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改革发展新征程
——云南省供销合作社第四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征求意见稿)
各位代表、各位领导、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云南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云南省供销合作社工作的历史回顾
我省供销合作社与新中国相生相伴,迄今已走过60多年风雨路途。回望一甲子的不平凡历程,有多少动人故事、辉煌业绩、壮美画卷让人心潮叠起、难以忘怀。
新中国诞生之初,与全国各省(市、区)一样,为打破私营企业对商品物资流通的垄断、弥补新兴国营企业初创稚嫩的不足,云南供销合作社以联结城乡商品物资流通、供销人民大众所需生产、生活资料和提供其他需求服务为己任,作为介于国营经济组织与私营经济组织之间的一种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组织,迅速蓬勃发展了起来。
到1957年底,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共建立县级社127个、基层社936个,分销店5171个、代购代销点8445个,从省社到地社、县社还组建了一批专业公司、社办工厂、批发供应站、仓储转运站、饮食服务店,成为活跃我省农村流通领域的主渠道、成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企业、成为增加我省地方 财政收入的生力军、成为解决我省年轻人才就业问题的好平台,成为我省供销合作社历史上第一个辉煌时期。
从1958年8月至1986年8月,我省供销合作社与国营商业系统经历了“三分三合”的折腾。第一次是受“大跃进”“人民公社”“提前进入共产主义”左倾思潮的影响,1958年8月两家合并,1961年8月分开。第二次是受“文革”中“大砍机构”“下放人员”错误做法影响,1968年8月两家合并,1978年8月分开。第三次受机构改革探索不成熟主张影响,1983年6月两家合并,1986年8月分开。
但在这28年中,全省各级供销合作社已经形成的专业公司、社办工厂、批发供应站、仓储转运站、饮食服务店和各种门店依然存在,而且职能职责、从业范畴、经营模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把城市的工业品收购、储藏、转运、批发、销售给农村人,把农村的农产品收购、储藏、转运、批发、销售给城里人,仍为这些组织机构的主要任务。换言之,在这一特殊阶段中,我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对便利农民生产生活、活跃城乡流通市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仍旧发挥着应有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1986年8月至1992年底,重新独立运转的全省各级供销社及其社有企业增强了发展自信、展现了创业风骨,在幸运享受计划经济保护、国家政策利好的同时,积极应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改革开放的深沉呼唤,紧盯住广大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带来的 巨大需求,高高举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鲜红旗帜,不断锐意进取、开拓拼搏、奋勇向前,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经济效益连年增长、职工收入节节提升,成为青年人才就业的优选单位,创造了我省供销合作社发展史上的第二个辉煌时期。
虽然这一时期只有近6年的时光,但成绩可圈可点:恢复了供销合作社集体所有制性质,办成了主要为农服务的合作商业经济组织;扩大了社员股金入户数、总金额,增强了系统内部投融资能力;参与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建了一批服务网点、商品生产基地和专业合作社;创新了专业公司和其他社有企业经营方式,担当了工业品联购分销和农副产品分购联销重任;改革了流通公司、社办工厂的企业机制,提高了企业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综合服务的能力。
从1993年至2003年,伴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有企业原有的一些垄断经营政策随之取消,民营商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逐步形成了“民进国退”“民进集退”格局,而且当时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改革“卖、送、破”思潮盛行、势不可挡,供销社企业改革又是自费改革,加之已有40岁的社有企业实施老化、店面老化、人员老化,难以抗衡一切皆新的民营商业,致使全系统经营业务大幅萎缩、出现严重亏损,甚至陷入“卖房、售地”“网破、线断、人散”境地。
但即便如此低落被动,由于有一大批意志如钢供销人的坚守,从省社到地(州、市)到县级社的组织框架得以保存,省 社的农资公司、日杂公司、土产公司、棉麻公司、储运公司得以保存,一些地(州、市)、县份主要社有企业、优良资产得以保存,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宜良、陆良、泸西、景洪、景谷、腾冲、隆阳、昌宁、维西等县份连乡镇基层社、行政村购销店及其资产得以保存,这一切为后来全省供销合作社再出发、重前行留下了底子、积存了力量。
从2004年到2012年,全省供销合作社痛定思痛、知耻后勇,下定决心求改变、求发展,主动加强向党委、政府的汇报请示,县以上联合社机关变成了参公事业单位,农村流通网络工程建设有了项目资金保障,社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了化解,职工上访现象大量减少,尤其是狠抓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综合服务社、农民专业协会“两社一会”的发展,力求实现每个村有一个专业合作社、一个综合服务社、一个专业协会,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战,各项经济指标高速增长,被誉为供销改革的“云南模式”,创造了我省供销合作社发展史上的第三个辉煌时期。
到2012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总数突破1万个,达到10312个,入社成员有122.69万户,社员出资61.72亿元;农村综合服务社发展总数达到19129个,服务662.94万农户,年营业总额为121亿元;农村专业协会总数达到1204个,会员17.75万人,服务367.9万农户,实现收入25亿元;全系统化肥销售达到800万吨、经营总额达到618.3亿元、所有者权益达到69.3亿元,汇总利润达到6.02亿元;云南供销合作社 在全国具有了较高知名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实施意见,充分肯定了供销合作社60多年来在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保障商品供给、服务城乡群众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明确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继续办好供销合作社,发挥其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这极大地增强了我省供销人的工作信心、调动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到2017年底,全省供销合作社参控股企业达到900家,总资产达到135.69亿元,净资产总额达到37.11亿元;各类专业合作社达到19888个,比5年前增长近一倍;共创建示范社1093个,其中27个为国家级示范社、71个为全国总社示范社、121个为省级示范社;成立电商企业37家,自主搭建电商平台13个,电商销售额为11.26亿元;农资销售有起有伏,但所占市场份额始终保持在75%左右;省社连续5年在全国省级供销合作社综合业绩考核中荣获一等奖;有10家单位和2名个人在全国供销系统五年一次先进评比表彰中金榜题名。
各位代表,我省供销合作社60多年的发展进步,成就来之不易,这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系列决策部署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鼎力支持的结果,是有关部门单位热忱帮助的结果,是全系统干部职工不懈奋战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供销合作社向在座的 各位领导、向离退休的各位老同志、向全系统所有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主要有三点:一是严格依章依规依矩办事不够。按照总社《章程》和省社《章程》规定,每5年要举行一次供销合作社代表大会,选出理事会和监事会,分别履行权力机关代表大会闭幕期间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的职权,但时隔29年之后才召开本次代表大会。二是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够。在全面从严治党、履行“一岗双责”、加强基层党建、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管理、防范滥用权力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全系统出现过多起违规违纪违法案件。三是重视做大做强社有企业不够。对社有企业是供销合作社主要打仗不对、关乎系统实力和能力、地位和作用、前途和命运的极端重要性认识模糊,尚未全力以赴推进社有企业转型升级,现在社有企业仍处于破旧落后、小散弱状态,与一些省(市、区)的相比不在一个量级上。
对这些不足和问题,我们今后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切实发力、加以解决。
二、新时代全面复兴云南供销合作社的基本方略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时代需要新作为。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要充分认识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准确分析形势、把握机遇、重新审视、再度出发。
(一)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供销合作社发展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从理论和时间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供销合作社发展思想充分肯定供销合作社历史贡献、现实地位、体制优势、独特作用,强调把供销合作社工作放在“三农”工作全局来谋划,推动成为党和政府抓得住、用得上的“三农”工作载体;要求供销合作社务必坚持为农服务方向,始终坚守为农服务初心,牢记为农服务使命;主张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创新,构建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新型合作经济体系;支出供销合作社要通过健全服务体系、自身发展壮大发挥更大作用。当下的云南供销合作社系统面临很多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想要因时而动、顺时而谋、实施良策、突破困境、再图崛起,根本要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其间的供销合作社论述为武器来排难而进,推动供销合作事业再创新辉煌。
(二)要积极主动融入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都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 了一系列任务要求。供销合作社一头连着“三农”,一头连着城镇,作为介于国营经济组织与私营经济组织之间的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组织,历来以联结城乡商品物资流通、供销人民大众所需生产生活资料和提供其他需求服务为己任,始终肩负着党和政府做好“三农”工作重要载体、为农服务骨干力量的历史使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责无旁贷。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要牢牢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带来的难得机遇,把新时代供销工作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大局中谋划和布局,找准工作切入点,努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有新作为。
(三)要全力参与“绿色食品牌”打造。为大力培育新动能,省委、省政府提出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 “绿色食品”,把高起点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用工业化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形成一批具有云南特色、高品质、有口碑的“云南名品”。打造“绿色食品牌”,急需大力推进“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和“科研+种养+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发展。全省供销合作社要充分发挥长期以来扎根农村、贴近农民,具有完备的组织体系、健全的经营服务网络和熟悉“三农”工作的工作队伍等优势,积极成为打造“绿色食品牌”的新主体,成为“大产业”的主力军。
(四)要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优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中都明确提出,允许供销合作社行业指导体系与经营服务体系并存,允许供销合作社机关领导干部兼任企业职务、允许供销合作社整体转制为企业化运作,此外,还允许稳步开展农村合作金融服务,包括允许有条件的供销合作社发展社员股金服务社、设立农村互助合作保险组织,探索设立中小型银行、融资租赁公司、担保公司等。我省供销合作社几经变迁,虽实力有所减弱,但仍有完善的组织体系、有众多从业人员、有一批社有企业、有一定的社有资产、有厚实基层支撑,有条件再图新发展、打造新供销、交出新答卷。我们一定要认真把握好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政策优势和行业基础优势,主动作为、砥砺奋进,在新时代下实现新跨越。
三、今后五年奋力打造云南新供销的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全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纵深推进、再造辉煌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部署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围绕融入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力以赴打造云南新供销,再创供销合作事业新辉煌,构建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新型合作体系,形成完善的“双线运行机制”,通过5年努力,到2022年形成一批实力强、影响大、效益好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资产总额、年购销总额、年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跨越式增长,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云南跨越式发展作出新贡献。
(一)健全完善社有企业支撑的经营服务体系
社有企业是供销合作社提升经济实力、履行为农服务宗旨的重要载体。全省供销合作社要紧紧围绕“绿色食品牌”打造,打破行政区域和层级界限,大力推动社有企业通过联合合作、整合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上下贯通、联合发展的经营服务体系和为农服务平台,切实提升为农服务能力。
着力推进企业联合合作。省社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顺应城乡发展一体化需要,顺应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需要,顺应云南“绿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打造需要,确立“联合发展,务农兴农”的使命,以省供销合作社现有企业为基础,以开放、合作为手段,以资本、产权、产业为纽带,以服务城乡、有赢利点为追求,通过有效整合系统内外资源,引进社会资本,推进企业并购重组与联合发展,做大一批综合经营服务板块,使供销集团发展成具有国内龙头地位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大型农业经营服务龙头企业集团,力争实现“55621”的目标,即:通 过5年努力,云南供销集团资产总额达到50亿元以上,年购销总额达到60亿元以上,实现利润2亿元以上,组建“云菌科技集团股份公司”和“云供农机股份公司”,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力争1个公司实现在主板上市的目标。有条件的州(市)、县(市、区)供销合作社也要加快组建“供销集团公司”。
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社有企业要按照企业的本来面目、应有规则进行运作,将国有企业的管理、经营、用人、薪酬、奖金制度引入社有企业,逐步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公司制度为核心,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社有企业实现权、责、利的有机统一,人、财、物的有机结合,产、供、销的有机衔接,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
加强社有资产监管。成立各级联合社社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以联合社理事会、监事会负责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为成员,负责监督、管理社有资产,按照理事会授权,健全完善社有资产管理办法,建立社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社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体系、社有企业考核激励和监督问责机制,并接受同级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的监管,推动联合社机关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
(二)健全完善联合社机关主导的行业指导体系 健全“三会”制度。按照《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章程》规定,加快健全完善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制度,每5年举行一次代表大会,选出新一届理事会、监事会,“三会”分别为供销合作社权力机关、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全省州(市)、县(市、区)供销合作社要在2018年12月底前召开代表大会。
强化行业指导作用。调整优化供销合作社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突出“合作指导”、“经济发展”、“社企改革”、“金融服务”、“资产运营”、“资产监督”等指导职能,履行好领导供销合作事业发展的重要职责。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套适应供销人才队伍发展的激励机制,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民”,“懂市场、会管理、善商战”的高素质供销人才队伍,是实现供销合作社强社、兴社的重要保证。全系统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开展针对性强、指导性强的业务学习活动,帮助干部职工超常规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创业创造本领;用新时代人才观破格使用、大胆重用敢于创新、勇于开拓的人才;用开放的胸怀、世界的眼光广泛吸纳社会精英进入供销合作社工作,为供销事业发展积蓄力量。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 要政治任务,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与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中发〔2015〕11号、云发〔2015〕32号文件精神结合起来,紧密联系全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实际,扎实有效推进综合改革各项任务。全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更加自觉坚定地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自觉坚定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加强思想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继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实“两个责任”,加大联合社机关、社有企业和基层社、合作社党建工作力度,提升组织力,突出政治功能,把全系统基层党组织建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要抓好全系统工会、共青团、妇联建设,发挥好群团组织的作用,凝聚改革发展合力;认真做好老干部工作,落实政治、生活待遇;加强信访、综治维稳、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要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政治“四风”,始终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锲而不舍抓好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作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为全省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三)健全完善基层组织体系
基层组织是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民的重要基础、前沿阵地,是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结的重要纽带。各级供销合作社要把基层组织体系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密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为核心,以提升服务能力为根本,持之以恒强基固本,通过资本融合、产业融合、产品融合、业务链接,做实做强合作经济。
深入推进基层社分类改造。要按照强化合作经济属性和农民主体地位的原则,通过劳动合作、资本合作、土地合作等多种途径,采取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联合社、建立产业合作关系等多种方式,将基层社建设成为以农民为主体的综合性合作社。拓展基层社服务功能,突出为农服务特色,引导基层社适应农民生产生活新需求创新经营服务。加快推进基层传统流通网络现代化改造,提升信息化水平,优化基层社经营服务网点布局。力争到2022年,全省改造提升500个以上基层社。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基层社吸纳农民 专业合作社入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组建新的基层社,依法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积极吸纳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担任基层社负责人,以融合发展促进服务优势叠加、产业交叉渗透、功能互补延伸。基层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形成紧密的产权关系,在组织上、经济上实现与农民的紧密联结。积极探索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中心,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财务代账、档案管理、政务代办、涉农项目、农村金融等服务。
加快农村综合服务社建设。适应城乡融合发展新要求,加快建设农村综合服务社和社区服务中心,推动农村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充分利用和盘活供销合作社在乡村的厂房、仓库、场所等土地资源和社有资产,结合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和集镇规划、行政村撤并进程,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建设一批高质量、多功能的综合服务社和乡镇综合体。力争到2022年,领办创办5000个以上农民合作社、综合服务社,不断壮大全省合作经济综合实力。
(四)健全完善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
要顺应农业供给侧机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绿色食品牌”的宝贵机遇,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经营主体、服务网点众多优势,围绕做大做强云菌、农资、再生资源、滇系农产品综合经营、农村电商、供销物流、国际贸易以及新兴成长型产业,以市场导向为切入点,加快建设更加高效的现代流 通体系,继续抓好“乡村流通”等重点工程建设,依托全省供销合作社长处物流发展基础,改造提升一批区域性综合仓储物流节点和县域配送中心,全面推进农村经营服务网点功能提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不断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
问:国务院出台的《改革方案》是我国标准化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请您谈谈制定《改革方案》的重大意义。
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 2001年成立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加强标准化工作的统一管理。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提出“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政府要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李克强总理强调,要抓住机遇提升标准化工作水平,加快完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强制性标准改革,提高标准先进性、有效性和适用性。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商有关部门,于2013年10月启动了《改革方案》的起草工作。在起草过程中,我们组织有关方面对标准化体制机制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先后两次征求了国务院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和地方政府标准化主管部门的意见,并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2014年9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召开标准化改革协调会。我们根据会议要求,进一步修改完善了《改革方案》,并会签了49个部门,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对 《改革方案》起草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2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 《改革方案》。
这次国务院出台的《改革方案》,是1988年12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进程中又一里程碑式的大事。《改革方案》确定的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措施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这些改革措施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标准化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和任务,必将使标准化工作更加有效地支撑服务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问:如何看待和认识当前标准化工作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答:标准是经济社会活动的技术依据。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对经济社会活动形成最佳秩序和效益。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标准化事业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总数达到10万项,覆盖一二三产业和社会事业各领域的标准体系基本形成。我国相继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常任理事国及国际电信联盟(ITU)理事国,担任ISO主席、IEC副主席、ITU秘书长等一系列重要职务,主导制定国际标准的数量逐年增加。标准化在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外交外贸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看,现行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标准缺失老化滞后,难以满足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需求;标准交叉重复矛盾,不利于统一市场体系的建立;标准体系不够合理,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不完善,制约了标准化管理效能提升。也就是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着力改变的标准管理“软”、标准体系“乱”和标准水平“低”的状况。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现行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均建立在上世纪80年代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基础上,政府对标准化工作包揽过多,市场主体活力未能充分激发,阻碍了标准化工作的有效开展,影响了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必须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
问:如何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这次标准化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答:标准化工作改革,要以党中央“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为指引,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解决标准体系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顺畅、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适应问题,改革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改进标准制定工作机制,强化标准的实施与监督,更好发挥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一是要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二是要坚持国际接轨、适合国情;三是要坚持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四是要坚持依法行政、统筹推进。通过改革,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健全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充分发挥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
问:请您谈谈这次标准化改革的主要措施都有哪些?
答: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提高产品和服务标准是关键。由此可见,国家已经把标准化提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 成为促进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要素之一。 《改革方案》突出问题导向和改革导向,针对标准体系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顺畅、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适应等问题,提出了深化标准化改革的措施,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改革精简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体系。全面清理、整合、修订现行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强制性标准将严格限定在涉及公共利益的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管理基本要求的范围内,逐步整合强制性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形成统一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 进一步优化推荐性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体系结构,合理界定各级推荐性标准的制定范围,突出其公益属性,逐步缩减数量和规模。简化标准制修订程序,提高审批效率,缩短制定周期。
二是培育发展市场主体制定的标准体系。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学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等制定发布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供市场自主选择。同时,加强对团体标准制定工作的规范、引导和监督。允许企业自主制定实施产品和服务标准,逐步取消政府对企业产品标准的备案管理,建立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落实企业标准化主体责任,加强全社会共同监督。
三是改革完善标准化管理体制。建立高效、权威的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统筹标准化重大改革, 研究标准化重大政策,对跨部门跨领域、存在重大争议的标准制定实施进行协调。既要充分发挥国务院各部门在标准制定和实施中的作用,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又要做好统一管理和协调服务工作。
四是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统筹“引进来”和 “走出去”,增强在国际标准组织的话语权,在特色优势领域推动我国自主标准国际化;加大国际标准化跟踪、评估和转化力度,推动与主要贸易国之间的标准互认,以中国标准“走出去”带动产品、 技术、服务“走出去”。进一步放宽外资企业参与中国标准制定工作,以有效的市场竞争促进标准上水平。努力使我国标准在国际上立得住、有权威、有信誉,创建中国标准化品牌,为中国制造“走出去”提供“通行证”。
五是完善标准化法规制度。加快标准化法的修改,将标准化工作和改革发展纳入法治轨道。标准的生命在于实施,特别是强制性标准,一旦定了就要成为规则,各方都要遵守、执行。建立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通过开展标准实施效果评价, 强化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
问:作为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对推动落实好《改革方案》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都有哪些考虑和打算?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就是要深刻领会十八大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十八大主题,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新要求、新部署上来,统一到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加快发展上来。坚持做到五个不动摇: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也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道路决定方向、引领未来,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创新发展,哈尔滨才会前景光明、大有作为。二是坚持科学发展指导思想不动摇。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更是指引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阔步前进的行动指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深入实施新战略、推进新跨越,把产业建设作为科学发展更好更快的核心和硬道理,全力抓推进、搞突破。只有把产业搞上去、做大做强,才会从根本上解决哈尔滨发展慢、差距大的问题,才会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子。三是坚持五位一体总布局不动摇。全面把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更是我们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要求。只要我们在实践中,坚定不移按照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就会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不断开创更好更快发展新局面。四是坚持“四化”同行不动摇。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十八大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哈尔滨作为大城市、大农村、大工业、大农业特色鲜明的城市,更要坚定不移地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这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破解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深入推进。五是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动摇。这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我们各级政府肩负的重大政治使命。尽管哈尔滨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还很大,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抓产业,咬定青山不放松,就一定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向党和人民递交一份合格答卷。
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哈尔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应把着力点和突破口放在坚定实施新战略、奋力实现新跨越上,放在推动产业大发展、城市大变化、民生大改善上,放在凝神聚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上,为建设更加繁荣和谐幸福文明的哈尔滨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一,加快产业项目建设,夯实打牢科学发展的产业根基。推动产业大发展,不仅是我市未来发展的动力和希望所在,也是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主线在哈尔滨最核心、最关键、最生动的体现。2012年我们重新明确了全市产业定位和布局,搭建了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进了一批产业项目建设,初步形成了万众一心抓产业、千方百计上项目的良好氛围。但实事求是地讲,2012年做的工作都是基础性工作,我市产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发展滞后的现状短期内还难以根本扭转。2013年,要紧紧抓住国家继续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有利契机,发挥存量优势,挖掘增量潜能,推动产业项目大开发、大建设,确保明年产业项目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35%以上。一是做大做强工业实体经济。始终坚持产业振兴工业先行,支持优势骨干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加快发展,重点实施晟通改性塑料等传统产业技改项目100个,九洲电气生产基地等新兴产业项目100个,不断壮大工业实力。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继续做好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相关工作,加快推进松北万达文化旅游城、华南城、哈尔滨大剧院等一批有助于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层次的大项目,着力构建第二金融系统,显著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三是加快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坚持创新驱动促进转型发展,重点推进哈工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确保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四是突出抓好重点园区建设。按照“四有四集中”标准,全面加快市级以上园区建设,4个国家级开发区新开发面积均要超过5平方公里,经开区工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高新区和宾西、利民开发区要平均超过180亿元。五是进一步建立完善大项目推进机制。重点建立和推行项目谋划、招商引资、代办领办、向上争取、考核评价等新机制,落实责任,严格奖惩,形成人人是产业建设主体、人人为产业发展出力的强大合力。
网络博客开启阳光计生新征程
近日,翠湖路社区积极探索网上基层社会管理平台机
制,创建了翠湖路社区博客、开启了翠湖路社区QQ微博、建立了翠湖家园QQ群,形成了一套基层社会网络管理新机制,积极深入开展“阳光计生行动”,切实为流动人口做好计生服务。
脑中浮现出同学们坐在图书馆的样子,想象着大家坐在明亮整洁的教室里认真上课的情形,同学们嬉笑打闹,幸福洋溢在脸上,而这些幸福的日子、美好的生活都来源于老一辈先烈的奉献,是他们付出了生命、鲜血,是他们坚持不懈的斗争,是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换来了我们幸福的今天。
中华泱泱,万古长空。这一百年来我们党历经磨难,走过干枯草地,踏过绿茵花溪,更经历过枯骨万里,这一桩桩一件件经历都是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无不彰显了党的辛苦与苦难,从九一八的战火到卢沟桥事变,再到南京大屠杀,中国共产党一度陷入危机,而在民族危在旦夕之际,中国共产党领导万千革命战士赶走了帝国主义,赢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毛主席曾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我们的老一辈先烈们万众一心,将星星之火融为一体,让我们摆脱了屈辱的历史,走向了光明之路。
党的二十大,是我们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疫情当下,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共同抗疫,让我明白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冬夜的黑夜尽管漫长,但永远遮挡不住黎明的曙光,这一切是大家齐心协力的结果,是我们党的领导的作用,真幸运能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
我辈应该谨记党的艰辛,用我们稚嫩却宽厚的肩膀扛起重担,承起星星之火,继先辈之志,弘扬党的精神,我们要充满豪情,新的世界是青年人的世界,我们应立志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祖国、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是一篇举旗定向、描绘蓝图、引领复兴、兴党强国的纲领性文献。党的十九大最重要的历史贡献,就是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作为高校工作者,最为关注的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于高校建设和高等教育的论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式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核心在于人才,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建设。如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建设人才强国大背景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做好高校的人才工作,是新时代高校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做好高校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当今世界,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愈发显著,人才已成为影响国运兴衰所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
1.推进党的伟大事业亟需人才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人才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位置,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提出了“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要论断,对人才工作进行了新定位、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新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对各项工作的论述中多次、反复提到“人才”二字,广泛涉及科技教育、医疗卫生、党政管理、企业、文化、军事等领域;此外,报告还把人才强国战略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之中,甚至其他六大战略都与人才密切相关,都需要人才作为实施战略的基础保障。这些重要论述,集中反映了人才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求贤若渴、广聚英才的使命和初心。我们党已深刻意识到,人才资源已成为一个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人才对于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已从有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升格到了国家民族振兴的高度,直接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联系起来,人才工作被赋予了更加崇高的使命和更加重要的任务。
2.建设“双一流”大学依赖人才
建设教育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则是教育强国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必须实现的奋斗目标。当下,中国高校正在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决定了知识发现和原始创新能否不断迸发、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能否孕育传承、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能否提质增效,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双一流”建设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更是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文化传承、社会服务乃至整体实力的综合比拼。在建设“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我们愈发意识到,人才队伍的水平决定着一所大学的水平,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人才队伍相匹配,一流的人才队伍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支撑,要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必须努力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各有所长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不同类别人才在不同领域的专长,鼓励人才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奉献给实现“双一流”建设的伟大奋斗中。
3.开展“新工科”建设呼唤人才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早已证明,主动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发展新兴前沿学科专业,是推动国家和区域人力资本结构转变、实现从传统经济向新经济转变的核心要素。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互联网+”“网络强国”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工程教育与产业经济发展的结合愈发紧密。如何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建设工程教育强国,对服务和支撑我国产业经济转型升级意义重大,因此,“新工科”建设应运而生。落实“新工科”建设离不开人才资源:一方面,高校要根据国家战略和经济产业需求设置发展新兴工科专业,推进部分现有工科专业改革,构建新兴工科和传统工科相结合的学科专业“新结构”。深化工程人才培养改革,完善工程教育体系,调整构建学科专业结构迫切需要高水平人才发挥关键性作用。另一方面,高校要紧密结合“新工科”建设重点,面向当前和未来产业发展急需,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加强工程科技创新,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产生新技术,打造创新链,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促进工科专业式发展、催生孕育新技术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样需要广纳贤才积极建言、献策、出力。
做好高校人才工作应处理好“四个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人才工作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具体到高校,还应结合人才工作目标和具体内容着重处理好“四个衔接”。
1.国家人才政策与高校实际情况的衔接
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__”“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及各类青年人才基金计划项目,更加突出高端人才导向,以更积极的作为、更开放的心态和更有效的措施汇聚天下英才,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效果。同时,也应当认识到,我国各高校在综合实力、办学目标、学科布局、师资结构甚至地理位置等方面的情况均各不相同,一些高校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这些不同情况和现实差距决定了高校在开展人才工作过程中,既要以党和国家的人才政策为导向,不断适应各类政策计划的衡量标准和话语体系,切实用好用足各类人才政策和支持计划,不断提升人才引进、培养能力;又要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建立适应自身特点的特殊人才政策和制度,对症下药找准聚才育才良方。
2.“大人才”与“精核心”的衔接
高校的发展应当是整体性、全方位的科学可持续发展,高校的人才工作也应当是着眼全局、统筹兼顾的系统性工作。过去,一些高校在人才工作方面缺乏大局意识与合理规划,忽视了各学科专业人才结构方面的不同需求;另一些高校习惯“一条腿走路”,在人才引育方面注重优先向教学科研方面倾斜,忽视了管理服务人才的选用和培养。一方面,造成高校管理服务队伍的短缺;另一方面,还导致教学科研队伍的结构性问题。一些学科专业人满为患,另一些学科专业则呈现“吃不饱”的局面,人才队伍建设不均衡,高端人才匮乏,学校发展缺乏后劲。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高校的发展建设并非只聚焦于某一类人才或某一项专长,而是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各展所长。因此,高校人才工作既要树立“大人才”的意识,做到教学科研队伍建设与管理服务队伍建设并重,合理选用人才,公平对待人才,鼓励人尽其才;又要补足短板,强化高端人才、领军人才、紧缺人才等特殊人才的引育,促进高校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3.校内培育与校外引智的衔接
人才的培育一般有一个较长的周期,在日益激烈的高校竞争中,仅依靠高校内生力量闭门造车培养人才一定程度上并不能让高校的发展短时间内实现弯道超车,通过一定方式和渠道借助外来力量迅速补齐人才队伍和人才结构的短板不失为一种可取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只要是优秀人才,都可以为我所用”,随着国家人才政策包容性的不断提升,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人才流动日益频繁、合作方式更趋多样化。这些有利条件要求高校人才工作既要紧密依托校内优秀学科方向和优势资源,为造就和培育人才搭建成长平台、厚植创新土壤;又要适时调整人才队伍建设思路,敞开大门加强海内外引证作,通过引进、兼职、驻校科研计划等多种方式汇集海内外人才,进一步激发高校人才队伍创造力,构建内外有序的人才队伍体系。
4.改革创新与承续传统的衔接
在当下高等教育发生剧烈变革的背景下,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持续涌动,并波及高校发展建设的方方面面。过去,高校人才工作累积了一些矛盾弊端,直接影响到人才工作的推进和高校的整体发展;同时,多年的人才引育也形成了一些优良的方式方法,现在仍然还在沿用并将一直发挥作用。“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推进高校人才工作既要进一步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破除人才流动、培养和使用过程中的机制体制障碍,充分释放各类人才在高校发展建设中贡献聪明才智;又要杜绝“为改革而改革”的形式主义作风,根据人才工作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梳理和总结过去一些好的传统和做法,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无限生机,发挥更大作用。
做好高校人才工作的路径与实践
积极落实党的人才强国战略,大力推进高校人才工作,是高校大幅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快实现“双一流”建设进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近年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以人才强校战略为目标导向,始终把人才工作放在建设扎根中国大地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位置,稳步实施人才队伍“鲲鹏逐天”计划,持续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在一流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改革和实践。根据北航人才工作相关实践经验,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和“双一流”建设工作部署,就做好新时代高校人才工作提出以下三点看法:
1.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做好人才工作服务保障,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贯穿于人才工作全过程
党管人才是人才工作的重要原则。通过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发挥党在政治、组织和制度方面的独特优势,能够充分调动、整合、凝聚各方面资源力量集中做好人才工作。做好高校人才工作,高校党委应勇担重任,在宏观方面,把握学校人才工作的方向与格局,从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和长远维度科学设计人才工作顶层规划;在微观方面,应切实增强服务意识,主动关心和帮助人才,统筹制定有利于聚才、兴才、用才的重要政策和创新工程,有效协调各业务部门一齐发力为人才工作改善引育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切实做到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
北航党委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2016年,学校第十六次党代会制定了人才队伍“鲲鹏逐天”计划,加快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将人才工作作为推进“双一流”建设和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关键环节。学校党委主动作为、统一领导、精准施策,积极落实国家重大人才政策和计划,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在薪酬、住房、科研启动经费及办公实验用房等方面给予人才最大程度的支持和保障,汇集全校之力,扎实做好人才工作。
2.聚焦改革的重点难点,着力打通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提升人才工作创新能力
矛盾和发展本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事物的发展都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规律决定了高校人才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惟有不断改革创新才是推动人才工作不断向前的康庄大道。改革,改的是弊病问题;创新,新的是机制方法。做好高校人才工作应立足重点、难点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引育方式方法,破除僵化过时的人才工作思维、观念和不合时宜体制机制,充分激励人才创新活力,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工作体系。
北航紧扣“双一流”建设需求,聚焦学校发展转型中的关键问题,按照“分类管理、科学评价、强化责任、人尽其才”的原则,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根据岗位职责设置,将教师队伍分为教研、教学、研究、实验技术、管理服务五个不同职务系列,分别给予不同的工作要求和支持模式,不断激发人才队伍工作活力;实施管理岗位职员制改革,优化管理服务人才发展通道,切实提升管理服务人员积极性;论证开展教师分级聘任工作,实施全员合同管理,构建晋升激励为主、认定评审结合、升降留转有序的分级聘任体系;有效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结合学校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需要,以实际能力和工作业绩为根本原则,以专业扎实、创新导向、实用突出、灵活有序为改革目标,根据不同人才类别探索设置科学精准的评价标准,加快推进与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目标相契合的人才评价机制,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
3.汇集发展的力量资源,加速完善人才培育体系,不断搭建促进优秀教师成长成才的创新平台
人才的造就好比农作物的耕种,需要在一个固定周期内悉心灌注和培养。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创新驱动,创新能力的飞跃和重大科技的突破则需要人才驱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会议上强调,“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高校作为原始创新的重要发源地,更应加大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针对不同产业行业和学科专业需求,努力凝聚并合理配置校内外促进人才创新的资源力量,进一步优化和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的发展环境,倾力打造有助于人才成长的创新平台,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北航始终聚焦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瞄准国际学术前沿,根据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在人才培育和科学研究领域开辟创新特区,大力建设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前沿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进一步强化前沿基础研究和学科交叉研究;深入实施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青年科学家团队计划等一系列计划工程,重点培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后备人才,让优秀的青年人才不断脱颖而出。通过持续努力,近年来北航人才工作推进蹄疾步稳,学校高端人才占比近10%,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初步形成了顶尖引领、高端集聚、分类卓越的人才队伍引育格局和增长态势。
2014年是中国经济发展形势的转折年, 国家领导人关于经济“新常态”的提出, 诠释了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态势:将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经济结构将不断优化升级, 驱动因素将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并给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新机遇。
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转变, 意味着企业战略也必须随之进行相应调整。面对新挑战, 2014年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烽火”) 及时进行主营业务结构调整和经营管理改革, 聚焦优化布局, 苦练增量内功, 打造平衡、协调、可持续的增长模式,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筹谋划策, 优化布局
“新常态”下“光通信专家”烽火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2014年各产品线直面客户转型带来的重大考验, 烽火千方百计地把握机遇, 提升品牌和市场地位, 在OVUM等国际权威机构公布的最新排名中, 各产品线都较往年有明显提升, 其中光传输产品收入排名全球第六, PON产品收入排名全球第四, 光缆产品成长为中国出口第一品牌。
首先, 烽火抓住国内运营商4G建设机会, 突破新市场、发掘老市场, 使其主流产品国内市场份额得到稳步拓展;集采项目和省内项目运作取得长足进步;客户关系, 特别是高层客户关系拓展成效明显;在国内三大运营商服务后评估中, 各产品均名列前茅, 得到客户广泛认可。
其次, 烽火加快国际主流运营商布局的步伐, 加强了直接客户关系管理, 形成网络产品快速增长、线缆产品强势不减、ODN产品总包领先、终端产品局部突破、综合代维规模应用的市场拓展格局。主流产品在西班牙电信、德国电信、沃达丰等高端市场规模有所扩大, 在部分区域保持最大份额。
此外, 烽火还继续加大信息化大市场的拓展力度, 进一步巩固市场布局成果, 提升品牌形象。实现了烽火全系列产品在电力、广电和铁路等市场的规模商用;在集成业务方面进一步加大省外市场布局, 其轨道通信业务已成长为国内第一品牌;政企信息化市场稳步推进, 自主开发产品获得规模应用;网络安全业务也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创新驱动, 健全体系
烽火将产品布局和技术布局紧密结合, 加快产品和技术开发平台建设, 努力提升创新驱动在布局优化中的作用, 2014年多个产品线的竞争力都得到稳步提升。
网络产品在国际市场合同额同比翻番, 形成多个区域的稳定收入来源。不仅通过IP RAN强化了主流供应商地位, 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XG-PON规模商用, 率先发布SDN整体解决方案, 部署全球首个跨城域SPTN网络;其100G OTN也在运营商市场集采和测试中均取得较好的技术排名, 同时承建多省非运营商市场的国干和省干工程, 400G现网测试也表现优异。
线缆产品海外销售突破1亿美元, 并占据国内技术制高点, 具备与国外领先厂家相竞争的实力:具备线缆全系列解决方案提供能力, 高速拉丝装备和技术开发步入国际领先水平, 面向400G的超低损耗光纤预研稳步推进, 面向海外不同主流运营商的产品定制开发成效显著。
终端产品借助社会化、电商销售的商业模式, 产品出货量同比大幅增长, 再创历史新高, 在网应用设备步入千万台量级。不仅LTE模块、OTT融合预研进展顺利;基于IPTV CDN、OTT TV的互联网电视业务平台也进一步完善, 并形成从平台到终端的多媒体业务总体解决方案。
光配线产品保持翻番的发展态势, 整体解决方案能力进一步提升。海外总包项目形成全面而灵活的商业模式;主导推进的河南联通光改和驻地网模式获得集团认可;智能ODN开始规模商用。聚焦优化产品解决方案, 明确了总包类、器件箱体类、机柜产品类以及智能ODN类4个主要产品线方向。
行业高端路由器、高端交换机产品通过国家电网集采测试, 支撑多批次集采排名第一;接入网新产品实现广电市场的试点应用, 定制化接入产品销售规模大幅增长;PON+EOC解决方案在南美市场大规模应用。
集成业务构建了具有烽火特色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基于LTE的第二代车地无线系统, 通过国际权威测试。
在有效支撑烽火主业运营的基础上, 服务产品协同发展。驻地网多种商业模式增强总体竞争力, 网络优化、综合代维等产品促进了烽火主营产品再销售。
此外, 烽火积极探索适应互联网时代特点的新业务模式, 启动和强化在数据中心、云计算、智慧城市和海洋通信等方面的布局。
统筹产能, 全面优化
2014年烽火狠抓产能布局, 提升交付质量与及时性, 确保应对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产品交付高峰。
为掌控产能, 网络产出线强化ODM/OEM供应商管控, 通过优化生产制程、严格执行供应商绩效评估等举措, ODM/OEM产品发货量同比增加80%;线缆产出线面向海内外市场, 布局光棒、光纤和室内外光缆的再度扩产, 已具备冲刺50亿规模的生产能力;业务与终端产出线紧抓产业链上下游的协作整合, 推动市场到供应的有机联动, 实现单月峰值出货量翻番;光配线系统产出线着重提前布局, 成为影响光分路器、光交等关键产品产能的主导力量。
在提前谋划的同时, 烽火加强总包项目管理相关制度建设, 提炼出总包项目核心能力;国际销售平台完成第一期PTC搭建, 打通从合同到回款的端到端流程;制造平台全面实施制造执行管理系统, 提升了交付运作的整体效率。
所谓“权力清单”,顾名思义,就是指政府手中有什么权力,能审批什么类型的项目,办事该什么时候办结,都应该在一张清单上,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并对外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如果说,以“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责任必须为”为特征的法治政府是一座高楼大厦,那么,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就是这座法治大厦的坚实地基。用权力清单管住权力的滥用,实现政府行政权力运行流畅、群众办事不用求人,这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最具体、最生动的体现。
事实上,权力清单并非首次提出,早在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已提出“对于确需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但在很多地方,权力清单还没有真正出台。近段时间以来,从江西赣州市章贡区沙河镇纪委批评食堂的杏鲍菇炒肉中没有肉,到陕西眉县突破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发文推销水泥,再到河南省工商局以红头文件催促完成罚款任务,这些正是权力清单的缺失,才导致权力的“任性”频频出现。很大程度上而言,假如没有刚性的约束,领导干部手中就握有自由裁量权,政府什么“能为”、什么“不能为”,就会由领导说了算。权力清单的出台,无异于能将这一自由裁量权削减到最低,将“任性”的权力关进法治的笼子。
更进一步来说,本届政府一直把简政放权作为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抓手。简政放权无异于一场自我革命,各级政府必然要承受“断腕之痛”。然而,有的地方却不愿放手,像开车一样,松了手刹,还踩着脚刹,明放暗不放;有的则把审批权力转移到底下的协会、商会,让“二政府”“红顶商人”充当审批的主角。有了权力清单,简政放权这扇被“虚掩的门”才能被真正推开,才能让市场主体更加“解渴”。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权力清单的出台,也是让人民共享改革红利,有更多“获得感”的重要举措。“以前一些村干部,發证件要收百元的工本费,办事要收一两百元的跑腿费,盖章要收两三百元的盖章费。”基层的“吃拿卡要”“公章长征”“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都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事情。相反,在权力清单出台之后,群众去政府办事,该找谁办,有哪些流程,什么时候办结,清单都规定得一清二楚。从这个意义而言,权力清单也是一张“便民清单”。《意见》提出,要“把与企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职权放在优先位置,着力解决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领域社会反映强留的突出问题,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变化”,正是对群众热切诉求的回应。
当然,改革之路从来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趟出来的,权力清单同样如此。不可否认,在推行之初,权力清单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但是,只要立足改革实际、瞄准法治方向、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在实践中动态完善权力清单,敞开大门接受群众的监督,就一定能有序推进法治政府的实现。
【开启改革发展新征程】推荐阅读:
国学开启智慧12-18
40开启教学案例10-23
用爱开启学生的心灵06-04
开启语文教学的钥匙09-15
开启正能量读后感12-17
如何开启内存双通道模式12-18
读书,开启知识的钥匙初三作文10-20
“大数据”开启地产销售新时代10-10
努力开创项城改革发展新局面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