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素质及其培养

2024-12-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心理素质及其培养(精选8篇)

教师心理素质及其培养 篇1

胡坊中学

罗凤荣

在四月初,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对外公布了一项不太乐观的调查结果:scl-90心理健康量表对辽宁省14个地市,168所中小学的2292教师抽样结果显示: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5.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属于“心理疾病”,从研究结果看,女教师更为突出。这项调查引起全国教育各界的重视。

“教师”这一职业的性质及其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是教师自身的健康生活的需要,更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呢?我认为应特别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丰富心理学知识

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是提高心理素质的内在动力,对一个人的健康心理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的心理素质好,并且能够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的话,他就不会把学生因考试焦虑引起学习成绩下降说成是学习态度问题,就不会把学生性格内向说成是不向老师暴露思想。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和积极的引导来代替对学生的担忧和责斥。

二、学会欣赏自己

自我欣赏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良好习惯,更是一种境界。作为育人的园丁,老师以自己的人格和生活方式影响着学生。老师的自我感觉,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学生自信,老师应首先自信;要欣赏学生,老师更得先欣赏自己。每天你都在欣赏自己中度过,你的心情永远阳光灿烂,你的眼睛和话语里透露出的是自信和信任,是对孩子们由衷的爱,这也是最真挚、最伟大的人类之爱。

三、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在人生的道路上,挫折难以避免。但是怎样对待挫折,对挫折情境的耐受力如何,人与人之间差异很大。有的教师能忍受挫折,即使是遭受严重的挫折,也能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有的教师则稍遇挫折就一蹶不振,从此颓废沮丧下去;有的教师虽能忍受工作上的挫折,却不能忍受家庭不睦所带来的创伤,等等。能忍受挫折的打击而保持自身人格完整与心理平衡,这是适应能力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从理论和生活经验中认识到,挫折是人生现实生活中的正常现象,不可避免。应当面对现实,并尽力克服面临的挫折情境,激励自己在挫折和失败后,再接再励,不断进取,自觉培养耐受挫折的能力。

四、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艺术

心理调节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最好方法。心理调节要与学习、工作、生活结合起来,并掌握一定的调节艺术,调试方法等。例如,锻炼或许是一个老土的办法,但事实证明它总是有效。进行适度的、有节奏的锻炼,持续5~30分钟,就能够换来舒畅而平静的心情。如果长期坚持下去,能够有效降低焦虑和抑郁感。其次,人们还可以学习放松训练技术,如深呼吸、肌肉放松等。

自我暗示可以增强自信心,乐观的对待困难。此外,还应培养多种兴趣爱好,以增强自己的情趣与活力,使生活充实,富有活力和进取心。

教师心理素质的自我培养,要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丰富知识,正视自己、锻炼意志,掌握调节方法等方面下功夫,保持健康的心态,为学生做楷模。

教师心理素质及其培养 篇2

教师是学校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管理者, 其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教育质量最直接的因素, 教育的实际工作表明, 其中, 教师的心理素质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更为重要, 是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 是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由他通过对全体学生一系列全面、深入、细致和具体的教育, 才能取得高效的教育的效果, 使得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因此, 探讨教师的心理素质, 加强对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 显得尤为重要。

二、影响教师心理素质的因素

俄国教育家曾经写下这样的一段话:“在教育工作中, 一切都应建筑在教师的人格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的影响, 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心教育。只有人格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 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学生的教育, 是一个多种因素有机整合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如果教师的心理素质良好, 他的言行便会成为学生心理因素的“催化剂”, 在教育活动中起到循循善诱的作用。而如果教师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 那么往往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表现欠佳, 甚至因为自己的情绪给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

2000年4月初,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外公布了一项不大乐观的调查结果:在对辽宁省14个地市、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的抽样检测结果表明, 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 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 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 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3]国内外的其他研究也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 如美国的研究显示:有78%的教师感受到职业压力, 有37%的教师有严重的精神紧张和焦虑状况。对大量体罚事件的剖析, 显示所发生的绝大多数体罚并不是由于教师的师德差而造成的, 而是由于其心理压力过大, 焦虑过度, 致使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造成的。换而言之, 是由于教师的心理问题所带来的。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 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 轻则影响师生关系, 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经过探讨, 我认为影响教师心理素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教师所承担的多重角色所带来的心理冲突是影响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原因

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和活动的管理者, 对学生负有教育的责任;是学生父母的代理人, 对学生负有照顾的责任;他们是学生的朋友和心理辅导师, 对学生负有沟通的责任, 同时他们又是人际交往家, 随时需要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打交道;他们还是为人父, 为人母, 为人子, 要应付自己家庭生活中的种种……多方位的角色转换容易造成教师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加重心理负担。

2. 超负荷的工作生活压力造成教师心理失衡, 是影响教师心理素质的主要原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 人们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度越来越高。这使得社会和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值也是与日俱增。教师们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与挑战。他们就像拧紧了发条的机器, 不断超负荷地运转, 得不到应有的休息。长期处于这种高压力的状态, 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心理问题:职业幸福感的缺失, 强烈的自卑心理, 嫉妒情绪的出现, 焦虑水平的提高, 神经质、抑郁症、失眠等时有发生。

3. 所经受的心理挫折以及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 是影响教师心理素质的直接原因

在以学生为本位的今天, 我们谈及任何事情都会首先以学生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人们往往只重视教育教学质量, 只强调奉献精神与责任感。这样一来, 教师的心理健康常常会被忽略。加之心理服务机构的不健全, 缺少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 使得教师遇到教学和生活中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调整与治疗, 促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行为过程中出现一些偏差。

这一切, 都使我们迫切地认识到:提升教师的心理素质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三、教师心理素质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是指表现在教师身上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就其结构来讲, 可以从多角度划分。教师心理素质最核心的成分是其实质内容, 它支配和调整着其工作中的行为表现, 也决定其能否胜任教师职责, 大致由五种基本“元素”构成, 也可以说是成功教师应具备的五种心理能力:

1. 角色适应力——教书育人的基础。

2. 心灵感悟力——尊师爱生的基础。

3. 情绪控制力——为人师表的基础。

4. 心理承受力——诲人不倦的基础。

5. 教育表现力——灵活机智的基础。

教师的良好心理素质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其重要性具体表现为:

首先,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师良好身体素质的必要条件。

其次, 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其工作积极性、创造性有密切相关。

更为重要的是, 良好的心理素质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师生互动的过程与质量以及师生的关系的建立与性质, 从而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所以说教师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使命, 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显得非常重要。

四、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

由于影响教师心理素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这就决定了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必须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从教师、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着手, 才能有效提高其心理素质。

1. 整体联动, 共同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

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必须标本兼治, 整体联动。要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使其在学生的成长中体验工作的成就感;千方百计为其解决生活困难, 解除后顾之忧;要进一步加大素质教育的力度, 采取有效措施减轻负担。

2. 有的放矢, 学校应针对性地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作为教育的管理者, 要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 主动为其排忧解难。要针对教师产生的不良心理, 在定期不定期地为在职的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应邀请专家讲课, 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指导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 并有针对性地采用集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等措施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3. 从我做起, 积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学校、社会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措施全面启动毕竟需要一个过程, 而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则要求其尽可能地将教育的负影响降到最低。因此, 当务之急不是等社会及学校这一外部环境的变化, 而是要求教师能主动、积极地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五、尾声

教师心理素质如何, 不仅是其个人的问题, 更是关系未来社会发展的问题, 为此, 教师应当努力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在目前教育体制改革的竞争中, 只有正视现实、不断进取, 才能适者生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才能实现新的发展, 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 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初期日本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的问题

杨义 (河北省衡水学院外语系053000)

摘要: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 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 美国占领军独占日本, 开始以美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教育制度为目标对日本军国主义体制进行彻底改革。在此情况下, 日本根据美国教育使节团的建议, 进行了日本教育史上的第二次教育改革——民主化教育体制改革。其中, 改变战前完全封闭型的职前教师教育制度, 模仿美国建立大学培养教师的完全开放型的职前教师教育制度成为确立战后民主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日本职前教师教育改革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目前, 我国职前教师教育正处在关键的转型时期, 研究战后初期日本职前教师教育改革出现的问题等对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制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职前教师教育改革;大学;教师培养

一、组织体制与职前教师教育的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 日本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的出发点是以新制大学为依托, 借助大学的整体实力解决战前教师培养的缺陷和问题, 培养综合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强的新型教师。然而, 随着旧制师范学校向学艺大学以及教育学部、学艺学部的转变以及教师培养课程的逐渐整备与完善, 教育学部、学艺学部等逐渐与所属大学切断了联系, 其整备与扩充成为了学部本身的机能, 并开始朝着自身独自培养教师的方向发展。这一变化某种程度上将新制大学培养教师变成了名称上的拔高, 同时加上旧制大学向新制大学的改组过程中, 基础条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 使得这一矛盾更加突出。而且, 这些变化并不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以及学问研究的专门分化引起的, 而是在1949年《教育职员许可法》的作用下发生的。换句话说, 《教育职员许可法》对学艺大学、教育学部、学艺学部的扩充起着规范化的作用。这一组织体制上的大学脱离矛盾使得大学整体培养教师的功能很难发挥, 战后日本大学培养教师的美好愿望未能完全实现。

二、主体性与职前教师教育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 日本职前教师教育改革是在美国占领军以及日本政府的主导下完成的, 换句话说, 这一改革并没有考虑到大学自身的需要, 抹杀了大学的主体性。如前所述, 战后日本模仿美国建立以大学为载体的开放型教师培养模式, 这一模式意味着所有大学在教师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也意味着对包括旧制师范学校在内的战前学校的改组和升格。师范类学校是否愿意改组、升格, 以何种速度改组、升格并没有被列入到考虑范围。不排除战前师范类学校中有能力升格为大学的学校, 但是也有部分学校并不具备升格为学艺大学或者是某一大学的教育学部、学艺学部的能力。然而, 由于美国以及日本政府的压力, 在附加了某些条件之后, 以上各类学校都以闪电般的速度实现了改组和升格, 大学的主体性并没有得到任何的发挥。另外, 除了行政方面的要求之外, 各新制大学纷纷设置教育学部、学艺学部的情况, 某种程度上也是出于保护自身地位、立场和与其他大学竞争的需要考虑的。非真正积极地设置教师培养课程使得大学改善教师培养总体质量的积极性大打折扣。这不能不使我们考虑大学主体性在教师培养方面的优势与劣势。

三、客观规律与职前教师教育改革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日本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的背景和过程中可以看出, 教师教育的改革并不是随意确定的, 其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总体来说, 教师教育改革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文化发展水平, 这是一个国家决定采取何种教师教育模式的物质基础;二是人们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 这主要是由教育的社会性决定的, 其对教师教育制度的选择和发展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一个国家教师教育改革一定要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 同时还要考虑人们的价值观问题, 使其既要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又要适合本国的基本国情。日本在美国占领军的要求之下, 出于对战前封闭型教师培养模式的反思以及社会各界对教师培养的种种看法, 走上了模仿美国的道路。然而, 日本的一个最大错误就是忽略了当时经济正处于崩溃边缘的客观现实, 这使得大学缺乏进一步改革的经济基础, 从而将此次改革建成了空中楼阁。

四、教师培养课程与职前教师教育改革

1949年的《教育职员许可法》是各大学开设教师培养课程的基准。《教育职员许可法》规定, 教师培养教育的内容包括一般教育、教科教育和教职教育三个领域。各大学开设的就是这三个领域的教授科目。然而, 《教育职员许可法》并没有对教师培养过程中三个领域之间的关系比例以及各领域之间的结构构成作出规定, 这就需要各个大学根据自身的需要以及实际情况进行安排了。但是由于经济条件以及大学自身发展的限制, 并不是所有的大学都能将各科的学问研究和教师培养的功能完美结合, 相反, 大多数大学都是按照《教育职员许可法》的规定最低限度的开设了教师培养课程, 并没有考虑如何按照教职的专门性巧妙安排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 由于很难解决与实习学校之间的关系, 有的大学干脆就省略了教师实习这一环节。这样, 大学只是为了培养教师而培养教师, 并没有在教师培养的内在质量方面多下功夫, 从而使得培养出来的教师很多都缺乏职业热情, 成为了虽掌握高深的理论却不能付诸于实践的“纸上教师”。

参考文献

[1]海后宗臣编.教员培养.东京大学出版会, 1971年版, 第16页

[2]顾明远、梁忠义主编.教师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第121页

[3][日]大田尧编著, 王智新译.战后日本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3年版, 第124-125页

[4]海后宗臣编.教员培养.东京大学出版会, 1971年版, 第114-120页

[5]北神正行.《从战后教员培养史的观点出发》[J], 日本教育经营学会纪要 (第35号)

参考文献

[1]张正强.《心理素质与教师发展》.出处《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S1

[2]吴回生.《班主任心理素质修养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处:《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06

[3]刘天时.《灵魂工程师的内心世界》.出处:《教学与管理》.200010

[4]王军棉.《跨世纪青年教师的历史使命》.出处:《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04

[5]罗小兰.《当代教师应具有的心理素质》.出处:《中国高教研究》.200002

教师心理素质及其培养 篇3

【关键词】教师心理素质 学生人格 优化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093-02

中小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教育。目前中小学都在全面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在众多教育工作者潜心探索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的过程中,纷纷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于是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我们在关注诸多心理教育内容、方式的同时,更应注意教师本身这一教育因素对学生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作为一名教师,其心理品质和心理状态是其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如果我们忽视教师这一重要的教育因素,而去寻求其他开展心理教育的途径,其效果会大打折扣。只有发掘出教师自身的教育因素,才能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才能真正把心育工作落到实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催生了新课程体系的诞生,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师,新课程的实施需要通过教师的努力来实现,教师行为变化的速度和程度,决定着新课程的进程和成败,因此新课程为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也为教师的心理素质带来了新的要求。

一、优化教师的心理素质

1.消除影响教师产生不良心理素质的因素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有资料显示,20%~30%的中小学生达不到相应的心理水平或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这一现状要求我们要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予以高度重视。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为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宽松的心理空间,教师必须消除自身不良的心理因素。

目前影响教师产生不良心理的因素有很多,如教育体制改革带来的竞争压力、繁重的教学任务、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教学内容改革提出的挑战等。诸如此类的各种压力都向教师集中。一些教师产生紧张、焦虑、烦躁、恐惧、忧郁等非健康的心理,教师的心态失去应有的平衡。若以这种失衡的心态和消极的心理作用于学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只能成为空谈。因此,要养护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消除影响教师产生不良心理的因素至关重要。

2.提高和维护教师的良好心理素质

作为一名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用积极乐观的情绪、宽容豁达的心态、健康高尚的人格对学生施加正面影响,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和完整人格的形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教师的心理素质:

(1)注意科学用脑和用脑卫生。教师劳动的对象单一,劳动重复性较高,时间长了会造成倦怠。刻板的学习和工作方式,会使大脑很快由兴奋转入抑制,活动效率降低,如果人们注意适时转换工作内容和方式,那么,原先处于抑制状态的脑细胞便能兴奋起来,使活动的效率提高,科学用脑,还要善于抓住提高大脑工作效率的最佳时间,合理地安排学习和工作。

(2)正确对待紧张。教师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这种职业的神圣感在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家长的望子成龙和学校的以升学率论英雄也对教师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长期如此就易产生焦虑感和挫折感。另一方面,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一个身心发展变化强烈的时期,其言行随时都可能给教师的教育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和紧张,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能够正确对待生活和工作中可能发生的紧张事件,增强适应紧张能力,避免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

(3)建立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水平和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成正相关,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首先要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与领导、同事多沟通交流,与亲人、朋友和睦相处,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和谅解;其次要妥善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会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被学生接纳也会使教师感到心情愉悦,得到一种人际关系上的成就感。

(4)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学会自我调整。教师要学会调整心态的技术,就必须学习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也可以运用有关的知识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自我调节,使自己成为具有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新型教师。

(5)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加强自我保健。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教师要多参加有益的休闲和文娱体育活动,保持一种良好的身体状态。

二、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影响

现代学校教育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就是强调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和培养,人格品质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先天的遗传,但主要还是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熏陶逐渐形成的,学校教育在学生人格的培养过程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而学校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教师来实施的,而其中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人格教育环境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是学生人格的榜样,同时亦能正确对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尊重每個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2.有助于学生自我构建健全的人格

青少年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自我意识在这一时期有较快的发展。优秀的教师能通过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不断强化积极的自我意识,充分认识自我的价值;充分发挥他们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积极参与社会交往,将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的愿望,自觉地培养自己的良好人格,做人格发展的主人。

3.有助于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的培养

优良的心理品质是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心理基础,因此要努力发展学生的各种心理机能,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有着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会授以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记忆方法、认知方法和认知策略,有助于学生形成优良的认知品质;其次,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人生目标,形成正确的人格动机,学生的情感与远大的志向相结合,能够产生显著的激励作用,有利于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品质的形成;再次,提高学生全面地分析事物,深刻地认识事物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创设适度环境磨练学生的意志,以提高心理承受力。

实践表明,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句话,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紧密地融为一体,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心理品质不仅可以使教师成功地完成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各个教育阶段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品质。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在未来生活道路上谋生的资本,而健全的人格则是他们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因此,教师不仅应注重个人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而且应注重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文静.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3(2)

2 鞠慧卿.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3(9)

3 刘晓明、王丽荣.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心理素质的优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1)

4 马勇琼.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社科纵横,2004(4)

5 王峰、徐冬爱.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缓解教师职业压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4)

教师心理素质及其培养 篇4

张殿玉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创造力的发挥不仅取决于他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取决于他在一定场合下的心理状态。这已被实践证明并引起人们高度注意。所以,一个勇于改革、不断创新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除了要有良好思想品质和知识才能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具有的心理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塑造人类灵魂的高尚艺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素质,正是由这种特殊的工作性质与要求决定的,是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由主客观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要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需具备如下心理素质。

1.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

这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好工作的前提。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是认识、情感、意志心理过程的综合反映,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世界观、革命理想、信念在实际工作领域中的具体化,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具体体现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各种合格人才的坚定信念上。这种坚定的信念,应表现在对各自所负责的工作范围、工作目标、思想教育工程发展前景,心中要有一个蓝图,并能励精图治,鞠躬尽瘁。

2.良好的情感品质

情感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对学生和本职工作喜爱与否的心理体验。政工干部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青少年学生,往往因感受到政工干部真挚的爱,而打开紧闭的情感之锁,倾吐心底秘密。因此,政工干部要善于驾驭自己的情感,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热得发烫,去融化冻结了的心灵;也可含而不露,帮助学生冷却热昏的头脑。政工干部的崇高职责是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一代新人。要使教育获得成功,政工干部首先要对自己的工作对象充满爱,即爱学生。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智力测验中发现,通过老师对学生的爱和期望,会对学生心理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和人格发展。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政工干部对学生的情感是由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得到发展过程中的种种行为而产生。当学生符合社会期望,健康地成长时,会产生欣喜、愉快的情感体验;反之,则产生焦虑、忧愁的情感体验。为了教育效果,政工干部的种种情感不能简单外露,而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具体环境和学生状况而决定情感倾向,表现爱而不纵、怨而不弃;炽热的爱与原则的、公正的、合理的要求相结合。这是最有力量的情感。

3.坚强的意志

意志是思想政治工作干部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完成本职工作的心理过程。它是政工干部动员自身力量,战胜不利因素的内部条件。这表现在他们对工作往往是没有结果不撒手,不出成绩不罢休。遇到困难时,不是把困难看成前进中的障碍,而是当作前进的阶梯,争取工作成功的希望。工作受挫,也能经得起考验,吸取经验教训,继续努力。这还具体表现在:(1)对预定工作目标的坚定性。即对已定目标确信无疑,具有为实现目标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2)决策的果断性。果断性就是处理问题速度快,能量大,效果好。做到令行禁止,扬抑得当。例如,学生发生打架斗殴事件,政工干部能迅速地有效地分析这种冲突的发生原因和所产生的后果,恰当地加以处理。当断不断,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会导致失去时机或控制不了局面。塑造学生灵魂,转变后进生的过程,往往是政工干部与教育对象意志力的较量过程。一旦遇到不懂礼貌,不讲道理,不遵守纪律,甚至公开顶撞的学生,政工干部应是意志坚定、沉着冷静地去处理事端,以实现预定教育目标。政工干部的坚强意志是学生形成良好意志品质的具体榜样和力量所在。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只有在“以 理性影响理性,以道德影响道德,以性格影响性格,以意志影响意志的情况下”,政工干部才能取得教育的成效。

4.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在学校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这一工程有效实施,达到预期目的,思想政治干部就要恰当地协调同事之间、干部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一方面是知识经验、情报信息和专业等方面的相互交流,从而发展个人的才能;另一方面是人的思想、信念、情绪、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相互摄取,从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能保证这种交往。政工干部具有良好的相容心理,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一旦上下级之间、同志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发生裂痕时,能够跻身于裂缝之中,架起友谊的桥梁。政治工作者在与学生交往中,除了真理的力量外,还必须有坦诚待人、一身正气的人格力量。

5.创新的意识

不断探索、改革、开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是思想政治工作干部良好心理素质的核心和主要标志,这里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干部既要有实事求是少说多干的科学态度,又要有勇于创新、敢担风险的变革气概;既能有效地吸取别人经验和成果,但又不落后于他人、步前人之后尘;对上级政策指示不是机械执行照办,而是结合实际,创造性执行;对常规不是轻信盲从,而是勇于挑战,大胆创新。新时期、新任务、新问题要求有相应的新思想、新作风、新方法。只有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具有创新意识的心理素质,才能不断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引导学生,激发他们求知、求新、求异的成才积极性。如果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缺少创新意识,仍沿用拘谨、闭锁、思想单一的传统模式教育学生,那么会严重地阻碍学生接受新观念、发展新意识、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

总之,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为打开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奠定心理基础,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真正成为学生的一位可亲可近的良师益友。

二、思想政治工作者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途径

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是由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性质、特点、内容所要求的,是在主客观作用下形成的。

1.加强政治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思想政治工作干部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就要求政工干部首先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指导思想政治工作沿着科学的方向发展。科学需要正确的哲学作指导。恩格斯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受哲学的支配”。世界观和方法论渗透在每个科学工作者的头脑之中,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也如此。这就需要政工干部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原理,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地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地回答和解决实际工作中提出来的各种思想、理论问题。除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干部还须学习和掌握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以及耗散结构论这些新的科学思维方式。只有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作指导,才能开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为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先决条件。

2.强化角色意识,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越感

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的崇高职责是培养和塑造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代新人。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特殊的职业,决定了他们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使他们形成了政工干部这一角色意识。政工干部的角色意识不仅包括对职业意义、价值的认识,对职业要求的行为规范的认识,还包括对职业的苦乐、荣辱、褒贬的情绪体验,以及由认识、情感激起的动机和行为。然而,对政工干部工作的真正价值的认识,只有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实践,通过与学生的交往及其他教育情境的人际交往获得。政工干部在工作实践中、在交往中得到的反馈,可使他们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强化或削弱政工干部的角色意识。这种反馈可以来自社会,各级领导,尤其是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及自己。因此,政工干部要善于运用这种反馈作用,来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例如,要随时对来自领导的表扬、批评,同事的支持、冷漠,学生的反对、赞扬等反馈信息,及时处理协调自己心理承受力,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从而提高自己工作目标设置水平。所以,政工干部获得积极的反馈信息,能强化角色意识,改变那种不论时间地点都一本正经、不苟言笑、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现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越感。

3.热爱事业,培养自己的有益兴趣

兴趣是政工干部努力探究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心理倾向。兴趣产生于对事业的强烈追求的心理。钻进去必有成效,尝得甜头必有兴趣。当自己能在从事创造的领域内自由驰骋时,便会形成对事业稳定而又持久的热爱。一个人一旦对自己从事的事业和工作不仅发生了兴趣,而且达到了“入迷”的程度,他就能废寝忘食地去钻研,直到成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的兴趣对学生有极大的感染力,特别是当政工干部的兴趣、爱好和专长更广泛时,更会受到学生的尊重和赞扬,也只有当政工干部的兴趣、爱好、专长与学生产生同步共鸣时,思想政治工作效益才能成为现实。因此,政工干部应当有追求新事物、新成果、新经验、新知识的巨大热情和兴趣,想方设法改进工作方法,增添工作的新意,来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争取良好的工作效果。

4.学校要有一个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环境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是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包括思想品德、习惯、风格、纪律、人际关系的综合反映。在一个充满正气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里,先进自有人学,后进自有人帮,正气能得到充分发扬,邪气能得到及时去除。学校就像一座革命熔炉,不断使先进的思想升华。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学习,必然会导致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群体意识和共同行为,从而成为一种优良的风气、习惯。最佳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不是自然而然、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靠学校的领导、党员、干部、教职员工的理想、道德、情操、作风促成的,同时也是各级领导、教学管理、服务部门共同创造的。不良的工作环境导致心理状态恶化,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干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根据现代管理心理学研究,人的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激发行为。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需要得到尊重、信任,需要树立思想政治工作的权威,需要有一个大家认可满意的工作环境。一旦这些需要得到满足,他们便会在思想上消除压抑,心理上产生平衡,激发出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良好心理素质得到培养。

心理健康与教师心理素质学习心得 篇5

通过学习,我对心理健康有了新的认识。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我认为,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二、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所以,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

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三、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教师心理素质状况调查与研究 篇6

一、前言

我国的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已经进行了许多年,社会整体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事业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是,有关教师的心理素质方面的研究资料却很少。偶尔能找到一些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但也只是做一些粗略地统计,没有太多进一步地调查与研究[1]。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责任,教师的心理素质状况对学生素质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2][3],因此教师心理素质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与教师心理素质有关的因素,并研究相关的影响条件,试图为帮助我们提高教师培训工作的质量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同时,本研究还希望通过对教师心理素质这一研究领域的细微探讨,能够引起同行们对这一应用领域更多的关注。

二、方法

(一)问卷编制参阅文献,设计一些与心理素质有关的因素,比如创造性、自信心、情绪调节、人际关系、责任心等,再参照国内外有关心理方面的量表[3][4],经过选择、修订与补充设计出一套有48道题的问卷。将此问卷在一个随机选取的小样本(140人)中进行初测。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删除量表中共同度低的测题,获得的正式问卷由28道题组成,共有四个因子,分别是创新精神、自信心、人际关系和情绪调适。检验其结构效度为0.63,分半信度为0.75。

(二)对象

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197份,有效回收率78.8%。调查对象主要是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院接受脱产或短期培训的学员,他们是来自广西各个市、县、乡的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其中男性127人,女性70人,大多数来自于中学,2/3的人年龄在20~35岁之间,大专文化程度占50%,普通教师约占3/5,其中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占1/3。

(三)数据分析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对创新精神、自信心、人际关系及情绪调适等方面有影响的变量

以创新精神、自信心、人际关系、情绪调适各因子以及量表总积分为自变量,以学员的性别、年龄、职称、工作单位、班主任、年级组长、校长或教导主任及学历等为因变量进行逐步选择法多元回归分析,显著性水平α<0.05。结果见表 1。表1中只列出了对教师心理素质有显著性影响的变量。

表1 对各因子有影响的变量的分析指数

附图

表1显示,对创新精神有显著影响的变量是学历;对自信心有显著影响的变量是性别;对人际关系有显著影响的变量是班主任;对情绪调适有显著影响的变量是校长或教导主任;对四因子总积分有显著影响的变量是校长或教导主任。

(二)学历与各因子及总积分的显著性检验

对学历中的中专组、大专组及本科组进行各因子及总积分的平均数进行多重比较,因为高中组人数太少,这里没有对它进行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中专组(n=49)、大专组(n=106)和本科组(n=39)的显著性检验

因子组别 平均数 标准差 比较结果

创新精神 中专组 29.6122

浅谈小学英语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 篇7

关键词: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学质量

我们谈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时, 强调最多的还是教师的英语专业水平, 却忽视了其心理素质的作用。事实上,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教学有很大的影响,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有战胜各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一名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才能敢于对外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大胆地探索, 才能具有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不断开拓进取, 在教学上取得显著的成就。

一、为什么小学英语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实际上,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作为人才培养者, 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去影响学生, 还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心理品质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无法代替的。它不仅表现为一种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成败。而且作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教师的这一角色特征要求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并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注意自己的心理因素对学生所起的影响作用。学生一开始学习英语, 就走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语言世界。对这个陌生的世界, 学生在学习中采取何种态度,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这种语言的喜恶程度。因此, 在小学阶段设置英语课, 通过老师潜移默化的教育, 使孩子产生对英语学习的爱好, 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是以后学习英语的主要基础。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入门、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所学的知识和获得的能力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所以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是对学生实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 充分发挥人的天赋条件, 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 使其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要使学生达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必须具备优良个性与健全人格。教师优良的人格特征不仅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催化剂”, 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奠基石。

二、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是指表现在教师身上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然而, 作为小学英语教师一是要有丰富的情感;二是要有坚强的意志:三是要有开朗的性格。

首先, 小学英语教师的情感主要表现为热爱英语教学, 对教学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在学生的心目中, 教师的职责是神圣的,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他们学习和仿效的榜样。因此, 教师从思想到作风, 从言行到举止, 处处都要以渗透情感来感召学生, 尤其在教学中要运用情感, 紧密结合教学内容, 融情感于知识传授中, 使情感性信息交流和知识性信息交流融为一体。才能换来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课堂教学实现整体优化, 从而获得英语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其次, 作为小学英语教师要有坚强的意志。教育家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行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所以教师要在意志活动中不断地去克服各种困难。只有具备勤奋刻苦的教学态度, 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不辞辛苦的忘我精神, 教师才能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再者, 小学教师的性格也是很重要的。小学英语教师的性格应该是比较外向, 活泼热情, 风趣幽默, 同时又冷静、沉着。这样才能消除小学生胆小、羞怯、参与意识差、情绪不稳、意志脆弱、心境多变、语言环境差等的不良因素, 只有克服这些不利的心理特征因素, 才能把课堂教学组织得井然有序, 生动活泼, 也只有学生心境好, 心情愉快, 课堂气氛活跃, 才能营造出宽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 轻松说英语, 寓教于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小学英语教师的心理状况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育人的内容又包括了育德、育心。要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教师必须首先拥有健康的心态, 因为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

首先, 教师的职业特点易于引发心理问题。从教师的工作性质来看, 工作相对封闭, 其职业特点造成人际交往范围狭窄。面对年幼的孩子, 常处于教导的身份, 教师容易形成好为人师的性格——总爱教育别人。如果长期如此, 易形成过度计较的性格特点。教师若不善于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进行自我调解, 与成人交往时, 会因不适应新环境, 产生许多难题、障碍和冲突, 出现心理问题。

其次, 来自个方面的压力也容易影响老师的心理健康。包括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子女成长和个人婚姻等各种问题。身为教师, 其自身的承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所以, 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 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 才能寻求新的发展, 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

四、如何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心理素质

首先, 小学英语教师正确认识并调整自我心理状态。愉快接受教师身份。教师只有在思想上承认自己的职业身份, 按教师的标准去要求自己, 才能对教师工作充满信心, 才能约束自己, 不参与有失教师身份的不良活动, 自觉抵制外界对教师工作的不良刺激。

其次, 改善自身心理环境。一个教师具有乐观积极的自身心理环境, 就会对教育工作充满信心, 对教育学生有兴趣, 以工作的劳苦为欢乐, 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教育心理环境的好坏会随着社会大环境、时间、个人阅历、观念的变化而变化, 可以在自己的主观努力下得到改善。

再者, 改进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教师和领导之间的关系。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教师善于主动搞好和学生、同事、领导的正常人际关系, 消除隔阂, 相互理解, 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采取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别人, 多看别人的长处, 求大同存小异, 从好的一面去理解客观环境中的各种现象, 是改善教育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

教师心理素质及其培养 篇8

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变与趋势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指出: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和道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管理知识和人生,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时下信息渠道丰富,网络、电视、报刊……学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识之广之快,常常令老师望尘莫及。作为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必须要加紧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在“育人”的同时不忘“育己”。构建“亦师亦友”的关系,师生共同成长,教育教学才会真正有效果;炼就“七十二变”的本领,师生平等对话,健康人格才能顺利地形成。

二、教师角色定位的类型与影响

现代的教育教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了,和学生们的交流更多的是在课余和课外。在跟他们相处的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我们不但要当他们学习上的“良师益友”,还要化身为关心他们生活的“父母”、聆听他们心声的“医生”、欣赏他们表现的“粉丝”……这种种的角色定位,在融洽师生关系、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培养他们健康人格等方面会起到了良性的影响。

(一)做学生的良师,能让他们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1. 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心理,关健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自我意识。青少年正处在“自我发现”时期,一位良师,会创设不同的教育情境去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其一,可以树立先进典型,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自己;其二,可以建立正确的舆论氛围,引导学生从别人的态度中了解自己;其三,可以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通过各种考核来了解自己。

2. 帮助学生接受自我。其一,帮助学生扩大生活的接触面,让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下锻炼自己,使他更全面了解自己,接受自己的各种特点;其二,帮助学生平静地检讨自己的得失,让他们认识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只是一个阶段的开端,诚实、平静地反省自己所做的事,挖掘自己的潜力;其三,帮助学生确立现实的目标,教会学生全面分析自我条件及所处的环境,选择“跳一跳可摘到”的前进目标,让青少年拥有成就意识。

3. 激发学生完善自我。健康人格主体表现还应该在于是否具有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一位良师,会运用多元的教育渠道激发学生完善自我。其一,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看到自己的不足,增强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其二, 引导学生参加自我教育的实践活动,实行责任制,进行自我管理;其三,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其四,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二)做学生的益友,能让他们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1. 尊重换来尊重。教师要当学生的益友,在课堂上对他们进行激励的同时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和他们一起讨论他们喜欢的一些文学作品,交流博客上的日志,也一起闲话家常,从中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并用用同龄人的语言对他们进行鼓励和批评。

2. 活力唤醒活力。现在的学生,了解世界的渠道很多,因此他们的兴趣较之以前的学生要广得多。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进一步拓宽眼界,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并把这些认识和学生们交流,在学生这个“活源”身上汲取新的知识与观点,使自身成为“活水之源”。

3. 平等孕育和谐。教师要蹲下来看每一位学生,当他们是自己的朋友,将心比心,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内在潜能,重视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互动、沟通。我们对学生要有足够的宽容与理解,要求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想他们年幼,自控能力弱,是非观差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平静地接受学生的错误,也才能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改正错误。

(三)做学生的医生,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书育人首先是育“心”。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更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因此“教师应当首先是一个心理医生”。

1.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情感优化有陶冶价值。教师的人格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教师要注重自身的表率作用,努力用人格去影响人格,以“情”去感染和教育学生,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动机,逐步树立积极向上人生观价值观。

2. 教师的谈话技巧是对学生实施有效教育的重要条件。例如,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地点;要让学生成为谈话的主体;要使用“聆听”与“探讨”双结合的方式等。与学生的谈话应该站在学生立场,从他们自身的利益作为切入角度去谈,先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这次谈话,再以己推人,学生既能够接受也能理解,这样的谈话才能称得上是有效教育。

(四)做学生的“粉丝”,让他们获得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1. 赏识激发学生的自信。孩子的自信心的树立需要赏识,而这是教师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赏识,希望得到老师的信任和支持。教师教育学生,应针对具体问题巧妙地采取激励式的语言,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自觉地意识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和赏识,从而激发出巨大的信心,不懈奋斗,直到成功。

2. 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把握每个学生身上积极健康的特长和爱好,并不要吝啬地去赞美他们,因为发现优点就是发现潜能,发现希望。

3. 赏识维护学生的自尊。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都有很强的自尊心,教师的赏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被理解和期待,他们就会不断地了鞭策自己,鼓励自己,走向成功,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尊重自己与别人。

教师还可以做“指挥官”,是学生的引路人;做“裁判”,当学生的促进者;做“导游”,领学生去发现…… “亦师亦友同成长,炼就百变更护花”,教师角色定位对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深远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勇敢地超越自我,只有这样才能更真正地使学生受益,使我们的教育受益。

上一篇:掘进作岗位责任制下一篇:丑陋的天使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