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溶解哪些物质教学设计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水能溶解哪些物质教学设计(精选7篇)

水能溶解哪些物质教学设计 篇1

(第一课时)邵燕萍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在这一课中,学生要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去发现食盐、沙子和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有什么不同。教科书又介绍了过滤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和面粉能否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这一课将帮助学生发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和实验的技能。

二、学情分析

我先用游戏的方式进行导入,然后请学生观察实验演示,再让学生猜想。最后让学生用实验验证猜想。本课是一篇操作性很强的实验课,因此教学时,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比较,理解什么是溶解,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探究中感悟,较好地实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知道一些物质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能够对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进行描述,能正确规范地进行过滤实验的操作,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引导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深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理解溶解的概念。教学难点:

① 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从而理解溶解的现象; ② 理解溶解的概念。

五、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示范指导,多体辅助,适当讲解。

六、教学准备

教具:烧杯(250ml)4个,玻璃棒,食盐,药匙,砂糖,沙子,食用油,高锰酸钾,实验记录单,卡纸,PPT课件。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40ml),玻璃棒,高锰酸钾,药匙等。

七、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师: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进行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称是“帮帮‘水’同学找朋友”。你们能帮帮“他”吗? 生:能......师:好!下面老师给你们讲一下游戏规则。老师邀请一些同学来进行角色扮演,两位同学扮演“水同学”,八位同学扮演“一些物质”。游戏怎么玩呢?卡纸上面的物质都是你们生活中常见的物质,那么这些物质能不能溶于水呢?如果能,就是“水同学”的朋友,如果不能,那就不是“水同学”的朋友了。而两位“水同学”就要在这八种物质中找出自己的朋友,比比看,谁找得又多又准确!大家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现在游戏开始!根据游戏中学生找出的“水同学”的朋友,提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水能溶解哪些物质”。

(板书:水能溶解哪些物质)

(二)探究

1.活动1“往水里加点东西”。

(1)出示上面游戏中的其中一些物质:食盐,砂糖,沙子,食用油。(2)教师操作演示实验。

①食盐能否被水溶解观察实验。②砂糖能否被水溶解观察实验。③沙子能否被水溶解观察实验。○4食用油能否被水溶解观察实验。

让学生观察教师的实验操作,为下面自己动手做实验打好基础,同时,让学生观察比较食盐、砂糖、沙子和食用油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活动2“高锰酸钾的溶解”

(1)提出问题:老师刚刚在进行活动1的演示实验的时候,你们都能观察到它们能溶于水,或者不能溶于水,但是,你们能理解什么是“溶解”,溶解的过程是怎样的吗?下面老师提供你们一些实验材料,大家动手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好实验记录单。

分组实验—填写报告—汇报小结。

(2)讲解实验步骤:

①把少量高锰酸钾轻轻地放入水中,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②静置一段时间后,再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③搅拌后,再次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3)实验注意事项: ①身体任何部位都不能接触高锰酸钾,有腐蚀性。

②实验中组长负责加高锰酸钾,用药匙轻轻加少量或者轻轻倒入。(4)实验。

①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②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并及时给予恰当的指导。

(5)表达与交流。

①你们是怎样做的?发现了什么?

②带着自己的实验记录到投影仪前来展示。

(6)形成结论。

①提问:在实验过程中,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是怎样的?

②讲解:紫黑色的高锰酸钾慢慢扩散,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紫色再变成深紫色。所以,溶解就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在水里,无论搅拌、沉淀、过滤都不能将它分离的现象。

③食盐、砂糖、高锰酸钾等物质可以均匀地分散在水里,这种现象就是溶解。

3.活动3“泡一杯茶”(1)把茶叶泡在水中

每组一杯茶(含茶叶),各小组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回答问题:茶叶在水里溶解了吗?你们判断的依据是什么?(2)小结 在生活中,有一些食物也像茶叶一样,既含有可溶物质,也含有难溶物质,例如;红枣,枸杞等。

八、总结

1、溶解就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在水里,无论搅拌、沉淀、过滤都不能将它分离的现象。

2、食盐、砂糖、高锰酸钾等物质可以均匀地分散在水里,这种现象就是溶解。

九、拓展

溶解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很广泛,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例子:煲一碗肉汤。

煲一碗肉汤需要一些什么材料?完成以后又剩下一些什么材料?你们判断的依据又是什么?

板书设计:

水能溶解哪些物质

1、溶解:均匀、分散

2、食盐、砂糖、高锰酸钾等物质可以均匀地分散在水里,这种现象就是溶解。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整体来说基本符合科学课的教学理念,达成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由于课前已经准备好实验的物品,几个环节都基本能开展,也能比较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3、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实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如:把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立即观察,没有很好地观察到整个溶解的过程。需要强调学生把高锰酸钾放入水中后先观察,再静置,然后搅拌,三个步骤依次进行,依次观察实验现象,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得出自己的实验总结。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溶解的过程以及溶解的概念。

水能溶解哪些物质教学设计 篇2

【设计理念】

以问题为主线, 以小组为单位, 创设情境, 让学生生成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 群学拓展, 提升问题,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深入思考、理解知识, 变学为思、教为导。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 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观察食盐、沙子、面粉加入水中的不同现象, 区分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3.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并归纳溶解的特征、含义。

(二) 重、难点

理解溶解的特征, 区分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教学准备】

以两人为1 小组准备材料, 以下材料, 盐、沙子、面粉各一小包, 一次性杯子3 支, 500 m L烧杯并装水、玻璃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聚焦问题

1.故事导入:小马过河

小马每天都要用麻袋运送不同的货物去河对岸, 第一天, 小马运了一袋盐过河, 盐袋子被水打湿了, 货物越来越轻, 小马一下子就过了河。到了目的地后, 它发现袋子没破, 盐变少了, 盐到哪去了呢?第二天, 小马驼一袋沙子过河, 它以为能跟昨天一样, 可结果是沙子重量并没有减轻, 小马觉得很困惑。第三天, 小马要驼一袋面粉过河, 它会觉得越来越轻吗?

2.聚焦问题:盐、沙子、面粉加入水中后分别有什么变化?有哪些不同现象?

3.学生猜测, 在图中画出猜测结果。

设计意图:改编学生熟悉的小马过河的故事, 聚焦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问题引导入手, 了解学生前概念,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二、小组合作, 实践解疑

1.小组合作, 将盐、沙子、面粉分别加入水中, 观察并记录现象。

2.分别对三种混合物进行搅拌, 观察并记录现象。

3.静置后, 观察并记录现象。

4.用1~2个词语描述出溶解的特征。

具体实验记录单如下图:

设计意图: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让学生亲历实践, 主动建构知识。学生在对三种物质在水中混合的过程分别进行观察和记录后, 在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中, 区分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细心的同学还可以发现溶解是一个过程, 需要一定的时间。

三、群学拓展, 提升问题

1.小组内分享记录单, 并推荐1 人在全班进行汇报、展示。

2.交流小马过河的问题, 解答小马的疑惑。

3.课堂总结:提炼升华。让学生用最简短的词语描述溶解的特征, 与学生一起提炼出关键词:均匀、稳定、不分层。如学生无法总结出均匀一词, 可引导学生再次回到前面实验中的盐水, 再次观察盐水, 并提问:如果取这杯盐水的上部、中部、下部尝一尝, 结果会怎么样?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 篇3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一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目的是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变化的不同,发现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并期望通过过滤发展对溶解和不溶解本质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这一课将帮助学生发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技能,当学生们掌握了一些观察和实验的技能之后,他们就会在课外继续探究,并能有意识地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学会科学的生活,从中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里,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

2、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异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食盐在水中溶解了。2.观察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引导观察。4.动手过滤。

二、观察实验结果,课堂小结

教师出示两杯一模一样的水(一杯白开水,一杯白糖水),并让学生观察两杯水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尝一尝。质疑:为什么它们看起来是一样的? 既然是糖水,就应该有糖、有水,可糖到哪去了?怎么看不见?

师:这种现象叫溶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溶解到底是怎么回事。(板书课题)

教师提出实验方法、要求。为每个组准备了食盐和沙子,通过实验来观察它们的变化。(说明实验要求)

启发:说一说食盐在水中的状态。说一说沙子在水中的状态。比较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状态,你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结合学生叙述板书:食盐在水中溶解了。沙子在水中没有溶解。指导学生取一些面粉放入水杯中,轻轻搅拌。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师:怎样描述面粉在水中的状态?

让学生把三杯并排放,观察食盐、面粉和沙子在水中的状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指导学生过滤三个杯子的物质。观察过滤的现象,你发现了什么? 经过实验,你对溶解有了什么认识呢?

两位学生通过尝知道:一杯是白糖水,一杯是白开水。学生描述糖:化了、在水里。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叙述 学生:食盐在水里不见了、溶解了。学生:沙子沉到杯底、水底。

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学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学生:面粉在水中没有溶解。

学生观察、叙述:食盐溶解在水中了。面粉溶解在水中了。面粉没有溶解在水中。沙子没有溶解在水中。

学生动手过滤。学生:食盐没有过滤。沙子和面粉过滤出来了。学生叙述。

通过糖溶解在水里的现象,引起学生疑惑,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通过学生实验、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的状态,亲身体验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

让学生观察面粉在水中的状态,为比较做准备。通过过滤理解溶解、不易溶解、不溶解的现象。板书设计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食盐放入水中 沙子放入水中 面粉放入水中

现象 食盐化了,看不见

结论 食盐在水中溶解了溶解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 篇4

震东中心校:易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使学生了解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的现象,能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等综合能力。

(2)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观察、比较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能用语言溶解情况进行描述。

2、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异同,用语言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以及用过滤法把沙和面粉从水 中分离出来。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6个烧杯、盛有水的水槽、20克食盐、20克面粉、30克沙、1根搅拌棒、3张滤纸和1组过滤装置。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用《小毛驴过河》的故事导入:从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盐过河,河水很深,把它的盐淹没了,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回头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盐到哪里去了呢?估计学生随口会说出(化到水里了),我顺势引出“溶解”一词,那么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溶解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同时板书课题)2.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

二、猜测:食盐.沙子,面粉能不能溶解在水中。

三、设计实验,展开活动

活动一:食盐、沙子在水中的溶解。

小组实验:取一小匙食盐放在玻璃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1)你们观察到什么?

(2)你能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吗? 将食盐换成沙,按照同样的方法做实验。(1)你们观察到什么?

(2)你能描述沙在水中的状态吗?

(3)食盐水和沙在水中的状态有什么不同?

(4)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沙在水中没有溶解”? 活动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

小组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盛水的玻璃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1)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2)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又能观察到什么现象?(3)面粉在水里的情况与食盐和沙在水里的情况相同吗?(4)面粉到底溶解于水还是不溶解于水呢?(5)小组讨论交流。

活动三:探究实验过滤的过程

用过滤法比较食盐、沙和面粉是否从水中分离出来。(1)教师边讲边演示过滤操作步骤:

1、把滤纸对折两次后,沿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

2、让漏斗下端的管口靠近烧杯内壁。

3、略倾斜玻璃棒,一端对着三层滤纸,沿着玻璃棒慢慢导流液体进入漏斗。(2)小组分别过滤三个杯中的溶液。

(3)观察比较食盐、沙和面粉,什么物质能从水中分离出来?什么物质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4)班级交流对溶解的说法。

三、总结

(1)这街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物质在水中溶解了?什么物质在水中不溶解吗?

(3)你能根据这节课观察到的说说溶解是怎么一回事吗?

四、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那些物质能够溶解?

2、自己动手做一做油能溶于水中吗?

3、上网查一查什么东西应用了溶解的性质?

板书设计

问题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水能溶解哪些物质教学设计 篇5

今天听了徐老师的《2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这一课,在教学过程中,徐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科学老师严谨、科学的教学风格。

《一杯水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6课。本单元主要选择盐在水里溶解现象作为观察对象,以观察——体验活动为主线安排了一系列活动: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物质在水里是怎么溶解的——液体之间的溶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较溶解的快慢——2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分离盐与水的探索过程。本课时,徐老师选择的是让学生体验“2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科学探索过程。

在听课过程中,我特别对徐老师“新课导入”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这两个教学环节进行了关注。徐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猜想、探讨、实验、交流、归纳,经历了探究“2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这个科学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实验体验的过程,更重要是培养了自主科学实验设计与实验探索的能力。

1、质疑,敢于提出问题。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教学方法,而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燃起学生的智慧火花。这也是我们研究课堂有效教学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新课导入中,徐老师对学生进行了穷追不舍地提问。“出示烧杯和水杯,演示在烧杯里倒入20毫升水,把一小勺盐倒入杯中并搅拌。大家猜猜我用筷子搅拌之后会出现什么现象?——那再放入这勺盐搅拌后会有什么现象?——那我不停地往里面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那这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呢?”这一系列的问题的提出,既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了盘点,食盐能在水里溶解,又促使学生思考一个新的问题,就是食盐在水里的溶解是不是溶之不尽的呢?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对这节课的探究兴趣。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就如同我们在写论文时要做到“题要小、眼要准、多追问”。

2、探究,勇于科学实践。科学实验是个求证的过程,要在实验过程中获得可靠的信息,就必须减少实验的误差。在“2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探究活动中,制定实验方案是实验成功获得准确数据的关键的一步。徐老师在这几个细节方面十分关注,“一点一点”“ 一平勺一平勺地加”“怎么算勺数”“转化成克”,通过这样追问,使实验过程层层推进,使实验结果更为精确。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知道一杯水里能溶解的食盐是有限的,初步形成饱和溶液的概念。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灵活,倡导用教材教。在教材中,这个研究的是“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如果我们按照100毫升水作为一个标准量来实验的话,那么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很大的难度。首先在时间的安排上,估计这节课要60分钟以上才能完成实验。第二,100毫升水来溶解食盐的话,学生的实验结果也会存在很大的.误差。所以,徐老师选用的是20毫升的水。灵活使用教材,体现了“用教材教”的理念,而不是死板地“教教材”。

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提示

“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一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溶解度概念的涵义。

2、能从溶解度曲线中获取相关的图示信息。

3、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

4、能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

5、体验实验条件的控制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6、认识数型结合法在体现事物变化规律中的作用。

7、通过师生互动、语言激励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溶解度的涵义。难点:溶解度概念的建立。

四、教学分析

本节课运用的主要教学法有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对比法等。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溶解限量”的影响因素,为溶解度概念的建立提供感性材料,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控制变量思想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溶解限量限定因素的认识细化、对溶解限量实质的讨论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固体溶解度的概念;通过对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的两种表示方法——表格法、坐标法的对比,让学生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感悟数形结合思想的精妙。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同学们,糖和食盐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物质,联系我们的生活经验想一想,这两种物质在水中能无限制的溶解吗?(不能)事实上,大多数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都会有一个限量。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限量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影响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做出大胆的猜想。

2.探究活动1(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限量的因素有哪些?)(1)学生猜想(其间贯穿师生活动,配以媒体展示)影响因素影响结果

溶质的种类溶质不同,溶解限量不同 溶剂的多少溶剂越多,溶解限量越大 温度的高低温度越高,溶解限量越大

●应对学生“溶剂种类”的猜想——溶剂的种类对溶质的溶解限量是有影响,但今天研究的是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因此,这一因素暂不考虑。

●应对学生“搅拌”的猜想——搅拌是影响溶解的因素,但影响的是溶解限量还是溶解速率呢?请你回家后做一个糖在水中溶解的实验,相信你会搞明白的。

(2)教师讲述:水涨船高是同学们熟悉的一个成语,由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悟出上述哪一点猜想是正确的?(“溶剂越多,溶解限量越大”的猜想是正确的);怎样才能知道另外两个猜想是否正确呢?(用实验验证)影响溶解限量的因素可能有多种,我们在设计实验验证某一因素的影响结果时,应注意些什么呢?(注意变量的控制)。控制变量法是开展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如,要探究溶质种类对溶解限量的影响,需要改变的因素是什么?(溶质种类)必须控制其不变的因素是什么?(溶剂的质量和温度)要探究温度对溶解限量的影响,又要注意什么呢?(温度改变,溶质种类和溶剂质量保持不变)现在请同学们依据刚才的分析以及屏幕上的提示,去设计两个实验方案,设计过程中可以单独思考,可以阅读教材40页的内容,也可以开展小组讨论,遇到困难可以随时向老师寻求帮助。

(3)学生设计探究实验1、2的方案(探究实验1中,提供的药品是硝酸钾和熟石灰各1g;探究实验2中,提供给学生的硝酸钾有三小袋——1.5g一袋,3g的两袋;两个实验中每次用到的水都是5mL)。

(4)实验方案汇报交流(教师做简要的点评)。(5)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实验1:1g硝酸钾在5mL水中全部溶解,1g熟石灰未能在5mL水中全部溶解,说明了溶解限量受溶质种类的影响(说明了室温下硝酸钾在5mL水中的溶解限量比熟石灰大);

实验2:3g硝酸钾在5mL冷水中未能全溶,在5mL热水中全部溶解,说明了溶质的溶解限量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物质的溶解限量越大)。

(6)教师总结:对一句常用成语的感悟,加上刚才的实验探究使我们认识到,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的确受溶质种类、溶剂多少、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温度对固体在水中溶解限量的影响情况是很复杂的,绝大多数固体在水中的溶解限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也有极少数固体在水中的溶解限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将会涉及到这方面的实例。(7)反思评价:刚才完成探究实验2的过程中有没有同学将所提供的三袋硝酸钾全用完的?说说你们观察到的现象?(4.5g硝酸钾在5g热水中也能全部溶解)由此,你们有了什么新的发现?(硝酸钾的溶解限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增幅较大)这也告诉了我们,实验过程中善动脑筋,大胆探索,常常能使我们获益多多!

过渡:溶剂的多少是影响物质溶解限量的因素之一,因此,要确定某种固体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限量,必须确定好溶剂的质量,通常情况下,人为地将溶剂的质量确定为100g。3.探究活动2(认识溶解限量)

(1)媒体呈现不同温度下硝酸钾在100g水中的溶解限量:(2)学生描述31.6g、114g两个数据的含义。

(3)引导学生分析几个溶解限量的得出过程中,对哪些因素作了限定?(溶质种类、溶剂质量、温度)

(4)组织学生讨论“溶解限量”的实质: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5)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①要求学生通过添加适当词语的方法,将溶解限量的限定因素与溶解限量的实质串联起来。②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的溶剂(通常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6)理解、巩固溶解度的概念。①分析溶解度概念的“四个要素”: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溶质质量。②课堂练习(教师简要点评)

(7)溶解度概念引入的目的——准确衡量物质的溶解性。

过渡:在溶质和溶剂都已确定的情况下,影响其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温度)我们可以采用列表的方式来表示固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下表是氯化铵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4.探究活动3(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表示方法)(1)媒体呈现氯化铵溶解度的表格。

(2)学生利用表格查找不同温度下氯化铵的溶解度。(3)要求学生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绘制曲线。

(4)引导学生将表格法和坐标法进行对比,感悟用曲线表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所具有的优势(形象直观;可以查找任意一个温度下固体溶质的溶解度)。

(5)教师讲述:这条曲线就叫做溶解度曲线,这种将数字和图形有机结合起来的方法叫数形结合法,和刚才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时所用到的控制变量法一样,数形结合法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分析溶解度曲线的意义。(6)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任意点的意义:某种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在学生查找几种不同溶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的基础上得出)②交点的意义:表示在某一温度下两种溶质的溶解度相等;(通过硝酸钠和硝酸钾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的意义得出)③线的意义: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按照上坡型、平坦型、下坡型三种类型,对溶解度曲线进行分类分析)(7)课堂练习(略)。

过渡:留心一下几位同学在探究实验2中所做的“多余实验”,我们会发现,在被加热的这支试管里,原先溶解了的4.5g硝酸钾中,现在已经有部分析出了,带着这个发现,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

5.探究活动4(留心处处皆学问)

(1)学生思考讨论:使硝酸钾从其饱和溶液中析出,最好采用什么方法?为什么?海水晒盐用的是什么结晶方法?请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采用这种结晶方法的原因?

(2)学生思考讨论:揭开易拉罐饮料的封口以及烧开水的过程中,所看到的共同现象是什么?由此,可推出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结果是怎样的?

(3)教师总结:显然溶解度曲线不仅可以用来查找溶解度、比较溶解度,还能用来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同时也告诉了我们,留心做过的实验、留心学过的知识,留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加以思考,往往能增进我们的学问。6.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2)本节课你运用了哪些好方法?

7.结束语:刚才同学们的发言表明,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是积极的、主动的、有效的。最后,我想送同学们几句话: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的,物质的溶解要受到其溶解度的限制,与此不同的是,我们的学习潜力、学习能力是无限的,同学们化学学习的道路好似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愿同学们沿着这条上坡路,不断挑战自我,不断攀登新高!8.布置作业

1.温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2.思考:怎样除去硝酸钾晶体中含有的少量氯化钠? 板书设计

二、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1.溶解限量的影响因素:溶质种类、溶剂质量、温度。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探究) 篇7

探究:

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2、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

3、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教具准备:天平一台、烧杯一只、滴管一支、玻璃棒一根、药匙2个、食盐适量、冷热水、钟

一只(公用)。

三、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物质溶解性的一些知识,其实溶解这种自然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家能举一写例子吗?

生:冲咖啡、冲奶粉、在菜里加盐和味精„„

师:大家举了很多例子,那么,既然溶解现象在生活中这么普遍,我想,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地来观察它,比如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这一节课,就以食盐为例,我们来探究一下溶解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科学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师:科学探究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在第一章学习中,我们一起做过三个探究,那,大家来回忆一下,当时我们是怎样来探究的,或者说探究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生: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假设,合作与交流[板书]

师:那么,我们就根据这个步骤,来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首先,我们要学会根据探究的主题提出问题,针对今天的主题,同学们认为今天这个探究活动你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或其近似的)

师:问题出来以后,我们就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的经验来进行猜测和假设。生:可能和水温的高低有关;可能和食盐的粗细程度(颗粒大小)有关;可能和水的质量与食言的质量比有关;还可能和搅拌与否有关。[板书] 师:大家又是怎么想到的?

生:冲奶粉的时候一般都用热水,说明„„;冲的时候,还要搅拌一下,说明„„还有市场上出售的需要冲、泡的饮料。多数是研成细细的粉末,很少见到是大块大块的固体。师:经过同学们的互相补充,大致形成了这么几种猜测,但生活中的经验不等于科学结论,要知道这些猜想是否与事实相符,我们需要亲自验证一下,但在动手实验之前,我们还要怎么样?

生:设计实验方案

师:对。但老师有一个小小的疑问,这个溶解快慢该怎样判断呢? 生:溶解时间。时间越长表明溶解越慢,时间越短表明溶解越快。

师:大家可以回头看一下,实验室的后面有一面钟,大家可以根据它来判断时间的长短。下面我们就以猜想(1)为例,若我们要检验搅拌到底是不是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我们具体该怎么做,大家可以讨论一下,以前后两桌四人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生:两杯水,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看哪杯溶解得快?

师:实验过程中,如果我们发现搅拌的那一杯溶解所需的时间短,就可证明搅拌能够加快食盐溶解 的速度。如果时间一样,则证明„„但大家有没有考虑过,我们在研究“搅拌”这个因素时,对于水,对于食盐有没有什么要求?

生:两杯水一样多,食盐质量也一样,水温也应该相同。师:为什么呢?

生:„„

水——————— ——食盐

师:根据大家刚才的猜测,我们把几个影响

(温度、体积)

(颗粒、质量)因素列出来看看。我们发现,当我们研究

方式—————————时间

“搅拌„„”

时,如果不限制其它条件,(搅拌)

比如说,两杯水,(1)杯水多,(2)杯水少;

(1)杯热水,(2)杯冷水;(1)搅拌,(2)不搅拌。如果我们发现的确是(1)号杯 溶解时间短,由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结论:搅拌 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 生:不可以。因为„„

师:所以说,我们在研究一个因素时,必须保证其他几个因素控制在相同条件下。这是种经常用到的科学实验方法。这样我们研究问题的时候,目标明确,方向正确,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根据这种方法,请同学来说一下检验猜测(2)水的温度可能会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的设计方案。生:相同质量的食盐在相同体积的冷水中溶解需要的时间长,还是在热水中溶解的时间长,同样在不搅拌的情况下。

师:为了使标准统一,我们在控制水的体积的时候,都取20毫升,控制食盐质量时都取5克。现在,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亲自来验证一下自己的假设了。大家动手的时候要注意各种操作规范。

二、实验(20分钟)

三、总结

师:结论已经出来了,现在让我们来互相交流一下。

生:食盐的溶解与温度有关,且温度越高,溶解得越快;食盐的溶解与是否搅拌有关,搅拌时溶解快;食盐的溶解与食盐颗粒有关,颗粒越小溶解越快。

上一篇:关于五水共治的诗歌下一篇:体育赛事赏析教案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