研究显示, 睫状肌麻痹前后 (散瞳前后) 等效球镜度量直线相关和回归关系, 按不同年龄组分别拟合直线回归方程, 两者结合使非睫状肌麻痹状态 (小瞳孔) 下筛查儿童屈光不正是有效可行的。本文进行的小瞳孔下屈光检查同散瞳下屈光检查筛查弱视有一致性的结果, 在学校应用简便、可靠、实用性强。以往校医根据学生远视力的情况发家长信, 督促视力不良的学生就医, 范围过大, 有的造成诊疗过度;有的家长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错失了弱视治疗的最佳时机;同时, 校医的追踪范围过大也易造成遗漏。现在经过屈光筛查后对怀疑弱视的家长发放家长信, 范围缩小了, 针对性更强了, 能提高这部分家长的警觉性, 以便及早带孩子就医;能方便校医对疑似弱视学生的追踪, 真正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不贻误弱视治疗的最佳时机。

浅析一年级小学生的角色培养 篇6

一、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小学与幼儿园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确切地说,幼儿园是以游戏式教学为主的教育方式,老师通过快乐游戏的方式,寓教于乐。而小学阶段则进入到以教学为主,以游戏为辅的学习阶段中。“从幼儿园的游戏教学中来到一年级的孩子们像一张白纸,他们的小脑袋里还没有规则这个概念,我们这个时候教给他们的常规将影响他们以后整个求学生涯,甚至一生。”

学习习惯的养成包括课内养成和课外养成两个部分。课内养成即在课堂上,主要由老师来帮助学生完成。比如,上课时候应该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不讲闲话,不做小动作,不走神。一年级的孩子是活泼好动的,一节课的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是漫长的,在课堂上沉下心来学习并非易事,也并不是每一个孩子一开始都能够做到。需要一个慢慢形成的过程。这个时候,需要老师的反复强调和提醒。

课后养成则需要学生家长的帮忙。比如很多孩子由于贪玩而忘记作业,或者很多孩子还是沿袭了幼儿园的习惯,回到家里最先想到的是玩。这些都需要家长的督促,帮助孩子养成“做完作业再玩”的好习惯。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可见,“培养新生良好的习惯是一个长期、艰巨、细致的工作,不仅要有长期计划,短期目标,持之以恒的精神,更要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培养行为。”不能试图“毕其功于一役”,而应遵循“严格要求、耐心疏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进行。

二、学习兴趣的培养

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小学多门功课的学习的确是个苦差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要让孩子感受到苦中有乐,主动学习,这就需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教学充满乐趣,利用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充满“乐趣”的知识,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传递只有伴随着强烈的趣味,才能达于学生的心灵深处。例如,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听说读写之外,可以用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教学。例如:在教授《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陶罐和铁罐的角色扮演,让同学们在表演和观摩表演中,来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的性格特征。启迪学生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同时也要正视自己的不足。

2.许多其他的途径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比如用表扬的方式,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等等。在这里还要强调的是,老师和家长也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学习兴趣,并要把孩子一些偶然的、短暂的学习兴趣转化为稳定的、长期的学习兴趣。

三、自信心的树立

升入小学之后,孩子们要面对考试,或多或少要面临“分数”带来的压力,甚至时常被拿来和别的孩子比较。孩子会产生挫败感。如何调整孩子的这种“失败者”的心态,树立起正确对待失败的心态,首先在小学一年级就应该给孩子上好这门课。

1.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建立科学的奖罚机制,以奖为主,少罚甚至是不罚

对于成绩好的学生,进步大的孩子,应该有所奖励,并把此作为鼓励孩子的动力。而对于成绩不理想或者退步的学生,不应把其与“失败”“差生”“弱智生”“低能生”这样的词语画上等号,更不应该动辄呵斥、挖苦、讽刺小学生。这样只会让小学生更加厌学、逃学,严重者甚至导致孩子考试恐惧症等心理障碍。“别看学生们年龄小,可是他们小小的心思是敏感的,可能老师一个不屑的眼神、一句讽刺挖苦的话语,都会刺伤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会给他们造成永远也抹不去的伤痕。”

2.考试并非学习的最终目的,学生应该是为了学习而考试,而非为了考试而学习

老师和家长应该告诉孩子,这不过就是一场考试而已,正常心态面对,它可以告诉你还有哪些不足,无论高分或是低分,对于孩子来说都不是一件坏事。失败并不可怕,错误并不可怕,而在于你对他的态度如何。

3.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新生,对他们多表扬少批评

刚入学的孩子,年龄小、对环境陌生、自制能力差,他们身上毛病肯定很多。老师不能操之过急,不能训斥指责,要多站在他们的立场,为他们着想,体谅他们的想法和困难,多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不失时机、大张旗鼓地表扬他们,要知道这样做,不仅是对他们良好做法的认可和强化,还能让学生树立自信心,融洽师生关系,对表现不好的学生还有榜样和带动作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即使是对那些调皮的学生,也要心平气和地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让他学有榜样,赶有方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年级不仅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一个起点,也是今后阶段性学习的一个基础。如何让站在人生第一起跑线的孩子,朝着健康、快乐的方向成长,使得他们爱学、乐学、不厌学,小学生的角色培养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吴晓萍.小学一年级课堂常规养成策略.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7).

[2]黄忠艳.小学一年级新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3]杜海樱.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7(3).

(作者單位 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第二小学)

一年级小学生作文秋游 篇7

秋游(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72页及73页“试一试”的1~3题。学材分析:本节课通过具体的除法情景,帮助学生体验调商的过程,学会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商是一位数)。本节课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也是学习除法是两位数除法竖式笔算的难点。教科书,采用估算和笔算相结合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在解决秋游乘车问题中,编排了三个紧密联系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主要是通过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学习用四舍五入法调商的方法,第三个问题是通过交流,归纳调商的具体做法。

学习目标:

1.通过“秋游”中的具体问题,经历探索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调商过程,掌握调商的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2.通过有条理地进行交流调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数感。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经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调商过程,掌握调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调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教材情境图:

学校组织三、四、五年级的学生去秋游。

2、请学生说一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信息。

二、明确问题。

1、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符离三小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2、适时呈现:三年级学生都做小客车,需要几辆车?

3、怎样列式?(生列式:192÷24)

三、解决问题。

1、估一估:

估计一下,商是几位数?大约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独立尝试192÷24的竖式计算过程。提出要求:用竖式怎样计算?如何试商;

做完后想想,你认为哪一步很关键,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3、汇报交流。

(1)同桌间互相说说自己调商的过程,商“8”是如何试出来的。

(2)师用课件展示过程,生再说试商的过程。

四、解决问题二。

课件呈现:四年级学生坐大客车,需要几辆车?

学习过程与方法同上一个相似。学生列出算式后,让孩子独立探索,然后全班交流计算的过程。注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述试商的过程和方法。

五、引导总结。

试商时你遇到了哪些困惑?是如何解决的?

符离三小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把想法说清楚,重要之处适时强化,加强对调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六、尝试运用

完成“练一练”第1~3题。

七、小结

一年级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小学生;注意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356-01

一年级小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原因是什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周围的影响因素太多了(各种文具玩具等)?或者是不喜有人在旁边看着?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没有?

经专家们的测试,小孩子的注意力最多15-20分钟,一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会更少。老师或者家长会不会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我们应该用好的方法,不要打骂。家长越打越骂,孩子越有抵触情绪。甚至越打骂孩子越是懵了。这就更谈不上注意力集中了。

小孩子需要的是鼓励。换句话说要表扬教育,我们可以这么做,和孩子们来个约定: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某项事情,就能得一个他喜欢的玩具,如果能持续得到好得表现就带孩子出去玩一次。这样就可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比家长打骂有用得多。这样一天一天地去完成定制的目标,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上面只是举的教育例子,家长也可以创新地想其他的办法。关键是要表扬和鼓励为主。此外我们要相信孩子,不要总是提防着他。这样会给他很大的心理压力,他的注意力全都在别人身上去了,注意力就无法保持在该做的事情上。

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是打开我们心灵的门户,而且是唯一的门户。门开得越大,我们学到的东西就越多。而一旦注意力涣散了或无法集中,心灵的门户就关闭了,一切有用的知识信息都无法进入。正因为如此,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天才,首先是注意力。”

在正常情况下,注意力使我们的心理活动朝向某一事物,有选择地接受某些信息,而抑制其它活动和其它信息,并集中全部的心理能量用于所指向的事物。因而,良好的注意力会提高我们工作与学习的效率。注意力障碍,主要表现为无法将心理活动指向某一具体事物,或无法将全部精力集中到这一事物上来,同时无法抑制对无关事物的注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复杂,许多较严重的心理障碍都可以引起注意力障碍。而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是由于学习负担重,心理压力过大,而造成高度的紧张和焦虑,从而导致了注意力无法集中的障碍。另外,睡眠不足,大脑得不到充分休息,也可能出现注意力涣散的情况。

因此,当你因注意力无法集中而影响学习,倍感苦恼时,不妨采用以下方法来矫治:

(1)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一些同学因学习负担重,因此,一到晚上便贪黑敖夜,有的同学甚至在宿舍打电筒读书,学到深夜;有的同学不能按时睡眠,在宿舍和同学闲聊等等。结果早晨不能按时起床,即便勉强起来,头脑也是昏沉沉的,一整天都打不起精神,有的甚至在课堂上伏桌睡觉。作为学生,主要的学习任务要在白天完成,白天无精打采,必然效率低下。所以,如果你是“夜猫子”型的,奉劝你学学“百灵鸟”,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养足精神,提高白天的学习效率。

(2)学会自我减压

高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本来就很重,老师、家长的期望,又给同学们心理加上一道法码;一些同学自己对成绩、考试等看得很重,无异是自己给自己加压,必然不堪重负,变得疲惫、紧张和烦躁,心理上难得片刻宁静。因此,我们要学会自我减压,别把成绩的好坏看得太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我们平日努力了,付出了,必然会有好的回报,又何必让忧虑占据心头,去自寻烦恼呢?

(3)做些放松训练

舒适地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然后向身体的各部位传递休息的信息。先从左脚开始,使脚部肌肉绷紧,然后松驰,同时暗示它休息,随后命令脚脖子、小腿、膝盖、大腿,一直到躯干部休息,之后,再从脚到躯干,然后从左右手放松到躯干。这时,再从躯干开始到颈部、到头部、脸部全部放松。这种放松训练的技术,需要反复练习才能较好地掌握,而一旦你掌握了这种技术,会使你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达到轻松、平静的状态。

(4)做些集中注意力的训练

我国年轻的数学家杨乐、张广厚,小时候都曾采用快速做习题的办法,严格训练自己集中注意力。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在心理学中用来锻炼注意力的小游戏。在一张有25个小方格的表中,将1-25的数字打乱顺序,填写在里面,然后以最快的速度从1数到25,要边读边指出,同时计时。

研究表明:7-8岁儿童按顺序导找每张图表上的数字的时间是30-50秒,平均40-42秒;正常成年人看一张图表的时间大约是25-30秒,有些人可以缩短到十几秒。你可以自己多制做几张这样的训练表,每天训练一遍,相信你的注意力水平一定会逐步提高。

(5)培养对事物兴趣

一年级小学生的函数概括能力分析 篇9

所谓函数思想, 是指通过提出问题的数学特征, 建立函数关系型的数学模型, 从而进行研究。而简单函数概括能力是指用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在小学数学中并不学习函数的概念, 大部分教师也认为低年级的小学生是没有函数概括能力的。那么, 小学生在看到具有函数关系的算式时, 到底用怎样的解题策略来计算, 能否发现算式之间的联系呢?为回答这个问题, 本文设计了实验, 考察一年级的小学生是否具有初步的函数思想。方法是给出不同类型的加法口算题, 让小学生回答“你是怎么计算的?”从学生的思考方式中分析他们是否具有简单的函数思想和分析概括能力, 为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提供基础。

二、研究目的及主要问题

1. 研究目的

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是否具有简单的函数思想和函数概括能力, 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2. 研究的主要问题

(1) 一年级的小学生能否独立地发现各类题组的运算规律;

(2) 一年级的小学生能否用语言表述运算规律;

(3) 一年级的小学生能否将解决前一类型题组所用的规律性的东西 (函数关系) 迁移到解决后一类型题组中去。

三、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

按照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1], 我们选择了不同教师任教的一年级6个班, 共240名学生。他们均已学习过10以内加减法。

2. 测试和访谈题目

本次测试我们主要用加法算式组成四种不同类型的题组, 每个题组均为竖排, 同一类型的题分6组, 每组6道算式。

A型题组:

B型题组:

C型题组:

D型题组:

3. 测试和访谈过程

测试时间选择在2015年6月, 测试对象为不同教师任教的一年级6个班共240名学生。

为了保证测试的有效性, 测试前我们没有给学生任何的解题提示, 也没有任何讨论与交流。整个测试过程基本反映了学生独立地在自然情景下的简单函数概括能力水平。

测试时, 主试老师先向学生依次出示A型题组的各组题目 (一张小卡片) , 并对他说:“你先看看, 这张小卡片的6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想一想再做。”在学生做题的过程中, 主试老师仔细观察他的计算过程, 并随时询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做这些题的?”每当学生做完一组题后之后, 主试老师就要询问他的做题方法, 看他需要经过几组题的运算, 才能发现A组题的运算结果是随着一个已知加数的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 而不必再逐个算式计算。然后要求学生表达这种变化规律, 主试老师记下他的回答。

当学生发现A型题组的函数关系并能用语言表述之后, 方可转入B型题组;发现B型题组的函数关系, 并能用语言表述之后, 方可转入C型题组;发现C型题组的函数并能用语言表述之后, 方可转入D型题组。

如果在同一类型的题组连续做6组之后, 学生仍然不能发现该题组的函数关系, 就定为不能发现规律者。对不能发现规律的学生, 主试老师可提供帮助, 告诉该题型的函数关系, 直到该生按老师所讲的规律写出得数, 并能复述其规律方可转入下一类型题组。如果经主试老师的帮助仍不能发现规律和表达规律的学生, 就不再做下一组类型的题目。

4. 测试的评价

为了能将学生在测试和访谈中的思维方式量化出来, 我设定了统一评分标准:

(1) 每种类型题组发现规律的水平分为七级。凡不需要计算立即发现规律者得7分, 以下按能者所需要题组的数目逐减1分 (如需要1个题组得6分;需要2个题组得5分……) , 经6组题的计算不能发现规律者为0分。

(2) 每种类型题组的言语表达水平分五级 (A级表述概括、清楚, B级表述具体、清楚, C级表述概括、比较清楚, D级表述具体、比较清楚, E级表述不清楚) , 凡表述水平为A者得5分, 随表述水平逐级下降连续减1分, 不能表述者得0分。

评价等级划分:

48~39分为优秀, 38~28分为中上, 27~18分为中, 17~8分为中下, 8分以下为差。

四、简单函数概念的测试结果分析

1. 近80%的一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简单函数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79.6%的一年级学生已经能独立地发现各类题组的运算规律, 清楚地用数学语言或具体的表述概括每组的函数规律, 并且能将解决前一类型题组所用的规律性的东西 (函数关系) 迁移到解决后一类型题组中去。如小黄同学在做A型口算题组时, 他只是纯粹的口算, 不知道除了口算还需要观察和思考什么;当他完成A型同一类型的6组口算后, 我引导他观察每组6道口算中的第1个加数、第2个加数、和是如何变化的, 并让他自己复述A型题组的函数关系;当他进入B型题组、C型题组、D型题组后就能从第1个加数、第2个加数、和这三个角度去思考该型题组中的函数关系了, 可见他已经具备了知识迁移能力和简单的函数概括能力。

2. 定势思维促使一年级学生见到口算题就口算, 而且加数变化的个数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否运用函数关系解题。

从表2可知, 一年级学生见到A型口算题组的第一反应就是口算, 这也可能与平时的口算练习有关。当学生经历A组有规律的口算题后, 他们自然地把解决A型题组的规律性东西 (函数关系) 迁移到解决B型题组中, 所以部分学生在发现B型题组规律时出现了“第一个加数一个一个变小, 第二个加数不变, 和一个一个变小”的负迁移。此时学生面对的是只有一个加数在变化, 而另一个加数不变, 所以70%以上的学生能直接说出结果的变化规律。

当他们遇见C型题组这样的“熟悉的陌生人” (说熟悉是因为学生知道要关注第一个加数、第二个加数以及和的变化;说陌生是因为学生面对的是两个加数都在变化) 时, 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用口算的方式来发现和的变化规律, 只有少部分学生用“一个数少2, 另一个多2, 和不变”的守恒规律来运算。

D型题组是对C型题组的深入, 两个加数不仅都在变化, 而且变化的趋势也不同, 给学生判断和的变化趋势带来了一定的干扰因素。这也是大部分学生选择用口算的方式来发现和的变化规律的主要原因。

3. 多数学生已经能用儿童化的数学语言清楚、概括地描述每种类型的函数关系。

由表3可以看出, 一年级的学生已经能用数学语言清楚地描述每种类型的函数关系, 如他们把加号前面的数称为加数1、第1个加数、左边的数、第1列等;加号后面的数称为加数2、第2个加数、右边的数、第2列;等于号后面的数称为和、答案、结果等;变化趋势用不变、几个几个变大、几个几个往后数、几个几个加上去, 几个几个变小、几个几个往前数、几个几个减下来、相差几个等来表述。

(注:打“√”表示学生具备这种能力)

4. 观察视角、口算水平和迁移水平限制着学生的函数关系概括能力。

在测试后, 我们对不能概括这些题组函数关系的学生进行了分析, 发现观察视角、口算水平和迁移水平这三大因素限制着他们的简单函数概括能力。

从观察视角方面来看, 他们在测试过程中出现了只会横项看或纵向观察不一致等现象。如小胡同学在观察A型第1组的6道口算时, 发现了“5比4大1, 6比4大2, 7比4大3……”这样的规律, 直到观察完A型6组题目仍不能发现规律, 成功复述A型题组规律后进入B型题组, 她仍然只会看横项来概括该组的函数关系。如小邱同学只用加法的形式来表述, 如C型题组的函数关系是“加数1从下往上依次加2, 加数2从上往下依次加2, 和不变”, D型题组的函数关系是“加数1从上往下依次加2, 加数2从下往上依次加3, 和从下往上依次加1”。如小周同学的观察视角不一致, 如A型题组的函数关系是“第1列不变, 第2列是10、9…5, 和一个一个变小”。

从口算水平方面来看, 我们发现等级是中上、中和中下的学生也能发现第1个加数、第2个加数的变化规律, 但是他们由于口算能力较差对于结果的判断出现了错误。如小陈同学得到B型题组的函数关系是“第1个加数两个两个变小, 第2个加数不变, 和一个一个变小”。

从迁移水平方面来看, 个别学生还不具备复述规律或者不能把前一题的规律迁移到下一题中去的现象。如小许同学在经历A型6组口算后仍然不能发现该组的函数关系, 虽然在给他提供帮助时他认可这样的思考方式, 但是他不能按要求独立复述这样的函数关系。小陈同学虽然能独立复述A型题组的函数关系, 但是当进入B型题组时仍然不能正确说出该组的函数关系。

5. 个别学生不仅关注了函数关系, 还关注了单双数的运算性质。

我们在测试中发现对于同样的测试题, 个别学生具有多元思维方式。如小林同学在观察A型第1组时不但说出了“第1个加数不变, 第2个加数一个一个变大, 和一个一个变大”, 还概括出“双数加上双数是双数”“双数加上单数是单数”;在观察第2组时既概括出函数关系, 还总结出“单数加上单数是双数”的结论。

结语

从上面这组题目的测试和分析中,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大部分一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简单的函数概括能力, 能够用儿童化的数学语言清晰、概括地描述各种类型的函数关系;

2.学生的简单函数概括能力具有差异性, 有的学生能发现题组中的函数关系和其他运算性质;有的学生却还不具备简单函数概括能力;

3.定势思维、观察视角、口算水平和迁移水平等因素限制着个别学生的函数关系概括能力。

上面的结论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以下启示:

1.在平时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函数概括能力, 渗透函数思想, 并加强学生的数感训练;

2.在学生机械模仿的基础上, 要重视对学生迁移能力、求异思维和变通性等能力的培养;

3.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 对于同一年龄段的学生来说, 他们的思维方式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4.作为教师, 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 知道学生的学习能力, 因材施教。

摘要:函数概括能力影响着学生的数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常认为一年级的小学生没有函数概括能力, 但本文通过实验证实:高达79.6%的一年级小学生具备简单函数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能够独立发现和表述各类题组的运算规律, 并能将解决前一类型题组所用的规律迁移到后一类型题组中去。该实验结果推翻了对儿童不具备函数概括能力的传统认识, 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低年级儿童,思维方式,函数思想,函数概括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三年级秋游作文 篇10

乡村的稻田里,黄澄澄的稻谷,沉甸甸的,一阵风吹过,像金色的波浪在翻滚。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农场,看到地里的白菜,一颗颗整齐地排列着,就像等待检阅的士兵一样。

来到果园,看到树上挂满了又大又熟的果子,眼睛都忙得看都看不过来。树上的苹果红红的,像挂着千万盏红灯笼。葡萄茂密的枝叶向四周展开,就像搭起一个绿色的凉棚。葡萄架上挂满了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青的,紫的,像珍珠,像水晶,亮晶晶的,真美呀!我禁不住橘子的诱惑,赶忙求爸爸摘了一个橘子。我剥开皮,取出一个橘瓣,放到口里,轻轻一咬,哇!酸酸甜甜的,真让人回味无穷。

上一篇:我的大学生活为题的英语作文下一篇:女生心灵鸡汤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