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范本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2页。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尝试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并进行描述、分析的过程。
2.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能用折线统计图有效的表示数据,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预测。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借助折线统计图来表述和交流。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仔细观察。
师:预测一下,咱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可能与什么有关?(可能与统计有关)师:为什么这样说呀?
(屏幕上有一张表格,还有两位同学在统计气温。)师:大家都这样认为吗?
师: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与统计有关的内容。继续看大屏幕。(师点击课件)
二、新授:
1、复习引入
课件出示某地2012年月平均气温条形统计图。师:这是某地2012年月平均气温统计图。师:谁知道,这是一幅什么统计图?
师:在条形统计图中,是用什么来表示各月平均气温的。师:仔细观察这幅条形统计图,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师:想一想,条形统计图的作用是什么? 板书:表示数量的多少
2、探讨学习第一道例题(1)初识折线统计图
师:大家对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掌握得很好。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些数据还可以用另外一种形式来表示,请看。(课件动态演示直条变成点并连成线的过程)
师:这也是一幅统计图,谁知道这是一幅什么统计图? 让学生充分想象,给予及时评价。
如有学生说出,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同学们,你想在这节课学到哪些知识呢?
预设:生1:我想知道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生2:我想知道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作用。生3:我想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生4:我想知道通过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什么规律。生5:我想知道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师:老师相信,只要大家认真观察、勇于发现、积极探究,一定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2)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合作交流等活动,加强对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认识。
师:下面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两幅统计图,并4人小组讨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请组长注意记录组员的发言,然后派代表汇报。比一比,哪组完成的最好。(学生在小组讨论后由组长派代表交流)预设: 相同点:它们都有标题,统计图的下边都有月份,左边都有温度,每一格都表示5℃,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不同点: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表示数量的,而折线统计图却是用点来表示数量的,条形统计图只有横格,而折线统计图既有横格,又有竖格。
师:这些横格,竖格起什么作用呢? 如有学生汇报不完整,老师加以引导。
师:同学们真棒!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这两种统计图许多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那么,你们认为这两类统计图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
(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表示数量的,折线统计图却是用点来表示数量的。
折线统计图用线段将各点连了起来,而条形统计图不需要。)师:对,你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么,通过这张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2012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这就是折线统计图的重要作用,它能通过折线的起伏(教师做手势)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板书:清楚的反映出数据间的增减变化情况。
师:正因为折线统计图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同学们想想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统计图? 学生想到给以评价,(你的知识面真广)
老师也带来几幅折线统计图,同学们想看吗? 课件一一展示。(3)信息拓展
师:同学们,咱们保定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古城,我们一年四季生活在这里,你知道它一年中,哪个月气温最低,哪个月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大约是多少度呢?最高呢?
师:结合我们保定的气温,你能猜测一下,这幅折线统计图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气温吗?
(我猜想这幅折线统计图反映的是我国南方地区的气温)
3、探讨学习第二道例题(1)了解公告信息
师:是呀,南方地区气温偏高,尤其是7,8月份,降雨量也比较大,容易使河流水位升高,造成洪涝灾害,所以进入雨季,我们要时刻关注降雨和河流水位,作好防汛工作。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某市2012年的一份汛情公告。指名读出公告的名称并说说你都了解了哪些信息。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怎样才能更清楚的看出水位的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2)自学例题
师:课本第84页,就有一幅描述某地8月1日至8月6日水位变化的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与上一幅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并思考课本100页上面的4道问题。
给学生充分的看书时间。(3)汇报交流,师:这两幅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纵轴上第一格表示31米,而其他每个表示0.2米,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通过观察第一格的弯曲部分及虚线),为什么要隐藏,折叠起来。引导学生回答课后问题
师:图中的虚线表示什么?
师:警戒水位是什么意思,历史最高水位表示这么,它们在统计图中起到什么作用。
师:说说自己了解的情况和发现的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给以及时的点拨及评价。
让学生预测该地7、8、9日水位变化,及可能发生的状况。播放录象
师:你还能想到那些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想到的问题。
师总结:你看,我们通过对这些统计图的分析和研究,知道了这么多。可见,统计图确实能给我们在分析研究问题时带来很大的帮助。同学想不想继续研究呢?
三、课堂练习
师:好,在我们课本的85页还有一幅我国2000年至2011年部分年份水果产量统计图,请打开课本看练一练,以4人一小组讨论解决下面的问题,并思考还可以发现那些新的问题,组内交流后汇报。学生讨论开始,老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其中。
学生分组汇报,引导学生根据了解的信息联系生活实际的经验,谈谈看法。
鼓励学生提出的更多的问题。师:从这幅统计图中,你们还能提出一些问题或看出哪些问题吗?
进一步带着问题观察、分析,并且找出其中反映的一些实际情况(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从2000年开始,我国水果的产量迅速增加,从2001年至2011年的十年间一直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四、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折线统计图,你有哪些收获呢?学生自由发言。
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大家还想知道折线统计图是怎样制作的是吗?这个的问题我们下节课再研究。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家庭作业,请看大屏幕,谁来读一下。课件出示:请根据自己的爱好或能力,选做一题。
1、结合今天的课程,写一篇数学日记《生活中的好朋友--折线统计图》,并把他发到学校的网站上,大家共同交流。
知识背景:“折线统计图”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认识的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同时,通过正确认读单式折线统计图,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目标: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描述和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折线统计图中数据的变化,预测问题的结果或趋势,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
教学设计思考: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很多相通之处,在学习折线统计图时,如何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条形统计图的知识,这是本教学设计思考最多的方面。因此,设计导入新课环节时,出示了条形统计图,意在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并提出问题:(某)年到(某)年参观人数增加最快?能不能找到一种方法,不用计算,一眼就能看出2007年到2008年人数增加最快(新旧知识的生长点由此产生)。在新知讲授部分,设计了两个认知环节:其一,初步感知,让学生分析两种统计图的相同之处,即都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其二,深入探究,再次对比,找到两种统计图的不同之处,即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为了更好地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练习中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进一步强化两种统计图的特点。同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环保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展示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的图片。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感想?(学生自由发言。)
师: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护地球。你们参观过科技展吗?通过参观科技展览,能学到很多课本之外的知识。下面是某市学生(2003~2009年)参观科技馆的学生人数统计表。仔细观察,你能从统计表中了解到什么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获取信息,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2.提问:哪年参观人数增加最快?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学生大多采用计算方法。)
3.能不能找一个更好的方法,不用计算就能看出2007年到2008年参观人数增加最快呢?(学生讨论后,认为可以制成条形统计图。)
4.教师依次出示以下统计图:
让学生自主观察、比较,初步感知。想一想从两幅统计图中各自发现了什么。为下面的探究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1.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新的(第二幅)统计图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全班交流。)
(1)两幅统计图都有横轴、纵轴。强调说明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2)两幅统计图都能看出每年的参观人数。
2.深入探究:再次对比条形统计图和第二幅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之处?
(1)先四人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思考一:第二幅统计图是通过什么表示每年的参观人数的?你能看出哪年参观人数最多?哪年参观人数最少吗?(通过“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思考二:在相邻的两个年份中,参观人数是如何变化的?你是如何看出参观人数的增加、减少或不变的?(通过线段的倾斜看出数量的变化。)
思考三:参观人数增加最快的是哪年,现在能一眼就看出来吗?(通过线段倾斜程度看出数量变化的幅度。)
板书:平—不变起伏—变化
(2)学生用手势表示变与不变、增加与减少以及变化幅度的大小。
(3)借助这幅统计图,体会2003~2009年参观人数整体变化情况。课件演示整体上升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整条折线,感受整体变化趋势。
3.教师总结:这种统计图的特点是通过“点”反映数量的多少,通过折线的起伏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
4.你知道这种统计图的名称吗?(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5.预测:根据这幅折线统计图的数据预测一下,2010年会有多少人来参观?说说你预测的依据是什么?
总结:预测的人数只是一种“可能”,要想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来参观,还要通过调查来说话。
三、实践应用
1.分析折线统计图:教科书第115页练习十九第6题(图略)。
学生观察统计图,回答问题。说说自己有什么好的建议。
2.2009年昆明五月至十月降水量与历年均值比较。
根据上表的数据制作成折线统计图(用课件)呈现给学生。
(1)统计图说明了什么?
(2)你还想提什么问题?
3.明明调查了五个小朋友家一周使用塑料袋的情况,并绘制了一幅统计图。
五个家庭一周内使用塑料袋的个数统计表
先出示下面的折线统计图。
认真观察分析折线统计图,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1)让学生体会描述不同事物,可以制成条形统计图;描述同一事物的变化发展趋势,制成折线统计图较方便。
(2)出示(根据同一内容绘制的)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比较之。)
(3)教师小结:在什么情况下绘制折线统计图,在什么情况下绘制条形统计图,要根据统计内容的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的选择。
4.反思(我们能做什么):气候急剧变化,环境日益恶劣,人们该反思自己的行为了。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身体力行追求低碳生活,节约用水、用电、用纸,杜绝浪费,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
四、拓展:课件简介(出示)统计的发展
在我国,统计理念古已有之,统计思想迅速发展则是在南宋,史学家郑樵的图谱思想与现代统计图表的制图原则相近。当今,统计图已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并演变出柱形统计图、饼形统计图、面积统计图、雷达统计图等形式各异的统计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64-02
在课改实施之际,智慧课堂的观念为我们树立教学新理念指引了方向:在教学中,学生是自主探究的研究者、发现者,而作为活动的帮助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师应致力于挖掘新知的成长点,将静态的文本知识结合生活元素,引领学生主动走进探究之路,让学生的思维充分荡漾起来,在运用中收获智慧的惬意。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内容,研习教材,先通过观察“统计表”,说说获得的信息,继而直接指出“表中的气温情况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并出示相应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后通过回答三个问题,完成读图分析的过程。例题呈现简洁、浅显,那么如何将新知更好地嫁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从浅白的例题中,捕捉新知的本源问题,挖掘表面图像以下所蕴含的内在信息,从而体会折线的魅力,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呢?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切入。
一、立足起点,迁移比较,引领主动思考
立足于学生学习的起点,方能让新知的展开更加水到渠成。联系学生已有的统计经验来引出新知识,此时学生对新知会产生这样的好奇:为什么要学折线统计图?它的统计优势在哪里?
层次一:情境引入,探触起点。课始先分析当地室外气温统计表,以“能不能换一种方式,直观地看出比较结果?”一问激活学生旧知,进而呈现条形统计图。再通过浏览气象网站,引入发现折线统计图。“生活中统计气温怎么不用条形统计图呢?认识它吗?说说你对它的了解!”自然、简洁的导入,巧妙的设问,促使学生生成了新的关注焦点。
层次二:探究新知,感知特点。和折线统计图相比,条形统计图同样“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怎样让学生从本源出发,有效地感知其优势所在?笔者认为,唯有体验、经历,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其作用中的“更”字。教师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演示,让学生经历从条形到折线的演化过程,将分离的直条缩小变成各个点,再将点和点联结起来,形成了各种走势的线段,和孩子们共同讨论每段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从而沟通了两者在反映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互不相连的条形刻画的数量是离散的、不连续的,而折线统计图中点和点之间是相互连接的,可用来描述连续量,更能直观、全面地反映数量的变化情况。
二、多层应用,理性分析,提高统计意识
通过前面的两个层次,学生已经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文本。为了让枯燥抽象的统计知识变成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此时教师还需帮助学生把生活融入到文本中去,为学生搭建一个掌握、运用统计知识的舞台,让学生在情境中迸发出生活与学习的激情。
层次一:尝试制图,引领分析。折线统计图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统计图,但它与条形统计图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对于条形统计图,如根据数据找出其对应横、纵位置从而确定条形的长短,观察统计图并分析数据等,学生已经比较熟练,难点在于怎样准确地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这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恰恰是非常重要的,亦是“统计”中任重而道远的问题。因此,在领略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后,在画图、读图两者中,教学的侧重点应该在后者。故而在设计“画图”这一环节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展开学习活动,完全放手让学生经历“讨论作图步骤→独立制图→展示交流→分析思考”的全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对折线统计图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层次二:多层应用,走向智慧。“学有价值的数学、必需的数学”,是新课标提倡的基本理念,更是迎合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因此在练习的环节中,着重利用“折线统计图”这一载体,创建“人才招聘会”这一交流平台,采用问题情景串的方法,应聘“气象分析师”“绘图师”“营销顾问”的活动,让静态的数学习题以鲜活的面孔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把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气象分析师”,以启东、南极、吐鲁番三地8月份某天早、中、晚气温变化情况为素材,根据三幅特征明显的折线统计图,判断分别描述的是表示哪个地方?引导学生将统计的结果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而教师则随活动的进展,讲解“南极气候、吐鲁番气候”相关的知识,如此选择深化,彰显了学以致用的设计理念。
“绘图师”,这题选自书本习题,旨在通过辨析体验生活中折线统计图纵轴中曲线部分的形成和含义。先通过学生自主完成绘图后交流该图中的有关信息,继而观察图中是否有什么特别之处,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动态显示锯齿形部分,互相说说表示什么意思?再通过出示纵轴完整和纵轴省略的两图进行比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中的简洁美。
“营销顾问”,根据某电器空调部的一年销售曲线,根据统计图回答:
①说一说这一年空调销售量的变化情况,想一想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如果每月卖出320台空调便能收回成本,那么有哪几个月盈利?哪几个月亏损?哪几个月不亏不盈?
③如果你是这个商店的销售经理或者顾客,你会有什么想法?
综合型的变式练习,蕴含了统计知识的多种分析运用,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学会理性分析,促使学生亲身感受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学习的内涵则会进一步深入人心。
三个练习,层层深入,内涵丰富,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世界,感受到生活因为统计更精彩,体会到统计的价值所在。
三、总结升华,开拓视角,丰富统计表象
课末,借助课件安排“漫溯统计”的环节,从《周易》上记载的“结绳记事”说起,感受到祖先早在上古时期就有了分组统计的意识;经过时光的浸润,演变而成的当今生产、生活中形态万千的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柱形统计图、饼形统计图、面积统计图、雷达统计图等,学生的思维触角在此过程自然地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同时也受到了数学文化的熏陶,更丰富了对统计的表象认识;再结合各自在本堂课中的心情指数,借助手势表示心情折线统计图,从而让《折线统计图》从知识的教学走向智慧的生成。
知识是前进的阶梯,智慧是梦想的手杖。总而言之,我们的教学应该选择从书本上静态的知识走向让学生个性灵动飞扬的课堂,让学生的心智在智慧的课堂中觉醒、生长……相信我们终将看到一个盈满创造与活力、蕴藏诗意和理性的和谐课堂!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题。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四(2)数学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并初步掌握了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时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身边熟知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因此我就把教材中的例题进行了处理,选取了学校体育比赛中的踢毽子比赛,聪聪和明明两位同学的训练成绩。另一方面两位同学的统计图有利于新课中对比预测,用一个事例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且出示两位同学的条形统计图后,出示一位学生跳绳成绩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猜一猜,这一环节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让学生在解释是怎么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并且强调读统计对象和项目,读点、读线和读整体趋势四个方面,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读点又从直观读与坐标读两个层次进行;读线不仅从线读出数量的增减,而且从线的平陡读出数量增减的快慢;不仅关注线的局部,而且关注线的整体发展趋势,这样完整的解读了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
二、在感知折线统计图特点上运用了比较策略
当然,从数学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条形统计图都可以用折线表示,所以老师在通过练习初步建立折线统计图的表象后,安排了在不同情况下选择统计图的讨论与练习,使学生在思辩中明晰两种形式的统计图各自的作用,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更明确的认识。
三、注重在分析与预测中体会统计意义和作用
新课标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本课中的例题预测两位同学最后比赛的成绩,练习中预测第30届奥运会上中国的金牌枚数等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和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学生整体的发挥,而对于每个学生独特的思想和做法,我又不急于给予评价孰优孰劣,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判断、比较的思维空间。如在案例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绘制折线统计图),去探索,去讲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他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共性的发展,还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为学生人性的张扬搭建了舞台。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是新教材四年级下册统计单元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了解了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的基础上对统计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使学生能初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信息,获得分析数据和进行合理推测的初步经验。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感悟:
1、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和对比,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体现。
根据本课的内容设置及教学特点,在设计中我特别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在导入阶段,我创设了芳芳弟弟生病住院,护士阿姨每隔六小时给弟弟量一次体温,芳芳和爸爸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记录了弟弟的体温变化情况:芳芳正读四年级,画的是条形统计图;爸爸画的是折线统计图。两幅统计图一给出,学生便饶有兴致地比较起它们的异同来。学生从横轴、纵轴表示什么、各部分名称、表示数据方法及它们各自的特点等方面进行逐步深入的比较,充分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这节课中学生的活动比较多,通过电脑媒体提供大量能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的进行主动探索的、体验感悟的素材,如体温变化、股票、商品销售情况等,学生充分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中,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数据能力和统计意识。
2、注重学生思维的层次性,充分利用课堂学习资源,使学生理解更为深刻。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表及里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也应是由浅入深。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后,在具体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们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一般都能获得一些直接信息,能各时刻所显示的体温数据、最高体温最低体温、哪一时段体温升高或降低多少摄氏度等表面的信息。但随着交流的进一步深化,学生便发现了芳芳弟弟的病情在好转这一总体趋势,从而深刻地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此外,在”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一环节教学中,有学生提出“芳芳弟弟这三天的体温一共是多少摄氏度这样的问题,我及时恰当地将它转化为学习资源,让学生来评价:这个问题提得好不好?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这个问题是没有价值的。《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从而得到更深层次的认识:提出数学问题应该有价值。
此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差别,有的同学心里明白,但表述不到位,个别同学在回答问题时,表达的语言还不够全面,不够准确,还需要教师提醒与补充。这些在教学中反映出的问题都需要好好反思与总结。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并初步掌握了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时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身边熟知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因此我就把教材中的例题进行了处理,选取了学校体育比赛中的踢毽子比赛,聪聪和明明两位同学的训练成绩。另一方面两位同学的统计图有利于新课中对比预测,用一个事例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且出示两位同学的条形统计图后,出示一位学生跳绳成绩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猜一猜,这一环节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让学生在解释是怎么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并且强调读统计对象和项目,读点、读线和读整体趋势四个方面,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读点又从直观读与坐标读两个层次进行;读线不仅从线读出数量的增减,而且从线的平陡读出数量增减的快慢;不仅关注线的局部,而且关注线的整体发展趋势,这样完整的解读了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
二、在感知折线统计图特点上运用了比较策略
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一特点,在相应的条形统计图中同样可以体现,只是它更清楚而已。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感知这一特点?比较重视让学生经历从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演化过程,且采取加强对比的策略解决它。通过出示两幅图来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这样不仅沟通了两者在反映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更彰显了折线统计图的直观性与便捷性。
当然,从数学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条形统计图都可以用折线表示,所以老师在通过练习初步建立折线统计图的表象后,安排了在不同情况下选择统计图的讨论与练习,使学生在思辩中明晰两种形式的统计图各自的作用,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更明确的认识。
三、注重在分析与预测中体会统计意义和作用
新课标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本课中的例题预测两位同学最后比赛的成绩,练习中预测第30届奥运会上中国的金牌枚数等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from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来自 end#,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和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学生整体的发挥,而对于每个学生独特的思想和做法,我又不急于给予评价孰优孰劣,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判断、比较的思维空间。如在案例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绘制折线统计图),去探索,去讲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他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共性的发展,还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为学生人性的张扬搭建了舞台。
折线统计图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该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一定的体验的基础上学习折线统计图,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同时更重要的是了解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在这节课中,我在课中让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后,自己尝试着制作折线统计图。在制作统计图的过程中,同学之间讨论,也可以看书。对学生作图能力的考虑,同时由于学生本身存在的差异,教师适当进行了指导。制作出来的结果也出现三种不同的状态。有的图形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文章《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出自,此链接!。我不急于告诉学生那种正确,把不同的作品进行展示。为了不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我没有拿一些学生较为困难的学生的作品,而是让他们也尝试加入到裁判的角色里面。同时让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有的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明白那是由纵轴的间距决定。初步感知要使折线统计图美观、合理,必须合理确定纵轴的间距。接着设计了一组数据,让学生根据几组数据的特点对纵轴间距的设计,找出最高点和最低点,进一步建立对折线统计图布局基本的美感。通过练习、讨论、交流,使学生感悟到如何合理的确定纵轴的间距,使整个折线统 计图画的美观好看。
在该节课里还是存在了一些问题,因为时间的把握的不好,学生在做图的过程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后面的概括也没有时间,学生中一些问题还没有能及时的得到解决。几个学生还是出现了制图不完整,有的忘记了标明数据,还有的把折线的起点连到了0刻度上。有较多的学生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作图的过程。所表达的语言都是不全面,不够准确的。其实学生的表达也说明了学生对于该过程的掌握还是不太稳固。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
1、提高捕捉样本资源的意识和灵活应变能力。在课中,让学生第一次尝试制作折线统计图。教师只意识到要去寻找所需要的几种出现的状态,等待这些资源的自然生成,而缺乏有效的应变。比如: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一位学生没标制图日期,只顾着去找另几种结果;等回过去再看,那个学生已经补上了。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一发现这种资源,可以适当提示学生。
2、数学语言要干脆、利索、准确、清晰,要到位,但不能太过于简单。
3、在课中,学生做的比较多,但真正说的机会不是很多。我没能给学生充分创造说的机会。课堂上应该根据学生的状态随时对教案作出调整。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提供了2016年月平均气温的记录,但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熟知的身边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他们已经上六年级了,几年来,学生切实地体会到了学校的发展和进步,而学校几年来的一些事情变化的数据也很好调查和搜集,而这些数据既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呈现,也可以绘制成折线统计图,这是非常好的素材。所以我在学生绘制完条形统计图之后,把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引导到了另外的世界,“这样的数据还可以用别的形式统计图呈现吗?使学生打开思路,展开联想,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讨折线统计图的欲望。
(二)在探索中绘制折线统计图
当有人想到了折线统计图时,我有意让学生猜测和试画折线的样子,再给学生出示股票行情或其他事情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所感知,为学生进一步探索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奠定知识基础。再让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尝试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折线统计图。
接着,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中得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正确分析,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让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会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也曾学习过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因为统计与我们的工作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而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能自发的去学习。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较复杂的数据的能力,发展学生统计观念,我在教统计这一单元时是这样进行处理教材的:
一、引入
教材提供了青岛、昆明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数据,并分别用折线统计图进行表示。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读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获取信息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提问: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学生发现问题答案很难从图上看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心理需求。由此我鼓励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怎样把两张折线统计图放在一起,得到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上找到问题的答案:7月份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最接近,4月份的降水量相差最多。
二、说一说
鼓励学生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回答问题,体会复式折线图的特点。
(1)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一条折线?
(2)看图说说这两城市月那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
(3)青岛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从3月到8月呈现上升趋势,其中3至5月上升平缓,自5月起快速上升,9月到10月急剧下降,之后呈现平缓下降趋势一直到12月;昆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1至4月呈现平缓下降趋势,4月开始急剧上升达到最高值,从6月到7月有所下降,8月略有上升,自8月起到12月持续下降。
(4)从总体上看,青岛、昆明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青岛市只有一个”峰,而昆明市有两个"峰。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关注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分布的不同。
三、试一试
先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然后说一说能从统计图中获得哪些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周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
(2)这几天的最高气瘟是怎么样变化的?最低气温又是怎么样变化的呢?
(3)从统计图中看出20xx年4月4—10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是怎么样的?
(4)从上面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你还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5)回答上面的问题时,教师问学生,你们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呢?为什么?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掌握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学会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并作出适当的说明。
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都江堰》教学反思)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根据本课的内容设置及教学特点,在设计中我特别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在导入阶段,我创设了芳芳弟弟生病住院,护士阿姨每隔六小时给弟弟量一次体温,芳芳和爸爸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记录了弟弟的体温变化情况:芳芳正读四年级,画的是条形统计图;爸爸画的是折线统计图。两幅统计图一给出,学生便饶有兴致地比较起它们的异同来。学生从横轴、纵轴表示什么、各部分名称、表示数据方法及它们各自的特点等方面进行逐步深入的比较,充分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这节课中学生的活动比较多,通过电脑媒体提供大量能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的进行主动探索的、体验感悟的素材,如体温变化、股票、商品销售情况等,学生充分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中,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数据能力和统计意识。
2、注重学生思维的层次性,充分利用课堂学习资源,使学生理解更为深刻
一、一问“有没有”, 挖出“需求”之源
【教学片段1】上课伊始, 我由回顾已经学过的统计图谈话导入, 交流比较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引导学生迁移:那么, 折线统计图是不是也有单式和复式之分呢?接着, 依次出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两张单式折线统计图 (由于便于后面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探索, 我特意放弃教材中用不同颜色的折线表示两地降水量的原图) , 在交流中回顾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后, 引导学生理解像这样用一条折线表示一方面情况的统计图就是单式折线统计图。
然后请学生观察并思考:你能快速回答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吗?听到“快速”两个字, 学生都好胜地紧紧盯着两张统计图, 左右对照着查看, 不少孩子的脸上都露出了急躁的神情。我故意平静地等到孩子们都有了答案, 校对过后, 询问孩子:“虽然大家似乎都答出来了, 但是你们有什么感受?”像是拧开了“诉苦”的阀门, 孩子们憋屈的不满立即倾泻而出:“两张图看着太麻烦了!”“看得眼睛都疼了!”“来来回回脖子都酸了!”……
【反思】在课堂上, 我要求学生“快速回答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 引导学生感觉到这问题虽然看似熟悉而简单, 但真正去做又不能马上顺利解决, 从而制造出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与随之而来的迫切需求———那就是“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让我们统计起来既清楚又快速———把两张图合起来”, 这样更清楚, 又更便于比较。解决问题的同时, 又无形之中让孩子们隐隐地感受到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与优越性。
二、二问“行不行”, 挖掘“自主”之趣
【教学片段2】出示简单重叠在一起的两张图:
提问:“把两张图合并后, 这张图能达到我们更清楚更快速比较的目的吗?”“合并两张图的想法到底行不行?”“行的, 行的!”“要删减!”“修改一下!”……于是, 在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自由交流中, 过于明显的横轴、纵轴 (包括单位) 和日期的重复, 很快就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删减掉了, 而看起来过于繁复的标题也马上被修改。
“修改好了吗?”我故意放出时间留给学生思考。“我觉得可以用红线表示青岛市, 用蓝线表示昆明市, 再注明。”小C说。相机介绍完“图例”, 出示修改后的统计图, “怎么样?现在这张图比刚才清楚了吗?”一个声音、两个声音渐渐冒出来“数据看不清楚”、“都叠在一起了”、“还压在折线上呢”……
我继续引导:“是不是所有数据都看不清楚呢?看看图中有没有哪些数据看起来比较清楚的?”
“1月。”“12月。”
“那么观察比较一下, 1月、12月, 它们是怎样标数据的呢?”
“分开一点标。”“上面的标在上面, 下面的标在下面。”“同一个月的对对齐。”……
【反思】回顾这一教学过程, 真是回味无穷!我努力创造出让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的空间, 以合并两张图“到底行不行”的质疑, 引导学生明确探索的方向。其实在学生专注地投入到修改完善统计图的过程中时, 他们已经走进了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相关特征的旅途中。整个学习过程, 他们始终以探索者的身份全程参与, 本来概念性较强的知识点, 都在探索中被他们自主发现、主动收获。
三、三问“够不够”, 深挖“数学”之味
【教学片段3】练习中, 笔者有意识地增加了联系实际的环节。第一部分出示:苏州某商场去年毛衣和衬衫销售量统计图。
引导:“由于保管员的疏忽, 统计图已被损坏, 你能看出缺了些什么吗?”并追问:“那么这张统计图还有没有用呢?你能为它补上图例吗?你是怎么想的?”
“有用有用!”“7月到12月天气由热变冷, 所以实线表示毛衣的销售量, 虚线表示衬衫的销售量。”孩子们纷纷表示。
“如果你是这家商场的经理, 看了这张统计图, 你会怎样安排进货?”我继续发问。
“7、8、9月可以多进衬衫, 少进点毛衣。”“10、11、12月就可以多进点毛衣, 少进点衬衫。”……
第二部分出示:2012年猪肉价格和豆角价格统计图。
引导:“观察这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 (手势比一比) , 你能预测新的一年2013年的1月份猪肉的价格可能是怎样变化的呢?豆角呢?和同桌讨论, 说说你的理由。”
“根据这一年1~3月份猪肉价格, 我觉得接下来猪肉价格会有提高。”
“我觉得豆角价格也会上升, 因为夏天气候适合豆角生长, 长得多, 冬天豆角不多, 价格就贵。”
“我觉得, 年底大家肯定都要抢着买猪肉过个好年, 猪肉价格肯定会上涨!”
【反思】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是实现学生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又一次飞跃。
【结语】在记录下这些文字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早已结束, 然而, 回顾这一次探索之行所留下的或浅或深的串串足迹, 我意识到如果学生是探索活动的主体, 那么老师就不应该是一个冷眼的旁观者。在探索活动中, 老师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同时也指出:“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如何才能凸显这一核心,又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就“单式折线统计图”一课,“挖掘式”地深入钻研了教材。
【提出问题】
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需要产生折线统计图更重要?
2.如何实现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新旧知识经验的对接和比较?
3.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学会观察分析数据,同时进行简单地预测推断。
【课前思考】
1.摒弃例题1,改用“做一做”为例题更具有代表性,因其实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了他每年每个月的身高数量,由点连成线,是否更能体现产生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2.在讲授过程中,从绘制条形统计图入手,提出质疑,逐步转变成条形统计图,再整理两者异同,是否更好地实现新旧知识的对接和比较?
3.选择生活中常见的折线统计图素材,是否使学生更亲近数据,充分感受到数据分析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价值?
【课堂实录】
一、谈话导入
问: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你还记得你从出生到现在每一年的身高吗?
二、探究新知
1.绘制条形统计图
课件出示陈东0~10岁的身高统计表。
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还可以把这张统计表绘制成什么?
课件演示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问:这是用什么表示一定的数量?(直条)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讨论怎么绘制条形统计图,自主权让给学生,体现其主体性的地位。)
2.产生折线统计图
问:从图中你能很快地告诉我他5个月时候的身高吗?1岁7个月呢?为什么不能?难道他这个时候停止生长了吗?那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改进这张统计图吗?
学生建议:如果我们把这里的每根直条都浓缩成一个点,画在它的最高处,然后把这些点依次用线连起来。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质疑,让学生改变思路,尝试把条形统计图变成折线统计图,看能否解决问题,体现了知识因需要而产生。)
(1)点
课件演示直条变点。问:现在是用什么表示数量的多少?(点)
(设计意图:通过直条变点的演变过程,以及理解每个点具体表示多少数量,为后面的比较做了初步的铺垫。)
(2)线
问:陈东的身高是怎么变化的?看着这些点,你能用手指在空中比划一下吗?课件演示点连成线。
师:这种新的统计图,叫折线统计图。现在你能大概看出他5个月时候的身高吗?1岁7个月呢?你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设计意图:由学生在空中比划引出折线,学生很容易理解“依次”的意思。同时理解折线上的每个点都可以表示他某个时期的身高。)
3.理解折线统计图
①你从图中是怎么看出来陈东一年一年在长高?(因为折线越来越高,呈上升趋势。)
②你还能看出他几岁到几岁时长得最快吗?几岁到几岁长得最慢呢?
③你能预测他11岁时的身高吗?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折线的起伏、每一节折线的长短和坡度等方面,进一步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从而对数据进行正确的分析和预测。)
4.比较
5.寻找生活中的事例
像这样的折线统计图,你在生活中哪里见过?(学生举例、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
三、实践应用
师:让我们再次走进生活,去看看一些有关折线统计图的应用吧。
第一题(按事选图):给出两组数据,要学生思考分别选择条形统计图还是折线统计图表示更合适。
总结: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特点,适合表示不同类型的数据。
第二题(按图选事):给出两幅折线统计图,要学生根据各自的趋势选择其一。
师:如果你是经理,你会选择A品牌还是B品牌?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题一,使学生理解两者各有特点,适合表示不同类型的数据。题二,使学生了解到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四、全课小结
【实践反思】
1.在质疑中实现创新,凸显产生折线统计图的必然性
知识是因生活实际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不是凭空捏造或想象出来的。我们如何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体验到知识在生活中有什么实际应用,这节课通过例题中的层层设问和质疑,一步步将学生引入到一个条形统计图解决不了急需寻求突破的瓶颈口,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真正做到了教其然,更教其所以然。
2.在变化中体现连接,为学生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从统计表变为条形统计图,从条形统计图再变为折线统计图,两次变化,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对折线统计图的整体感知也因为有了旧知识的支撑而变得更加清晰到位,再加上系统的整理,绘制成表,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3.在经历中实现自主,让学习掌控学习自主权
第一次经历是从统计表变为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自己讨论条形统计图该怎么画,而不是老师包办代替。第二次经历是从条形统计图变为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自己拓展思维、改变创新,提出建议,而不是老师直接给出现成的解决问题方案。两次亲身经历,学生充分掌控了学习的自主权,体现了学生课堂学习主体性的地位。
4.在情境中落实重点,使学生充分参与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所以,这节统计课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和能力,掌握其特点及画法,学会对数据进行简单地分析和预测。本节课老师非常注重创设情境、提供生活实际事例,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鲜活的事例中体验“认图——画图——读图——选图”逐步升级的全过程。最后通过设计“按事选图”和“按图选事”这两个层次的情境呈现,使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既培养了数据分析观念,又发展了数据分析能力,使之真正体会到数据分析的现实需要和价值所在。
【折线统计图范本】推荐阅读: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06-03
复式折线统计图反思06-04
复式折线统计图课件11-01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11-07
频率统计图06-06
最新扇形统计图教案11-18
条形统计图备课卡12-12
《扇形统计图》教学案例06-11
扇形的统计图教学设计06-06
小学六年级数学《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